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入學對學校的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 結合中藥學院開展新生適應教育的工作實踐,介紹了中藥學院開展新生適應教育的基本情況和特點,并對學校新生適應教育工作的開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 新生;適應教育;實踐
大學一年級是大學學習的起步階段,是整個大學乃至人的一生打基礎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大學生在心理和學習等方面出現問題較多,究其原因,是由于新生在變化了的環境中產生的一系列不適應所致。因此,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盡快地適應新環境,使新生的大學生活有一個良好開端,順利地完成由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者面臨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所謂大學新生適應教育,是指大學根據大學新生、大學與社會的變化,對大學新生在自身、社會和他人等方面進行的維持性、動態性、改造性和前瞻性適應與超越的教育[1],這在一定程度上區別于我校一直開展的“新生入學教育”。我校的新生入學教育側重于對新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校風教育、校規校紀教育、專業教育、生活指導為主。而對于新生中突出的學習問題、心理問題、專業困境問題等,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統的教育和引導。在時間上限于新生入學后的第一周,只有2-3天的時間,由于時間短,新生還不能夠全面認識和了解新環境,缺乏對大學生活的感性認識,結果使新生對入學教育不能產生共鳴。此外,形式多以課堂講授的模式為主,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熱情也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的效果。
一、中藥學院新生適應教育的基本內容
中藥學院結合我校在開展新生適應教育中存在的局限,結合新生的特點,開展了有特色的新生適應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校新生入學教育的不足。主要做法如下:
(一)新生適應教育的形式與內容
中藥學院開展的新生適應教育,在時間上從新生入學起,貫穿整個學年。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在第一學期開展,主要結合新生剛入學的特點,開展指引性的入學教育,引導新生認識和了解學習、生活環境。第二部分在第二學期開展,主要在新生在第一學期的思想、學習、生活實踐的基礎開展深入、細致的適應教育。
在第一學期,我們開展了如“專業教育”、“德行教育”、“理想與追求”、“學習—終身受益的追求”、“青春與生命”、“平安無價”等主題的系列新生入學教育,內容涵括了校規校紀教育、黨團知識、學習方法介紹、大學新生心理調適、安全教育等。在第二學期,則在第一學期工作的基礎上,開展了“新生繼續教育”,在學習方法、成才規劃等方面開展系統、深入的適應教育。
(二)中藥學院新生適應教育的特點
1.注重新生適應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中藥學院以“針對性”和“實用性”為原則開展新生適應教育。“針對性”,是指在對新生適應教育的內容上,要突出地引導新生探討適應大學新環境的幾個關鍵問題。“實用性”,是指多教給新生一些具體的思路和方法,讓新生通過適應教育,具備獨立解決不適應問題的能力。
以中藥學院在2006級新生中開展的“新生繼續教育”的系列新生適應教育活動為例,此活動以與新生的學習、生活、成才和發展息息相關的問題展開教育。共設計了10期的適應教育活動。如第一期的主題為“確定目標,走出迷茫”,探討了大學生如何確立成才目標;第二期的主題為“熱愛專業,立志成才”,在于引導新生熱愛專業,掌握學習方法,擺脫“專業困境”。
中藥學院的“新生繼續教育”系列活動,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延伸,彌補了入學教育時間短、不夠深入的局限,且活動的主題鮮明,針對性和實用性強,在形式和內容上受到新生的好評。
2.尊重新生在適應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新生是適應教育工作的對象,調動新生參與適應教育的主動性,能夠使適應教育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學校在開展適應教育的過程中,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重視、尊重新生在適應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也就是在適應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
如何發揮學生在適應教育中的自主性、能動性,體現在適應教育的全過程中。如在適應教育開展前,我們將所有的教育活動按主題編排了日程表,由學生按需選擇,在參與教育的選擇上,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在適應教育開展過程中,我們為學生設計了互動環節,給學生創造了參與的機會,讓學生針對學習的內容,結合自身的體會,發表意見,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在適應教育開展的形式上,我們也充分聽取學生的建議,并會選取某個主題,讓學生策劃和組織,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性。
3.編寫《新生入學指南》,輔助新生適應教育
結合學校的性質和新生的特點,編寫針對性、實用性強的大學生活指導讀物,能夠對新生適應教育起到很大的輔助作用。中藥學院于2005年,編寫了我校第一本《新生入學指南》,并將《新生入學指南》作為中藥學院新生適應教育的輔助教材。《新生入學指南》按“適應大學生活、實現角色轉換、確立成才目標、實現人生價值”為主線,本著“實用,指導性強”的原則,設計編寫了九個部分的內容:
第一、二、三部分主要介紹學校、二級學院發展的概況、專業方向、就業方向的介紹;第三、四、五部分介紹新生應如何實現角色轉化,如何成功設計大學生涯,如何提高全面素質;第七、八、九部分是對我校校園生活環境的介紹,以及安全教育。
通過學習《新生入學指南》,使新生對適應教育有了理性的認識,對適應教育的目的、意義有了深入的了解。
4.以活動為載體創新新生適應教育的模式[2]
為了避免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感到單調和枯燥,中藥學院注重對新生適應教育形式的設計和研究,以活動為載體進行新生適應教育,除了課堂講授外,綜合運用了講座、討論、參觀、主題班會、電影、體育活動等多種活動形式。一方面,通過將適應教育的內容滲透到活動中,來增強適應教育對學生的滲透力,使適應教育的內容更易于為學生所接受。
如我們開展的“新生繼續教育”就以主題班會的形式開展。此外,針對新生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如何克服困難,適應大學生活,我們選擇了《風雨哈佛路》這部影片給學生觀看,影片講述了一個美國貧民家庭的女孩,如何克服困難,堅定自己的理想與追求,最終考入哈佛大學的感人故事。學生在觀后感悟很深,活動的效果很好。
通過以活動為載體進行新生適應教育,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教育客體的主體化,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接受教育,從而實現了教育與自我教育的有機統一,深化了新生適應教育的效果。
