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然科學課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數學課堂;回歸;真實;自然;心靈體驗
新課程改革以來,數學教學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詳實的多維目標,形式多樣的教學設計,動靜結合的多媒體設計,熱鬧異常的小組合作、小組討論……我們的公開課、展示課、評優課大抵如此。這些課看似精彩紛呈,但是細細品來,有些“變質”“變味”,并沒有真正貫徹課改精神,與真正的有效課堂、本真的數學課堂漸行漸遠……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追求真實、自然的數學課堂,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真實、自然絕不是簡單、單一,而是教學的一種更高境界,它折射出老師的精湛的教學藝術、深刻的教學思想,它更能彰顯教育者的智慧!一節真實、自然的數學課堂應如春風拂面,令人感覺自然、舒心。我認為自然的數學課堂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課堂導入直白、快捷
眾所周知,好的課堂導入,是上好課的起點。我們的老師總喜歡對課堂導入“包裝、包裝、再包裝”(尤其在一些公開課上)。既要絞盡腦汁設計“精彩”的問題情境,又要竭盡所能設計色彩鮮艷、優美動聽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的視覺、聽覺都“幸福”起來。不可否認,老師的設計真可謂“用心良苦”,但是每節課都需要如此“煞費苦心”嗎?這樣做的效果如何呢?
例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
有些知識在導入時不需要設計問題情境和過多的知識遷移,此時,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去掉紛繁的外衣,回歸數學的簡單、明了,讓課堂洗去“鉛華”,還以“真實”的面貌。
二、別讓合作學習成為形式
隨著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由“知識本位”到“學生本位”的變革,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被運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把學生置于多向交流互動的學習情境中,為學生提供了自由交流的空間。學生間互相啟發、互教互學、積極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與人合作,學會了與人分享學習成果,學會了互相尊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數學知識都要通過小組合作得到。有些知識的獲得需要老師仔細講解,有些則需要學生仔細研讀課本,親自動手實踐,如果這些知識也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獲得,那么就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還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
我曾經聽過一節數學公開課“直線與圓的關系”.
老師:“請同學們分組合作討論一下直線與圓相交、相切、相離時,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與圓半徑(r)的大小關系。”
這個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獨立操作一下效果不是更好嗎?小組合作學習是由問題引發的。提出某個問題就為學生的智能活動樹立起一個方向性的障礙,從而對學生的智能活動產生刺激。要使小組合作學習富有成效,引起討論的問題就要切實能夠引起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能夠引起師生思維活動的展開。
三、讓數學課堂回歸適度的寧靜
我們要打造自然的數學課堂,就應該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回歸適度的寧靜。留給學生更多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寧靜的思考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不斷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
例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
這道題目我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看看能找到幾對相似的三角形(老師巡視,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寂靜,學生集中思考,要珍惜這樣的時刻。”所以,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是激勵學生自主探究的關鍵。我根據學生的解決情況,讓學生同位之間相互交流。語言是思維外化的過程,是思維的工具,只有當學生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才能證明思維是清晰的。學生交流以后,再自己看題,仔細審視一下自己的答案,再靜下心來,進行總結歸納。讓課堂靜下來,讓學生的身心投入問題中,這樣學生才能思考,這樣的思考才有深度,才能讓學生獲得“頓悟”和思維的閃光。
數學課不是“全席”,不是“珍饈”,而應該是一道“家常菜”,沒有山珍海味,但合學生的胃口,學生吃得輕松、吃得滿意。
熱鬧過后冷靜思考,這堂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鍛煉了學生的能力。不過就文言知識的梳理、文本的朗讀訓練等方面來看,這種熱鬧似乎只是表面的浮華,再加上學生的一些搞笑表演更是與文本相去甚遠。想想我們平時觀摩過的一些語文名師如余映潮、于永正老師他們的課,初看上去貌不驚人,許多老師甚至覺得乏善可陳,沒有驚艷之處,也沒有令人拍案之時,似乎我們平時也就這樣上的,似乎每個人都可以上成這樣。于是心中便涌起絲絲自得或是說自信。然而細細品味,他們的課堂實在、高效,底蘊深厚。教無定法,然而不管什么教法都必須遵循語文學科的特點,都必須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前提,評價一堂課,我覺得科學是第一基本要求。
一、教學流程設計要科學
教學內容體裁多樣,教學設計時要充分把握文體特點,從而確定自己的教學重點。不過從閱讀文本的認知規律來看,不管什么形式的文章,都可以從“寫什么”——了解主要內容、“為什么寫”——體會主題思想、“怎樣寫”——學習寫作手法這三個方面去把握。解決好這三個問題,便是語文教學最基本、最科學的任務。如《皇帝的新裝》一課,教學設計三步:教學設計三步:讀課文,理情節;讀人物,賞片段;品故事,談感悟。不蔓不枝,層層深入。
二、問題設計要科學
問題的設計是課堂教學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好的提問可以激發興趣、啟發思維,培養創造力。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研究文本專心細致,上課時覺得要跟學生交代的內容很多,生怕漏了哪一點,問題設計過多。筆者認為提問的根本目的是以問題為綱,架構起整個文本的解讀,過多的問題會分散學生的思維,重點就不突出。因而問題要少,要巧。
《皇帝的新裝》一課,三個環節分別設計三個問題:第一個,如果讓你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串聯故事情節,你會想到什么?第二個,我認為 是一個 的人,我從文中 可以讀出,這里運用的描法是 ;第三個,讀了本文,我覺得 是可 (憐、笑、恨、惡、嘆、悲……)的,……請以此為開頭,寫一段話,談談你的閱讀感悟。這樣設計,目的明確,層次清晰,簡潔有效。
三、時間分配要科學
課堂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是學生學習語文最有意識、最有目的性的地方,課堂教學時間是最為寶貴的資源。教學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和結構的安排都要在短短的時間內完成,課堂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便成為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筆者這里所講的時間分配不是導入、檢查預習、研讀新課等教學流程的時間分配,而是師與生在課堂上“活動”所占的時間分配。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缺一不可,如何把握合理的時間便是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考慮的一環。特殊教學內容除外,筆者認為,學生活動占課堂總時間的70%左右是最為科學有效的。語文課堂要科學,然而僅僅靠設計是設計不出科學高效的課堂來的。學生是靈動的主體,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預設的情景太多,好的語文課堂還應是自然和諧的。
