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儒學與傳統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目前古代文學的教學現狀
在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進行了一定的了解后,接下來,就應當了解目前我國古代文學的教學現狀,以求找出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更好辦法。古代文學的教學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文化教育滲透不明顯。當前教學活動中由于專業限制,對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開設差異很大,甚至不開設此類課程,平時所教授的也是圍繞考試范圍展開,側重點在課本知識,這就導致學生只注重課本知識,而不注重自身文化修養的提高。教師傳統文化教育滲透不明顯,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將會產生不利影響。
2.市場經濟下社會對學生的影響。在21世紀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免產生重利重直接效益的思想,這也不利于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看到成效的,因此,學生對于老師的傳統文化教育不免有厭煩的情緒,不利于教師教學的順利開展。
3.古代文學的特殊性。古代文學與現代話語在語法、構詞、詞義等方面均有明顯差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比較吃力,需要下大工夫去學習、理解文章的意義、思想,教師想著如何教好學生,學生想著如何學好知識,側重點均在知識的學習上,也就忽略了對其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進行學習。
4.部分老師對教授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無法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部分老師對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作用沒有信心,被動的進行教學活動,必然使有限的教學活動收效甚微也是一個原因。沒有能夠效的利用教學活動,積極主動開展不同形式的拓展教學活動,沒有能夠實現教學中的最大化,這是教師教學中對傳統文化教育認識不夠的弊端。
對于更好地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幾點建議
綜上所訴,對于在古代文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更好地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古代文學的教學結合起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著手。
1.客觀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評價。任何一種文化都不會是一個十全十美的文化,都是在不斷發展過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教師在進行古代文學的教學時,對于其中的傳統的文化,要教導學生運用辯證的思想進行分析評判,去粗取精,對于精華要吸取,對于糟粕要舍棄。例如,《論語》中教導子女要完全聽從父母以及關于“違”、“孝”的教導,如今,這個說法就帶有一定的片面性,父母與子女其實是平等的,父母的話不一定全都是對的,子女不應為父母的附庸和愚孝,父母有錯的地方,子女也要指出并進行糾正。對傳統文化中的“忠、義、仁、愛、孝、誠、信、恭、儉、讓等,樸素、溫暖、智慧的傳統文化是我們需要傳承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2.傳統文化教育要與具體實際結合在一起。古代文學是反映我國傳統文化的直接媒介,教師在進行傳統教育時,不能搬開教材而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應當使兩者相互結合,例如,學白的《將進酒》時,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其懷才不遇,但又擁有遠大抱負的偉大志向,教師可在這是教育學生,不管現實有多么殘酷,人只要有一個偉大的抱負,一個認定的人生目標,并為這個目標不斷努力,就一定能到達成功的彼岸,艱苦奮斗自古就是我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注重古文字的教學。中國文字從古代到現代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再到現如今的簡化字,文字的發展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適當穿插對古文字的學習,讓學生初步了解古文字的構形法、構意法,了解古文字的基本含義,也是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例如“,天”的甲骨文是,《說文解字》中有這么一句話?!疤?,顛也。顛,頂也?!敝傅氖翘焓窃谌说念^頂的,有的解釋是正面站立著的人,也反應出了天人合一這一古代著名的思想觀念。
4.教師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教師自古就具有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教師自身不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他就不足以去教學生,因此,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提高完善自身的修養,學校也要定期對新進教師進行道德修養的培養,培養教師的良好美德。
結語
關鍵詞:傳統文化;禮俗;課文;語文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014
浙江高考自2009年開始,將傳統文化解讀直接納入高考。當高考語文進入深化改革階段,廣博而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必將是高考分值流向的最大可能。
傳統文化是語文教材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在課堂上有必要運用好傳統文化知識,使傳統文化的教學成為語文課堂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下面,筆者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挖掘語文課本中的傳統文化知識,讓傳統文化走進語文課堂教學,這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眰鹘y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社會生活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而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又是以社會文化生活為主要講解內容的,所以傳統文化與語文課堂教學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恰當地重視以及搞好傳統文化教學,對上好一堂精彩的語文課是至關重要的。下面,筆者就服飾禮俗、居所禮俗及位次禮俗來談談如何讓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走進《林黛玉進賈府》的課堂。
一、服飾禮俗走進課堂
服飾和禮儀是漢民族進行自我約束、自我規范的一種文化符號。服飾之美不僅是方便美觀,更重要的是不同場合的服飾所代表不同的文化意義。通過一個人的著裝,可以體現一個人的性格、風度、愛好、志趣等,展示一個時代的風貌。對《林黛玉進賈府》中的服飾描寫進行探究,將會開啟一個新的解讀視角,讓人獲得別樣的閱讀樂趣?!读主煊襁M賈府》中寫了很多人的服飾,有詳有略,其作用各異,相得益彰。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適時滲透傳統文化的服飾禮俗。
