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職高專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能力本位;高職教育;模式
1、觀念先行,堅定高職教育的就業導向
首先,改變傳統的辦學層次越高,教學水平就越高,招生數量就越多,辦學條件會更好的一味追求學校升格認知誤區;穩定高職院校教育導向,集中精力提高高職學生教育。其次,在人才培養中調整理論與實踐教學比重,進一步強化學生實踐操作和動手能力。再者,積極關注高職教育發展導向,立足當前社會需求與國家政策要求,與時俱進并不斷完善辦學條件,改進教學理念。
2、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強化高職教育模式實施主體
高職教育主要是培養應用型人才,于是其教師不僅要具備教師的基本素質,還應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應用實踐能力。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卻只是單方面的抬高教師錄取的身份門檻,忽略了師資的實踐能力。學生走出校門實踐經驗缺失,就業機會也就失之交臂。所以,高職院校教學建設和改革最首要的一條就是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是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應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學校相關教師定期到企業學習和培訓,同時積極聘請企業中有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到高校來任教,造就一批德才兼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教師的學位提升個高職院校不僅應當響應國家政策好號召,適當提高教師進入的門檻,同時也應當鼓勵在職教師積極參加培訓與提高工作,更新知識結構,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安排教師到高等院校進修,到生產單位去錘煉從而實現教師隊伍的自我完善。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高職高專教育的特點,在職稱評定、教師聘任等方面單獨制定適合“雙師型”教師發展的評聘制度,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政策支持。
3、高職教育體系的構建
3.1市場需求為基 構建合理課程結構體系
第一,立足市場需求、預測行業走向,調整專業設置。從把握好課程與職業的匹配程度上看,面向市場需求、面向行業設置專業是高職高專教育的“地方性”與“職業性”的特點決定的,相對于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而言,高職教育的技術專業具有更大的可變性和開放性,更容易受到市場變化的影響,因此高職教育必須根據地方經濟發展和職業崗位變化開發專業,設置專業課程。在思路上,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必須有原則上的區別,它既要遵循按行業劃分的原則,也要遵循緊跟社會經濟發展、市場需求的步伐及時調整的原則,更要遵循國家、地方、院校各司其職、有效結合的原則。
第二,以職業分析為基礎,深度開發專業課程,規劃職業生涯。這里強調的職業分析是保證高職教育課程與職業吻合的一個有力工具,課程所要面向的是整個職業群而不是單一的職業崗位。因為針對單一職業崗位的職業分析方法忽視了人類工作的整體成分和經驗因素,是與綜合職業綜合能力本位的指導思想格格不入的。通過職業分析可以加強高職教育專業與社會職業群的內在聯系,是職業教育過程有利于企業、社會的參與,職業教育成果便于社會檢驗。所以,職業分析必須面向整個工作好程,把從業所需要的技能、知識、態度有及整合到一起,在培養職業專門技術能力的同時培養關鍵能力,使學生既能掌握從業能力,又不斷的完善人格品質,既有迅速上崗能力,又有面向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3.2提升實踐教學 促進理論與實踐的升華
在把握好理論與實踐的整合這一維度上,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理論知識在完成職業活動過程中是十分必需的,必須明確的把握把理論知識納入到職業活動過程中去;另一方面,我們要為學生掌握實踐經驗提供環境,在課程設計中增加實踐課程,盡量使教學在真實的職業情境中進行。
首先,調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學時比例,增加實踐課的學時。職業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獲得是一個養成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時數安排中實踐教學比重應占較大比重。國外高職教育的經驗,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學時數之比,應設在4:6到1:1之間比較好。其次,教學應盡可能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進行。對于企業而言,更需要的是求職人員“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也就是能夠熟悉實際工作現場的運行狀態,并且形成相應的能力和素質,已進入企業就能夠迅速地融入到生產勞動中。這一點在近幾年的各個企業和用人單位的招聘條件中明顯的顯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高職教育的明智之舉就是主動適應市場的需求,使教學盡可能的在真實的職業情境中進行。通過實訓實現在仿真或接近生產生產實際環境的條件下對學生進行技術應用實踐和職業崗位時間培訓的有效形式,改善學習技術氛圍以及具體的人際關系和運行結構。充分利用校內實習實訓基地,更新設備設施,實現校企產學深度結合。
4、教育教學時空重組與靈活設置,體現高職教育特色
現階段根據眾多企業對當前市場上的高職高專畢業生的相關調查與研究,獲得相關的理論成果。并根據相關的研究成果制定出了相應的人才評聘和培養策略標準。各高職院校根據學生的特色以及現階段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制定教育教學規劃,形成一套完整的既具有適應學生個性又具有適應現階段企業市場需求的優秀人才的培養標準。將企業的人才評聘標準及院校標準進行有效的對接、比較并進行綜合的分析研究。從而形成一套企業與院校間、院校與學生間、企業與學生間完善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孫雙華 試論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本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牡丹江教育學院報,2008第2期(108).
[2]王秀娟,李永晶 構建以技術專業能力為本位的項目課程體系,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6期(170).
[3]宿炳林 以能力為本位,突出實踐教學,內蒙古電大學刊,2007第7期(95) .