1.教師的教態要自然。經常看到一些語文公開課“做”的痕跡太重,從頭開始,教師就進入表演角色,或舞或蹈、或哭或笑……這樣的課堂低估聽課老師的水平,浪費學生的時間,看不到語文教學中最本真、原生態的東西。不管是常態課還是公開課,我們還是要自然一些,不要“端著”,給人感覺氣勢逼人,高高在上;也不要“掖”著,小心翼翼,生怕出錯。語言要自然,不哼哼呀呀,不大呼小叫,清新而不柔媚,流暢而不冗長。
2.問題的出現與生成要自然。在問題出示之前,要準備好過渡語,問題之間的銜接要自然。要善于根據學生回答生成新的問題,所有的問題到最后巧妙地將教學內容串成一個整體,引導學生向更廣范圍、更深內涵研讀課文。不要拘泥于自己的設計,死命地把學生往自己設計的下一個問題那兒生拉硬拽。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靈活的改變提問的順序。好的語文教師就像一個劍術高手,沒有生硬的套路,劍在手,術在心,隨心而動,流露無形。
3.表揚、點評要自然。課堂上,對學生的點評要及時、準確,以鼓勵引導為主。在許多時候我們也看到,有的老師在課堂上、尤其公開課上對學生不吝褒獎之詞,“你太棒了!”“回答得真漂亮!”……讓人聽了有肉麻之感,不是不可以,而是要適度。對學生出現的謬誤要引導,也要坦率地指出。不要刻意地要求學生掌聲鼓勵,那樣的掌聲是廉價的,水到渠成才是真實的。不僅我們對學生評價要客觀務實,還要指導學生自評和互評時也要遵循這樣的原則。師生交流無障礙,生生評價無顧忌。讓師生輕松、和諧地度過一節課的時光。
當前,課堂教學設計的改革仍然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如何促進課堂教學結構各個要素之間的有機結合,促進小學生認知心理和智力的和諧統一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對課堂教學設計進行探索和研究。
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是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其發揮最佳的教學效果。各個要素間相互聯系形成系統的教學結構,不同的課堂設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小學自然教學活動中,運用“教師、媒體、學生”三維雙向反饋構成的信息交換系統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組合,這一系統反映了主導、信息、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課堂教學設計必須考慮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學媒體的選用等方面的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現以《金屬》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小學自然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要避免單純地靠一本教科書來灌輸知識,必須把它轉化為利用投影、實物、標本等多種教學媒體啟發、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主持、評價來激勵和指導學生學習,完成教學任務。
1、指導觀察,分組實驗。教師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實驗內容的圖片,指導學生仔細觀察,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尋找銅、鐵、鋁的四個共同特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2、啟發引導,設計實驗。教師要善于借助實驗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第一組實驗方法自行設計第二組實驗,研究木棍、粉筆、瓦片與銅、鐵、鋁不屬于同一類物體。這樣,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3、組織討論,歸納總結。在學生已經完成兩組實驗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金屬有哪些共同特征。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各實驗小組討論完畢之后,教師進行歸納概括,總結出金屬的共同特征。
4、強化記憶,擴散思維。為了進一步掌握金屬的共同特征,教師運用了投影與實物相結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從多種物體中辨別金屬,既做到了新授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同時,也擴散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分組實驗、激發學習興趣、啟發設計實驗、組織觀察討論、歸納概括總結、強化記憶、擴散思維等活動中完成。
二、學生的學習活動設計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在自然課的教學活動中,應該通過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動口、親自動手參與做實驗的活動,使學生更加熱愛大自然,喜歡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分析、探索、研究,學會進行科學試驗的本領,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成為真正的主體。
1、觀察思考,分組實驗。學生對教師展示的四幅反映實驗內容的圖片進行認真細致地觀察,并大膽地進行實驗。
2、自行設計實驗過程。學生由第一組實驗獲取的知識聯想與第二組實驗之間的關系,然后各實驗小組展開討論,自行設計實驗過程進行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3、小組討論,大膽發言,由于學生在獲取兩組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掌握了知識,有話可說,就會踴躍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主動參與實驗小組的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形成一個課堂教學。
4、運用概念辯別金屬。眾所周知,教學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熟練掌握知識,在自然課《金屬》中,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學生學會識別金屬,由于教學活動組織得充分,學生掌握了金屬的特性、共性,根據金屬的共性、特色,學生能夠很快從多種常見的物體中辨別出金屬,并說出辨別的方法,教學目的實現就成為一種可能。
5、閱讀教材,提出質疑。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閱讀教材,及時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并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以掌握新授知識,完成教學任務。
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通過閱讀教材、提出質疑、分組實驗、觀察思考、設計實驗、小組討論、大膽發言、辨別金屬等活動中完成。
三、教學媒體選用的設計
