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統籌規劃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土地規劃;統籌關系;水資源規劃;可持續發展;資源配置;科學合理
0 前言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按1997年人口統計,人均水資源量為2220立方米,預測到2030年人口增至16億時,人均水資源量將降到1760立方米。按國際上承認標準,人均水資源量少于1700立方米為用水緊張國家。因此,我國未來水資源的形式是嚴峻的。針對面臨的問題,建議我國水資源的總體戰略是: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對水資源規劃,達到供需平衡,并從過去的以需定供轉變為加強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的基礎上保證供水是勢在必行之路。但是從水資源規劃起點出發,必須兼顧城鄉發展規劃、土地規劃,雖然這三者在概念上不同,但是,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水資源論證是城鄉發展規劃、土地規劃的基礎,同時又以城鄉發展規劃、土地規劃為目標,為其前進明確方向,最終達到互利共贏的格局。
1 水資源規劃中與城鄉規劃、土地規劃統籌思路
在進行水資源利用規劃的同時,城鄉規劃和土地規劃是必不可少的兩個影響因素。水資源規劃需要兼顧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因為水資源規劃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水資源規劃是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的基礎;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也要兼顧水資源規劃,水資源規劃為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服務,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是否合理取決于水資源規劃。水資源規劃和城鄉發展規劃要互補互利,堅持以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指導水資源規劃,堅持以水資源規劃為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的基礎。首先,規劃協調性。在進行水資源規劃的同時,不能片面強調水資源規劃,也不能只著重于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二者之間不能彼此獨立,在規劃發展中必須注重二者的協調關系。其次,規劃整體性。在規劃過程中盲從國民經濟發展大局出發,做好整體布局,既要做好整體規劃,也要兼顧局部規劃。最后,規劃可行性。規劃是用來指導實踐的,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注重規劃的可行性,使規劃制定的方案能夠落實到今后國民經濟發展中去,為發展搞好理論鋪墊。
2 水資源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規劃統籌方法
由于以上規劃由不同行政部門執行,規劃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都存在一定差距,在現有體制中,各主管部門往往不能就各自規劃進行相互借鑒和交流。對于這一現狀,首先必須建立一種可行體制,對各部門規劃進行結合,形成全方位、整體協調的規劃體系。該規劃體系能夠基于整體利益,立足區域發展的具體情況,廣泛征求各利益主體意見后的綜合協調;也能夠加強規劃實施效果,避免規劃過程中,各放相互脫節,各自為戰的現象。對于在規劃中出現的交叉、矛盾的地方可以及時糾正和調整,避免出現重復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最終實現提高規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次,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建設與土地利用對水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伴隨而來的就是各方的供需矛盾。從經濟長期發展的角度上看,城鄉發展和土地規劃必須服從水資源規劃,結合當地水資源分布特點以及水資源調控工程的分布,實現城鄉發展中產業調整以及土地規劃布局的合理控制。最后,正確處理水資源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規劃之間的關系,即為了滿足城鄉規劃、土地規劃,水資源規劃需要在前者的基礎上制定;而在城鄉規劃、土地規劃的過程中,需要嚴格執行水資源規劃。
3 完善制度,統籌規劃
為了更好地保護我國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國家有關部門制定了水資源法,其內容包括:水資源管理體制與水資源規劃;水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水域管理和水資源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治理與管理;水利工程的建設、保護盒管理、水事糾紛的處理;防汛抗洪等。相較之下,比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更加有針對性、更加科學、更有保障性。但在現有制度下,各主管行政部門缺乏有效溝通,各行其是,行政指令措施無法有效統一,造成效率低下,浪費資源。所以,要統籌規劃必須以制度創新為基礎。首先,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針對目前不完善的法律法規、實施制度,應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確立相關法律地位;其次,打破行政主導地位,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市場規律,為統籌戰略打好基礎。最后,建立相應配套的規章制度,增強規劃的執行力度和社會效應,這樣才能切如加強規劃實施的監督管理,全面的、及時的糾正各種違法違規行為。
總而言之,水資源規劃和城鄉發展規劃、土地規劃之間關系密切,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不論在發展思路還是發展途徑上,都要進行有效改革,將幾方之間的利益緊密聯系到一起,兼顧全局,統籌規劃,才能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確保工作方法和工作成果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蕭昌東.“兩規”關系探討[J].城市規劃會刊,1998,(1):29-33.
[2]魯春陽.城市規劃于土地利用規劃的關系研究[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7(04).
[3]陳銀蓉,梅昀,汪如民,趙冬.城市化過程中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規劃協調的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01).
[4]王素萍,杜艦.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矛盾與協調[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4(12).
[5]曹榮林.論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互協調[J].經濟地理,2001(05).
[6]蕭昌東.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若干思考[J].規劃師,2000(03).
關鍵詞:重慶,都市區北部核心區,給水,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0引言
依據《國務院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號),將重慶發展改革提升到事關全國改革開放、區域協調發展、西部大開發和生態安全等國家戰略的重要層面,賦予了重慶在全國及區域發展中諸多重要的只能與定位。2010年5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重慶兩江新區。兩江新區著眼于構建內陸開放經濟和現代產業體系,將建設成為內陸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長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內陸開放的重要門戶、科學發展的示范窗口。
面對這一新的發展趨勢,作為兩江新區發展的重點核心地區必然也加重分擔這一歷史使命的重要職責,要求供水等基礎設施著眼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以實現區域市政設施優化布局、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為目標,提高供水可靠性和安全性,為兩江新區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1區域概況
1.1區位現狀
重慶主城區北部片區核心區位于重慶兩江新區范圍內,所轄范圍主要為江北區(部分)、北部新區、渝北區(部分)用地,主要包括兩江新區除龍盛、蔡家、水土三個組團以外的全部建設用地(即觀音橋組團、人和組團、空港組團、悅來組團、禮嘉組團、唐家沱組團局部6個組團),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約413平方公里,規劃人口約289萬人。
