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涉農資金整合實施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重點領域改革推進情況
根據《方案》要求,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分管業務局長為副組長、各股室負責人為成員的縣財政局深改領導小組,制定結合實際的可操作性的實施方案,細化分解各項改革任務到股室到人頭,層層落實責任,將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后的一項重要工作,精心研究謀劃,認真組織實施,抓好督促檢查,確保以下三方面的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一)中央及國家機關部委部署改革試點。
1.全面試編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試點。為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人民政府關于批轉州財政局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省財政廳關于開展2019年度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編報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相關要求,高度重視財務報告編報工作、精心組織、按時保質完成部門財務報告編制工作。現縣財政局2020年上半年及時組織財務報告編報相關人員認真學習研究政府部門財務報告編制操作指南等相關文件,深入了解政府財務報告的意義、內容、范圍、并對系統后臺進行全面維護,做好財報前期準備工作。
2.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試點。一是認真研究《國務院關于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意見》文件精神。二是試編制本地涉農資金項目中期規劃及項目計劃,搭建涉農資金整合平臺,引領涉農資金統籌使用、集中投入。建議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工作、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脫貧攻堅項目庫建立農業農村項目庫,便于實現各類涉農項目資金統一規劃布局和管理。三是根據涉農資金管理的權限和程序,全面清理,修改和完善有關制度,堅決做好每一項涉農資金對應一個資金管理辦法,確保既規范資金使用管理,又保障資金安全運行,更好與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做好銜接。
(二)州級部署改革試點。
3.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改革試點。積極推動預算績效管理擴圍升級,推進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績效管理,實現預算績效管理全覆蓋。計劃對全縣所有預算單位396個預算項目開展項目績效目標評價,涉及財政性資金8,405萬元,確保各項目有序加快推進,資金百分之百按照工程進度撥付,社會滿意度符合預期,圓滿完成上半年年度建設任務。
二、取得成效
一是深入推進全面試編權責發生制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試點。積極貫徹落實《預算法》,編制政府財務報告,全面準確反映政府財務狀況和運行情況,對加強資產負債管理、防范財政風險、促進政府財務管理水平提高、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試點。能有效發揮財稅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途徑,是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和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保障。
三是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改革試點。有利于更加注重結果導向、強調成本效益、硬化責任約束,加快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實現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著力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改變預算資金分配的固化格局,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實施效果,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權責發生制試編工作搜集基礎數據有難度。部分單位數據不全面,部門決算是編制權責發生制政府財務報告的基礎數據之一,部門單位對這項工作認識程度不高,重視程度不夠,有的詩句報送不及時,有的按照權責發生制轉換數據和部門內部、部門之間數據報送不全面等;目前情況下,沒有縣級政府的統一安排,試編工作成為財政部門的事情,相關單位對該項工作不甚了解,數據提供不及時,不積極,編制人員對相關數據信息收集較為困難。
二是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試點。由省廳明確規定,財政統一整合后,部門行業內不再進行交賬和考核,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單位和部門存在交賬和考核事項,對涉農資金整合有一定影響。
三是目前預算績效管理機制需要進一步健全,改革推進較不平衡,預算績效管理層級有待加深、質量有待提高,績效評價結果應用尚有不足。還有一些績效評價指標同績效目標相關性不夠,指標的可比性不強,指標分類不夠科學;績效運行監控內容重點不突出,績效運行監控手段不夠先進等。
此輪涉農資金整合傳遞出哪些新動向?當前推進這一試點意義何在?下一步我國將如何深化支農資金使用管理體制改革?針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新華社記者采訪了財政部農業司負責人及專家。
涉農資金“散、小、亂、雜” 加大強農惠農行政成本
涉農資金整合持續多年但成效不大,啟動黑龍江“兩大平原”試點,探索從源頭統籌整合意義何在?
“財政支農投入逐年加大,但涉農資金多頭下達、零敲碎打、平均用力、撒胡椒面等日益成為突出問題,無疑加大了強農惠農政策行政成本。”財政部農業司司長王建國說。
他表示,當前加快涉農資金整合,消除涉農資金使用管理亂象,提高涉農資金使用效益,已成反對“”、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財政管理績效的當務之急。
以農業補貼為例,項目多、管理部門多,而且手續煩瑣、管理要求不一致,上級每下達一筆補貼資金,基層有關部門都要忙于信息核對、查驗、丈量土地、核實面積等基礎性事務,工作量大,行政成本高,政策效應呈遞減態勢,對促進農業發展的推動力也逐漸下降。
再如,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農田水利建設方面,發展改革、財政、農業、國土、水利、農業綜合開發、煙草等部門都各自有相應的資金項目,由于標準不統一,規劃不銜接,相互不通氣,導致投入量很大,但資金使用分散或重復,效益不顯著。
此外,在農民培訓、農業科技推廣等領域,資金分散重復的問題也比較嚴重。據統計,目前中央財政安排的“三農”資金項目約上百項,省一級普遍在100項左右,個別省份甚至多達數百項。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指出,涉農資金“散、小、亂、雜”,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使用管理上的不良之風。一方面,涉農項目審批權限過于集中在中央,可能導致項目脫離實際,不能很好地體現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一些部門熱衷于批項目、定項目,基層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跑項目、爭項目,助長了“跑部錢進”的風氣,損害了農民群眾利益。
打破涉農項目審批格局 黑龍江試點具有“破冰”意義
涉農資金整合并非新話題。多年來整合涉農資金已成共識,各地多有探索,但由于體制機制等“源頭”障礙,已有探索仍是有限的整合,整合資金規模小,層次低,并未打破涉農項目審批格局。
劉尚希指出,財政部此次印發《意見》的最大突破之處,是以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為突破口,從中央、制度等“源頭”層面著力推動涉農資金整合,對推進涉農資金使用管理體制改革具有“破冰”意義。
王建國說,此次盡管只是在一個地區進行“源頭”整合涉農資金,但較之于以前的整合,黑龍江試點有著實質性的突破。
據悉,以往資金整合主要以地方為主,沒有從中央層面進行頂層突破,而且主要結合某項工作或某個平臺開展,整合規模相對較小。
此次試點擴大了整合范圍。除對特定人群的補貼資金、救災資金外,將中央財政安排的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社會發展、扶貧開發等3大類77項資金全部納入整合范圍,涉及20個中央部門。省級財政安排的相關涉農資金也一并納入整合范圍。
以往整合的資金使用時不能突破各自規定的投向,而此次整合允許黑龍江省在3大類資金內部,根據任務需求,適當調劑、統籌安排使用涉農資金,突破了現行制度約束,從制度上賦予地方更大的自,更加符合中央轉變政府職能的決策部署。
此外,整合的資金盡管在分配下達上仍按原渠道管理,但在安排使用上,由黑龍江省結合國務院各部門的政策、規劃,確定具體項目、時間、地點、次序,下放項目審批權限比較徹底。
集中財力辦大事 構建財政支農長效機制
整合后中央各部門的資金審批權下放給地方,如何加強資金監管確保資金用在實處?黑龍江試點能否在其他地區復制?
