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輿論監督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條件下輿論形成的特點
當前網絡條件下輿論監督與司法之間的矛盾未呈現加劇的趨勢。這是因為網絡時代的到來讓普通百姓“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進而也讓普通百姓獲得了更多“參政議政”權。在網絡世界中,沒有誰是權威,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心。這使得傳統媒體條件下信息的把關者不復存在,民意表達更加直接、暢通和高效。通常情況下,一個事件在網絡上被曝光之后,網民的熱烈討論引發主流媒體的關注,由于主流媒體的介入從而又促成了在網絡上形成更大的民意。這種網絡條件下的輿論形成得非常迅速且帶有極強的情緒感染。網絡條件下普通公民參與輿論監督的比例提高了,網絡的多媒體融合、多信道特征使監督批評獲得了充分的信息;網絡把問題“聚焦”、“放大”,有利于凸顯問題:加之網民的數量優勢使批評意見很容易從分散到聚合,并上升為民意,因而網絡條件下的輿論監督效果比傳統媒體更強。也因此引發了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之間更為劇烈的矛盾沖突。
網絡條件下形成的輿論帶有群體性的特征。即網民為了某種相同或類似的目的,自發地、無組織地利用網絡大規模地和傳播某一方面的信息,制造輿論、發泄不滿或發表評論,以達到轟動效應或實現某一訴求。與此同時,對于網絡輿論的參與者也缺少相關法律法規的制約和監督,而一般大眾對某一事物的評判也往往憑借他人提供的信息或材料,這時候,激憤的情緒往往淹沒了理性的思考,道德的判斷往往代替了法律的分析,懲罰的愿望往往壓倒正當程序的要求。
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發生了改變。傳統媒體條件下,議程設置是自上而下。網絡條件下的輿論卻出現了明顯的由下向上的特點。網民自發組織起來在網絡上將其中一些事件設置成“議程”,從而引發社會公眾和主流媒體的關注。
可以說網絡條件下,任何消極的、不負責任的、難以體現政府公信的東西都逃避不了公眾輿論的監督與過濾。但是,輿論監督畢竟只是一種權利而不是權力,在現代社會中,輿論體現著民主的力量。而司法在法治建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輿論監督并不能保證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還需要司法的強制力來加以維護。正是由于互聯網時代輿論的形成有了不同于傳統媒體時代的新特點,輿論監督與司法的互動才出現了新局面。
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的博弈
輿論監督說到底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問題,傳統媒介條件下,傳媒雖不是法定的監督機構,不享有對司法機關的監督權力,但它在反映和代表輿論時,享有公民享有的言論自由權、批評建議權和知情權。傳媒作為公民實現上述三項權利的載體,客觀上具有了監督司法的效能。司法公正要求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方面的非法干涉。因此司法追求的公正與傳媒強調的監督均有其合法性根據,很難在二者之間做出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網絡媒體條件下,輿論監督的范圍和力度都有所擴大。信息傳播出現自下而上的現象。傳統意義上的消息封鎖不再可行。有學者指出,作為社會主流信息的提供者,當前我國政府信息傳播機制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信源開放度不高:二是信道暢通度不高:三是信息的保真度不高。在這種情況下,網絡輿論監督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網絡輿論的力量使得司法過程公開透明度大大增強,司法權力機關在處理任何一個案件時都更加小心謹慎秉公處理。以免引發輿論風波,對司法的公正起到了促進作用。
從正常的程序來說,輿論最終只能通過影響權力機關的決策才能實現對司法的影響。就目前的情況看,在有些事件的網絡輿論中,盡管某些網絡言論的觀點是客觀的、真實的。對事件的發展、問題的解決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更多的是情緒化的、偏激的,這使得傳統媒體條件下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仍然存在并有擴大的傾向。網絡條件下的輿論傳播,參與傳播的個體都是以一種虛擬的身份出現的。這就使得隨意使用定性詞匯。以帶有強烈感彩的語言描述案件或當事人成為一種更加普遍的現象。從而給審理案件的相關執法部門、工作人員造成極大的壓力,形成更為強大的“媒體審判”。
此外,對網絡的輿論信息進行把關的人通常是“網絡論壇中的版主、BBS社區中的站長、聊天室中的網管,實際上是網絡環境中有別于普通網民的特權人”,而傳統媒體條件下的把關是一個系列的過程,在網絡條件下這種把關很可能演變成為個人的行為。那么由誰來監督這些把關人就成了一個問題。在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中,互聯網本來就是為公眾提供一個暢所欲言的話語平臺,輿論監督依靠的就是民意,民意表達受阻,對司法的監督自然也就會有問題。
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如何平衡
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兩種基本權利,二者從本質上說都是為了維護公民的權益,本來不應處于根本對立的態勢。二者之間之所以產生沖突,主要是因為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從輿論監督方面來看,重要的是進行合理的引導,這種引導應是軟性的、科學的和適當的。在網絡媒體條件下,可以在門戶網站引導輿論向理性的方向發展,及時展示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意見,同時要給沖突、對立的雙方以表達自己看法的平等機會。從司法機關方面來看,網絡輿論所反映的民情民意已是司法工作中不可回避的內容。雖然輿論形成與作用過程有了新的變化,但只要司法工作真正將公平、公正、公開落到了實處,讓公眾看個清楚,公眾沒有疑問自然沒有猜測,沒有猜測就能避免許多問題。所以網絡條件下的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的矛盾的解決。歸根到底還在司法這里。
