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消費環境建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消費環境的涵義
消費環境是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能反映人們的消費水平、消費需求和消費質量的現實狀況,又能衡量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是否良性循環。所謂消費環境,是消費者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對消費者有一定影響的、外在的、客觀的制約因素。就其內涵而言,消費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如大氣、水、土壤、生化礦物和陽光等)、社會環境(如消費的基礎設施環境、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業狀況和社會保障水平等等)和人文環境(消費者的消費活動中面臨的價值觀、消費習慣和歷史傳統等)。
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改善農村居民消費環境具有重大的意義,它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據測算,當前農民消費每增加1000元,全國就能增加內需9000億元。因此,占全國人口70%的農民不僅是我國最大的消費群體,也是擴內需保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二、當前農村消費環境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農村經濟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農村醫療教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消費理念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觀,農村消費環境有所改善,有了比較高速的增長勢頭,但相對于城市,農村蘊含的巨大消費潛力,仍有很大的開拓空間,當然,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1、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生產和生活環境遭到破壞
當前,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因素之一。農村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耕地面積減少,土地資源破壞嚴重。2014年6月4日,環保部《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土地狀況被歸納為“耕地質量問題凸顯”,其中耕地環境質量堪憂,遭受重度污染耕地已占1.1%。一些地方在房地產開發、城區改造和各類園區建設中,仍然存在著占用耕地、城郊菜地甚至基本農田的現象。二是農村污染日益嚴重。由于不注重環境保護,城市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等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都對周圍農村的環境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農村地區存在“垃圾往水里倒,牲畜死了往水里扔”的陋習,加上生活生產污水的任意排放,企業廢氣廢渣污染大,導致水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農村多數溝渠淤塞、水質惡化、畜禽糞便污染加劇了白色污染。
2、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抑制了農民的消費欲望
農村基礎設施是否完善,直接影響著農民收入的提高、消費需求的增長。當前,農村地區的道路、生活用水、通訊和用電等設施仍存在諸多問題,全國仍有將近百個鄉鎮不通公路,即使在一些已經實現了“村村通”的村莊,村內部的道路基本上是一種無人狀態;大型耐用家用電器在農村的普及難度大;廣播通訊設施也很難以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甚至一些偏遠地區仍有部分農村沒有通電。
3、流通市場體系不完善,延緩了農村市場化進程
當前,大部分的消費品生產和完善的商業網點都集中在城市,而在農村的商業網點較少,流通市場體系也不完善。首先,商業網點少,購物不方便,加上農民缺乏必要的商品知識,假冒偽劣產品充斥著農村市場,坑農、騙農的現象經常發生,假化肥、假農藥、假種子屢禁不止,把農村當成了“消廢市場”,把農民當作“消廢者”,致使農民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而不敢消費。其次,農村市場布局比較分散,物流配送和連鎖經營等新型的營銷方式未能很好建立起來,農民“賣難”和“買難”的問題突出。最后,農村市場的服務體系不完善,嚴重制約了農村消費市場的拓展。
4、農民消費觀念落后,整體消費水平低
農民的“量入為出、攢錢養老、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等傳統觀念對其消費觀念有著重要的影響,由此導致農村整體消費水平較低。客觀上來看,農業生產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大,一旦遇到大的自然災害天氣,農產品就會遭受巨大損失,農民收入隨之波動,所以大部分農民不敢消費。就消費觀念來說,一些傳統的消費觀在農村仍根深蒂固,農民消費動力不足,小富即安,缺乏超限消費意識。同時受科學文化素質、商品知識等因素制約,農民在文化、教育、體育等方面消費的積極性不高。
三、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的路徑
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本文主要從治理農村生態環境、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強化農村市場建設、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念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1、積極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優化消費環境
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是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報告中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因此,要積極治理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優化消費環境。
首先,遏制鄉鎮企業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加強對農村工業企業的監督管理。從嚴把好環境準入門檻,強制淘汰關閉一批難以達到環保要求的“五小”企業。其次,扎實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引導群眾采用各種先進適用技術,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代替化學農藥,使農藥施用強度逐年減少;嚴禁向水面投放化肥或過度投放有機肥;優化設置生活垃圾存放點,全面推廣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最后,積極開展環保宣傳活動,培養和增強群眾環保意識,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挖掘消費潛力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于進一步挖掘農村消費潛力、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加強政策支持,加大投入。政府必須堅持兼顧公平的原則,在宏觀上調節好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的關系,改變以前在利益關系處理上重工輕農和重城輕農的做法,重視農村的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在經濟上對基礎設施建設給予支持,在農民收入不斷增長的基礎上,根據農民的意愿,吸取和集聚部分資金用來改善農村交通、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的建設。同時,要放寬民間投資的準入領域,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進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領域,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之路。其次,引入利益驅動機制,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管理體制,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提升其對農村各項公共事務和公共財產的管理能力。從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實際出發,分類制定相應配套的管理辦法,提高基礎設施建設使用效率。
3、加強農村市場建設,營造和諧的消費環境
加強農村市場建設,構建適應農村市場特征和經濟要求的新型購銷網絡體系,營造和諧的消費環境,對提升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加強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建設。拓寬農村市場流通渠道,開發多種市場形式,改用現代高效的流通方式,優化農村市場的資源配置,建立暢通、高效的現代流通渠道,推動農村商品營銷體制的創新。合理規劃和布局農村的商業網點,構建現代商品市場,在農村地區推廣連鎖超市和專賣等一些新型流通組織,將現代流通網絡伸入到農村,搞活搞好農村市場建設。其次,開發適銷對路的商品,開拓農村消費市場。企業應該加強對農村消費者需求的了解,根據農民的需要,作出預測來指導企業的生產。同時,針對農村市場需求適時調整產品結構,更多地研究農民的消費心理和特點,關注農村市場,適時調整生產戰略,從消費者需求差異的實際情況出發,滿足不同農村消費者對商品的不同需求。最后,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凈化市場環境。深入農村開展市場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制造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尤其是假冒偽劣食品、藥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的行為。
4、轉變消費觀念,提高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消費能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的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因此,要農民轉變消費觀念,樹立科學的消費理念,以此提高農村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消費能力。
首先,農民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應充分認識消費活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正確認識艱苦奮斗、勤儉節約與積極消費并不矛盾,樹立現代消費觀念,規范消費行為;更新農民的消費觀念最根本的就是加快農村經濟體制轉換,改變以往落后保守的消費理念,摒棄那種不重視生活質量的不科學的消費習慣,在收入增加、有能力支付的前提下,自覺拓寬消費領域,積極地進行發展型消費,提升消費檔次。其次,應通過宣傳教育,轉變農村居民消費觀念,促進農村居民進行享受型、發展型消費和精神文化消費,提倡科學、進步、合理、健康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意識,培養其良好的消費習慣,樹立科學的消費理念。
四、結語
當前,我國處于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發展階段,居民儲蓄率比較高,國內市場潛力很大,如何讓消費需求撐起經濟發展是十分關鍵的。農村消費是國內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農村消費需求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和成本最低的方法。因此,要積極改善新形勢下的農村消費環境,全面提升農民消費能力,大力開拓農村市場。
【參考文獻】
[1]劉湖:優化我國農村消費環境的對策思考[J].農村經濟,2006(10).
Abstract:The article first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ecotype city should follow the essence requests, then has analyzed the challenge which take Changde as the example its construction ecotype city's advantage and faces, finally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ecotype city efficient path.
