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的觀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美學觀點;中國傳統文化;油畫創作
老莊哲學思想和禪宗思想是中國藝術精神的一個主要支撐,這是哲學對藝術的影響。中國傳統思想與藝術產生直接關系,這在中國畫及中國其他很多藝術形式中常見,而在油畫中卻未能常見,這將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老莊》告訴我們,莊子所求的“道”衍生出來的理想人格,是一種“逍遙人格”。老子和莊子講的“道”落實到人生觀上,便是“自然”,即打掉生死、有無、彼此、是非的外在的、人為的認知束縛、界限,一切復歸于自然本性。莊子所重視的是生命本身的自然本性,他認為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保存生命的本身在然的狀態,一切外在、人為附加都是做作的,都將使人失失去原始的淳樸,是對人生本性的一種損害,只會給原本清楚的人生帶來無窮的困惑與迷惘。莊子的“我”是原始的、自然的“我”,而且他認為只有原始的、自然的“我”才是真正的本質自我,只有回歸到原始、自然的生命狀態,才能祛除來自社會渾濁、來自仁義道德的對生命的污染,追尋得到本質自我。為了追尋本質自我,莊子開辟出一片“無何有之鄉”的精神天地。《逍遙游》說:“今之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無何有之鄉”是無為精神所開拓出來的廣大的生活空間,它已不是客觀意義的自然界,并非現實社會的實踐行動所能達成,而是人心靈世界中無所依傍無可企求的自足狀態,它超乎任何實用的意圖,并因此精神得以自全自保,而擺脫任何的侵蝕與困擾。
“無何有之鄉”的精神空間中,人的精神狀態是“無所待”。在莊子看來,列子御風而行,猶有待于風,還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真正的逍遙,是“無所待”的心靈大自由。人經常要困于名利、權勢、毀譽,而在莊子看來,人一旦受制于這些東西,不啻于使自然清潔的精神蒙垢,仁義道德更是給精神戴上一具枷鎖。因此,要在體道認道的過程中,放棄一切違背生命本性的東西,直接觸及心靈本身。人生的意義不可能在社會功利中實現,也不可能在家庭倫理中實現,而只能在體驗宇宙真理,擁抱那個原始的、自然的本質自我中實現。只有無所待,人才能超脫一切與原始自然生命無關的東西,使心靈的活動超出物質世界的形象局限,達到大舒展大自由。莊子的人生觀最為自由,最少束縛,因而也最接近藝術狀態的人生境界。
人格理想的趨向,歸根結底取決于人對生命的看法。對生命、生死問題的看法,直接關系到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回答“怎樣的生命才是值得經歷的”這樣的問題。莊子在對世界的認識上是“齊萬物”,即萬物平等。而他在人生態度問題上,則是“齊生死”,齊生死實是莊子人生態度的根本出發點。一旦死生被視為無悲無歡,無慟無喜,整個人生便產生了根本性的轉換。莊子說:“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有何患,故萬物一也。”這樣,死生大事,被泯滅于“無何有之鄉”這一精神空間的氣聚氣散之中,一切都順其自然。莊子以一種審美心理審視生死變幻,“生”與“死”在莊子這里,不再是兩種截然的絕對狀態,而是兩種自然支配下相對的、自適的、對等的狀態。生與死,就像夢與醒,都是自然的狀態轉換,都沒有意義。生亦無樂,死亦無悲。而在作為哲學命題的“生死”問題上,莊子的回答是巧妙的:既然生是一種狀態,死也是一種狀態,兩者并無本質差別,栩栩然蝴蝶與蘧蘧然莊周,本就是對等的,互通的。安之此生之“我”,不正是死后之“我”呢?莊子不但否認了“生”的意義,而且否認了“死”的意義。
關鍵詞:企業管理,影響,電力,我國,中國,傳統文化,淺析,
1、仁愛的道德精神
仁愛是儒家道德的核心。仁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也是“義、禮、智、信”的基石。企業管理的核心是人,人必須是有道德的。仁愛的道德精神要求以仁德之心對待顧客、消費者和整個社會。,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基本倫理規范,這些規范的總和就是道德,儒家非常講究人倫道德,把它看成是區別人和動物的質的規定性。“仁”,即“愛人”就是一個人首先要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兄弟姐妹,愛自己周圍的同事和朋友,然后才能愛國敬業,所以儒家認為,要培養一個人的愛的品德,首先要以孝敬父母開始。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是實行“仁”的根本和基礎,要實行仁德,必須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之合乎于社會的規范,才能使社會和諧與協調。
儒家的仁愛之心,在企業內部管理同樣是有它的重要價值的。人與人相愛可以是人類長期共同求的價值準則,只有以仁愛之心去對別人,社會和企業才可能有個和諧安的環境。企業的領導要以仁愛之心去待你的上級和下屬,同樣工人也應該仁愛之心去對待企業的領導和管理人,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產生出凝聚力。并且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樹立以仁為本的道德規范,即應以愛心、善意對待消費者,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盡最大努力滿足消費者的現實需要和潛在需要,并顧及和維護其長遠利益。仁愛的道德精神,還包含著對社會、國家和民族的仁愛和奉獻。作為社會組織中最具活力并直接從事經濟活動的細胞單位——企業,是有責任承擔起為社會創造財富促進國家富強,民族昌盛的責任和義務,以仁德之心報效祖國,回饋社會。著名百年老店“同仁堂”,始終堅持“同志同仁,濟世濟人;仁心仁術,醫國醫民”,這足以體現了對民眾和國家的仁愛;還有中國彩電業中的長虹集團以“產業報國”為理念,把振興民族工業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從而使長虹人對國家和民族的仁愛發展到更高層次。
3、正確的義、利價值觀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中強調“君子不言利”,提倡重義輕利的思想,但是這種思想不是絕對的,而是提倡“義者 ,宜也。”即要合宜、合理地行為、做事、取利。因此儒家的義利觀在長期的企業經營過程中,被不斷更新和突破。例如中國大多企業家在賺錢求利的商業動機中總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主張義利結合、義利兼容、義利并舉,就是取利的手段要合理,取利的來源要正當,要符合“義”的規范。我們熟知的民間商業諺語“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大丈夫”,“財自道生,利緣義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儒家義利觀的真實寫照。
