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區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社區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區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區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第1篇:社區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一、法治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

        培育法治文化貴在探索,重在實踐。近年來,無錫市認真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法治江蘇建設綱要》精神,積極探索和實踐社會主義法治城市創建工作,突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主題,首力培植法治文化理念,大力開展法治文化建設活動,抓基層、打基礎,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不斷增強法治文化的影響力、滲透力和感染力,法治文化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深入普法,著力培植法治文化理念

        緊密結合無錫實際,緊緊圍繞"法治無錫"建設目標,加強領導、完善機制、創新形式、扎實推進普法教育,著力培植法治文化理念,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

        1、突出抓好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學法、切實增強法治意識。市分別制定了《加強領導干部學法的工作意見》和《全市公務員法制宣傳教育"**"規劃》,制定并嚴格堅持各級理論中心組集體學法、法律講座、法律知識培訓、學法考試、學法情況登記制度等"五項制度",有效規范和推動了各級領導干部學法用法工作。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和各類干部教育培訓機構都將法律知識納入培訓計劃,保證公務員學法每年不少于40學時,建立全國首個"公務員學法考試日",每年12月4日組織全市公務員進行學法考試。深入持久的普法宣傳教育,各級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法律素質明顯提高;依法執法、依法行政的法治意識進一步增強,推進了重大決策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法治化進程,逐步實現了由注重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的深刻轉變。

        2、突出抓好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根植法治文化思想基礎。建立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將法制宣傳教育列入學校教育大綱,強化法制副校長、法制輔導員工作制度,確保學校法制教育的計劃、教材、課時、師資四落實。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陣地建設,探索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機制。共建各級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63個,社區青少年法制學校215個。通過舉辦各類法制講座,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實踐活動,不斷強化青少年群體的法治意識,根據法治文化思想基礎,使其自覺按法律法規要求規范言行,形成學法守法護法良好習慣,并影響家庭、社會。

        3、面向市民大眾普法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在認真組織開展各級領導干部、公務員、青少年的普法宣傳教育的同時,面向社會開展全民法制教育。在企業中開展"誠信守法企業"創評活動,引導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誠信守法,合法經營,并依法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強化對外來人口的法制宣傳教育,全市已建農民工法制學校1135所,對新市民的普法覆蓋率達85%以上,有效增強了外來務工人員守法意識和維權意識,同時也大大減少了這一群體的違法犯罪率;以"民主法治示范社區(村)"的創建帶動居(村)民的法制教育,"送法下鄉"、"法制新風樓"等活動的開展,使群眾獲得法律知識的渠道多了,居(村)民間的民事糾紛少了,社區(村)法治環境大大改善了。

        (二)創新載體,大力開展法治文化建設活動

        無錫把建設法治文化、弘揚法治精神作為法治建設的重要工作任務,創新載體,研究和落實各項措施,積極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法治文化建設活動。在總結以往法治文化建設經驗基礎上,制定出臺了《關于大力開展法治文化建設活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開展法治文化建設活動的指導思想、原則及目標任務,活動主要內容和具體要求,全市法治文化建設活動正紅紅火火地蓬勃開展。

        1、大力加強法治文化理論研究。無錫市依法治市領導小組籌建了法治文化理論研究會,組織落實專門人員,并聘請對文化研究有一定造詣的專家、學者,深層次、多角度、寬領域地開展法治文化的理論研究,探索形成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效機制。江陰市為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法治文化,加強法治文化產業建設,從根本上解決藝術團劇本的創作、普法教材的開發和推廣,20**年2月,正式掛牌成立了"法治文化研發推廣中心",聘請了在江陰工作的省級以上的作家、詩人、書法、美術和攝影等協會委員共18人,專門從事法治文化的研究、創作和推廣。至今已創作各類法治文化作品2000余件,出版了《和諧的防線》、《失去旋律的青春》等近百萬字的法制文學作品,編寫了《說法》、《血淚母子會》等法制文藝劇本60余個,法制藝術團深入農村、社區、企業、學校、軍營、監所和外來人口集中居住地演出200余場,受到普遍贊譽。

        2、開展"法治文化建設示范點"創建活動。為以典帶面推動法治文化建設,無錫自20**年開始在全市開展"法治文化建設示范點"創建活動。堅持從實際出發,鞏固原有的創建成果,在各市(縣)區及鎮(街道)建設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內容豐富的法治主題公園。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街區、法治書畫、圖片展示長廊以及各類法治文藝劇團等,去年底命名了首批十個市級"法治文化建設示范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效應。

        3、組織舉辦中國·無錫"法治建設"論壇。在中國法學會、法制日報社的指導幫助下,自20**年以來,無錫已成功舉辦兩屆"法治建設"論壇。今年9月,又將舉辦以"法治文化"為主題的中國·無錫"法治建設"論壇。通過對法治文化建設的經驗交流和理論研討,同時集中開展廣場法律咨詢、法治文化建設論文征集、法治文化下鄉等各類法治文化建設活動,使更多的干部群眾受到普法教育,進一步放大了法治文化建設的效應,擴大了法治無錫建設的影響。

        4、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文化活動。開展法治文化活動,是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和重要基礎。近年來,無錫注重在市(縣)區抓好法治講座,在鎮(街道)辦好法治講壇,經常性地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各地各部門積極抓好法治文藝活動,創作法治文藝作品,因地制宜地搞好專群結合的法治文藝演出。法治文化創新不斷培育出新成果,如宜興市開辟了11路"法治文化班車";市司法局創辦十五年的《法治時空》節目已延伸拓展出《庭審直擊》等16個專題法治節目,此外法治文化宣講教材編寫,優秀法治文化短語評選、書畫作品展、法治演講比賽等法治文化活動正在全市上下蓬勃展開。

        (三)固本強基,著力強化法治文化建設基礎

        1、鞏固拓展法制宣傳教育陣地。近年來,無錫著力規范和加強各類法制宣傳教育陣地建設,設立法制宣傳教育輔導站82個,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63個。組織開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創建,不斷加強在校學生的法制教育。在此基礎上,積極籌建和完善村、社區法制學校包括新市民法制學校;在各級新聞媒體上普遍開設法制宣傳專欄和專題,建立市、區級專門普法網站,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法制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2、注重法治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各地積極組建各類法治藝術團、法治文藝演出隊、法治文化研究室、法治文化宣講團、法治文化館等,籌建了一批法治文化主題公園、法治文化廣場等,進一步健全完善了各類法治講壇設施、法治文藝團隊和法治文化活動場所,夯實了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礎。

        3、加強法治文化隊伍建設。各地各部門十分注重法治文化隊伍建設。一方面不斷充實普法宣傳力量,形成了普法講師團隊、普法聯絡員隊伍及各類法律服務志愿者組成的普法宣傳隊伍。全市所有的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都配備了法制副校長和法制輔導員。另一方面,各地積極培育和扶持文藝骨干及演出人員、理論研究人員以及熱心法治文化建設的各類人才,為不斷豐富和發展法治文化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當前基層法治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無錫在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上作出了許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績,獲取了一些經驗。但與建設法治城市的要求相比,與適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現實需要相比,法治文化建設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1、對法法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精髓,是法治社會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法治文化建設是法治城市創建的重要內容,推進法治建設進程,實現法治化目標,必須大力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但我們基層的一些同志,甚至是少數領導干部對法治文化建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認為經濟發展是硬指標,法治文化建設是軟任務,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具體表現在抓法治及法治文化建設的人員配備不足,經費保障不力,工作缺乏規劃和指導,推進力度不大,工作成效平平。

        2、法治文化建設載體還不多,氛圍不夠濃厚。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全新的課題,沒有多少現成的經驗可借鑒。目前主要存在著載體還不多,活動形式簡單陳舊,活動內容不夠豐富等問題,法治文化建設氛圍不夠濃厚,其導向作用和影響力不夠明顯。一種文化一旦被人們所接受,它對人的行為和社會價值取向的影響將在很長時間內產生作用,甚至根深蒂固。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法治文化建設發展不夠平衡。近年來,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的開展極大地促進了各地的法治建設,法治文化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江陰市委高度重視法治文化建設,市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加以推進,市委書記親赴現場調研指導起了很好的引領作用。江陰的法治文化建設紅紅火火,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江陰大橋法治文化主題公園、江陰法治文化研發推廣中心等在法治文化建設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工作成效十分明顯。但調研中也發現個別地方聲音不響、動作不大,工作在原地踏步,與先進地區形成極大反差。

        三、深入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面對法治文化建設這個全新課題,需要我們在總結提煉中提高,在探索創新中求進。

        1、要進一步突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主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建設法治城市的靈魂,也是法治文化建設中必須牢牢把握的主題。在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活動中,在法治文化理論研究中,在廣泛開展的法治文化建設活動中,都要牢固樹立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自覺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法治文化建設實踐,在司法和行政執法機關大力加強執法為民和公正執法教育,引導廣大執法人員樹立依法履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權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把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作為法治文化建設、法治城市創建的先導性、基礎性工程來抓,努力使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會形成崇尚法治、維護法治的良好風尚。

        2、要建立起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無錫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當今無錫正傳承創新、大力推進文化建設,向著文化大市的目標邁進。法治文化建設要善于通過文化建設發展這個紐帶,主動融入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之中。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各方參與法治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真正建立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法治城市創建相符合的法治文化建設長效機制。要建立責任機制,明確職責,分工協作,合力推進法治文化建設;要建立協調機制,發揮好法治文化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的組織、協調、指導作用,掌握動態,督促檢查,有序推進;要建立激勵保障機制,明確目標任務,嚴格考評獎懲,宣揚和激勵創新,推動法治文化建設的深入開展。