關鍵詞:生態型城市 建設 常德
Key words:Ecotype urban construction Changde
作者簡介:易麗昆(1976年―),女,土家族,石門人,常德市委黨校基礎教研室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9-0102-03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我們生活更美好,而生態型城市(Eco-city)是城市建設的終極目標,它是指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礎設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生態型城市建設是當今時代的潮流,也是我們建設生態文明和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綠色生態是常德人的一直追求,“生態立市,綠色發展”已成為常德市委、市政府的重要發展戰略之一,并一直在為建設生態常德而不斷努力。文章以常德為例對生態型城市建設進行了探討。
一、生態型城市建設的本質要求
生態型城市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過程,也是一種在生產力高度發達,人的社會文化、生態環境意識達到一定水平條件下渴望實現的目標境界。建設生態型城市需遵循以下要求:
(一)人的活動要以自然規律為準則
自然規律是指自然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生態規律是指生態運動過程中所內含的必然性或本質聯系。我國生態學家馬世駿把生態規律歸納為以下5個規律:相互制約和相互依賴的互生規律;相互補償和相互協調的共生規律;物質循環轉化的再生規律;相互適應與選擇的協同進化規律;物質輸入輸出的平衡規律。道家的“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強調人必須順應自然,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二)經濟發展要以環境容量為基礎
環境容量屬非實物態的自然資源,是指大氣和水體等固有的對污染物的稀釋、擴散和凈化能力。簡言之,即允許排放量、最大納污量、最適利用度等。自然界對外界侵入物具有某種能使之無害的凈化能力,但這種凈化能力是有限度的,超過一定的限度后,這種功能就會受到損害,甚至被徹底破壞。這里所說的限度,就是環境容量。
生態型城市建設必須以環境容量為依據確定經濟發展方向,將發展的速度、質量、效益和資源環境的可承載力相統一,將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控制在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
(三)社會發展要以綠色科技為動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態型城市建設必然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從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角度,我們把科學技術分為“綠色科技”和“非綠色科技”。“綠色科技”應符合以下標準:其一經濟效益良好,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可能性大,產品競爭力強;其二環境負效應小,資源消耗率低;其三對社會發展有積極影響。
生態型城市建設必須摒棄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傳統技術,開發替代自然資源、保護環境的綠色技術。如,大面積生態退化的修復技術、區域污染治理的綜合技術等。
(四)城市建設要以生態文化為指導
人以文化的方式生存,環境危機實質上是文化危機。環境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技術問題,更重要的還是一個哲學問題。在哲學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交織在一起,如果不能正確地解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就會導致錯誤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要解決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問題,必須確立新的價值觀――生態文明價值觀。而生態文化是以生態價值觀為指導的社會意識形態、人類精神和社會制度,是人類新的生存方式,在本質上表征“人與自然和諧”的完滿追求。建設生態型城市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生態文化。
二、常德生態型城市建設的現實分析
(一)常德生態型城市建設的有利條件
1、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常德是個文化厚重的城市。公元前7000―6000年前,澧縣城頭山就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和平繁榮的古城。遠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時期,就已筑城設郡,是湘楚文化的搖籃之一。常德歷來人文鼎盛,屈原、陶淵明、劉禹錫等先賢曾留下許多名篇佳作。常德也是德文化的發祥地,善德文化的積淀,培育了常德人追求世外桃源,天人合一的社會理想,形成了常德人善德尚文、天人和諧的生態文化氛圍。借助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近年來,常德市努力打造文化名城,歷時10年,投資1億多元修建了 “詩國長城”:“中國常德詩墻”,被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這讓常德具有了詩情畫意的格調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2、獨有的生態環境資源
常德被稱為“桃花源里的城市”。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曾相聚常德,寫下了流芳千古,膾炙人口的佳作。最有名的當屬晉代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了人間仙境――桃花源。除了桃花源,還有白鷺故鄉花巖溪、湖南屋脊壺瓶山等。常德是個水繞城,城包水的旅游城市。“三山三水”(太陽山、河伏山、德山和沅江、柳葉湖、穿紫河)組成了城市景觀的中心。水給了常德以靈氣,沅江和澧水在常德穿境而過注入洞庭,沅江是三湘四水中最長最清的河流。柳葉湖因遼闊的水域、柔美的風、蔥郁的樹而被稱為“中國城市第一湖”。大自然造就了常德獨有的生態環境,天人合一的旅游環境和旅游資源是大自然留給常德的財產。
3、較好的環保意識
近年來,常德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對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力度,利用各類媒體向人們傳播生態環保知識和綠色生產與消費理念,全民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常德是產珍珠大市,為了減少水的富營養化,近一兩年市委、市政府對珍珠養殖壓縮了6萬畝。2008年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全民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熱情更加高漲,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4、良好的政策環境
2005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設“生態省”的重大戰略決策, 2007年12月國家發改委批準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常德融入了“3+5”城市圈,從而為生態市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機遇。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常德市在生態建設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城市綠化居湖南省之最,是省內唯一的國家級園林城市。獲得多個榮譽稱號:“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交通管理模范城市” 、“國際花園城市”等。同時我們要看到問題和差距。
(二)常德生態型城市建設面臨的挑戰
1、產業結構層次較低,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產業體系尚未建立
目前常德市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一產業比重偏高,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僅占GDP比例的35.6%),工業結構以傳統輕工業為主,勞動密集型產業占主體。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為特征的生態產業體系未根本建立。
2、資源能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常德市礦產資源開發、土地開發活動規劃還不是特別合理,不太科學地開發利用加劇了生態脆弱地區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人類生存可以對自然環境資源進行開發,這是符合生態規律的,但這種開發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
3、環境基礎設施不完善,區域性的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
城市污水收集系統、生活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填埋場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及生活污水和廢氣的排放,對區域大氣環境和水環境造成較大壓力。城市空氣質量、水域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二氧化硫排放強度等環境保護指標低于生態市建設標準。
4、企業文化、市民消費理念相對落后,先進的生態文化體系尚未建立
目前多數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只關注如何降低成本,對如何提高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如何減少污染沒有深刻認識,對通過實施清潔生產,提高國際競爭力,減少對資源的掠奪式利用、提高產品附加值考慮不足。城市居民消費心理呈現節約型向享受型過度。
三、生態型城市建設的實現路徑
(一)文化創新:培育生態型城市的生態文化
1、培育“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意識
“人與自然和諧”是生態文化的核心。中國傳統文化講的“天人合一”,馬克思說:“自然天生為人,人天生為自然”,這閃爍著跨越時空的人類智慧之光,把人與大自然的關系說到了極致。人類與自然界是互利共生、和諧共存的有機整體。傳統的自然觀認為人類與大自然是征服與被征服、索取與被索取的關系,所以,工業文明時期,大自然被破壞得很不自然了。大自然與人是平等的,它是有價值的,我們必須尊重它的價值。現實生活中 “資源無限、資源無價、資源無主” 的“三無”思想,我們必須摒棄,應該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發展觀,培養公民人類共同家園的責任意識,養成環境友好、熱愛自然的道德取向和行為規范。
2、把握生態文化的四個要素
生態文化的四要素是心智文化,體制文化,行為文化和物態文化。心智文化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認知水平,轉變價值取向,指導體制文化。體制文化為生態型城市運作建立指導性框架,約束行為文化。行為文化是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物化物態文化。物態文化是生態文化的載體,在生態意識的指引下,運用生態化的方法規劃建設城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物態文化陶冶人們的情操,啟迪心智文化建設。各層次在循環往復中。
3、夯實建設生態文化的三個基礎
一是城市文化。結合當地文化的特點,比如常德市可以德文化為核心,以傳統文化為主線,多方面營造文化氛圍。在文化內涵上容納多種元素:讓歷史文化風韻和當代精神交融,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整合,使城市居民感受到文化的氣息和熏陶。二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文化和經濟相結合的產物,也是社會大生產和現代管理的客觀要求。“海爾,真誠到永遠”是海爾集團獨有的企業文化理念,海爾是我們的民族品牌,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它的成功與良好的企業文化密不可分。三是校園文化。把普及環保知識、提高環保認識納入學校教育教學中,建立以學科課程滲透、環保專業課程、課內外活動實踐三者相結合的環保教育體系。常德市積極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2007年,全市有各級各類中小學校1726所,開展環境教育的學校有1650所,環境教育普及率達到95.6%。同時生態環保的專題也要納入干部教育培訓中,把綠色產業、綠色消費、生態城市、生態人居環境等有關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方面的知識真正融入到領導干部的頭腦中,提高其環保意識,增強生態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
