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科技推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作者:張虎 劉嘉 單位: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涉農科研工作
清華大學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發揮服務社會職能,積極參與國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相關課題研究。圍繞農村建設和發展中各方面問題,近年來,學校20多個院系承接了近百個涉農科研項目。在農業生產方面,開展了提高農村奶牛養殖業水平、推進乳業發展戰略研究,改良棉花纖維強度的轉基因工程研究等工作;在村鎮建設方面,開展了北京市門頭溝區萬佛堂村新農村規劃、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新農村規劃等工作;在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保護方面,開展了農村沼氣運行管理機制和清潔發展機制研究、促進中國西部農村地區可再生能源綜合發展應用等工作;在政策法規和社會保障方面,開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保障研究、農村糾紛解決與農村社會穩定問題研究、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變化以及農村法律服務問題研究等工作。中心致力于針對我國北方地區如內蒙古、寧夏、吉林、山西等省份基本不能種植任何作物的鹽堿荒漠地區,利用化學、物理或生物等方法對其進行生態修復與改良,為國家嚴守18億畝耕地的紅線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改良后的土壤和荒漠上常態性種植的植被和農作物能夠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達到減緩溫室效應和和調節氣候變化的效果。而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是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正大集團的支持下,依托公管學院成立的。研究院旨在開展中國“三農”問題的高水平研究,培養服務于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在開展具體的農業科研項目的基礎上,清華大學也積極通過推動清華大學鹽堿地區生態修復與固碳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等的跨院系科研合作平臺的建設,深化科研合作體制和機制改革,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培養服務于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推動中國“三農”問題的高水平研究。
思考與建議
目前,高等學校在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方面所采取的各類模式,都是在與地方政府、農民緊密合作的基礎上共同探索得出的有效途徑,非常具有借鑒意義。但現有服務模式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目前高校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多以“點”服務為主,一般由高校個體自發性組織開展,服務區域也比較分散,服務項目之間的互補性和互動性不強,難以形成輻射效應;第二,周期較短,由于很多項目是間接式獨立進行,相關的持續性配套服務資源供給不足;第三,服務主體和服務內容多以涉農高校和農業科技為主,綜合性高校的參與以及關乎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制度創新、法律法規及保障體系等類服務較少。這些服務模式都需不斷地完善和創新,才能滿足我國農村新形勢的發展變化以及國家建設新農村的迫切需求。未來一段時期,在提升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水平方面,高等學校可在已有基礎上加強如下幾點工作:第一,內部資源整合,將學校、農村和農業項目研究領域的學科資源進行集中和融合,梳理出若干能夠“打包”的服務模塊;第二,制定長期服務規劃,要結合自身的服務資源,針對服務的農村區域,規劃不同層次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模式,不單要有具體的項目,也要有宏觀和戰略層次的研究;第三,條件成熟時,可探索聯合地方及企業,共同建設服務農村發展的跨校、跨區域的資源整合和共享平臺。以區域創新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求為導向,探索機制體制改革和服務模式創新,通過多學科集成、政產學研融合的方式,為農村發展提供可持續的長期服務。
一、當前農業推廣中農民科技素質教育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農業現代化程度不斷發展的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制約因素已經不僅僅是自然資源的不足、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而是農民的素質,特別是農民的科技素質。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深入,我國農民科技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與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根據對公民科學素養的調查發現,發達國家每畝耕地平均擁有一名農業科技人員,農業從業人員中接受過正規高等農業教育的達45%―65%,而我國目前每萬名農村人口中平均只有6.5名農業技人員。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六到七年,其中還包括大量文盲。這種農民科技素質普遍低下的狀況相對于促進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推動農業現代化事業來講是不容樂觀的。而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農民科技素質教育事業的落后,主要表現在:
1.農村教育落后。根據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統計分析處理,農村教育的人員結構和數量約占全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人數(9940萬)的79%,但主要集中在小學階段,初中階段教育不盡如人意,高中程度則是鳳毛麟角了;根據社會科學院數據統計,截至2008年末,我國農村人口數9.2億,而以農民學校培訓、資格證書和轉崗為主的農民素質教育與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僅為291萬人,僅占全國農村總人口的0.32%,約300人中只有1人受過職業技能培訓;以農村骨干、農技推廣人員和農村基層政府管理人員繼續教育為主的農村從業人員繼續教育人數為5831萬人,僅占全國農村總人口(9.2億)的6.3%。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嚴重滯后,無法滿足農村勞動科技文化素質提高的需求,無法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
2.教育培訓資源不足,農民科技培訓渠道、形式單一。據調查,現有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機構主要是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涉農部門的各種職業學校、培訓中心以及部分職中。這些培訓機構一般只集中在縣城或鄉鎮舉辦培訓班,很少深入農民群體,甚至大部分農業技術培訓學校形同虛設。通過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我們得知,當前農民接受科技培訓渠道主要是自學和農技推廣機構(包括農技推廣部門、專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培訓。培訓形式以現場指導和課堂授課為主。調查還表明,不足三分之一的農民會一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訓,接受過三次以上技術培訓的農民更是不足3%。
3.農業科技推廣機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現在:
(1)農業推廣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早在1950年我國就頒布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站條例》,后續有1972年的《四級農業科學實驗網》、1993年的《農業技術推廣法》、1999年的《關于穩定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意見》及一系列相應的政策規定,再到地方出臺的《農業技術推廣法》的實施辦法等,都從法律上對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進行了規范和制定,但在這過程中并沒有建立起與法律和政策配套的實施機制,在許多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基本上被邊緣化。
(2)以政府指令為主導。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手段基本以行政指令為主,習慣于下計劃、要項目、等任務,為推廣而推廣。
(3)以技術為導向。目前人們越來越關注科研成果的市場性和實用性,但多憑主觀推測,在傳統推廣模式引導下,無論科研人員還是推廣人員,最關注的還是如何把技術成果本身推銷給農戶,而非市場需求和農民對它的接納程度
二、加強農民科技素質教育、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的對策和措施
農民科技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針對農業推廣過程中農民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改革農村教育體制。首先要從法制的基礎上重視農村教育。其次,要加大農村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增加農民科技培訓預算,從政策、資金、科技人員等多方面支持農村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三是建立并完善農村基礎教育、中等農業教育和高等農業教育三級體系,使農村義務教育、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實現資源整合共享,全面開展農村教育事業,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知識水平。