劉尚希指出,從財政部《意見》看,黑龍江試點突出地方的權力與責任,放手讓地方使用這筆資金的同時,更強調地方的支出責任,如財政部強調要毫不放松對涉農資金整合的支持指導和監督檢查。
“在下放審批權限的同時,我們已要求黑龍江省根據實際制定涉農資金整合使用的管理辦法及具體實施方案,將涉農資金監督管理的關口前移,強化監督檢查,確保涉農資金不得用于非農領域。”王建國說。
整合涉農資金觸及各部門利益,改革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劉尚希說,過去整合之所以難推進,在于涉農項目審批格局沒有打破。
劉尚希認為,此次黑龍江試點讓各地看到了中央簡政放權、加快職能轉變的決心,有助于改變部門資金碎片化現象,減少部門權力尋租的空間,集中財力辦大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應向更多地區推廣。
王建國表示,以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為突破口,推動涉農資金整合,對于推動全國的整合以及中央源頭整合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高度重視。始終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政治工作和底線工作來抓,定期召開碰頭會議,研究解決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二是強化責任。成立了由局長任組長,班子成員任副組長,相關股室、鄉鎮財政所長為成員的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領導小組,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三是周密部署。局黨組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會議調度財政扶貧工作,財政評審每兩月出臺一次小型公益工程項目預算最高限價表,對村級扶貧工程造價實行動態管理,對20萬元以下的項目由村級自行組織實施,對40萬以下的項目實行“四自兩會三公開”模式,確保扶貧資金用得下、用得快、用得準、用得好。特別是2017年8月以來,對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進度,做到一月一調度,一周一通報,督促項目單位加快資金撥付進度。四是強化制度建設。為確保統籌整合工作順利開展,我縣出臺了炎陵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炎政辦發[2016]8號)、《炎陵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工作的實施方案》(炎政辦發[2016]24號)、關于推廣小型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四自兩會三公開”建管模式的指導意見(炎政辦發[2017]44號)等一系列文件。
二、資金的整合和監管情況
2016年-2018年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共計59118.3383萬元,其中2016年8511.12萬元,2017年32446.3334萬元,2018年18160.8849萬元。
2019年計劃整合財政涉農資金15810.65萬元。
在資金監管方面,縣財政部門嚴格按照上級決策部署,抓細制度建設、抓好資金籌措、抓準資金投向、抓嚴資金管理、抓實監督管理、抓緊問題整改,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一)抓細制度建設
——出臺了《炎陵縣人民政府關于創新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機制實施精準扶貧的意見》(炎政發[2016]18號)文件,成立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年度統籌方案的確定、項目實施、督辦檢查、驗收考評等工作。財政部門負責資金的落實和監管,制定統籌資金管理辦法,確保財政資金有序統籌、有章可循。
——制定了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方案。根據《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工作的實施意見》(湘政辦法發[2016]53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每年制定了《炎陵縣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方案》,制定了工作目標和基本原則,明確了資金整合的范圍及整合程序。整合的范圍包括中央、省、市、縣財政安排用于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資金。中央層面主要包括: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水土保持補助資金、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等20項;省級層面主要包括:扶貧專項資金、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專項資金、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一化四體系"建設的資金除外)等19項。
——制定了資金管理辦法。先后下發了《炎陵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炎政辦發〔2016〕8號)、《炎陵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管理辦法》(炎政辦發〔2016〕75號)和《炎陵縣精準扶貧產業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炎扶發〔2016〕2號),就扶貧資金的分配、使用、審批、撥付、管理和監督等事項作出明確規定。同時,簡化資金審批和報賬流程,確保扶貧資金用得下、用得快。財政評審每2個月制定一次小型公益工程項目預算最高限價表,對村級扶貧工程造價實行動態管理,對20萬元以下的項目由村級自行組織實施,對40萬以下的項目實行“四自兩會三公開”模式。
(二)抓好資金籌措。嚴格按照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整合范圍,應整盡整。
(三)抓準資金投向。嚴格按照《湖南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湘財農〔2017〕21號),圍繞培育和壯大貧困地區特色產業、改善小型公益性生產生活設施條件、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等方面,確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出范圍,2017年明確統籌整合的資金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 “七個一批”和“六大工程”安排使用,落實定資金、定項目、定責任、定時間的“四定”原則。整合資金主要用于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轉移就業、農戶補助等方面,不得用于行政事業單位基本支出、交通工具及通訊設備各項支出、各種獎金、津貼和福利補助等與脫貧攻堅無關的支出。2018年以后,整合資金主要用于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產業發展兩個方面。
(四)抓嚴資金管理。一是實行專人、專戶、專賬核算。二是建立了項目資金臺賬。各鄉鎮、縣直相關單位依據下達的扶貧資金使用計劃,按照項目文號、項目地點、項目名稱、項目內容、資金規模、支出金額等要素,建立了項目資金使用臺賬。三是全面推行公開公示制度。縣級方面,炎陵縣涉農整合年初方案、調整方案和全年下達的整合資金計劃均在炎陵縣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站長期公示。村級方面,村級實行扶貧項目行政村公示制度,切實提高脫貧攻堅工作透明度。在貧困村村部設立脫貧攻堅公示專欄,明確專欄的扶貧政策、扶貧資金項目、貧困對象管理等公示公告內容,同時公布項目監督單位及監督電話,并留影像資料備查。四是加大培訓力度。開展財政支農政策培訓,讓全縣相關財務人員、扶貧幫扶工作隊員和村干部知曉熟悉財政扶貧政策。
(五)抓實監督檢查。一是嚴格紀律監督。扶貧、財政、審計每年對統籌整合資金使用進行監督檢查。二是嚴肅追責問責。對全縣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使用進展情況實行一周一排名、一周一通報。縣人民政府對鄉鎮和縣直有關單位當月各個項目進度排名倒數第一及整體進度排名倒數第一的單位負責人進行約談。三是扎實開展股所共建。局班子成員和相關股室每月下鄉鎮財政所,對鄉鎮扶貧資金支出的合理性、合規性進行核查,指導鄉鎮扶貧資金使用管理,掌握鄉鎮財政扶貧資金使用動態,及時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六)抓緊問題整改。一是嚴格按上級要求抓整改。三年以來,國家、省、市級多次對我縣扶貧資金管理、分配、使用情況進行了專項監督檢查,檢查中發現各類問題,縣財政局根據反饋意見,列出問題清單,下發整改督辦通知單,要求相關單位按時整改到位。二是審計抓整改。縣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專門的審計組,對所有涉及扶貧資金管理、分配、使用的縣直單位、鄉鎮、部分村進行全面審計,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向縣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匯報,并反饋給相關單位,相關單位按時進行了整改。三是全面自查抓整改。縣財政局組織局紀檢、監督股、鄉財服務中心對所有貧困村扶貧資金、財政涉農統籌整合資金管理、使用進行全面自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即查即改,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同時,對群眾舉報問題進行專門調查,一個一個核實,及時回復舉報人,并將核查結果及時報告省財政廳。
三、統籌整合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及取得的成效。
炎陵縣始終以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首要責任、第一民生、苦戰硬仗,舉全縣之力朝著脫貧摘帽目標扎實推進。2014年,全縣建檔立卡初始貧困人口8164戶26761人,貧困發生率16.57%,貧困村66個(建制村合并后調整為54個);2014-2017年,全縣累計脫貧6633戶22881人,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降至0.6%。2017年12月,通過市初審;2018年2月,通過省核查,在全省5個同類縣中,貧困發生率最低(0.6%)、群眾認可度最高(98.49%);6月,通過國務院專項評估檢查,錯退、漏評均為“零反饋”;8月3日,經省政府批準宣布脫貧摘帽。主要圍繞“五個字”做文章:
