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南京大學最好的專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蔡亮:東南大學根據每年的高考考生錄取數據,統計分析出我校全國各省(區、市)文理科錄取分數線、平均分和最高分等信息,并于10月到11月期間在東南大學本科招生網上公布,幫助中學生查詢、了解我校的招生錄取情況。屆時,考生可登陸東南大學本科招生網進行查詢。如遇不明,還可以與學校招辦工作人員聯系,進行咨詢。
渠燕軍:錄取數據最重要的作用是為考生報考學校提供參考,因此一般公布時間在志愿填報前。每年4、5月份,河海大學會公布前一年的錄取數據統計。前些年的錄取數據則會繼續保留在學校的招生網站,供考生填報志愿時參考。
蔡亮:往年的招生錄取數據反映了東南大學在各省(區、市)的招生錄取狀況,簡單地說,就是前些年被東南大學錄取考生的成績分布情況。根據對考生的調查,有些考生在選擇院校時首先是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然后結合個人的興趣愛好、高校的學科特色等確定幾所高校,再參照目標院校前幾年的錄取數據來確定自己填報這所院校錄取的幾率;還有一些考生則直接根據自己的預估分數或高考成績、高校公布的錄取數據來選擇院校。不論是以哪種方式來選擇院校,往年的錄取數據都是重要的參考因素。
姜輝:高校錄取數據盡管每年會有變化,但是縱觀多年的情況仍具有一定的規律和參考性。比如與省控線的分差一般會在一個區間內,各專業錄取分數的高低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專業的冷熱。考生在志愿填報時,如果認真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利用,準確對自己做好定位后再與各高校的招生老師進行溝通,被錄取的幾率會比較大。
渠燕軍:河海大學分省分專業錄取數據統計設定了平均分、最高分和最低分三項。首先要解釋一下這三個分數都代表什么。院校最低分(最高分)指的是所有被錄取考生中,分數最低(最高)一位考生的分數;專業最低分(最高分)則是該專業錄取考生中分數最低(最高)的一位的分數;院校平均分是指所有錄取考生平均分;而專業平均分則是指該專業錄取考生的平均分數。
在目前多數省(區、市)知分填報、平行志愿錄取的模式下,學校往年錄取最低分和平均分的參照意義很大。一般來說,最低分代表著“可能”,平均分代表“把握”,最高分隨機性太大,不用過多關注。舉例來說,一名考生的分數高于省控線43分,而他所中意的A高校往年錄取最低分高于省控線40分左右,那么該考生就有被學校錄取的可能,可以作為首選高校(平行志愿錄取情況下)。而B高校往年錄取平均分高于省控線40分左右,那么該考生被學校錄取就很有把握,可以作為保底高校(平行志愿錄取情況下)。
而在填報專業的時候,學校往年專業錄取分數的參照意義要小很多。原因主要在于專業錄取人數較少,隨機波動很大;再加上高校錄取多設置專業級差,具體錄取專業與考生填報順序有很大關系。因此在填報專業的時候,建議考生以自身專業取向為主。具體可以這樣做(假設該省每高校可填報六個專業志愿):先從感興趣的某所高校所設置的專業中選取若干自己喜歡的專業,參照往年專業平均分將選擇的專業從高分到低分排隊,之后在隊列中高、中、低三檔各選則兩個,最后將這六個專業按自己的喜好程度排序填入專業表格中。這樣可以在兼顧專業志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避免調劑或退檔。
蔡亮:東南大學公布的錄取數據中設有最低分、平均分和最高分三項。其中最低分是指該年在各省(區、市)被我校錄取的考生中最低的分數,也就是平時說的錄取分數線。最低分、平均分和最高分以及他們之間的差值反映了被我校錄取學生的分數分布情況,如果最低分與平均分之間的差值大于最高分與平均分之間的差值時,錄取學生的分數主要就分布在最高分和平均分之間,也就預示來年錄取分數可能會有上升的趨勢。學生在查看學校公布的這些分數時,就可以粗略估算出本年度分數的大致情況,并為自己的填報提供參考指導作用。
姜輝:錄取數據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說高校當年在某地錄取所有考生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等。另外,南京大學還統計了一個分數叫做“1:1控制線”,這是由于投檔規則產生的。目前高考招生實行遠程網上錄取,高校可以根據各地考生報考情況確定調檔比例,即高校提取考生檔案數和招生計劃之間的比例,一般控制在120%以內。因此就會出現投檔比例不同,錄取最低分也會有所不同。各高校一般采取的做法是按照招生計劃數來評估生源質量,因此也就出現了“1:1控制線”,即按投檔比例為100%來確定的。因為目前投檔比例都高于100%,所以“1:1控制線”一般比實際錄取的最低分要高一點。姜輝:我一直不是很贊同一個概念,那就是熱門專業,但是這個說法卻能很好地解釋這個問題,分高的一般就是熱門專業。這就把這個問題轉移到另一個相關的問題:熱門專業一定是學校的優勢、特色專業嗎?一是兩者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例如,南京大學傳統的理科專業在全國院校中優勢特別突出,像物理學、天文學、大氣科學在全國高校排名第一,數學、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地質學、地理學等傳統專業都設有國家基地班;理科新生入學后還可參加物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數學系、生命科學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匡亞明學院等7個院系“拔尖班”的選拔,優先享有海外交流、境外實踐、直博等機會,因此相關專業的錄取分數線都比較高;二是一些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業錄取分數也比較高。例如,南京大學軟件工程、自動化、工業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環境工程等工科專業在雄厚的理科基礎上發展很快,就業前景也好,也成為考生非常青睞的專業;三是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經濟學類專業在近年的錄取中炙手可熱,并且催生了全國性的擴招,給未來這些“經濟學畢業生”帶來巨大挑戰。據國務院學位辦公室發表的統計數據,我國大學授予的經濟學學士占學士總數的14.36%。所以,我這里還想告訴廣大考生的是,熱門只表示選擇這個專業的人數多。并不意味著這個專業優于別的專業,也不意味著它適合每個人。對于每一位考生來說,只有適合的專業才是好專業。只有選擇了適合的專業才適合發展。
渠燕軍:相信對志愿有所了解的考生和家長都知道,院校和專業的錄取分并不是由學校或者省級招生部門自主劃定的,而是根據學校的招生計
劃、該年報考學校的考生人數和分數分布自動生成的。所以,分數的高低并不能判斷專業的好與差。
當然,對于社會認可度比較高的學校優勢、特色專業,可能考生報考熱情高,高分考生多,于是錄取分就會比較高,而一些考生、家長不太熟悉的專業,就算是學校的優勢專業,也有可能錄取分較低。比如許多考生和家長都知道河海大學的水利學科實力比較強,但從歷年的錄取數據分析,與水利相關的專業有些錄取平均分高出一本省控線40、50分,也有一些只高出20、30分。
此外,從多年招生工作實踐中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考生報考專業還存在“望文生義”的情況,片面地將中學課程與大學專業甚至某個社會行業等同起來。實際上,中學各門課程都只是基礎性的知識,本科專業的深度和廣度都要大得多。而社會各個行業也并非僅僅只需要一兩個專業的人才。
所以選擇專業時,不能僅按自己的分數去對號入座,而要深入地分析自己、了解專業之后再做出選擇。
渠燕軍:總的來說,要以往年的錄取數據為依據。具體來講,對于考生來說,不能僅憑一年的分數為依據來填報志愿,最好參考三年的數據。因為每年的錄取分數,會因為學校的招生計劃變動、報考人數的多少和考生成績的波動而有一定范圍的浮動。一般來說,相應的數據可以在學校網站和省考試院報考指南上找到。
另外,考生也不能僅看分數的絕對值(即分數),而是要將絕對值轉化為相對值(即分數與省控線的差值)。因為每年考生的分數分布情況不同,很可能每年的省控線會有一定的變化,但一所院校的錄取平均分與省控線的差值相對穩定。舉個例子來說,河海大學2011年在四川省理科的水利類(大禹學院強化班)的錄取最低分是573分,這里的“573分”就是以上所說的絕對值,而用絕對值573分減去519分(四川省2011年理科一本省控線)得出的54分就是相對值。
關鍵詞:高等教育評估;參照比較;就讀經驗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3)05-0106-09
收稿日期:2013-06-15
作者簡介:常桐善(1965-),男,博士,美國加州大學總校院校研究辦公室項目主管,西安外語大學高等教育管理講座教授,主要從事大學招生政策、學習成果以及院校工作研究。
一、引言
高等教育評估向來是大學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其范圍涉及大學的各個領域和層面,例如管理績效、教育質量、學習成果、科研成效、資源分配效益、對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等。在這些眾多的評估中,學習成果評估(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是核心,最重要,亦最復雜。美國高校常常把它定義為:通過運用科學方法收集和分析有關學生掌握知識和各種技能的信息,來評鑒學生是否達到了學校以及個人制定的預期教育目標,并促使大學合理使用評估結果提高教育質量的系統復雜過程[1]。
在學習成果評估中,以考試為絕對主導地位的評估方法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評估方法。特別是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以及社會實踐能力所進行的考核已被視為評估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甚至在整個評估過程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也正因如此,美國大學將評估定義為從數據收集、分析及其結果使用的一個過程。這種評估方法也被稱之為“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是對學生知識和技能構建的進展過程進行評估,是以評估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經驗為核心[2][3][4],評估范圍常常涵蓋學習的投入性、時間分配、各種實踐技能的提高程度、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等。形成性評估的目的是及時發現教育的優缺點,以及學生學習和個人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從而揚長避短,及時改進存在的問題,以提高教育效果,進而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為了有效地踐行“形成性評估”,教學和評估專家總結和提出了不同的評估工具,除了傳統的考試方法外,普遍使用的工具包括“量規”(rubric)、“作品檔案夾”(portfolio)、“頂點課程”(capstone course)、“問卷調查”(survey)、“參照比較”(benchmarking)以及“實習”(internship)。量規通常是以二維表格的形式呈現,是由評價指標(內容)、評價標準(質量)以及評價等級(分數)相結合組成的矩陣。矩陣的最左列包括評價內容,最上行是評價等級,評價內容和評價等級相交叉的部分是評價標準,最右邊一列是每項指標的評價結果。“作品檔案夾”是指將學生的作品收集起來像歸檔一樣存放在一起,并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評判來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作品檔案夾評估最大的優點是長效性,既反映了學生在不同時期的學習情況,又幫助教師和學生及時了解學習情況。