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司制度體系建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四化”模型;制度;建設
1 構建制度體系模型
制度是用來約定在經營管理中某一類業務事項應按照怎樣的法律依據、上級要求、內部規定來組織開展的“條款規定”。流程是用來解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件工作應按照怎樣的內部程序來完成的辦事“路線圖”。表單不同于表格,人們定義為解決每個流程及節點的順序化“操作標準”,而表格是承載辦理過程信息的“記錄載體”。有了基于制度規定的記錄載體、路線圖和操作標準每一項工作的就可以順利開展,這是“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而“流程表單化”是將流程節點中的每一個審批的環節主體和客體所要掌握的工作標準、審核要求采用表格方式順序化的列出標準文本,在操作中不需要再查閱制度文本、不需要再依靠頭腦中的經驗?!氨韱涡畔⒒笔菍⑺械募堎|載體上的見面式辦公室方式,通過OA系統和信息系統開發變成流程化的不見面的辦公方式,提高一定時間、空間內的辦公效率。制度并不能完全覆蓋并解決日常管理工作的所有情況,流程圖能夠全面覆蓋到所有工作的點和面,因此流程和表單來源于制度規定,但是又不局限于制度內容,通過制度+流程圖+流程表單+OA流程的方式實現日常管理工作規則的全面覆蓋。結合OA系統的開發,我們形成了適用于自身實際的“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單化、表單信息化”的制度體系建設模式,并通過實踐,走通了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單化、表單信息化之間逐層遞進、循環優化的順序關系。階段性的做法有:
1.1 管理制度化
以制度規范建設,用宣貫強化推進。研究制定《制度建設管理辦法》,對制度建設工作進行了規范,《制度建設實施方案》,形成了制度建設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明確了制度編制的四項基本原則。發揮集體智慧,會簽制度文本。形成了能夠兼顧效率與規范的制度文本意見征集方式――制度文本會簽,以保證制度的合理性與規范性。
1.2 制度流程化
確定了以制度現行目錄為方向,形成了便于工作查詢的流程圖匯編體系;不斷調整轉變流程管理方式,最終形成了以服務管理為主的流程建設理念。在流程編制階段提出了“服務基層事務、簡化辦事程序”的原則,在流程審核階段提出了“換位、實踐、簡化”的審定理念,在實踐中思考流程的合理性與復雜性。
1.3 流程表單化
確立了流程體系建立的第三階段內容,即“流程表單化”,研究制定《業務流程管理辦法》,明確流程表單的定義、作用及具體做法,形成了以“流程表格”和“操作標準單”兩種載體組成的流程表單化建設體系。
1.4 表單信息化
確立了流程體系建立的第三階段內容,即“流程表單化”,研究制定《業務流程管理辦法》,明確流程表單的定義、作用及具體做法,形成了以“流程表格”和“操作標準單”兩種載體組成的流程表單化建設體系。
2 規劃制度體系分類圖
為有序推進基于“四化”模型的制度文本建設工作,我們開展部門職能梳理工作,厘清職責界限,以職能體系為基礎規劃制度體系,繪制制度體系分類圖,并將分類圖的應用作為工作重點。主要是從認識層面逐步統一制度體系及制度體系圖的存在不僅僅是一種展示圖,更為重要的是一種工具圖,價值在于對制度建設工作狀態動態反映,工作方向的指引,其功能:一是具備對制度體系完備性的查漏補缺,是否還存在無章可循的制度空白;二是具備直管反映現行制度的執行起點、使用期限,擇機選擇性的進行評價修訂;三是可以與集團公司等上級單位制度進行對接梳理,確保自身制度與上級策的一致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梳理制度目錄,制定有重點分階段的制度建設計劃,促進制度建設規劃的落地,整理現有目錄,將集團公司現行制度目錄和上報制度編制計劃的通知一并,各單位可對標制度分類圖,查找制度的空白點和缺失點,有針對性的提出本單位的制度、流程、表單、OA等工作的建設計劃,最終匯總形成較為系統的年度制度體系建設工作計劃,加強了制度體系的頂層設計,提高了建設推進步伐的計劃性。
3 建立制度評價機制
建立以執行為導向的評價機制是形成制度體系建設管理閉環的重要一環。對于制度來說,評價機制的建立是一項難度大、復雜性高的任務。經過近幾年的嘗試,形成了以流程數據應用為主要依據的制度評價程序。
3.1 制度評價程序
制度評價程序的提出經歷了試點、研討、修正、小范圍試運行、正式推廣幾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電子院制度建設辦公室通過與人事、財務、監審、資產等部門溝通討論,吸取了效能監察、財務審計、人力調研等方面的業務經驗,形成了包括自查、協商評價、意見采納、出具評價意見書等階段在內的評價程序。
3.2 制度評價體系
制度評價體系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宏觀評價,即利用制度體系“四化”模型的成熟度評價,對制度的完整性進行概括性評價;二是微觀評價,即利用多維度要素構成的評價表單對制度進行細節分析,結合信息平臺積累意見進行條款合理性進行結論性評價;三是數據檢驗,即利用OA流程中的積累數據,分析制度規定在操作執行中的時效性、審批節點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對制度的可操作性進行修正性評價。通過這三個維度建立起制度評價的成熟度評價模型,與制度體系建設的“四化”模型相對應的,從而構成涵蓋制度文本、制度流程、制度表單以及制度信息化等方面的制度評價體系。評價表單體系包含制度評價過程所使用的一系列表單,其中主要包括制度評價自查表、制度評價意見表、流程數據統計分析表、評價意見采納情況表等四大部分。
關鍵詞:規章制度;體系建設;經營管理
作者簡介:尹蓉(1983-),女,北京人,華能資本服務有限公司業務主管,經濟師。(北京 100031)
中圖分類號:F27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2-0215-02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依靠制度管人、管事、管財、管物是企業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保障。秉承“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執章必嚴、違章必究”的工作理念,建設協同貫通的規章制度體系,探索科學高效的規章制度管理方式是現代電力企業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而規章制度建設并沒有特定的模式可以遵循,筆者結合近年來的理論學習和工作實際,對如何通過加強規章制度過程管控,夯實企業經營管理基礎,提高企業運營的效率與效益進行了分析與研討。
一、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現行的公司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國家(政府)的法律法規、行業規范、上級單位及公司管理制度等,對公司各專業工作起著指導和約束作用。但從公司制度建設及運行情況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差距,需要逐步研究解決。
1.規章制度缺乏系統性
現行的管理制度基本上是以逐步增加和補充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導致部分制度之間的邏輯關系不明確,管理制度體系結構、內容分類不合理。部分管理制度內容存在交叉重復,甚至矛盾現象。
2.規章制度缺乏全面性
由于缺乏系統的規劃,各職能部門只是站在本部門的角度訂立制度,所以不可避免地導致規章制度表面上看面面俱到,實際上卻是各自為政,部分制度在制定過程中未能做到全覆蓋,對部分工作、部分管理環節的管控存在缺位。
3.規章制度缺乏穩定性
穩定的規章制度可以使人們養成近乎本能的遵循習慣??梢源蟠鬁p少規章制度的執行成本。但伴隨著各部門經營管理人員的交替,規章制度會隨著個人的管理風格而不斷改變,從而對制度的穩定性提出挑戰。
4.規章制度缺乏適應性
規章制度必須隨著多變的環境及時變化,以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目前公司多項基礎制度難以與公司目前的發展階段相適應,也無法與企業文化形成良性互動。
二、加強企業規章制度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立規章制度體系與管理機制,是公司適應外部市場化經營環境和建立現代企業規范化內控體系的需要,也是適應企業內部制度化依法運營的需要,在企業制度層面和執行層面構建與之相適應的規章制度體系成為公司夯實管理基礎、提高依法治企水平的重要舉措之一。
1.加強制度體系建設是公司適應法律環境變化的客觀需求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電力系統日益成為法律意義上的市場交易主體,面臨的法律環境日趨復雜,違法經營成本大幅度提高。而天然壟斷的企業屬性,也決定了來自政府監管和社會媒體的關注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同時,勞動、安全、環保等糾紛也因外部法律環境的變化對企業管理的日趨規范而呈上升趨勢。要規避潛在風險,首先要加強企業生產經營細節管理,即通過完善有效的規章制度體系去扼制各種法律風險的發生,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法律法規環境,推動公司可持續健康發展。
2.加強制度體系建設是主動適應系統體制改革的先行要求
華能系統以電力為主,綜合發展,這預示著公司在變革組織架構、創新管理模式、優化業務流程等方面要做大量的工作。應結合公司實際,率先進行規章制度的排查與梳理工作,逐步探索嘗試對公司規章制度進行頂層設計,為下一步管理體制改革的平穩過渡奠定基礎。
3.加強制度體系建設是公司提高基礎管理水平的重要舉措
