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務共享基本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會計信息化 特征與內容 實施難點與對策
“會計信息化”是"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對會計理論及會計實踐都將產生深遠的。會計信息化是指將會計信息作為管理信息資源,在會計電算化基礎上全面以機技術、技術與通訊技術為主的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信息技術與會計學科高度融合的現代會計信息系統。會計信息化是順應網絡化、信息化發展趨勢,依據現代管理模式和最新信息技術對會計電算化進行變革和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無比的優越性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會計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會計信息化的目標是通過將會計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對會計基本理論與、會計實務工作、會計教育等多方面進行全面發展,進而據以建立滿足現代管理要求的會計信息系統。因而,會計信息化的本質是會計與現代信息技術相融合的一個發展過程。作為會計又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會計信息化是一次"質"的飛躍,與會計電算化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化
會計信息系統是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核心子系統,是會計信息化的技術基礎和信息平臺。會計信息化涉及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會計實務工作、會計教育和會計管理等所有會計領域,是會計系統的全面信息化,是從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預測與決策到會計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是根據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術要求對會計流程的重整和會計模型的重構。
2.智能化
會計信息化是一個由人、計算機系統、網絡系統、數據及程序等有機結合的應用系統。它不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點,因此,會計信息化系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模擬手工方式的"傻瓜型"系統,而是一個人機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統。
3.多元化
①信息來源多元化。在一體化、數字化、網絡化的基礎上,會計信息化系統通過對企業內外各個機構、部門的信息接口轉換,廣泛接收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寬敞,信息量更大;②信息提供多元化。在會計信息化條件下,會計期間不再是提供會計信息的約束條件,既可以按既定的月、季、年來披露會計信息,也可以根據需要實時生成、提供會計信息,還可以對系統實施實時控制;③信息處理方法多元化。如存貨計價可以同時采用計劃成本法和實際成本法,在實際成本法下,也可以運用多種計價方法進行試算,比較差異,選擇相對準確的計價方法。此外,由于系統接收了大量非貨幣形態的相關信息,便于系統運用有關數學模型,進行財務、預測和決策;④信息空間多元化。借助于信息處理方法多元化的結果,會計信息系統提供信息的空間非常廣闊。會計信息系統中有各種各樣的會計信息,用戶可以各取所需;⑤提供信息形式多元化。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采用,會計信息系統除了提供數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圖形化信息(如財務分析、預測的直方圖、折線圖)以及語音化信息(如有聲財務分析報告)等等。
4.共享性
隨著Internet和電子商務的日趨成熟和發展,在會計信息化條件下,通過Internet可以使會計信息系統和企業內外有關系統(如證監會、銀監會、政府管理部門、銀行、稅務、企業)實時交換數據,相互獲取信息,實現信息高度共享。屆時,會計信息系統不再是信息孤島,它將逐步成為開放的系統,是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5.階段性
會計信息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同時在各方面都一步到位,是從手工會計方式-會計電算化階段-初級會計信息化階段,到會計領域全面的信息化階段,進而實現企業信息化、行業信息化乃至全社會信息化,顯然,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漸進發展過程。在不同階段,會計信息化具有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在企業主要表現為建立新的現代會計信息系統。
二、會計信息化的內容
會計信息化,要求在會計的所有領域充分依靠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會計領域的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進行重整,通過會計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來滿足信息社會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基本理論信息化
基于經濟社會的傳統手工會計基本理論,如何適應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社會的要求,如何構建信息社會的信息化會計基本理論問題,是目前會計學界正在探討的問題。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著傳統會計理論體系,應根據信息社會的特點,在會計基本前提、會計核算一般原則、會計職能、會計任務、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報告原則等方面形成新的會計理論體系,并將這些新會計理論體系的內容在會計信息網絡系統中公示,讓關注會計信息化發展的有識之士都能在網上隨時了解會計信息化的新成果,并就有關理論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使會計基本理論在開放式的會計信息系統中也占據一定的位置。
2、會計工作信息化
會計工作信息化主要是指按照會計信息化的要求,重整會計業務處理流程。會計業務處理流程包括企業會計組織機構、會計工作崗位設置、崗位職責、會計人員職責、會計的內部控制制度等的建立和完善。顯然,會計理論體系的變革與信息技術手段在會計領域中的廣泛運用,對手工會計模型下的會計業務流程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和變革,建立在手工會計模式基礎上的傳統會計業務流程必將進行適應性變革,會計組織機構、會計工作崗位、會計憑證的傳遞、審核等都將根據新的會計業務流程和新的內部控制制度的要求進行重新設計。會計實務工作的信息化實際是社會信息環境導致企業財務管理組織的創新和會計實務工作手段與方法的創新。
3、資料信息化
會計資料信息化包括會計數據的搜集、加工、處理和會計信息的輸出、使用等的信息化。會計資料信息化是會計信息化的主要標志,也是會計工作信息化的直接結果。
4、會計信息化
在信息環境下,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成果,建立會計教育系統,面向學校、面向,讓在校會計專業學生、教師、會計和實務工作者,都可以通過網絡在會計教育網上最新的會計知識,討論熱點,進行學術辯論,交流學習心得、工作經驗、失敗教訓等。會計教育信息化可以使會計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為在校會計教育、后續會計教育、終身會計教育提供信息資源平臺。
5、會計管理信息化
會計管理是指財政管理部門對會計的管理工作,包括會計人員管理與會計信息管理兩方面。利用信息技術建立會計人員信息系統和會計證管理系統,還可通過發達的教育培訓網絡,對在職會計人員進行會計知識的繼續教育,使新的會計法規、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和新制定的會計業務處理規則等,運用現代化的網絡培訓及時地傳達到廣大的會計人員中。會計信息管理主要是通過會計法、會計準則、財務通則、財務法規、會計制度、財會規定等方面,對會計工作進行規范化管理。這種規范和要求必須充分考慮信息技術環境的,為會計理論與會計工作的信息化提供合法性支持和動力。
三、會計信息化實施的難點與對策
會計信息化是會計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是發展的客觀要求。但是,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起步較晚,理論體系尚不成熟,在此基礎上實施會計信息化必然會遇到新問題,就來看,實施會計信息化的難點主要是人才匱乏、軟件功能針對性不強、財務與業務協同化程度不高、數據的效力、信息安全難以保障等,針對這些難點,筆者認為主要應該采取如下對策。
1、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信息化人才
目前我國實行會計電算化的單位中,大部分只是利用電腦處理會計的基本核算,而大量的財務管理和財務工作,仍采用手工操作,很多單位因缺乏高水平的財務管理人員,使財務管理成為空談。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會計信息化的實現,無不需要高素質的人才。會計信息化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不僅要精通會計專業知識,還要掌握網絡信息技術,具備電子商務知識,懂管理,善理財,他們既是專才,又是通才,真正既博又專。培養會計信息化人才,既是信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又是對會計學、管、機等學科培養目標的挑戰。對傳統的教學、教學和教學手段進行變革,在會計學、管理學融入現代信息技術,實行跨學科、跨專業學習,是培養會計信息化人才的一條有效途徑。
2、完善ERP軟件的智能化與人性化功能,實現業務與財務的協同處理
我國會計軟件正在從核算型向管理型、管理決策型方向發展,會計信息系統正在向功能綜合化和技術集成化方向發展,軟件系統越來越復雜,功能越來越全面,但是針對性和適用性卻比較差。商品化ERP軟件、會計軟件都不是針對某一類開發的,通用性比較強而專用性不夠,所謂好的軟件不一定適合自己,合適的、能夠真正發揮作用的軟件才是最好的。ERP軟件是實現信息化的基礎和平臺,商品化ERP軟件必須智能化、人性化,各個使用單位可以根據其生產經營特點、內部管理的需要和業務處理流程,能夠輕松實現對軟件重整,可以按需要進行拆卸和加載,真正發揮ERP軟件的強大功能,實現業務與財務的協同處理,實現數據高度共享,為實現會計信息化、進而實現企業信息化奠定技術基礎。
3、確立電子數據的合法地位
傳統會計信息系統是人工會計的模擬系統,其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基本上是把手工的一套移到電腦上去,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依然是紙介質形式,那時傳統會計信息系統是滯后于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而會計信息化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不僅僅是觀念上的轉變,更是時代的要求,是會計發展歷程中的一場革命。在會計信息化系統中,證、賬、表不可能再以紙介質傳遞,會計數據可以在系統內外直接獲取,業務與財務完全可以協同處理,根本沒有必要像會計電算化系統那樣,將電子數據轉化為紙介質以確認業務的發生等,因此,電子數據如果不能合法化,如果不具法律效力,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會計信息化,會計信息化需要法律上的支持,電子數據需要取得合法地位。
4、實施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保證信息質量和安全方面的主要措施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對數據輸入的管理。在會計信息化環境下,雖然多個用戶可以同時共享數據庫,但必須嚴格進行授權控制,對來歷不明或者沒有經過審核的業務數據不能進入會計信息系統。二是加強數據處理的控制。為了保證數據處理的及時性,可以采用集中分散式和授權式兩種控制方法。集中分散式控制是指各個工作站分散輸入業務,由網絡服務器對全部業務進行集中序時處理,并對數據庫實施統一管理;授權式是指各個工作站可以根據權限訪問網絡服務器,服務器則根據當時的忙閑決定是否接受訪問。三是建立數據雙備份制度,以避免因誤操作或突然事件引起信息丟失;四是建立系統安全維護機構,由專業人員實施安全維護,提高警惕,隨時防范黑客攻擊和不法之徒的非法入侵,保證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為實現會計信息化提供安全保障。