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司法體系的獨立性并不徹底,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地方各級人大、黨委、政府管理著法院的人、財、物,往往習慣于對法院的審判工作施加影響,一些案件得不到公正處理,與其說是因為輿論監督不夠,不如說是因為司法機關獨立性不夠。正如美國大法官Frankfufter所說:“表達自由在價值上并不具有壓倒公平審判的重要性。法院是維護公民權利的最后堡壘,為了在審判中不陷入原始情感的沖動和壓力的沼澤中,它應該獲得各種保障以便審判過程不偏離合理的軌道。”要解決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之間的沖突,歸根結底,最根本的辦法要放在改進、完善我國現行的司法制度,樹立良好的司法形象。因此,在我國法治建設并不完備的當下。強調司法公正的價值似乎更為重要。
如今,網絡條件下的輿論監督雖然已顯示出其強大的力量,但輿論要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行政和司法機關營造“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良好氛圍,從根本上說,唯有從制度上真正落實司法獨立。輿論與司法的彼此信任和尊重才會成為可能,與此同時,如何建立獨立的司法制度,輿論監督則擔負著不可替代的責任。
黨報將面臨新的生存環境
與會者認為,在21世紀,黨報將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嚴峻挑戰和猛烈沖擊,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黨報的生存環境。
中國加入WTO對黨報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授丁柏銓認為,加入WTO將從四個層次對黨報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第一個層次是,加入WTO以后,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某些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將受到巨大影響,由此必然對新聞傳播業包括黨報造成相應的間接影響;第二個層次是,加入WTO以后國內電信業、網絡業受到的影響,會在較大程度上波及我們的新聞傳播業,這表現在資金、受眾和用戶、廣告業務以及人才的爭奪;第三個層次是,由大量西方文化產品涌入國門而造成的西方思想文化影響,對國內的新聞傳播業所形成的強烈沖擊;第四個層次是,加入WTO以后,社會公眾心理的動蕩不可避免,將引起社會各個方面、社會生活各個層次的巨大變化。這四個層次的影響,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黨報的生存環境。
在新世紀的網絡時代,黨報面對著新的生態環境。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汪幼海通過對黨報讀者跨越“讀者、受眾、用戶”三個階段的具體分析,指出黨報要在維持原有主體受眾的同時,還要不斷開發新的受眾群體,兼顧全球性受眾即網絡用戶,以占領輿論的制高點。隨著受眾對象的變遷,黨報的運作方式也在不斷改變著,黨報與讀者的關系從聯系群眾、指導讀者,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研究讀者、適應受眾,而到了網絡時代要不斷開發新用戶。受眾面對網絡時代豐富的信息量,口味會更高,黨報必須根據不同階段的不同受傳對象,采取強有力的應對措施,通過抓住受眾從而最終抓住市場。
黨報要明確新的發展戰略
面對新的世紀、新的挑戰,黨報必須確立新的發展戰略。與會人員從不同的角度,為黨報的發展出謀獻策。
黨報的新聞輿論引導工作要更加講究有效性。泰州時報李太白提出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就更要注重輿論導向的效果。江蘇省記協副主席李貴梁認為,“新”有兩個含義,一是時間性,一是新鮮性,要全面理解。不是所有事實都是新聞,為廣大讀者所關注的是新聞,信息不等于新聞。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研究員孫旭培認為,定義有必要條件就夠了,追求過分充分,內涵多了,而外延卻少了。有的在“事實”前加“重要”、“人所欲知”等,這是沒有必要的。新聞定義強調時間性和新聞價值就夠了。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丁和根認為,黨報要提高自己的輿論引導的效果,不僅要加強操作實務研究,還應努力從哲學高度把握輿論引導中的規律。在黨報的輿論引導活動中,為了使手段更好地適合目的,使目的與手段達到和諧一致,主要需解決好直接引導與間接引導、強勢引導與適度引導、超前引導與適時引導、理性引導與感性引導四個方面的對立統一關系。
黨報如何在激烈的報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研究員徐耀魁認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就是要了解黨報區別于其他傳播媒介,特別是區別于其他類報紙的特點和優勢,知黨報之己,揚黨報之長;知彼,就是要了解使用報紙的讀者的特點和需求,知讀者之彼,解讀者之需。南京日報社副總編秦德成從四個方面指出了黨報副刊增強競爭力的突破口:一是關注社會熱點,加強政策服務;二是堅持高格調,開掘多彩的情感世界;三是開展社會活動,提升自身形象;四是爭取各方支持,加強輿論監督。
地方黨報如何應對激烈的報業競爭?宿遷日報副總編黃秉生認為要樹立“大報意識”,即在新聞宣傳方面,發揮主渠道功能,增強報紙的權威性;在為讀者服務方面,強化大讀者觀念,實行開放式辦報;在產業化進程方面,形成大經營格局,堅持集團式發展,把報紙辦成一份讀者喜聞樂見、黨委政府滿意、充滿活力和后勁的黨報。
關鍵詞:新聞傳播;傳播格局;輿論引導;
一、媒體新格局環境下報紙面臨的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互聯網普及率迅速提高,4.2億網民構成的網絡社區使中國開始進入“傳媒聚光燈和大眾麥克風”時代,特別是在一些公共事件的直接推動下,我國現代傳媒和傳播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新的移動終端不斷涌現,網絡媒體成為輿論主陣地,媒體融合加強、新聞傳播無界性凸顯。與此同時,受眾接受新聞方式更加多樣化,受眾閱讀方式正在發生改變。在不斷變化的媒體新格局環境下,報紙的發展面臨著各種問題。
首先,報紙的即時性、便攜性等功能都被削弱甚至替代。新媒體誕生后,網絡新聞嚴重威脅到報紙的時效性。紙媒必須改進信息傳播的模式,走一條與新媒體融合創新的新路。
其次,報紙老齡受眾化趨勢更加顯著,核心受眾在迅速流失。以《西安晚報》為例,數據顯示,西安晚報1990~2000年十年間主要受眾群體年齡集中在老中青三個年齡段,從2001年開始受眾群體逐漸顯示出老年化的趨勢。核心受眾群體的變化反映出紙質媒體在與新媒體進行內容競爭中受到的強烈沖擊。
再次,社會輿論環境的巨大變化迫使報紙創新傳播方式。輿論格局變化帶來社會語境的開放性、傳播渠道的多元性、傳播范圍的國際性,同時也帶來輿論環境的復雜性,對我國的輿論引導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二、新趨勢對目前輿論引導工作帶來的新挑戰
