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入學義務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公共政策學中,以效率為追求目標的功利主義原則與公平原則是現代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兩種價值選擇。義務教育就近入學政策作為一項重要的公共政策從政策取向而言具有價值上的合理性:這種政策的導向是保障每個公民均等地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進而實現教育機會公平,很顯然,這項政策遵循了公平的價值選擇原則。這也是為什么從歷史縱切面來看,各個國家在發展本國義務教育時都要推行義務教育就近入學政策。在政策科學中,價值取向是一個無法繞開的領域,從公共政策制定過程要經歷的五個步驟——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評估、政策監控、政策終結而言,每一個步驟的操作都要緊緊圍繞一個標準:政策的價值取向。“價值取向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公共政策的性質、方向、合法性、有效性和社會公正的程度。因此,價值標準和取向的確認和選擇是公共政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1]。在教育領域中,這種以培養人、完善人為目標的社會活動的價值取向顯得更為重要。
在哲學角度上,價值是“主體需要和客體屬性之間的滿足和被滿足的現實關系”[2]。價值本質上是一個選擇性的概念,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無不體現著政策制定者的價值取向,因此價值顯得尤為重要。在就近入學政策制定環節中,決策主體會對各種政策對象、政策關系根據價值判斷進行賦權和排序,如哪些政策調控對象會獲得優先權,哪些應該受到調控,利益主體的界限程度等。具體而言,義務教育就近入學政策在價值取向上的合理性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具體體現。
1.就近入學政策以教育公平理念為價值取向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教育公平已經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兩大戰略之一,在社會各階層日益固化、階層流動喪失活力背景下,教育作為一種實現階層和個人向上流動的機制作用日益凸顯。市場經濟條件下先賦性因素無法改變的前提下,政策制定者面臨著如何保障每個學生最大化運用后致性因素獲得學業成功和保障教育公平的命題。就近入學政策正是對這一命題的偉大嘗試。義務教育根本特點之一是它的平等性。作為一項義務教育政策,就近入學政策是義務教育機會平等的體現,其目的是保證每一個學生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機會。就近入學政策鮮明地指向了教育機會公平。機會公平是任何一個健康發育社會的基本理念,它意味著“任何自然的、經濟的、社會的或文化方面的不利狀況,都可以通過教育機制得到補償”[3]。就近入學政策不是一個入學的地域概念,它是以一定的地理范圍為標準,學生不得跨越教育行政部門規劃的學區,從形式上保證基礎教育階段每個學生都能夠均等地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實質上是為追求教育機會均等而實行的一項制度安排。從教育公平理念分析,或許用“無選擇入學”來表達這種入學方式更加的確切,總之,就近入學政策反映了入學權利平等的公平的教育理念。
2.就近入學政策以教育均衡化發展為價值取向
教育均衡發展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是在教育公平化的價值取向下,通過政策的制定和法律的實施,實現在不同的教育群體中均衡地分配教育資源,確保每一位社會公民都能有權享受同質的教育資源,達到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的相對均衡,并最終落實在人們對教育資源的分配和使用上。教育均衡發展展現了一種新型的教育發展民主觀、人本觀和公平觀。教育均衡的目標是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的相對均衡,教育資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礎。義務教育的本質要求之一就是通過合理均衡地配置教育資源、合理布局來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就近入學政策的實施正是保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杠桿,一方面通過學區的劃分在理論上打破了擇校的可能,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減少了教育行政部門尋租的空間。另一方面避免了學校發展過程中的兩極分化現象及馬太效應的產生。同時,也會給薄弱學校和名校留有穩定的發展空間,使他們在均衡基礎上相互競爭,提高教學質量和教育水平,調動他們辦學的熱情和積極性。
二、 就近入學政策現實中的困境
1.就近入學政策目標與執行相脫離,限制了公民的教育選擇權
1986年,《義務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對就近入學政策作出了規定,從此將就近入學政策納入了法制的軌道,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992年,國務院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對就近入學作出了規定: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的設置,由設區的市級或者縣級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應該注意到的是,這項政策出臺和規范時間是在80年代末與90年代初,那時候教育發展的總體差距不是太大,教育公平問題沒有現在這么突出。政策的目標與定位是政府為公民提供充足的教育機會,能夠使適齡兒童就近入學。20年后,公共政策執行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人們由等待政府分配公共教育資源轉向尋找優質、特色的教育資源。公共政策作為一個耦合系統,必須不斷地與外界進行各種信息、能量的交換才能保證政策的產生和執行,否則系統中的熵會急劇增加,導致系統的紊亂程度增加,政策也就失去了時效性。美國公共政策學家戴維·伊斯頓用抽象和概括的概念對公共政策進行了定義:公共政策是對全社會的價值進行權威性的分配,這些社會價值不僅包含物質價值,而且還包括精神價值如公民的利益訴求、公民的期望等。公共政策設計就是為了更好地對這些社會價值進行分配,在當前這個社會階層分化、利益主體多元化的時代,不同的社會群體都有不同的教育訴求,公共政策的設計和調整應該充分考慮到不同人群之間的訴求表達,允許人們保留在一定條件下進行教育選擇的權利。就近入學政策已經不能夠滿足當前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與特色多元化的教育資源的需求的前提下,產生了政策實施的困境:擇校愈演愈烈。如果政策繼續以一種強制和自負姿態實施,人們教育選擇的權利會受到限制進而引發公眾對該政策的質疑和不滿。