資料:
1、會計信息化:21世紀會計革命的催化劑 謝詩芬 中華財會網 2003.10
2、從會計電算化到會計信息化 徐少春 中華財會網 2002.1
[摘要]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有三種基本理論,由于每一理論在規定公司集團單一主體時的界限不同使三種合并理論間產生差異。我國在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應以修正的母公司理論為宜,即將母公司作為主要服務對象,在編制抵銷分錄時采用實體理論全部抵銷的,以簡化編表工作。
隨著公司制的普遍建立和跨國公司的迅速,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理論與實務越來越受到會計理論與實務界的關注。合并財務報表是視公司集團為單一會計主體,從公司集團的整體出發,反映整個公司集團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報表。但是,在規定公司集團單一會計主體的界限時,卻有著不同的觀念,從而形成了三種不同的合并財務報表基本理論。
一、合并財務報表基本理論的內涵與特點
(一)母公司理論
“母公司理論”是目前最廣泛的一種合并報表理論。該理論認為合并報表只不過是母公司財務報表的延伸和擴展,其所側重反映的是母公司或控股公司的股東在合并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中所占的份額,并不注重少數股東的利益和權益。鑒于此,合并資產負債表實質上是對母公司資產負債表的修正,用母公司對子公司的股權投資來調整子公司相應的資產和負債;合并損益表則是母公司股東凈損益形成情況的報告,即按子公司的營業收入、費用項目替代母公司從子公司獲得的投資收益。因而,它把合并報表的重點放在占統治地位的股權上,而把少數股權作為合并報表的次要目標。采用母公司理論編制合并財務報表的主要特點是:
1.母公司在用收買法取得控制股權時,對子公司的凈資產屬于母公司的部分按公平市價(即母公司取得股權日的成本)合并,對屬于少數股權的部分則按子公司的賬面價值計列。該觀點認為屬于少數股權的部分并沒有被購買,應該保持購買前的賬面價值。
2.將合并凈收益視為母公司股東的凈收益,不把少數股權列入合并資產負債表的股東權益部分,將少數股權應享有的凈收益份額列為一項費用。
3.對未實現的內部交易損益,若為順向交易(下銷)則100%消除,沖銷合并凈收益;若為逆向交易(上銷),則按母公司應享有的份額比例抵銷。
4.合并過程中產生的商譽屬于母公司。即母公司的購買成本超過所取得子公司凈資產公平價值的比例份額,作為母公司的商譽處理,少數股權不受商譽的。
(二)實體理論
“實體理論”是由美國莫雷斯。毛尼茲(Maurice Moonitz)教授首先提出的。美國會計學會(AAA)于1944年出版了一本名為《合并報表的實體理論》的著作,對“實體理論”進行了專門的論述。
這一理論側重于公司集團的全部企業,并不過分強調控股公司股東的權益。它把公司所控制的資產與負債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對于擁有公司所有權的股東以同等重要地位來對待,無論他們是屬于多數股權還是少數股權。因此,在實體理論下,合并會計報表應該以整個合并實體的觀點來編制。其主要特點是:
1.凡是該合并實體所能控制的資源,其計價方法都必須相同。
2.子公司凈資產的列示,應以母公司購買股權的代價作為基礎。也就是說,母公司投資成本超過賬面金額的部分,在分攤給子公司的資產負債和合并商譽時,分攤的金額必須是各該資產負債賬面值與公平市價之間的總差額。所以子公司的資產(包括商譽)和負債在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不論是母公司應享有的部分,還是子公司應享有的部分,一律按公平市價列示。
3.在實體理論下,少數股權凈利被認為是合并實體總凈利的分配,而少數股權也就是合并實體股東權益的一部分。子公司的凈利和股東權益都應以全體股東的觀點來衡量,以便將子公司的凈利和股東權益以相同的方法分配給所有股東。
(三)修正的母公司理論(所有權理論)
“修正的母公司理論”既不是母公司概念,也不屬實體概念。該理論認為,合并報表反映的是將整個公司集團作為一個實體來看待時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在此理論下,公司集團的財務報表對所有事項的處理必須是一致的。這一理論適應那些隸屬于幾個集團或只是部分屬于一個集團的公司企業。采用該理論,既沒有形成單一的母公司,也不存在少數股權;既不存在法定支配權,也不存在單一的經濟主體,僅強調能對經濟和財務決策產生“重大影響”的可能性的所有權。這一理論要求在合并報表中母公司所取得的全部資產與負債和少數股權的比例股份都要按照公平價值來反映,這一點與實體理論是一致的。其不同點在于對商譽的處理。“修正的母公司理論”認為商譽是母公司所取得的無形資產,其價值只應是母公司所支付的價款,決不應由少數股權承擔商譽。
二、合并財務報表基本理論之間的差異
表1 合并財務報表基本理論之間的差異
────┬──────┬───────┬────────
│差異項目│母公司理論 │
實體理論 │修正的母公司理論│
├────┼──────┼───────┼────────┤
│
│
│合并報表以整 │合并報表反映的 │
│合并報 │合并報表是 │個合并實體的 │是整個經濟實體 │
│表的基 │母公司報表 │觀點來編制,其 │的財務狀況、經 │
│本目標 │的延伸,其服 │服務對象不限 │營成果和財務狀 │
│和服務 │務對象是母 │于母公司股東, │況變動,但合并 │
│對象
│公司股東
│還包括少數股 │報表主要的服務 │
│
│
│東
│對象是母公司股 │
│
│
│
│東和債權人
│
├────┼──────┼───────┼────────┤
│
│合并凈利是 │合并凈利總股 │
│
│合并凈 │母公司股東 │是整個實體所 │合并凈利是母公 │
│利
│應享有的凈 │有股東共享的 │司股東所應享有 │
│
│利
│凈利
│的凈利
│
├────┼──────┼───────┼────────┤
│
│
│
│少數股權凈利是 │
│
│少數股權凈 │
│確定合并凈利的 │
│
│利被視為一 │
│一項扣減項目但 │
│
│項費用,少數 │少數股權凈利 │并不是費用,少 │
│少數股 │股權凈利是 │是合并凈利總 │數股權凈利是一 │
│權凈利 │將子公司當 │股中應分給少 │個實體已實現凈 │
│
│作單獨的法 │數股東的部分 │利在多數股權與 │
│
│律個體來衡 │
│少數股權之間作 │
│
│量
│
│分攤時,分給少 │
│
│
│
│數股權的凈利
│
├────┼──────┼───────┼────────┤
│
│少數股權是 │
│
│
│
│母公司股東 │少數股權是合 │少數股權是合并 │
│少數股 │的負債,少數 │并的股東權益 │的股東權益的一 │
│權
│股權的計量 │的一部分,其計 │部分,其計量基 │
│
│基于于公司 │量基于于公司 │于子公司所實現 │
│
│賬面股東權 │隱含的總價值 │的股東權益
│
│
│益
│
│
│
├────┼──────┼───────┼────────┤
│
│母公司對于 │
│
│
│
│公司凈資產 │
│子公司的凈資產 │
│
│的享有數應 │子公司全部的 │應以其賬面價值 │
│
│以母公司為 │凈資產都應以 │加上母公司投資 │
│
│其所獲權益 │母公司所支付 │成本超過于公司 │
│子公司 │所支付的價 │的價格作為衡 │賬面價值的差股 │
│凈資產 │格作為衡置 │量基礎,即以公 │來衡量。投資成 │
│的合并 │的基礎,少數 │允價值合并報 │本與賬面價值之 │
│
│股權對于公 │表。少數股權 │間的差額,應按 │
│
│司凈資產的 │與多數股權的 │一定年限予以攤 │
│
│享有數應與 │計價方法是相 │銷(最長不超過 │
│
│其賬面價值 │同的
│40年)
│
│
│合并
│
│
│
├────┼──────┼───────┼────────┤
│
│
│不論順銷還是 │
│
│
│在順銷情況 │逆銷,在確定總 │不論順銷還是逆 │
│
│下應全股沖 │的合并凈收益 │銷應全額從費用 │
│未實現 │銷合并凈收 │對應全額予以 │或收入賬戶中抵 │
│內部交 │益,在逆銷情 │抵銷,在逆銷情 │銷,在逆銷情況 │
│易損益 │況下則按母 │況下還要考慮 │下還要考慮在多 │
│
│公司所享有 │在多數股權與 │數股權與少數股 │
│
│的份額抵銷 │少數股權之間 │權之間分配
│
│
│
│分配
│
│
├────┼──────┼───────┼────────┤
│
│在母公司債 │無論母公司債 │
│
│
│券被推定贖 │券抑或子公司 │無論母公司債券 │
│
│回情況下應 │債券被推定贖 │抑或于公司債券 │
│
│全股在合并 │回,都應全額在 │被推定蒸回,都 │
│
│凈收益中加 │總的合并凈收 │應全股在收入或 │
│推定損 │以確認,而于 │益中加以確認, │費用賬戶中加以 │
│益
│公司債券在 │但在于公司債 │確認,但在于公 │
│
│被推定贖回 │券被推定贖回 │司債券被推定贖 │
│
│情況下只應 │情況下還要在 │回情況下還要在 │
│
│確認母公司 │多數股權與少 │多數股權與少數 │
│
│所享有的份 │數股權之間分 │股權之間分配
│
│
│額部分
│配
│
│
────┴──────┴───────┴────────
三、對合并財務報表基本的評價
通過對三種合并財務報表基本理論差異的比較,筆者認為:
1.“母公司理論”存在明顯的理論上的缺陷。
首先,“母公司理論”是以重要性原則為基礎來建立的。該理論是假設任何報表都僅能滿足主要利益團體的主要需要,而不能滿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全部需要。母公司理論的這種過分強調母公司股東與少數股東的差別,將少數股東視作債權人的做法,違背了股份的“同股同權”法則。
其次,“母公司理論”把少數股權視為一項負債,這種觀點有明顯疏漏。我國《準則》第34條中把負債定義為“負債是企業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需以資產或勞務償付的債務。”可見,公司發生的負債,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由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引起;二是需要以實物或勞務進行結算償付;三是可以用貨幣計量。我們姑且把少數股權看成是企業合并這一經濟活動引起的,并且也可以用貨幣進行計量,但少數股權并不需要多數股權用其實物或勞務來進行償付結算。這是因為,盡管少數股權在合并實體中處于不利地位,甚至被多數股權任意宰割,但從角度考慮,少數股權在編制合并報表的公司中仍處于所有者地位,只是投資比例相對較小而已。除非多數股權決定對少數股權進行收購,否則不需要多數股權用實物或勞務來對少數股權進行償付結算。因此,直接把少數股權視為負債,尚缺少必要的條件。
再次,在“母公司理論”下,將少數股權凈利視為一種費用也顯然不妥。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關于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中,把費用的確認條件解釋為:“如果資產的減少或負債的增加關系到未來經濟利益的減少,并且能夠可靠地加以計量,就應當在收益表中確認費用。”鑒于此,少數股權凈利不能作為一種費用。另外,盡管少數股權凈利的支付會導致被合并子公司資產的減少(如支付現金股利)或負債的增加(如派股方案已宣布但尚未發放),但并不是由于被合并子公司的主要經營活動引起的,而是少數股權作為投資者應享有的投資所得。
最后,“母公司理論”對收買合并情況下產生的商譽,按兩種不同的計價基礎計量,顯然違背會計核算的一致性原則。該理論在收買合并產生的商譽時,對被收買者凈資產中母公司的部分按現行成本計價,而對少數股東的部分,仍按成本計價。對同一經濟事項用兩種計價基礎計量,顯然是不妥當的。
2.“實體理論”與“母公司理論”相比,雖然有某些優越的地方,但它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在“實體理論”下子公司的資產負債都應該用公平市價來評價,因此,多數股權和少數股權的會計處理是相同的。但是,這種相同的處理方法是以母公司購買子公司部分股權的代價來計量子公司全部股權的價值,這種做法是否合理值得商榷。如果母公司以現金所購買的是子公司的絕大部分股權,這種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如果母公司以現金所購買的只是子公司達到被控股但卻非絕大部分的股權,或者母公司是以非現金資產股份來交換子公司的股權時,這種做法的合理性就很成。
其次,在“實體理論”下,以母公司為代表作為子公司全部股權評價基礎的做法,在母公司取得子公司股權以后仍然存在問題。母公司一旦取得對子公司的控股權,盡管子公司在法律上仍然保持其法人地位,但無法控制經營管理和財務決策,通常子公司的股票也被停止公開交易,母公司股東通常就成為少數股權的唯一買主。因此,少數股權的價值就會因其變現程度降低而受到,此時對少數股權也按公平市價揭示,顯然有失妥當。
3.“修正的母公司理論”是在對“母公司理論”和“實體理論”的合理成份予以繼承和吸收,同時對其缺陷予以揚棄的基礎上起來的。因而它在理論上是的,在實踐中是可行的。
“修正的母公司理論”保留了“母公司理論”中關于資產的計價方法,但否定了其將少數股權視為負債、少數股權凈利視為費用的觀點,而是采納“實體理論”關于少數股權是合并實體股東權益的一部分、少數股權凈利為已實現凈利的一部分的觀點,這就彌補了“母公司理論”在此方面的不足。同時,基于合并會計報表的主要使用者為母公司股東及債權人這一事實,將少數股權凈利作為合并凈利的一個減項(但并不是費用),使合并凈利反映母公司股東應享有的部分,因而滿足了母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需要。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國合并財務報表編制選擇的編制理論應該做到理論上先進合理、實務操作上簡便易行。為了反映和維護國家在公司集團中的權益,在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應采用“修正的母公司理論”,即以“母公司理論”為主,輔之以“實體理論”的某種做法,將母公司作為主要服務對象,在編制抵銷分錄時采用“實體理論”全部抵銷的方法,以簡化編表工作。
