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務共享服務的缺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建設,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全方位的財務轉型,需要從戰略、流程、人員及組織、系統和技術、設備及選址5個方面統籌考慮和落實。
1.1戰略方面
基于企業的業務戰略,結合最佳實踐和行業特點,規劃財務組織未來的整體定位和角色。通過財務共享中心的成立,實現從核算型財務向決策型財務的轉變,逐步發揮財務作為戰略性業務伙伴、高效業務處理者、公司風險管理者的作用。隨著共享服務中心的成立,企業的財務職能分成了3部分:集團總部財務規劃和管控職能、共享中心財務交易處理職能、當地財務支持和分析職能。首先,在橫向上需要清晰地界定財務共享中心與其他財務職能的關系。總部財務行使財務管理高級職能,為當地財務部門和共享中心提供財務指導及風險控制。財務共享中心通過集中化、標準化財務交易處理,為總部財務、當地財務提供各種財務核算服務和常規報表分析。當地財務部門作為業務的伙伴和共享的延伸,為總部財務和共享中心分別提供重要的決策支持信息和專項財務分析數據。其次,在縱向上也要清晰劃分財務共享中心與當地財務的職責。根據實施財務共享中心的成功經驗來看,并不是所有的業務都可以集中到財務共享中心來操作,只有流程中重復性高且操作標準的交易處理和核算業務可以集中上收到共享中心,充分發揮共享的規模化優勢和協同效應。對于一些與前端業務緊密聯系的工作(如問題發票的跟進、原始單據的掃描和傳遞等),仍然要保留在當地的財務部門,既保證與供應商的及時溝通,提高業務響應速度,同時,也發揮財務對業務流程的監督和決策支持作用。
1.2流程方面
在進行共享流程的優化時,必須遵循完整性、先優化后共享、提升管控兼顧降低成本、可操作性4個設計目標和原則,建立分類清晰、條線合理和授權有度的財務業務一體化流程。首先,以RACI模型為指導,確定各流程的橫向審批條線,以及相應條線的職責。流程的審批條線主要指匯報線、專業線、內控線。匯報線通常是靠近業務發生端的部門負責人,對于業務發生的真實性與合理性進行基本判斷,擁有流程決定權。專業線通常是歸口管理部門負責人,以及公司分管副總,對于業務有專業的判斷以及統籌的安排,也賦予流程決定權,各專業線審批人員參與流程的程度根據重要性原則授權。內控線通常指財務部門負責人,根據公司總體運行情況對重要事項執行最后的財務控制,初期只賦予審核權不決定流程結果。各內控線審核人員參與流程的程度根據重要性原則授權,且授權級別相對專業線授權審批級別有一定的依存度。其次,在橫向審批線條搭建基礎上,實現流程縱向審批授權的設置。根據不同流程的屬性、發生頻次和金額占比,確定各層級的金額授權標準。對于金額小、頻次高的申請,盡量簡化審批流程;對于金額大、性質特殊的申請,通過增加審批層級加強對流程的風險控制。這樣,既兼顧了流程的審批效率,同時也提高了流程的審批管控力度。通過端到端的流程梳理,實現橫向和縱向流程一體化貫通,并通過共享實現關鍵環節的高效標準化處理和集中管控。
1.3人員及組織
在設置財務共享中心人員和組織時,需要考慮組織結構、工作職責、能力和技能、人員構成比例、組織規模、薪酬及福利、績效評估6個方面的內容。下面,重點從組織結構、人員構成、組織規模3個方面進行分析和介紹。首先,是財務共享中心組織架構的設置,常見的方案有3種。一種是基于職能的結構設置。這種設置方法的優點是專業化強,最大程度發揮共享服務中心內外部的協同效應和規模效應。但是,也存在缺少客戶關注的缺點。一種是基于客戶/服務的結構設置。這種設置方法的優點是更加貼近客戶,強調服務意識、提供地域化/特定客戶群的流程。但是,也存在協同性差、規模效應和標準化程度低的缺點。一種是組合式結構設置。結合財務共享中心內部各小組的業務特點,綜合考慮職能和客戶服務因素的分組方式。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綜合了職能式組織架構和面向客戶組織架構的優點,在貼近客戶的同時也加強了協同性,發揮了財務共享中心的規模優勢。在實際操作中,更推薦第三種組織架構設置方案。其次,是財務共享中心人員構成和比例的設置建議。在財務共享中心建立初期,可以通過征調試點單位人員和抽取項目組人員到共享中心進行工作。在財務共享中心進入成長期后,可以逐漸增加外聘人員比例,作為未來財務共享中心人員擴充的主要來源。隨著財務共享中心業務上收范圍的逐步擴大及服務水平的持續提升,逐步擴大外聘人員比例,最終實現財務共享中心人數80%為外部招聘這一最終目標。第三,是財務共享中心未來組織規模估算。財務共享中心FTE(全職人員)估算方面總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交易量大且工作性質重復的純事務處理工作,可以通過交易量和生產率兩個指標進行全職人員的估算。另一類是交易量有限且工作性質重復性低的工作,對于這類工作在進行全職人員需求估算時,經驗重于計算,很難用公式合理地進行計算,通常需要綜合考慮職責分工、工作量平衡等因素。
1.4系統和技術
成立共享中心是否需要廢棄企業現有的應用系統?成立共享中心都需要哪些信息系統來支撐?信息系統需要具備怎樣的功能才能保障共享中心的正常運行?這些都是很多企業在成立財務共享中心之前感到非常困惑的內容。實質上,財務共享中心是一種管理經營理念,并不是簡單地上個系統就可以實現的。財務共享中心的成功建立涉及到企業方方面面的變革與提升,信息技術只是把這種理念和變革固化在系統中進行運作的工具而已。當然,財務共享中心的產生和發展一直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驅動與配合,也高度依賴信息系統提供的功能支持。財務共享中心使用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統一的ERP系統、工作流管理平臺、文檔影像處理系統(含掃描)、資金系統、內部呼叫平臺。
1.5設備及選址
財務共享中心的選址通常會從5個因素綜合考慮。首先是成本,包括人員成本及辦公場所等固定成本;其次是人力資源,是否容易獲得具有符合要求技能和知識水平的人力資源;第三是基礎設施情況,即IT、通信設備的可靠性以及國際便利度等;第四是環境,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城市的競爭力和發展空間等;最后還要考慮和總部的溝通,以及交流的便利程度。基于以上5個因素的綜合考慮,并結合本企業的實際特點,將財務共享中心設置在由工作技巧、稅務制度、運營成本及基礎設施等條件組成的最佳組合地點運營。財務共享中心的選址確定后,還需要考慮籌備運作財務共享中心所需要的基本硬件設備,以及共享不同組別和不同時期所需的設備。財務共享中心建設從戰略、流程、人員及組織、系統和技術、設備及選址5個方面進行全面優化梳理后,整體的設計工作基本完成。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及行業最佳實踐,建議先梳理優化個別流程,并選擇試點地區上線運行,運行平穩后再逐步推廣至全公司。后期逐步將其他流程按此方式進行推廣,最終實現財務共享中心的全面搭建和運行。
2組建財務共享中心的潛在風險及應對策略建議
實施財務共享服務的好處幾乎眾人皆知,然而,很多企業對實施財務共享過程中的諸多風險卻知之甚少,甚至很多企業在實施過程中因忽視風險管理而偏離成功的軌道。基于實施財務共享中心的經驗,總結財務共享中心實施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潛在風險及應對策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應對企業變革管理不夠深入的風險
財務共享中心的成立對現有的操作模式改變較大,特別對前端的業務人員,可能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操作方式。另外,由于新流程更加規范的操作要求,難免增加員工對新流程的抵觸情緒,這也給企業變革管理的推進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因此,對于從領導到各級業務人員持續的共享觀念灌輸,是財務共享最終實施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同時,財務業務人員對于財務共享流程從接觸到熟悉也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只有對流程充分掌握并熟練操作,才能顯示出共享標準化、高效率、強管控、低成本的管理優勢,提高員工對共享操作的認可度,減輕變革帶來的影響。
2.2應對企業人員轉型和人員流失的風險
實施共享后,財務核算全部集中到財務共享中心操作,大量待分流的當地財務人員轉型及重新安置問題令企業難以回避,特別是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保持企業人員相對穩定,不可能大面積裁員。通過建立合理的企業人員分流方案,結合當地財務人員自身意愿和能力情況將其分流至財務共享中心、當地財務管理崗、當地財務支持崗工作,保證企業的穩定運行,有效規避共享實施給企業帶來的強大沖擊。另一方面的風險是來自共享內部工作的員工,由于共享中心的工作相對標準化且重復性較高,工作內容較為單一、冗雜,所以會出現頻繁的人員流失。實行共享內部輪崗制度,有效避免員工技能的單一化,為共享員工提供清晰、明確的職業發展道路,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和團隊凝聚力。
2.3應對流程標準化和執行力度不足的風險
標準化的業務流程,以及各種管理數據的統一,是財務共享服務得以高效運作的基礎,也是實現信息化的前提。雖然在共享建立之初企業已開始著手建立標準的操作流程,但是,由于各地業務發展的不均衡和操作習慣不同,標準操作流程可能在分(子)公司的執行情況并不理想。另外,在流程優化和改進時,由于缺乏業務人員的參與,流程改進方案不能滿足業務的需要,導致流程方案不能有效地推進和執行,出現了流程管理制度執行不力的問題。因此,在實施中要堅持最大限度整合原則,盡可能把能夠標準化統一、專業化操作的財務環節都予以整合;在進行實施和流程遷移時要循序漸進,先易后難,漸次實施;爭取獲得各分支機構、人員的支持;控制流程并時刻關注是否需要進行調整;充分考慮可能發生的情況,制定應急預案。
