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務狀況簡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本文之所以采取哈佛框架法是因為運用傳統財務分析法對企業進行的財務分析不夠全面,有些不適用和有毛病的地方越來越突出。比如傳統財務分析法太過依賴報表數據,在源頭數據上把握不精確,無法完全代表企業的經營狀態和效果。但是哈佛分析框架法就填補了這些空缺改正了這些毛病,從戰略、會計、財務和前景四個方面進行系統地分析,可以整體掌控企業的財務狀況,不但有助于外部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而且有利于管理者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
二、哈佛分析框架簡述
2.1哈佛分析框架的定義和內容
定義:哈佛分析框架是一種新型的財務分析方法,它由戰略分析、會計分析、財務分析和前景分析四部分組成,與傳統財務分析法不同的是它把戰略分析放在重要位置,以它為起點對企業進行財務分析。
內容:(1)經營戰略分析。經營戰略分析是哈佛分析框架的根本和出發點,主要包括對整個行業的剖析和對企業的競爭力剖析這兩個方面。對整個行業的剖析采取PEST和波特的“五力模型”,就企業的競爭力而言,運用SWOT分析法發現其在外部環境中的機遇與威脅以及內部條件的優勢與劣勢,再依照企業的實際狀況選擇適合的發展戰略。
(2)會計分析。通過對企業會計政策和會計信息的評估來揭示經營成果的真實狀況;選用適合的會計政策和對會計靈活性的分析,可以降低信息失真的程度,提高信息的可靠性與真實性。重新計算數據后,可以減少會計工作虛報錯報的可能性。
(3)財務分析。通過年度報告公示的財務數據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主要采用比率分析法更直觀地表現財務數據的浮動走勢,對某些重要的指標與同行業的企業進行比較分析,以此評價企業的財務彈性和在行業中所處的位置。
(4)前景分析。簡單來說是對公司未來的成長方向進行預測。主要分為前景預測和風險預測,結合內外部因素,規避風險,制定更加合適的發展戰略。
2.2哈佛分析框架法與傳統財務分析法的比較
傳統財務分析法有杜邦分析體系、結構分析、趨勢分析和比率分析等方法。比如像杜邦分析法它是對幾種主要財務比率的關系來分析評價企業的總體財務狀況。
傳統財務分析法的弊端:
(1)傳統財務分析法太過依賴報表數據,在源頭數據上把握不精確,不能完全說明企業的經營狀態和效果。
(2)報表數據的可比性問題。有關準則規定,不同企業或同一企業在不同的會計期間大概由于企業的自身情況有偏差,所以在相關會計政策、會計估計以及處理方法上有所差異,這就使得不同期間的財務報表對比分析存在問題。
【關鍵詞】企業并購;財務風險;措施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1)10-036-01
企業并購在西方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經歷過四次并購,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又掀起了席卷全球的第五次并購浪潮,我國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響。由于我國企業并購活動的起步比較晚,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存在盲從的情況,因此并購的失敗率較高。實踐證明,企業并購活動既能夠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又存在著很高的商業風險。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并購是人類智慧與狡詐無所不用其極的一個地方,動不動就是幾億、幾十億美元的交易,無疑是一場豪華的資本盛宴。在這場盛宴上,所有的觥籌交錯,可能都另有陰謀,所有的溫情脈脈,也可能暗藏機鋒,所有這一切都在提示四個字:認識風險。由此,對于并購風險的認識,特別是財務風險的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簡述
一般來說,企業的財務風險是指籌資決策所帶來的風險。籌資渠道選擇的不同,籌舞數額多少的差異都必然會引起企業的資本結構發生變化,由此將會產生企業財務狀況的不確定性。這里的籌資通常是指舉債,因此狹義的財務風險可界定為企業因舉債利用財務杠桿而導致財務成果的不確定性。廣義的財務風險指企業在各項財務活動過程中,由于各種難以預料或控制因素的影響,財務狀況具有的不確定性,從而使企業有蒙受損失的可能性。
并購本身就是一項財務活動,并購的成功與否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影響很大,而并購必然涉及資金的籌措。因此,并購財務風險是企業由于并購而涉及的各項財務活動引起企業的財務狀況惡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并購方企業為經營融資所應有的償債能力的控制,或是財務成果損失的不確定性。
企業并購所面臨的風險主要有三類:經營風險、多付風險和財務風險,財務風險又稱資本風險,指并購方不能及時地以合理的資本結構和資本成本獲得預期所需要的并購資金及多付并購價款的可能性。包括目標企業估價風險、融資方式選擇風險和支付方式選擇風險,其突出表現是企業并購資金的短缺和融資成本上升。
企業并購的過程一般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階段:計劃決策階段――交易執行階段――運營整合階,各階段存在不同的財務風險。
在計劃決策階段,并購戰略是公司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并購戰略又是并購實施的依據,如果并購戰略的制定脫離了公司的實際財力而將自身發展定位過高,或者其可行性研究對目標企業的估計過于樂觀,都會導致過大的并購規模和錯誤的投資方向,以至于在并購的實施階段無力支撐。如果在交易執行階段又對目標企業的定價過高,或是對與融資和支付設計的不合理,都必然導致收購方債務負擔過重,然而過重的債務負擔則必然使得運營整合階段的資金流動出現困難,并最終引發財務風險。
二、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加強企業并購計劃的可行性分析
企業并購是一種投資行為,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因而做出并購決策階段的可行性分析就顯得十分重要。
為了減少企業并購可能產生的風險與損失,并購方在確定并購目標企業前,往往要對目標企業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情況進行審慎的調查與評估,發現和了解已知情況以外的其他情況,特別是一些可能限制并購進行的政府行為、政策法規等潛在的風險。
從外部環境看,影響企業經營的主要因素有政治、經濟、法律、技術、社會等因素。從內部情況看,要重點分析目標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市場前景、市場定位、盈利能力、資本結構等。企業并購的決策必須建立在一整套謹慎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礎之上。
(二)加強企業并購執行階段的籌資風險防范
在籌資過程中,可以建立多元化的籌資渠道,從而分散籌資風險,提高財務融資策略的科學性。應充分考慮影響企業資本結構和未來運營的各種因素,盡量采用定量計算及分析方法并運用科學的分析模型進行決策。對各種可行方案切忌主觀臆斷。
企業在籌資過程中首先應根據并購情況合理預測資金的需要量,然后通過對資金成本的計算分析以及各種籌資方式的風險分析,選擇正確的籌資方式,確定合理的資金結構,在此基礎上做出正確的籌資決策,以降低成本減少風險。
(三)加強企業并購后的風險防范