面對電力市場經濟激烈的競爭,電力企業將獲取利益視為其生存的前提,實現利潤最大化是其從事經營活動的基本目的和動力根源。樹立正確的義利觀顯得尤為重要,電力企業通過遵循市場經濟內在規律,來謀取經濟利益,同時以義為前提和基礎,做到見利思義,以義生利,義利結合的正確義利觀,這樣企業在面對義與利之間發生沖突時,是以義為主,而不是惟利是圖,見利忘義,以損害消費者或社會利益為代價,而獲取一己私利,更不能以非法手段謀取暴利。企業在堅持以義為本,以義求利的經營道德觀念下,持之以恒,便得到消費者和社會的認可與支持,從而使企業獲得豐厚而長久的利益。由此可見,正確的義利觀對電力企業管理可持續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二)對電力企業管理方式的影響
一、新儒家文藝美學的特點
(一)遵循心性,天人合一
傳統儒家學說,是現代新儒家的傳承根本,將西方文化和思想與儒學進行融合,逐漸形成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獨特思路,并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和發揚,是現代新儒家學派的己任,試圖以儒家心性之水,澆灌傳統文化之田,不但需內外兼修,更要天人合一。現代新儒家文化主張進行自身道義的分解和融合,在傳統文化中需做自我反省,以達到道德層面約束的作用,而西方文化則嚴格遵循邏輯的推理和分析[1]。此觀點形成中,較為著名的新儒家學者主要包括:牟宗三、徐復觀等人,其主要理論觀點為:國人的生命及智慧,是使生命確定形態和定向的基礎,不僅要摒棄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入,更應將我國的儒家心性之水提取出來,以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使天理留存于心性之內,做到萬物的生命與宇宙相通且共融,達到天人合一。此外,儒家心性的觀點提出,藝術源自藝術家的內心,只有藝術家將藝術在精神層面上勾勒出來,則說明其個人的情感與領悟,甚至生命,就會一并融入進創造的心性之中,現代新儒家文藝美學,就是從文藝創作的精神中,提煉和感悟出美的觀點及追求美的意識,此觀點也從另一角度體現出,中國文藝之美,實質上真正來源與人的內心和精神,而內心的變化,則是心性最佳的體現,在進行文藝美學的審視與評判時,必須要有心性作為根本。而現代新儒家審美的最高境界,則是心性與外界皆可忘卻,主觀與客觀渾然融合,此天人合一也。
(二)德美兼顧,美善相連
有些現代新儒家,將儒家思想進一步分解與細化,提出儒學中的道德觀點,并將其引入傳統文化之中;有些現代新儒家,則認為藝術之美應與道德并存,只有德美兼顧,將美善相連,才是真正的美,并且,此種形式之美,與文藝作品所涉及的表現形式無關,美只來自于內心,此觀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現代新儒家文藝美學心性為上的特點;而有些現代新儒家,則將文藝作品中的思想性與人的內在品德與修養結合起來,認為兩者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對等的,并在美學思想中指出,“西方謂之美,出自表象,而中國人論美,在德不在色”。也是從德行角度印證了現代新儒家對于文藝美學的理解觀點[2]。
(三)生命相通,美學相融
現代新儒家將哲學中的生命問題,歸結為與宇宙萬物實為一體,無論是自然之美還是文藝之美,無論是個體生命還是宇宙整體,都是可以相互連接,相互融入的。在此基礎上的文藝美學,被稱之為具有互通性的“生命美學”此種生命美學是關乎生命的,通過萬物的造化與開拓,形成原始生命的勃勃生機與汩汩活力。在對西方哲學和美學進行研究和討論后,現代新儒家們提出“生命相通,美學相融”的“生命美學”體系,其將追尋的藝術之美、人的創作品德與生命之美做出貫通和融合,提煉出現代新儒家學說中人的藝術精神,并明確指出,此種藝術精神,對生命的構成及藝術之美的體現,均有深入的涉及。
(四)崇尚人文,家國情懷
對于現代新儒家學派來說,他們不僅有淵博的學識,且文化視野較為廣闊,更具有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從文化角度分析,中國傳統文化本身便具有強烈的人文精神,其中涉及人生、人格及人倫等部分,不僅涵蓋人生追求更體現了人格價值。從文藝美學角度分析,人文精神之美與家國情懷之美,是發自人內心的,并且是與品德相互關聯和共存的[3]。更有現代新儒家指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主要是人文精神的表現形式,在人文精神中不僅可以表現出人格,更能體現人的價值。也有一些現代新儒家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體現在道德精神和藝術精神兩個方面,兩者中,道德精神支配藝術精神,且無論是精神層面之內或是現實生活之中,道德影響藝術,而藝術升華道德,兩者互通互補,缺一不可。
二、新儒家文藝美學思想存在的價值
從本質上說,現代新儒家對中國傳統文化、人文精神、教育理念、生活狀態等都有著較為深刻的影響,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新儒家對其進行了改良與創新,不但為儒家觀點的現代化轉變與應用創造出理論基礎,更對道德與文藝美學的挖掘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現代新儒家文藝美學展現出了自身的文化精神與民族特性[4]。將人文、道德、心性、生命等要素,與儒家學說一起,融入進現代新儒家文藝美學之中,文明的規范,是西方文化中較為重要的觀點,這與現代新儒家學說中的修身養性,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關系,可以為西方文化發展所借鑒。此外,為增強現代新儒家文藝美學的時效性,也應使其與中國其他傳統文化相互結合,從而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變做出積極的貢獻。
本文闡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原則、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應用原則;途徑與方法
中華傳統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生動教材和思想寶庫,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蘊涵著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舉措。
