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近義詞辨析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本文對七大期刊進行了近義詞辨析論文窮盡式的搜索。這七大期刊分別為《漢語學習》、《世界漢語教學》、《語文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文字應用》、《語言研究》、《中國語文》。并把所有已找到的近義詞辨析的論文按照詞性的不同進行了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名詞(84篇);動詞(64篇);形容詞(19篇);副詞(80篇);代詞(15篇);數量詞(15篇);介詞(6篇);連詞(15篇);助詞(16篇);語氣詞(3篇)以及還有可以歸為套語(2篇)和格式(14篇)的近義詞辨析的論文。
下面對近義詞辨析的論文的時代特點進行進行簡單的總結和概括,使讀者能對1979年以來的近義詞辨析的論文有一個總的了解,以便讀者能夠明確將來的研究方向,為讀者的研究指明方向。
二、二十幾年來近義詞辨析論文的特點歸納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漢語作為外語教學逐漸發(fā)展壯大起來。現在的發(fā)展速度已非常驚人。但初期到現在的近義詞辨析的論文呈現出一系列是特點。下面簡單說一下。
1.論文寫作形式的特點
有的文章是以隨感和雜記的形式出現,它們的篇幅往往很短小,特別是在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研究初期更是這樣,沒有現在發(fā)表的論文那么規(guī)范正式,甚至連摘要、關鍵詞以及參考文獻都沒有。當時的文章只是簡單的對兩個近義詞進行比較,說明兩者之間的不同,而且辨的也不是很透徹。如:龍啟群1982年發(fā)表在《漢語學習》第1期的《“啟事”和“啟示”》就是一個例子,主要從不同的詞性角度對二者的基本意思加以區(qū)別。再如:金有景1982年發(fā)表在《漢語學習》第4期的《“惡夢”和“噩夢”》、金有景1986年發(fā)表在《漢語學習》第1期的《“糖坊”與“糖房”》等等。
但近幾年,論文變得更加規(guī)范,辨析地更加深入,語料來源也明確起來,變得更加地規(guī)范,格式也變得更加完善,趨于完美。舉個例子:莫彭齡2004年發(fā)表在《語言教學與研究》第6期的《詞匯的“詞”、語法的“詞”和修辭的“詞”》主要從詞匯、語法、修辭三個角度對“詞”進行了考察。這是因為對外開放以來,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發(fā)展地更快了,有更多的外國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漢語,它們對能夠解釋漢語近義詞的書需求更大了。原來只是對本族人的漢語教學的那些知識已經不能滿足外國人學習漢語近義詞的需要了。原來漢族人認為沒有問題的詞匯,也不會想到它們之間存在著差別的詞匯,因此也就不會說出不象話的漢語句子,但對外國人來說卻成了問題。比如:“被”、“被…所…”、“為…所…”之間的差別就是很多留學生困惑和出現偏誤多的地方。再比如“重視”和“講究”之間的區(qū)別也是留學生容易犯錯的地方。因此,這就需要我們作為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研究者更加深入地去研究漢語里的近義詞,深化和細化它們之間的微妙差別,使留學生能更好地學好漢語的近義詞。
2.研究對象:
詞性多,基本覆蓋了所有詞性,覆蓋面廣。
1)由原來的單一語言內部詞匯的比較轉向多個語言詞匯的對比研究,出現了漢外對比的論文,研究變得更加深入。例如:由章紀孝和水野義道兩位先生1984年合寫并發(fā)表在《語言教學與研究》第01期的《漢語“更”和日語“もっと”》主要從語法關系和意義上進行了比較兩者的異同。周時挺1986年發(fā)表在《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的《and和而》主要從十大方面說明二者在語法關系上的相似之處。再如王鐘華1986年發(fā)表在《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的《漢語的“什么”和法語的“que”》以及元元1981年發(fā)表在《漢語學習》第2期的《“”和“們”》都屬于這一類漢外對比的論文。
2)除此之外,方言詞匯對比分析比較的論文也漸漸多了起來,對方言詞匯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例如:史秀菊2003年發(fā)表在《語文研究》第1期(總第86期)的《臨猗方言的結構助詞“奈”與“哩”》主要從臨猗方言結構助詞的分布、“奈”的語法功能、“哩”的語法功能、以及“奈”、“哩”成因分析這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再比如饒長溶1996年發(fā)表在《語文研究》第2期(總第59期)的《長汀方言助詞“嚟”和“咧”》;以及陳茂山1995年發(fā)表在《語文研究》第3期(總第56期)的《定襄方言的“咾”和“唡”》均屬此類。
3)另外也有普通話與方言詞匯的對比研究。比如:沈懷興2005年9月發(fā)表在《語言研究》第3期的《“知不道”和“不知道”》說明了兩者不僅來歷、結構均不相同,而且本義完全不同,引申義亦不盡相同。
4)當然也不乏普通話近義詞詞匯之間辨析的論文,而且這一類論文占的總數是最多的。簡單舉一例加以說明:周小兵1994年發(fā)表在《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的《“常?!焙汀巴ǔ!薄分饕疾炝诉@兩個詞在語法分布上的區(qū)別并解釋了它們在意思上的差別。再如周小兵與鄧小寧2002年發(fā)表在《漢語學習》第1期的《“一再”和“再三”的辨析》、張發(fā)明1984年發(fā)表在《漢語學習》第6期的《“一會兒”和“不一會兒”》均屬于此類論文。
5)辨析論文從原來單純辨析幾個詞的區(qū)別到研究幾個近義詞的功能應用。肖奚強2002年發(fā)表在《語言研究》第4期(總第49期)的《“正(在)”、“在”與“著”功能比較研究》,文章分析了“正(在)”、“在”及“著”之間的異同。認為“正、正在、在”是表態(tài)副詞,都表示動作的進行,其態(tài)意義的核心是“進行”。但三者在語用功能上也互有異同。
6)最后,我們從各個詞性角度分類的論文數量可以看出名詞、副詞和動詞類的辨析論文的數量是最多的。相對地,虛詞類的文章則相對較少。所以,虛詞類方向的辨析論文應是今后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1)從原來單純的辨析到現在綜合運用綜合、分析、定性與定量的方法來闡釋詞語之間不同的文章漸漸地多了起來。早期的文章只是單純地說明詞語間的不同,而沒有運用數據統(tǒng)計等各種分析手段來辨析。如徐靜茜1981年發(fā)表在《漢語學習》第6期的《“起”和“上”》以及金有景1981年發(fā)表在《漢語學習》第4期的《“實驗”和“試驗”》都屬于這一類的文章。而近幾年的辨析論文的研究方法變得愈加地完備而科學。例如:莫彭齡2004年發(fā)表在《語言教學與研究》第6期的《詞匯的“詞”、語法的“詞”和修辭的“詞”》。
2)從原來的手工到現在利用高科技計算機手段來收集語料。收集的速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身有體會的。
3)不僅只是詞匯層面的辨析,也擴展到了語法層面。如:李茉莉1990年發(fā)表在《漢語學習》第3期的《試比較漢語表示完成的動態(tài)助詞“了”與日語表示完成的助動詞“た”》對比了“了”與“た”在“時”、“限制性”、“單一性與多用性”方面的不同。
關鍵詞 對外漢語;近義詞;對比;教學