完成并購后,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償債風險和經營風險。因此,應調整公司經營業務和重新定制公司發展戰略,做好財務風險的防范工作。首先,建立風險預報系統,能夠對風險進行有效的識別。其次,重新建立目標企業的管理體系,委任得力的經營管理人員對并購后的新企業進行有效的管理。最后,盡快建立起完善的新企業。
關鍵詞:證券投資;ST股票;風險;收益
最近幾年,每到年終ST股票都會進入到瘋狂炒作的階段,很多散戶投資者盲目追風,結果損失慘重。所以,這就要求投資者在對此類股票投資的時候,一定要認清楚該類股票的投資風險,才能在股市投資中獲取收益。
一、ST股票簡述
ST股票的意思是“特別處理”。是證券交易所對財務狀況存在異常的上市公司進行處理的股票交易,也就是將其日漲跌幅度限制在百分之五以內。這里所說的財務狀態異常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近兩個會計年度的凈利潤為負值,也就是該公司出現每股凈資產低于股票面值或者連續兩年出現虧損的時候,就要對其進行特別處理。(2)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財產報告,注冊會計師出具否定意見或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3)近一年審計結果出現股東權益比注冊資本低的時候,也就是該公司出現每股凈資產低于股票面值或者連續兩年出現虧損的時候,就要對其進行特別處理。(4)近一個會計年度的股東權益在除過有關部門不予確認和注冊會計師的部分后,比注冊資本低。(5)由中國證監會或交易所認定的財務狀況異常。
除此以外,就是由于重大事故、自然災害等導致的生產活動終止,公司需要賠償超過公司凈資產的資金訴訟的情況。
二、ST股票存在的風險
從以上內容可以知道,ST股票與其他類型股票是完全不相同的,其風險系數較高,主要風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退市風險。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ST公司出現以下幾種情形,就會暫停上市:第一,公司股權分布、股本總額出現較大變故,且不具備了上市能力的現狀;第二,公司的財務狀況沒有按照規定公開,或者做虛假財務報告等;第三,出現重大違法行為;第四,在最近三年出現連續虧損的情況。從退市的幾種情形來看,ST股票的投資風險要遠高于其他類型股票,并且風險的類型也是不同的。
(2)誠信風險。上市公司要在股市中持續健康的發展,最主要的決定因素就是要有規范的運作流程及建立誠信質量。上市公司如果缺乏誠信意識,直接的后果就是導致投資者投資的失敗,對于公司而言,信用缺失會造成投資者失去信心,不去投資。所以,就ST上市公司來說,由于其風險較大,投資者需要承擔其他風險之外的信用風險,因此,投資者在選擇ST股票的時候,應該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真實與否,管理層及大股東對中小投資者及上市公司的利益是否存在侵害等有一個自身的判斷,謹慎投資。
(3)融資風險。這里所說的融資主要是ST公司的再融資,由于ST公司存在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公司財務狀態異常,說明了此類公司財務不理想,缺乏先進,資產較差,生產經營的能力不確定等,因此,該類公司已經不可能得到銀行信貸的支持,當然有效的重組除外,否則再融資是比較困難的,投資者需要對這一風險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三、投資ST股票應注意的問題
(1)業績分析。導致ST上市公司業績波動幅度較大的原因主要有:國家政策的調整及干預;產品價格浮動過大;資金并購或重組行為;大面積停產或擴張;原材料價格波動幅度過大;一次性非經常性損益等。一般而言,國家政策調整與資產并購重組對上市公司的影響時間較長,原材料價格及產品價格波動對上市公司的影響相對時間比較短,所以,投資者再進行投資的時候應該明確公司業績浮動過大的原因是什么,對其改變現狀的能力進行判斷,切記不可盲目的進行投資。
(2)技術趨勢分析。由于ST股票存在5%的漲停限制制度,該股票的漲幅被壓縮,造成該股票的漲跌趨勢比較明顯,如果出現上漲的現象,就容易形成連續漲停行情,此時有利于投資者尋找和撲捉黑馬ST個股。所以在面對連續下跌然后出現首次漲停的個股時,投資者應該密切的關注。需要注意的是在投資ST股票的時候適合少量參與,不可長期持有。
(3)公司基本面分析。在投資ST股票的時候,投資者要對ST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進行研究,投資時要選擇基本面相對較好的公司進行投資,此外,為了降低資金重組的難度,ST上市公司財務狀況也不能太差,財務糾紛較少,并且在重組時,當地政府有強烈的扶持意愿。選擇這樣的上市公司進行投資,風險相對較小。
(4)投資策略分析。首先,在進行投資時,該類公司有可能面臨停市的風險,因此應該避開該類股公布年報密集時間進行投資。其次,在對該類股票進行投資時,要對面臨重組及股改的ST上市公司密切關注,因此其中蘊含的獲利可能性較高。最后,對上市公司的各種信息多加關注。(作者單位:宏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李朝鋒,朱天騏.ST股票投資收益因素分析[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1(4).
[關鍵詞]收付實現制;權責發生制;具體措施
一、我國政府會計確認基礎現狀分析
我國目前采用的政府會計制度是1997年預算會計改革后制定的,其中明確規定收付實現制為政府會計的核算基礎。收付實現制對于確保政府行為的合規性是有利的,政府可以通過控制其下屬單位的現金支出狀況來達到控制的目的,而且具有會計核算簡單、提供的會計信息易于理解、數據處理成本較低等優點。然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意識的加強,以及正在推行的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都要求政府會計不僅要反映預算收支的執行情況,而且要反映政府受托管理的國家資源狀況和政府自身的財務狀況。現行的收付實現制雖然能體現政府當期現金的收付情況,但不利于對其受托責任進行評價,不利于準確地揭示政府的財政狀況,不利于全面地評價管理者的工作績效。政府會計確認基礎改革勢在必行,政府會計改革中引入權責發生制是大勢所趨。
二、收付實現制下,我國現行政府會計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財務狀況信息被扭曲
政府財政預決算信息的使用者無法了解政府行政能力方面的各種資源,政府擁有的資產和承擔的負債在收付實現制報表中無從體現。現實經濟中按收付實現制基礎提供的政府及所屬公共部門的財務信息既不披露非現金資產存量的價值、負債,也不提供服務的成本,因而難以揭示財務狀況和財務績效的全貌,財務報告可信性降低。這種會計基礎所反映的會計責任狹窄,提供的財務信息不夠廣泛,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對資產和負債的信息要求,無法了解政府持有的資產消耗、實物交易和欠款等情況。按照這種基礎所編制的財務報表所反映的受托責任比較狹窄,受托責任僅限于現金的使用,忽視了政府管理資產和負債的責任。
(二)容易形成隱形負債,不利于防范財政風險
收付實現制是以現金的實際收付作為確認當期收入和支出的依據,在這種記賬基礎下,政府支出只包括以現金實際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當期雖然已經發生,但尚未用現金支付的政府債務,使政府的這部分債務成為“隱形債務”。就目前來看,這類“隱形債務”主要包括政府發行的中、長期國債中尚未償還的部分、社會保險基金支出缺口、政府為企業貸款提供擔保產生的或有負債及地方政府欠發的工資等。在收付實現制基礎上,政府的這些債務被“隱藏”了,政府的財務狀況不能得到真實的反映,不利于政府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對財政經濟的持續、健康運行帶來了隱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相同會計期間政府的權力和責任不相匹配,有可能出現上下屆政府的債務轉嫁,導致各屆政府權責不清,形成“我們借債,子孫還錢”和“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不利局面,不能客觀、全面地評價和考核政府績效。