隨著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媒體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影響越來越大。
1.全球化關系下媒體如何規范與引導
全球化關系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相互滲透與碰撞,使媒體的發展環境日益復雜化。隨著媒體走上產業化道路,在發展中難免遇到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相沖突的問題。如何使媒體在產業化發展的同時為公共傳媒保留足夠的空間,如何幫助媒體在發展中尋找市場效益與社會利益中的平衡點,是全球化關系下媒體規范與引導的重點。
2.數字化媒介信息如何監管
隨著數字化和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手機報紙、個人博客、網絡視頻、網絡廣播、網絡電視、車載電視、樓宇電視等新興媒體迅速崛起,傳者與受眾都失去了嚴格界限。媒體傳播打破了時空界限,受眾淹沒甚至迷失在媒介提供的海量信息中,如何通過傳統媒體的數字化發展、通過對這些網絡技術及掌握網絡技術的人員的規范,有效監管以數字化媒介為手段進行傳播的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信息,已成為急需研究和必須處理好的問題。
3.努力提高媒體及從業人員素質和輿論監督水平
媒體一個重要作用是輿論監督,傳媒產業化必然影響甚至改變新聞傳媒作為輿論公器的價值觀。專業素質是影響媒體及新聞從業者輿論監督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很多媒體及新聞從業者在行為中堅守輿論引導的作用,但受專業素質的限制無法適應新媒體的發展,最終也逃脫不了被淘汰的命運。因此如何提高媒體及從業人員各方面素質和輿論監督水平,正確行使輿論監督權,也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三、傳統報業在傳媒新格局下的對策研究
1.重大突發事件,如何發聲
重大突發性事件由于事發突然,往往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新聞輿論的熱點。這時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體現在面對社會輿論的嘈雜紛繁時發揮主流影響。
(1)發揮主流作用,關鍵時候不失聲。要按照“及時準確、公開透明、有序開放、有效管理、正確引導”的20字方針,做到在重大問題上不缺位,關鍵時刻不失語,第一時間權威信息,最大限度地擴大正面信息的影響,抑制噪音雜音的傳播。
(2)把握報道度量,避免無意間炒作。突發性事件最為公眾所關注。報道要準確把握事件報道的度和量,不捕風捉影,不專注負面,不坐山觀望,不蓄意炒作,對事件始終保持追蹤狀態,做到不瞞報、不斷報、不淺報、不亂報,讓受眾每天都能得到最新信息,為事件的救援和處置贏得主動。
(3)利用新興媒體,占領網絡新陣地。傳統媒體要依托自身優勢積極創辦新興媒體,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用先進技術傳播輿論,用正確輿論引導網絡、手機、博客和微博,使新興媒體成為主流輿論的場和集散地。
(4)突出建設功能,多方引導輿論。作為傳統媒體,要發揮主流媒體公信力、權威性強的優勢,主要抓好“三個引導”:一是通過報道引導,從積極方面引導輿論從關注事件的悲情場面到關注社會的積極救援行動,使之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二是通過言論引導,在重要新聞刊發的同時配發評論,強化報道力度,傳達媒體聲音,代表媒體立場;三是通過深度引導,對突發性事件,傳統媒體可通過對事件發生整個過程的深度報道進行分析透視,增強報道聚合力和輿論引導力。
2.重大主題報道,如何發力
重大主題宣傳是圍繞黨和政府中心工作,弘揚社會正氣,展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成就進行的宣傳報道。
(1)重大主題報道要形成聲勢。媒體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要配合黨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善于從重要會議、重要決定、重要工作中尋找主題,善于在不同發展時期策劃設置議題,通過創新報道方式,豐富報道內容,深化報道思想,著力發揮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2)重大活動報道要做出影響。傳統媒體提高品牌影響的一個有效思路就是策劃組織重大活動,寓新聞宣傳于報紙的活動中,吸引更多讀者關注。如西安報業傳媒集團在西部大開發十周年之際策劃組織“西安視變——中外媒體記者看西安”活動,在國務院批準“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一周年之際策劃組織“尋秦記——中國知名媒體關天經濟區文化之旅”大型主題采訪活動等。
(3)重大典型報道要產生影響。傳統媒體的深厚功力在于深度報道,重大典型報道是重要的職能。面對日新月異的改革和建設堅持“三貼近”,營造和諧幸福、昂揚向上的輿論氛圍。
3.輿論監督作用 如何發揮
長期以來,傳統媒體一直以其公正權威的特性擔當輿論監督的排頭兵。在新的傳播格局下,傳統媒體如何輿論監督中發揮主流媒體作用?
(1)傳統媒體要敢于監督善于監督。在報道選題上,傳統媒體要抓有典型意義和現實意義、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如食品安全、征地拆遷、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在監督方法上,要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把正面宣傳與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統一起來,努力做到科學監督、準確監督、依法監督、建設性監督,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2)傳統媒體要與新媒體合作監督。在新的傳媒格局下,傳統媒體可利用網絡、手機等信息快、多、全的特點,從網上論壇、社區、微博等中間挖掘可以監督的新聞素材,及時開展輿論監督。對于突發輿情,要強力出擊,把握好導向,不盲目跟風,不任意炒作,搶占輿論監督的主動權,及時準確引導社會輿論。
(3)傳統媒體要提升監督水平和質量。傳統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在時效上不及網絡。因此傳統媒體一方面及時跟進做快速報道,另一方面后發制人,在報道的質和量上高人一籌,找準成為輿論引領者的途徑。一是在深入調查基礎上注重對所監督問題的深度挖掘,追求監督的氣勢和力度。二是以新聞評論的形式表明媒體態度,在監督時要對網絡輿情冷靜思考,旗幟鮮明地亮出觀點,既疏導社會情緒又啟發公眾深思。
4.與新媒體競爭,如何發展