        第2篇:社區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一、社會工作視域下村規民約的作用

        社會工作來源于西方,尊重人權平等、強調民主參與、主張助人自助等是其基本理念,在此基礎上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高社會福祉的宏觀目標。從社會工作視角下觀察村規民約,我們發現村規民約是一種由村民集體制定的調整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村規民約的內容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其內容包含十分廣泛。村規民約鼓勵支持群眾之間互幫互助,村集體內相互協助,團結村集體的力量,共同化解村內矛盾,幫助解決糾紛困難。而且村規民約一般都比較重視幫助村內貧困家庭、老弱家庭、身心殘疾者等。通過村規民約,可以解決農村中的各類問題,它符合社會工作的價值追求,也提高了社會的服務能力。

        在社會建設過程中,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推動村規民約的建設意義重大。從社會工作角度而言,村規民約可以調整和指導人們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而且村規民約可以實現對人民群眾的教育作用,從而推動我國農村建設。隨著我國現代法治教育的不斷深入,法治觀念已經逐漸滲透進人們的心中,但是,老百姓心中仍有一定的厭訟心理,而村規民約是村民之間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是比法律更柔性的制度,在一定范圍內彌補了法律的局限性,也節約了司法資源。社會工作以提高社會福利,改善社會生活質量,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為目標,從一定程度而言,村規民約與社會工作有著異曲同工的社會價值。

        二、社會工作視域下村規民約的特點及建議

        村規民約包含了農村建設的指導方向,它可以有效提高我國村民建設規范質量,從而規范人們的行為。在社會建設過程中,村規民約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它可以使農民實現最基本、最普遍的民主,可以讓農民按自己熟悉的方式生活和工作。村規民約是指導鄉土社會人們生活的社會規范,在社會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鄉土基層社會與國家的距離遙遠也導致了其對于國家法的疏于了解。這種代表了民間基層的村規民約與國家規范之間的沖突因此無法避免,而在國家法的語境下就表現為村規民約的違法性。因此,需要有社工和法律專家的配合,共同指導村民完成村規民約的建設,保證村民集體利益的同時,符合法律的規定。作為法律的補充手段,它增進村風、民風建設,從而促進社會和諧。

        在村規民約的實施過程中,可以彌補法律存在的不足。法律調整的內容和范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法律范圍之外,仍有許多行為不符合社會公德和善良風俗,影響社會和諧。而村規民約的應用可以彌補法律調整的不足,調整法律不調整的行為,從而提高社會治理效果。由于村規民約的應用是在實踐中對不良行為進行調整制裁,而且村規民約具有輕獎勵、輕保護、輕教育的特點,因此,在使用村規民約過程中,要堅持平等、公開、公正的標準,調整人們的行為。在社會管理中,實施村規民約理應遵循現代法治的基本要求,反對農村中殘存的等級、宗法、私法等封建觀念和遺風。

        在現代社會管理中,由于法律不能完全適用于社會各個角落,它在調整內容和調整范圍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漏洞。在社會管理過程中,農村的文化水平不高,而且農村的社會建設又比較缺乏物質資源支持,村民對法律的認識程度不高,接觸機會有限,反而村規民約對他們來講是簡單而熟悉的。因此,社工需要協助做好宣傳工作,確保人人知規,人人守規,倡導文明健康的社會環境。

        三、社會工作介入對促進村規民約建設的意義

        單純從法律的視角研究村規民約的建設,大多只著眼于設計程序的合法性和建設內容的規范性,然而忽略了其制定過程的民主性和范圍的適用性。我國社會現正處于全面快速轉型階段,人們需要面對的事務不再單純以村居為主,老百姓與外界交流的需求日益增長。此外,流動人口的加劇也促使村民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和多樣化。因此,村規民約的建設如只簡單考慮法律程序和內容合法性,顯然不能滿足不同村民群體對于社會參與的渴望,也不符合當今多元化的社會發展需求。此外,傳統的村規民約大多受到權威的影響,其建設過程中鄉鎮級政府或者村中有聲望的人往往起到主導作用,草根百姓沒有機會,也沒有意識為自己發聲。由于農村資源的匱乏,村規民約較多以政府或者專家擬定的模板為藍圖,根據本村特點稍加修改,但其范圍的適用性和修訂的及時性還亟待加強。

        社會工作作為一種介入的手法,通過個案、小組、社區三大基本方法,針對不同村落的人群特點,在深入了解和熟悉本村環境的基礎上,強調人人平等、村民參與,在政策和法律的指導下,由村民共同商討制定體現全體村民意志的村規民約,最終達到維護村落社會正義、保障和提高村民福祉的目的。

        面對社會經濟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需要結合我國社會經濟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抓住法治建設的重要性,推動農村的發展。同時,在經濟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農村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注重培養和提高群眾的認識和覺悟,提高村民的綜合水平。社會工作介入村規民約建設,通過自下而上的方法倡導自治,有助于培養村民的民主意識,增強自我管理能力,實現“助人自助”。

        在農村社會建設中,農民是社會的主體,也是社會的常見單位,他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村民自治尚不健全,行為規范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因此,在村規民約建設過程中運用社會工作方法,推動村民自治,不僅可以讓村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是增強村民社會參與,樹立社會角色從而增強自信的過程。

        隨著社會的變化,要求村規民約也要做到與時俱進,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村規民約改革發展中,社會工作的介入是在法律和政策的指導下,根據社會發展趨勢,秉持以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約束社會上存在的不良行為,從而推動村規民約的改革。村規民約在制定時,社工堅持民主的原則,鼓勵、引導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村規民約的制定中,了解大眾的價值取向和發展意圖,在民主的基礎上制定村規民約,并由群眾進行相互監督,共同完成村規民約的內容。因此,相比民間自發組織的方式,作為第三方社工的介入,通過整合社會資源,保證了村規民約的合法性、適用性、及時性。

        第3篇:社區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軟法 農村治理 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6-0078-02

        軟法是人們自愿的共同協商制定,并且是愿意共同遵守的行為規定。它有三個特征:其一,軟法制定的主體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其二,軟法制定的主體存在多元性;其三,軟法的功能具有妥協性。所以說軟法不像硬法那樣具有強硬的規定。就村規民約來說,它是每個村民在自身利益與集體利益、全村利益的衡量中,權量出一個相對公平,全體村民都可以接受的一項公約條文。

        一、目前軟法在農村治理中的困境分析

        農村軟法有其存在和實施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在實施的過程中有明顯的區域性與邊界性,在當今現實農村治理中,軟法的運用實施也面臨著些許困境。

        (一)軟法創制主體文化偏低

        現如今,農民文化水平比過去有顯著提高,但就常駐在農村的人員文化素質來看,仍然偏低。雖然現農村教育覆蓋面越來越廣,但農村的人才短缺仍是一個嚴重突出的問題。因為農村的資源、交通、環境等因素影響,很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村民不愿意留在農村謀發展。再者由于打工潮的涌起,農作物價格的下降,村民更愿意出去打工,因此留在農村大多數是一些老弱病殘,他們文化水平不高,不愿意參與到農村治理中。他們自身的文化水平也限制了他們的能力,若是這些人參與到軟法的創制過程中,軟法的內容必定缺乏合理性與代表性。

        (二)軟法規范效果失靈

        軟法的效力一般靠“軟約束力”來執行,但就其本身來說起不到規范調制的作用,對于成員的獎懲一般靠農村輿論,這就導致了部分軟法的威信喪失,失去其規范作用,與道德的功效混為一談。獎懲機制的不健全與實施效果不當會使村民對其失去信心,也沒有了參與的熱情。比如在《村規民約》中規定在村干部換屆期間,不能有黑幕及賄賂情況,發現后一律取消資格,但在具體操作中由于多種原因,村民不去舉報或舉報后也不予懲罰。還有的《村規民約》中規定黨員選舉、村里活動、資金流向一定要及時公布,使其透明化,而在具體執行中,對于沒有做到的情況,村民也是作為閑談抱怨一下,并未采取具體措施予以懲罰。軟法規范效果的失靈,不僅不利于農村自身的進步,也會阻礙農村法治化進程,更可能是“善治”的絆腳石。

        二、改善農村治理中軟法困境措施

        軟法作為一種有效的法律規范,它尊重了共同體成員的主角地位,可以發揮基層組織和村民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因此要及時解決農村治理中軟法遇到的困境,充分發揮軟法的積極作用。

        (一)貫徹落實法治化道路

        農村治理是一個多元的治理過程,包括政府、社會組織、群眾自治組織這些外在推動力,村民是農村建設的直接建設者與承擔者,是農村治理主體與農村內在發展動力。因此可以完善農村治理規則與制度,做好硬法與軟法的有效銜接,推進社區法治化進程。如江蘇張家港推動“多位一體”治理創新,通過制定議事規則,協商通過《村民自治章程》及《實施細則》《村規民約》規范決策程序、強化村務監督等完善制度,推進基層法治進程。

        (二)培養規則意識

        在推進農村治理法治化進程中,應當有效形成并落實以本村村民實際利益意愿需求為目標的“村規民約”。“村規民約”的制定、決策與實施可以培養農村村民遵守規則的自覺意識,從根本上說,我們必須以規范化的手段和途徑,將各項農村事務、民生政策落到實處,引導農村治理在具體路徑上的運作機制朝著更加符合村情、民情、社情的方向規范化發展。如今,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協商機制,有一個合理的協商參與程序,因為硬法并不能涉及農村具體的生活風貌,村務監督體制等。軟法規范在某種程度上是由共同體成員約定俗成的結果,所以軟法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人們的自覺意識和規則意識。