規章制度是企業實現業務流程規范化、制度化,穩健經營,不斷提升基礎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證。特別是近年來公司發展迅猛,迫切需要完善分層次的管理機制,建立決策、執行和監督體系框架,通過不同管理層次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才能使各級職能定位準確和管理模式規范、健全。正是由于沒有完善的經營機制和扎實的管理基礎作為支撐,公司難以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因此建立戰略協同、資源配置有效、整體利益驅動的制度體系將成為公司夯實管理基礎、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舉措。
4.加強制度體系建設是公司搭建一體化管理平臺的有效手段
企業實施一體化管理能夠實現市場反應實時、內部協作快速、信息交互及時準確,達到推進企業經營發展及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目的。公司原有經營管理模式,存在各專業管理體系產生背景不同、控制對象不同、設立體系目標不同,暴露了多套體系各自為政致使職責權限交叉和混淆、應付審核等多種問題和矛盾。鑒于此,公司應建立統一規范制度體系,將各管理體系的管理活動納入整體考慮,符合系統管理的觀點,更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且能真正達到最佳管理效果。
5.加強制度體系建設是公司落實戰略規劃的主要抓手
規章制度體系是保障其將已有資源優勢、能力優勢轉化為現實競爭力,實現戰略“落地”的重要措施,是規范公司經營管理的行為準則,承載著公司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體現了公司經營理念、管理思想和價值取向。因此加強規章制度體系建設是伴隨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性和根本性問題,對于保障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提升市場競爭力、促進公司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著基礎性和長遠性作用。
三、構建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建設管理模式
1.構建企業規章制度建設管理模式的原則
(1)科學合法原則。公司規章制度要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定,且要與華能集團規章和相關規定相銜接。要結合公司功能定位和管理實際,切實反映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簡約易行,有利于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
(2)協調性原則。公司規章制度要以公司戰略目標為核心,綜合考慮內部各組織及職能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各環節、各層次的規章制度相互協調、整體優化的局面。規章制度要對各個層級的管理者的職能、權力、利益和責任給予合理的界定,實現責權利對應,真正體現激勵制約作用。
(3)穩定與適應原則。公司規章制度既要把經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予以延續,以保持穩定,又要根據環境變化,不斷調整管理方式,以適應企業實際。
(4)精簡原則。公司規章制度要防止內容交叉、沖突,結構多而細,前后制度效力不一致等影響管理效率的現象,要堅持有用、管用、能用的原則,力求項目少,質量精,簡潔易行。
(5)與企業文化相結合原則。企業作為一種以人與人的組合為基礎的經營活動主體,其經營行為必然最終都要人格化。即企業是人格化的企業,企業的所有活動最終都要靠人來執行。正是因為如此,企業的制度建設管理模式,最終都必然會體現在人的價值理念中,即以企業文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企業規章制度建設管理模式的構建須與企業文化相結合。
2.構建科學有效的規章制度管理模式
科學有效的規章制度管理模式是現代企業發展的基礎,它的建立必須以科學的管理理念為指導,并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實現從“調研起草”“審核會簽”“審議簽發”“宣貫培訓”“執行落實”“評估反饋”“修訂完善”的閉環管理。
(1)建立規章制度的效力等級體系。目前公司規章制度沒有依重要程度和效力等級劃分的體系,難以保證公司確立的生產經營管理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要求在公司規章制度中得以正確體現,無法通過效力等級的約束保證不同層次之間制度的一致性。沒有公司基本制度和一般制度的劃分,更使公司制度缺少了一個重要的評價標準,無法解決一旦在制度間出現矛盾和沖突給管理帶來的不良影響。同時,由于缺乏體系劃分,一些涉及公司重要制度沒有經過有關部門和公司領導(總經理辦公會)的審核,而以部門(專業)制度形式下發,在與之相關的制度之間出現矛盾和沖突,造成難以貫徹執行。按照《公司法》的規定,公司規章制度按效力等級依次排列為公司章程、公司基本管理制度、公司一般管理制度。結合上述規定并通過對國家立法制度的研究,符合公司目前管理實際的制度體系應由公司章程、公司基本管理制度、各部門(專業)管理制度三級組成,重要程度和效力等級由高到低,下一等級的制度在原則和內容要求上均不得違背上一等級制度的規定。通過規章制度效力等級的建立,改變公司目前重要管理事項制度的如法人治理規則、計劃管理、財務管理、投資管理、風險控制等基本管理制度,與差旅費報銷、辦公用品管理等一些細小具體管理事項的規定混雜的問題。
(2)建立分專業的規章制度審核委員會制度。目前規章制度的管理不僅僅是起草部門的事情,也不單純是經理部的事情,實際上涉及到很多部門,單純依靠非專業部門很難從根本上提高規章制度的管理效能。公司各專業管理部門均不同程度承擔著公司管理職能,而每一項管理職能的行使均應通過相應的規章制度來實現,因此應以專業管理職能的劃分為主要依據,再按照某項專業管理內在規律的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制度的邏輯結構,驗證制度建設的狀況并指導制度的動態管理,減少制度制發的隨意性。應建立分專業的規章制度審核委員會,并把委員會作為各專業規章制度審核的最高權力機構,研究制定各專業規章制度建設規劃,梳理本專業制度體系邏輯結構,查找規章制度管理漏洞與空白,并就一些重要的專業制度進行定期會審。
(3)建立規章制度計劃管理與清理匯編制度。公司目前制度建設的計劃性較差,職能部門不了解本專業管理規章制度的情況,不清楚現有的規章制度哪些有待完善,哪些制度需要及時擬定,往往只重視制度的新訂,忽略制度的修改和廢止。久而久之,只立不修,造成同一管理事項有多項制度規范,相互交叉重復甚至矛盾;只立不廢,造成制度效力混亂,這些都給制度的執行帶來困難,執行人往往無所適從。因此應建立規章制度年度計劃管理機制,規章制度建設列入部門年度計劃工作,在統籌規劃下一年重點工作的同時制定配套制度的立、改、廢計劃,使規章制度建設成為公司經營發展的重要抓手。同時應對規章制度進行定期清理,編制制度匯編,一方面解決“試行”制度轉正的問題,將一些經過一定時間試行的制度變成正式制度,另一方面對一些不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的制度進行及時修訂或廢止,并在此基礎上定期編制公司制度匯編,使廣大干部職工及時知悉公司現存規章制度情況。
多年來,公司歷來重視企業管理工作,持續完善公司治理規則,營造機制,規范管理,逐步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2020年,公司開展了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工作,旨在梳理和優化內部管理體系、制度規范與業務流程,搭建全公司規范、有效、合理、科學,融合信息化技術的內部控制平臺,以確保企業在合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內控管理水平。內控體系建設工作的全部內容體現在公司新版《管理制度匯編》中,本匯編是在遵循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聯合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以及《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總結公司多年的管理經驗以及借鑒其他優秀企業管理經驗基礎上編制而成的,是管理經驗的沉淀和提煉。以此內控體系的建設為開端,將先進的內部控制、風險管理和流程管理理念融為一體,在推動公司業務標準化、規范化運作的基礎上,能夠為進一步優化公司的內部控制體系奠定基礎。
新版公司《管理制度匯編》共收入內控制度43個,為保證這些制度的統一性和關聯性,避免出現執行上的矛盾,現將匯編評審版印發作進一步的評審。這次評審的主要目的,首先要求各職能部門對所負責的制度,結合實際情況和匯編中的其它相關制度條款的對接情況進行再次完善;同時,也要在保證全公司制度流程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對其它相關制度,特別是與本職能工作緊密相關的制度,進行再次審閱和修訂。修訂時,請在原制度上直接進行修改,要求字跡清晰、標注規范。
本制度匯編為評審版,內容中可能存在個別文字字體不統一,排版格式不規范等情況,將由綜合管理部在正式印發前統一修改。
本次評審時間緊,任務重,各有關部門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做好了此項工作。在接到流轉評審的制度后,都在第一時間,加班加點完成制度的修改,并傳遞給下一個部門進行評審。
總結情況如上,敬請批評。
一、集團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做法
(一)建立健全組織機構,使決策科學化 具體表現在:
(1)GW集團企業成立以來,嚴格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要求,成立了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并通過召開定期和臨時“三會”,有效地防范了決策風險,提高了決策質量。2010年7月,公司變更為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后,按照《公司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合同》和《公司章程》的要求,成立了新的《董事會》和《監事會》,同時在《董事會》下成立了戰略、審計、提名和薪酬、考核四個專門委員會,主要負責研究、審查、論證公司發展戰略、內控和風險管理、法人治理結構、薪酬及考核等重大事項。明確董事會審計委員會全面負責公司風險管控和內控體系建設工作,明確將投資風險、法律風險、財務風險、安全風險以及人力資源風險的防范工作分解到各專門委員會,使公司逐步建立全面、全員、全方位的風險管控體系。
(2)公司成立八年來,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立與調整始終堅持與公司發展相適應、相協調、相統一。特別是在2007年底,為了更好地實施傳統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兩翼并重的戰略,公司對本部管理機構和管理模式進行了新的設計和調整,將本部由實行單一的“職能部門”的管理模式改變為“職能部門+事業部”的管理模式。在機構設置上,采用“小”職能“大”事業的原則,在職責確定上,采用“粗”職能“細”事業的原則,強化公司五大產業經營發展的力度,確保公司戰略目標和集團管控的全面實現。
(二)完善會議議事規則,使決策與監督程序化、執行規范化
具體表現在:
(1)為確保決策有效、公開、透明,防止武斷和獨斷行為,公司相繼制定了《董事會議事規則》、《監事會議事規則》、《總經理工作規則》等,確保決策嚴格按《公司章程》和內部內部控制制度的要求進行。隨著公司變更為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公司又修訂了《董事會議事規則》、《監事會議事規則》、董事會下制定了四個專門委員會工作條例,監事會下制定了三個具體的工作規則、辦法和制度,進一步規范了決策和監督程序。
(2)通過定期召開總經理辦公會、總經理工作會、部門工作例會、季度經濟活動分析會、年度經濟研討會、年度工作會和職代會等各種會議,堅決貫徹和執行股東會、董事會確定的各項目標,及時掌握公司及各分、子公司的生產經營狀況,及時發現和解決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決策執行程序化。
(三)不斷更新管理制度,使執行法制化 公司從成立之初,就將建立一套符合企業實際的制度體系作為管理工作的重點,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涉及到經營、計劃、財務、安全、人資等方面的制度,并隨時根據公司管理的需要進行修訂。特別是2009年,公司提出要“努力建立一套體系完整、制度科學、運轉有效,具有自我修復、自我完善功能管理體系”,以制度建設為切入點,制定了旨在規范公司管理工作的綱領性文件--《GW集團企業綜合管理大綱》,為公司綜合管理體系建設確立了指導原則和實施依據。并據此完成了公司制度體系建設中一、二、三、四層級制度的審查、修改、起草和補充。2011年,隨著公司企業性質、內部治理結構等方面的變化,公司把管理體制、運行模式的變化與內控體系建設模式結合起來,按照財政部等等五部委下發的《企業內部控制規范》的要求,優化治理結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完善GW集團企業管理制度體系建設,成立了公司內控體系建設領導機構,由總經理擔任組長,四名公司副職領導擔任副組長,各部門負責人為成員,通過開展組織學習,制定方案和論證,分步推進和試點,整體總結驗收等方式方法,推進公司內控體系建設。
(四)突出經營管理重點,使執行精細化 具體表現在:
(1)抓責任落實工作。公司將圍繞確保完成年度工作目標這一重點,嚴肅執行在年度工作會議上簽訂的各項責任書,分層級組織,分階段實施,按照計劃目標落實責任,按照責任進行督導,按照完成情況進行考核。
(2)抓綜合計劃工作。公司確定了由經營班子各分管領導牽頭,會同各職能部門和事業部,采取月度通報情況、季度檢查分析、年終考核兌現等多種方式對綜合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動態跟蹤和督導檢查,有效地指導和推進了公司生產經營建設各項任務的完成。
(3)抓財務管理工作。堅持資金集中管理,提高資金管理的準確性和資金的收益能力,有效控制財務風險。強化預算剛性管理,實現財務預算由事后分析向事前控制、實時監控、執行分析的管理循環的轉變,以適應公司發展新階段對財務管理的新要求。
(4)抓隊伍建設工作。規范領導干部推薦、選拔、競聘、考察、任用和考核等工作流程,以作風建設為基礎,以能力建設為重點,以業績考核為導向,建設一支德才兼備、朝氣蓬勃、干事創業的干部隊伍,為公司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總之,GW集團企業將通過不斷完善組織機構,夯實基本制度,規范決策程序,強化運行機制的動態管理,逐步形成一個具有公司特色,符合公司長遠發展目標的科學、合理的內部控制體系和法人治理結構。
二、集團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創新點
(一)管理理念創新 GW集團企業對于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和執行始終處于一個動態管理的過程,戰略的制定,機構的設立,制度的擬定和管理手段并不是一塵不變、自始至終的,而是根據實際宏觀政策和微觀經營在不斷的調整、更新和補充,不斷地在努力探索符合本公司實際的內部控制管理和實施機制。
(二)管理體制創新 GW集團企業經過八年的發展,最終形成了發展規劃、產業布局、項目立項、工程建設、生產經營、科研開發、資產整合、股權管理、對外投資均嚴格按照調查研究、準備議案、科學論證、集體決策的程序進行,使公司的產業發展和經營管理工作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風險能控、可控、在控。
(三)管理組織創新 通過近四年的實踐運轉情況來看,GW集團企業實行的“職能部門+事業部”的管理模式是符合公司發展實際的,各職能部門是公司董事會、總經理決策和執行的參謀辦事機構,統籌公司的發展規劃和綜合性的管理工作,總體上側重于宏觀管理和規范化管理。各事業部是董事會和總經理對公司各大產發展和項目生產經營的執行機構,對各產業自項目前期道工程建設以及生產經營等環節進行全過程管理,總體上側重于微觀管理和程序化管理。
(四)管理方法創新 GW集團企業始終堅持將信息化建設作為內部控制管理和執行的方法,通過利用信息化內部控制作為有效的管理手段,控制綜合計劃、財務預算、資金管理、會計核算、人資管理以及生產管理等管理內容,使內部控制真正落到實處。
三、集團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效果與啟示
(一)實施效果 在逐年規范和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的監督框架內,GW集團企業基本上建立了一套體系完整、制度科學、運轉有效,具有自我修復、自我完善功能管理體系,形成了“電為核心、雙翼齊飛、強本固基、東進西出”的戰略方針,形成了火電、風電、煤炭、太陽能、機械制造五大產業,形成了煤炭-火力發電、風機設備制造-風力發電、硅材料制造-太陽能發電三條以發電為主的產業鏈。截至到2010年底,GW集團企業“十一五”規劃的發展目標全面實現,擁有分、子公司27家,參股公司8家。實現營業收入40億元,利潤總額近4億元,資產總額達到212億元,凈資產近50億元。與“十五”末的指標相比,公司火電權益總裝機容量增長4.3倍,資產總額增長4.4倍,凈資產增長4.56倍,銷售收入增長11倍,利潤總額增長20.5倍,公司取得了有好又快、跨越式的長足發展。
(二)經驗借鑒 結合GW集團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實際情況,企業集團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有以下幾點經驗可供借鑒:
(1)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要提升到企業戰略的高度,更加關注于企業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從一個企業發展來看,戰略目標尤為重要,它是企業長期發展的根本方向,企業所有的活動都應該圍繞著戰略目標的實現而進行,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實施也不例外,要使內部控制可以從戰略高度關注企業的長遠目標與可持續發展。
(2)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中的制度建設應適應每個企業的管理體制和運作體制的要求,要與企業的發展戰略、企業文化相結合,要符合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產業的特點,要緊跟企業發展戰略,緊貼企業文化精神,緊繞企業各大產業,真正做到內部控制制度為企業生產經營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實現在企業運行全過程中都留有內部控制的痕跡。
(3)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中的內部信息系統的建設要加快。很多企業都有“漂亮”的內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其信息與溝通和監控要素的欠缺,往往是“好看不好用”。信息流動與溝通是內部控制體系的基礎設施,對內部控制體系功能的發揮至關重要。一個良好的內部控制體系必須解決好信息保障問題,盡可能地將控制措施嵌入到信息系統中,實現自動控制。因此,要加強引導企業信息系統建設工作,將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與監管工作建立在良好的信息系統基礎之上。