(一)驅“貧”——讓產業收入多起來。牢牢把握發展綠色產業、增加群眾收入這個脫貧的關鍵,千方百計讓貧困戶的“錢袋子”鼓起來、“腰桿子”硬起來。文化旅游方面。打好炎帝牌、紅色牌、生態牌,基本形成“一心一環三大版塊”旅游格局,炎帝陵創5A進入沖刺階段,標語博物館成功創4A、云上大院成功創3A,神農谷旅游服務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帶動39個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48家休閑山莊、412家農家樂加速發展,幫助5600名群眾就業創業,其中貧困人口2112人,人均增收1.8萬元。綠色農業方面。“一帶八基地”成為群眾脫貧致富“主陣地”,帶動6096戶18846名貧困人口,戶均年增收6800元。特別是炎陵黃桃連年產銷兩旺,獲評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湖南十大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炎陵縣獲評“中國優質黃桃之鄉”。生態工業方面。“一區兩園”擴大到11平方公里,炎陵工業集中區進入全省園區綜合排名20強。把握貧困縣IPO“綠色通道”機遇,成功引進歐科億、國聲聲學、全康智能家電等3家投資10億元以上的預備上市企業,入園企業發展到149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6家,安置就業1.4萬余人,帶動2692名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5萬元。
(二)治“窮”——讓內生動力活起來。注重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讓他們的心更熱、腰更直、手更勤。“扶志”。切實加強思想教育和正向激勵,引導和幫助貧困戶從精神上立起來、強起來、硬起來。“扶智”。突出抓教育扶貧,開展“千名教師扶貧大走訪”活動,通過教師進村入戶比對確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信息,做到精準資助“一個不漏”、控輟保學“一個不失”、條件改善“一所不差”,全縣義務教育入學率100%,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無1人因貧輟學。“扶技”。大力開展就業援助,免費培訓農村貧困勞動力和“兩后生”, 幫助缺技術的貧困勞動力掌握致富技能,實現“培訓一人、轉移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開發生態護林員、生態管護員、鄉村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728個,引導和幫助群眾實現就業增收。全縣農村貧困勞動力累計轉移就業6658人,占59.5%。
(三)解“困”——讓基本保障強起來。堅守底線,突出重點,政策始終向貧困戶聚焦、向貧困人口疊加。保障“房子”。扎實推進“三大工程”,實現“居者有其屋”。堅持定戶、定點、定標、定期、定責、定業的“六定”舉措,分2年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234戶4013人,確保“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按照“一提三分一統”的思路,完成農村危房改造8327戶,其中貧困對象農村安居工程2543戶;兼顧貧困村與非貧困村、貧困戶與非貧困戶,完成6122戶農村土坯房集中整治,拆除5366棟閑置、廢棄、空心破敗的農村土坯房。保障“身子”。大力開展健康扶貧,形成了貧困人口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綜合保險、特殊醫療、便民服務“六重保障”。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圍,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及“一站式”結算服務。貧困患者縣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90%以上,5452人納入國家健康管理系統實行分類管理和救治,有效降低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幾率。保障“底子”。針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實行農村低保制度兜底脫貧,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全縣農村低保對象1349戶2940人,其中兜底對象294戶516人,兜牢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最低保障網。實施生態扶貧,投入補償資金6568萬元,讓貧困群眾既守住身邊的“綠水青山”,又從“金山銀山”中分享紅利。
(四)提“質”——讓村容村貌美起來。實施“六大工程”,貧困村、非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交通更通暢了。投資14.59億元,完成國省干線公路提質改造161.51公里,建設農村公路808.22公里,危橋、渡改橋25座,客運站場224個。飲水更安全了。完成水利設施投資3.67億元,100%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其中91.7%的行政村通自來水。網絡更發達了。光纖寬帶和手機4G信號全覆蓋,農戶100%通生活用電,農網改造全面達標,51個村級光伏電站建成并網發電。環境更優美了。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整縣推進,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4.38%,形成了“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及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文化更豐富了。全縣人均文體設施面積2.07㎡,送戲、送電影、送圖書、送文體器材等文化惠民活動廣泛開展,鄉鎮綜合文化站全覆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成效顯著。鄉村旅游更興旺了。納入全省“神奇湘東”文化生態旅游精品線路,39個貧困村納入全國旅游扶貧重點村,發展星級鄉村旅游點42個。
(五)擔“責”——讓結對幫扶實起來。全面壓實“五個責任”,嚴格遵守“五項制度”,堅決兌現“五個不論”,結對幫扶做到“身入”“心入”“深入”。“身入”,就是貧困村、非貧困村幫扶工作隊全覆蓋,貧困戶幫扶干部全覆蓋,累計開展“大走訪”21.46萬人次。“心入”,3641名幫扶干部深入千家萬戶,開展“三同五好”2.59萬人次,成為最感人、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深入”,根據“貧困戶所需、幫扶干部所能”,實打實為群眾解決問題,幫助貧困戶實現各類“微心愿”2.16萬個。“大走訪”經驗獲省委《工作情況交流》刊文推介。
四、涉農整合資金中農林產業發展項目資金成效典型案例
炎陵縣發展黃桃產業推進精準扶貧
炎陵黃桃生長于炎陵縣海拔300-1200米的深山之中,得益于充足的陽光、涼爽的氣溫、晝夜溫差明顯的獨特氣候以及松軟肥沃的土壤條件,“炎陵黃桃”具有果形周正、顏色橙黃、甜度適中、酥脆可口,香氣濃郁等特點,受到市場的青睞。該產業已經成為炎陵縣帶領廣大老百姓脫貧致富的主導農業產業,炎陵黃桃線上線下熱銷,并帶動炎陵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發展,對促進農民脫貧增收和縣域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2784戶8152名貧困人口因黃桃種植直接受益,年人平增收約8500元左右。獲“湖南十大農業品牌”、“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國優質黃桃之鄉”等榮譽和稱號。它集精致農業、觀光農業、高效農業、互聯網+農業等多個現代農業元素,是炎陵農業發展史上一個成功的范例,“炎陵黃桃”也成為了炎陵縣一張響亮的名片。
縣地處青海省東部,總人口44.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6萬人,耕地面積69.3萬畝,屬全國扶貧工作重點縣和青海省糧食生產大縣之一。由于受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縣域經濟欠發達,縣財力薄弱,是依靠上級轉移支付等收入低水平維持運轉的“吃飯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主要依賴中央和上級財政的支持。據統計,-,中央和省級財政累計對縣的支農投入資金達到24375萬元,其中:投入2191萬元,投入4615萬元,投入5153萬元,投入5900萬元,投入6516萬元,國家支持農業生產發展的投入呈逐年增加態勢。這些資金的投入,有力的解決了地方支農資金投入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問題,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財政支農資金管理、使用上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面對來之不易的支農資金,縣級財政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管理,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已成為一個亟需認真研究并妥善解決的課題。
一、縣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基本現狀
從200年以來,縣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逐步走向規范化管理軌道,支農資金管理工作從五個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是支農資金實行歸口管理。改變以往財政局內部各科室“混管”和部門“爭管”的局面,劃清職能、明確責任,為管好用好支農資金從源頭上理順了關系。二是支農資金及時安排、調度到位。設立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專戶,對上級下達的各項支農資金及時撥付到位,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跟著項目進度走,保證了項目實施進度所需資金。三是“資金進專柜,鑰匙分開管”。對涉農部門要求在主管局開設支農專戶,將所有支農資金及時撥入專戶中,在強調專人、專賬核算的基礎上,銀行預留的印鑒由財政和各主管單位進行分管,明確雙方職責,保證了支農資金的專款專用。四是實行縣級報賬制度,財政部門審核原始單據后加蓋審核專用章、主管部門加強財務核算,雙方聯袂管理杜絕不合理支出,對資金管理進一步規范。五是聯合部門對資金實行“全程”管理。由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聯合進行監督管理,并由事后監督改變為事前、事中、事后相結合的全過程監督管理,提高了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