關鍵詞:高職高專;畢業生;會計專業;職業生涯規劃
高職和高專院校屬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專科層次。兩者培養目標是統一的,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出一批具有大學知識,而又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
高職高專類學校的學生生源以農村戶口的學生較多,由于農村存在教育資源匱乏的事實,所以高中畢業生能考上專科可以說已經是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當然,還有很多更為優秀的學生考上本科,甚至是211學校,這在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高職高專類的學校本身的硬件設施也因資金不足存在許多問題,很多學生來到學校以后就有失望的心態,認為現在的學校不能和他們在電視及其他媒體上宣傳的校園生活進行比較,產生了逆反心理。同時也有部分同學經過高中3年填鴨式的教育的壓迫,初到大學學習不能適應大學的自主學習方式,也容易放任自己隨波逐流。再結合現在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低,很多學生就產生了學了無用,不如不學的想法。
中國的大專教育一直夾在本科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處于一種不上不下的尷尬狀態。大專學生在理論知識方面比不上本科學生,在實踐操作方面比不上職業教育學生。為了解決存在的這種窘境,現在的大專院校慢慢在往高等職業教育方向轉型,希望他們培養出來的大專畢業生能具備本科學生沒有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具備職業教育學生沒用的理論知識水平。現以我所工作的高職類學校的財會類專業為例,來說明高職高專學生應該轉變的思想方向以及可以選擇的就業路線。
財會類的專業,比如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專業都屬于我國大學學科設置里面的老牌專業,可以說幾乎每個學校都有財會類的相關或者相似的專業。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社會上的各行各業都少不了會計和出納這個崗位,所以該類專業的畢業需求量肯定不少,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作為管理類的崗位更能發揮她的重要性,舉個簡單例子來說明,一個企業所需要的80%的信息都是來源于會計,那么企業所有者或者決策者能掌握的信息越多越準確就能在經濟活動中占到先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說到:“過程越是按社會的規模進行,越是失去純粹個人的性質,作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的簿記就越是必要。”這里的簿記指的就是會計。第二,會計這個職業,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俗話說學好會計也算會了一門手藝。按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來看,有一門手藝傍身至少吃喝不愁了。從這就可以看出來,不管從個人的自身發展來講,還是從社會的經濟發展來看,會計都有非常重要的存在意義。
但是結合上面講的專科畢業生不上不下的尷尬狀態和不學習產生的不自信心態,讓大部分學會計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產生了懷疑,并且在學校是缺乏社會鍛煉,對會計的理解也僅限于畢業后只能做會計這一件事。其實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不能正確全面的認識自己的專業,必定不能好好面對自己以后的職業生涯規劃。
一、畢業生需要修正對會計崗位的理解
會計相關專業的學生以女生為主,男生的數量較少,我院會計類專業每班50人左右,男生基本都不超過10人/班。女生多的班級,班級氛圍較容易形成小團體,尤其以宿舍為一個圈子進行活動。很多學生在宿舍里能言善語,甚至能歌善舞,但是一到班級這個大的集體氛圍里就默默寡言了,不愿意也不敢在班級里發言。他們結合原來對會計人員的理解,認為會計就是簡單的做賬和算賬,不用過多與人溝通,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前面說過了,會計提供企業80%的有用信息,而會計核算的對象是整個企業的經濟活動。整個企業的經濟活動是不可能只在財務部門內部進行的,肯定要涉及到對外對內各個部門。作為會計人員必須搞清楚業務人員提供的票據代表的意義,同時要能給上級或者信息需求者解釋說明財務資料和財務報告中設計到的內容。如果你不能鍛煉自己與人交流的能力,那么在職業生涯的發展過程中必然不能取得好的成績。
二、畢業生需要知道的會計能夠涉及到的各個行業。
關鍵詞:高職高專;教育質量;影響因素;對策
近年來,我國高職高專教育發展迅猛,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其教育教學質量也愈加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如何才能提高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辦出高職高專特色,培養出社會所需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影響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內外部因素加以分析,以求有針對性地提高我國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
一、影響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內外部因素
1.影響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外部因素
(1)政策環境有待改善。國家對發展高職高專教育的方針非常明確,但高職高專院校在師資建設、助學貸款、政府撥款、校企合作以及工作待遇等方面沒有與普通本科院校一視同仁。
(2)體制環境需要優化。從管理體制上說,國家要求高職高專院校由省地(市)兩級管理,行業不再辦學。但不少地方政府許諾的經費、政策、責任等不能也不愿兌現。從內部管理看,行政色彩濃厚,缺少學術機制;辦學體制上也存在結構單一,缺少多元化,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不高。
(3)高職高專教育投入不足,實習所需資源短缺。
(4)教育的國際競爭日益激烈。教育的國際競爭包括教育和人才兩方面的競爭。我國處于教育進口大國的狀況,目前僅澳大利亞教育國際貿易順差的一半以上外匯收入來自我國。隨著我國教育國際化步伐的加快,人才競爭也愈加激烈。我國高職高專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既要爭取生源改變我國教育國際貿易逆差的局面又要培養國際化、技術創新型人才以適應經濟建設需要的雙重任務。
2.影響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內部因素
對于影響我國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內部因素,我們可以用工業企業全面質量管理模型中人、機、料、法、環等影響產品的因素,來分析影響我國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因素。
(1)學校領導、教師思想觀念陳舊。我國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基本上是從各類中專學校升格而來或是成人高校改制而來,因而不管是學校領導還是普通教師基本都是原班人馬。他們對高職高專教育的認識還是模糊不清,辦學定位不準,多年來形成的傳統的“關門辦學”教育思想對高職高專教育教學影響依然很大,仍在按照學科的發展和學校的現有條件來設置專業,導致所辦專業脫離市場需求,缺乏行業依托,高職高專特色不明顯。
(2)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學設施與學生規模比例嚴重失調。 (3)高職高專院校生源質量總體水平偏低,素質參差不齊。
(4)教師隊伍建設不能適應高職高專教育教學發展需要。一般高職高專院校“雙師型”教師寥寥無幾,直接影響到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
(5)高職高專教育教材存在嚴重缺陷。①缺少符合高職高專教育特色的“對口”教材。據上海市教委調查,當前符合高職高專教育特點的教材奇缺,專門的高職高專教育教材不到20%;②缺乏科學的理論支持,存在多方面不足。目前高職高專教育教材建設,從提綱的確定到教材的編寫,經驗仍然在起主導作用。由于缺少對生產實際的調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對職業崗位(群)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專項能力的科學分析,因而編寫的教材明顯存在體系不明,內容交叉或重復,脫離實際,針對性不強等問題;③教材內容陳舊,不適應知識經濟和現代高新技術發展的需要。傳統教材的編寫往往周期較長,新知識、新技術、新內容、新工藝、新案例、新材料不能及時反映到教材中,這與實際要求不相適應;④教學新形式、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運用不夠;⑤與專業教材配套的實踐教學教材嚴重不足。
(6)高職高專院校的專業結構調整滯后于社會需求的變化。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和高等教育供給能力的逐步提高,我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構已發生巨大變化。近年來高職高專院校雖然開設了一些新專業如現代物流、建筑施工設計、裝飾裝潢等,但總體上還是“重商輕工”,且各高職高專院校專業設置趨同。
