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生基礎設施建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學有所教
教育是民生的基本需求,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合理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實現科學的“均衡教育”是一項長期任務。在義務教育階段,重點是大幅度提高義務教育的公平度、滿意度和適合度,使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并向優質均衡方向發展。要注重學齡前教育,提升幼兒教育發展水平和層次,穩定和提高農村幼兒教育普及率。鞏固高中教育普及化成果,優化高中教育布局,推動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加強職業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培養社會緊缺職業技能人才。積極發展高等教育,使學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明顯提高,逐步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實現“學有所教”,一方面,要逐步完善終身教育服務體系,實行成、職、普三教溝通,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結合,向全社會、各行業、各層次的社會成員提供全方位、高品位、多形式的教育培訓服務。另一方面,要健全集群幫扶體系,加大對教育幫扶的經費投入,確保大中小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確保農民工子女入學享受“市民待遇”,確保進城農民工子女入學率100%,確保所有特殊教育學校學生100%享受免費義務教育。
二、勞有所得
勞動是財富之源,就業是民生之本,只有充分就業,才能保障和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實現“勞有所得”,應當從就業、創業、維權三個方面入手破解難題。一是實施積極的統籌城鄉的就業政策,要注重培植和增加就業崗位。一方面,實行有利于促進就業的產業、貿易、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完善促進就業的綜合政策體系。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服務企業和中小企業。突出做好高校畢業生、“4050”人員、城鎮零就業家庭和農村零轉移家庭的就業工作。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競爭力。通過制定各種優惠培訓政策,形成就業前培訓、在職職業技能培訓、繼續教育培訓和再就業培訓體系,實現從業人員終身職業培訓的目標,大力提高勞動者職業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二是通過鼓勵自主創業帶動就業。在現行經濟結構條件下,一個創業者一般可以帶動五個勞動者就業。通過建立創業園區、創業示范戶等形式,形成全社會支持和鼓勵創業的良好氛圍。重點指導和促進大中專(技校)畢業生、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復退軍人和留學回國人員等創業。三是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當前資強勞弱的狀況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經常受到侵犯,特別是農民工的權益難以維護。要依據法律增強勞動者的維權意識和維權能力,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加快建立工資集體協商機制。加強和轉變工會的職能,使工會真正成為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組織。
三、病有所醫
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中華民族的興盛。破解“看病難,看病貴”難題要按照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形成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一是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抓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逐步將食品安全、職業衛生、餐飲衛生、飲用水衛生、精神衛生、血液安全、衛生應急等納入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完善疾病預防控制、婦幼衛生、健康教育、采供血服務體系。健全重大傳染病、寄生蟲病、慢性病、精神病、職業病和地方病防治服務網絡。改善城鄉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水平。二是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機制。充分發揮城市醫院在危重急癥和疑難病癥的診療、醫學教育和科研、指導和培訓基層衛生人員等方面的骨干作用。積極推動公立醫院改革。加強中醫醫療服務機構能力建設,提高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提供中西醫結合醫療服務的能力。三是加快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醫療救助共同組成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使城鄉居民基本做到“看得上、看得起”疾病。完善醫療費用結算辦法,逐步實現跨省、市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四是建立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加快建立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為基礎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保障人民群眾安全用藥。
四、老有所養
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是社會管理的當務之急,養老保障已成為民生建設中無法回避的挑戰。要按照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注重發揮家庭和社區功能,優先發展社會養老服務,培育壯大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的要求,切實保障和改善老年人權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確保老有所養。探索建立困難老人基本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對符合條件的困難老人給予居家養老或機構養老資助。向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發放老齡津(補)貼。要建立城鄉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網絡。突出政府職能,發揮保底作用,保障所有老人逐步享有基本的生活照料、護理康復、情感關懷、緊急救援和社會參與等服務。加快養老機構建設,市、縣至少建成一所政府主辦的示范性老年公寓或福利院。重點建設社區老年日間照料和養護類服務設施,切實保障優撫對象老人、最低生活保障老人、生活困難老人等獲得基本服務。強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功能,為老年人提供短期托養、日間照料以及助餐、助浴、助行、助購等生活服務。發揮社會公益性組織、非營利機構的作用,通過“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扶持,鼓勵社會參與。鼓勵民間資本和境外資本參與養老服務,吸引企業集團進入養老服務市場,豐富養老服務市場產品,增強市場活力,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
五、住有所居
居者有其屋是民生重要標志,安居樂業是民生建設的追求?!白》侩y,購房貴”長期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應當采取多種措施,建立、完善、發展住房市場體系,從根本上解決全民住房問題。要把市場供給與民生需求相結合,做到堅持保障生存性需要,支持自住性需要,引導改善性需求,抑制投資性需求,遏制投機性需求,形成住房供給的良性循環。在城鎮繼續堅持住房市場化方向,抓緊建立住房保障體系,多層次解決住房困難家庭的問題。以廉租房實物配租、租賃補貼來保障“低保”、“特困”家庭的住房。以經濟適用房實物供應、政策性購房補貼來保障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以公共租賃住房來保障中低收入家庭、新就業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給。加快推進危舊房改造,充分發揮企業、職工以及廣大居民的積極性。在農村繼續堅持按照規劃對農民無償劃撥宅基地政策。重點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合理確定補助對象與標準,幫助住房危險、經濟貧困農戶解決住房安全問題,確保農村特困戶危房“有一改一”。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村莊整治和舊村改造。
六、弱有所保
弱勢群體是由于個人生理和社會原因而導致自身處于劣勢,依靠自身能力無法擺脫弱勢地位,需要政府和社會提供支持的社會人群。解決好這部分人的生計問題是化解社會矛盾、消除社會危險、維護社會穩定、體現公平正義的需要。一是關注弱勢人群的就業。重點解決缺乏技能的下崗失業人員、農村失地農民和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就業崗位問題,鼓勵和支持企業吸納弱勢人員,同時采用提供經濟補償或稅收優惠的方式調動用人單位增加就業崗位的積極性。二是提高社會救助水平。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為總體目標,努力實現社會救助工作由救濟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低收入困難家庭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城鄉一體的低保制度。三是建立城鄉一體的醫療救助制度,完善參保救助、醫前救助、慢性病救助、即時救助、大病救助、按實救助等六大救助方式,建立加強醫療救助與城鎮居民醫保、農村新農合的銜接。完善醫療救助制度,降低救助門檻,提高救助比例,實行常見病藥品資助政策。另外,要建立城鄉一體的五保供養制度和臨時救助、重殘救助制度,提高五保集中供養率。加強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加大流浪未成年人保護力度,推進流浪乞討者救助制度與孤兒家庭寄養、五保供養及其它福利制度的銜接。
關鍵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風險,管理
一、城市基礎設施的含義
所謂城市基礎設施就是能夠給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的生活帶來方便和服務的各種基礎類服務設施,如道路交通等公共工程,城市的綠化環境以及公共事業等,這些都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的基礎條件,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舒適安逸,而且,城市基礎設施在城市的發展中是處于先導地位的,只有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才能夠促進城市整體的發展。
城市基礎設施所包含的內容共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指城市的道路交通,如公路,橋梁,公交,地鐵等工人們出行的各種交通設施,另一方面是指城市的環境保護,如城市內部的來及處理,污水,廢氣的排放,消防設施,環境綠化等,此外,還包括為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各種基礎能源,如水,電等。
此外,城市基礎設施還有其獨特的特點。
第一,城市基礎設施為城市的快速發展提供條件。城市基礎設施可以說是城市發展的基礎,不僅能夠滿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而且為城市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能夠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城市的功能,為城市協調發展奠定了建設的基礎。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先打下良好的基礎,城市的發展也不例外,因此,城市基礎設施要先于城市建設。
第二,城市基礎設施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目的是為整個城市的發展提供條件的,所以,它的服務對象是整個城市,因此,城市基礎設施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如,城市內部能源供給,不僅具備各自的網絡系統,還要通過各個系統直接按的相互協作,而交通網絡也構成了整個城市的結構骨架,正是因為城市基礎設施的系統性,更容易使得公共行業形成壟斷。
第三,城市基礎設施為人們提供公共設施服務。城市基礎設施為人們提供開放性的服務,它的服務范圍是整個社會以及社會中生活的居民,所以城市基礎設施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根據這個特征可以很好的將城市基礎設施與商品進行區分,因為,城市基礎設施為人們提供的服務都是客觀的,不因個人意識為轉移。同時,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具有公平性,而且為了保證城市基礎服務提供的穩定性,政府會對公共服務和產品實行價格監管,保證價格的穩定性,使得公共產品的銷售價格要按照政府的控制而銷售,而與盈利性商品不同,產品生產者與銷售者不具有決定價格的權利。
