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循環農業技術范文

        循環農業技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循環農業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循環農業技術

        第1篇:循環農業技術范文

        本文在太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試驗示范基礎上,從養殖小區建設養雞、養殖廢料肥用于桑樹田及無害化生產有機肥等環節進行了探索,提出了林禽立體種養農牧配套型――“禽-肥-桑”循環農業模式。

        生態循環農業是一條新興的、不可或缺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不斷的探索、創新、建立多元化的生態循環模式,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生態循環農業以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為特征,以農業資源消耗最小化、污染排放最小化與廢棄物利用最大化為目標,涉及農業清潔生產、農業產業內部物能互換、農業產業間資源循環利用及綠色消費等方面[1,2]。當前太倉市正處在社會經濟轉型跨越的關鍵時期,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對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太倉市神閘蔬果專業合作社探索出的“禽-肥-?!辟Y源循環高效種養模式進行分析,以期能夠對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循環農業的模式提供一些參考的思路。

        1 基礎與優勢

        太倉市神閘果蔬專業合作社位于太倉市浮橋鎮老閘村,主要從事桑樹種植、養蠶、樹林養雞等生產活動,同時進行桑產品開發,研制桑果飲料以及桑葉茶,是蘇州地區養蠶示范場。合作社北鄰通港路,南鄰戚浦河,占地面積247.5畝,其中209畝種植桑樹,桑葉用于養蠶,桑林用于養雞。建有養蠶舍5000平米,倉庫700平米,雞舍面積400平方米,飼養蛋雞10000羽,肉雞5000羽。

        2 “禽-肥-桑”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應用實踐

        太倉市神閘蔬果專業合作社以“禽-肥-桑”生態、高效、循環、高產為重點,開展發酵床養雞、種植桑樹、新技術試驗示范,桑系列產品開發,建立相應的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生產體系,建立試驗發酵床、蔬菜生產基地,采取合作社示范基地、農技推廣部門相結合,明確示范推廣內容,實現了種養生產循環高效可持續性。同時,雞有較長時間在桑林中散放,既可生物除蟲,又可提高雞的肉質品質,增加商品性。該模式的推廣應用,對于調節沿太湖地區的生態環境,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提高畜禽產品、農產品的食用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 “禽-肥-桑”農業生態循環高效模式

        以太倉市神閘蔬果專業合作社為試驗基地,進行高效安全營養生產技術、高效生態發酵床養雞技術、可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等研究,集成“禽-肥-?!辟Y源循環高效種養模式,采取邊試驗邊示范相結合,示范推廣與技術開發應用相結合,通過農戶技術培訓、典型示范,輻射推廣到全市及蘇州部分地區。雞食用桑園雜草和小蟲,雞糞、菜梗可作為桑園地有機肥,雞舍周圍及農田尾水匯入收集池沉淀處理,再排入生態塘進行植物氮磷攔截處理。從而降低桑園地化肥、農藥施用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另外,利用發酵床養雞,由于有機墊料里含有相當活性的特殊有益微生物,能夠迅速有效地降解、消化雞的糞尿排泄物,不需要每天清掃雞欄,沖洗雞舍,于是沒有任何沖洗圈舍的污水,從而沒有任何廢棄物排出養雞場;墊料在使用到期后,形成可直接用于農作物的生物有機肥,達到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的效果;由于生物發酵舍養雞技術有不需要用水沖雞舍、不需要每天清除雞糞,采用自動給食、自動飲水技術等眾多優勢,達到了省工節本的目的,可節水90%以上;雞的死亡率和淘汰率相對傳統籠養雞大大減少,即使是蛋雞的死淘率也可控制在5%左右,肉雞在2%左右。

        社會效益分析

        一是有利于減少面源污染,保障太湖飲用水的安全,并維護城鄉社會穩定。對進了農業節水發展,減少污水排放量,減少農田氮磷等養分的流失,保障群眾飲食安全,使人們的生活、生產條件得到改善,構建和諧社會、保障城鄉社會穩定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加快第一產業的優化升級,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通過加大農業污水治理力度,形成結構優化、節水減污、保護環境的生態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局面。

        4 生態效益

        該項技術實施后,以太倉市神閘果蔬合作社為例,年可以處理還田雞糞830噸,年處理污水500噸;養殖場無害化處理及雞糞利用率達到了100%。通過生態屏障建設,新增綠化3000棵;改造了生態塘10000平方。年減排污染物COD61.4噸、年減排總氮14.6噸、年減排氨氮1.06噸、年減排總磷8.2噸。

        5 結語

        循環農業能夠有效的解決我國傳統農業發展帶來的問題。通過太倉神閘蔬果專業合作社循環農業的發展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能夠有能力作為切實可行的推動循環農業發展的主體,在循環農業的整個模式流程中,既是循環農業相關理論的宣傳者,又是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者,今后應注重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功能建設,促進循環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第2篇:循環農業技術范文

        【摘要】“三沼”(沼渣、沼液、沼氣)綜合利用技術是生態循環農業的核心環節,是農業生產中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的橋梁。通過構建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可以促進“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循環式運營,確保畜禽糞便得到有效處理和充分利用,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降低農業污染,為廣大農戶提供清潔能源,促進觀光采摘園提檔升級。