[]
[1]合并會計報表問題課題組。論控制與合并財務報告問題[J].會計研究,2001,(3)。
一、課程定位
作為雙語課程,《西方會計》的課程定位與課程目標都隨之發生變化。本課程是我院會計類專業培養財務核算能力的核心課程之一。該課程是在《基礎會計》、《財務會計》、《大學英語》的基礎上,為進一步促進學生提高會計專業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和提高涉外財務的應用能力而設置的一門課程。
本課程的定位如下:
(一)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培養涉外財務處理能力。
(二)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的要求。
二、課程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全面地掌握會計基本理論知識和會計實務的英語詞匯、英語表達以及中西方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并具備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在實際會計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的能力。本課程注重英語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熟悉專業英語在財務會計工作中的具體應用,使學生具備基本的上崗能力,為畢業后實現零距離就業奠定基礎。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達到以下能力目標:
(一)具備財務崗位的專業英語聽說能力,能對財務會計的基本業務進行必要的口頭溝通,專業英語表述得體。
(二)具備會計英語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對財務會計的基本業務進行必要的書面溝通,能準確地理解和翻譯專業術語。
(三)具備涉外會計的實務操作能力,能運用英語進行賬務處理,能運用英語編制財務報表并進行報表分析。
(四)具備判斷中西方會計準則差異的能力,能正確地對中西方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進行賬務處理。
三、教學內容
《西方會計》以國際會計準則和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的相關規定為導向,選取了西方會計概論、會計循環、會計要素、會計報表及會計報表分析四大模塊作為主要內容。選取的內容由易到難,遵循了財務會計的主要工作過程。
選取內容與學習資源建設中,遵循以下原則:
(一)突出能力培養原則
本課程在“任務引領教學”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遵循模塊式教學的設計思路,突出會計實踐和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工作任務為載體進行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及使用英語處理西方會計相關工作的能力。
(二)知識與能力協調發展原則
本課程同時按照知識與能力協調發展的原則,設計相關理論知識部分,作為實踐教學的一種輔助。英語作為一種背景能力,是學生進行涉外商務活動的工作語言,在具備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譯應用能力的基礎上,學生將來才能更好地從事涉外商務工作。因此,在理論教學中,注重案例教學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所采用的案例充分考慮工學結合的需求,采用了中西方典型的案例,便于學生對比學習。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一)教學方法
為了培養創新性和技能型的人才,改革課堂傳統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來,廢除“滿堂灌”的方法,《西方會計》教學組織總體采取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模式,以課堂講授為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理論教學部分,注重案例教學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所采用的案例充分考慮工學結合的需求。課堂講授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啟發引導、討論辯論、中西方會計處理對比分析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重在應用。
實訓教學倡導以項目任務的教學途徑,主要通過分組討論、匯報交流等方法進行。本課程要求學生在完成一定的知識學習后,以小組的形式完成有關西方會計業務的處理。該活動要求每組學生將完成的項目以模擬公司的形式匯報總結,需要以小組演講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向同班同學及老師匯報,接受老師及同學就其報告內容的評價。這種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提高了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改變了以往有些同學只是“抄作業”的敷衍態度。
(二)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通過多媒體課件的開發,充分積累課程資源,有效拓展課堂信息量,適當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努力激發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切實提高本課程的學習效果。
2、網絡教學。網絡課堂將為同學們提供簡單、有效并且實用的理論知識,其中包括各大會計要素的概念;會計科目的英語表述;相關的英文會計分錄;西方財務報表;財務報表分析方法例如財務比率分析法等,讓學生運用這些理論知識處理涉外會計業務。
通過網絡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實現資源共享,有利于學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進行自主化、個性化學習。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實現師生之間的實時溝通。目前《西方會計》的網絡課程正在建設中,將于下 學期投入使用。
五、教材的選擇
《西方會計》教學團隊的老師,根據高職學生特點,自編了雙語教材《西方會計》。由孔韜,陳漢平擔任主編,楊立艷,王祺擔任副主編,該教材于2010年8月由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已經投入使用,受到學生的好評。
該教材是“工學結合、任務驅動、項目教學”為特點的高職高專系列教材之一,主要特點如下:
(一)體現工學結合的理念。
(二)強調知識與能力并重。
(三)基于工作過程,構建知識體系。
(四)通俗易懂,突出應用性。
六、考核方法
《西方會計》建立了以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基礎,以專業應用能力為重點,以學習態度為參照的綜合考核體系,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主要包括平時布置的項目任務、課堂提問,出勤狀況等都作為期末成績鑒定的一部分,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以此來促進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摘 要]高等教育的目標是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電算化類實踐課程體系的設置能較好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本文分析了高校會計學專業電算化課程實踐教學體系設置存在問題和會計學專業電算化類實踐課程的必要性,探討了電算化課程體系的內容以及教學組織及安排。
[關鍵詞]電算化 實踐課程 人才培養
質量是大學的靈魂,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作為會計學專業的畢業生,其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日益受到用人單位的重視。實踐是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礎,電算化類課程的實驗教學注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和整體設計能力,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會計學專業電算化類課程體系建設對于完善專業建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會計學專業電算化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1.實驗資源未能整合
目前多數高校的會計學專業的電算化實驗沒有充分利用與其橫向相聯系的經濟、管理專業實驗的數據進行財務分析,形成一種資源的浪費。在會計學專業內部各課程的實驗之間也缺乏一定的溝通和交流,造成部分課程實驗重復,資源浪費較大,部分應有的實驗內容缺失,學生得不到應有訓練的狀態。
2.實驗內容質量不高
大部分會計實驗都以純粹的會計基礎知識的掌握為目的,實驗項目主要是驗證性實驗,實驗項目主要局限于會計核算,遠遠達不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現有的綜合性實驗業務簡單,很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缺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綜合實踐,如,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等課程的實驗,缺乏與實際生產經營環境接軌的綜合性實驗內容。在模擬實驗教學過程中,由于實驗室內無法模擬復雜的經濟業務,模擬業務與實際業務始終存在一定的差距。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會計學專業電算化類實踐課程的必要性
電算化類實踐課程開設的目的是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計算機模擬演練,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理論知識,并學會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電算化類實踐課程是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計劃重要的一個環節,重要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人才
學生的培養目標決定著教學的導向,高校會計專業應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能勝任會計實務、會計教學和會計科研工作的應用型、通用型、復合型人才。要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重視實踐教學環節,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會計課是一門理論性、實務性強,要求學生具有獨立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以及一定的處理實際問題技能的學科。學生僅通過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要想全面掌握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很困難的。通過電算化類實踐課程的教學,學生親自利用教學軟件填制和審核憑證,設置賬戶和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為將來從事會計工作打好了基礎;學生通過親自分析企業的成本構成以及進行成本分析,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成本的認識;對企業的融資和投資活動進行分析,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企業資金運動過程的理解;置身于實際經濟業務處理過程中,促使他們認真對待每一筆經濟業務,謹慎做出每一項決策,可以培養學生的財務會計業務素養。