第四,城市基礎設施具有社會性的公共效益。由于城市基礎設施是為城市提供公共性的產品和服務的,因此,它也具有社會性的經濟效益。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以城市發展為基礎的,所以,它為人們提供的各種服務都是以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益為前提的。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都是把城市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首要任務,所以,它們的建設資金都是有政府統一支出。而成果卻是全社會共同享有的,所以說,城市基礎設施的投入產出都是站在整個社會的角度思考的,要為整個社會帶來效益。
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所存在的風險
基于城市基礎設施自身的特點,就決定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存在著來自社會與個人兩個方面的風險,而這些風險影響著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
首先,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社會風險。社會風險是從整個社會的角度而言的,包括城市的交通,資金,環境,工程,以及各方面的協調工作等風險。
第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交通風險。城市的交通風險一般指交通出現的擁堵問題,而且這個問題隨著公路建設的發展日益突出。城市經濟發展的越快,居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就越高,出行的頻率與距離也在逐漸增長。造成城市交通風險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也在不斷的擴張規模,而且城市化人口也越來越多,原來的交通規模已經不能夠滿足人們的出行要求,造成城市內部交通緊張。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也提高了個人收入,所以,近年來人們購買私家車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私家車的快速增加使得交通擁堵越來越嚴重,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城市交通網絡不完善,而且交通建設缺乏規劃。其次,對車輛停位缺乏管制,目前因為車輛的增多已經形成了缺少停車位,車輛隨處停放的情況。第三,是城市交通出現的車鳴聲,噪聲聲級超標,嚴重影響居民生活。最后,城市交通秩序混亂,闖紅燈,駕駛越線等現象屢見不鮮。
城市交通存在的這些風險打亂了交通發展的動態性,阻礙了交通的發展,進而降低了城市居民與社會的整體利益。
第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資金風險。長期以來,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發展面臨著資金短缺,融資渠道狹窄等方面的問題,這些都嚴重的影響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
盡管這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也越來越多,但是因為原始負債,使得資金投入不足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資金都是有國家支出,主要還是依賴國家財政,但是國家的稅收有限,所以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也受到限制,不能提供充裕的資金支持。而且,我國現在的經濟體制也在不斷的進行改革,實行的金融管理制度也變更為資產負債管理。對于原始的負債要進行解決,所以商業銀行對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都以貸款時間長,利率低的項目轉移。因此,對于大范圍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缺乏足夠的資金供給,然而,因為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較其他的商業投資的利益低,很多金融機構也拒絕向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融資,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資金風險,嚴重威脅著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
第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環境風險。環境是城市發展的外在條件,但是對于環境保護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因為以前迫切的追求經濟高增長,使人們對環境保護缺乏實質性的認識,進而對廢水,廢氣的排放處理不到位,沒有自主的推行相關的環境管理制度和相關產業的處罰條例,導致一些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工作處理效率地下,而且污水處理設施也由于長時間的停滯而失去工作性能?,F在,城市的建設不僅僅是追求經濟發展,人們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也越來越強烈,然而,由于原始的破壞過于嚴重,而導致現在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更加困難。而我國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還較低,所以,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要以一定的環境破壞為代價,因此,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存在著環境風險。
第四,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工程管理方面的風險。工程管理方面的風險主要指工程的資金投入,施工進度,工程質量等。城市基礎工程建設一般都是由政府投資建設,因此,工程建設的各方面人員對城市工程的投入資金進行一層層的“過濾”,到工程施工部門時,資金量還會剩下少量。而施工部門還要用有限的資金完成工程建設,因此他們可能會偷工減料,導致工程的建設材料不符規格或投入設備不足,進而影響整個工程的工期和質量。
第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各方面協調的風險。根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性的特點,如果有一方面處理不善,對全社會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都會產生巨大影響。如交通工具與交通道路之間就需要進行協調,不能追求單一方面的發展。所以基礎設施建設要由政府進行統一規劃,不然會形成畸形發展的狀況,即是某些方面的發展過快,而相關設施的發展落后,導致整個設施無法正常運行,這就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協調性的風險。
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風險管理的策略
為了促進城市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因此要采取相應的策略對它存在的風險進行管理。其策略如下:
第一,加強城市交通管理,完善交通布局。城市交通的建設要將與城市區域發展相聯系,人口多喝人口流動快的區域,更要注重交通布局的規劃,要是城市交通與城市管理共同進步。同時,還要改變交通建設的總體思路,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要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讓城市發展與交通建設相協調,其次,發展交通運輸的人性化服務,為居民提供誠信,舒適的運輸服務。最后是從整個城市的角度對交通發展做規劃,全方位的實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建立專門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體系。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應只以國家為單位,而是要在城市內部建立基礎設施投資機構等平臺,通過采用BT等多種建設模式為公共設施建設提供更多的資金數量。此外,對于決定城市發展的重要工程和項目,如環保等要為其設立專門的投資機構。此外,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也要隨著增多。
第三,設立環境保護和監管部門,對涉及到環境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要進行嚴格審查。對環境造成威脅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要經過專業的檢測和指標衡量,看它的危害程度是否在環境的允許范圍之內,如果環境能夠承受,允許建設,如果對環境有威脅,可以通過技術引進等方式對這類城市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對環境的威脅減弱后,再進行實施建設。此外,對于積累的環境問題要給以及時的處理,以免為以后的城市發展造成阻礙,但是最為重要的環境保護要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的發展同步進行,不要形成單一的發展局面。
第四,對城市基礎設施的各項工程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提高管理。提高工程的管理首先要選擇好管理人員,所以,要對管理人員進行嚴格的能力考核,實行責任承包,明確個人所承擔的責任,提供人員的積極性。其次,訂立工程建設的各個方面的標準,尤其是成本,質量方面,更要有專業人員對它們進行管理和審查,避免出現成本超出或者質量不合格的現象。最后是工程的監管機制。城市基礎設施建立,是為整個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因此更要有質量保證,以免阻礙城市的發展,所以對于城市基礎設施的工程建設,從工程施工前期到工程完工的整個過程中,都要對它進行嚴格的管理控制,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基礎上,保證工程順利完工。
第五,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制度為指導,提高城市基礎設施之間的協調度。無論是哪項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都要與相關部門和其他設施做好協調工作。如城市用于政府辦公的房地產工程建設,要由城市規劃部門進行統一的規劃部署再進行建設,以房地產施工制度為指導,做好該工程的規劃與方案的制定,然后對其進行布局的設定和優化,最后組織施工建設。而公路交通的建設就要與交通管理部門與公路施工等部門進行協調工作,以免某項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會受到相關設施的影響而無法進行,進而影響到整個城市基礎設施體系的完善。
以上是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存在風險的管理策略,但是在這些策略的執行前,首先要做的是要全社會提高對城市基礎設施的認識,了解它不僅能夠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更是影響到了城市整體的發展進度。所以,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要與城市的經濟發展協調統一發展。因為城市是一個集政治,經濟,文化為一體的綜合體,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而城市提供的各種基礎設施服務,如公路,供電,排水,保健等,也是居民生活所離不開的必須物質條件,同時也能夠衡量一個城市發展的現代化水平。因此,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要向更加完善,更加高水平的方向發展,才能夠與經濟的發展進度相統一,為城市功能的發揮奠定堅實的基礎。
黨的*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積極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笆濉币詠恚瑖仪袑嵓訌娏宿r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大型灌溉區節水改造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力度,農村“六小工程”建設全面展開,有效灌溉面積大幅增加。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建立了森林生態補償資金。浙江省高度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十五”期間全省水利等農業基礎建設投資達600多億元,比“九五”增加了200多億元;先后開展了千里標準海塘、千里錢塘江江堤、城市防洪等工程建設,對120余條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建成了一批高標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開展了17個重點漁港建設,60%以上的海洋漁船實現了安全就近避風;全面推進土地整理和標準農田建設。2003年至2007年,全省土地整理906萬畝,新建標準農田670萬畝,累計建成標準農田1561萬畝。同時,切實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42個平原縣、半平原縣開展了高標準平原綠化建設,1840公里大陸海岸基干林帶基本合攏,3000萬畝重點生態公益林建設進展順利。陜西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在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同時,早在1998年就建成了全國第一個省級農業信息綜合服務平臺―――“陜西農業網”,11個市級農業信息平臺、104個縣級農業信息服務平臺、500個鄉級農業信息報務站和3000多個村級農業信息服務點投入使用。