另外,這種評估方法還有助于學生監測自己完成既定目標的進展情況。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網絡技術的發展,“電子檔案夾”(electronic portfolio)在大學中愈來愈流行。這種檔案夾不僅增強了作品儲存的容量,而且為評估、檢索、查詢提供了許多快速敏捷的途徑。“頂點課程”(Capstone course)是為高年級學生開設的,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整合、拓展、批判和應用在其學科領域和跨學科領域中所獲得知識、技能的機會。課程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導向,要求學生通過課程設置的各種方式展示自己的專業課知識,而且要求學生展示在大學期間的整個學習就讀經驗,特別是各種技能。當然,為了評估學習成果的“形成過程”,“頂點課程”可以在學生完成大學教育的過程中分階段開設,如在三年級第一學期開設,即可給學生提供一個自我檢查和重新確定目標的機會。“實習”是指通過短期工作實踐檢驗自己學習成果和技能的一種評估方法,可以是“結果性評估”(summative assessment),也可以是“形成性評估”。如果“實習”是發生在臨近畢業,則是對大學教育結果的評估;如果“實習”是發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從“實習”中得到的與學習評估有關的信息,可以用來改進自己的學習行為,也可為專業或者大學層面提高教育質量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參照比較”(benchmarking)顧名思義是通過與相關指標比較所開展的一種績效評估方法。“問卷調查”是通過收集學生自評信息來評價教育質量的方法,是目前美國大學層面教育質量評估工具中最為普遍的一種。本文的研究焦點為“參照比較”和“問卷調查”,并以美國研究型大學學生就讀經驗調研聯盟(Student Experience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以下簡稱“SERU”)為例,介紹其數據收集、整合和分享以及研究結果的應用,闡述利用調查數據構建教育質量參照指標和進行“參照比較”評估的運行機制,旨在為我國提高教育質量評估的效度和信度提供借鑒和參考。
二、“參照比較”評估及其應用
“參照比較”是質量評估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包括以相同領域最好的產品或者最佳服務為尺度而進行的一系列比較評估活動;它是發現和學習其他組織優秀經驗和卓越績效的一個持續性的過程;通過參照比較,一個組織可以更精準地認識自身的弱點,或者說與他人之間的差距,從而尋求改進方法,探索革新途徑,監督進展程序,并評價取得的效益。“參照比較”是公認的測量質量改善進程和實施革新方案力度的最佳工具,在歐美許多國家以及澳大利亞等地區廣為使用。
歐洲專門制定了《歐洲參照比較實施條例》(The European Benchmarking Code of Conduct)[5]。《條例》將參照比較定義為“從其他組織發現和學習好的實踐經驗的過程”。英國設有專門的社會公眾參照比較服務機構[6],并將“參照比較”定義為“與最好的實踐者在績效(功能或者程序)方面進行的常規性的比較,從而發現差距,尋求提高績效的解決辦法和實施途徑,監視進展情況,評審效益。”美國質量學會將參照比較定義為,“一個組織通過與同類最好的組織進行比較評價其績效,進而進行改革的程序。”
“參照比較”的類型多種多樣,Woodhouse將其歸為五類[7]:①內部參照比較:在同一個組織內部不同的部門之間的比較,以及同一個部門在不同時期的比較。②公開信息參照比較:利用其他組織公開的信息進行比較。在這項比較中,不需要其他組織的同意,也不需要正式認可為“同伴”。這種參照比較通常是一種“低級別”的參照比較方法,可能會缺乏深度和廣度。但如果對方是競爭對手,也許這是唯一的可以進行參照比較的方法,因為彼此的信息常常處于高度保密狀態。③同伴參照比較:選擇具有共同特征的比較“同伴”,然后使用內部信息進行比較。參照比較可以是針對整個組織,也可以聚焦在某些方面或者功能上。④普通參照比較:這是針對程序和實踐過程所進行的參照比較,可以是跨領域、跨組織、跨部門之間的比較。⑤最佳實踐參照比較:選擇自己認為是在同一領域中最好的組織進行參照比較。
Trosa和Williams根據比較的內容,將參照比較分為三類[8]:①標準參照比較(Standard Benchmarking):首先是制定可以實現的、且具有挑戰性的績效標準,然后根據標準對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具有挑戰性的標準可以激勵工作人員,展示提高服務質量的承諾。這種評估也可以被視為一種監督工具。②結果參照比較(Results Benchmarking):將自身取得的成果與類似的組織所取得的結果進行比較。在公立組織中,特別是在沒有私立部門之間所存在的競爭壓力的情況下,這種評估方法對提高效益有顯著的推動作用。③程序參照比較(Process Benchmarking):對生產產品的程序或者管理程序進行仔細審核,并與同類程序進行比較的評估方法。這種方法有利于尋求導致績效差異的原因,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
參照比較評估方法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已有相當長的歷史,被公認為是一種合理的、基于尋因的、同伴認可的評估方法,可以用來評估大學各級學術層面的教育教學績效,如專業、系、學院以及大學層面。作為一種形成性評估,參照比較評估有利于及時鑒定教育進展狀況、發現問題、修訂或者構建教育目標,進而評價學生達到期待學習成果的過程。用于進行參照比較評估的指標不僅可以為內部自查提供標準,也為外部評審提供參考。例如,大學和專業認證部門在認證時就常常利用參照比較來評價大學是否達到了相應的標準。不管是內部評價,還是外部評審,參照指標發揮多種功能:評價大學在地方或者全國性的聲譽,評價實現辦學目標的程度,衡量取得教學成果的情況,等等[9] [10]。參照比較對大學改進績效有潛在的推動作用[11]:①為質量提高提供了系統的、持續性的依據;②明確了需要改進的幅度;③將外部關注的問題融入內部活動中;④激勵利用已有的具有借鑒性的經驗;⑤發掘新的、具有創新性的理念和措施;⑥激勵大學進行改革,并提供改革構思;⑦將“最好的實踐經驗”融入到大學質量改進實踐活動中;⑧利用數據,降低決策過程中主觀見解的影響;⑨幫助營造組織的“學習”氛圍;⑩提高交流力度。
參照比較評估方法在澳大利亞和美國的大學使用非常廣泛。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和質量標準署對參照比較有明確的要求和界定。在澳大利亞大學開發的眾多的監控和改進教育教學質量戰略和方法中,參照比較是最流行的一種[12]。許多澳大利亞的大學將參照比較作為監控大學發展績效與目標的重要手段。在美國,這種方法已被廣泛地應用在國家性的教育發展評估報告、大學“問責”報告以及區域性或者同類大學的評估活動中。表1簡單介紹了美國部分高等教育參照比較評估體系。從2000年到2008年,美國公共政策和高等教育國家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每兩年頒發的“高等教育國家評鑒報告卡”(Measuring-up: The National Report Card on Higher Education)提供了以州為基本單位的高等教育參照比較指標體系[13]。體系涵蓋六項參照比較內容:大學準備、大學升學、支付能力、學業完成、高等教育效益以及學業成果。大學學習評估(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 簡稱CLA)是以“增值”評估為基礎的參照比較體系,目前已有500多所大學參加。美國大學“國家社區學院參照指標項目”(The National Community College Benchmark Project)為社區學院提供了一個數據系統平臺[14]。這個平臺是集全國性社區學院數據收集和報告為一體的數據系統。它為社區學院就學習成果及績效評價方面進行比較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包括關鍵性的學習成果評估和大學績效指標,以及與全國性的“常模”和部分“同伴”大學的比較數據。參照指標的范圍包括學生學業表現(保留率、完成率、畢業成績、第一學期完成的學分)、學習成果(取得教育目標的學生比、圓滿完成課程的比例、主要學術技能、獲得A和B成績的學生比例等)、學生滿意度和學習投入性、職業準備(完成生涯發展項目的學生中,在相關領域工作或者繼續接受高層次教育的比率)、以及學院組織績效(生師比、全職教師所教課程的比例等)。
顯而易見,數據是制定參照指標的首要條件,也是實施參照比較的基礎。美國高等教育質量參照比較評估中最常用的數據是大學管理數據,如學生的課程成績、學生保留率、畢業率等。但從本世紀初開始,就讀經驗(experience)調查數據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構建大學教學質量評估的參照指標,并應用在大學教育質量參照比較評估中。除了上面提到的美國“國家社區學院參照指標項目”中的學生滿意度和學習投入性的參照指標是以調查數據(如《社區學院學生參與調查問卷》結果)為基礎外,在其他眾多的調查問卷中,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最為有名。從2001年起,NSSE管理部門就利用收集到的數據構建學生就讀經驗評估參照指標[15]。參照指標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學術挑戰(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學習積極性和合作性(Activ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學生教師的互動(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豐富教育經驗(Enriching Educational Experiences)、校園學習支撐環境(Supportive Campus Environment)。在研究性大學就讀經驗參照指標建設中,新近成立的以加州大學調查項目為基礎的“研究型大學學生就讀經驗調研聯盟”發展迅速,并已取得良好成效。
三、SERU聯盟及其參照比較評估體系
1. 聯盟運行機制
研究型大學學生就讀經驗調研聯盟由加州大學伯克利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倡議和組建。它是在加州大學學生就讀經驗調研活動的基礎上于2008年成立的。加州大學學生就讀經驗調研(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 Survey,簡稱UCUES)項目的實施可以追溯到1999年。當時,快速發展的教育技術為學生調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持,學生調查問卷的研發在美國掀起了,譬如“學生入校調查”、“學習過程調查”、“學生離校調查”和“知識輸出調查”等。其中對學生的就讀經歷、行為活動和校園評價等“學習過程”進行的調查代表了當時的問卷設計的主要理念和思路。例如,2000年起實施的NSSE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調研項目之一。另外,加州大學伯克利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John Douglass發現,世紀之交,在面臨入學人數劇增和財務困境的挑戰下,加州大學需要更多的關于學生就讀經驗的信息,為保障和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決策服務。自2000年起,在加州大學校長辦公室的支持下,John Douglass和加州大學眾多學者共同努力開發了具有綜合性且反映研究型大學教育特征的調查問卷,稱之為“研究型大學學生就讀經驗調查問卷”。2002年,問卷首次在伯克利測試成功;從2004年起,加州大學的所有9所本科分校先后加入每兩年一次的調研活動。