2.有利于彌補理論教學和校外實習的不足
會計理論知識的教與學都很抽象,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時候,總會或多或少地感到枯燥乏味,缺少學習的興趣與激情。由于課時有限,教師只能講授通用的理論和基本的簡單的操作方法,很難面面俱到地詳細講述具體業務的實際處理方法,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如果不安排學生進行實際操練,就成了純粹的紙上談兵。因此,只有通過實踐課程的教學,才能彌補理論教學和校外實習的不足,增強學生對會計實務的感性認識,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電算化類實踐課程的安排
會計專業電算化類實踐課程一般應有以下課程與內容安排,形成對外會計、對內會計、財務管理、審計、政府會計等全方位的課程體系。
1.財務會計業務訓練
《財務會計業務訓練》開設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財務會計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加強實踐技能訓練,進一步理解和掌握財務會計的方法和技能,為實際從事財務會計工作奠定實踐基礎。實驗內容包括:①原始憑證的填制訓練;②記賬憑證的填制訓練;③登記會計賬簿訓練;④財務報告編制訓練。
2.成本會計業務訓練
《成本會計業務訓練》開設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全面掌握《成本會計學》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更好地理解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的理論與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驗內容包括:①制造費用與輔助生產費用的歸集與分配訓練;②品種法核算產品成本訓練;③分步法核算產品成本訓練;④分批法核算產品成本訓練。
3.管理會計業務訓練
《管理會計業務訓練》開設目的是使學生在全面掌握《管理會計學》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所學內容進行實踐性的理解、操作與掌握,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訓練。實驗內容包括:①全面預算的編制訓練;②標準成本制度訓練;③責任會計體系。
4.公司理財技能訓練
《公司理財技能訓練》開設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財務管理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加強財務管理實踐技能訓練,進一步理解和掌握財務管理的方法和技能,為實際從事財務管理工作奠定實踐基礎。實驗內容包括:①公司股票籌資方式的選擇訓練;②企業長期負債資金籌集方式選擇訓練;③企業新建項目投資決策訓練;④分散證券投資風險的策略與方法訓練;⑤企業應收賬款管理訓練;⑥企業股利分配政策制定訓練;⑦ 財務報表分析訓練。
5.《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軟件實訓》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軟件實訓包括:①單一預算單位會計核算實訓;②政府主管部門集中會計核算實訓;③政府財政部門會計集中監管實訓;④預算單位資金支付實訓;⑤預算單位預算編制實訓。
6.《企業會計軟件應用實訓》
企業會計軟件應用實訓包括:①單一企業會計核算實訓;②集團企業會計集中監控實訓;③存貨核算系統實訓;④資金管理系統實訓;⑤預算管理系統實訓;⑥財務分析系統實訓。
7. CPA審計業務訓練
《CPA審計業務訓練》實驗內容包括:①審計基本流程訓練;②收入循環的實質性測試訓練;③購貨與付款循環的實質性測試訓練;④生產循環的實質性測試訓練;⑤籌資與投資循環的實質性測試訓練。
8.合并報表業務訓練
《合并報表業務訓練》內容應包括:①編制合并資產負債表;②編制合并利潤表、合并所有者權益變動表;③編制合并現金流量表、合并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
9.納稅申報技能訓練
《納稅申報技能訓練》實驗內容包括:①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納稅申報技能訓練;② 消費稅納稅申報技能訓練;③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技能訓練。
四、會計學專業電算化類課程教學的組織與實施
1.明確實驗教學目的
明確電算化類實驗課程的教學目標,電算化類實驗課程的教學目標直接決定著實驗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及采用的教學手段,因此,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首先應明確實驗的教學目標。電算化類實驗實驗課程的目的之一是使學生鞏固已學知識, 通過實驗課程的實操,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理解、鞏固及掌握所學專業理論知識, 熟練掌握會計核算與監督的技能, 積累初步的工作經驗和能力,為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盡快勝任工作任務奠定堅實的基礎。
2.編制高質量的電算化課程實驗指導書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利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電算化實驗課要求有高質量的實驗指導書,實驗指導書首先應該對與其相關的理論課程的內容有一個高度的凝練,為學生獨立實驗的順利進行提供理論知識的幫助;實驗內容應該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旨,應該盡量具有綜合性,有一定的難度,并應帶有一定的探索性,避免簡單重復地完成與課內實驗差別不大的實驗內容;在實驗安排上,應該合理,前后實驗模塊應該恰當銜接。
3. 完善電算化實驗課程教學體系,合理安排各門電算化實驗課
應構建科學的電算化實驗教學體系,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資源優勢,整合學院內部實驗資源,實現實驗教學資源共享,創建一個學科覆蓋面寬、系統化、集成化的實驗教學中心。引入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式實驗教學方法,開放實驗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的根本途徑,高等教育任重而道遠。高等學校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電算化類課程的設置可以達到提高會計學專業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會計電算化實驗是會計知識與相關知識融會貫通的過程,也是學生各種能力提升的過程,合理安排會計電算化實驗的教學,可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實驗基本技能、基本科學素養、綜合應用理論知識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型的財經專業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財務會計;精品課程;建設
[作者簡介]韋欣,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會計、財務管理,廣西 南寧,530007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723(2009)08-0166-0002
為切實推進教育創新,深化教學改革,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共享優質教學資源,進一步促進教授上講臺,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造就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教育部在全國高等學校(包括高職高專院校)中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似下簡稱精品課程建設。
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精品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六個方面內容:教學隊伍建設、教學內容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建設、機制建設以及教學方法和手段建設,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等。精品課程建設的目的,是要倡導教學方法的改革和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鼓勵使用優秀教材,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是解決好課程內容建設問題,而課程資源建成后的共享與應用是關鍵點和落腳點。
財務會計做為高職院校的一門專業課,是將財務會計基本理論和核算方法與企業具體實務相結合的實用性較強的課程。但由于該課程內容涉及面廣,時效性強,內容較多、枯燥,學生難以理解。如何做好財務會計這門課程的精品課建設,如何把它的教學方式由原來的純理論知識的灌輸轉變為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這是高職院校必須研究的課題。
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和《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號)精神制定評審指標。精品課程的評審指標包括: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隊伍、實踐條件、教學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七個方面。高職院校在開展財務會計精品課程建設中應參照這七個評審指標做好各項工作。以下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隊伍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課程設置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在對財務會計進行課程定位時,專業課程體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相關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財務會計課程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要起到主要支撐或明顯促進作用,即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不僅要提升學生的素質與專業素養,同時還要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綜合分析和判斷能力。且財務會計與前、后續課程銜接得當。如前面要開設基礎會計、稅法等課程,后續開設成本會計、管理會計、會計實驗等課程。課程的設計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與行業企業合作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與設計,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
二、教學內容
高職財務會計課程在內容選取上,要具有針對性和適用性,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根據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選取教學內容,并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課程內容的界定上一要選取一些經常性的交易與事項,學習之后能完成企業日常經濟活動的核算;還要考慮內容的難易程度。