2.就近入學政策的負面效應
(1)就近入學政策為教育行政機構”尋租”、“創租”提供了溫床
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并不是一個抽象意義上的組織機構,而是由每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組成的[4]。因此,從一定程度上政府不會像其政策展示的價值取向一樣將維持教育機會公平作為行動準則。然而,就近入學政策制定者用行政式的手段強制學生按照戶籍就近入學就會限制普通公民進行教育選擇的權利,是一種犧牲選擇的均衡戰略,教育行政部門作為政策的供給者并不是一個被動的租金接受者,它往往運用手中的教育行政權力進行“創租”活動,用行政干預或者政策導向和稀缺社會資源(金錢和權力)進行交換,進而形成以權擇校和以錢擇校。試想一下,如果教育行政部門允許公民自由選擇的話,沒有人會通過教育行政部門獲取優質教育資源。因此從本質上來看,教育官員的尋租與創租導致優質義務教育資源分配更加不平衡,引來社會對政策的不斷質疑。
(2)就近入學政策激勵機制上的缺陷
政策決策者認為,按照地理范圍和戶籍劃分學區,只要嚴格實施學生就近入學就能夠改善愈演愈烈的擇校問題,通過行政手段阻擋公民對優質教育的向往和占有,然后通過促進學校變革來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而政策本身有種揚湯止沸之嫌。究其原因,對薄弱學校而言,就近入學政策沒有給薄弱學校管理者帶來變革的動力,反而有種“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安慰,是一種典型的計劃經濟思維,導致教育系統內的地方保護主義思想滋生。對先進學校而言,這項政策將先進學校、薄弱學校、一般學校一律拉在同一起跑線上,優質學校無法選擇優秀學生,名師與高徒無法相得益彰,使得客觀教育規律失效,必然導致資源無法達到最優化的配置,使得教育發展質量讓位于在低位上發展的教育公平。另外,就近入學政策無視學生發展的差異性,與新時期倡導的因材施教、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
(3)限制了公民自由選擇的權利,與教育民主化的大趨勢相違背
縱觀世界教育發展史,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公立教育體系在知識經濟浪潮的沖擊下弊端日益凸顯:教育管理體制上僵化停滯、教育理念上陳舊不前,難以滿足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與需求。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公民進行教育選擇有其考量和目的:一方面可以滿足知識經濟時代公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學生自主選擇學校等教育資源有助于改革僵化的教育管理體制,倒逼教育改革的推進,在競爭機制的作用下實現教育資源的最佳配置,提高教育投資效益。就近入學政策在教育民主化的大潮下侵犯了公民生而自由的哲學理念:人人都享有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權利。這種教育選擇權利是一種不可剝奪和限制的基本人權,就近入學政策通過運用行政手段筑起一道大閘:限制人們自由選擇學校的權利。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侵犯了基本人權。
三、 理性認識就近入學政策
通過上文可以看到,以不同的立場和思維方式看待這項教育領域的公共政策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和答案,但是兩者都有一種共識存在:都使用“公正”術語為自己的立場找基礎。贊成就近入學政策的支持者認為,政策的立意和出發點是公正的,維護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其邏輯基礎是集體主義原則。就近入學政策的反對者認為,真正的公正是保證每個人都有自主選擇教育資源的權利,保證公民的教育選擇權是一種底線的制度公正,如若限制一部分人的教育選擇權利推行無視實際差異的原子式“平等主義”,實際上是一種最大的不公。如果僅僅從公平正義角度看待這項政策容易走進文字游戲的誤區,導致邏輯清晰但結論相背離的怪圈。因此,文章嘗試從以下兩個方面理性地分析就近入學政策。
1.就近入學政策是社會各階層就教育資源分配問題博弈的結果
公共政策是對社會權威價值的分配,而價值分配則必須反映社會公眾大多數人的意志和訴求,公共政策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公眾自然選擇的結果。公共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中的角色實際上是各種社會力量角力的平衡器,就近入學政策的出臺必然是在這場教育資源分配博弈中堅持集體主義原則,期望無差異公平的利益群體占據了上風,暫時犧牲了以追求教育選擇權的利益群體的利益訴求??梢灶A見,當堅持兩種不同公平觀的利益群體力量發生改變時,就近入學政策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必然會被調整。
2.就近入學政策的利益博弈方的共識點在于保證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
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政策制定者以啟示: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必須恪守“守夜人”和“掌舵人”角色,盡量減少由于政府作為利益博弈者參與博弈造成事實上的不公影響了政策的執行。只有避免政府運動員和裁判員雙重角色的扮演,才能真正意義上避免政府失靈現象的出現。
參考文獻