(二)調整結構:以循環經濟優化產業行業
循環經濟是將傳統的單向性經濟“資源――產品――廢棄物排放”變為閉環流動型經濟“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它致力于解決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如經濟與環境),收到“魚和熊掌可以兼得” 的效果。以循環經濟理念優化產業行業,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三個問題。
1、重視綠色技術
從三個層面來抓。在產品層面,從產品設計開始,把資源循環再利用的思路貫徹到整個產品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之中。對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也要采取適當技術進行再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在企業層面,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形成清潔、節約、環保的新型企業形象。在產業層面,進行產業的生態化改造,建立和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綠色服務業、廢棄物再利用資源化和無害化產業。
2、重視生產過程
任何企業在建設中必須執行“三同時”(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的規定。嚴格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對重點排污企業實行排污許可制度,做到持證排污。嚴格執行污染排放標準,加大火電、冶金、有色、化工、建材、造紙、釀造等行業的污染治理力度,對污染嚴重的企業、生產工藝和設備,實行強制淘汰制度,努力把污染控制在生產過程之中。
3、重視發展轉型
建成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以產業、科技創新等為重點,形成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促進機制,工業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達到一定高度。發展工業,就必須發展生態環保工業,循環經濟貫穿其中。如湖南省常德市鹽化工產業從上游產品到精細化工,形成了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的產業鏈。德山生態工業園注重自主創新,現已經初步形成以金健米業,武陵酒業,恒安紙業,德海制藥,云錦紡織等企業為代表的支柱體系。
建設生態型城市,要把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于生態產業建設的全過程中,以最小的環境代價謀求經濟最大限度的發展。
(三)安全節約:實現節約資源的綠色消費方式
綠色消費可概括為5R:Reduce:節約資源,減少污染;Reevaluate:綠色消費,環保選購;Reuse:重復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垃圾分類,循環再生;Rescue Wildlife:保護自然,萬物共生。由此可見,綠色消費是一種適度消費、節約消費、健康消費、安全消費和無污染消費。實現綠色消費方式應從以下著手:
1、政府:垂范引導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需要生態政府作保障,需要政府走在前列,為人們的日常消費作示范:
第一,加強綠色消費制度建設。首先,在法律方面:建立一系列環境保護、文明生產和健康消費的法律政策。其次,在體制方面來,打破“地區和部門所有制”、“地區封鎖”和 “地區保護”的格局,建立全國統一的有利于綠色健康產品流動的市場體系。
第二,大力推行政府綠色采購。政府綠色采購就是通過政府龐大的采購力量,優先購買對環境影響較小的環境標志產品,促進企業環境行為的改善,推動國家循環經濟及其具體措施的落實。政府綠色采購的標準不僅要求末端產品符合環保技術標準,而且要按照產品生命周期標準使產品從設計、開發、生產、包裝、運輸、使用、循環再利用到廢棄的全過程符合環保要求。政府綠色采購對社會綠色消費起到巨大的推動和示范作用。
2、社會:普及推廣綠色消費
第一,加強綠色消費教育。社會各相關機構、組織等應加強綠色消費理念的宣傳,普及綠色消費知識,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能源資源節約活動,營造建設生態型城市的良好氛圍,使消費的各環節都體現綠色理念。
第二,提供綠色消費服務。社會提供的綠色服務范圍主要有:綠色飯店、綠色商店、綠色旅游、綠色建筑、綠色音樂。如綠色建筑就是將建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
3、企業:推動促進綠色消費
第一,節約生產。減量化是綠色消費的首要環節,是企業合理利用資源、降低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有效途徑。在經濟發展中,要引導企業樹立“資源有限、節能無限”的觀念。提高創新能力,減少企業生產對資源的需求,用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的利益。
第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戰略,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采取“預防”措施,使企業生產的消費品本身沒有污染,而且消費品生產過程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是實現可持續消費的最佳方式之一。
4、公眾:倡導踐行綠色消費
公眾是最大的環境利益主體,綠色消費與公眾息息相關。公眾是否采取綠色消費方式直接決定著綠色消費的社會化程度。
第一,健康消費。消費者在滿足自己的生產、生活需要時,具有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購買和消費符合環境標準的商品,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
第二,節約消費。節約消費是量力而行、適度消費、公平消費。“節約是最重要的環保,也是最便宜的環保”、“越是文明進步,越要崇尚節約”,把節約作為一種生活習慣和自覺追求,從小事做起,從節約一張紙、一滴水、一度電做起,從請客點菜不浪費等做起。
常德市委、市政府鼓勵人們在生活中崇尚節儉和綠色消費,比如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在下班后和周末時間辦公室空調統一關閉,爭創建設節約型機關單位;對私人小汽車,引導人們選用節油、環保型汽車,以減少廢氣和噪音污染。
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就是要讓環保意識融入到每個人的血液里,我們要讓綠色消費、生態消費成為全社會的一種習慣、一種時尚。
生態型城市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全民的參與,讓我們共同奮斗,把我們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麗、健康、文明、和諧。
參考文獻:
[1] 姜春云.生態文明是一切文明的根基[J].綠色中國,2008(1)
關鍵詞:綠色酒店;綠色文化;綠色消費
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首次引入外國綠色酒店的概念。一些大城市,例如上海、北京、廣州,聘請了國外集團對合資酒店和外資酒店進行管理。引導了許多酒店開展“綠色行動”。直到20世紀初期,我國展開了生態旅游環境年的活動,這次活動迅速掀起了全國范圍內旅游酒店的綠色文化浪潮。
一、我國建設綠色酒店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對綠色酒店的定義,我國目前的旅游界已經形成了共識,綠色酒店就是指酒店作為經營管理的主體,為社會提供安全、優質、高效、有助于人體健康的服務和產品,本著對資源、社會和環境負責的態度,對資源合理有效的利用,使生態環境得到持續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消費者合理消費,最終促進旅游酒店的協調、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我國旅游酒店發展的時間還很短暫,酒店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的社會基礎還不完善,因此酒店業的發展會受到阻礙。在新條件和新時代中,面對著來自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挑戰,酒店應該不斷創新,提高自己在市場之中的競爭能力。我國的酒店企業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國目前已經出臺了綠色酒店的行業標準。標準的出臺說明了我國政府對綠色酒店建設的重視,從另一方面來說,建設酒店的綠色文化已經有了法律的依據并有了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的基礎。但是在綠色酒店的建設之中,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還沒有得到真正的發揮,由于酒店的綠色文化建設并不直接影響企業的盈虧狀況,所以企業打出的綠色文化的旗號始終處于尷尬的狀況之下,酒店很難主動的按照綠色文化的要求對自身進行改造。企業并沒有將建設綠色酒店的計劃提上酒店日程,沒有專門的環境管理部門,管理、監督、制定酒店的綠色文化建設。應該將綠色酒店作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目標,在日常建設之中不斷向著這個目標努力,通過與政府部門和社會力量的協調發展,促進旅游酒店的綠色文化建設。政府的主要作用不僅僅在于為企業設計出一條適合企業發展的綠色道路,更應該對企業實施壓力,通過杠桿作用的使用促使企業主動的采取綠色文化建設。綠色酒店的建設之中存在著目標庸俗化的不良傾向。綠色酒店的建設隨著環境保護的呼聲水漲船高。不僅僅在旅游業,甚至在全社會,綠色風建設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許多酒店存在著趕時髦、追趕潮流的思想,跟風的開始進行綠色酒店的建設。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之中,只打出了空泛的口號,推出一些宏觀的建設標準,或者僅僅給酒店掛上綠色文化的標簽。一些組織推出的綠色文化標準,竟然適用于五星級高檔酒店和路邊飯店。如此廣闊的綠色文化標準,自然很難真正的推動酒店的綠色文化建設。更有很多酒店打出綠色文化的招牌,只是為了以此作為幌子,欺騙消費者,增加酒店的盈利。也有一些酒店片面的展開綠色文化建設,采取減量化的措施,在表面上與控制運營成本,合理使用資源的理念相適應,但是卻并不真正的符合綠色文化的含義。綠色酒店的本質就要是正確處理自然環境與酒店之間的關系,使酒店的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促使其服務水平的提高。
二、建設綠色酒店的途徑
建設綠色酒店已經迫在眉睫,旅游酒店追求綠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酒店和社會環境的協調、持續發展。促進酒店在行業發展和保護環境等方面的良性發展。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使酒店自身不斷凈化,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建設綠色酒店的重要目標是要保護社會生態環境。就我國的現狀而言,雖然建設綠色酒店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但是很多旅游酒店綠色經營的意識還不夠完善,在酒店的管理過程之中,非可持續的、傳統的管理方式和經營理念還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快建設綠色酒店,首先要使酒店的經營者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包換意識,轉變傳統的服務方式和經營體系,在旅游酒店的運營之中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的內容,使社會效益和企業的經濟效益取得雙贏。建設綠色酒店的關鍵在于對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旅游酒店的建設必然會對周圍的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尤其是酒店在經營、規劃、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更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直接的破壞。所以酒店在設計和選址的初期,就要考慮到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將對周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將少環境質量的損失。在酒店和內部設置的裝飾物也要達到綠化的標準,使用經過國家環境檢測的產品,避免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在促進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開辟多種途徑提高旅游酒店的經濟效益并維持其可持續發展,例如,使用較低的費用采購能源,減少對廢棄能源的處理費用,改善酒店周邊的環境,使企業樹立良好的市場形象,擴大企業的消費群體等。提倡酒店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在酒店的營銷過程之中實行綠色營銷,促進企業獲得綠色利潤。酒店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主動的向客人宣傳環保知識,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傳遞給客人。