俗話說“人靠衣服馬靠鞍”,衣著服飾可以顯示人的身份、地位。王熙鳳的出場是《林黛玉進賈府》的一個重頭戲,曹雪芹濃墨重彩寫她的服飾?!斑@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絳,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五彩刻石青”應該是清初朝褂之形制。結合后面小說的情景我們知道,賈璉捐了個正五品同知,王熙鳳自是五品夫人。她的穿著正是顯示了其身份和社會地位。她的打扮自然“與眾姑娘不同”“恍若神妃仙子”,她是賈府的實際掌權人,地位顯赫,打扮當然與眾不同。她的服飾還以金色為主,整體色調“彩繡輝煌”,體現其高貴與華麗,也彰顯了她在賈府所處的顯赫地位。
對于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賈寶玉,曹雪芹也是不惜筆墨來裝扮他的。對賈寶玉的服飾描寫,在短時間里就有兩次,且不惜精工細描,可見賈寶玉在賈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讀者對此豈能視而無睹?林黛玉初見賈寶玉,他出門剛回來,可以順理成章地分兩次寫他出門時的豪華服飾及居家便服,就更全面地展示了寶玉的形象。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項上掛著“金螭瓔珞”,還有那片刻也不離身的“通靈寶玉”,用“五色絲絳”系著。當他知道神仙妹妹都沒有玉,便把玉狠命地摔在地上,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等到賈母等眾人安撫,風波才得以平息。僅從玉上我們就可見他作為賈母、王夫人的掌上明珠,賈府的寵兒。課文中其他少量的關于仆人的服飾描寫,也可以看出賈府之富有,丫頭、仆婦甚至小廝打扮得氣度不凡,這也彰顯了賈府的地位。
服飾還可以烘托人物氣質。王熙鳳的外貌是她在賈府能夠縱橫捭闔,特別是她對付男人的有力武器。曹雪芹肯定要精心打扮她的,與她本人風格相得益彰:緊身襖紅襖,外罩石青色褂,下面則是青綠色的裙,再配以淺黃綠的宮絳,玫瑰色的玉佩,多么俏麗!頭飾以黃色為主色調,與衣服形成紅黃對比強烈,顯得富麗堂皇,艷麗奪目,給人以威赫華貴之感。 與之對應的是,稍后出場的寶玉一身行頭不次于王熙鳳,出門在外的服飾:“頭上戴著束發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絳,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鍛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列出他的服飾顏色,“二色金”“大紅”“石青”“青”“金”,我們就發現,穿戴整齊不俗,繡金線圖案的大紅箭袖高貴典雅,罩上石青倭緞褂又不顯得張揚,再束五彩絲宮絳點綴,加上頭上的金色飾額、足下的青緞靴,真是色調和諧,高貴大方。
二、居所禮俗走進課堂
中國古代居室建筑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林黛玉進賈府》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會關注其中的人物描寫和“問讀”“摔玉”等情節,每每跳過了賈府中建筑布局、房屋擺設、建筑裝飾等描寫內容,特別是上的“大”與“小”的細微差別之處,似乎覺得那些建筑布局、房屋擺設離我們太遠。其實,有關賈府外在建筑與內里布局、房屋擺設、建筑裝飾,都是林黛玉進賈府時觀察的重點,課堂上也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究。
課文一開篇,寫林黛玉“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卻不開,只有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大書‘敕造寧國府’五個大字。黛玉想道:這必是外祖之長房了。想著,又往西行,不多遠,照樣也是三間大門,方是榮國府了?!边@里的建筑彰顯了賈府的富貴榮華和社會地位自不必說,為什么林黛玉到了榮府,卻不走正門,只走西角門。這也正是印證了古人說的“庭院深深”“侯門深似?!钡木渥印9糯郝湔嬗写箝T,大門建筑頗為復雜,一般是三開間,中是明間、左右是暗間,前者稱門、后者稱塾。日常富貴人家的正中間的大門是不輕易打開的,正顯示其門第之高。那到底什么時間可以打開呢?筆者認為遇到元妃省親的時候,就應該允許進大門了。說明了不同的人在進門這一小事上受到的待遇也是不同的!可見,賈府規模之大,禮儀之繁雜,等級之森嚴。
古代宅院依中軸線而建,沿中軸線到堂前的開闊場地就是庭。庭較大,是主人接待客人的地方。古代正規的住宅多為堂室結構,因為堂與室都建在中軸線上,所以頗顯尊貴。黛玉來到榮國府的核心位置――榮禧堂,榮禧堂坐落在榮國府中軸線上的內儀門內,是五開間正房,是榮國府地位最高的建筑,也是榮國府的場所。課文中通過黛玉的眼睛觀察,我們知道榮禧堂住著賈政,黛玉來拜見賈政,自然不會入正堂。這樣的正房什么時候用,書里寫到過一次,那就是賈家過年(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類似這樣的節日應該還有元春省親和可卿出殯,不過書中并未多述。黛玉去正室東邊三間耳房等待。注意,東邊!為什么去了東邊的耳房,因為黛玉是來拜見賈政的,所以才在東邊的耳房等待,如果黛玉是來拜見王夫人的,那么直接去廊子邊的小正室就可以了。這說明這正室東邊的耳房也不是正常起居的地方,只是賈政夫婦招待客人之處,如果有重要的客人來,他們的內眷就應該是在這里接待了。
家庭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窺一斑見全豹,通過居所禮俗,也讓我們看到了封建社會禮儀之繁雜,等級之森嚴,由此能使人領略到封建禮制在維系封建社會延續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這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小說的主題。
三、位次禮俗走進語課堂
古代座次的排列也反映出古代中國特有的禮儀習俗。宴席上座次如何排定,看似小事,但事關禮儀、事關與席者身份、地位的尊卑次第,故自古及今人們都很重視,絕不會隨便對待,正規場合、隆重場面尤其如此。
林黛玉來拜見二舅舅的時候,“老嬤嬤們讓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卻有兩個錦褥對設,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為什么呢?因為黛玉看出來這兩個錦褥是賈政和王夫人的位子。自然,東邊為賈政,西邊為王夫人,所以黛玉不肯上炕,“只向東邊的椅子上坐了”。黛玉雖說今天是貴客,但畢竟是外甥女,王夫人雖說要盡地主之誼,但依然還是要保持長輩的尊嚴的。所以她坐了東邊的椅子,這也是很得體的。
黛玉正在與二舅母談寶玉的事,“只見一個丫鬟來回:‘老太太那里傳晚飯了’?!蓖醴蛉藬y黛玉回到賈母處,“見王夫人來了,方安設桌椅。”“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是四張空椅子。熙鳳忙拉了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上坐了,黛玉知是上座,十分推讓,賈母解釋后才肯落座。接著迎春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鼻宕闻帕猩稀白钭馂槟舷蜃螢槲飨蜃俅螢楸毕蜃詈蟛攀菛|向坐”,座次安排要看人物的身份、地位。按照傳統的儀賓禮,坐北朝南為正為上,是主客之位,可黛玉幼小,外祖母當為上位,左一為次上,右一再次之,依次類推。而且按傳統禮儀,客人不能主動就座,要有照客的安排其位。賈母設的雖為家,但也顯示出宴請的禮儀堂上的宴請座次是頗為講究的。 “在宴請中,人們極重視座次的排列,且由此顯示出身份、地位的尊卑貴賤之別?!笨此菩∈?,但事關禮儀,因此從中可見封建貴族家庭禮儀習俗的嚴謹。
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我國是一個泱泱大國,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但是,近年來,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社會環境下,外來文化的侵蝕,使得我國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在一點一點地消失。以一些傳統的節日為例,當前,我國的青少年比較熱衷的是什么西方情人節、圣誕節、甚至還有什么萬圣節等等,但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等,卻不那么受到青少年的喜愛。這就是外來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正是因為這種外來文化的侵蝕,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強化對傳統文化的滲透,讓我國的青少年一代學會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滲透情況