        態循環農業是一種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它使農業活動由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一線性運營轉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式運營?!叭印本C合利用技術是生態循環農業的核心環節,是農業生產中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的橋梁紐帶。近年來,山東省威海市持續加大對農村新能源建設的扶持力度,積極示范推廣“三沼”綜合利用技術,引導建立了多種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

        “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

        “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以設施農業為依托,以日光溫室為基礎,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沼氣工程為紐帶,通過生物質轉化技術,將種植業與養殖業有機結合,在相對封閉的區域內形成物質、能量良性循環的生產模式。近年來,威海市先后建設了榮成市海波生態農場、山東百歲谷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基地、乳山市圣源果蔬專業合作社及威高生態園等20多處“四位一體”生態模式的循環農業示范基地。通過采取沼渣追肥、沼液滴灌施肥、沼氣點燈提供氣肥、提高棚溫等“三沼”綜合利用技術,大大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提高了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例如在芹菜生產中,芹菜產量提高了20.6%,葉綠素含量提高了18.9%,VC含量提高了8.77%,還原糖含量提高了50.7%。據估算,實施“四位一體”生態模式的日光溫室,每667 m2可增收3000元以上,綜合效益十分可觀。山東百歲谷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基地現有日光溫室25棟,面積約為13萬m2,每個溫室內配套建設1座50 m3的沼氣池,1座15 m3的沼渣沼液貯存池,并配備電子殺蟲燈、粘蟲板等物理滅蟲設施。通過實施“三沼”綜合利用和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該公司日光溫室中生產的蔬菜品質得到明顯提升,部分已經達到綠色食品的生產標準,每年增收約100多萬元,2014年被山東省農業廳評為第二批“山東省循環經濟示范單位”。

        精品生態休閑農業模式

        休閑觀光農業是以農業觀光采摘園區為依托,并將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的新型交叉產業,其核心理論是可持續發展,其根本途徑就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近年來,將生態農業建設與休閑農業發展、傳統農耕文化挖掘與現代農業技術推廣、基礎實施提檔升級與經營管理模式創新有機結合,打造都市休閑農業的新亮點、新樣板,先后打造了榮成市健康集團休閑農業示范區、威海山泰種養殖生態園有限公司、乳山市新自然草莓采摘園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新春果蔬合作社采摘園等30多處休閑農業精品園區。通過建設沼氣工程及配套設施,推廣“三沼”綜合利用技術及相關農業技術,園區的產品增加了產量,提高了質量,改善了園區環境,提升了園區檔次,吸引了更多游客。乳山市正華農林科技示范園有限公司采取保護與開發同步進行的模式,在保持原生態風貌的同時,將景區規劃為休閑觀光區、生活服務區、野生動物游覽區、原生態地貌觀光區。四區相互依托,結構緊密,最終形成以“返璞歸正,探尋生命原始本真”為主題的大型生態園區。其中休閑觀光區內有各式采摘鋼架大棚27 棟,露天采摘園面積達到20萬m2以上。采摘品種有草莓、油桃、葡萄、柿子、榛子、板栗、核桃及各類蔬菜,品種多樣、季節交錯,形成全年都有采摘項目的良性循環。園區種植的產品全部施用沼肥、有機肥和土雜糞,不添加任何色素劑、膨脹劑、催熟劑,產品先后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及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2015年,園區共接待了各類游客20多萬人次,銷售收入達800多萬元。2014年乳山市正華農林科技示范園被農業部評為中國美麗田園,2015年被列為威海市精品觀光采摘園。

        區域清潔生產生態農業模式

        區域清潔生產生態農業模式以大型沼氣工程為依托,充分發揮大型沼氣工程沼肥產生量大,循環速度快的優勢,帶動周邊區域循環農業的發展。這種模式以當地農業資源為基礎,以沼氣工程為紐帶,將農業種植、畜牧養殖、大型沼氣工程和周邊農戶生產有機結合,既解決了畜牧養殖場環境污染的問題,又為農戶日常生活提供了能源,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肥料,形成了養殖企業與農戶互惠互利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近年來,威海市先后建設了榮成市溝姜家村、榮成市干占村、威海環山投資有限公司及經區海西頭村等25處大型沼氣工程。通過在規?;B殖場建設大型沼氣工程,使養殖場的畜禽糞便得到了有效處理和充分利用,極大地改善了周邊環境,降低了農業污染,廣大農戶也獲得了清潔的生活能源。榮成市溝姜家村養牛場投資約410萬元建設了大型沼氣工程,該工程占地約2668 m2,總池容量約為1500 m3,發酵原料均來源于本村的養牛場。項目自投產使用以來,一直正常運行,平均每天可以處理養殖場的糞污水160 m3,沼氣產量s為800~900 m3,每年沼渣沼液產量約為3000 m3,該工程所產沼氣全部用于為全村700多戶居民提供日常炊事生活用能,每年可節省40多萬元的費用支出,所產沼渣沼液主要供給周邊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使用,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十分顯著。