(二)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設施明顯改善。近年來,全國新改建農村公路大幅增加,農村電網建設和改造工程深入推進,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和飲水不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浙江省以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為龍頭全面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去年底行政村等級公路通村率達96.2%,有60%以上的村通村道路達到四級及四級以上標準;城鎮集中供水覆蓋農村人口累計達到1050萬人以上,有60%以上的農戶飲水經過檢測;農村信息化建設發展迅速,全省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通電話”、“鄉鄉通寬帶”,寬帶行政村通村率達到86%,農民信箱注冊用戶達到170萬戶,各級農民信箱聯絡站建立率達100%,行政村聯絡點建立率達99%以上,農民上網就可獲得農技推廣、農產品營銷和動植物疫病防治等各類農業服務;全省66.4%的行政村實行了垃圾集中統一處理,15.4%的行政村實行了農村污水處理。陜西省這幾年也把全面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大事來抓。目前全省已有46%的行政村建成了通村公路,村莊內部道路硬化率達到14%;55%的農村人口喝上了安全的飲用水,79%的行政村實現了城鄉公交一體化,農村電網改造覆蓋率為78%,43%的農戶安裝了固定電話。24.9%的行政村實行了垃圾集中統一收集處理,建設村莊排水管道1056.7公里,34.8%的農戶建成衛生戶廁。
(三)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笆濉币詠?,中央和各級政府加大了城鄉公共服務建設的支持力度,著力建設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新建和改建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基本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浙江省加快推進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全省中小學數量由4萬多所調整為9000多所;實施“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農村中小學食宿改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面”、“愛心營養餐”四項工程,各級財政2005年至2007年投入資金36億元,新建、改造學生公寓和餐廳279萬平方米,有176萬名家庭經濟困難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獲得免除學雜費、課本費和作業本費的資助,為89.5萬名家庭經濟困難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了愛心營養餐,有21萬名農村中小學教師接受了素質提升培訓;全面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基本形成了每個鄉鎮辦一所公辦衛生院,每個村建一個衛生室、有一名全科醫生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陜西省建成300多所農村寄宿制學校,惠及32萬名學生;投資5.1億元用于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工程覆蓋全省11個市區、91個縣和22000所農村中小學校;建成24家縣醫院、13家縣中醫醫院、18家婦幼保健院和941家鄉鎮衛生院;新建文化館、圖書館43個、鄉鎮文化站200個,維修改造48個文化館、10個影劇院,發放了22輛電影流動放映車。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是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薄弱環節之一。從浙江這樣的經濟發達省份的農村來看,基礎設施也很不完善,目前仍有40%左右的村內道路需要硬化,還有50%左右的行政村尚未通公共交通,還有30%左右的農戶自行解決飲用水問題,還有30%左右的行政村的垃圾未實行統一收集處理,還有80%左右的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排放,還有50%養殖業的自然村尚未實行人禽、人畜分離,還有40%左右的農戶尚未進行改廁,還有90%左右的農戶從未上過網。
統籌城鄉發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涉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農村環境整治,又涉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社會保障、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等,而每個層面又有許多新的內容,是一個十分龐大而復雜的工程。
(一)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強化農業基礎的緊迫任務。我們在調研中深深感到,如果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不首先搞好,現代農業建設就無從談起。特別是對中西部省份來說,農民增收仍然大部分來自于農業,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就更為緊迫。同時還必須看到,如果農村的交通、電力、供水等設施不首先改善,就很難有農業和農村非農產業的繁榮興旺;如果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礎設施不首先搞好,就很難有農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我們必須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步伐,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盡快改變農業基礎設施長期薄弱的局面。
(二)加快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是當前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需求。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群眾對農村公共服務的需求在增加。據浙江省農村基礎設施調查綜合匯總分析,目前,農民群眾對新農村建設最為迫切的一個需求是有關民生改善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村內道路建設、自來水供給、污水處理、河道治理、垃圾收集處理、改廁、路燈亮化、通公共交通、電網改造、有線電視。這說明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農民對農村基礎設施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們必須高度重視。
(三)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村消費。我國是一個農民占絕大多數的國家,農民的消費是否旺盛,直接關系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而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投資量大、涉及面廣的項目,全面推進新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全面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的條件,而且能全面拉動農村的生產性和消費性投資建設,有效增加農民收入,開拓農村市場。
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當前應注意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要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強化農業基礎,必須引導要素資源合理配置,推動國民收入分配切實向“三農”傾斜,大幅度增加對農業和農村投入。要堅持并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做到縣級以上各級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增長幅度高于其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利用財政增收形勢較好的有利時機,針對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集中力量辦成幾件大事,力爭在農田水利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安全飲水、動物疫病防控、農業科技研發推廣、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同時,國家各有關部門、科研院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科學研究,研究推廣一批適合農村、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實用技術,提高建設的科技含量。
(二)要切實摸清基礎設施的底數。浙江省近年在全省組織了大規模的農村基礎設施調研,調查內容分為基本情況、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以及問卷調查等部分,實際涉及36個縣、22個縣級市、28個市轄區、32449個行政村、115582個自然村和1077萬戶農戶、3388.17萬人。通過這次調查,掌握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基礎數據,為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此,建議各地以縣(市)域為重點,加強基礎設施現狀調查,摸清農村的通路、水、電、廣播、電視、電信,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現狀,利用調查結果,建立準確翔實、便于查找分析的基礎數據庫,以進一步明確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方向和重點,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著力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三)要切實制定好建設規劃。浙江省近幾年高度重視規劃編制工作,以規劃來指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的建設,目前全省已編制縣域村莊布局規劃的縣(市、區)83個,編制村莊規劃并批復實施的村數16389個,占調查村莊總數的50.51%,為統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要按照科學發展和規劃先行的原則,把規劃編制作為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國家安排補助資金的前提和重要依據來抓。一是要堅持科學布局。在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指導下,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充分考慮產業空間布局、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情況,加快劃分區域內生態保護區、工業開發區、農業發展區,科學編制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二是要加強各項規劃之間的配套協調。把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縣域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鎮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村莊布局規劃以及各專項規劃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提高建設效果。三是要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長遠性目標和階段性任務結合起來,在確定中長期建設目標的同時,明確近期的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增強基礎設施建設的計劃性和項目安排的系統性。四是要改革規劃管理體制。把基礎設施的規劃納入規劃部門統一管理,促進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向農村延伸。同時,要加強規劃的審批管理。
關鍵詞:新形勢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分析。
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國城市正在日益快速地建設發展,城市基礎設施的負荷同樣也是在不斷地增加提高中。然而隨著我國城市的文化水平逐漸提高,城市的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人口日漸增加,同樣的,電、用地、和燃料等一些方面也會有所增加。所以,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導致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在負荷方面也在日漸增加。