我國的傳統文化正在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部分優秀的傳統文化已經被世人所遺忘?;谶@樣的?F狀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青少年教育的過程中,承載著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但是,就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而言,傳統文化的滲透卻是缺失的。
(一)教師不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
對于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師而言,他們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要面對高考,要讓學生在高考的過程中取得優秀的成績。因此,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都是以所謂的高考為目的。教師無暇關注高考以外的其他事情,學生也無暇顧及什么傳統文化。這種以高考為目的的教學方式,難以實施有效的傳統文化教學,從而使得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處于缺位的狀態。
(二)學生對工具書和參考書的依賴性較強
當前,在高中語文的教材中,一些古詩文的鑒賞和解讀,其實也是滲透傳統文化教學的主要手段。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當代的中學生,對課本教材中的古詩文是不感興趣的,而且,學生在讀古詩文的過程中,對工具書和參考書的依賴性較強。離開了工具書或者參考書,學生對相關的古詩文是一竅不通的。正是因為這樣的教學現狀,影響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三、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中的策略
針對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必要性以及現狀,當代的高中語文教師應當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積極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教學手段的改革和創新,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實現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機契合,促進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又好又快發展。
(一)立足語文教材,滲透傳統文化
在高中語文的教材中,其實就有很多有關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只是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強化這些內容的講解,也沒有將這些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聯系起來,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知道自己所學習的這些知識,其實就屬于我國傳統文化的范疇。因此,作為當代的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想有機地滲透傳統文化,需要立足教材內容挖掘蘊含傳統文化的部分,并在課堂教學中予以強化,這樣才能實現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經典文章《鴻門宴》的過程中,就可以對古人在座次上的講究進行深入的講解,弘揚古人這種有關禮儀的古文化,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作為禮儀之邦,在古人那里也會得到如此多的講究。很多教師在給學生講解這篇文章的過程中,重點是給學生講解字面意義,但對文章所蘊含的深層次內容,卻往往是一帶而過。因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當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傳統文化的內容,有機滲透傳統文化。
(二)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營造傳統文化的教學氛圍
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是促進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實現的重要手段。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營造傳統文化的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不知不覺感受傳統文化,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最終實現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的契合。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對一些比較有意境的文章,教師可以有效地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模式,結合文章的內涵和中心思想,營造和教學內容有關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了解。
(三)在課外閱讀中滲透傳統文化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是學生獲取精神食糧的有效途徑。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外閱讀的方式,滲透傳統文化。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觀看一些比較有文化內涵的節目,如《百家講壇》,這是一個弘揚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解讀的電視節目,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對我國的歷史、傳統文化等都會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近幾年,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學熱一浪高于一浪。十以后,在意識形態領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色越來越濃。總書記就“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頻繁發聲。他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并多次強調優秀傳統文化對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重要意義。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文化傳承和創造的過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墩Z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彼?,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應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任務。
那么,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呢?