        (三)提高參與意識

        只有讓村民廣泛參與進來,充分表達村民自己的意志、意愿,才可以協調改革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關系,減少緩和村民的抱怨心理。再者村民親自參與到軟法的創制過程中,增強了軟法規范內容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彌補村民相關法律知識的欠缺。如何提高村民的參與意識呢?我們一定要把握好時間維度,選擇避開農忙和外出打工的時間,可以在年末或年初,村民休閑時給予意見商討和征集。這樣,使得很多村民都有機會參加,也會為了自身利益去集言獻策。

        (四)懲罰機制合法化與有效化

        軟法作為一種規范是一種效力,無規矩不成方圓,既然軟法規范已形成,我們就必須遵守。首先要規定軟法形成過程的程序化與合法化,要使軟法牢牢地套在法律這個牢籠里,要有嚴格的法律效力,就不能只依靠村民自主遵守與服從,要增加軟法的信服力。再者可以讓軟法硬起來,就是指當軟法的相關調整在某種程度上失靈的時候,我們要充分調動政府政策手段對其進行補充,提高政策手段在《村規民約》實施過程中的促進和輔佐作用。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將部分軟法規范轉化為硬法規范,賦予其完完全全的直接的國家強制力,讓軟法硬起來。

        三、結語

        軟法治理有利于農村治理朝著法治化的方向前進,也是走向農村“善治”的途徑。軟法本身在農村治理中也有一定缺陷。對于農村本身來說,硬法的運用與實施也是必不可少的。硬法體現的是國家權力對于農村事務的干預與控制,而軟法體現的是村民內在的需求,純粹的軟法無法對某些違法行為進行有效預防與制裁,因此在治理中必須兩者合力,軟法規范可以為硬法提供具體的正當的支持,而硬法是軟法指定的框架結構,軟法在創制與實施運行的過程中應遵循相關硬法規范,而不能任意違反硬法的規定,除非經過正當的法律程序。

        參考文獻:

        [1]羅豪才.軟法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2010:47.

        [2]羅豪才.軟法與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15-217.

        [3] 蕭公權.與民主[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6:111-112.

        [4]崔明宇.農村治理中的軟法研究[J].云南:法制與社會,2016(25):212-213.

        [5]陳榮桌,劉亞楠.共建共享:十以來農村社區治理機制的優化路徑[J].社會主義研究,2016(3):106-113.

        [6] 顏慧娟.民生法治:十以來農村社區治理創新的法治保障研究 [J].社會主義研究,2016(3):129-135.

        [7]羅豪才,.法治政府建設中的軟法治理[J].江海學刊,2016(1):125-130.

        [8]陳驚天,振善.互聯網時代呼喚軟法硬法的協同治理[J].人民法治,2015(12):5-7.

        [9]姜明安.再論法治政府建設[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5(6):5-11.

        第4篇:社區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這次全縣司法行政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全面落實縣委工作會議、市司法行政工作會議和縣政法工作會議的部署要求,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統攬,總結去年工作,分析當前形勢,形成共識,適應新常態,主攻“四個全覆蓋”,確保“兩個上臺階”,著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下面,我代表縣司法局作工作報告:

        一、認真回顧2014年全縣司法行政工作取得的成績

        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局緊緊服務于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切實推進各項工作有效開展,2014年度我局被省司法廳表彰為“農民工維權工作先進集體”、“信息工作先進集體”,被市局表彰為“目標考評先進集體”,紀澤新同志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先進個人”,鄒開兵同志被省司法廳記“個人二等功”,各項業務工作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一是法制宣傳工作重點突出。圍繞“元宵節”、“3.15消費者權益日”、“助殘日”、“12.4”國家憲法日等,開展“法律六進”活動60余場次。分3次對全縣40多名科級干部組織任前法律知識考試。開設電臺“法律在你身邊”14期,編制報“普法園地”5期,滾動電子屏幕宣傳語80余條,發轉“普法”微博20多條。加強民主法治村的創建,省級建成率30%,市級建成率98%。二是人民調解工作亮點紛呈。全縣累計開展網格排查4670次,累計調處矛盾糾紛3280件,調處成功3277件,調處成功率99.9%。推進調解組織派駐部門工作,最大限度避免社會矛盾糾紛進入渠道。建立農民工維權聯動和快速反應機制,累計兌付農民工工資1086.5萬。三是法律援助工作再創佳績。全年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049件,接待群眾來訪、來電咨詢11052人次,均位于全市第一。強化案件質量監督,做到案前嚴格受理審批程序,案中跟蹤督辦案件,案后進行回訪。在交通、工傷死亡援助案件中實行提前介入制,實現快辦案、快結案,防止引發上訪和集訪。四是法律服務工作持續推進。全年律師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擔任各類法律顧問967家,辦理各類案件2334件。律師通過參與領導接待、突發事件處置、重大項目認證等,為政府決策提供法律咨詢和建議,協助政府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縣公證處共辦理各類公證800件,無錯假偽證。司法鑒定所辦理法醫臨床鑒定業務和酒精檢測鑒定業務1480件,采信率100%。法律服務所及工作者積極為地方黨委政府和基層群眾提供優質法律服務。五是特殊人群管理工作規范運行。學習宣傳《省社區矯正工作條例》。,實行社區矯正服刑人員手機定位、風險評估和定級管理。強化社區矯正管理教育服務中心建和隊伍建設,新招錄了16名社區矯正工作者。全縣在冊社區服刑人員170名,全部得到了有效管理。加強安置幫教管理服務中心和過渡性安置基地建設,全縣1132刑釋人員安置幫教率100%,局基層科被省表彰為“安置幫教工作先進集體”。六是隊伍建設工作扎實高效。扎實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專題學習活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月活動和法潤春風行動等。成功組織干警參加了全市司法行政系統職業培訓考試,并取得了平均分91.58的較好成績,實現了干警業務素質的提升。深入開展依法行政工作和“12345”政府熱線平臺服務工作,我局執法質量考評位列全市第一,被省廳和市局評為優秀等次。全年我局信息和新聞宣傳兩項工作均列全市第一。

        二、準確把握新常態下司法行政工作面臨的形勢任務

        2015年工作的指導思想是: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和黨的十、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省市縣重要會議精神,圍繞縣委工作會議部署要求,緊扣“擴量提質、充分發展”主題主線,以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為目標,以“4+2”工程建設為重點(法治宣傳教育、法律服務、特殊人群管控、矛盾糾紛調處“四個全覆蓋”和基層基礎、隊伍建設“兩個上臺階”),堅持問題導向、創新導向、基層導向,忠實履行維護大局穩定、促進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使命,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全系統在做好今年司法行政工作時必須樹立四種意識:一是強烈的使命意識。張志勇縣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2015年將進一步強化社會治理,加強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與調處,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推進普法教育,提高全民學法、守法、用法意識。我們的法律援助工程也列入了2015年縣政府民生十件實事項目,要把上述任務落實到位,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二是執著的攻堅意識。始終保持昂揚向上,鍥而不舍的精神狀態,牢牢抓住推動司法體制改革、破解司法所管理體制、公證體制改革、司法行政服務窗口建設、基層基礎建設等工作重點。三是積極的創新意識。要針對自身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研究制訂既有年度特點、又滿足群眾需求的改革創新舉措,不斷提升工作效能和社會效益,使行業發展契合大局需要,使工作成果贏得社會認可。四是嚴明的紀律意識。把從嚴治警的要求貫穿于司法行政工作的全過程,加大督查力度,啟動問責機制,用紀律約束權力、用紀律規范行為,始終心懷敬畏之心,時刻繃緊廉潔之弦。

        三、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認真抓好全年各項重點工作的落實

        (一)著力提升法律服務全覆蓋工程質量,擴大公共法律服務品牌影響

        1、鞏固平臺建設,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能力。一是強化三級平臺建設。在架構上,我縣和11個鎮已基本建成了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19個村和23個社區建成了司法惠民服務站。為使三級平臺發揮更大效用,要通過12348、微信、QQ信息網絡平臺將三級窗口服務互動、工作聯動,實現矛盾聯調、問題聯治。在機制上,要將公共法律服務納入縣、鎮經濟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確立以政府主導、司法行政統籌、社會參與、全民共建共享的工作機制,實現服務窗口對外服務和司法行政機關內部管理無縫對接。在保障上,進一步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機制,并建立一支具有一定規模的公共法律服務志愿者隊伍。二是擴大法律服務項目。項目多少涉及公共法律服務的社會影響力。年內,縣、鎮兩級要拿出公共法律服務重點項目目錄并向社會公開,通過政府購買、社會貢獻、市場供給等多種渠道,擴大法律服務項目,讓法治建設成果更多更廣地惠及于民。三是引導法律服務人員進基層。推動服務重點向農村和社區延伸,依托“法律快車村村通”載體,推進一村(社區)一顧問制度建設,引導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深入農村,圍繞土地流轉、水利工程建設、環境治理、征地拆遷、基層自治等提供法律服務、開展法治宣傳、化解矛盾糾紛,促進農村農業的健康發展。