一、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狀況直接影響到國家和民族的興衰。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全球化和的社會轉型的挑戰。全球化有利于開闊大學生的學術視野和文化境界,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視野,新的標準和新的范式。也使西方國家對我國思想文化的侵蝕和意識形態的滲透日益加劇,極易使大學生的思想發生混亂。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民眾在政治觀點、價值取向、文化觀念方面呈現多樣化;對利益的追求導致社會倫理規范的失衡和道德水準的下降,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改造自然、發展自己的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征、精神風貌、價值取向。中華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成為現代化的動力,而且有助于克服現代化進程中由于社會轉型所出現的物欲橫流、人文精神失落、道德漸趨淪喪等社會弊病。
為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課題組對遼寧省幾所高校的1200名大學生進行有關傳統文化方面的問卷調查。被調查者當中, 72%的大學生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以前和現代社會都起到重要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的思想內涵對大學生非常有教育意義:
如“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潮,儒、道兩家的主張構成了這一思想的基本內容,不僅包含著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追求,也包含著人際社會關系、物我關系、人己關系的合理態度,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整體意識和正確的和諧觀。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茍利國家,不求富貴;茍利社稷,則不顧其身”,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種愛國情懷對大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非常有益。
自強不息的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體現為一種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激勵著中華兒女在困境中崛起,奮進,有利于大學生確立有骨氣、重節操的民族精神。
修身思想。“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愛人者,人常愛之,敬人者,人常敬之”這是古人修身的目標之一,也是高校德育的時代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中華傳統文化的原則
中華傳統文化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對其應持有什么樣的觀點?課題組對大學生就這一問題調查,調查表明: 16%的大學生認為中華傳統文化“雖然是以前的東西,但在當代仍有指導意義” ;72% 的大學生認為“有助于我提高自身素質,符合我的生活學習理念” ;8%的大學生認為“這是舊的東西,不符合現代生活”;“更喜歡西方文化,不喜歡中華傳統相關的東西”的占4%。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它畢竟是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是特定階級的立場觀點;有其價值,但也有其歷史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我們應該遵循如下原則:
1.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因此,需要經過現代轉化才可以拋棄其歷史局限性,發揮其當代價值。要全面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利用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必須堅持以為指導,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服務。
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社會實踐,對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繼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精華,自覺抵制經濟全球化和社會轉型期不良思想的影響,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點、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中華傳統文化資源的途徑和方法
調查顯示,大學生了解最多的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歷史文學知識”占72% ;“古代政治知識”占12% ;“傳統藝術 ”占34% ;“ 哲學宗教”占2%;“道德倫理”占30% ;“實用工藝技巧”占8%;“民俗技藝 ”占8% 。大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途徑:選擇“電影電視書刊”占15% ;選擇“課堂”的占48% ;選擇“父母”的占16%;選擇“講座和展覽的占”4% 。選擇“網絡、廣播、劇場游戲”的占12% 。選擇“其他”占5%。大學生認為導致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認為“整個社會沒
有形成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的占40%; 認為“學校忽視,過度重視考試”的占50%;認為“學生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的占8% ;認為其他原因占2%。調查問道,“做為當代大學生,你認為哪種方法最能傳承傳統文化?” 64%的大學生認為“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36% 的大學生認為“自身多與傳統文化接觸”。
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傳統文的了解程度不高;對傳統文化意義的理解模糊;在舉止行為方面,與傳統文化中倡導的精神、要求不一致。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方法等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新挑戰,出現整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局面。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探索新的路徑。