傳統媒體要實現突破發展,就必須大力推進觀念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內容形式創新、傳播手段創新、業態創新。
(1)通過體制轉型,增強傳統媒體的發展活力。傳統媒體大多在事業體制下實行企業化運作,由于尚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種運行體制下媒體所成立的公司難以按照市場規律進行真正的公司化運作。因此傳統媒體要充分利用當前文化體制改革的機遇,實現轉企改制,解放生產力,增強媒體發展的內在動力。
(2)通過媒介共融,增強傳統媒體的傳播力。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要放下曾經獨大獨尊的身架,與新媒體實現融合,增強輿論引導力。一是轉變新聞生產方式。在通過傳統方法如會議、文件、線人等獲取新聞線索的同時,要善于從網絡、博客、微博等媒體和自媒體上獲取新聞線索。記者要逐步實現文字、圖片、視頻等的全媒體報道,使新聞一次生產多次多媒體傳播。二是實現與網絡的互動。傳統媒體更多的是單向傳播,和網絡實現互動,可有效增加讀者的參與度,及時反饋讀者和網民的聲音,使新聞輿論引導更有針對性和準確性。三是拓寬新聞傳播渠道。實現媒介融合,加強渠道和終端建設,在整合原有訂閱、零售等發行渠道、擴大發行量和覆蓋面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網絡、手機、博客、LED等新興傳播渠道,實現傳播效果的疊加,使新聞信息一次生成,多次傳播,增強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成立由同志任組長,為副組長,為成員的輿情監督引導和處置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責任,在人員、經費、設備上給予保障。同時,根據涉腐網絡事件發生的區域、行業,按“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確定了輿情監督引導和處置工作的責任主體,并將在明年把輿情引導工作納入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和行政效能測評內容。
二、完善機制,健全制度
(一)建立完善輿情工作機制。在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及時處置、妥善應對”的原則對輿情進行收集、報送、研判、處置、總結評估的同時,加強網評引導,通過撰寫評論、跟貼等形式,有針對性地疏導、引導網上輿論,妥善回應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關切,形成正面輿論氛圍。
(二)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每半年至少召開一次由各村(居)、各單位等組成的輿情監督引導和處置聯席會議。通過聯席會議及時對輿情形勢進行分析,研究應對措施。
三、嚴格把關,提高質量
1、根據輿情信息工作時效性、政治性、政策性強的特點,堅持把講政治、講大局的要求貫徹到輿情信息工作的具體實踐中,及時全面了解社情民意,關注社會輿情的動態,特別是對各種重要問題、重大事件、突出事件的反映和特殊群體的思想動態。既注意從互聯網上發現和挖掘素材,又時刻關注其它新聞媒體,廣泛收集社情民意,為領導決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2、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針對社會輿論普遍關注的有關熱點問題,新聞發言人及時信息,主動接受新聞媒體采訪,通報情況,分析形勢,闡釋政策,加強正面輿論引導。
3、規范信息內容。堅持與政務信息公開相結合,認真梳理對外公開事項,突出重大決策部署及重點工作進展情況、重大隱患治理掛牌督辦情況、重點項目建設情況、重特大事故和典型事故的救援和查處情況、群眾舉報和新聞媒體反映的熱點問題等內容。本著實事求是、及時主動的原則,公開,自覺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和新聞媒體監督。
4、切實做好事故查處掛牌督辦結果的公告。按照事故查處的權限和責任,堅持分級查處督辦的原則,做好各類事故查處情況的專項檢查、信息匯總、宣傳報道,及時事故處理結果。對事故查處不到位、責任追究不落實的公開曝光。
四、創造有利條件,暢通監督渠道
1、深入貫徹落實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的有關規定。完善事故災難現場報道應急工作機制,堅持及時準確、公開透明、有序開放、有效組織、正確引導的原則,按照快報事實、慎報原因的要求,第一時間公布事故災難的基本情況,及時救援進展等方面的信息,切實做好輿情監督引導和處置。
2、健全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監督機制。不斷擴大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公眾參與范圍,方便社會公眾了解情況、參與監督。
3、擴大實施監督舉報途徑。設立舉報電話,確保專人值守,并認真做好信息接報,及時核查舉報內容;通過設立專門電子舉報信箱,或公開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人、相關專職人員的聯系方式,在本系統網站開設網絡留言板、有關論壇等方式,暢通社會公眾和職工群眾舉報渠道。
五、做好整改信息反饋和監督落實工作
1、加快推進輿情分析工作。加強信息化建設,關注有關媒體和網絡對工作的報道、監督、評論和建議,高度重視社會和輿論對有關重大隱患和事故查處情況的反映和監督,及時搜集、整理和分析,按程序做好報告、督辦工作,并公開處理結果。
2、建立完善輿論監督反饋機制。對新聞媒體有關工作的批評性報道,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實事求是地及時進行調查和處理,并在報道后的1周內,將整改結果或查處進展情況向有關部門和新聞媒體反饋。
3、及時反饋舉報信息。對群眾舉報或新聞媒體監督的事項實行登記制度,落實信息核查責任,并及時反饋查處情況。對經查實的舉報事項,及時按規定給予舉報人相應的獎勵,并對舉報人相關信息嚴格保密。
關鍵詞:輿論監督;審判獨立;司法權威
近年來,隨著民主法治進程的推進,人們積極通過行使言論自由權對司法審判活動進行監督。司法審判不會永遠完美,但忽視司法審判則永遠不會接近完美。正因為有不完美的存在,所以才需要輿論合理合法的監督,但輿論過度干預司法審判已經破壞了法官法律思維的專業性和嚴肅性,嚴重影響了司法權威的樹立。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司法體制改革全面深化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理性對待輿論監督和審判獨立,是需要我們思考的課題。
一、輿論監督與審判獨立的聯系
(一)兩者有相同的價值取向
