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染病監測分析報告范文

        傳染病監測分析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染病監測分析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染病監測分析報告

        第1篇:傳染病監測分析報告范文

        傳染病疫情報告是傳染病監測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降低和控制傳染病的重要措施。為了掌握東港市法定傳染病的流行特征和分布規律,有效地降低和控制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為制定預防對策和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現將2012年東港市法定傳染病疫情分析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傳染病疫情資料來自《中國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2012年東港市法定傳染病訂正年報。人口數據來自2012年東港市統計局。

        1.2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對東港市2012年傳染病疫情發病概況和基本分布情況進行了分析。

        2 結果

        2.1 發病概況

        東港市2012年無甲類傳染病發生,共發生乙、丙類傳染病十四種2039例,發病率為325.60/十萬。本年度無因傳染病致死病例。報告乙類傳染病十種1886例,發病率為301.17/十萬,占本年度發病總數的92.50%;丙類傳染病四種153例,發病率為24.43/十萬。發病率前五位的病種為肝炎(197.53/10萬),肺結核(55.09/10萬),梅毒(33.69/10萬),其他感染性腹瀉(11.98/10萬),手足口病(5.59/10萬),詳見表1。

        2012年我市傳染病發病總體呈下降趨勢,比2011年下降2.63%,較近五年平均發病率水平(347.56/十萬)下降6.32%,造成傳染病下降的主要病因為其他感染性腹瀉和手住口病,值得注意的是,發病率前三位的肝炎、肺結核和梅毒2012年發病率較近五年平均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

        2.2 人群分布:發病患者中男性為1304例,女性為735例,男女性別之比為1:0.56,導致男女發病率差異的主要疾病為:肝炎(男:女=1:0.58),肺結核(1:0.32)。發病年齡主要在20-65歲年齡組,共發生1705例,占發病總數的83.62%,與全人群分布特征類似,該年齡段間的主要疾病為病毒性肝炎(82.99%)和肺結核(8.36%)。20歲以下人群發病構成比為8.10%,其主要傳染病種為手足口病,占20歲以下人群發病構成的20.83%。65歲以上人群發病構成比為13.78%,主要病種為丙肝(46.50%)。職業分布以農民發病率最高(151.22/10萬);其次是家務及待業者(57.16/10萬)和學生(10.70/10萬)。

        2.3 時間分布:全年各月均有病例發生,全年有兩個發病高峰,三月(11.33%)為第一個高峰,四-六月間較平穩,七月形成第二個高峰,之后逐漸下降,至十月發病數最低(5.55%)。 。

        2.4 各類傳染病發病概況

        2.4.1 血源及性傳播類疾病:血源及性傳播類疾病共報告1278例,占報告總數的62.68%。其中肝炎1037例(乙肝占65.96,丙肝占34.04%,無其他類型肝炎),占血液及性傳播疾病的81.14%,其他血液及性傳播疾病為梅毒(16.51%),淋病(2.19%)和艾滋病(0.16%)。

        2.4.2 呼吸道傳染病:呼吸道傳染病共報告410例,占報告總數的20.11%。肺結核是最主要的呼吸道傳染病84.15%,其他幾種呼吸道傳染病為流行性感冒(5.85%),猩紅熱(5.37%)和流行性腮腺炎(4.63%)。

        2.4.3 腸道傳染病:腸道傳染病共報告245例,占報告總數的12.02%,其中肝炎117例(甲肝99例,戊肝18例)占腸道傳染病的47.76%,其他幾種腸道傳染病分別為:其他感染性腹瀉(30.61%),手足口病(14.29%),痢疾(6.12%)和傷寒(0.82%)。

        2.4.4 蟲媒傳染病:蟲媒傳染病共報告23例,占報告總是的1.13%,為出血熱和瘧疾(歸國人員)。

        2.4.5 其它:共報告83例,均為肝炎(未分型),占報告總數的4.07%。

        3 討論

        本研究表明,東港市2012年共發生乙、丙類傳染病十四種,發病率為325.60/十萬, 2012年我市傳染病發病總體呈下降趨勢,比2011年下降2.63%,較近五年平均發病率水平(347.56/十萬)下降6.32%,值得注意的是,發病率前三位的肝炎、肺結核和梅毒2012年發病率較近五年平均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

        發病患者中男性為1304例,女性為735例,男女性別之比為1:0.56,導致男女發病率差異的主要疾病為:肝炎(男:女=1:0.58)和肺結核(1:0.32),發病年齡主要在20-65歲年齡組,職業分布以農民發病率最高(151.22/10萬)。血源及性傳播類疾病是我市的主要傳染病發病病種,占報告總數的62.68%。呼吸道傳染病次之,占報告總數的20.11%。

        可見,無論從發病增長趨勢分析,還是性別比較、年齡分布、以及主要傳染病種類分析,乙肝及肺結核都是我市在未來工作中需要重點防控的傳染病。對乙型肝炎,需要加強乙肝預防控制宣傳工作,提高公眾對乙肝危害的認識及兒童家長對及時接種乙肝疫苗的認知水平[1]。預防控制肺結核的關鍵是及早發現和治療[2],依法轉診,落實歸口管理,嚴格規范治療,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