教學媒體是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經常要用語言、板書、掛圖、模型、實物以及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來傳遞教學信息,它們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媒體,具有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等特點,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合理的采用媒體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又可以開擴學生的視野,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能夠極大地提高感知效果,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問題是課堂教學的波瀾,也是形成課堂教學的前奏。有“問題”,才有未知,也才有教學活動的展開。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往往是教師提問題,學生只能被動地、指向性地回答問題,這樣就形成了“教師根據自然事物提問學生思考回問教師鑒別回問評判得出結論”的問題程序。這樣的問題程序是以教師為中心設計問題、提出問題,而往往教師的提問具有指向性或單向性,學生被動地根據單一的思考點進行思考,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很難得到充分的訓練。這樣的問題程序,使學生的心理狀態始終處在消極的等待中。也就是說,教師沒有提問時要等待教師提問,回答了教師的提問還要等待教師來鑒別回答正確與否,致使學生的思維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影響了學生的思考和應有的課堂教學參與意識。
要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在自然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指導學生獲得一些淺顯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教會他們認識周圍自然界常見的事物及其相互間的聯系,在認識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的提問是當好向導,引好路,為啟發和幫助學生提問服務。這樣,自然課堂教學的“問題程序”就會改變成“學生根據材料思考提問教師梳理主要問題學生觀察實驗師生共同研討學生得出結論”。教師圍繞學生提問,會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展開有效的教學活動,還可及時溝通教與學之間的思維渠道。學生提問一旦活躍起來,則可以變教師的單一思考點為多元思考點,并為教師有的放矢地教,了解學生的學習難點、思維實際,捕捉認識距離,為營造主動、積極的學習群體創造條件。
新的問題程序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就學生學的方面看,原來被問的學生是處在消極的待問狀態,現在提問的學生則是積極思維隨時準備發問。學生的提問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滲透著學生的個性,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性,可以鍛煉他們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問題、鑒別問題的能力,也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要提問,就要求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提什么問題,怎樣提問題,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等等,因此,對學生學的要求也提高了。第二,就教師教的方面看,原來是教師自己設計問題,自己有準備地解答,教師心理壓力校現在是學生根據自然事物和現象,或聯系日常生活實際和生產實際情況,或按照自然教材內容準備的有關實驗儀器和實驗現象提出問題,在某些問題上教師是無準備地解答,這就要求教師有較強的專業知識,較扎實的基礎知識,較敏銳的反應問題、回答問題的應變能力。這樣,教師不僅要能回答問題,還要能及時歸納出學生提問中的共性問題、典型性問題、有價值的問題,更有利于圍繞教學目的、要求展開教學過程。第三,就師生關系而言,原來以教師提問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使師生間的“感情交流渠”不通暢,現在是以學生多提問為主的教學活動,學生群體的積極性會得到充分調動,學生觀察探究自然科學奧秘的思維方式、觀點傾向都通過提問表露出來。作為教師來說,則可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主動探究、研討,將他們的思索點導向科學的彼岸。在師生對問題的相互研討、相互交流中,學生可以接受教師的觀點,學生更可以保留自己觀點,發展自己的觀點,直到學生對問題的解釋認同。這種平等、民主的學習方式必將融洽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教學。
一、創設情境,讓思維在主動質疑中生成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亞里士多德也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學生只有提出質疑,才能激發積極思考,促進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探索問題環境,使學生的思維火花在情境中盡情綻放。
例如,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時,我創設了“孫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情境:“孫悟空說:‘八戒1/4個西瓜,沙師弟2/8個西瓜……’悟空的話還沒說完,八戒就大叫起來:‘猴哥這樣分不公平!’。請同學們評評理,孫悟空分得公平嗎?”故事激發了學生質疑:“八戒分的份數少,是否分得就少呢?”“兩個分數誰大誰小呢?該怎么比較呢?”……這樣,在創設的情境下,把數學問題寓于其中,喚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起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學生在疑問中嘗試著自己解決問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獲取知識,促成思維的自然生成,形成能力,從而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二、小組合作,讓思維在自主探究中生成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也成為現代課堂教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教師應給學生提供小組合作探究的機會,組織學生自己嘗試學習,把課堂變成學生思維碰撞、智慧共享的樂園。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我為學生提供了大小不同的圓和相應的材料(直尺、彩帶等),讓學生分小組想辦法測量出每個圓的周長和直徑,通過填表觀察,探索出圓周長和直徑的關系。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活動,發現了圓周率,推導出圓的周長,同時,在探究中訓練了思維的積極性,使思維在合作探究中自主生成。
三、有效互動,讓思維在多向對話中生成
葉瀾教授在《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中認為:“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內在關系是創造主體之間的交往(對話、合作、溝通),這種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中得以展開和實現。”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中:
師:剛才有位同學認為0.3=0.30,很多的同學也都贊同,那么大家能不能用一定的方法來驗證或說明呢?根據提供的材料,先自己思考,然后同學間互相交流。
生1:因為0.3元就是3角,0.30元是3角0分,所以它們相等。
生2:我選擇用兩個正方形進行驗證,因為0.3是十分十三,也就是把這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十份,表示其中的三份;0.30是百分之三十,就是把這個正方形平均分成一百份,表示其中的三十份。從圖中可以看出,兩個數表示的陰影面積一樣多,所以我認為“0.3=0.30”是對的。
……
師:剛才同學們從不同角度驗證,說明了0.3=0.30由此我們得出一個什么結論?