二、當前縣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
縣支農資金管理工作雖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多種因素影響,當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歸納起來,集中體現為以下幾點:
(一)管理辦法滯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以及農村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原有的財政支農資金管理辦法和某些制度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財政支農資金的扶持外延有了很大變化,由過去主要扶持農村、牧區的集體所有制和公有制經濟改變為扶持國有、集體、個體、民營和股份制等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財政支農資金扶持的內涵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由過去單純支持良種補貼、農技推廣、病蟲害防治、設施農業建設等農業生產發展改變為農業生產發展、新農村建設、農產品產業化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扶貧貸款財政貼息等多方面的支持;對支持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由過去單一的補助方式改變為補助、貼息、獎勵等多種形式。在這種形勢下,財政支農資金的管理辦法也應及時隨之改變。
(二)傳統的會計科目已不適應現代管理要求當前使用的支農資金管理辦法中對支農資金的支出僅用“在建工程”和“其他支出”兩個會計科目來核算,但對目前支農資金眾多的支持內容用這兩個科目來核算所有支農項目的支出已不能滿足需要;對無法形成固定資產的支農項目如何進行核算,從項目資金投入——使用——退出、形成結果,都沒有明確規定;對類同基本建設項目的農(來源:文秘站 )業、水利、林業、扶貧等固定資產投資建設的支農項目,因核算體系的不一,所形成的投資效益、核算結果也不一。在基本建設項目中有地勘、設計、監理、管理費等合理的項目支出費用,由于支農項目大多數屬于補質,因而在項目中沒有核定此類支出,特別是沒有項目管理費,這就造成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面對必須發生的費用而無法處理的尷尬局面。由于這些現象的發生,在實際工作中因各級管理者的認識、理解不同,所造成的結果也各不相同,給基層管理者帶來了不少困難。
(三)項目管理不規范支農項目具有項目多、資金規模小的特點。在信息時代,目前使用的手工記賬已彰顯落后,很難達到及時、準確的要求。長期以來,對支農資金管理側重于資金使用是否按時到位,是否專人、專戶、專賬核算、是否按項目批復專款專用,而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基礎性資料搜集、整理做得較少,使項目檔案的搜集、整理不到位,特別是規模小、資金少的支農項目往往僅有下達的資金通知、項目 實施方案,而對申報資料、財務檔案和相關的項目檔案整理不夠,不利于項目驗收和支農績效考評。
(四)中介結構參與不夠中介機構參與項目審計、檢查,既可體現客觀公正性,又能將行政管理人員從繁瑣的檢查事務中解脫出來。但實際工作中,一般采取行政手段代替中介機構進行檢查驗收,這種做法,雖然節省了費用,但其客觀、公正性難以體現,不利于發現、解決問題,有效地規避財政風險。據統計,從-,縣的各類支農項目除極少數項目由上級財政部門指派中介機構進行檢查、評審外,絕大多數項目均沒有社會中介機構參與。
(五)財政支農資金缺乏論證和監督由于縣級財力對支農資金的投入十分有限,發展靠支持、發展靠項目、“爭資金、跑項目”的現象比較普遍,加之目前一些項目審批制度化、公開化、科學化不夠,資金支持范圍還不是很清楚,一些支農支出沒有一套規范完善的執行標準,加之支農項目的特殊性,在實施過程中支農項目大多不履行招投標手續,自行聯系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的現象比較突出;項目的設計是否合理和可行、造價是否真實準確、施工單位是否有資質等關系項目實施成功與否的許多關鍵環節沒有專門機構來論證、審定,缺乏監督,導致部分項目實施效果不理想。同時存在支農資金在使用時有較大的隨意性,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困難時未經上級部門同意隨意變更建設內容、變更建設地點、改變資金投向,影響了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
(六)要求配套過多中央和省下達的許多支農投資項目,一般都規定省、市、縣要按一定的比例進行資金配套。這種做法對調動地方各級政府投資農業的積極性、多方籌資增加農業投入有促進作用,但是,對于財政困難的縣來說,無法承受太多的資金配套要求。結果是項目開工后,上級的專項資金拿來用,本級的配套拿不出,造成項目“先天”的資金缺口,出現“半拉子”工程,即浪費了國家有限的財力,又使項目未充分發揮作用。
三、加強縣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制度建設,從源頭上及時規范支農資金管理措施
1、改進支農資金管理辦法,充實管理措施。改進、充實后的管理辦法緊跟新形勢的需要,管理辦法、措施在項目下達前或與項目下達同步進行,有利于支農資金的各級管理和監督部門有統一的執行標準,有利于項目實施過程中不走彎路,有利于有限的支農資金發揮項目預期的效益。下達給縣“中央財政支持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補助費100萬元,項目建設期1年,因以往年度沒有此類項目的管理辦法,所以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參照了支農資金管理辦法,在項目實施接近尾聲時接到了《測土配方試點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經過對照檢查發現有部分支出需要調整,但有部分支出已經形成無法更改的狀況,按照此項資金的管理辦法形成了違規,給國家和單位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下達給縣“-扶貧貸款財政貼息”資金100萬元,其中和各50萬元,下達了此項資金50萬元,這些資金下達后由于沒有相應的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實施方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無法具體落實財政貼息的額度、利率、期限、支持的產業方向、報賬的憑據等內容,加之唯恐將專項資金使用不當造成不必要損失等因素影響,致使資金下達后一直停留在項目實施單位,沒有發揮出支農資金應有的效益。對此,審計、各檢查部門也束手無策,在下達此項資金時出臺了相應的實施方案。因此,加強制度建設,及時制定出各項支農資金的管理辦法,對規范使用支農資金、發揮支農資金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改進各項基礎管理措施,規范項目管理,著力提高支農工作水平。首先,改革會計核算方法,對支農項目資金的撥入、支出嚴格執行相關會計核算制度,規范一級會計科目,細化二級明細科目,會計核算全面實行電算化,徹底脫離手工記賬,達到及時、準確的效果;其次,制定措施,及時搞好支農項目檔案搜集、整理工作,從項目申報、批復、實施方案到項目招投標手續、施工合同、監理日志及驗收報告和驗收結論等一系列基礎資料均要定期整理,及時裝訂成冊,按年度和項目檔案管理的規定進行保管,有利于項目驗收和支農績效考評。
(二)有效化解財政風險,規范項目申報和中介機構參與制度
有效化解財政風險,首先要從源頭上抓起,實行項目申報公示,嚴格執行項目申報指南,建議對50萬元以下的項目由縣分管領導把關,項目主管部門組織縣內專家進行論證;對50萬元以上的項目縣分管領導簽署意見、由省市行業主管部門把關,邀請省市財政、發改、環保等部門及行業專家進行論證,確保項目的可行性,有效規避重復投資和不必要的投資,合理使用有限的財政支農資金。其次,項目實行“六制”,加強項目的監督管理,進一步化解財政風險。建議全面實施項目公示制、法人制、招投標制、合同制、監理制、報賬制。向社會公示項目建設內容、投資總額、項目法人和實施單位;避免財政部門和項目實施部門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按程序規范實施項目,約束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隨意性;明確具體的招投標辦理手續,在確保同等資質條件下,提倡低價中標,盡可能地推行優質價廉工程,充分發揮支農資金使用效益;按照《合同法》簽訂項目實施合同、明確項目的責任主體;引進社會中介機構參與項目監理,提高項目實施質量;嚴格按程序實行財政審核、主管部門核算的報賬制,財政部門要以身作則,主動負責監管,履行應盡的職責,提供優質服務,保證資金順暢和核算監督得力,尤其要跟蹤資金運行到底,直到所實施的項目順利完工、交付使用,整個項目資金終審無誤為止。第三,建議對重點工程和投資額在50萬元以上的支農項目,逐步引入社會中介機構對項目進行審核、評估機制,以此確定客觀、公正、合理的投資,減少不必要的項目支出,增加合理的費用,提高項目實施的科學性,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對因此發生的費用可列入項目預算,計入投資總額中。
(三)整合資金,解決配套難的問題,提高財政資金“集合效應”
首先建議上級有關部門在充分考慮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實際困難,在下達支農項目時適度安排部分管理費用等合理的支出,因地制宜的確定地方財政和農民自籌比例,對地方配套難以落實的地區實行項目、資金傾斜,提高上級財政投入比例,確保下達的支農資金發揮效益,切實解決目前在資金管理中存在的重爭輕管,地方配套難的問題。其次,加強整合財政支農資金,對屬于同一事項、相同建設內容、不同資金來源的項目,按照統一 規劃,在不改變資金管理渠道和使用方向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整合,切實解決分散實施后效益不佳的問題和地方財力困難、解決配套資金難的問題,集中財力辦大事,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集合效應”。第三,在申報項目前加強調查研究,對確實存在配套無法落實的項目,一方面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地方存在的困難,爭取得到上級部門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通過切實可行的規劃對項目分期實施,或通過資金整合等方式,解決配套資金難以落實的問題;在落實配套資金上絕不搞虛假承諾,變相套取國家支農專項。
【關鍵詞】岱岳區;農業;現代農業示范區