        2、強化能力建設,推動法律服務行業做大做強。一是樹立服務大局理念。按照市局要求,依托12348綜合法律服務平臺,組建跨區域、跨行業、跨領域的法律服務團,努力提升法律服務業在現代服務業中的占比。年內,依托司法局行政網絡平臺,建好律師法律服務網頁,通過律師與市民群眾在線互動,拓寬法律服務渠道。二是樹立做大做強理念。引導律師事務所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努力打造核心業務突出、服務定位清晰、在專業領域有較高知名度的律師事務所。引導公證處、基層法律服務所進一步明晰職能定位,以規范化促品牌化,在服務提檔升級中不斷做優做強。三是樹立誠信執業理念,完善相關制度,加大培訓力度,增加培訓內容和課時,強化督查考核,完善律師、公證、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和司法鑒定人員誠信執業評價機制和失信懲戒機制,建立不良記錄存檔和違規違紀典型案例披露制度。

        3、加快改革步伐,促進全縣法律服務行業健康發展。大力加強法律援助工作,將法律援助由低保人群向低收入人群擴展。圍繞2015年縣政府民生實事項目,落實好法律援助工程,具體要建好“12348”綜合性法律服務平臺,組建法律服務專家團,完善援助調解對接機制和聯動機制,全年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000件以上。深化律師制度改革,加強律師隊伍的思想政治、業務和職業道德建設,規范律師與司法人員的關系,扎緊律師管理制度的籠子。按上級要求,積極推進公證體制改革,拓寬公證員入口渠道,釋放公證行業活力,進一步提高公證公信力。落實司法鑒定管理制度,推進鑒定機構能力驗證。要堅持錯位發展,嚴格職業準入,加強執業監管,推動基層法律服務業健康發展。

        (二)深入實施法治宣傳全覆蓋工程,積極推進法治建設

        1.完善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機制。一是建立法律需求收集分析機制。依托社會矛盾排查網格、12348服務平臺等服務窗口搜集需求,建立“點對點”普法需求分析機制,提供個性化、精細化、高效性普法服務。二是完善部門聯動機制。通過政府采購、項目補貼等方式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專業性較強的普法產品研發。聯合各部門針對矛盾多發領域、重點人群、重要行業實現普法與法律服務的一體化運作。三是建立法治宣傳教育責任義務機制。按照“誰執法,誰普法”要求,制定相關實施意見,督促各部門、各單位積極履行普法職責,推動“六五”規劃圓滿收官,“七五”規劃順利啟動。

        2.推進法治宣傳教育模式不斷創新。一是形式創新。將普法與治理相結合,推動法治縣創建;將普法與公民道德建設相結合,營造全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良好風尚;將普法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建立人民調解員、法律服務工作者、律師以案釋法制度,讓當事人通過具體案件了解法律法規、增強法律意識。二是手段創新。研究制定加強和推動各類重點對象學法守法制度。制定領導干部、公務員學法用法守法工作考核辦法,繼續落實領導干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制度,建立健全領導干部述法制度,引導領導干部帶頭守法、依法辦事。三是載體創新。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廣泛地運用“普法園地”報紙專欄、“科級干部法治手機報”、“法治之窗”政府電子熒屏,以及“普法、司法行政在線”微博等現代手段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打造普法現代品牌。

        3.確保“六五”普法工作目標全面實現。把爭創“六五”普法全省先進作為今年法治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認真研究考核標準,及早謀劃、提前部署,同時深入實施“五大行動”:一是深入開展“六五普法成果展示年”行動,廣泛收集各地、各普法成員單位普法成效,列出普法成果清單,采取多種形式宣傳展示。二是深入開展“法治六進實踐年”行動,結合“法治宣傳月”、”“農民工學法活動周”、“法潤春風行動”、“12.4國家憲法日”等主題開展集中宣傳活動,形成各具特色的“普法路線圖”。三是深入開展“法治文化提升年”行動,將普法與文化建設相結合,加大基層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力度,實施法治文化惠民工程,開展法治文藝演出,創作法治文化作品,激發群眾自覺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四是大力開展“普法志愿者服務行動”。組建志愿者隊伍,以普法助力企業行、助學校園行、助民村居行“三助三行”為重點,落實志愿者服務行動的目標、任務和要求,推動其有效運作。五是深入開展“法治創建提檔升級”行動,不斷提高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的規范、引導作用,提高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

        (三)深入實施特殊人群管理全覆蓋工程,積極推進平安建設

        1、嚴格刑罰執行,切實提升社區矯正工作質效。一是嚴格銜接程序。完善調查評估、人員交付、外出審批、接茬幫教等各個流程的銜接程序,防止脫管漏管。推廣使用《審前調查及假釋前評估量化得分表》,全面施行評估合議制度。研究制訂社區服刑人員行為規范體系、管理程序體系和綜合評估體系,探索建立管理等級升降有效激勵機制。二是加強督查指導。定期開展執法專項檢查,建立完善執法監督內控機制和職務風險預警防控機制,依托基層工作平臺確保完成社區矯正執法環節“規定動作”。三是協調多方參與。不斷加強矯正小組,對重點和未成年人全部建立“6+1”模式。加強與村民、居民委員會工作的融合,保證日常教育管理、困難幫扶等任務的有效落實。

        2、大力推進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工作。一是強化銜接管理。加強監地協調協同,做好信息對接、回歸評估等銜接管理工作,落實重點人員“必接必送”要求,確保重點幫教對象、一般幫教對象接回率達到100%、98%以上。二是推進安置幫教基地和社區矯正基地一體化建設。

        3、加強工作保障,切實推進特殊人群管控工作規范化。一是推進指揮中心建設。按照新標準完善提升縣級監管平臺,全面完成“陽光基地”建設并投入使用。二是配強工作人員。嚴格落實政法專編專管專用要求,不斷壯大專職社工隊伍。建立考核評比科學化依據,將改造質量作為重要指標。三是強化經費保障。加強經費使用督查,確保省級專項經費使用合理、地方配套經費保障到位,試行評估工作補貼制度。實施科技強矯,建設完善集電話匯報錄音、矯務通、生物識別考勤、電子腕帶定位等與一體的技防系統,提高執法和管理水平。

        (四)深入實施社會矛盾化解全覆蓋工程,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1、加強機制建設,切實提高矛盾糾紛調解法治化水平。一是進一步完善調解質量考評機制建設。要在強化依法調解上下工夫,引導人民調解員更多運用法律事實分清是非、用權利義務思維判斷對錯,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利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二是進一步完善排查分析、研判預警、信息反饋等源頭治理機制建設。注重探索矛盾調處規律,善于從苗頭性、偶發性矛盾糾紛中發現普遍性、趨勢性問題,發揮好矛盾糾紛調處的提醒、警示、建議作用,有效防控各類風險。三是進一步完善公調、檢調、訴調和訪調對接聯動機制。積極拓展各類調解機制對接工作的廣度和深度。

        2、加強調委會建設,實現矛盾糾紛調解組織網絡全覆蓋。一是不斷完善群眾性的鎮、村兩級調委會建設。發揮其在調解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涉及人身、財產權益的常發、多發民事糾紛的主導作用。二是不斷完善行業、專業性調解組織建設。規范“派駐式”調解運行機制,強化醫患、交通事故、勞動人社、征地拆遷、環境保護、物業管理等專業領域的糾紛調解,200人以上企業全部建立人民調解組織。三是積極探索新媒體人民調解組織建設,不斷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探索網絡調解的新途徑。做好《省人民調解條例》宣傳工作。

        3、加強能力建設,全面提升調解工作規范化水平。一是加強專職調解員隊伍建設。努力完善專職調解員資格準入機制,規范完善個案補貼制度。二是大力推動調解工作社會化建設。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矛盾糾紛調解工作,注重運用聽證、社會評價、群眾議事、心理調解、聯合調解等方法開展調解。組建人民調解員協會。三是大力推進調解工作信息化建設。將調解信息網絡向村(社區)及各類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延伸,實現調處中心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各類調解組織互聯互通、信息共享。

        (五)深入實施“一所三站點規范化建設年”工程,促進基層基礎建設上臺階

        1、不斷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一是繼續推進“規范化司法所”建設,提升司法所的規范管理水平。二是繼續推進“鎮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建設,按照“城市半小時、農村一小時”的服務半徑要求,依托司法所或鎮行政服務中心設立鎮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為社會和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三是繼續推進“村(社區)司法惠民服務站”建設,依托人民調解委員會、一公里警務圈等現有服務平臺,建立起覆蓋全市、運行規范、服務高效的司法惠民服務站網絡體系。四是繼續推進基層人民調委會建設,深入開展村(社區)、鎮人民調解委員會規范化建設工作,倡導建立個人調解工作室,在全縣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個人調解工作室。

        2、規范實施基層信息化建設。按照建設以“2+1+N”為總體架構的司法行政一體化智能平臺的要求,推動形成“全員采集、全員錄入、全員應用、全員共享”的信息化應用工作機制。建立規范的基層信息采集機制,運用電子腕帶、移動執法設備、新媒體等新型信息載體便捷高效的優勢,建立健全信息采集網絡。年底前,實現信息化全覆蓋,以村(社區)為單位普遍使用移動信息終端進行信息采集上報。

        3、大力推進基層基礎設施建設。認真貫徹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司法業務用房建設標準》,切實加強司法所業務用房的建設、管理和使用。“三站點”要有與工作開展相適應的固定場所及辦公設備,規范標識標牌,方便服務群眾。切實提升基層設施裝備水平,改善信息處理、通訊網絡等裝備條件,年內全縣司法行政基層裝備配備水平要基本達到省財政廳、省司法廳《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業務裝備配備實施標準(試行)》規定要求。