但是,由于我國在對于這方面資源的利用是有一點限度的,因而,城市基礎設施的資源運用與負荷運轉之間存在的矛盾就變得尤為突出。同時,對于我國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與規劃也是處于分散的狀態,也缺乏了綜合協調與統一的考慮因素。因此,需要以合理的應對措施來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以規劃。
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概括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所包括的范圍一般可劃分為水資源,環境資源,能源,郵電通信,交通,以及防災等為主要的系統資源。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則是作為相對于比較獨立的一個系統存在,因此它又具備幾種特征,即效益的綜合性和間接性、運轉的協調性和系統性、服務的兩重性和公共性,以及建設的同步性和超前性等等。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了滿足城市的發展以及居民生活的需要,所需要建設相關的基礎設施和相對應的系統、機構和組織。而城市基礎設施在城市經濟發展中作為主要構建以及社會和諧的支撐體系,不論是它的完善程度還是完備體質都會直接性的影響到城市的生產生活和基本的公共服務,甚至對各項活動的展開都有一定的益處。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體現就是在于它是城市綜合服務的功能載體,也是社會各項發展以及城市經濟的重要基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關系到很多方面,如城市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人口等。同時它也會牽涉到很多需要進一步協調的利益發展,因此,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對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目標
⒈處于新形勢下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必須做到堅持保護水資源,開源節流并重,以作為主要的方針。而且最為重要和關鍵的就是要確保城市供水的安全。同時要合理的安排配置水資源,以科學的管水從而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應用的方針。
⒉對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體現在安全、節約、高效、環保等方面,并將其作為主要的指導思想,以高起點,高標準等為主要的原則,建設和諧,安全的城市基礎設施,以保障城市的安全運轉,從而達到相對于較為完善,較為全面的城市基礎設施,以此來引導城市的持續發展。
⒊對于能源的開發,需要同節約相結合,從而來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城市基礎設施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⒋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原則,需要采用新技術,運用新理論,并且合理地,科學地規劃城市基礎設施,從而達到全面,充分的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
三、對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認識與建議
城市在各個時期的整體規劃與發展時,必須要根據城市人口的增長,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質量等各個方面的指標,再來確定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模式以及技術水平等方面,從而促使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發展。
⒈作為城市的基礎設施,主要是體現在支持和引導城市的增長,而在城市的增長中包括了文化,環境,經濟等各個方面的因素,也就是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城市基礎設施在數量,結構和形態等方面已經逐漸的延伸為城市的功能性的導向因素。因此,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就需要于城市的發展達到協調一致。
在目前的階段來看,我國城市的主要問題就在于環境。環境的問題體現在于空氣的污染、交通的擁擠、排放的垃圾、水資源的污染等一系列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這其中大多數的問題都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比較緩慢,缺少良好的環保基礎設施,同時也缺乏協調性等原因所造成的。因此,如果要提高城市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就必須要提高供給力的水平,并且,在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同時,也應當要注意要必須確保城市基礎設施對于其各項建設的協調發展。
⒉在近幾年來,對于在我國城市的人口增長,以及經濟發展等一些方面的具體情況來觀察分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的關鍵點就在于城市的交通的建設。然而提高城市發展的主要問題,首先需要解決的那就是城市的交通建設的問題。作為交通建設,它不僅僅是確保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的基礎,同時也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要載體,最重要的,它更是確保社會經濟活動的正常發展的基礎條件。
因此,為了能夠達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而在各個城市中,就必須要以自身的發展需求,來建設綜合的交通信息的系統,發展建設地鐵、輕軌等一系列軌道交通,從而解決城市交通擁擠這一重要問題。軌道交通所具有速度較快、環保、運量較大、節約用地等一些優勢,并且還能夠通過對于城市的合理布局,來降低交通需求的模式,從而改善交通管理的措施,大力地發展公共交通,以建立完善交通信息系統,以及提高交通安全等,以此來全面的改善城市的交通系統所出現的一些問題與情況。
3.對于城市的開發與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作為主要的基礎,因而需要應用對其數據庫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等,來全面地建立起一套包括城市的審批數據、基本地形圖的數據、道路數據等一系列數據為一體的規劃基礎設施的數據庫。并且利用這個數據庫來達到實現對城市基礎設施進行科學地,有效的管理規劃,從而實現資源共享,以提高并加強審批的科學效率。負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的人員,可以運用這個系統來對城市基礎設施做出合理有效的規劃設計,同時,也可以應用系統所提供的工具,來把設計的內容,以及和原有的內容來做出疊加顯示,從而可以提供到輔助的分析決策。
四、結語
為了可以更好的確保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應用功能可以正常地運行,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公共安全。因此,需要優化城市基礎設施系統的整體功能,來加強提高城市的綜合效益,通過進行一系列的整體規劃來塑造一個蓬勃發展的美好城市。但是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導致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需要解決。同時由于當前的設施規劃不夠完善,還不能夠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所以,在新形勢下,需要通過科學的,合理的規劃策略來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體系,從而實現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功能,從而打造一個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美麗和諧的城市。
參考文獻
[1]劉婷婷,戴慎志.行業發展與公平享有目標下的城市基礎設施供給規制研究[J].規劃師.2012(10)
[2]劉婷婷,戴慎志.我國城市基礎設施開發建設中的矛盾分析與規劃對策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2(02)
關 鍵 詞: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服務
中圖分類號:F8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3)03-0032-04
斯蒂格列茨(2010)把中國的城鎮化和美國的高科技并列為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進程的兩大關鍵因素,認為城鎮化是中國在新世紀的第一大挑戰。城鎮化是衡量一國和地區發展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城鎮化建設能有效促進資源、人口的集聚,而資源人口的集聚有助于專業化分工,促進經濟增長。從微觀角度看,城鎮化建設可以有效改變農民收入結構、提高農民消費水平、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從宏觀角度看,城鎮化建設通過對基礎設施、產業結構、支柱產業、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會帶動投資、消費、就業,促進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帶動自身和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是城鎮化建設的基礎,是城鎮化建設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由于地方財政資金不足,當前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對金融的依賴性很高,這種高度依賴性也反映了金融支持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客觀必要性。本文主要分析我國金融支持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一、文獻綜述
1. 城鎮化建設方面的相關研究。 國內外學者就城鎮化問題作了諸多研究。Cazzavillan利用1957~1987年歐洲12個國家的面板數據, 采用固定效應方法檢驗了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發現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影響彈性為0.25。[1] 李通屏和成金華使用1980~2004年我國30個省份的截面數據計量回歸,發現投資相對于城鎮化率的彈性系數是1.97, 即每增加1萬城市人口會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加1.97億元。 [2] 王建使用2003~2008年的數據進行估算,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大約會引致50萬元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3] 劉生龍和胡鞍鋼(2010)利用中國28個省市地區1987~2007年的數據檢驗了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基礎設施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積極正向影響。[4] 張光南等運用中國1998~2005年的制造業數據, 實證結果顯示基礎設施顯著降低了10個制造業行業中的企業平均成本。 [5] 另外, 劉生龍和胡鞍鋼還考察了信息基礎設施對經濟的影響, 結論證明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對我國經濟增長均有顯著的溢出效應。[6] 王永進等學者從理論上探討了基礎設施影響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微觀機制, 并采用跨國面板數據做進一步的實證檢驗, 發現基礎設施有助于提高各國的出口技術復雜程度。[7] 盛丹等人發現基礎設施的建設對我國企業的出口決策和出口數量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8]