        庭院經濟生態農業模式

        庭院經濟生態農業模式以農村戶用沼氣建設為依托,在農村庭院及房屋前后的間隙空地中,按照庭院生態農業的構建方式,以個體農戶為生產單位,從事農業生產、加工、經營的一種農業模式。近年來,威海市委、市政府把農村沼氣建設工作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自2007年以來,市級財政每年拿出約500萬元的資金補貼農村沼氣建設,各市區也按1:1的比例落實了配套資金。截至目前,威海市共新建“一池三改”和“一池兩改”戶用沼氣池50000多個,農村沼氣總池容量達44.7萬m3。每年可生產沼氣2000多萬m3,提供優質沼肥200多萬t,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5萬t,減少二氧化硫排放730多t,節本增收7780多萬元。農村沼氣建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被譽為“燒不盡的煤氣罐,用不完的肥料庫,填不滿的垃圾坑”。

        “畜-沼-菜”生態農業模式

        第3篇:循環農業技術范文

        80年代初,隨著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西方發達國家先后通過立法等措施,強化了以生物飼料、生物肥料為核心的生態農業政策,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統計資料表明:目前我國的土壤肥力正以平均1.4%的速度下降。據此,國務院1988年了“關于加強有機肥料工作的指示”。因此,我們有責任加快發展新型活性生物有機肥料,改善傳統的施肥模式,真正做到把用地和養地融為一體,以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90年代初,國務院就明確指示:“根據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在發展畜牧業時,必須解決‘人畜爭糧’的問題,走節稂型或非糧型道路,要充分利用秸稈、稻草等大力發展無糧飼料?!庇薪y計資料表明:我國有纖維素資源每年約50億噸,其中農作物秸稈(麥秸、稻草、玉米秸)等就達6億噸,其中90%以上被焚燒,對大氣造成嚴重污染。若將秸稈進行生物技術處理,則可大大提高秸稈利用價值及動物消化吸收率。如果每年將1/2(即3億噸)農作物秸稈經生物技術處理制造飼料,就等于增加8100萬噸小麥,相當于我國目前每年所用80%飼料糧。有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目前各種農產品的廢渣、廢水每年總量約2245萬噸以上,如進行生物技術處理可生產飼料酵母10萬噸以上,既變廢為寶,又綠化環境。如何處理農作物秸稈是衡量一個國家農業發達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農業發達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都已經普及了秸稈生化飼料技術。大力推廣秸稈生化飼料,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發展畜牧業,秸稈“過腹還田”形成生態良性循環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2生物技術與生態農業結構模式

        生物技術將農業廢棄物(稻草和其它秸稈)、野草等轉化為酸中有甜、香味獨特、營養豐富、畜禽愛吃的生化飼料,又將污染外界環境的畜禽糞便轉化為速效、長效、增效于一體的綠色農業需要的生物有機肥料。這一技術的應用推廣對減少養殖業、種植業的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生物技術與生態農業模式里,極大地體現了生物技術與養殖、種植業的相互關系:養殖業、種植業為生物技術提供了豐富的原料資源;生物技術大大加快了養殖業、種植業的發展。

        3生物技術對生態農業的作用和效益

        3.1生物技術對生態農業的作用

        利用農副產品及其廢棄物的原料,低成本制取畜禽高蛋白,全營養的優質全價飼料,其特點是:制作簡單,成本低,不含抗生素,無毒,見效快。利用養殖業、種植業的廢棄物,低成本制成具有速效、長效、增效于一體的新型活性生物有機肥料,其作用不僅大幅度提高農作物總產量,而且能改善農產品品質,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保護生態環境。利用養殖業、種植業的廢棄物,低成本制取沼氣,既提供能源,又優化了環境,達到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統一,形成了生態農業良性循環,保證了農業可持續性發展。

        3.2生物技術對生態農業的效益

        第4篇:循環農業技術范文

        關鍵詞:農村循環經濟;農村經濟;生態環境;蒙陰縣

        一、蒙陰縣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蒙陰縣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能源為重點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加強小流域治理。2002年以來,全縣共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70平方公里,整修梯田49萬畝,完成新造林24萬畝,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經濟林100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0.2%。二是培育生態農業。通過推廣果品套袋、配方施肥等科學管理技術,優化品種結構,建成無公害果品示范基地30萬畝,12個果品品牌獲準使用無公害標志。大力推進畜牧業規?;?、標準化生產,新建20處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實現了畜牧養殖與環保的同步發展,全縣畜禽存欄總量達到950萬頭(只)。三是加快農村新能源建設。實施沼氣國債項目,全縣沼氣用戶發展到2.68萬戶,戶均年節約1500元;推廣利用太陽能,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損耗,全縣農村太陽能熱水器用戶達到2萬余戶;大力發展小型風力發電機組,滿足農戶照明和小動力生產需要,全縣已發展小型風力發電機組30余臺。

        二、蒙陰縣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制約因素

        (一)農業自然資源的制約

        1、土地資源的制約

        蒙陰縣由于主要是山區,可耕地面積十分有限且耕地質量不高,中低產田約占全縣耕地面積的2/3。在這有限的耕地中,土壤質量下降和土壤退化的現象還相當嚴重,主要表現在土壤有機質下降,土壤理化性狀被破壞。建國以來,全縣耕地面積大量減少且耕地后備資源也相當匱乏,但與此同時農村人口比重較大且數量上不斷增加,所以人地矛盾顯得突出。蒙陰土地資源的污染較嚴重,由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塑料薄膜和過分依賴化肥和農藥,使得當地土地資源出現不同程度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另外,由于植被覆蓋率的下降,部分地區出現較明顯的水土流失現象,同樣導致土壤肥力下降。