一、充分利用古詩文教學
高中語文教材遴選了若干詩、詞、文、賦、曲、小說等古代文學作品。其中蘊藏著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峨x騷》《登高》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表現了兼濟天下積極用世的價值取向;《山居秋暝》《歸園田居》蘊涵著寧靜淡泊的隱士情懷,代表了古代知識分子獨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勸學》《師說》闡釋了勤學好問、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陳情表》《項脊軒志》則表現了我們這個民族對親情愛情的珍視……我們應充分利用古詩文教學的契機,讓學生在誦讀中拓展文化視野,積累文化知識,吮吸優秀傳統文化的甘霖,吸納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為其精神奠基。
二、充分利用古代名著閱讀
《史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是高中生必定會接觸到的古代名著,我們應充分利用帶領學生閱讀古代名著的契機來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下面以讀《史記》為例,談談這個問題。魯迅先生稱《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中包含著豐富的文言知識和傳統文化知識。出自《史記》的成語就有七百多個。《史記》中還蘊涵著作者獨特的“歷史觀”“英雄觀”“榮辱觀”“生死觀”等。就“生死觀”而言,我們可以帶領學生作主題閱讀。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一也。”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死觀:“士為知己者死”,荊軻為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勇敢刺殺秦王,為“義”捐軀;項羽是個本色英雄,他兵敗垓下后,本有逃生機會,但他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知“恥”自刎烏江;屈原,舉世皆濁而其獨清,眾人皆醉而其獨醒,在苦心經營希望君明國強而不得的情況下,自沉汨羅,以死明志;司馬遷本人,一個正直的史官,因替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處宮刑,本應自裁,但他“恨私心有所不盡”,隱忍茍活,發憤著書,用皇皇巨著洗刷前恥,以生踐志。通過主題閱讀,讓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生死觀”的內涵,啟發學生關注自身的生命價值和人生取向。
三、充分利用讀與寫
韓愈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應讀寫結合。作家韓少功說:“語文是一種慢功?!币獙懞梦恼率紫刃枰罅糠e累。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課文閱讀中積累素材,為其寫作作準備。除了司馬遷、蘇軾、屈原,教材中還有大量的人與事值得我們去關注和積累。如《勸學》可作為“借助外物,實現理想”的論據,亦可作為“成功在于持之以恒”的例證;《師說》可作為“博采眾長者可成大器”的論據;《燭之武退秦師》可作為“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的論據;《諫太宗十思疏》可作為“民安方能國泰”的論據;《逍遙游》可作為“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才能獲得自由”的論據等等。這樣以讀備寫,以寫促讀。無論是讀是寫,都可以達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四、充分利用課外活動
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還應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我們可以作以下嘗試。
1.舉辦一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比賽,如優秀古詩文誦讀比賽,國畫、毛筆字比賽,講傳統故事比賽等。
2.充分利用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讓學生挖掘和整理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自覺參與傳統節日的各種實踐,體驗傳統節日的文化氛圍,加強與家庭內成員和家庭外成員的溝通交流,弘揚民族文化,增進家庭團結和民族團結,提高民族凝聚力,以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
3.組織學生觀看央視品牌欄目《文明之旅》,了解中華傳統的文字、禮儀、服飾、功夫等方面的知識和文化。觀看《百家講壇》,聽錢文忠教授講《弟子規》,聽于丹教授講《〈論語〉心得》等,用大家和電視媒體激發學生對國學產生興趣,讓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心向往之。
4.通過報紙電視了解時事新聞,讓學生品評社會丑惡現象,贊頌最美媽媽、最美老師、最美孝心少年,讓學生懂得節約是美德,浪費是可恥;匯聚公益廣告的力量,培育和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從教育層面上看,高中生物教學是一項綜合性的教育課程。在高中生物教育教學中,應該具備的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對生物科學知識和生物技術的了解程度,實現生物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為此,教師要立足高中生物教育的發展現狀,通過多方面的強化措施,使學生獲得更加重要的生物科學和技術基礎知識,進一步提升高中生物課程的發展特性。在生物教學中,蘊含著許多傳統文化思想,如果我們能夠恰到好處地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并且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科學、技術、社會、生活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嚴謹、客觀、積極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促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探索自然、改造自然。使學生能夠保持“以人為本、科學創新”的發展意識,形成健康的人生觀、思想觀和價值觀。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表現
新課程改革之下,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的傳統文化更加廣泛,其內容十分豐富、實施措施更加完善、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探索生命規律通過豐富多彩的生物學科知識積累和實驗探索,增強高中生物學生的德育范疇,在生物學中探索“植物細胞結構”、“生物進化規律”和“植物生長經驗”,逐漸形成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加深學生對生物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認同。從細胞的分裂、分化中領會到生命的神奇,從而更加尊重生命、珍視生命。在對生物科學的探究中體驗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把握生物知識,形成客觀的思想和認識。(二)凝聚思想價值在高中生物課程中,學生不但要借助于生物實驗,體驗學習樂趣,更要在生物教師的帶領下,感受學科中蘊含的思想內涵。例如在“動物的運動和行為”中,通過教師的講解,能夠培養學生對動物的喜愛之情、關切之情、理解生物學中的“進化與適應”思想,使學生能夠透過生物教育的現象看本質,養成珍惜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發展觀念。除了要具備和諧的發展意識,還可以結合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感受“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的感恩之情。此外,在基因遺傳與變異教學內容中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近親結婚的危害性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跳出生物教育的局限性,在思想上更加健康,養成大膽質疑、勇于探究的思維和能力。(三)端正生活心態“珍愛生命、遠離煙酒、拒絕、關注健康”是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通過生物科學知識的滲透,能夠促使學生將“識毒、防毒”和“生命、健康”信息融入實際生產、生活中,自覺的運用生物技能,處理和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通過生物科學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深入,弱化高中學生承受的升學壓力,逐步養成科學的學習、生活習慣,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四)繼承優秀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在總體上呈現出了積極的發展態勢。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積蓄的力量和知識直接體現出時代的精神特色,融合健康的道德觀念,實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生物教育的相互結合。對于高中學生來說,生物課堂是他們探索知識的重要空間,也是繼承優秀文化的發展陣地。發展傳統文化對高中學生來說具備一定的優勢。除了讓他們能夠肩負起文化傳承的責任,還能將“禮、義、仁、智、信”等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被學生繼承下去,將優秀的文化發揚光大,切實提高高中學生的素質教育。
三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遭遇的瓶頸
對于處于青春叛逆期的高中學生來說,他們對新鮮事物抱有好奇的心理,難免會受到不良思想的誘導,從而在自身習慣、生活心態等方面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受獨生子女的影響,任性、自我的思想負面層次不斷上升。(一)高中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的高中生承受著較為繁瑣學習任務和升學壓力。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的影響,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高中生在處理學習任務的同時,還要進一步適應青春期的心理問題,這些壓力如果不經過正確的疏導,就會使高中學生出現潛在的心理隱患。在人際交往、青春期教育上呈現出一系列的問題。亟待相關工作者通過訓練、輔導等形式,促進生物教育中健康教育的發展成效。(二)生物教育和傳統文化缺乏融合一直以來,生物教育被廣大教育者認為是一項技術性、探究性的專業課程。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教師需要在課程方法、評價措施、課堂內容等方面進行多方的探索。在生物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挖掘仍然存在著空缺。缺乏相關著作文獻和技術探究。特別是發展領域的空白使生物教育和傳統文化難以融合,學生無法獲得更加高效思維形式,導致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科學素質無法得到統一。