兩江新區內部山水縱橫、南北切割,龍王洞山余脈、鐵山坪、銅鑼山和龍崗山等走廊將新區劃分成若干南北向聯系強、東西向聯系弱、各具特色的帶狀槽谷。其中,觀音橋、人和和唐家沱集中分布于高程大約在200~250米的中部槽谷內。該地區大部分為現狀建成區,已經做過基礎平場處理。悅來和禮嘉集中分布于高程大約在250~350米的西部帶狀槽谷內。該地區用地相對破碎,但水系資源豐富。空港北部分布在兩個不同的槽谷中,海拔高程分布在400米左右。槽谷的用地條件相對平坦、完整,境內均有二級水系流經。
1.2供水設施現狀
目前整個北部片區的飲水水源主要依靠嘉陵江、長江及部分現狀水庫取水。其中江北大部分地區、北部新區、兩路部分地區水源取自嘉陵江,黑石子、寸灘、唐家沱等地區取自長江,兩路老城部分地區取自新橋水庫。
規劃區內主要建有梁沱、兩路、江北、長安茶園、東渝、悅來等城市水廠6個,實際供水能力75.86萬立方米/日,給水服務人口約180萬人;供水管網已覆蓋主要建成區,另有渝北王家、木耳等地區有小規模鄉鎮水廠供水,2011年城區實際人均綜合日用水量為421升/人?日。
現狀公用水廠情況一覽表
水廠
名稱 位置 規劃
規模
(萬立方米/日) 水源 出廠
水質 11年高峰日供水量
(萬立方米/日) 水廠占
地面積
(平方米) 供水
范圍
梁沱 江北農場 36 嘉陵江 優 42.8 100000 江北區、渝北區、北部新區
江北 中建村 6.5 嘉陵江 優 6.11 9597 觀音橋、董家溪、貓兒石、華新街、五里店、CBD和溉瀾溪
茶園 鋼鋒后村 5.0 嘉陵江 優 3.39 5732.3
兩路 互助村 7.0 新橋水庫 優 8.06 12522 渝北城區
悅來 悅來 120 嘉陵江 優 11 600000 悅來、兩路空港、禮嘉、黃茅坪
東渝 西南合成制藥―黑石子 5.0 長江 優 4.5 18666.8 黑石子、白沙沱、唐家沱太平沖
合計 174.5 75.86
2規劃目標、原則
2.1規劃目標
按照城鄉統籌的城市發展理念,構建兩江水源、周邊水庫水源相互應急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
2.2規劃原則
1. 面向區域發展,統籌城鄉供水設施
加強與已編各項專項規劃的統籌協調,從有利于區域發展、城鄉統籌的角度對供水設施進行空間布局、統一安排,用以指導兩江新區核心地區建設發展對供水設施的配置要求。
2.技術經濟合理,留有發展空間
在充分考慮和分析各種用地規劃、自然地形條件的基礎上,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保護區域生態環境為理念,統一規劃,分期實施。力爭做到既滿足規劃、規范及開發建設要求,技術上合理;又能節約投資,使規劃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同時考慮未來不可預見因素,還留有一定的接納能力。
3.推行循環經濟,節約土地資源
規劃在滿足城鎮發展需要的前提下,大力提倡和積極推行循環經濟,鼓勵節約用水,對于工業用水應逐步提高循環率,在技術和經濟可行的基礎上開展中水回用,供水設施布局要和城市發展相結合,節約用地。
4.安全可靠并重
規劃要充分考慮城市的供水安全,特別是水源水質要有長期的穩定的優良水質,同時城市的供水系統要具有較高的可靠性。
5.分期規劃和重大基礎設施適度超前建設的原則
近期實施方案與總體規劃相協調,按遠景發展規模控制,留有適當余地。
3用水量預測
3.1用水量預測方法
1、單位分類用地用水量指標法
預測最高日需水量為152-284.5萬立方米/日。(2011年總規用水量指標)
2、單位人口綜合用水量指標法
預測最高日需水量為 144.5-217.1萬立方米/日。(人均用水量500升/人•日)
3、單位建設用地綜合用水量指標法
預測研究范圍內最高日需水量為202.4-242.9萬立方米/日。(45-120立方米/公頃)
4、水量增長趨勢法
預測研究范圍內最高日需水量為211萬立方米/日。(6.0%增長率)
根據以上幾種方法預測及互校,經綜合分析,至規劃期末,預測主城北部片區核心區最高日需水量為199~220萬立方米/日。
3.2供水量平衡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主城北部片區核心區規劃用水量預測為200-222萬立方米/日,將總用水量預測以各水廠為單位進行水量分配預測,各水廠供水水量平衡結果如下:
北部片區核心區水廠規劃水量平衡預測表
單位:(立方米/日)
水廠名稱 用水量預測(低水平) 用水量預測(高水平) 備注
兩路水廠 50000 70000 重慶中法供水有限公司
悅來水廠 1100000 1195000
梁沱水廠 360000 360000
江茶水廠 0 0
寸灘水廠 450000 555000
小計 1910000 2100000
東渝水廠 90000 100000 東渝自來水有限公司
合計 2050000 2270000
4規劃內容
4.1水廠總體布局
結合城市用地布局、各組團的需用水量和水資源情況,按照國家節能降耗、提高水質及集約用地等要求,經綜合平衡,將北部片區核心區城市水廠按遠期、遠景方案分階段布局。考慮北部片區核心區現狀供水設施狀況,遠期主要布置悅來、梁沱、兩路、牛頭巖、江北、江北茶園、寸灘、東渝等8座城市水廠,規劃城市水廠按總供水能力達234萬立方米/日控制。待規劃遠景,考慮整合城市水廠資源向集約化、大型化發展及高標準水質處理需求,將北部片區核心區逐步調整為以悅來、梁沱、寸灘為主供水廠,牛頭巖、東渝為輔,兩路應急,取消江茶水廠的供水格局,同時考慮城市發展的一些不確定性,規劃城市水廠用地按總供水能力236萬立方米/日控制。
主城區北部片區核心區水廠規劃一覽表(遠景)
序號 名稱 位置 規模
(萬立方米/日) 用地面積
(公頃) 主要服務范圍 備注
1 悅來水廠 悅來 120 60 悅來、鹿山、北部新區、兩路、農業園、機場、空港 保留總規規模
2 梁沱水廠 江北農場 36 13.4 江北上游地區、北部新區(局部) 保留總規規模
3 江北水廠 大興村 0 1.2 ―― 逐步關閉
4 茶園水廠 長安 0 1.0 ―― 逐步關閉
5 東渝水廠 黑石子 10 5 黑石子、唐家沱沿江及鐵山坪地帶 保留總規規模
6 寸灘水廠 寸灘 60 14.6 五里店、江北城、寸灘、唐家沱、石坪 擴建
7 牛頭巖水廠 木耳 (10) 4.0 木耳鎮以北地區 保留總規規模
8 兩路水廠 兩路北 0 6 ―― 改為應急
合計 226 105.2
備注 牛頭巖水廠供水區域不在規劃方位內,水量不計入合計中。
4.2供水分區規劃
根據北部片區核心區用水現狀及自然地形高差,遠期8座城市水廠供區規劃如下:
表6 3 主城區北部片區核心區水廠供區規劃一覽表(遠期)
序號 水廠
名稱 規劃規模
(萬立方米/日) 主要服務范圍 供區服務面積
(平方公里)
1 悅 來 120 悅來、鹿山、北部新區、兩路、農業園、木耳、空港保稅區 234
2 梁 沱 36 江北上游、北部新區 60.7
3 江北+茶園 6+5 五里店、江北城 13.9
4 寸 灘 40 寸灘、唐家沱、石坪、江北城 68
5 兩 路 7 兩路老城區、空港工業園區 13.1
6 牛頭巖 (10) 木耳鎮以北地區(不在規劃范圍) ――
7 東渝 10 黑石子、唐家沱沿江、鐵山坪 23
合計 224 412.7
表6 4 主城區北部片區核心區水廠供區規劃一覽表(遠景)
序號 水廠
名稱 規劃規模
(萬立方米/日) 主要服務范圍 供區服務面積
(平方公里)
1 悅 來 120 悅來、鹿山、北部新區、兩路、農業園、木耳、空港保稅區 247.1
2 梁 沱 36 江北區嘉陵江上游地區、北部新區 60.7
3 寸 灘 60 寸灘、唐家沱、石坪、江北城/五里店 81.9
4 牛頭巖 (10) 木耳鎮以北地區(不在規劃范圍) ――
5 東渝 10 黑石子、唐家沱沿江、鐵山坪 23
合計 226 412.7
水廠規劃供區分析圖(遠期)
水廠規劃供區分析圖(遠景)
5結語
為了推動重慶市主城北部片區核心地區的建設,創造宜居、安全的人居環境,提高和加強主城區北部片區核心區總體供水能力,開展編制了《重慶主城區北部片區核心區供水專項規劃(2012-2020)》。規劃制訂了近期建設計劃,并分近遠期進行了投資估算;在城鄉統籌的背景下,著重于兩江水源互調、供水體系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規劃建設,完善北部核心片區城市功能,促進該片區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年)(2011年修訂)
找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定位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戰略性。戰略性是指全局性和長期性,包括重大前沿技術領域、對多數行業具有帶動和支撐作用的領域等。二是新興產業。新興產業是指新技術處于產業化的初級階段,但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的產業。
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已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領域和重點方向,在推進和落實上應注意把握幾個原則:
一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項長期戰略,切忌短期行為。應根據技術和市場成熟度,發展一批、培育一批和儲備一批。在技術相對成熟、應用前景明朗的領域,實現規模化發展;在技術路線尚未穩定,處于發展初期和成長期的領域,需鼓勵創新創業企業,通過科技成果產業化,培育新興產業;此外,還可選擇一些具有產業化和市場需求前景的技術或者重點支持培育可商業化的技術,為發展未來的新興產業做準備。
二是以掌握核心技術與培育市場為突破口。一方面,目前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多是通過引進技術發展起來的,建設投資增長較快,研發投入不足,不掌握核心技術,許多還是低端制造。因此,應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上下工夫。
三是提高市場的可接受性。技術突破和工程化不等于發展產業。前者是解決技術可行性等問題,而發展產業則要求經濟可行和被市場接受。在一些新興產業發展初期,政府給予一定補助,但應是階段性的。要看到,僅靠政府補貼政策的行業是難以持續發展的,唯有加大技術研發、積極開拓市場,才能提高競爭力,真正為市場所接受。