岱岳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位于享有“五岳獨尊”盛譽的泰山腳下,全區轄15個鄉鎮、3個街道、711個行政村,總人口97.5萬人,總面積1750km2,耕地面積達66667hm2,盛產糧食、蔬菜、林果、蠶繭、花卉、中藥材等十幾類一百余種農產品。為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全力開創農業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率先發展的新局面,我區積極采取以下舉措:
1 轉變發展理念,創新實行功能分區
嚴格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發展要求,科學編制了示范區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確立了“圍繞一個目標、構建五大體系、建立六類園區、實現建制提升”的總體思路。從空間布局上把盛產糧食、蔬菜、林果、茶葉、中藥材等多種農作物的良莊、房村、徂徠、角峪、化馬灣5個鄉鎮定位為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核心區,從產業格局上劃分了糧食產能聚集區、高效蔬菜先導區、特色林果示范區、農業功能拓展區功能分區,深入實施科技引領、產業融合、集成投入、生態發展戰略,示范帶動3次產業融合發展。
2 優化發展模式,創新實行園場帶動
主推“功能分區、園場帶動”發展模式,以精品園場為載體,集成轉化農業先進科技成果,放大優質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優勢,走精品精致、集聚集約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植入“設施裝備、綠色控害、集約育苗、微管灌溉、精準施肥”等現代農業要素,全區重點建立了“五大基地、六類園場”,即優質糧食、設施蔬菜、特色林果、有機茶葉和設施葡萄五大基地,培育糧食、蔬菜、畜禽等六大類精品園場50個,初步搭起了“以點帶面,以園促區,建制提升,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框架。
3 延伸產業鏈條,創新農業經營方式
堅持把培育壯大自主創新能力強、加工水平高、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大型龍頭企業作為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和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首要任務,全力打造相互配套、功能互補、聯系緊密的龍頭企業集群。全區共發展糧、菜、果、畜、茶等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12家,其中省級8家、市級60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810家,家庭農場30家,以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為特征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逐漸形成。
4 統籌涉農資金,創新多元投入機制
遵循“資金整合,投入統籌,強化基礎,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創新建立示范區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引導投向相近、目標相似、來源不同的各項涉農資金集中投入,并以指揮部的形式整合投向相近、目標相似、來源不同的各類涉農資金向示范區集聚,集中財力建設重點示范項目,打造現代農業發展精品工程。
5 實行區鄉一體,創新農技服務體系
全區成立了17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17個農民科技培訓聯系點和32處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培養了各類農村實用人才9萬余人,建立了農村戶用沼氣池服務網點80個、測土配方示范村100個、植保專業防治隊伍46支,構建起了“區、鄉、村、戶四位一體”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其中,岳洋農作物合作社榮獲全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百強服務組織”稱號。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促進會的成立,將改善我省農業農村金融環境,創新農業融資模式,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近年來,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業結構更加合理,物質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生產經營方式不斷優化,農業產業化體系更趨完善,但是,我省現代農業發展也面臨破解資金瓶頸、改善金融環境的迫切要求,根據2013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河南省農業廳與國家開發銀行河南省分行簽署了《河南省農業廳、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合作協議》,聯手拓展農業領域開發性金融工作,此舉得到了省領導的充分肯定。為進一步推進此項工作,決定成立“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促進會”(以下簡稱“促進會”),作為開展涉農金融服務、承載各種涉農建設項目的載體和平臺。
促進會的成立,將充分發揮政府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積極爭取有利支持政策,整合政府資源和金融資源,使我省現代農業發展促進會逐漸成為承載我省涉農信貸和農村基本建設項目的新平臺,以加快解決農業行業資金短缺、貸款困難的問題;組織會員開展各類交流考察、教育培訓;加強會員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產業整合、優勢互補、招商合作、技術更新,幫助會員解決生產經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通過為會員制定標準、產品認證、項目論證、品牌宣傳、產品推介、市場開拓和信息咨詢等提供服務,引導會員開展規范化運作、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提高自我發展能力;構建會員對外聯系平臺,幫助會員引進技術、引進人才和推銷產品,開展經濟協作;開展與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聯合會有關的各類調查研究,向政府和有關部門提出決策建議,為會員發展創造寬松環境。
促進會秘書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促進會屬地方性、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首批會員來自我省涉農有關單位、農業龍頭企業骨干。新當選的促進會會長表示,大會成立后,將在全省范圍內大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農業法規,團結帶領廣大會員單位和涉農企業、養殖大戶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著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高素質的新型農民,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弘揚科技致富、勤勞致富的新風尚,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共同創業致富。引領廣大農民群眾推廣現代農業、推進農村經濟發展,以科技進步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
一、指導思想
圍繞建設經濟區的發展目標,全面貫徹落實農村環境“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政策,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集中資金,整村推進,連片整治,解決我省重點流域和區域最為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通過連片整治示范,在農村環保體制建設、政策機制創新、農村環保實用技術推廣等方面形成典型示范經驗,實現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與我省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環境治理,以及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建設等工作的有機結合,加快促進生態優美之區建設。
二、連片整治重點示范區域
(一)示范區域選取原則
1.已有一定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基礎(包括已經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整理、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基本建成等),連片綜合整治示范工程在1~2年可以取得明顯成效。
2.環境問題相類似,通過集中連片治理可使多個村莊同時受益或通過建設集中的大型污染防治設施,可以同時輻射受益。
3.示范片區原則上應在同一個縣級行政區范圍,受益人口原則上不低于2萬人。
4.優先支持統籌城鄉配套改革和生態移民等重大工程和政策的實施地區,省政府確定的綜合改革建設試點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示范區以及災后恢復重建的集中安置區。
5.優先支持地方政府積極性高,配套資金有保障,組織機構、管理人員落實,管理措施到位,方案編制科學合理的示范區。
(二)重點示范區域
選擇飲用水水源保護任務重、農村環境問題突出、畜禽養殖污染較嚴重以及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治理難度大的流域、流域和流域為我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區域。
三、工作重點、目標任務與示范效應
(一)工作重點
按照國家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部署,針對我省農村突出的環境問題,確定我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重點是實施“三清”示范工程。即:以保護農村飲用水源為重點的“水源清潔”示范工程;以整治集中連片村莊生活污水和垃圾為重點的“家園清潔”示范工程;以整治農村畜禽養殖和面源污染為重點的“田園清潔”示范工程;
(二)目標任務
1.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示范工程