四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在生物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生物課程中存在的依據,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科學觀和價值觀。使傳統文化教育發揮出應有的成效,具體分析如下:(一)認識生命,善待他人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對于生命他們有著很多的不解。在生物教學中,生命的起源以科學的方式呈現出來,對他們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青少年生物教育來說,其中融合的傳統文化是對生命的尊重、理解和珍視。在《孝經•開宗明義章》中,有著這樣的一句話。“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就是說,身體是父母所給的,不能進行毀壞,這是傳統孝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這句話和高中生物教育中生命的教育和發展有著深刻的關聯。當前社會中,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缺失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在生物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能夠對青年學生進行積極健康的思想引導。因此,教師應該結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體生理知識,使學生在生物課程中體會人體孕育、分娩、成長等過程,深深領悟到生命的珍貴。從而更好的理解父母、照顧自己、善待他人。(二)凝聚情感,深化思想在高中教育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得到了充分的提升。人是萬物的靈長,為此教師需要在生物教學中,根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的融合,賦予學生良好的思想心態、生活習慣和學習目標。例如,在蘇教版必修三《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結合相關內容制定科學的作息時間,在生物教學中讓學生養成“珍惜時間、重視規劃”的學習思想,使學生能夠對自己的時間、習慣進行調節,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從而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高中學生的身心發育如果能夠和傳統文化相互結合在一起,就能夠實現更好的教育成效。教師除了要對學生的自我意識進行深化,還要立足生物發展優勢,結合語文、歷史、政治、地理等內容,探究科學技術中存在的精神和理念,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結合傳統文化,結合禮儀、忠孝、愛國、修身、齊家等內容,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提高生物教學中的科學性和人文性。(三)多措并舉,德育為先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其發展核心是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更加“成人、成才”。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在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發展理念,通過形式多樣的措施,引導學生修德做人。例如,在學習“細胞的增殖與分化”上,教師可以一主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對于不同的課程,不能簡單粗暴的逢課必用多媒體,要把精力放在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如何提高學習效果上來,老師們要積極探索二者的主動對接和深度融合,而不是簡單應用,喧賓奪主。(三)多媒體應用要適度、適時不能讓多媒體信息滿堂灌,過猶不及。盡管豐富多彩的畫面,有聲有色的資源有助于將學生帶入情景設置,但另一方面教師更應配合這些圖片、動畫適時講解,點撥。嚴格控制課堂教學內容,不僅要重視講授,更要注重吸收和消化,不能違背了小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
作者:李影 單位:貴州省興義市第五中學
參考文獻
[1]張喜飛.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方式的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11):129-131.
法國著名小說家都德的代表作《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對小弗朗士他們說:“對一個民族最大的打擊,莫過于毀滅他們的語言和文化……”??梢娢幕牧α浚钌钊坭T在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000年,教育部重新修訂了《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了“文化素養”這一概念,要求英語專業學生應“熟悉中國文化傳統,有一定作者簡介:馮巧娥,浙江科技學院語言文學學院英語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與英語教學。電子郵箱:gracefeng79@163.com*本文系浙江科技學院教改項目“基礎英語課程教學中培養本土文化意識的探索與實踐”(編號2010IB-a32)的研究成果。的藝術修養”。然而反觀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現狀,過分重視西方文化的輸入導致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受到了阻礙。許多大學生捧著巧克力和玫瑰花卻不知“七夕乞巧”;戴著面具、點著南瓜燈卻不知“盂蘭盆會”,當被問及如何用英語表達中國“四大發明”、“四大國粹”和“四大文學名著”時,則更是傻眼。一個對本國文化都缺乏了解和熱愛的人,對他國文化也很難熟悉和認同,也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學好一門外語。英語專業學生作為與世界接軌的一個人群,在跨文化交際中無疑成為了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如果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稍有偏頗就會直接影響西方國家人士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因此,在綜合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客觀辯證地看待不同社會背景下的文化特征,理解中華民族的行為習慣、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獲得“話語權”。
2.中國傳統文化導入的途徑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那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在樹立“知彼文化觀”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知己文化意識”呢?針對這一問題,浙江科技學院語言文學學院對英語專業一年級《綜合英語》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該項目主要研究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導入,其中包括以下幾個途徑:
2.1教學內容
“教材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工具,是語言輸入的主要來源。教材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效果的好壞”(劉潤清、戴曼純2003)。美國著名語言學家CharlesFries(1945)在《作為外語的英語教學》指出:“最有效的教材是這樣的教材:它的立足點是一方面對所學的外語進行科學的描寫,一方面又對學生的母語進行相應的描寫,并加以仔細的比較”。然而目前我國高校英語專業綜合英語課程所使用的教材普遍存在一個問題:所選取的文章多承載著西方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母語文化缺失嚴重,鮮有教材能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綜合教程》(第2版)的第一、二冊為例,僅有第一冊在第六單元IsAnOnlyChildALonelyChild和第八單元MyForeverValentineDay的預習問題中提到了有關“計劃生育”和“七夕”情人節等與中國文化相關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很有必要根據授課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適當地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比重。
2.2教學方法
如果把綜合英語課堂按時間順序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那么每一階段教師都可以隨時、隨地、隨境地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點。
(1)課前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導入不僅能起到承上啟下、溫故知新的作用,還能先聲奪人,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綜合英語課堂上,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導語,尤其注重對文化背景知識的解釋和補充。仍然以《綜合教程》第一冊第六單元為例,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班里做一份英文調查,有多少比例學生是獨生子女,然后讓他們查閱有關“One-childPolicy”產生的背景、涵義、影響,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談談該政策的利弊。調查結果呈現的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如對話、采訪、演講等。教師在正式導入時,要對學生的表現做客觀的評價,讓他們正確理解在中國特定國情下產生的計劃生育政策。
(2)課中
1961年,泰勒和索倫森提出了“文化包”這一教學模式,主張通過文化對比講解或討論本族文化與異族文化的差異,使學生獲得文化敏感性。教師可根據上課的實際需求選擇討論的中心議題,如: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等。因此在綜合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將中國傳統文化所涉及的內容有選擇地融入課堂,并將其與西方文化做鮮明對比,形成巨大的反差,讓學生印象深刻。以《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三單元WhateverHappenedToManners為例,文章從一個西方人的視角論述了講究禮節的必要性和意義,全文中心明確,圍繞“禮節”貫穿全文,論證充分,有很強的說服力。教師在教授時,如何將一個比較抽象的主題,深入淺出地剖析給學生是一個難點。劉國正(1985)曾提出:“教室的四壁不應該成為水泥的隔離層,應該是多孔的海綿,透過多種孔道使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通”。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自然地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一些不禮貌現象入手,如交際語言、餐飲和服飾禮儀等,將中西方禮節進行對比。學生在積極思考的同時,能切身體會中國傳統文化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儀原則;了解并認識西方傳統文化“強調個性、崇尚自由”的原則。這里要特別補充的是,文化本身并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只有不同的社會形態和意識之別,教師在導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仍可借鑒“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案,做好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3)課后