2.4應對信息系統整合不到位的風險
[關鍵詞] 信息孤島 EAI 面向服務體系結構SOA 信息融合
一、企業信息化的概念
企業信息化是將信息技術應用于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旨在提高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顧客的滿意度,最終增強企業競爭力。
企業在信息化過程中構建和使用的應用系統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涉及到大量業務處理和數據處理的企業級應用系統,例如ERP系統、CRM系統、財務管理系統等。另一類是提供簡單功能的供單個員工使用的桌面應用系統,例如用來進行文字處理、報表制作的辦公應用系統等。
二、企業信息化中的問題
傳統的企業由于缺少不同系統相互集成的技術,導致很多關鍵的信息被封閉在相互獨立的系統中,部門間重復著冗余的工作,這直接導致了企業工作效率的降低和運營成本的上升。
在一個單位的各個部門之間由于種種原因造成部門與部門之間完全孤立,各種信息(如財務信息、各種計劃信息等)無法或者無法順暢地在部門與部門之間流動,這樣就會形成信息孤島。“信息孤島”從在技術上帶來的不良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數據的一致性無法保證,信息及時共享、反饋難,企業數據中存在很大的冗余、大量的垃圾信息,信息需要重復多次的輸入。
目前我國企業信息化工作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和困難,“重實施、輕規劃,重技術、輕管理”的認識誤區使得企業信息化缺乏清晰的主線,造成“有一個需求建一個系統”的直接需求式驅動的信息化建設模式,直接導致了企業“信息孤島”的加劇、多種異構系統的同時運行。無論是從企業的現實需求,還是企業信息化的長遠發展來看,如何實現異構系統的協同工作,實現企業資源整合,消除“信息孤島”是企業信息化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三、EAI
EAI是將基于各種不同平臺、用不同方案建立的異構應用集成的一種方法和技術。EAI通過建立底層結構,來聯系橫貫整個企業的異構系統、應用、數據源等,完成在企業內部的ERP、CRM、SCM、數據庫、數據倉庫,以及其他重要的內部系統之間無縫地共享和交換數據的需要。有了EAI,企業就可以將企業核心應用和新的Internet解決方案結合在一起。
隨著企業各種應用的迅速增加以及更多地把自己的業務轉向電子商務,EAI方案對企業的重要性也日益顯現。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采用EAI解決方案將企業內部的應用軟件與外部客戶和供應商的應用軟件進行鏈接,實現數據流和業務運作的自動化,從而令業務更實時與快速。
傳統的EAI并不能夠滿足企業最根本的需要――快速構建IT系統以支撐企業業務的發展。當今的企業級分布式IT系統都在向共享服務方向發展,企業對傳統EAI的需求僅限于將已經構建但并不支持服務共享的IT系統變成能夠共享服務的IT系統,但是這一過程不應以放棄與未來的新應用共享服務為代價。
四、面向服務體系結構(SOA)
SOA是指為了解決在Internet環境下業務集成的需要,通過連接能完成特定任務的獨立功能實體實現的一種軟件系統架構。SOA是一個組件模型,它將應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單元(稱為服務)通過這些服務之間定義良好的接口和契約聯系起來。
SOA憑借其松耦合的特性,使得企業可以按照模塊化的方式來添加新服務或更新現有服務,以解決新的業務需要,提供選擇從而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提供服務,并可以把企業現有的或已有的應用作為服務, 從而保護了現有的IT基礎建設投資。
傳統的Web技術有效的解決了人與信息系統的交互和溝通問題。WEB服務技術則是要有效的解決信息系統之間的交互和溝通問題,促進B2B/EAI/CB2C的發展。SOA則是采用面向服務的商業建模技術和WEB服務技術,實現系統之間的松耦合,實現系統之間的整合與協同。WEB服務和SOA的本質思路在于使得信息系統個體在能夠溝通的基礎上形成協同工作。
對于面向同步和異步應用的,基于請求/響應模式的分布式計算來說,SOA是一場革命。一個應用程序的業務邏輯或某些單獨的功能被模塊化并作為服務呈現給消費者或客戶端。這些服務的關鍵是他們的松耦合特性。例如,服務的接口和實現相獨立。
五、信息融合技術
信息融合技術研究如何加工、聯合來自眾多信息源的信息,并使不同形式的信息相互補充,為各種模型方法和各領域的專家服務,使其信息量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按信息抽象程度不同,融合可分為三個層次:原始數據融合、目標級融合和決策級融合。
1.原始數據融合是在采集到的原始信息層次上進行融合,在各種信息源的原始數據未經預處理之前,就進行信息的綜合和分析。它的優點是保持了盡可能多的信息,缺點是處理的信息量大,所需的處理時間長,實時性差。
2006年貴州煙草商業企業取消縣級公司法人資格后,地(市)煙草公司成為煙草行業的“總公司、省公司、地市公司三級法人實體的母子公司體制”最基層公司,負責卷煙銷售和煙葉購銷的市場營銷主體,除了搞好專賣行政管理外,主業業務就是煙葉和卷煙的購銷活動。
煙葉購銷流程是,各煙葉收購站點從煙農收煙,送到煙葉倉庫進行二次分檢,送到復烤廠復烤后送到卷煙廠。
卷煙購銷流程是,由煙廠將卷煙直運到本地物流倉庫,由倉庫根據卷煙零售戶訂單的品種數量打碼簡單包裝后配送到各卷煙零售點。
公司盈利模式是通過向卷煙零售戶(卷煙生產廠家)收取貨款,支付卷煙生產廠家(煙葉生產農戶)進貨款,支付倉儲費用和配送費用,扣除進銷過程中發生的人力成本和銷售費用,攤銷管理費用后,是傳統的流通企業商業模式,
二、地市煙草公司利潤增長的瓶頸
從兩煙業務的購銷流程可以看出,地市煙草公司的盈利來源,就是以較低成本采購卷煙,并通過高于成本的價格提供給卷煙零售戶,通過價格差來實現利潤。
這種簡單盈利模式的利潤主要來源于卷煙生產廠家讓渡的價格差。這是煙草制品在國家壟斷條件下,煙草公司的的客商、供應商、其他合作伙伴基本上都是定向的,市場競爭不充分,通過資源壟斷優勢和規模經營獲得的利潤,缺乏長期可持續的盈利空間。
隨著煙草制品市場的放開,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煙草公司由于存在以下固有缺點,增加了煙草公司成本費用,降低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一)企業內部機構設計不科學
我國實行煙草專賣,煙草專賣局(公司)政企合一,一套人馬,兩塊牌子,既是煙草行政管理部門,又是煙草制品經營實體。煙草專賣局是行政機構,在機構設置時就有很多行政色彩,不利于公司現代企業制度建設。
企業作為市場獨立經營實體,應根據企業的專業分工需要建立相應的職能部門。但是煙草公司為了對上層公司職能部門功能分工和檢查,與上級管理部門對口設置,地(市)煙草公司基本上是一對一地設置職能機構,各職能部門存在權責分配不合理,導致機構重疊、職能交叉或缺失、推諉扯皮,運行效率低下。
(二)企業經營管理模式落后
由于煙草制品的是實行國家計劃生產和銷售,煙草企業實質上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基本上沒有市場意識、風險意識、法律意識、資本經營意識、創新意識、品牌意識和商品保護意識。
浪費人才資源,重視金融資本忽視人力資本、重視人際關系輕視信息網絡和現代化的科技手段、重視職工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培養提高而忽視職工科學文化素質的教育培訓等。
只算大賬,上級公司對地市公司領導的考核就是每年的稅利合計數,僅突出產值的增長速度;在發展的手段上,主要依靠提高卷煙單箱均價,增加人財物的投入,而不是依靠煙草研究成果和提高兩煙技術人員素質,提高生產的效率和效益。
(三)經營模式固化
由于煙草公司所經營煙草制品的特殊性,除其具有國有企業的通病,并在專賣制度下,煙草公司的供應鏈中,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的客商基本上是固定不變,所以煙草公司的營銷手段單一,只是簡單的在費用預算和執行上做文章,沒有從所經營的商品整個價值鏈條的各個環節上做好增值服務。
三、地市煙草公司利潤增加方向,就是通過增加商品附加值和降低成本費用
(一)改進企業內部機構設置,優化內部管理體制,提高勞動生產率
1、優化內部管理
(1)整合各部門業務流程,提高業務速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業內部管理費用
公司對內部的職能部門可以打破上級公司的設置規定,從企業管理需要來改變傳統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流程,使公司的有限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職能部門之間、公司領導與員工之間的界限被打破,按照提升效率的原則去靈活配置資源。
(2)建立統一的信息化業務平臺
要借助有效機制和平臺,把公司各個分散的各個信息管理系統集中管控,實現資源的共享。共享服務模式是把企業中大量的常規、常有業務整合在一起實現共享服務。包括財務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系統、卷煙物流系統等。共享服務的目的在于降低企業成本,提升企業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設要與企業管理相融合,實現企業管理提升和價值創造。