四是注意發展質量,防止片面追求數量。要因地制宜,根據地區比較優勢、技術和產業基礎,選擇與本地產業關聯作用較大的新興領域,集中力量培育區域特色優勢產業群,帶動一批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真正帶動區域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面臨不確定性
目前,世界范圍內許多重點新興技術還處于產業化初期,技術和市場尚不成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沒有經驗可循,我們不能再依靠模仿和跟蹤發達國家的模式。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一些不確定性:一是技術發展路線的不確定性。新興產業在起步階段創新活躍,技術更新快。如,液晶顯示技術在短短的幾年內從5代線升到8.5代乃至更高,一項幾十億元、上百億元的投資項目可能很快過時。二是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初期市場規模小、商業模式不確定,還可能與現有的產品和技術競爭,市場成長慢。因此,初期大規模投資效益不一定好。三是產業成長過程中外部環境具有不確定性。新興產業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鏈配套條件不成熟,相關政策和制度還不健全。政策、標準等制度變化,可能對產業發展形成不穩定因素。面對這些不確定性,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政府重點支持與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相結合。一方面,應尊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自身發展規律和市場需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設和完善與創新有關的各種要素市場,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戰略規劃,培育生產要素市場,構建激勵創新的制度政策,支持和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產業發展需要轉方式調結構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應從全局人手,統籌規劃,科學引導,有效監管,盡快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抓出成效,在新一輪國際科技競爭中贏得主動。具體到操作層面,談幾點個人的看法。
第一,要加強跨部門、跨領域的統籌規劃,配套發展。打破部門和地區分割,在國家總體戰略目標下統籌規劃,形成合力,發揮整體效益。加強相關核心技術研發、產業鏈各環節配套、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相關標準、制度和政策的統籌規劃。如,發展風電與配套電源和電網建設統籌規劃;發展電動汽車與充電系統、電池技術和汽車技術統籌規劃;裝備制造國產化要與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標準、檢測體系統籌規劃等。
第二,要持續支持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儲備,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加強各部門之間和各類科技計劃的銜接,建立研究開發與示范、推廣為一體的管理體系。加大研究開發投入,從需求出發倒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重點,加大示范工程的投入。鼓勵各種形式的產業技術戰略聯盟,支持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研究開發聯合體,建立國家支持和企業分擔的投入模式,通過合理的利益和知識產權分享機制,形成產學研用合作長效機制。
第三,建立以真實成本效益分析為基礎的投資決策機制。重大技術的推廣應用要建立全壽命期內能源轉化效率和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在技術可行性的前提下,根據能源效率和環境影響確定不同技術路線的優先順序和優惠政策。
第四,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鼓勵需求的政策,為新興產業開拓市場創造良好條件。切實落實消費型增值稅,進一步細化政府采購政策,通過法律、技術標準、安全標準、市場準入等措施促進新技術的利用和推廣。通過稅收、金融等政策,鼓勵采購首臺套或首批次重大技術裝備。
第五,有效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公平支持各種不同的技術路線,政府通過制定能耗、安全、環保等標準,建立市場準入門檻,由市場選擇新興產業的技術方向。其次,要加快資源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建立反映稀缺性和環境影響的資源價格和稅收體系,利用市場機制推動和引導企業創新。
【關鍵詞】公共服務設施;中等城市;規劃布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和建設需要與時俱進、科學發展。尤其是中等城市的公共服務的建設和發展是當前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其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是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參考因素。中等城市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規劃布局要實現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中等城市公共服務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群眾的生活質量,為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當前我國中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的現狀
我國中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和布局在建設中,要注意切實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全力構建多元化、系統化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要注意認真進行現場勘測、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真正了解明確群眾對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需求情況和當前建設的滿意度,圍繞群眾并以經濟情況為基礎的相應的中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和布局,而當前我國在此問題上主要采用的是“一主兩副一軸”的空間結構的布局,以城市的建筑中心為核心,最大限度地實現現有公共服務設施的最優化,努力形成功能綜合的公共服務設施結構。同時在中心廣場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加強文體服務中心、博物館、展覽館、文化館、公園、特色商業街等服務設施的建設和發展。而對于中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整合方面,主要是以部分區域進行有機的整合,例如對于某一集中興建的開發區進行單一模式的有效整合,但這種建設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由于在布局和規劃中缺乏必要的協調和統一,因此在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中主要表現為急功近利地針對某一區域的公共服務設施進行集中的建設,其力度和規模之大讓群眾得到了一定的好處,但是從中等城市的公共服務建設的總體規劃來看,缺乏必要的協調性和科學性,這是當前我國中等城市在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和布局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中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中等城市在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統籌規劃
中等城市在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中往往定位于某個時期、某個地域的發展,而對于全局缺乏統籌規劃,在規劃布局方面的統籌力度不夠。在規劃部門也相關職能部門的公共設施配置指標上產生分歧時,沒有明確的制度予以支撐,而規劃部門對公共服務設施的統籌力度不大,造成區域分散、各為一體,從而在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統籌規劃方面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撐,缺乏科學性和可持續性,在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中不能實現定點定向突破,不能有效發揮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的聚焦效應,實現規劃布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二)精細化水平有待提升