業科技推廣作為農業生產的關鍵性環節,其根本目標是為了實現農業發展團場增收職工致富,實現團場效益最大化。在實際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中,存在著眾多問題,例如,目前團場農業推廣模式過于單一,主要是團場農業部門的農業技術推廣站,將農業技術向廣大農民進行推廣;農業推廣體系不順暢,極易受到團場各部門的行政干預;農業推廣人員素質不高,農業推廣人員結構不合理,知識無法得到有效更新,人才布局呈現倒金字塔結構;農業推廣資金缺乏,農業推廣資金嚴重不足,農業推廣設施落后,農業推廣服務質量低,嚴重影響農業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農業科技推廣創新策略
2.1創新農業科技推廣體制
團場要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創新,首要環節是要不斷創新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對于農業科技推廣體制的創新,主要可以從2大方面進行入手:第一,創新農業科技推廣價值鏈。農業科技推廣需要進一步改善自身組織形式,尤其是對推廣資源,需要進一步做好資源整合。不僅要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而且還要做好農業科技推廣價值鏈的重新組建。在進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組建和完善過程中,農業科技推廣部門需要做好與教育單位、涉農部門、農業科研等部門的溝通與合作,激勵團場各部門廣泛參與。目前來看,兵團有2大農業高校,這2大高校不僅擁有較強實力的科研,而且還有較廣的工作經驗。做好農業科技推廣,必須要將這些資源充分利用起來;第二,創新執法和行政管理職能。農業科技推廣部門要以身作則,將農業科技推廣責任和創收區分開來,將農業科技推廣作為一種責任,滿足廣大職工的實際需要。
2.2提升農業科技推廣團隊質量
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高能力以及負責任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是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前提和基礎。農業科技推廣需要對新型農業技術人才進行培養和引進,以提高他們的農業科技推廣能力。對于加入到農業科技推廣隊伍中的人員,需要進行資質考核,以提高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資質標準。同時,做好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培訓,尤其是農業科技推廣知識、經驗的介紹與培訓,建立完善的業績考核制度,有關部門根據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工作業績進行獎懲與選拔。對于資質考核合格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還需要加強其職業道德以及社會公德意識培養,根據實際工作需求,提高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基本工資,解決好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在實際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而激發其進行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3增加農業科技推廣資金投入
農業科技推廣資金是團場開展農業科技推廣的堅強后盾。農業科技推廣不同于其他工作,其資金來源主要是上級部門和團場。因此,上級推廣部門和團場才是科技推廣站的最堅強后盾與力量。有關數據曾經表明,團場目前在農業科技推廣方面的資金投入極少,幾乎沒有。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農業科技推廣資金的利用率上,其成果轉換效率也極低。為此,有關部門需要因地制宜地做好農業科技推廣調查工作,尤其是對于資金的投入力度應進行嚴格的審核和控制,逐步增強農業科技推廣資金的投入,提高農業科技推廣在農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同時,在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農業科技推廣資金時,需要預留部分資金,保證農業科技推廣擁有足夠資金,以提高農業科技推廣的成果轉化率。
2.4完善農業科技法律政策保障
目前,我國在農業科技推廣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是《農業技術推廣方法》。但是,《農業技術推廣方法》是在1993年制定實施的,由于時間過久,《農業技術推廣方法》早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的新形勢。無法滿足當下農業科技推廣的實際需求。作為農業部門,需要進一步做好農業科技推廣的法律法規修訂工作,建立完善的農業科技推廣法律法規體系。同時需要根據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制定出一些新的農業科技推廣法律、政策等。例如,,團場要鼓勵一線推廣部門,加強對農業科技推廣技術研發科技成果的轉化,實現團場組織多元化,保證農業科技推廣的力度以及實效性。
三、總結
關鍵詞: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市場化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逐步完善,市場化已經成為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重要特征,市場經濟也作為主導的資源配置手段在我國的農業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傳統的政府包攬式的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方式面臨挑戰,市場經濟的發展促使企業、社會組織、科研單位等其他主體更多地參與到農業技術的推廣服務過程中。這也就意味著我國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開始了向市場化方向變革。市場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是相對于政府主導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而言的,它是在由市場對農業科技資源進行配置的基礎上,以市場經濟交易主體為載體,通過市場經濟活動來傳播和推廣農業科技成果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供給模式。
一、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面臨的難題
當前的市場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建設,面臨諸多的困難和問題,這些困難和問題是農業科技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卻無法解決的。它們直接制約著市場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在農業生產現代化的建設步伐。
(一)農業保險覆蓋面低
農業保險是我國政府繼減免、取消農業稅后的又一項惠農政策。與其他按照商業化模式運作的保險不同,農業保險屬于通過政府財政補貼推動的政策性保險,是降低農業自然災害損失、增強農民抵御農業自然風險能力的重要舉措。當前農業保險面臨著承保險種的覆蓋范圍較低的難題,一些如水產品、食用菌、禽蛋、烤煙等在廣泛生產、種植、飼養的農產品仍未列入農業保險的承保險種范圍。與此同時,農業保險也面臨著理賠手續繁雜的問題,而保險的道德風險也困擾著承保公司。[2]水產品、食用菌、禽蛋等是重要的特色農產品構成,也是很多農業科技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經營的主要農產品;同時,這些農產品不僅對種植、養殖的農業技術要求較高,也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而且能夠通過農業科技的投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利潤。因此,如果這些農產品不能納入農業保險的承保險種覆蓋范圍,將對這些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形成障礙,并最終影響農業科技企業、農民生產合作社的發展,并制約市場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完善和有效運轉。
(二)農業科技人才培養不均衡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農業科技的人才培養卻并不均衡。現有的農業科技人才中種植業大多集中于傳統的“糧棉油”方面,養殖業的多集中于生豬和漁業,一些新興的、特色的、發展前景好的農產品,如食用菌、有機蔬菜、烤煙、茶葉等種植業領域和農產品加工業的人才培養力度并不充足,導致很多農業科技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難以招聘到合適的農業科技人才。很多種植有機蔬菜、食用菌、烤煙的農業科技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得不高薪聘請相關專業的農技人員,這樣不僅增加了經營成本,也延緩了農業科技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速度。隨著蔬菜、食用菌、紫薯等特色農產品在省內的廣泛種植,這些農產品種植所需要的相關農業科技人才的缺口將越來越大。而且不少學歷高、知識新、能力強的農業科技人才更愿意進入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工作,不愿意到農業企業和基層農村去發展;而愿意進入農業企業和基層農村發展的農業科技人員又往往達不到農業科技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要求。因此,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不均衡,將對市場化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有效運轉和現代農業的建設形成深層次障礙。
(三)農業信息化發展較緩
農業生產經營已經完全融入到市場經濟體制之中,因此更需要加快農業信息化的發展程度,讓農業企業和農民能夠及時地搜集分析市場交易信息,獲取學習農業新科技,從而更有效地推動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信息化能夠大大降低農業科技推廣和普及的成本,幫助農業科技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更直接、更便利、更迅速地將農業種植、養殖信息傳遞給加盟農戶,從而使農戶更有效地掌握農業新科技、更及時地把握農業市場信息,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成效,并使得農業發展能夠跟上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但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業生產地區的農業信息化發展程度并不高。目前只有少量的農業科技是農民直接通過現代信息手段獲取的,而絕大部分農業科學技術還是依靠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體制而傳遞到農民手中的。因此,農業信息化發展程度低、速度緩慢,實際上已經構成了市場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發展的瓶頸。