通過實施“水源清潔”示范工程,全面完成示范區內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飲用水源保護設施和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截污設施基本完善,取締保護區范圍內排污口,搬遷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村民,使農村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到95%以上。
2.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示范工程
通過實施“家園清潔”示范工程,建設一批適合農村特點的、相對完善的、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污水處理和垃圾收集處置設施,使得示范片區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妥善處理,并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治理設施長期穩定運行,污水達標排放。整治村莊的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0%以上,生活垃圾清運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
3.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示范工程
通過實施“田園清潔”示范工程,使得示范片區村莊畜禽養殖布局符合當地政府劃定的畜禽養殖“兩禁”區要求,做到人畜分離、畜禽集中養殖、集中治理,養殖廢棄物做到無害化處理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和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通過集中力量實施以上示范工程,在三年時間內,集中連片整治一批環境問題最為突出、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村”,使當地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群眾切實得到實惠。
(三)示范效應
通過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在有效解決示范片區的農村環境突出問題的同時,取得以下示范效應。
一是建立完善農村環保工作機制。通過示范工程實施,促進農村環保工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制定有益農村環保的經濟政策和投融資政策,創新管理模式,建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長效機制。
二是強化資金效益。通過中央和省級資金支持,帶動地方財政資金投入,以農村環保為主線,整合相關涉農資金,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在改善農村環境狀況的同時,為農民增加收入、降低生產成本創造條件,實現資金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三是推廣農村環保實用技術。以示范工程為載體,推廣一批低成本、高效率、易維護的農村環保實用技術。
四、配套資金籌措
我省需籌集配套資金7.5億元,每年籌集資金2.5億元,其中:省級2億元;市縣0.5億元。
省級配套資金2億元中,省環保廳負責落實0.9億元(含飲用水源保護專項資金),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落實0.3億元,省農業廳負責落實0.2億元,省水利廳負責落實0.3億元,省移民局負責落實0.3億元。省級配套資金不改變現有各專項資金下達渠道,但要求安排示范片區的農村環境整治資金不少于上述金額。省發展改革委等其他相關部門在項目和資金安排時優先支持示范片區,共同形成合力,支持示范區完善配套設施。市縣配套資金由地方政府自行籌措,鼓勵多渠道籌措配套資金。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為了確保農村連片整治示范工作的順利開展,省政府成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負責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實施的指導、協調和督促、檢查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省環保廳。
1.職責分工
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實行省政府統一領導、統籌安排,省直部門抓點促面、督促檢查、協調指導,設區市政府總體負責、組織落實,縣(市、區)政府具體負責、組織實施。
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家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要求,加強對全省示范工程實施工作的統一組織和領導,建立上下聯動工作機制,完善政策措施,明確目標和任務,統籌協調專項資金的安排和使用。
設區市人民政府對轄區內連片整治工作負總責,并根據連片整治目標責任書要求,建立專門工作機構,負責本轄區連片整治示范工程的組織落實、協調推進和考核驗收。
示范片區所在縣級人民政府對本轄區整治工程具體負責,設立專門工作機構,負責片區篩選,實施方案編制,落實責任人和責任單位并組織實施。
省環保廳負責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常工作。牽頭負責制定示范項目管理辦法。會同省財政廳負責示范片區的申報、下達,落實環保配套資金。指導推動飲用水源地保護示范工程。負責對飲用水源地保護示范建設工程的篩選、實施方案編制的技術指導,負責示范工程建設過程的督促、協調和指導檢查。并負責指導1~2個連片整治典型示范點。
省財政廳牽頭負責制定示范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牽頭會同省環境保護廳等有關部門落實省級配套資金,督促市縣配套資金的及時足額到位,統籌中央和省級配套資金的安排使用,加強資金監督管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并負責指導1~2個連片整治典型示范點。
省水利廳指導推動“水源清潔”示范工程涉及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工程。負責對農村飲水安全建設片區的篩選、安排配套資金和實施方案編制的技術指導,負責示范工程建設過程的督促、協調和指導檢查。并負責指導1~2個連片整治典型示范點。
省國土資源廳指導推動“水源清潔”示范工程涉及礦山污染農村飲用水源整治工程。負責對礦山污染農村飲用水源整治建設片區的篩選、實施方案編制的技術指導,負責示范工程建設過程的督促、協調和指導檢查。并負責指導1~2個連片整治典型示范點。
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指導推動“家園清潔”示范工程。負責對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村莊的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整治片區的篩選、安排配套資金和實施方案編制的技術指導,負責工程建設過程的督促、協調和指導檢查。并負責指導1~2個連片整治典型示范點。
省移民開發局指導推動“家園清潔”示范工程涉及庫區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整治建設工程。負責對庫區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村莊的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整治片區的篩選、安排配套資金和實施方案編制的技術指導,負責示范工程建設過程的督促、協調和指導檢查。并負責指導1-2個連片整治典型示范點。
省農業廳指導推動“田園清潔”示范工程。負責對農村畜禽養殖的治理,面源污染治理、養殖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整治片區的篩選、安排配套資金和實施方案編制的技術指導,負責示范工程建設過程的督促、協調和指導檢查。并負責指導1~2個連片整治典型示范點。
省發展改革委結合統籌城鄉工作,整合資源,加大對示范區的支持,合力打造示范亮點。
其他相關部門依照各自職責,按照省政府的總體部署要求,協調配合,形成合力,確保相關政策的貫徹落實、整治任務的全面完成并達到連片整治的預期效果和目標要求。
(二)措施保障
1.加強領導,強化責任。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由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示范片區所在各級人民政府負責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程的組織落實,并把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為示范工作的組織實施提供各項保障條件;有關部門依照各自職責,負責做好協調、指導和督促檢查。
2.健全隊伍,抓好落實。凡列入示范片區所在的市、縣(市、區)環保局,都必須設立負責農村與生態保護工作的專門機構,并配備專門人員負責農村環保工作。所在鄉鎮也必須設立環保管理機構,指定專人負責,安排必要的工作經費,確保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程有專人管理、推動和落實。
3.科學規劃,認真實施。按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的總體目標要求,科學制定整治規劃,明確年度工作目標、細化工程項目,制訂工作方案,認真組織實施。
4.加強管理,監督考核。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領導小組對工程的組織管理、整治任務、項目經費的落實情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示范片區所在市、縣人民政府要建立通報制度,由設區市人民政府每季度向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領導小組報告轄區項目實施情況;省級財政、環保、農業、建設、水利、國土、移民等部門對示范工程進展和成效、資金使用、設施運行、群眾滿意程度等進行考核,并予以通報。