二、對我校開展新生適應教育的建議
中藥學院在開展新生適應教育工作的實踐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在當今素質教育備受重視、大學生質量備受關注、大學生中獨生子女比例愈來愈高、大學生心理愈來愈復雜在現狀下,大學新生適應教育也顯得更為迫切。因此,結合我們的實踐體會,對學校的新生適應教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學校就結合新生適應教育的需要,推行或開設相應的新生適應教育課程,系統地開展新生適應教育工作。新生適應教育的內容有其自成一脈的科學體系。因此,學校通過在新生中開設適應教育課程,系統地對新生進行適應教育。才能符合新生適應教育的目標,也就是讓全體的大學新生學會全面適應大學生生活。
(二)學校可根據自身性質和特點編寫針對性、實用性強的大學生活讀物,有機地做好新生適應教育工作。一本針對性、實用性強的大學生活讀物,如《入學指南》,對于剛進入大學學習的新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廣東藥學院作為全國三所獨立建制的藥科大學之一,在人才培養的模式上有鮮明的特點,學校可結合對醫藥類學生的學習要求、學校的校情校況等,編寫符合學生實際需要、有特色的大學生活讀物,對新生適應教育起到有效的輔助作用,
(三)一年級第一學期是開展新生適應教育的最佳時期,學校應在新生入學教育的基礎上,在第一學期從心理、思想、行為、管理等不同方面和角度持續深入地開展新生適應教育。
(四)學校應加強對新生適應教育模式、載體的研究,多種方式地開展新生適應教育。大學新生適應教育模式是大學新生適應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中逐步形成的,用以組織和實施教育過程典型化的范式[3]。如課堂教學模式、活動教育模式、環境陶冶模式、榜樣示范模式、角色扮演模式等。因此,探索和構建大學新生適應教育模式既有助于學校理解和應用大學新生適應教育理論,又有助于學校對新生適應教育實踐的觀察和思考,為學校在新生適應教育工作的研究工作上提供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段志光.大學新生適應教育概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7.
一、入學評估形成分類培養目標
入學評估是指學校組建新生入學專業評估團隊對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認知能力、感知運動能力、作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五個方面進行診斷,并提出新生入學安置建議的評估方法。
1.入學評估的目的與作用
學校根據《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上海市衛生局關于開展特殊教育醫教結合工作的通知》(滬教委基〔2010〕61號)文件要求,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所在區殘疾兒童的發現、診斷與安置工作管理,加強對學生的入學評估,負責本校學生入學安置工作。
2.入學評估的流程
每年5月底至6 月上旬,申請入學的學生由家長陪同到校,學校安排評估團隊成員采用特教專家指導下教師自編的能力檢核表對學生現場進行五大領域的入學評估,初步了解智障學生在五個領域的能力水平,了解其優勢潛能與主要障礙,并由醫生或特教專家就是否需要進行此領域的個別化訓練給出建議。學校組織長寧區特殊學生入學專業評估團隊,團隊由特殊教育管理者、特殊教育專家、醫生等組成。
(1)填寫登記,收集信息。讓家長填寫《長寧初職新生報名信息表》,內容涉及學生個人信息、主要障礙表現等方面,這些資料的采集也將直接輸入電腦成為學生的電子信息檔案材料。讓學生填寫《入學評估手冊》中的信息欄,以便對學生的個人情況有進一步的了解,是對學生書寫、認知能力的一個初步考察。其中,有一欄“專業選擇”的填寫,更是體現了學校對學生學習需求的關注。
(2)現場評估,全面評價。學生憑《入學評估手冊》進入各評估室接受評估,專業評估團隊從語言溝通、認知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現場評估。以2015年的入學評估為例,參加入學評估的學生共52名,其中有兩名由于能力較弱,無法完成各項評估內容而終止評估,最終只有50名學生完成了五項能力的評估。具體得分情況見表1。
學校參加評估的智障學生各領域得分平均數越高,說明智障學生在該領域的能力越好;個訓需求是由專家建議得出的需要個訓人數的百分比,百分比越高,說明需要此項領域個別化訓練的學生人數越多,需求越高(見圖1)。
評估結果顯示,在此次入學的初職智障學生中,能力最好的是感知運動能力,其次為作業能力;能力最弱的依次是語言溝通能力、認知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從學生個別化訓練需求上來看,專家認為需求最高的是認知,其次為作業康復和社會適應能力訓練,而能力相對較弱的語言溝通、感知運動領域的個訓需求相對較少。
(3)集體討論,形成決議。評估組成員經過多方面討論后,對參加評估的學生作出最后決議,提出適合學生的安置建議,并在《新生入學綜合能力測評信息表》上簽名。學校將根據評估結果和家長、學生對專業學習的意愿,確定學校支持式職業教育課程中專業技術課程的選擇,對于評估中有個別化需求的學生,設立了“支持教師”崗位,并提供一對一、一對二的“支持教師”課堂介入,為學生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支持。
(4)現場咨詢,解疑答惑。在評估組成員通過對學生的評估給出建議后,家長可以對孩子的現狀提出各類要求,或者就孩子教育教學或安置方面的問題,向專家進行咨詢,專家將根據學生情況給予個別化教育建議。現場的咨詢和答疑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家長對孩子教育需求的指導,使家長更加認同學校為孩子提供的安置方式,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盡可能地與學校達成共識。
3.入學評估結果的運用
學校通過入學評估,根據指定醫院出具的診斷報告以及特殊兒童在校、在家的實際表現,對特殊兒童發展狀況進行整體評估。各領域的專家對學生進行專業評估,填寫《入學評估手冊》中的五類評估表,并匯總評估結果摘要;對特殊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安置建議。運用入學評估結果,根據學生實際能力為輕度智力障礙的學生初步確立就業培養目標;為中度智力障礙的學生初步確立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培養目標;為重度智力障礙的學生初步確定潛能開發、融入社會的培養目標。入學評估為新生入校的分班、分專業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二、單元設計制訂分層教學目標
單元設計是根據學習對象的差異性,以專業學科的教學單元為核心制訂分層教學目標,根據班級學生情況,形成以學生為本的有效學習學案。
1.單元設計的目的與作用
單元設計圍繞校本專業課程的框架設計,把單元教學內容從易到難或難易交錯地整合排列,組織教學,試圖讓學生在技能認知與強化操作過程中得到較好的訓練和反饋,進一步促進、提高本專業的體驗及實際操作的效率。通過“學習設計”這一載體,促使教師根據單元學習內容,制訂更有針對性,也更具準確性的分層教學目標。單元設計實現了為學生的學而教,追求對每一個學習者的有效教學。
2.單元設計的內容
(1)滲透理念,拓寬視野。 單元設計理念的提出,拓寬了教師的視野,讓教師“跳出”了課堂微觀,站在更高的層面,去關注教材編寫的合理性,關注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聯系,關注單元與課程方案的銜接。同時,讓教師更好地“掌控”學科知識,獲得操控教學時空資源的自由度,優化了教學方法。