中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建設要切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認真調整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內容和指標體系,提升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的精細化水平,要細化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的內容,因地制宜地將教育、體育、養老、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協調起來。當前我國中等城市在對公共設施規劃布局中的質量和科學發展方面的定位和規范性建設上,不能有效實現對公共設施自身的內部功能結構、建筑質量和建筑風格與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密切聯系起來,無法保證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的科學性、前瞻性、可持續性發展。尤其在對不同類型和不同層級的公共服務設施的銜接上沒有有機的融合機制,不能切實保障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和布局中的公平公正。
(三)缺乏必要的經濟支持
中等城市的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布局在建設中存在著一定的資金問題,由于中等城市發展速度較慢,在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和發展中主要依賴政府部門的資金支持,而政府工作紛繁復雜,要切實保障在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中的資金的及時和有效地投入實非易事。尤其在城市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要充分滿足群眾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規劃的實際需求,但靠政府的資金注入是遠遠不夠的。從整體的布局上看,開發商的公共服務設施只是拘泥于開發區域的規劃,而從城市整體的規劃和人文建設中存在著一定的斷層。從公共服務設施的長遠發展來看,公共服務設施的所有權問題也留下了一定的隱患。
三、解決中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問題的對策
切實有效解決當前我國中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建設中的問題的,對于推動和促進我國中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加強統籌規劃
要實現中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的科學發展必須加強對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有效發揮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綜合協調調度能力,將公共服務資源規劃建設與城市的經濟和社會建設有機協調起來,平衡經濟、社會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資源的科學規劃布局,通過公共服務設施的適度空間預留,給經濟社會發展下的未來公共服務需求留足建設和發展的空間。要根據地域特色和風俗民情進行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布局,在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不居中,要注意明確考察當地群眾對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在規模結構上的科學性,特別是在大型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中的超前性和資源利用的合理性。通過統籌規劃實現對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中管理工作的加強,要側重于對教育、醫療衛生等基礎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的科學水平。
(二)提升精細化水平
有效提升中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精細化水平,要完善配置原則,充分考慮到公共服務設施的開放性特點,探索基于生活圈理論的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是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和建設融入人性化和科學化理念,認真考慮群眾的工作、生活中對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在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中,要以便利性為基礎,充分考慮到群眾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要求,切實提升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的精細化水平。
(三)創新融資和建設模式
中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的資金支持,要創新融資和建設模式,積極探索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中的融資渠道,引領各方面的公益資金或個人資金對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扶持,通過進一步明確投資、建設和產權體系,實現對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政府和企業資金的有效整合,有效完善規范高效的公共設施融資體制,充分調動社會資本投資的積極性實現公共服務的均衡布局和統籌規劃。
總之,在當前我國中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的建設和發展中,政府日益重視社會需求結構的發展變化,將提升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的水平和推動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作為構建以人為本的服務型社會的重要基礎。在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中,充分考慮到地域和群眾的需求,逐步實現中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均等化和規劃布局的科學化。
【參考文獻】
[1]宋潔塵、劉洋.進一步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的思考[J].北京規劃建設.2012(01):82-84.
關鍵詞:地質勘查;勘查技術;探究方法
1地質勘查技術概論
地質勘查是地質勘查工作的簡稱,是根據經濟建設、科學技術發展、國防建設的需要,對一定地區內的巖石、地層構造、礦產、地下水、地貌等地質情況進行重點有所不同的調查研究工作。根據地質勘查目的的不同,分為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地質勘查工作[1]。地質勘查技術的提升不僅是有關地質工作的基礎與要求,它同樣也是社會發展基礎要求與根基。在遵從地質勘查發展原則的基礎上,按照地質勘探方法進行勘探,發掘更加廣闊的地質勘探技術空間。地質勘查是包含多方面并涉及多種行業的基礎性技術,根據所涉及的不同領域或不同的目需求,勘查工作大致也可以分成礦產、水文以及工程等地質的勘查等,在多種領域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其重要性強,涉及行業技術深、廣,所以需要專業人員在技術、研究等方面進行重點探究。
2地質勘查技術的基本原則
當前在我國的國內地質勘查一般主要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具有一定公益性質的地質勘查,一種是具有一定的商業性質的地質勘查。各種地質勘查的方式方法可能具有區別,但是無論運用何種勘查方法,都應該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根據原則進行勘查,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進行工作。
2.1統籌規劃原則
地質勘查工作屬于重要的、大型的基礎性工作。無論是進行哪一種類的地質勘查工作都涉及到一個行業的發展與安危問題,都需要做好每一個項目活動的統籌管理,進行一系列的項目規劃,環節設計工作,在統籌工作中完成對今后可能涉及環節的各種處理辦法和應對措施,制定詳細的實施目標和實施過程規劃并嚴格按照統籌結果進行實施。地質勘查工作涉及的相關部門要依據國家政策進行實施并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做好四個統籌,一是統籌商業性和公益性的地質勘查,二是統籌環境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三是統籌國內礦產地質勘查和對外開放,四是統籌各類規劃區的地質工作[2]。根據統籌規劃結果進行地質勘查,保證環節實施的合理合法。
2.2科技創新原則
遵循科技創新原則,提升地質勘查技術的現代化。更好的地質勘查技術能夠確保勘查結果的準確性,能夠更加高效的完成地質勘查工作,節約成本,為行業提供更加安全的基礎環境。在科技創新原則的前提下,培養更加專業的技術型人才,加大技術創新能力,拓展地質勘查人才培養范圍,努力營造更加廣闊的行業前景。