[1] 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 李連科.價值哲學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zinamo”為你整理了這篇教育體育局關于開展2020年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受教育情況核查工作總結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根據安徽省教育廳、安徽省殘疾人聯合會印發《安徽省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安置工作指南》的通知的工作要求,在《安徽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收官之年,為確保完善我省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以上的目標如期實現,靈璧縣現就開展2020年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及受教育情況核查工作匯報如下:
一、認真核查摸底,做到精準
為貫徹落實上級文件精神,靈璧縣殘聯與靈璧縣教育體育局高度重視密切合作,精心組織并積極開展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核查工作。
在此次核查工作中,為確保所有信息精準、完整,第一時間靈璧縣殘聯及靈璧縣教體局主要領導緊急召開全縣殘疾人教育工作會議,以最快的速度布置工作??h殘聯在殘疾人辦證系統共導出2005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出生的適齡殘疾少年數據共計1227人,2020年秋季招生應入學的(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出生)殘疾兒童少年為99人。
二、建立信息臺帳、妥善安置
2020年9月5日靈璧縣殘聯、靈璧縣教體局組織專人對本縣數據庫內未入學的適齡兒童少年進行逐人登記,入戶排查,力求做到精準、不錯、不漏,并認真核對數據庫和學籍表,對失聯或死亡、正在康復托養、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新增或畢業、2020年即將新入學、等其他的殘疾少年逐一分類,(其中總數1227人、現已入學1184人、緩學10人,未入學33人)目前入學率已達到96.49%。根據實際情況,家庭特別困難的殘疾少年,妥善安排了就近入學或送教上門,確保其不失學、不輟學。
三、統籌安排下一步工作
【關鍵詞】均衡發展;農村教育;經費投入
教育均衡發展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和核心環節。教育公平是辦人民滿意教育所必須解決好的突出問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也是確保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 一、如何理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所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并不是要求把區域內的義務教育學校,辦成千校一面模樣。它主要是要求地區政府與社會大眾,為學校提供比較均衡的辦學條件,要求在校舍、教育設施、師資隊伍以及運行經費等方面對學校一視同仁,并且努力促使所有學校都能做到管理規范,科學有序,從而為不同地域、民族、階層、家庭乃至先天資質有差異的兒童、少年,提供比較平等的教育機會與教育條件,創造相對公平的人生競爭起點。這里講的均衡有兩方面意思,一是辦學硬件條件,即校舍、教學設施與運行經費等;一是辦學軟件條件,即校長、師資及一般管理規范。除此之外,不同的學校,仍可依據地方與民族需求而發揮優勢,辦出特色。這里講的公平,也只是講起點的公平、條件的公平,而不追求學校教育質量或學生學業成績的無差別。因為,學校教育質量或學生學業成績,不僅取決于學校軟硬件條件,還與學生的社會背景、家庭狀況與本人資質及個性選擇等多種因素有關。在相對均衡的教育環境中,肯定也會成長出各具特點的新生一代,既然差異發展是人類社會的常態,教育質量或學生學業成績當然應該異彩紛呈而不要追求整齊劃一。但是,不實現教育條件與教育起點的相對均衡與公平,就不能保證中國義務教育的基本質量,也無法實現保證人民大眾依法享受“有質量的義務教育”,也不會使教育真正為人民滿意。因為,教育的軟硬件基本條件,不但是保證教育質量的前提,也是人民群眾選擇教育的首要標準。
二、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對策
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本質屬性,是促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客觀要求。對于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將是“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的一項長期任務。但是面對農村學校一系列的突出問題,要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還有相當大的困難,必須引起各地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動員各方面的積極力量,整體聯動,逐步化解均衡發展的困難和問題。
1.要形成科學合理的教育結構和學校布局結構
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人口狀況確定合理的教育規模,完善教育體系,使農村學校義務教育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就學需求,按照既有利于就近入學又有利于形成規模的原則調整學校布局。并把布局調整與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和合格學校建設統籌進行,科學整合教育資源,以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教育質量的提高。形成布局結構合理,運行機制良好,服務功能完善,體現公平均衡,人民滿意的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國民教育體系。
2.全方位縮小城鄉之間、鄉鎮之間、學校之間的差距