2. 金融服務城鎮化建設的相關研究。 城鎮化建設是經濟自發的產物,但又非完全依靠市場力量就可以快速實現,因此國內外學者就如何加快城鎮化建設做了大量研究。Diaconis(1993)研究發現歐洲各個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中往往伴隨著城市交通的發展, 而城市交通的發展, 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作為基礎。城市金融系統提供了城市交通發展需要的大量資金, 所以金融發展實際上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Tarski(1997)認為城市化進程中存在大量的城市基礎設施的融資、 城市住房融資行為。Kyung-Hwan Kim(1997)的研究也發現在城市化進程中,金融發展對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力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Derriennic(2003)用美國西部的俄勒岡州、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華盛頓地區等的具體數據,構建了一個包含多狀態分支效應的離散選擇模型,模型的估計結果肯定了金融發展、城市土地資源、規章等因素對城市化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Cho,Wu,and Boggess(2003)以美國五個州為例,利用一個多叉分支的選擇模型評估城市化水平、土地使用規章制度以及金融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程度,結論認為城市化進程中金融發展對土地投資與開發具有積極影響。 國內學者對我國金融服務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也做了多方面的研究。 胡斌(2002)的研究認為政策性金融是支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有效手段, 并提出通過加大投融資體制改革力度解決資金短缺, 增強政策性金融對我國城鎮建設的支持作用。汪婷婷,江曙霞(2010)從農村城市化資金供給和需求方面入手,探討了民間金融的制度安排,為民間金融支持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考。
二、 我國金融服務支持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在當前我國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是城鎮化建設的主要推動者和實施者,但受地方財力的制約,地方政府通過各種方式籌集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巨額資金,從而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地方政府債務(見表1)。從目前看,地方政府城鎮化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貸款,其他融資渠道少,并且規模較小。從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的具體渠道看, 主要有以下三類:
1. 政府投融資平臺。投融資平臺是地方政府為增強自身投融資能力繞過地方政府不得直接舉借債務的法律規定,通過成立集融資、建設和經營、債務償還為一體的投融資公司,來解決地方基礎設施和公共項目建設的資金問題。其實質是在現有制度安排下的一次勇敢的機構創新,在成立之初就有效緩解了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 央行的《2010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末,我國各級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超過1萬余家, 其中縣級平臺約占70%,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是融資平臺的主要資金供應主體。2011年3月銀監會披露, 截至2010年11月末, 全國地方融資平臺公司貸款余額9.09萬億元,占全部人民幣貸款的19.16%, 其中2.84萬億元已被剝離為一般商業貸款。 地方投融資平臺融資主要依賴以銀行信貸為主要渠道的間接融資,直接融資占比較低。據鵬元資信評估報道,截至2012年3月末,僅有399家投融資平臺企業發行企業債券512支,金額累計為6712.5億元。隨著平臺公司的快速發展和不規范運作,平臺公司出現了嚴重的償債危機,導致中央政府在2010年開始嚴格限制政府融資平臺的設立,極大程度上抑制了城鎮化建設資金的需求。
2. 地方政府債券。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許多地方政府為了籌集資金修路建橋,都曾經發行過地方債券。1993年, 地方政府自行發債的行為被中央政府制止,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中第28條明確規定“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2008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在現行預算法基礎上對其突破, 由中央財政地方政府發行債券。2009年、2010年和2011年, 中央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累計6000億元,募集資金主要由地方政府用于中央投資公益性建設項目的地方配套。 另外,2011年10月,中央政府批準了上海、深圳、廣東和浙江四個地區自主發行地方債券,截至2012年上半年四個地區已經發行地方政府債券518億元人民幣。
3. 信托資金。 信托是地方政府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資的又一渠道。2002年7月18日我國《信托投資公司資金信托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生效之日,愛建公司向社會推出了“外環隧道項目資金信托計劃”,開啟了我國首個基礎設施資金信托計劃。2009年初中國銀監會下發的《關于支持信托公司創新發展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信托公司重點支持民生工程、生態環境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對符合條件的信托公司,其集合信托貸款占信托計劃實收余額的上限在2009年內由30%放寬為50%。該文件推動了以“政信合作”為代表的基礎設施類信托業務在2009年首季的大規模發行。中國信托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國信托資產規模達48114.38億元,其中投向基礎產業的信托資金余額為1.02萬億元。
三、 我國金融服務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
1. 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供求矛盾突出。 在城鎮化進程中,基礎設施是現代經濟生活順利運轉需要的基礎配置,因此滿足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是金融服務城鎮化建設最基本的要求。只有當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金融需求得到較好的滿足, 使城鎮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的改善, 具備現代城鎮經濟發展所必須的基礎條件, 城鎮化進程才可能順利推進。有學者測算2萬人的小城鎮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人均約需資金1萬元, 建設1萬個這樣的小城鎮共需資金2萬億元; 若同時解決3億人的住宅問題,又需資金約4萬億元。按照15年的建設周期,兩項合計平均每年也需投入資金4000億元。如此巨額的資金需求,僅僅依靠政府財政投入無法滿足,巨大的資金缺口導致城鎮化難以深入推進。另外,城鎮地區的基礎設施在日常使用過程中還需要維護,維護費用需要足夠的資金投入。 對于處于城鎮化初期階段的地區,由于經濟結構尚未轉型,僅依靠財政收入難以滿足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所需要的巨額資金。另外,當前我國資本市場在支持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相對滯后,在公共設施融資中的作用有限,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長期處于難以滿足狀態。
2. 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供給主體單一。 基礎設施屬于公共產品,并且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是支撐經濟生活順利運轉的基礎。 基礎設施項目按照有無現金流收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沒有任何收益,諸如公路、城市景觀、民生設施等,這些項目作為城鎮的必需品需要大量建設資金, 但這類項目由于沒有持續的資金流而無法按照市場化運營,造成其供給和管理存在嚴重不足的現象。 另一類是有穩定現金流收益,諸如水、電、氣、通信等項目,這類項目需要各類經濟主體支付使用費用, 其運營可以按照市場化進行操作。 當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長期基本上實行的是政府單一管理體制, 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籌措、使用和管理全部由政府包攬,并未按照基礎設施項目的特點進行分類。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尤其是中小城鎮地區的政府收入來源有限, 難以滿足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巨額資金, 導致城鎮化建設難以深入推進。
3. 基礎設施融資渠道主要依靠銀行信貸。目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主要依賴財政資金以及以政府信用向國家開發銀行、商業銀行借款來進行融資,而銀行信貸資金的供給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較大,影響基礎設施建設的穩定推進。我國政策規定商業銀行不能直接向地方政府貸款, 同時限制地方政府自行發行地方債券, 導致地方政府只有通過創建政府投融資平臺向金融機構獲取信貸資金用于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為了刺激內需保證經濟增長,我國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此背景下,我國地方投融資平臺的數量和融資規模呈現飛速發展的趨勢。由于最初設立的投融資平臺沒有區分項目是否具有盈利性,導致大部分沒有穩定收益流的基礎設施項目也通過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募集資金。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混亂發展,導致銀行信貸風險激增,不僅不利于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還會影響經濟的穩定。盡管中央政府出臺了相應政策,禁止沒有收益的公共項目繼續通過投融資平臺獲取銀行信貸資金,但由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回報的長周期特點,以及融資平臺公司資產負債率的不斷增高,過度依賴政府信用維持的間接融資模式同樣容易造成違約風險。
4. 商業銀行市場定位導致中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金融服務缺失。我國中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金融服務缺失現象較為顯著。國有商業銀行市場化改革導致在中小城鎮和農村區域網點數量大幅減少,而將經營重點集中于大中型城市,導致小城市和農村區域金融廣度和深度都明顯低于大中型城市,部分農村地區甚至沒有金融機構網點。國有商業銀行在中小城鎮和農村區域的經營網點主要為二級支行,其貸款權集中于上級行,在當地的金融業務主要以吸收居民儲蓄存款為主。國有商業銀行在這些區域的存貸差長期保持較高比例,資金外流現象嚴重。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信社等中小金融機構屬地經營,是當地金融服務主要供給方。但這些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種類和規模都與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甚遠,它們主要提供傳統信貸業務,金融創新意識薄弱,表外業務發展緩慢,難以滿足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產生的各類金融需求。這些中小商業銀行信貸資金來源主要是吸收當地居民儲蓄存款,一方面受自身經營規模限制,無力承擔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巨額和長期資金需求;另一方面,由其作為當地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供給主力也容易導致期限不匹配和流動性風險。
四、政策建議
1. 完善金融服務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法規。目前,我國尚無有關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或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法規,導致金融行業支持城鎮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市場缺乏指引。因此,應完善金融服務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立法工作,明確參與各方的權責利,尤其是對規劃、融資、投資、建設、運營各環節進行明細規定,對利潤分成、日常經營、后期維護等予以透明化運作,同時界定政府、金融機構、民間投資者的權利和義務。
2. 增強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 政策性金融機構基于國家信用和服務國家戰略宗旨而成立, 擔當政府與市場之間的溝通橋梁, 按政策導向性與商業可持續性并重原則,以市場化服務為手段,主要解決商業性金融難以完成的瓶頸領域問題, 是實現國家經濟政治戰略目標的重要載體和金融工具。 諸如城市道路、城市景觀、橋梁防洪排澇設施建設項目等純公益性項目,由于沒有任何的收益回報,因此依靠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或者BOT等市場化運營方式將無法支持這些項目的建設。 這些項目的資金應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政策性金融支持為輔。在地方政府財力資金難以完全滿足建設之需的情況下, 政策性金融應對這些沒有任何資金回報的基礎設施項目予以大力支持,通過低息貸款、無息貸款、延長信貸周期、優先貸款等方式, 改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過程中的商業信貸緊張狀況,彌補市場空缺。
