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范文

        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文明建設實踐

        第1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范文

        1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的生態文明建設經驗總結

        1.1堅持轉型引領,著力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始終堅持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兩手抓、兩手硬”,以環境保護優化產業發展,促進發展轉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

        1.1.2突出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通過做“綠”農業、創“新”工業、育“優”服務業,加快構建以新興產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另一方面,依靠人才科技,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生態化改造。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實施騰龍換鳳,狠抓節能減排,加快傳統產業生態化、傳統產品高端化。

        1.1.3持續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江蘇省循環經濟試點城市,該市在2003年率先編制了《循環經濟建設總體規劃》,現建有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1家、省級試點單位9家,初步構建起企業內部“小循環”、園區工業“中循環”和經濟社會“大循環”的循環經濟空間布局。如張家港保稅區作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以循環化鏈條為紐帶,初步形成精細化工、棕櫚油、有機硅等初具規模的產業鏈條,園區半數以上企業進入循環經濟圈。

        1.1.4農業產業特色明顯全市圍繞“一核三區五園十基地”的現代農業布局規劃,新建和擴建一批高效設施農業園區,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成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全市現有耕地保有量54萬畝,基本形成優質稻米、高效畜禽、名特水產、苗木花卉、蔬菜瓜果等五類特色優勢產業,主要農產品“三品”種植面積比重達90%以上。同時,通過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進一步拓展生態農業功能。

        1.2狠抓生態環保,著力優化城鄉宜居環境圍繞“天藍、水清、地綠”的目標,該市一手抓源頭治污、一手抓生態建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屏障明顯加強、人居環境明顯提升。

        1.2.1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全市天然氣主管網實現“鎮鎮通”,城鄉供排水一體化實現市域全覆蓋,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10座,污水處理能力達22.7萬t/d,并因地制宜建立有動力、微動力等分散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能力近2萬t/d。先后建成總庫容25萬m3的工業固體廢物填埋處置中心、總庫容220萬m3的生活垃圾填埋場、年處理能力6000t的危險廢物焚燒處置中心、日處理能力600t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以及日處理能力50t的餐廚垃圾處理廠。

        1.2.2狠抓落實節能減排重點實施“萬企節能低碳行動”,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審核,持續加快環境污染治理和落后產能淘汰。近年來,全市累計投入70億元實施了兩輪環保“333”工程和工業園區環境專項整治行動,電力行業實現燃煤機組全脫硫,城區建成全國縣級市中第一個“清潔能源使用區”。

        1.2.3探索推進生態修復成功把廢棄窯洼地建成張家港公園,把高速公路集中取土的低洼地建成暨陽湖生態園區,把市區東郊廢棄地建成生物多樣性的梁豐生態園,把百里沿江濕地建成天然綠色屏障等。

        1.3緊扣城鄉一體,著力保障資源均等共享牢牢把握“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這個重要著力點,加快建立有利于農村環境的資源配置激勵機制,促進城鄉環境資源配置均等化保障。

        1.3.1服務網絡城鄉一體率先全面建成“行政辦事和服務、醫療保障、文化活動、商貿服務、警務治安”五大中心,形成一套包括“社會福利、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法律維權、文體娛樂”等8大類72個項目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較好地滿足了群眾對“健康舒適、便利快捷、文化活動、個性發展”的需求。

        1.3.2生態環境城鄉一體圍繞建設“城鄉一體的宜居城市”目標,持續推進以“三清三綠”(清潔村莊、清潔家園、清潔河道,綠色通道、綠色屏障、綠色家園)為重點的村莊環境整治行動,建成江蘇省三星級康居鄉村23個、二星級21個和一星級93個,村莊環境整治達標率100%,并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化“美麗鎮村”建設;加強城鄉綠地系統和水循環體系建設,基本建成東、中、西部三大水循環體系,初步形成林地、綠地、濕地融合的生態基礎空間。

        1.3.4績效考核城鄉一體該市始終堅持環保優先與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行政”理念,對各區鎮嚴格實行經濟與環境指標“雙重考核”,將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雙山島確定為“不開發區”,著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觀光旅游。績效部門對區鎮、相關部門實施生態文明績效考核,定期公布“生態成績單”,真正使“綠色元素”成為行政決策考量的關鍵因素。

        1.4培育綠色人文,著力營造全民參與氛圍將生態文明理念滲透到政府決策、企業行為、學校教育、群眾生活各方面,積極引導生態文明的全社會文化自覺和全民化共建共享。

        1.4.1普及推廣生態教育把生態環保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全市中小學全力打造“生態課堂”,發動骨干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責任關懷”公益活動,培育了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一批有特色的生態教育基地。

        1.4.2宣傳推介生態文明突出城鄉聯動的社會化生態文明主題宣傳,使綠色人文理念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進鄉村,讓垃圾分類、環保購物、綠色出行、“光盤”行動等成為百姓追求的綠色時尚。利用覆蓋鎮村的網格化文化服務陣地,在鎮村、社區巡回展映“生態小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營造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1.4.3積極倡導綠色生活健全政府綠色采購機制,推進機關無紙化辦公、智能化管理,積極開展節水、節電、節材等節約行動;推行公交優先,倡導綠色出行,使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LNG清潔能源公交系統、城市慢行系統建設等成為“綠色出行”的新亮點。

        2對策與建議

        2.1加大城鎮生態文明建設力度良好的城鎮生態環境支持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必須立足于區域整體來統籌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產業布局和重大項目建設。加強對政府行為的規范化管理與制衡,減少政府在城鎮建設中反復拆建帶來的資源消耗;采取階梯電價、階梯水價模式,抑制企業和居民對水電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提高私家汽車的運行成本,鼓勵發展公共交通、自行車出行與步行等綠色交通方式;注重城鎮綠地系統建設,增加城市的綠地范圍,提高植被覆蓋率和人均綠地面積;更多采用綠色生態建筑,廣泛采用節能環保保溫隔熱材料,鼓勵開發利用太陽能;通過建設循環型產業園區,促使生產過程中的資源能量多級利用,促進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提高資源能源綜合利用效率;通過產業政策積極淘汰落后產能,以更嚴格的環保標準推動企業減少廢棄物排放;加強城鎮生活垃圾的回收管理,采取國際先進的處置辦法消除垃圾圍城現象。

        2.2完善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探討城鎮化進程中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目標和方法。把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引入到新型城鎮化的頂層設計之中,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針,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差異化協調發展。要堅持與完善現有城鄉土地公有制,強化城鄉規劃調控,為有序城鎮化鋪設軌道。要規避經濟全球化之弊,推進新型工業化,構筑健康城鎮化新動力。要多方位推進可再生能源應用,積極推進綠色建筑和低碳城市建設,提升城市以及國家競爭力。要保護和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與自然遺產。要從合理分配城市空間資源入手,強化交通需求管理,促進城鎮化和機動化和諧發展。要積極應對日趨嚴重的水危機。要堅持踐行科學發展觀和有序城鎮化。按照黨的“十”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要切實做好城鎮化建設的整體規劃,把“五位一體”的基本要求引入規劃。在城鎮規劃中,主體功能區規劃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規劃“三規融合”的基礎和抓手,要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實現規劃“融合”,確定城鎮的主體功能區定位,明確城鎮化的發展方向。