(7)高職高專院校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圍。教學質量水平的提高離不開良好的文化氛圍,然而高職高專院校由于它產生的歷史原因和現實狀況,造成高職高專院校還未形成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高職高專院校的學術氛圍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影響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因素。
二、提高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措施
通過對影響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內外部因素的分析,我們可以把全面質量管理模式引人高職高專院校以保證高職高專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一)提高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外部舉措
1.國家應大力宣傳高職高專教育,營造有利于高職高專教育發展的社會氛圍。要大力宣傳高職高專教育和高素質勞動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會弘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風尚,使高職高專教育深入人心。
2.建立完善的高職高專教育管理體制。國家應大力推進高職高專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建立分層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高職高專教育管理體制。國務院行政部門應負責高職高專教育工作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宏觀管理,勞動保障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權范圍內,負責高職高專教育的有關工作。推動我國高職高專教育改革的深化,使其更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要求,順應教育發展的國際化潮流。使高職高專院校成為社會的獨立辦學主體,具有自我發展、自我約束,靈活應對新情況的能力。
3.完善高職高專教育法律法規體系,適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我國的高職高專教育不管是從教育觀念、運行機制還是管理體制、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都不能適應國際化的要求。特別是加入WTO以來,我國政府更要在教育領域引入競爭機制,促使一批高職高專院校盡快提高辦學質量,增強應對教育國際化的能力。我國雖已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規的基本框架,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仍相當嚴重。因此,要嚴格依法治教,盡快對有關法律法規條文進行修改完善是當務之急。政府的管理應嚴格遵循法律法規和有關程序,使其透明、公開,真正讓我國的高職高專院校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
(二)提高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內部舉措
1.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樹立了正確的觀念,才會付諸正確的行動。高職高專院校的教職員工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1)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人才是有別于學術型人才的另一類人才,即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也可以說是工藝型、執行型、中間型人才。(2)要樹立正確的質量觀。人才的質量體現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其核心是提高素質,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質、技能素質、身心素質等。在加人WTO的新形勢下,還應把創新精神和技術應用能力、合作能力、創業能力、適應能力以及國際競爭力作為高職高專院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破除片面強調高分、聽話、追求專升本升學率等觀念。(3)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樹立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教學工作以育人為中心、育人工作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適應我國教育大眾化的形勢,善待每一位學生。
2.創新投資機制,靈活融資,加快硬件建設。教學硬件設施配備的數量、先進程度、完好率及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水平,關系到教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以及高職高專院校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高職高專院校可以通過各種融資的方式加快硬件設施建設。筆者認為高職高專院校完全可以把現代企業籌集資金的做法應用于實踐中,使自己真正融人千變萬化的市場經濟中。
3.大力推行教學改革,適應社會發展。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應做到:第一,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多方向的復合性人才培養。第二,堅持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人才的培養。高職高專院校應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統一,培養學生學會共同生活、生存,正確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培養專業能力的同時,應注重學生的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綜合思維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
4.建立一支符合高職高專教育教學的師資隊伍,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高職高專院校能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真正辦出自己的特色,關鍵就在于教師素質的高低。要把培養一支教育觀念新、創新意識強、師德高尚、水平高超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作為辦學的第一要務。為此,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措施:(1)立足校內,通過多種途徑提高教師的個人基本素質。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通過崗前培訓、外語培訓、電腦培訓、攻讀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出國留學或考察等多種途徑,幫助教師提高個人基本素質和水平。(2)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職教師隊伍。學院應以優厚待遇,聘請一部分確有專長的高級工、技師或高級技師來承擔技能訓練的教學任務。同時,還可聘請部分行業的專家和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3)加強師德和教風建設,努力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
5.建立和完善高職高專的教材建設。(1)鼓勵教師積極編寫教材。高職高專院校應建立相關獎勵制度,鼓勵廣大任課教師勤于編寫講義、研究講義、完善講義,以便將其編印成教科書;并不斷吸收新的技術和信息或博采眾長,融合提煉,創造有特色的多種活頁教材。學院對在教材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在職稱評定、評優樹模等方面應予以照顧。(2)成立教材管理委員會。教材管理委員會,分成以下各組:a.教材編制小組;b.教材審查小組;c.教材典藏小組;d.教學媒體制作小組等。可由學校老師依學生需要,整體研究完善正式教材或補充教材。(3)建立教材或教科書選用與評價標準。由于高職高專院校采用的教材或教科書有其獨特性,即明顯的行業性、時代性、應用性、先進性等。因此,高職高專院校有必要主動邀請相關行業的學者專家,參考國外做法與經驗,制定教材或教科書的選用與評價標準項目,作為選用及審定教材或教科書的依據。