近年來“漢語熱”成為時下的一種潮流,正是因為這樣,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也蓬勃發(fā)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詞匯教學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一個留學生所掌握的漢語詞匯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的漢語水平。同時,詞匯量掌握的多少還對留學生的漢語表達是否合適、得體也有很大的影響。
作為漢語詞匯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近義詞,常常給學生帶來理解和運用上的困難。主要的原因是:第一,不同語言的語義系統(tǒng)不完全一致,漢語詞匯中的一些近義詞在英語釋義中是同義詞。如:了解――知道、參觀――訪問等詞語在很多英語國家的留學生看來意思相同,所以會出現“老師不能知道(理解)我。”和“我們訪問(參觀)了世園會。”的錯誤。第二,漢語中含有共同語素的詞匯很多,導致許多留學生因為詞形相近而將其混淆。如:產生――發(fā)生、氣候――天氣、到達――達到等詞語。許多留學生會造出“產生(發(fā)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薄皻夂颍ㄌ鞖猓┳儧隽恕!薄帮w機準時達到(到達)了?!钡儒e句。
有人統(tǒng)計過近義詞運用的錯誤率在留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可達30%之多,留學生產生疑問的也大多是近義詞,如:年――歲,參觀――訪問等。在實際運用中,不管詞語本身是不是近義詞,只要留學生分辨不清這些詞語,就會自認為它們是近義詞。如:接待――招待――對待,趕忙――連忙――趕快。這說明對外漢語教學中近義詞范圍和語文教學中的近義詞范圍不同,而比我們認定的范圍更大。
我認為,以下幾種方法對于我們幫助留學生進行近義詞的學習有所幫助:
一、同義詞釋詞法
用一個同義詞義項來解釋需要講解的詞匯。如:非常:很――十分,美麗:好看――漂亮,經常:常常等。這種方法在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是非??尚械?,解釋直截了當簡潔通俗,便于留學生理解。這種方法也存在著不足之處,那就是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很難被揭示出來,一旦學生對這樣的解釋牢記于心,到高級階段辨析這些詞語的差別的時候,學生就會產生許多疑問。所以學生就會造出“這件事你做的很錯。”“我跟他并不很了解。”等這樣的錯句。
但由于初級階段學生掌握的詞匯不多,用同義釋詞法還是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方法。隨著學生水平的提高,詞匯量不斷擴大,就可以從多方面進行近義詞的比較,從而讓學生更準確地掌握近義詞的差別。
二、從意義方面對比近義詞
1.辨析近義詞的確切含義
有些詞表面看起來意思比較接近,但是這些近義詞所表達的內容常有細微的差別。因此,一定要理解詞語的確切含義,從而比較異同。
例如:截止――截至
“截止”中的“止”是“停止”的意思,“截至”中的“至”有“到”的意思。因此“截止”強調動作的停止,不再發(fā)展,而“截至”強調的是到某個時間事件仍可能會發(fā)展。下面我們來看兩個例句:
(1)迎新晚會報名已經在上周五截止。
(2)截至上周三,已經有15個節(jié)目報名參加迎新晚會了。
2.對比近義詞語義的輕重
有些近義詞表達的內容基本相同,但是表現程度卻有輕重、深淺不同。
例如:請求――懇求
“請求”一般用在同等級之間,語氣委婉,含有尊敬的意思。而“懇求”則多用于下級對上級提出要求,態(tài)度誠懇而迫切。下面我們來看例句:
(1)他請求老師把掃地的活安排給他。
(2)他懇求老師給他一次改過的機會。
3.對比近義詞適用對象與范圍
有些詞盡管意義相近,但是,適用范圍的大小以及適用的對象會有一定的差別。
例如:撫養(yǎng)――贍養(yǎng)
“撫養(yǎng)”指保護并教養(yǎng),多用于長輩對晚輩,而“贍養(yǎng)”多指供養(yǎng),多用于晚輩對長輩。請看下面的例子:
父母有撫養(yǎng)子女的責任,子女有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
4.對比感彩的不同
詞語可分為褒義詞,中性詞和貶義詞。有些近義詞詞義附帶感情上的某種傾向、情調有所差異。
例如:果斷――決斷――武斷
“果斷”、“決斷”、“武斷”都有“做出決定”的意思,表示判斷和處理問題的態(tài)度,但它們的感彩不同。“果斷”是褒義詞;“決斷”是中性詞;“武斷”是貶義詞。下面來看例句:
(1)針對突發(fā)的險情,他果斷采取措施,把損失降到最低。
(2)事情疑點重重,一時難以決斷。
(3)倉促間武斷地處理,對當事人太不公平了。
5.對比語體風格
有些近義詞詞義體現出的莊重和詼諧、謙敬和諷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從 “媽媽總是惦記她離家的孩子?!焙汀拔覍亦l(xiāng)的思念從未間斷?!边@兩個句子中不難看出“惦記”是口語,“思念”是書面語。
6.對比一組近義詞表主動與表被動的差別 (下轉第62頁)
(上接第60頁)
有些近義詞表示的動作行為的施事者與受事者不同。例如,就此事件,我新華社(授權/受權)發(fā)表聲明。
“授權”是把權力委托給人或機構代為執(zhí)行,“受權”是接受國家或上級委托有權力做某事。“受權”和“授權”的不同是:前者是接受,后者是授給別人。因此這里我們應說“受權發(fā)表聲明”。
7. 對比一組詞表整體概念和表個體概念的差別
例如:他身上很有古典(風范/ 風尚)。
“風范”是指風度、氣派,通常用作書面語,而“風尚”是指在一定時期中社會上流行的風氣和習慣。例句里說的是一個人,是個體具備的,而不是“社會上”群體具備的。因此,我們這里應該說“古典風范”。
8. 對比一組詞是從內部還是從外部進行描述
內部是指主觀意識、心理活動、思想感情等;外部是指動作表情和一切客觀的事物。
例如:悄悄(外部)――暗暗(內部)
他悄悄地走進教室。
我暗暗地下定決心。
三、從用法上對比近義詞
首先,對詞形進行對比。例如,偶爾――偶然。前者是形容詞,但只能作狀語,“他經常吃米飯,偶爾也會吃面條?!薄芭既弧币彩切稳菰~,可以作定語、狀語、補語。“這只是一件偶然的事件,不用擔心”。
其次,從造句能力方面進行對比。例如,聽說――據說?!皳f”不能帶主語,不能說“我據說……”,只能說“據說,昨天他們班來了一個新同學”。而“聽說”可以帶主語,也可以不帶主語。
再次,對比適用的句型。 例如,安靜――寧靜?!鞍察o”可以用在祈使句中,在有些公共場所,我們可以說“請保持安靜?!钡荒苷f“請保持寧靜。”
第四,對比使用的場合。例如:頭兒――領導?!邦^兒”是在非常隨便的口語中使用,如“這是我們頭兒?!倍邦I導”一般用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開大會時領導要發(fā)言?!?/p>
四、把一組近義詞放在句子中比較,這樣兩者的意義及用法的差別就更顯而易見了
例如:“小明很有才能,一年內搞了好幾個小發(fā)明創(chuàng)造?!薄笆迨逶趪夤ぷ髁耸畮啄?,開闊了眼界,增長了才干,現在已經是一家大公司的CEO了?!?/p>
從以上兩個句子中,不難看出“才能”側重知識和能力,“才干”側重于辦事和處理事務的能力。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語境教學在近義詞辨析教學過程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近義詞的教學貫穿于詞匯教學的始終,我們應該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注重近義詞的辨析,把握重在這一原則,使用不同的情景、多變的例句來辨析,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更多的詞匯,以達到方便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關鍵詞:語義分析 近義詞 辨析