(4)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要改變過去認為控制規范僅僅停留在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層面上的思想,要樹立內部控制是企業綜合風險控制的意識,它包括企業組織機構、發展戰略、企業文化、社會責任、人力資源、資金、采購、銷售等21項業務和事項,內部會計控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企業從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伊始就要堅決防止這種錯誤思想的出現。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中國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8年版。
[2]財政部:《企業內部控制指引》,中國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3]李敏:《發電企業集團內部控制的必要性及其特點》,《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4]馮華:《企業集團內部管理控制模式的理論探討》,《財會研究》2010年第3期。
[5]葛文玲:《國有企業集團內部控制評價模式設計》,《財經界(學術版)》2011年第1期。
[6]呂維川:《淺析企業集團財務系統內控體系的基本框架》,《中國總會計師》2011年第5期。
[7]傅錚:《企業集團內部會計控制探討》,《現代商貿工業》2010年第1期。
[8]劉然:《關于完善企業內部控制措施的探討》,《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0年第6期。
【關鍵詞】企業內部控制;體系
1.內控體系建設目標―合規為基礎,提升為根本
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應以保障和促進業務發展的效果和效率為目標,以提升可持續發展的企業競爭力為根本,實現從合規經營到提升效率的優化升級。所謂“合規”,就是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確保企業資產安全,保證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升”即在實現“合規”的基礎上,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
在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完善的過程中,企業將逐步實現內控的合規性、可操作性及標準化。“合規性”為第一階段目標,即構建符合《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監管機構要求的內部控制體系;“可操作性”為第二階段目標,即構建與業務、產品、流程、系統變化想適應的、具備可操作性的內部控制體系;“標準化”為第三階段目標,即統一定義內部控制體系的語言和標準,實現關鍵業務條線的標準化運行,提升內控水平。
2.內控體系建設過程―分階段、分層級”
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公司分階段、分層級的開展。
首先,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不應停留在針對現狀進行查漏補缺的階段,還應結合公司未來業務的發展趨勢、同行業領先實踐、國際國內的監管要求,具有前瞻性地建立一套完善、適應公司持續發展、靈活且可落地執行的內部控制規范體系以及運行保障機制,以切實滿足公司未來的業務發展需要。
其次,內部控制規范只有得到切實落實,才能實現公司的“長治久安”。必須切實將內部控制規范通過制度規范融入流程和操作、通過業務系統的升級和建設將內部控制嵌入系統,最終將內控執行落到實處,以真正實現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手段、工具的建設與提升。
第三,內部控制體系建設需保持常態化、持續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企業必須結合未來業務發展步伐,循序漸進地建設內部控制體系,最終形成動態監控、持續完善、持續改進的長效機制。通過持續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完善與提升工作,促進企業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實現股東回報。
3.全方位構建內部控制體系―“全面、全員、全過程”
以全面風險管理為導向的內部控制體系應實現“三全控制”―“全面、全員、全過程”。
全面控制。
企業的內部控制應涉及企業的方方面面,涵蓋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各個流程、各個崗位。
首先,應制定覆蓋全業務面的內部控制規范與流程。
全面控制建設應圍繞內部控制五要素開展,確保每項工作都有制可依、有據可循。涉及的規范和流程應涵蓋公司組織架構、發展戰略、人力資源、社會責任、企業文化、資金活動、采購業務、資產管理、銷售業務、研究與開發、工程項目、擔保業務、業務外包、財務報告、全面預算、合同管理、內部信息傳遞、信息系統。在建立內部控制規范時,還應考慮到公司未來發展規劃與國內外內控制度的要求,在設計制度與流程時堅持嚴謹性與靈活性相統一。
其次,建立以風險類別為主線,以關鍵業務和管理領域為維度的風險庫。
企業的風險成因可分為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外部風險通常來自經濟、法律、政治、社會、同業競爭和科學技術等;內部風險包括基礎設施、人力資源、業務流程、技術能力、管理基礎和風險事件等。企業在實施內部控制,進行風險管理時,首先應識別公司經營中的各項風險點,記錄風險信息,根據風險的來源,分析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對公司造成的負面影響和可能發生的后果確定固有風險等級,并提出相應的風險應對措施,形成覆蓋公司各項經營業務的風險數據庫。
此外,還應建立內部控制監控預警體系,對各項風險進行持續監控、分析、預警、報告。定期對風險數據庫進行維護和更新,以適應新的業務領域,并對業務流程的關鍵控制點進行不斷建設與改進。
4.全員控制
深入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離不開公司管理層高度重視和支持、內部審計部門充分發揮職能和作用,更離不開公司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多方配合。
首先要培養員工的全局觀念和風險管理意識。
通過持續的內控制度及標準宣導,樹立規范的職業道德操守,確保所有員工能夠正確理解和執行相關制度,切實履行崗位職責。通過長期教育提高全員防風險、防隱患、堵漏洞的工作意識,能夠將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與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相聯系,主動防范風險并提出可操作的改進建議,將靜態的制度和流程用活用到位,避免內部控制成為擺設,從而真正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
其次要明確界定崗位職責權限。
內部控制是一套制度、一班人馬以及一系列相應行為的動態組合。如何將這一整套的活動細化到流程,責任到崗位是內部控制體系建設過程中一門不可小覷的技巧和藝術。在實際操作中,必須首先將每個業務流程按部門責任分工,再在部門內將各個流程和控制點細化到崗位,并界定明確的崗位職責。部門內部應指定內控管理員,通常以部門主管或業務骨干為主力,形成上下聯動、責任到人、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此外,還應規范審批權限和流程,切實有效地執行不相容崗位分離制度。
三是建立內控考核機制,調動全員積極性。
考核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激勵,一個是懲罰。內外兼修,壓力與動力并存,才能真正為內控落地“保駕護航”。一方面,企業可通過常規性和非常規性的審計、內控檢查等,對內控標準的執行、內控的評估、缺陷的整改進行考核評價,推動執行工作的落實到位,并通過問責、通報、警示函等方式促進內部控制持續改進。另一方面,企業可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激勵機制,對于嚴格執行內部控制制度的,可給予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還可與職務升降掛鉤。
5.全過程控制
對企業來說,內部控制不應是靜態的控制,而是動態管理。內部控制僅做到全面、全員還不夠,還必須做到全過程控制,不能只是單一的事后檢查控制,還要實行事前、事中的動態控制,為企業構筑起三道防線。
一是事前控制。事前控制主要由業務部門執行,由此構成企業安全運營的第一道防線。各崗位工作人員按照事先公司制定好的業務制度與流程進行運營,保證業務活動沿著既定的方向進行。執行期間,業務部門要時刻把控風險,通過了解情況、收集整理資料、掌控規律、預測趨勢、正確預測出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將隱患扼殺在萌芽中。
二是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主要由內控部門及合規部門執行,由此構成企業安全運營的第二道防線。內控及合規人員應在日常工作中積極配合業務部門,共同管理風險,監測業務流程中的控制點、監控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定期審視內部控制設計有效性,在經營活動過程中做到及時指導、及時檢查、及時監督,發現問題時及時更正,確保經營活動順利進行。
[關鍵詞] 科技企業 孵化體系 企業孵化器