6.建立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高職高專院校應建立包括學校、學生、企業在內的多元化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形成對學院教學質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監控與評價。首先,健全教學管理部門職能,發揮其在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中的常規主體作用。其次,發揮學生對教學質量的監控評價作用,高職高專院校可通過定期的問卷調查、問卷評分對教師做出某些方面的評價或綜合評價。最后,要引進用人單位與社會參與教育教學評價,打破學校圍墻的界限,變封閉性監控與評價為開放性監控與評價。
7.根據市場需求,優化專業設置,調整課程體系。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群)為依據來設置專業。在設置專業時,應以行業定位為主導,或針對——個行業崗位 (如汽車維修)或針對一個社會公有崗位(如電算會計),或針對一組相關的崗位(如道路與交通管理)等情況來設置專業。此外,在考慮專業設置時,還要處理好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多變性與學校教學工作相對穩定性的關系,開設的專業應有盡可能穩定的生源和就業需求。
前言
我國如今經濟飛速發展,市場在不斷壯大,對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一直供不應求。高職高專教育作為以就業為目的教育方式,一直與市場需求相結合,為人口素質的共同進步、就業率的提高作出貢獻。然而不可避免的,在復雜的大環境下,現代社會對高職高專教育的認知產生了誤區,導致教育發展受到桎梏[1]。本論文將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高職高專教育的現狀分析
高職高專是以就業為目的設立的教育機構,其強調理念知識與實際經驗能力都要具備,能在步入社會之時定點投向專業領域上崗。高職高專旨在培養高級技術型、專業技術性人才,除了提升人口素質外還能解決大量的待就業問題。學生看重實際操作能力,這方面的比重對于常規教育來說更大;同時高職高專教育的師資團隊也需要“兩師”型教師,除了自身專業的身份如建筑設計師、計算機工程師等等,還都需要“教師”這一身份,以便順利向學員傳輸理論知識以及專業領域內實際存在的問題[2]。然而中國的高職高專越來越偏向常規教育,看重理念而忽視實際經驗,許多院校也為了畢業率而對學員十分不負責,導致學員在校受教育時受到的是不完全教育,畢業后自然無法就業。據上個世紀20年起步,中國的高職高專教育得到迅速發展,06年已有1147所院校,招生人數為293萬人(超過普通本科招生人數),這恰好體現出我國待教育人口的眾多缺口,同時數據表明截止2009年1月止,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不過22%,對于2008年同比大幅度下降。如今的高職高專教育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為自己在市場中找到準確的方向,是高職高專教育需要改革創新的地方。
二、高職高專教育如今存在的問題
高職高專教育關系著龐大的待教育人群、數量眾多的院校、職位空缺的企業、快速發展的經濟等等。在這樣復雜的環境下它各方面都容易產生問題,其中影響其就業導向的因素有三。
一是對自身概念的混淆。高職高專教育機構成立便是以就業為目的的,同時滿足龐大的市場人才需求。但是許多院校以常規教育為目標,不遵守職教原則,試圖提高全面性素質教育和理論知識。這不僅使許多學員無力負擔高額學習費用,也是對自身定位的模糊,失去了為就業而教育的目的,導致高職高專教育無法讓學員快速就業、又不符合常規教育證明的尷尬局面。
二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普遍存在學歷層次低、動手能力差、結構不合理的狀況。雖然一些學校通過內部挖潛,培養和引進高職稱、高學歷人才,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結構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許多學校青年教師比例偏大,教授、副教授比例較低。高職教育師資隊伍的這一現狀,與培養21世紀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高級技術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這將難以保證高等職業教育的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3]。
三是教學課程的片面性。高職高專教育講究動手能力,保證畢業后能快速就業,因此對專業領域內的認知要十分熟悉。而如今的高職高專教育理論課程眾多,實踐課程卻十分稀少,這就導致了盡管就讀了高職高專院校,卻無法從中吸取對應的實際操作經驗,在待就業時對崗位職能陌生、模糊。這不符合以就業為目的的高職高專教育。
三、如今就業環境下高職高專應該進行改革創新
作為實現就業率的第一大教育機構,高職高專教育的存在必不可少,由于各種原因其未能完全實現本身價值,或許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規范完善高職高專的教育系統:
(1)以就業導向為目標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深入了解市場,根據市場需求開發相應課程,同時設立相應的實習模塊,例如學習企業合作,這樣既解決了學員的就業問題,也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4]。
(2)完善師資以及物資建設。采取專業針對性的課程學習,在教育實踐內讓學員能快速吸取實際操作經驗與動手能力,豐富自身知識和技能。高度重視高職師資和實訓基地建設。實行開放式教師培養培訓機制,挑選愿意擔當職教教師的普通高校畢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到企業生產第一線或校內實訓基地頂崗實習,接受一至二年的教育專業學習和技能訓練,增強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并通過教師資格考核后到高職院校任教;教師職稱評審要向“雙師型”傾斜,鼓勵教師走“雙師型”的道路;鼓勵社會上有一定理論基礎并有一技之長的科技人員和能工巧匠到高職院校兼職授課。
(3)加強與企業之間的雙向合作。學校可以與特定的企業合作,為其所需人才開設相應課程,將學生的實踐操作并入課程之一,提高學員畢業后的就業可能性。
政府應鼓勵行業、企業支持職業教育。而且行業、企業支教助教的行為需要立法保障,凡具備一定規模的行業、企業必須每年接受一定時間的高職院校的實訓安排。
(4)端正學員的受教育態度[5]。作為以就業為目的的教育方式,部分學員卻抱著并不正確的態度進行學習,比如打發實踐、拿到畢業證,卻對之后的安排計劃毫無準備。學校應當加強對學員的思想教育,使其以就業為目的進行學習,有著清晰的就業計劃,提高學習效率,這樣的改變無論是對自身還是學校、企業都有益處。學校可以為學生分析時下的市場就業形勢,掃清他們心中對于就業的顧慮和迷茫,找準自身的就業方向,為將來就業順利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職高專音樂表演專業聲樂表演必修課一般開設2-2.5年,每周1-3學時,采用個別課和集體課相結合的方式,一對一的個別課一般每周1學時,集體課每周2學時。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時間都難以得到有效保證。在教學過程中又會存在教學能力、教學經驗、教學態度等方面的差異,教學效果也會有所不同。
1、高職高專中的藝術教育
以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為代表的眾多國際知名院校對藝術教育有著廣泛的共識:那就是藝術和科學是相輔相成的,藝術教育既可以使科學家提高修養、陶冶情操,又可以有助于藝術家了解和認識科學。無數的科學家都在踐行這一事實,如愛因斯坦不僅是科學巨匠,同時也有演奏樂器的愛好;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還是個音樂迷,他甚至譜寫出中國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對于理工科的學生來說,藝術教育幫助其培養理性思維和創造力。
2、藝術教育中的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在藝術教育(美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音樂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陶冶情操,也是一種社交禮儀的體現。作為一種業余愛好,音樂教學可以對其所學專業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根據國家有關文件的規定,高校學生必須有一定數量的藝術教育課程。例如,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已經在2006年將音樂欣賞課作為全校學生的必修課程,每個院系都要開設,學時數不能低于16學時,根據不同專業的情況可以適量增加,但不能減少。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合唱比賽、聲樂大賽層出不窮,音樂也更加深刻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甚至朋友聚會都少不了去KTV娛樂一番,沒有音樂的教育不是完整的高等教育。因此,適當加強音樂教育在高職高專教學中的分量,增加學生社團活動的比重,對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幫助很大。是培養新時期全面發展高端技術型人才的保障。
3、河南省高等音樂教育現狀