2.3合理分布原則
地質勘探技術一個重要的服務方向是礦業的發展問題,針對找礦問題的原則來說,我們要遵循合理分配原則。礦業的地質勘查也不能過于集中,需要奧率我國的地質環境,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均衡問題,將找礦勘察地區布局的有關內容實行科學分配。
2.4領域拓展結合重點突出原則
地質勘查技術的發展必然帶領著行業地質問題的區域發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需要拓展地質勘查涉及的區域,拓展勘查的深度和廣度。在拓展地質勘查工作的實際中也要配合實際,突出重點,發展集中于一定的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發展。
3地質勘查技術的一般方法
地質勘探技術的使用不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還要根據總體方法進行實行,原則作為框架,方法進行指導,才能有效并高效的開展地質勘查活動。地質勘查技術的方法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地質方法,一種是數字法,兩種方法之下可分為多種詳細的實行方法,例如全球定位法、遙感地質法、地質填圖法、重力勘測法、數學地質法、甚低頻電磁法和地球化學測量方法等方法。其中后兩種方法是屬于數字法的范疇。下文將介紹其中幾種重要的方法。
3.1遙感地質法
使用遙感地質法對地質進行勘查是自從遙感技術興起后逐漸應用于地質勘查工作中的一種技術方法。這種方法的原理是根據遙感平臺的傳感器遠距離的接收地面物質發射、反射、反映的不同波段的電磁波,再由一系列分析裝置對電磁波進行翻譯、分析,從而達到對目標地區地質詳細勘查的目的。由于遙感應用于地質勘查工作中能夠高效快速的完成對大面積、困難地形等地質的勘查工作,所以遙感地質法是一種重要的地質勘測方法,其優點不僅是能夠完成一般方法不能完成的不易勘測地段的勘測,更能節省大量的實施成本預算。但使用遙感地質法也有一些缺點,例如前期技術等成本投入較大,不易操作等。遙感地質法總體成功率以及完成效果,過程等都比較具備優勢,所以此技術方法廣泛應用于地質勘查工作中,對地質勘查技術的實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地質填圖法
地質填圖法也是廣泛應用于地質勘查的一種基本技術方法。此方法通過各種基礎的測量方法對勘查地進行調查、測量等,從而制定有效、可用的具備完備條件的比例尺的地圖,便于工作人員從早期到工作周期的后期進行調用,地圖或地址資料長期保存,能夠有效進行工作調用。這種基礎性方法有利于根據不同時期和階段的地質問題進行勘查工作,比例尺地圖和地質圖等的制作可以根據不同階段的工作進行變更,也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其比較簡單的操作方法便于更多的工作人員進行實施,但效率和準確性都有待考量。
3.3重力勘測技術
重力勘測技術建立基礎是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基于重力原理,使用一定的專業設備對目標地域進行重力勘測,根據不同地段的重力異常或反射的不同數據得出一系列重力標準,只要不同的巖層或地質狀況有所不同,則便能用這種方法進行勘查,測量出所測地質巖石的不同密度或不同的反映數據,根據所得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工作。重力勘測技術操作簡單,能夠讓工作人員對目標地域的地段形成廣泛的工作認知,對所測地區的隱藏地址情況進行掌握。這種方法的優勢是能夠使工作人員對目標區域有一個總體的認知,在進行詳細工作之前形成對區域的總體印象。缺點是無法得出更加詳細的數據資料,不能進行持續的工作跟進。
4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現代經濟的發展,地質勘查技術對于行業發展更為關鍵。地質勘查遵循統籌規劃、科技創新等原則,通過遙感地質法、地質填圖法等方法,能夠加強地質勘查的準確性和深度廣度。
作者:張潤峰 單位:遼寧省有色地質局一一隊
參考文獻:
關鍵詞:河流;統籌管理;措施
水是循環的,從雨水、地表水到地下水,城市里的水是復雜而又完整的系統。在河流治理中,如果沒有各個環節的統籌規劃,城市里的水將是孤立的。只有從統籌治理、協調推進的角度出發,河流才會在健康與人水和諧中流動。城鎮水系作為人工和自然復合的生態系統,是由無數個相關的子系統有機構成的。如果只孤立地著眼于單個水問題的解決,有時只能使整體水環境陷入更為嚴重的惡性循環。因此,河流的治理應綜合考慮給水、排水、污水處理、再生利用、排澇和文化遺產、旅游等各種功能的有機結合,與城鎮的園林綠化緊密相聯,才能真正形成城鎮水系統的良性運轉[1-2]。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對于河流的治理正向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功能的需求拓展,從過去只重視防洪排澇、治污,轉向綜合考慮防洪排澇、自然環境、地域文化等多種功能,引入國際通行的多自然河道整治理念。然而,這種轉變是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即從初期的主要是滿足防洪排澇的需要,堤岸工程采用漿砌石或鋼筋混凝土直立式擋土墻逐步開始建設親水平臺,保持景觀水位;之后開始從引入生態堤的理念,采用簡單的護腳防沖措施,突出自然特色的基礎上逐步實施綜合治理,人水和諧相處的生態水系目標。近年來我國在城市規劃、河道的保護、河流治理工程建設;涉水、臨水的重大城市基礎設施、生產項目規劃布局進行防洪評估、水資源論證和環保評估,減少對城市河流的人為干擾等方面有了很大進步。
1運用市場機制管理
運用市場機制對河流進行治理,實踐證明是一種有效的建設管理方法。我國一些城市運用了滾動開發籌集建設資金的模式,實現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其中關鍵的問題是“統籌規劃”,政府作為項目的組織者,積極運用行政、經濟和法律手段配置社會資源。除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外,還建立了專門機構和工作制度。在工程實施中引入市場運作機制,按照國際慣例,實行公平競爭招投標,發揮廣大民眾參與監督的積極性,保證工程的進展和質量[3]。水是一種特殊的資源,水在被開發之后可以成為商品,水的自然屬性與城市河流綜合治理的需求決定了可以借助市場機制來優化河流治理的生產效率。供水、排水、污水處理、再生利用,以及園林綠化、拆遷安置、土地開發等可以充分利用市場手段,但河流治理同樣不能失去政府的監管和統籌規劃。各級政府部門需要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的手段,加強對河流治理的監管職權,強制性地保護城市水系生態和防污治污設施用地。
2協調管理
對于流域的上游、中游到下游,都有關于治污“代價”的議論。因此,一條河流的治理不能僅是流經城市的部分,還應該將上游和下游作為治理重點,只有全流域的環境改善了,才能使河流的水質保持健康。許多城市在整治河流之初大都將目標確定為“一灣清水,兩岸綠蔭”,結果在“兩岸綠蔭”之間卻是“一灣渾水”。原因主要在于上中游過度砍伐森林、開荒種地,加劇了水土流失,河水變得日益渾濁,洪澇災害頻發;隨意筑壩、建庫將河流分割成“連塘河”,改變了河水的時空分布,導致水生物的棲息地遭受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銳減,降低了河流的自凈能力;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河流的污染由上而下逐漸加重。其原因主要是流域上、中、下游和相關利益方各行其是,缺乏統一有效的協調統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實行全流域綜合治理。
為徹底治理水污染,需要從江河源頭抓起,全面實施科學規劃、綜合治理。需要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促進工業污染防治、提高經濟質量的治本之策,在源頭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需要深化工業污染防治,政府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4]。流域內的區域協調共同治理河流是一項很現實又重要的工作。做好流域城市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規劃是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問題,這是共同探討流域治理的基礎和約束遵守條件,通過制定統一規劃,使用統一法規,共同消除上游污染、下游治理的尷尬狀態。在全流域內開展城市群流域環境質量聯合監控工作,成立城市群環境監測聯合體,實施流域各河流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監測數據、環境監測科研成果的共享;加強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和水資源利用,推進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的建設,這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技術管理手段。對于流域新建工程項目,逐步推行上下游聯審制度,如果下游不同意建設的污染項目,上游部門將不得隨意批準。流域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化工、制藥、造紙、電鍍等嚴重水污染項目,禁止新建含磷洗滌用品生產項目,已建的限期轉產或關閉;禁止銷售和使用含磷洗滌用品等,這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政策法規管理手段。
參考文獻:
[1]魏萍,劉李剛.淺析瑪納斯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與保護措施[J].新疆水利,2005(2):19-21.