        參考文獻:

        第2篇:傳染病監測分析報告范文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1986~2005年來湖北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接受傳染病監測體檢的入境人員(包括港、澳、臺同胞)。

        12 方法 (1)實驗室檢查:梅毒螺旋體抗體(抗-TP)檢測采用快速血漿反應素(RPR)初篩,試劑盒(上海科華公司);陽性血清再用梅毒螺旋體血凝試驗(TPPA)確認,試劑盒(日本富士株式會社)。艾滋病病毒抗體(抗-HIV)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初篩,試劑盒(荷蘭歐嘉隆公司);陽性血清再送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確認實驗室確認。(2)流行病學調查:對實驗室檢出的梅毒、HIV感染者進行流行病學個案調查。(3)疫情報告與處理:填寫傳染病疫情報告卡,按法定程序同時向國家檢驗檢疫總局和當地衛生行政機關報告,并在有關部門配合下將感染者監護出境。

        2 結果

        21 梅毒與HIV感染率比較 20年中,共監測經湖北口岸入境人員17927人,檢出梅毒感染者127例,HIV感染者13例,總感染率分別為071%和007%。梅毒感染率有逐年上升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52,P>005);前10年中未檢出HIV感染者,后10年中檢出HIV感染者13例,感染率為008%,其中1996~2000年檢出4例,感染率為006%,2001~2005年檢出9例,感染率為010%;近5年比上5年增加1倍以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40,P

        22 感染者分布特征 (1)地區分布:2個病種均以非洲籍為高,分別為158%和079%;2個病種感染率的地區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梅毒(χ2=1481,P

        表1 湖北口岸1986~2005年入境人員梅毒與HIV感染者人群分布(略)

        23 感染途徑 2個病種的感染者中經性行為感染者分別占7402%和100%,明顯高于其他感染途徑(表2)。

        表2 湖北口岸1986~2005年入境人員梅毒與HIV感染者感染途徑分布(略)

        3 討論

        本文結果顯示,1986~2005年,經湖北口岸入境的梅毒感染率有逐年上升趨勢,艾滋病感染者近年顯著增加,符合我國艾滋病流行病學調查情況〔1〕。入境的HIV感染者與境內、、吸毒、販毒等人員形成傳播鏈,致使HIV在我國迅速傳播。近5年發現的HIV感染者占20年總數的6880%,湖北口岸入境人員的HIV感染者則占總數的6923%。表明口岸流動人群的梅毒、艾滋病疫情日益嚴峻,應繼續加強口岸梅毒、艾滋病監測工作力度,嚴把國門關〔2〕。湖北口岸入境的梅毒和HIV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來自中國香港、臺灣的涉外婚姻人群和非洲留學生,其次為公務人員和勞務人員,提示梅毒和HIV感染與特定人群的暴露因素及程度有直接關系。因此,應特別加強來自高危地區、高危人群HIV監測和日常驗證工作,并定期對驗證人群進行復查,我國口岸檢驗檢疫機關多次從驗證合格的留學生中復查發現HIV抗體陽性者〔3〕;對中、短期入境人員也應進行適當復查和抽查,防止漏查人員成為我國性病、艾滋病監測的盲點〔4〕。目前,我國口岸對入境人員HIV監測的現行有關法律法規尚不完善,致使入境傳染源監測失控,加速了HIV的傳播與流行。例如,在中國居留一年以上的外國人只要持有所在國的HIV抗體陰性證明,入境時可免檢,只進行驗證;在中國居留一年以下的入境人員無需進行HIV抗體檢測;不對短期入境人員實施HIV抗體檢測〔5〕。2005年本保健中心以補檢缺少項目的名義,在持有HIV抗體陰性證明的驗證人群中查出1例HIV感染者。提示驗證人群中持偽證的和入境一年以下以及短期入境人群中存在梅毒或HIV感染者,很容易成為我國性病、艾滋病傳播流行的主要傳染源。因此,建議盡快修訂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及其控制措施,加強各類入境人員傳染病監測,有效控制性病艾滋病的繼續傳入。

        參考文獻

        〔1〕 殷大奎.口岸傳染病控制[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80-85.

        〔2〕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2005年全國檢驗檢疫系統HIV感染者檢出情況通報[R].北京: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函[2006]02號,2006.

        〔3〕 許燕卿,魏俊福.廣州地區部分外籍人員體檢驗證情況分析[J].中國國境衛生檢疫雜志,1997,2(20):1-6.