一、統一思想。切實增強做好片區連片扶貧開發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加快老區脫貧致富的迫切需要。市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一做好片區連片扶貧開發。省政府批準認定的革命老區縣。由于多方面原因,市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普遍嚴重滯后,農村行路、飲水、上學、就醫、住房、增收等“六難”問題十分突出。片區連片扶貧項目區域覆蓋4個鄉鎮15個村,都是非常典型的集中貧困區域,有貧困戶1404戶5615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9.5%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296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別低382元、2088元、2180元,發展差距較大。同時,規劃區為大山區、深山區、高寒邊遠山區,十年九災、一年多災”基礎設施落后,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農戶居住環境較差,貧困群眾盼望脫貧的愿望極為迫切。實施片區連片扶貧開發,必將切實有效改善該區域的基礎設施條件,必將切實有效壯大助農增收產業,必將切實有效提高該區域的公共服務水平。
落實省委、省政府對老區特殊關懷的迫切需要。去年以來,二做好片區連片扶貧開發。省委書記,省政府省長以及崇禧副書記、副省長等領導多次親臨老區視察調研,對加快革命老區發展提出了殷切希望和重要指示,并在項目資金上給予了直接照顧支持,項目總投入達2.56億元,其中省級相關部門整合投入1.2億元,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老區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特殊關懷。實施片區連片扶貧開發,省實施升鐘庫區、廣安水淹區、二灘庫區和巴中革命老區連片扶貧開發之后,對特殊困難地區實施的又一項連片扶貧開發,旨在整合資源、集中力量。省委、省政府的特殊關愛,既是動力,更是壓力。只有實施好片區連片扶貧開發工作,才能不辜負省委、省政府對我殷切厚望;只有扎實推動貧困地區群眾早日脫貧致富,才能不辜負省委、省政府對我深切厚愛。
建設秦巴地區新農村綜合體試驗區的迫切需要。新農村綜合體建設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向縱深發展的重要舉措,三做好片區連片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成片推進的深化和升華。市第三次黨代會提出要突出抓好農民新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五大建設”注重結合連片扶貧開發、集中拆遷安置、鄉村旅游發展、農村危房改造、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災后恢復重建等項目,加快建設秦巴地區新農村綜合體試驗區。秦巴山區連片扶貧、市革命老區片區連片扶貧開發和新農村綜合體建設的有機結合,對加快建設秦巴地區新農村綜合體試驗區必將起到積極而重要的推動作用。市及相關部門要主動爭取并認真實施好片區扶貧連片開發,做好農村生產能力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產業化經營項目以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項目,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展現特點,真正使片區連片扶貧開發成為農村改革發展先行先試的試驗場所,成為秦巴山區特殊困難地區脫貧致富的典型案例,成為秦巴山區新農村綜合體試驗區建設的精品工程。
二、鎖定目標。明確片區連片扶貧開發項目建設內容和規模
規劃明確了連片扶貧開發的主要目標、具體目標、建設規模、資金概算等內容,市革命老區片區連片扶貧開發規劃(20112013年及2011年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批準同意。各部門要根據自身的職責,對相關內容認真研究,做到胸有成竹,切實做好上下對接和指導工作。
使規劃區貧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產業發展長足進步、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居環境顯著改觀、公共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基層民主政治切實加強,一總體目標。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促進農民穩步快速增收為中心。規劃區整體脫貧致富并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加快發展,加強新農村建設和新農村綜合體建設,確保與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項目建設期內,二具體目標。規劃實施時間為20112013年。規劃區農戶人均新增純收入707.98元,2014年,人均新增純收入3058元,達到6018元;規劃區1404戶貧困戶、5615個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消除344戶2363人的地質災害隱患。村級發展目標:①村道硬化率100%可通中型以下客貨運輸車輛;②100%社道暢通;③每村有1個以上增收致富支柱產業;④有條件的村建立1個村級互助合作社;⑤適齡兒童入學率99%以上,每村有1個村務活動室、衛生室;⑥農村低保達到應保盡保,新農合參保率100%⑦有群眾信任、團結干事的村“兩委”班子和維護群眾利益的好制度。農戶發展目標:①徹底消除茅草房和危房,農戶住房庭院綠化整潔;②農戶安全飲水達到100%③戶均有1畝以上經濟林果園;④項目戶戶均年出欄板角山羊20只以上,出欄小家禽200只以上;⑤適齡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培訓達到全覆蓋,戶均有一個科技明白人;⑥年人均純收入增加800元以上。
硬化村道28.5公里,三建設內容。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是按照村道硬化、社道暢通、入戶路睛雨通行的要求。新建橋梁3座,新建社道16公里,硬化社道27公里,新建聯戶路22.5公里。二是按照供水防洪結合、先生活用水后生產用水的原則,解決5505人飲水安全問題;整治山坪塘2口,新建灌溉渠27.8公里,整治灌溉渠41公里,新建堤防護岸6.5公里。產業培育方面:根據規劃區實際情況,以農業特色優質品牌建設為帶動,以科技為支撐,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特色種植業、特色畜牧業發展,促進規劃區農民穩定持續增收,盡快擺脫困境,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項目要長短結合,綜合匹配,種養交叉覆蓋。種植業上,規劃新植核桃1萬畝,新植茶園1萬畝,茶園低改4000畝,種植蘑芋1000畝,間種套種馬鈴薯1400畝、大豆1750畝。養殖業上,規劃新發展板角山羊養殖戶1000戶,戶均養殖20只,共養殖2萬只;規劃新發展舊院黑雞養殖戶1900戶,戶均養殖200只,共養殖38萬只。加工業上,新建紅豆腐加工廠1個、巴山老臘肉加工廠1個、茶葉加工廠1個。村級互助社建設上,新建村級互助合作社5個。能力培訓上,開展勞務培訓及輸出1275人,實用技術培訓1.5萬人次。農戶環境建設方面:以消除茅草房、土墻危房的農戶住房為重點,結合農戶庭院建設,解決住房困難,改善居住條件。規劃易地扶貧搬遷50戶,危房改造538戶,改廚改廁各1152戶,改圈2.3萬平方米,建庭院880戶,表建沼氣池210口。社會事業發展方面:改建村小3所470平方米,購置課桌凳、電腦、打印機、教學儀器、體育設備等教學設備399套;新建村衛生室7個,購置鄉衛生院醫療設備4套;新建敬老院1所。
項目總投資近2.56億元,四投資估算。經測算。其中:基礎設施9436萬元,產業培育1億元,農戶環境建設4923萬元,社會事業790萬元。資金籌措上,財政扶貧資金3500萬元,省級部門資金8971萬元,地方財政資金830萬元,地方部門資金776萬元,業主投入1950萬元,農戶自籌9556萬元。資金使用原則為:部門資金按行業要求安排使用,不足資金由財政扶貧資金和地方財政補助。扶貧資金主要用于產業、基礎設施中的社道和聯戶路、能力建設等。
三、細化措施。切實做好市片區連片扶貧開發工作
整個連片扶貧開發工作的有機部分,一幫扶指導上下功夫。一是做好項目對接。三年規劃》及《2011年實施方案》中的各行業口的項目建設工程。項目建設要在省、市、市政府及項目管理部門的統一組織、指導下開展工作。市級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對項目區涉及的項目逐一梳理,針對每年度的具體項目,加強與省、市對口管理部門的溝通,做好相關協調配合及指導幫扶工作,積極幫助市落實好對口省直部門的整合資金及時到位,既要切實抓好幫扶指導工作,又要及時了解掌握相關項目的進程情況和工作成效,監管好工程建設質量和施工安全,確保完成各項工程建設目標任務。市相關部門要主動加強與省、市對口部門的聯系匯報,做好項目實施的上下銜接工作。二是狠抓技術指導。市級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規劃區的技術指導,組織種植、養殖專家加強對規劃區內的板角山羊、舊院黑雞、茶葉、核桃、魔芋等產業的技術培訓和推廣,齊心協力推進工作落實。要開展優質服務,認真抓好相關技術培訓、技術咨詢服務和技術指導服務。三是搞好定點幫扶。要結合“掛包幫”工作的開展及“2011年中國扶貧志愿者行動計劃”項目的實施,搞好項目區的定點幫扶工作。市直工委牽頭、市扶貧移民局配合,負責項目區15個村“掛包幫”活動及定點扶貧工作的落實,對項目區15個村分別確定一個市級部門(含市實行定點幫扶,并確定一名市級領導干部(含市定點幫扶兩戶以上貧困戶,從今年開始連續幫扶三年。各幫扶單位要堅持克服“松口氣、差不多、老一套”等松勁厭倦思想情緒,從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一如既往地抓好“掛包幫”工作。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要加強信貸支持,助推規劃區建設發展。要動員涉農企業、群團組織和成功人士積極參與規劃區扶貧開發,形成強大的扶貧合力。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幫扶工作中既要突出重點,又要創造特色,出新招、出實招、出硬招上下功夫。四是強調群眾參與。群眾是連片扶貧開發項目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要大力宣傳連片扶貧開發項目政策、項目建設機制、群眾的責任和義務,把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道理講明白,克服“等、靠、要”思想,變“要”為“要干”全方位調動群眾參與連片扶貧開發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組織實施具體項目必須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做群眾想干、愿干、會干的事,讓群眾最大限度參與連片扶貧開發的決策過程,促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規劃項目尤其是發展生產的項目,要盡可能發動群眾參與投工、投資、投物,促進項目加快落實、加快見效。要發動群眾廣泛參與監督管理,讓群眾在各類項目建設中真正擁有參與權、監督權、受益權。