(2)關注學情,以學定教。教師課前必須關注學情分析,只有把學情分析得仔細、透徹了,才能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只有教師對學生進行了充分了解后,設計的教學內容才能遵循“以學定教”原則。學校要求教師圍繞教材,制訂分層教學目標,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分層評價。
(3)設計內容,形成規范。學校初步確定了單元設計的六大內容:從學科校本教材整體解讀;本單元整體設計解讀,其中包含整體學情分析、 教學目標整體解析;單元教學重點及難點解析;教學內容及環節設計總體構想,其中包括教學流程設計、設計意圖說明;支架式教學策略運用;教學特點和達成目標的解讀,以此達到分層的教學目的。
3.單元設計學案的運用
基于智障兒童的學習特征,單元整體設計方案幫助教師從整體把握局部,從面到點切入,對單元的內容進行整體預設;幫助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C合有效地使用,在專業技能教學中,有利于同類教學內容的教學模式的形成。結合支架式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師在把握單元的情況下,通過制訂單元分層教學目標,在教學的各環節給學生提供學習上的幫助。
三、工作分析落實個別學習目標
工作分析表是教師在單元設計的基礎之上,把每一個教學內容細分為若干個工作分析步驟而形成的量化評價的表格,并在課堂中為每一位學生進行每一步技能掌握情況的打分,以此確定學生當堂課的技能掌握情況,為下一節課技能的學習設定學習目標。與其他兩個評估方式相比,它是一個課堂微觀的評估。
1.工作分析的目的和作用
學校的學本叢書把每一個學習技能都分解成若干個工作分析步驟,如在專業技術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工作分析法”遵循“小步教學”原則,將教學目標分解轉化為系統的教學小步驟,并依次串聯。通過“工作分析表”的落實,教師在課堂中對每一個學生的技能情況做好記錄,以便進行定量評價和分析研究。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是使學生通過分解動作,降低難度,幫助每個學生達成最終的學習目標;二是量化的打分對學生的課堂掌握情況進行評價,為下一節課教學目標的制訂提供了依據。
2.工作分析表的內容
(1)呈現具體學習內容。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將復雜的教學目標精簡為系統的教學小步驟,并依次將其串聯起來。這是針對學生直觀具體的思維,以及概括水平低的特點設計的。根據學生現存的一些原因,把操作設計成一個個小步驟,有助于學生記憶、理解和掌握操作技能;對重難點的標注,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
(2)呈現分層輔導標識。教師在課堂中可以根據表格下方的提示符號,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用符號進行表示,如“+”表示獨立正確的反應、“-”表示不正確反應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提供不同層次的幫助,如“P1”大量協助、“P2”少量協助等。
(3)呈現學生進步狀態。教師就一個內容把每節課的練習記錄下來,以便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掌握相關技能。
3.工作分析表的運用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新生 適應問題 對策建議
五年制高職又稱五年制一貫制或五年制大專,是指招收初中畢業生、實行五年一貫制培養的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五年制高職辦學模式為前二年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后三年實行高等職業教育,將初中起點的學生培養成為高職大學生的“2+3”人才培養模式,兼備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特征,它既豐富了辦學模式,又解決了部分升不了高中卻想圓大學夢的學生的實際問題。但由于辦學模式的特殊性及學生所處的年齡特點等,出現了高職新生入學不適應的現象。因而有必要對該群體的入學適應狀況進行研究,入學適應的好壞,既影響其當前的身心發展,又會對其以后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本文對其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便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門、輔導員或其他相關人員更有針對性的為高職新生早日適應大學生活提供參考。
一 五年制高職新生適應大學生活面臨的主要問題
1.學習方面
學習是學生的第一要務和主導活動,高職院校的學習內容和方式與中學明顯不同。高職院校強調的是專業的技能教育,而中學教學更多地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教師指定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并監督執行。五年制高職學生從中學生活瞬間走向完全陌生的高職院校,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目標、生活習慣等都還處于不適應階段,更不懂得科學合理的安排時間,因此,五年制高職新生對大學學習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無形之中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學習壓力,甚至出現焦慮現象。
2.自我心理方面
自卑心理是個體在外界的消極暗示下,由于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產生強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貶低、自我否定的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只有進入普通高校才有前途和出息,進入高職院校等于是高等教育考試的落榜生,是沒出息的一種表現,更別說是初中畢業的五年制高職基本就是想上就能上一點都不費勁。在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影響刺激下,學生的潛意識中有自卑和壓抑的情緒,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較大,容易導致他們對自身角色的不客觀定位。
3.人際交往方面
五年制高職學生入學的年齡一般在14-16歲,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且大多是獨生子女,性格還未定型,人格發展不完善,人生觀、價值觀淡漠。平時的家庭生活自我為中心,習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很少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因此在集體生活初期很難融入,更談不上與人溝通了,人際交往能力很欠缺。這部分學生其中一部分來自農村,心理自卑、不敢參與社會活動、每天只往返于宿舍―教室―食堂“三點一線”,面對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而無所適從。
4.成長發展方面