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要義是資源均衡配置。要加強示范學校、窗口學校和農村學校的互動交流,實現優質資源共享,采取經費資助、管理指導、教師和校級干部交流、教學交流等各種措施,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基本趨于均衡。同時通過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為學生就讀提供充足的教育資源,緩解城市中小學班額超標、部分村小班額太小的矛盾,爭取在近年內努力解決大班額問題,杜絕超大班額的出現。建立區域內骨干教師巡回授課或上示范課、城鎮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等制度;建立健全并穩步推進“教師走教”制,對區域緊缺專業教師統一管理和調配,采取流動教學的方式,以彌補師資不足;各級教研部門要定期開展“送教下鄉”活動,幫助農村學校教師提高教師水平。努力促進教師的合理流動,教師資源一均衡,生源就均衡了。對城市教育“擇校熱”解決的最好方式是取消義務教育階段重點學校的設置,重點學校均衡化后就不會有擇校。農村學校的生源不足的問題就會緩解,也不會繼續擴大。
3.建立和完善確保弱勢群體子女上學的機制
積極探索和實施農村留守兒童少年的教育工作機制與方法;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子女入學保障機制,使進城農民工子女能就近入學,并能確保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能享有同城市孩子一樣的教育待遇。以使農民工子女在同一片藍天下健康成長。
4.對農村學校的經費投入應實行政策傾斜
關鍵詞: 初中物理教學 滲透 人文教育
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把握新課程理念,以物理教學內容為載體,自覺推進物理教學與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把“物理家的物理教育”真正轉變為“公民的素質教育”,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當前廣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的重要課題。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呢?
一、更新教學觀念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首先要牢固樹立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并重的教學觀念。在中學階段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對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人文教育不只是人文學科的任務,任何學科都要加強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有機融合是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因此,要提升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水平,首先教師必須轉變自身觀念,真正認識到在理科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是每一個教師的責任。在教學實踐中正確處理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關系,做到以科學教育為基礎滲透人文教育,并以人文教育為導向,推進科學教育的實施,實現二者相得益彰,進一步推進物理學科的教學改革。
二、發掘教育資源
教師在解決了教學觀念問題后,就要努力挖掘物理教學中的人文教育資源?,F行初中物理教材圖文并茂,可讀性強。各欄目中關于科技成果、物理發展史等方面的資料介紹,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材料。如“二號火箭載著神舟5號載人航天器直入云霄”、“我國秦山核電站”等圖片,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圖片介紹我國在科技發展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利于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同時要充分挖掘與運用這類素材,有機滲透人文教育。如在“能量與能源”中,廣泛收集各種數據,幫助學生了解我國能源現狀,使學生認識到我國既是一個資源大國,又是一個資源小國,有利于培養節約能源的良好品質。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關注科技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的同時,思考如何保持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讓學生了解“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造福人類,又能給人類帶來災害”的道理。初步讓學生懂得科學能否造福于人類,取決于掌握科學技術的人,取決于人的道德修養和價值觀念的道理。
三、加強實驗教學
以實驗為基礎是物理學科的基本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大力抓好實驗教學,轉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式。實驗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實驗能力、發展科學素養、促進知識深化。抓好實驗教學,也是落實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人文精神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理性,就科學的意義來說,人是有思想、有頭腦的,能夠思考問題,追求真理。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啟迪學生思維,讓學生通過實驗過程學習認識自然、探索自然的方法;主動獲取和鞏固科學知識,培養實驗能力和實事求是、團結協作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這些良好的態度和精神的培養,就是當前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物理實驗教學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要提升初中物理教育的人文教育水平,必須大力抓好實驗教學。這不僅是抓好物理學科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提升人文教育水平的重要要求。