關鍵詞:高職高專教育;教育技術專業;目標定位;能力結構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教育技術專業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很多高校中開展起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現在已經形成了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從低到高較為完善的層次結構。由于這個專業發展趨勢逐步向高層次發展,專科層次很少受到人們更多的注意。其原因之一是開設專科層次教育技術專業的學校一般是成人高校、專科學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和師范學院等,而教育技術領域的專家多數集中在大學中;原因之二是有很多教育技術領域的人土對專科層次不屑一顧。其實,全國開設教育技術專科的學校數量較大,是一個很大的群體,這是社會發展和社會需求的結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們不應忽視對這一層次的關注,而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教育技術專科畢業生很多到小學或教育技術應用第一線,肩負著在中小學傳播教育技術的重要使命,他們將在中小學教學改革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對該專業的目標定位和學生的能力結構很有研究的必要性。
一、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定位 高職高專這支龐大的隊伍在新形勢下將如何定位?換句話說,高職高專要向社會輸送什么樣的人才?和高校培養出的本科生有什么區別?這些問題涉及高職高專的定位和培養目標問題。《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并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學校與社會用人部門結合、師生與實際勞動者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是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高職高專不同類型的院校都要按照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協作攻關、各創特色。盡管有了這樣比較明確的定位,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是容易造成定位不準的情況。所以,應區分好下面幾個關系:
(一)職業和專業的關系
職業和專業是基于兩個不同的劃分標準的不同概念,但是為了強調不同層次學校培養目標和定位的不同,又常常作為比較而出現。從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的社會功能來說有兩類人才,一類是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的人才,另一類是應用客觀規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稱學術型或科研型人才,后者稱應用型人才。前者強調的是專業,后者強調的是職業。高職高專教育是職業教育,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是針對社會某一崗位或崗位群的,一般不從專業的角度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科研性。
(二)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兩個“高等”的關系
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高等性”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高等性”。前者是相對于其在職業教育體系中的層次而言的。后者是相對于其在普通教育體系中的層次而言的,是昔通高等教育的“壓縮式”教育,培養科研類人才,教育類型是普通教育。
(三)區域性和通用性的關系
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職業教育。由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相同造成社會崗位的不同,所要求的崗位能力要求也不相同。所以在確定高職的培養目標時應該充分考慮學校所在地區的實際需求,確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培養目標。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從學科專業角度來確定,一般具有全國通用性。
過去由于定位不準確,往往把高職辦成了普通高等專科,甚至辦成了“壓縮式”的普通本科。目前順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提出高職和高專不再嚴格區分,要逐步轉移到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中來,逐步取消普通高等專科教育層次,培養目標的定位將發生重大的轉移。
二、高職高專專業設置的系統化思想 高職高專培養的是面向行業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它是社會行業崗位需求的產物,專業的設置和開設的課程是根據當時當地的崗位需求而設定的。行業崗位、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能力結構及教師素質要求和教學方式等構成了一個動態系統,每個系統要素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局部或整個系統 (如圖1所示)。
針對系統分析圖說明如下:
社會崗位需求分析。。這是開設高職專業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專業設置不是針對社會的某些崗位,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就不可能就業。
崗位群分析。高職專業強調行業崗位,但又不能只針對某一個單獨的崗位,為了使培養出來的人才能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就業靈活度,培養目標應針對相關崗位形成的崗位群。崗位群中的各個崗位所需要的能力結構有內在的聯系。
崗位能力結構分析。崗位群確定以后就要對每個崗位所應具有的能力結構進行分析,最好能進行量化分析。分析得準確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后面課程的設置。
開設高職專業的可行性分析。上面幾個步驟可以看作對外部情況的分析,接下來就是對學校內部的分析。要完成崗位群能力的培養目標,首先就要反問自己:具備這樣的培養能力嗎?師資力量充足嗎?具備相應的軟硬件環境嗎?如果這些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開設這個高職專業就可行,否則就要重新回到第一步,選擇社會需求的其他崗位。
建立專業保障機構。行業專家指導委員會一般是由從事該行業的有豐富經驗的專家、研究人員、在崗位群第一線的熟練人員組成。其職責是定期召開會議、分析行業需求、對崗位群進行分析、分析和評估崗位群能力結構等,為課程制定和實施教學提供依據。行業專家委員會起到了學校和行業或具體崗位之間聯系的橋梁紐帶作用。
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一般是由校內外的該專業的負責人、負責專業建設的學校領導和相關專家組成。主要職責是指導專業的課程結構建設、課程的設置、提供專業建設的必要條件保障。
教學指導委員會一般是由從事教學研究的專家、教務處負責人、專業負責人和教學骨干組成。負責對教學和教學目標一致性的評估、教學質量的評估、指導或組織教材的編寫等。
課程設置。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和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進行課程的設置,列出每門課程與能力結構的對照表,得到行業專家指導委員會的認可后執行。
實施教學。進行系統化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有效的教學過程達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可見前面各個步驟都是為這一環節的有效實施作鋪墊的。實際上,這一環節和鄰近的上下兩個環節一直處于動態的調整過程之中。通過實施教學會發現與預期部分培養目標或能力的差異,這種偏差就會經常反饋到課程設置環節。
學生能力評價。這一環節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包括課前測試、課中反饋、課后考試、學期綜合評價、崗前評價等。表1為各個評價階段和相應反饋環節的動態關系。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階段的評價結果,會和不同的環節進行交互。評價的方式會因為技能目標 (如言語信息、行為技能、心智技能、態度等)的不同而不同。學生畢業時應該進行全面的能力結構形成性評價,嚴格對照由行業專家委員會參與制定的崗位群能力結構表,一一對照評價。評價的結果如果達到預期目標,即說明整套體系是合理的,課程設置和能力結構就相對穩定下來。如果與預期目標相差較大就說明整個體系中的某些環節不合理,一般來說應該對整個環節進行分析和評價,作出調整和改進。
總之,系統化地分析高職高專的專業建設是符合高職特點的,通過整個系統的動態管理可以使專業建設更趨合理性,更能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使得培養出的高級應用性人才向崗位的零過渡不斷邁進。
三、高職高專教育技術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分析 (一)需求分析