在內容的組織與安排上,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真實會計工作任務及其會計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比如,教學內容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總論,通過這一部分學習,學生應理解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的作用、結構及各構成部分的基本含義和相互關系。第二部分,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通過這一部分學習。讓學生掌握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六大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與賬務處理。第三部分,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與分析,通過本部分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主要會計報表的意義,掌握其編制方法,并能利用會計報表進行財務分析。同時要科學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做到教、學、做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實訓、實習等教學環節設計合理。這一方面在財務會計課程中要特別注重,做好會計實訓,使它能真正發揮作用。
表現形式、教材及相關資料。選用先進、適用教材,與行業企業合作編寫工學結合特色教材,課件、案例、習題、實訓實習項目、學習指南等教學相關資料齊全,符合課程設計要求,滿足網絡課程教學需要。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在教學模式設計上,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會計課程的實訓與工科課程的實訓有很大的差異,特別是想要到企業實習,難上加難。由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企業一般都不愿意讓學生到企業進行會計實習。因此,采用何種方式實習是大部分高職院校在財務會計精品課程建設中亟須解決的問題。除了傳統的手工模擬和會計軟件實訓外,可考慮采取與會計記賬機構合作的方式解決會計實習問題,有條件的院校也可以考慮建立模擬企業進行會計實習。
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運用案例分析、分組討論、啟發引導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提高教、學效果。特別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在財務會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是非常必要的。但如何能很好地開展案例教學,發揮案例教學的效果,這是我們應該探討和學習的。
在教學手段上,應加大信息技術應用的力度。在財務會計課程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能達到以下效果:(1)提升了情景教學的效果,學生能夠在學校的會計實驗室直接使用各種財務軟件。這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盡快熟悉企業情況打下良好的基礎。(2)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其方便、快捷、高效、直觀的特點已普遍為課程組老師所接受,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不再是信息唯一的提供者,而是信息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多媒體軟件的廣泛使用為課堂教學變抽象為直觀、變靜態為動態、化繁為簡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根據教育部的要求,課堂面授課時減少,一些財務會計的法律法規、案例材料以及參考文獻等輔助教學材料難以在課堂上全部講授給學生。因此,教師可采用提供給學生資料名稱或搜索途徑,由學生自行查找,再組織課堂討論的方式擴充教學內容,在網絡教學的環境下,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同時網上答疑會成為師生交流的主要方式。(4)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建立虛擬社會、虛擬企業、虛擬車間、虛擬項目等仿真教學環境,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取得實效。
四、教學隊伍
教學隊伍在知識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及年齡結構等均要求合理。同時,“雙師”結構、專兼職比例,專任教師中“雙師”素質教師和有企業經歷的教師比例、專業教師中來自行業企業的兼職教師比例符合課程性質和教學實施的要求;行業企業兼職教師承擔有適當比例的課程教學任務,特別是主要的實踐教學任務。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實用性和技術性特征決定了其從業教師應該是“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是高職院校師資的主體。
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將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及本學科的發展,是學科發展的首要任務。提高教師專業水平,主要依靠兩方面:一要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的學歷水平;二是積極地創造學習交流機會,讓教師能走出去,將最新的學科成果帶回來。會計學科的不斷發展,要求本學科教師能夠迅速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及時進行充電。我們應積極創造各種學習機會來提高專業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的專業水平。
另外,還應提倡以老帶新,帶動教師隊伍的共同進步,如教學團隊集體搞科研、集體備課,材,統一課件、教案、試卷、大綱、評卷。
[參考文獻]
[1]趙筠.關于高職院校《基礎會計》精品課程建設研究[J].會計之友,2008.(11).
第一,傳統會計面向過去,是對過去發生的交易和事項進行的記錄和披露;而管理會計面向未來,其通過對過去發生的交易和事項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控現在,并進一步籌劃單位未來的發展戰略。
第二,傳統會計的工作內容主要是記賬,報表中僅包含財務信息;而管理會計主要服務于單位內部的經營管理,管理會計報告中既包含財務信息,又包含非財務信息,同時,其也包含內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可以充分向管理人員提供有用數據,為改進單位管理水平、提高效益服務。第三,傳統會計應用方法單一;而管理會計運用多種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可以將財務和業務有機結合,能更有效地參與到單位管理活動中去。
二、管理會計在行政事業單位應用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有助于推進會計工作轉型升級
全面推進管理會計應用,是會計改革創新與發展的重要方向。財務會計是對會計主體已完成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而管理會計則注重為管理人員提升管理水平提供決策支持,其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管理會計工作要注重效率、效果,以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管理會計體系的不斷更新完善,各項應用指引的出臺、案例庫的示范補充,也為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會計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可能性。
2.有利于提高單位內部管理水平
管理會計的應用是行政事業單位實現內部控制所必需的。在運用基礎信息的基礎上,管理會計可以將會計與業務流程活動相結合,充分發揮單位總體規劃、管理決策、控制和評價的作用,可以提高單位內部管理能力,促使各職能部門的效用最大化,提升員工工作效率,提高資產利用率。
3.有利于加強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行政事業單位為了更好地履行其服務社會的職能,必須管控成本,節約費用,實現資源與資產配置的優化,因此,其應當重視預算績效管理。充分利用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可以完善預算績效管理內部控制制度,合理支出,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減少資產流失,節約單位成本。
三、管理會計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理論體系不夠完善
第一,我國管理會計起步晚,發展時間過短,多數基本理論和實踐方法是從西方國家引進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現階段還沒有形成符合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第二,當前我國的管理會計技術和方法缺乏自主創新能力,限制了管理會計的應用。第三,現有的管理會計理論主要應用于企業,行政事業單位應用的較少。行政事業單位與企業在管理會計的應用上存在很大差異,不宜將企業的管理會計基本理論機械地轉移到行政事業單位。上述情況限制了管理會計在行政事業單位中的應用和發展。
2.應用基礎不牢固
第一,管理會計的應用是行政事業單位實現內部控制所必需的,雖然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但仍不夠完善,沒有起到管控的作用,內部控制機構形同虛設,相關制度和流程沒有及時更新,影響了管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第二,當前管理會計雖然可以對內部財務信息進行即時的整理分析,但是缺乏收集、整理非財務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意識,輕視了環境因素的影響,不利于管理會計在行政事業單位的應用。
3.管理人員對管理會計的應用認識不足
在傳統觀念里,會計職能主要是核算和監督,行政事業單位沒有意識到管理會計的應用對單位管理所產生的巨大影響。現行的財務培訓多是針對財務人員,未針對管理人員開展,使得單位管理人員對管理會計工作缺乏基礎的認知,導致其缺乏推行管理會計應用的積極性。另外,行政事業單位環境相對穩定,也導致管理人員缺少風險意識和學習主動性,難以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
4.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建設水平較差
目前雖然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引入了電算化技術,但是,其信息系統應用水平和利用率不高,大多只是用于記賬,缺乏預測、分析以及過程控制能力。另外,大多數在用的電算化會計軟件都只適用于財務會計體系,可以用于管理會計操作的軟件較少。行政事業單位重業務、輕財務,重核算、輕管理的情況廣泛存在,導致會計部門與其他職能部門之間缺乏關聯性,部門與部門之間系統不同,不能有效發揮行政事業單位整體功能,無法改善管理,提高社會效益。
5.專業人才嚴重短缺
由于我國管理會計起步較晚,且主要應用于企業管理,因此,目前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會計優秀人才嚴重短缺。第一,高校對優秀管理會計人才的培育水平明顯滯后于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財政部門也沒有提出詳細、完整的適用于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第二,對管理會計人員缺乏專業的培訓,導致其對會計資料的利用通常僅限于事后,整體分析能力較差,難以將有效的信息應用于單位的各項決策中。第三,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的平均年齡較大,崗位輪換制度不完善,人員的流動性低,工作環境安逸,導致其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應用的主動性。
四、管理會計在行政事業單位的應用策略
1.加強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建設
財政部門應加速完善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和專用工具方法研究,加強管理會計學科建設,總結我國應用管理會計實踐得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成功經驗,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成果,找到促進管理會計積極發展的客觀規則,使管理會計可以更加有效地應用于行政事業單位。
2.強化管理會計應用基礎和環境