        第3篇:傳染病監測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抗生素;腸道傳染病;臨床效果

        腸道傳染病臨床上發病率較高,這種疾病機制復雜,誘因也比較多,臨床上,腸道傳染病類型較多,常見的有:細菌性痢疾、細菌性食物中毒、霍亂等,患者發病后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食欲不振等,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目前,醫學界對于這種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常規方法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癥狀,但是長期效果不理想,患者藥物依從性較差,治療后并發癥較多,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因此,臨床上探討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顯得至關重要。近年來,抗生素在腸道傳染病中使用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1]。為了探討探討抗生素在腸道傳染病中的臨床效果。對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來我院診治的80例患者入院資料進行分析,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來我院診治的80例患者入院資料進行分析,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有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齡為49-84歲,平均年齡為59.3±1.2,病程在1-6月,平均病程為3.5±2.4月;對照組有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齡為40-66歲,平均年齡為56.7±0.8歲,病程在1.2-6.5月,平均病程為4.2±3.1月。研究中,兩組對其治療方案等均具有完全知情權,實驗均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治療,具體方法如下:根據患者情況口服150mg羅紅霉素(通遼東北六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472),患者每天2次,連續使用15天。實驗組采用抗生素治療,方法如下:患者每天口服0.2-0.3mg氧氟沙星片(山東魯抗醫藥集團賽特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46341),每天2次,連續使用一周,患者用藥后根據其情況增減藥物劑量。

        1.3統計學處理方法

        實驗中,對患者治療時的數據進行搜集,利用SPSS16軟件進行分析,并進行 檢驗,實驗結果采用(x±s)表示。

        2.結果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95%治療效果理想,高于對照組(85%)(P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組別 例數 有效 好轉 無效 總有效率(%) 滿意人數 滿意率(%)

        實驗組 40 35(87.5) 3(7.5) 2(5) 95 38 95

        對照組 40 31(77.5) 3(7.5) 6(15) 85 26 65

        / 6.32 5.78 5.55 12.31 4.39 11.82

        P值 /

        3.討論

        腸道傳染病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主要是由于細菌等侵入人體腸道,從而引起腸道產生一系列炎癥等,造成患者腸道功能受損,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目前,醫學界對于這種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常規方法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癥狀,緩解患者病情,但是患者藥物依從性較差,并發癥較多,使得部分患者甚至拒絕治療[2]。

        近年來,抗生素在腸道傳染病中使用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患者用藥后藥物能夠直達病灶,有效的干預病原微生物的代謝,從而能夠有效的抑制細菌等生長或者直接殺死細菌[3-5]。臨床上,抗生素的種類較多,從其作用原理可以分為以下四種,具體如下:(1)抗生素能夠有效的干擾細菌細胞壁合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類和先鋒霉素等抗生素,患者用藥后藥物能使細菌結構發生紊亂,從而殺死細菌。(2)抗生素能破壞細菌細胞膜。患者用藥后,藥物能夠使漿膜的通透性發生改變,導致人體內相對比較重要的物質,如:氮基酸、嚓吟、喀吮、電解質等功能發生紊亂,引起細菌死亡。(3)抗生素能夠有效的抑制細菌細胞體內蛋白質的合成,臨床上常見的抗生素:氨基貳類抗生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這些抗生素能夠有效的影響或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在腸道傳染病患者中使用效果理想。(4)抗生素能夠抑制細菌核酸等合成。臨床上代表性抗生素有:磺胺藥、新生霉素等,藥物能夠改善患者癥狀,影響細菌細胞的核酸代謝,從而引起細菌相關功能發生紊亂、死亡。臨床上,腸道傳染病患者中采用抗生素治療效果理想,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癥狀,提高患者滿意度。本次研究中,實驗組95%治療效果理想,高于對照組(85%)(P

        綜上所述,腸道傳染病發病率較高,這種疾病機制復雜,臨床上采用抗生素治療效果理想,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陳立新. 北京市通州區2008~2010年腸道門診監測結果[J]. 現代預防醫學. 2013(09)

        [2] 嚴福建,陳士淼,殷曉華. 老年人霍亂38例臨床分析[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8(07)

        [3] 徐偉,馬建新,韓慶華. 北京市朝陽區2008年細菌性痢疾流行病學分析[J]. 首都公共衛生. 2009(03)

        [4] 李世彬,馬永平. 常見腹瀉性消化道傳染病口服疫苗的研究進展[J]. 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 2011(06)

        第4篇:傳染病監測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 傷寒 臨床分析 多臟器損害

        傷寒是由傷寒沙門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近年耐藥菌株不斷增加,故及早明確診斷,選擇敏感抗生素積極治療,可以縮短療程,減少并發癥,降低治療費用。2005年10月~2009年12月收治傷寒患者356例,臨床資料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356例,男56%,女44%,農民56%,城鎮居民38%,居住地農村60%,城鎮40%。誤診情況:本組病例有32例(32/356)誤診,其中9例誤診為血液病,8例誤診為肝炎,3例誤診為病毒感染,4例誤診為結核,5例誤診為細菌性腹瀉,3例誤診為肺部感染。

        根據衛生部制定的傷寒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1],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高熱、白細胞下降或上升,特殊中毒面容,相對緩脈,肝脾腫大,從血尿便標本分離到傷寒沙門菌,血清肥達反應“O”抗體效價≥1:80,“H”抗體效價≥1:160確診本病。

        分析方法:回顧性總結分析356例傷寒的流行情況,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療情況及轉歸。

        結 果

        采用喹諾酮類,三代頭孢類抗生素治療效果好,尤其對合并肺炎、敗血癥,使用莫西沙星療效佳,毒血癥嚴重,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加強治療,臟器損害多于3~5周恢復正常。356例中5例死亡,余痊愈出院。