        2.3探索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城鎮化具有較大的作用力,從而具有正、負效應。必須對城鎮化的負面效應加以限制,其中關鍵舉措之一是基于生態文明推進城鎮化;在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城鎮化的速度、規模、強度與生態環境承載力的演替進程相適應,保證城鎮化的發展始終在生態環境的閾值范圍內。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關鍵是整體規劃人口、資源與環境,促進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兩個系統達到各自功能和整體功能最優,使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相互促進,在時間、功能、發展速度上交互促進和協同完善。要積極研究探索生態文明建設引領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模式,加強相關模式的探討、路徑的研究、經驗的推廣,走綠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城鎮化建設道路,形成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活新模式、生產新模式、發展新模式和管理新模式。要從城市的優先發展轉向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城市要從高耗能的模式轉向低耗能低碳的發展模式;要從傳統的大城市擴張轉向生態衛星城的建設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從盲目克隆國外建筑和美國式城鎮模式轉向文脈的傳承和城市特色的創造上來;要從高環境沖擊的發展模式、也就是先污染后治理轉向低環境沖擊,善待生態環境的本質;要從放任式的機動化轉向集約式的機動化,發揮集約型的機動化的空間引導功能,實現集約型的城鎮化;要從偏好大型、集中式基礎設施轉向小型、分散、循環式基礎設施,要善于將大型的基礎設施與小型、循環式和分散式的基礎設施互補共生;要從少數人先富的城鎮化轉向謀求社會公平的城鎮化。

        第2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范文

        近年來,桃源縣以“打造現代產業、建設幸福桃源”為奮斗目標,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通過上下齊心協力、扎實工作,為實現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環境保障,為縣域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大量有益的實踐與探索。

        一、嚴把入口,認真抓好項目審批

        桃源縣緊密圍繞加快本縣的項目建設和經濟發展,積極開展環保服務。

        一是嚴格把好項目環保審批關 按照國家環保部關于“五個堅持”和“十個不批”的要求,把好項目審批關口,嚴禁“三高一低”的建設項目進入我縣, 從源頭上控制新污染的產生;

        二是增強服務本領,提高服務質量 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保第一審批權”“環保一票否決權”制度,對于滿足環保準入條件的,涉及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等有利于擴大內需的項目,開辟環評審批的“綠色通道”,給予全力支持,如桃源縣工業集中區、桃源縣文化體育中心等建設項目都在我們協助做了大量的工作后,順利完成了項目審批工作。全年共審批項目107個,其中報告書4個,報告表21個,登記表82個;

        三是認真做好排污許可證發放工作 嚴格執行排污許可工作制度,依據各企業監測數據,結合我縣污染控制總量指標,認真核定許可證數據,使企業認識到排污許可證的重要性。全年共發放排污許可證103本;

        四是積極開展建設項目環保驗收工作 制定了驗收計劃,明確驗收時限。對常德市科輝墻材有限公司粉煤灰綜合利用項目、大華機械廠改擴建項目、常德勝利化工有限公司差壓余熱發電和合成氨系統節能改造等十多個項目的環保驗收工作進行了跟蹤服務和督查。完成了桃源縣恒通紙業有限公司每年12000噸再生紙改擴建工程、桃源縣聯宏塑電有限公司蓄電池組裝生產項目、常德巨龍建材制造有限公司年產100萬立方米商品混凝土攪拌站等30多個項目的竣工環保驗收工作。

        二、強化落實,加強環境監察執法

        一是深入整治重金屬企業環境污染問題 進一步加強了對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紅十字會醫院醫療廢物轉移聯單執行情況的現場檢查和指導,對創元鋁業固廢填埋場的建設進度進行了現場督查,目前一期工程已經竣工,正待驗收。開展了危險廢物環境污染專項整治行動,關閉了桃源縣一正科技電源廠和三陽鎮勁威電源廠,完成了聯宏塑電和欣運蓄電池廠的專項整治工作,并通過驗收,建立了危險廢物管理臺賬;

        二是全力保障飲用水源安全 開展飲用水源保護專項檢查,加強水質監測,查處環境違法行為,確保飲水安全。通過對沅水斷面堯河、新河、水源亭三個斷面的定期監測,全年共獲得有效數據913個,與2011年同期相比,水質無明顯變化,均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

        三是扎實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 成立了環保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制定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工作方案、宣傳方案,明確了具體的工作任務與要求。在全縣開展專項檢查和集中整治,健全環境風險防控措施,有效防控環境安全隱患和污染事故的發生。全年共出動執法人員125人(次),對47家企業進行了104余次現場監察,確保污染治理設施運轉正常;

        四是加強國控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設施的規范管理 加強杰新、勝利化工、創元電廠、中材等4家國控企業和縣城污水處理廠省控重點污染源現場監察,每月不少于一次。確保在線監控設施運行正常,監控數據暢通、完整、有效;

        五是妥善處理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 共處理來信、來電、來訪投訴35起,調查處理率達100%,辦結率達到96%以上,做到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答復人大、政協議案提案2份。

        六是完善機制扎實完成污染物減排任務 抓好主要污染物減排項目的篩選與分解,科學擬定年度削減計劃,有效推進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落實污染物減排各項措施,把減排目標任務落到實處。目前,已經完成了中材常德水泥脫硝工程分級燃燒項目的驗收;杰新紡織廢水深度治理項目已經啟動;完成創元發電和縣城污水處理廠的減排督查核查工作。同時,縣政府將污染減排工作納入2012年工作主要目標之一,完善對鄉鎮政府目標責任制和縣直部門目標責任制“污染減排一票否決”考核內容,推行污染減排工作行政問責制。

        三、積極探索,有效推進生態創建工作

        一是積極開展生態鄉鎮、生態村建設 縣委、縣政府每年將生態縣建設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對生態建設工作進行及時部署和調度。2012年完成了5個鄉鎮、4個村的省級生態鄉鎮、村的創建工作;4個鄉鎮、4個村的國家級生態鄉鎮、村的申報工作;5個鄉鎮、9個村省級生態鄉鎮、村的申報工作;8個鄉鎮和所屬73個村生態創建規劃編制工作;

        二是全面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 編制了《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盤塘鎮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后續支持資金項目實施方案》,并通過了省環保廳、省財政廳的驗收。桃源縣龍潭鎮龍潭居委會、龍中居委會和馬鬃嶺鎮劉炎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均已完成建設,通過了縣財政評審中心的財政決算評審,并向上級主管部門提交了驗收申請報告,預計年內可以全部完成項目驗收。2012年爭取農村環境整治項目4個,專項整治資金370萬元;

        第3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范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城市規劃;內容;要素;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84.1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14X(2018)05-0185-01

        現代社會,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城市是現代城市建設發展的主要方向。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時就需要著手對當前存在以及城市發展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環境保護問題進行治理與防范,做好環境污染的治理工作。當前,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正在逐步加快,城市建設規模和水平不斷增加,生態城市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標準之一,其建設規劃已經成為各級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圍繞這項工作,中央和各級政府先后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出臺了配套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從產業布局、城市功能、交通運輸、城市綠化、環保審批、生態環境評價等多個方面著手,以期生態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生態城市規劃水平。

        1.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存在的誤區

        1.1以生態建設取代經濟建設,片面強調城市的生態競爭力

        具體體現在單純追求自然環境的美化,簡單通過增加綠地、樹木或公園的數量從而實現城市表面的綠色環境。這樣做的后果是使綠地設計時常處于交通和建筑規劃后見縫插針的消極地位,因而無法在經濟生產時激發城市內部資源的再生,起不到生態意義上的作用[1]。國內外經驗表明,沒有哪座城市的生態建設不是建立于高度發達的經濟基礎之上的,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談不上生態建設。

        1.2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經常割裂地看待城市和鄉村

        我國很多地區,目前仍然沿襲著城鄉二元制的體制,這種體制的弊端在于可能出現盲目城市擴張運動,撇開農村孤立地發展城市等片面的做法。隨著網絡技術和交通技術的完善,城市與鄉村的距離必將逐步拉近,鄉村田地和城市綠地將成為城市的綠色基調。