教學路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徑。要增設有關傳統文化方面的課程。調查顯示, 80%的大學生認為學校應開設國學講座課程,可以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 80%的大學生認為應開設中華傳統禮儀課 ;58%的大學生認為應開設中華優秀古籍誦讀課;90%的大學生認為應開設中華傳統習俗課;10%的大學生認為應開設相關網站。為此,要求廣大教師提高自身素質,以中華傳統中高尚的師德給大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并找到適合新媒體背景下的傳統文化與高校教育相結合之路。
實踐路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徑。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文化藝術節、紀念日主題教育活動等等。要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當中, 將傳統文化中知識教育、情感教育、行為教育一以貫之融入實踐當中。
在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上,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沖突不可避免。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在利用本國文化傳統與現代教育結合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們反思與學習。有助于豐富和完善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資源;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融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耀燦,鄭永廷,駱郁廷.[M]《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第5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關鍵詞: 《文化創新的途徑》 《喜羊羊與灰太狼》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和兩個基本途徑。
2.理解文化創新要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
(二)能力目標
1.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2.具備在合作探究中體驗生活、生成認識、構建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在各個領域勇于創新的熱情,樹立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態度。
2.通過對傳統孝義與現代孝義的分析、探究,樹立感恩父母、感恩社會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文化創新的途徑。
三、教學難點
如何在文化創新中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四、課堂導入
播放《喜羊羊與灰太狼》主題曲視頻,活躍課堂氣氛。
導入:該部影片為什么會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對文化發展而言,它的成功表明了什么道理?
生:該片一改往日國產動畫片人物造型呆板僵硬,說教味極濃的缺陷,以幽默的語言,搞笑的劇情,鮮活的人物造型,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它的成功表明文化發展需要創新。
文化怎么才能創新呢?或者文化創新有哪些途徑?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內容。
五、新課教學
【情境教學】
以《喜羊羊與灰太狼》為主線設置五個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不斷拋出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解決問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探究活動一:
展示《喜羊羊與灰太狼》的相關圖片:
喜羊羊――社會上的臺柱子,是整個團隊里很重要的人物。
美羊羊――生活中美麗親切和愛美之心很強的人。
灰太狼――社會上奸詐愚蠢的壞蛋。
紅太郎――社會上的兇悍老婆。
討論:上述影片的角色原型來自于哪里?對我們中國文化的發展有什么啟示?
(易把握,3分鐘)
生:上述影片角色的原型來自于生活,啟示文化創作者只有立足于社會實踐,才能創作出鮮活的文化作品。
結合上一框題的學習,認識到“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引出以下內容:
(一)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板書)
設疑過渡:進行文化創新除了立足于社會實踐,我們還能怎么做?
探究活動二:
展示兩段視頻,動畫故事《狼和小羊》及《喜羊羊與灰太狼》“稱霸森林”結尾片段。
《狼和小羊》體現傳統狼與羊的關系,《喜羊羊與灰太狼》片段突出灰太狼的經典臺詞“我一定會回來報仇的”。
討論:灰太狼、喜羊羊與傳統國產動畫片中的狼與羊的形象有何異同?這對我們進行文化創新有什么啟示?(時間3分鐘)
生:灰太狼與喜羊羊是建立在傳統“狼”與“羊”形象基礎上的新的“狼”與“羊”。
進而得出文化創新的第一個基本途徑。
(二)文化創新需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板書)
學生產生疑問:怎樣“繼承傳統,推陳出新”?(5分鐘)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53綜合探究部分,播放《孔雀東南飛》朗誦視頻,焦仲卿被母親逼迫趕劉蘭芝回娘家片段。
設置疑問:作為現代的中學生,我們如何認識焦仲卿的“孝”?
生:對待古代的孝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在繼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并注入時代精神。
探究活動三:
展示灰太狼被羊暴打的圖片。
討論:《喜羊羊與灰太狼》借鑒了國外動畫片《貓和老鼠》一些內容,顛覆了羊一直受欺負的形象,是其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對我們進行文化創新有什么啟示?