引導和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根據筆者在學期初對大一英語專業新生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中國的成語典故、民間神話故事、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是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可以先利用這些潛在元素,逐步引導學生對儒家思想或中國文學等較深奧內容的關注。這里分享筆者的一個教學實例:許多學生都看過電影和電視劇版的《京華煙云》,可是當教師把“MomentinPeking”寫在黑板上并告知他們這就是《京華煙云》的英譯書名時,同學們都驚嘆不止,深感中英文互譯的奧秘。于是教師順水推舟把林語堂先生的生平介紹和部分作品推薦給他們,還給他們開了一份課外閱讀的書單:如《生活的藝術》、《吾國吾民》、《浮生六記》、《中國的智慧》等。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驚喜地發現,部分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就是來自林語堂、辜鴻銘等中國文化大師的著作。這些文章不僅體現了英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底蘊,也是對綜合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導入的一種肯定。
2.3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不僅起著檢驗教學效果、提供反饋信息的作用,還在整體上引導和調控著整個教學進程。教學評價過程往往借助于教學測試來實現和完成?!坝⒄Z測試是衡量英語教學成效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提供一種科學的衡量工具”(陳俊森2006)。然而目前的現狀是:無論是每個學期的期中、期末考試,還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都側重考查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缺失對學生文化交際能力的考查。例如筆者建議在綜合英語教學評價中可以適當比例地增加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測試。測試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如:短小的文化講座、知識競猜、文學戲劇表演,也可采用傳統的考試方法,模仿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在試卷中專門設置一道人文知識題,其考察內容為中國國家地理、歷史、文化傳統和中國文學知識等。
2.4教師作用
唐代著名思想家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古之學者必有師”;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黃宗羲也曾說過“古之學者有大小,未有無師而成者”。千百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綜合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導入,首先要提高英語教師的英文化和漢文化素養。教師在腦海里應繃著一根文化琴弦,通過廣泛閱讀、知識培訓等不斷充實自己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在大量研究和調查的基礎上,將這些洞察的結果自然地、有條理地融入于思維之中并服務于語言教學。其次,教師在激勵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興趣地同時,還應注重文化個體的差異,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愛好特長、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等角度完成一些有關文化知識點的課程作業,使他們感悟、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將其學以致用。與純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授相比,教師一旦將文化融入到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學境界將大大升華。
3.中國傳統文化導入的原則
3.1綜合性原則
文化本身就是一個綜合體。中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內涵豐富,既注重“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又崇尚“和諧統一”的價值原則,還倡導“中和中庸”的修養境界。所以在綜合英語課堂上,教師應從宏觀著眼、微觀入手將中國傳統文化涉及的社會、歷史、文學、風俗等穿插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對其在整體上有一個理性的把握,真正做到“融會貫通”。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導入不是生搬硬套、強加于綜合英語教學中的,而是在整個英語教學框架內進行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提高文化意識和修養。
3.2階段性原則
宋代著名的理學大師朱熹在《讀書之要》中曾說過“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中國傳統文化的導入也應遵循這一規則,導入的內容應與學生所處的語言教學階段相適應。教師先要對學生的英語基礎、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進行準確定位,然后根據課程內容的重點、難點,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地進行導入。在初級階段,導入的內容可以是飲食、服飾、傳說、風俗、禮儀等較生動形象的文化知識;在高級階段,導入的內容可上升為文學、科技、藝術、宗教等教深奧的文化知識。
3.3啟發性原則
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可謂“啟發式”教學的代表人物,他在《論語•述而》中提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得不出結果就不去開導他,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適時啟發。在綜合英語課堂中,啟發式教學實現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提問”,教師要對所導入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精心設計,提出發人深思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從“聽而有得”的被動局面轉到“思而有獲”的主動局面上來。
3.4建構性原則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單是一個外到內的知識轉化和傳遞的過程,而是學習者主動構建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應根據自己所積累的新舊經驗,對接收的信息進行選擇、加工、處理,形成新的認知和理解。因此,在綜合英語教學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導入也不是強行灌入的,要讓學生認真對比、體會中西方在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異同,對各民族文化形成自己正確的判斷,既不“全盤西化”,也不“唯我中華”,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
4.結語
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教學。我們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借語文課堂教給學生學習中華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華的方法,從而達到對學生思想感情的滋潤、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
語文教學 民族傳統文化 民族精神
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教學。站在時代的講臺,手執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一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用祖國的山川之美、風俗之美、歷史之美陶冶學生;用民族的傳統之美、文化之美感染學生;讓學生在靈魂深處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礎;讓學生在民族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光大。
我在黑板上寫“雅正”一詞,請學生釋義,無人能答;我又寫“物色”一詞,也是鮮有人知;至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他們也大都不知所云。在如今中學生的“字典”里,似乎只有“指教”“尋找”“我愛你”這類淺俗的詞句,而稍富傳統文化色彩的“文辭”,他們卻知之甚少。語文教學經過數十年的探索研究,“少慢差費”問題依然擺在廣大師生面前。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學生連我們古老而優雅的母語都掌握不好,何以在其他方面有更高的發展?《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自不必說,而我們的學生很大程度上就是缺乏這種“人文性”的開發。我們不否認別國優秀經驗對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但我們的語文教學還是要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以補足學生人文素質的嚴重低下。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如今,大部分中學生對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識嚴重匱乏,因此在弘揚傳統美德方面自然不如人意。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教學。站在時代的講臺,手執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一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用祖國的山川之美、風俗之美、歷史之美陶冶學生;用民族的傳統之美、文化之美感染學生;讓學生在靈魂深處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礎;讓學生在民族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光大。
當語文學科的性質重新確定為“文化載體”時,我們更應擔負起培養學生健康向上、高品位的文化素養,重鑄新世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歷史重任。