3. 積極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 民間資本是市場中最具活力的資本形式之一, 可以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流向那些有收益來源的基礎設施項目,發揮民間資本建設城鎮公共基礎設施的作用。在國外, 民間資本承擔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方式有如下幾類:第一,基礎設施項目直接向市場開放,政府在基礎設施融資和建設方面完全退出, 只為承擔基礎設施建設的民間資本提供優惠政策。 諸如建立私營投資發展基金, 對個體私營單位投資擔?;蛸J款貼息, 從而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 放開對個體私營單位投資城市基礎設施的限制。第二, 地方政府將一部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經營權轉讓給民間資本, 將資金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之中,盤活原有城市建設資產,加快變現,從而實現資產在流動中增值的循環發展。第三,地方政府和民間資本按照入股方式共同完成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政府制定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基本原則, 給私人資本提供參與機會。
4. 運用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籌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 對于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 應根據項目是否具有收益確定融資渠道。 對于有穩定收入回報的基礎設施項目,可以通過商業銀行信貸、市政債券、BOT、資產證券化、長期建設債券、基礎設施建設基金等市場化的運營方式募集建設資金, 通過市場化運營的方式和手段建設基礎設施。對于沒有收入回報的基礎設施項目,應通過政府財政撥款、政策性金融、社會捐贈等方式籌集建設資金。
參考文獻:
[1]Cazzavillan,G. . Public Spending,Endogenous Growth and Endogenous Fluctuations.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Cenice,1993.
[2]李通屏,成金華. 城市化驅動投資與消費效應研究[J]. 中國人口科學,2005(5):69.
[3]王建. 城市化是中國經濟走出低谷和長期發展的惟一出路[N]. 第一財經日報,2009-04-29.
[4]劉生龍,胡鞍鋼. 基礎設施的外部性在中國的檢驗:1988-2007[J]. 經濟研究,2006(12).
[5]張光南,朱宏佳,陳廣漢. 基礎設施對中國制造業企業生產成本和投入要素的影響――基于中國1998-2005年27個制造業行業企業的面板數據分析[J]. 統計研究,2010(6).
[6]劉生龍,胡鞍鋼. 交通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中國區域差距的視角[J]. 中國工業經濟,2010(4).
關鍵詞城市基礎設施 規劃 城市化
文章編號1008-5807(2011)05-139-02
城市基礎設施在城市化進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為了滿足城市物質生產和居民生活需要向城市單位和居民提供服務的公共物質設施及其相關部門。在城市化進程中,不斷加強城市的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城市基礎設施的概念分析
基礎設施也可以稱之為基礎結構,主要是指國民經濟體系中為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提供條件的部門和行業,主要包括郵電、交通、商業服務、園林綠化、文化教育、環境保護等技術性工程設施和社會設施。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城市基礎設施劃分為不同的種類,比如按照功能可以將之分為主體設施和輔助設施;按照空間結構可以將之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類設施。目前較為通行的理論是將城市基礎設施按照其內部組合分類,也即技術性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交通系統、能源系統、水資源及給排水系統、通信系統、城市防災系統以及環境系統等六個重要部分。
二、我國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存在的問題
在以往傳統的城市規劃體系中,城市基礎設施規劃處在一種從屬的地位。從城市生態發展的角度來看,由于城市基礎設施涉及到許多生態、資源、環境的因素,這些因素同時也是城市發展的制約因素。如果還用傳統的規劃編制方法,用基礎設施去配城市的人口發展指標、經濟發展指標,很可能就導致規劃無法實施。
(一)城市基礎設施中的原始資料不足
在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原始資料不全是城市規劃面臨的重要問題。城市基礎設施中的各種管線被架空設置,缺少有效地規劃管理,一方面造成了人們對基礎設施的忽視,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基礎資料的有效管理。盡管支撐城市化建設的技術水平越來越先進,但是開發商和相關部門往往忽視城市建設的現狀資料?;A資料不全面,就會阻礙規劃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也使規劃成果失去可操作性。
(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
在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同時,由于我國城市每年大約有2500萬新增人口,造成了城市基礎設施總體投入不足,城鎮市政公用行業出現了大面積的虧損現象。近幾年來,隨著國家經濟財政政策的推動,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不斷增大,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離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說,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瓶頸。
(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的方法落后
傳統的城市基礎設施規劃主要解決的問題是設施的規模、走向和布局問題,對于基礎設施規模的計算一般是通過人口數量與相關指標來直接預測的,這種依靠人口規模預測的方法也是導致設施規劃走向按需供給的主要原因。
在城市基礎設施布局方面,規劃部門往往缺乏對周邊環境影響的模擬考核,不能夠嚴格從市政設施系統本身的角度出發,從而使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布局缺乏嚴格的論證;在相關指標的取值上,國家及地方規范為了適應更多的地區應用,一般取值較為寬泛,對個別城市來說,往往不能適用,如,人均用水量指標。因此,要根據各個城市的實際情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城市基礎設施規劃的理念落后
在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工作的過程中,規劃理念的落后有著重要的原因,對城市的整體建設造成了巨大的阻礙作用。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工程設計總采用以往的成熟系統,而對新技術不敢輕易嘗試;另一方面是由于傳統的城市規劃主要是以滿足城市的供需為主要目的的,集約高效、生態低碳等理念沒有落實到城市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中。在規劃過程中,按需供應的思路往往會導致城市資源的耗費增大,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惡化,不利于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
三、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策略
(一)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報建手續
報建手續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立項申請、規劃選址等相關手續。因為在任何狀況下,城市中需要建設的基礎設施數量總是很多,而政府的財政又總是有限的,這就需要政府根據這些項目的輕重緩急以及地區均衡等方面因素對所有項目進行篩選,進而確定該項目的投資規模和投資強度,并證明這樣的投資建設對于實現設施所需要達到的社會目標是必需的。而該項目的建設位置和范圍也符合已批準的城市規劃。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完善報建手續可以從工程立項、審批、建設,竣工驗收以及到最后的工程檔案備案階段等方面入手。工程備案以后尤其要加大對城市基礎設施中管線工程布局的統一管理,城市規劃部門要建立和完善基礎地理信息系統,促進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順利運行。
(二)加強城市基礎設施規劃的資金投入力度
隨著國家經濟財政政策的推動,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不斷增大,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離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說,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瓶頸。首先,積極引入民營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為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其次,政府應該利用監管手段代替傳統對資產的實際擁有,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直接經營造成的壓力;再次,積極推進投資融資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更好的確立企業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主導地位,保證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積極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式的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和項目實施的市場化。通過以上多種途徑不斷籌集城市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資金,努力擴大市政公用服務和產品的供應能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生活水平。
(三)優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方法
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的過程中,優化規劃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在規劃過程中,要不斷借鑒發達國家先進技術水平和先進的城市規劃方法,把各項約束性指標與發展目標更好地融入到城市基礎設施規模計算中,通過供給約束來更好地實現資源節約目的。以城市的供水系統為例,在規劃過程中,要參考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源利用水平,更好地控制總資源的供給量,引導全社會進行能源和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規劃建設部門要根據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行總量統籌核算,避免盲目發展,同時在研究和計算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基礎上,確立市政基礎設施的發展模式與方向。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統籌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保證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結論
在城市化進程中,不斷加強城市的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有著積極的作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持續有序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城市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進一步理清城市建設的整體思路,積極統籌城市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是當前城市化進程中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陳敬瑜. 淺議城市規劃中的基礎設施規劃.城市路橋與防洪,2006年第6期.