三、建立酒店環境綠色文化
現代企業文化的重要體現之一是企業的綠色文化。建立企業綠色文化的目的是保護人類健康、保護資源和保護環境。綠色酒店在發展的過程之中應該將可持續發展放在首位,時刻明確自身保護社會生態環境的責任。在日常的經營之中對資源進行合理、高效的使用,為酒店的全體員工提供綠色的價值觀念,營造出完善和諧的綠色企業的文化氛圍。加強對員工環保意識的培訓,樹立起完善的制度,規范員工的日常行為。營造起完善的綠色企業文化,促進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提高,最終使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得到提高。
四、結語
總之,在傳統中,旅游消費的重要場所是旅游酒店。旅游酒店消耗并占用了大量的社會資源,使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廢棄物排放到環境之中,導致了社會資源的枯竭和社會生態環境的急速惡化。建設綠色酒店、構建旅游酒店的綠色文化,有助于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企業的形象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生態文明;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可再生能源;污染
引言
生態文明建設不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而且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其核心觀念就是要求任何自然和諧相處。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是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研究生態文明視角下的資源節能和環境保護意義重大。
1生態文明建設內涵
胡景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支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用和中華民族發展。生態文明指的是人類為了為美好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建設取得的物質成果、制度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貫穿于社會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中的系統過程中,是確保人和社會、人和自然、人和人和諧相處的社會形態。生態文明建設,是將尊重自然規律作為前提,將人和社會、人和自然、環境和經濟之間的和諧共生作為宗旨,是將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基礎,著眼點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
2生態文明視角下的資源節約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資源節約就是要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
2.1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著力加大水資源節約保護力度
水資源是生態環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內涵和組成部分,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必須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重點關注如何確保水資源的利用更加的高效,就是將節水的觀念貫穿于社會的發展和經濟伸長過程中,從源頭對水資源短缺的瓶頸進行打破。要重點關注改善水資源的總體質量,強化水功能區的監督和管理,對水域納污的能力進行核定,加快建立以水域納污能力倒逼陸域污染減排的綜合治污和保護模式。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著眼于生態功能全面提升,大力實施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要以水源涵養為根本,推進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快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同時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堅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積極行動,大膽創新。要打破舊的思維定式和條條框框,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要加快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強化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和政策體系,推動生態文明意識提升和全民參與,努力走出一條能耗排放做“減法”、經濟發展做“加法”的新路子。
2.2加強土地資源的管理和利用
我國人均擁有的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不足,人均耕地資源面積逼近保障我國農產品供給安全的紅線,必須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國土資源部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要求,繼續不遺余力地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積極穩妥推進土地管理改革創新,完善變更調查工作機制,不斷提高國土資源保障能力和保護水平。
2.3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我國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潛力非常巨大,必須將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放到國家能源發展中的優先位置,不斷的推動改善能源結構。通過政策引導以及加大資金投入,不斷的對煤巖液化新技術進行開發和退房,發展以煤炭資源作為基礎的清潔能源;加強沼氣、太陽能技術的應用,建設太陽能電站,加強風能的利用,對農村以及邊遠地區的生活用電問題進行解決,同時,要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
2.4加快對破壞資源和污染環境的落后生產方式進行淘汰
嚴格按照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快對落后生產設備和方式進行淘汰,按照法律和政策標準對一些破壞資源和污染環境以及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火電、小煤礦、小鋼鐵等進行淘汰;另外建立起落后產業退出機制,按照國家政策和市場新乒,引導和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改造。
2.5促進循環經濟大發展
從企業、園區、區域三個層面推動循環經濟發展。開展“一市一園”、“一縣一企”省級循環經濟試點,推廣煤炭、電力、冶金、化工等行業循環經濟發展典型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園區和生態工業園區,用循環經濟理念和模式對各類園區進行再規劃、再改造,形成以園區帶動社區、輻射區域,逐步形成小循環-中循環-大循環互動格局。加快推進國家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試點工作,帶動建設一批資源綜合利用基地,提高全省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水平。
2.6合理控制能源總量
大力調整優化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促進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轉換升級。合理控制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市場交易機制,引導能源消費流向能效水平高的地區和企業。建立能源消費總量預警預測機制,及時預警和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切實改變敞開口子供應能源和無節制使用能源的現象。堅持將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指標與節能目標、GDP增長指標、經濟結構調整指標以及配額市場化交易相掛鉤,建立嚴格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指標評價考核體系。
3生態文明視角下的環境保護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健全生態文明體制提出新要求。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是我們黨在總結實踐經驗、反思現實困境的基礎上提出的先進理念。我們現在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重大現實問題。從人民需求來看,我們迫切需要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安全的食品、舒適的人居環境等,同時,也迫切需要解決很多由于過度開發和污染引起的環境問題。這是百姓的期望,也是政府首先應該解決的。應對挑戰,我們必須要認真面對現實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1)廣泛開展環保宣傳,營造良好氛圍。廣泛宣傳,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基本國策教育,普及生態環保基本知識。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和重點企業負責人的環保知識培訓,不斷提高他們依法行政、守法經營的意識。(2)完善環境保護管理機制。進一步落實環境保護領導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著力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共同推進的生態環保工作格局,健全和完善環保部門統一監管、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工作推進機制,努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3)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擴張,及時淘汰落后產能和生產工藝設備,提高環保準入門檻,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發展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努力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體系。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快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和生產全過程控制的轉變。(4)強化執法監督。健全完善環境監管體系,形成全覆蓋、網絡化的環境保護監管體系網絡,實現環境監管城鄉全覆蓋;大力加強污染源自動監控體系和監管手段信息化建設,增強環境監管的科技含量,提升環境執法能力;依法查處各種環境違法行為,重視解決群眾關注的環保熱點、難點問題,切實維護群眾環境權益。與此同時,要穩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積極開展省、市級生態鄉鎮、生態村、創建活動,努力營造優美的人居環境,共同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4結語
總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在建設生態文明中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J].現代哲學,2007(6):1~5.