企業流程的政策、資金核算都要有統一的標準。內控設置、內控處理、審批流程、預算等可以通過制定相關制度由系統自動完成,地(市)公司和各縣級分公司進行資源的整合,同一區域內的項目重組,從而滿足內控要求,建立風險體系。
同時可以把相關流程各個環節的管理人員解放出來,進行崗位再分配,實現現有員工的充分使用,并降低管理費用的人工成本。
2、加強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構建合諧勞動關系
企業的人力資源,是企業一切經營活動的動力源,只有更新傳統管理理念,加強人力資源的管理,提高其有效性,才能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同時保證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很多專業性、技術性人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管理崗位畢竟有限,很多優秀的技術性、專業性人才還不如一個副科級(副主任科員)后勤干部拿到的報酬多。
建立人才培養的機制,制定完整的培訓計劃,對公司現有員工,如煙草技術人員、各種專業技術崗位人員分專業從提高員工業務培訓入手,新進員工,從專業對口招工入手,逐步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
建立新的薪酬管理辦法,打破分配上的照顧,按照不同崗位對企業的貢獻來確定崗位工資,提高每個員工的積極追求向上的動力,充分盤活人力資本。
3、強化全面預算管理,為企業增收節支
全面預算做到公司全員參與,各個職能部門、兩煙經營環節全面覆蓋,提高全面預算編制的準確性。
科學制定預算標準,并細化標準內容,保證標準的合理性。
預算執行應當建立嚴格的預算執行考核制度,對各預算執行單位和個人進行考核,切實做到有獎有懲、獎懲分明。
4、加強煙草專賣管理
加強專賣管理力度,打擊假煙、走私煙,煙葉檢查、卷煙檢查,設立有效的舉報電話,保證保護舉報人隱私,提高舉報獎勵制度等。能有效充分釋放卷煙市場的存量空間,促進卷煙銷量的提升,增加企業收入和利潤。
(二)從商品流通企業的價值鏈條增加商品附加值
1、提高煙葉生產水平,提高煙葉附加值
了解市場需求,根據需求組織生產,大力發展特色煙葉的生態環境,大力投入研發資金和人力,生產具有“特色、優質、安全、生態”高端優質原料的煙葉,提高煙葉科技含量,提高煙葉銷售價格,增加煙農和企業的收入。
實現規模化種煙,節約計劃資源;職業化種煙,培育職業化煙農,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煙葉質量。同時建設和完善專業化隊伍,如建立煙農專業合作社,實施農業機械化操作,減少用工量,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煙葉生產規模擴大對勞動力數量的依賴程度。
2、增加卷煙銷售附加值
中國的卷煙行業特征是是國家壟斷行為,而非企業壟斷行為,這種壟斷并不能充分體現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地(市)公司做好卷煙批發終端機的作用,一是抓好服務,二是銷售具有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三個了解卷煙市場的需求,主要是對品牌的偏好,對吸味的偏好,對香型的偏好以及其他要求,牢牢地抓住客戶。
在銷售環節末端,我們通過銷售煙草制品,推廣我們的服務,通過創新交流方式、交流工具,以煙草制品作為媒介,讓煙草體現出個人價值的形象,體現個性飛揚。在煙草附屬品,異化煙、火機、火柴、煙斗等增強個性特點,增加煙草附加值,增加利潤增長點
(三)加強國有資產管理
1、加強基建項目和煙水工程項目的投資管理
提倡精益化管理,但沒有做到投入的人、財、物對能不能對應的產生應該有的效果。近年煙草企業在煙水工程和基建項目上管理不到位,項目立項可行性研究、事前評估沒有到位,防止項目超概算,保證項目完工質量,為企業節約支出,提高企業資金使用效率,增加企業利潤。
2、有效利用資產,做到資產生命周期全程監控
強調資產精益化管理,通過實物資產管理部門對資產從增加、擴建、調撥至報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使資產在其生命周期內實現價值最大化。
3、充分利潤閑置資產,增加企業其他業務收入
因烤煙收購政策和煙區生產規劃的調整,閑置的烤煙收購站點,經過評估后,可用于出租,或可通過轉換到煙葉生產區域。
地處繁華路段的辦公場所,可轉移辦公室地點后用來出租,煙草專賣管理服務窗口可在當地政府的辦證中心設置。
因非生產季節而閑置的烤煙育苗大棚,可出租或用于種植反季節蔬菜等充分利用。
(四)降低卷煙物流費用
提升目前煙草訂貨訪送系統,建立煙草物聯網,使卷煙從生產到卷煙零售戶實現一體化、實體化、智能化水平。即把卷煙零售戶每天的卷煙需求信息傳送到卷煙生產廠家,由廠家在出廠時就把條碼打好,直接運送到卷煙物流倉庫或各縣中轉站。
根據貴州山地實際情況,制定物流成本管理規范,通過效率化的卷煙配送來降低物流成本,減少運輸次數,提高裝載率,并且通過合理安排配送計劃,利用最佳的運送手段,降低配送成本。
【關鍵詞】 會計;集中;核算;信息化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國內外大型企業對原有會計核算管理模式進行重新設計,逐步建立會計集中核算管理模式。通過會計集中核算,企業集團總部可以實時掌握、監控遍布全球的子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現金流動。這種管理控制能力實際上是企業集團化和跨國經營的一個前提。我國政府對企業會計集中核算工作也非常重視,財政部、國資委等部委要求中央企業結合內部機構重組和扁平化管理的需要,積極推進集團公司財務管理模式創新,加強財務集中管理,加大財務信息化建設力度,增強集團公司資源配置和財務監控能力。近年來,我國大型企業集團也開始試行會計集中核算,許多中央企業正在進行會計集中核算體系和財務業務一體化信息平臺建設工作。
傳統的分散型會計核算模式下會計信息傳遞遲緩,核算口徑不統一,核算內容不全面,不能完全適應及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會計原則要求,不能滿足集團型企業經營管理需要。會計集中核算模式下以企業集團為會計核算主體,實現一本賬管理,各級管理機構的會計信息由信息系統匯總生成,減少中間層信息生成環節,企業集團總部可以實時掌握子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輔以適當的人工干預,自動生成集團合并會計報表,提高合并會計報表編制效率,增進信息的及時性和可靠性。
一般地,會計集中核算體系由決策層、管理層、核算層三個層級構成。財務決策層利用核算層和管理層所產生的會計信息,服務于企業集團管理決策。財務管理層以業績評價、預算管理等手段實現對資金、資產及成本的管理。會計核算層是管理層和決策層的基礎,為管理層和決策層提供基本會計信息。
二、會計集中核算模式研究
根據會計信息集中的程度和集中方式的差異,會計集中核算模式可以分為大集中模式(一級集中模式)和分級集中模式。
(一)大集中模式
1.大集中模式特點
大集中模式采用一級數據中心,實行集團一級核算。大集中模式采用基于B/S架構的集團大集中方式,所有的數據存儲、處理與查詢都集中于集團總部數據中心。集團總部、一級子公司、二級子公司等業務處理和查詢通過網絡連接到集團總部數據中心進行操作。其模式如圖1。
模式一:一級數據中心,集團大集中
2.大集中模式優缺點分析
優點:財務制度易于貫徹,財務管理流程易于規范,基礎信息易于統一;信息實時共享,實現動態在線監控;系統安裝工作量小,升級方便,運行維護成本低。
缺點:系統實施前的制度規范、基礎信息統一等標準化工作量和難度大;財務處理的靈活性受到一定限制;系統并發用戶數量多,數據量龐大,對系統穩定性、安全性、效率等性能要求高;系統故障影響范圍廣,一旦出現問題,將影響全集團系統的財務業務處理。
(二)分級集中模式
在該模式下建立兩級數據中心,財務數據兩級集中。采用集團總部數據中心(一級數據中心)和一級子公司數據中心(二級數據中心)兩級結構。各一級子公司的數據處理和查詢集中在二級數據中心執行,二級子公司則通過網絡連接到二級數據中心進行操作。集團總部對下屬公司的數據處理和查詢在一級數據中心執行。一級數據中心與二級數據中心財務信息保持同步。
根據一級子公司數據在一級數據中心的存儲方式,又可以將兩級數據中心的模式細分為:分賬集中與并賬集中。
1.分賬集中
分賬集中方式下,一級子公司數據同步到集團后,不同一級子公司數據以獨立賬套的形式存儲,即僅僅實現物理上的集中。分賬集中如圖2。
集團可以直接從一級數據中心隨時查閱核算報表和管理報表,可以隨時進行各種財務分析,可以針對某個一級子公司進行追溯查詢,實現對下屬公司的監管。二級子公司數據存儲于二級數據中心,一級子公司可以動態掌握二級子公司的財務信息,可以對二級子公司資金支付進行過程控制。
2.并賬集中
并賬集中方式下,一級子公司數據同步到一級數據中心后,不同一級子公司數據被合并到同一賬套中,或者被同步到一級數據中心數據倉庫中。并賬集中如圖3。
并賬集中與分賬集中的主要區別:并賬集中在一級數據中心形成一本賬,分賬集中各一級子公司賬套仍然獨立存儲;并賬集中易于解決集團內部交易協同問題,可以直接從一級數據中心提取內部交易信息;易于解決對多個不同一級子公司數據進行匯總查詢與分析的問題。
3.分級數據集中模式優缺點分析
優點:除財務制度易于貫徹,財務管理流程易于規范,基礎信息易于統一之外,兩級集中模式下,財務系統應用靈活性強,容易實現一級子公司的個性化管理需求;集團總部可以通過一級數據中心的數據,實現對各一級子公司的監管;系統獨立運行,系統風險低。
缺點:與大集中模式比較,系統實施前的制度規范、基礎信息統一等標準化工作量和難度同樣巨大;數據存儲的冗余大。
(三)兩種模式利弊分析
大集中模式和分級數據集中模式的差異比較分析如表1:
企業集團在選擇會計集中核算模式時,需要考慮集團組織架構、管理幅度、經營模式和管理需求,以及網絡環境、硬件設施、軟件系統功能支持度等因素。大型企業集團實施會計集中核算可采取分步走的策略,逐步實現一級集中核算,對于規模較小的企業集團可直接采用一級集中核算。
三、會計集中核算關鍵特性
(一)信息集成