生: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大小不變。
師:你們能再舉出一個例子嗎?(學生各抒己見)
四、開放訓練,讓思維在延伸拓展中生成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教師要引導學生由課堂教學延伸到博大的知識領域里,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大量實踐表明:我們往往對學生的創造潛能估計過低,由于我們的不放心和不放手,會導致學生思維翅膀的退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潛能因素,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拓展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廣闊、開放的環境中,啟發智慧、發展能力;使思維在延伸拓展中無限生成,將知識內化為自己思考的果實。
關鍵詞 交互式電子白板;小學英語;教育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9-0016-02
電子白板作為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設備,實現了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的靈活整合,已經漸漸走進學校,改變了傳統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小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新的教學環境中,如何發揮電子白板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的教學水平顯得尤為重要。電子白板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使用,可以充分開展啟發式、交互式教學活動,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
1 多種功能為英語課堂增加活力
丁興富認為:“交互白板(Interactive Whiteboard)是電子感應白板(Whiteboard)及感應筆等附件(硬件)與白板操作系統(軟件)的集成。它融合了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與電子通信技術,成為計算機的一種輸入輸出設備,成為人(用戶)與計算機進行交互的智能平臺。它是一個具有正常黑板尺寸、在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工作的,既具有普通白板和聯網多媒體計算機功能,又可以實現普通白板功能與計算機功能、軟硬件功能與教育資源以及人機與人際多重交互的電子感應屏板。”
電子白板諸多的功能吸引著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比如標注功能、聚光燈、書寫、拖曳、屏幕遮蓋、刮獎刷、屏幕捕獲等。在英語課堂中,可以根據小學英語教學的實際需要,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合理使用電子白板的各種功能,豐富小學英語教學方式。選擇性地應用電子白板的這些功能,在教學過程中設計逼真的語言學習情境和靈活有趣的教學活動,更好地達到語言應用的目的。
電子白板提供了一個豐富的資源平臺,教師可以將圖片等資源存放在資源庫里面,等需要的時候取出來直接用,方便快捷。電子白板的交互性實現了師生互動,使學生保持積極活躍的思維狀態,充分體驗英語學習的成就感,促進小學生英語思維的發展和英語能力的提高,也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樂趣。因此,電子白板為小學英語課堂注入新的活力,讓課堂更加高效。
筆者結合白板可拖曳圖畫的功能,讓學生做了一個“What’s missing?”的游戲,通過這種生動活潑的游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又如在出示課文圖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觀察課文圖片,提高文本學習的效率,筆者利用探照燈工具讓學生觀察:“Who are they? Where are they?”學生興趣明顯高漲,也增強了注意力。電子白板增強了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2 電子白板增強英語學習的趣味性
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就是特別喜歡游戲,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游戲再現書本教學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在娛樂的過程中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認知的特點,靈活運用電子白板,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小學生學習過程中,形象的教學方式更適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通過活動讓英語學習動起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課堂效率。白板的各種功能能增強小學生英語學習的趣味性。
在小學英語基礎教學中,單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增強記憶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踩地雷的游戲,在電子白板上準備一些單詞的圖片,每幅單詞下面設計一個刮獎區,刮獎區設計的時候有的是單詞,有的是地雷。如規定單詞careful為地雷,學生刮開刮獎區,如果是單詞就讀出來,如果是地雷是一起說:“One, two, bomb!”這個游戲學生非常感興趣,圖片上的地雷畫得越大,大家說bomb的聲音就越大,畫得越小,聲音越小。這個游戲不僅可以讓學生讀單詞讀得很流利,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參與面也很大。
這個游戲就是利用電子白板的刮獎刷的功能,讓學生通過刮獎學習,既增強了趣味性,又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興趣會大漲,將學習看成是種樂趣,學習效率也會提高。
3 電子白板增強了師生互動性
電子白板以它特有的互動性,讓小學英語互動大放光彩。電子白板使師生、生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更豐富生動,極大地增加了師生的互動性,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生可以到白板前來畫畫、寫寫,師生的互動更加高效。
例如,在學習山東科技出版社第一冊體部位body時,為了鞏固單詞eye、ear、face、head、nose、foot、leg、arm時,可以設計一個互動的環節,將Danny的圖片呈現給學生,在圖片下面放上單詞,讓學生將這些身體部位的單詞放到Danny相對應的身體部位旁。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就會及時發現并指導學生學習中的問題,這就構成自主有效的升本課堂。
語言是一種工具,只有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才會變得更加熟練。因此就需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利用電子白板還原課本中的場景,通過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才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在學習新課標第五冊第三模塊課文時,為了介紹知識背景――倫敦的有名的地點,筆者先播放介紹倫敦名地的視頻片斷,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另外,教師在制作白板課件時,視頻的插入也使其他教學軟件方便多了,在課堂上直接點開視頻就可以播放。
4 電子白板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
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發揮學生主體地位,這樣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水平。英語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是學生的舞臺,要給更多的學生說的機會。當然,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學中的難點,單純依靠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很難解決的。這就需要發揮電子白板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通過形象的方式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呈現在學生面前,加強教學效果。電子白板讓英語課堂更有趣,學生學起來更容易,在主體性發揮上更加有效。