第一,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確保信息基礎真實完整。強化財務部門與其他職能部門之間的溝通,優化控制方法,落實各級風險防控措施,緊密結合信息管理系統及內部控制管理系統,對業務流程進行整改。此外,應改進監督系統,強調跟蹤效率,以確保財務管理中使用的基本信息內容真實、詳細。第二,積極利用計算機網絡收集管理會計所需的信息。進入信息時代后,管理會計應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從而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信息內容,提供給管理人員及其自身分析使用。第三,提高管理會計在公共事業管理中的有效性,利用管理會計來控制運營成本和預算支出,提高公共部門工作的效率效果。
3.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對管理會計的重視程度
要改變傳統觀念,首先要向管理人員宣傳管理會計的基本理念,加深其對會計工作的理解,督促管理人員重視管理會計,并根據管理會計提出的建議做出決策。其次,財政等相關部門在組織和協調會計培訓課程時,不僅要對會計人員進行培訓,而且對會計人員所在單位的管理人員也要適當增加管理會計相關內容的培訓計劃。
4.加強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建設
要實現會計手段的現代化,應加大對會計信息系統的投入力度。首先,要提高硬件配置標準,盡快完成會計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其次,財務人員和應用軟件技術開發人員應共同協作,按照本單位實際狀況、業務流程和行業特征,進行會計操作軟件的開發和設計。此外,要組織財務人員參與會計軟件操作的學習和培訓,使其能夠熟練地使用會計軟件。最后,在單位內部創建財務信息互聯網,強化管理會計的預測分析等功能。只有會計信息共享資源是合理、有效、真實的,會計部門才能與其他職能部門更好地融合與配合,才能使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工作更加有效。
5.加強管理會計人才隊伍建設
行政事業單位應加大力度引進專業人才、增加管理會計人員培訓學習機會,加強管理會計人才隊伍建設。首先,行政事業單位要積極引進管理會計專業人才,通過筆試、公開面試等綜合方法,結合招聘的技術專業資格崗位要求和應聘人員的實際工作經驗,選擇符合改革創新要求,能夠承擔工作責任的優秀會計人才進行著重培養。其次,定期對在職會計人員進行業務考察,包括對政府會計制度的掌握情況、計算機實操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促進優勝劣汰,改善管理會計團隊結構。最后,要重視對會計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將管理會計納入會計繼續教育項目,加強對管理方法的學習和培訓,以增加其知識儲備,提升其專業知識水平,繼而提高會計工作質量。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教學難點;實驗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申韜,廣西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博士,廣西南寧530004
[中圖分類號]G64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13)02―0136―04
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商業銀行會計學作為金融專業本科的三大專業主干課程,在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應用學科課程,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主要研究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運行過程中商業銀行與企業部門、居民部門之間借貸關系的管理理論、體制、機制和業務技術。信貸業務作為商業銀行最重要的基本業務活動之一,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核心內容。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關注商業銀行與企業、居民的信貸關系,從企業、居民的資金循環、融資結構、財務收支人手,重在發現市場、研制產品、營銷貸款和創造收益。
隨著加人WTO后金融服務行業逐步開放,金融市場的逐步成熟和快速發展,我國各類金融機構面臨著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中銀行業的主體,擁有一批高素質的中高層專業管理人才是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因此,與時俱進地為我國商業銀行培養合格的中高層次管理人才,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金融發展的需要,是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課程教學的根本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應借助先進的教學手段,充分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理解商業銀行信貸的基本概念,掌握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訓練學生信貸業務操作的基本技能,培養運用信貸管理原理和方法解決實際操作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創新能力,實現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的有機統一。
一、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教學難點分析
結合多年金融學專業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教學工作的實踐經驗,課題組認為,該門課程的教學難點集中體現在教材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考核方式等四個方面。
(一)教材內容偏重理論闡述和操作流程介紹,滯后于商業銀行信貸實際運作,教材選擇難度較大
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屬于一門實務操作性課程,目前各種版本的教材一般都從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概論人手,在重點闡述商業銀行經營目標、信貸政策、信貸制度、信貸體系、信貸管理理論和信貸管理原則等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詳細介紹不同類型貸款業務的具體操作。有的教材將貸款業務劃分為短期商業貸款、中長期商業貸款、消費信貸、信用卡業務貸款、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和其他信貸業務,進行概念、種類、操作流程、風險控制與防范的探討;有的教材按照客戶性質――公司客戶和個人客戶進行貸款操作流程、運作管理和風險控制與防范的介紹;有的教材則根據貸款操作流程,分析貸前、貸中和貸后商業銀行不同類型貸款的管理重點。部分教材在以上內容基礎上還涉及國際信貸、貸款風險管理、政策性貸款、商業銀行金融創新和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的實績考核等相關問題。雖然各種版本教材在內容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是一般都注重對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基本理論的闡述和各項具體業務實際運作應遵循規章、制度和條例的介紹。由于絕大部分學生沒有從事商業銀行信貸操作的工作經歷或實踐經歷,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具體運作缺乏直觀認識和感性認識,如此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感到異常空洞、乏味,學習積極性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此外,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金融的快速發展,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領域的革新和創造日新月異,教材內容無法也不可能跟上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實際運作的變化速度。因此,如何選擇一本兼具理論性和實務性、適用性和時代性的教材成為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課程教學的首要難點。
(二)教學內容繁雜,與其他課程教學內容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復現象
作為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的教學內容相當繁雜,不僅必須以一系列專業基礎性課程,如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企業會計學原理、貨幣銀行學原理等作為先修課程,而且涉及金融學專業必修課程商業銀行會計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國際信貸等的部分內容,課程內容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復和交叉現象,尤其是專業必修課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例如,專業基礎性課程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貨幣銀行學原理中已詳盡闡釋的信貸含義、信貸特征、資金運動特征、商業銀行特征和組織體系、商業銀行貸款業務種類、商業銀行資金來源與運用等內容,在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講授信貸管理基本原理和不同種類貸款業務的操作流程等內容時就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復現象。又如對企業貸款客戶信用評級時必須進行的財務報表分析,即“三表”:企業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分析以及企業財務比率分析等相關內容與企業會計學原理的講授重點相互重復。而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基本原理部分所涉及的商業銀行經營目標、信貸管理理論、資金來源與運用管理等大部分內容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則存在比較嚴重的重復和交叉現象。由于學生對課程背景知識的掌握水平參差不齊,教學過程中過多地回顧背景知識,不僅浪費非常有限的課時,也容易引起學生的疲勞隋緒,不利于良好課堂教學效果的實現;而一味地省略不提,則不利于原有知識的回顧和新知識的深刻理解,影響專業知識體系的延續性和知識結構的完整性。
(三)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實踐活動的條件不具備,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目前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基本上采取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形式,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學習主要源于書本及教師的講解。雖然在任課教師的主導作用下,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減輕單一黑板教學對學生造成的課堂疲勞感,增加課程教學內容的廣度、深度和生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學效果。但是,學生認知的主體地位仍然無法體現,學生不善于進行主動性思考,缺乏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盡管絕大多數財經類院校都設置了教學實踐環節,但是仍缺乏綜合性強、設計嚴密,與商業銀行信貸運作相關性高,“教學與實踐相長”的課程設計。在欠缺信貸業務運作的直接感受時,學生無法將抽象課程內容的理性認識直接轉化為具體實踐操作的感性認識,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薄弱。此外,受到外部客觀條件的限制,結合課程教學內容進度,創造各種條件帶領本科學生集體進入商業銀行相關操作部門開展一系列教學實踐活動或進行現場教學的障礙重重,任課教師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課程教學效果的運作空間十分狹小。