轉貼于
一、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讓學生接受人文熏陶
語文是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它本來就該滿載著文化的精華來到課堂。語文教學就要起到文化傳遞的作用,我們要努力營造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讓學生領略民族文化風采,接受人文熏陶,感受到傳統文化特有的甘甜與魅力。
一個民族的語言就是一個民族特定思想情感、特定生活情景、特定文化傳統的寫照。古典詩文是漢語言文學的典范和精華,蘊蓄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我們必須著意引導學生去把握漢語言文化的內在特質,體會作品中蘊涵的精神價值、道德觀念。在古詩文教學中,要教給學生鑒賞的方法,鼓勵學生讀背,使學生養成品讀古詩文的習慣,讓那些積淀著智慧結晶、映射著理性光輝、濃縮著豐富情感、蘊含優美意象的古詩文熏染學生的靈魂,從而加厚他們的文化底蘊,提升他們的品性靈氣。
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喚醒學生的心靈
夏丏尊先生說:“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寞等說不盡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也在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漢語言婉轉和諧的音樂美,揣摩漢字的形式美、意蘊美,喚起豐富多彩的意象內容,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對漢語言的內在美有更加豐富、細膩、深刻的理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文教學的功能之一就是通過感性的感情交流,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和推動,在潛移默化中喚醒學生生命成長的覺悟,喚醒學生心靈深處的情感源泉。我們要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在體驗中深入作品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用生動的語言、直觀的圖片、實物的展示、音樂的渲染等方式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氛圍之中,真正感染學生的心靈。
三、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民族文化是培育和發展民族精神的載體,擔負著傳承民族精神的莊嚴使命。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傳統的精髓,是新世紀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有效舉措和重要保證。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滲透;意義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推動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與發揚,應是作為華夏子孫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我們責無旁貸。但是也應該看到,由于大量外來文化的侵襲,我們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正被一點一點侵蝕,傳統文化的教化意義正逐漸減弱。不少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也是極其有限,應試教育的體制下,教師更多地注重的是學生考試能力的培養,對于一些傳統文化的教育大多只是一帶而過。實則這是我們思想上的一大誤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必要的傳統文化,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了解本民族的歷史發展,體會歷代諸賢的思想精髓,以及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等方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意義??梢?,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實現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主要內容,更是繼承和發揚本民族優秀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將二者妥善結合,并恰當地運用于日常教學當中。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意義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各學科就自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也相應地做出了一些調整。以高中語文教學為例,不再單純地注重學科理論知識的灌輸和課文篇章的理解,而是從人才發展的角度來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和涵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實際的教學成果來看,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入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從中華文化深厚的內涵和底蘊來看,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和融入對于學生良好的素質修養和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傳統文化的融入一定程度上也豐富了學生的語文課程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從語文學科的培養目標來看,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傳統文化的滲透對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意義深遠
不少傳統文化的優秀篇章當中,都充斥著作者濃厚的愛國熱情或是真摯的朋友情誼,這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必然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這些意義深遠的傳統愛國思想或是道義的灌輸,讓學生明確自身的人格缺陷,積極改善,逐漸形成自身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
(三)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培養愛國情懷
優秀的愛國主義篇章除了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發展道德情感之外,還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本民族的發展歷史,感悟傳統的中華民族勞動者的智慧和成就,感嘆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在這樣的歷史前提下,我們必將更加尊敬和熱愛我們的國家,感受到作為炎黃子孫的驕傲和自豪。
可見,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對于擴展學生的課程結構,了解本民族的發展歷史,感受中華文明的發展精髓,以及提升對于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影響,應當成為高中語文教育工作者繼續探索和發現的領域。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對策分析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本民族的文化內涵更是底蘊深厚,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拜讀,并在自身的品德修養過程中積極探索和發現其中的精髓與奧秘。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途徑,高中語文教學的作用和意義也是極為深遠的。至于如何更為妥善和有效地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與融入,應成為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標。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具體分析。
(一)恰當使用課內和課外的教學資源
對于學生而言,現有的課內教學資源已經不足以滿足他們的閱讀需要。為了更好、更科學地達到傳統文化滲透的教育意義,教師可從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來促進語文教學內容的完善。在現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挖掘其中的傳統文化思想,并積極運用校內的文化獲取途徑,如學校圖書館或是電子閱覽室等,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合理的閱讀,有效掌握傳統文化的教育內涵和教育意義,深入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并與所學的課內教學內容相聯系。
(二)突出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
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都必須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我學習的意識培養。只有自身對這門課程產生了興趣,才能在興趣的驅使下科學合理且有效地進行課程學習與探索。語文課程也是如此,教師在進行傳統文化的講授時必須充分做到讓學生自己深入體會傳統文化的內涵,從自身的角度其分析和體會這一傳統思想的精髓。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同樣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途徑。
(三)應做到傳統文化與現論的完美融合
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固然是發人深省,然而當前的語文教學也不可完全忽視現論的教育意義。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有效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義妥善結合,才是促進學生發展的良策。
(四)不可忽視文學名著的教育和指導作用
我國優秀的文學著作,多不勝數,對于學生的教育和指導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生進行名家著作的集體賞析,感受眾多文學專著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教義,更好地促進自身語文課程的學習和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進而更加合理地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教學;綜合素質;活動體驗
[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600810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師生必須對其加以重視。那么,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呢?