經濟業務發生時,業務部門以各類單據的形式對業務信息進行記錄,這些單據通常被作為填制記賬憑證的原始依據。業務部門、財務部門以不同的規則和形式同時對一筆經濟業務分別記錄,數出多門的結果是部門之間同一信息存在差異。所謂橫向應用集成就是為了消除價值鏈各環節的信息間隙,實現“數出一門,多方使用”。即業務系統中以單據形式記錄的業務信息,將根據轉賬規則由系統自動生成會計信息。
在一級子公司層面實現橫向應用集成。橫向應用集成關系如圖4。
1.信息集成
會計核算信息中大部分原始憑證都來自于報賬管理和業務系統,根據業務系統所記錄的業務單據,借助一體化企業級信息集成平臺,自動生成會計憑證,實現業務信息向財務信息的自動轉化。保證財務與業務信息的一致性、同步性,減少會計核算工作量。
2.流程集成
報賬管理的部分資金支付,是由物資采購付款、項目款項支付等引起的。報賬管理中的付款申請,實質上起源于業務系統的業務單據。因此,需要建立起付款申請與各業務系統部分單據之間的流程集成關系。報賬管理與業務系統之間的這種流程集成關系,將影響兩個系統的業務流程,可以通過一體化企業級信息集成平臺實現流程集成。
3.財務管理信息共享
會計核算信息是財務管理的基礎,會計集中核算將通過會計核算信息的共享服務于財務管理其他職能,共享關系如圖5。
(二)前端業務協同
1.業務部門信息自動集成
各業務部門如銷售、物資、工程項目、人力資源等業務部門發生經濟業務以后,相關的銷售收入、物資采購調撥、基建支出、薪酬支出等涉及財務收支的信息,按照協同規則進行處理后轉化為記賬信息,通過信息系統集成接口自動傳遞到財務應用系統。
2.業務財務一體化信息處理
財務人員對相關信息進行專業審核,審核無誤后按照記賬規則自動生成會計憑證。改變傳統的會計憑證手工錄入、財務記賬與業務發生不同步的情況,實現從業務信息向財務信息的自動轉化和同步一致,形成業務財務一體化的信息處理機制。
(三)關聯交易協同
對于內部單位之間發生的關聯交易進行協同處理,在業務發生時通過系統實時核對一致,保證雙方數據實時清對,提高合并抵銷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集團總部建立統一的協同業務平臺,設置業務協同規則(含爭議解決機制),實現跨數據中心的業務協同處理。當關聯單位之間發生關聯交易時,由一方單位發起關聯業務申請,經集團總部協同業務平臺流轉至對方單位審核確認后,雙方共同生成會計憑證。當雙方單位對交易事項存在爭議時,由集團總部協調解決,組織雙方按照相同的原則生成會計憑證。
對于子公司內部單位之間發生的關聯交易,主要有資金劃撥、資產劃轉、內部購銷等事項,由子公司在財務應用系統中統一設定關聯業務類型、關聯單位組合及業務協同規則。當關聯單位之間發生關聯交易時,由一方觸發,按照協同規則自動提交另一方審核,經對方確認后,同時生成會計憑證,實現交易雙方同步處理,交易信息準確一致。
四、會計集中核算實施路徑
(一)統一財務制度與基礎信息
財務制度與基礎信息的統一是會計集中核算的基礎。根據集中核算需要,對會計核算體系進行控制,以實現在集團內部執行統一的財務制度,同時需要為子公司核算處理中的個性化需求預留彈性空間。需要統一規范的內容主要包括財務制度、業務分類標準、組織機構、會計科目等等。
(二)統一核算流程
流程的優化與標準化是加強過程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針對會計集中核算的主要功能,統一賬務處理流程、集中報賬流程、報表編報流程等幾個關鍵流程。
1.賬務處理流程
記賬憑證來源于兩種方式:根據原始業務單據,手工填制記賬憑證;由集成平臺根據其他系統的原始業務單據(如發票等)生成記賬憑證。內部交易相關的雙方單位的財務處理具有對應關系,為了保證雙方賬務處理的及時性和一致性,在會計集中核算體系中,需設置業務和關聯交易協同規則對內部交易進行管理。
2.集中報賬流程
不同的業務類型,對應報賬流程存在差異。需就集中報賬的兩類業務進行統一:對外付款流程(內部往來款項的劃撥類似)和先借款后報賬流程。
由物資系統進行物資采購等所引起的對外付款流程,在物資系統中將記錄購貨的物流全過程,根據供應商的不同,企業可能需要在簽定訂單后或獲取發票后請款。與請款相關的業務前端單據存儲于業務系統中,在報賬管理中主要記錄并控制款項支付過程。報賬流程如圖6。
日常費用支出中,大部分都采用先借款后報賬的流程。報賬單與之前的借款單進行核銷,確定應補付或收回的差額款項,系統根據差額調整資金預算的實際支出數。
3.報表編報流程
依據報表內容,公司報表分為核算報表和管理報表兩類,核算報表主要服務于外部信息需求,管理報表主要服務于內部管理需求。依據報表主體,集團總部報表分為個別單位報表和合并報表。
(1)個別單位報表流程
個別單位報表是指作為核算主體的二級子公司、一級子公司、集團總部報表。定義個別單位報表的格式、取數來源及運算關系。上級機構定義完報表模板后可以下發給下屬公司,下屬公司接收個別單位報表模板。需要生成報表時,可以輸入查詢單位、期間等條件,系統根據取數來源從會計集中核算數據庫中讀取報表數據生成個別單位報表。
(2)合并報表流程
集團總部、一級子公司都需要按公司組織結構生成集團報表。同時,集團總部可能需要按照行業等編制合并報表,了解不同產業業績情況。集團報表編制流程如圖7。
(三)統一權限管理
由于不同會計核算主體的財務數據集中于相應數據中心,不同會計核算主體所具有的權限不同。企業集團將從不同管理級次、不同管理角色出發,對權限管理原則進行統一規范。
1.權限的分類
權限分為兩大類:功能權限和數據權限。功能權限,將決定用戶能執行哪些操作,根據用戶所能操作的系統和功能進行功能權限的管理。數據權限,將決定用戶能訪問哪些數據,根據用戶所屬機構及職權范圍進行數據權限的管理。
2.權限管理方式
權限管理采用分級次、分角色管理方式。按級次分為集團總部、一級子公司、二級子公司三個級次,上級可以分配下級的權限。按角色可以分為業務經辦、出納、審核、核算會計、報表、財務主管及各級管理者等。
3.分級次的數據權限
基本原則:上級機構具有所有下級機構的數據權限,下級機構只具有本級及本級以下機構的數據權限。
各級機構只能訪問本級及本級以下機構數據,不能訪問上級機構數據,也不能訪問其他平級機構數據。
4.分角色的功能權限
分角色管理,根據最小權限原則,分別為不同級別的不同角色設置權限,控制合法用戶的操作權限,避免因權限控制方面的漏洞導致越權操作,產生安全問題。
五、商務智能技術的引進和利用
隨著企業集團會計集中核算與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將為會計信息的深度利用奠定管理基礎。如何從海量數據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成為會計集中核算后面臨的重要問題。
商務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以數據庫技術為支撐(包括數據采集、轉換和加載、數據清洗、數據挖掘和商業模型等),為企業集團定制各種報表和圖表,向管理者提供個性化的多維信息,使信息的分析處理能力和利用能力大幅度提高。通過商務智能可以充分利用企業信息技術的成果,改善決策、提高運營效率和增強透明度。基于商務智能的財務智能分析將不僅關注傳統的財務報表分析,而且將以更廣泛的數據源為基礎,對資本結構、資產結構及其效益、預算執行、成本結構、資金動態及趨勢、盈利能力及趨勢、財務風險等進行深入分析,動態、直觀地傳遞給信息使用者。商務智能的應用不局限于財務管理領域,對企業集團的生產營銷、物資采購、基建投資等領域,同樣可以進行更深入、廣泛的分析并提供決策支持。
【參考文獻】
[1] 劉玉廷. 論我國會計信息化發展戰略[J] .會計研究,2009(6).
[2] 王世定,徐玉德. IT環境下會計系統重構:一種融合理論及模型構建[J] .會計研究,2004(9).
[3] 李端生,續慧泓. 論信息需求與會計信息系統的發展 [J].會計研究, 2005(6).
[4] 王君彩,王保平.關于國有企業集團投資鏈條冗長衍生問題的初步研究 [J].會計研究,2008(1).
[5] 黃林軍,張勇,閔珊珊. 網絡環境下財務集中管理模式的選擇與構建 [J]. 財務與會計,2008(4).
[6] 黃莉.淺談網絡時代的財務集中化發展趨勢[J].財會研究,2010(5).
[7] 畢海麗. 淺談會計集中核算與國庫集中支付的融合[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4) .
[8] 陳毓圭. 中國會計國際協調:進展、障礙、對策 [J]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7(5).
[9] 周華,戴德明,劉俊海. 會計準則的價值導向與財務會計的目標定位[J] .經濟管理, 2009(7).
[10] 畢瑞祥. 財務集中管理模式下的財務信息化建設 [J] .會計之友,2007(5).
[11] Jie Li,Gang Li,Ping Zheng. Establishment of centralized financial management mode in power grid enterprises under of the informationization.[C].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IIS 2009).
[12] Zou Jian-hua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East China Grid's social insurance center based on Internet.[J].Editorial Department of 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2008(36).
[13] Nier, E. Jing Yang. Yorulmazer, T. Alentorn, work model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07(31).
[14] Van Kuyk, B.Centralizing financial operations [J] .Strategic Finance ,2001(83).