現代漢語中“不料”、“沒料到”、“沒想到”三個表達法,語義上都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冬F代漢語詞典》解釋說:“不料:沒想到,沒有預先料到”(商務印書館2008),將三者混在一起,相互解釋,很難辨其語義上的差異。然而,通過語料分析其語義指向和語義背景,我們卻可以區(qū)別它們,而且這種區(qū)別方法也給了我們一些關于辨析近義詞的新途徑。
一.“不料”的語義分析
請看下面關于“不料”的例子:
(1)他出車回來,正在保養(yǎng)車子,不料在指揮助手倒車時車子后輪碰倒一根木桿,砸中他的頭部,不幸犧牲。
(2)她與焦仲卿結婚后,夫妻倆互敬互愛,感情深摯,不料偏執(zhí)頑固的焦母卻看不順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將她驅逐。
(3)當他坐在芒果樹下回憶童年往事時,兩只熟透的芒果落在他的腳下,不料卻被王爺誣蔑為盜賊。
“不料”是連接兩個分句的連詞,因為根據《漢語語法三百問》(邢福義著,商務印書館2002)“不料”具有雙向性,表明了前后兩個語法單位的轉折關系。我們將“不料”前的分句設為分句A, 將“不料”后的分句設定為分句B,其句子語意為:分句A是個現時態(tài)事件,分句B在語義上表示對分句A的逆反。從語義指向上看,連接詞“不料”指向分句B所敘述的整個事件,如(1)中,“不料”語義指向“木桿砸中他的頭部,不幸犧牲”這個事件。(2)(3)中分別指向“焦母卻看不順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將她驅逐”與“被王爺誣蔑為盜賊”的事實。而分句B是在某個正在發(fā)生的動態(tài)短語背景上發(fā)生的,也就是說,分句B的語義背景是分句A中的謂語動詞。即分句B的語義背景指向為分句A中的謂語動詞,如上例(1)分句B的語義背景是分句A中的動詞短語“正在保養(yǎng)車子”。同樣(2)(3)中的連詞“不料”,其語義背景是分句A的敘述事件,分別為例(2)中的“互敬互愛,感情深摯”,(3)中的“落在他的腳下”。
二.“沒想到”的語義分析
“沒想到”是“想到”的否定式,“想到”是個二價動詞,涉及到主語(誰想)和賓語(想到什么)兩個對象。“沒想到”用法當同“想到”,兩個價分別是主語和賓語。如下例:
(6)成都的百姓做夢也沒想到魏兵來得那么快,一聽鄧艾兵臨城下,紛紛到山上樹林里去避難。
(7)這次中國運動員在全運會上又連破多項世界紀錄,這是我絕對沒想到的,我來之前以為能破一兩項紀錄就不錯了。
上面的例子中,“沒想到”指向其后的事件,如(6)中“魏兵來得那么快”,(7)中“這次中國運動員在全運會上又連破多項世界紀錄”,更確切地說,是指向緊跟其后的謂語。
“沒想到”是動詞性的,詞意更強調主觀意想,故主語非常重要,其語義指向后一分句的謂語,即現實中發(fā)生了出乎意料之事。
三.“沒料到”的語義分析
首先,“沒料到”具動詞性,如下面的例子:
(11)a.這50多歲的漢子,做夢也沒料到,大年根兒的,竟飛了趟香港……
(12)a.搶劫得手的歹徒沒料到半路殺出一名威風凜凜的武警戰(zhàn)士,掉頭轉進一條胡同。
(13)a.盧小波那夜沒料到,居然是這件事將他的父親擊垮。
在以上幾例中,“沒料到”由主語引領出下句,如上例主語分別是:50多歲的漢子,歹徒,盧小波。其語義指向也是緊跟其后的動詞事件,即(11)a中“飛了趟香港”,(12)a中“半路殺出一名威風凜凜的武警戰(zhàn)士”,(13)a“是這件事將他的父親擊垮”。這里的“沒料到”是一個動詞短語,其用法和“沒想到”是一樣的。
如將“沒料到”換成“沒想到”:
(14)b當時的她大學畢業(yè)不到一年,誰也沒想到這個欄目的前途。(應將“沒想到”換成“沒想過”)
(15)b她自己可能也沒想到這樣的結局,臉上的表情不大自然。(應將“沒想到”換成“沒想過”)
這幾例顯然不成立(用?標出),這是因為“沒想到”是指向分句B所說的事件的,簡言之,也可以說是指向分句B的謂語動詞的。而在例句(14)a中“前途”,(15)a中“結局”都是名詞,顯然這就不能用“沒想到”(可以換成“沒想過”)。
再看以下幾例:
(16)a.展覽室里,攝制組的女翻譯尋機湊上前去說明來意,沒料到特魯多一聽說要談竟欣然應允。
(17)a.一九九四年,韓福煥種植了四百三十七畝水稻,沒料到遇到了罕見的特大干旱。
(18)a.有一天,他寫了一封言詞熱情的信給他心目中的女孩,沒料到信未打動對方的芳心,還被貼在黑板上。
(19)a.從一九九三年底開工以來,這一工程沒有出現任何險情,沒料到在工程過半的時候,發(fā)生了這次事故。
這幾例似乎和上面又不一樣,“沒料到”在這里是用來連接兩個分句的,是個連詞。我們試用連詞“不料”來置換它:
(16)b.展覽室里,攝制組的女翻譯尋機湊上前去說明來意,不料特魯多一聽說要談竟欣然應允。
(17)b.一九九四年,韓福煥種植了四百三十七畝水稻,不料(水稻)遇到了罕見的特大干旱。
(18)b.有一天,他寫了一封言詞熱情的信給他心目中的女孩,不料信未打動對方的芳心,還被貼在黑板上。
(19)b.從一九九三年底開工以來,這一工程沒有出現任何險情,不料在工程過半的時候,發(fā)生了這次事故。
可見,“沒料到”用作連詞,和“不料”是有區(qū)別的,區(qū)別在于其語義指向發(fā)生的背景一為非謂語,一為謂語。
而只有當分句B的語義指向背景是分句A中的謂語,“沒料到”可作連詞,用如“不料”(這樣的例子筆者尚未找到,但不否定理論上的存在)。
再將上例中“沒料到”以“沒想到”置換:
(16)c.展覽室里,攝制組的女翻譯(尋機湊上前去說明來意),沒想到特魯多一聽說要談竟欣然應允。
(17)c.一九九四年,韓福煥(種植了四百三十七畝水稻),沒想到遇到了罕見的特大干旱。
(18)c.有一天,他(寫了一封言詞熱情的信給他心目中的女孩),沒想到信未打動對方的芳心,還被貼在黑板上。
(19)c.(從一九九三年底開工以來,這一工程沒有出現任何險情),沒想到在工程過半的時候,發(fā)生了這次事故。
在(16)c至(19)c例中,“沒想到”指向分句B,但也指向分句A的主語。這樣,(16)c至(18)c都可以看作一個連貫的共主語句。如將括號中內容省去就成了典型的動詞用法。(19)c中“沒想到”沒有主語,應將它看作是個不準確的句子。
綜上所述,“沒料到”語義指向分句B中的謂語動詞或指向名詞短語,并且主語為單獨主語時,“沒料到”作動詞,用法如“沒想到”。而當“沒料到”用在復句中,語義指向分句B時,應作連詞,一般分句B的語義指向背景為分句A中的非謂語動詞,只是當分句B的語義指向背景是分句A中的謂語動詞時,“沒料到”的用法如“不料”。
在語義指向和語義背景分析中,我們發(fā)現了這三個詞語的差異,“不料”是連詞,其語義指向后一分句,而這一分句的語義指向背景卻在前面,而且是前一分句的謂詞短語?!皼]想到”一般作動詞,其語義指向也在后一分句,然而正因為它是動詞,且其特殊的語義限制(“想到”是個意動詞),故這一語義指向的分句必須有主語,且主語為人?!皼]料到”介于“不料”和“沒想到”之間,它既有動詞性,也有連詞性。作動詞時,用法如“沒想到”,不過比“沒想到”范圍更廣,不僅可連接動詞短語,還可以連接名詞短語。作連詞時其語義指向后一分句,該分句的語義背景卻在前分句的非謂語動詞上。通過對這三個詞語的語義指向辨析,我們對其使用范圍就很清楚了。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要特別注意漢語的句法結構關系和語義結構關系是不一致的,因此在相同的句法結構上發(fā)現其語義結構關系的差異,對于分析近義詞的使用語境是有益的。詞語是在使用中煥發(fā)其生命的。通過對其使用情況的分析來辨別其語義指向上的差異,這是從深層意義上去學習、了解詞語。對于一些看起來很難辨別的近義詞,通過語義指向和語義背景分析,進一步深究近義詞間語義的內在區(qū)別,能較容易和準確地辨析其用法,也給我們提供了一條近義詞辨析的途徑。