(四)課程考核方式單一,傳統課程考核方式無法如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般情況下,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以“筆試成績+平時成績”作為課程考核方式,其中,筆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通常為到課率和平時作業的綜合評定,占30%;有的任課教師則以期末考試成績作為唯一考核手段和評價尺度。針對實務操作性較強的專業課程而言,以上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無法全面、真實、公正地考核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一方面,由于卷面范圍、考核方式、考核時間和考核題型的限制,教師出題的自由度受到一定影響,筆試成績無法全面、充分地體現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更無法如實反映學生信貸業務實踐能力的強弱。另一方面,有限的課時范圍內,任課教師很難在順利完成課程教學內容的同時,兼顧及時、公正地考核學生的到課情況,這對良好學風的形成產生了不利影響。由于在整體考核中所占的比例較小,平時成績作為能如實反映學生課程學習過程中投人程度的有效工具,實際上對課程最終成績評定的影響十分有限。
二、“五位一體”模式的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為更好地實現培育商業銀行中高層次金融管理人才的教學培養目標,本課題組在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實施具有自身課程特色的“理論教學+實踐部門講座+教學軟件系統操作+全程式、綜合化考核方式+課后延伸互動”――“五位一體”模式的實驗教學改革探索。根據課程教學內容的不同性質采取不同的多元化、綜合式教學方式,相互配合,在“理論一實踐一再理論一再實踐”的循環反復學習過程之中,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能夠將專業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全面、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實現創新性思維的培養。
(一)理論教學環節
1.充分考慮學科領域的前瞻性和適用性,選取原理性和實務性相結合的教材。在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課程教材的選擇方面,應堅持原理性和實務性并重的原則,內容盡量貼近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的實際運作,充分考慮其在學科領域內的前瞻性和適用性。面對教材內容容易與現實脫節的情況,應鼓勵教師結合教學所需自編教材或編寫教輔資料,及時清除與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實際運作不相符合的陳舊內容。無論采取購買教材、自編教材還是編寫教輔資料的方式,教材的信息量必須充足,具備金融學專業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層次性和現實性,保證涵蓋由教師負責講授的信貸基本原理、學生通過自學可以掌握的內容和當前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理論研究、實踐運作中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的主要問題等內容。任課教師負責講解基本原理、操作流程關鍵技巧等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學生負責自學專業基礎課程中已闡述的基本知識點、各類貸款業務實際操作的規章、制度和條例等一般常識性和比較容易理解的相關內容。此外,任課教師需要對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理論領域、實踐運作中亟待解決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進行引導,啟發學生展開創造性思考和積極討論。
2.關注與其他相關課程教學內容的交叉關系,實現與其它課程任課教師的有效溝通。教學內容安排合理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保證。因此,任課教師應從總體上把握好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與其它相關課程的交叉關系。正式授課之前,任課教師必須及時、全面而詳細地了解專業基礎性課程中已經講授的內容,并實現與同一學期授課,而課程內容存在交叉和重復現象的其他任課教師之間的有效溝通,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進行講授,以實現本門課程的教學要求與教學目的。為較好地實現該目標,不僅需要任課教師作為主觀能動的個體從微觀上進行合理、恰當地把握,還需要從金融專業課程結構設置和教學計劃安排上予以配合,明確專業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的具體課程及其相互關系,注意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與其它專業基礎課程的相互銜接和協調問題,不斷地優化課程結構。此外,任課教師還應注意通過教學內容的安排,實現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目標,即教學內容應以教材為主,但不局限于教材范圍內,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根據現實經濟、金融運作的變化,及時地充實、調整和完善教學內容,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充分體現當前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理論研究熱點和實際運作變化。
3.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為教學軟件系統操作奠定堅實基礎。基本理論部分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除了運用傳統的聯想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質疑教學法和討論式教學法外,還應結合現代化教學方法,如項目教學法、個別化教學方法和任務教學方法等,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思維量和活動量,注重學生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性,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課教師應將現代化教學手段多樣化、充分地運用于基本理論部分的教學過程中,以多媒體教室為載體,提高課程單位時間內教學內容的信息量,減輕傳統式黑板教學的弊端。
(二)實踐部門講座環節
積極邀請具有商業銀行實踐經歷的在校本科學生、各大商業銀行實際部門從事具體信貸工作的往屆畢業學生、商業銀行信貸運作各環節的業務骨干和信貸管理層人員來校定期舉行講座,以具體企業貸款和個人貸款案例分析為主,從不同的視角介紹各類貸款的具體業務操作流程和“三貸”――貸前、貸中、貸后信貸管理工作重點,及時地豐富信貸基本理論,以實踐感受加強和促進理論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使學生不斷地加深對該門課程基本知識的認知度和理解力,更好地實現專業理論分析與實踐業務操作的結合。每次講座完畢后,將預留30分鐘自由提問時間,學生們可以就理論學習和教學軟件操作過程中的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展開提問和討論。
(三)教學軟件系統操作環節
目前各商業銀行都擁有自行研發和委托研發的信貸業務管理系統,該系統以客戶信息和信貸業務流程為核心,采集匯總信貸業務資料和管理控制信貸業務流程,并在采集大量原始客戶信息、信貸資料的基礎上作前瞻性的分析和預警,規范信貸管理流程,防范和化解信貸風險。信貸業務管理系統是運用于商業銀行各項業務運作中前臺、、后臺操作的信貸業務處理平臺,徹底改變了以往由于手工或半手工處理信貸業務而導致的信貸資料不完整、不真實,信息和數據不能共享,信貸管理人員無法及時全面地了解信貸業務狀況的局面。結合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的課程特點,依托本院國家級實驗示范中心的各項現代化技術設備,本課題組引入深圳國泰安(GTA)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系統,采取多角色體驗式教學法,努力營造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實際操作的情境和氛圍,以學生自我體驗為主要學習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為平臺,學生能夠熟悉掌握商業銀行信貸操作系統中客戶信息管理、信貸業務管理、信貸風險管理、信貸資產管理和信貸報表管理五大系統功能的操作流程,不僅實現了課程知識點從理性認識向感性認識的有效轉化,而且實現了學生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程考核環節
課程考核是檢驗學生課程學習效果優劣的主要方式。結合課程教學特點,課題組認為,實踐操作性課程的課程考核方式應區別于一般理論性課程“筆試成績+平時成績”的考核方式。結合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學課程教學特點,應構建全程式、綜合化的課程考核方式,課程考核內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筆試成績、平時作業成績、平時小測驗成績、實踐教學環節的參與程度、實訓報告寫作、團體配合情況和課堂討論情況。其中,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管理系統的教學參與程度、實訓報告寫作、團體配合情況和課堂討論情況等所占考核比例應與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筆試成績、平時作業成績和平時小測驗成績等所占考核比例基本持平,充分地體現商業銀行信貸管理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課程的課程特點。這種全程式、綜合化的課程考核方式不僅能夠實現課程考核的全面性、真實性和公正性,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產生一定壓力,督促學生自覺地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地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更好地實現課程教學的根本目的。
(五)課后延伸互動環節
目前,現代化信息技術已經全方位、深層次地運用于金融學專業各門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教學過程的生動性,而且促進了多樣化信息的傳遞,增加了課堂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實際上,廣泛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提供的便利條件,任課教師仍然可以在課堂教學活動之外,實現師生互動教學廣度和深度的延伸,進一步強化課堂學習的教學效果。例如通過建立任課教師個人主頁、課程網頁、課程QQ群或課程互動信箱等網絡信息傳遞方式,不僅可以提供課外學習的良好載體,保證課程信息的互相交流和相關資料的集體共享,更方便地為學生答疑解惑,有效地將師生互動教學延伸至課堂之外,而且學生們能夠及時、全面地了解國內外各大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的最新管理方法、最新成果和最新動態,充分汲取各國商業銀行業信貸管理的有益經驗,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發揮有力的促進作用。此外,利用這些信息載體,可以邀請往屆學生將課程學習心得、商業銀行實習體會和實際工作經驗與學生分享,還可以邀請理論研究學者和實踐操作專家就信貸管理領域的一系列熱點問題展開網上答疑和網上討論,從信貸實踐視角及時地豐富信貸基本理論,使學生不斷地加深對該門課程基本知識的認知度和理解力,更好地實現專業理論分析與實踐業務操作的結合。
[參考文獻]
[1]江其務,周好文,銀行信貸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張靜琦,商業銀行信貸管理[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3]楊福明,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教學的思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0,(1).
[4]畢延彤,案例教學法在商業銀行管理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北方經貿,2005,(12).
[5]李麗玲,喻菡蕊,論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09,(1).