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技術也越來越多地在中小學的教學和管理中得到應用。教育技術逐漸從傳統電教媒體技術向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多媒體技術過渡,課堂教學和日常教學及事務管理越來越離不開現代教育技術。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原來的電教人員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人員數量上都不能滿足學校對教育技術應用的新要求。從全國來看,中小學普遍缺少這類人員,尤其是不發達和偏遠地區更是如此。而目前中小學急需的這類教育技術高級應用性人才適合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的特點。因此,高職高專開設教育技術專業是有強烈的社會背景和較大的市場需求的。
(二)崗位群分析
高職高專教育技術專業面向的行業是小學和中學,重點是小學。培養出的人應該能適應中小學的多個崗位,從而形成了一個崗位群。這些崗位分別為:教學媒體和設備的管理和使用;和學科教師合作開發課件;面向校內教師教育技術的培訓和媒體技術的推廣使用:教學網站的開發和維護;計算機實驗室的管理和維護。
(三)專業特點分析
1.師范性
運用教育技術的目的是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培養出的人是要參與教學的。這就要求培養出的人要懂得一般的教育規律,同時肩負著對學校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具有師范性。
2.服務性
教育技術專科培養出的人并不直接為學生授課,而是為教學技術(資源、手段、教學設計)提供支持服務。
3.管理性
對學校教學媒體設備和教學網站進行維護和管理、對實驗室進行管理等體現了該專業的管理性。
(四)目標定位
根據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高職高專教育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為:面向中小學第一線的教育技術普及培訓、教學服務和管理的培養現代教育技術高級應用性人才。
四、離職高專教育技術專業知識能力結構模塊分析
根據對崗位群專業特點及目標定位的分析,可以將高職高專教育技術專業的知識能力結構大致劃分為8個模塊,如表2所示。
以上對商職高專教育技術專業崗位群和知識能力結構進行了分析,是否合理還要傾聽行業專家委員會的評價,同時要接受實踐的檢驗,要在動態的專業建設系統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高[2000]印發《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的通知[S].(200O.1.17).
[2]李國棟.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1,(6).
[3]謝明榮.邢邦圣.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op].http://tech.net.Ch.2003-4-5.
[4]陳新文,周志艷.論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op].http://tech.net.cn.2003-4-5.
[5]呂鑫樣.試論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基本特征[J],高中后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1998,(3).
關鍵詞:高職教育;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這種信息化的科技普及在帶動工業化的同時,更是對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量,這也就使得高職教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高職教育所面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措施成為了現在人們所關注的熱門話題。其實,這些問題的核心還是關于高職教育如何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高職教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
1.以就業為職業向導
就業問題不僅涉及學生個人,更是學校發展的一大重點。學校在招生、教學、日常管理上都要堅持與市場機制相統一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最終形成的是一個良性的整體。其實經濟建設、社會的發展都與這些職業教育息息相關,正因如此,才顯出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所在。職業教育學校要開設相應的專業課程,為學生提供更為明確的市場導向,所開設的課程要與市場的動向相貼切,以使學生更好地就業。
2.終身教育的基本原則
學習中少不了專業的技術與職業教育的輔助。處于全民知識化的時代,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去學習、去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新時代占有一席之地。學習模式的選擇更是要基于自己內心對于學習的渴望,只有保證了自己的學習熱情,才能達成最佳的學習效果。高職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更是很早就從終身學習的角度來考慮,讓終身學習不再是理論上的空話,更多的教育重點是放在培養學生對于知識的質疑與創新方面的學習上。
3.以能力為首要標準
高職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以培養學生能力為首要標準,對于能力的重視更應當放在教育的首位。當然,對于人才標準的界定更要從綜合的角度進行審視,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相應的教學環境、教學過程中的管理都與人才的培養質量息息相關,在培養學生個人能力的同時切不可忽略素質方面的提升,要從整體的角度全方位地塑造人才。
二、高職教育技術應用型的培養人才
1.構建人才評定體系
評定高職教育人才質量的方法有許多種,其中最為常見的無非就是用人單位評定。用人單位會在工作中對人員進行工作上的考核,得出相對比較客觀的綜合評價,這個評價也會影響著學校教育水平的評定,畢業生可以從用人單位的評價結果中獲得有效的信息,重新審視自己的問題所在,以及改進點在哪里。通過評價,可以很好地找出畢業生自身以及教育過程中的不足所在。
2.提高教學質量,保證人才質量
對于高職教育來說,人才質量的培養工作無疑是重中之重。現在對應用型技術類人才的需求如此之大,也就促使各大高職學校在教學方面實行新的改革,以提升人才的質量并且提高學校的聲譽。對于教學方式的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就是對教學內容的增減,對過時、陳舊的知識進行適當的更替,以保證學生所獲取知識的準確性。其次,在對于學生的教育方面培養能力是重點,但也要注重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這樣也是為了使他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適應社會,切不可采用“填鴨式”教學,這種一味的灌輸對于學生的吸收并未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會大大降低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要采用多元化教學將課堂演變成充滿活力的實踐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以及自主性。然后,在學習進程中適當地進行一些階段性考試有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這種考試形式可以不再僅僅局限于紙面,如口語、答辯、現場對答等。最后,推行“雙證書”制度,鼓勵學生在學習階段考取證書。
3.對于高職教育進行準確定位
現在的高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理論上的分歧,一些學校認為辦學的目標是學校層次的提升,就像專科學校在努力提升自己學校的教學質量,為了早日晉升本科院校一樣,這種現象初衷是好的,可是一味追求學校的升格而忽略了學生真正的需求就得不償失了,因為學校的創辦宗旨即對學生的未來負責。另一些學校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教授,而忽視了實踐方面的鍛煉,使得學生的書本知識水平越來越高,但是動手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卻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總之,高職教育對于我國的技術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從宏觀角度進行準確的調控以及適當調整相關政策,才能從根本上構建高職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處理好與社會、經濟、文化之間的關系,確保我國高職教育的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潔.對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幾點思考[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2).