1.科技創新企業融資渠道單一、融資能力不強企業進行技術研發活動所需的啟動資金來源較為單一,多數為企業內部的科研經費投入。一方面,科技型企業擁有較多的無形資產,實物資產相對較少,難以提供充足的抵押資產向銀行申請貸款,而銀行基于風險管理也不愿意提供貸款。隨著地區科技型企業的迅速發展,90%的科技創新企業難以獲得貸款,資金問題已成為其發展壯大的最大瓶頸。另一方面,發行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渠道門檻設置較高,地區絕大部分科技創新企業規模小、信用等級較低,無法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籌集科技創新所需資金。銀行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的主動性亟需提高一方面,地區的科技型企業大都為創業型、成長型企業,資金少,經營風險大,難以滿足銀行實物資產抵押和短期業績的要求,較難得到銀行金融資本的及時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企業進行研發投資的失敗率較高,財務風險大,投資回報期較長,銀行對企業科技創新活動的貸款持謹慎消極態度,導致銀行“惜貸”、“慎貸”。
2.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缺乏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的業務一方面,地區科技金融服務的類型單一,擔保機構少、機制不完善、制度配套措施不全面,政府擔保或商業擔保均無法滿足區域內區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的貸款擔保需求。另一方面,專門針對科技創新融資的金融保險產品較少,缺乏產品技術研發責任保險和針對科技創新企業的年金保險等。特別是地區農業科技型企業較多,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保險產品更是鮮見,導致地區科技型企業擔保難、貸款難。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缺乏目前地區企業技術研發融資渠道單一、銀行貸款難的直接原因在于缺乏專業服務于科技創新企業的信用評估機構和中介服務平臺。銀行現行的信貸評估標準往往會低估科技型企業這一類成長型企業的信用等級,導致其融資受阻。地區尚未形成統一的科技金融管理中心,科技與金融融合度不高,導致整個地區的科技金融服務水平較為落后。同時,目前金融中介服務型人才相對缺乏,難以滿足區域內日益發展的科技金融服務需求。
二、地區公共科技服務模式構建
1.服務模式的界定及比較科技服務集成模式是指集中區域內各種優勢研發資源,并統一調配于總管理中心進行管理和運作的服務模式。集成模式的服務面相對較廣,雖然多了許多中間環節,但作為一個完整的服務系統,服務效率更高,保障機制更為完善。例如上海市科技委員會下設的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即為該種服務模式,其集成了科學數據共享、科技文獻服務、專業技術服務、行業檢測服務、創業孵化服務和管理決策支持十個子系統。科技服務離散模式是指重點建設區域內某一類或幾類優質科技資源的基礎服務平臺,將平臺建設分為公共科技基礎條件平臺、行業專業創新平臺和區域創新平臺三塊。離散模式屬于點對點服務方式,服務面較窄,一般只為某一行業或領域提供服務,服務的宣傳費用相對較高,但時效性較強。其典型代表是浙江省的平臺建設模式,建設和完善科技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大型儀器設備協作共用平臺、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標準化技術服務平臺等
2.地區科技服務模式的選擇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應全面考慮區域內技術資源現狀,深入探析其特點、缺陷及存在的問題,趨利避害,將平臺建設規劃的完整性與功能性模式相結合。不管是國家、省級層面的大型公共科技服務平臺,還是地級市和縣區、鄉鎮層面的小型公共科技服務平臺,都應充分發揮本地區內的可整合公共科技資源優勢,明確細化服務主體和服務對象,重視平臺規劃的科學性和完整性,有效提升科技服務平臺的運行效率。相比湖南省其他地區,地區的科技發展基礎較差,科技資源較為貧乏,科技發展水平較低,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較弱,技術資源稟賦不強,結合集成模式和離散模式的優缺點,應在本區域范圍內根據不同地區或行業構建離散型的科技服務模式,并充分利用其農業技術資源豐富的優勢,在全區域范圍內統一調配農業技術資源,建立集成型的農業科技服務模式。
3.構建以離散模式為基礎的區域科技服務平臺運行機制一是構建市級科技服務平臺。地區應以市級為單位構建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市州科技管理部門統籌規劃、協調與引導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平臺建設要打破條塊分割,實現資源整合,杜絕重復建設。二是完善平臺運行管理機制。必須構建資源共享、高效靈活、持續發展的平臺良性運行機制,提高平臺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必須明確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建立有效的平臺運行監督機制,提升運行效率和效果。三是完善平臺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屬于準公共產品,其經費來源主要為政府的財政撥款。為保證平臺建設與運營擁有持續穩定的經費支撐,地區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科技創新主體主動參與科技服務平臺的基礎建設,構建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社會資本投入為輔的多元化平臺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四是建立科技資源共享管理機制。遵循“誰共享、誰受益”的原則,明確區域內科技資源共享的范圍、主體、程序、費用分擔、權責劃分、拒絕共享的制約措施等,使科技資源共享行為規范化、普遍化;政府部門應構建統一的科技資源共享網絡服務中心,為實現區域內科技資源共享提供便利,并對提供共享服務的企業、高校和科技機構給予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引導其主動進行科技資源共享。
4.重點建設全區范圍內的集成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地區農業資源豐富,較好地推動了農業科技水平和農業科技服務的發展,出現了大批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但各地區農業技術開發各自為政,服務平臺具有較強區域局限性,難以形成規模化的片區科技服務平臺,極大地弱化了農業科技服務效率和效果,加大了農業科技服務平臺的運行成本和科技交流、推廣難度,不利于地區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可以充分集成地區整體農業科技資源,構建統一的農業科技信息管理平臺,并結合專家決策系統分塊建立研發基礎條件子平臺、公共技術服務子平臺、成果轉化服務子平臺、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和培訓中心五個子平臺,對地區的農業科技資源進行集中調配和管理,擴大服務面,促進本地區農業技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區域農業資源配置效率。
村環境和農民行為方式的新型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提供全程、立體的農村科技信息服務。
三、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
1.完善創新人才培訓體系一是加大地區市縣兩級高新技術企業教育培訓基地建設投入,改善教育培訓環境,建立專業技能培訓制度,提高師資水平,實現創新人才培訓機制化、常態化。二是鼓勵支持地區高校、專業培訓機構開展科技人員培訓。三是引導高新技術企業開展自主培訓,或者與高校、科研機構構建產學研合作機制,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培訓體系。加大創新人才引進力度一是針對地區高層次科技人才嚴重缺乏的現狀,激勵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面向國內外公開引進各類學科帶頭人、技術帶頭人,地方政府對引進高層次、關鍵人才給予政策支持,做大、做強科技創新平臺。二是地區各市州縣區政府應當拓展與兄弟省市、友好城市政府的交流與合作,廣泛參與國內相關專業團體、行業協會的人才交流與合作會議,在各一二線城市常設人才招聘平臺、高層次人才需求信息,提高引進人才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和規模。三是各市州縣區政府應當設立專項基金,有計劃、有主次地支持企事業單位、高校及科研機構高薪聘用科技人才,并重點設立農村科技人才開發基金,大力支持農村科技人才的引進、培訓和繼續教育,穩定和不斷壯大農村科技人才隊伍,四是健全科技人才權益保障制度。解禁引進高層次人才、企業家及其家屬的戶籍限制,解除高層次人才、企業家的“后顧之憂”,促使高層次人才、企業家全心全意服務于地區科技創新事業。
2.促進創新人才的交流與合作一是支持企事業單位、高校及科研機構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人才進修、培育、交流活動,鼓勵應用型、開發型技術研發人才積極參與國內外高端科技項目研發,支持基礎型科研人才前往國際知名學府或研究機構研修或留學。二是鼓勵地區的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積極創造條件,或集中區域科技資源,吸引區域外高層次科技人才前往本地區進行課題研發、項目攻關或專題研討,借外力助推區域內的科技研發升級。完善創新人才的利益分配導向政策地區各市州縣區政府應當根據利益分配的付出與回報一致性原則,支持轄區內企事業單位、高校及科研機構制定適合本單位(企業)發展的創新人才利益分配導向政策,層次上重點向高層次、智力型創新人才傾斜,類別上重點向高端專業技術人才與經營管理人才等傾斜,使各類人才獲得的收入與其付出的勞動和所作的貢獻保持一致。建立完善的政府科技服務經費保障制度公共科技服務平臺作為一項公益性基礎設施,具有一定意義上的準公共產品性質,其開發與建設應以政府作為主導力量。特別是地區這一科技創新能力較低、科技服務業發展不完善的地區,地方政府應將科技服務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在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和運行的初期,作必要前期投入和管理引導。一是制定相關科技激勵政策,優先資助通過科技檢測、咨詢服務平臺立項的創新項目,以引導企業充分運用公共科技服務平臺資源。二是改變政府部門只管建設、不管運行的現狀,在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初期通過各種投融資方式統籌平臺運行所需經費,持續支持平臺運行,強化政府的協調和“造血”功能。
四、創新地區科技與金融結合模式
1.促進地區科技與金融的有機結合一是鼓勵企業直接融資。對科技創新能力強的自主研發型企業,政府部門應通過政策傾斜和技術服務支持其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股票或債券,通過直接融資獲取資金,支撐企業的技術研發活動持續進行。二是充分發揮間接融資銀行信貸的作用。通過財政補息、貼息、財政擔保等政策降低科技型企業的融資門檻和成本,并引導增加信貸品種和擔保方式,規范專利權質押貸款制度,拓寬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渠道。三是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建立與風險投資配套的中介服務機構,規范風險投資的組織形式、運行模式和監管機制,形成彈性可控的風險投資管理模式,不斷規范風險投資主體的市場行為。
2.創新高新技術企業信貸擔保模式一是普遍推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知識產權已經成為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重要資產。鼓勵和引導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在地區推廣知識產權質押擔保,有效化解中小高新技術企業融資難問題。已經取得專利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可采取“銀行+擔保公司+專利權反擔保”、“銀行+知識產權擔保+擔保公司”、“銀行+專利權擔保”、“投資公司+專利權擔保”等多種專利權質押模式融通資金。二是試行科技型農業企業租賃土地抵押融資模式。科技型農業企業普遍租賃土地作為生產基地,租賃土地進行生產經營極大提升農用土地使用效率,租賃土地事實上已經具有融資租賃資產的性質,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應當接受租賃土地的使用權、收益權抵押融資。三是發展信用擔保。加快個人和企業誠信體系建設,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建立信用擔保機構的資本金補充和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探索多樣化擔保方式,改善、提高商業銀行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質量。
疾控的使命和目標
疾控的使命是預防疾病、殘疾、傷害,創造健康環境,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國家安全,促進人民的健康。
疾控的主要工作圍繞三個大的專業學科領域展開。一是生物醫學,具體為傳染病(包括性病、艾滋病、肺結核等)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等。二是環境醫學,人生活在地球上,必然與生存環境發生關系。環境因素與健康危害因素息息相關,會對人的健康產生直接影響,包括食品、水、空氣、輻射等。三是行為醫學,人群疾病與健康的關系,比如吸煙、酗酒、吸毒等不良生活、行為習慣。疾控工作主要圍繞這三大專業領域,開展監測、干預、科研、教育培訓、公共衛生服務和管理。通過這些活動,不斷地進行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干預,高危人群健康管理與服務以及發生或罹患疾病人群的監測與管理。這些活動涵蓋了人的整個生命周期。疾控工作在這些業務活動中存在哪些問題和困難呢?