科技企業高風險和高投入的特點決定了其成活率比別的企業要低,所以營造一個寬松的創業創新環境和健全配套的社會服務環境是其成長的關鍵。而以科技企業孵化器為依托,建立和完善科技企業創業孵化體系,是營造這種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科技企業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萍计髽I孵化體系的建設有利于加強政府、科研機構、大學、中介機構和企業之間在發展科技產業方面的有機聯系與合作,通過強化企業孵化器集中社會資源和創業服務的功能,整合科技產業化所需要的相關資源,有利于促進科技企業的成長和發展。
一、我國科技企業孵化體系建設的現狀
在科技企業孵化體系的建設中,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建設和發展居于核心地位。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在近二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數量逐年增長,發展迅猛。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是我國企業孵化器發展最快的時期。能夠追溯到的有關政府部門對企業孵化器數量的連續統計是1991年。從1991年~2005年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的發展變化情況如圖所示。
到2005年底,我國的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僅次于美國,列世界第二位,而孵化場地面積和在孵企業數量已經居世界第一位。2001年~2005年,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的主要指標如表所示。
資料來源: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統計資料
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科技企業孵化體系的建設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促進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科技企業孵化器不僅有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而且近年來又發展了一批形式多樣、適應各類主體創新創業需要的、富有特色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如留學人員創業園、大學科技園等。20世紀90年代后期,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進入科技孵化領域,除原有的科技部門和高新區外,經濟開發區、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風險投資機構、跨國公司以及教育部門、人事管理部門等其它相關部門都參與了對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投資,主辦或合辦了多種形式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實現了從政府單一投資到社會各界多元化投資的轉變。2000年以來,我國專業型科技企業孵化器蓬勃發展,一批專門面向軟件、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海洋、農業、環保等技術領域的專業型科技企業孵化器開始興建并陸續投入運營。從2001年開始,國家科技部先后在美國、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澳地利和新加坡等國設立了7個海外科技創業園,為科技型企業到境外創業與發展提供支撐服務。建立海外科技企業孵化器是我國科技企業孵化體系建設在新世紀取得的新突破。在我國科技企業孵化體系的建設中,為促進優勢互補、協同發展、資源共享,科技企業孵化器與政府、金融機構、研究機構、高校等通過建立完整而有效的創業資源組織網絡,構筑起了在孵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創業資源之間聯系的平臺,建立了廣泛的社會支持網絡,向在孵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人才、資本和市場信息等資源。
總之,我國科技企業孵化體系的建設已從過去的綜合孵化器向現在多種類型的專業孵化器發展;由政府單一投資建立的社會公益性科技企業孵化器,向政府、大學、研發機構、企業、投資機構獨立或合作建立的社會公益性、盈利性科技企業孵化器共存的多元化方向發展;由只在國內發展,開始向國外拓展;由只建立單純的孵化機構向建立以科技企業孵化器為核心,以網絡為手段,吸引官、產、學、研、資、介、貿等共同參與的科技企業孵化體系發展。
二、我國科技企業孵化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科技企業孵化體系在近二十年的建設歷程中取得了許多重要成就,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企業孵化器不斷發展的實踐來看,我國科技企業孵化體系的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投資主體的政府色彩過于濃厚,缺乏有效的贏利模式
我國企業孵化器的投資主體主要是政府、大學、科研機構或國有企業,即資金來源主要是國有資本,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雖然有介入,但數量還不多,多元化的投資主體發展的力度還不夠。對于企業孵化器,政府還給予其財政補貼和優惠政策。目前,我國多數企業孵化器的收入以房屋租賃、物業服務和政府資助為主,占總收入80%以上,商務服務收入、投資收入所占的比例較小。這種收入來源單一、收入結構不合理、不少孵化器的收入還不足以彌補支出的情況,是受我國市場體制不完善、各類服務功能沒有良好發育的制約。這也正是多數企業孵化器不能市場化運作的主要原因。但這種情況不能長期持續下去,否則不利于孵化器的更大發展,更不利于孵化產業的形成。企業孵化器本身沒有有效的贏利模式,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和合理的收入結構,就沒有滾動發展的基礎,缺乏造血功能,而政府的支持又是有限的,從長遠來看,企業孵化器的可持續發展存在一定問題。
2.孵化器的服務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
我國大多數科技企業孵化器在興建之初對硬件設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也對入孵企業提供了優惠的房租。但是,對于創業企業所急需的管理增值服務和投資增值服務卻沒有提供或者是沒有能力提供,沒有充分體現孵化的作用,服務內容大多數停留在低附加值水平上。盡管我國孵化器的硬件設施建設比較齊全,但是由于忽視了軟件體系的建設,科技企業孵化體系還存在很多缺陷,無法提供在孵企業所急需的投融資、科技服務、法律與信息咨詢、管理咨詢等關鍵性資源,企業孵化器的孵化功能單調。這不僅限制了在孵企業的發展,也不利于企業孵化器取得較高的收入。
3.對在孵企業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
科技企業孵化器應該具有對在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功能,通過對在孵企業的資金支持,為企業開拓各種融資渠道,滿足在孵企業的資金需求,促進在孵企業的發展。而目前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對在孵企業的資金支持很有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沒有后續資金投入機制和贏利機制。我國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對在孵企業的資金支持大多是以政府的科技創新基金、專項孵化基金和火炬計劃基金投入為主,缺乏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的支持,投資形式的單一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在孵企業的發展。而且,現階段很多企業孵化器由于其建設定位、運營機制等問題的影響,都存在著財源不足、資金緊缺的問題,對在孵企業缺乏應有的資金支持,影響了企業孵化器作用的發揮。
此外,在我國科技企業孵化體系的建設中,扶持企業孵化器發展的政策體系還有待完善,對企業孵化器的支持還沒有形成社會合力,這些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我國科技企業孵化體系建設的對策與措施
1.堅持孵化體系建設的網絡化,提高資源整合能力
構建我國科技企業孵化體系的關鍵是滿足在孵企業對資金、技術和市場這三大資源服務需求。高科技早期項目的風險往往來自于技術和市場的不確定性。融資難的問題也由此產生。如果解決了技術和市場的問題,在孵企業就可能有效度過創業初期的融資難關,完成中試和產業化??萍计髽I孵化體系建設是孵化資源網絡化調配的過程??萍贾鞴懿块T要積極引導各類企業孵化器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使其具有各自的服務特色和資源優勢。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其他技術手段,加強信息交換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努力促進各類企業孵化器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推進企業孵化器信息化網絡體系建設。要積極鼓勵各企業孵化器聯合建立行業協會,通過這種行業協會來協調企業孵化器產業的發展;同時擴大會員面,將相關的大學、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和中介組織等吸引到協會來,使協會成為真正的孵化資源配置平臺。
2.通過政策鼓勵推進科技企業孵化體系建設