        (六)以“三化”建設為中心,促進司法行政隊伍上臺階

        1、全面推進正規化建設。一是規范組織機構。加強司法所和基層服務平臺建設。統一規范社區矯正、人民調解、公共法律服務平臺、法律援助、安置幫教管理服務中心等機構設置。認真貫徹落實司法部和省、市有關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司法鑒定機構、基層法律服務所等機構規范化建設的文件要求,推動法律服務機構規范化建設。二是嚴格崗位管理。建立健全體現司法行政機關、法律服務行業不同職責、不同類型人員特點的崗位管理制度。修訂完善崗位職責說明書,積極推進專職社會工作者、專職人民調解員等級管理。三是嚴格執法執業。制定司法行政工作人員基本行為準則,嚴格執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完善律師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健全完善公證執業規范體系,加強司法鑒定執業和人民調解工作監督,強化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行為規范的監督檢查,確保法律服務隊伍依法依規執業履職。

        2、全面推進專業化建設。一是加強隊伍建設。堅持德才兼備的用人原則,積極推進干部多崗位交流和梯次培養。二是加大專業化培訓力度。建立司法行政隊伍定期培訓機制,分類建立隊伍能力要求標準體系及培訓大綱。三是實施專業人才培養工程。研究制定全系統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重點培養社區矯正、人民調解、律師、公證、司法鑒定和信息化等司法行政急需的專業人才。

        第5篇:社區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新公共服務理論;服務型政府;路徑

        一、新公共服務理論概述

        (一)新公共服務理論產生的背景

        新公共服務是公共行政在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它將公民置于整個治理體系的中心,強調政府治理角色的轉變即服務而非導航,推崇公共服務精神,旨在提升公共服務的尊嚴與價值,重視公民社會與公民身份,重視政府與社區、公民之間的對話溝通與合作共治。

        (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基本內容

        1.服務于公民,而不是服務于顧客。在新公共服務理論家們看來,協助公民表達和實現公共利益將成為政府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功能并不僅僅在于掌舵、控制和引導新方向。他們認為,與政府互動的并不簡單是顧客,而是公民、顧客與公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鑒于此,鑒于“顧客”與“公民”的不同,作為新公共服務政府就是要為公民服務,而不是服務于顧客,是“試圖鼓勵越來越多的人們去履行他們作為公民的責任,進而特別關注他們的聲音”。

        2.追求公共利益,承認公仆責任。公共利益是政府追求的目標而不是附屬品,重新肯定公共利益在政府服務中的中心地位是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核心原則之一。新公共服務理論家們強調,作為公共行政官員必須促進建立共同的公共利益觀念,創立共同的利益和責任。一方面是行政人員應整合和表達公共利益,幫助公民實現公共利益。

        3.重視人,而不只是重視生產率。新公共服務理論家們特別強調“通過人來進行管理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如果公共組織及其所參與的網絡基于對所有人的尊重而通過合作和共同領導來運作的話,那么,從長遠來看,他們就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二、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基本情況

        (一)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理論構建

        我國服務型政府的理論框架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服務型政府應該是一個民主和責任政府。民主是服務型政府的前提,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政府受人民委托行使權力,公民通過法定程序和渠道參與社會管理,表達自己的愿望。責任政府則要求政府在提供服務時必須對服務對象負責。第二,服務型政府應該是一個公正和透明的政府。公平、正義和平等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也是政府行政的價值取向。政府公共性的根本體現,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保障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型政府應當是“陽光政府”,根據公眾的需要提供政務信息,落實公民的知情權,給人民群眾以更多的監督權,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第三,服務型政府應該是一個法治和信用的政府。法治是現代行政的基本手段、發展趨向和根本標志,是建立合理的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公民關系的前提,因而也是服務型政府的重要保障。法治的實質是秩序,政府既是秩序的建立者,也是秩序的遵守者。一個法治政府必然是一個信用政府,必須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第四,服務型政府應該是一個有限和開放的政府。現代政府是一個權力有限的政府。政府不是單一的“掌舵者”,它的主要職能在于提供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為各種市場主體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與平等競爭的條件,為社會公眾提供安全和公共產品,為勞動者創造就業機會和提供社會保障服務,彌補“市場失靈”。最后,服務型政府應該是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服務型政府必須高效行政、廉潔從政。高效,就是要求政府運轉速度快,辦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管理效益好。廉潔,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廉潔從政,杜絕腐敗現象,做到用權為公、執政為民,決不能、化公為私。

        (二)目前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由于缺乏對服務型政府價值理念深層次認知,導致在實踐中存在將服務型政府建設簡單化的傾向,將服務型政府建設等同于簡單的便民措施,更多地局限于操作層面和技術層面的探索,而制度化程度較低。

        2.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中出現的政府權力擴張現象也值得深思。正如有學者深刻指出的那樣:“以權力的擴張作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前提,事實上就已經抽掉了學者們反復強調的服務型政府理應具有的主義內涵,與中國政府改造的總體趨勢是背道而馳的”。

        3.缺少政府與公民的有效互動,公民參與熱情不高。而事實上,離開民眾的積極支持和熱情參與,建設服務型政府很可能會流于形式。可以說,理論滯后于實踐,理論上的模糊和認識不清,已經成為制約當前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進一步深入的、緊迫而突出的問題。

        三、構建我國服務型政府的路徑選擇

        (一)轉變行政觀念,確立民主、服務新理念

        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公務員應該認識到利用基于共同價值的領導來幫助公民表達和滿足他們共同利益的重要性,而不是試圖控制和掌握社會發展方向,行政官員應該整合和表達公共利益,幫助公民實現公共利益。因此,作為政府,首先要擺脫傳統行政效率至上的慣性,樹立民主行政和服務行政的理念,大力強化公共服務意識,落實公共服務行為,否則服務型政府的構建就只能是一種空洞的設想。

        (二)轉變政府職能

        轉變政府職能是構建服務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只有轉變政府職能,服務型政府才不會“錯位”“越位”“缺位”。為此,政府必須做到以下幾點:政府要作為公共產品的提供者,要為市場發育、運行創設公共基礎設施條件,為經濟發展營造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硬環境。

        (三)系統性的漸進變革

        從新公共服務理論的視角出發,服務型政府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政治與行政體制多方面和多層次的內容,這不僅有如何從操作層面的技術和管理手段上改進服務效率和品質的問題,更涉及到政府與公民關系的主義內涵的重構,涉及到政府公共行政的制度創新和行政理念、行政文化的轉變和重新確立。

        參考文獻

        第6篇:社區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圍繞2009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總體要求,重點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抓基礎,保穩定,進一步提升化解矛盾糾紛的工作能力。以加強司法所建設為重點,不斷夯實基層基礎。司法所建設是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基礎性工作,基礎實則全局穩。要按照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和金華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司法所規范化建設的意見,結合*實際,加快直屬所建設進度。要逐步改善現有司法所的辦公場所和辦公條件,不斷提高司法所的戰備保障能力。要加強司法所人員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基層司法行政工作人員的素質能力。要認真研究和把握基層司法所工作的規律,進一步增強工作指導的針對性、有效性。

        以化解基層矛盾糾紛促進基層和諧穩定為目標,切實加強人民調解工作。進一步完善人民調解組織網絡,在鞏固鎮鄉街道、村居調解組織的同時,著力加強專業市場、外來人口集聚區的人民調解組織建設,積極探索行業性、專業性的人民調解組織建設,通過依靠專業隊伍、運用專業知識、采取專業化手段,有效化解勞資、醫患、交通事故等方面的矛盾糾紛,提高人民調解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完善人民調解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市民間糾紛調解委員會法院工作室的作用,加強與人民法院協作,建立健全人民調解與訴訟調解有機銜接的有效機制,合力化解矛盾糾紛。要協調建立市民間糾紛調解委員會公安工作室,參與交通事故、輕微刑事案件的調解工作,實現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的有效銜接。進一步完善矛盾糾紛預防預警機制,定時組織矛盾糾紛排查,及時掌握矛盾糾紛動態,力求早發現、早調處、早化解,努力防止小矛盾演變成大矛盾,個別問題演變成。進一步完善人民調解員培訓機制,按照分級培訓的原則,加大人民調解員的業務培訓力度,提升人民調解員的業務水平。

        抓制度,促規范,進一步提升社區矯正工作的監管水平。司法行政部門承擔社區矯正工作后,從現有的司法所現狀來看,履行這一職能、承擔這一任務,司法所在工作機制、人員素質、基礎條件等方面還存在不適應的地方。全市司法所工作人員,要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充分履行職能,立足現有條件,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建立有效的社會監督、管理、教育、矯治機制,強化社會教育改造罪犯的功能,真正在社會上、家庭中把社區矯正對象教育改造好。要進一步推進社區矯正工作的規范化建設。要按照《*市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實施意見》的有關規定,按照省廳專門編制的《社區矯正執法手冊》和《社區矯正工作操作規程》和我市最近制定的《*市社區矯正工作若干操作細則》,進一步規范社區矯正工作流程,規范基礎臺帳,嚴格執行請銷假、獎懲、考勤制度,嚴格落實“月匯報、月考核、月評議”的日常管理措施;要加強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和素質教育,強化執法意識,廉政意識,確保社區矯正這一刑罰執行工作的嚴肅性;要組織開展執法檢查,督促落實社區矯正各項工作制度,確保社區矯正工作的規范性;要加強研究社區矯正對象的不同犯罪類型,對癥下藥,實行分類管理、分級管理、科學監管,確保監管措施的有效性;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如福利院、法制學校、看守所、革命烈士陵園等,建立公益勞動基地、培訓教育基地,積極開展集中教育活動,確保社區矯正教育工作的質量。要重視加強歸正人員安置幫教工作,進一步完善相關部門工作銜接機制,完善一人一檔、談話考察、情況調查等制度,不斷降低歸正人員重新犯罪率。