        討 論

        傷寒是由傷寒沙門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喀什地區以往以暴發流行多,經過多年,改變生活習慣,注意衛生設施監管,加強疫情監測,暴發流行少見,以散發為主,四季均可見,故在冬春季節對發熱病人做鑒別診斷,及時的做相關檢查,收治多發熱20~30例患者因未及的做相關檢查,未明確診斷,到地區級醫院已出現多種并發癥,故對高熱不退的病人,及時完善有關檢查,降低誤診有十分重要意義。對一些惡心、乏力、厭食的病人要注意做好鑒別診斷,這組患者有5例無發熱,僅以乏力、厭食收住,相關的檢查明確診斷,積極治療癥狀緩解。

        喹諾酮類藥物對傷寒沙門菌達90%以上的菌株呈敏感,成年人傷寒可首選氟喹諾酮藥物作為經驗治療[2],這組病人對喹諾酮類藥物敏感,尤其莫西沙星療效甚佳,對降溫尤好,因為莫西沙星的治療范圍未包含傷寒,但對合并肺炎的患者使用莫西沙星療效甚佳,對一些難治病例喹諾酮與三代頭醛聯合療效好。

        總之,傷寒是消化道傳染病,加強衛生宣教,教育群眾注意做好飲食飲水個人衛生,不喝生水,禁食生冷食物,減少聚集活動,一旦發現高熱病人,注意及時檢查,盡早明確診斷提高治愈率。

        參考文獻

        第5篇:傳染病監測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 布魯氏菌病 流行病學 調查分析 防控對策

        布魯氏菌病是布魯氏菌屬(以下簡稱布氏菌)的細菌侵入機體,引起的共患的傳染-變態反應性疾病。在登封市主要傳染源為羊,其次為牛;布病首先在家畜或野生動物間傳播,隨后向人間播散;布氏菌可以通過體表皮膚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人體,人的感染途徑與職業、飲食、生活習慣相關。人群普遍易感,人患布病后常有發熱、寒戰、關節肌肉酸痛、頭痛、食欲減退、出汗等癥狀,如果治療不規范不及時容易造成殘疾。為總結分析登封地區布病發病原因,指導下一步疫情防控,對2010年1~12月確診報告的56例布病病例進行整理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登封市是縣級市,轄6鄉6鎮2個工業區3個辦事處,全市65.2萬人,1200km2,呈西高東低勢,半山丘陵地貌,常年少雨。農業人口56.14萬人,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畜牧業以養殖羊、牛為主。全市存欄羊40 200只,牛16 600頭。養殖業為農村和山區的主要經濟來源。

        2010年所報告的病例均為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綜合分析確診的布魯氏菌病,符合《傳染病學(第6版)》診斷標準。病例由我市醫療衛生機構和上級醫療機構報告,并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動物疫病防控中心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對患者進行規范治療,對患者家庭及羊舍、牛棚進行消毒處理;畜牧部門對畜間疫情進行調查,對查出的陽性病畜進行捕殺焚燒深埋無害化處理。56例病例中,男43例(76.79%),女13例(23.21%),年齡4~72歲;農民51例(91.07%),干部工人2例(3.57%),學生2例(3.57%),幼兒1例(1.79%)。

        年齡分布:發病年齡:0~6歲1例(1.79%);7~18歲2例(3.57%);19~45歲15例(26.79%);46~60歲30例(53.57%);60歲以上8例(14.28%);最大年齡72歲。

        時間分布:1月份無病例報告;2月份3例(536%);3月份1例(179%);4月份14例(25%);5月份15例(2679%);6月份10例(17.86%);7月份9例(16.07%);8月份1例(1.79%);9月份1例(1.79%);10月份1例(1.79%);11月份1例(1.79%);12月份無病例報告。

        職業分布:養羊戶48人(85.71%),屠宰戶3人(5.36%),其他職業5人(8.93%)。

        地區分布:全市共17個鄉鎮區辦,其中病例分布在14個鄉鎮區辦,52個自然村,最多的鄉鎮發病11例,最少的鄉鎮發病1例,其情況分別為:君召鄉11例,穎陽鎮8例,石道鄉6例,送表礦區5例,大金店鎮4例,中岳辦事處4例,大冶鎮3例,唐莊鄉3例,盧店鎮3例,告成鎮2例,東華鎮2例,少林辦事處2例,嵩陽辦事處2例,宣化鎮1例,其他三個鄉鎮區(徐莊、白坪、陽城)無病例報告。

        臨床資料:56例患者初期均有發燒、肌肉關節痛、乏力臨床表現。56例患者血清學檢查試管凝集試驗(SAT)滴度均在1:100(++)以上,最高可達1:800(++)。經過規范治療后43例現已痊愈,現仍有13例患者仍在治療過程中。

        討 論

        布魯氏菌病又稱地中海弛張熱、馬耳他熱或波浪熱,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傳染病,其臨床特點為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等。病菌自皮膚或黏膜侵入人體,隨淋巴液達淋巴結,被吞噬細胞吞噬。如吞噬細胞未能將菌殺滅,則細菌在胞內生長繁殖,形成局部原發病灶。此階段稱淋巴源性遷徙階段,相當于潛伏期。細菌吞噬細胞內大量繁殖導致吞噬細胞破裂,隨之大量細菌進入淋巴液和血循環形成菌血癥。