每年新生入校,我們將對五年制高職學生進行詳細摸底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在入校時就覺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遺棄的人,認為自己將來沒有出息、事業上難有作為,因而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上不求進步,學習上不思進取,生活上自由散慢;有的學生因為對學校有許多不如意的地方而產生失望、厭學等情緒;有的因為家庭原因導致對周邊事或人缺乏信任感,缺乏對追求美好事物應有的積極態度,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
二 對策和建議
1.學校方面
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五年制高職生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和欣賞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自信。我們學校目前主要做法如下:定期對五年制高職生開展心理調查工作,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狀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開展專題講座“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如何與人交往”、“如何控制情緒”等,在教學任務中開設心理健康相關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知識;將團體輔導與個別咨詢輔導相結合,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專業指導,以幫助他們解決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問題,使之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心理健康;我們有一支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高素質的輔導員隊伍,這支隊伍能夠正確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幫助學生找到認識自我,實現自我的適應性途徑,引導學生積極調解心理不適,增進心理健康。
2.家庭及社會方面
我們招收來的五年制高職學生,據調查30%以上都有家庭及社會問題,他們很少有家庭的支持。而往往這部分學生對家庭的渴望非常迫切,他不會用言語表達,但他會用自己過激的行為表現,引起家人對自己的關注,所以家庭的支持對于五年制高職生適應入學后的生活尤為重要。家人應對五年制高職生噓寒問暖,在心理上、精神上多鼓勵、安慰、多給予他們愛與關懷,幫助他們渡過關鍵的人格形成時期。有了家人及社會的支持,可以使五年制高職學生在大學校園這個有壓力的環境中,預防或者減少危機的發生,正確地處理問題,減少壓力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社會成員如親戚、朋友、鄰居或專業機構等應轉變傳統觀念,客觀地認識五年制高職這一特殊辦學模式,了解五年制高職也是國家培養人才的一種手段,只要在良好的教育背景之下,五年制高職新生也能健康成長、成才和成功。
總之,我們會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網絡的支持,共同努力,使五年制高職新生能盡快克服困難、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客觀公正地認識自己、定位自己,完成自我角色的轉變,更好地適應大學校園生活,積極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關鍵詞】肝炎表面抗原;乙型;結果分析;學生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種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全球性傳染病,我國是乙型肝炎高發地區之一。有關資料報道,全世界約有3億多人攜帶乙型肝炎病毒,我國HBsAg攜帶者約有1.2億,攜帶率約為10%[1]。病毒性乙型肝炎是導致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還與肝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為了解HBV流行趨勢和特點,以便掌握在校學生HBV感染狀況,尋找防治對策,筆者對河南某市衛生學校5屆新生HbsAg攜帶情況進行檢測與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某市衛生學校2003-2007年5屆入學新生6221人,男2410人,女3811人;其中來自城鎮的新生2820人,來自農村的新生3401人。
1.2 方法 空腹采取肘靜脈血4 ml,分離血清后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雙抗夾心法檢測HbsAg,酶標儀為美國產BIO-RAD450型,質控血清購于衛生部臨檢中心,ELISA試劑盒為上海科華公司產品。
1.3 資料分析 新生資料分不同年份組、城鄉組和男女組進行比較,應用χ2檢驗對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分析。
2 結果
2.1 不同年份HbsAg陽性率變化趨勢 2003-2007年新生HbsAg平均陽性率為8.50%,至2007年下降至6.91%(χ2=19.31,P>0.05),HbsAg陽性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2.2 城鄉新生HbsAg陽性率 2003-2007年來自城市和農村的新生HbsAg平均陽性率分別為8.30%(234/2820)和8.67%(295/3401),城鄉新生之間HBV感染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9,P>0.05)。(見表2)。
2.3 男女新生HbsAg陽性率 2003-2007年男女新生HbsAg平均陽性率分別為10.54(254/2410)和7.22(275/3811),性別之間HBV感染率差異有顯著意義(χ2=6.35,P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某衛生學校2003-2007年新生HbsAg平均陽性率為8.50%,低于我國普通人群陽性率(10%)[2]水平。這與近年來初、高中學生普遍接種乙肝疫苗有著密切的關系,應擴大學生乙肝疫苗的接種面。檢測結果還顯示HbsAg攜帶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這可能與近年來乙肝疫苗的廣泛接種,人們的防病意識不斷增強,生活和衛生條件普遍改善和提高等有關。城鄉新生HbsAg陽性檢出率,可能與目前農村生活條件改善,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過渡,城鄉間的差異逐漸縮小有關。HbsAg陽性率男生顯著>女生,與文獻報道一致[3]。可能與男生社交面廣,喜歡戶外活動,又不太注意個人衛生有關。
由于慢性患者和無癥狀攜帶者的乙型肝炎病毒可存在多年,并可通過體液、生活密切接觸傳播給健康人群,是乙型肝炎的主要傳染源[4]。學校是人口集中的地方且集體聚集生活,易造成人群中相互傳染。因此,建議學校:①開展乙肝預防教育保健知識課程,宣傳乙肝防治知識;②加強對乙肝疫苗的預防接種;③對HbsAg攜帶者而無肝炎癥狀及體征的學生,加強觀察和隨訪;④對有肝炎癥狀及體征的學生,必須隔離治療。學校通過以上幾點,采取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綜合性防治措施,從而達到預防和控制乙肝的目的。
參 考 文 獻
[1] 賈文祥.醫學微生物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00.