[2]萬育生,張繼群,姜廣斌.我國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研究[J].中國水利,2005(7):16-20.
一、改革的深刻性、復雜性與改革的頂層設計
過去三十多年的第一次轉型與改革帶有增量的鮮明特征,往往能夠實現“帕累托改進”。今天,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帕累托改進”的空間越來越小,第二次轉型與改革更多涉及包括政府體制在內的存量制度變革,涉及全面的利益關系調整和利益博弈,其深刻性和復雜性遠遠超出第一次轉型與改革。
克服部門利益,對改革頂層設計提出新要求。在政府轉型成為改革關鍵和重點的時候,由部門自行設計方案推進改革,難以保證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十二五”時期加快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改革的“重頭戲”,將涉及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這些改革需要研究如何通過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出臺超越部門利益的改革方案,真正按照“管辦分離、政事分開”的要求推進公益機構改革。
克服地方利益,對改革頂層設計提出新要求。未來5年,改革將更多地觸及地方利益。比如,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將成為“十二五”時期改革的主攻方向,中央政府要控制過剩產能、調整經濟結構,嚴格限制高污染行業,可能會使得許多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減少。這些問題必然涉及中央地方財稅關系的深層次調整,需要在中央統籌規劃、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才能有效解決。
克服行業利益,對改革頂層設計提出新要求。在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我們能夠逐步看到民營經濟的重要性,為此國家出臺了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新36條。但其真正落實,涉及打破行政壟斷,涉及包括鐵路、航空、郵政、電信等多個行業的利益調整,涉及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之間的利益博弈。在發展方式轉變的特定背景下,更多的國有經濟將從與民爭利的領域退出,更多的國有經濟將配置在公益性領域。只有在中央的統一部署、統一規劃下,才能切實推進以民富優先為導向的國企改革和壟斷行業改革。
二、全面改革與改革的頂層設計
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這是中央對新階段改革的總體部署。要推進全面改革,還需要通過頂層設計,選擇可操作的改革方案和改革路徑,形成改革的總體規劃。
明確改革的戰略目標和階段性目標。過去三十多年改革的戰略目標相對明確,比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人均國民收入翻番等。新階段的改革不僅僅涉及經濟體制、經濟總量和人均總量的指標,還涉及政治領域、文化領域、社會領域,這些領域都需要有明確的體制目標和發展的約束性指標。
確定改革的主攻方向。在新階段的改革中,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都相當重要,但卻不能等量齊觀。新階段的改革中,地方的探索仍相當重要,但在改革觸及政府自身轉型的情況下,更需要明確改革的主攻方向。把握全面改革的主要矛盾,可以帶動全局,使改革全盤皆活。
明確改革的優先順序。推進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在內的全面改革,到底先從哪里破題?后續的改革如何跟進?現在來看,在整個改革設計上有一個抓住時機、確定優先順序的問題;在各領域內部改革上,同樣也有一個抓住時機、確定優先順序的問題。
三、改革的重點突破與改革的頂層設計
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的第二次轉型與改革,需要按照公平與可持續科學發展的要求,在重點領域中尋求突破。發展方式和重點領域的改革都帶有結構性改革的鮮明特征,都需要把握改革的關聯性和配套性增強的現實需求,進而加強中央層面的統籌規劃。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更高層次的統籌規劃。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涉及國家、企業、居民之間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涉及城鄉、地區、行業之間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涉及中央地方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涵蓋了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整體性建構。這樣的改革,單靠在地方層面的探索很難有實質性進展。
建立就業優先的體制機制需要更高層次的統籌規劃。就業問題是一個結構性的體制問題,既涉及產業結構中扶持服務業發展的問題,也涉及所有制結構的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問題,這樣的改革決定了只進行某一個領域的改革很難奏效。
“讓農民工成為歷史”需要更高層次的統籌規劃。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如何推進2億多農民工的市民化,是未來5―10年不可回避的全局性重大課題。農民工市民化涉及現行的城鄉二元土地制度、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制度。
四、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
“十二五”時期既是改革的歷史轉折期,也是改革的戰略機遇期。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推進改革,需要更大的決心和勇氣,也需要制定理性務實的改革路線圖。
關鍵詞:城鄉統籌發展;無錫創新精神;五大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C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5)10-0053-03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樹立和落實科學觀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無錫作為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要進一步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一個基本的戰略部署,就是要審時度勢,抓住機遇,加快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堅定不移地走城鄉統籌發展的道路。
從無錫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來分析,建設和諧宜人的新無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重點和潛力在農村。就區域來看,無錫農村包括江陰、宜興2個縣級市,錫山、惠山、濱湖、新區等4個城郊區;有59個鎮、1061個村;戶籍人口168.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5萬人。無錫農村地域總面積3007.6平方公里,占全市的62.8%;耕地面積228萬畝。農村的地域面積和人口數量是無錫全市的“大多數”。無錫農業在整個經濟中所占的份額雖然僅有2.2%,但幾乎承擔了城市全部的生態環境、生活保障等功能,意義重大,地位重要。農村既是今后無錫現代化建設的重點之所在,也是希望和潛力之所在。
建設和諧宜人的新無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差距和難點也在農村。盡管近年來無錫農業和農村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農村面貌和農民生活不斷改善,2004年全市農村社會總產值已達到5021億元,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的比例超過8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115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也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但是,與城市的建設發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步伐相比,城市和農村的差距仍然在擴大。可以說,這幾年隨著城市化的加速演進,無錫農村與城市的時空距離在縮短,而經濟社會發展上的距離在拉大。農業建設滯后、農村生產退后、農民生活落后,農村與城市形成了明顯的反差。199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1:1.45,到2000年,這一比例擴大到1:1.65,2004年則達到1:1.88。這一核心指標,從一個側面實實在在地反映了農村與城市在發展上日益拉大的差距,生動地表明了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建設和諧宜人的新無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根本和關鍵在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兩個率先”,離不開“三農”穩定發展這個重要基礎,離不開城市和農村的協調共進,必定應該是努力建設一個城鄉利益關系和諧、發展布局和諧、生態環境和諧、制度體系和諧、文明素質和諧的社會。因此,建設和諧宜人的新無錫,實現“兩個率先”的大目標,根本之策和關鍵之舉是破解“三農”難題,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來的迅速發展,無錫的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4年人均GDP已超過6000美元,具備了加速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環境。特別是作為經濟發達地區的無錫農村,具有獨特的優勢和良好的基礎,完全有可能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快農村基本現代化建設上先行一步,率先示范。從無錫來說,實現城鄉統籌發展,關鍵是要堅定不移地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堅定不移地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方針,以創新精神全力推進五大體系建設:
第一,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的規劃體系建設。把規劃編制作為實施統籌戰略的龍頭,按照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特大城市的要求,全市一盤棋,統籌規劃,統籌布局,擴散城市能量,集合農村資源。一是城鄉結合統籌規劃。打破“市、縣級市、中心鎮、一般鎮”四級城鎮體系的結構布局,科學編制并不斷深化、完善體現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一中心、二副中心、十二城鎮組團”的“1212”三級城鎮體系規劃。二是總分結合統籌規劃。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好城鄉統籌的交通規劃、生態規劃、城鎮組團規劃、“三個集中”規劃、基礎設施規劃等專項規劃,加快形成覆蓋全市城鄉區域范圍,多層次、開放式的城鄉空間網絡結構。三是遠近結合統籌規劃。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堅持高起點、高標準,著手編制城鄉融合、相互銜接、全覆蓋的農村鎮村布局規劃和農村新型社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和前瞻性。
第二,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的產業體系建設。圍繞整合資源、優化配置、集約發展的目標,立足自身特色?發揮比較優勢,加快建設與生態湖濱城市相適應的現代都市型農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和區域交通樞紐、現代商貿中心、國內外旅游勝地?促進三個產業的合理布局、協調發展。一是努力構建農業發展新格局。堅持把農業發展融入到生態湖濱型城市建設之中,全面實施《無錫市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規劃綱要》、《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都市農業規劃區集中工作意見》,加快建設華西現代農林科技示范園、唯瓊四季陽光生態園等一批現代都市農業重點園區,加大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都市農業規劃區集中的工作力度,促進農業布局進一步調優、水平進一步提升、功能進一步顯現。二是努力構建工業發展新格局。按照“集中、集約、集聚”的原則,進一步加快鄉鎮工業開發園區和工業集中區的規劃建設,推動工業企業“進區入園”,增強鄉鎮工業的集聚效應,提高集約利用土地的水平。三是努力構建三產發展新格局。加快重點鎮片區商業中心和一般鎮社區商業中心建設,構建城區、片區、社區城鄉一體、功能錯位的商業體系;加快規劃建設無錫綜合物流園區、口岸物流中心和長江港口物流園區,優化物流資源配置;加大環太湖鄉鎮生態休閑游、陽山水蜜桃觀光農業游、吳地民俗文化游和蕩口水鄉古鎮風貌游等農村旅游景點的開發和推介力度,開發和利用農村旅游資源。
第三,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的政策體系建設。城鄉政策的不平等是導致城鄉二元結構的最根本原因。要立足城鄉統籌,結合地區實際,積極搭建城鄉平等、和諧的政策平臺和制度框架,加快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共同發展。一要加大政策配套力度。要制定并不斷完善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各項農村政策,破除傳統思維定勢,突破部門利益束縛,切實做好各項政策的配套細化工作,真正把上級的政策落實到位。二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地區要根據當地實際,在積極做好對上爭取支持的同時,加快研究、制定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支持政策,真正使政策向“三農”工作傾斜。三要加大政策激勵力度。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制定更加靈活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激勵農村基層和廣大干群的創新創造,探索新
的建設機制和推進辦法。要突出制定和深化完善有關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進“三個集中”,加快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和股份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增強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動力。
第四,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的富民體系建設。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共同富裕作為城鄉統籌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繼續做好促進就業、鼓勵創業的同時,以貫徹實施“富民工程”為主線,在完善保障、實施幫扶、創新機制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加快增長。一是進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在低保、醫保基本做到應保盡保、以土地換社保逐步到位、鄉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擴面加快推進的基礎上,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貼、財政補助”的辦法,大力推進從事農、林、牧、漁生產的“純農民”的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建設。二是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一方面,繼續組織實施“百村奔小康”工程,進行全方位、多途徑、強力度的幫扶,加快貧困村脫貧轉化。到今年底,全市103個經濟薄弱村累計脫貧轉化比例將超過50%,明年將達到80%以上。另一方面,對全市農村人均純收入低于2000元的低收入農戶,組織實施“萬戶農民扶貧幫困工程”,努力使農村低收入戶的致富能力明顯增強、收入水平明顯提高、生活狀況明顯改善。三是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以推進“三大合作”改革為重點,進一步增強增收活力,創新增收機制。今年基本完成村級年可支配收入在200萬元以上村的改革任務,累計完成改革村增加到230個左右。明年力爭使村級可支配收入超150萬元的村全部改革到位。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農產品,多形式、多層次、多途徑加快發展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新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今年底,每個鄉鎮建成市級“四有”示范組織2個,全市將建成100個以上。積極推進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預計今年使全市農民參加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土地流轉并取得收益的比例達到30%。
關鍵詞: 師資隊伍 人才統籌規劃 人才有效使用 教師培訓體系
工程教育改革近年來一直是國內和國際關注的熱點,工程師培養的數量和質量也成為體現各國競爭力的重要方面。據美國《財富》雜志公布數據顯示,美國符合全球化需要的工程師有54萬,中國只有16萬,然而2009年有關數據統計中國的工程師就有210萬,滿足社會需求的工程師連總數的1/10都不到。由此可見,我國工程教育改革是大勢所趨,工程教育質量亟待提高。
一、我國現階段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隨著工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高級工程應用型人才已成為我國許多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首要目標。由此,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實踐教學、校企合作等與之相關的方面成為各高校關注的焦點,其中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成為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關鍵。我國各高校陸續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例如,高薪聘請“海外高層次人才”,提供高額的科研經費和優厚的工作生活條件招攬人才,同時加強對現有師資隊伍的培訓,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等。但這種“外引內培”的理念依然無法解決我國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師資隊伍的質量仍然無法滿足現階段人才培養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現階段的師資隊伍建設存在以下問題。