科技企業孵化體系的發展需要制度建設,最有力的推動者仍然是政府部門。國家有關部門應專門研究、制定有關扶持企業孵化器建設和發展的優惠政策。即使在企業孵化器的發源地美國,也仍然有約50%的企業孵化器享受聯邦政府、地方政府或其它政府機構的各種補貼。我國可通過稅收優惠和財政性扶持政策,協調好在孵企業、孵化器和政府三者之間的關系,既要鼓勵地方政府支持創辦企業孵化器,又要鼓勵孵化器提高孵化水平和孵化能力,更要鼓勵在孵企業創新發展和及早畢業。入世后,政府的各種補貼也要受到WTO有關規則的制約。不可申訴補貼(即“綠燈補貼”)是政府著眼于本國經濟發展需要而采取的普遍性補貼,并對國際貿易不直接造成消極影響,因而不受WTO有關規則的限制。由于企業孵化器不直接與貿易發生關系,因此對通過認定的企業孵化器在一定時間內實行減免營業稅,同時利用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對企業孵化器和在孵企業采取稅收返還,也當屬綠燈補貼,應當充分利用。
3.拓寬和健全融資渠道,填補市場空白
資金短缺是很多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企業孵化器要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資金需求的特點,重點解決市場化融資中的瓶頸。政府的各類專項資金要把資助動機更多地轉向商業性資本不敢或不愿意投入的方面;要把目前的獎勵性資助為主的方式轉移到風險補償為主的資助方式上來,把政府資助作為引子和補償金,通過降低社會資本進入的風險,引導各類投資和金融機構增加對在孵企業的資本投入。企業孵化器不僅要建立自身的孵化基金,更重要的是在吸引外部資金方面起到媒介的作用。對在孵企業而言,孵化器要針對企業的發展狀況,指導企業有效地利用各種融資渠道;對資金的供給方面而言,孵化器應通過自身的良好信譽和判斷能力,為投資者提供客觀的咨詢意見,提高融資的成功率。
4.實行“官助民辦”的民間促進機制
實行“官助民辦”的民間促進機制,即由政府以政策、項目和少量資金進行引導,吸引、調動和整合社會資源進入企業孵化器建設市場。政府可以向科技企業孵化器投入部分資金,用于孵化器的建設和在孵企業的發展,并引導全社會的民間資本跟進。政府對跟進的民間資本在項目立項、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減免、信息服務等方面給予全程配套支持,以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對科技企業孵化器進行建設。
5.區分不同情況推進科技企業孵化體系改革
在鼓勵多種投資主體參與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的同時,尤其要抓好現有企業孵化器的改革。對現有企業孵化器的改革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要在自主選擇的前提下,按照不同地區和不同條件,分別改為非營利性孵化器、投資性質的孵化器和公司制孵化器。地處經濟發達地區、有較強資金實力的企業孵化器改革的方向是成為投資性質的孵化器。在東部沿海地區和部分中心城市,原有的企業孵化器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具備風險投資管理條件,可以結合風險投資的運作方式,實現對入孵企業的投資和孵化兩種手段有效結合,成為投資性質的孵化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企業孵化器改革的方向是成為非營利性孵化器,主要承擔部分社會公益職能,由政府提供支持,國家適當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在具體運作上體現企業化特征。實行公司制是大多數企業孵化器的改革方向。按照公司制的要求,企業孵化器吸收多種投資主體,組成孵化器有限責任公司,各投資主體以其出資額承擔有限責任,明晰產權結構,建立激勵機制,企業孵化器完全按照市場化的公司機制運行。
參考文獻:
[1]顏振軍:中國企業孵化器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孫大海等:科技企業孵化器面面觀[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3]王黎明:論孵化器的目標、功能與發展制約因素[J].經濟問題探索,2005,(1)
[4]周寄中等:孵化企業:動力學過程與資源配置[J].管理科學學報,2000,3(4)
[5]李志能:關于創新系統和新創企業孵化的關系[J].上海經濟研究,2001,(1)
一、工作開展情況
(一)安全生產責任制建設情況(包括“反麻痹、保雙零”相關工作)
1.根據公司現有崗位實際情況,年初編制下發了公司《全員崗位安全生產責任制》。經過半年的實施,并結合集團公司5月的盡職督察提出的問題和廣西公司的相關要求,及時進行了修訂和完善,于7月19日通過安委會的審議并已。
2.提前策劃,于3月19日編制下發了《關于開展“反思想麻痹、反僥幸心理、反習慣性違章”活動的通知》,制定了活動方案,成立了組織機構,明確了職責,開展了宣傳教育、檢查整改、反麻痹討論和反麻痹安全日等系列活動,在提高員工安全生產意識、糾正工作作風、慎醒麻痹思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3.7月22日,編制下發了《 關于開展班組“反麻痹”安全活動的通知》,組織生產一線員工開展了一次“反麻痹”自我反思活動,并要求每位員工撰寫個人思想匯報和整改措施,并在活動中進行表態發言。
4.認真貫徹落實廣西公司“反麻痹、保雙零”活動方案的相關要求。為提高桂林區域公司“兩票”管理水平,公司制定下發了《關于開展“兩票三制”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并組織區域各公司開展了“兩票”討論會和“兩票”專項檢查,同時積極參與“兩票”的修訂工作,組織區域公司對廣西公司兩票管理辦法進行討論,提出了建議和意見并上報廣西公司。廣西公司兩票管理辦法定稿后已及時組織修訂完善了桂林區域兩票管理標準。同時對集團公司5月份現場檢查發現的“兩票”問題,已會同項目公司按“四不放過”原則進行了處理,對責任人進行了考核。目前,各風電場“兩票”填寫得到了規范,大幅提高了兩票的合格率。
(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制定情況
1.根據廣西公司《安全生產獎懲規定》修訂完善了桂林分公司《安全生產獎懲實施細則》,通過安委會的審議并已。
2.按照集團公司盡職督察要求,修訂完成了桂林分公司全員崗位責任制,通過安委會的審議并已。
3.根據廣西公司《“兩票”管理規定》,修訂完善了桂林區域《“兩票”管理標準》,已提交公司標準化辦公室和各項目公司進行審核,本月底執行。
4.組織修訂了福家田風電場巡檢記錄,優化完善了巡檢項目,提高了現場on-call人員的日常巡檢質量。下一步準備在其他風電場進行推廣應用。
5.組織完成桂林分公司運行規程和檢修規程的編制工作,目前正在對初稿進行校核,后續經討論、定稿、審議后,計劃8月份實施。
(三)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計劃制定實施情況
1.桂林分公司現場一線員工多為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人,工作時間不長,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為了盡快提高現場一線員工的工作技能,由HSE部牽頭,組織三個生產部門于年初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生產運行人員崗位能力培訓的通知》,明確了2019年度安全培訓計劃及內容,并將培訓工作任務細化分解到月并嚴格執行。按照計劃和現場實際需要,先后在各風電場開展安全教育培訓24次,對入職新員工培訓10次,根據季性變化對駕駛員開展安全教育培訓2次,較好完成了培訓工作任務,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按集團公司盡職督察要求,修訂完善了公司培訓計劃內容,將三類人員、管理人員的再教育納入培訓計劃,同時開展了實操技能培訓,并組織相關人員進行了應急能力培訓和“紅十字救護員”取證培訓。
(四)安全生產投入有效實施情況
為保障公司的安全生產,根據廣西公司《安全生產費用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和實際需要,桂林分公司年初制定了2019年“兩措”費用使用計劃,并將費用細化到月,預算總費用為43.3萬元。其中“三標”體系建設30萬,應急預案評審備案10萬,“安全生產月”活動是1.5萬,員工安全帽和反光背心是1.8萬。
目前,按照計劃對公司消防滅火器、消防栓進行了全面檢測和補充,同時購置安全帽、反光背心等用品、用具費用1.8萬;“安全生產月”活動購買25項反措書籍及宣傳資料1.48萬。簽訂應急預案評審、備案合同9萬,計劃8月底前完成相關評審、備案工作。簽訂“三標一體化”體系貫標合同30萬,計劃10底前完成貫標工作。
(五)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以及督促、檢查安全生產工作情況
1.加強日常的安全巡視檢查。結合培訓工作,每周到一個風電場開展一次培訓和現場檢查工作,及時檢查現場及“兩票”管理存在的安全隱患。
2.組織開展專項檢查活動。開展了節后、春季安全大檢查、防臺防汛、防小動物等安全專項檢查活動,共查處安全隱患101項。
3.按照桂林區域黨委的要求,組織開展了桂林區域公司春季安全生產大檢查聯查聯排活動,抽調項目各公司安全生產骨干人員,對各公司生產運營以及在建項目開展了系統性檢查,以“邊查邊改、立查立改”的方式進行,共查處安全隱患93項,并按“五定”原則督促完成整改。
(六)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情況
1.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按照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要求,年初下發《關于開展桂林分公司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通知》,成立了公司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明確了各組人員的職責,細化了應急體系建設工作任務分工,組織召開了專題會,完成了對制度、預案的修編工作。建立了應急指揮室,下發了應急處置卡。