首先,當前傳染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雖然已經控制了一些古老的傳染病,但其中的一些不斷出現反復,例如結核病。另外還有一些新發的傳染病在不斷地暴發,例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埃博拉病毒等。第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全球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發病率在不斷上升,人群的預防和控制很困難。慢病是不可逆的疾病,將會伴隨到人的死亡。第三,健康危害因素未得到有效的監測和控制。突出表現在監測面窄,如食品安全問題、環境霧霾問題并未全面開展人群危害的監測與動態評估,監測信息采集的及時性、完整性、準確性得不到保障,迫切需要信息化手段支撐和促進業務活動的開展。
根據疾控工作的使命,從三個層次來提出目標定位。
政務目標:提升重大傳染病信息服務水平和科學決策能力,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快速反應及應急處置能力,開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控制,保障公共安全和全民健康。
業務目標:建立和強化傳染病、預防接種、營養與慢病、生命登記和健康危險因素監測體系,獲取公共衛生服務信息,為公眾提供公共衛生信息服務,為決策提供信息支持。
作業目標:通過開展疾控公共衛生業務活動,獲得傳染病預防控制、免疫規劃、精神衛生、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評價與干預績效考核的業務指標。并應用這些指標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人群健康狀況的水平,提出防控和干預措施,提升公眾享受公共衛生服務的感受。
這些指標充分體現了公共衛生工作與臨床工作的不同,它是面向人群健康狀況的公共衛生服務,而不是臨床個體健康狀況的服務。但是在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中或醫院信息化建設中,往往存在著注重個體信息要素而輕視人群總體信息要素,導致在社區層面公共衛生管理缺失的矛盾。
信息化差距
中國疾控信息化經過多年發展取得了一定進展,特別是2003年以來,國家傳染病監測網絡直報系統的發展建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與醫療機構電子病歷服務信息系統連接,為政府提供公共衛生動態信息服務能力仍然不足。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與需求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具體差距的主要原因,一是公共衛生應用系統建設信息化投入不足,回顧十年來,疾控體系能力建設,國家重點加強了各級疾控機構實驗室能力的建設,而忽視了對公共衛生信息化的投入。省以下的公共衛生機構缺乏專項資金建設投入,因此投入不足是首要的問題。二是信息系統建設與疾控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發展不平衡。從2003以來,全國疾控機構基礎能力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疾控機構的基礎條件顯著提升。各級疾控中心中最好的是實驗室。但是,信息化建設并沒有得到過多的推動,以至于造成目前地方疾控能力實驗室“腿長”,信息化“腿短”。
隨著深化醫改的信息化建設的推進,國家提出了“46312”人口健康信息化發展的總體規劃,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推進三大基礎數據庫建設,即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和全員人口數據庫。在公共衛生的監測、干預和評價活動過程中應該如何利用三大數據庫成為當前需要迫切落地實施的重要內容。解決醫防信息結合問題是切入點,促進開放共享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和全員人口數據庫,實現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是重要抓手。信息化的發展必然帶來業務流程的改變,業務模式的重構依賴于管理的變革,而工作的核心是管理思想的變革。
公共衛生信息化的目的和意義
通過信息化手段,優化公共衛生服務流程,提高服務能力。業務的發展速度比人才隊伍發展要快。多年來疾控機構的編制基本上沒變,但工作任務卻在逐年增加。從財政逐年提高的衛生經費來看,業務量隨之增加,但是人員卻沒有增加,所以只能通過信息化手段來減輕現有人員新增工作的負擔。
通過信息化手段,可以規范業務標準。信息系統建設必須標準化,它的基本原理決定了在建系統的過程中必須建立業務規則,比如規范業務流程,獲取哪些業務需求指標,采集哪些數據。因此信息化建設能夠促進業務標準的制定。另外,通過信息化實施有助于整合公共衛生資源,提高管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以傳染病報告為例。醫生填寫紙質報告卡差錯率為5%,錄入系統過程中差錯率為5%,多一個手工操作環節就會多5%的差錯率,所以從醫生診斷到錄入計算機,平均差錯率為5%~10%。而信息化手段能夠減少手工環節,降低差錯率,提升信息質量。
因此,公共衛生監測系統與醫院信息系統能夠對接,讓電子病歷或電子健康檔案直接實現交換醫生工作站疾病診斷信息,則手工環節造成的差錯率就不存在了。
疾控信息化目標
疾控信息化的建設目標制訂必須與現行的組織管理體系相符合,要符合國情。我國省級疾控中心32個、地市345個、 縣級2000個,如此龐大的疾控體系如何建設?縱向如何運行?這對目標的制訂是一個挑戰。
總體目標需要建立和完善由中央和地方有機組成的全國統一的公共衛生監測信息系統網絡,實現人群疾病與健康相關信息快速收集、綜合分析和多方利用。疾控機構互連成網,信息互聯互通。在分級管理的過程中實現對人群疾病和健康相關信息的快速收集、綜合分析和多方利用。
首先,要建立省級、地市級兩級疾控應用數據分中心,并依托電商外網或者其他的商用專網甚至是用互聯網來構建虛擬的專網,對上與國家的數據中心連接,對下要與區域的衛生平臺,甚至是醫療機構來對接,從而實現三級數據平臺的互聯互通。
第二,應用國家統一標準,建立分布式業務系統,促進地方疾控工作數字化。公共衛生的業務邏輯必須高度統一,不能各自為政,數據統一采集,信息分級利用。公共衛生數據匯總不是簡單的統計相加,全國的發病率不是全國各省發病率相加再除以32,每一層面都需要從最基礎的原始數據進行統計。因此,公共衛生管理的特點是縱向到底,橫向到邊。這與醫院的點狀管理模式不同,醫院解決的是一個獨立機構內的信息管理問題,面向的對象是個體,而公共衛生面向的是人群,公共衛生服務的區域有多大,信息管理要素就應該有多大。
第三,構建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實現三級平臺疾控公共衛生應用信息系統建設與應用。構建統一的公共衛生資源共享平臺,支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需求,并將服務范圍延伸至邊遠欠發達地區。我國目前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大多偏遠地方沒有資源和能力來構建自己的信息化服務平臺,可以通過資源共享平臺,把信息管理與利用的差距通過信息化手段來“抹平”,從而促進共同發展,保障公共衛生數據的完整性。
具體建設內容
一是加快數據中心和云平臺建設,滿足公共衛生數據資源管理服務需求。重點加快中西部縣區網絡覆蓋建設,縮小城鄉差距。云平臺更多體現的是服務的平臺,體現云服務的概念,不用都建物理平臺也能共享到資源,從而滿足對公共衛生數據利用的需求。重點加快中西部地區,特別是縣區一級網絡覆蓋的建設,縮小城鄉差距。目前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的網絡連通基本上通過互聯網,應用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醫療機構的專網覆蓋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是加快各省級業務應用數據分中心建設,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目前省級業務應用數據分中心發展嚴重不平衡。有些地區通過地方政府爭取到經費,建立了數據中心,但是近3/4的省級疾控中心還很落后,個別省甚至還沒有計算機機房或機房很簡陋無法承載業務應用。省級業務應用數據分中心是上下聯通的重要樞紐,也是國家管理區域的重要數據分中心。醫院信息化建設發展很快,國家疾控數據中心不能直接與全國6萬多家醫院直接對接,必須要實現屬地化管理,分級信息利用。因此,加快發展省級、地市級數據中心建設已經成為推進疾控信息化發展的瓶頸。
三是構建統一的公共衛生資源共享平臺,支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需求,將服務范圍延伸至邊遠地區。現在有很多聲音批評疾控,認為業務條塊結構,煙囪林立,遍地信息孤島。完全消除信息孤島并不現實。而事實上,應該是去連接孤島,架橋修路。由于疾控的階段工作重點決定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疾控的業務線條仍然需要存在,但是我們可以讓每個線條的數據整合利用,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從而全面支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需求,將服務范圍延伸至邊遠地區。
四是加快推進公共衛生信息服務,加強傳染病、預防接種、重性精神病、地方病、口腔衛生、老年保健、艾滋病、結核病、慢病監測等業務應用系統建設。公共衛生信息過去更多是為政府決策服務,然而,為公眾服務才是公共衛生的本質,要讓公眾感受到公共衛生信息化的好處,從政府投入的公共衛生信息化過程中收益。公共衛生業務內容是公眾關注的健康需求,他們需要的并不是業務數據本身,而是需要知道公共衛生數據所代表的健康和疾病的風險級別。因此,建立信息服務的平臺以及提供服務的能力是當前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五是促進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及居民健康卡的系統應用,建設完善統一標準的數據交換平臺,提升對現有數據的挖掘、利用和分析能力。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預見性,為實現全民健康提供更好的信息支撐服務。
公共衛生業務模型分析
公共衛生主要監測系統
信息采集是監測活動重要的過程,通過監測手段可以獲得大量的人群公共衛生信息。公共衛生的監測系統,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大類。
第一類,哨點監測系統。“哨點”就像一個哨兵站崗放哨,其目的是發現“敵人”,崗哨的設置則要求有一定的視野范圍,只能夠在視野的區域內發現“敵人”,因此監測效果的好壞取決于崗哨的設置。例如,艾滋病哨點監測,在不可能做到從全人群中篩查發現艾滋病患者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在高危人群中篩查,即監測范圍為高危人群,進而估算總體感染水平。但監測范圍的局限性就決定了監測結果不能代表全部人群,而只能代表高危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感染率或者發病率。因此,不同人群的監測系統設計和產出目標必須要相對應。
第二類,抽樣監測系統。抽樣監測是通過隨機抽樣的方法從小的樣本推斷出總體結果的監測方法,它的投入比覆蓋全人群的監測要少。例如,國家DSP死因監測系統,在全國范圍內抽取一百七十幾個縣區,通過各縣區監測數據來估算全國的總體死亡率。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講,總體率和樣本率之間統計學檢驗沒有顯著差異(P>0.05),則認為樣本率是可以代表總體的。因此,抽樣監測可以代表全人群,但其缺點是不能估算分地區的死亡率,而只能得到一個水平的監測結果。