        布病是由布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發現通過患者而傳染引起的的病例,以及患者家庭和醫院內交叉感染的病例。我市的病例高度散發,而且大多數是養羊戶或屠宰加工人員、或有食用不潔食物史。人與人之間發病無發現有關聯性。登封轄區布病主要集中在農村養羊家庭,有明確的接觸史,而且成年人占多數。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主要集中在4~7月份。患者家庭多數衛生條件差,個人衛生意識淡薄,防病意識差。畜間檢免疫措施不到位,畜間交易頻繁,傳染源沒有得到有效凈化,使得畜間疫情向人間播散。

        措施與對策:為有效控制布病疫情,保護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畜牧業健康穩定發展,應采取以畜間檢免疫為主的綜合性防控措施。加強組織協調,衛生畜牧建立信息溝通機制,及時通報疫情信息。對畜間開展全面免疫,把好輸入、輸出和產地檢疫關,杜絕病畜的流通,發現病畜及時捕殺,凈化畜間傳染源,控制畜間疫情,避免向人間擴散。加強人間疫情監測、報告和規范治療。加強食品衛生監督,特別是肉食品、及羊、牛奶制品的監督管理,加強消毒,杜絕病肉流入市場。加強屠宰和皮毛加工環節的監管,做好消毒和防護。教育廣大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品,飯前便后洗凈手;養殖人員不徒手接羔,羊舍定期清理消毒,羊(牛)只要定期免疫,免疫率達到100%,不要留下免疫空白;教育養殖戶、屠宰戶不飼養、不購進、不銷售病畜;對發現的病畜要堅決徹底淘汰和無害化處理。對出現發熱、頭痛、關節痛的養殖屠宰人員要及時到市級醫療衛生單位進行診斷治療。加強畜間檢免疫,控制畜間疫情,個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參考文獻

        第6篇:傳染病監測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 手足口病 實驗室檢測結果 心肌損傷

        近年手足口病(HFMD)患兒較往年有明顯上升趨勢,為進一步探討該病的發病規律和流行趨勢,更有效地預防和控制該病的爆發流行,為臨床提供更有力的實驗室依據,現將2010年3月~2010年8月來我院就診的3436例手足口病患兒的實驗室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對象:3436例為2010年3月~2010年8月在我院就診的門診及住院手足口病患兒。其中男2012例,女1424例;年齡3個月~11歲(3.5±0.2),其中普通病例2985例,重癥病例451例。臨床診斷均符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

        觀察指標:病毒學、血常規、C反應蛋白(CRP)、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及血糖(GLU)

        檢測方法:血常規檢查采用邁瑞BC-2900三分類血細胞計數儀;CRP采用基恩科技有限公司的QuikRead檢測系統及配套試劑;生化檢驗采用日立71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由上海科華生物有限公司提供;EV71和CoxA 16均由貝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由專人負責并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進行檢測。

        結 果

        感染EV 71病毒1745例(50.78%);感染CoxA 16病毒936例(27.24%);二者同時感染201例(5.85%);其余病例兩項均為陰性(16.12%)。

        血常規檢查WBC增高879例(25.58%),一般呈中度升高(1.0~2.0)×109>/sup>/L,其余病例WBC正常或個別偏低。CRP增高409例(9.2%)。ALT增高256例(7.45%);AST增高1125例(32.74%);二者同時升高共有101例(2.94%)。絕大多數患兒ALT、AST增高的幅度不大,40~60U/L的占93.24%。CK-MB增高1389例(40.42%)。85%患兒的CK-MB的結果不超過參考范圍高值的2倍。GLU增高的有288例(8.38%),介于6.5~18.0mmol/L;降低的有709例(20.63%),介于1.3~2.7mmol/L。

        討 論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小兒發病為主,尤其0~5歲幼兒發病為主。近年來在我國多個省市和地區發生了手足口病的爆發和流行[1],2008年5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正式將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加強對該病的認識、研究和管理,進行網絡直報。

        HFMD為常見急性傳染病,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主要病原體是EV 71和CoxA 16。我院檢測的EV 71感染率占50.78%,該病毒感染性強,致病率高,是我市爆發流行HFMD的主要病原體,該病毒有一定的嗜神經性,合并神經系統損害者并不少見,且部分病例病情變化突然,短期內迅速進入第三期,甚至導致死亡[2,3],應引起重視。在本組HFMD患兒中CoxA 16感染居次要位置,占27.24%。雖有20多種病毒可引起HFMD,在我院僅對這兩種常見病毒進行檢測。

        本病為病毒感染所致,大多數病例血象正常,但重癥病例由于處于應激狀況,周圍血白細胞釋放增多,中性粒細胞比例也同步增高。我院HFMD患兒大多數WBC計數正常或偶有降低,持續發熱及高熱的患兒WBC升高,病情危重者WBC計數可明顯增高;CRP在應激情況下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患兒有細菌感染征象或CRP大于正常時可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在我院HFMD患兒實驗數據中,CK-MB升高比例明顯居多,提示存在心肌受損,可作為患兒合并心肌損傷的診斷依據,是觀察病情及判斷預后的有效指標。醫護人員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密切監測體溫、心率、血壓、脈搏等,必要時使用保護心肌類藥物。