(三)與當前財務預算管理改革的要求不相適應
對政府財政信息的使用者而言,因無法全方位地把握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政府行政能力的各種資源信息,不利于對政府部門使用公共資源的效率、效果和經濟性進行正確的決策和管理;不利于政府采購、部門預算和國庫集中支付等預算管理活動的落實;對政府累計形成的負債不能合理的制定償還計劃,對未來的各種或有風險也不能防患于未然。此外,其不適應性還表現在收付實現制預算反映的事項過于單一,其對政府經濟事項的簡單概括造成了表面上信息透明的錯覺,卻無從獲取實質性信息。而且,收付實現制不能正確反映長期決策的成本。
(四)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的混淆
對資本性支出,收付實現制在現付日即作為費用核銷,因而預算報表就不包括此類支出的使用價值和服務年限的信息,這種做法導致國有資產規模和數量信息失真,對這些資產的管理和監督也可能失控。同時,一定程度上也為挪用預算經費開了方便之門。
三、相對于收付實現制,權責發生制的優越性
相對于收付實現制而言,權責發生制有其相對優越性。權責發生制可以為社會公眾充分提供評價政府財務狀況和運營績效的信息。在反映政府財務狀況信息方面,權責發生制報告信息包括了政府運營多方面的綜合數據,如資產、負債、凈權益、收入、支出,對某些約定承諾也可以用報表注釋的形式說明。進一步就信息的各個層面來說,權責發生制劃清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的界限,因而在報告日可以充分、真實地呈報所有的資產和負債項目,有利于政府資產和負債的管理。權責發生制避免了隱形負債藏而不露的問題,政府部門也難以將自身應承擔的當期成本轉嫁給繼承者,對貸款、養老金、社會保險計劃等長期承諾的揭示既有利于今后的運算制定,也在真正意義上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并且能對未來的各種或有風險做到防患于未然。由于權責發生制核算基礎對收入和費用進行配比,對成本進行核算,因而可以提供完整的具有期間可比性、并且能同外部競爭者相比較的成本信息,有利于政府部門制定競爭目標,改進政府的服務質量和效率,提高政府的競爭力。基于權責發生制提供的真實、完整的成本信息,政府部門可以對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進行量化,以衡量自身的工作業績,強化政府的受托責任。同時,權責發生制也給政府帶來了一種文化的轉變,使得政府官員和部門管理者對政府行為控制、業績管理有更深的認識,更加重視政府機構的效率、效果等財務績效管理。權責發生制還可以改變原有收付實現制下政府會計決策短期性的弊端,能提供增強財政長期支持能力的信息,優化政府的中、長期決策。
四、借鑒國外權責發生制改革的成功經驗
從現有的實踐看,權責發生制確實推動了對政府資源的有效管理。采用權責發生制方法,使得政府機構擁有的資源狀況(如資產凈值、存貨等)一目了然,人們可以充分了解這些資源的狀況和使用效率。為鼓勵提高資產使用效率,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在對權責發生制基礎信息判別的前提下,采取資本費用征收措施。也就是說,政府部門占有和購置的資產不是“免費贈品”,政府部門必須為降低費用努力,也必須及時發現和處理閑置不良資產,這樣才能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基于這種思路,澳大利亞國防部在2000年出售或租出了其三個主要城市閑置不用的地產。征收資本費用的措施,也迫使新西蘭教育部賣掉了幾處60年代購置后就一直閑置的地產。同時,權責發生制也實實在在促進了政府的持續運營能力。由于權責發生制下的政府會計信息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負債情況,包括政府過去和現在的決策所形成的債務情況,也可推算隱性負債信息,這就使得政府不得不更為謹慎地進行相關決策。比如,冰島的養老金負債,就是借助新的權責發生制會計體系在預算中確認的。由于公務員
退休后領取的養老金與他的現行工資有關,工資的調整會對國家養老金負債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冰島政府對公務員工資的調整就極為謹慎。這能確保政府穩健地運營,也有利于國家經濟的穩定。
事實上,OECD國家的政府會計權責發生制改革實踐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其優越性基本上壓倒了局限性。一個基本的結論是:在政府會計領域采用單一的收付實現制基礎有一定的局限性。應該借鑒國際經驗,有選擇地進行權衡取舍,循序漸進地實施相關改革。
五、循序漸進地引入權責發生制
通過對西方國家政府會計改革進程的分析,我國政府會計核算基礎的改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國目前還不具備全面推行權責發生制的條件,同時現有的收付實現制核算基礎還能發揮一定的作用,因此我國政府會計核算基礎的改革只能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在保持原有收付實現制為主的基礎上,先對目前急迫需要解決的政府會計的局部領域采用權責發生制核算,然后進行全方面的準備,為進一步推行全面的權責發生制奠定基礎。具體來說:
(一)政府資產類中固定資產采用權責發生制核算
國有資產權益的管理是政府財務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政府作為會計的主體,應將政府國有資產權益的變動情況作為政府理財的一部分,對固定資產的購置成本資本化。同時,對政府及其部門運轉過程中所耗費的固定資產成本通過分期提取折舊的方法予以確認和計量。但對于一些比較難以確認的政府資產,如文物資產、軍事資產等,可以不納入核算范圍。具體做法是:可增設“累計折舊”、“固定資產凈值”科目,每年按應計提折舊額貸記“累計折舊”核算,“固定資產凈值”反映固定資產原值在扣除累計折舊后的余值。對固定資產修理費等費用支出可采用待攤或預提的辦法進行處理。
(二)跨期撥付業務和年終結轉事項應采用權責發生制核算
隨著政府采購業務的深入發展,采購過程中經常出現跨年度支付、跨年度采購尾款處理等業務,導致政府年終結轉不實的事項很多,例如:大型采購項目在保修期結束后支付的跨年度尾款:動用中央預備費支出,因國務院審批較晚,雖已支付現金,但當年上級財政并未及時撥付的款項等等。財政部于2001年頒布了《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暫行補充規定》,其中規定中央財政總預算對個別事項可以采用權責發生制。借鑒上述規定,可以對政府采購中出現的跨年度付款和大型項目在保修期結束后支付的跨年度尾款采用權責發生制核算。具體處理方法是:在年度終了時確認本年應支付而實際未支付的款項,借記“政府采購支出”等相關科目,貸記“暫存款”科目。實際支付這部分款項時,借記“暫存款”科目,貸記“國庫存款”等科目。
電力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它不僅關系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穩定發展,還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社會的生產生活等日常活動對電力的依賴性不斷增大,對供電的穩定可靠性和電能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這都將促進電力行業的迅猛發展。