禁止對建設方案進行隨意更改。個別確因特殊原因需調整的必須按權限及程序報批,二監督管理上下功夫。一是加強規劃管理。要嚴格按照《三年規劃》及《2011年實施方案》項目建設地點、內容、規模和技術規范組織實施。確保規劃執行的嚴肅性。二是加強工程管理。要加強制度建設和跟蹤督查,堅持以制度求管理、保質量、促進度;要加強物資購買使用管理,保證物資供應和安全使用;要嚴格按照工程技術規范組織施工,確保工程建設質量;要加強項目施工安全生產和工程建設質量管理,實行定點定責督促檢查,嚴格項目工程階段驗收和竣工驗收制度,有序推進工程建設,切實做到三保”保安全、保工期、保質量竣工項目由村自查、鄉鎮驗收、扶貧移民局組織相關部門技術專家對項目進行全面檢查驗收并出具驗收報告。三是加強資金管理。要嚴格執行縣級財政報賬制度,實行建設項目公告公示制、專帳核算制、票據規范制,重點加強對資金管理運行環節及資金使用效益情況的監管,增強資金管理使用透明度,確保項目資金安全運行和有效使用;要強化資金整合,按照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進財政支農資金整合的意見》川辦發〔2009〕45號和市政府《關于進一步整合涉農項目資金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意見》達市府發〔2011〕1號等文件精神和要求,以財政扶貧資金為引導,促進扶貧項目資金與其他涉農項目資金有效整合投入項目實施區域,統籌使用,加大投入,形成整體合力,構建大扶貧格局,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加強監督管理。要嚴格執行項目資金“鄉村兩級公告公示制”加強統計監測,接受財政審計監督、紀檢監察和社會監督,確保干部廉潔安全。項目實施結束后必須嚴格進行全面審計。市扶貧移民局牽頭,市監察局、財政局、審計局配合,每年項目實施完成后,聯合對項目區竣工項目進行一次資金使用和建設進度檢查,三年規劃》實施完成后,由市審計局進行專項審計并出具審計報告。要建立縣、鄉、村三級內外部監測體系,對項目區各項工程的建設進度、質量、效果、資金和物資使用等情況進行全程監測管理。五是加強檔案管理。建立項目區連片扶貧開發項目全面、全程檔案管理制度。要完整收集整理項目準備、規劃、申報、實施和階段驗收、竣工驗收各個環節全過程的各項資料(含照片和視頻資料并按照檔案管理要求規范建檔建卡、立卷歸檔造冊。
大膽開拓進取,三機制創新上下功夫。市及相關部門要創新工作機制。建設秦巴地區連片扶貧開發的新樣板,創造秦巴地區新農村綜合體試驗區的新模式。一是健全項目區管理機制。要按照連片扶貧開發《三年規劃》及《2011年實施方案》中各行業建設項目技術標準和管理辦法,制定各項目區工程建設管理、質量管理、安全管理、運行規則、招商引資等管理辦法,用健全的制度來規范項目區的建設和管理。二是健全農民參與式機制。通過村民大會選舉組建“農民理事會”保障農民對項目全過程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激發農民參與項目建設和管理的主人翁意識。三是健全農民利益創收保障機制。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切實增強帶動能力和實效。組建并完善特色種養產業專業合作社,建立龍頭企業、專合組織與農戶緊密的利益聯結模式,確保農民充分受益和收入持續增長。四是健全項目后續管護機制。要按照“建管結合”原則,組織受益群眾討論制定項目后續管護辦法,并以村規民約的形式予以公示實施,以保證驗收的工程項目移交項目村和農戶后得以持續正常使用和有效運行。五是健全民辦公助機制。要以農民決策為前提,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于以民辦公助方式推進財政支農項目建設的意見》川辦發〔2010〕53號和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全市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的意見》達市委辦發〔2011〕51號要求,項目建設中全面推行“一事一議”民辦公助”以獎代補”先建后補”方式,使政府投入和農民自愿出資出勞相結合,從而構建“投、建、管”三位一體的項目建設機制,提高項目建設能力,共同推進項目建設。六是健全規劃銜接機制。項目建設規劃要盡力與秦巴山區新農村綜合體試驗區建設、新農村示范片(帶建設等相關規劃有機銜接,整體打造,綜合示范,發揮規模效應和典型引導作用,以點帶面,以片促面。
四、強化領導。確保片區連片扶貧開發工作取得實效
對市片區連片扶貧開發《實施方案》組織實施進行指導、督促,一加強組織領導。三年規劃》及《2011年實施方案》省政府統一領導、市政府具體指導下開展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市革命老區片區連片扶貧開發工作指導小組。協調解決實際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確保各項工作健康有序推進,又好又快地完成項目建設任務。市政府要嚴格按照《2011年實施方案》認真組織實施,市扶貧移民局要牽頭做好市級部門的組織協調工作。
加強協調配合,二加強部門配合。各成員單位要按照指導小組的分工要求及部門職責。形成工作合力,做好幫扶工作,推動片區連片扶貧開發順利實施。要建立定期聯系制度,指導小組辦公室每季度末組織召開一次成員單位聯系會議,匯報、溝通、對接、交換項目工程實施進展情況及存在主要問題和需要協調解決的事宜。市政府督查室每季度對各成員單位的工作指導、幫扶落實及工作配合等情況進行通報。
建立工作預決算制度,三加強目標考核。市委目督辦、市政府督查室將對市《三年規劃》及《2011年實施方案》任務落實和指導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績效考核。實行“季度督查,半年小結,年度考評”目標管理機制,并納入年終目標考核內容。
一、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的關系
從國際經驗看,任何一個國家都未能徹底消滅貧困現象,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內的相對貧困是持續存在的。作為一個區域和城鄉發展差距十分巨大的發展中國家,落后地區和落后人群的存在也將會持續很長時間。因此,扶貧既要著眼于2020年前消滅絕對貧困人口,也要放眼于2020年之后對相對貧困人口的幫扶工作。要提早進行規劃,做好政策銜接,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同時,充分做好與相對貧困進行長期斗爭的持久戰準備。
二、農村貧困和城市貧困的關系
精準扶貧主要是指農村扶貧。與農村人口相比,城鎮雖然具有相對較高的收入水平,但所面臨的生存壓力要遠大于農村。尤其是對于進城的農民工而言,由于離開農村無法享受扶貧政策的幫扶,同時又因沒有城市戶籍而無法享受市民的低保待遇,處于城市和農村“兩不管”境地,如果對此類“夾心層”人群遲遲不能建立專門的扶持機制,將會產生很大的社會穩定隱患。因此,應及早建立城市貧困人口幫扶機制,完善精準扶貧治理體系。
三、建檔標準和民主評議的關系
在精準識別過程中,貧困戶建檔立卡的名額分配方法是國家統計局依據2855元的收入標準,估計出各省和縣的貧困發生率,按10%的上浮比例逐級向下分配的。由于村級行政單位缺乏農戶收入數據,在貧困戶識別過程中采用民主評議方法分配建檔立卡名額,從而形成建檔立卡名額分配的收入標準與建檔立卡名額使用的民主評議“兩層皮”現象,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貧困識別偏誤。因此應該盡快建立科學的建檔立卡方式,提高貧困識別的精準度。
四、專項扶貧和行業扶貧的關系
我國的扶貧資金包括國務院扶貧辦管理的扶貧專項資金,以及由各行業主管部門管理的帶有扶貧性質的部門專項資金。扶貧專項資金受精準扶貧瞄準機制約束,使用精準度較高,而部門專項資金更多受制于行業標準,在資金使用過程中往往不受精準扶貧瞄準機制約束,造成扶貧精準度不高,存在資金使用效率較低的現象。對此,應切實提高扶貧辦的統籌協調能力,各行業主管部門在實施扶貧項目時,要經由扶貧辦依據精準扶貧瞄準機制的標準安排資金使用和項目驗收,確保扶貧資金使用效率。
五、政府主導和社會動員的關系
從國際經驗看,非政府組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在扶貧工作中能夠起到特殊的重要作用。當前,對個人和非政府組織針對貧困地區和人口的捐贈、扶助、收養等行為的立法立規還遠未完善,社會合力助推扶貧的格局尚在完善。應著力解決阻礙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體制機制弊端,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有效激勵。同時,應加快扶持以扶貧為主要任務的非政府組織,將其培養成為2020年之后對貧困群體幫扶的重要力量之一。
六、資金整合和嚴格審計的關系
長期以來,由于涉農資金無法整合導致使用效率低、不符合實際的現象層出不窮。國務院辦公廳于今年4月針對這一問題專門出臺了《關于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的意見》,提出要形成“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扶貧投入新格局,并將資金項目審批權限下放到縣,這對解決“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的問題提供了政策基礎。但是,下放權力的同時不能忽視資金監管,應及時建立完善在扶貧資金整合使用條件下的項目審計工作機制,劃清資金整合和資金挪用的界限。
七、產業扶貧和社保兜底的關系
目前,我國同時實行農村扶貧和低保制度,按照應扶盡扶、應保盡保的原則,將符合條件的農村低保對象全部納入建檔立卡范圍,同時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圍。應進一步明確產業扶貧和社會保障的關系,前者的主要任務是脫貧致富,后者的主要任務是兜底,避免出現因獲得低保待遇而失去產業扶貧項目支持的現象,要使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
八、措施到戶和片區開發的關系
根據國務院《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的要求,對貧困戶要逐村逐戶制定幫扶計劃,實現措施精準到戶。同時,《中央扶貧開發規劃綱要(2011-2020年)》也提出,要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把扶貧開發作為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自然地理條件迥異,發展水平相差懸殊。措施到戶和片區開發都是扶貧的有效方式,扶貧工作應因地制宜,符合實際。對于貧困發生率已經較低、貧困人口零散分布、自然地理條件較好的地區,應嚴格貫徹措施到戶、一戶一策的方針。對于貧困狀況嚴重、存在大面積連片貧困、自然地理條件惡劣的地區,應在找準貧困戶致貧的個性和共性原因基礎上,集中力量實施片區開發,改善阻礙區域發展的生產生活條件。
九、外部幫扶和自力更生的關系
扶貧的主體是政府,但是外部幫扶無法從根本上實現貧困戶的穩定脫貧,要真正擺脫貧困還需發揮貧困主體自身的能動作用。在扶貧工作中,應改變政府包辦一切的工作方式,避免急功近利的思維模式,著力提高貧困群體的參與性,避免使貧困戶形成“等、靠、要”思想,由“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