從2008年開始,伯克利中心將這一研究型大學的調研活動拓展至美國其他研究型大學,并正式成立聯盟。聯盟組織的基本結構是會員制,日常活動(包括數據的收集、分享、研討會等)的協調和管理由伯克利負責,但具體的活動實施和相關決策則由會員商定,如調查問卷的修訂、數據分享范圍等。成員大學繳納用于數據收集和聯盟運行的年費。2010年開始,聯盟吸收非美國大學加入,成立了研究型大學學生就讀經驗調研國際聯盟(SERR-I)。截至2013年2月,加盟的大學共有34所,包括23所美國大學,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密西根大學-安娜堡等,以及11所非美國大學,如英國的牛津大學,中國的南京大學、西安交大和湖南大學①。
2. 任務與目標
通過收集學生大學就讀經驗的信息,聯盟旨在幫助參與大學:①更加全面理解學生,包括他們的家庭背景、文化認知、學業狀況、未來發展設想等。②更加全面了解研究型大學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及其實踐對本科學生的學習行為、發展期待和自我滿意度的影響,以及他們的行為和興趣是如何影響大學學術環境的塑造的。③通過分析數據,總結經驗,凝聚智慧,鑒別本科教育的優劣點,并利用這些結果指導大學的決策過程和相關研究。其最終目標是為會員大學探討本科教育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提供一個平臺,為決策者充分利用“知會理性”決策模式提供足夠的信息,幫助會員大學改進本科教育質量。聯盟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包括:①利用調查問卷收集有關學生就讀經驗方面的最新、最根本的,且具有比較性、長效性的數據。②促進聯盟成員使用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實證性的政策和學術方面的院校研究工作,提高會員大學對本校的自我認知程度以及催化院校教育質量的自我提升。③方便聯盟成員之間分享最佳實踐經驗、數據以及經驗教訓信息,并協調會員之間在確定大學教育評價參照指標和提升質量等方面的合作。
3. 調查問卷
SERU問卷內容豐富,采納了“模塊”式的設計思路。圖1顯示了SERU調查問卷的基本組成結構。其核心模塊包括時間分配、學術與個人發展、校園氛圍、校園多元化、學術參與、專業評價、滿意度、個人及家庭背景等問題。四個獨立的模塊分別是學生生活和發展模塊(包括目標與志向、觀念與校園氛圍、身心健康、簡要評論四個維度)、學術活動參與模塊(包括進入加州大學的感受、學術活動參與、學習障礙和按時畢業的重要性四個維度)、社會活動參與模塊(包括各種活動參與、社區服務與組織領導、政治活動參與三個維度)和校園熱點問題模塊。前三個模塊包括各分校共同關心的問題,第四個模塊是個性化模塊,用于各分校調查各自學生所關注的校園熱點問題,如2007年伯克利分校的關注問題是“校園氛圍多元化”。
問卷調查研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確保收集到的數據有效、可信,也就是問卷設計中常常需要解決的效度和信度問題[16]。SERU團隊利用多種方法對問卷的效度進行持續性的檢驗。例如在問卷開發初期,伯克利中心就召集加州大學的30多位長期從事相關研究的教師和學者多次召開會議,集思廣益,對問卷的內容進行研究。聯盟每年召集學者和專家對問卷進行修改,包括問題的提法、回答問題選項,同時根據高等教育的發展需求,特別是本科教育質量的評估需求,不斷增加相關內容,如新近增加的全球化學習和經驗調查問題就是為了適應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評估要求。又如,在問卷的使用過程中,聯盟研究人員持續使用因子分析等方法檢驗結構效度。例如,南京大學SERU研究人員龔放教授及其團隊人員對南京大學和伯克利的數據開展的因子分析顯示[17],南京大學和伯克利的樣本數據具有相同的5個主成分因子,矩陣結構中因子的負荷聚合情況非常清晰和一致。這5個因子分別能解釋62.1%(南京大學)和66.1%(伯克利)的總變異情況。南京大學在參考了伯克利查特曼所做的因子命名的基礎上,將5個共通因子命名為:課堂參與與創新,同伴合作與互動,學業學習習慣,批判性推理與創新思維,與教師的互動及研討。
問卷信度(reliability)是指調查數據的一致性、穩定性和可靠性。測量信度的方法多種多樣。例如,再測法是用同樣的問卷對同一組訪問對象在不同的時間進行兩次測量,兩次調查結果越是相關,信度越高;不同形式的等價問卷同時測量法是用不同內容的問卷在同一時間進行測量;相似問卷再測法是用不同內容的問卷在不同時間進行測量;問卷內部一致性測量,等等。表2顯示了SERU伯克利和南京大學問卷在內部一直性測量結果之間的比較。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到,在5個可比較的維度上,南京大學和伯克利的樣本數據的信度全都超過了0.7,其中近一半的信度指標超過了0.8。這說明,由這5個可比維度所構成的“學習參與”的測量工具具有很好的信度。
4.數據收集與整合
加州大學的9所分校的數據收集由加州大學校長辦公室院校研究辦公室負責,其他參加聯盟的所有大學的數據收集均由聯盟負責。加州大學和聯盟的數據收集均通過網絡完成,而且程序也基本一致(見圖2),包括五個步驟:①大學提供學生的基本情況數據(seed file),例如學號、專業、電子郵件、種族、性別等。②聯盟通過隨意性樣本抽取方法,根據大學的“模塊”分配比例確定學生需要回答的模塊。例如,大學A希望各20%的學生分別回答學術與全球化經驗模塊、社會活動參與性模塊以及學生生活與發展模塊,其余40%的學生回答大學熱點問題模塊。數據收集管理部門根據這些比例將學生隨意性分成4組。每組學生通過學號和密碼進入網絡問卷系統后只會看到分配給他們的模塊。③數據收集管理部門通過郵件和其他方式邀請和鼓勵學生參加調查活動。④及時通過網絡報告數據收集的進展情況,例如回收率、基本的數據分析報告等。⑤關閉系統,處理數據。
調查數據收集完畢后,聯盟數據收集管理人員立即著手對數據進行處理和整合(見圖2)。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工作:清理學生回答調查問題的數據;計算因子值;添加大學管理信息,如學生個人和家庭背景信息、高中成績、大學入學考試成績(SAT/ACT)、大學成績等。在此基礎上,構建調查問卷數據“平面”文件用于數據分享和參照比較系統的建設。
5. 數據分享途徑
SERU參與大學的數據分享是多元化的(如圖2)。最基本的數據分享方法是聯盟向各成員大學提供上面提到的“整合”后的平面文件。平面文件有利于大學拓展數據的深層挖掘、構建統計數據模型(如回歸方程等)。大學也可以利用平面文件提供的信息進行非常詳細的比較研究,包括大學之間的比較研究以及大學內部專業、學生群體之間(如種族、弱勢群體等)的比較,進而構建不同層面的參照指標。但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保護學生的隱私,平面文件用戶數量得到嚴格的控制。例如,在加州大學校長辦公室,有權使用平面文件的數據分析員只有3~4人。
加州大學校長辦公室將調查數據整合后儲存于數據決策支持系統(Decision Support System,以下簡稱DSS)。DSS是集數據抽取、裝換和裝載(Extract, Transformation, Load, 簡稱為ETL)以及數據報告和分析為一體的決策支持綜合系統,包括學生、教師、財務、科研、人事等所有學校的數據。調查數據存入DSS的最大優勢是:①提升數據的整合力度。雖然,上面提到的平面文件已經包括了許多學生入學和大學成績的變量,但仍然不能滿足質量評估的所有需求。例如教師信息以及學生的修課信息與學生的就讀經驗相結合在教育質量評估中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其分析結果更有利于構建切實可行的教育發展和質量評估參照指標。將調查數據存入同一個數據平臺后,有權進入系統的用戶可以將調查數據與所有其他相關數據進行鏈接。②拓展數據的深層挖掘能力和比較維度。③有助于構建分校之間以及分校內部的就讀經驗參照指標。④有利于保護數據的安全性。
研討會是SERU分享研究成果及其在提高本科教育質量方面的實踐經驗的主要方式。SERU自成立以來已召開了七次主題研討會。2007年至2012年,SERU美國大學研討會的專題分別是“后現代大學的本科學習經驗評價”、“新一代大學生:了解他們的就讀經驗、尋求實踐研究結果的機會”、“就讀經驗比較”、“學習成果、學業完成、負擔能力:探尋數據和研究結果的真諦”、“研究型大學面臨的挑戰:就讀經驗熱門話題”、“研究型大學的優勢:研究型大學就讀經驗的區別詮釋”。2012年召開了第一次國際聯盟研討會,專題是“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的全球化視野:通向參與性學習之路”。
6. “學術經驗概覽”參照比較系統
除了參加大學根據本校的評估需求自行確定的參照指標外,聯盟還通過明尼蘇達大學開發了“學業經驗概覽”(academic profile)參照比較指標體系。系統包括“基本組”和“參照組”之間的顯著性差異比較、均值比較、“增值”比較和“因子”均值比較。“基本組”是研究人員所在的大學或者感興趣的一組大學,“參照組”是指用戶選取的作為比較對象的一組大學。在SERU“學術經驗概覽”參照系統中,要求在“參照組”中至少選取三所大學。“學業經驗概覽”包括了四種“參照指標”的建立方法:①均值參照指標:這項比較是最基本和簡單的比較,展示了兩組之間在所有調查項目上的均值差異。需要說明的是,雖然SERU調查類似于“普查”,但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回復問卷,所有均值差異并非真實性差異,所以在比較均值時,須同時審核差異的顯著程度。②顯著性差異參照比較:這是以用戶確定的效應量為條件,選擇顯著性等于或者超過效應量的指標。③“增值”評估參照比較:SERU問卷包含了一系列關于技能“增值”的問題,即讓學生回答在大學入學時和回答問卷時在某項技能上的自我評價。④“因子”之間的均值參照比較:“因子”比較是根據因子分析結果所構建的“因子”為比較基礎,對兩組學生就讀經驗進行參照比較。
7. 數據及“參照比較”結果在改善教育質量中的應用
如前所述,SERU調查數據的首要目的是幫助大學更加清楚地了解學生,尤其是他們的學習行為,并由此制定切合實際的改進教育質量的辦法。因此,調查數據及其相關分析研究,連同參照比較結果在大學管理,特別是在質量評估中的使用最為廣泛。可以歸類為:報告,如問責報告、大學年度規劃報告、大學概覽等;評估,如大學和專業認證、專業評估、學習成果評估、大學服務質量評估等;教學與研究,如學生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學術研究等。 表3簡述了SERU聯盟成員大學在相關評估項目中使用調查數據的情況。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參照比較”是眾多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方法中最常見的一種,包括內部不同專業之間的比較以及同一專業在不同發展時期的成果與目標之間的比較,也包括與“同伴”大學或者專業之間的參照比較。構建合理的參照比較體系是有效地開展“參照比較”評估的關鍵,其過程涵蓋“參照”對象的選取、指標體系的確定、數據收集、指標構建、結果確認和分享等復雜程序。其中數據是構建這個體系的基石。除了大學管理數據外,美國許多組織已成功利用調查問卷收集到的數據構建了學生就讀經驗參照比較體系。美國研究型大學學生就讀經驗調研聯盟就是其中之一。其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同伴”大學通過建立“聯盟”或者聯合體,并通過共享的調查問卷“平臺”在同樣的標準之下進行數據收集,是構建學生就讀經驗參照比較指標體系的最佳途徑。“聯盟”的建立不僅可以提高參照比較的效度和信度,而且可以有效地促進聯盟成員之間通過深層次的交流,探討造成參照比較結果差異的真實原因,進而為改善教育質量出謀劃策。
參考文獻
[1] Palomba C A, Banta T W. Assessment Essentials: Planning, Implementing, and Improving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9.