第三類,全人群監測系統。全人群的監測覆蓋是最理想的情況,目前在我國,能夠實現全人群監測系統的是傳染病和突發事件監測報告系統。但是慢性傳染病數據的準確性仍然不高,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漏報,因為慢性傳染病患者如果不去醫療機構就診,可能就不會被發現。開展居民漏報率調查,就是要去發現那些罹患傳染病或者慢性傳染病,卻沒有去醫療機構就診的患者,并通過調查校正醫療機構傳染病報告的準確率。我國從2003年開始實行傳染病網絡直報,由于實現了動態傳染病監測報告,雖然慢性傳染病患者到醫院就診的滯后情況仍會存在,但漏報越來越少了。
根據公共衛生面向人群的這一特征,監測的特點更多是反應率的變化,而質量控制的監測數據其統計學的可信區間達到所設定的90%~95%,就可認為數據是可用的,或者至少能夠代表監測結果。因此,開展醫療機構的漏報調查,是每年要開展的重點監督內容,即醫療機構有沒有依法報告。只要醫療機構不漏報,可信區間就不會降低,監測的結果、公布的數據就是可信的,對防控工作的指導就能得到保障。從這個角度來講,開展一項研究工作,要從各個方面綜合考慮,通過監測的手段和科學的數據分析,給決策者提出合理的、科學的建議,做出正確的決策,這就是科學的決策。2004年修訂新的傳染病防治法和相關工作規范,都是不斷地改進工作管理策略的過程,而最終目標仍然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公共衛生的投入增加,實現全人群監測覆蓋。
電子健康檔案的覆蓋率決定了監測人群的覆蓋率。三大基礎數據庫電子健康檔案的建設目標就是要覆蓋全部人群,保證每個人都有一個電子健康檔案,每次醫療就診的結果都被記錄下來,實現動態記錄更新。這將全面顛覆傳統的公共衛生監測模式,監測信息直接從電子健康檔案中抽取獲得。因此,促進健康檔案的建設和人群覆蓋率、公共衛生監測信息要素的完整性就變得非常迫切,這也是公共衛生監測系統建設發展的一個核心內容。
公共衛生監測信息模型
疾控的六大業務活動的信息化建設是通過從信息采集、數據管理、統計分析、信息反饋和決策支持這樣的流程來運行的,區別在于不同的活動內容,采集的信息元素、數據管理的指標、統計分析的結果和目標、信息反饋的對象是不同的,決策支持對應的主管或行政部門是不同的,資源共享和為公眾服務的信息內容也是不同的。實際上,信息系統建設并不復雜,難點在于怎樣提取出要素。
基于生命周期的公共衛生監測
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核心目的是要動態權威地評價區域人群健康狀況,因此就必須包含人的全生命周期,即從出生直到死亡。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階段:胎兒、新生兒階段;五歲以下兒童階段;青少年階段;成年階段和老年階段。在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所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是不一樣的:孕期和出生的時候存在出生缺陷的問題,兒童階段主要是免疫征對疾病的問題,青少年階段面臨生長發育和傷害的問題,老年階段面臨慢性病的問題。因此,每個人不同階段所罹患的疾病或者所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既有共性也有個體差異性。在通過信息管理的手段來支撐業務活動的時候,就需要逐步地把人群疾病的活動實體轉化為信息業務指標的過程。
公共衛生監測信息維度
公共衛生監測活動主要從3個維度來描述,即時間、空間和人群,與不同的監測對象相關聯即構成了公共衛生監測信息管理的4個維度。
二維報表是傳統的信息描述方式,一個報表展現兩個維度的信息。通過信息系統的建設,二維報表可以變成三維或四維,利用信息交互界面在展現兩個維度的基礎上,可以將另外兩個維度設置為查詢條件,即通過查詢條件的改變,使描述結果發生改變。
疾控公共衛生的對象維度主要圍繞出生缺陷、感染性疾病、傳染病、免疫規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健康危害因素等業務指標體系進行描述。這些對象伴隨人的生命周期而變化,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所有對象維度。
空間維度主要指地球物理空間,每個人都有一個物理的投影坐標,即GPS測量時所獲得的經緯度坐標值(X和Y),通常在工作中難于動態采集每個人的坐標值,因此,常用不同尺度的行政區域來描述人群疾病的空間分布情況,比如登記個人的現住地址。空間維度與國家的行政管理體系是相關關系,但疾病的流行與行政區劃是沒有關系的,針對疾病而言沒有地域邊界,但從行政管理的角度來劃分,有邊界則更便于落實疾病控制的主體責任。
人群維度,主要是按人口學特征的分類要素進行劃分,因此,信息采集時人口學特征的基本元素是不能或缺的,比如性別、出生日期、職業等。但不同的對象維度所關聯的人群分類要素是有差異的,比如針對艾滋病、性傳播疾病的監測,不安全等高危因素可能是必要的元素,而針對職業病,患者所從事的職業就是重要元素。因此不同的疾病,人群的分類維度要素是有差異的,不能完全用一個標準來衡量。
然而,要通過信息系統實現4個維度的信息管理,還需從信息的分類上進行四維度的轉化。時間維度需轉化為日、周、月、季、年不同的統計時間節點。空間維度可以直接使用地理信息的基礎數據,從經緯度坐標識別定位,或利用省、市、縣、鄉、村邊界地圖所對應的數據元值域代碼(數據字典)進行描述或展現,使每個病例個案數據都能匯集到具體的某個空間區域。人群維度,重要的是將人口學特征的要素轉化成與之相對應的值域代碼,比如用“1”標識男性,“2”標識女性。年齡劃分將會根據出生日期進行推導。由于監測對象的多樣性,其對象維度的劃分重點在于合理的信息分類,大類可分為生物、環境和行為。針對疾病而言,通常按疾病譜來分類,每個病種還會有很多分類屬性,如按傳播途徑分類(呼吸道、消化道、自然疫源、血液接觸、母嬰等),按危險程度分類(急性、慢性),按管理級別分類(甲、乙、丙)等。針對實驗室監測,有病原微生物分型分類,媒介宿主。
由于公共衛生的特殊性,對于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管理將是特殊和綜合的,信息內容包括首次報告的信息、多次進程報告的信息、事件結束后的結案信息。因此,信息分類管理的特征既是一個獨立業務活動,又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疾病預防控工作需要依賴相應的組織管理體系,作為實施疾控公共衛生業務活動的組織體系,需要動態掌握相關人、財、物等運營情況,并實施有效配置和管理。
綜上所述,疾控信息可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監測信息,以生物、環境和行為為對象開展監測,實施動態管理過程中獲取監測指標的信息要素的集合;另一類是管理信息,即通過組織體系,以行政、財務和人員管理為對象,對人、財、物實施監測管理過程所產生的信息要素的集合。
信息管理維度的顆粒度越細,信息系統建設的條件、成本和難度就越大,投入也就越大。因此,信息化建設的需求的分析很重要,但大多數信息系統建設并沒有很好地開展需求分析,以至于建成后要么不能解決問題,要么沒達到建設目標,最終造成建設浪費和冗余。信息系統的設計需要與現行的客觀條件相契合,即與國情相結合,提出合理的建設目標,然而當一個需求滿足以后,就會有新的需求產生,信息化建設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沒有“交鑰匙”工程。在系統建設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不同的階段解決不同的問題,建設需要有優先級,適當預留發展的空間。針對信息資源的服務,傳統的運作方式加上信息技術手段就會創造出新的業務管理服務模式,也就是現代信息服務模式。
公共衛生信息服務的根本是業務,監測、干預、科研、教育培訓、營運管理是主要業務活動,政府決策部門、公共衛生專業機構和公眾是主要服務對象。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所提供的信息是有所區別的,并不都是同一顆粒度:政府決策者需要的是能夠輔助決策的信息要素;公共衛生專業機構人員需要從實體到數據,甚至希望獲得最原始的數據;公眾需要的是健康與防病知識,并且是動態的知識服務,不同的健康與疾病狀態的時候,需要獲得與之相匹配的知識來指導,必須與知識庫結合起來,通過動態監測數據對應到知識庫,這樣才能有效地對公眾提供信息服務。因此,服務內容和服務對象是相對應的,應為不同的對象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務,通過上網行為人工智能監測,從海量信息中識別出來能夠滿足個性化服務的信息,這就是典型的大數據應用。
研究信息服務必然要研究數據共享,然而在數據共享過程中,都希望共享別人的數據,但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數據。這主要是缺乏數據共享的利益分配機制,因為數據是重要的資源,是資源就有價值,如果價值的利益回報或分配機制缺失,數據就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享。因此,在數據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需要對系統管理和使用者的責任、義務、利益、權利、時間、空間等方面進行優化組合,建設協同工作規范,制訂利益分配機制,對數據消費者有什么權利和義務必須要有明確的規則,否則數據共享、資源共享將是一句空話。這些問題都是研究數據資源服務體系不能回避的。
公共衛生的數據需求與特征
公共衛生的數據需求是通過監測和服務過程所獲得的數據,但實際上來自人群社會化活動的公共衛生相關信息并沒有很好地得到收集和利用。因為這些信息與傳統監測的數據不同,大多是在網絡媒體、社交網絡等上以文本形式存在的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的數據。這些數據如何收集、處理、分析、利用,是有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如何從海量網絡信息中去篩選、過濾出敏感的公共衛生信息,從而發現異常或規律,是公共衛生媒體監測的核心需求。
公共衛生數據的特征首先體現在體量巨大,每個個案數據都需要包含時間、空間、人群和疾病4個維度,對象包括傳染病、慢病、健康危險因素等。二是數據繁雜,包含生物醫學、環境醫學、行為醫學。信息包括以人群為基礎的信息,以實驗室為基礎的生物和環境信息,以組織機構為基礎的管理信息,以人群社會化活動為基礎的結構化、半結構化,甚至非結構化的信息。三是所獲得的敏感信息少,收集的數據正常的多,異常的少。因此,如何從每天監測的大量信息中發現異常或敏感信息,就成為監測的主要任務。例如,從傳染病海量監測數據發現傳染病暴發的信息,這就是傳染病監測預警的基礎。由于敏感信息少,需要連續監測來捕獲異常的信息才能及時發現疾病的流行規律,其數據處理分析的難度就在于此。四是數據分析的時效性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對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響應,需要第一時間快速得到研判結果,對數據分析需求實時運算。這對一個信息系統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也是公共衛生大數據的主要特點。
公共衛生信息管理組織體系
一個國家公共衛生信息管理的組織體系是由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決定的。不同的組織體系,信息系統服務管理模式是不一樣的,從國家、省、市、縣、鄉五級構成了我國疾病預防機構的公共衛生信息管理組織體系。其末梢組織是鄉鎮衛生院防保科。因此,組織體系決定了信息系統運行的服務管理模式,或者叫運營管理模式。信息系統設計必須依從于組織體系。
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分類