如教學“You can play football well”時,在教學活動中完全可以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將自己認為能夠干好的事情,經過自己的組織,通過電子白板展現在全班學生面前,如果再配上合適的背景音樂,就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針對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電子白板進行有步驟的教學活動,要強化重點教學,凸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利用電子白板設定具體的教學情境,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教學活動,可以加深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理解。電子白板環境下的分層次教學中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有效。
以交互式電子白板為載體的課堂教學,體現了小學英語教學的改革精神,有助于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拓寬學生學習渠道,改進學生學習方式,增強英語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激活英語課堂教學,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驗英語學習的快樂與成就感。
關鍵詞:和諧自然;初中數學;教學課堂
在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下,人們不再只是關注自己的衣食住行,對我國的教育發展越加關注。初中教育作為我國教學中的重要組成,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初中數學是初中教學的基本組成,對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學習興趣的培養都有積極的作用,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構建和諧自然的教學課堂已經成為現階段各中學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本文就當前構建和諧自然的數學課堂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做相關的分析,希望對相關部門有借鑒意義。
一、傳統教學課堂存在的問題
1.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由于受到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影響,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是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即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記錄的方式,這種情況的存在導致一些教師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教學,要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說話、不走動,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對學生的提醒也不是知識涉及的內容,而是提醒學生認真聽課,認為自己就是教學的中心,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此外,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種觀念的存在以至于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隨便處罰,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種教學是舊觀念下的精致課堂,但在新課標改革的大背景下,這種教學模式阻礙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初中和諧自然的數學課堂的構建,對我國的教育教學發展有負面作用。
2.抑制學生個性發展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一些初中數學教師認為,成績是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因此,在教學中只是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抑制。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認為學好理論課就是學生的任務,對于學校安排的體育課以及其他的課外活動課,教師都會占用其課時,讓學生在教室自習,這種現狀導致了學生很少接觸到自己喜歡的娛樂活動,一直學習讓學生產生了厭倦心理,對學校產生反抗心理,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不利于有效的和諧自然課堂的構建。
二、構建和諧自然的初中數學課堂的策略
1.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
數學思想指的是學生在學習中對數學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本質的深刻認識,對數學知識的理性認知。對于初中數學而言,數學思想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內容,要求初中生必須知道的數學思想包括:數形結合、化歸、分類以及函數的思想,這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需要教會學生相關的知識結構,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在實際做題中培養相關的數學思想,把思想滲透到教學中,讓學生重視公式、概念、相關定理以及法則的由來,讓學生明白知識的由來以及發展的過程,全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此外,教師還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培養他們自我鍛煉、概括數學思想的能力,全面構建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積極推動自然和諧的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構建。
2.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在社會經濟的推動下,科學技術也得到迅速發展,這對初中數學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會的發展中,要求教師注重自身專業水平的提高,并且要具有創新意識,要能夠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動力。教育日新月異,這對教育事業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這對初中數學構建和諧自然課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更新自己的數學教學觀念,要能夠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內心需求,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上課過程中,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應該細心地講解,讓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而不應該批評學生,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要求教師應該注重多種教學模式的有效結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誘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為構建自然和諧的初中數學課堂提供動力。
教育改革使得人們更加注重初中數學課堂,自然和諧的初中數學課堂的構建已經成為現階段我國初中數學教學的重點。筆者認為,只有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改變與現今教學不適應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初中數學自然和諧課堂的構建才能夠有效實施,國家教育才能夠深入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才能持續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春飛.基于和諧師生關系的教師行為方式改進策略研究[J].現代教學,2015(10).