附注:
①文中所有語料出自北大語料庫。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
[2]陸儉明、沈陽.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邢福義、汪國勝.現代漢語[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周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近義詞辨析[J].理論觀察,第1期,2004.118-119.
[5]賀嫁姿、張潔,淺談“不料”的詞性[J].廣西大學學報,2008第30卷147-148.
[6]肖治野,不料與竟然―兼談二詞的教學[J].語言與翻譯,2003年第4期27-30.
[7]熙,語法答問[M].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一版.
關鍵詞:漢語文教學;教師;主導作用
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雙邊活動。在這雙邊活動中,教師是客體,學生是主體。因此,教學就應當破除“教師中心論”,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教學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也就是說,教師要很好地起主導作用,“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在漢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起主導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呢?
一、“導”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
規(guī)律,就是事物之間內在的必然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不斷地重復出現,經常起作用。漢語文的語音、文字、詞匯、句子、語段、篇章以及修辭、邏輯等都有其自身的內在規(guī)律,漢語文教學也應按著這些規(guī)律去進行和指導語言實踐。因此,在漢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單是使學生長知識,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插上智慧的翅膀,這就是“導”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使學生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比如,給學生講近義詞知識,指導學生找近義詞訓練時,不是叫學生盲目地去找近義詞,而是“導”學生發(fā)現近義詞內在的規(guī)律,然后使學生運用這一規(guī)律去找近義詞。其具體做法如下。
(1)有目的的感知活動。首先,給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感知材料。比如,“驚詫―驚愕―驚駭―驚慌―驚悸―驚恐―驚奇―驚嚇―驚訝―驚異―驚疑”“嚴密―周密―精密―縝密”“敬仰―尊敬”等三組近義詞。然后,讓學生觀察這三組近義詞的構成特點。結果,學生會發(fā)現這三組近義詞的形式特點是:“AB―AC―AC―……”“AB―CB―DB―6”“AB―CA”。
(2)分析歸納,發(fā)現規(guī)律。在感知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感知活動中所得的材料,歸納感知材料的本質特征:這三組近義詞,每組都有一個共同音節(jié),或者在前或者在后,或者互相交錯。接著,從中得出結論,發(fā)現相應的規(guī)律:部分雙音節(jié)近義詞,往往有一個音節(jié)相同,另一個音節(jié)不同,對于這類詞,我們可以從那個不同音節(jié)所代表的詞素上去看它們的區(qū)別。
(3)運用規(guī)律,用以指導。學生掌握部分雙音節(jié)近義詞的內在規(guī)律,不再像以前那樣不知從何下手,感到茫然,而是能夠自如地運用這一規(guī)律,自己找出雙音節(jié)詞的近義詞,并且其數量和范圍比以前大有增加。學生運用這一規(guī)律找近義詞的做法是:找一個雙音節(jié)的近義詞時,先抓住其中的中心音節(jié),用之組詞,然后分析這個新組出來的詞跟原來的詞有沒有意義相近之處;如果有意義相近之處,它們就是近義詞。
“導”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二、“導”學生掌握自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
“教,是為了不教?!比绾我龑W生培養(yǎng)自學習慣,學會自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呢?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教師必須激發(fā)興趣,指導方法,培養(yǎng)能力,養(yǎng)成習慣。為此,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發(fā)展自學能力的條件。
(1)創(chuàng)造情境促進學生自學。凡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就讓他們自己去學,使他們形成自立精神,打下自學能力的心理基礎和習慣基礎。如,以前教師包辦的生字、形近字、多音字、生詞、近義詞、組詞、造句等教學內容,根據其難易程度,大部分都交給學生自己去學。
(2)幫助學生確定具體的奮斗目標。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基礎的差異,幫助每個學生確定具體的奮斗目標。如,幫助識字基礎差的學生確定拼音、偏旁部首、間架結構、形聲旁等方面的具體學習目標;幫助朗讀能力差的學生確定文字的讀音、詞義的理解和語義的停頓等方面的具體訓練目標;幫助語法基礎差的學生確定單句句子成分、關聯(lián)詞語等方面的具體教學目標等。
(3)給學生擬訂預習提綱,及時檢查預習效果。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提前布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按照提綱自己預習,教學時按照提綱檢查預習效果。預習提綱一定要具體,要切合實際,不要太虛、太難。太難太虛,學生就不給你做,也就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4)轉移家庭作業(yè)的重心。家庭作業(yè)要有目的性、針對性。家庭作業(yè)的內容,一是鞏固,二是預習。鞏固,就是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練習;預習就是引導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新課進行準備。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把家庭作業(yè)的重心放在鞏固上,不太重視預習,這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習慣和能力,不利于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因此,應把家庭作業(yè)的重心由鞏固轉移到預習上來。這不但能為教師順利地開展課堂教學掃除障礙,同時也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留家庭作業(yè)和檢查作業(yè),都應把重心由鞏固轉移到預習上來,當然不能偏廢應有的鞏固。