[2]袁國華,賈立斌,鄭娟爾.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探索[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3(8):24~27.
進行文藝生態建設首先要弄清生態污染源頭,正本清源,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徹底杜絕,至少是在可能限度內最大程度地減輕文藝生態污染。個體消費者的不健康的消費需求固然直接影響著文藝消費的狀況,為偽劣精神文化產品和文藝產品的生產提供了一個買方市場,促進了它的畸形繁榮。但通過對生產者、消費者積極引導和法律的、倫理的、文藝批評的、生產消費管理監控制度的多種手段的綜合治理和有效的限制手段、措施,可以得到有效解決。所以文藝生產、消費市場的自由運轉并不是產生文藝乃至精神文化生態污染的根本原因所在。根本上的問題在于產業社會自身的生產消費機制和制度運轉邏輯。產業社會對金錢、實利的追求和利潤至上的生產主義、發展主義、科學主義的世界觀,對世界的祛魅,將審美、倫理、親情等一切納入商品化體系的本質缺陷是導致文藝生態污染的源泉所在。要進行文藝生態建設,促進文藝生態的良性發展,就必須清醒認識產業社會文藝消費的雙重效應和過渡性特征。揚長避短,興利除弊,創造條件克服產業社會運行機制與生俱來的局限性。必須把文藝消費放置在整個社會文化生產消費的大系統中考察和應對,保持生產與消費的生態平衡,保持精神消費與物質消費的和諧關系,防止某一部分失調,防止比例不和諧,防止畸形發展。
在文藝消費中必須處理好宏觀消費與微觀消費、整個社會的消費和個體消費的關系。處理好整個消費系統各因素之間關系的協調。從推進文藝生態建設的高度去規范和規劃個體的文藝消費和各種層次、類別文藝消費的比例關系。無論是個人消費還是整個社會的消費,都要處理好目前與長遠的關系,不能因目前的享樂損失長遠的利益,目前的歡樂不能以損失長遠的幸福為代價。處理好經濟增長、利潤增加與文藝事業內涵發展的關系,使之和諧協調,促成可持續發展。處理好個人與全社會發展的關系,處理好個別生產者與整個社會利益的關系。發展推進整個社會發展的公益性文藝消費。
在文藝消費中也必須處理好多種消費形式、需求的關系,使之正態發展,相互促進,良性互動,重建精神與物質的平衡。只有這樣才有助于保持文藝生態的良性發展。人類既需要高層次的精神提升,也需要低層次的欲望泄導,二者是不可分割,并行不悖的,并不互相排斥,相反往往具有伴隨性。因此需要同時關注和重視多種需要的合理性,滿足多層次的消費需要。處理好娛樂與發展的關系,消遣與教化的關系。如果說大眾文藝、通俗文藝帶給人的主要是愉悅的想像,滿足的是人們的消遣、休閑等享受性需要,發揮的是文藝的日常生活功能,那么,精英文藝、純文藝、美文藝的消費則更多的是一種理性化的深度消費,代表了一種不斷超越、不斷提升自我的文化發展追求,這類文藝消費根源于精神生活的深層次、高水準的需求。建設文藝消費生態環境必須重視和充分發揮這類文藝消費的精神提升、文化發展作用。以優秀文藝健康的文藝的深度消費補充大眾文藝消費,引導消費潮流,抵制生態惡化。這類文藝消費具有著指向未來的性質,可以為人們開啟生活的新境界。這類文藝消費的存在和歷久不廢也因為它對應著人類對有別于輕松、消遣、感性體驗、欲望宣泄的生命探索需求。
1. 我國農村群眾文化消費現狀
1.1我國農村文化市場逐漸發展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經濟收入水平越來越高,許多農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部分群眾正向著小康社會水平發展。物質文化需求得到滿足,精神文化需求占比也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文化產品向農村市場涌入,農村文化經營單位越來越多,且從業人口和營業收入不斷增加,整體文化市場逐漸興起并發展壯大,農村群眾文化消費內容越來越豐富,需求得到較大滿足。
1.2消費支出增加且消費行為轉變
我國農村群眾的消費結構已經發生極大變化。過去農村收入大部分用于物質生活消費,很難挪出資金用于文化消費。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消費支出占比越來越大,占家庭開支比重越來越高。同時,文化消費行為也有很大轉變,除傳統的文化形式消費外,多樣化的文化產品涌入,且隨著基礎建設的不斷完善,電視、廣播甚至互聯網、電影均稱為農村群眾文化消費行為的一部分[1]。
2. 當前農村群眾文化消費面臨的問題
2.1公共文化基礎建設較落后
就當前農村群眾文化消費問題分析,其較為基礎的問題之一,即農村公共文化基礎建設較為落后,無法滿足群眾越來越豐富的文化消費需求。雖然我國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建設上的投入越來越大,但發展情況仍不樂觀。體育鍛煉場所和文化活動室仍未建設到位,且在建設后的維護管理上力度不足,造成其利用率極低,實際作用不大。
2.2文化消費支出少且形式單一
農村群眾文化消費情況雖有很大改善,但整體來看,其文化消費支出仍相對較少,且消費形式較單一。許多農村消費觀念仍較落后,除必要的家庭開支外,余錢均存儲起來,用于文化消費情況極少,且消費形式極為單一[2]。大多農村群眾仍以電視作為主要的娛樂方式,部分群眾使用互聯網進行娛樂放松,戶外的集體文化活動參與度仍不高。
2.3不良文化消費發展嚴重
基于較差的公共文化基礎建設和相對落后的文化消費觀念,農村群眾的文化消費形式存在諸多不良文化消費習慣,黃、賭等不健康文化消費形式盛行,造成農村文化建設發展受阻,影響下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時,封建迷信文化發展仍較嚴重,許多群眾主動參與到算命和巫醫消費行為中,造成不良文化消費發展嚴重。
3. 農村文化消費問題的有效策略
3.1改善農村群眾文化消費環境
面對農村文化群眾消費現狀中的諸多問題,要想實現相關問題的解決,應首先改善其消費環境。加強農村文化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體育鍛煉場所、圖書館和文化館、鄉鎮劇場等,加強對農村文化基礎建設的管理,保證其良好維護[3]。同時,強化資金投入,從政策上鼓勵農村文化服務團體建設。多開展免費公共文化服務,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監管,創建良好的文化消費環境。
3.2提高農村群眾文化消費能力
應提高農村群眾文化消費能力,從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入手。農民收入水平提高,其在文化消費上的能力也就相應增強。應加強農村教育事業建設和發展,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實現群眾文化欣賞能力和未來收入能力的提升。同時,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
3.3強化農村群眾文化消費意識
強化農村群眾文化消費意識,應首先對農村群眾的文化消費習慣進行有效引導,消除不良習慣,引導其文明消費、健康消費,樹立正確的文化消費觀念。同時,結合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和喜好,為其提供更加多元化且高質量的文化服務。既提高群眾的文化修養和欣賞能力,還能極大激發其在文化消費上的意識。
中國國家農業部在《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休閑農業要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成為橫跨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新興產業,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滿足居民休閑需求的民生產業,緩解資源約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產業。由于資源主要來源于鄉村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和環境資源等,休閑農業屬于自然生態的休閑旅游事業,與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也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有效方式。