[2] 朱伯相,吳桃林.某中專學校Hbs感染與發病情況追蹤調查.中國學校衛生,1999,20(4):259.
主要工作成績及獎懲情況
1.著手迎新工作,深入開展新生入學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籌劃2009級新生迎新工作計劃及工作流程,采取召開新生見面會、師生見面會、主題班會、郵件、老新生見面會、一對一面談等多種方式,著手進行新生入學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
2.順利接轉322名學生的黨團組織關系及新生檔案,組織籌建2009級新生團干、班干,構建新生學生干部隊伍,順利開展新生新學期各項工作。
3.本著自愿申請,年級公平、公正選拔的原則,推薦本年級92名新生參加四川外語學院第49期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培訓學習。
3.結合實際情況,推進班風、學風建設,建立完善2009級學生考勤制度,確立每日上報的工作原則,嚴格考評學生的出勤情況。
4.深入學生群體,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如協助學生處完成新生心理普查,針對普查結果,逐一了解學生多方面情況,進行事前心理干預。
5.負責我院2009級新生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新長城獎學金、翠云獎學金等資困助學工作,我院2009級新生目前共有72名同學獲得國家助學金資助。積極為困難學生尋求資助項目,經與重慶市婦女兒童基金會聯系,我院共五名學生受到資助,資助金額共計XX0元。
6.建立2009級新生防控甲流零報告工作流程,確保09級新生防控甲流工作順利有序。
7.積極推進學生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注重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如組織我院2009級新生參加全校廣播操比賽、健美操比賽、排球賽、乒乓球賽、體育舞蹈等各項體育賽事,鼓勵我院2009級新生積極參加科研立項,對研究課題提供建議,給出修正意見。
8.貫徹、宣傳、組織、籌備,順利完成2009年全年級250名學生參保大學生合作醫療保險工作。
9.貫徹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積極配合學校各部門工作,完成學校及學院安排的其他各項工作任務。
所取得工作成績:
1.2009級新生軍訓期間,所帶連隊十三連榮獲2009年四川外語學院軍訓團隊列會操第一名、文藝匯演第一名,被評為“優秀連隊”。
關鍵詞:新生入學教育;高職院校;學生管理
基金項目:院級旅游管理專業教學團隊(編號:2012YTD03),院級旅游管理專業示范實驗實訓中心(編號:2012YJSX03),院級《客源國概論》精品課程立項項目(編號:KC201104),院級教學研究項目《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高職旅游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研究》(編號:2012YJJY05),院級《安徽旅游資源》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立項項目(編號:2014YGXK16)。
新生剛到學校,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各個方面處于陌生狀態,如果能抓住有利時機加以正面教育和引導,將為他們后續的專業學習和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因此,新生入學教育作為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開展中第一步,也是學生管理工作成功與否的第一步,日漸得到高職院校和系部的高度重視。
1 旅游管理系新生入學教育的具體做法
入學教育即是運用連貫性、階段性、層次性的教育原則,根據新生在政治、思想、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特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他們開展的一系列教育工作[1]。內容應該豐富多彩,涵蓋各個方面,讓學生更多更快地了解大學、逐步適應大學生活,從而得到不斷的培養和教育。
以2014級新生為例,旅游管理系自新生入學報到開始,即有效組織開展了新生專業特色的入學教育系列活動,以幫助新生提高對專業課程的進一步理解,明確學習目標,盡快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
通過對新生的系列專題教育活動,加深了新生對所學專業的認識,增強了學習信心,激發了學習熱情,有效地幫助新生堅定了專業學習方向,合理規劃大學生涯,也為同學們留下了一個美好而充實的大學“初回憶”。
2 新生入學教育在學生管理中的作用
2.1 有助提升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
對于高職院校新生來說,心目中理想的大學與自身就讀的高職院校之間存在的差距,使其心理上產生較大的落差和失落感。圍繞心理狀態的變化,組織開展針對性的新生入學教育,將有助提升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更好更快地適應和融入大學新生活,從而提升自己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自信心。
2.2 有效促進學生的職業生涯感知和專業認知
通過新生入學教育中的專業教育,讓學生從宏觀上了解自己的大學生涯和職業生涯,促使學生對于自己的未來學習和生活樹立明確的目標和方向,較好地促進學生對于職業生涯的感知以及專業的認知。如此次專業教育中一改以往的專業課程教師講述方式,邀請往屆優秀畢業生參與專業教育,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新生同學更加明晰地感知專業,感知自己未來可能的職業生涯,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3 有力加強學生的良好習慣養成