電力行業是高技術、高資金投入的行業,資金短缺是電力企業普遍面臨的財務問題,電力企業的財務風險不容忽視。有效管理與控制電力企業的財務風險,將保證電力事業的可持續經營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
1 財務風險的相關理論簡述
財務風險是一種微觀經濟風險,是企業的財務活動在未來會偏離預期結果的可能性,是企業經營的總風險在財務活動上的集中表現[1]。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中,有著諸多不可控的內外部因素,這些因素將導致企業的實際財務收益與預期情況產生偏離。財務風險是普遍客觀存在的,它具有不確定性、客觀性、相對性、多樣性、復雜性、機遇與風險并存等特征[2]。
1.1 財務風險的評估原則
財務風險評估應遵循如下三個原則:評估結果可能發生變化;評估結果只是估算值;評估方法是依據一般規律而定的。財務風險的變異性主要是指企業的財務風險程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應經常、定期地評估企業的財務風險;財務風險的評估值只是一個估算值,僅作為財務風險的參考值,而非精確數值;財務風險因時間、企業類型、地點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應避免限定在一般的簡單邏輯中。
1.2 財務風險的評估方法
財務風險評價是根據企業的相關財務數據,分析企業的資產、負債、收益之間的變動與關系,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3]。財務風險可結合定量與定性的方法來度量,當前的主要風險度量方法有:杠桿分析法、概率分析法、風險價值度量法、綜合評價法、風險率度量法等。見表1。
2 電力企業的財務風險成因分析
不同于一般企業,電力企業具有高資金和技術需求,其財務風險主要來自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兩部分,具體風險成因如表2所示。
3 電力企業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電力企業的風險指標選取應遵循系統性原則、內容的動態性與相對穩定性結合的原則、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原則、重要性與全面性相結合的原則、統計上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原則。電力企業的財務主要是從償債能力、運營能力、獲利能力、外部風險和發展能力這五個層面進行評價工作的。
償債能力變量主要是由電力企業的已獲利息倍數、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和長期資產的適合率來反映的;反映企業的運營能力的變量主要是流動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等;獲利能力是企業財務分析的重點,主要指標有銷售利潤率、凈資產利潤率、總資產報酬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等;電力企業的發展能力一般選取凈利潤增長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和凈資產增長率等指標來反映;外部風險主要是指自然災害風險、利率變動風險、環保政策風險、電價變動風險等外部風險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產生的影響。通過分析對比,電力企業可選取上述四項外部風險評價指標與15項財務指標來構建其財務風險的評價的指標體系。
4 電力企業的財務風險規避策略
規避電力企業的財務風險可建立財務風險規避制度,將財務風險的結果管理變為財務風險的過程管理,變被動管理為主動管理,實時掌控企業的風險狀況,實現財務風險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相結合的全面控制體系。電力企業的風險規避可從內部風險規避和外部風險規避兩個方面展開。
4.1 內部財務風險規避措施
(1)構建電力企業的財務信息管理系統。該系統將企業可以實時地收集、分析、管理其財務信息,從而有效地控制企業的財務活動,優化資源配置。
(2)通過“債轉股”等金融手段,豐富企業融資方式。
(3)完善電力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強化風險意識,落實內部風險控制的責任制。
(4)開拓電力的營銷市場,探索電力期貨。電力企業可研究并開發電力期貨市場,使得市場的競價方式成為電力產品規避風險的工具。
(5)完善電力企業的投資風險管理制度。綜合考慮國家相關政策要求、市場發展趨勢等外部因素,科學建立長效的投資管理機制,并對投資項目進行重點的可行性分析。
(6)建立長效的財務預警系統,加強電力資金的監管力度,落實資金風險的相關責任。
(7)強化電力企業的資金集中管理,監控資產負債率,優化資本結構。
(8)提高資金的全面預算管理水平,建立標準的成本系統,嚴格控制成本預算。
(9)提高電力企業的資產使用效率,強化資產折舊的管理。
4.2 外部財務風險規避措施
電力企業應實時關注國家的相關政策,認真分析研究政策傾向,爭取相關的優惠政策。在還債壓力下,電力企業應爭取國家優惠的貸款利率政策;在巨大的用電需求下,爭取國家的相關電價政策。參與制定電力市場的競價上網電價方案,采取防范電力市場風險的措施。
防范自然風險。在災害前,衡量電力企業的工作環境,預測可能的風險,并制定防范措施。電力企業應做好風險的預案規劃,并定期進行演習;通過購買自然風險的保險,來適當轉移自然災害的資金損失。
關鍵詞:并購 財務風險 管理對策
一、對國美收購庫巴案例的簡述
2009年中國家電B2C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為21.2億元,比2008年增長177.0%,增長迅速。艾瑞研究顯示,雖然目前B2C家電網購市場交易規模占家電整體網購規模的比例僅為18.7%,但是未來幾年B2C的增長速度將遠遠大于C2C的增長速度,多重因素激發網購市場發展潛力,競爭態勢將更加激烈。
2010年11月22日,國美電器以4800萬元收購庫巴網80%的股份,正式進軍電子商務領域,根據雙方的戰略控股協議,國美電器今后將為庫巴網提供全線家電3C產品的采購、銷售支持,目前國美實體店銷售的逾10萬種家電商品,將全部進入庫巴網銷售目錄。同時,國美電器還將為庫巴網提供全國性的物流配送、售后服務、會員管理和信息處理等支持。庫巴網CEO王治全表示,借助同國美的合作,庫巴將保持年均300%的增長速度,在2014年達到百億銷售目標,這“將改變家電網購市場‘有規模沒利潤’的格局”。
二、對國美收購庫巴案例的財務風險分析
企業并購是指企業之間的合并與收購行為。企業并購中的財務風險是指由于并購定價、融資、支付等各項財務決策所引起的企業財務狀況惡化或財務成果損失的不確定性,是并購價值預期與價值實現嚴重負偏離而導致的企業財務困境和財務危機。
1、并購中存在的估價風險
根據雙方股權轉讓協議,國美電器以4800萬元收購庫巴購物網戰80%股權,而根據網上資料得到估計80%股權價格為6540.96萬元。這和最終的成交價格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表明了并購中會存在一定的估價風險,由于對企業的估價與并購企業對其未來自有現金流量和時間的預測有關,因此這個估價就可能因為預測不當而不夠準確。另外,并購方與被并購方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性,因為庫巴購物網是非上市公司,很難獲得被并購方真實有效的財務信息,則很難準確判斷出被并購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等,從而存在著估價風險。
2、并購中存在的融資風險