        1.3主要以政府管理而忽視全民參與推動城市生態建設

        當前,政府和市民基本都持有城市建設是政府職責的看法,導致很多實踐中經常忽視市民的能動性和市場經濟自發調控力量,形成政府部門指令管理、效率低下的建設局面。

        2.人類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

        2.1人類素質的定義

        人類素質是指人類在自然活動中的才干和能力,他是人類在生活中基本品質的形成。它是指在一定生活下,人類生產力自我創造價值的效率和能力。人類群體了解世界、改變社會的條件和能力。素質是先天遺傳性與后天習慣性的辯證統一。先天的素養是一種自然的形成,而后天的素質則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習慣的養成。有明確生活目的和進行加以控制的教育性環境在素質養成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素質是個體性與群體性的統一。群體素質是由不同類型的個體素質組合構成。個體素質好壞影響到群體素質水平。但群體素質又對個體素質有著深遠的影響,使個體素質深深地打上了團結、合作、地域等文化色彩。更巨大的影響著整個生態文明建設。當代生態環境的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是人類本身的危機,是人類沒有發展好自身的行為素質和能力的見證。

        2.2生態環境的定義

        生態環境的綜合因素影響著生物及生態動物的生存和活動。其中非生物因素有水、無機鹽、氧氣。在自然界,生態因素與生物生存環境和方式相互作用。生態環境是以地表為底,天空為頂,在一定活動范圍內戶外空間包含的有機物質和有機物質相輔相成。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上的一個功能單位,屬于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生態系統內部具有自我適應調整能力。其生態環境的結構越復雜,生存物種越多,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良好的環境協調性是指人類活動中各項資源、能源消耗少,生物再生循環利用率高,環境污染小。能量流動、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兩大功能,良好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人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2.3人類素質與城市建設的聯系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社會環境因素的改變對人類的素質影響越來越大。人類素質的高低在一方面是取決于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科學文化素質不同的人類對環境資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人類生活行為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人類活動環境的后果,以謀求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環境的演化不以人的思想意志為轉移,盲目的用人的主觀意志和想法去改造環境是一種錯誤的行為。有人把人類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通俗而形象地喻為“兄弟”關系,人類生態環境的事情應多和環境“兄弟”商量,這個比喻恰到好處。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我們需要花上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時間去改造恢復,甚至永遠都無法復原。所以,人類與環境有著無法割舍的聯系,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關系。

        3.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路徑

        3.1政策引導是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基礎

        政策與制度的創新在建設生態城市的過程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生態城市建設有很強的公益性,因此,我國更要注重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對資源回收利用、生態型產業等方面制定相應政策引導;按照零排放原則控制污水排放;結合公共交通政策,制定引導沿線土地管理的配套政策,實現土地使用和公共交通互相促進;建立生態安全及防災預警機制[2]。建立生態技術推廣機制。制定利于生態技術的承接、轉化、推廣和研發工作的相關政策;制定推動生態城市建設的相關政策措施,特別應針對不同階段的目標和項目實施,制定相關政策,如生態建設項目的投融資政策、稅收減免政策、財政補貼政策等。

        3.2技術保障是建設生態城市的支撐手段

        第一,加強科技創新的基礎作用。應特別重視科技創新對生態城市建設的基礎和先導作用。一是要加強生態城市建設中各類技術的基礎研究,包括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專門技術等,并盡快建立生態城市建設綜合利用技術開發專項資金,以支持重大關鍵項目的研究;二是加快建立生態城市技術體系,形成全面完整的生態城市技術體系;三是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創新體制的建立,通過加強技術創新系統中各行為主體間的合作與協同,加快科研成果的創新和轉化應用,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第二,構建生態城市交通體系。鑒于我國不同城市的交通運輸和土地開發狀況,在生態城市建設中應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堅持將改善城市交通運輸體系與城市的土地綜合開發利用進行統籌規劃,提高城市交通運輸效率和土地開發利用率;二是調整傳統交通結構,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系統,城市土地的開發利用應為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創造條件,并采取政策措施鼓勵人們利用城市市區公共交通;三是應適度控制私人汽車在城市市區的使用,加快完善自行車專業設施,改善當地步行環境,實現資源節約,減少環境污染。

        4.結語

        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對我們的生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我們統籌兼顧,要考慮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即為長遠目標積極籌謀,又兼顧當前生態文明的發展,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奠定良好的生態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明白.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的探討[J].科技與企業,2015,14(8):144-145. 

        第4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范文

        仙居歷史悠久,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衛,而多神仙之宅”,欽賜縣名為仙居。“八山一水一分田”的2000平方公里土地,傳承著7000多年新石器時期下湯文化的薪火,中國道教第十洞天、江南最古老的佛教寺院石頭禪院、朱熹送子求學的桐江書院等古跡,見證了儒釋道三教文化留下的燦爛印跡。仙居之美更在于她難得的藍天、青山和碧水。對于霧霾蔽日的大城市居民來說,仙居無疑是塊難得的心靈凈土,“仙人居住的地方”可謂實至名歸。雖然目前仙居還是浙江省26個欠發達地區之一,但我們始終相信,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我們堅持以生態為立縣之本,創造條件爭創國家級生態縣,并以此為抓手,促轉型、抓統籌、優環境、惠民生,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經過連續幾年的生態創建,2012年,我縣順利通過了國家級生態縣技術評估,今年將迎接環保部的考核驗收。創建活動中,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一條具有仙居特色的創建之路。

         

        深化生態文明建設是時代

        的使命,也是現實的選擇

        國家頂層設計與縣域發展思路疊合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機遇。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揚棄。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對中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問題作了回答。十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時展的主旋律。只有在辯勢中蓄勢,才能在造勢中乘勢。早在2001年,仙居縣就提出創建省級生態示范區;2010年提出“生態立縣”戰略;2011年在順利創建省級生態縣的基礎上,順勢而為、迎難而上,提出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的目標。十幾年來,從生態保護到生態創建再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對綠色發展更加充滿信心,生態立縣戰略的步伐更加堅定。

         

        縣域自身獨特的資源稟賦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仙居縣森林覆蓋率77?郾9%,出境斷面水質和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率連續三年在96%以上,公眾對環境的滿意率達97%,景區負氧離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達2—3萬個,近三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指數均達到90以上,名列全省前茅,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態功能區。連續多年的生態縣創建之路,讓生態基礎更加扎實,建成省級生態鄉鎮14個、市級生態村355個,10個鄉鎮已申報國家級生態鄉鎮。

         

        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和差異化發展要求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動力。由于歷史上種種主客觀原因,在前幾輪發展中仙居逐漸落后,經濟總量小,產業基礎弱。2012年,全縣人均生產總值25566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僅占浙江的40%,居臺州市末位。在浙江新一輪實干促發展的區域競爭浪潮中,仙居不可能走常規的發展道路,必須劍走偏鋒,將自身的特色優勢最大化,而仙居最大的優勢就在不可復制的優良生態,只有抓住這輪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機遇,才能乘勢而上,實現彎道超車。

         

        推進“三生融合”,不斷豐富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打造生產、生活、生態和諧有序,宜業、宜居、宜游融合發展的樂活之城,是仙居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態縣創建的目標所在。