二、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市場化發展緩慢的原因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收入,市場化服務理念和機制都將逐漸進入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也需要在市場體系中發展壯大。而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中出現種種問題,則表明在政府政策引導、市場體系組建和農業科技企業經營等方面存在阻礙農業科技推廣的因素。
(一)原有的政府引導的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和政策無法滿足市場化服務體系發展
為服務農業發展,我國在縣區級政府設立了農業科技推廣站,隨后逐漸增加投入擴大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隊伍并改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尤其是鄉鎮農技站的辦公條件,從而逐漸形成了包括種植業技術推廣體系、畜牧業技術推廣體系、水產業技術推廣體系、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體系、林業技術推廣體系、水利技術推廣體系這六大體系在內的、以政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體的農業技術推廣系統。但隨著市場體制的確立,農業生產和經營也實行市場化發展的情況下,這種由政府包辦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已經滯后于市場變化和農民多樣需求的形勢發展。而且各級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出現經費缺乏、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人員老化、知識技術落后等諸多問題,無法滿足農民多樣的農業技術指導需求,對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的持續發展形成了障礙。
(二)農業市場體系機構不夠健全導致農業科技市場化推廣發展緩慢
農業生產與經營也逐漸進入市場經濟環境下,農業科技推廣也需要在完整的市場體系環境下才有可能發展完善。而我國農業市場經濟體系還不夠健全,阻礙了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發展。完整的市場體系包括農業科技商品和農業科技生產要素市場,與農業生產經營相關的金融、信息、勞動力等市場要素均應發展以使得農業科技資源市場主體和客體能夠充分發揮應有的功能,并推動農業科技推廣市場化發展。在當前農業科技資源市場中,政府機構包辦太多,農業科技資源市場的主體不夠明確;立足于城市工業發展的金融、信息、勞動力等市場體系與農業發展存在較大隔閡,服務于農業科技推廣的意識和動力不足。農業科技發展所需要的完善的市場體系缺位使得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難以滿足農業科技和農業發展的步伐。
(三)農業科技企業未能對農業科技推廣發揮積極作用
農業科技企業是指以從事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為主,能夠在農業科技研發方面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資金,以企業研發成果形成農業高新技術產品規模化生產的企業。農業科技企業應在農業科技發展和農業科技推廣中承擔農業科技資金融資、農業產品研發和農業產品市場化的職責,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引領農業科技發展,實現農業科技推廣的市場化。但在農業科技企業發展過程中,缺乏資金的嚴重程度已經制約了農業科技企業的正常經營。農業科技企業不能得到相應的發展扶持資金,通過金融機構融資的成功幾率也沒有工業和信息產業的企業高,再加上研發產品不能被長期進行定式農業生產的農戶接納,不少農業科技企業發展陷入兩難困境。市場機制的競爭性迫使這些面臨發展難題的農業科技企業進行生產模式轉型,脫離農業科技研發和農業科技推廣實為無奈之舉。但不少農業科技企業沒有積極進行農業科技推廣卻是事實。
三、促進農業科技推廣市場化服務體系發展的對策建議
在整個農業科技推廣市場化服務體系中,農民滿意并能夠得到實惠是一切措施的實踐準則。
(一)政府履行公共職能,促進市場化服務體系建設
在當前市場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構建中,政府最關鍵的任務是重構現行農業管理體制,理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整合涉農各部門、聚集政府的農業資源,從而提高農業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農業市場運行的成本。市場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中政府公共職能的履行,應該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通過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將資源向能夠更有效地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滿足農民對農業科技需求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主體———農業科技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并通過行政服務幫助農業科技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在引導、支持和鼓勵農業科技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成長發展的同時,各級政府機構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以推動市場化的農業科技資源推廣服務體系的建設。政府通過修改農業金融政策,提高貸款金額、延長還款期限、簡化信貸手續,降低農業科技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甚至個體農戶的融資成本和風險;政府也可以設立農業科技項目、農業示范項目等方式,鼓勵農業科技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項目申報獲取經費支持,示范和推廣農業新技術。政府還可以引導和支持涉農院校和農科機構,按照農業種植、養殖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培養相關人才;同時通過資金獎勵、政策鼓勵的方式,引導農業科技人才到農業科技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基層農技機構工作,并支持各基層政府根據本地區農業發展要求有針對性地培養農業科技人才。
(二)完善農業市場體系,推動農業信息化平臺建設
農產品市場發揮功能,需要形成完整的農產品市場體系,提供價格、競爭、風險、信貸等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條件。農產品生產要素進入農業生產過程后,能夠快速轉化為市場所需要的商品,還需要大力推行“互聯網+農業”模式。通過建設農業信息平臺,能夠提高農業新科技的傳播和推廣速度,并讓農民更快速、更便捷、成本更低地獲得各種農業技術指導;而且農業信息平臺也能夠將農產品市場的交易信息及時有效地傳遞給農業科技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普通農戶,從而能幫助它們更為直觀地了解農業市場行情、更為準確地判斷農產品交易時機,以提高經濟收益。因此,在未來的現代農業建設和市場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建構中,通過加大對農業信息平臺建設的投入,提高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是政府承擔農業中介服務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發揮農業科技企業功能,增加農業科技投入
農業科技企業,既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也是農業市場交易的主體,是農業生產種植、農產品加工和農業市場交易中“前線”。因此,農業科技的資源和投入,應該向農業科技企業傾斜,強化其作為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業市場交易的”雙主體”的科技能力、提高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才能從根本上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在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中,農業科技企業要主動承擔起科技研發、科技服務和成果推廣等任務,增加農業科技研發、試驗和示范方面的資金投入,積極研發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農業科學技術,并以此為支撐推動農業新科技的推廣應用。農業科技企業通過專項資金招投標、農業實驗項目獎勵、農業技術人才培訓等方式吸引農業高校、科研院共建農業科技研發和示范平臺,以農業科研基地為基礎、以市場經濟為橋梁,構建“農業科研機構十農業科技企業”協調聯動的農業科技資源流動機制。農業科技企業購買農業科研機構的農業科技發明專利,或與農業科研機構共建農業科研試驗基地,從而更為有效的實現農業科技的研發和轉化。農業科技企業以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或通過吸納個體農戶加盟,或通過示范點的輻射效應,為個體農戶實現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指導等服務工作。同時農業科技企業也可以將急需的農業科技信息向農業科研機構反映,以此促進農業科技的研發、轉化和應用。由此,通過市場經濟的渠道,將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生產經營和農產品市場交易的主體有機地聯系起來,從而能夠更為有效地解決農業科技轉化應用難的問題。
市場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是一個開放多元的、平等自愿的、雙向選擇的農業科技推廣和服務體系。政府還需要要強化市場準入機制、市場運行監管機制兩個方面的職責,履行農業市場的公共管理職責,市場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才能夠真正地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陶佩君.農村發展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144-146.