[2] Harris D, Bell C. Evaluating and Assessing for Learning [M]. London, England: Kogan, Page. 1998.
[3] Bauer W K. Assessment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Guidelines and Resources. In W. E. Knight. Primer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G]. Tallahassee, FL: The 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2003.
[4] 常桐善.構建主義教學與學習評估方法的探討[J].高等教育發展與評估,2008(3):47-55.
[5] The European Feder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n.d.). The European benchmarking code of conduct. Retrieved June 28, 2004 from: http://benchmarking.gov.uk/ content/documents/codeofconduct.doc
[6] Public Sector Benchmarking Service. (n.d.). What is benchmarking? Retrieved June 28, 2004 from: http://benchmarking.gov.uk/about_bench/whatisit.asp.
[7] Woodhouse, D. (2000), ‘Models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Paper presented in the Seminar 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Santiago Chile, 24 August 2000.
[8] Sylvie Trosa & Suzanne Williams. Australian Experience of Benchmarking. Presentation at PUMA Performance Management Meeting. Nov. 1995.
[9] Dana S. Dunn, Maureen A. McCarthy, Susanne C. Baker & Jane S. Halonen. Using Quality Benchmarks for Assessing and Developing Undergraduate Program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11.
[10] Jackson, N. & Lund, H. (eds.) (2000), ‘Benchmark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 UK.
[11] Meade, P.H. A Guide to Benchmarking, University of Otago, Dunedin.
[12] Antony Stella & David Woodhouse. Benchmarking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A Thematic Analysis of AUQA Audit Reports.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 2007.
[13]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National Report Card on Higher Education. http://measuringup 2008.higher /.
[14] Ralph Juhnke. The National Community College Benchmark Project.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 no. 134, Summer 2006. Wiley Periodicals, Inc.
[15] NSSE. Benchmarks of Effective Educational Practice. http://nsse.iub.edu/pdf/nsse_benchmarks.pdf.
光陰荏荏,短短兩年的學習生活即將過去。在菁菁校園中,老師的教誨,同學的友愛以及各方面的熏陶,使我獲得了許多知識,懂得了許多道理。
面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浪潮,作為跨世紀的大學生,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我在掌握好學校課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了大量的課外讀物,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面。在校期間,我一直致力于將自己培養成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平時學習勤奮刻苦,專業基礎扎實,所學專業成績優秀,曾經獲得學校雷鋒獎及優秀團員等獎。
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我現已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我深知未來是計算機網絡時代,因此,在校期間熟知計算機基本知識。今年參加網頁制作高級考試并通過。在計算機硬件方面,我熟悉其組成原理,能夠熟練地進行計算機的組裝,獨立排除計算機的各種故障。
“學問未必全在書本上。”學好書本上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在我的思維中,學歷與能力并重。所以,我很注重在全方位鍛煉自己。所以在假期中,我參加了各種社會實踐,為我以后踏入社會與人良好的溝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個人認為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缺點,但關鍵是能否正視并利用它們。兩年來,我不斷的自我反省,歸納了一些自己的優缺點。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際化;課程多樣化;地學;教材;教學方法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其背景是:由于今后的社會生活將更多地要求人們具有全球視野和對全人類文明的了解,因此現代大學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傳統使命之上,又加入了“全球文化培育”,而它是與高等教育國際化密切相關的。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表現是,發達國家的多數大學都有相當數量的外籍教師、研究人員和學生。一些非英語國家的大學也開設了用英語授課的課程,如今學生們可以去德國、瑞典等國留學而無需專門學習當地語言。研究人員的任職也國際化了,如美國加州大學圣迭哥分校的Scripps海洋研究所可以聘任一位外國科學家來擔任所長。在歐洲,歐盟國家不同大學之間實現了學分互認,還形成了Erasmus Mundus等研究生培養計劃,由若干所學校組成一個聯合體共同運作博士或碩士研究生培養項目,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一所高校作為自己的學習地點,而授課的教師不僅有來自聯合體內部學校的,也有來自聯合體之外的。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下,我國的高校也開始越來越多地涉足國際合作辦學。以南京大學為例,除外語教師外,在地學等領域也有了外籍教師,他們以外語授課,并吸引了外國學生前來學習。南京大學還與多個國外大學訂立了協議,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實施了一些互派學生的合作項目,雙方互認本校學生在對方學習期間獲得的學分。可以預計,隨著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南京大學校園里會有更多的外籍教師、科研和管理人員以及留學生,在教學中也將更多地開設英語課程。
高等教育國際化將促進我國的學科體系建設,促進多學科交叉,形成課程的多樣化。我國目前以學科劃分為基礎組織教學的模式與國際化模式不相適應。現代大學并不很強調學科,像我國這樣劃分一級、二級學科,再配上碩士、博士點申報制度的很少;由于社會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都是綜合性、交叉性的,因此大學的人才培養也需要打破學科界限,實現多學科交叉。事實上,國外許多大學并不是按照所學專業,而是按照所在機構授予學位的。當然,這不是說,大學今后不再培養專業面較窄的人才。學生的能力和興趣是多種多樣的,即使在強調多學科交叉的氛圍下,也必然有一些學生最終會被培養成為專才。問題是,在我國多學科交叉還是一個薄弱環節,亟待在國際化進程中予以加強。
國際化還會使學校的培養目標更多地考慮社會需求、學生個人需求、市場需求,從而更進一步加快課程的多樣化。我國目前正在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高校的規模和招生人數快速擴張,然而由于招生的專業受到現有體制和教師隊伍的約束,因此專業不對路、培養質量欠佳等問題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來。反映在社會上就是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則是各行各業卻又非常缺人。高等教育國際化有助于克服目前這種狀況,促使高校更多地開設有用的課程、培養急需的人才。
高等教育國際化將帶來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多年來,英語國家已經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地學教材體系,在地質、地理、海洋、大氣等領域有了一批成熟的教材。有的教材系統性很強、篇幅較大,其中一些已經出版了多個版本,如E. J. Tarbuck和F. K. Lutgens的本科教科書《地球科學》已經出了第11版(Tarbuck E J, Lutgens F K. Earth science(11th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Pearson & Prentice Hall, 2006)。可以想象,這類教材是為學時較長的必修課而準備的,雖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往往也被用作其他課程的教學參考書。還有許多教材則更加側重于學時較短的課程,既有用于通識課的,也有用于專業課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科學系W. F. Ruddiman教授的《地球氣候的過去與未來》(Ruddiman W F. Earth’s climate: past and future(2nd edition). New York: W. H. Freeman, 2008)就有這個性質,他總結了有關氣候變化的各種假說,提出了人類以工程措施改造氣候的大膽設想,給年輕學生以創新性的啟發。除上課使用的教材外,國外每年還有許多層次較高的科普著作問世,這些材料也可以作為教學參考書使用。如J. P. Kennett等人關于第四紀氣候變化中甲烷水合物所起作用的觀點就與W. F. Ruddiman很不相同(Kennett J P, Cannariato K G, Hendy I L, Behl R J. Methane hydrates in Quaternary climate change: the Clathrate Gun hypothesi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2003);而S. F. Singer和D. T. Avery則試圖論證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于自然過程、與人類活動關系甚小的觀點(Singer S F, Avery D T. Unstoppable global warming: every 1500 years.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7)。這些材料對于學生開拓思路、鉆研相關的科學問題大有益處。