1.1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休閑農業發展的基礎休閑農業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就是農村獨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俗民風和農耕文化等城市所不具備的要素。休閑農業的體驗活動也必須根據農業資源的季節性、地域性、生長性、活動性等特征來設計。例如云南省某地根據生態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以當地農村特有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打造出多種休閑農業模式。四川省某地充分利用背靠大城市的地緣優勢,因勢利導,創造性地提出“五朵金花”的休閑農業模式,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發展和農民就地市民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典范。休閑農業多是在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優越、人文生態景觀豐富的地區發展起來的,沒有清新和美的田園風光、自然和諧的奇山秀水、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等,休閑農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2休閑農業促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一是促進農村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休閑農業不僅涉及農業體驗活動,還涉及無污染、無公害、無化學物質的生態農產品的種植和銷售。生態農產品的種植不但可以減少土地浪費,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還可以促進生態環境的恢復和綠色農業的發展。同時,由于休閑農業發展的構成要素中資源型要素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為了實現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農村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地方政府和農民也會加大對旅游環境的打造和資源的整合,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合理開發,提高資源環境質量,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二是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休閑農業的消費對象主要以城市居民為主,休閑農業的發展可以促進城鄉居民之間的交流,吸引城市信息向農村流動,使農民可以就地接受城市的現代文明觀念及先進的經濟、科技、文化信息等,從而提高農民的科學素質,轉變生存和生態保護觀念,推動建立生態文明制度。總體來看,休閑農業的經營發展,不僅能滿足消費者的休閑、體驗及旅游的需求,還能促進農村地區生態文化建設、打造生態景觀、維護生態平衡、促使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從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創造良好的農村生活空間。
2休閑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2.1缺乏相應發展規劃的指導目前,中國休閑農業的發展大多為當地村民或民營資本自發策劃、發展、經營,缺乏相應的科學規劃引導,對城市消費者的休閑娛樂需求認識不足,大多數停留在農家樂階段。特別是缺乏整體規劃和具有特色的項目設計,模仿現象較為突出。缺乏與區域內其他景點和各種旅游資源的整合和整體開發,難以形成集聚效應,阻礙了休閑產品的規模化開發和產業化實施。在已有的一些規劃中,短視現象嚴重,缺乏對地區經濟基礎、文化傳統、生態環境、科普教育等的綜合分析,缺乏對地區整體可持續發展的考慮,很少有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和具體措施。
2.2設施的過度開發影響生態景觀一些地方休閑農業項目的開發無序無規劃,急功近利現象嚴重。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材料往往是就地取材、亂采濫伐,導致植被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一些工程建設產生的碎磚、石塊、爐渣、石灰及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在附近的土坡、水體,造成嚴重的污染。此外,一些低劣的人造景觀也對自然生態景觀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一些地區為了打造人造景觀,挖湖堆山甚至模仿城市園林綠地的造景手法,對原有的地形、地貌及植被、物種等大肆破壞,導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生態景觀破壞嚴重。
2.3農村生態環境承載力受到挑戰城市居民的出行、旅游、休閑、度假主要集中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大量的城市游客在特定時段集中涌入農村地區的休閑區域,造成農村地區,特別是休閑農場的客流量驟增,超出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生態環境破壞現象嚴重。許多游客產生的食品袋、用品袋、一次性餐具、易拉罐、啤酒瓶、廢紙、瓜皮果核、食物殘渣、骨頭、寵物糞便等的隨意丟棄,對水體、土壤、植被等產生嚴重污染,直接影響農村的生態景觀環境。此外,由于目前中國針對農村地區的垃圾處理技術水平所限,休閑農場的垃圾分類排放、及時清掃外運和就地處理處置均面臨很大壓力。
2.4農村傳統生態文化受到沖擊消費者在休閑消費時,往往容易忽視休閑農場生態環境的脆弱性,特別是一些人群的低素質行為,以及過度消費的做法等,影響著當地居民的消費觀,對農村原有的傳統生態文化帶來沖擊。例如,在云南等地,隨著休閑農業的開發,大批消費者的涌入對當地傳統生態文化帶來的沖擊較大,導致許多年輕農民不安于農村生活,使原本保留較好的傳統民族生態文化面臨傳承壓力,農村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挑戰,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
2.5生態型農業經濟發展滯后在許多農業資源豐富的地區尤其是山區,土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較差,農民脫貧致富愿望強烈,面對蜂擁而至的城市消費者,出現了“蘿卜快了不洗泥”現象,更多人的生態環保意識讓位于發展經濟、快速脫貧致富的心理,加上生態農業的發展成本相對較高,導致生態型農業發展滯后,休閑農業所需的生態農產品難以得到農民的高度關注。同時由于休閑農業資源面、活動面、目的面、經營面涉及因素較多,發展的分散性突出,在自然條件較差、基礎薄弱、人才與資金匱乏、生態經濟建設的支撐條件較差的一些農村地區,難以形成具有生態競爭力的休閑農業產業鏈。
3以休閑農業促進農村生態環保的對策
3.1注重休閑農業的生態規劃休閑農業的項目策劃必須同步考慮生態環境系統保護的規劃,以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之間的關系。一是要對休閑農業的資源基礎(如生態農業資源基礎、自然景觀、鄉村民俗文化等)進行充分分析和評估,從優化布局、因地制宜、保護生態三個方面,做好總體規劃和項目策劃。二是發揮生態規劃保護環境的事前預防功能,預評估休閑農業待開發區域的環境質量及生態承載力,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環境,推動休閑農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性開發。三是休閑農業規劃應與當地的旅游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鎮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規劃、村莊環境建設規劃等相銜接,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和主導產業的發展,保障休閑農業的生態化發展。
3.2推動休閑農業的生態制度建設在政府的政策引導和宏觀調控下,加大對休閑農業的開發管理,建立休閑農業生態準入制度,防止破壞性的開發。一是要制定休閑農業準入標準,嚴格審核休閑農業經營場地的開發、經營活動是否對農村自然生態環境產生較大影響,在休閑農業開發前做好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二是要嚴格休閑農業建設的生態標準,休閑農業服務設施必須嚴格按照標準建設,且環境污染的配套處理設施必須同步建設,且要達到一定的處理標準。三是要建立休閑農業的從業人員環境教育培訓制度,強調從業人員的環保素質,對休閑農業經營者進行必要的環保素質培訓及審查,提升對休閑農業從業人員生產、生活行為的生態約束,為發展生態型經濟建立生態制度保障。四是要建立生態環境破壞處罰制度,對于休閑農業項目開發中的生態環境破壞行為,按破壞程度給予經濟處罰、限期整治、取消開發資格等處罰。