        第5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范文

        [關鍵詞] 生態文明校園,景觀設計,景觀規劃

        [基金項目] 湖南省科技計劃項目(批準號:2012FJ3030)。

        【中圖分類號】 G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7-045-2

        生態文明是對傳統文明尤其是工業文明揚棄超越的結果,是人類文明在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上的深刻變革,它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及和睦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主要內涵,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及天人和諧、人際和諧型社會的打造為目標,倡導人類在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追求物質與精神財富的創造和積累。

        建筑、環境、人,是校園生態文明建設和校園景觀設計最為重要的三要素,因地制宜的協調建筑與景觀的關系、營造人性化的學習及交往空間、創造校園藝術氛圍是校園景觀設計的目標。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園生態文明建設和校園景觀設計中,依托現有的自然環境和條件,科學構思,精心設計,著力打造現代生態、職業文化、青春活力、平安和諧的魅力校園,達到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文化與景觀的和諧交融。

        一、現代生態校園景觀規劃的構思

        高職院校的校園建設致力于為廣大師生建設一個“信息通達、四季常青、干凈整潔、清新雅致”的現代生態校園。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在進行景觀設計和建設時,制訂了景觀規劃構思:

        (一)在現有局促校園空間中建立有序景觀層次。因受建設用地面積的限制,需要合理規劃校園景觀建設,充分利用有限的校園空間建立有序景觀層次。例如,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對校園景觀進行了科學規劃和精心設計,既有綠地花草、水榭亭臺,又有喬木成蔭、高樓聳立,整個校園顯得具有層次感和立體感。在學院各個空地建有適宜師生學習、休息的綠化景點,校園空曠處大量種植草皮,栽種花草樹木,綠化覆蓋率達到40%,校園充滿著自然生態氣息。

        (二)改造建筑室內外效果,使建筑與環境有機結合。校園總體景觀布局以程式化與自然化有機結合的手法,采取道路、場地整體規則式布局與局部自然式布局相結合,植載整體自然式布局與局部規則式布局相結合的方式,植物景觀與建筑和諧搭配,在規則中體會規矩與規律,在自然中進行陶冶與感受親切。使得校園總體布局理性嚴謹、而又自然隨性,營造出了現代、大氣、生態的校園氛圍。堅持教書育人與環境育人有機結合的理念,通過植物造景、園林小品、石景等景觀設計不斷改善校園環境,同進還引入了企業元素,在學院建有齒輪、定子等具有職業符號的人文景觀,使校園環境既能體現學院的文化底蘊,又能展現時代特色。

        (三)設計及改造可持續性,營造“生長中”的景觀。生態文明高校首先應是綠色的、充滿生機的校園。要以建設綠色校園為理念,以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多樣化景觀與園藝設計,創造優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達到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的和諧交融。要充分依托現有的自然條件,科學構思,精心設計,靈活巧妙地展現校園的美麗,營造四季花香、綠樹成蔭的優美校園環境。

        (四)營造低造價、高格調的校園景觀空間。堅持教書育人與環境育人有機結合的理念,通過植物造景、園林小品、石景等景觀設計不斷改善校園環境,運用園林環境藝術手法,使校園總體環境具有較好的觀賞性,同時統籌考慮景觀效果與內在功能的統一,做到既美觀又實用,滿足師生室外閱讀、休閑的需要,努力打造布局合理、清新雅致的自然生態環境,使校園環境既能體現學院的文化底蘊,又能展現時代特色。

        (五)人、校園、環境友好,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為前提。高校是能源消耗集中、需求量大的地方,如果不加強管理或者缺乏節約和環保意識,就會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和生態危害。因此,生態校園對于資源的管理和使用都要遵循節約、環保的原則,并要善于開發和利用環保資源。

        在一定的社會組織和集體中,人際關系是否和諧、融洽、友好,不僅直接影響這一組織的凝聚力以及組織目標的實現,而且影響著人的身心健康,工作情緒和工作績效。學校是人才密集、文化豐富多彩、信息交流廣泛、相互交往頻繁的特殊群體,只有使師生之間、教師之間、職工之間學生之間以及職工與學生之間等各方面關系融洽、和諧共處,才能有益于人的身心和素質的協調、全面發展、從而促進高校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六)數字校園,信息暢通。生態文明高校的建設必須適應網絡時代和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充分體現現代化的時代特征和高層次的文化內涵。要強調信息的流通和交換,密切各學科之間、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發揮好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體現高校信息傳播和知識創新的功能,校園內建筑設施要盡量智能化、人性化、網絡化,外部裝飾也應簡潔明快,富于藝術新意,更貼近自然,符合生態情調。

        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爭取了國家財政250萬元,著力打造數字化校園,力求實現“一站式服務”和“六個數字化”(環境數字化、管理數字化、教學數字化、產學研數字化、學習數字化及生活數字化)。通過實現從環境、資源到應用的全部數字化,在傳統校園基礎上構建了一個數字空間,以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提升傳統校園的運行效率,擴展傳統校園的業務功能,最終實現教育全過程的信息化。目前,數字化校園的硬件改造已基本完成。

        二、文化三進,建設職業文化校園

        高等職業院校將職業文化融入教學和生活,以提升職業素養為目標,實行環境熏陶、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開展多元化校園文化建設項目,營造環境育人、企業文化育人、活動育人的文化氛圍。

        (一)產業文化進教育。學院主動對接區域支柱產業,與湘電集團共建了3個二級學院,將產業文化引入校園,建立健全產業文化育人機制:校企雙方在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中把產業文化育人作為重要內容;把產業文化課程列為必修課程;師生下企業接受產業文化熏陶;產業文化素養要求引入技能大賽;產業文化素養納入育人評價指標。

        (二)工業文化進校園。學院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工業文化校園環境,在實訓中心西頭繪制了一組機械、電氣產品畫,在文化廣場前坪增設了大齒輪工業小品,在新能源大樓二樓建設了一流的風電陳列館,在學院主干道兩側安裝了風光互補新能源路燈,展現了校園文化與工業文化的有機融合,用新穎的載體將工業文化元素引入校園育人環境,用實景和產品對學生進行了工業文化的滲透與熏陶。

        (三)企業文化進課堂。學院把湘電集團的企業文化和職業精神融入課程,將湘電集團“力道”文化作為必修課,將湘電集團凝練的“十力”文化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銜接,演繹出新的文化內涵。學院校內實訓場地和學生宿舍管理中,引入了企業6S管理模式。訂單培養班按照企業文化的要求進行了教室布置,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熏陶,提升職業文化素養。

        三、文體相長,建設青春活力校園

        (一)文體活動設施完備。學院擁有1個近千平米的學生素質拓展中心、1個可容納350人的多功能報告廳、2個田徑運動場、1個室內體育館、4個籃球場、4個羽毛球場和2個乒乓球場,學生文體活動有著充足的場地。

        (二)文體活動豐富多彩。學院每年開展田徑運動會、體育節、健美操比賽、足球聯賽、籃球聯賽、羽毛球賽、乒乓球賽、女子排球比賽、職工氣排球比賽等體育活動,舉辦了學術文化藝術節、主持人大賽、“蓓蕾杯”征文比賽、“暢想青春”辯論賽、“大學生讀書月”、“書香養德,文化育人”文化展、“雅韻三湘?藝動校園”專場音樂會、“暢想中國夢”書畫筆會等文化娛樂活動。運動場矯健的身姿,圖書館求知的身影,舞臺上青春的活力,無不展示著電氣學子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2011年學院健美操隊在湖南省大學生健美操比賽中獲團體一等獎、2011年學院女子排球隊獲二等獎。

        (三)社團活動彰顯個性。學院現有大學生記者團、蓓蕾文學社、健美操協會、舞蹈協會、自主創業協會、攝影協會等22個注冊社團,每個社團都有指導老師,安排了專門經費和活動場地,各社團每月至少開展一次活動。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學生素質培養的重要陣地和有效載體,推動著校園文化不斷向前發展。近年來,蓓蕾文學社每月出版一期團報《星火報》、每學期出版1期團刊《急流》;健美操協會、蓓蕾文學社榮獲“湖南省優秀社團”稱號;“自主創業協會”、“舞蹈協會”榮獲“湘潭市優秀社團”稱號。社團充分發揮學生的個人才智,給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民主氣氛,潛移默化中陶冶了大學生的情操,培養了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強了大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四、結論

        “環境育人”,校園環境是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物質條件,它不僅以物質形態滿足著廣大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需要,它還無時無刻不以外在的形態影響著師生的情感和心靈。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十分重視校園環境建設,在建設生態文明校園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從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文化與景觀相和諧的視角,努力建設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校園環境,打造具有生態化、人文化、職業化的現代生態校園。

        參考文獻:

        [1]彭秀蘭.高校開展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宗旨和路徑[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2]楊斌.論建設生態文明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8).