新生入學教育中通過院系各項規章制度學習、老生經驗交流、典型風采展示等活動,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風范,促使學生從入學就要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足,并逐步改正,以有力加強學生的良好習慣養成。
3 建議和對策
高職院校的新生入學教育,從基本形式上來說,主要在學生入學的前一個月,包括為期近兩周的新生軍訓環節,在這個過程中主要進行的是集中式的入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良好的作用,并為以后有效開展學生管理工作奠定基礎,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入學教育形式、入學教育主體以及入學教育系統等方面仍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3.1 入學教育形式進一步多樣化
新生入學教育過程中,院系的領導、老師們體現出良好的風采展示以及對學生的關愛,也做出種種教導,在形式上也有了更多的變化,但是還不夠。能夠進一步嘗試家庭育人作用的體現,將新生的家庭也納入入學教育的范圍,可通過召開家長見面會、建立家校聯系卡等形式構建學校、家庭的聯絡機制,促進家長及時準確了解學生情況,充分利用好學生家庭的作用。
3.2 入學教育主體進一步全員化
新生入學教育工作開展中,基本由分管學生管理工作的黨總支書記牽頭組織開展相應工作,由學生管理工作人員及新生輔導員負責具體實施,其他教職員工參與度較低,尤其是專業課程專任教師。因此,我們的入學教育主體需要進一步全員化,將系部所有的教職員工的積極性給予相應的調動,從教育教學、學生管理等各個層面加強對新生的滲透教育。
3.3 入學教育系統進一步優化
目前的新生入學教育,基本就在新生報到初期開展,輔導員陸續在新生軍訓期間會開展相應的各項活動,沒有學前和后續教育,在時間上未能達到系統化。因此,要進一步優化入學教育系統,就應該重視和做好學前教育和后續教育。
學前教育要抓好,而且要注重時機的選擇,可以嘗試利用新媒體,如微信、微博、新生QQ群等對新生進行學前教育,今年學院的學生圈APP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通過這些新媒體相關信息,能較好地解決學生擇校的迷茫,也能較好地進行學前教育,使學生提前進入狀態,也擴大學校的知名度。
后續教育也不可或缺,應將入學教育作為一種延續性較長的教育來看待,并努力構建長效機制。如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問題是必須面臨的問題,而在新生入學教育中涉及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學生能較好地吸收和發展,但是就業創業的問題卻不是一下就能說明白的,所以需要在后續的教育中不斷地推進和滲透,從而指導學生找到更加合適的就業單位或者創業項目。
總之,新生入學教育工作需要有效籌劃、設計、組織和開展,越為周到和細致越好,越能夠體現和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也越能在后續的學生管理工作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香.入學教育對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作用[J].科教創新導報,2013(16)
[2]胡珊.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策略[J].新一代,2014(4)
[3]孔倩.試論新時期下高職輔導員如何做好新生管理工作[J].教育教學論壇,2013(17)
[4]駱賓城.對高職院校開展新生入學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30)
[5]張紅.高職學生的管理從入學教育開始[J].華章,2013(30)
[6]王美清.高職新生入學教育現狀與對策[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4(23)
新生入學家長不放心
8月24日,在西安高新區某小學門前,都是護送孩子上學的家長。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家長,何女士告訴記者,早上7時多,她就和老公、公婆一起出門,送兒子上學。“今天是孩子正式以小學生的身份進入學校,一家人都很想去見證這個時刻,于是一個娃娃后面跟了四個大人。”像何女士這樣全家出動的新生家庭不在少數,記者看到,家長們也都沒閑著,有拿相機的、攝像機的,校門口亂成一團。由于不能送進校內,爺爺奶奶們只能在校門口幫孫子孫女整理衣服,然后把一直背在肩膀上的書包給孫子孫女背上。張女士擔心地說:“不知道孩子今天上課究竟怎么樣,能不能適應,總有些不放心。”
培養獨立性家長要放手“進入小學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一個重要方面,對其今后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小雁塔小學趙校長表示,培養獨立性其實可以從一些細節處著手,“比如不要替孩子背書包,要讓孩子自己來。今年的新生這方面做得好很多,但一些老人還會不自覺地幫孩子代勞。”
雁塔路小學董也建議,新生家長心態適當放松,多讓孩子自己干。要教會孩子每天按課程表自
己整理書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帶齊學習用品。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和文具盒,開始會手忙腳亂,丟三落四,家長要有耐心,從旁多加指點,可先給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他,再讓他重復著做一做,孩子就不再依賴父母了。
生活自理家長不可越俎代庖
一、美國高校入學教育專業化的原因
(一)各大學對入學教育的實踐探索