[2]吳石磊,趙鑫,李英禹.農業科技推廣、不確定性與農業生產有效性[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88-91.
[3]滕衛雙.河南省農業科技推廣問題探析[J].農業經濟,2013(1):29-31.
[4]賀景霖.土地規模經營的生產模型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5(6):139-141.
[5]李秀峰,陳守合,郭雷風.大數據時代農業信息服務的技術創新[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4(4):10-15.
[6]張曉雯,眭海霞.現代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創新實踐與思考———以成都市為例[J].農村經濟,2015(12):89-93.
[7]劉佳,王巖鑫.流程再造:我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構建的新模式[J].湖北農業科學,2012(22):5228-5231.
[8]張新民.中國農業信息化服務的現狀與前景展望[J].河北農業科學,2010(6):106-108.
關鍵詞: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
前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對于農業來說,其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科技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發展農業科技,農業科技推廣肩負科技推廣的職責,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分析科技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對策措施,旨在探求在新形勢下農業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途徑。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農業和農村經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國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經濟的發展,全國的富裕離不開農民的富裕。農民增收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提高了農民收入,不僅可以改善農民生活,也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科技成果中受廣大農民喜愛并廣泛應用的項目僅為1/10 左右,成果加配套措施項目為2/5左右,約有1/3 左右農民群眾表示不愿意接受甚至拒絕接受,科技成果如此現狀不僅成為中國整個農業發展的瓶頸,也影響到了我國農民的收入和整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內涵
從國內外文獻資料看,雖然不同國家和地區對農業科技推廣的界定內涵不同、解釋和理解不一,核心內容卻基本一致。基本做法是,通過一系列的科技培訓、科普教育、學術交流、科技咨詢服務等方式,不斷提升農民科技素質,示范農業科技成果,指導農業科技普及應用,幫助解決農業生產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實現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目的。
二、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特征
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具有以下六個鮮明的特征:
1.行業綜合性。農業是一項龐大的行業產業,涉及農、林、水、牧、副、漁等多個行業和領域,從客觀上看,它還跟科技、教育、財政、稅務、金融等多個部門聯系緊密,尤其是在當前產學研、政金介相結合的新形勢下,農業科技成果必然涉及到各個關聯行業,成為一項影響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2.地域差異性。我國地大物博,東西地區、南北地區地域差別較大。由于各地域的地形、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不同,導致農業科技信息需求、農技推廣服務也相應的具有較大的差異性。
3.成果時效性。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普及,具有顯著的周期性特點。必須在農時季節及時進行推廣應用,才能發揮科技成果的最大作用。如果延誤了農時,就必然導致農業科技成果的經濟、社會效益“打折”。4.工作實用性。在一定意義上講,農業科技成果具有社會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它們不以“物”的形式出現,不可能直接進入市場,只有在政府的正確引導下,在農村和產業種植領域大規模地加以推廣和應用,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產生廣泛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5.需求多樣化。由于受環境等因素影響,農民的科技需求表現出多元性的結構特征,并普遍存在于國內外。主要表現為不同目標、不同持續時間、不同學科的信息需求同時存在。
6.業務風險性。一項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誕生要涉及很多的學科,不但研發周期相當長,而且科研難度非常大。有的時候,即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不一定見到成效,更談不上滿足農業生產需要、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因為農業新成果、新技術的實施受當地當時環境條件的影響比較大,在復雜多變的環境條件下,農業科技成果的研發經常面臨著被生產淘汰的危險。所以,農民個人或組織應具備相當的化解和規避農技推廣風險的能力。
三、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基本職能
農業科技推廣是聯系農業科技研究、生產技術開發與農業生產實踐的橋梁,具有催化和反饋兩個基本職能。催化職能包括傳達式推廣和教育式推廣,傳達式推廣是指把農業新技術、新成果信息簡單地從研究者傳導到使用者;教育式推廣是指幫助推廣對象掌握如何學會使用新技術。反饋職能是指將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效果的信息反饋給科研部門,有利于農業科研部門更有針對性地的進行農業科技研究。據調查,壽光市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存在著體制機制不靈活、工作職能不清晰、人員隊伍不穩定、物質保障不到位等問題,加之作為國家級的壽光市,壽光市農業整體規模小、農民整體素質參差不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到位,需要進一步結合壽光市實際,積極借鑒和學習國內外的相關成功經驗,加以消化吸收、用于工作實踐,探索一條適合壽光市實際、體現壽光市特色、展示壽光市水平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模式和發展路徑。
1.必須建立合理的農業技術供需調節機制。深入農村一線開展調查,從農業生產和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充分重視農民對科技的需求,用新技術來引導農業生產,本研究將從建立農技推廣的合理供需機制入手,著力構建壽光市新型農技推廣體系。
2.必須建立健全農技推廣組織體系。目前,壽光市的農技推廣組織大多是行政機關的直屬單位,工作人員經常被抽調參與行政工作,機構設置不明晰,容易產生職能不清的問題,減弱推廣效果。學習參考國外的成功經驗,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多種社會組織參與的合作推廣機制。
3.必須建立農技推廣的良性運行機制。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進行機制改革與創新,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探索建立一種良性的運行工作機制,才能凸顯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的綜合效益最大化,進而更大力度的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結束語