        [3]孫波,劉龍海,楊向榮.創建文明校園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突破口―校園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1999,(5).

        第6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范文

        古今中外,不少大教育家都對師德做出過精辟的闡述,諸如我國古代的孔子、孟子、朱熹,近代的陶行知、,國外的夸美紐斯、裴斯泰洛齊、維果茨基、杜威等學者,都在不同時期針對師德問題做出過有啟發性的探討。那么,什么才是師德呢?師德是教師道德的簡稱,常常被錯誤地理解為“教師職業道德”或是被“教師專業道德”、“教師倫理”、“教師專業倫理”等概念所替代。以上這些概念都是從某一個角度對師德做出了解釋,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只有明確教師道德的確切涵義,才能全面理解師德的真正含義,也才能更加有利于師德建設的開展。從本性上講,教師首先是一個人,出于向善的人本價值追求,教師首先應該成為學生的道德典范,也就是說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道德品質,這是對教師最起碼的要求。其次,從職業的角度來看,教師是所謂的“授業解惑者”。任何職業都要受到一定的社會規范與價值倫理的約束,教師當然也不例外。師德在此表現為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師德:首先,師德是指教師從事教育活動必備的品德,是指教師表現出來的職業行為、穩定的品德特征以及傾向。這種品德可使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不斷發展,甚至超越自己,我們通常稱之為德性倫理。其次,師德還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是外在的,有待于行為主體的內化,我們通常稱之為規范倫理。無論是德性倫理還是規范倫理,都必須落實在具體的個人身上,否則,道德就失去了意義。如果教師本人不能實踐德性倫理與規范倫理,那么,教師道德也就無從談起,只能是一句空話或者純粹的口號而已。此外,我們還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理解師德:“師德的內涵包括師愛、學高、身正,即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關愛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引導學生成才,這是師德建設的核心;博學業精,知識豐富,學高為師,這是師德的基本要求;以自己的示范行為教育學生,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這是師德的外在表現。”由此來看,從師德的概念和內涵出發,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師德建設。師德建設是指建立一支關愛學生,為學生著想,精于教學,勤于教學,教學能力強,又能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教師隊伍。

        二、當今社會師德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育人生態系統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在市場經濟的強勢沖擊之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開始在學校之中蔓延,學校這方“凈土”從此不再純潔,不僅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受到強烈沖擊,而且教師的道德標準、價值判斷等也受到了影響與干擾,教師道德失范的情況也就逐漸增多。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絕大多數教師能夠關愛學生,治學態度嚴謹,為人師表,但還是有極少數違背師德的教師,他們不但沒能樹立“好的榜樣”,卻成為了“壞的典型”。如果讓這些缺乏師德的人承擔教書育人的責任,對國家和民族的危害可想而知。綜合分析當今師德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關愛學生不夠,甚至體罰。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沉睡的心靈也能蘇醒;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的感情也會消融。教育如果沒有情愛,就如無水之池。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可見,關愛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多么的重要。然而,我們的一些教師似乎太“吝嗇”,很少給予學生關愛。他們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教授書本知識,至于其他事情,不在自己的職責范圍之內,僅僅把教師工作當作是混飯吃的工具,全然忘記了教師的育人本職。在這種錯誤思想的導向之下,個別教師不僅沒有給予學生一定的關愛,而且往往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學生。在他們眼里,學生與自己永遠都是不平等的,與學生成為朋友只是一種理想,根本不會付諸實踐。對于一些表現好的學生,尚能以禮待之,而對于一些表現不好的所謂的“差生”則經常拳腳相加,因為教師體罰學生而使學生受到傷害的事情時常發生,屢見報端。

        2.利欲熏心,只想謀私利。在一般人看來,教學才應該是教師的本職任務,這也是師德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一些教師根本不以為然,不僅守不住教師職業的底線,甚至觸碰了教師職業的底線。他們不把教學當回事,而是整天想著賺錢或者評職稱等,在這種功利心的牽引之下,教師的心思自然不會放到學生的身上。本來應該是教師“主業”的教學工作卻被當成了“副業”,而一些校外兼職工作卻成為某些教師盈利的工具,并逐漸變成他們真正的“主業”。如此一來,教師不能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中來,對教學應付了事,根本不顧及學生的學習狀況,明顯觸碰了師德的底線。為了謀取更多的利益,讓學生成為自己賺錢的工具,有的教師在校外大辦輔導班,以此來收取高額的輔導費用。對于一些應該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某些教師故意不講,只有參加教師校外輔導班的學生才能獲得更多的教學資源,也才更能得到教師的照顧。更有甚者,有的教師會通過給自己過生日的方式向學生暗示有所“表示”,如果沒有“表示”,就會被教師冷落。

        3.責任心不強,缺乏敬業精神。有些教師知識觀念陳舊,不思進取,只想守著“老本”,缺乏理想和進取精神。他們備課不認真,教學手段單一,上課馬馬虎虎,經常出錯,教學效果不理想。還有的教師,從教學起講稿就沒“換過樣”,知識不更新,沒有新觀點,更談不上新方法。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師這些傳統的舊觀念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了。還有一些教師參加教研、科研、教改等活動的積極性較差,整天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對教師的本職工作敷衍了事,事業心不強,職業情感淡薄。他們只求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求提高教學質量,不改革教學方法,一味地滿堂灌。填鴨式的教育,與學生缺乏互動,沒有啟發,更不用說采用現代的教學手段。此外,也有許多教師在辦公室里,除了閑聊就是“偷菜”、炒股,而不是批改作業、專研學問。

        4.言行不一,沒有做到為人師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為人師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比較難。甚至在一些教師看來,那簡直是天方夜譚。因為在他們看來,教師也是普通的人,在各方面的壓力之下言行不一有時候也是不得已的,而將某些裸的謊言卻硬說成是“善意的謊言”。比如說,教育學生要互相尊重,自己卻對學生極盡挖苦諷刺之詞;要求學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自己卻整天無所事事,不思進取;要求學生要有社會公德,自己卻將公德拋之腦后;要求學生遠離賭博,自己卻通宵打麻將;要求學生要有愛心,自己卻比誰都冷漠;要求學生敬愛老師,自己卻未曾想過疼愛學生;要求學生孝敬父母,卻對自己的父母不管不問。教師是學生的表率,其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的教師失去了應有的表率作用,失去了學生信任,沒有做到為人師表。