        2、水資源的限制

        蒙陰人均水資源占有量較低,僅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6,缺水現象嚴重,并且隨著蒙陰近年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用水量也在加大。由于地處北溫帶,屬于比較典型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量主要集中在一年中的7、8月份,全年的降水量分布十分不均勻。春旱現象十分嚴重,由于蒙陰農業技術整體水平不高,在農業灌溉方面,部分地區依然存在“靠天吃飯”的現象,如果某一年春天出現降水量不足的情況,將對該年農業生產產生很大的影響。另外,農業生產過程中水資源浪費現象也十分嚴重,絕大部分地區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所以對水資源利用率較低。因此,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對發展蒙陰循環經濟具有重要作用。

        (二)農業技術的制約

        1、農業技術整體水平不高

        全縣廣大地區仍然采用較傳統的生產方式,現代農業技術得不到有效利用,很多地區仍以人力勞動為主。比如仍然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既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浪費了水資源。另外,由于蒙陰主要是山地和丘陵,地勢較為崎嶇,不利于農業的機械化生產,同時也阻礙了農業技術的發展。目前蒙陰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農業科技進步的基礎還比較薄弱,農業科研資源力量比較分散,缺乏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農業大型企業,農業科研成果作用不夠明顯。

        2、農業技術推廣不足

        農業科技成果利用率比較低。由于目前全縣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隊伍結構不合理、隊伍不穩定的現象存在,且農業技術人員推廣農業技術的主動性不強以及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與科研單位聯系合作少,農業技術推廣項目與科研成果脫節都造成了許多科研成果沒有轉化為農業生產力。沒有形成新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不能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作用。另外,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不能做到緊密聯系農戶,在農業技術指導上所能發揮的作用有限。有關農業技術方面發展的文化建設滯后,例如,在國內不少地區,都有針對農民的圖書設施建設,既有助于農業技術發展,又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而就目前看來,蒙陰這方面做得還很少。

        (三)農業生產建設資金的制約

        由于長久以來我國采取的是優先發展工業的政策,農業相對發展滯后,近年來由于工業已具有一定水平,我國開始提出工業反哺農業,但各個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因此,各個地區生產建設資金根據各自不同的發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別。由于蒙陰地理位置比較偏僻,經濟發展起步較晚,所以經濟整體水平不高。近年來國家對農業的加大了扶持力度,對農業的補貼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實際情況往往是補貼總量很大,而具體到各個地方的時候量就變得十分渺小了,對于各地區農村生產建設資金的實際幫助是十分有限的。由于生產建設資金的不足,蒙陰全縣在農業生產方面機械化程度不高,難以形成農業上的規模效益。所以,從這方面看,蒙陰在農業生產建設資金方面短缺的問題將會阻礙其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三、蒙陰縣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對策及建議

        (一)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

        1、加強耕地和水資源等農業資源的保護力度

        目前,以土地和水資源為主的農業資源問題嚴重阻礙了蒙陰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因此,加強耕地和水資源的保護就變的十分迫切。土地是農業的基礎性生產資料,保護耕地是穩定農業生產的必要措施,國家目前出臺了多項保護耕地的政策和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保護法》。此外,蒙陰目前水資源的季節性缺乏現象也十分嚴重,因此應該通過各種措施和途徑,使水資源在使用上不致浪費,使水質不致污染,以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2、增加關于農村循環經濟的資金投入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減輕環境壓力,加大經濟發展空間,有利于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各級政府財政應該在預算中安排專門的支出計劃,以確保農村循環經濟建設資金的正常支付,要重視和支持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發揮好稅收等經濟杠桿的作用,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對于蒙陰縣來說,縣財政可以每年拿出一部分資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于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做出貢獻的鄉鎮企業給予稅收優惠,鼓勵當地企業參與到農村循環經濟建設中去。對于主動發展循環經濟的農戶給予補貼,如興建沼氣池的農戶給予適當比例的補助,這樣有助于促進當地農民的生產建設積極性,同時也為政府節省了開支。

        3、提高農業循環經濟的科技水平

        蒙陰當地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技術項目的扶持力度,政府部門、龍頭企業應合力健全科技推廣體系,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加快農業清潔生產、循環生產技術的推廣。政府、協會、龍頭企業還應合力通過農業循環生產技術培訓,培養適合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所需的技術人才。此外,政府要加大科技創新,研究多種具體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特別是體現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市場化之路的循環模式。對現已開發出來的優良循環經濟模式進一步加以改進、推廣;對如何應用生物技術、工程技術、核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來對各類農產品、山區土特產品、林產品、水產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產品及有機廢棄物的利用要切實加大研究、創新力度,盡快摸索出農產品反復加工、深加工的模式與技術;還要加大對“白色農業”的研究開發力度,進一步開發微生物資源。