[2]陳定貴,呂憲國. 長春市城市發展與水資源環境約束關系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3]趙敏.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空間優化研究.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版.
[4]沈清基. 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近年來,隨著國家信息化戰略的實施和“寬帶中國”工程的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速,信息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正在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對于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
首都經濟增長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明顯的低投入、高產出、高帶動的特點。根據國外一些學者的統計測算,信息基礎設施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夠給美國和英國分別帶來1.54和2.04個百分點的增長。國內也有一些學者對2001-2008年我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測算,保守估計信息基礎設施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在9%左右。事實上,想要完全計算出信息基礎設施投入對整個經濟影響的確切數據是不太可能的,因為除了對經濟增長的直接拉動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帶動還體現在對產業轉型的推動和城市經營效率的提升上。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互聯產業發展。近年來,首都信息基礎設施提升計劃的實施取得了明顯成效,在外需內需相繼走弱、經濟十分不景氣的形勢下,占北京市三產比重12%左右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實現逆勢增長,2009-2011年分別增長14.5%、16.5%和22.9%,有力促進了首都經濟的穩定增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還帶動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國乃至世界影響力的互聯網企業。比如,優酷視頻公司2005年底在北京東直門成立,7年間融資從300萬美元暴增到2012年的10億美元,2010年12月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近三年營業收入保持150%左右的高增長,目前已經躋身全球互聯網TOP20。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現有產業優化升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對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信息化本身就是通過提高技術要素投入,減少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消耗,有助于推進產業融合,創新產業業態,提高勞動生產率。近年來,美國基于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大力打造第四產業“智慧產業”,依靠技術革新大幅提升制造業效率,改變了制造業對用工需求的依賴,涌現出蘋果手機等一大批“智慧企業”,近十年美國制造業產值增長51%、用工量下降28%,2011年制造業總產值高達41萬億人民幣,實現十年來最高水平,超過中國三分之一,有力帶動了美國經濟的復蘇。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助力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建設。通過對金融資源流動的研究發現,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進步,地理稟賦條件在金融聚集中的作用漸弱,相反,代表信息生產、收集和傳播源頭的“信息腹地”或“信息中心”的主導作用卻不斷增強,一個城市能否成長為金融中心往往取決于其信息中心的發展程度。作為金融決策中心,北京市在金融信息服務方面具有其他省市不可比擬的優勢,金融業是北京市服務業的第二大行業。通過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金融信息傳輸的質量和效率,能夠進一步發揮首都金融優勢,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建設。
信息化是提升城市經營效率的重要手段。當前在智慧城市建設中,以信息技術和物聯網的廣泛應用為標志,在交通、水資源、人口等領域的管理中應用信息技術已成為提升城市管理的重要途徑。比如,據IBM分析,實施智慧交通管理后,按照北京人均日均交通耗時70分鐘,節約10%的交通耗時計算,每年可以帶來15億小時的乘車時間節約,帶來的社會價值節約近400億元。再比如,以北京2008年平均醫療費用計算,在各大醫院建立統一聯網的信息平臺,實現雙向轉診后,可以給全市帶來年度醫療費用節約28.2億元。還有,通過采取高精度的授時技術,實施電力監管信息系統,既能保障城市供電安全,又能大幅減少電網傳輸的不必要損耗。
信息化可以提高政府運行效率。據世界銀行研究,2008年北京開展一種商業活動所花費的時間是37天,約為效率最高城市新加坡(4天)的9倍。通過比較發現,主要是因為新加坡大力推行電子政務,縮短行政事項審批時間,提高辦事效率,在國際上贏得了良好聲譽。
當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中
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北京市通過實施信息基礎設施三年提升計劃,信息化水平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產業發展、商務活動和市民生活創造了便利條件。但在調研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當前信息化建設還存在不少問題:
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重視程度還不夠。雖然從市里到區里已經建立了一整套系統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體制機制,信息化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但由于信息化建設投資大多屬于無形的或隱性的投資,不像“鐵公基”那樣看得見、摸得著、效果明顯,因此一些區縣、單位對信息基礎設施的投入熱情不高,資金安排較少,重點工程項目中涉及信息化的比較少。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存在重硬件、輕軟件現象。目前還比較多地按照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的思路來搞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在硬件建設方面,今年北京市寬帶接入水平將普遍達到20M,已處于較高水平,但由于市民需求不足和資費過高等原因,使用率不高,造成大量資源浪費。而在軟件信息服務方面明顯薄弱,特別是系統集成、數據庫建設、信號處理等比較滯后,亟需發展。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缺乏前期統一規劃。從北京移動和北京聯通了解到,當前北京市無論是固定業務、網絡業務,還是無線上網業務都存在布點接入的困難,直接原因是商品房或商務樓宇在開發建設階段缺乏統一規劃,沒有將寬帶線路接入,并且沒有預留空間,建成后再接入網的難度較大。目前北京市場上寬帶接入服務商達10多家,相互之間信息產品和服務的標準不統一,還處于低層次的圈地劃界競爭狀態,市場競爭缺乏規范。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盈利模式亟待探索。智慧城市建設ICT(信息通訊技術)是基礎,而行業應用是成功的關鍵。智慧北京規劃已經提出了若干應用領域,但是目前已經運作的項目并不多。主要原因是盈利模式有待進一步探索,信息化大多數是具有準公共服務概念的領域,如何讓參與企業有盈利點,同時讓用戶降低進入門檻,是成功的難點。
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
相關建議
完善信息產業支持政策。信息化最大的優勢在于互聯互通,北京市的信息基礎資源十分豐富,關鍵是要加強整合,提高使用效益。作為首個三網融合試點城市,要重點研究全市層面“三網”融合的整體推進戰略,在更大范圍鼓勵競爭,推動資費下降,提高網絡使用率。建議研究出臺支持北京市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的政策意見,完善電子商務企業補貼措施,在全市規劃2-3個大型電子商務產業園,加快推進電商企業集聚發展。
統籌商品房開發規劃建設。建議由規劃、建設、發改、信息化等部門共同研究制訂商品房和商務樓宇建設的信息化配置標準,進一步明確住宅及商住樓建設光纖寬帶網絡管線及相關設施的責任要求,在建設階段確保接線入網到位,減少后期投入的重復建設成本。對承擔準公共服務的網絡運營商的投資給予適度補貼。
打造若干信息服務示范區。以蘋果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終端的出現和廣泛普及,加速了移動互聯產業的發展,推高了企業和社會對信息服務的需求。針對新發展新需求,建議在北京市的重點商務區域如金融街、CBD、王府井、中關村核心區等,實現WIFI免費全覆蓋,打造若干信息服務示范區,既提升優化區內商務環境,又擴大北京市建設“無線城市”的影響。
加大民生領域信息化試點力度。對于即將出臺的居住證制度,不僅要關注其服務內容,更要從長遠著眼,把居住證作為城市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應用工程,統籌起公共交通、社會保險、身份識別、銀行結算等多種功能;進一步整合政府服務內容,增加市民主頁服務項目,把一些日常繳費、證件辦理申請等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項目集中到市民主頁,豐富其服務功能,把市民服務做實做好;著眼解決看病難問題,積極推進遠程醫療試點,促進醫療信息化加速發展。
擴大內需,促進第二、三產業經濟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對于國民經濟促進作用的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就是通過擴大內需,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
(一)對工業的促進作用