輿論監督是言論自由權和公眾知情權行使的體現。它的價值取向是在法律范圍內言論表達自由,通過監督公權力維護社會公平公正。我國憲法的規定,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要求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的目標必須是司法的公平公正。新聞監督與法院獨立審判都是憲法予以規定的,具有相同的法律淵源,實質內容都是反映公共意志,價值取向都是公平公正。
(二)兩者的矛盾沖突
首先,“應然正義”與“實然正義”的沖突。法律有其自身特定的規則,一個依法做出的判決,當事人雙方都可能不滿,因為司法審判是“實然的正義”,而民眾輿論要求的是“應然的正義”,雙方對事實有不同的價值追求。
其次,輿論自由與審判中立的沖突。輿論自由要求報道以及評論等自由地進行,但審判中立則要求排除輿論信息的干擾,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新聞媒體自然追求感性分析,與人民群眾產生共鳴,而這一特點與司法行為的程序性、邏輯性以及中立性等特點存在緊張關系。
再次,價值取向上的沖突。新聞媒體為了追求點擊率、吸引群眾眼球,而過分的介入司法審判活動,使得司法公正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
二、兩者沖突原因分析
(一)新聞監督缺乏規制
在法治國家,新聞監督必須有法可依。西方發達國家新聞監督立法非常完善,英美法系國家除了制定專門的法律外,還有大量的判例對新聞監督予以規范。①而我國涉及新聞傳播的立法是不夠完善的。目前與新聞監督有關的法律除了憲法以外,主要有《出版管理條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這些法規無法應對迅速發展的新聞監督業。
(二)用道德情感品評法律問題,給審判工作施加了巨大壓力
我國憲法第3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等自由。但公民對于司法審判的專業性并不熟悉,本能地傾向以道德標準看待法律問題,尤其在網絡輿論中帶有情緒色彩的言論較為突出。②在社會主義法治社會,道德與法律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在具體的訴訟案件中,道德衡量的結果往往與法律審判相左,甚至有時會成為司法的對立面,嚴重影響司法公正。
(三)司法權威有待加強
司法被認為是社會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線。在西方發達國家,司法具有崇高的權威。例如,美國的辛普森案。而在我國,司法的這種權威尚未真正樹立。當法院終審判決作出后,很多當事人不是尊重判決,而是通過新聞、上訪等訴訟外手段繼續表達訴求。久而久之,人們對司法的信仰開始動搖,新聞監督的權威逐漸高于司法的權威,使司法權威難以真正樹立。
三、目前平衡輿論監督與審判獨立的有利氛圍
(一)輿論監督環境優化
2015年10月24日,、中國記協以新聞道德委員會試點工作為主題召開了交流研討會,全會達成一直認同,進而要求全國各省市在今年期間都要建立起省一級的新聞道德委員會。這是新形勢下加強新聞道德職業建設、優化新聞媒體結構、加強行業自律、提升新聞工作者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這一制度的實施,規范了新聞媒體自身的行為,進而未新聞媒體實行監督權創立合法健康的環境制度。新聞媒體行業自身建設的提升,自然為司法獨立營造了良好的新聞媒體監督氛圍,制度挺起來了,司法官員才更能心無旁騖、公正獨立地行使審判權。
另外,國家號召全社會學習儒家文化,形成謙謙有禮、文質彬彬的社會成員風貌。這一號召有利于社會成員注意提升自己的道德文化修養,凈化大眾輿論語言環境,尤其是網絡言語環境。大眾行使文明的輿論監督,會緩和劍拔弩張的司法與民怨之間的關系,也有利于防止一些投機分子搶占道義和公眾情緒的制高點,左右司法審判,即“輿論審判”現象。
(二)司法體制改革開端良好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司法體制改革逐步推行開來。改革裁判文書簽署機制,獨任審判由獨任法官直接簽署;合議庭審判,由承辦法官、合議庭其他成員、審判長依次簽署。實行法官終身制,明確司法人員職責和權限,明確違法審判責任的七種情形等等,這都有利于提高司法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實現審判獨立。
四、關于平衡輿論監督與審判獨立的思考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輿論監督和審判獨立兩者都是我國在民主進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實踐中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和諧發展是必然發展趨勢。
(一)對社會輿論監督的規制
輿論監督的主體是公眾,公眾往往借助新聞媒介這一公共話語資源表達民意,只起到一定的間接作用。所以,對傳媒的規制是規制輿論監督的核心。
首先,完善相關傳媒立法。新聞自由在我國大都是受到政策層面的,只有健全的法律才能使新聞媒體有法可依;同時,立法也可以確立媒體監督的法律地位,進一步規范新聞等傳播媒介監督的行為,避免出現“新聞審判”的不良現象。
其次,完善制度構建。從制度層面規范新聞記者采訪、監督信息反饋、監督責任追究、新聞信息更正,提高輿論監督的整體水平。
(二)法院應固守其審判獨立的地位
從法院的角度看,應該正確看待媒體對法院的監督,應該看到其對于審判公正方面存在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也采取措施完善自身建設,達到審判獨立和審判公正。
1、法院繼續深化自身改革,固守其獨立本位
首先,健全司法和職務保障制度。我國目前正在進行司法體制改革,實行審判獨立,要求人民法院行使民事審判權只服從法律,任何團體和個人對法院行使民事審判權進行干涉,要求法官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但是人民法院從屬于行政的體制仍未徹底改變。因此,要進行逐步深入的司法改革,政治與司法相分離,同時完善法官的職務保障制度。
其次,提高法官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專業素質。在全面提高法官的素質方面,要求法官時刻保持三性:一是主動性,二是獨立性,其三是謹慎性。
2、法院應積極為大眾創造寬松的監督環境
媒體監督和審判工作都是為了在全社會追求最大值的公平與正義,都是為了維護國家裁判的公正與權威。法院的審判工作是媒體監督的對象,媒體監督是搞好審判工作的保障。司法機構應通過開通網上微博、網上郵箱等方式,建立與媒體和公眾對話的溝通平臺。通過這些平臺,正確引導輿論,實現輿論監督與審判獨立的良性互動。(作者單位:沈陽工業大學研究生學院)
注解:
① 張冠楠.”媒介審判”下的司法困境[J].法學,2011,(5):58-59.
② 黃佳鵬.網絡輿論監督對司法過程的影響[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7:29-32.
參考文獻:
[1] 張冠楠.“媒介審判”下的司法困境[J].法學,2011,(5):58-59.
[2] 周葉中.憲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2(1):271-273.