        (二)農戶可以采取的措施

        二池三改庭院生態模式是根據農戶家庭圈養牛羊現狀,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的秸稈,如玉米稈、麥稈、稻草等農作物秸稈,將青貯氨化池、沼氣池與改圈、改廁和改廚同步建設。在蒙陰現存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種植物的秸稈存在就地焚燒現象,或者被當作木柴燃燒,不僅浪費資源,也嚴重破壞了環境。而家畜的糞便也得不到衛生的處理。當引入了上述二池三改庭院生態模式之后,種植物秸稈與家畜糞便由污染物轉化為有效資源。在該模式中,秸稈經過化學處理與動物糞便發酵之后產生沼氣,沼渣和沼液可以當作農田肥料,沼氣可以滿足農戶炊事照明之用,不僅使農業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且產生很大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有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池三改庭院生態模式只是循環經濟的一種模式,循環經濟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農戶可以根據各自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措施。

        參考文獻:

        1、陶愛祥.對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研究成果的述評[J].經濟問題,2007(5).

        2、顧樹華.能源利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M].北京出版社,2001.

        第5篇:循環農業技術范文

        (一)政府扶持力度。貴州省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方面,需要得到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目前由于農業領域在經濟效益上較低,而在農業循環經濟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而實際上政府無論是在資金投入上,還是在技術支持上的扶持力度都不夠。

        (二)自然資源現狀。貴州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在自然資源方面也有優劣。首先,隨著貴州省交通、水利、建筑用地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工程的相繼開展,導致了農業用地資源不斷減少,農用地與建筑用地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其次,在農業生產中,水資源尤為重要,貴州省目前水資源日益匱乏,因而導致了農業生產供水十分緊缺的局面。

        二、貴州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自然資源的制約。據統計數據顯示,貴州省耕地面積在全國占比重較大,但人均耕地面積較少。隨著貴州省人口的不斷增長,人均耕地面積日益減少,因此貴州省整體耕地質量較差;并且在有限的耕地面積中,其中有大部分耕地土壤存在質量不斷下降、土壤退化等問題;再者,貴州省土地資源分布存在分布不均的情況;另外貴州省水資源在全國屬于缺水比較嚴重的省份,其主要原因有農業機械干旱、水資源短缺、水資源浪費等因素。

        (二)生態環境的制約。目前,貴州省農業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具體表現在水土流失嚴重、農業上產要素污染嚴重這兩點。首先貴州省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較脆弱,涂層較薄、裸巖多,因此水土流失問題較嚴重;其次,貴州省目前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嚴重,廢物的排放、農業化學制品的使用的不合理性都是造成污染的根本原因。然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飛速提高,大批工商業產品涌入農村消費市場,農村生活垃圾也隨之逐年增加。塑料薄膜、食品和日化產品包裝袋等各類廢棄物、生活污水不斷增加,遠遠超過了農村環境的自凈能力。

        (三)農業技術因素的制約。目前, 貴州省農業科技人才不足,農業科技研究、應用和推廣的組織不健全,尤其是鄉村兩級農業科技人才匱乏。由于貴州省的農業科技水平低下,農業勞動者的文化科學素質低,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相對低下。因而,農業技術顯得相對比較薄弱,主要問題是自主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較??;其次是貴州省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的力度還需加強,其推廣制度與結構都存在較大問題,落后的農業科技對實施農業循環經濟的制約作用越來越顯現。

        三、未來貴州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對策

        (一)加強教育和引導。貴州省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時,首先要讓參與農業生產的農民明白科學技術對農業的幫助,進而提高農民農業技術水平,促使其自覺參與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之中。通過切實加強理論引導和生產實踐,讓更多的農民參與到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當中來。例如:政府需要加強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工作、引導農業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國家需要實行政策引導,讓農民明白循環農業經濟帶給農業發揮發展的好處。

        (二)制度建設。貴州省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時,首先應該加強循環農業經濟相關的制度建設,使農業產品其品質都能達到國家安全的標準;其次國家還應該加大投入資金,用于建設農業循環經濟建設。通過對農村土地制度的創新,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針對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財政信貸風險支持政策,鼓勵商業銀行發展農村信貸業務,以緩解發展循環經濟中農民遇到的風險和資金問題。

        (三)增強農業資源保護力度。首先,貴州省在發展循環農業經濟中,應該加強對耕地資源的保護力度,嚴格按照制度禁止亂占用耕地,并且還應該加強土地的開發、整理等,提升土壤質量,為貴州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供最基礎最根本的一個資源保障;其次應該重視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堅決抵制化肥、農藥、地膜的不合理使用。若不采取措施進行抵制,將不僅造成土壤板結、耕地質量退化和農田生態系統惡化,而且使得許多地方的水質下降,進而帶來飲水和食品安全問題。

        (四)科技水平的提高。貴州省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中,要重視農業循環經濟的科技水平提高,合理配置農業科技資源,把農業教育、科研、推廣統一起來。首先需要加大研發資金的投入,用于建設先進綠色的農業技術科研基地;其次還應該積極對農業技術進行推廣,加強循環農業技術的宣傳力度,重點推廣以“精準農業”為核心的減量化技術、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和相關產業鏈技術,形成一套完善的科技研發及推廣體系。