        5.道德敗壞,甚至觸犯法律。一些教師道德品質低下,臟話連篇,對學生極盡侮辱之詞,肆意踐踏學生尊嚴,甚至還有一些教師道德極其敗壞,抓住學生膽小怕事的心理,通過各種卑鄙手段猥褻甚至女學生,這種事情近年來也是屢見報端,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嚴重影響了教師的社會形象。以上行為不僅給學生的身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敗壞了社會風氣,玷污了學生純潔的心靈,污染了育人環境,使學生無法獲得健康的成長,而且嚴重違反了《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群眾反映極為強烈。從深層上來看,也不利于我國生態文明社會的構建。

        三、生態文明社會對師德建設的新訴求

        關于什么是生態文明,學術界沒有統一的認識。比如,前中國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認為:“生態文明是人們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時,又主動保護自然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又比如,學者于海波認為:“生態文明就是用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而且其背后是經濟生態的文明,是文化生態的文明,還有政治生態的文明等,要從整體上把握生態文明,不能僅僅談對自然生態的保護。”以上各位專家對于生態文明的表述雖然不盡相同,但內涵基本一致,都強調要從整體上去理解生態文明,強調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對生態文明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生態文明社會更多的是強調一種和諧關系的建立,強調生態倫理的構建,與冰冷的工業文明社會相比,生態文明社會少了幾分“冷漠”,多了幾分“溫情”,更加強調人文關懷以及人性化的交往。具體來說,在生態文明社會中,物質文明倡導與生態相協調的生產生活與消費方式的形成,強調經濟活動的開展不對大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精神文明更加倡導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去尊重自然,建立一種自然化的人生價值觀,認可自然的價值,達到轉移人們對物欲過分強調與關注的目的。與此相比,政治文明則更加強調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社會中各種利益關系的維護,以免因為政治權力斗爭等對生態造成嚴重的破壞。如此看來,我們有理由相信,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也更加符合世界潮流的發展趨勢。中華民族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決不能再成為生態文明的遲到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大力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師德建設問題對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然也對生態文明的構建產生著影響。如果不能解決好師德建設問題,最終會阻礙生態文明社會的整體建構。那么,生態文明社會對師德建設有哪些新訴求呢?換句話說,生態文明社會要求我們建設什么樣的師德?怎樣才能通過師德建設促進生態文明社會的發展?從生態倫理學的角度看,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態文明社會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生態”教育。所謂“生態教育”,就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引導學生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動態和諧關系,進而從根本上影響自然和社會的生態平衡。與傳統教育不同的是,生態教育更加強調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主張建立和諧的師生交往關系,在教育方法上,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的傳授,而是更加貼近實際、貼近自然。

        2.生態文明社會要求教師做到“學高為師”。所謂“學高為師”,就是要求教師博學多思,做一個專而不器的人。在傳統意義上,人們僅僅把博學多思看作是知識淵博的表現,而忽視了博學多思對教師修身養性、涵養全面自由和諧的精神人格的生態學意義及其對學生生態存在的影響。在博學多思、完善知識結構的同時,實現自我反省,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達到本真意義上的“學高為師”。

        3.生態文明社會要求教師做到“為人師表”。所謂“為人師表”,就是要求教師培養自身“真善美”的完美人格,自覺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作風。具體來說,“真”就是要求教師具有科學精神,“善”就是要求教師要有道德精神,“美”就是要求教師要有審美精神。另外,由于教師對學生的特殊示范作用,所以教師的道德品質和行為作風也直接關系到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和完善。

        四、生態視野下的師德建設新策略

        生態文明概念的引入,能夠使我們站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從生態學的視角出發,考察師德的現狀,從而認識和把握生態視野下的師德建設問題。以生態倫理觀為導向,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師德建設。

        1.從經濟生態的角度看,要為教師提供公平合理的薪酬,營造平衡的物質生態環境。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教師的物質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教師群體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比如任課教師與學校管理人員,助教與教授之間都有較大的收入差距。根據霍曼斯的公平理論,員工發現自己投入與收益的比例與別人投入收益比例不平等時,便會產生不公平感。作為收入方面的“弱勢群體”,教師為了滿足生存需要,就會從事一定的副業。因此,我們應該努力為教師提供公平合理的薪酬,讓教師感覺到自我價值得到了認可,才會對教師職業有歸屬感。通過物質生態環境的改善,解決了教師的生存問題,教師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專研學問,教書育人。

        2.從政治生態的角度看,要對教師實施人性化的管理評價,營造人文關懷的制度生態環境。從生態學的角度看,教師首先是一個自然的正常的“人”,然后才是“教師”,所以對教師的管理決不能忽視對教師自然生命的尊重與關注,應該遵循教師發展的自然規律。人的本性是崇尚自由的,而制度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的自由,這就需要我們建立適當的制度,實施人性化的管理,才能激發教師對工作的熱情與激情。此外,還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杜絕統一化的評價制度,尤其要把師德行為納入評價考核內容之中,并作為教師評優、評職稱的重要參照標準。

        3.從文化生態的角度看,要為教師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對于師德建設而言,文化生態環境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促進教師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在師德建設的過程中,學校要按照教師的實際情況,在尊重教師個性的前提下,分層次有所側重地開展師德教育。學校可以積極地發動起廣大學生,在教師之中評選師德標兵,從而激勵教師努力工作,為學生樹立道德典范。此外,學校在每個學期還可以確定一個德育主題,德育主題要盡量與教師的教學工作生活相關,并圍繞這個德育的主題開展一系列宣傳教育活動,并讓教師親身參與到德育建設中來,發揮教師主體在德育建設中的積極性。通過這種師德教育,讓教師建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培養其敬業精神。

        4.從心理生態的角度看,要對教師進行心理疏通,排解壓力,營造健康的心理生態環境。近些年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職業倦怠現象越來越嚴重。由于每天甚至每年都重復著相似甚至相同的工作,許多教師對工作的熱情越來越低。然而,由于缺乏溝通交流的有效渠道,教師的心理生態環境過于封閉,不容樂觀。因此,我們應當通過開展心理培訓,開展各種豐富多樣的教師文化活動,開通心理熱線等方式來排解教師壓力,減少他們的職業倦怠,加強溝通交流,排除心理障礙。此外,教師自己也要學會自我調節,自我解壓,及時調整心態。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健康的心理生態環境,從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第7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范文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 自然觀 生態文明

        后現代主義(或稱后現代思想)發源于20世紀60至70年代,是當今西方重要的哲學思想。后現代主義自然觀反思和質疑了現代主義生態觀,提出了振聾發聵的新見解,深刻地影響著西方社會的生態文化,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和實踐依據。

        后現代主義自然觀的核心觀念

        后現代主義自然觀的內容豐富,意義深刻,深入把握后現代自然觀的核心觀念,對于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無疑具有積極的啟發作用:

        第一,后現代自然觀反對現代主義“二元論”,提出“整體有機論”。它批評“二元論” 將現代人與自然變為對立物,“認為自然界是毫無知覺的,為現代性肆意統治和掠奪自然的欲望提供了意識形態上的理由。這種統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現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①后現代“整體有機論”要求改變現代人的統治和占有欲望,強調人類與總體環境有著內在聯系,追求“適度的、自我節制的和完善的價值觀。……允許人類和非人類的各種正當的利益在一個動力平衡的系統中相互作用。”②后現代學者十分推崇“生態主義”和“綠色運動”,因為它們實踐著后現代“整體有機論”。