國美收購庫巴的價格是4800萬元,根據資料,并購的融資方式來自企業內部自有資金,內部融資有其自身的益處,其無需償還,也無籌資成本, 但是以自有資金并購,可能造成機會損失,特別是抽調本企業的流動資金用于并購,會使本企業的流動性受到影響,對本企業正常資金周轉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即使完全以自有資金支付收購價款,也存在一定的財務風險。畢竟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不但面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也存在一些新的發展機會,當這些新的發展機會和不確定性因素同時出現時,都需要有一定的資金作為支撐,而企業融資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一旦企業的自有資金用于收購而重新融資有困難的情況下,不但造成機會成本增加,還會產生新的財務風險。
3、并購中存在的支付風險
企業并購主要有三種支付方式:現金支付,股權支付和混合支付。如果支付方式的選擇不當,就會帶來財務風險。國美收購中采用的是現金支付方式,這種方式使得并購方要在短期內有大筆現金的支出,會使得并購方產生一定的壓力。其風險也主要表現在現金支付產生的資金流動性風險。
4、并購中存在的流動性風險
在國美收購庫巴的案例中,根據網上資料得出收購價格的支付方式采用現金支付,現金屬于流動資產,這種支付方式下的并購會存在流動性風險,如圖所示
采用現金支付方式,將會導致并購企業資產的流動性降低,會使得流動比率有大幅度的下降,影響其短期償債能力,使得并購方的資產流動性減弱,進而影響其外部融資能力和盈利能力。另外,并購時也占用了企業大量的流動性資源,從而降低了并購方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反應能力和調節能力,這樣就會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
三、企業并購中財務風險管理對策
從國美并購庫巴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企業并購存在著一定的財務風險,而這些風險貫穿于整個并購活動中,財務風險雖然不能完全消失,但是也應該通過采取一些對策來管理控制這些風險。
1、制定合理明確的企業計劃
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明確企業是否要進行企業并購來尋求更好的發展,在確定了并購后,要謹慎的選擇要并購的企業,要對企業當前自身的條件進行準確的評估分析,首先對自己進行明確定位,再根據自身條件來確定要并購企業,對被并購企業的內部情況和發展能力進行調查、評價和分析
2、合理的評估被并購企業價值
通常在并購中,被并購企業的內部信息尤其是非上市公司有關的真實財務信息很難獲得。企業應該在并購前對被并購企業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調查,并對所掌握的信息進行分析,最終選擇合理的評估方法。
3、合理安排融資方式
并購中,企業應該合理安排統籌融資方式,既不單一追求內部融資也不單一追求外部融資。并購企業應該在對自身情況進行量化分析的基礎上,對并購融資方式進行合理的組合,在自身能夠承受的支付現金能力的范圍內,達到一個比較合理的資本結構,以此來降低融資風險。
4、靈活選擇支付方式
并購中的支付方式多種多樣,而支付方式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估值、融資方式的確定。支付方式的選擇又會不同程度的影響著企業資產流動性,企業要以高瞻遠矚,以發展的眼光,結合自身的財務狀況,在支付方式上采用現金、債務和股權等方式的不同組合,在降低支付風險的同時,也降低了流動性風險。
參考文獻:
[1]鐘小蘭、李屏蘭:淺談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年7月
[關鍵詞] 中小企業;業績評價;問題;平衡計分卡;步驟
[中圖分類號] F640 [文獻標識碼] B
業績評價是指運用數理統計和運籌學的方法,通過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照相應的評價標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對企業一定經營期間的盈利能力、資產質量、債務風險以及經營增長等經營績效和管理狀況等各方面做綜合判斷。本質上看是一種管理控制手段,它將已發生的結果和預先確定的標準進行比較,科學地評價企業業績。為股東考核企業管理者提供依據,也能為企業外部相關利益者提供有效信息。企業業績評價指標的不盡合理往往影響了與企業有經濟利害關系的有關方面對企業真實業績和發展潛力的分析、判斷。
一、企業業績評價的演變簡述
企業業績評價系統作為整個企業管理系統的組成部分,它的發展和演進與社會生產力和企業形態的不斷演進有密切關系,在過去100多年的時間里,企業績效評價的發展和演進,先后出現了三個評價階段:成本評價階段、利潤評價階段、價值和戰略評價階段。
(一)成本評價階段
20世紀初是物質缺乏,需求遠遠大于供給的年代,如何提高生產效率,生產更多的產品是企業管理的課題,企業管理者為此建立產品生產的各項標準,進而以標準成本為核心,產生了標準成本會計、彈性預算、差異分析等管理方法,極大的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
(二)利潤評價階段
隨著企業業務從單一走向多元,涉及的行業越來越多經營區域逐漸擴大,企業管理由集中走向分散經營,投資報酬率法評價企業業績應運而生,最具代表性的評價方法是今天還在企業管理中發揮巨大作用的杜邦分析系統。但經過幾十年的運用,財務指標作為主流評價指標逐漸收到挑戰,來自企業內外部對財務指標的批評也從未間斷。
(三)價值和戰略評價階段
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管理理論的發展和計算機的廣泛運用,剩余收益指標逐漸在理論和實際中得到青睞,能更好反映企業整體價值和未來機會風險的貼現現金流指標廣泛應用,如內部報酬率、凈現值等等。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經濟增加值(EVA),EVA與期權等長效激勵機制的結合,更能鼓勵管理者為企業的整體價值的增長而努力;基于財務指標的種種不足,學者們和企業管理者不斷探索新的評價方式,1992年羅伯特.卡普蘭和戴維.若頓創造性的提出平衡計分卡理論,得到了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廣泛推崇,平衡計分卡的核心是將戰略分解為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四個層面的衡量指標,即用平衡計分卡衡量和描述戰略,戰略包括一系列相輔相成的流程,以滿足客戶的需求,最終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二、我國中小企業業績評價一般指標體系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現行的是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績效評價體系。
(一)財務指標
1.財務狀況指標。主要通過資產報酬水平、成本費用控制水平和經營現金流量狀況綜合反映企業一定經營期間的投入產出水平和盈利能力。具體評價指標有毛利率、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銷售現金比率等。
2.資產營運指標。是指企業利用現有資產創造價值的能力。主要通過資產周轉速度、運行狀態、資產結構及資產有效性等方面財務指標反映,具體評價指標有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
3.償債能力指標。償債能力的強弱直接體現企業的財務風險高低和經營績效的水平。投資人和債權人對該類指標極為關注。主要通過債務負擔水平、現金償債能力等方面反映企業的償債水平,具體評價指標有速動比率、已獲利息倍數等。