公共衛生監測的信息系統,從業務的維度分類,可以分為五類:一是以人群監測的傳染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信息系統;二是以事件監測管理為基礎的突發事件管理信息系統;三是實驗室為基礎的健康危險因素監測信息系統;四是以疫苗干預活動為基礎的免疫規劃信息系統;五是以組織機構管理為基礎的管理信息系統。但信息來源幾乎都是來自基層的醫療機構、疾控機構和其它的衛生機構。
我國當前疾控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建設發展不平衡,有些系統已經建成,有些正在建設,還有許多系統未建。這就是信息系統建設差距,系統建設不完整,防控決策就會缺乏信息支持。例如,當前國家沒有建立慢病監測系統,因此針對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心梗等慢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僅依靠一些橫斷面調查的數據進行估算,調查往往存在抽樣和系統雙重誤差,其數據準確性也難于驗證。數據的不準確,不僅會誤導老百姓,甚至使管理者作出錯誤決策。
疾病監測的生命周期
任何疾病的流行都是有周期的,不同疾病的生命周期長短和峰值不同,急性傳染病周期短,慢病周期長。因此,掌握疾病周期就能找到疾病的流行規律,才能更好地做到早期發現、早期預防和早期控制。從信息的角度,實現疾病預測是追求的最高境界,退而求其次是預警。
一個全國性的疾病監測體系在組織體系框架下,每一級疾控機構在監測的過程中,對疾病生命周期的捕獲,都具有共性的需求。疾控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和信息網絡,應該是一個整體,無論建立多少個數據中心、平臺分多少級,最終業務邏輯、信息標準必須是高度統一、一體化的,否則就會出現問題。因此,公共衛生云平臺的發展是疾控信息化的必然方向,這與醫療機構臨床信息化發展截然不同。
信息化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公共衛生云平臺的建設首先需要推進疾控組織機構的數字化建設。數字化是實施信息化的基礎,在業務活動基于手工操作的時候,就談不上信息化。要實現疾控六大業務活動信息化,必須在四個環節實現數字化:一是核心業務數字化,即傳染病、慢病、健康危險因素、免疫規劃、疾控綜合等。二是支持性業務數字化,即科研、教育、實驗室、信息管理。三是內部營運管理數字化,即才、財、物、后勤保障。四是決策管理數字化,即決策的數據支持,甚至是計算機智能輔助決策。因此,要實現信息化,首先就要實現疾控機構的數字化。
國家疾控信息系統的體系架構
總體架構
國家疾控信息系統體系架構的總體架構的核心是建立一體化信息采集云平臺,并在其基礎上,各級疾控機構建立分布式集成化的信息統計分析和應用平臺,用于支撐疾控各項業務應用。網絡是應用信息系統實現的基礎,以電子政務外網為基礎,同時依托互聯網建立虛擬專用網絡(VPN),或者租用商用專網進行混合組網,將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或區域平臺互聯互通,這樣才能有效利用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信息,實現公共衛生的動態監測。
平臺建設
平臺是實現業務信息管理的重要手段,要實現業務體系和管理體系全面推動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目標,必須同時建立統一的信息資源管理平臺和統一安全認證的信息服務門戶,才能滿足授權用戶(信息資源管理部門,公共衛生機構)信息管理、利用和服務和非授權用戶(公眾的服務)的需求。
應用架構
國家疾控公共衛生信息系統的應用架構分為三層,底層是醫院信息系統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信息系統,該層利用先進的工作過程構建業務信息系統,也稱生產系統。中間層是區域衛生平臺,該層是支持業務協同管理的實時監控軟件平臺,目的是滿足轄區內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之間的業務協同和基于人群電子健康檔案管理和信息共享。上層是綜合集成的軟件平臺,信息從中間層通過業務過程的協同和優化,抽取基本的數據集,滿足國家級和省(市)級根據不同的業務管理過程進行動態監測、業務管理和信息服務。三層應用架構是一個橫向協同,縱向聯動的信息架構,即支撐醫院診斷治療、社區管理服務、疾控監測干預三位一體的協同工作模式。
數據架構
要實現縱向的關聯和橫向的數據交換,疾控業務邏輯的高度統一,就需要建立統一的公共衛生數據采集交換平臺,連接不同的平臺,支撐不同的業務信息系統的信息采集,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獨立條塊業務系統、線條對接醫院上報數據的詬病。
區域公共衛生信息化
區域的公共衛生信息化,目標是構建智慧型的公共衛生系統(以下簡稱“智慧公衛”),只有智慧公衛才能促進全民健康保障的可及性,因此智慧公衛是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化發展的方向,也是公共衛生信息化在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在建設中的定位,如果方向偏離,將無法實現最終目標。
智慧公衛是通過打造以動態電子健康檔案為基礎的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利用先進的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公共衛生服務對象與衛生人員、公共衛生服務機構、數字化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達到信息化和促進人群健康監測與管理的智能化。通過智能化的過程,將信息動態地與健康檔案相關聯,為上層的信息系統提供了準確的信息要素,為下層提供實時信息交互與共享。
智慧公衛的核心要素
智慧公衛的核心要素主要由區域人口健康信息系統和以社區為中心的家庭健康保健系統構成。
區域人口健康信息系統功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區域電子健康檔案管理信息系統。主要開展疾病危險度的評價,制定以個人為基礎的危險因素干預計劃,減少醫療費用支出,以及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的電子健康檔案。二是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包含與人群健康相關的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系統。主要以EHR為基礎,通過建立電子疾病檔案(EDR),以協同工作流程為主線,開展支持疾病及相關危險因素監測預警、干預評價、預測預報。三是社區醫療服務系統是家庭保健系統。主要開展疾病基本治療、慢病社區護理以及大病向上轉診和接收恢復轉診雙向轉診服務。四是科研項目管理系統。主要開展病理研究、藥品與設備開發、臨床試驗等信息進行綜合管理。
家庭健康保健系統,也稱為健康保健信息系統,其功能是更好地對人群以家庭為單位提供全方位的健康和疾病的管理服務。家庭健康保健系統是最貼近市民的健康保障,包括針對行動不便,無法送往醫院進行救治病患的視訊醫療,對慢病以及老幼病患遠程監測、看護,對智障、殘疾、傳染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監測,還包括自動提示用藥時間、服用禁忌、剩余藥量等的智能服藥系統(如結核病、AIDS治療)、兒童計劃免疫接種服務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智慧公衛的特征
區域智慧公衛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互聯性、協作性、預防性、普及性、創新性和可靠性六個方面。作為智慧公共衛生管理,要能感知到疾病或者事件的發生,早期就能獲取信息,能夠被區域的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普遍接受。并能夠從區域醫療衛生計生機構的業務活動過程中提供實時動態的信息服務。例如動態電子健康檔案管理需要記錄一生、管理一生、服務一生,即區域內的每一個人在任何醫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或者被隨訪,其相關健康或疾病信息就能夠實時更新到檔案中。因此,它是一個實時的在線數據服務系統。為實現動態管理,還需要構建基于健康檔案的病人主索引(MPI),并通過主索引對人群流動監測,實現“誰建檔誰管理,誰服務誰更新”的電子健康檔案管理與服務基本原則。
區域公共衛生信息化的實施策略
在國家人口健康信息化發展總體規劃框架下,如何構架區域公共衛生應用。首先要有集成化的技術思路,其次還要同時考慮安全體系建設。在實施策略上,首先要立足規劃、統一標準。按照國家人口健康信息化發展總體規劃的要求,采用統一的信息標準開發公共衛生監測與應用系統,確保系統縱橫互聯互通。二是要以業務為根本,需求為導向,從滿足公眾的公共衛生信息服務需求出發,建設數據中心和業務應用系統,以提供適宜、可及的信息服務為根本目標。任何信息系統的建設不能脫離業務來談信息化。三是要強化協同,聯合推進。基于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和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實現公共衛生各業務領域間、公共衛生與其它行業間的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服務,實現跨行業、跨領域的聯合推進。特別是區域信息化的建設,不同異構系統之間要連接到一個平臺,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構建新的管理機制的問題。因此在實施以數據交換為基礎的區域信息平臺集成過程中要全面遵循以下原則。即網絡建設是基礎,平臺集成是手段,標準落實是核心,業務管理是重點。高效、高質量和可負擔的智慧公衛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質量,更可以有效阻止疾病發病率的上升。
智慧公衛使公共衛生醫師能夠搜索、分析和引用大量科學證據來支持他們的病因研究和流行病學診斷,同時還可以使醫療衛生、科學研究人員、疫苗供應商、保險公司等整個醫療生態圈的每一個群體受益。在不同醫療衛生機構間,建起疾病與健康信息整合平臺,將區域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業務流程進行協同整合,醫療衛生信息和資源可以共享和交換,從而大幅提升了醫療衛生資源的合理化分配,使公共衛生服務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促進全民健康。
特別是公共衛生大數據的應用,將進一步提升百姓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感受。但實施過程要充分引入社會化服務的概念,體現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同建設。政府主導,開放相關數據資源,引入社會力量搭建信息服務平臺,實現政府業務部門與企業應用服務相結合,面向公眾提供公共衛生信息資源及信息技術服務。發揮社會資源提供公共衛生服務技術支持的作用,最終建立新型的疾控公共衛生服務模式,滿足各級疾控機構人員對疾病監測信息管理與服務的需求。
實施技術路徑
實施的技術路徑是分步實施,逐步覆蓋。公共衛生監測的理想模式是全人群覆蓋,只有做到全面覆蓋,才能做到對全人群的健康和疾病的管理,才能動態地去做人群健康的測量和評價,這是最終的目標。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則應從抽樣監測開始,逐步推進。這樣能夠保障信息化的分階段投入能夠快速見成效。
業務數字化是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