[關鍵詞] 游戲 自然 教學 反思
新課程標準頒布,新課程改革全面展開并不斷深化,我們教師在更新教學觀念的同時,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游戲教學法的提出、嘗試,就是新課程改革的產物。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自然教學中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倡導有效的接受與體驗、探究、發現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在小學低年級自然課堂引入游戲教學,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符合當今教改的新潮流。
好奇、好玩、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小學低年級學生尤為突出。他們對許多事物都感到新奇,都要去看看、摸摸,想要知道“是什么”,“怎么樣”。自然學科內容盡管不少是學生熟悉的,但搬到紙面上對他們來說則是新異的。如果把這些“熟悉”的內容變為活動,讓學生去擺弄擺弄,探清究竟,他們不但想問許多“是什么”,而且會問好多“為什么”,因為他們總想試探著去認識世界,試試自己的力量。
下面就以筆者的《空氣在哪里》教學為例,來闡述游戲教學在低年級自然教學中的運用:
一、教學敘事
1.導入課題――吹泡泡
游戲準備:燒杯、吸管、水。
教學片斷:
師:老師這樣在水里吹,會有――泡泡。
師:你們每人都試著吹一吹,思考并回答:泡泡里面是什么?
生:(每人都吹了泡泡。)空氣。
評析:游戲要求學生學會用眼睛來仔細觀察生活現象與自然現象。盡管知道泡泡里面就是空氣,可是學生還是被這一已有生活經驗的現象所深深吸引。達到了激發學習興趣的教學目的。
2.空氣就在我們周圍――抓空氣
游戲準備:一次性袋袋。
教學片斷:
師:空氣在哪里呢?季老師面前有嗎?(用手指上面、下面、左右,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示方位)我們來抓空氣,好嗎?我們用手抓,抓不到。我們借助一次性袋袋把它裝在里面,你們不要讓它逃跑了,還要告訴你的同伴,你是在哪里抓到的。
生:也用一次性袋袋抓空氣。每個學生面前都有一個鼓鼓囊囊的一次性袋袋。
評析:空氣,看不見,抓不著,借助一次性袋袋才把空氣抓住,小學生對此頗感興趣。通過讓學生看、想、做,使其好奇心得到滿足。既可學到一些淺顯的空氣知識,又能初步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片斷:學生抓到空氣后,興奮不已,分小組互相交流空氣是從哪兒抓到的。
評析:學生們愉快地交流著:有的在熱烈地討論,有的在輕聲地議論,有的在激烈地爭論。交流著,分享著。
3.感受空氣――玩空氣
游戲準備:牙簽、洗潔精、水
教學片斷:
師:你們一次性袋袋里都裝著空氣,我們現在來玩玩空氣,感受一下空氣。
師:你怎么知道里面是空氣?
生1:我把空氣裝進去了,里面就是空氣。
生2:我壓一次性袋袋壓不下去,說明袋里有空氣。
生3:我把一次性袋袋敲破了,發出了聲音,說明里面有空氣。
生4:我用牙簽把一次性袋袋戳一個洞,然后放進水里,水會冒泡,說明一次性袋袋里有空氣。
生5:我也用牙簽把塑料袋戳一個洞,在洞的地方涂上洗潔精,再用力擠一次性袋袋,就會有泡泡出現,說明一次性袋袋里有空氣。
評析:按照“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 等程序進行,意在指導學生體會科學認知的基本程序。充分體現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個別到一般的認知規律。很好地利用了自然現象中具體、直觀的特點,這些特點都是小學生感興趣的。通過讓學生看、想、做,使其好奇心得到滿足。既可學到一些淺顯的小學自然科學知識,又能初步習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游戲中先設置了一個懸念,使學生“看不到”的空氣的存在,但又要感受到空氣的存在。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步步引導,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4.很多物體里都有空氣――找空氣
游戲準備:牙簽、青椒、油豆腐、粉筆、磚塊、泥土等。
教學片斷:
師:我們周圍都是空氣,同學們,這個吸管里有空氣嗎?
生:有。
師:猜測這些物體里是否有空氣?青椒、油豆腐、粉筆、磚塊、泥土
生:可能有。
師:如何知道有空氣呢?
師:你能利用身邊的水、洗潔精等材料設計一個游戲證明你的想法嗎?