4.發展能力指標。主要通過銷售增長、資本積累等方面反映企業經營增長水平、資本增值狀況及發展后勁。評價指標有銷售增長率、資本積累率等
(二)非財務指標
1.產品質量指標。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映產品內在質量的標準主要包括產品平均技術性能、產品質量分等,另一類是反映產品生產過程中工作質量的標準,包括殘次品率、合格品率、返工率等等。
2.員工勞動生產率。每位員工為企業帶來的收入,所耗費的成本,所占用的時間。不同行業有不同的算法,生產企業勞動生產率=產品數量/生產時間;商業企業勞動生產率=銷售額/銷售人數。
三、中小企業業績評價的問題分析
(一)沒有結合企業戰略目標構建評價體系,戰略和指標之間沒有因果的關系
過于偏重財務指標,而財務指標只是定期反映過去的財務績效,不能時時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傳統的財務指標只能對有型資產做記錄,對企業的無形資產、人力資源卻很少能反映,不能提供企業創造未來的價值動因。
(二)靜態指標占主導,缺乏對過程的時時跟蹤和反饋的指標
對于企業發展有深遠影響的指標比如新產品研發、無形資產沒有反映,容易助長經營者短期行為地發生。另一個不合理是對于時時反映企業資金狀況的現金流指標的應用和分析不夠。由于各個企業相關利益體關注的企業財務狀況著眼點不同,各個指標的重要程度也會有差別,應根據企業實際確定指標權重。
(三)缺乏定性的評價分析
兩個發展趨勢迥異的企業,他們的財務指標有可能在某個時點上是相近的,因此業績評價不僅應當僅僅關注利潤、資產報酬率等財務指標,還應當關注企業產品的市場狀況與發展趨勢、市場占有率、客戶滿意度、企業創新、員工素質、甚至還包括社會義務等更廣闊的非財務指標,企業的財務狀況及未來發展空間等等是難以用單純的貨幣指標來衡量。
四、運用平衡計分卡進行中小企業業績評價的建議
平衡計分卡集成了西方現代的管理理論和思想成果,包括股東財富最大化理念的盛行,以顧客管理為中心的再造流程思想的興起,人本管理思想的發展等。它強調企業績效和企業戰略的統一,突出企業戰略在企業中的核心位置,使企業每個員工都清楚企業未來的戰略,每個部門和個人的責任和努力的方向、路徑。通過從財務、客戶、內部業務流程、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設計適當的業績指標,為企業提供可量化、可評估的評價指標,有利于全面系統的監控企業的戰略執行和促進戰略達成。平衡計分卡中的每一項指標都是系列管理關系中的一環,互為因果,通過各環節把企業內相關組織目標結合起來。
(一)財務維度
財務維度主要關注如何滿足所有者的利益,對反映過去已發生的經營結果是有價值的,企業可結合信息系統的開發運用,依據平衡記分卡制定若干具體的財務指標:如凈資產收益率、核心利潤、總資產周轉率、銷售增長率等,以及被廣泛運用的經濟增加值(EVA) ,當然財務指標還應該包括現金流指標,比如盈利現金比率等。
(二)客戶維度
平衡計分卡將企業戰略及核心財務指標與客戶的目標緊密結合,通過關注滿足客戶的需求,比如產品質量、供貨時間、服務、客戶盈利能力,實現自身的戰略目標。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無非靠兩點,一個是低成本,一個是差異化,也就是為客戶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以及良好的產品形象和服務。評價指標具體可以分解為諸如品牌認知度、客戶保持率、客戶利潤、企業與客戶的關系、市場份額、市場增長率、客戶保有率等指標
(三)內部管理流程維度
內部業務流程實際上是企業為完成績效目標所進行的運營過程。企業可以結合信息系統,通過內部流程設計,提高新產品開發水平,滿足客戶的需要。通過科學管理生產過程,高效、持續、及時的將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提供給客戶。通過建立靈敏反映的售后服務系統和流程,為客戶提供可信賴的保證。指標應該既包括短期的業務流程改善,還包括長期的產品和服務規劃。比如新品研發周期、單位成本水平、訂貨交貨時間、企業應急反映時間和效果評估等。
(四)員工學習成長維度
為滿足平衡計分卡上的財務方面、客戶方面、內部經營流程方面的目標,必須有相應的人才做為支持。人才不能只靠“空降”,企業必須有“樹人”的長遠理念,做好人才規劃,這是企業長期發展的基礎和保障。企業可圍繞員工能力和創新的培養,建立學習成長類指標用以評價員工管理。比如:職業發展規劃、核心人才比重指標、高層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員工年培訓時間、保持度、員工知識水平等等。
五、建立平衡計分卡的步驟
(一)制定企業遠景目標與發展戰略
平衡計分卡貫穿企業管理的全過程,是將企業的戰略目標和遠景轉化為一系列互為關聯的可衡量指標,因此戰略目標是平衡計分卡的前提和條件,企業管理者應綜合考慮企業的內外部環境、發展階段、發展方向、核心競爭力等因素制定切實可行的遠景目標和發展戰略。戰略目標切記適當性、激勵性、容易理解兼顧成長性。
(二)將戰略目標轉化為業績衡量指標
為平衡計分卡選擇具體指標的目的是確定哪些指標最能傳達戰略的真實意圖,每個企業的戰略不同,那么平衡計分卡都應包含各企業獨特的評價指標,當然一些核心指標大體上應該一致比如:核心財務指標包括投資報酬率、經濟增加值等;核心客戶指標包括市場占有率、客戶獲利率、客戶滿意度、客戶保持率;內部流程指標包括運營管理流程、客戶管理流程、創新流程、法規;核心學習成長指標包括:員工滿意度、員工保持率、員工生產率等。
(三)將戰略與部門、員工的目標掛鉤
為了最大限度發揮平衡計分卡的優勢,管理者必須與整個企業及主要外部利益相關人共同分享遠景和戰略,管理者、部門、員工上下溝通,對戰略目標進行分解,達成共識,形成各層級的績效考核指標。這里特別強調,一定是管理者與員工一起制定目標,員工能對照目標評估自己的工作。只有員工了解各自業務單位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步驟以及戰略目標與本人的關系,才會自覺配合方案的實施。
(四)實施中的溝通與反饋
在實施過程中,利用各種渠道如內部刊物、公告、會議等形式讓每位員工知道企業的遠景、戰略、目標及業績衡量標準。鼓勵員工就如何實施戰略提出建議,為企業的未來出謀劃策,促進員工學習,修改、適應戰略的要求。對出現的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進行修正。
(五)建立與平衡計分卡掛鉤的激勵機制
為了充分發揮平衡計分卡的實施效果,必須和考核體系、獎勵制度結合起來,使每個人的工作具有方向性,使企業的每個層面、不同部門的員工的注意力在各自的工作業績中,最終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當然不同行業和不同發展階段的公司實施起來都會有差異,評價體系建成后也要隨著企業狀況變化、經營周期等不斷豐富評價內容。比如有些企業的戰略與供應商關系密切的情況下,可將供應商維度納入到評價體系中來。
[參 考 文 獻]
[1]高級會計實務[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由于我國醫療衛生行業的不斷發展,使得我國所有地區均執行了全新的會計制度。新醫院會計制度以使用范疇、核算基準、財務報告體系及會計要素等層面進行轉變,對醫院財務報表編制產生影響,這也對醫院管理人員在了解醫院財務信息方面更為加強。
關鍵詞:
醫院;會計制度;財務報表
醫院財務報表分析作為綜合性財務管理,包含醫院內部及外部管理中的所有方面。透過醫院會計部門給出財務報告,可以評估醫院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隨時發現問題所在,并給予改正。并且,能夠為醫院的管理層提出更為適合的決策支持及內部績效考核的根據,以此更好地評判醫院的經營狀態及成果,加快醫院的進步。本文通過筆者常年在醫院財務管理方面的經驗,對新會計制度下醫院財務報表分析提出方法及建議。
一、新醫院會計制度下醫院財務控制中的問題
自從新醫院會計制度實施以來,我國各個醫院均將新會計制度運用于財務控制中,修改并更新了醫院原本的規章制度。但新醫院會計制度真正執行還需一段時間,對于新、舊醫院會計制度過度過程而言,醫院財務運轉情況需要通過相應的調整,這也令財務控制產生問題。