【關鍵詞】網絡新聞;輿論引導;監管職能;規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號:1006-0278(2013)05-252-01
一、網絡新聞對輿論引導的積極作用
網絡新聞,作為網絡時代通過網絡環境進行新聞傳播行為的一個嶄新概念,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新聞,是指互聯網上門戶網站(新聞媒體網站、電子商務網站、科技教育網站、生活服務網站、人力資源網站等)、政府官方網站等公共網站、個體站點(個人站點、個人主頁、博客等)、網絡社區網站(貼吧、手機短信等)利用現代網絡通訊技術出來的各類有傳播價值的新信息。狹義的網絡新聞,專指網絡上新聞類的信息。主要包括傳統媒體開通的網站所的新聞信息、其他網站設立的新聞中心或新聞動態版塊的新聞信息、政府部門設立的官方網站所的新聞信息以及個體站點的新聞信息。在新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由于具有特殊的載體,網絡輿論一經問世,就帶有與生俱來的速度快、容量大、范圍廣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同時其突發性、無序性、非理性等特點也很明顯,使其很難控制,較難引導。但網絡輿論也正因為互聯網具有開放性與交互性的特性而給各種意見提供了一個交鋒和碰撞的平臺。這種自發性輿論可以避免傳統媒體中經常出現的“聲音一致”現象,使公眾得以傾聽到全方位的社會聲音,真實反映社情民意。
網絡賦予了普通民眾真正的話語權,網絡輿論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產生、聚集,并以其巨大的監督力量影響甚至決定事件的最終發展結果。在最近幾年的頗有影響的網絡事件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網絡輿論監督的巨大作用。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沉默的大多數”已經越來越少了,如今,越來越多的網絡輿論事件極大地體現了網民的社會責任和正義感。所謂的傳言或者情緒化言論的背后都可能包裹著一種民意期待,不應當完全忽視。互聯網的出現使政府不能夠再簡單地制造“同意”,而是把聽取網上民意作為決策參考或依據。
二、網絡新聞對輿論引導的消極作用
(一)網絡輿論的情緒化
情緒化的網絡輿論的產生和漫衍主要是社會環境變動和公眾心理相互作用的結果,它代表了非理性的發泄方式和片面的情緒相左右的結合。一方面,市場經濟的原因造成社會階層、群體利益的調整,社會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受到其波動的影響,普通民眾生活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之中,再加上一些常見的社會問題無法有效及時地解決,生活或者枯燥乏味,或者阻力重重,一些的常見的心理結構失衡,焦慮、不滿、煩躁等負面情緒隨之產生。當這些消極情緒無法及時消解與正常發泄時,便會產生“情緒型輿論”。
(二)網絡謠言與虛假報道
網絡的開放性、輿論主體的匿名性和虛擬性的特點使得虛假信息在網絡上的與傳播相當便宜。同時,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及無邊界性,網絡謠言比現實社會中的謠言傳播速度更快,社會影響范圍更大,引起社會“恐慌”程度也更大,往往會造成群體的盲從與沖動,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
(三)網絡受眾低齡化趨勢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統計,我國25歲以下的網民占網民總人數的一半以上,其中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占網民總人數的三成。在網民職業構成方面,學生仍然是網民主體,所占比例達到28.8%。
三、網絡新聞的規范措施
(一)充分發揮政府的監管職能
要想正確監督引導網絡輿論,政府首先應該采取以下幾點方法:
1.以政府監管為主導,加強信息公開和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做到信息公開,并建立健全監督與引導網絡輿論的法律法規。信息公開即增加政府信息透明度,在引導輿論的過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建立健全監督與引導輿論的法律法規,是正確引導網絡輿論的前提和保障。
2.政府要重視主流媒體引導網絡輿論的先鋒作用。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引導網絡輿論的先鋒作用,是對網絡輿論監督與引導的有效方法。
3.充分發揮“輿論首領”在網絡輿論引導中的作用。“輿論首領”是人群中首先或較多接觸大眾傳媒信息,并將經過自己再加工的信息傳播給其他人的人,是大眾傳播與人際溝通中的評論員、轉達者,具有影響他人態度的能力。他們既會造成負面影響,又能發揮積極作用。
(二)傳統媒體要肩負起引導社會輿論的使命
在網絡熱點事件的傳播過程中,傳統媒體要保持鎮定本色,很多熱點事件是在傳統媒體報道后才真正成為社會熱點的,如果沒有傳統媒體的后續報道,大多網絡上所謂的熱點也只能在虛擬的空間里掀起一些浪花。對于一些重大的熱點事件,電視等新聞媒體必須肩負政治使命,代表,積極引導社會輿論,防止惡性事件發生。
(三)網民自身的道德和法律意識
獨具個性化的深度報道,提升了“廈門網眼”的品牌魅力,也打造了網站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以多元性和互動性拓展深度和廣度
“廈門網眼”選取包括廈門本地傳統媒體在內的新聞資訊,以提要和鏈接的方式,通過系統的梳理、歸納、提煉,有創造性地遴選,對相關新聞進行集納和分類。通過策劃,使話題呈現的并非是同一主題下信息的簡單匯總,而是通過全方位、立體式和功能性的專題深度報道,解釋和揭示受眾渴望知道的新聞背后的故事,挖掘新聞更深的原因、趨勢等。對事件發展的多樣性、復雜性進行充分闡述,以活躍受眾的思維、拓寬受眾的思路。編輯同步對新聞事件的發展實時更新,豐富專題話題的內容,滿足受眾對了解事件最新進展的需求等。使受眾通過專題,更深入地把握事物的本質,更深刻地認識社會。
為彌補網絡話題專題內容的“非原創性”缺陷,網站發揮網絡媒體的即時互動特點,通過論壇或者社區這一網絡媒體的信息庫,從中發掘許多有用的信息,豐富話題的外延,使之更加厚重豐滿。
新聞、評論、帖文、博客等各類題材有機組合,制作與話題同步的調查,網友的帖文、博文及跟帖等互動信息,賦予了網絡專題的“原創”元素。