        第6篇:循環農業技術范文

        1.1多元化渠道綜合利用秸稈資源,促進作物秸稈轉化利用

        全面推進秸稈機械深耕還田,重點擴大秸稈過腹還田、秸稈生物反應堆、秸稈沼氣、秸稈固化、生物質能源等轉化利用能力。組建完善配套秸稈循環利用技術模式9個,建設秸稈青貯場所9處,年青貯玉米秸稈40余萬畝,秸稈固化點40余處,秸稈生物反應堆6000個大棚,秸稈養藕4000畝,戶用秸稈沼氣5000個,大型秸稈沼氣工程28處,制造秸稈顆粒年消化20余萬畝的玉米秸稈,玉米機械深耕面積每年達到90萬畝,小麥、玉米平均畝產分別增產10%和12%,每畝為農民增收節支近300元。

        1.2推廣節肥、節藥、節水、節種技術,實現農業投入品的減量化

        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現了全覆蓋,建立村級測土配方技術示范面積8.47萬畝,年累計推廣糧食、蔬菜等農作物配方肥2.2萬t,使用面積37.87萬畝,技術推廣面積300余萬畝,減少化肥施用量3萬噸,化肥利用率提高3%左右,每公頃化肥使用量減少100kg,節本增效1.7億元。在臨淄區朱臺鎮建成1萬多畝小麥壟作示范推廣基地,節肥10%、節水30%以上。在臨淄、桓臺、高青、沂源等4個項目縣建立專業化統一防治示范區4萬畝,全市專業化防治服務面積每年達到158萬畝次,防治效果平均達到90%以上,每公頃農藥使用強度減少0.5kg;糧食作物農藥用藥量減少5%以上,經濟作物用藥量減少15%以上。

        1.3以沼氣建設為紐帶,促進農村廢棄物資源的循環利用

        全市共建有戶用沼氣池10.11萬個,占農戶的30%以上,其中80%以上的戶達到了“一池三改”標準。建成生態能源示范村86個、“千池鎮”15個,年可利用人畜糞便30%以上、作物秸稈10萬畝以上,提供優質有機肥40多萬噸、沼氣4000多萬立方米,節約標煤3.1萬t,減少CO2排放7.1萬t,為農民節支8000多萬元。發展“豬沼果”模式6000多個,“豬沼菜”1200多個,沼渣沼液利用戶數達67048個,沼渣沼液利用率達到93%,畝節藥219元,節肥68元,農產品增值179元。

        1.4以鄉村清潔工程為載體,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選擇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條件的鄉村清潔工程示范村16個,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示范村30個,相繼開展了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建設,夢泉村等5個村通過省級驗收,被列為全國農村清潔工程示范村。通過開展農村清潔工程示范建設,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示范村內100%耕地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農藥、化肥減施率超過30%;人畜糞便等廢棄物入沼、還田、漚肥等方式使人畜糞便利用率均達到10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田間廢棄物收集率達到90%以上。有效解決了農村普遍存在的糞堆、柴堆、垃圾堆“三大堆”現象,達到治理面源污染和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的目的,受益農戶達到5000余戶,農民人均增收1200元,大大推動了新農村建設。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扶持力度偏小,缺少資金支持

        目前循環農業項目的覆蓋面仍然偏小,循環農業發展中無論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是人才的培訓、技術的開發等,都需要大量資金,生產者多為經濟基礎薄弱的農戶,發展循環農業僅靠農戶和農業部門顯然力不從心。由于政府對循環農業資金投入不足,社會多元投入體系尚未建立健全,資金不足仍是制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2.2產業化經營相對滯后,后續服務比較薄弱

        目前循環農業相關產業還沒有形成一條完整的從建設使用管理后續服務的產業鏈條,專業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滯后,管理和運作不規范,沒有對循環農業發展起到應有的服務保障作用。尤其是農村沼氣產業,產品市場比較混亂,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許多產品的質量不過關,這無疑加大了建設成本,影響了沼氣產業發展。受服務經費缺乏、運作方式不成熟等原因限制,農村沼氣的后續管理和服務還跟不上沼氣產業迅猛發展的步伐。

        2.3循環農業技術支撐不夠,需要進一步強化

        目前循環農業模式特別是適合當地的循環模式有待于進一步豐富和創新,部分循環農業產業鏈偏短,秸稈機械還田在綜合利用中所占的比例偏高,多元化開發利用模式規模偏小,而當前對循環農業實用技術的研究和實踐相對薄弱,循環農業的技術支撐需要加強。

        3對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建議

        3.1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長效機制

        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高度,作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戰略部署,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2]。具體到各地市,建設生態文明,最基礎的就是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為著力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定不移地推動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促進生態循環農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建議各級政府設立生態循環農業專項資金,加大扶持政策和發展措施的研究力度,以適應當前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需求;同時建議省有關部門結合本省實際,制定并完善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政策和法規,建立生態循環農業的核算體系,并納入統計體系和考核體系,逐步形成"政府推進、市場驅動、企業發揮、全民參與"的長效發展機制。

        3.2強化技術研發,建立促進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機制

        建議設立省、市級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研發中心,整合各級、各類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高等院校、農業基層技術部門技術力量,強化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研究、開發與推廣,提高技術創新力度,逐步完善支撐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技術體系。創新循環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建立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研發推廣人才梯隊,完善基層農技推廣網絡。加快生態循環農業新技術、新成果轉化,建立技術集成示范基地,通過開放性的試驗示范,將先進的技術和成果直觀地呈現在農民眼前,真正實現“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讓農民學得會、用得上。