一、加強學習,努力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了“全面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隊伍水平”的要求。要想更好地在歷史教學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歷史教師隊伍。為此,歷史教師應該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和道德修養水平,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知識,具備良好的情操和性格。
為了提升歷史教師的綜合素質,我們可以組織他們外出考察、參觀等,提升他們的專業知識儲備?;蜓埜叩仍盒5膶<医淌诘叫W鲋v座,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還要鼓勵教師閱讀歷史專業書籍和教育教學理論的書籍,讓他們能更好地對歷史教材進行專業性的把握。
對歷史教材的專業性把握,應本著實事求是和嚴謹的教學態度,切忌講假話,講大話,講空話。一切真的、善的都是美的,歷史教學如果失去了真實,也就失去了美,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當代社會已走入信息時代,學生的歷史信息來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教師處在同一個平臺。教師表現出的綜合素質,總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學識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養成。如何對待學生的不同意見、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個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如果教師寬容、理解學生,就等于給了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給了他們足夠的助跑距離,使他們能夠展翅高飛,有所作為,反之,則壓抑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學到的只是專制與非理性。
二、引領學生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歷史課堂是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之一。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給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知識寶藏。這一點充分體現在歷史教材中,教師應積極挖掘教材中的這些知識,組織學生思考、探討、交流,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汲取這些文化營養,充裕自己的頭腦,并對中國傳統文化現象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和適時的啟發。
如“文字的演變”,通過展示從甲骨文到大篆體“馬”的演變,引導學生思考:在此期間文字的變化有什么特點?學生不難發現,原先曲折象形的線條逐漸被拉直拉平,方形圓形的團塊被線條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
如“孔子”,教師讓學生閱讀和分析孔子有關教育的言論,使學生意識到古代圣哲的觀念直到今天仍有教育意義和指導意義,完全摒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一大損失。
如秦漢時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魏晉南北朝時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顧愷之的繪畫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句,宋朝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的詞,清朝揚州八怪的繪畫作品等,均可作為課堂師生共鑒的材料。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從作品的表現方法去品評、賞析,而且要學生去思考作品本身蘊藏的內涵和作者的創作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是豐富而深邃的,區區幾本歷史教材無法將其全部涵蓋其中,只能展現部分歷史文化現象,更多地需要學生自己去揣摩與搜尋課外閱讀材料,進而理解、消化、整合、升華。作為教師,應率先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觸摸中國傳統文化之脈搏,形成自身的傳統文化品格,以應對當今瞬息萬變的各種文化現象。這樣才能使現實的歷史教育與豐富的傳統文化有效結合起來,推動新的一代以自身的文化品性去創造中國美好的未來。
三、通過多樣的活動體驗,使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學生從課堂教學和書籍中獲取的知識雖然不少,但能真正內化為自己文化認同的卻十分有限。教師可根據中學生的認知及心理特點,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地方自身資源的優勢和特色,依托鄉土文化資源和歷史底蘊,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校本課程體系,作為國家課程的必要補充,使課程具有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功能,使傳統文化更具親切感、親和力。
學生通過對經典的閱讀,修身益智,在浸潤經典文化中傳承文化,提升素養。如教學“惠山泥人制作課程”時,組織學生走進泥人博物館、古運河窯址博物館等進行體驗實踐,并通過泥人制作,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動手,進一步了解家鄉文化和民間工藝,提高審美情趣。又如組織學生以校園、社區、家庭為背景,通過尋找、捕捉身邊的真實故事,以“微電影”、小報道的方式,反映普通人“誠實、謙讓、孝順、勤奮、拾金不昧、樂于助人”等真善美,使學生在發現美的過程中受到中華傳統美德的熏陶。再如利用春節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在我身邊”活動,引導學生走進社區探究“楹聯文化”,參加民俗活動,聽社區老人講述傳統故事。讓學生用畫筆創作有關核心價值觀和民俗文化的四格漫畫,為社區的居民書寫春聯,用行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外,還可組織學生通過參加社會上的一些傳統儀式活動來了解傳統文化的習俗內涵,如中秋祭月儀式等,讓學生通過學習古代禮儀能深入體會傳統節日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