要想實現農業進步、農民增收,只有通過在實踐中推廣應用與勞動力結合起來,才能將科技轉換為生產力;只有農民將科學技術應用到土地生產和經營中,才能有效的將使用的新技術進行轉換,提高我國農民收入。因此,要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就必須要使用新的技術成果,農民使用新的科技就是,使用優良品種、先進的飼養和種植技術,對其所經營的土地和飼養的經濟動物都能得到明顯的改善,對經濟農作物的產量都有顯著的提升,其中在應用新科技的過程中,要堅持按照科技要求進行科學化的管理和經營,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但從實踐看,幾年來,糧食產量始終在低水平徘徊,水稻畝產難以繼續穩定增產,而且糧食品質不優,市場價格不穩,經濟效益不高。究其原因,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科技推廣應用水平不高、典型示范不到位、農業科技貢獻率低,成為我縣農業生產中亟需解決的課題之一。為此,縣政府組織相關部門,深入全縣8個鄉鎮、部分村(屯),通過走訪農戶和科技人員,采取調查問卷及座談討論等形式,就我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情況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
一、基本情況
我縣現有耕地面積143萬畝,其中水田92.9萬畝。幾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在發展糧食生產上的推廣應用,相關部門及科技人員致力提高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份額,使我縣農技推廣應用工作取得顯著實效。
一是以綜合配合技術為主體,水稻生產得到迅猛發展。我縣是以水稻生產為主的農業縣份,水稻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我縣屬第三積溫帶,年活動積溫在2300-2500℃,無霜期120天左右,境內有大小河流27條,小型(ⅰ)水庫8座,小型(ⅱ)水庫4座,塘壩820座,泡澤 275個,水資源比較豐富,發展水稻生產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使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自上個世紀80年代我縣從方正引進寒地旱育水稻稀植技術以來,全縣上下通力協作,大作“水”文章,使水稻面積平均每年以5萬畝左右的速度增長;加之農機具購買熱的興起,1996年我縣被列為國家級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1998年被列為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全力組織實施水稻田間機械化配套工程項目,積極探索大棚育秧、機械插秧、測土施肥、機械收割等水稻生產模式。到目前為止,全縣大中棚育苗面積占整個育苗面積的75%以上,全縣共有大中棚2.2萬棟,其中大棚4500棟,中棚17500棟,解決了秧苗素質問題,緩解了積溫不足、無霜期短的問題;大力發展水稻全程機械化,全縣機械插秧面積達58萬畝,占水稻插秧面積的60%,全縣擁有各類插秧機18000臺,全縣擁有各類收割機4500臺左右,機械收割占總收割面積75%以上。隨著水稻生產稀植、超稀植、寬窄行、拋秧、全程施肥等新技術的應用,全縣水稻單產由上個世紀80年代的610斤提高到目前的830斤;大力發展水稻優質米生產,全縣90%以上的品種都采用優質米品種如沙沙泥、富士光等,實現了增產增收。至20__年全縣水稻面積發展到92.9萬畝,水稻總產達到8.2億斤,占全縣糧食總產的85%。
二是以大豆壟三栽培技術為主體,大豆生產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大豆是我縣第二主栽作物。“十五”期間重點解決大豆品質和大豆產量問題,改革傳統的耕種方法,大力推廣大豆垅三栽培方法,即攏體垅溝深松,分層深施肥、垅上雙行精量點播。經調查采用垅三栽培比普通栽培平均每畝增產35公斤,增加經濟效益84元。同時,科技人員認真研究大豆重迎茬綜合配套栽培技術,即施入防治大豆重迎茬藥劑,平衡施肥,分層施肥,科學管理,選用抗重迎茬品種,經過幾年的努力使大豆重迎茬減產降到最低程度,每畝挽回經濟損失35元。大力發展大豆小垅密植,即45cm小垅垅上雙地坰保苗在35萬株左右,成為大豆增產的又一途徑。
三是以玉米通透栽培為主體,青貯玉米生產取得明顯成效。通過通透栽培,玉米產量由過去的畝產800斤增加到1200斤,為發展畜牧業生產奠定了基礎。科技部門連續幾年搞了青貯玉米加工試驗,畝產最高可達6噸以上,加工處理也形成一整套技術。
四是以測土配方施肥為主體,糧食增產幅度穩步提升。近年來,縣農技推廣中心投入150多萬元資金和設備,健全完善了土壤化驗室,增添了大量土化設備,免費為農民測土配方,至20__年共化驗土樣6100多個,覆蓋面積20余萬畝。據測算,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平均每畝地水稻可節省化肥10斤,增加產量80斤,畝節本增效80元。
二、問題及原因
幾年來,盡管我縣農技推廣應用取得一定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是從糧食生產看,存在科技貢獻率低、應用水平差的問題。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因操作不當、不懂或不會運用科技而導致農業效益低下。在對農戶調查中發現,有接近70%的農戶在生產經營中僅依靠老經驗、老傳統進行耕作;有20%的農戶能借助或簡單應用農業科技進行經營;只有10%的農戶才基本掌握農業科技,這部分農戶大多都是經營大戶,在科技方面受益較大。由于大部分農戶不懂得運用科技進行經營,因而造成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份額較低。在水稻生產方面,據調查,全縣約有10%農戶育苗操作跑粗,在這個環節造成減產約67公斤/畝;有20%的農戶施肥方法不正確、不科學,在這個環節造成減產約100公斤/畝;不能合理利用水源進行科學灌水的農戶約占20%,造成總產量降低30%,減產約105公斤/畝。主要表現在:一是育苗及苗床管理不規范。部分地塊還存在著小棚育苗,苗長勢弱,根系不發達,邊苗浪費多,不適合機械插秧,不便于施肥和澆水;播量過大,育不出壯苗;苗床管理不及時,造成立枯病,青枯病發生。二是施肥管理不科學。氮肥施用過晚,一次投肥過多,即浪費肥料,又對作物生長不利。應用測土配方施肥農戶少,農民盲目投入過大;三是水稻選種比較雜。很難保證質量;四是病蟲害防治存在僥幸心里。重“治”不重“防”,沒有抓住最佳防治時期;五是農業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抗自然災害能力差,農業生產風險依然存在。六是農機發展不平衡。機與具的配套不合理,耕地的整體深松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二是從縣鄉科技推廣看,存在面上大、作用小的問題。經了解,我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的渠道主要有縣鄉政府行政性推廣、有關部門服務性推廣、村級組織針對性推廣和民間以銷售農資為目的的贏利性推廣四種渠道。幾年來,我縣采取每年農閑季節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創辦農民技術學校、舉辦農技電視專題講座等辦法,給農民增收提供了有效幫助。但在具體培訓推廣中,卻暴露出許多不盡人意的問題。一是科技培訓效果不佳。個別鄉鎮領導重視不夠,個別村委會為農民服務意識不強,參加培訓的農戶較少,影響了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二是農技知識更新慢。推廣方式比較單一,農技咨詢服務和田間地頭指導不夠。三是陣地作用發揮不夠好。有的農村“一校兩室”以及遠程
教育流于形式,沒有真正發揮作用。三是從農民自身看,存在科技文化素質低、科技應用水平差的問題。首先,農民素質整體不高、組織化程度低,吸納新技術能力差。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國家平均水平,農村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重較大,農民本身不愿或不主動學習或嘗試新技術,過多地依賴傳統經驗和方法,得過且過,滿足現狀,對新技術雖然渴望但卻不敢實踐,小農意識十分頑固。其次,農村缺少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農民科技人員少,初中畢業生接受農技教育的少,過去學校的“三園一田”試驗基地早已不存在了,農戶又不注重新勞動力的技能培養,所以初中畢業生返鄉務農后大多數不懂得經營,不會管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仍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發展的客觀需要,給農業科技創新及其成果的推廣應用帶來極大困難。
三、建議和對策
把科技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和戰略任務納入重要日程,采取政府推進、部門服務、積極扶持、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發展科技大戶等有效措施,使科技在我縣農業生產中的占有份額不斷加大,轉化率不斷提高,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