3.3堅持休閑農業的綠色經營與發展發展休閑農業應充分利用好當地的景觀與生態資源,在維護自然生境、提高農產品品質的同時,以挖掘和傳承自然生態為紐帶,通過恢復性建設來完善農村生態景觀建設。一是經營者作為農村生態環保的維護者,應樹立并不斷提升環保意識,樹立環保經營理念,做到不亂排放廢物。同時,還要引導和監督消費者保護生態環境。二是相關管理部門應充分考慮到休閑農場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生態承受能力,密切關注協調客流量,使客流量處于休閑農場的環境承載力允許范圍之內,為消費者提供生態、環保、綠色的放松空間與環境,實現休閑農業的高效可持續發展。三是要培養消費者養成“生態保護、人人有責”的社會責任意識,在休閑消費過程中,遵守農村生態文明旅游規范,杜絕亂扔垃圾等破壞生態環境行為。
3.4推進休閑農業的生態文化建設從休閑農業本身提供的功能來看,休閑農業的核心價值在于體驗不同于城市生活的農村文化,生態因素、文化因素是休閑得以興起的根基。因此在推動休閑農業發展時,要充分注重發揮其文化教育功能,實現農業生產、休閑、生態、科教、文化等全面價值最大化。一是將生態文化與休閑農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相互補充,堅定地走與生態文化相結合的道路。二是在進行鄉土文化、人文景觀的挖掘和塑造過程中,將“天人合一”等傳統生態文化融入其中,使消費者不僅得到自然景觀和人文的雙重體驗,也切實感受到傳統的環保理念,豐富鄉村生態旅游文化內涵,推進“鄉村—生態—文化”發展模式。三是還可以與學校生態教育相結合,為中小學生提供各種可供學習的資源,配合自然生態科學學習的需要創設教材園,通過環境資源、農場實地考察以及現場咨詢等方式,使學生們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從小做起,推動農村生態文化建設。
關鍵詞:市場經濟;大學生;消費價值觀
一、影響大學生攀比現象的原因
1.社會環境。影響大學生消費觀念的因素有家庭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學校環境等因素。隨著計劃生育的影響,當代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從小就得到家人的厚愛。同時,大學生經濟壓力小,具有自由的消費環境。同時,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商品的類型都十分多元化。貨幣在的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富裕的象征,這也滋生了大量的拜金主義。2.文化教育環境。有一位教育學家說過,教育的目標并不是教導學生學習守舊的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去做一些創新的事情。脫離了高中學習壓力,在進入大學之前,學生的經濟支配權利都被家庭管控。而在上了大學之后,學生的經濟權利和消費環境都十分開放,大學生也擁有了消費自主權。而就大學教學體系而言,沒有針對學生消費理財開設針對性課程,僅僅是在道德教育教學方面有所提及。在此環境下,缺少對學生的消費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且很多學校學生的消攀比費情況十分嚴重,一些女生盲目追求限量版鞋子、包包等,而男生也喜歡購買一些高價格的電子產品等,這些跨年齡和跨經濟消費能力的行為愈加泛濫,扭曲了學生的消費心理。3.家庭消費觀念。針對金錢消費,家長的態度對學生有著一定影響。首先,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且學生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觀念也容易受到社會環境影響。很多學生都是跨省讀書,家長都希望子女能夠過得好一點,因此都會過度滿足學生的消費需求。這種盲目地鼓勵消費行為,導致了學生形成不正當的消費觀和認知觀。4.學生自我控制差。結合相關調查分析,很多大學生并不是出生于富裕家庭,但是其花費能力和一些富家子弟不相上下。這一方面是由于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造成的。由于生活環境影響,大學生易受到外界環境的不良風氣影響。且在外界環境影響下,很多學生會存在從眾心理,不能堅持自己的道德底線和消費觀念。相關調研分析顯示,很多大學生缺乏“財商”,沒有自我理財意識,所有的資金都是來源于父母的供應,出現了月初富月末窮的現象。這也體現了弱控制影響下,學生的高消費和超前消費意識,造成了嚴重經濟壓力。5.大學生的求異心理。很多學生之所以購買一些高昂的消費品,并不是其能夠滿足自己的生活使用,重要的是這種產品能夠彰顯自己的“獨特”之處,能夠得到學生的關注。這種虛榮心和攀比心理,是一種扭曲的社會消費心理。且這些消費都是要立足于經濟實力基礎上的,很多學生不得不借助網貸渠道來滿足自己的購買欲。
二、針對大學生消費價值觀的優化策略
1.制訂消費計劃。針對大學生消費行為而言,其主要是缺乏一定的財商和規劃意識。且前期處于一個枯燥的學習環境,唯一的休閑就是網絡購物。對此,建議學生不僅要學習書本上的專業知識,還要多涉獵一些理財、經濟的知識,豐富自己的財商和視野。一些學生還可以結合相關創業課程去優化自己的理財和知識,將消費變成盈利,深化自身的理財意識。同時,建議學生多閱讀書籍,多出去走走,不要把自己約束在課堂環境中,應開拓視野,理性面對消費。2.養成正確的消費習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是落實當代中國科學發展的觀的前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是優化學生的科學消費的行為,建議以校園環境為主體,引導學生采取爭取的消費意識和發展觀,建立科學的消費觀念,結合自身的消費能力和消費需求,將自己的金錢花費在有用的地方,且所有的消費金額都不應當超過自身的經濟能力,以此做到實際消費,且根據自身經濟實力進行理性消費。3.校園應當引導學生正確消費。大學階段是影響學生消費觀成型的重要時期,且大學環境是學生的主要社會社交場所,學校應當肩負起學習指導任務。首先,建議教師改善校園風氣,引導學生將教學重心放在學習上,這樣有助于學生培養好的學習心態。且鼓勵學生樹立一些勤儉節約、理性消費的觀念,借助公開課、座談會等方式去要求一些成功人士來校指導。其次,學校應當定期開展一些活動,讓學生去做一些消費調查,讓其了解消費價值觀和消費經濟能力的相關理念,了解父母掙錢的辛苦,規范自己的消費行為。4.構建家庭教育橋梁。實際上,家庭教育是影響當代大學生消費的重要因素,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有著指導性影響。對此,建議家長結合自身家庭消費環境,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理性消費意識。其次,家長應當結合學生的消費能力,不應當給過多的生活費,并讓學生科學規劃合理消費,實現有節制、有計劃的消費。這樣也能夠制止子女的攀比行為,引導學生正確消費。
摘要:低碳消費模式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最佳消費模式選擇。本文分析遼寧省低碳消費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遼寧省實施低碳消費的自然優化模式、結構轉型模式和生態跨越模式等3種區域選擇模式,探索了實施低碳消費模式的路徑。
關鍵詞 :低碳消費模式;區域選擇;路徑
低碳消費模式包括低碳消費內容、結構和方式,要求在一定社會形態和生產關系下,低碳消費者與低碳消費資料相結合。它強調消費者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在消費過程中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積極實現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各級政府在環境建設和日常管理中,要考慮群體利益和個體健康的保護,形成對低碳物品和綠色服務的理性消費。低碳消費模式是一種建立在科學、適度、健康、文明基礎上的消費模式。實施低碳消費模式能夠推動低碳生產,能夠緩解資源和環境壓力,能夠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低碳消費模式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最佳消費模式選擇。
一、遼寧省低碳消費現狀分析