美國高校入學教育的專業化進程與各大學的實踐探索是分不開的。從1888年,波士頓大學開設“入學指導日”開始,各大學就紛紛實踐、不斷進行著入學教育專業化的探索。哈佛大學進行了“入學指導周”的嘗試。“1911年里德學院(Reed College)開設了“大學生活”的學分課程。這些課程由25個單元組成一個系列,教會學生如何使用圖書館、如何學習、如何參與校園活動、如何了解學校的培養目標等。這些做法很快就在全國獲得認可。1915-1916年間,有六所大學采用了相同的做法,在之后的10年間,82所大學普遍采納了這一做法。”[1]20世紀30年代,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在威廉姆森校長的領導下,把入學教育工作納入學生事務專業人員專業領域,為學生開設了包括個人生活、家庭生活、職業定位、公民的社會責任等內容的入學指導課程。20世紀50年代,哈佛開展了“新生研習課”豐富和擴展了入學指導的內容。新生研習課的內容通常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校史和建校理念,這部分課程通常由校長親自講述;二是學校各行政單位的介紹和說明;三是全校各科、系研究所學術單位的介紹說明;四是學習方法、讀書技巧以及圖書館的利用等學習方面的研習;五是人際關系與溝通、個人情緒與行為以及學校社團概況介紹等生活方面的知識研習。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大學創設的新生講座(Freshman Seminar)新生講座實行小班化,促進學生個性和學術能力的發展。可以說美國大學對入學教育的實踐探索是入學教育專業化的主要原因。
(二)專家對入學教育的科學研究
在美國,伴隨著入學教育的產生,對其質疑和討論就一直進行著,正是這些不斷的質疑、研究才使美國的入學教育走到了專業化的今天。20世紀20年代,就開展了一場關于入學指導應包括哪些內容的辯論,使其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1943年,美國人事指導協會(the Council of Guidance and Personnel Association)就召集專家討論入學教育的內容、工作目標及理論基礎。1943年,美國人事指導協會就參與到入學教育中來,對入學指導作了建議。1948年,24為入學指導專家匯聚在俄亥俄州(Ohio)的哥倫布(Columbus)召開了第 一次年會,建立了全國性的專業組織――全國入學指導管理委員者協會,1974年通過協會的功能和宗旨。1960年美國教育委員會在年度報告中又對入學指導重新定義。1986年全國入學指導管理者協會和標準促進會重新定義入學教育。
二、美國高校入學教育專業化的特點
(一)豐富的理論基礎
120多年的美國大學入學教育的歷史,也是入學教育理論體系形成和不斷豐富的發展過程。目前,對眾多的理論學派以及以不同的學科領域為背景的眾多觀點有各種各樣的分類方法,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學生發展理論”、“學生參與理論”、“學生離境理論”、“社會支持理論”等理論。發展理論研究者認為,進入大學是學生一個重要的心理發展階段,傳統適齡大學生的經歷反映這段時間這些年輕人的生活;學生參與理論家認為,是學者參與、教師參與和學生同輩團體參與這些形式的攜手合作增加了學生接觸和學生滿意度和鞏固率;學生離境理論則認為,如果學生都沒有成功“納入”高校環境,學生離境更可能發生;社會支持理論認為,過渡中的學生有著共同的經驗,更可能尋找必要的社會支持以完成他們的新學年學業。這些理論的提出,為美國新生頭年計劃向專業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美國各高校也以此為指導,不斷加大對新生頭年計劃的重視,從而促進了新生順利地實現過渡。[2]成熟的入學教育理論標志著美國入學教育已經進入專業化發展階段。
(二)科學嚴謹的指導目標
美國最早的新生入學指導源于1888年的波士頓大學,當時的工作重點是幫助大學生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對如何學習特定的學科和如何接受高等教育的指導和幫助很少,1911年的里德學院的入學指導目標增加了如何學習、如何使用圖書館等學校資源。20世紀30年代,入學指導又有了拓展,包括個人生計、家庭生活、職業指導和社會公民指導。20世紀50年代學業問題取代了社會和個人問題成為了入學指導的重要內容,20世紀70年代,入學指導的模式再次發生了變化,重心由學業問題轉向了職業準備。美國的入學教育指導目標在一步步的豐富著,在1986年出版的《學生服務和學生發展指導綱要》一書中詳盡的列舉了入學指導的18個具體目標1:幫助學生了解高等教育的目的;2:幫助學生了解大學的使命;3、幫助學生明確入學的目的,建立與大學教師、職工、同伴和其他人的關系;4、幫助學生了解大學對他們的期望;5、提供自我評估的信息和機會;6、明確上大學的成本,包括經費和個人努力程度;7、提高新生的鞏固率;8、提供足夠的信息和氛圍使得學生能夠作出理智的選擇;9、提供有關學業政策、程序、要求和課程的信息;10、促進學生形成把握課外機會的意識;11、由合格的顧問和咨詢人提供服務;12、解釋課程設置和登記方面的問題,為學生提供有效服務;13、營造家庭般環境;14、說明大學能夠提供的所有服務;15、為學生的住宿和交通提供便利;16、營造減少焦慮、有利于增進積極態度和提高學習興奮度的氛圍;17、為學生的個人安全提供必要的信息;18、讓新生有機會討論對未來學習的期望。
(三)專門的機構設置
剛開始的入學教育由于入學教育實施時間短,內容簡單、形式統一,入學教育人員大都由學生事務工作人員兼任,伴隨著入學教育專業化程度的提高,美國高校開始設立專門的部門、專業的人員,研究和負責學生的入學教育工作。如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新生入學指導工作主要由學生事務處下設的新生及家長項目辦公室(Office of New Student Carolina Parent Programs)負責,其使命是為本科新生提供大學的信息與活動,幫助新生順利地度過適應期,并在學校與家長之間建立起持續不斷的聯系,從而支持學生達到學業上的成功。[3]伯克利分校的入學輔導工作由學生發展中心來負責,美國耶魯大學在院長辦公室下亦設有新生事務辦公室,專門負責與新生相關的事情,相關網頁上提供了校歷、新生手冊,寫明了新生可利用的資源、項目及注意事項。
(四)科學合理的入學教育運行模式