一是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上狠下功夫。農民既是推廣農業科技的主體,又是農業科技的直接受益者,只有把他們的科技素質提高起來,農業才會有一個較快的發展。[:請記住我站域名/]因此,要在鞏固幾年來科技培訓的基礎上,把科技培訓的重點向科技入戶方面轉變,變集中培訓為入戶培訓,變課堂說教為現場答疑,通過手把手、面對面的傳授技術方法,逐步形成專家帶大戶、大戶帶小戶、農戶幫農戶的科技群體模式。同時要重點培養核心戶、典型戶和示范戶,通過重點戶的示范帶動,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做得到。繼續發揮科技示范園區的載體作用,依靠園區的示范效應,為農民帶來最直觀的科技成果鑒定,逐步形成縣有示范區、鄉有示范地、村有示范戶的科技示范鏈。
二是加大對基層干部培養力度,在加快轉化農業科技成果上狠下功夫。目前我縣鄉村干部學歷比較高,但專業性較低,含金量不足,在指導農業生產上一直停留在靠經驗、靠書本、靠專家、靠老天的“四靠”慣式上,形成了管農業不懂農業,懂生產不懂技術的特殊現象。因此,要加大對鄉村干部的培訓力度,把提高他們的科技素質作為一項緊迫的重要任務,力爭每年都分批進行培訓或輪訓。每期培訓至少要一周,培訓時間應選擇在農業生產的關鍵環節期,使教學與實踐相貫通,課堂與田間相結合,耳聞目睹與親手操作相一致,使鄉村干部的科技素質能真正有一個質的飛躍。達到要求的、能獨立指導農業生產的上崗工作,達不到要求的繼續培訓,督促鄉村干部努力提高自己,既為農民增收提供服務,又使科技成果迅速轉化。
三是加大對農業技術隊伍建設的管理力度,在發揮基層科技部門主導作用上狠下功夫。一是增加科技服務設施投入。進一步改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辦公條件,購置乏必備的設施(設備),改變農技推廣工作“一張嘴,兩條腿”的局面。二是強化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對鄉鎮農業科技服務機構人員在編在崗情況進行全面清理,對空編嚴重的及時補充,對不在崗的專業技術人員限期歸位,不能歸位的及時轉崗。要對農技推廣服務專業人員進行資格認證,實行競爭上崗,確保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在本部門中不低于80%。引導和鼓勵涉農專業高校畢業生到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工作,以充實和加強基層農技隊伍,解決青黃不接、后繼乏人問題。同時,要認真制定和執行農技人員崗位目標責任制,以農技推廣業務水平和實績作為鄉鎮農技推廣服務人員技術職稱評定的主要依據,對有突出貢獻、業績顯著的人員可優先評聘和破格晉升。三是繼續開展科技入戶工程建設。農技人員要身體力行,把各項農技推廣技術講給農民聽,教給農民學,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使一批具有科技創新意識和較強科技應用水平的科技示范戶,在當地真正能起到農業技術載體和示范輻射作用,帶動全體農民開展科學種田,形成農業科技推廣的長效機制。四是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對現有農業科技人員,要真正做到專職專用,并給予相應職權,對承擔科技計劃項目的人員要保證匹配一定的經費。大力引進人才,鼓勵他們流向基層、流向農業生產第一線,領辦、創辦各類農業科技推廣實體。
關鍵詞:農業科技;推廣;現狀;對策
1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的現狀
1.1農業科技推廣資金投入不足
近年來,由于我國政府對農業科技推廣的資金投入存在嚴重不足的現象,通過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推廣的經費占到農業總產值的0.6%~1.0%,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科技推廣資金也占到農業總產值的0.5%左右,然而,在我國的農業科技推廣資金占農業總產值不足0.2%,尤其是近些年來,工作需要和資金投入不足之間的矛盾特別突出。
1.2基層推廣人員綜合素質不高
針對目前我國基層推廣人員現狀來看,推廣人員大都是具有中等農業專業學歷以上,并且還會因為投入的資金不足沒有進行再教育或者是進行相關的培訓機會,進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業新技術成果的推廣轉化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首先,因為基層的環境問題以及對推廣人員的待遇問題不好,所以基層推廣部門就不會對那些具有高知識層次的人才產生吸引力;其次,由于基層推廣部門沒有對相關知識的更新以及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就會缺乏一定的農業新技術操作能力;再次,就是因為推廣相關單位部門對專業的分工相對比較細,而且推廣人員的知識結構也相對比較單一,所以就不能很好的適應高效農業發展的多樣化,也沒有一定的權威感。
1.3科研、推廣、教育割裂現象明顯
通常情況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都和科研以及教育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這三者之間所起到的作用同等重要。然而,農業科技推廣、科研以及教育之間不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因為針對農業科技專業方面的學科設置相對于國際上而言比較陳舊,關于新興學科的發展還比較緩慢,不能跟上農業科技迅速發展的步伐;二是因為在對學科的建設方面、研究方面以及實際應用方面之間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而且科研的目標和市場的實際需要不相符合,對于農業科技研究的目標也相對比較單一,研究領域也相對比較狹窄,因此,在實際生活中,不能很好的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經濟發展需要。
2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對策和建議
2.1加大農業科技推廣經費投入力度
我國各級政府部門要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公益性推廣工作的基本經費,除此之外,由于目前我國的農戶具有相對比較小的生產規模,經營也相對比較分散,組織化程度也相對比較低,大部分農民所具有的科技素質仍然比較低,所以,各級政府部門要進一步的推動農業生產發展,增加農民的財富等,就一定要加大農業科技推廣經費的投入力度,使人們充分的認識到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借助一些重大的推廣項目使得研究成果得到進一步的轉化。
2.2實施培訓工程,提高人們的科技文化素質
要能夠充分的利用各類農業院校,加大培養農業科技人員的力度,對農業科技的專業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進一步的提高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整體科技文化素質。而且還要經常開展一些農業科技知識培訓,進一步的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讓他們成為農業科技的應用者以及受益者。
2.3加強科學普及和宣傳力度
政府部門一方面要利用各種渠道加大科技宣傳的力度,充分的發揮農業廣播學校的作用,深入農村進行科普宣傳;另一方面要培訓一批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以及農民企業家,組織系列和農業科技相關的農民科技企業家培訓班;除此之外,要堅持不懈的展開農民技術培訓工作,要致力于培養一批不僅能夠掌握而且還能夠很好的應用現代科技的新型農民。
結束語
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作為農業科技發展的一項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我國的農業結構方面的調整、農業的增產以及農民的財富增加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結合我國農業科技的現狀來看,我國目前的農業科技新成果轉化速度相對比較慢,產業化程度還相對比較低,科技對生產貢獻率也很低,就應該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保證農業科技的推廣工作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陳亞紅.日韓農業科技推廣經驗及啟示[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8).