四、開展科技活動
新的課程觀認為,學科知識應注意聯系實際生活,要做到學科生活化。物理科學與生產、生活及科技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學生在活動中會接觸到很多與物理有關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實際,更多地回歸生活、聚焦社會,通過身邊的物理常識、周圍的物理環境,讓學生體驗學習物理知識的價值和樂趣,提高用化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難題和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充分利用小到日常穿衣、走路,大到學校周圍的環境等教學資源,使教學更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不定期地讓學生辦一些物理手抄報、制作物理小常識展板,介紹一些物理與生活、物理與健康的科普知識,利用學過的物理知識展開家庭小實驗、日常用品小制作等活動,使學習物理和生活融為一體。一是培養了學生對物理的濃厚興趣,二是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科素養,三是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探究品質,使探究從課堂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從而伴隨學生一生。
五、融洽師生關系
檢查組通過聽取了當地政府匯報、座談、現場考察學校項目建設和環境建設,對大興安嶺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和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改善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針對迎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軟硬件建設及相關工作,檢查組深入學校進行了詳細的指導。
通過此次復檢和專項督導,檢查組發現各縣、區、局及學校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教育經費投入以及加強教育教學管理,學校面貌煥然一新,硬件設施設備提檔升級,教育教學管理明顯改善,各項指標基本達標,校際間均衡水平明顯提升,已經基本具備申請省及國家均衡發展評估認定的條件。同時,檢查組在復檢和督導的同時,也發現了很多問題和不足,包括個別學校建設項目遲緩,學校內涵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亟需改善等問題。優勢,擴大生源,內涵發展為主線,扎實開展第二屆職業教育宣傳月系列活動?;顒釉乱?“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 為主題。
一是上下聯動,夯實組織保障。鶴崗市教育局經多方調研,制訂了《鶴崗市職業教育宣傳月活動實施方案》,方案中進一步明確了活動意義和目的、規范了活動內容、落實了活動的組織保障機制。各相關學校也紛紛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明確宣傳主題,統籌協調本區域、本校內的各項宣傳活動。
二是齊心協力,全面開展宣傳活動。充分發揮新聞媒體輿論引導功能,宣傳職業教育感人故事、典型事例等,引導廣大社會民眾樹立正確職業教育觀念,努力營造崇尚勞動、崇尚技能的良好社會氛圍。集中開展標志性地點集中宣傳展示活動。
一、以考試說明為本,認真研究近兩年高考生物試題,充分理解其中的內涵
1.認真領會考試說明中的能力要求,把握復習的大方向
以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正逐步成為教育發展的主流,要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提高到與知識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改革的進程中,高考的內容和形式出現了變化,更著重考查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中學所學知識的綜合能力,強調了知識間的綜合性。因此,加強對綜合能力的訓練是復習教學的重點。
2.認真研究近兩年的高考生物試題,體會高考的命題原則,把握復習的深度與難度
把握復習的深度:生物學科高考試題以從知識立意轉向以能力立意,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試題將避免純記憶性知識的考查,強調對知識的理解和知識之間的聯系,著重考查考生運用知識分析、闡述、評價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在命題上“遵循教學大綱,又不拘泥于教學大綱”,反對對大綱知識點的死記硬背以及簡單再現,提倡對大綱所規定知識的靈活、綜合運用,以及對社會、生活、科技發展方面熱點問題的關注;它意味著試題要增加應用性和能力型的題目,將更多的通過創設新的問題情境,或讓學生用所學的基本知識來解決問題,或通過提供的知識信息結合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也就是說“題在書外,理在書內”。所以復習時要以教材為本,沒有必要追求超出課本以外的知識點。
把握復習的難度:教育測量理論認為,對試題難度水平的確定取決于考試的目的。如果考試的目的是用于選拔和錄用人材,就應該努力使試卷的難度值接近錄取率。近幾年我國高等學校招生數量年年遞增,錄取率不斷提高,這就必然要求適當降低試題的難度。另外,從支持和鼓勵高考改革的角度出發,試題也不宜過難,應定位在中等水平左右。
那么對于在高考命題改革的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的題型、新的角度、新的背景,對考生的綜合學習能力,特別是知識遷移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對這一問題應如何對待?