生:影片的成功是在堅持中國風格的基礎上,學習了國外動畫片的成功做法。
進而分析推理出文化創新的第二個基本途徑。
(三)文化創新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板書)
學生產生疑問:如何“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學生閱讀教材,討論回答)(時間4分鐘)
生:(1)在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要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取長補短,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
(2)要注意不同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
(3)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基本原則。
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有兩條,一是立足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傳統,推陳出新”,二是立足于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面向世界,博采眾長”。這兩條途徑都要以“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的原則為保證。(板書)
探究活動四:
列舉近代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三種看法。
觀點一: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必須全盤否定。只有徹底解脫了傳統文化的羈絆,我們才能走向新生。
觀點二:近代中國的衰敗,乃是由于傳統文化精神的失落。只要復興中國傳統的儒家文明,中華民族就可以強盛起來。
觀點三: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一個民族世代累積、相對穩定的群體經驗的總結,雖然其中存在著過時的、保守的東西,但是其中的精華部分則凝結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往往可以穿越時空的界限,成為一個民族迎接新的時代挑戰的內在動力。
討論:你同意哪一種呢?請說明理由。(難點,8分鐘)
生:我支持觀點三,觀點三客觀地看待傳統文化和各民族文化。觀點一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是民族虛無主義和;觀點二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是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
結合教材深刻理解“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
探究活動五:
在對《喜羊羊與灰太狼》創作團隊的采訪中,他們談到動畫的形象和情節均來自于他們童年的記憶,而且希望能夠通過詼諧的語言和夸張的形象來緩解和調劑人們緊張的工作生活。這對我們進行文化創新有什么啟示?
學生探究后歸納文化創新的第五個途徑:
(四)文化創新要著眼于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作用,促進文化發展。(板書)
六、知能測試
強化認知,穿插高考題培養學生的高考意識。
七、課堂小結
我把課堂小結的權利留給了同學們,讓他們自己進行總結,說說都學到了什么,最重要的是,聯系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和啟示,深刻體會“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活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最后結合直觀系統的板書讓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本課脈絡。(時間5分鐘)
八、課后拓展
洛陽牡丹甲天下,洛陽的牡丹花與別處的真不同,不僅能開在園中極盡嬌艷,還能開在水中央超越芙蓉。
【關鍵詞】新聞紀錄片 立場 觀點和方法 思想性
近年來,社會上關于學習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班、學校出現了很多。作為新聞紀錄片的記者,我們應該如何針對這一現象,用的觀點,去觀察、分析這種現象呢?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它應該與新聞觀是統一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致的。
2015年末,走進了“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學校”。該校成為我們紀錄片創作實踐的基地。幾個月來,創作小組數次走進學校課堂,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孩子從小扎下生命德根,懂得做人的道理和規矩;成人接受再教育,在反省改過中凈化升華,重塑精神生命。壞人變好、好人更好。扭曲、病痛、煩惱的心身轉為和諧健康幸福的案例俯拾即是,令人震撼。
通過深入采訪我們認識到: “這里的傳統道德教育解決了許多當今社會難以解決的人心失德問題,能給記者提供弘揚謳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健康素材。我們記者要率先重新認識和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要勇于承擔起弘揚中華文明、拯救社會人心的歷史使命。”
意識是所受教育的總和。教育受文化背景的制約。人之所以有區別,是因為所處的種族國家、地域文化及歷史時代不同,每個人都是一定文化和時空投射下的產物。民族品質的優劣,主要取決于該民族文化的背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意識形態與思維方式。某些約定俗成、或是領導者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通常是形成社會意識即文化基調的要素,文化的力量無比巨大,可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政治、法律,亦可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一個民族發展的軌跡,無不折射出其主流文化的印記。由于印刷術的發明,我們可以完整清晰地閱讀到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圣賢經典。“河圖”、“洛書”雖然至今尚未完全破譯,但是我們的先祖尊道貴德,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輝煌文明與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無量功德,澤被后人!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國古代文明的靈魂,早已成為獨有的智慧符號。象形表意是漢字外在最精美的部分,具有任何拼音文字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漢字表意不表音的獨特性,可以成為各類語音共享的工具。舉例說明,盡管我國各地方言之間發音差異非常大,但是書寫的文字卻可以統一精準表達,不會發生歧義。“書同文”這一特點始終有效地維持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和中華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有學者稱,從歐洲考古的巖畫遺跡來看,歐洲的先民同樣也曾經使用過象形文字。現在風靡世界的拼音文字,只是在三千年前才由腓尼基人所創造的文字形式。很可能就是因為拼音文字的推廣運用和取代,才導致了歐洲象形文字的徹底消失,產生了整個歐洲文化的歷史斷層,使歐洲人再也無法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去解讀和認識自己的歷史文化。如此說來,我們中國人是最幸運的,占人類四分之一人口,擁有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的中華民族,通過對母語的書寫閱讀,可完成對宇宙真理的認識、領悟和表達。因此,盡管古人已逝,但凝結古圣賢思想結晶的典籍如同智者老師在陪伴和教導我們成長。在人類歷史相當漫長的時光中,中華民族雄踞世界民族之林,遙遙領先!感謝中華民族先祖,早已洞悉和解讀了宇宙真理,形成圣賢之道,以漢字記載的經史子集典籍流傳于世,使子孫后代在文化傳承中沐浴著道德智慧的光芒,行走在吉祥幸福之路上。然而無比可惜的是,近一百多年來,我們中斷了這種圣賢的智慧教育,更遑論繼承和發揚!道德滑坡,人性異化,優勢盡失,違背自然規律行事者比比皆是,勢必付出高昂代價,多少迷失道德的家庭和個人,遭遇厄運,也給整個社會帶來危害,道德危機沖擊文化長城之根基,民族之樹何以常青?