關鍵詞: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現狀;策略
一、適用對象
高職高專教學要求適用于高職高專教育(即普通高等專科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成人高等專科教育)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學生入學時一般應掌握基高職高專的英語語音和語法知識,認知英語單詞1000個(較低要求)-1600個(標準要求),在聽、說、讀、寫、譯等方面受過初步的訓練。
二、教學目的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是:經過180-220學時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
三、教學要求
鑒于目前高職、高專和成人高專學生入學時的英語水平差異較大,高職高專課程的教學要求分為A、B兩級,實行分級指導。A級是標準要求,B級是過渡要求。入學水平較高的學生應達到A級要求,入學水平較低的學生至少應達到B級要求。隨著入學英語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均應達到A級要求。
四、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現狀
1、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
1)學習基礎:高職高專的學生英語基礎普遍差、底子薄弱,不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很多學生想學,卻無從下手,從心理上懼怕英語學習、心理壓力大、口語表達能力差。2)學習習慣和學習動機:學生經過應試教育的洗禮,缺乏主動性;進入高職院校后,沒有了高考的壓力和方向,他們更是把惰性發揮到了極點。3)學習目標:多數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表現在他們對未來的迷茫,沒有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而且對自己認識不清,不能正確自我定位,對學習英語失去信心。
2、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教學隊伍及設施現狀
1)英語教學基礎設施:目前有很多高職高專學校是由中專、中技或其他中等學校升格的,升格后投入的資金不足和重視的程度不夠,基礎設施建設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語音設備簡陋、落后,資料缺乏等問題,導致英語教學基礎設施無法滿足新的辦學理念的需求,從而影響了英語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2)教材方面:當前已有不少的高職高專英語教材,但在當前的各教材中,詞匯量、閱讀量普遍偏多,學習量過大。課后練習詞匯、完型、翻譯、句式、問題、寫作等也比較難。由于學生生源復雜、知識結構多層次、掌握的知識參差不齊,英語基礎薄弱。3)師資方面: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和學生人數的增加,師資隊伍無法完成現有的英語教學任務。我國高職高專學校普遍存在師資不足,師資隊伍不穩定的現象。在普通高職院校中,特別是在開設有英語專業的高職高專學校中,普遍存在一個英語教師既擔任英語專業的各門英語課程、非英語專業的基礎英語和各種跨學科的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工作,任務十分繁重。
五、提高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效果的策略
1、根據學生的英語基礎,實行英語分級教學模式
在生源英語程度參差不齊、學習目的不盡相同的高職高專院校,“齊步走”的教學模式使英語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非常困難。因此按照學生英語水平的不同而實行分級教學是最好的出路。具體到高職高專院校,我們可以對入學學生進行全校性的英語摸底考試,按成績將學生分成A、B兩個班,可以使用同一套教材,但是要求不一樣。對水平較差的B班可以省略一些難度較大的內容,只要求掌握一些與專業有關的簡單的交際英語、應用文閱讀、套寫,以便為以后的工作做一些準備;而A班學生則除了熟練掌握與專業有關的實用英語外,在聽說讀寫譯幾種基本語言技能及英語應試方面都要進行訓練,并要求他們通過英語三級考試,為以后的就業和進一步學習英語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要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進行新的教學實踐,重點提高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
2、改變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應由單一化發展到多樣化、趣味化才能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教學內容應從主要講授英語語法轉變為以訓練提高學生聽、說能力的目標中。有相當一部分的高職高專學生感到英語難學,對英語也不愿加以重視,認為他們學習英語是為了考試、拿畢業證,而對英語本身并不感興趣。因此,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是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應首先注意的。面對個體英語水平差異較大的高職高專學生,要使他們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教學方法的改進尤為關鍵。傳統的“注入式”(老師講,學生聽)的講課方法確實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較短的時間內可以講授較多的系統知識,但這種方法卻容易忽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以至于造成了目前中國英語教學普遍存在的“啞巴英語”“聾子英語”。因此在英語教學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努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根據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采用適合學生的、個性化的教學方法是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必由之路。高職高專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想要取得的良好效果,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改掉他們以往不好的學習習慣,重新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課程的信心,在課堂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創造機會讓學生張嘴說英語,提高學生口語能力,讓學生有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隨著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多媒體也走進了英語課堂。新形勢下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也應引入多媒體教學。它不僅可以優化課堂教學,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節約板書時間而且替代了靜止呆板的教具,參與了直觀教學,能使學生的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幅視聽立體英語畫面,營造出各種不同的情境。單純的單詞、句子和文章的授課,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容易產生疲倦感,注意力分散,從而影響學習效果。這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將抽象的單詞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記憶。使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感染力強,讓學生置身于以英語為母語的環境中,體驗英語的實際運用。然而多媒體教學只是輔助手段,決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師.所以教師不能盲目地完全依賴多媒體而忽視了教師作為設計者,組織者和指導者的重要作用.而是應該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服務于教師的課堂教學、促進教學。
綜上所述,現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存在學生基礎弱、學習習慣和動機差,沒有完善的學習目標,基礎設施不足,教材較亂,師資隊伍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根據學生的英語基礎實行英語分級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多媒體輔助教學法來提高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胡春洞.英語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黃遠振著.新課程英語教與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數學;專業;教學;結合