2010 年8 月,遼寧省被列入國家低碳試點范圍。遼寧省成為中國低碳經濟試點省區后,通過編制低碳發展規劃、制定支持低碳發展的配套政策、優化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積極倡導低碳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等措施,推動了遼寧省低碳經濟的發展。但是,遼寧省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低碳消費模式尚未形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遼寧省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由于總體人口環境承載力較低,已經引起生態與資源危機。存在諸如遼寧民眾低碳消費意識尚未形成,環保意識比較薄弱;政府的示范作用還有待增強,公共建設沒有率先啟用低碳環保設施;機關辦公不能做到資源有效節約,資源循環再利用意識淡薄;媒體在宣揚倡導低碳、環保等社會行為上效用不足等問題。遼寧省是礦、煤資源優勢較突顯的老牌重工業基地大省,但目前能源利用率仍舊過低,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仍在持續。尤其是遼寧省商品市場上綠色低碳環保產品類型少、價格高,占市場需求量較小。因此,遼寧省急需采用一種新型消費模式,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在生活消費中,由于人們在追求新鮮奇特的同時,忽略了對普通食物的珍惜,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奢侈浪費的現象;購置商品時不首先考慮是否低碳環保,而是為滿足自己某種心理需求,在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也存在著種種“高碳”行為。
二、遼寧省實施低碳消費區域選擇模式構建
根據目前遼寧省實施低碳消費的實際情況,以地區經濟發展、經濟技術條件、資源環境形勢和發展戰略為依據,遼寧省實施低碳消費的區域選擇模式為以下三種。
1.自然優化模式
自然優化模式適用于遼寧省的沈陽、大連等發達地區。從發展階段看,低碳經濟發展與這些地區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和結構優化是同步的,技術經濟基礎和制度條件都較好。此類地區以老工業園區改造、發展高新技術、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靜脈產業、循環型農業、循環型社會建設為低碳經濟重點。應著重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醫藥、生物育種、信息產業、高技術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生態物流業、生態商貿業等循環型服務業,倡導綠色消費模式,建立綠色行政體系,建立廢棄物回收流轉交換系統,建設循環型社會。利用和完善現有廢物綜合回收利用體系,圍繞固體垃圾處理,發展再生資源產業,建立廢棄物回收流轉交換系統,加快建設再生資源環保產業園,積極發展“靜脈產業”。
2.結構轉型模式
結構轉型模式適用于遼寧沿海經濟帶相關地區。遼寧沿海經濟帶應以完善工業聚集區循環化改造,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城市礦產”產業和海水淡化產業等新興產業為重點開展低碳經濟工作。以裝備制造、船舶、石化、電子信息產品制造等主導產業為重點,構建產業內和產業間的工業共生網絡,完善產品鏈條和廢物代謝鏈條,加快推進各類產業聚集區建設。大力推進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積極創建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立廢舊金屬、廢塑料、廢舊家電、廢舊電子產品、廢紙等回收系統和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系統,形成分散回收與集中處理相結合的再生資源網絡體系。
3.生態跨越模式
生態跨越模式適用于遼西北經濟區。遼西北經濟區以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為方向,建設特色鮮明、綠色生態、循環低碳的產業體系。針對遼西北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對脆弱的特點,應積極推進農業節水灌溉,提高農業灌溉水利用率,加快建立節水型生態農業生產基地。依托自然資源優勢,積極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推進農村資源的循環再利用,調整優化農村能源結構,鼓勵發展沼氣、秸稈發電等農林廢棄物再利用產業。以煤炭清潔生產為重點,構建煤電建產業鏈、煤電化產業鏈、煤化工產業鏈,在企業內部實現能量的梯級利用和資源的循環利用。
三、遼寧省實施低碳消費模式的路徑選擇
遼寧省實施低碳消費模式,要求政府首先編制科學規劃,引導低碳消費;其次健全法律法規,強化管理職能;還需要從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完善激勵機制,體現政策效應
積極促進國家推進相關資源價格改革,建立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健全資源市場體系,促進低碳商品自由流動;推進稅制改革,調整高耗能產品進出口政策,制定并實施鼓勵低碳消費的稅收政策、貸款優惠政策、獎勵政策;可以通過財政補貼方式鼓勵消費者購買小排量汽車和新能源汽車,推廣太陽能設備,普及節能燈等;通過提高燃油稅、超額用電稅、超額水費等措施,抑制高碳消費方式。構建綠色生產核算制度和體系,納入統計核算體系和政績考核體系。
2.優化經濟結構,發展綠色產業
由以重化工業為主導轉向以新興低碳產業為主導,降低石化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將先進設備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作為發展重點;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能、氫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發展現代綠色服務業,提高其在遼寧經濟中的比重,緩解遼寧經濟增長和資源約束之間的矛盾,促進遼寧生態省建設;繼續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發展綠色農業;解決遼寧省長期以來農業上的面源和水源的污染問題,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
3.強化技術創新,突破制約瓶頸
政府應加大對低碳生產和綠色能源技術領域的投入。努力進行低碳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鼓勵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碳中和技術等。針對電力生產熱能供應、鋼材加工制造、化肥生產等耗能巨大的環節,加快對高效節能的工業鍋爐、節能型供熱或制冷設備、節能電機和變頻器、節能家電、余熱發電、空調節能、建筑材料節能等相關技術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迅速轉化;開發綠色科技體系,包括資源化、減量化及清潔生產等技術。
4.抓好相關環節,促進低碳消費
在企業生產環節,要強化節約生產和清潔生產。在政府消費環節,完善政府低碳采購。對節能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實施優先采購或者強制采購;同時,積極推進公共消費和集中消費,優先發展公共交通,鼓勵發展快速軌道交通系統,倡導使用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等;對水、電、氣、熱實行集中供給,對住宅、學校、運動場館、文娛設施集中供給和使用。在社會消費環節,積極提供包括低碳酒店、低碳旅游、低碳商店等低碳消費服務,積極建設低碳消費社區。在個人消費環節,倡導科學適度、低碳環保、健康文明的生活消費模式。
5.加強宣傳教育,強化低碳意識
利用各種媒體,積極宣傳節約資源、低碳循環、低碳消費的相關知識,加強資源和環境教育,強化公眾的生態、資源、環境和低碳意識,轉變人們的消費觀念,形成消費者的低碳偏好;積極引導人們盡可能減少垃圾排放并進行垃圾分類;倡導適度消費、科學消費、綠色消費和低碳消費等良好消費習慣,抵制過度消費、面子消費、奢侈消費、便利消費等不良消費習慣;優先購買通過環境標志認證的產品,鼓勵節約使用、反復使用物品,盡可能選擇環保的出行方式,養成隨手關燈、使用環保購物袋等習慣;多方努力使生態環保、資源節約和低碳消費活動變成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
遼寧省的低碳消費模式能較好體現低碳經濟的本質,基本符合各地區的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的特點,容易被企業和公眾接受,也便于實際操作。遼寧省進行的低碳消費實踐活動基本反映出區域選擇模式,能夠將低碳消費與生態省、生態市的建設相結合,解決了低碳消費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和定位問題。目前,遼寧省的低碳消費模式尚未形成,需要有關部門大力促進。遼寧省實施低碳消費必須從14個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在尊重低碳經濟規律的前提下,踐行各種低碳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