        AST增高明顯多與ALT增高(分別為1125及256例),二者同時升高共有101例。絕大多數患兒ALT、AST增高的幅度不大,40~60U/L的占93.24%。因為心肌損傷時AST也常升高,所以心肌損害較肝功能損害更多見。

        血糖增高常提示病情加重,手足口病合并血糖增高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多與腦干損害和病人危重情況下應激增強有關。在應激情況下,病人交感神經高度興奮,兒茶酚胺分泌增多,使得血糖在短期內明顯增高,而且增高程度與病情輕重呈正相關。血糖增高是否與胰島細胞受損或胰高血糖素分泌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血糖偏低是由于患兒口腔內皰疹或潰瘍,加上精神差,嘔吐、食欲不振等影響進食所致。另外醫生在處理高血糖時,注意血糖可能快速下降,應防止出現低血糖而損傷腦細胞。

        綜上所述,近兩年我市手足口病患兒主要由EV 71病毒感染,其次為CoxA 16感染,重癥病例出現WBC、CRP及血糖升高,合并心肌損傷者占相當比例。

        參考文獻

        1 趙成松,趙順英.手足口病的流行概況和應對策略.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24(6):419.

        第7篇:傳染病監測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 腹瀉 志賀氏菌 耐藥性

        細菌性痢疾是我國夏秋季發病率較高的腸道傳染病,研究志賀氏菌群的分布趨勢及耐藥性監測,對探索其流行規律,控制發病率,改進防治對策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對我市2007年1-12月份志賀氏菌群的分布趨勢及耐藥性分析報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標本來源 89例糞便標本均來自于2007年1~12月份傳染病房及門診患者。

        1.2 培養基

        SS、M-H和中國藍培養基、腸肝菌科生化鑒定管購自杭州微生物試劑廠;藥敏紙片(氨芐西林、復方新諾明、頭孢曲松、頭孢吡肟、頭孢他啶、氨芐西林/舒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吡拉西林/他唑巴坦、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安曲南、亞胺培南)購自北京天壇藥品生物技術公司;志賀菌屬診斷血清購自蘭州生物試劑廠。

        1.3 培養及鑒定

        標本接種于麥康凱、SS 平板及克氏雙糖鐵(我院細菌室制備,培養基購自上海醫化所;診斷血清購自衛生部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分離方法按腸道常規方法[1]進行,藥敏試驗采用K-B法(紙片由北京天壇藥物技術開發部生產)。

        2 結果

        89株志賀菌經鑒定福氏志賀氏菌68株(76.4%),宋內氏菌21株(23.6%);藥敏試驗結果表明該細菌對氨芐西林耐藥率最高達98.5%,其次是復方新諾明(92.6%)、頭孢曲松(72.1%)等,但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亞胺培南敏感性高。藥敏檢測結果見表1。

        表1 89株志賀菌對12種抗生素的耐藥率(略)

        3 討論

        志賀氏菌屬是引起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細菌性痢疾是我國發病率最高,分布最廣的一種腸道傳染病,多數菌痢為散發病例,引起人-人之間的傳播,偶可因污染了水和食物而引起爆發流行,任何季節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節更為常見[2-6]。

        志賀氏菌屬的菌群分布各地之間有差異,在同一地區的不同年份其菌群分布也不盡相同。目前我國多數地區流行菌群以B群為主,D群次之[2-6]。本文實驗結果表明,寧夏固原市細菌性痢疾志賀菌屬以福氏賀菌感染為主,占76.4%,宋內氏菌次之,占23.6%,與文獻報道相似。藥敏試驗結果表明該細菌對氨芐西林耐藥率最高達98.5%,其次是復方新諾明(92.6%)、頭孢曲松(72.1%)等,但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亞胺培南敏感性高。分析其原因,前者因價格低廉,而我市又是山區,經濟落后,長期以來在臨床上是首選藥、應用范圍廣,導致了耐藥,后者價格昂貴,臨床使用少,耐藥機會少,因而治療效果佳。

        綜上所述,該地區成人細菌性痢疾從細菌學角度看,以福氏志賀菌感染常見,且對常用藥物氨芐西林、復方新諾明耐藥性較高,相比較亞胺培南敏感性高,提醒臨床大夫在治療此類患者時,不能單從經濟方面考慮,選較為便宜的藥物去治療,而導致病情延誤;應常規性糞便培養及藥敏試驗,有利于指導臨床合理治療。

        參考文獻

        [1] 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801.

        [2] 童秀峰,周曉燕,賈偉.志賀氏菌屬的菌群分布及藥物敏感試驗[J].寧夏醫學院學報,2002,24(2):141-142.

        [3] 張建敏.志賀氏菌屬菌群菌型的動態學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4,4(4):555-556.