另一方面,專題話題與網友互動,又使話題更具關注度和吸引力,拓展了話題的張力。讓受眾參與到網絡新聞專題的熱議中,通過選取直接參與者的評述以及描述情感反應或進行情感吁求,使之從“閱讀者”成為“參與者”,一同隨話題的進展而律動。通過互動挖掘更深更廣的新聞信息,以新鮮、原生態、獨家的深度新聞吸引更多的受眾,彰顯了深度報道的互動特色,拓展了話題的深度和廣度。對于編輯而言,每期“廈門網眼”從開始構思到著手策劃,從搜集材料到歸納集結形成觀點,最終付諸制作,都是一次探索和發現的過程,都是編輯的“原創性策劃”。專題運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表現方式,增加話題的直觀性和立體感。
關注熱點話題,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廈門網眼”突出地域化特點,廣受廈門網民的關注。其話題多以新聞事件或社會熱點為依托,在對新聞事件或社會熱點的分析和評論中,深刻地揭示社會問題,關注發展與民生,堅持緊跟社會熱點,回應網民關切,議論社會熱點,抨擊不良現象,反映引導輿論,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有效發揮了新聞輿論監督作用。
作為一個對新聞事件或社會熱點進行深度報道和評論的深度新聞話題欄目,“廈門網眼”注重以事實說話,注重對新聞事件的分析,始終遵守客觀、理性、積極、向上的立場。
2009年11月18日,劉先生接到烏石浦小學通知,讓他去辦理退學,理由十分雷人——“你兒子比正常讀書的孩子大3個月”。同樣遭清退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還有9人。“廈門網眼”及時跟進,當天推出話題:《獨家!烏石浦小學遭清退學生20日重回課堂》,并與廈門市湖里區教育局取得聯系。19日,湖里區教育局隨即約請了10名被清退學生的家長到學校座談。在座談會上,教育局同意這10位學生從20日起恢復到校上課。
“廈門網眼”通過從群眾需要解決問題的務實角度切入,拎出話題中能夠服務群眾的基本點、關鍵點、特殊點和關注點。使其溝通政府和群眾,發揮信息橋梁的作用得到加強,也擴大和提升了自身的影響力,從而實現網絡媒體的社會責任,這是欄目的生命力所在。
新聞輿論監督落腳點和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新聞輿論監督的有效性。這也是“廈門網眼”監督功能的成功之處。
深度新聞話題的服務性
緊扣網絡民聲,緊跟城市發展的脈動,一直是“廈門網眼”所堅持的方向。突出地方網站的定位,“廈門網眼”堅持本土化原則,以民生、社會熱點為選材第一準則,突出服務性、貼近性、可讀性,使“廈門網眼”兼具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
服務民生,促進政府增強服務群眾的意識,體察網友的需求,為網友辦實事、辦好事,有效解決民生難題,還有宏觀政策的細化解讀,提高政府政策信息的透明度,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也是“廈門網眼”的目的之一。
2010年8月10日,網友“海納百川”在廈門網“有話要說”欄目發帖投訴,“在東盛花園和虎仔山路路口看不到紅綠燈信號指示,短短的兩個星期,在這個路口就看到3起車禍,”“廈門網眼”隨即制作《事故頻發,都是紅燈惹的禍?》,并通過和廈門網“有話要說”欄目合作,向交警部門進行反饋,交警部門及時回應,迅速解決了該路段問題。
即使諸如“鼓浪嶼未來命運如何”,“市政府是否會搬遷到島外”,“廈漳之間該不該建海底隧道”……這些涉及城市未來發展和長遠規劃的話題,因受到網友深度關注,也成為“廈門網眼”時常“挑戰”的議題。搭建政府和市民互動交流的平臺,通過集納市民的建言獻策,為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民意參考。
此外,為強化“廈門網眼”的服務性和貼近性,通過“廈門網眼”頁面和網友互動,網友們可以推薦自己心目中的“網眼事件”,成為“廈門網眼” 原創內容的重點。網友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解決,也增強了“廈門網眼”的黏度以及網友的忠誠度。廈門市江頭公園市政智能停車樓于2012年12月中旬試運營,因收費標準過高引發市民和網友吐槽。“廈門網眼”及時跟進,推出的《廈門最貴停車樓,你敢停嗎?》分析了高收費標準背后的成因及潛在的利益鏈。話題推出后引起多家媒體廣泛關注,停車樓運營方最終表示將根據實際情況對收費標準進行調整,并推出月卡年、卡等優惠措施,讓民生工程造福于民。
“廈門網眼”關注社會之關注,其服務性更具關注度。每年一度的高考,“廈門網眼”總是提供考生和家長急需的高考相關資訊服務,如2012年高考前后,“廈門網眼”制作了兩期話題,《高考考場“七個不準” 考生請留意》、《高考成績公布,考生必看注意事項》。從高考前的考場紀律解讀、相關提醒事項等,到高考后的分數查詢、高考志愿填報、志愿填報模擬、高招錄取、報考注意環節、錄取結果查詢等,為考生及家長提供最全高考資訊服務,答疑解惑,贏得關注度的同時獲得網友高度認可。
把好審核關。傳統媒體應堅持準確性高于時效性。網絡傳播在時效性上占優勢,而傳統媒體以準確、專業、權威著稱,對傳統媒體來說,新聞報道的準確性比時效性更重要,不能以犧牲真實性來換取時效性。為了保持公信力,傳統媒體在利用網絡作為信息來源時,有必要保持謹慎的態度和較高的鑒別力,對各種新聞信息進行判斷和核實,看看是否符合真實性原則,而不能全盤照搬。網絡對突發事件可以迅即報道,傳統媒體對突發事件的報道不妨比網絡“慢半拍”,傳統媒體要有新聞敏感和政治敏感,對重大、突發新聞嚴格把關,傳媒的報道不求最快,但一定要最準確、最權威。
把好引導關。最近同志強調要加強網上思想輿論陣地建設,掌握網上輿論。互聯網具有“放大”功能,容易使網絡輿情產生“蝴蝶效應”,網絡輿論導向正確與否至關重要。傳統媒體肩負著牢牢把握輿論導向、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重任,應具有對網絡輿論導向的鑒別力,并著眼于占領網上輿論陣地的戰略高度,以創新精神提高對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利用網絡媒體來進行輿論監督時,要注意強化導向意識,提高媒體“把關人”的社會責任意識。加強正面宣傳,使網上傳播信息的價值取向、網上的文化輿論氛圍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主旋律相適應、相協調。傳統媒體與網絡合力互動,制造輿論聲勢。利用網絡評論,注重輿論引導。要做到借傳統媒體優勢正確引導輿論,對網絡信息的利用就必須有所選擇。傳統媒體對健康的正面的網絡輿情應加以褒揚,而對消極、低俗的傾向則須加以擯斥。
把好監督關。網絡已成為傳統媒體聯系受眾、服務受眾的重要手段,但如何保障網民在留言版和博客內的言論和上載的影片等內容是公正、客觀、真實的?如何確保網絡信息的質量?傳統媒體有必要建立有效監督機制,發揮對網絡的監督作用。據報道,國外主要英文媒體《紐約時報》等網站,不給普通網民開博客,網民不能隨便發表評論。將網絡個人和傳統媒體把關相結合,發動網民進行監督。為提高網絡的質量,傳統媒體的記者可以同時為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服務。制定傳統媒體與網絡互動的規范,采取措施對從信息來源到最終等各個環節進行監督,以確保責任到人。做好對網絡媒體的監控和預測等。