“導”學生掌握自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就能使學生“自學在前,聽講在后”,以利于達到“教,是為了不教,講,是為了不講”的目的。
三、“導”學生在練習中發(fā)展智力
練習是知識和能力之間的橋梁。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教師要引導學生人人動腦、動手、動口,做好課本中現成的練習,使學生在課堂上感到有事可做,比較緊張。同時,還要自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練習題供學生做,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興趣,以促進知識變?yōu)槟芰Α,F在,教學中供學生做的自編練習題可分為以下兩大類型。
(1)一元多式型。這就是圍繞某一種基礎知識編出的多種形式的練習題,其目的是通過多種形式的基本功訓練,鞏固某一種基礎知識,進而化之為能力。如,圍繞近義詞知識,編出找近義詞、辨析詞義并分別造句、選詞填空、改正病句等多種形式的練習題;圍繞復句知識,編出分析層次、把幾個單句聯(lián)成復句、用關聯(lián)詞語造復句、改正有病復句等多種形式的練習題。
(2)多元一式型。這就是把幾種基礎知識內容滲透在某一個練習題里,其目的就是通過做一個練習題,鞏固幾種基礎知識,并促進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精講多練,以練為主,講練結合,這是衡量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是否體現科學化的準繩。我們應該遵循這一原則,積極認真地“導”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知識,并促進知識形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
關鍵詞:韓語漢字詞語素;漢語詞素;語法;探討
【中圖分類號】H003
前言
韓國與中國一直長期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系,具有歷史悠久的文化交流。韓語中的詞匯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固有詞、外來詞及漢字詞。其中漢字詞主要指的是由一個以上的漢字構成,方便于發(fā)音的一種韓語漢字詞匯。由于漢字詞是韓語詞匯中重要的部分,占有較大的比例,韓國與中國具有密切的外交關系,無論是在文化交流上,還是經濟往來上,都具有緊密聯(lián)系。因此,兩國在許多方面都互相影響著,特別是語言文化方面。隨著兩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越來越頻繁,韓國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學習漢語,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了兩國語言文化方面的相同之處,但在一些方面仍有所不同,因此,通過對韓語漢語詞語素與漢語詞素之間的對比探討,有助于韓國更多人可以更好地學習漢語。
1.韓語漢字詞相關研究概況
隨著兩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又因為是臨近國,韓國學習漢語的人也越來越多。漢字詞是韓語詞匯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這使許多學習漢語的韓國人在詞匯方面具有了一定的優(yōu)勢。但是母語詞匯容易出現“負遷移”的現象,致使學習者在理解和掌握同義詞、近義詞和異義詞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難,導致學習者在應用于日常交際和測試考試時出現一些偏誤。
就目前研究狀況來看,已經具有許多韓語漢字詞語素與漢語詞素之間比較的一些論文和著作等。但沒有與語言教學方面相關的研究和著作,由于在這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如教學手段、策略等。詞匯教學是語言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但詞匯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一直比較落后。在詞匯教學方面可以采用語素教學法進行改革。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2.韓語漢字詞語素與漢語詞素的語法對比
2.1同形同義詞
同形同義詞主要指的是具有相同漢字字形和語序的韓語漢字詞和漢語詞。其中同義詞指的是具有相同的意思但材料構造不一樣的詞語,這類詞語在韓語詞匯中占有較大的比例,為61.89%,是韓語漢字詞中重要部分,尤其是名詞性詞匯及四字成語。但在漢語詞詞匯中占有39.63%的比例。
2.2同形近義詞
同形近義詞主要指的是詞義不太相同的一組韓語漢字詞和漢語詞,相同的詞語在韓語漢字詞中具有較為廣泛地意義,但不一定在漢語詞中具有廣泛的意義。同形近義詞在漢語詞詞匯中所占比例為20.76%,而在韓語漢字詞詞匯中占32.41%。
2.3同形異義詞
同形異義詞主要指的是在韓語漢字詞和漢語詞詞匯中具有相同詞義的詞語。同形異義詞在漢語詞詞匯中占有3.56%的比例,而占韓語漢字詞詞匯的5.67%。
3.對韓漢語教學的一些建議
3.1樹立強化和弱化的觀念
1.強化正遷移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正遷移有助于學習者盡快理解和掌握學習方法,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學習第二語言,對語言學習具有積極作用。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都在探索更好利用正遷移的策略。但對于以韓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兩國之間較深的文化交流,大大促進了學習者學習漢語詞。相關韓語教師應當充分了解韓語的特點和方式,總結和分析韓語漢字詞語素與漢語詞素之間的語法關系,通過對同形近義詞、同形同義詞及同形異義詞的對比探索,找到語言教學的切入點,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應用于詞匯實際教學中,促進漢語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方法。
教師可以采用聯(lián)想的教學方式,如以“家”這個詞語進行聯(lián)想,可以先從“家族”這個相關詞語說起,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到韓語漢字詞與漢語詞之間的相同之處,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教師可以先通過同形同義詞進行的聯(lián)想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詞匯聯(lián)想能力和口語能力,大大增加了學習者的漢字詞的詞匯量。在實際教學中,還應當根據學生的語言習慣,將其韓語口語轉換為相應的漢語寫在黑板上,有助于學生識記。
2.弱化負遷移