        3.3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第7篇:循環農業技術范文

        農業經濟是我國立國的根本,目前農業經濟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為了實現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目標,各地農業部門應積極探索加快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思路,從而有效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綠色化、現代化以及技術化發展。

         

        一、增強農民群眾的農業綠色生態循環經濟意識

         

        由于我國大部分的農民群眾受教育程度水平偏低,整體的農業資源的利用和環保等公共意識較為淡薄,因此在增強農民群眾的農業綠色生態循環經濟意識時,可通過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項目等形式,指導農民群眾進行實地參觀、考察,從中進行相關內容的培訓,使農民群眾親身感受和掌握農業資源和環境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提高其對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的認知度。同時,還可以積極宣傳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給農業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運用可預見的經濟收益以激發出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增強其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主觀能動性,做到自覺了解循環經濟原理,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生態循環農業的建設過程中來,從而營造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良好氛圍,進而取得理想的經濟成效。

         

        二、立足農業生態環保推進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的建設

         

        首先,加大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方面的投入力度,一要制定有利于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財政政策,安排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專項資金,規劃好生態建設、技術培訓、經驗交流和試驗示范的補助方案,同時減免相應的稅費,提高發展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的補貼;二要拓寬投入渠道,建立多種形式的投入機制,積極引導、鼓勵社會資本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進行投資,以此來保障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具備充足的資金;三是金融部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金融部門應制定優惠的生態循環農業信貸政策,增加對生態循環農業的政策保險險種和覆蓋面,在有效解決農戶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資金需求的同時,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此外,建立健全綠色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發展的激勵體系以及獎懲機制,要積極倡導、鼓勵開展植樹綠化與水土保持等農業領域的綜合性開發,加大對大型農業生態工程以及農業資源保護區的投入。

         

        其次,強化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當地農業部門要綜合分析、研究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積極倡導、引領農民群眾依據當地生態資源環境來有效發展綠色生態循環農業,嚴格控制化肥、農藥等各類化學物質的使用,加強有機肥、無毒性生物肥料的引進和施用力度,進而有效降低各類農業生產污染源,同時還要注重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此外,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還必須強化農業領域的標準化建設,充分發揮標準化建設的導向作用,從而保證綠色生態循環農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三、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管理體系的建設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管理體系的建設,明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之間的關系及職能,做到管理和建設同行。故此,應當建立健全引領機制,有效指導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發展,積極引導各地方政府以及農民群眾的行為,有效配置及重新組合城鄉資源,并不斷進行改進與優化,全力扶持與鼓勵環境友好型措施的具體實施。與此同時,還要建立政府資金與金融資金之間的相互聯動體系,并充分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有效形成社會資本引領機制,拓寬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所需資金的投資渠道。另外,各地政府要設置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專業機構并組織與協調農業生態環境取得可持續發展,做好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兼顧工作。

         

        四、強化農業技術體系建設以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一)加大生態循環農業技術開發力度并加以支持,有效提高生態循環農業的技術水平。目前我國不斷加大對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發展的財政投入,各地政府在此基礎上應不斷地吸引社會各方資金,形成多元化生態循環農業科技投入機制,致力于生態循環農業科學技術體系的建設和研發上,逐步形成投資與收益相掛鉤的新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我國生態循環農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相應的基礎。一是為了進一步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經濟效益的有效提升,要加快生態循環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率和轉化率;二是加強推廣應用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測土配方施肥、畜禽排泄物治理、秸稈還田等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三是深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點和示范工程,推廣立體養殖、生態種植以及物質循環多級利用的生產養殖模式,擴大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空間,達到資源循環發展以及節約的目標。

         

        (二)現階段我國農業種植的間作套種、休耕輪作以及精耕細作等技術與經驗已十分成熟和豐富,因此綠色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的創新應在充分汲收傳統農業技術之精華的基礎上有效進行。但現代社會是新技術、新設備層出不窮的時代,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還需要高新技術的支持,部分發達國家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已開始廣泛應用生態工程技術、生物技術、現代信息技術以及遙感技術等,有效實現了生態循環農業的信息化、技術化以及標準化生產,這需要我們學習和借鑒。

         

        五、結束語

         

        總之,在我國農業資源不斷緊缺、農業環境不斷惡化的現階段,加強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對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各地農業部門應積極宣傳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加大農業發展支持投入力度,包括資金和技術等各個方面,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良好發展,為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8篇:循環農業技術范文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是提高我國農業產量的重要途徑,但長期以來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人員流動性強等,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因此,新形勢下,要從以下方面多管齊下,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果。

        1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合理設置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要根據所在區域的實際情況,設置公益服務性質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可以在鄉鎮整合資源的基礎上,采取上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向下級派駐的方式,分別設立不同級別的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也可以設置綜合的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為縣鄉兩級提供專業化的綜合農業技術服務。在實際操作中,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設置還要考慮當地推廣對象的綜合素質、環境條件、目標定位等具體情況,保證既能滿足當地農業技術推廣的需求,又能避免人力浪費。