在發達國家,為了適應通識課程和學生自學的需要,教材大多采用彩色排版,配有大量圖件和照片,語言也力求簡練、準確。仍以Tarbuck和Lutgens的《地球科學》(第11版)為例,在682頁正文中,彩色圖件占了約296頁篇幅。西方國家大學教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為便于學生尋找書中的相關信息,教材都配有索引。相比之下,我國目前出版的教材在質量上已經有了明顯進步,但還有一定的差距。可以預見,在國際交流的大背景下,不僅國外的地學教材會較多地引入我國,而且國內教材的質量(從學術內涵到出版格式)也會有較大程度的提高。高層次科普著作出版在我國還是一個薄弱環節,不過已經有了一批翻譯的作品。今后,隨著我國科技報道水平的提高和熱心于科普事業的科技人員的增加,一定會出現科普作品繁榮的局面。我國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十分突出,因此地學將是人們長期關注的領域。高等教育國際化對我國地學教材出版是有利的因素。
高等教育國際化對我國今后地學的教學方法也將產生影響。地球科學涉及面廣,分支學科多,如果在本科階段每門課都要花上一學期、上百個課時來學,那么本科生實際上很難完成主要的課程。因此,課程安排要有全面的考慮,只有那些最基礎的地學專業課,如“普通地質學”、“地球流體力學”等,才值得按照超過40學時的規模來進行課堂教學。這樣的課程不宜太多,授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起地球科學的基本概念框架。除課堂教學外,應配置相同時數的實驗、實習和研討課,使學生學到課堂上無法學到的技能,如實驗操作、數據分析、學術討論等。此外,還應安排一定的寫作時間,訓練學生掌握學術論文、研究報告、項目申請書等的寫作方法,形成規范的寫作習慣。
除主要專業課外,絕大多數課程都應精煉化,每門課以20學時授課為限,并配以一定時間的實習和研討。這類課程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本領域的一些重要問題,了解地學的深度和廣度。由于學生已經有了本科基礎課和專業基礎主課的熏陶、形成了自學能力,因此完全沒有必要采用“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激起他們探究問題的熱情。我國目前的課堂教學方法比較呆板,教師不管學生是否想學,講滿一學期就考試,這像是中學應試教育的翻版,學完之后學生的研究能力并沒有提高多少。這些薄弱環節可望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氛圍中得到改進。
1978年冬天,法國設計師皮爾·卡丹夾雜在一個藍咔嘰布的海洋中間,緩緩走向八達嶺長城。那時“”剛剛結束,軍裝綠、中山藍就是中國的顏色。
這是珠寶最好的時代,也是珠寶最壞的時代。當時所有的珠寶語境匯聚成一片金色,匯聚成追逐時尚的人們對金鏈子配花裙子的盲從。
1978年也正是周之勝踏入珠寶行業的第一個年頭。畢業于南京大學地質系巖石礦物鑒定專業的周之勝1978年被分配在山東省地礦局工作,直接參與過黃金首飾銷售和鑒定工作。“不足一克,在上面有一個像桃心的小墜。” 周之勝回憶,當時流行18K金飾項鏈,托他購買的親友數不勝數。
“那時黃金才68塊錢到78塊錢,現在都漲到300-400元了,翻了6、7倍”,周之勝描述到當時的黃金消費心態大多為“盲目”,消費者并不注重款式、設計,“只要是金的就行。”
“70、80年代泉城路金店發展鼎盛一時,甚至珠寶店比現在都多,有7、8家金店林立。除了現在的太陽金店、齊魯金店,還有泉城金店、華僑金店、旅游金店、文物金店、鑫源金店、鑫意金店等”談及之前的金店如今多數關閉了,周之勝感慨的說:“以前像太陽金店一樣的店面有很多,只是很可惜,1997年之后央行金銀管理放開,金銀價格與國際接軌,黃金首飾店的壟斷優勢消失了,諸多金店因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出現關門現象。”
哪些珠寶會貶值?
有時代的盲目需求,就有珠寶的價超所值。
在周之勝的記憶里,并不是所有的珠寶首飾都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本世紀初,云南龍陵縣的黃龍玉曾經紅極一時,“老頭收破爛撿獲黃龍玉成億萬富翁”的大標題時常見諸于報端。很多商人將其神化后突然哄抬價格,杜撰出諸多黃龍玉的“吉祥、平安”寓意,通過商業運作黃龍玉很快成為“市場新貴”。“最過的時候一塊成色較好的黃龍玉能賣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周之勝說。
近兩年,珠寶賞玩市場“黑馬”層出不窮,琥珀、蜜蠟、珊瑚等等都有異軍突起的局勢,周之勝十分認可他們的價值,同時不管新材質如何精巧討喜,周之勝仍堅信,傳統珠寶材質經過了歷史沉淀和市場檢驗更為經典。“如果是投資收藏還是選擇經典的翡翠、和田玉等傳統寶石為好,價格起落不會那么大。”
除了珠寶玉石的盲目熱潮,資源匱乏也成為行業困境。2006年,周之勝去新疆旅游時,買了塊和田小籽玉的墜子,“才600元,現在翻了10倍也有了。這些年和田玉開采過度幾乎一石難求。”
昌樂藍寶與泰山玉撐起山東珠寶市場半邊天
“最近山東珠寶業內不斷在研討泰山玉的價值與未來市場營銷” 自古黃金有價玉無價,“自從2006年以來,有精神內涵、美好寓意的泰山玉開始成為投資市場上的新寵。”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教學質量;學科知識;研究經驗;學生成功體驗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質量保證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題。在我國高校持續擴招、科研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研究型大學應如何提高本科教學質量,使其培養的人才適應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已成為我國教育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問題。教學模式的革新無疑是解決該問題重要途徑之一。作為一種培養高素質、厚基礎、強能力和創新型的高質量人才的有效教學模式,研究性教學(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learning)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內研究型大學包括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近年來紛紛致力于研究性教學的實踐和研究,并取得了顯著效果。
經過近20年探索和實踐,南京大學盧德馨教授的研究性教學模式已成為我國研究型大學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成功個案。事實證明,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符合我國具體國情,教學效果顯著,培養的學生具有鮮明的群體特征。為了進一步總結和挖掘盧德馨教授研究性教學模式背后的教育思想,課題組分別于2006年6月和12月對其進行了訪談。筆者在兩次訪談的基礎上,結合盧德馨教授在多篇論文中闡發的觀點和思想,對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進行重新認識,以期對我國高校推廣研究性教學,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做出一點貢獻。
一、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的產生與發展
1985年,盧德馨教授在南京大學上“熱力學與統計物理”課程時已經采用了一些蘊含研究性思想的舉措,后經不斷改進一直沿用至今。1987年,盧德馨教授開始講授“大學物理學”課程,進行研究性教學的進一步思考與探索。兩年后,隨著我國高等理科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南京大學響應當時國家教委要保護和加強基礎學科的號召,成立基礎學科教學強化部(以下簡稱為強化部)。強化部率先提出了學科群基礎課的概念,作為最重要的學科群基礎課之一,盧德馨教授的“大學物理學”課程面向包括物理在內6個學科方向的40名學生。為適應新的形勢,盧德馨教授正式開始了以研究性教學為目標的大學物理學課程建設,初步形成了其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1993年,盧德馨教授榮獲“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由于強化部人才培養模式的初步成功,學校決定開始新一輪的試驗。1998年,南京大學成立基礎學科教育學院。在對全院九個學科超過300學生的大學物理學大班教學中,盧德馨教授的研究性教學模式得到進一步發展并趨于成熟。同年,作為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項目的成果之一,盧德馨教授的《大學物理學》教材出版發行。1999年,該教材英文版UniversityPhysics由我國高等教育出版社與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聯合向國外出版發行。2000年,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現代教育技術部召開工作會議,公布首批七個示范性的“名教授、名課程、名教材網上工作室”,盧德馨教授的大學物理學課程名列其中。2002年,盧德馨教授的“大學物理學”榮獲“全國普通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2003年9月,盧德馨教授榮獲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
隨著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盧德馨教授的研究性教學模式也有了新的發展。在2006年南京大學紀念馮端院士從教60周年的座談會上,盧德馨教授做了研究性教學的專題發言。他表示,近一年多來又有很多新體驗,研究性教學的全國性研討會將再次召開。研究性教學的研究已經不只是方式方法問題,而已經深入到學科的科學內容、內在邏輯性、內容的結構和表述等等。破規范、立規范問題,增強可操作性問題也已被列入議事日程。
二、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的特點
和其他許多教育學科概念一樣,當今國際高等教育界對研究性教學這一概念尚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國內對研究性教學的定義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過,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美國博耶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育委員會在其《重建本科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報告中正式提出了一個重要思想:提倡教學與研究相結合,學生的學習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模式。關于研究性教學的概念,在訪談中,盧德馨教授提出自己的基本看法:“其實一句話,就要把研究所需要的很多元素,都融入到教學里去,用科學研究的要求組織教學。”因此,與傳統的傳授性教學相比,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呈現出全新的特點。
1.整體研究性特點