我們只有在復習中重視知識結構,著意各知識間的關聯點,在知識網絡的聯結處多提出問題,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聯系當前生物科技熱點,抓住現象與本質的內在聯系,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在復習中著眼于偏難題的訓練,只能是浪費精力和時間,事倍功半。
二、注重應用,把握熱點
高考是以選拔人才為主要職能的,但又要建立在中學教學的基礎上。要選拔真正的優秀人才,必須注重考生在靈活應用知識方面的考查比重。這點實際上要求新一輪的高考生物試題,是對經過了多年的研究、探索所形成的生物試題的風格和特色如何繼承和發揚的問題。因此,強調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強調考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也許應該成為新一輪高考生物試題應繼續保持的特點。強調運用,怎樣將死的知識考活,這也是對所有高考科目的試題提出的要求,也是高考生物試題命題的重要原則之一。
對于困擾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一些熱點問題,諸如當前旱澇災害及洪水災害的生物成因分析,環境問題的產生及解決途徑,人口、農業、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等,都可在試題中反映出來,突出生物學在信息、經濟時代的重要作用。把握全球重大的自然與社會熱點問題,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問題,在試題中得以體現,歷來是生物高考命題的一項原則。這樣的試題既突出了生物學科的實用價值,又強調了它的杜會功能以及它在所有國民知識結構中的重要地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對中學生物教學的正確導向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從更高層次來看,對鞏固生物學科在基礎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有現實和深遠的巨大的示范效應。例如用生殖、遺傳的知識,可以回答有關克隆羊-多利誕生的過程和原理。掌握了染色體、DNA、基因、脫氧核苷酸、堿基的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可以回答有關"人類基因組"的一些問題。又如有關環保問題,要求學生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檢測,如何治理等,這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很好的實例。
三、認真研究實驗問題,教會學生掌握基本方法
要求學生對基本的實驗原理、實驗操作、實驗設計應有一個比較清楚的思路,這樣遇到具體的實驗題型才能臨陣不亂。如:要明確實驗的主要8個步驟:目的、原理、對象、條件、步驟、對照實驗、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記錄、對實驗結果的分析。
近幾年高考實驗試題所涉及的考點:主要分三大方面。(1)按認知層次;(2)按實驗過程來設計實驗(根據實驗結果提出合理解釋、根據實驗原理和過程預測實驗結果、根據實驗原理和所要驗證的生物學事實,設計實驗步驟等);(3)按生物實驗對象的結構層次和知識范圍等。
四、幫助學生總結答題技巧
1.首先從大量題目信息中,捕捉相關的學科信息,歸納成學科中的問題,再通過對知識點的串聯、并聯、遷移、轉換、分析、綜合等方法加以解決。
高考生物題信息來源廣泛,題設障礙巧妙。有的題目解題條件隱蔽,有的故意設置迷惑條件,怎樣才能排除無效信息的干擾,迅速切中題目要害呢?
第一,抓住關鍵詞句,就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
第二,學會避陷阱、破定勢,要善于發散思維,從多角度思考問題。
第三,挖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將所給信息進行合理轉換,例如換一種方式表述條件、將圖表轉換成文字、將文字信息轉換成圖表,將抽象的信息具體化,隱藏的條件浮出來,從而明確問題的指向。
2.靈活解題。解題就是將題目中的相關信息與學科知識掛上鉤,進行重組和整合,通過一系列思維活動使問題得到解決。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準確進行知識掛鉤。考題設置的情境真實地模擬現實,不像書本知識高度理想化、模式化,有些情境甚至是學生前所未聞的,但總可以從課本上找出知識依據。例如“驗證鈣離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的實驗題,并不能與教材中某個具體實驗對號,它所考查的是學生是否掌握了生物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原理,實驗步驟是否具可操作性,是否設置了對照實驗,能否有效控制實驗變量、排除干擾實驗的因素等。
關鍵詞: 高中生物 生物教學 環保意識
環境問題是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環境保護是社會長期穩定發展的必要措施。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生物課本的很多理論和運用都與生態環境有異曲同工之處,生態環境是高中生物教學內容中的一項基本內容。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環境保護的問題是勢在必行的一項基本舉動,因為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很弱,沒有把環境保護這個問題當做學習任務,所以,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把環境保護意識潛移默化地引入到學生的腦海里,就需要教師用心挖掘和學習。
一、在生物教學中對高中生進行環保教學的重要性
當今,社會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類作為生物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全球倡導國家呼吁環保生態發展的呼聲下,對高中生進行環保教育很有必要。高中生的思想體系和價值觀正在緩慢走向成熟,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社會的發展步伐在加快,生物課程中要滲透環保教育,環保教育是為了讓學生認識環保的重要性,清楚知道什么是可持續發展道路。高中生是社會建設和生態保護的接班人和傳承者,他們有義務、有責任進行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所以學習環保教育是必要的。
二、高中生對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由于高中生思想意識處于成長期,接受到的知識與生態環境很少壓邊,在學習過程中,只是為了能拿到好成績好分數上好學校及不比同齡學生差而感動自滿高興。高中學生涉世未深,人生觀與世界觀并沒有在協調全面發展的價值觀驅動下進行新的認知。因此,對于環境保問題的認識很不足。究其原因莫過于教學觀念對學生的人生引導,在高中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強調課程理論,學校以升學率為目標,忽視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環保意識教學,這是高中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學校很多教師便是在這種體制下進行嚴管制的教學。