        抓重點、促深化,進一步提升普法依法治市工作的實效。要進一步轉變普法工作理念,改進普法工作方式,扭轉單純為普法而普法的傳統做法,把普法宣傳融入到法律服務、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安置幫教等各項司法行政具體業務中去,使各項業務的實踐過程,成為法律常識的普及教育過程。要深入開展“法律六進”活動,繼續豐富領導干部學法內容,完善人大任命干部、市管領導干部、中層干部的任前法律考試制度,增強領導干部的法律意識,提高領導干部的依法辦事能力;進一步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體系,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設;將農民工法制教育納入各級勞動就業部門和職業技術培訓學校的培訓內容;將普法宣傳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將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納入鄉鎮街道工作的考核范圍;開展“誠信守法企業”創建活動,發揮企業“職工法制學校”作用。要進一步拓展法制宣傳載體,開辟媒體法制專欄,發揮機關單位網站、企業網站的普法作用,努力爭取在市電視臺、廣播電臺開辟法制專欄或法制專題節目,擴大宣傳覆蓋面,增強普法實際效果。要進一步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針對性,重點宣傳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勞動用工、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教育群眾依法維權,提高政府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處理問題的能力。要充分發揮法律志愿者隊伍、法制聯絡員隊伍和法制文藝宣傳隊伍的作用,克服司法行政法制宣傳勢單力薄的缺陷,讓這三支隊伍將法律帶到全市各個角落。

        抓管理,促誠信,進一步提升法律服務工作質量。隨著法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對司法行政部門管理、指導和服務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驗。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在管理權限上收的情況下,要不斷研究新情況新問題,采取科學合理的管理手段,認真履行管理和指導職能。要進一步抓好法律服務行業的誠信體系建設,組織開展公證法、律師法執法檢查,加強執業監督,規范、收費及其他執業行為。加強業務培訓,加強教育管理,引導廣大法律服務工作者講政治,顧大局,重品行,守紀律。

        要在全市逐步推行“鄉村法律顧問制度”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教育引導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充分發揮“面向基層、面向社區、面向群眾”的優勢,組織引導法律顧問以提供法律咨詢、開展法制宣傳、幫助制定村規民約、合同協議,幫助困難群眾依法獲得法律援助等方式,積極為村級組織及村民提供及時便捷的法律服務,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維護農村基層社會穩定,推動農村民主法治建設。積極探索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法律顧問形式和途徑,豐富法律服務內容,不斷規范鄉村法律顧問工作。組織引導律師擔任各級政府法律顧問,為各級政府處理矛盾糾紛、債權債務、政府決策提供法律服務。要組織引導律師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法律服務。幫助企業進行“法律體檢”,度難關,求發展,努力將企業的經營風險由事后化解變為事前預防。組織已有成功開拓業務經驗的律師,現身說法,傳授指導。

        要進一步加強公證隊伍建設,加強對公證員執業行為的監管,提高公證質量,改善公證處形象。

        要進一步推進法律援助工作。堅持“應援盡援”原則,實行“一站式”工作服務,提高辦案質量和工作效率,加強對農村重點區域、重點對象的法律援助宣傳,提高法律援助在農村的知曉率。

        抓教育,促發展,進一步提升司法行政隊伍的整體素質。司法行政部門要在推動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中發揮好職能作用,關鍵是要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執法公正的司法行政隊伍。近年來,我市司法行政隊伍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隊伍履職能力有了明顯提升,涌現出一批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但是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無論是在思想上或是在作風上,是在素質上或是在能力上,存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不適應、不勝任、不符合的問題。對此,我們要緊緊抓住隊伍建設這一重要問題,作為今后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實抓好。

        要進一步加強機關干部隊伍建設。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緊緊圍繞“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的目標要求,周密制訂實施方案,精心設計活動載體,全面搞好思想發動,確保該項活動有序推進、取得實效。

        堅持抓人促事不放松,進一步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干部隊伍建設,扎實做好機關黨建工作,激勵干部奮發有為,堅決克服小勝即滿、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的思想觀念,通過建立完善崗位責任制、績效考核機制,進一步激發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不斷提高工作效率。緊持以實績論英雄,努力營造一種“讓想干事的人有機會,能干事的人有舞臺,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良好用人環境。

        第7篇:社區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一、“十五”時期我市消防工作成效顯著

        “十五”期間,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預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災尤其是群死群傷惡性火災事故為目標,加強領導,統籌協調,科學管理,依法治火,初步形成了“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單位全面負責、群眾積極參與”的消防工作格局,消防工作社會化水平和火災防控能力有了顯著提高,重特大火災得到有效遏制,連續17年沒有發生群死群傷特大火災事故,火災形勢基本平穩,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為人民安居樂業提供了良好的消防安全保障。 (二)初步建立起了有效的社會消防安全防范監督體系。

        一是各級政府和部門職責明確,充分發揮領導作用。市政府和各區(市)縣政府每年召開消防工作會,總結和部署消防工作,層層簽定消防安全責任書,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市政府和各區(市)縣政府強化了防火安全委員會作用,建立了防火委和安監委“兩委會”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總結、部署消防、安全生產工作。

        二是教育、工商、旅游、文化、商貿等行業主管部門和新聞媒體齊心協力,加強行業管理,加大消防宣傳培訓力度,增強了社會消防安全意識。公安、消防、安監等部門加強執法監督,通過采取“火災隱患政府掛牌督辦、職能部門執法監督、行業系統專項整治和單位業主自查自改”等方法,強化消防安全源頭防控,火災防范關口前移。在近年來開展的8次消防專項整治行動中,全市共查出火災隱患上萬處,整改95%以上,特別是對其中的106起重大火災隱患實行市、縣政府掛牌督辦,目前除1件因整改期限未到正在整改外,其余105件全部整改完畢,得到了公安部、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奇力新峰、焦點俱樂部等重大火災隱患的整治還作為火災隱患整治成功的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廣。

        三是初步建立起了消防安全責任制和逐級防火責任制度,形成了“消防安全自查、火災隱患自除、安全責任自負”的消防工作新局面;社區和“五小”單位等非消防重點單位和場所,通過開展社區消防運動會、滅火器材進家庭等活動,加強消防安全檢查與自查,增強了消防安全群防群治能力。

        二、當前消防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和存在的問題 (二)消防工作底子差,基礎薄,發展嚴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一是部分地區、部門和單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消防安全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社會消防安全意識薄弱,火災隱患嚴重,火災防控能力脆弱。二是處置重特大火災的能力有待提高,郊區(市)縣城建成區公共消防設施和消防裝備欠帳較多,新建任務重,發生大的災害難以迅速有效處置。這個問題各(區)市縣要引起高度重視。三是消防部隊警力嚴重不足,特別是消防監督崗位和郊區(市)縣警力缺口大。四是多種形式消防隊伍建設面臨許多問題,發展緩慢,力量弱、裝備差、戰斗力不強,不少專職消防隊困難重重。

        三、與時俱進,依法治火,科學防范,確保消防安全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核心作用。一是要深入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消防工作方針,進一步完善我市消防安全網格化監督管理體系。二是要切實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嚴格安全問責制,主要領導要認真履行消防工作第一責任人的職責,責任到位。三是要加強政府應急管理能力,加強消防搶險救援力量建設和物資儲備,強化社會消防搶險救援聯動,完善消防應急救援體系。四是要切實加強消防宣傳教育,推動消防宣傳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村、進家庭工作;新聞、教育等部門要把消防安全納入社會宣傳教育培訓的內容,全面普及消防知識,提高全社會消防安全意識。五是要加強對社會單位尤其是人員集中、易燃易爆場所的管理,確保其內部力量的組織、內部人員的培養、內部設施的配備、內部隱患的整改等落實到位。六是要營造良好的消防法治環境,支持公安消防部門依法開展工作。七是要按照《消防法》的要求,進一步加大消防投入,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快消防事業發展。

        (二)制定消防建設和發展長遠規劃,把消防設施裝備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不斷夯實全社會的火災防范抗御能力。今后相當長時期,消防基礎設施和消防力量建設仍將是我市消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最近,市政府專題研究了消防工作,并將于近期正式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消防工作的決定》。各級各部門要緊緊圍繞全市“十一五”規劃和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消防工作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的要求,一面解決公共消防設施和裝備建設中的欠帳,一面根據發展需要增添新設施新裝備,限期改善當地公共消防設施裝備面貌,對支撐產業、重大危險源、多發性事故等,要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加強消防設施和消防裝備建設,以適應災害事故處置需要。二要加強消防安全的審核把關,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各類開發區、重點工程項目以及重大經濟文化活動的消防審核把關工作,凡是消防審核、驗收不過關的,其他部門不能開綠燈。

        第8篇:社區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一)推動首都科學發展的新要求,賦予了北京城管工作更深刻的內涵,必須創新城管理念。新時期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城管必須立足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切實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做好城管工作的強大動力,堅持從首都城市性質和功能定位出發,深刻理解和把握做好首都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深刻認識首都工作的重大責任,切實把握首都發展的規律,強化法治意識和服務意識,妥善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和矛盾,切實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