1.醫院財務控制體系需要完善。
通過我國醫院財務狀態而言,許多醫院均欠缺完整的財務控制及評價體系,所以,許多醫院財務核算只展現出數據核算功能,并未有效發揮出財務管理及控制層面的作用,這也令醫院財務控制質量較低。并且在眾多醫院當中,雖然創建了財務控制與評價體系,可是在財務控制層面并沒有完善的制度進行支撐。醫院財務控制大多偏于前期與后期財務核算,從而忽略財務核算,這也在某種程度中對醫院財務控制質量的提升有所阻礙。
2.未及時、全面設定會計科目。
對我國一些醫院而言,會計科目設定并未實現,較多原本科目并未及時更新,依舊具有不具體、不科學、不細致科目存在。落后的會計科目對醫院財務信息及核算的正確性形成不利因素,這對醫院的財務控制具有阻礙的作用,對醫院決策層管理的決策具有影響。
3.財務工作人員素質較低。
新醫院會計制度在原本會計制度中進行更新,因此也對醫院財務人員標準相對提升。可是由于新醫院會計制度推行并不順暢,許多醫院財務人員并未全面、徹底學習和掌握新制度,并且在思維及方法中均呈現原地踏步的狀態。所以,財務人員會計理念及素質需要不斷提升。
二、新醫院會計制度下醫院財務報表分析方法及建議
1.財務報表分析方法。
財務報表分析方法包含了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趨勢分析法、結構分析法、綜合分析法等,本文僅對前兩項分析法進行簡述。一是對比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將相應財務報表數據及已確定標準進行對比,獲得區別,并對區別進行分析,獲得原因并以此對未來趨勢進行評估的方法。比如將本月財務報表與以往同年、同月財務報表進行對比,獲得出當前財務報表狀況,并對未來發展形勢進行評估,從而對未來月份經營狀況進行修改,以便獲得更好的預期效果。二是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對形成財務報表指標有所改變的因素給予分析,尋求最關鍵因素。此種方法通常先將對財務報表有所影響的某個指標改變的所有因素相結合,之后將其中一個因素作為可變因素進行更替,尋求所有因素對財務報表指標的影響程度,以判斷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也將此分析法稱為連鎖替換法。
2.財務報表分析建議。
盡快適應新會計制度,持續提升技術能力。醫院財務人員技術水準決定醫院財務管理程度,但是新醫院會計制度則進行了較大的改動,身為財務人員應對相關知識進行學習,對相應理念進行深入理解,掌控變動內容與相應差別。醫院是一項尤為關鍵的行業,許多財務指標值自身的敏感性非常強,比如固定資產折舊率、醫療服務成本、收支結余、壞賬賬齡、藥品庫存價格等等指標值在不同階段的改變均對不同潛在危險元素不同方面造成反映。若透過此類敏感性財務指標監控財務危機,則需先通過對醫院負債狀況進行關注,定期分析、及時,以此為領導提供最正確的結論,以制定相應政策避免負債運轉危機。將所有環節確保在風險可控范圍內,以便隨機應對財務工作當中的不可抗力,并且令原則最優化,提供不同方案,將最優方案及最有總量的比例確定清楚。財務部門需要從整體方向搜索敏感性預警指標的相應財務內容,動態跟蹤實現監控經營方式所有過程,以預防風險的發生。還需不斷積極預先對一切主要決策活動進行評判,將存在的問題及時反映給工作人員,當決策時需預先避免財務相應存在的風險,對存在的風險進行防范,對經營決策科學性進行評判,對企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財務為真正體現醫院經營成果最直接的標準,可以如實體現醫院在日常經營中的不足,并對醫院發展形勢進行體現,為醫院的決策、管理優化給予重要數據。這也需要不斷對財務進行細致化管理,注重財務所有指標,有效運用財務報表分析成果。
三、討論
在2012年1月1日起,新醫院會計制度在全國開始執行,雖然在新制度與舊制度中產生了較大改變,可是依舊具有眾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給予解決。本文僅僅在理論方面對這些產生或可能會產生的問題進行探討,依舊需要在實踐中進行考驗。并且,從研究方法層面而言,也具有一定不足。并且,本文所提出的問題論述還不夠深入,只停留于經驗判斷當中,還需要通過更為充分的理論進行支撐,新醫院會計制度對財務分析的影響依舊需要在醫院的實踐當中進行求證,對財務分析的影響還需不斷深化。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醫院會計制度改革必定對醫院財務管理工作迎來全新的影響,所以,醫院必須加強重視,極力推動,組織會計人員不斷進行學習,有效運用財務報表分析的結論與價值,以此提升醫院財務管理能力。
作者:李偉 單位: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參考文獻:
[1]財政部.關于印發《新舊醫院會計制度有關銜接問題的處理規定》的通知(財會[2011]5號)[Z].2011
[2]陳陽,鄭鳳春.新醫院會計制度執行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基于醫院財務報表分析[J].現代醫院管理,2013(3)
關鍵詞:內部審計 公司治理模式 轉軌經濟
內部審計作為所有者對經營者監督的一種形式,在公司治理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內部審計又是公司日常經營中的管理手段,在公司績效管理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完善的內部審計對于企業運行起著積極的作用,本文基于公司治理的角度,對我國企業內部審計模式進行了探討。
一、 我國企業內部審計作用現狀
公司治理是現代公司運作的基礎,它提供企業內部各項管理活動的環境,內部審計作為企業內部控制活動的一部分受到公司治理的制約。同時,內部審計也提供公司治理所需的信息,公司治理的優化離不開有效內部控制的保障。
中國正在由原來行政主導的計劃經濟體系轉變為市場主導的市場經濟體系。很多企業在這一大環境下誕生,轉軌經濟中的公司治理還處于行政治理型向經濟治理型過渡的階段,在當前這種內部治理環境下,內部審計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 內部審計定位缺失。內部審計的動力是行政命令,而不是內生的經營管理需要,內部審計工作主要圍繞國家行政命令展開。
2. 內部審計基礎薄弱。內審人員缺乏專業勝任能力,缺乏勝任能力。在國有企業中,內部審計需要接受政府審計的監督和指導,甚至依照政府審計的指令來進行。
3. 運行中的公司治理未能將內部審計納入公司治理的框架中,公司治理運作不規范,治理主體對內部審計需求不足。我國公司治理的“監督實施主體缺位”,長期以來,我國企業內部審計是作為一個職能部門存在,在經理層的領導下,對接受分權的其他職能部門、下屬企業進行監督、減征和評價。
4. 現行的《公司法》以及《審計法》中隊內部審計未做具體詳細的規定,針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法律法規亟待完善。
二、 國際公司治理模式概述
世界上主要有三種有代表性的公司治理模式——英美模式、德日模式和東亞與東南亞家族治理模式。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的我國公司治理模式兼具了以上三種公司治理模式的特征。
(一) 英美模式
英美模式(又稱盎格魯——薩克森模式)建立在股權融資基礎上,股權以高度分散的社會公眾為基礎,證券市場及公司控制權市場發揮著紅瑤的監控作用。公司所有權較為分散,鼓動很難直接影響經營者。同時,發達的證券市場對公司控制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公司經營欠佳,眾多的分散投資者“用腳投票”來影響股票價格使公司管理當局面臨被董事會解聘的威脅,同時,公司在其股價下降后很可能被接管或收購,這同樣會使經營者面臨失業。