        2 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效果,目前,我國農村很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都是20世紀80、90年代畢業的農業院校人員,他們常年工作在農業生產的一線,對新知識的吸收較少,加上缺乏專業系統的培訓,難以掌握先進的新技術,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的需要。因此,政府部門要加強對基層農業推廣人員進行定期的專業化培訓,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緊跟時代步伐,切實增加農業產量與農民收益。

        3 改進農業技術推廣方式

        農業技術推廣的根本目標是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將先進的技術轉化為農業生產力。因此,農業技術的推廣方式必須要貼近農民生產的實際,引起農民的興趣,進而保證推廣效果?;诖?,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積極開展下鄉示范活動,同時,政府要組織多種形式的農業知識教育培訓,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的宣傳,提高他們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認知和配合。

        4 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實現農業技術推廣的信息化

        在信息化不斷深入的新形勢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要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和新媒體途徑,使農業技術推廣的速度更快、質量更高、信息更準確,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與民間合作社、農產品收購組織以及農業大戶積極開展合作,通過網站不斷將農業新產品、新技術和新的管理方法等快速的分享給更多的農民。同時,基層農業推廣部門可以通過網站、微信、微博等途徑對新產品會、新技術推廣會的時間進行更新,為廣大農民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信息服務,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效果。

        5 創新農業技術推廣融資渠道

        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需要試驗示范經費、交通費、培訓器材設備建設經費、人工費等多項支出,為了促進農業技術推廣的成效,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在政府財政支持的基礎上,開發多種融資渠道,吸引社會投資、私人投資等,保障農業技術推廣的基礎活動經費,為農民提供更多的現場指導以及試驗示范,真正提高農業產量,為農民以及投資者帶來切實利益,促進農業技術推廣的良性循環。

        第9篇:循環農業技術范文

        1.1思想認識不足,持續發展理念認識不深刻

        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想轉變農業生產的模式,就必須從思想認識層面上先進行改革。由于思想認識的不足,產業優化無法得到實現,農業發展得到制約,并且循環經濟的原則沒有充分的得到利用,農業生產行為與制度相互脫節。與此同時,農業經濟循環發展的意識不足,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依然追求經濟效益,沒有真正認識到經濟發展的規律。傳統農業生產中,農業生產手段的落后,不利于達到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要求。

        1.1農業生產技術的落后,使得很多循環經濟的理念難以得到實現,不利于新時期循環農業經濟的應用

        農業發展需要依托先進的生產技術,并且結合先進科學技術,對于農業生產中的污染進行治理,并且達到資源再利用的目的,技術是循環農業經濟發展與應用的重要限制條件。第三,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相關的制度與政策難以真正的滿足農民的自身需求,相關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執行。

        2、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的對策

        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是一個相對較為長期的過程,要想真正的實現循環農業經濟,就必須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相關措施的規范性。針對循環農業的發展,需要以科學合理的發展戰略為基礎,并且通過建立良好的農業科技保障體系,對于農業技術進行改革。在推廣循環農業發展的同時,要對于農業生產者進行培訓,提高農民對于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認識。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完善惠民政策,為農業生產建立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首先,相關部門要加快關于循環農業發展的立法速度,出臺相關的惠民政策與補償法規。

        政府與企業要肩負起對農業經濟建設的引導責任,對于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并且構建良好的農業經濟體系。在對于農村管理的法律法規制定上,要注重對發展機制長久性的制定,實現對農業資源利用水平,提高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效果,真正的建設循環農業與生態農業。其次,加強對農業建設人才的培養。現階段,我國農業建設人才相對缺乏,一線生產的農業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不足,阻礙了我國農業科技研發的腳步,不利于實現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目標。

        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圍繞廢棄資源的利用、凈化技術、農田養護等科學技術,從而有效的實現農業發展。與此同時,高新技術的應用對于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有重要的意義,例如新材料技術、生物能源技術等等。只有建立一個具有高度技術水平的研究隊伍,才能達到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需求。加強對循環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制定合理的培養計劃,力爭在短期內滿足農業發展的人才需求,為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保證。最后,加強投資力度,完善投資管理體系,為建設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基礎。循環農業的經濟效益的實現,需要有足夠的前期資金投入作為基礎。相關部門需要對農業發展的投資進行合理的預算,并且適當的進行傾斜,成立循環農業經濟投資的專管部門,對于投資的使用進行監督與管理。

        與此同時,對于農民的貸款上,要進行合理的補助,通過合理的經濟條件,對于農民自主研究進行引導。各地區的有關部門要通過合理的政策推行,引導外來資金的投入,將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進行結合,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經濟體系,積極的對農業發展的新模式進行探索。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發展,需要多方面的參與,從而使得循環農業經濟得到真正的推廣與應用。

        3、結束語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是我國的基本產業,只有保證農業的持續發展,才能保證我國整體經濟的持續發展。長久以來,我國傳統農業的發展對于環境、資源、人口等多方面都帶來了較大的壓力,粗曠的農業經濟發展使得我國面臨了嚴峻的農業發展形式。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另类日韩综合 | 日韩精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视频 | 亚洲每日更新在线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 | 亚洲人性爱在线看不卡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