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總會多多少少受到本國語言的影響。這主要是負遷移所產生的作用。盡可能的減少負遷移所造成的影響,是目前語言教學研究的主要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采用一定的方法策略來弱化負遷移的作用。例如在同形異義詞方面的教學,可以利用圖片之間的對比差別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匯。
3.2強調針對性
1.完善課程設置
韓語中的漢字詞對于學習者學習漢語方面具有兩面性,因此,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和發(fā)揮其積極作用。在相關韓語教學課程上進行改革,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通過開設專門的對比課程來對學習者進行專門的詞匯對比,有利于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記憶詞匯。通過該課程教學知識的不斷重復,逐步加深對詞匯的理解。
2.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
語素是語言教學中最小的語法單位,是進行詞匯教學中比較有效的教學因素。采用語素教學法可以通過韓語漢字詞素進行詞匯拓展,延伸到更多相關詞匯的學習。學習第二語言,一般具有四個方面,即聽說讀寫。一些學習者在對近義詞進行辨析時,極易混淆詞語,還有可能受到本國語言的影響??梢圆捎脠D片辨析的方法,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和記憶。
3.3強化語境教學
韓語與漢語都需要在一定的語境中產生,在不同的語境中需要運用不同的語言。一般漢語具有書面語和口語兩種形式,而韓語則具有漢字詞、固有詞兩種形式,強化語境教學,有助于學習者更好地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樸貴花.簡析朝鮮語的漢字詞和漢語詞語的差異.《考試周刊》.2010年47期
一、辨析近義詞,體會詞語運用的準確性
理解新詞時,我們常常以已積累的舊詞來促進新詞的理解,也就是借用已掌握的近義詞來代替新詞,從而體會詞語的意思。這確實不失之為一種好方法,對低、中年級學生理解、積累詞語是有很大的益處的,我們不能否認它是理解詞語、積累詞語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絕大多數近義詞都不能完全通用,因為即便是近義詞,它們也是有細微差別。有的是詞義輕重不同,有的是適用對象不同,有的是運用范圍不同,有的是詞義側重點不同,有的是感彩不同,有的是概念外延不同。如果籠而統(tǒng)之互換、代替近義詞,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就會停留在表面,理解就很粗淺,難以體會其中的味道。那么在作文時運用這些詞語就談不上妥帖、自然、生動了。
以薛發(fā)根老師《桂花雨》一課的教學為例。課一開始,薛老師出示拼音,讓學生看拼音寫詞語,然后很巧妙地讓學生將三個詞語連成句子“糕餅尤其新鮮”,并追問:“尤其”相當于哪一個詞的意思。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就說出了“特別”“格外”。接著老師又問:“尤其”能換成別的詞嗎?最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體會到:“格外”“特別”有“尤其”之意但無其之味;“十分”強調與己比較,而“尤其”強調與他物的比較。
教師用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比較中鑒別詞語的意思,豐富了學生詞匯量的同時,提升了學生對詞語運用的正確認識,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教學設計別具匠心,也利于學生接受。
二、聯(lián)系上下文,揣摩詞語運用的準確性
在《桂花雨》這一課的教學中,薛老師引導學生理解“浸在桂花香里”的“浸”時,依托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與“浸在水里”比較,在感受與體驗中深刻領悟文中“浸”將香味表現得如此濃郁。“浸”字雖是尋常的字眼,但在這樣的語言文字中卻韻味無窮、意境深遠。在這樣的引導活動中,學生深得其法,充分感受著語言文字的熱度和生命活力,想對文字不敏銳都不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第一學段,學生要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詞句的意思;第二學段,學生要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第三學段,學生要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許多詞語脫離上下文理解,是枯燥無味、了無生趣的,是為了理解詞語而理解詞語的,這樣做實在難以體會到詞語豐富的意蘊和獨特的表現力。我們不僅要引領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還要引領學生揣摩品味詞語在文中的表情達意和用法效果等。只有這樣深入探究,才能培養(yǎng)學生推敲詞句的興趣,促進學生對詞語運用奧妙的領會,磨礪學生敏銳的語感,提升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三、比較同一詞語在句子的不同位置,感悟詞語運用的準確性
以《夾竹桃》一課教學為例,教者在體會“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S了,又長出一嘟嚕?!边@一句話時,沒有讓學生抓住其中的兩對反義詞感受夾竹桃的韌性,而是再次引導學生將課文中的句子與“一朵花開了,又一朵花敗了,一嘟嚕花長了,又一嘟嚕花黃了。”比較,在比較、分析中,體會反義詞因位置不同,表達效果的不同,進一步品味了作者用詞的準確、巧妙,將學生思維引向了縱深,情感也引向了深刻。
教育家朱光潛說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際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币虼?,小學階段對詞語的教學應順應小學生的認識思維能力和理解規(guī)律,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使詞語教學融入對文章的理解之中,在品詞析句中使詞語與學生的精神領域建立廣泛而緊密的聯(lián)系,這樣做,不但有助于小學生對字詞知識的理解、掌握和強化,還能促進小學生其他能力與素養(yǎng)的形成,開拓了思維,培養(yǎng)了語感,激發(fā)了興趣。
【關鍵詞】高中英語;新課標;解題步驟;十大技巧
【中國分類號】G633. 41
一、問題的提出
自從1953年美國語言雪茄泰勒首次用完型填空來檢測文章的可讀性以來,完型填空便被廣泛應用于國內外的的各種大型考試中。他的產生于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有著密切的關系,即要理解整體,就必須自上而下地分析各個組成部分的特性。學生的整體語言知識會幫助他們推斷文章空白處的詞語,學生對所用語言熟悉程度越高,還原率就越高
二、命題特點
新課標卷近幾年來高考完型填空題,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一個集中
動詞及動詞短語,名詞和形容詞為主要詞類考查,語法詞匯消亡。
詞性 動詞及動詞短語 名詞 形容詞 副詞 介詞及介詞短語 連詞 代詞 體裁
2013 11 4 5 0 0 0 0 記敘文