        [4] 徐安顯.我國一省六市1974~1983年志賀氏菌群變遷的動向[J].中華流行病雜志,1986,7(2):3.

        第8篇:傳染病監測分析報告范文

        摘要:目的 了解電白縣樹仔鎮山美村委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爆發流行的原因和傳播特征,為控制疾病提供依據。 方法 采取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并經過科學的統計分析等進行疫情分析及實際采取隔離、預防接種等疫情應急處理方法。 結果 該起腮腺炎流行以在校小學生發病為主,經綜合處理疫情很快得以控制。 結論 加強兒童免疫接種工作,發生疫情及時采取綜合措施,是控制傳染病疫情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腮腺炎;爆發流行;調查分析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an outbreak of mumps in Dianbai County.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ause,prevalent feature of a outbreak of mumps in Dianbai County and provide basis for Making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Emergent measures including isolation of infections,vaccination,etc.were taken after epidemiological survey,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infection. Results This outbreak of mumps occurred mainly in a primary school and the infection was controlled soon after adopting effective measures. Conclusion Integrated measures including vaccina-tion are effective for controlling outbreak of mumps.

        Key words:Mumps;Outbreak;Survey

        流行性腮腺炎的危害不僅僅是發熱、咽痛、咀嚼困難,更嚴重的是它可同時侵犯其生殖器官及其重要器官引起炎、卵巢炎、腦膜炎和胰腺炎等。其發病與流行不單干擾人們的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而且影響身體健康,增加了社會和家庭的經濟負擔,2005年11月20日~12月13日,電白縣樹仔鎮山美村小學相繼出現發熱、咽痛、腮腺腫脹31名學生。根據上級要求開展深入流行病學調查,并經采取綜合干預措施取得迅速控制疫情的明顯效果。現將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材料來自本法定疫情報告系統,以及鄉村、學校的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資料。

        1.2 方法 采用統一的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表,對疑似患者以及密切接觸者逐個進行調查,并采用性流行病學方法整理與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樹仔鎮山美村委有5個自然村,人口3340人,有811戶,六歲以下兒童198人,設小學1所,在校學生389人,教職員工16人,除六年級設2個班外,其他年級均設1個班,其中一年級47人,二、三年級各48人,四年級60人。發病情況主要為小學六年級以下人群,沒有見成年人等其他年齡組人群發病。

        首發病人4例于2005年11月20日出現,學校動員發病學生在家治療,未將情況向衛生院及教育主管部門報告。由于疫情報告不及時,貽誤了及時撲滅疫情的最佳時機。曾有2例患者在鄉村醫生中就診,鄉醫也未作傳染病登記和報告,直至有病例到市醫療機構就診才由市疾控報告疫情。

        2.2 臨床癥狀 患者有發熱、咽痛、腮腺腫脹等共同表現,與流行性腮腺炎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相似。經鄉村醫生或醫院治療,病人已痊愈,無并發癥和死亡病例。

        2.3 流行特征

        2.3.1 罹患率 11月20日~12月13日,共有病人31例,發病率為9.3‰(31/3340),其中在校學生發病27例,罹患率為6.9%(27/389)。

        2.3.2 時間分布 最早出現的病人是2005年11月20日,有4例,末例在12月13日,只有1例;高峰在12月1~7日,共發病17例,占總病例數的54.8%(17/31)。

        2.3.3 地區分布 病例分布于3個自然村,其中山美村23例,占74.2%,下排村7例,占22.6%,土公漏村1例,占3.2%;病例最多的每戶有2例,共4戶,分布于山美村3戶,下排村1戶。

        2.3.4 性別、年齡分布 病例中男23人,女8人,性別比例2.88:1。小學生病例中男20人,女7人。發病年齡在4~11歲之間,年齡最小42個月,最大11歲,其中4歲、6歲、9歲各2人,5歲、10歲、11歲各1人,7歲18人,8歲4人,以7歲組占病例數最多,如表1。

        2.3.5 年級分布情況 小學生的罹患率為6.9%(27/389);分布于一年級22人,占81.5%,二、三年級各2人,各占7.4%,四年級1人,占3.7%。如表2。

        2.3.6 學校與非在校的情況 病例中學齡前兒童4人,占病例數12.9%(4/31),在校學生27人,占病例數87.1%(27/31),在學校與非在校發病情況差異有顯著性(χ 2 =0.036,P

        2.3.7 免疫狀況 31名患者中只有1人有注射過腮腺炎疫苗,其余均無注射腮腺炎疫苗史。

        表1 2005年電白縣流行性腮腺炎發病性別、年齡分布情況(略)

        表2 2005年電白縣流行性腮腺炎小學生各年級發病分布(略)

        2.4 疫情處理 接到疫情報告后,經立即組織疫情調查處理小組趕赴現場,并在當地衛生院防疫人員的協助下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對疫情進行了處置,通過以下綜合性干預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①患者立即遣送醫院隔離治療。②指導學校搞好衛生,加強課室通風換氣,采用食醋熏蒸消毒空氣。③對未發病又無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種史兒童補種腮腺炎相關疫苗。④加強疫情監測,強化學生健康狀況監控,建立健全的疫情報告制度,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