        (二)北京全面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和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標,對城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北京正加快實施“三個北京”發展戰略,努力打造“五個之都”,實現“五個發展”。北京城管要從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高度,順應城市國際化現代化發展趨勢,拓寬國際視野,創新執法理念,增強首善意識和窗口意識,按照建設世界城市的標準,不斷提升執法水平與執法形象,努力為全面提升首都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影響力服務。

        (三)首都城市管理進入了以“精細化”為主要特征的新階段,推動創新城管理念。“精細化”是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城管執法要與首都城市集約化建設、精細化管理發展形勢相適應,樹立起高標準的意識,抓好精細化管理,更加注重管理的精細、高效、優質,更加注重創新體制機制和執法方式手段,更加注重利用科技手段,以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努力探索科學化執法、數字化執法、精細化執法的新途徑,堅持走“集約化”綜合執法之路,進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

        (四)社會利益格局不斷發生深刻變化,影響和制約城管工作的因素更加復雜,創新城管理念勢在必行。當代中國正經歷著空前廣泛的社會變革,首都呈現經濟大發展、社會大建設、城市化進程加快的新形勢。首都人口、資源、環境、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等壓力,影響和制約著城市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多元化利益格局更加凸顯,各種新的問題和矛盾更加突出,給城管執法工作帶來更大挑戰,城市管理成本和難度大大提高。

        (五)國內外城市管理呈現的新趨勢,為城管理念創新提供借鑒。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手段在城市管理領域得到廣泛運用,國內外城市管理呈現出綜合性、民主性、數字化的特點和趨勢。強調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城市,強化公眾參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城市管理科學化水平是許多城市政府實現管理創新的重要途徑。全球城市發展正從“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階段邁進。首都城管工作必須順應國際城市管理發展新趨勢,不斷探索創新適應首都城市發展需要的新理念新模式。

        (六)城管工作成效顯著,但影響和制約城管工作的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等深層次矛盾尚未有效解決。必須進一步解決思想,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探索建立適合首都特點的城管執法體制機制,從根本上掃除障礙。推進城管改革創新,是進一步完善城管制度,做好新形勢下城管工作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深層次矛盾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根本方法。同時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強社會管理服務創新,也為推進城管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和不竭動力。

        二、新時期首都城管理念的創新與發展

        理念帶有根本性,理念決定認識,理念端正態度,理念指導實踐。做好新形勢下的城管工作必然要求創新城管理念。創新不是人為割裂歷史,而是把傳承與創新統一起來,既承接歷史、又面向未來。城管執法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人為本”、“為民服務”、“民主參與”、“公平正義”、“和諧城管”、“注重效率”、“民主法治”、“理性、平和、文明、規范執法”、“不斷創新”等。城管發展的15年是隊伍不斷成長壯大、執法方式不斷創新的15年,也是城管組織文化不斷孕育、發展、逐漸成熟的15年。城管15年的發展,在不同歷史階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管文化烙印――城管在建隊初期的艱苦創業文化,發展中飽受非議指責仍執著前行的隱忍文化,建設和諧首善之區中的柔性文化、親和文化,重大活動保障中的奉獻文化、精細文化、創新文化,世界城市建設中的創先爭優文化。這些寶貴的文化元素,成為創新城管理念的優良素材。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人民城管愛人民”,包含了城市管理理念和全部精華,是以人為本理念最集中最具體實在的體現,是今天乃至今后城市管理各項工作的目標和方向。“依法行政,以人為本,執法為民”是城管工作的根本原則,依法行政是城管執法隊伍健康發展的生命線,執法為民是城管執法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宗旨。執法工作要始終堅持執法為民的宗旨,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入手,服務與管理相結合,摒棄特權思想、管制型執法和單純處罰方式,建立與相對人和諧互動的關系,實現城管執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建設法治城管、服務城管、和諧城管,服務人民管好城市。

        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現實需要,迫切需要科學界定城管隊伍的角色定位。城管執法從表面上看是行政執法,但本質上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公共服務。這就要求城管執法人員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群眾路線,堅持“首都無小事”與“群眾利益無小事”相統一,深刻理解和認識首都在全國維穩工作中是重中之重的要求,切實增強執法為民的自覺性,更加注重服務和保障民生,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城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落實到工作全過程。城管執法的工作性質,對隊伍有著嚴明的紀律要求;窗口行業的特點,又有極高的形象要求,要把“人民城管愛人民”“隊榮我榮、隊恥我恥”的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動中,成為全體成員的自覺行為。

        新形勢下,秉持“服務是本質、形象是生命、規范是基礎、執行是關鍵”的工作理念,把踐行城管精神為隊伍建設的核心、完成任務的保證、形象建設的指針,增強“形象重于生命、形象是生命線、人人都是形象大使”的意識,提升服務能力,重服務、重形象、重規范、重執行,弘揚北京精神,強化法律意識、規范意識、形象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奉獻意識,發揮首都城管品牌效應,以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創先爭優的時代精神,打造人民信賴的首都城管隊伍。

        三、理念引導下的首都城管創新探索實踐

        (一)堅持以民意為導向的公共服務創新,把“服務是本質”的以人為本理念貫穿于服務群眾的始終,以群眾滿意為標準,提高城管服務品質

        圍繞群眾需求,把服務和保障民生問題作為改進城管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以群眾滿意為標準,創新管理模式,牽頭開展環境秩序整治,加強疏導管理。采取幫扶式、引導式等柔性執法手段,堅持疏堵結合、有序引導,協調設立便民市場、便民擺渡車、便民信息欄等服務設施近5000個,大型活動期間劃定臨時限制經營區域,建立流動攤販管理中心和臨時疏導區230多個,推出精品大街700多條、精品社區近600個,96310城管熱線實現與公安、規劃、市政、非緊急救助等熱線平臺對接,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提高便民服務水平,在滿足群眾需求的同時,兼顧多方利益訴求,保障和改善民生。通過改進服務促進工作,使城管工作成為服務群眾、溫暖人心、凝聚民心的工作,提升城管服務水準。

        (二)堅持以問題為源頭的公共治理創新,把整體性治理的效率理念貫穿于治理全過程,標本兼治,提高綜合治理效能

        充分整合城市各種資源,加強部門協同,進一步發揮城管協調溝通、牽頭整合、監督反饋的職能作用,以及一線執法易于發現問題并向管理部門反饋的優勢,促使問題及時解決,形成管理合力,加快建立環境秩序建設公共治理結構。堅持綜合執法的發展方向,深化城管執法體制改革,完善高位協調機制,加強統籌協調,深化公安領導干部兼任城管領導的工作體制,建立高效、便民、權威的城管執法體制,建立城市環境秩序運行機制和全市環境秩序行政執法考核評價體系,健全聯席會議、協調溝通、監察督導、資源共享等工作機制,強化與管理部門職能銜接機制、與執法部門聯勤聯動機制,實現城市規劃、專業管理、綜合執法、監督檢查的有效銜接,形成資源優化,行政高效、責任到位、監督有力的城市管理格局。特別是進一步加強城管與公安的融合機制建設,最大化其融合的效能和作用。實踐表明,兩者的有機融合,強化了保障力度和執行力度,有效維護了法律尊嚴,保護了執法者人身安全,確保了嚴格執法要求的落實,減少了社會治安問題,營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和城市秩序,提高了整體治理效能。

        (三)堅持以精細化為目標的執法模式創新,把公平正義的和諧發展理念貫穿于執法全過程,實現執法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服務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要推進科學分類管理。制定實施環境秩序分類管控標準,逐步實現“重點地區嚴禁、一般地區嚴控、其他地區規范有序”的分類管理目標,變無序經營為有序管理。二是針對違法形態高發時段、高發地區、高發類型創新勤務模式,解決環境秩序突出問題。三是依托城市網格化推進精細化管理。借鑒網格化管理經驗,推進城管社區管理責任制,落實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職責。四是推進科技創新應用,構建環境秩序監控網絡,實現對重點地區全方位動態化監控。五是強調更多地采取教育說服、告知核錄、引導勸誡等非強制性方式,以及行政指導、行政合同、行政獎勵等引導相對人自覺守法,特別針對大量流動人口,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促其盡快融入城市文明。六是將環境秩序整治與社會管理創新相結合,將城市精細化管理和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相結合,源頭化解矛盾,維護秩序與維護穩定相統一、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包容發展、和諧發展。

        (四)堅持以市民為主體的公眾參與創新,把“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民主參與理念貫穿于城市管理始終,打造公眾城管,推進公民社會的建立

        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發展趨勢,要求必須改變傳統管理體制,集合各方力量,充分發動社會參與。吸引更多的社會成員共同參與城市治理,形成多元化精細化管理模式,構建“政府指導、部門監管、社區自治、公眾參與”的多元管理格局。堅持人民群眾在城市管理中的主體地位,重視社會組織的重要作用,培育社會自治組織、行業自律組織和公益組織,進一步完善社區自治模式,特別是調動利益相關者和相對人的參與,增強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強化公民社會責任。積極構建城管與公眾的互動機制,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健全社會溝通交流機制。加強公共關系的社會化、制度化和多元化建設,成立城管志愿者協會,利用新媒體的影響力,深化公益宣傳,大力開展“城管開放日”活動,“城市文明加油站”等志愿服務活動。建立公眾參與的激勵機制, 進一步拓寬公眾參與渠道,激發社會活力,推進城市管理人人參與、宜居城市人人共享的公民社會建立