[關鍵詞]人肉搜索 道德 法律 規制
如今,網絡已無孔不入地滲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深刻影響并顛覆著慣常的思維模式。吸引人們眼球的重磅“新聞”層出不窮,一些新詞匯也不斷地被創造出來。從“艷照門”到“俯臥撐”、“躲貓貓”之類的詞匯誕生,從鄧玉嬌、楊佳等人成名于網絡,從“天價煙局長”周久耕被人肉到如今的“煙草局長”韓峰,還有近期火爆網絡的“犀利哥”等等無數令人瞠目結舌的“新聞”實在讓人應接不暇,以至于人們大呼“人肉搜索”時代來臨。
一、何為“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是“貓撲”首創的一種搜索方式,和搜索引擎技術不同的是,它更接近于“愛問”“知道”一類的提問回答網站。提問者提出問題,其他網民通過搜索對象之前上網所留下的痕跡,對其進行查詢,或通過網絡查找與知曉搜索對象的人,進而找到搜索對象。因此,其常用的手段包括:利用搜索引擎進行搜索;從被搜索的目標對象入手,查其本人及朋友的博客、論壇等尋找線索;利用一些常用及社區類網站搜尋目標對象可能留下的注冊痕跡;通過被搜索目標的注冊痕跡,查其IP號,鎖定目標現實生活中的活動范圍,進而確定其真實身份等。
二、“人肉搜索”現象產生的原因
“人肉搜索”作為一種網絡集合行為,其產生和流行有著社會背景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環境條件和結構性壓力。
網絡的普及和網民數量的迅速增長,為“人肉搜索”提供了廣闊的虛擬公共空間,這成為“人肉搜索”產生的環境條件。不僅如此,網絡的高互動性和網民的匿名性使人們可以放下現實羈絆敢于言說,無須為自己的行為承擔任何責任,風險趨于零。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變革和轉型時期,由此所引起的結構性壓力和變革,使既有的倫理道德難以適應現實生活的需要,規范引導作用減弱,信仰危機、倫理困惑,各種道德滑坡和社會失范現象不斷出現。這些現象突破了社會公認的基本倫理道德底線,而現實社會中法治又往往失語或缺位,在這種情況下,網民自發地試圖重構倫理道德秩序的“人肉搜索”現象出現了。
此外,在一個網絡的時代,眼球經濟成了主流,無論是網民、網站還是媒體本身都在事件中推波助瀾,這也是“人肉搜索”現象出現的原因之一。
三、“人肉搜索”現象的積極價值
一是有利于個人情緒的平衡。封建臣民倫理強調的是民眾的順從,這一影響至今尚存。這使得人們在現實社會中壓抑個性,情緒抑郁。網絡虛擬社會給個體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表達的平臺,人們可以以一個本真的自我在這個社會中存在,使現實社會積聚起來的不滿得以釋放,有利于個體身心的發展。
二是有利于社會的穩定。“人肉搜索”現象的出現,有利于網絡社會的德治與現實社會法治的結合。通常情況下,來自社會的道德監督的聲音通常比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來發揮作用,然而兩種方式的效果都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這樣就能使德治和法治雙管齊下,社會更穩定。
四、“人肉搜索”現象的消極影響
“人肉搜索”使用不當,容易引起網絡暴力等消極影響。“人肉搜索”事件中,當被搜索對象的個人隱私被毫無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對的不僅僅是人們在網絡上的口誅筆伐,甚至在現實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擊和傷害。對于被搜索對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人肉搜索”超越了網絡道德和網絡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為網民集體演繹網絡暴力非常態行為的舞臺,侵犯了個人隱私權等相關權益,阻礙了“人肉搜索”發揮網絡輿論監督作用。
五、“人肉搜索”現象的規制
世界上沒有不受限制的絕對自由,不斷發展的網絡作為新興媒體也必須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尤其是一些商業性網站,更不能只享受網絡自由的好處,而遠離現實社會的道義和責任。當然,網絡有其獨特的屬性,加強監管不應該扼殺網絡開放互動的基本特點,理性負責的網絡是我們希望達到的理想目標,需要逐步靠攏。網絡是目前溝通民意的一個有效渠道,對它的監管應該是疏通而不是堵塞。
為了充分發揮“人肉搜索”網絡互助工具和社會監督公器的積極作用,首先,“人肉搜索”應以尊重他人的隱私權為原則,不要使其成為“泄憤”的手段和渠道。其次,“人肉搜索”應以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為前提,使其與我國媒介尤其是網絡發展的速度相適應。第三,“人肉搜索”應以加強網站的監督管理為基礎,無論網絡信息的傳播者還是接受者,都應強化“把關意識”,共同構建健康的網絡環境。最后,“人肉搜索”應以維護社會的和諧發展為目標,使網絡用戶充分認識到網絡是現代社會人們獲取各種資訊的基礎設施,維護網絡的正常秩序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
六、結語
“人肉搜索”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可能會發揮正面的輿論監督作用,在新聞當事人進行道德審判的同時,喚起大眾的道德良知并形成道德約束,彰顯網絡正義;另一方面,由于在現實中信息中暢通、民眾對道德事件的敏感、網絡的匿名性以及缺乏有效界定和追究責任的法律依據,網民可能會形成壓垮一切的力量,這股力量一旦失控和異化,將會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線,引發不正當的行為,給當事人帶來巨大的傷害。因此,及時完善網絡暴力治理及隱私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網絡監管,規范網民行為;建立主流輿論介入機制,適時撥正“人肉搜索”的價值取向;培育現代公民意識,營造和諧、文明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劉麗平.網絡道德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7,(8).
[2]杜明艷.從“人肉搜索”看網絡輿論監督[J].新聞界,2009,(3).
[3]楊孟堯.網絡社區“人肉搜索”初探[J].東南傳播,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