我們新聞紀錄片記者要有時代的擔當,要有鮮明的態度,要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反映這一客觀事物;必需密切結合當前形勢、任務,有的放矢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撫順市傳統文化研究會和學校的崛起、發展適逢其時。以中華民族古圣先賢思想為準則,融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促進大眾牢固樹立公民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教育人們長養道德意識,做有道德的中國人。具體說就是遵循道德處理好五倫關系,即家庭中的父子、兄弟、夫妻,社會上的君臣(領導和下屬)、朋友關系。
人具有社會屬性,在群體中生活是常態,而五倫關系囊括了人與人之間的所有關系,能否讓人生擁有幸福,主要看這幾種關系處理得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有規律可循的,了解和遵循這個規律是關鍵所在。對此,我們中華民族的古圣先賢早已經給出了精準答案,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可概括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大量的典范可資借鑒。在道德的基礎上做人行事,才能實現完美和諧的人際關系,時展到今天,形式可以與時俱進,但其實質不能改變,那就是要像雷鋒同志那樣,一事當前先為別人著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就是道德的作為和力量。所謂道,是指規律、道理,不變的法則,它是客觀存在的,不需要被創造,只需要被發現;所謂德,就是遵循道的自覺性,也稱之為精神文明和修養,在這種理念下培養的人,自然符合“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惟其如此,才能重現父慈子孝、夫義婦賢、兄友弟恭、君明臣忠、朋友有信的太平盛世,彰顯出高尚美好的精神境界和情懷,實現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這也是中華民族古圣先賢向往的大同理想世界。
道德教育是對真理和宇宙規律全然洞悉的智慧教育,這一點也被世界上許多有識之士所認同。早在上世紀70年代,英國杰出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就斷言:“要解決21世紀的人類意識問題,必須依靠兩千五百年前中國的孔孟學說。”
在幾個月的記錄拍攝中,我們很感慨:七年磨一劍,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學校的全體師生,以濟世救人的悲憫,以披荊斬棘的氣節,奮勇當先,砥礪前行!我們堅信,德不孤,必有鄰。
關鍵詞:傳統紋樣;香煙包裝;應用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6-0279-01
一、中國傳統紋樣的現代視覺轉換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滿足人們的審美觀一直是包裝的主要課題,包裝設計對于傳統文化的表達和對傳統紋樣的表現,必須依附于時代的審美觀,這中對傳統紋樣在包裝的應用提出了視覺轉換的要求,以滿足當代人們審美觀點,達到與時代的文化氣息吻合。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中,紋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體現著本民族的精神文化,是經過歷史沉淀堆積而成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寶庫,只有在新的時代中盡行視覺轉換,滿足人們的審美觀點,在現代包裝設計中體現出我國優秀文化和強烈的民族個性,體現出傳統文化在包裝設計中的生命力,才能繼續為我們所用并發揚廣大。
強烈的時代性在中國傳統紋樣的文化特征中占據重要的環節,即傳統文化一直處于生生不息的繼承與變異的對立統一發展之中。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千年的傳承中,不斷繼承著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精神,不斷吸收先進的國際文化并融于自己的本土文化之中,并不斷變更新的文化形式,在不同的時代表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和魅力。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國傳統紋樣在傳承的歷史過程中,不斷吸收國外的優秀文化成果及內涵,并融于自己的本身。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博大精深、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和厚德載物的包容性,具有與時俱進的創新特征。這使得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中國傳統紋樣在現代包裝設計中得以進行視覺上的轉換。
二、中國傳統紋樣與香煙包裝的完美融合
2003我國簽署的《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對煙包的新提議為:在煙草制品的外盒和標簽上必須帶有有害后果的健康警語,警語宜占據可見部分的50%以上,不少于30%。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使得中國傳統紋樣可以與時俱進,將會使香煙包裝更加符合新時代人們的審美需求。