        (五)堅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智慧城管創新,把自主創新的理念貫穿于信息化智能化集約化建設始終,增強創新發展能力,提高城管精準監管水平

        建設“智慧北京”,信息化發展動力十分強勁,城市管理創新與信息化的融合正逐步由外界推動向內生需求轉變。北京城管應用創新站在創新2.0模式探索的前沿,把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共同創新引入城市管理領域,通過公眾參與和開放式創新消除技術壁壘,催生城市管理創新活動的蓬勃開展。市局“基于創新2.0城管地圖服務模式”項目獲得政府現代化獎項“未來政府獎”,在亞洲地區尚屬首次。城管創新2.0是知識社會來臨的新環境新需求下若干創新實踐的總結。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搭建集全面感知、智能分析、市民服務、指揮調度、跟蹤督辦“五位一體”的“智慧城管”物聯網平臺,強化“業務主導、支撐一線,精細管理、敏捷反應,市民參與、社會協同”的城管信息化體系作用,持續推進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細化和社會化。

        (六)堅持以內涵發展為保障的隊伍管理創新,把“服務是本質、規范是基礎、形象是生命、執行是關鍵”的理念貫穿于加強隊伍建設、塑造首都城管品牌的始終,努力爭創一流,更好地服務工作大局

        教育、管理、監督相結合,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執法隊伍。堅持首善一流的標準,加大培訓力度,全面提升素質能力,嚴肅隊伍紀律,實現內涵發展。構建指揮統一、規范高效、紀律嚴格、形象良好的專業執法隊伍,提升隊伍的戰斗力和親和力。大力弘揚“執法為民、廉潔自律、百折不撓、無私奉獻”的新時期首都城管精神,打造“管理精細、隊伍一流”的首都城管品牌。加強隊伍規范化正規化建設,優化隊伍結構,培養專門人才和專業技能,提高隊伍規范化專業化水平。加強城管文化建設,培養內生機制,增強內涵發展的深層動力。深入挖掘典型人物素材,推樹城管先進典型,目前,涌現出全國“三八”紅旗手楊景怡、首都道德模范車大為等一批先進人物,進一步激發城管人員的歸屬感、榮譽感。2011年零點公司調查顯示首都城管職業認同感增強,78.6%的人認為“城管工作不可或缺”,比2008年上升了26.6%。2011年社會表揚同比上升155%,城管熱線電話回訪滿意率達80%以上,社會認可度大幅上升,取得了自首都城管成立以來,環境秩序改善最明顯、城管作用發揮最突出,社會各界評價最滿意、城管形象提升最顯著的成績。

        第9篇:社區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基礎課;法治教育;挑戰;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5-0050-02

        一、2013年修訂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法律教育部分概述

        黨的十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法治建設做出重大部署。黨的十以來,同志多次就法治建設發表重要論述,進一步指明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方向和道路,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引和思想武器,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入新的階段。法治校園的建設,培養學生成為完整職業人所應具備的法律素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傳統倚重于純粹的“觀念意識”的法治教育內容安排不足以應對現實需求。雖然法治教育有思想教育的成分,但法治教育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教育。面對今天這個高度規則化的社會,必備的法律素質將越來越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們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就高職教育本身而言,其核心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們的綜合職業能力,由于個體性法律素質對綜合職業能力的塑造發揮著十分巨大的作用,所以,針對高職學生的法治教育必然是以“法律素質”的培養為中心任務,高職法治教育的內容應從傳統型“意識主導”向現代型“素質主導”變革,著重趨向于意識、知識和技能兼容一體的“法律素質”構建,高職院校法治教育應該是一個系統的構建。

        新修訂的法律基礎教育部分最明顯特點是增強了法律思想修養和法律意識教育的內容,大量刪除了一些具體的法律條文,從而使法律部分的內容更具有思想性,使教材內容中的思想道德部分與法律部分有機地融匯為一體。十報告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部分明確提出:“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并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提出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任務;提出依法行政、文明執法的任務,提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任務;提出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任務。在“基礎”課教學中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角度,深刻認識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內在關系,準確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和形成社會主義法律意識之間的內在關系,幫助大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自覺維護法律權威。二是進一步突出憲法的內容,強化憲法權威,加強對憲法原則、憲法精神和憲法使命的理解。三是幫助學生了解十提出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目標。十報告提出的20加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基本目標是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四是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十明確提出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識,切實實施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

        二、法律教育部分對基礎課教師的挑戰

        上述法律教育部分內容的修訂較此前的版本更為科學合理,而且避免了以往非法學專業的基礎課教師需要學習龐雜的部門法的問題,但同時面臨著新的挑戰。思政課教師要將全體大學生培養成法治國家所需的具備基礎法律知識和素養的大學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于法律部分的關注突出地表現在關注實際的具體的法律問題比較多,部分教師遇到學生的課堂或課后咨詢具體的法律問題,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部分老師在法律教育相關專題的教學中講授“法律基礎”部分也更多的是法律知識和概念的講解,很少涉及法治思想和理念方面的知識。法治思想和理念方面對于非專業的教師難度較高,其也不同于以往具體部門法概述的教學,需要教師從更高的層次上去把握和理解,并且能用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生的語言闡釋,借助經典案例或現實生活中的事實對法治思想、精神和理念進行深入的理解。對于法學專業的教師,同樣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實際的授課中容易陷入法學專業教學的深度。現實教學中出現的是部分法學專業的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按著法學專業教育的方向上走,但對于學生學習未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并且不符合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學生容易陷入艱澀理論學習的困惑中。

        三、法律教育部分對基礎課教師挑戰的對策探究

        在思政課教學團隊中,由于年齡、職稱和專業的組成科學、全面和合理的需要,相當部分教師不具備法學專業背景,然而本門課并未要求必須具備法學專業背景,且不影響實際教學,如前文所述,《基礎》課的法律教育部分強調的是思想性的教育,教師只需花功夫研習法律部分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理念即可應對教學需要。研習法律部分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理念須始終圍繞著培養大學生的良好法律意識這一主線開展,更側重于培養大學生遵紀守法的觀念,增強大學生法制觀念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研習可分為自主學習和其他系統培訓,這里主要探討系統培訓的路徑。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理論教學中教師在授課時除了要透徹地分析教材中的規定的重點內容,還要基于學生實際以及學生需要和關注的法律問題進行講授。除了教材已規定的選取學生關注度高的法律知識進行講解,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合同法等相關問題;根據不同專業學生關注不同領域的法律知識進行差別講授,如財經系的大學生更關注經濟領域的法律知識,而食品系學生則更關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規范。這樣結合大學生實際,結合生活,有所取舍,有所側重,既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又能解決法律部分意識和理念方面的教育的需求。在講授相關專業側重的基礎法律知識的同時也可附帶理念和精神的教育。

        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教育很重要的是通過消極案例中得出積極的引導,從而樹立對法治道路的信心。通過對比事例誘導沖突,然后把兩者進行比較,從而引出正面教育。法律部分教學的基本特點是,教師授課過程中每個法往往只能簡單帶過,蜻蜓點水式的面面俱到反而弱化了法律部分應有的教學效果。教師可從民法、刑法、訴訟法等角度選擇有代表性的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同時多運用一些“情法沖突”、“情理沖突”的典型案例如長沙的哥撞死劫匪案、南京彭宇事件等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分別從道德和法律的角度作價值判斷,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同時法學專業的教師要注意把握理論講授的度,并且緊密結合高職高專的培養要求,開辟出特色的教學模式及內容。我院也對此有針對我院情況的思考,以下是我院的情況:

        1.教學現狀。我院的法治教育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法制意識教育,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上,缺乏法律情感和法律行為習慣的養成,法治教育效果不明顯。教育形式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多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實踐教學環節和課后的認知和行為的培養。學生對校園部分法治教育活動了解和參加得較少,活動的組織和開展仍需提高層次和水平。

        2.教學優勢。目前,已經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精品課程較為成熟,同時已開設法律相關的網絡公選課,有固定的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和實踐教育常規活動,成立法律服務隊并進行規模的校內法律宣傳活動,已有按照院辦宣傳科的文件精神開展活動,已開展校園法制節目的拍攝錄制嘗試,這些活動已經取得初步的成果和成效,同時通過這些嘗試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和局限,以便后續的提升和改進,尤其是通過活動建立法治教育的系統的構建和運行的研究。

        3.教學前景。形成地市級的普法品牌活動,提高學生作為完整職業人所必須具備的綜合職業素養,為法治校園自下而上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四、與上述基本狀況對應的對策思考

        1.課程教學改革。根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授內容和方式的改革,確保培養學生基本意識的主渠道。契合法治教育目的的課程設置上,較為適宜的開設法治教育“活動課程”(《高職學生實用法律知識介紹與體驗》)以及其他法律文化和精神類課程,形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普及模式,即圍繞學生實際參與的社會生活來組織課程內容,同時滲透精神和理念層面的教育。

        2.社團服務建設。從內容和形式上設計開展既符合學生需求,又與中央精神和主題契合的活動,深化理論學宣講團(含法律服務隊)的建設,提高社團成員的基本素質和服務水平,開展常規模擬法庭活動和主題宣講活動,錄制校園法制節目“不二法門”視頻和音頻,自行組織(校內和社區)或參與校團委組織的外出法律服務活動,拓展提升學生的理解運用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就近的工業園區以及其他聯系的服務點,根據職業院校的特點和特色,以工業園為重點對象進行量身訂造的宣傳和服務設計)。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99热 | 亚洲视频免费一区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国产片 | 免费欧美大片久久久久 |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