英美公司中沒有監事會,而是由公司聘請專門的審計事務所負責有關公司財務狀況的年度審計報告。公司董事會內部雖然也設立審計委員會,但它只是起協助董事會或總公司監督子公司財務狀況和投資狀況等的作用。由于英美等國是股票市場非常發達的國家,股票交易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公司財務狀況的真實披露,而公司自設的審計機構難免在信息的及時性和真實性方面有所偏差,所以,英美等國很早便出現了由獨立會計師承辦的審計事務所,由有關企業聘請他們對公司經營狀況進行獨立審計并審計報告,以示公正。
(二) 德日模式
德日治理模式被稱為是銀行控制主導型德日模式(又稱萊茵模式)以主銀行制和法人相互持股為主要特征,公司股權較為集中,銀行及作為主要債權人有作為公司的大股東通過內部治理結構直接參與公司治理。銀行和企業之間是典型的關系治理,法人股東西往公司獲得長遠的良好發展以增加利潤,或是為了保持業務上的聯系,公司的日常運作主要依靠兼任公司董事的內部管理當局,包括內部審計在內的一切活動都圍繞企業的長遠發展進行。監事會在整個監督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的成員都是非執行董事,并且有人面管理委員會委員的權利,這樣,就無需再設立獨立董事及審計委員會。
與英美國家不同,德國和日本的公司很少到證券市場上直接融資(近年來這一情況正在緩慢改變),公司的股權主要由銀行或法人股東之間相互持有,股權相對集中。內部審計兼任董事長的行政首領領導,相對于管理當局獨立性較差,內部審計人員主要由管理當局任命。
(二) 家族治理模式
家族監控型公司治理模式以東亞國家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的許多公司為代表。在這種公司治理模式下,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集中于一體,公司的主要控制權在家族成員中配置,呈現權力高度集中的特點。公司決策由家長主導,經營者的激勵和約束缺乏持續性。家族企業以保障家族利益為最高目標,當企業發展與家族利益沖突時,企業利益讓位于家族利益。
家族監控型企業由于股權的家族控制,小股東和家族以外的利益相關者難以對公司的經營管理活動實施必要的監督。在這種治理模式下,董事會形同虛設,監事會的作用也無從談起。
三、 我國企業內部審計模式的思考
我國的經濟體系允許不同所有權安排的企業并存,這種現實決定了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必定是多元的。不同類型的企業應該采取不同的公司治理目標模式。涉及國計民生以及涌來彌補市場缺陷的國有公司或國有控股公司應當采用核心利益相關者主導的共同治理模式。其他企業可以采取股東主導的公司治理模式。不同企業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有不同的具體運作方式,企業內部的審計模式也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一) 涉及國計民生以及用來彌補市場缺陷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公司
涉及國計民生以及用來彌補市場缺陷的國有企業活國有控股公司一般都采用監事會加董事會的雙層智力結構,其中的監事會專司監督職能,內部審計應隸屬于監事會領導,監事會決定內部審計的工作程序、組織形式、審計內容,審核內部審計的成果。內部審計可以同時向監事會和最高管理當局報告,這樣可以與現有的公司治理結構相結合又能對其他的管理部門保持超然的獨立性,甚至對一些可能發生道 德風險的董事產生有效的遏制,有利于強化企業內部監督機制,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目前我國監事會功能較弱,監事會事實上是董事會附庸,我國可以適當借鑒德國公司治理中關于組織機構設置的經驗,探索監事會的改革:改善監事會的人員結構,提高對監事會成員的專業勝任能力的要求,以提高監事會的監督質量,強化其監督與控制職能。擴大監事會的職權范圍,建立由監事會領導的審計委員會,該委員會全部由獨立董事組成,并賦予審計委員會對公司財務報告流程及內部控制的監督權,明確規定審計委員會負責推薦會計師事務所及參與商定審計計劃等。
(二) 上市公司
隨著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分制改革進行,國有股、法人股逐漸實現全流通,我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模式更多地具有了實踐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客觀條件,在內部審計模式的選擇這一問題上,可以適當借鑒英美公司管理模式的經驗。
在證監會和經貿委頒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在上市公司的董事會中設立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是上市公司的一個內部監督機構,主要負責上市公司有關財務信息披露和內外審計以及內部控制過程等的規范和監督,降低上市公司的經營和財務風險,審計委員會對完善公司治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內部審計機構由董事會的審計委員會或總經理領導并開展日常性的監督工作。同時,鑒于我國上市公司與英美公司具體情況的差別,可以在企業內部監事會。盡管監事會和內部審計機同時并存共同發揮作用,但是對工作內容應有所分工。監事會的職責應側重于對財務活動和結果的審計如復核公司財務報告、提議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并與之溝通、對其工作進行評價等。其中,內部審計機構一般監督企業內部各部門的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這種模式有利于加強對企業的全面監督,促進企業各項經營目標的順利實現。
(三) 民營企業已經民營資本占主要權重的企業
經濟轉軌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以及國有股份所占比重不大的公司可以采取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領導下的內部審計模式。內部審計人員的任用以及內部審計的工作程序、組織形式、審計內容、審計成果的審核均由審計委員會負責。
企業設立內部審計機構,在董事會的審計委員會或總盡力領導下,開展經常性的經濟監督工作,并定期向董事會或總經理報告工作,這樣內部審計可以及時向股東提供治理所需的信息,又可以協助經營管理部門加強內部控制、提供管理水平。同時,企業也可以設立監事會,但件事會不開展日常性工作,而是定期或不定期通過親自審查或委托中介機構組織審查等方式,評價董事、經理人員的職責履行情況,控制內部審計的工作內容和工作質量。這種模式有利于減少監督的工作量和強化企業管理制度。
四、 結語
一系列的公司治理改革將內部審計推向前沿,內部審計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必要環節。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轉軌階段,多種所有制并存,企業類型存在較大差異,所以筆者認為一味尋求一種放置四海而皆準的內部審計模式目前在我國缺乏可行性,所以文章從公司治理模式差異角度對我國企業內部審計模式進行了研究。當然,筆者對我國企業的分類也許不夠恰當,而且企業內部審計模式除了受公司治理模式的影響之外,還受到企業文化、價值取向等影響,這些也是今后研究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汪國銀、林鐘高,2005,“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內部審計研究”,《財會通訊(學術版)》第2期
陳艷麗、劉英明,2004,“基于公司治理的內部審計問題研究”,《審計研究》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