環繞全市農業鄉村任務的總體擺設,以推進現代農業財產基地和新鄉村示范片建立為重點,整合科技資本,提拔立異才能,加速科技效果轉化與推行使用,鼎力施行統籌城鄉開展科技舉動,立異體系體例機制,推進立異要素向鄉村堆積,不時進步農業科技提高奉獻率,為我市農業鄉村開展供應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重點任務
深化施行統籌城鄉開展科技舉動,鼎力推進科技強縣富民專項方案。環繞依托科技立異促進現代農業開展、用科學技能培育新型農人、推進科技立異要素向鄉村活動、探究以科技為紐帶的新型農人組織化形式、依托科技提高改善鄉村人居情況、開展鄉村非農工業和現代效勞業等六大義務,重點抓好以下任務:
(一)鼎力推進現代農業科技立異與示范
啟動施行省級釀酒專用優質高粱科技立異財產鏈示范工程,打造中國白酒財產高地和技能高地;加速建立國度優質商品豬計謀保證基地,凸起抓好川黑Ⅱ號特征風味肉豬的開拓應用,出力提拔生豬質量;凸起抓好省級萬畝現代農業財產中心示范區建立,深化展開無公害蔬菜出產技能研討及財產化開拓;增強對優質生果龍眼、荔枝等出產、貯藏保鮮、加工技能的開拓與示范;持續推進優質高效叢生竹、烤煙基地建立和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的建立。環繞培養強大農業主導財產,樹立一批現代農業、現代畜牧、水產、現代林業等科技試點示范。持續增強現代農業財產技能系統建立,抓好現代農業財產技能系統立異團隊建立任務。
(二)實在增強新鄉村示范片科技藝力建立
針對新鄉村示范片的科技需求,在三個省級示范片建立農業科技園區,樹立設備農業示范基地,增強科技效果轉化推行和集成使用。重點抓好“三新”,一抓新種類,樹立與基地開展相順應的良種引進與繁育系統,加速培養和引進高產、優質、多抗、高效的新種類,加大推行使用力度。二抓新技能,以增產、增收、節本、省工為目標,執行良種、良法、良壤、良制、良機配套,推行糧食豐登、規范化種養殖和農產物精湛加工等技能,開展節省型農業、輪回農業和生態農業,進步農人科學種養程度。三抓新形式,立異墾植準則,推行輪作、間作、套種等多種形式,進步地盤產出效益。積極開展設備農業,建立塑料大棚、日光溫室、棚架等現代農業設備,進步園區基地設備保證程度。強化示范帶動,在新種類新技能新形式、設備農業、新型村子民居建造技能、村莊情況管理技能等方面進行綜合示范,帶動新鄉村示范片建立。
(三)狠抓首要糧經作物豐登和畜禽水產安康養殖等共性要害技能立異研討
重點展開水稻、高粱、馬鈴薯、果蔬、林竹等首要糧食和經濟作物高產優質高效栽培、繼續豐登、嚴重天然災禍防災減災和產后貯存加工,畜禽、水產規劃化安康養殖、新型獸藥及疫病防治、糞污管理及資本化應用,水資本高效應用及維護,中低產田疾速改進及農田維護性墾植,林業生態,農機配備,新型肥料、新農藥等農用物資、生物質動力等方面共性技能和要害技能立異研討與集成轉化示范。持續抓好國度糧食豐登科技工程,連系糧食高產創立,鼎力推行糧食豐登主推種類、主推技能、主推形式,強化科技效果熟化和大面積推行使用。
(四)增強立異人才培育、科技培訓及科普推行任務
充沛發揚嚴重農業科技項目和農業科技園區、農業財產化基地堆積人才、培育人才的主要效果,積極培育和引進科技領武士才和立異團隊。持續施行陽光工程等農人培訓項目,環繞開展農業優勢主導財產和農業財產基地建立,展開鄉村新增勞動力、存量勞動力品牌培訓及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藝培訓,進步農人就業才能、創業才能和輻射帶動才能,培育一批科技致富妙手和帶頭人。強化科技普及,抓好科普運動月、科技運動周、送科技下鄉等重點運動,施行科普惠農興村方案。深化林業科技推行舉動,促進林業生態建立和財產開展。加速畜禽、水產安康養殖、鄉村飲用水平安、工程節水等進步前輩合用技能推行使用。
(五)增強農業科技立異與推行效勞系統建立
推進底層農技推行系統變革與建立,立異效勞機制,增強鄉鎮農技推行機構前提建立,狠抓底層農技人員本質提拔。環繞全市農業優勢特征財產區域結構,進一步推進產學研嚴密連系,加強農業龍頭企業技能立異、技能轉移分散和輻射帶動才能,樹立完美龍頭企業工程技能研討中間、技能中間、財產技能立異計謀聯盟。環繞推進新鄉村示范片建立、優勢主導財產基地開展、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等人才需求,持續施行科技特派員方案,持續探究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農業科技110”等新型鄉村科技效勞系統建立,鼓舞科技人員深化鄉村領辦興辦經濟實體和專業技能協會,與龍頭企業、農人結成好處一起體,探究科技人員扎根鄉村和鄉村信息化效勞“三農”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農業科技推廣;問題;防范措施
作為支撐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第一產業,農業對于國泰民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農業是國民經濟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是國民經濟發展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條件。農業的地位不僅僅是關系到國內經濟和民生還關系到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農業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則越來越受重視,農業科技作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則需要得到大力的推廣。現階段,如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穩定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提高科研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是農業發展過程中比較凸顯的這幾大問題。農業科技推廣是將農業科研教育和農民之間的,以及政府機構和農民之間的連接紐帶,關系到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業經濟的提高。但是就現在的農業科技發展的情況來看還有很多的阻礙因素:資源投入不足,市場的制約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不完善。筆者將在下文中簡要的分析其應對措施。