        3 討論

        本次的發熱、咽痛、腮腺腫脹等為主要癥狀的疾病,經流行病學調查,結合臨床癥狀,綜合分析認定本起疫情為流行性腮腺炎爆發流行。腮腺炎主要侵犯15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電白縣此起疫情只在小學低年齡組發生,與文獻記載基本一致 [2] 。在31例患者中,只有1例有免疫史,因此,免疫空白人群累積是該次爆發流行的主要原因。

        這表明學校疫情管理存在庇漏,需要加強監督管理和對學校的傳染病知識防治宣傳,做到疫情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治療。

        腮腺炎疫苗接種是預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最經濟而有效的手段。必須加大腮腺炎或麻腮二聯、麻腮風三聯疫苗的預防接種,以提高人群整體免疫水平,杜絕類似的疫情發生。

        參考文獻

        第9篇:傳染病監測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預防控制

        為掌握凱里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點和規律,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現對凱里市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病例信息來自國家疾病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凱里市手足口病暴發疫情調查處理個案調查資料及重癥病例調查資料。人口資料由凱里市統計局提供。

        1.2方法 使用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分析

        2.1疫情概況 2012年凱里市共報告手足口病1128例,報告發病率為245.81/10萬,比2011年(67.32/10萬)上升265.12%;報告死亡病例2例,病死率為0.18%。

        2.2流行特征

        2.2.1地區分布 2012年凱里市15個鄉鎮街道均有手足口病病例報告,報告發病率居平均水平以上的鄉鎮街道依次為大十字街道、城西街道、洗馬河街道、灣溪街道、爐山鎮、西門街道,占全市病例總數的85.73%。凱棠鄉報告發病率最低為27.56/10萬。

        2.2.2時間分布 全年均有手足口病病例報告,發病高峰為4~7月,共報告病例818例,占全年總發病數的72.52%。1~3月平緩上升,到5月達到全年最高峰,6月后開始迅速下降,至8月降至低谷;9~12月后再次平緩上升,見圖1。

        2.2.3人群分布

        2.2.3.1性別分布 男性發病734例,女性發病394例,分別占手足口病發病總數的65.07%、34.93%,男女性別比為1.86∶1。

        2.2.3.2年齡分布 發病年齡1個月~14歲;病例主要集中在

        2.2.3.3職業分布 以散居兒童為主,發病733例,占病例總數的64.35%;托幼兒童366例,占32.13%;學生40例,占3.51%。

        2.3疫情處置

        2.3.1聚集性病例 2012年凱里市累計處置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36起,主要分布于城區有32起,占疫情總數的88.89%。疫情主要集中在托幼機構23起,占疫情總數的63.88%;其次是家庭聚集12起,占33.33%;學校1起,占2.78%。

        2.3.2重癥病例 2012年凱里市累計報告手足口病重癥病例7例,占發病總數的0.62%,其中重癥死亡病例2例,病死率為0.18%,重癥病例的病死率為28.57%;城區重癥病例5例,鄉鎮2例;散居兒童4例,托幼兒童3例;發病時間集中在5~7月,其中5月4例,6月2例,7月1例。

        2.4病原學監測 2012年全市疫情處置及常規監測采樣134例,結果顯示,134例中檢測陽性數為93例,陽性檢測率為69.40%。其中腸道病毒71型(EV71)陽性35例,占37.63%,腸道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陽性23例,占24.73%,其它腸道病毒(EV)35例,占37.63%。7例重癥病例陽性檢測數為5例,陽性檢測率為71.43%,其中EV71陽性4例,CoxA16陽性1例。

        3討論

        分析結果顯示,凱里市手足口病發病具有明顯的地區、季節、年齡和職業特征:①病例主要集中在城區5個街道,與人群密集、人口流動頻繁有關[1]。②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主要集中在4~7月,符合腸道傳染病夏季高發的流行特點[2]。③發病主要是

        由于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和特異性治療手段,對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應做到:①各托幼機構及小學應落實、完善每日晨午檢、巡檢、因病缺課的病因排查等防控措施,做到病例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防止疫情的擴散和蔓延。②加強手足口病防控知識宣傳教育工作, 讓"常通風、勤洗手、曬衣被、喝開水、吃熟食" 的預防知識家喻戶曉。③醫療機構做好重癥、危重病例救治工作, 堅持關口前移的救治原則,及早發現、準確診斷重癥病例。④疾控中心繼續加強對手足口病的實時監控,提高預警預測能力,及時處置聚集性疫情,同時加強手足口病病原學檢測,以及對重癥、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為政府決策和研判流行趨勢提供科學依據。⑤衛生部門加強與教育、宣傳等部門合作,確保防控工作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措施聯動,及時通報疫情信息、協同做好聯防聯控工作。

        參考文獻:

        [1]李靜,馬有祥.2008-2010年山東省東營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11,26(12):955-957.

        [2]郁會蓮,郭曉榮,邱琳,等.2008-2011年陜西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12,27(6):443-44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精品自拍亚洲第一区 |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 日本天堂免费mv小视频 | 亚洲色婷婷丁香五月 | 免费人成国产网页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