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整體性地滲透著研究的精神。在訪談中,盧德馨教授說:“用科學研究的素養和要求去設計整個教學才是要點。”盧德馨研究性教學中的研究性特點主要體現為強調探究,強調創新,強調規范。盧德馨教授說,“探究貫穿課堂教學、討論課、習題、論文、課外學習等等(教學環節)。”筆者認為,習題環節最能反映盧德馨教授對探究的強調。習題環節本來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我國應試教育體制下的題海戰術對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學生認為凡是題目都有答案,對錯由老師說了算。實際上,高等教育是專業教育,學生可能所處的領域恰是本學科中已知與未知交界的邊緣狀態,不總是存在絕對的標準答案。但是,要想扭轉學生這種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是很不易的。在訪談中,盧德馨教授說:“[學生]要題目做得多,跟我的觀念完全不一樣,上個學期整個斗了一個學期……”盧德馨教授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行使“解題者的權利”:質疑題目的正確性、科學性,做必要的賦值,討論結果的擴大或變化可能。[1]根據這一理念,盧德馨教授提出精品習題概念,在國內引起巨大反響。精品習題旨在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探究精神,特別強調物理思想。
盧德馨教授說:“……論文環節更多的是創新精神和學術規范。”很多人意想不到,盧德馨教授在本科生一年級剛入門時就引入課程論文,盡管論文質量并不一定達到發表水平。在近20年的教學實踐中,盧德馨教授建立了一整套包括論題展示、立題咨詢、討論、寫作指導、評閱、論文評價、論文報告會等系列性的舉措。學生通過這一系列過程,熟悉了從尋找課題、查找文獻到專題研究、論文寫作的全過程。盧德馨教授發現,在此過程中學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驚人的創新精神。規范性主要是論文環節中文獻的引用和標注、誠信教育(偽科學、
病態科學、民間科學家等等)。
盧德馨教授緊密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回到現實世界”、“逆向思維”、改變維度、組合、移植、基于實驗、根據學生的業余愛好等方法形成論文選題。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通過發現學科知識的深層含義,創造新的“知識產品”,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應用教學內容,從而對教學產生強有力的促進作用。一個杰出的例子是,一位學生把開普勒問題和“相互作用以有限速度傳播”組合在一起,盧德馨教授把這一思想引入教學,起到了對經典問題進行現代評論的作用。
2.思想統攝性特點
盧德馨教授強調對思想對教學內容的統攝,即其所謂的“集成教學”。他說:“集成教學的目的或要義是以知識為載體傳遞一定的思想。”他不以知識點的多寡為教學內容優劣的判據,而是適當地整合知識點使之成為一個案例,完整地表達一定的思想。關于穆斯堡爾效應的整合案例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例,通過共振吸收由可能與不可能之間的轉化,表達了“事物的數量方面是重要的”這一思想。這些思想是學生難以從書本獲得、是當知識已經遺忘而仍然能夠留存下來的東西。通過這樣的案例學習,學生就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從相關學科借鑒、移植或自己創造。為達到這個目的,盧德馨教授更多地從文獻而不是從同類教材中取材。盧德馨教授深知,如何安排知識點和集成后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的層次。但是,他認為整合時如果拘泥于集成度的大小或集成模塊的多少而對思想挖掘不夠,則是舍本逐末。盧德馨教授對前沿內容與傳統內容也進行了整合。對于有些前沿內容,盧德馨教授可以做到從經典內容中尋其“根”,例如他成功地從耦合振動的簡正模式推出準粒子的概念。
盧德馨教授充分考慮到當前科學研究綜合、交叉和滲透的發展趨勢,將物理學與其他相關學科進行整合。在“大學物理學”中,不少相關學科的內容都與物理學的內容成功地整合在一起。這些相關學科內容包括:天文學中的潮汐與潮汐撕裂、反康普頓效應、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和宇宙學,地質學中的地震波及地震造成巖石、地磁,化學中的化學反應、化學鍵和氫鍵、分子、不對稱性合成,生物學中的生物大分子、生物力學,材料科學中的電介質、磁性材料、團簇、C60、液晶、準晶、分形、掃描隧道顯微鏡、核磁共振、質譜等。
3.師生互動性特點
盧德馨教授重視師生間的互動。在訪談中,盧德馨教授說:“本科是對年輕人的培養,我覺得這既是責任,又是一種樂趣。”“……本科教學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樂趣,主要是跟年輕人打交道,看著他成長,我的教學特點就是這個。”他鼓勵課堂上學生的提問、質疑、討論,非常理解學生出現的幼稚、錯誤,并設計從錯誤中學習的方案,還特別鼓勵學生的超常發揮。對于互動過程中自己出現的錯誤,盧德馨教授均會主動更正。在盧德馨教授眼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十分有效的教學方式。盧德馨教授還認為教師同時也可以從學生那里學到東西,教學本來就是相長的。
盧德馨教授經常組織一些討論課,這是“學生一學生”互動的形式。他在其間進行引導,控制節奏,討論層層深入,效果很好。例如學生在運動學階段討論上拋物體落點時,就把科里奧利力討論得趣味盎然、清清楚楚。除了按照慣性力的理解外,學生還根據其本質是運動學效應這一點,通過地道的運動學方法得到非常清晰直觀的答案。討論時,學生可以質疑、批判書上的現有結論,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此時,討論往往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學生發現自己居然能對常用的判據提出質疑,酣暢淋漓,得到一種全新體驗。
4.資源開放性特點
盧德馨教授突破教室和課本的限制,將外部世界作為教學的場所和內容,從而教學資源呈現出開放的特點。盧德馨教授在學生低年級的時候就閱讀原始文獻。在他的大學物理課上,有兩百多種文獻,其中有參考書56本之多。這些文獻分為經典、專業和通俗三個層次,另外盧德馨教授還在其開發的教學輔助軟件中列出段文獻作為開始。
網絡資源受到盧德馨教授極大地重視。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搜索到數以萬計的結果。網絡世界對于師生都是平等的,面對眾多的網絡資源,只要在某個專題上認真探索,就會知道得比教師還多。從某種意義上說,網絡削弱甚至取消了千百年來教師對知識的壟斷地位,學生開始進入可以和教師一起探索知識的新時代。
盧德馨教授對于國內外發行的有意義的科技新聞都會及時向學生通報并予以評論。最典型的是,每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盧德馨教授更是第一時間通報給學生。盧德馨教授通報的科技新聞不僅僅是科技界的理論和技術上的新發展新突破,更有科技界人物的新聞事件,并從中進行引申,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的教育。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盧德馨教授曾介紹過美國著名科學家舍恩因為捏造和篡改數據而被朗訊公司貝爾試驗室開除的轟動性事件,通過討論,學生從中受到科學道德的深刻教育。
三、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的作用機制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2]杰出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J.Bruner)也說:“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3]興趣具有始動的作用,具有定向的作用,具有動力作用。也就是說,濃厚的興趣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內在學習動機,引導他發展方向,調動他的學習積極性,啟迪其智力潛能并使之處于最活躍的狀態。可是,隨著社會生活中高強度誘因刺激的增加,學習越來越被大學生視為一件艱苦枯燥的事情,從而很難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訪談中,盧德馨教授也意識到這一問題,他說:“其實現在大家很困惑,到底怎么樣讓學生對你這個學科感興趣。因為有的時候,可能是社會的影響或其他因素使學生厭學。也確實是。”
但是,訪談中他同時又指出:“老師自己對學科的魅力,到底把握得怎么樣,我覺得這也是個問題。”盧德馨教授指出了一條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有效途徑。與布魯納強調學生對教材本身的興趣不同,盧德馨教授強調學生對整個學科的興趣。進一步說,就是把重點放在學習的知識認知和情感體驗方面,依靠卓有成效的智力激勵使學生從內心認識到本學科具有的迷人魅力,并在不斷挖掘自身潛力中形成積極的體驗,從而產生對于學習本身的巨大樂趣。盧德馨教授曾強調,學生是修讀一門課還是學習一門學科;只是修讀物理課還是學習物理學,這是完全不同層次的事。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對學科發生興趣,從而超越課堂、教材的約束,那是一種值得追求的境界。也許這是研究性教學的最高境界。[4]
實際上,這樣的境界并不是高不可攀,因為高等學校的學生尤其是研究型大學的學生已經具備實施研究性教學的條件。潘懋元教授指出,高等學校的學生,大多數是年齡在20歲左右的青年,處于青年的中、晚期,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強,已經具備了從事艱巨的抽象
思維活動的能力。同時,他們已經接受過普通教育,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有一定的能力水平。他們的自我意識比較強,創造性思維活動正處于活躍的時期。[5]
由此可現,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的作用機制就是在于,高質量探究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又反過來推動更高質量探究,兩者互相促進,循環往復,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其中,高質量探究是研究性教學的核心所在。高質量探究主要是以教師和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質疑、批判、發現和創造的方式進行的,而所有這些方式最終都是指向學科知識的本質的,并在此過程中推動了學生包括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等在內的多種素質的發展。
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的作用機制是通過教師在各個教學環節一次次地指導學生進行高質量探究實現的。當教師結合某種學習情境,和學生一起進行了一次高質量探究,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就被強有力地激發出來,就會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努力將探究的理念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并期待下一次的高質量探究。實際上,所有真正的學習都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得到了有效增長,素質也得到相應提高。而教師在指導學生探究時,自身的眼界和學識也得到一定增長。所謂“教學相長”,在研究性教學中表現得格外顯著。當教師和學生開始下一次探究時,雙方已經位于一個更高的起點。
四、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中教師需具備的條件
教師在任何教學改革中的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根據上述分析,并結合相關教育學概念和理論,可以初步認為,教師進行有效的研究性教學必需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對學科知識的本質具有深刻理解
這一條件是高質量探究的根基。通觀盧德馨教授的研究性教學,處處可感受到學科知識本質的力量。如果將學科知識本質理解為布魯納的“學科結構”概念,就會更好地理解為什么要深刻認識學科知識本質。布魯納(J.Bruner)認為,掌握了學科結構,就能理解該學科,就能把學科內容遷移到其他情景中,就能更有助于記憶具體細節的知識,就能縮小低級知識與高級知識之間的差距。[6]