(學生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評析: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實驗也就等同于游戲。只不過實驗對于他們來說有一定的神秘感,而游戲卻是他們習以為常的。所以教師在這里要求設計一個游戲,這符合他們的思維習慣。
一組: 我們想把青椒戳一個洞,放在水里,看看有沒有泡泡,有泡泡說明青椒里空氣。
二組:我們想把油豆腐放在水里,看是否有泡泡,有泡泡說明油豆腐里面有空氣。
三組:我們用力擠青椒聽聽是否有聲音,有聲音說明里面有空氣。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已經有了初步的設想,在交流過程中幫助他們逐步完善他們的設想。)
師:大家的想法都很不錯,那么接下來讓我們試一試吧。
……
評析:對于孩子來說游戲無疑是快樂的,而更讓他們快樂的是自己能夠親身參與設計游戲的過程。一年級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人們始料未及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個小小的放手,不僅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更重要的是給了他們一個展示自我、證明自我的平臺。
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游戲不僅給他們帶來了感觀上的放松,更使他們得到了心靈上的愉悅。它改變了原有過分注重知識傳授的自然課程教學組織形式,同時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以及小組間的協作態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反思
1.創設探究情境,搭建自主探究的平臺。
探究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喚起學生的好奇心,點燃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環境,發現的機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情境的創設,為學生自主探究搭建了很好的平臺。
2.注重探究過程,養成自主探究習慣。
傳統的教學重結果輕過程,表現在教師習慣在黑板上做實驗,在口里講實驗,照本宣科地灌輸結論,這嚴重束縛了學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新課程標準強調,自然學習要以學生活動為中心,以探究為核心,以過程為重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轉變教學行為,認真把握課程標準的理念,靈活處理教學內容,善于設計有利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活動。重視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驗證――整理思考――表達交流――回顧反思”的科學探究過程,切實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究并解決問題,在動手實踐、分析思考、感知體驗的過程中養成科學探究能力。
3.開放探究時空,培養自主探究精神
《上海市小學自然課程標準》強調,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廣闊天地。實際上,探究精神的培養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并非只憑教師的講解或課堂上有限的學習時間所能達成的,它需要有足夠的屬于學生自己心靈深處的時間和空間去作支撐。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開放探究時空,創造條件給學生創設一個開放的探究大環境。
①.給學生動手實踐預留時空。一方面在課堂上要預設時間讓學生動手“搞科學”;另一方面,在課后要創設空間指導學生“研究科學”。這樣,學生在開放的時空中,鍛煉了探究意志,培養了實事求是、持之以恒的科學探究精神。掌握了科學知識,獲得了科學研究方法,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樂趣。形成了科學素養,促進了學生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②.給學生積極思維以生成空間。思維(尤其是創新思維)是科學探究的精髓。科學探究不僅要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動腦思維能力。在科學探究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理解感受的獨特性,鼓勵學生敢問“為什么”,慣說“我以為”。設疑導思,放飛想象,并給予學生發表自己見解的空間,重視在探究方法和結論的預設中給學生求異思維的生成留足空間。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就想出許多不同的實驗方案,每一種方案的形成都是學生富有個性的創造性思維的結晶。學生大膽設想,開放思維,主動探討,深入探究,通過設疑、質疑、解疑等過程,探索出了符合自己思維的科學結論。
4.以探究為核心,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
“確立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理念,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使親身經歷探究活動成為小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經過學生親身經歷所獲得的知識,學生容易內化。經過學生親身探究所獲得的能力,更能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我們教師“應根據具體學習內容的特點和要求,采取適當的教學組織方式和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堅持以學生為本,堅持使全體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
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就是以系統優化思想為核心,從整體上對教學過程進行最優化設計、控制和管理,使 課堂教學諸任務、因素之間,有機結合,互相協調,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在城鄉26所小學中進行了自然學科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實驗研究,5年來取得明顯 效果,并總結了4條基本經驗。
一、優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優化中實施控制的出發點和歸宿。如何優化課堂教學目標呢?我們采取“兩次目標分 解”法,形成課堂教學目標鏈。即:依據自然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單元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進行第一次分解, 確定課節教學目標;然后,以該課節要達到的最高教學目標為終點,進行第二次分解,依據學生認知規律由高 到低逐級推導出各教學環節的具體教學目標,形成循序漸進、環環緊扣的教學目標鏈。如,第二冊第14課《 昆蟲》,根據教學大綱“動物”單元教學目標分解該課時的教學目標是:“意義識記、理解、初步應用昆蟲概 念,培養學生觀察物體的細小構造(觀察能力)、把握物體共同特征(比較、抽象及概括能力)的能力以及認 真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此基礎上第二次分解并設計知識、能力、情感同步發展的課堂環節教學目標 。(見圖1)
通過“兩次目標分解”后形成的課堂教學目標鏈,其意義在于:
⒈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學生實際確定的課堂教學目標鏈,使教學過程更為清晰,重點、難點明確,可 以更好地選擇為達標所需的教學材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教學形式。