數學作為高職高專教育基礎課程,對學生思維、應變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高職高專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專業知識與數學的結合更加深入,更加廣泛。傳統的數學教育正在向全面培養學生數學素質,如何提高數學應用能力教育逐漸轉變。在這種轉變下,如何創新高職高專院校的數學教學模式,如何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觀察周圍的事物,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分析和解決與專業相關的實際問題,是高職高專院校數學教師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從分析目前高職高專高等數學教學現狀入手,探討高職高專《高等數學》課程與專業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一、高職高專院校高等數學教育的現狀
在學習高等數學的過程中,經常有這樣的現象,學生能聽懂課,能熟練地解數學題,但不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數學方法解決專業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僅把高等數學課當作純粹的一門基礎課。學生在學習高等數學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造成了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興趣不高,甚至有不少學生有抵觸情緒。高數教學顯得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各專業課教師只是在需要用到數學的地方才會去引用某些公式或結論。使得學生學習的高數知識和專業知識始終處于分離狀態。而縱觀目前大部分高職高專高等數學教材,缺乏高職高專教育的特色,造成了教材本身與高職高專各專業的聯系不緊密,學生體會不出高等數學對專業的影響,感覺不到高等數學的重要性,也就使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主動性不夠,積極性不高。
二、高等數學與專業相結合教學模式的構思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廣泛征求了各專業負責人、專業任課教師和各專業學生的意見,收集了大量的相關信息,發現存在的問題,反思教學中的不足,結合本院教學的實際需求,開展《高等數學》課程與專業相結合的教學改革,使《高等數學》課程更好地為專業服務。
1.轉變思想,提高認識
在教學過程中,要將高職高專的高等數學教育與普通高校的高等數學教育區別開來,高職高專的高等數學教育不應過多地強調其邏輯的嚴密性,思維的嚴謹性,而應將其作為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重視其應用性、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自覺性,完成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提供就業上崗后滿足崗位職責所需的數學基礎。
2.結合專業需求,確定高等數學教學內容
在專業課程設置過程中,許多專業參照了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并且改革了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突出了職業能力培養。許多專業的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到大量的高等數學知識,這就要求擔任高等數學教學任務的教師到相應的專業教研室進行調研,在對相應專業所必須的數學知識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構建必須夠用的高等數學新框架,打破高等數學的固有系統,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設計、整合。將那些支撐專業課程學習的內容講深、講透,而將那些與該專業關系不大的內容,在不影響高等數學課程連續性的情況下則可以刪去不講,充分體現基礎課程夠用為度的原則。
3.編寫合適教材,促進高等數學與專業的有機結合
教材建設是高職高專高等數學課程改革的核心,教材是落實教育思想,實施教學目標的依據,是教學內容的細化,是教學過程的“腳本”,也是教學方法的載體。在體現上述特色的基礎上,我們本著結合專業內容,突出培養專業人才的能力,體現“必須夠用”為度的原則,大膽嘗試了對高職高專教材建設的改革,采用案例驅動模式,以淡化理論,突出應用為主線,學生將大量接觸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實例導出概念,能夠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拓寬學生的思路,有利于提高學生將專業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是高職高專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
創新人才是改革教學方法的重要環節,也是高等數學與專業結合的重要步驟。學生掌握好數學知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維方法,與教師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有著密切的關系。
1.突出“啟發”式教學,善用“對比”法教學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著重圍繞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做文章,既充分利用高等數學特有的邏輯性,又結合專業特點,引導、啟發、組織和激發學生主動的學,使學生學會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的思考。教師還應善于在課堂教學中抓住高等數學的各種矛盾(如:數與形、常量與變量、微分與積分等)做文章,采用對比法教學。另外,在教學中還應注意新舊知識的對比、正確與錯誤的對比、公式間的對比等,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概念,牢固掌握知識。
2.淡化數學本身的系統性和嚴密性,加強數學案例教學法
高等數學對于高職高專學生來說,由于其概念的抽象性、理論的復雜性,思想的深刻性,往往困難很大,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法時,應盡量運用猜想、畫圖、類比等直觀性教學法,精心選取并設計與專業實際或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典型案例,使其直觀化、簡單化、生動化。例如,在給公路專業學生講解極限概念時,除了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的割圓術外,還可以給出如下案例:在鋪設路面時,將130℃左右的瀝青攤鋪在環境溫度為30℃的路基上,瀝青的溫度將會逐漸降低,隨著時間的推移,瀝青溫度會越來接近環境溫度30℃,通過對這個專業案例的分析,引出極限的概念。通過這樣一個生動的專業技術案例,加深了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避免了數學概念的抽象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重視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方法的結合,增強高等數學與專業的結合
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法各有所長,多媒體的優勢在于文字、圖形等信息的傳輸與處理,它可使抽象的數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便于立體圖形或動態圖形的展示,更有利于將專業知識與高等數學有機的結合。例如,在講解二次曲面、二元函數微積分時,教師在黑板上作圖費時、費力,且不易將圖形作的準確。通過多媒體對圖形進行分析演示,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學生極易接受,同時將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傳統的板書教學條理性強,計算和推理過程清晰,與學生互動性比較靈活。因此,必須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才能更好地使高等數學為專業服務,提高教學效果。
四、開展數學建模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開展數學建模的學習活動,設立體現數學應用的專題,將數學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貫穿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建模。通過對數學建模全過程的參與嘗試,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在解決本專業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數學與日常生活及專業學科的聯系,增強數學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
五、結語
高等數學與專業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改革是一項需要教師們長期摸索、不懈努力并進行實踐的艱巨任務。它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變原來的不適應現階段高職教育的教學方法;我們應圍繞高數課程為專業服務的宗旨,將高等數學與專業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學習高等數學課程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學素養,提高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和專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成為綜合能力強,素質全面,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發展需求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樹禾.數學思想史[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