        第二,后現代自然觀批判現代消費文化,要求從過度增長型經濟向穩態型經濟的轉變。后現代自然觀認為現代社會倡導“消費主義”錯誤引導人們過度消費,盲目開采、使用有限的自然資源、生物物種,給自然界帶來無窮壓力。后現代“穩態經濟”理論提出,基于生態系統的更新與同化的平衡狀態下,實現“使人口和人工產品的總量保持恒定的經濟”。換個角度理解,人類社會生產屬于生態系統內部資源、能量之間轉換與交流,生態資源總量的有限性,客觀上限定了經濟建設不能單純強調數量增長,必須轉向以提高質量為目標,穩態經濟反對片面追求國民生產總值,倡導恢復自然界的再生能力,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

        第三,高度關注中國在全球環境保護中的舉足輕重地位。后現代研究學者欣賞、贊揚中國政府有效控制人口,努力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自然資源容量之間平衡、協調,為世界各國做出了表率。同時,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同樣飽受資源消耗過度、環境污染嚴重等困擾。中國生態建設是西方有識之士關注的話題,后現代自然觀的代表、美國著名學者大衛?格里芬強調:“中國在21世紀的發展趨向將是我們這個星球的未來的關鍵”;“我的出發點是:中國可以通過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錯事,避免現代化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這樣做的話,中國實際是‘后現代化’了。”③

        后現代自然觀賦予的有效啟示

        將“漠視自然”變為“敬畏自然”。解決生態問題,關鍵是持有什么樣的“生態態度”。現實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漠視自然”態度,指的是冷淡、不關心、不過問、甚至藐視自然存在,其后果是導致生態系統發生紊亂、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經濟社會無法可持續發展;而“敬畏自然”態度,指的是對待自然界持彬彬有禮、恭敬、發自內心的尊敬、感激,不敢逾越界限,它強調深刻認識自然的無窮威力,自然界所有生物和非生物與人類休戚與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合作伙伴。

        將“漠視自然”轉變為“敬畏自然”態度,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條件。徹底克服現代主義自然觀的消極影響,培養“平等、善待、尊重、接納、愛惜、保護”的自然觀。從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平等關系,逐步過渡到實現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這應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 ④人類不是自然的主宰者,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與外在客觀事物及現象緊密聯系,共同構成自然界。人類作為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子系統,也要像其他生物一樣,既要利用自然,也要與之進行合作。只有這樣,人類的生存資源才能不斷擴充,生存條件才能不斷改善。

        消解科學與非科學的對立。不可否認的是,解決包括環境治理、垃圾處理等生態問題,需要依賴科學技術,但是,強調科學力量的同時,必須防止走向現代主義的思維模式、簡單將“科學”與“非科學”對立起來。現代化思維以為,生態建設屬于科技含量高,專業性強的行業,生態建設必須依靠專家和科學技術,例如,設計、論證、操作各類環保項目;或者創造、革新科學技術治理環境等。后現論批評現代主義只停留在解決科學和技術難題上,“科學”被特權化了,為克服這一缺陷,除了依靠社會精英運用科學技術治理環境之外,還應該有“非科學”的介入。與“科學”相對應的“非科學”,指的是包括人文學科、宗教、西方科學傳統之外的其他文化傳統。吸引被現代化理論遺忘的、擁有豐富的“非科學”傳統的各類群體,貢獻環保傳統、創造新鮮的環保經驗,進一步說,運用“非科學”的最終目標是,極大激發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例如侗族婦女利用淘米水清洗頭發、瑤族婦女使用植物染頭發等等,這些經驗無法納入“科學”體系,卻是防止化學制品污染水土及傷害人體、保護環境的有效方法。

        重視實踐不確定性的意義。辯證唯物主義理解的實踐標準,強調實踐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辯證統一。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現代主義思維過分強調了實踐的確定性。現代人使用科學技術將主觀意志轉變為一系列政策、措施,督促實踐按照預定方向和目標發展,最終達到預期效果。沿襲科學傳統,生態建設習慣于操作既定的方案、計劃、規劃等,將實踐定格在被量化的“操作數字”,例如,要求種多少樹、成活率達多少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比例等等。客觀上,明確實踐的目標,采取相應措施,方能保證實踐的成效性,便于考核檢查,也防止發生唯心主義的隨意性。但是,如果將“確定性”作為生態實踐的惟一衡量標準,片面強調實踐的確定性,忽視實踐的不確定性,將會導致思想的絕對化、死板僵化。后現論重視實踐“不確定性”,例如“模糊”、“間斷”、“異端”、“多元”、“散漫”、“反叛”、“倒錯”、“變形”等,都屬于“不確定性”。這些因素都蘊含有拓展實踐的嶄新空間,潛伏著生態建設創新的可能性。

        人類的實踐對象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就具有“變幻多端”特性。既有可預測的實踐“確定性”、也存在無法預測的實踐“不確定性”, 人們往往是在客觀和主觀的相互作用下進行生態實踐,如果片面、機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有可能引發各種失誤。關注“不確定性”意義在于:生態實踐的“不確定性”有可能孕育、衍生嶄新的環保意識、方法及手段,不能因為實踐的“不確定性”游離于人們事先安排好的計劃、方案、規劃等之外,輕易加以否定和排斥。容納、把握、利用實踐的“不確定性”,為生態實踐創新提供寬松的環境,制定相應的扶持與嘉獎政策,減免稅收,增加投入,調動一切因素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實踐與現代化、后現代化理論的互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急切需要現代化理論指導,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帶動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增加財政收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現代化理論指導的重要性。但是,談論現代化建設,又不能忽視后現論的特殊作用,“后現代性概念值得珍惜,是因為它警醒我們注意一系列重大問題。……它迫使我們的眼光從狹隘的技術和爭論中放開,在更開闊的視野之下處理歷史變遷問題”。⑤

        我國的生態環境復雜多樣,只有1/3強的國土面積適合人們居住和生活,生態與環保問題已成為無法回避的突出矛盾,因此,必須很好借鑒后現代化理論,避免重蹈發達國家和地區曾經發生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發展” 錯誤,另辟蹊徑,大膽探索、創新發展思維、路徑、手段及方法。提醒世人將現代化與后現代化理念融合進行“新的合作”,⑥在“環境優先”原則下,建設生態經濟、生態政治、生態文化、生態社會“四位一體”的生態文明,造福于廣大人民群眾,為人類社會做出積極貢獻。(作者為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社科部教授)

        注釋

        ①大衛?格里芬:《后現代精神》,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第5頁。

        ②F?費雷:“宗教世界的形成與后現代科學”,載格里芬《后現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第133頁。

        ③⑥大衛?格里芬:《后現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第16、43頁。

        第8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范文

        [P鍵詞]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發展

        中圖分類號:R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6-0218-01

        1.安康市漢濱區基本情況

        安康市漢濱區是陜西省東南部的一個直轄區,是安康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信息中心。全區面積共計3643平方公里,轄30個鎮,4個辦事處,共有人口102萬,是一個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綠色生態的版圖大區,人口大區。

        2.安康市漢濱區社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現狀

        2.1 生態文明建設基本概念

        生態文明是指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按照自然規律科學開發環境,合理利用資源。

        2012年黨的十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決策,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寫入國家五年規劃。

        2.2 安康市漢濱區社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現狀

        安康市漢濱區共命名省級生態鎮9個、省級生態村3個、市級生態鎮34個、市級生態村32個、市級綠色學校1所、市級綠色企業1個。

        漢濱區作為安康市下轄的最大一個區,人口比重大,一般社區規模較大,且分布密集。由于經濟、科技、人才及其他等因素的限制,社區基礎建設逐步加強但仍不完善;漢濱區社區化進程開始的比較晚,現還處于初級階段,但發展迅速,勢頭良好,但在綠化方面做得不夠;安康市漢濱區屬于國家級貧困地區,當地經濟水平落后,尤其教育水平比較落后,人口素質普遍較低,很多人意識不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社區居民生態意識有待加強。