社會對于環保的宣傳力度和國家提倡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在學生領域和教育領域并沒有得到很好地應用。在教育和學校領域里都認為學生的職責在于學習,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談環保是有心,行的卻是力所不能及之事,因此,環保觀念過于忽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環保知識的了解,使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對于環保意識的滲透方法及途徑
環境問題愈演愈烈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問題,人們環保意識不強,當代高中生由于各種原因對環保問題和概念模糊不清,因此,環保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該給予空間,讓學生知道環保的重要性,以及為環保做出該做之事。
(一)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堅持以生物教學為基礎,對環保教育給予滲透。課堂教學是學習生物知識的一種有效途徑,滲透環保教育就是以一種潛移默化的理念,充分利用生物教材中可能蘊含的環保題材進行一番分析研究之后,找到適合滲透環保教育的滲透切入點,將生物與環保連成整體,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好地在學習生物過程中學到環保教育知識。
(二)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對于環保教育的滲透,可以加強二者的實際聯系。在生物教學中,使學生對環保教育有深刻的認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應該立足生活實際,讓學生可以真切感受到環保與人類生活是有關聯的。如溫室效應、植被破壞導致的全球變暖、土地荒漠化等一些實際情況進行滲透講解,以及這些問題存在對生活的影響和危害都有清晰的認知。在高中生物課堂上,可以教育學生學會保護環境,保護環境并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可以告誡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三)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生態學理念,加強學生對生態文明的教育,使學生強化環保意識,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態文明教育的理念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態習慣,在學習的過程中懂得環保知識,更懂得了解自然的變化和發展的內在規律,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能初步了解生態學的價值和意義。在培養學生生態學觀念的同時,教師應該讓學生把所學過程中的知識理論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好把理論付諸實踐。
(四)學??梢越M織開展專題講座進行專題研討宣傳,并在宣傳的同時開展活動增強學生環保意識。環保不是局限性的問題,而是世界性的共同問題,在環保中,可以利用一些節日,如植樹節、世界減災日、世界環境日等進行宣傳和教育,也可以倡導呼吁綠色食品、綠色經濟,這些容易接受的理念。并且可以設置專門的講座,也可以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2]。
五、結語
針對以上問題及原因、方法和必要的可行性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滲入并了解學習環保教育已經勢在必行。生物課本身就是探究生命現象的一門自然學科,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教育學生做到人與環境、與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物理;主動參與課堂;師生關系;興趣;意識
在這幾年的物理教學中,筆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我們的課堂中來,因為學生參與的多少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在現實中,我們經??吹?,同樣一個高中物理教師,同樣一本高中物理教材,同樣一個教學環境,不同的學生卻出現了不同的學習效果。雖然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很多種,但這些學生普遍都有很強的依賴心,沒有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主要表現為:不制訂學習計劃,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教師要講授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于記筆記,不得要領,沒有主動參與到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去,即缺乏參與意識。那么,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高中物理教師應以正確的教學理念來武裝自已,轉變教學觀念
1.更新教學觀念。以往的物理課堂教學,物理教師多數扮演的是一種家長式的角色,而未來的高中物理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方面“走出演講的角色”,并認為“所有優秀的教師都是激勵者、促進者、輔助者和協調者”。
2.確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要把以“教”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學”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研究學法”為重心,并做好教與學的最佳結合,使學生愛學習,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參與意識的關鍵
1.物理教師在新課引入時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也是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的關鍵。主動參與需要興趣來維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主動參與度也越高,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
2.運用高中教材中的插圖,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當學生領到新教材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會懷著好奇心,把教材從頭到尾翻個遍,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動的插圖所深深吸引。因此,我在上高一物理第一堂課時就緊緊把握這一教學的好時機,結合緒言中的內容,指導學生欣賞有關的插圖。