美國著名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家斯達克(J.S.Stark)也認為,大學教師應該精通本學科的核心概念(coreconcept),清晰地注意到核心概念間的聯系,只有將核心概念與學習心理學的原理相聯系,才能從一系列教學策略中做出正確選擇。[7]對學科知識本質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找到最好的教學方式。盧德馨教授認為,任何有礙于對本質理解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熱鬧的場面、不恰當的比喻、膚淺的形象化、牽強附會不著邊際的類比往往都是對本質的損害。[8]其實,那些“巧奪天工”的教案往往是教師積數年之功才得到的結果,沒有長期甚至畢生的學術積累是無法達到這樣的高度的。這些教案是一位教師學術造詣的集中體現。
2.親自參與研究,將研究經驗引入教學
這一條件是高質量探究的生長點。訪談中,盧德馨教授說:“[教師]本身要有比較強的研究背景,本身要有比較寬的知識面,所以這就比研究人員要求還高。”盧德馨教授本人是極具研究能力和學術思想的。在強化部進行教學改革前,盧德馨教授多年進行出色的科研工作,從而其對教師參與科研的作用有明確的認識。如何將科研引入教學,將二者有機融合?他認為,在研究性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展示研究工作的思路、語言和方法,比如在研究工作中如何獲取和處理信息、處理好物理和數學的關系、不斷調整研究步驟、深入理解結果的意義、擴大成果等等,而這些正是初學者很難接觸到的。他還認為,可以在教學內容中建構模擬的科研過程、展示有典型意義的科學發現的典型事件,展示有基礎意義的當前科學研究進展,甚至有所前瞻。[9]
如果教師將科研作為教學過程的先導,就會使得教學質量的提高充滿后勁,而且教學改革就能得以突破,就容易深入下去,就能在教學中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不斷引導學生去探索新知的發生過程,使教學活動沿著科學化的軌道進行。[10]雖然個人的經驗和成果非常有限,但它是有生命力的教材。往往起到“一滴水可以見太陽”的作用。通過認真備課,教師可以將研究方法、研究的實際組織過程、與社會的需求關系、在科學發現中的的激情和其他感受等有機地溶入這“一滴水”中。[11]親自參與研究的教師,可以有源源不斷的學術思想和研究經驗,學生會從中不斷汲取營養,獲得持續發展。
3.具備促成學生的成功體驗的方法和手段
這一條件是高質量探究的著力點。高質量探究正是通過學生的成功體驗來有效激發學生內在動機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應有一種求得才能、挑戰自身能力的內在動機,這樣才能有助于其自覺主動地探究知識。已有調查顯示,[10]現在不少大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促成成功體驗無疑是一個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方法。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從被動到互動、由依賴到自主、從接受性到創造性地體驗成功,發展、享受和利用正確的認知和積極的情感。
盧德馨教授善于通過高質量探究促成多種成功體驗。通過對題目的質疑,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不唯書,不唯上”,位于和老師平等的位置;通過對前沿問題以及科學新聞事件的學習,學生看問題的敏銳性得到提高,也接觸到一些諸如科學道德等的教育:通過知識點的整合,學生對于學科知識的本質產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認識:通過課程論文,學生更是體會到探索的艱辛和發現的喜悅。體驗這些來自于知識本身的真正魅力,無疑會深深打動學生的內心,產生巨大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沖動。國外有一種高峰體驗課程。在該課程中學生可以思考并寫出幾組學科課程中各觀點之間的聯系。這樣的課程明顯地挑戰了以往的核心課程計劃,因為較之吸收那些已經被發現并以寫明的知識,其更主張學生發現并建構自己的知識。[13]博耶委員會的報告號召,要以一個高峰體驗課程來完成對大學本科生教育的終結。
五、結論
綜上所述,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是我國研究型大學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成功個案,其具有四個鮮明特點:整體研究性、思想統攝性、師生互動性和資源開放性。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的作用機制在于,高質量探究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興趣,而學生的內在學習興趣反過來推動更高質量探究,兩者互相促進,循環往復,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高質量探究是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之核心所在。要實現高質量探究,教師需具備三個必要條件:對學科知識的本質有深刻理解;親自參與研究,將研究經驗引入教學;具備促成學生成功體驗的方法和手段。
博耶委員會的報告發表三年后,為了解報告中所提
出的改進本科教學十項建議(十項建議為:①使基于研究的學習成為標準:②建立研究性學習的“大一”經歷;③在“大一”經驗上的發展;④打破學科界限;⑤將交流與溝通技能融入課程之中;⑥創造性地運用信息技術;⑦塑造“頂峰體驗”;⑧培養研究生成為實習教師;⑨改革教師獎勵機制:⑩培養共同體歸屬感)的影響效果,2001年博伊委員會的派生機構“重建中心”對全美研究型大學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大一”階段進行研究性教學、發展批判性思維的建議,是普遍受歡迎的建議之一。目前,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在國內得到越來越多高校的認可和借鑒,比如清華大學邀請盧德馨教授任教,蘭州大學更是積極推廣盧德馨教授的研究性教學模式。特別地,由于其對大班教學的有效性,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對我國擴招背景下的高校更具有特殊的推廣意義。
但是,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建立于南大強化部這一特殊平臺,借助于南京大學這所著名研究型大學的研究資源,得益于教學與科研要素的長期磨合,其目標定位于優秀的新型理科基礎理論研究與教學人才。這說明其盧德馨研究性教學模式具有其一定的產生條件與適用范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模式。國內其它大學尤其是非研究型大學,在借鑒盧德馨研究型教學模式時,一定要在深入理解其精神實質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具體校情做合理調整,也就是說,有一個“本土化”的再創造過程。
參考文獻:
[1]盧德馨.大學物理研究性教學[J].物理與工程,2004(1).
[2]轉引自陳重藝,黃成蕙主編.大學生心理學[M].廈門:鷺江出版社,1987:220.
[3]轉引自陰國恩著.淺談非智力因素[M].天津:新蕾出版社,1990:64.
[2][8]盧德馨.關于研究型教學的思考[J].物理與工程.2005(1).
[5]潘懋元,王偉廉.高等學校文理基礎學科課程與教學改革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155~156.
[6]施良方,崔允.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63~64.
[7][13]Stark,J.S.& Lauuca,L.R.Shaping the College Curric-ulum:Academic Plans in Action[M].Massachusetts:Allyn andIscan,1997.211,201.
[9]賀定修.高校實施研究型教學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4(6).
[10]盧德馨.關于提高教學質量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3(10).
[11]張紅霞,高抒.科研成果轉化為大學教學內容的一種模式[J].江蘇高教,2002(1).
[12]謝安邦,韓映雄,荀淵,羅堯成,王道紅.高校擴招后教學質量調查與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5(8).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華人留學生選擇到世界的電影中心一一美國好萊塢,來學習電影創作。也有越來越多的電影人,學成歸國拍攝好萊塢模式的電影。更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中美臺拍這個模式,做出了很多有票房有口碑的成功商業電影。張挺,也是近年來好萊塢學習電影創作的電影人之一。
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出國》雜志在洛杉磯的特約記者張曉薇(以下簡稱記者),和張挺開始了這次的訪談。
采訪人:《出國》雜志駐洛杉磯特約記者巴里
受訪人:華人編劇張挺
攝影:王鵬
時間:2015年6月16日
地點:美國洛杉磯
(1)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記者:張挺您好。
張挺:巴里您好。
記者:可以談談.你為什么選擇出國嗎?
張挺:用一句前段時間流行的話來回答“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記者:所以您也是辭職離開中國的嗎?
張挺:不是。在出國之前,我一直就是一個自由職業者,給報紙、雜志寫過約稿,給電視臺寫過文案,也寫過網絡言情小說,寫過電視連續劇劇本。編劇這個職業,放在全世界都是一個極沒有安全感的職業,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沒有固定的收入保障。當然好處也有,那就是想走就走,沒有約束,不用向任何人寫辭職信(笑)。
記者:那為什么選擇來美國昵?
張挺:美國好萊塢是世界電影的中心,電影的制作產業鏈已經非常成熟和工業化,電影的技術也是代表了世界最高的水平。所以,作為一個電影人,如果想要出國學習電影,好萊塢一定是首選之地。
記者:來美國之后,看見了那個“更大的世界”了嗎?
張挺:看見了。然后發現那個“更大的世界”,大到幾乎沒有邊緣。在美留學期間,我的同學來自全世界各地,有印度、巴西、英國、澳大利亞、亞米尼亞等各個國家的學生。表面看起來,我是在美國學習好萊塢模式的電影創作,實際上我深層次的收獲遠遠不止于此。
每個同學的國家背景代表了一種電影文化,文化與文化的碰撞,產生的巨大的化學反應,是我最意外的收獲。同樣的,其他國家的同學也對我們國家的電影有著巨大的好奇之心,李安的《臥虎藏龍》,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張藝謀的《十面埋伏》,還有姜文的《讓子彈飛》,都是外國同學比較熟知的電影作品。來美國學習電影,可以說是我迄今為止,人生中做出的最正確的決定。
記者:在美學習期間,遇到什么困難了嗎?
張挺:語言(笑)。
記得當初我申請編劇專業時,負責中國學生工作的老師,很友善地提醒我,確定要來學編劇專業嗎?我很“無知者無畏”地說,電影行業,除了編劇,我也不會其他的。結果,開學第一天,編劇專業的新生開會,一個會議室坐滿了人。我環顧四周,一看只有兩個亞洲面孔:一個是我,一個是臺灣同學。幾周之后,臺灣同學轉學了,我變成了系里,我所在的那一屆,唯一說中文的學生。
作為一個英文是第二語言的學生,開學第一周就要進入全英文專業劇本寫作狀態,壓力巨大無比。再加上寫作格式和寫作軟件,都是我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用”差不多快奔潰”來形容我第一周的狀態,一點也不為過。我們作業,每次都是交十五頁劇本(一個長電影劇本的八分之一),一周兩次。一次自己獨立寫第一稿,一次根據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后的筆記,寫第二稿。每一次的作業,英文是第一語言的同學,可能只要兩個小時就寫完了。而我基本上至少需要三個小時才能完成。
我開玩笑地形容那些日子,“寫完作業,就能看見晨光”。
(2)中西合璧,洋為中用
記者:可以談談在中國學習到的編劇方式,和美國學習到的編劇方式,有什么不同嗎?