2.加強應預案的演練。年初制訂下發了2019—2020年應急演練工作計劃,按計劃組織開展了應急演練。上半年按計劃共完成了5個專項應急預案的演練,通過演練,檢驗了通訊設備聯絡的有效性及員工的應急處置能力。
3.強化員工的應急培訓。組織員工開展了應急預案的學習及考試,大力開展應急知識培訓,完成了應急體系建設專項自查整改工作,補充完善了應急用品,同時以筆試結合現場拷問的形式開展員工應急能力的日常考試。
4.開展汛期值班。印刷下發了防汛應急值班記錄本,明確了值班日程安排和責任分工。
(七)生產安全事件報告情況
1.對6月9日金紫山到桂林集控通訊中斷未及時報告事件,對責任人進行了嚴厲處罰,并要求在部門內進行“說清楚”。
2.組織開展了經驗反饋。同時上半年的經驗反饋匯編已在編制過程中,月底前完成。
3.建立了生產安全事件報告臺賬,督促并要求發生安全事故事件和設備故障時要及時上報。
二、本單位及本人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亮點
(一)開展“兩票”管理專項提升活動
公司HSE部于2月13日下發《關于開展“兩票三制”專項治理的通知》(桂林安環函〔2019〕2號),組織區域各公司開展了“兩票”專項治理活動。2月21日組織桂林區域各公司召開“兩票”專題討論會,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達成8項共識,規范并統一了填寫內容。按照活動計劃,2—4月份共開展“兩票”專項檢查3次,并于4月21日召開“兩票”治理總結會,對“兩票”執行存在的問題進行通報,并對下一步工作做了具體規劃。
按照廣西公司要求,5月10日組織區域各公司討論“兩票”制度執行情況,形成后評估報告,指出“兩票”在現場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向廣西公司提出了后續執行過程中相關建設性意見。
通過開展“兩票”專項治理活動和一系列管理措施,各風電場“兩票”管理得到了有效提升,為班組“三基”建設和公司安全生產打下了基礎。
(二)組織區域各公司開展安全生產聯查聯排活動
按照桂林區域公司2019年工作會議的部署和黨委的要求,為實現“主軸驅動、區域協同,構建安全生產新格局”的目標,由桂林分公司HSE部牽頭,于3月25日至月30日在桂林區域各公司范圍內開展了2019年春季安全大檢查聯查聯排活動。本次活動各單位積極響應,抽調了生產和工程管理方面的骨干組成檢查小組,對生產和工程建設現場進行深入檢查,共查出93項不符合項,并按“五定”原則要求落實了整改。同時,通過開展聯查聯排活動,為各公司創造一個相互溝通學習的平臺,在活動中查找問題,發現不足,達到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為打造“桂北百萬千瓦清潔能源基地”創造了良好氛圍。
(三)編制全員崗位安全生產責任制
公司成立時間晚,桂林區域公司年初才完成職責劃分。為進一步完善公司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確保公司各層級人員安全生產責任履職到位,公司HSE部在學習借鑒集團內部先進單位良好實踐的基礎上,編制完成全員崗位安全生產責任制清單。內容覆蓋公司現有各崗位,安全保證體系、監督體系、支持體系的職責進一步得到明確,為公司安全生產工作有效開展奠定了制度保障。
(四)啟動了全員崗位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清單編制工作。
編寫下發了關于開展《桂林分公司全員崗位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清單編制》通知,啟動了清單編制工作。計劃10月底前完成。
三、存在的問題(一)本人存在哪些履職不到位的情況
1.安全知識的宣傳、學習和培訓力度不夠,培訓內容比較單一。
2.內業管理缺乏主動性,資料臺帳管理不全。
3.安全檢查深度不夠、技術含量低,現場安全隱患不能得以全面查處。事故隱患整改機制的及時性、有效性、針對性等方面還存在差距。
4.對部門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的安全獎罰力度不夠,不能激發員工安全生產的積極性。
5.監管精細化程度不夠。局部檢查多,全面監督少;表面檢查多,深入分析少;查細小問題多,查大系統、大隱患少;查靜態問題多,查動態問題少(生產過程中的違章指揮、操作等)。
6.抓工作落實不夠徹底,對發現的隱患問題重視程度不夠。
整改措施:
1.加強自身業務能力的學習,以講促學,不斷豐富自已的業務知識和提高培訓水平。
2.改正工作作風,工作精細化,加強風險預控和隱患分級管理,全面深入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并嚴格按“五定”原則做好隱患排查整改工作。
3.敢于“唱黑臉”,進一步加大對“三違”行為的管理和考核力度。
(二)本單位目前在安全生產方面存在哪些突出問題,是何原因。
1.生產一線員工多為年輕人,缺乏工作經驗,綜合技術水平普遍不高。
原因:工作經驗不足。
2.部分員工麻痹思想未完全根除,仍存在思想松懈和僥幸心理,相同的“三違”問題重復出現。
原因:培訓不夠,考核不嚴,員工安全意識淡薄。
整改措施:
1.進一步加強技能培訓,嚴格執行年初制定的培訓計劃,采取形式多樣和員工普遍認同的方式開展培訓,提高培訓實效性。同時加強學習效果的考評,提高員工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持續深入開展“反麻痹,保雙零”活動,進行全員思想教育,認真落實崗位負責制,強化員工的責任意識,引導員工牢固樹立“思想麻痹、心存僥幸就會釀成事故”和“違章就是違法、嚴重違章就是犯罪”的思想理念。
關鍵詞:會計誠信缺失對策
目前在會計領域中造假現象愈演愈烈,已經撼動了會計誠信基石。如何重塑會計誠信,遏制會計造假,不僅要加強法律、制度和規則建設,而且必須積極倡導誠信精神,建立會計誠信體系,才能提高會計誠信度。
1會計誠信的重要性
會計誠信體系建設是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是會計從業人員的基本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但是,伴隨“銀廣廈”事件、“藍田股份”事件的出現,會計造假、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卻愈演愈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如果會計誠信問題得不到解決,其“不和諧”因素必然會阻礙和諧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
2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
2.1信息不對稱是導致會計誠信缺失的前提
信息不對稱是指市場經濟的活動主體享有不同的信息。一般來講,會計信息的制造者都會直接參與公司的運作管理,并控制著企業經濟活動的全過程,且擁有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而多數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則不能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只能靠會計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來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這就造成了會計信息的制造者與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會計信息的制造者可能違反誠信原則,向使用者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
2.2民事賠償機制不健全,違規成本低是會計失信的動力
在當今成熟的證券市場,上市公司欺詐性的信息披露行為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其中就包括高額的民事賠償,往往令違法者賠得血本無歸。在我國,《證券法》對股票發行人未按有關規定披露有關信息,或者披露的信息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有重大遺漏規定了行政和刑事責任,但沒有提到民事賠償問題,難以使違規者受到嚴厲的經濟處罰。正因為違規所獲得的收益遠遠大于違規所付出的成本,這就為不法分子“冒天下之大不韙”添加了動力。
2.3注冊會計師審計缺乏獨立性,監督不力,是導致會計誠信危機的直接原因
注冊會計師在客觀上需要他們維持宏觀經濟的正常運行秩序,保護社會公眾的經濟利益。但是,近年來國內外發生的一系列審計失敗案件卻使我們大失所望。不論是安然事件,還是銀廣廈事件,莫不與獨立性問題相關。審計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它的獨立性,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沒有獨立性就沒有審計。注冊會計師職業規范要求它在形式上和實質上都獨立于審計委托人和被審計人,而在現實工作中要完全做到這一點卻很難。通常會計師事務所同時為同一客戶提供審計和會計咨詢服務,會計師事務所從被審計單位獲取豐厚的咨詢收入,損害了注冊會計師審計業務的獨立性,從而也使會計信息失真成為了必然。
2.4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國會計失信的根本原因