美國高校設計了完整的新生環境熟悉與適應性訓練課程體系,主要內容包括學術指導、人際關系、時間管理等,新生必須修滿入學教育課程學分方能獲得后續學習的資格。新生入校前各高校就積極利用網絡與學生交流和宣傳高校。北卡大學教堂分校的學生事務處為新生及家長設立了專題網站,一年級學生、轉學生、家長可及時查詢學校提供的各種服務。伯克利分校為新生開設了NSS(New Student Service)專題網站,涵蓋入學適應輔導,夏日橋學業輔導,在線學生手冊和迎新周四個專題網站。美國各高校為大一新生設計了豐富多彩的適應項目,比如暑期適應項目包括新生測試和適應項目研習班、轉學新生適應項目,暑期閱讀項目,新生集會項目,迎新周項目,服務學習倡導項目,夏令營項目,預適應項目,野外探險項,目家長會項目等幾十種教育形式。美國美國高校重視對入學教育進行評價,并且充分利用院校研究的數據和項目評價的結果。院校研究的數據包括班級注冊率、留生率、住宿信息等,項目評價包括項目的時間安排、項目的目標任務、項目內容與組織以及項目的哲學觀等。評價反饋的效果有利于項目的改進,有利于項目的完善,關系到教育目標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中國很少注重對新生入學教育的評價,不重視入學教育效果的研究,因此在評價方面有待提高。[4]指導課程化、交流網絡化、教育形式多樣化、評價體系化形成了美國入學教育專業的運行模式。
三、對我國入學教育的啟示
(一)加大研究,完善高校入學教育理論
我國的新生入學教育起步于80年代后期,新生入學教育的研究者大多是各高校黨團書記、輔導員,他們實際經驗豐富,但理論研究粗淺。目前從檢索資料來看,內容主要涉及中美入學教育模式的比較、入學教育內容的探討等方面的研究。如馬桂蘭的《中美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模式比較研究》、羅俊艷《中美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比較研究》,張京、谷趙、姜茉然的《美國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對我國高校的啟示與借鑒》。在這一過程中,國內學者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基礎,更多的是借鑒國外理論對自身情況進行探究。想要找到適合我國高等教育國情的入學教育理論,需要研究者結合我國的文化特色、民族特點、教育傳統等特點,不斷進行實踐和研究。
(二)轉變工作思想、完善入學教育模式
美國的入學教育形式豐富、有入學前、入學中、入學后三種模式,大多持續一年以上。我國的入學教育往往在入校后三兩天。美國的入學教育的對象除了學生本人,還包括學生家長,我國的入學教育指導目標比較單一。美國的入學教育有專業的豐富的課程體系作為支撐,而我國的入學教育大多以會議和講座為主,個性化服務不多。目前中國高校在入學教育模式上也進行了有效的實踐,比如人民大學的“精彩第一年”,已經延長了入學教育的內容,豐富了模式,但大多數學校還沿襲著以前的傳統。所以我國的入學教育應該擴大入學教育對象、延長入學教育時間,根據學生特點、需求設計科學合理的入學課程體系,完善入學教育的模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069
乙型肝炎是我國現階段最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據WHO報告全世界HBV攜帶著近3億5千萬人,我國為HBV流行區,HBV攜帶或感染者有1億以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對人類的危害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在大學生中乙型肝炎是主要的傳染病之一,為了解我校入學新生乙肝病毒感染情況,并對學校學生的衛生保健提出可供參考的可靠數據和合理化建議,筆者對2005~2007年新生體檢中的HBsAg和ALT檢測結果進行分析。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我校2005~2007年入學新生4093人,其中女生2787人,男生1306人。平均年齡為18歲(17~20歲)。
方法:新生入學體檢時,由寧德市疾控中心檢驗室采集新生靜脈血3~5ml,使用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檢測試劑(乳膠法)檢測HBsAg,用敕氏法檢測ALT。操作和結果判定嚴格按照式劑要求進行。
結 果
2005~2007年我校新HBsAg陽性率及ALT異常率:我校新生HBsAg陽性率2005年為14.12%,2007年為12.41%,呈下降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16,P
2005~2007年我校入學新生BsAg陽性率男生與女生比較:我校新生BsAg陽性率男生高于女生。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 8.04,P
討 論
檢測結果顯示,2005~2007年師范專科學校新生HBsAg陽性率呈下降趨勢,但高于我國普通人群陽性率(10.09%)[1]。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得到的衛生保健服務水平和層次越來越高,具體體現為一次性注射針具的使用,國家立法禁止賣血等方面,特別是乙肝疫苗的應用,使大多數接受乙肝疫苗免疫者對乙肝病毒產生保護性抗體,免受感染。
在不同性別組中比較,發現男女生乙肝病毒感染率有顯著性差異,男生明顯高于女生,與國內外報道一致。這與男生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多于女生,暴露于危險因子的概率也高于女生有關,同時與男生的衛生習慣以及自我保護意識差有很大的關系。
雖然大學生群居的生活接觸不是乙肝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但也為病毒傳染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環境。因乙肝病毒的傳染性和目前對乙肝病毒攜帶著無確切治療,保護人體健康免受其感染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注射乙肝疫苗。因此,有必要對大學生中的易感者進行乙肝疫苗的主動免疫,以阻斷疾病的傳播。同時校醫院利用宣傳欄、宣傳單、廣播、健康教育課等多種形式加大乙肝知識宣傳,使大學生全面深入了解乙肝病因、傳播途徑、治療狀況等特性。
對于HBsAg陽性的學生,社會、學校乃至每個人都不能對他們產生歧視。應加強對乙肝病毒攜帶者隨診,視情況予以復查、治療。針對部分乙肝病毒攜帶者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消除不良情緒,樹立正確對待疾病,戰勝疾病信心和勇氣,創造輕松的學習生活氛圍[3]。
參考文獻
1 賈文祥.醫學微生物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