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工業的支持,而水利基礎設施投資的總投資需求量大,投資總額大,對于拉動工業經濟的發展有著明顯的作用。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的鋼材、水泥、運輸、化工、有色金屬等工業原材料,以及運輸、機械、建筑施工等產業部門的運作,加大水利基礎設施的投資能夠拉動工業需求,促進包括下游的發電、航運等在內的第二產業的經濟發展,對國民經濟增長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據有關數據統計,從2010年以來,對于工業增加值的拉動,水利基礎設施的投資作用已經超過1000億,而隨著水利基礎設施投資的增加,水利投資對工業增加值的拉動作用也在不斷加大。
(二)對第三產業的促進作用
在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由于水利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總額大,就需要有良好的融資平臺和渠道,對于金融保險業的的需求,使水利投資對其發展也產生了促進作用。水利基礎建設的投資還可以促進交通運輸業和商業、飲食業的的發展。另外,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周邊旅游業和房地產業經濟的發展。
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一直以其巨大的外部效應和非經濟效應促進著國民宏觀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水利基礎建設的投資能夠通過資源的配置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建國初,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重點是防治洪澇災害,水利基礎設施的投資一直以水資源和防洪工作為主,經過多年的建設,我國地域流域性大洪水的能力已經顯著增強,水利的工作重點隨之轉移到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上。由于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多樣,致使水資源嚴重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各地用水矛盾問題也日益尖銳,因此加強在水資源工程調配上的建設也愈加重要。南水北調工程東、中、西三條調水路線的建設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構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規劃調水規模巨大,實現了全國水資源的南北、東西調配,協調了各地區經濟的發展。增加有關水資源調配的水利基礎設施投資能很好地緩解各地的用水矛盾,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區域性地方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管理對策
一、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
1、交通運輸和生態環境方面
城市交通是城市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城市越大,經濟越發達,居民的出行距離就越長;生產率越高,交通量也就越大。城市交通已成為制約“大交通”發展的“瓶頸”。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大城市最多的國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城市交通堵塞問題日益嚴重。當前,緩解大城市尤其是百萬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的日趨嚴重的交通緊張狀況,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資金短缺與體制性浪費并存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城市基礎設施投資有相當一部分依靠單一的政府資金投入模式;由于經濟發展落后,很難有足夠的積累政府資金用于興建城市基礎設施,資金始終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的瓶頸。在加快城市化步伐(包括城鄉一體化)時期,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任務越重,由資金短缺而導致的城市基礎設施供求矛盾就越突出。
所謂浪費,是指對人力、財物、時間等用得不當或沒有節制。由于我國現正處于特殊的歷史時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體制都還不健全、不完善;體制設計不合理,都有可能會導致體制性浪費。比如,企業內激勵制度的不合理可能會導致在職閑暇進而造成人力浪費;在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領域,由于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不科學而導致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低水平和低效率的現象也十分突出,大大地浪費了本來就十分有限的資金。
3、建設和管理方面
我國城市基礎設施的“瓶頸”狀態未得到根本緩解的最直接的原因, 顯然是建設資金不足。但這不是根本原因, 銀行的儲蓄存款有一部分專門用于基礎建設投資, 大量的外資也覬覦已久, 說明資金來源問題不大, 就是“進入”困難, 顯示基礎設施投資的中間環節不暢。形成這一局面的深層次問題很多, 如投資體制和投資結構不盡合理, 政府缺乏必要的資金調控手段等等。而滯后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模式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長期以來, 我國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體制基本上還是計劃經濟, 整個城市基礎設施的活動都在政府的計劃手段調控下運行。實踐表明, 這一模式的每個環節均存在很大弊端:(1)由于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管理和運營分離, 各自為戰、信息嚴重不對稱、基礎設施的成本偏高, 而且存在許多“無部門負責”現象, 經營效率低下, 使本已捉襟見肘的財政資金雪上加霜;
(2)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化、公開化程度低, 基本上是壟斷經營, 公開招標的不多, 暗箱操作多, 投資計劃的軟約束, 造成投資成本居高不下;
(3)金融秩序整頓前, 政府指令銀行直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 形成政府直接投資; 金融秩序整頓后, 大多數城市通過成立建設投資公司向銀行貸款(政府財政擔保) 建設基礎設施, 政府投資的性質未變, 債務負擔沉重, 而且融資渠道過于單一, 增加了銀行的金融風險, 隱藏著巨大的經濟危機;
雖然, 政府已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并開始著手進行改革(如今年進行的事業單位改革) , 但僅僅是單方面的企事業改革效率不高,因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是一個大系統, 改革必須系統進行, 否則就會出現“按下葫蘆浮起瓢”現象, 其效用就會大打折扣。因此, 建議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模式進行系統改革, 并與加入WTO 的背景相銜接。
二、完善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對策建議
1、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機制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是必須先行的重要部分。其中除極少數與自然壟斷有關如水資源、礦產資源的開發或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國家安全的重大項目仍然必須由國家代表全民獨占經營外,其余行業都應打破行業壟斷,引進競爭機制。
融資方式的創新。積極開拓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融資渠道,當前大規模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受到國家財力的制約,為保證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應積極開拓新的融資渠道。在積極利用銀行貸款的同時,應根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受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市場需求和收益穩定的特點,積極探索新的融資方法,廣泛吸引社會資金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確定明確的產權關系。產權的有效界定能夠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我國的政府部門承擔著提供大部分的基礎設施供給和服務的責任,將所有權、經營權和監督權集于一身,這大大地降低了建設和運行管理的效率。應積極進行產權制度
改革,在大多數基礎設施項目上,政府應該從這一角色退出,擔當起建立市場、規范市場和監督市場的重任,讓企業在微觀領域更好地發揮作用。
2、拓寬投資渠道
通過對國外經濟發達國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的經驗的研究表明,社會資金越來越成為城市基礎設施主要資金來源。引進社會資金可以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而且也為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運營效率提供了可靠保證。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在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運營中,無論是完全由政府壟斷控制還是完全有市場自由運作,都是不可行的。因此,必須建立起混合經營的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體制,也就是要吸引社會資金在管理權和所有權上全面介入城市基礎設施的籌資、建設和運營。
【參考文獻】
[1]張培剛. 發展經濟學教程.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