⒉學生的學習狀態得到更清晰地反映,有助于教師更準確地把握某類學生的學習“位置”,以便及時采取 措施,調整、改進教學活動,避免教學過程中的盲目性、隨意性,使教學活動更有效。
(附圖 {圖})
在知能教學同時,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圖1
二、優化課堂教學的“序”
一個效益較高的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學生、教材在一定時空環境中有序的組合,它以實施教學目標 為主線,以學生已有知識、能力、情感為基礎,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使學生的知識、能力以及情感得到共同 發展。
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從教師的備課開始,這是教學程序的第一步。因此,優化課堂教學過程首先就要優化備 課,要以課堂教學目標、環節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為依據,整體考慮,選擇恰當的教學材料、教學方法、手段 、形式、時間以及反饋矯正途徑等,并把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設計知識、能力與情感同步發展的教學過程 ,把它們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教學過程循序、系統、連貫地進行,使教學過程的邏輯性與學生認知發展規律 相統一。
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堂教學目標鏈形成“梯次推進式課堂教學管理結構”(見圖2)。對各環 節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進行有序管理,形成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學反饋矯正及評價四個基本管理環節。
梯次推進式課堂教學管理結構
(附圖 {圖})
圖2
如,《昆蟲》一課,首先,根據課節整體教學目標,確定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為主線,能力與情感培 養同步發展的梯次推進式教學管理過程。其次,根據課堂教學目標和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把課堂教學目標分解 為五層次階梯式環節教學目標(見圖1、圖2)。即:觀察(掌握典型昆蟲個體形態特征)比較(兩只以上 典型昆蟲相同點、不同點)歸納(昆蟲形態特征共同點)抽象(昆蟲的本質特征)概括(昆蟲概念)運 用(昆蟲概念及識別當地常見的蟲子)達到具體化。在此過程中要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最后,根據上述管理進程,設計分層出示的有結構的教學材料。如,螞蟻、天牛及蜻蜓;當地常見的昆蟲及非 昆蟲實物、標本、掛圖、投影片等。選擇教師指導學生研討,學生自覺能動探索的教學方法。如,學生觀察、 比較、互相討論,引導學生抽象、概括等。合理安排各環節教學時間、組織形式、反饋矯正途徑方式方法及板 書。如,觀察前教師講清目的要求及觀察方法(班級教學);學生個體觀察、比較;組織小組相互交流、研討 (個體到小組結構學習);小組間、學生間交流匯報、研討觀察、比較、歸納及抽象概括情況(班級教學)等 。
三、優化反饋矯正
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除了教學信息輸入、加工和輸出外,還應該具備信息反饋回路。當反饋信息揭示出學 生學習效果與期望教學目標有偏差時,就要通過調整、糾正教學活動,使教學活動與期望目標相一致。因此, 反饋與矯正是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對聯結體。
第一,根據課堂教學目標鏈,建立反饋矯正鏈,形成目標、活動、反饋矯正的控制、調節閉合回路。
首先,抓好授新課前的反饋矯正,打好學習新知識、技能前應具備的基礎。如,學習《昆蟲》前,學生應 初步掌握觀察物體細小構造、把握物體共同特征的方法,使用鑷子、放大鏡的技能,以及了解當地常見蟲子的 生活習性。
其次,在實施環節教學目標中,教師應善于發現與既定教學目標的偏差,隨時調整教學進程和教學方法。 如,學生的情緒能反映學習興趣、態度;觀察實驗操作過程能反映學生的學習目的、方法與技能掌握情況;小 組討論能反映學生思維狀況;提問能反映某類學生的學習“位置”等。
最后,根據從課外作業,觀察、考察記錄,實驗報告中得到的教學反饋信息,找到教學不足,設計矯正措 施。
第二,優化反饋矯正形式,建立課堂教學中師生、生生間立體閉環式多向傳導反饋矯正機制。
課堂教學中反饋矯正主要途徑是觀察、巡視、提問、課內作業等。其信息反饋及時,但反饋信息量較少, 不能全面地反饋不同層次學生及每個學生學習情況,不利于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根據小學自然課堂教學 以小組為單位的觀察、實驗、研討活動較多的主要特點,有的放矢地調整小組學生成員組成,建立生生間多向 傳導反饋矯正機制。即:根據學習自然的水平,參照語、數成績及學習興趣,把學生分為上、中上、中下、下 4類,使每小組均由四類學生構成,建立以小組學習任務結構為主的生生間相互反饋矯正形式。在小組學習任 務結構的實踐和研討活動中,要求學生在獨立或協作完成觀察、實驗后,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生生間相互交流 ,在此過程中滲透小組間學習競爭機制,充分發揮各層次間學生反饋矯正多向傳導機制,努力實現生生間的最 大信息傳遞,提高反饋的質和量。
教師巡視學生活動應以中下學生為重點,兼顧優等生。采用小組匯報、提問反饋矯正時,教師要精心設計 切中教學目標、語言簡明的多層次問題,使各類學生都能積極思維。要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采用組合式提問路線 ,增大課堂教學信息反饋量,提供各類學生相互學習、矯正時間。如,上——中——下、中——下——上、下 ——中——上等提問路線。
根據自然學科特點和學生心理特點,自然課堂教學中反饋矯正最佳順序是:學生自我反饋矯正學生間反 饋矯正教師指導學生集體反饋矯正教師個別反饋矯正。
四、優化情感激勵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僅是思維活動、認知活動,而是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的統一。
⒈通過師生間的情感認同,優化情感激勵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與知識傳授有機組合的外顯行為是促使學生情感和認知協同發生變化的關 鍵,其核心是調節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形成以求知欲為主的需要結構。因此,教師應有正確的教育觀、學 生觀,充分認識科學啟蒙教育是一門思想性、科學性、實踐性、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應具備扎實的科學文化水 平,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及熱愛每一個學生的情感。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情感意識,使師生產生情感認同, 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喜悅,以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 。
⒉操縱教學變量,優化情感激勵
在課堂教學中優化情感激勵主要通過操作有關教學變量來實現,其中激發、培養和調節是三個主要方面:
激發:教師通過操作有關教學變量。如,有結構的教學材料分層展示、分層觀察、分層實驗;有情感地講 述科學家故事及科學史實;提出新穎的問題;適時展示掛圖、幻燈、錄像等,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使 他們已有的情感在學習情境中引發出來,成為學習的內驅力。
培養:教師通過操作有關教學變量,幫助學生形成研究、探索自然事物的新的需要,并通過不斷獲得成功 的情緒體驗,使他們始終保持較為強烈的情感。
調節:教師通過操作有關教學變量,使已激發、培養起來的學生探索自然事物的情感穩定在最有利于學習 活動的狀態上,促進認知活動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