包裝設計應從商標、圖案、色彩、造型、材料等構成要素入手,考慮商品包裝的特性,使各項設計要素協調搭配,以取得最佳的包裝設計方案。如果從營銷的角度出發,品牌包裝圖案和色彩設計是突出商品個性的重要因素,個性化的品牌形象是最有效的促銷手段。而中國傳統紋樣在香煙包裝中的應用本身就是一種個性應用方法,在應用的同時,考慮多方面因素,以求達到完美的包裝效果。如以一種紋樣作為視覺中心,穿插其他紋樣為輔助等等。這些傳統紋樣可置于整個包裝的視覺中心。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氣息通過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紋樣就傳達給人們。
在整個香煙包裝設計中,使紋樣充斥于人們的視覺范圍,通過傳統紋樣本身所蘊含的文化思想,表達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及崇拜之情,也寓意著香煙整體包裝的濃厚文化氣息之美。整體設計總的來說,應具備和諧古樸、簡單大方的文化氛圍,給予他人一種文化的審美享受。
三、中國傳統紋樣融于香煙包裝中的重要意義
我國傳統紋樣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社會的發展進步,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巨大財富,在包裝設計中,應用傳統文化元素是表現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關鍵所在,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在香煙包裝設計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源于其強烈的時代性,在不同的審美時代,不斷改變自己的美感形式,繼承著又創新著。中國傳統紋樣應用于設計中,賜予了香煙包裝民族性的特點,優秀的民族文化得到升華,從而結出更精粹的包裝設計作品,將傳統文化的包容性、時代性和文化性更好的融于包裝設計中。
中國傳統紋樣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同樣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中國傳統紋樣深刻影響著當代世界的包裝設計,包裝設計不能拋棄它的傳統文化根基。在堅持根本的基礎上,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融入本國的民族文化,使我們本民族的文化能跟上國際文化的發展,乃至引導世界主流文化的發展趨勢,讓本土文化跟上時代的文化氣息,甚至引導文化潮流的發展命脈,并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世界性的影響。中國傳統紋樣應用于香煙包裝中,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是國際文化發展大潮的必然結果。
簡單說來,只要是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就是國學。但是縱觀20世紀所談國學觀點,范圍很廣。總的來說,國學是中國古代學說當中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遠影響的思想,代表有諸子百家,它們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
所以,在一般情形下,我們不能把儒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等同。兩者差異仍然很大,單單是儒學一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我以為不妥。佛家在文化如敦煌文明等等都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佛家意蘊,而中國哲學史則貫穿了道統意識。
傳統文化有其獨特的生存力,也是與政治經濟文化的密切結合。根據很多學者提出的儒學復興的觀點來看,多數是認為儒學所代表的是中華文化的保守性、虛偽性。我認為這種觀念大大忽略了儒學當中體現人性的方面,而僅僅是肯定其過于教條化的一方面。因而“二分”傾向是必須得到認可的。所謂中華傳統文化的“二分”傾向,是指在多元化的現代文化沖擊下,文化必然面臨選擇,我們應把傳統文化分裂,一邊用于新文化的建立和新思想的形成,另一邊則拋棄。各種文明的沖突和選擇是具有必然性的,所以傳統文化也必然面臨生存性的危機。
儒家文化必須賦予新時代的特點才能夠解答當前中國文化問題。中國文明似乎走到一個轉型期,有一個三岔口,就是我們應該如何選擇的問題。“國學熱”給了我們新的啟示,就是中華文明的復興必須從古代的文化中發起,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解救現代文化危機。道德、倫理的衰退需要一個新的出路,在西方就有學者稱“儒家思想是21世紀的解藥”。
關鍵詞:插畫設計;民族風格
在進行插畫包裝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時代的需要對插畫進行設計,同時重視插畫設計中的民族風格。社會的發展要求下,插畫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包裝的潮流,并且是民族風格重要的展現形式。其中對插畫包裝中將民族風格融入其中,進行不斷的創新與優化,是新時期發展時代的需要以及設計師設計的使命。在插畫設計中融入民族風格能夠引起消費者的共鳴,從而促進消費者產生購買的興趣,推動消費。插畫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一,若是在插畫設計中缺少民族風格,就會導致插畫失去靈魂,對于插畫的應用也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1 民族風格的插畫在包裝設計應用中的優勢