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是由國企改制而來,由于改制不徹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約機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較突出的問題。第一,國有企業“一股獨大”現象嚴重,股權結構不合理。我國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國有集團公司絕對控股,股東大會就成了大股東會議,由大股東說了算,這樣就很難保證廣大中小股東的利益。第二,董事會、監事會存在缺陷。董事會、監事會存在缺陷主要表現為缺乏必要機制來保障全體董事嚴格遵守義務,維護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第三,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存在缺陷。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在人員、財務、資產、機構、業務上沒有實現真正分開,導致上市公司被大股東操縱,從而造成控股股東損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東利益。這種公司制度的缺陷嚴重制約著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是會計信譽度低的根本原因。
3會計誠信缺失的對策
3.1建立會計信用中介機構,完善會計信息的供給制度
建立會計信用中介機構,審核供給者的誠信度和會計信息的質量,并據此評出信用等級,這給了誠信供給者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完善會計信息的供給制度,這包括會計信息的披露、對會計信息的審核和對供給者的監督,以保證所提供會計信息的質量。
3.2建立民事賠償機制,提高會計失信成本
建立民事賠償機制目的在于抑制供給者獲取不正當得益的愿望,如果供給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給會計信息使用者造成重大損失的,使用者可以供給者,要求懲罰并給予賠償。同時,借鑒外國成熟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修改完善相關法律和規章,加大對造假者的處罰力度,建立民事賠償機制,使其造假的預期成本遠遠大于其造假的效益,使造假者無利可圖,切實從根本上防止造假信息行為。
3.3加強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管理,建立誠信檔案
注冊會計師信用體系,應包括:以《注冊會計師法》和《會計法》為指導,以獨立審計準則和企業會計準則為核心的法律、法規體系;以中華傳統美德為基礎,以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為中心的職業道德教育體系;以內部行業自律和外部監管相結合的監管體系;以檢查指導和檔案管理相結合的職業道德管理體系。為保證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準則的實施,應當設立專職機構或人員對執業機構和執業人員履行職業道德準則情況進行檢查,把優秀的和不良的都記入誠信檔案,作為獎優罰劣的依據,提高注冊會計師履行職業道德準則的自覺性,保證做好各項工作。
3.4注重會計文化建設,培養會計誠信氛圍
會計文化的建設是培養會計誠信的根本。會計文化主要指會計人才培養、會計實務操作人員的繼續教育、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等與會計相關的各類人員的教育上,注重誠信與道德品質方面的培養、考核和評價。此外還需與企業誠信、個人誠信建設相結合。
3.5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體系
會計誠信建設,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必須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有效控制和引導經營者的行為。企業治理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內部制度安排,為此必須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建立政企分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同時完善公司內部會計控制體系,規范公司財務行為。
總之,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是會計執業機構和會計人員的立身之本,所有會計人員只要真正做到“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一定會建立一個信息和信用有機統一的會計誠信環境,擺脫目前所面臨的會計誠信危機。
參考文獻
建立現代企業檔案管理制度是企業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是企業檔案工作保持健康發展的必要手段。因為企業制度的創新與現代企業檔案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互相補充、促進的。
(一)企業改革需要檔案管理制度的創新,在企業改革過程中,無論是轉變經營機制,還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檔案為企業調整組織和產業結構,對外經濟合作、清產核資.進入市場成為具有獨立法人權力競爭者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據。
(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對檔案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企業檔案工作還停留在傳統管理模式下,將阻礙其發展。作為企業科技信息管理的組成部分,檔案部門要積極探索檔案工作發展的新思路,著手進行改革.實現檔案管理制度的創新。
(三)制定檔案管理制度,是為了加強檔案管理工作,提高檔案管理質量,更好地為社會、為民眾、為企事業服務,檔案管理制度的強弱直接影響到檔案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二、結合實際,建立現代企業檔案管理制度體系
檔案管理制度的建設是科學規范開展檔案工作、加強企業信息檔案資源建設工作的首要環節。因為制度是基礎保證和根本保障,它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F代檔案管理制度體系的建設應包含檔案工作規章、檔案管理制度、檔案業務規范和重點檔案工作制度等方面的內容。其中檔案工作規章包括各級、各部門檔案工作人員責任及文件形成歸檔責任制度、檔案工作規定、資產與產權變動檔案處置辦法、檔案工作責任追究制度、檔案管理應急預案等方面;檔案管理制度具體又涵蓋了檔案管理辦法、檔案保管制度、檔案鑒定銷毀制度、檔案統計制度、檔案利用制度、檔案保密制度、電子文件歸檔管理制度等制度內容;檔案業務規范則又囊括了檔案整理規范、檔案分類方案、文件歸檔范圍和保管期限表、特殊載體檔案管理規范、檔案全宗管理辦法等內容;而重點檔案工作制度則包含了軍工電子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檔案管理規范、檔案工作協作組工作規則等等。
筆者所在的中電??导瘓F有限公司是2014年在總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加快安全電子產業發展”的號召下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下屬全資子公司浙江??导瘓F組建而成的安全電子產業子集團,公司建立伊始,公司領導就十分注重制度體系建設工作。中電??禉n案管理辦公室更是積極配合公司制度建設工作,結合檔案工作的特點難點,在貫徹公司制度建設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的前提下,檔案工作人員勤做功課,積極調研,認真完成《中電海康集團有限公司檔案管理辦法》,其中包含了檔案管理人員工作職責、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鑒定、利用等等規范,奠定了檔案管理工作的基礎,初步在制度建設和執行環節層面上打造了閉環管理平臺。隨后各專兼職專業檔案管理人員結合自身工作實際經驗,相繼出臺《文書檔案管理細則》、《會計檔案管理細則》、《科研檔案管理細則》《儀器設備檔案管理細則》等等制度規范,進一步強化責任落實,嚴格工作標準,使檔案管理工作很快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后續我公司檔案管理部門將進一步完善檔案管理制度建設,從強化企業檔案資源建設角度出發,積極學習、研究先進企業的檔案資源建設經驗,制定出適合我公司發展要求的企業檔案資源建設制度,推進公司檔案資源建設工作的開展,如《企業檔案資源開發與利用制度》、《檔案資源建設管理制度》、《檔案資源建設達標升級考核測評辦法》等制度,最終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學規范、可操作性強的現代檔案管理制度,夯實公司檔案管理工作的基礎。
三、如何優化創新檔案管理制度體系
(一)制度創新戰略――走實用化之路
沒有永久不變的制度,只要是符合本單位實際情況的,可以進一步提高效率的就是好制度。制度創新的成果要經得起實踐的考驗。在檔案館看來有效可行的制度,未必在基層單位檔案室能順利推廣和應用。檔案人員一定要深入學習和研究本單位的當前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制度創新著眼點在于組織內部。機制與制度是密切相關的。機制是由制度內化而來的,檔案管理制度是否符合本單位運行規律,這是檔案管理機制創新能否實現的關鍵。
(二)管理創新戰略――走復合化管理模式之路
新世紀的新技術革命,正在推進組織管理現代化和辦公自動化。檔案形成的規范性和檔案利用的廣泛性,將使檔案和檔案工作走出檔案室,走向組織管理的每個角落,使檔案事業成為組織內全體干部職工的共同事業。搞檔案工作信息化也好,搞檔案數字化也好,千萬不能忽視傳統檔案管理模式。我們主張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引進現代化的技術和管理手段。數字檔案和紙質檔案同步推進,采用復合化管理模式。復合化檔案管理模式是檔案載體多元化,兩種不同載體的檔案如何有機結合保存的模式,有利于檔案管理發展的良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