張挺:可以。我的本科是在南京藝術學院學的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也是中國院校開設的一種常規編劇專業,所讀的方向并不局限于影視創作,其中還包括戲劇和戲曲創作。我在美國所讀的研究生編劇專業,就是完全只針對影視行業。一年之后,分電視方向和電影方向,我最終選擇的是電影方向。
當初,在中國的時候,我那一屆是南京藝術學院影視系開設的第一屆戲文專業,所以系里非常重視,請了很多名師過來教我們,最多的是南京大學的教授們。南京大學的教授是典型的人文類學者,文化底蘊深厚,學識淵博,注重文字所包涵的人文精神。莎士比亞、易卜生、等中外戲劇名家的文字和精神,都是我在中國所學到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們教會了我作為一個文字作者,所要具備的內涵和眼界。
而在美國,因為我所讀的MFA(藝術創作碩士),所以老師的指導方向就是要你畢業之后,能夠馬上加入到電影工業中獨立創作劇本。因此教授的內容,大多與實際操作息息相關。
老師會告訴你,現在的好萊塢編劇是怎樣創作的。第一個就是工具的規定。好萊塢的劇本有明確的格式規定。場景描述該怎么寫,人物對話怎么寫,人物動作怎么寫,甚至空幾個字符,每行的行距是多少,都是有著統一的格式的。因為這個,就誕生了幾款專業的劇本創作軟件,其中最通行的編劇軟件叫做Final Draft.用這個軟件寫作,編劇只需要負責寫劇本的內容,劇本技術性的排版是自動生成的。每個電影行業的工作人員,一拿到這個統一格式的劇本,一看就能明白,這個劇本有幾場戲,大概拍完會有多少分鐘。這是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偉大之處,用標準化的格式去最大程度地保證你的創作被其他人讀懂和認同。
另外,因為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已經高度發達,所以對于劇本創作這一塊,很多專業人士,研究出了一個符合觀眾觀影心理學的劇本結構,最大程度地保證劇本被拍成電影之后,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和票房保證。最通行的版本是三幕式結構,八個序列情節段。什么時候發生什么,什么時間點該給觀眾一個刺激,幾乎都有明確的規定。然后在這個大框架下,編劇去創作一個令人映象深刻的故事來。
記者:所以現在你的創作是按照中國模式,還是美國模式?
張挺:其實中國模式和美國模式,說到底,都是相通的,并不矛盾。美國劇本的標準格式和結構,加上中國文字所講究的情懷和境界,完全可以結為一體。
目前,中國國內編劇所采用的編劇格式,大致上和美國劇本輪廓差不多。都是先寫一段場景描寫,然后寫人物對話和動作。只是好菜塢規定得更細、更明確一些。
而好萊塢劇本講究的故事的Theme,其實就是一個我們中國所講究的主題思想。好萊塢的很多大片,部是很主旋律的東西。比如好人有好報,邪惡者必死,種族要平等。隨便找一個好萊塢最近上映的大片,你都能發現這是一個符臺目前世界主流價值觀的故事。
我的終極電影夢想,就是用美國好菜塢劇本的標準格式和結構,創作一個有中國文化底蘊的故事,然后放映給全世界的觀眾觀看。這就是所謂的”中西合璧,洋為中用”。
為這個夢想,我一直在努力奮斗。
(3)未來發展,注重中國市場
記者:能紿我們介紹下,你目前的創作情況嗎?
張挺:我目前的創作,基本上是以中文劇本為主,主要給國內市場提供好萊塢式的劇本。
我所合作的公司背景,也大都有高層國外留學背景。這些留學海外的電影人,認可好萊塢模式的劇本。坦白地說,對于商業電影而言,好萊塢模式的劇本,具有最大的可操作性和相對比較高的票房保障。
去年,我獨立創作了一個兒童科幻電影劇本《了不起的小家伙們》。目前已經被上海星威影視傳媒拍成電影,導演張進先生也是一個在美國留學的電影人。因此,我們的合作是一個很愉快的過程。我們已經達成協議,還將創作《了不起的小家伙們2》。
這個月我創作的重點,是一個我的英文劇本,將被拍成中美合拍片。因為投資方是中國公司,所以我在做英文劇本翻譯成中文劇本的工作。
還有幾個IP電影續集的項目,在洽談之中。
中國的電影市場一年比一年擴大,很多好萊塢的大電影公司,都期待能夠在中國有所斬獲。我作為一個中文為第一語言的編劇,劇本的創作重心一定是在中國市場。
記者:對其他將要來美國留學,學習電影的同學們有什么建議嗎?
張挺:(嚴肅地)感謝曉薇給我這個建議機會。不敢說什么建議,但是我愿意這樣對你說:”同學,去最好的地方,做最美的夢。你一定不會后悔這次好萊塢夢之旅。”
創收型課程 名目繁多的淑女班、富二代培訓班、奢侈品研究班,成了高校創收的工具。浙江大學開設的魅力女性高級研修班課程31000元/人。被稱為“富二代培訓班”的北京大學中國第二代企業家深造項目,同樣打著“修身齊家”的名號。北京對外經貿大學設立的奢侈品管理方向碩士研究生點,學制3年,學費20萬元。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曾開辦過奢侈品研究的短期培訓班,北大也曾打算舉辦文物鑒賞師培訓。
沒學會掙錢先學會花錢的課程 2006年10月,廈門大學將高爾夫列為必修課,校長朱祟實對外宣布:“每個學生都要學會打高爾夫球。”校方的解釋是:高爾夫是一項需要誠實、自律的運動,因此可以培養學生的品德。同樣頂著精英運動的名號,馬術課緊隨其后,2008年北京匯佳職業學院開設了“馬術與管理”專業。青島農業大學聞風而動,已停止20年的“馬屬動物生產學”重新開課。
玄之又玄的課程 面相、周易、風水一窩蜂進入大學,有一種玄之又玄的詮釋:“個人學習相學,可以初步掌握自己及他人的思維特征及性格的優缺點,并可藉此識人、用人,把握人際尺度,掌控事理分寸。”湖南師范大學于2006年面向全校本科學生開設“周易文化與華夏文明”課程。任課老師薛開伍說:“我把電磁學知識、天文學知識、聲學知識、無線接收和發送知識融入傳統文化,效果非常好。”他的個人網頁更像是風水網站:長沙地鐵壞了誰家的風水?你有預知能力嗎?什么時候能升官發財?迫于社會壓力,18課時后,校方悄悄地取消了這門課。
“金蘋果”精品課程 “國家精品課程’,本意是為了“提高高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為此,教育部還制定出層層把關程序,最后“授予榮譽稱號,補助建設經費”使它成了名利雙收的金蘋果,誰都想嘗嘗它的味道。南京大學校長助理周憲卷入申報“國家精品課程”的個案爆出學術被行政領導“通吃”這個心照不宣的秘密。學術成了江湖,周憲的導師為自己弟子辯解說:“制度把人給改了,而不是人改了制度。要迎合一個扭曲的規定,就不得不把自己給扭曲一下”
關鍵詞:中職德育課;情境教學;有效運用
情境教學的理論出發點和切入點是情境,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它一方面可以使學生能夠更容易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內容上;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因此,中職德育教師在課堂上特鐘情于情境教學。然而在中職德育課的具體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教師創設了很多生動具體的場景,學生也與教師積極配合,整堂課各個環節緊緊相扣,看似其樂融融的熱鬧場面,實質上課一結束,學生只記得這節課玩得很歡快,僅此而已。
有效教學,是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取決于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再完美也是無效教學。
創設情境不只是為了博得學生的掌聲、笑聲,目的是追求知識與情境結合的最高境界。只有激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有效學習,喚起學生追求真理的熱情,才是情境教學在德育課中的有效運用。
那么,怎么才能讓情境教學在中職德育課中得到有效的運用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出發:
一、中職德育課的情境教學需要“對癥下藥”
中職德育課教學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法律、哲學、職業道德等方面,而中職生認識、理解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仍需借助于形象思維,知識面和認識能力也有限,不同專業的學生學情也不同。基于此,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專業和生活實際來選擇既有吸引力又有教育性的材料,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而不是“胡子眉毛一起抓”。比如,在“經濟政治?職業生活”“導言”課中,我設置了“同學們在暑假都做了些什么”的情境,從暑假兼職引出金錢、價值規律投資理財方式等經濟內容,從暑假旅游引出國際社會、政府的職能等政治常識和文化多樣性等文化常識。情境設置不僅貼合學生實際,“學生有話說”“有很多話要說”,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德育課的興趣。情境教學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情感上的體驗,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才是對學生負責的體現,這樣的情境教學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中職德育課的情境教學需要“妙手回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一堂有效的德育課不能光靠有趣來“撐場面”,否則就會成為看似熱鬧,實際無效的課堂。而這就需要教師的這只“妙手”來“回春”,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抓住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問題的設置要簡明扼要,有針對性。比如,在職業生涯規劃的“做好就業準備”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課前上網查找資料,模擬應聘環節,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并適時適度進行解析歸納總結,不僅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鍛煉了學生的能力。讓情境貫穿整節課,讓學生在情境教學中有思考、有合作、有探究,做到學中有思,思中有悟,悟中有動。
中職德育課承載著中職生成長的責任。中職德育課的基本理論是抽象的,而抽象的理論必須要有具體生動的情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成長,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中職德育課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煥發生機的樂園,通過有效的情境教學提高課堂的有效性,讓學生真真切切體會到德育課的魅力。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0.
[2]趙國忠.有效教學最需要什么[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