一、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新技術推廣體系不夠完善、推廣經費不足。(1)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完善。農業科技的推廣要從分析市場的走向和具體的實際情況,分步驟的進行有效的推廣。推廣體系會隨著不同形式的變化需要不斷的完善:新形勢下依舊使用舊的推廣體系就會導致推廣進程中斷,體系紊亂以及推廣人員分散的情況;一項新型的科學技術通常是綜合了多種不同的專業技術,也就是說不同的專業部門之間的聯合是十分緊密的,但是,過去的農業科技推廣部門通常按專業分為種植業、畜牧獸醫、水產、農業機械、經濟管理等五大類,這種分類方式不利于新技術的全方位實施。(2)農業科技推廣經費嚴重不足。西方農業發展比較好的國家對于農業科技推廣方面的投資每年都能夠達到農業生產總值的0.6%,而相比較之下,我們國家的該項投入卻不及0.2%。雖然說用于全國的農業科技推廣投資金額是每年都有所增加的,但是真正能夠用于推廣的經費卻始終不能滿足需求,其主要原因還是農業科技人數的增多而造成的成本增加和經費的下發過程中出現占用和克扣的狀況。(3)農業科技推廣經費使用效率低下。推廣費用的使用效率不達標,一方面是原有的研發和推廣費用在下發的過程中被占用或者是克扣,一方面是因為我國農業科學技術推廣過程中涉及到的投資項目渠道比較多,投資可能出現重復多次的現象,由此導致農技經費不足的問題。
(二)農技推廣人員和農技接受人員的自身素質影響。(1)農技推廣人員專業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不高。新型的農業科技推廣是向著多樣化、智能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在新科學技術不斷涌現的情況下,農業科學技術推廣工作隊伍也需要相應的進行知識技能的培訓和進修,以便滿足推廣工作中的需求。但是目前的推廣隊伍中還有近四成的人員在中等農業專業學歷以下。加之,由于推廣經費長期不足,所以應該為員工提供的培訓和進修機會都比較少。(2)農民的文化素質制約了他們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目前,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比較低,他們接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低,對于新的農業科學技術根本不了解,所以他們在進行相關科技機械的操作的時候會出現困難,所以農業科技的真正應用階段的操作出現不到位,由此科學技術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能夠為農村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效益也會由此受到制約。(3)農民對農業新技術的預期值較低阻礙了技術的推廣。一項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投資成本一般比較高,而新技術的研發、試驗到使用的周期也不短。所以農民在面對這些高成本的新型科學技術的時候會有比較高的預期效益估計,當這種預期不能是實現的時候很多農民就會放棄對于這種技術進行投資。這種情況就在很大程度上推延了新技術的推廣。
(三)農業新技術本身的問題。(1)科研人員脫離實際,研發不注重實用性。任何一項新的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發工作都要立足于實際的農村、農田等具體情況。但是很多的農業科學技術研發工作人員在研發過程中過于注重研發進程和技術推廣的速度,所以沒有進行足夠的實用性調查,沒有從基本的 “試驗―示范―推廣”流程出發。這就導致很多研究成果脫離了實際,實用性不好,農民不能很好的對其進行應用。(2)缺少對農業新技術的效果評價機構。新技術項目的出現需要廣泛的宣傳和推廣,但是在推廣的效果卻很難得到保證,一方面,可能是推廣經費不足或者是領導團隊的變動等造成推廣進行的中斷,一方面是由于農業新技術的效果評價體系的缺乏,很多技術推廣了之后根本沒有及時的跟進農民對于新技術的使用效果的反饋。由此一來,新技術的應用就無法根據實際應用問題進行相應的改進和升級,不能及時更新完善的技術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該技術對農業經濟發展帶來的利益。
二、對策
(一)加快鄉鎮農技推廣站建設。農業科學技術的有效推廣需要優秀的推廣隊伍來執行,在農業科學技術推廣過程中容易出現組織容易,而監管困難的現象,針對這樣的現象主要是要增強基層的鄉鎮農業技術力量,因為推廣都是從基層做起的,要針對每個鄉鎮組建專業技術推廣站,將各個推廣站組成一個大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由此一來鄉鎮農技站就能夠為農業科學技術提供必要的工作場所、設備、試驗基地等,以此為基礎將能更好的建設農技推廣的實力。其次就是要增強鄉鎮農業技術力量,也就是說充分的利用好農業科技經費,為員工提供相應的技能培訓和進修機會,拓寬農技人員的知識領域,以此提高他們的服務水平,造就高職業素質的農技隊伍。
(二)建立技術、信息一體化服務的快速反應機制。使用現代化互聯網和通訊設備來為廣大農民服務。由于自身知識能力的局限農民對很多技術的推廣都很不了解,此時提供給他們一種快捷,有效的咨詢渠道對于快速的解決與反饋技術推廣問題很有效。農民的疑問得到及時解決也有助于排除技術推廣過程中的阻礙,提高技術推廣的效果。
(三)建立物質、銷售連鎖經營的服務機制,轉換農技推廣方式。首先,利用技術精通、經營合理、管理明確的農民,和講信譽、有經濟實力的農資公司建立松散型的連鎖經營站,用最好的品種、技術還有安全可靠的優質農資傳遞給農民,從而達到農民放心使用、增產的效果。
(四)建立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網點。現階段農業科技發展迅速,品種與技術不斷更新。建立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網點機制是使新產品有效發揮的最佳途徑。示范網點要設立科學、布局要合理。先進科技通過在示范點的實驗,使農民看到效益,達到學習、應用新技術獲得豐收目的。事實證明,高新技術網點示范推廣是農技推廣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且推廣投入少。?
結束語:農業技術創新包括研發、推廣、使用乃至信息反饋整個過程的創新,所有這些都同在一個循環系統中,每一階段成果的好壞都直接影響到我國農業科技的創新、農民的實際收入和農業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