2012 6 8 4 0 1 1 0 記敘文
2011 10 7 3 0 0 0 0 記敘文
2010 9 4 1 5 0 1 0 記敘文
2. 兩種題材
記敘文和說明文,以記敘文為主,間或有說明文。
3. 三個相同
每小題的四個選項有以下三個相同點:
(1) 詞類相同。要么都是名詞,要么都是動詞,要么都是形容詞或都是副詞。
(2) 語法形式相同。名詞或動詞的單復數形式相同,動詞-ing或動詞-ed形式相同,形容詞或副詞的比較等級形式相同
(3) 正確選項的分布基本相同。即A、B、C、D四個想想各自所占比例基本相同。如15個小題,A、B、C、D各占3-4個。
三、解題步驟
做完型填空應分為三個步驟:
1.第一遍略讀:通覽全文,理解大意。文章第一句往往是全文的關鍵句,是文章的“窗口”。通過它,可以大致了解全文的蓋帽和作者的立意。這一句的事態(tài)往往確定全文的基本時態(tài),它的句意往往為全文提供中心信息。第一句一般不設置空檔,考生應該充分利用此句的標示作用,并將它作為一個解題的突破口,推辭展開思維。細心閱讀第一句后,應快速閱讀全文,了解文章的體裁、內容、結構,以及清潔發(fā)展的前因后果。同時對空檔部分也作猜測。這種快速閱讀必須在三分鐘內完成。
2. 第二遍研讀:尋找線索,確定選項。掌握文章大意后,逐句分析,根據上下文意義,選擇語法正確、詞義貼切的選項填入空檔。在這一過程中藥注意文脈走勢和作者口吻,不能單純地憑語法知識解題。近幾年完型填空沒有一題是是單純的語法知識題。必須根據魚片意義選擇答案。雖是逐句閱讀,還要前后連貫。
3.第三遍復讀:還原文章,校對檢查
檢查過程中藥注重所選答案的合理性。如果沒有上下文信息的依托,就缺乏合理性。還要注意答案的妥帖性。有時一題中的四個選項都是對的,但最貼切的僅是一個。符合文章內涵、符合作者意圖的才是最貼切的。
四、十大技巧
1根據行文邏輯。當選項是表示文章的起承轉合、上下連貫等邏輯關系的詞語時,就要求我們正確判斷上下文的邏輯關系,如轉折關系、讓步關系、因果關系、遞進關系、增補關系、比較關系和對比關系等,從而選恰當的選項。
2根據習慣搭配。就是根據詞語的習慣搭配和近義詞語的辨析來解答某些完型填空題。習慣搭配包括動詞于名詞的搭配、動詞與介詞的搭配或副詞的搭配、介詞與名詞的搭配以及固定句式等。
3根據邏輯推理。就是根據文意和我們所掌握的知識經驗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來確定答案。
4根據經驗常識。就是根據生活經驗和簡單的科普常識來確定答案。
5根據語法分析。在完型填空中單純考查語法知識的題極少,甚至沒有了,但借助語法分析來理解句子、推測語境、判斷搭配卻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涉及各類從句的引導詞、主謂一致。
6根據語言結構。就是根據對比或對照、排比、類似等語言結構形式來判斷和選擇答案。
7根據語篇標志。語篇標志是指能表明各個句群或段落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的詞語。如表示結構層次的語篇標志有firstly, secondly, thirdly, finally等;表示邏輯關系的詞有therefore, so, thus, but, however等;表示遞進關系的詞語有even,besides,what’s more等;表示時間關系的詞語有before, after, so far等;表示選擇關系的or, whether…or…等等。根據這些語篇標志,我們可以迅速弄清上下文的關系,瀝青文章的脈絡層次。
8根據詞語辨析。一般說來四個選項中,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情況下,考生很容易能將兩個選項排除,而剩下的兩項,需要對上下文再進行細致的推敲和對所剩兩項的詞義進行細微的辨析,才能確定正確答案。
9根據詞語復現。有時為了使語篇中的句子相互銜接和連貫,作者會以原詞、同義或近義詞、概括詞等形式重復出現在同一語篇中。
(1)原詞復現。為了表達的需要,在具體的上下文中同一個單詞重復出現。
(2)同義詞或近義詞復現。同義詞或近義詞復現是指借助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表達方式,或解釋性的語言使上下文的語義得以鏈接起來。
(3)反義詞復現。語義的連貫有時是通過對比結構而采用反義復現的手段,或者是以反義的方式對前文加以解釋,或形成一個對比。如2013年高考新課標卷的最后一題:
10根據前后語境。高考完型填空中絕大多數題是要通過上下文才能做出正確選擇的。有的根據上文、有的根據下文、有的要上下文結合,甚至通篇看完并理解之后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復習內容:
1、夯實語文基礎知識,加強看拼音寫詞語和生字組詞的訓練。以書為主,對學生易錯易忘的字詞進行比較,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對學生進行字詞句的訓練,并能根據句子表達的內容填出相應的詞語。
2、以課文為本,對每篇課文內容進行梳理概括,了解閱讀的基本方法。抓住《語文園地》的練習特點,以歸類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緊扣課后練習和綜合復習,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強的查漏補缺的復習工作。
3、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布置自主性作業(yè),滿足不同學生的復習需要。復習內容要有階段性,體現循序漸進的認知規(guī)律。、
4、閱讀訓練的內容多樣,幫學生建構最基本的閱讀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5、以看圖寫話為核心,鼓勵嘗試想象故事的編寫,旨在培養(yǎng)學生各異的思維方式。
復習策略:
復習難點是幫助學生辨析本冊要求掌握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指導學生能夠用部分生字進行口頭或書面的組詞,從而達到積累語匯的目的。
(1)漢語拼音: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字:看拼音寫字詞,形近字辨析組詞,多音字(組詞,在句子中選擇字音),總結易錯的字,寫出相同偏旁的字(獨體字加偏旁組新字,再組詞。)復習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識字方法(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合一合等)。辨析本冊要求掌握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音近字。引導學生根據生字的偏旁,來判斷它們的用法,重在引導學生在運用和積累的過程中,發(fā)現和總結出它們各自的用法。結合具體的語境,設計一些練習題,讓學生在句子中找出反義詞,或者進行一些口答或者書面的填空。
(3)詞語:反義詞、近義詞、填合適的詞(數量詞、詞語搭配)出現形式有:直接填空、連線、在句子中填寫。拓展積累詞語:你能寫出這樣的詞語嗎?(四字詞語、AABB式,ABAC式,ABB式)
(4)句子:加標點、造句、被字句和把字句、比喻句。通過把句子寫完整的訓練,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完整的一句話,以達到讓他們寫一句完整話的目的。
(5)古詩背誦:要求背誦的課文,能填空或會默寫。
(6)閱讀:數句子和自然段。按要求畫有關的句子。(注意畫準、畫全。)根據短文內容填空。(要找到有關句子注意標畫,寫正確。)選擇文中的多音字的正確讀音或正確的字,選擇恰當的詞。詞語搭配、找近義詞、反義詞。(連線、填空)加標點符號。拓展(如:你想對文中的##說點什么?)注意抓住主要人物說,句子要通順。