1.缺少對人才引進工作的統籌規劃,過于重視引進人才,缺少人力成本分析及人才的有效使用。當前各高校為了提高師資隊伍的層次和水平,擴大學校影響力及在高校間的競爭優勢,提供各種優厚條件招攬高層次人才。這些政策措施在體現高校對優秀人才的渴求和肯定人才價值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認識誤區,即引進能力越強、知名度越大、層次越高的人才,越能提高本校師資隊伍的建設水平。各高校在積極引進人才的同時往往缺少人力成本投資風險的預先分析及對引進人才進行有效使用的后續安排,因而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不能收到很好的成效。
2.對現有師資隊伍的培訓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具體說來,即缺乏規模性、系統性、持續性。我國目前許多高校師資培訓的特點表現為:規模的零散性、培訓內容的隨意性、培訓時間的不連續性[1]。首先,由于大多數高校存在缺編狀況,教師承擔大量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因而對教師進行大規模培訓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各院校每年僅有少數教師通過篩選去國內外知名大學或大型企業進行訪問或培訓,教師的整體素質和實踐能力難以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提高。其次,雖然許多高校明確規定把企業實踐經驗作為工科教師的一項考核內容,但對企業培訓的內容和形式缺乏明確和詳細的規定,培訓形式比較散亂。再次,學校往往比較重視新入職教師的培訓,但缺少后續的、長遠的及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因而對教師的培訓容易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
二、師資隊伍的構建
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需要在“外引內培”的基礎上做好引進人才的統籌規劃和有效使用,構建具有規模性、系統性、持續性的教師培訓體系。
1.鑒于高層次人才在提高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帶動學科發展和擴大學校影響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已成為各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人才引進并非只是提供優厚待遇吸引人才,其最終目的是使人才的特長和潛能得到發揮,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因而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首先,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要符合學校整體發展戰略和學科建設規劃,對人才的引進要預先做好統籌規劃。在充分分析現有師資隊伍數量、結構、素質及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對于學校建設和專業發展所需人才有比較準確和清晰的定位,并以此引進和招聘所需人才,可以在人才引進的工作中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打破依靠篩選簡歷和他人介紹等被動引進人才的局面。
其次,依據崗位的特點和要求引進人才,盡可能做到人職匹配,使引進的人才得到有效使用。高層次人才的引進不僅要引得來還要留得住。有效使用人才,減少人才流失的關鍵在于使人才在崗位上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潛能,激發工作的積極性,使人才的價值在工作崗位上得到充分展現。如果引進人才無法勝任工作崗位的需求,則會大大降低學校各項工作的效率,尤其是重要崗位出現的人職不匹配現象甚至會影響學校的發展規劃;如果引進人才能力遠遠超出崗位需求,則容易使人才價值得不到充分發揮,心里落差較大,造成人才的流失率較高[2]。根據對北京市高校近5年引進人才的一項調查研究[3],由于人才引進后的各項后續工作未處理妥當,有接近一半的人萌生過辭職念頭或已離職,因而引進人才工作的關鍵在于人才潛能的充分挖掘和價值的有效利用。
2.完善的師資培訓體系體現在培訓機制的規模性、系統性和持續性三方面。由于高校教師承擔了大量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因而難以在一段時間內專門深入到企業從事生產實踐和積累項目經驗,并且師資隊伍中教師的工程實踐經驗和能力也極不均衡。如何保證在完成學校教學和科研任務的前提下,讓大多數教師獲得提高自身工程實踐能力的機會呢?各院校需要把教師的企業基層實踐經驗作為師資培訓的一項制度性內容。學校根據每年制定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量,留出一定百分比的名額,提供教師進入公司或企業積累工程實踐經驗的帶薪實踐假期,因而每年都有部分教師進入企業了解本行業最新的技術和發展動態。以天津科技大學為例,學校規定教師職稱的晉升必須有半年的企業實踐經歷,從制度上保證了教師實踐培訓的執行力。
師資培訓的系統性主要體現在對教師隊伍有針對性的分類管理上。具體說來,就是挖掘教師在教學、科研、實踐不同方面的潛力和優勢,同時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師,制訂相應的師資培訓計劃和方案。“雙師型”教師的概念提出以后,許多學者更多地關注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均衡,然而長于教學、精于科研、強于實踐的教師也應鼓勵其優勢和特點的發揮,將其培養為各方面的領軍人物和骨干教師,同時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做到突出優勢彌補不足。例如偏重教學與科研的教師往往缺少工程實踐經驗;相反,從企業聘用的兼職教師卻存在理論基礎相對薄弱的問題,因而需要制訂具有不同側重點的培訓方案。針對偏重理論和科研的教師,主要通過增加教師基層實踐經驗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具體來說:一是加強與對口大型企業的長期合作,增加教師工程實踐的機會;二是教師在企業中從事的項目開發或者技術應用內容必須要有詳細的流程和成果報告,避免基層實踐流于形式。
師資隊伍水平的提高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社會知識與技術更新的加快也對教師“終身制學習”提出了要求,使師資隊伍的持續性建設成為必然。有關研究表明,工科院校教師的知識和技術在畢業后幾年內將需要更新,是行業中最需要通過持續性的師資培訓獲得“繼續教育”的職業[4]。各院校為了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技巧和積累教學經驗,會舉辦講座、教學競賽、培訓等各種類型的活動,但在提高工程實踐能力方面往往缺少對教師培訓的長遠規劃。
借鑒國外一些比較成熟的教師實踐培訓體系[5],師資隊伍的工程實踐能力可以通過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依次提高:第一階段通過指導與實踐雙管齊下的培訓方式,使青年教師在企業實踐培訓中作為助手,為經驗豐富的教師分擔部分項目工程與技術開發,在具有豐富實踐經驗教師的帶動下,工程實踐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第二階段是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高與飛躍的階段,在第一階段實踐經驗不斷積累的基礎上,在與企業協商好專利權歸屬與利益分配的前提下,通過參與企業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或者與企業合作共同申請科研項目,不斷提高工程應用能力。第三階段是形成師資隊伍的團體凝聚力,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的素質與水平。建設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分工明確又相互協作的教師團隊是提高師資隊伍整體實力,實現教師質量工程建設質的飛躍的關鍵與核心。無論是建設精品課程教師團隊還是校企合作進行科學研究都需要建立以領軍人物和骨干教師為核心,以課題和項目為載體,具有團體文化內涵,相互協作又富有凝聚力的師資隊伍。
三、結語
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工程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關系到工程人才的培養、教材的建設、高校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提高等諸多方面,需要針對現有“外引內培”師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做好統籌規劃和系統培訓,建設靈活多樣、富有實效的師資隊伍,以保障工程教育改革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陳麗君.基于南洋理工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的我國“雙師型”教師系統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2(20):20-22.
[2]李福華.高等學校人才引進政策與人力資本投資風險[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31(1):93-97.
[3]李曉婷.高校人才使用現狀與思考——對北京市屬高校引進人才的調查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6):26-31.
[4]張玲,杜青.師資隊伍建設與工程教育改革[J].中國高校科技,2012(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