商品的銷售過程中,包裝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步驟,消費者觀念在逐漸轉變中,重視消費品質的同時對保護也非常重視,增加包裝的投入是促進生產消費的一種措施。民族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喜愛,特別是在現在民族文化發展迅速的狀態下,將民族風格的插畫形式放入包裝,不僅能夠豐富包裝的外觀與形態,還能帶動消費者的民族情懷,產生消費的意識,促進消費的進步。同時,民族在風格的插畫應用到包裝中重要的優勢包含:
1.1 豐富的表現手法
對于現在的商品來講,并不缺少多彩的包裝與美麗的設計,并且現在的攝影計劃不斷創新與優化,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對商品的包裝非常有利。在優秀的包裝中更加的突出就需要不斷地融入新的設計理念與元素。插畫一直是包裝中應用非常廣泛的手法,插畫同時又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將傳統文化中的民族風格融入包裝設計中,能夠更加豐富包裝設計的表現手法。[1]例如在很多的去濕氣營養品消費中都會利用生產的原生態紅豆等作為包裝,這種能夠將設計的美觀體現出來,在這樣的插畫中融入一些中醫方面的文化,能夠更加明確的闡述這種產品的作用,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好感度,促進消費者購買的欲望。
1.2 設計風格更加形態多樣
很多商品的包裝需要根據商品的性質進行設計,其中非常明顯的就是對食品的設計,其中呈現的特點是形態多變。因為食品的生產方式不同,同一種性質的商品能夠存在與多種體態中,可以生產成液體、固體或是粉末狀等。根據不同的體態對其的設計包裝也存在很多的不同,其中應用的民族風格的插畫也需要進行詳細的設計,這種設計形式將設計的風格變得更加的多樣。
1.3 增加裝飾性的多樣化
因為插畫自身就是一種裝飾的圖形,并且根據不同的商品生產設計的插畫也就有很多的特點,將民族風格融入插畫中,更加增顯了插畫的狀態,將民族特色融入插畫中,活躍了插畫的設計概念,將其中的裝飾性變得更加豐富多樣。
2 融入民族風格的插畫設計創新與探索
根據時代的發展要求,在插畫中逐漸融入民族風格的設計,不僅對包裝設計行業產生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還能降民族文化體現在包裝上,宣傳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是重視民族文化的一種體現。形態多樣的插畫對人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能夠很好地增加人們的視覺效果,給人深刻的印象,保證人們的欣賞水平以及文化水平。并且民族風格的插畫還能提升插畫存在的文化價值,已經成為現在包裝行業中非常適用的方式之一。
2.1 設計觀念上進行創新與優化
在進行保護產品的設計中需要不斷的突破設計觀念的束縛。將傳統的民間文化與藝術融入設計中,作為一種設計的觀念進行設計,不僅能夠促進消費,還能加強民族文化的宣傳。民族文化風格是社會發展下的產物,對于人們具有重要的影響。將民族文化中的精華融入插畫的設計中,可以將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精神進行全面的呈現,利用新的設計手段將民族精神進行宣傳。利用適當的設計手段與理念將其中的精華提取出來,并且根據全新的設計理念對其進行設計,將傳統文化展現出一種新的形態。從傳統的社會發展到現在的社會發展,不管是在生活方式上還是在消費觀念上人們都產生了很多的變化,對于商品的包裝設計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2]將民族風格融入插畫中,能夠在體現民族特點的基礎上宣傳民族文化,同時還能帶動人們對于民族文化的共識,提高消費者的消費。突破傳統的包裝設計觀點,在傳統文化設計的基礎上對民族風格中展現的精神進行設計展現,在設計中強調民族風格設計的理念,以及鮮明的民族特點,將民族文化中的神秘與古老的氣質展現出來,形成一種現代化的表達形式向人們進行表達,帶動消費者的消費理念與積極性。
2.2 設計思維上進行突破
將設計理念進行創新的基礎上對設計思維也需要進行創新與優化,也需要突破原有的設計觀點,利用民族文化來引出設計的理念以及創作上的設計靈感,將新的視覺元素融入設計中,在設計的同時不僅要強調設計的觀點,還需要強調商品的特點。在設計中商品包裝的設計不管是在審美的價值取向方面還是在設計的思維與觀點上都存在很多的不同,需要利用多種設計風格對其進行設計,既要凸顯出設計的核心,又要將民族風格體現出來。因為在進行包裝設計中不僅需要美觀,還需要將商品的特點體現出來,并不單單是一種藝術創作,帶有濃重的商業性質,所以在設計期間就需要更加注意,突破原有的設計思維,進行全新的設計。在現在的社會發展中對于時尚的元素并不稀缺,在插畫設計中也是如此。但是將民族風格融入插畫設計中,能夠更加凸顯插畫設計的風格與內涵。不管是在設計的風格上還是在畫面的體現上將中國民族藝術融入其中,能夠很好地體現出插畫設計的藝術特點,還能利用傳統文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推動消費。將民族文化中的飽滿與豐富的文化展現在插畫設計中,將設計的理念與文化相融合,以傳統的形態向人們展現出來。傳統文化對人們的影響非常深遠,所以在這樣視覺的推動下人們對于產品會產生極強的興趣,深入對其記進行了解。
2.3 設計語言上進行創新
插畫設計不僅包含畫面的設計,其中還包含語言的設計。將民族風格設計融入插畫設計中,能夠很好地帶動人們對于插畫的興趣,但是在設計中創新插畫畫面設計的同時還需要進行語言上的創新,優美的的畫面配合上民族特色的語言才能更加凸顯出民族風格在插畫中的中心主題。
3 結語
將民族風格融入插畫設計中主要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宣傳,同時還能提升包裝自身的內涵,促進消費。將文化與消費相結合共同促進經濟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 楊紅燕.云南少數民族裝飾插畫元素在旅游產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4(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