(7)看圖寫話:重點指導學生如何看圖。單幅圖看圖寫話:抓住圖上都有什么,是什么樣的。最重要的是抓住誰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樣?當時會說什么,神態(tài)怎樣。(由圖展開想象。)[本冊的寫話復習,重點要指導學生做到以下幾點:仔細觀察畫面,弄懂圖意。積累一些句式,如:誰干什么。什么時候,誰在哪里干什么。并能運用指定的句式來寫話。根據表達的需要,學會使用逗號、句號、問號和感嘆號。認真檢查寫好的句子,發(fā)現錯別字及時改正。:立足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和練習鞏固。
復習安排
復習進度:
第一階段:從12月24日——1月4日共計7天。(邊上新課邊查漏補缺。)
練習看拼音寫詞語、根據偏旁寫字組詞、加偏旁組詞、形近字組詞、一些基礎知識,背誦的課文、會認的字、多音字、課后題。
第二階段:從1月7日——1月11日,共計5天。(分單元逐步復習)
1月7日第一單元美麗的秋天
第二單元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
1月8日第三單元熱愛祖國
第四單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
1月9日第五單元友好相處、團結合作
第六單元關愛他人
1月10日第七單元保護環(huán)境、愛護動物
第八單元熱愛科學
1月11日單元綜合復習
考前階段。(歸類復習)
1、字詞部分:查字典、填上適當的詞、選字填空、寫出近義詞、按要求寫詞、補充成語、劃去不同類的詞語等
2、句段部分:連詞成句、補充句子成分、組詞造句、加標點、照樣子改寫句子等
3、寫話:整理句序、看圖寫話等
4、綜合練習
5、模擬試題
復習時候的側重點。
要以課本為基本出發(fā)點,重視課本內容和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給學生擴寬知識面,要加強各種句式的訓練,使學生能較為熟練地掌握把句子補充完整的方法。注重詞語、句子、古詩的積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并且要經常設計一些語言遷移的訓練,提高學生靈活運用課文語言的能力。加強閱讀寫話的練習,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擴大閱讀量和閱讀面,努力在教學中落實語文新課程標準。
[關鍵詞]教學設計 最優(yōu)化 效益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1-036
閱讀教學中精彩的教學設計,往往體現執(zhí)教者對文本的精準解讀和對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但是,很多精彩的環(huán)節(jié)卻未能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這是因為缺少向前再邁一步的勇氣和智慧,以至讓最佳的教學契機從身邊溜走。筆者以《一路花香》的教學為例,談談怎樣使得自己教學設計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一、深入內蘊,讓歸類不再拘于表層的感知
課文中出現了兩個與水有關的近義詞:“滲”與“漏”。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讓學生找出這兩個詞語,并順勢將其歸為一組近義詞,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就宣告結束。其實,這樣教學只停留于文本語言的表層,學生對這一組詞語的共性含義以及細微的差別,并沒有真正地體悟。教師可以為學生出示兩張圖片:一幅是家庭屋面的滲水圖,一幅是鋼桶表面的漏水圖,引導學生在觀察比照中意識到:“滲”水量相對較小,流動的速度也比較慢;而“漏”水量則相對較大,水流的速度也非???。這樣就將學生的關注力聚焦在文本的內涵上,并滲透體悟語言的策略,即依托形象的圖形理解生硬的文字。經歷如此教學,學生不僅僅識記了字形,并與具體可感的畫面形成了聯(lián)系,為學生辨析兩者之間的細微差別奠定了基礎。
二、整合聯(lián)系,讓類比不再拘于信息的提煉
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兩種水罐的不同,清晰地梳理文本的內容,教師出示表格,分別從受損程度、裝水情況、內在態(tài)度進行對比辨析。如果教學僅僅停留在對文本信息的提取,那這一步教學最大的價值并沒有得到充分地體現,完全可以再邁一步。
(一)學生口頭表達理解線索
首先,學生依托表格,對文本開頭的內容進行橫向描述:挑水工有一個完好無損的水罐,一個有裂縫的水罐……對比提取的信息,成為學生轉述文本,歷練口頭表達的憑借和載體。其次,在橫向描述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根據填好的表格,進行創(chuàng)造性描述:挑水工那只完好無損的水罐,能裝滿滿的水,為此他感到很驕傲……如此表述歷練,讓這一步深入文本。提煉對比的環(huán)節(jié)不僅成為理解文本的突破口,更成為學生口語表達的平臺,實現教學設計效益的最大化。
(二)學生深入探究的依托
在對比中,學生對好水罐“驕傲”一詞的理解常常會指向貶義,這似乎對能夠勝任運水任務的好水罐有失公允。因此,在學生對比完成之后,不妨引領學生就此再邁一步,深入探究此處“驕傲”的深意。于是,教師引領學生再次從剛才找到兩者不同點出發(fā),思考:文中的好水罐憑什么可以“驕傲”?學生在辨析中得出:好水罐完好無損,外表符合一個真正水罐的樣子;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只水罐,它出色地完成了自己應有的使命,每次都能裝好滿滿的水。據此,教師再次引導:這樣一個能夠完成自己任務的水罐,值得驕傲嗎?學生略有所思,不一會便有新的認識。
有了信息的提取,學生對兩個水罐的形象有了深入感知與體驗;接著,教師引領學生重新審視文本,讓之前的提煉對比這一教學設計的價值得到充分的彰顯,實現了對文本多元而準確的解讀。
三、理性洞察,讓補白不再拘于表達的歷練
在教學“破水罐再次向挑水工道歉”這一內容時,很多教師都會想到引領學生進行補白式隨文練筆:如果破水罐道歉的話,會對挑水工說些什么呢?這樣的練習不僅充分開啟了學生的聯(lián)想意識,有效補充了課文中的留白,更為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搭建了有效的平臺??蛇z憾的是,很多教師在學生寫作交流之后,就草草結束了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致使效益未能實現最大化。
筆者在教學此處時,針對學生的補白進行了這樣的引導:“你們發(fā)現了嗎?破水罐的第二次道歉,其實意思與第一次并沒有多大的區(qū)別。為什么會這樣呢?”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不難發(fā)現,盡管挑水工已經有所引導與提示,但此時的破水罐并沒有能夠洞察挑水工的意思,文中的“再次”一詞決定了這次道歉應該與第一次無異。就此,教師順勢引導:“現在你們應該知道作者為什么要在此處設置留白,不直接寫出破水罐道歉的內容了吧――是為了避免重復,這樣文章才顯得簡潔?!?/p>
縱觀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教師引領學生補充留白,并沒有止步于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而是在最后交流中將學生的思維從感性引向理性,洞察作者寫作中蘊藏的深刻智慧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