三、充分利用新穎有趣的實驗,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1.讓學生參與教師的演示實驗,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如在講動量和沖量的內容時,我讓一個學生上來演示:兩只相同的雞蛋分別從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泡沐塑料鋪墊的桌面上,可以發現直接落到桌面上的雞蛋碎了,落到有泡沫塑墊上的另一只雞蛋卻完好無損,這時教師就可以進入動量和沖量知識的講授。又如,在講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時,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實驗,按照常規認識,當易拉罐運動到最高點時,水必往下灑,但從實驗結果看卻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沒有下落。接著使轉速慢下來,學生就會發現慢到一定程度后水會下落,自然就會提出問題:要使水不落下來,必須滿足什么條件?這時引入課題,就會使學生在好奇心理的驅使下進入聽課角色,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2.將眾多高中物理的演示實驗適當地分解成學生的分組實驗。這樣既可增加大多數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又可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3.增加物理小實驗。充分利用高中物理課本后的“做一做”,讓學生在課后也參與到物理的學習中來。例如,高一物理P38“做一做”讓學生測定反應時間,學生通過測試反應時間哪個快,體會了成功,掌握了知識,也提高了興趣。這樣的試驗使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對所學知識加深了理解,又使學生不自覺地參與到物理教學中來。
四、開展課堂討論,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
開展課堂討論是體現學生參與的一種較好的課堂形式,它可以促使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討論,開啟思維、各抒已見、。同時,沖破了傳統教學“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營造出一種積極主動參與、生動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
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在每堂課里都要進行各種總結,也必須有意識地讓學生參與總結。這既可以鍛煉學生集中思維的能力,又可以使學生準確、靈活地掌握各種知識,并將它們概括、提取為自己的觀點,最終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物理教學中來。
五、以學生為主體,營造主動參與的環境
關鍵詞:商務英語;社交禮儀;商務禮儀
交際習俗與禮儀是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逐步滲透禮儀文化意識,尤其是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更需要了解豐富的禮儀知識。因此對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其具體方法可以如下:
一、開設相關的禮儀課程進行專門的禮儀訓練
筆者認為可以開設《社交禮儀實訓》和《商務禮儀實訓》這兩門課程,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掌握禮儀知識,并能夠學以致用。具體做法可以如下:
(一)改革教學內容
1.以素質教育為基礎安排課程內容。掌握禮儀知識,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提高學生個人修養與氣質是實訓課程教學的目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個人禮儀、社交禮儀、商務禮儀、涉外禮儀等章節為主要內容,其余章節或自學,或以書面作業的形式完成,這樣既能保證教學的重點,又能兼顧知識的系統性。
2.教學內容結合商務英語專業的特點,社交禮儀實訓課程上加入西方禮儀習俗訓練;商務禮儀實訓上側重介紹在商務場合上與不同國家的人進行商務活動時需要注意的禮儀。
3.禮儀實訓因其時間短,及其課程本身具有較高的形象、視覺要求,有些內容僅靠理論講解難以讓學生感受到具體的禮儀要求,為了改善課堂教學氣氛,在課堂上適當地采用多媒體教學,采用光盤結合觀摩分析的方法,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理論知識的講解突出重點和難點,力求系統生動地向學生講授現代禮儀的基本知識。
4.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應穿插豐富的案例。
(二)改進教學方法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任務驅動法、演練法、互動法、直觀感受法、對比互評法、情境法、課內外結合法等教學法進行教學。通過開拓動手操作的渠道,可讓學生學以致用,使能力與素質得到提高。在各種階段性訓練的基礎上可舉辦一次難度較大的綜合性“面試情境模擬表演”,模擬表演的內容由學生自定題材、人員自由組合、自選角色、自寫臺詞、自設場景,進行精心準備并公開在課堂上表演。通過情境模擬表演,可使學生真正處于教學與實踐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的體驗,并能將所學的內容更好地應用于實際。
(三)改革考試方法
傳統的考試方法主要是以理論考試為主,導致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死記硬背,融會貫通與實際運用的能力較差。因此,應對傳統的考試方法進行改革,將重點放在實踐操作的成績上,結合實訓報告、課堂表現等各方面進行綜合成績評定。禮儀實訓教學應當由課堂延伸至課外活動,如組織學生舉辦形象魅力大賽,可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禮儀的魅力。
二、將禮儀教育滲透到相關的專業課程中
文化因素教學是商務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交際習俗與禮儀如:打招呼、稱贊、稱謂,訪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適時進行禮儀教育,注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更好地掌握并準確運用英語語言。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中,注重“禮貌原則”。禮貌是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禮貌既是一種普遍現象,為各社會群體所共有,又是一種個性化的交際原則,受制于不同語言群體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禮貌原則”在跨文化交際中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說話者與聽話者的文化價值觀有很大差異,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禮貌的話語可能傷害對方,從而導致交際失敗。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中,雙文化比雙語言更加重要。因此將禮儀知識的講解滲透到不同的專業課程中,使學生在不同的話題學習中比較中英禮儀文化的異同點,滲透禮儀文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