        2.3 基本調查方法

        通過現場查看、座談會匯報、觀看專題片、深入村民家中了解等方式,詳細了解了創建鎮村污水、垃圾收集處置、環保設施建設及運行情況。

        3.安康市漢濱區社區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結合安康市漢濱區社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情況,調查得出目前在社區生態文明建設存在以下問題:

        3.1 社區規模大,基礎設施落后

        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雖然社區基本實現了公路、電網、通訊的暢通,但如大型超市等大型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難以開展。基礎設施利用率低。道路照明設施等建設后放置不管現象嚴重;文化廣場利用率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維護,十分的臟、亂、差。社區基礎設施運營維護程度低下是目前漢濱區社社區基礎設施利用存在的問題

        3.2 住宅建設缺乏規劃,社區綠化不足

        漢濱區社區化進程開始較晚,缺乏社區的整體規劃。社區內部沒有統一設計,選址較隨意,住宅房屋排列無序。從我們的調查來看,漢濱區大部分社區的綠化面積都不足,甚至許多社區內都沒有留出空間來進行綠化,有的綠化面積也因為各種原因被荒廢或者占用。漢濱區社區普遍存在綠化水平低。

        3.3 社區居民生態意識有待加強

        在目前的社區生態文明建設中,社區居民參與度并不高,對于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不關注也不了解,這對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帶來極大阻力。在社區居民心目中,生態文明建設是政府的事,個人不愿意主動參與到社區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4.關于安康市漢濱區社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

        建設生態文明社區有利于改進社區居住環境,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因此,因地制宜,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生態社區建設的優化路徑很有必要。針對目前漢濱區社區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4.1 加強基礎設施投入,創新管理機制

        政府有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的資金投入。一方面,加大對關乎居民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礎設施建設,針對目前漢濱區社區面積比較大的情況,對基礎設施進行合理分配,最大限度保障社區居民生產、生活需要,滿足社區居民物質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政府應該指導社區進行基礎設施維護管理制度,充分發揮社區委員會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領頭羊作用。

        4.2 落實社區規劃,推進社區環境優化

        漢濱區社區應該在現在社區房屋分布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可實施的社區綠化詳細規劃設計,加強環境保護,推進新型生態文明社區建設。落實社區規劃的基礎上,要做到“常宣傳、常管理、常檢查”,經常向社區居民宣傳綠化與衛生保護的重要性,對任意占用、損壞綠化的行為嚴肅處理,不定時對社區衛生、垃圾處理情況檢查通報。通過各種積極有效的措施推進社區生態文明建設。

        4.3 開展社區文化活動,強化生態意識

        政府應利用網絡、電視、宣傳冊、文化廣場等載體所,廣泛開展形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觀念的宣傳力度,不斷強化社區居民的生態意識,培養良好的生態行為。只有個體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不斷提高,才有可能自覺地參與到生態社區建設中去。

        國家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是社區,生態文明建設將促進新型城鎮社區的更好更快發展。目前,我國生態文明社區建設還處于理論和實踐探索階段,存在許多問題,漢濱區應當借助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契機,對當地社區發展進行科學的規劃和建設理,建設人地協調的生態社區,大力推進漢濱區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 李靜.陜西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堅定[J].2015.

        [2] 周凱.生態文明家園建設中產業結構調整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發展論壇,2013.

        [3] 占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4] 楊海蛟,張翠翠.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提高農民素質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探討 [J]. 河南農業科學,2013 .

        第9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范文

        關鍵詞:糧食問題;農業資源;生態農業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07.004

        民以食為天,從古至今,人們對農業的探討與研究從未停歇。農業的發展從最初的刀耕火種到后來的傳統農業、工業化農業以及目前正在積極探索的生態農業,無不凸顯出人們對糧食質量要求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國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存在嚴重的資源與環境問題,有學者提出,不解決這些問題,就無法建設生態文明。河南省作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種植大省之一,其效益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目前河南省的農業種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規模上存在的不足;化肥、農藥、除草劑大量使用帶來的污染;農膜大量使用后處理不當引發的一系列生態問題等。隨著生態文明主題的提出,“生態農業”一詞也越發受到人們的關注。科技的發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勢必促進未來生態農業在全國大范圍地展開。

        1 河南省當前面臨的農業發展問題

        1.1 種植規模與品種單一

        目前,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小戶經營模式,并且種植作物品種比較單一。據考察,河南省大部分地區經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為主,小部分地區種植有小面積的棉花、水稻、花生、藥材等。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以及網絡科技的發展,一種大型鏈式的農業經營模式勢必成為潮流,并且大規模的種植經營模式也將隨著3S技術等人為可操縱機器在農業領域的大規模使用。未來農業的發展將更加依賴現今的科學技術,大規模并且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將成為一個好的發展趨勢。

        1.2 化肥、農藥、除草劑使用不當

        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河南省每年施用的300多萬噸化肥中,只有大約1/3被農作物吸收,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此外,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為保障作物產量、減少病蟲害干擾,農民大都采用農藥除草劑等含有毒有害物質的方式來控制害蟲和雜草。然而,這種模式卻給整個農田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由于化學肥料、農藥和除草劑等長期不合理的使用或過度使用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如土壤板結、地下水嚴重污染等問題,直接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們身體健康。雖然在短時間內產量有所提高,但造成的生態經濟效益的損失巨大,且非長久之計。因此,提出與之相對應的防治病蟲害的方法與技術勢在必行。

        1.3 農膜、畜禽養殖糞便與生活垃圾處理不當

        農膜在農業生產中使用量大幅增加,但回收率過低,大量農膜留于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而且@些農膜屬于難降解的化學物質,對土壤危害極大。由于沒有系統的發酵技術,當畜禽糞便存儲不當或者用作有機肥而不注意施用方式,其中N、P元素以及殘留的添加劑與各種氣體經揮發、淋溶、擴散將帶來農業面源污染。目前河南省大部分農戶包括一些養殖廠沒有將糞便充分發酵。農村大部分地區沒有較完善的垃圾處理方式,一些危害極大的廢電池、難降解的塑料制品等廢棄物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進入土壤中給其帶來持續性的危害。

        2 對生態農業的探討

        生態農業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農業種植模式。生態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土壤學家W. Albreche 提出了生態農業的發展理念。隨著中國科學院蔣高明教授經營的弘毅生態農場的發展,生態產品也越來越被人們認可。弘毅生態農場所提倡的“六不用”原則,即不用農藥、化肥、農膜、除草劑、人工合成激素和轉基因,來生產無公害的有機食品。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尊重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并且能使自然生態系統變得更好,這在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熱點下,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顯示,2009 年底我國耕地總面積1.35 億公頃,全國人均耕地0.1公頃,僅占世界人均水平(0.225公頃)的45%,而且在以每年20 萬~33 萬公頃的速度減少,并且1/3 的國土正遭受到風沙威脅。耕地仍以每年幾十萬公頃的速度被占用,而且大都是優質耕地,保護耕地面臨更大的壓力。此外,大量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更破壞了農田生態系統,并且使全球性問題更加嚴重。在十提出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上,倡導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而生態農業正是集這些優點與一體的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特別是農業生態學為理論基礎的一種生產實踐。在這個過程中,須堅守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國已經在部分地區出現了不打農藥、不用化肥地膜等“六不用”的生態農業,并且仍能達到高產。

        3 結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午夜成人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三级视频 | 一本一久本久a久久精品综合 |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一区网站 | 天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噜噜 | 九色九热国产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