【關鍵詞】會計;會計信息化;會計理論
一、會計信息化
會計信息化是會計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是信息社會對企業財務信息管理提出的一個新要求,是企業會計順應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舉措。它是網絡環境下企業領導者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強企業的競爭力,解決會計電算化存在的“孤島”現象,提高會計管理決策能力和企業管理水平。縱觀20多年來中國會計信息化的發展,雖然信息系統的功能不斷增強,應用也越來越普及,尤其是大、中型企業目前已程度不同地實現了會計信息化,應用了核算型會計軟件,但從總體來看,中國會計信息化還處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信息技術,通過網絡系統,使業務處理高度自動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夠進行主動和實時報告會計信息。它不僅僅是信息技術運用于會計上的變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種與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相適應的新的會計思想”。這種觀點也是一種演繹推理思維邏輯的結論,認為會計信息化的目標是建立現代會計信息系統,將導致一種新的會計思想。同時認為會計信息化要重整傳統會計模式,預言會計信息化的特點是業務處理高度自動化的、信息充分開放的并高度共享的、實時報告的會計信息。
會計信息化是指將會計信息作為管理信息資源,全面運用計算機、網絡通信為主的信息技術對其進行獲取、加工、傳輸、應用等處理,為企業經營管理、控制決策和經濟運行提供充足、實時、全方位的信息。會計信息化是信息社會的產物,是未來會計的發展方向。會計信息化不僅僅是將計算機、網絡、通信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引入會計學科。與傳統的會計工作相融合,在業務核算、財務處理等方面發揮作用,它還包含有更深的內容,如會計基本理論信息化、會計實務信息化、會計教育的信息化、會計管理信息化等。
二、會計信息化對會計理論的影響
會計信息化要求構建開放的會計信息系統,它全面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處理高度自動化,實現會計信息資源高度共享,使每個組織都主動地報告會計信息。過去會計信息是管理者的寶貴財富,是商業秘密,事實上會計信息將來要更大程度地開放和公開。
網絡的便捷和電子商務使得會計信息化成為現代會計新的特點:這種全新的信息技術勢必對傳統會計產生強烈的沖擊;對會計報告產生的沖擊;對會計職能產生沖擊;對會計流程、會計方法的沖擊。
會計理論是由具有一定客觀邏輯關系的會計理論要素組合而成的一個系統化的有機整體。我國的傳統會計理論體系是以會計目標為理論起點,以會計基本假設為前提和會計應用理論為內容的有機整體。會計應用理論是以基礎理論為指導,運用于財務會計實踐所形成的一系列方法性的理論,主要是制定和實施各項會計實務規范,是引導和制約會計工作的標準、評價會計工作的依據。傳統會計應用理論主要有基本會計準則,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計量等層次。
會計信息化表現在對傳統會計理論沖擊影響的幾個方面:
1.對會計目標的影響。2.對會計基本假設的影響。3.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4.對會計計量的影。5.對會計核算方法的影響。6.對會計分析方法的影響。7.對會計檢查方法的影響。
影響是深遠的。會計信息化不僅改變了會計核算方式、數據儲存形式、數據處理程序和方法,擴大了會計數據領域,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而且改變了會計內部控制與檢查的方法,推動了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的進一步發展完善,促進了會計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個會計理論研究與會計實務的一次根本性變革。
三、會計信息化的特點
1.會計信息的實時性
傳統會計主要是事后核算,會計信息滯后,所需的信息一般要到當月會計業務結束之后才能從賬上反映出來。在網絡環境下,發生交易的數據通過網絡傳遞,直接下載到會計應用程序中,使得從原始單據到生成最終會計信息的過程瞬間就可完成,所需的會計信息隨時都可獲得。使用者亦可以根據不同的權限,瀏覽查詢所需最新的和歷史的財務信息,從而減少其決策風險。
2.會計信息的智能化
會計信息化系統不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具有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離不開與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預測與輔助決策的功能必須在管理人員的參與下才能完成。所以,會計信息化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模擬仿真系統,而是一個人機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統。
3.會計信息的網絡共享
網絡環境下,連入互聯網的任何一臺計算機,只要在允許的情況下,都可以合法地獲得信息資源和會計數據,還可以任意使用網絡上其他計算機內的會計數據。網絡上的任何一個工作站都享有系統的全部功能,使會計信息化最主要的特征――會計信息資源共享性得以實現。
四、會計信息化對會計管理的影響
會計信息化分核算、管理、決策三個層次。作為企業的會計信息系統僅有核算功能是不夠的,還需要對企業的管理和決策提供信息、分析和方案等。因此,會計信息系統除了核算功能外,還應具有參與管理和決策功能。
管理型會計是對企業管理進行支持,它包括財務計劃、分析和控制管理功能;決策型會計是對企業經營決策進行支持,它包括籌資決策、投資決策資金使用和管理決策等。因此,全面實現會計信息化應包括會計核算、會計管理、會計決策三方面的信息化,尤其是后兩者,而決策型會計信息化是會計信息化的最高層次和最終趨勢。
在會計信息系統中應用專家系統,建立相應的計算機輔助系統,使財務管理和決策智能化,是實現會計信息系統由核算型向經營管理和決策型轉變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的會計信息系統僅發展到管理型會計階段,與智能化會計信息系統相差較遠。我們必須要加大開發力度,在會計信息系統中引入先進的技術和方法,盡快發展高性能、高層次的會計信息系統,以適應我國會計信息化發展的需求。
五、會計信息化對會計人才的要求
會計信息人才是現代網絡與會計相結合的產物,對相應的會計人員、管理人才的素質要求較高,既要求他們精通計算機網絡知識、基本的故障排除方法以及計算機的基本維護技能,又要求他們有很深厚的會計理論知識。現代化的會計人才對于會計和計算機以及網絡都很熟悉才可以應對浩如煙海的會計數據,抓住會計管理的核心,提高企業利潤和應對市場競爭。
六、結論
一、網絡財會的基本理論。
(一)網絡財會的概念。
以電腦網絡技術為基礎,以實施電子商務為基礎目標,以管理論文"target="_blank">財務管理為核心,能夠提供互聯網絡環境下的財務核算、財務管理及其各種功能的全新的財務會計管理系統。它是在互聯網平臺上的財務核算、財務管理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網絡財會”這一概念是20世紀末提出并受到財務界的廣泛關注,并很快被接受且得到了創新和發展。
(二)網絡財會的特征。
網絡財會相對于傳統會計信息系統主要有開放性、電子化實時性、集成性、遠程化等特征。
1.網絡財會按照財務信息處理的要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企事業單位的財會工作進行重新構建,與現代信息技術高度融合。
2.網絡財會以電子符號代替財務數據,磁介質代替了紙介質,網絡數據代替了紙頁數據,網絡數據成為財務信息輸出的嶄新方式。
3.經營業務與財務同步是網絡財務最大的特征。網絡財務最大限度地縮短了交易雙方物理距離使一切遠程交易結算、監控變得實時。因而有利于企業實時了解市場變化趨勢、物價動態以及供求狀況等。
(三)網絡財會的功能首先,網絡財會拓展了財務管理的空間,會計數據的載體由紙張變為磁介質或光介質載體,發展到網頁形式。
所有的物理距離變成鼠標距離,財務管理能力能夠延伸到全球任何一個結點,財會信息的傳輸不再受空間的限制,做到“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眾多的遠程處理功能得以實現,如遠程報表、遠程報賬、遠程查賬、遠程審計等多種遠程處理功能。
其次,網絡財會提高了財務管理效率。網絡財會下會計數據處理由算盤、草紙變為高速運算的計算機,并且可以進行遠程計算,網絡計算是網絡財務的基本功能和核心動力,是網絡財務軟件借以實現各項功能的技術基礎。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資源共享,匯集世界各地的海量數據只需瞬時,并由計算機生成所需的計算結果,網絡財務系統解決了速度問題,網絡財會下的會計核算將從事后的靜態核算達到事中的動態核算,極大地豐富會計信息內容,提高會計信息的價值。網絡財會系統能夠便捷產生各種反映企業經營和質量狀況的動態財務報表,年報、季報、月報和日報可以即時生成。
二、網絡財會系統的管理。
(一)網絡財會系統實施的前提條件。
網絡化會計信息系統是以節約整個企業內部的財務資源為出發點,以充分實現整個企業內部的全面及時管理及企業與外部環境的無縫連接為目標,從而使企業實現管理信息化的電算化系統。但是要實現這樣一個系統需要一個良好的、規范的經濟環境與市場環境,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
1.由于網絡化財會信息系統的強大后盾是發達的網絡系統,其各自子系統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協同處理會計事項,由此形成了財務信息的共享。
2.信息要及時。在網絡財會信息系統中,財會人員可以在一個開放的財務網絡上處理各項財務事項。而幾乎所有的財務處理工作的方式和手段都將發生根本變化,網絡財務將改變過去財務人員獨立和封閉的工作方式,可進行網上財務審批,在線審計,在線會計教育,在線資金調度,在線系統維護,在線咨詢,在線版本升級等。
3.信息要多樣。網絡化會計信息系統采用在線管理和集中管理模式,能夠實現企業的整體管理。網絡消除了物理距離和時差概念,高效快速地收集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及時處理和分析,同時實現業務協同、動態管理、及時控制、科學預測,使企業實現決策科學化,業務智能化,使企業充分利用信息,提高投資回報率,保障企業在有序的智能化狀態下高速發展。
4.培養高素質人才。網絡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實施需要管理人員具備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管理人員的素質決定了網絡會計系統應用的質量和效率。為此,企業應培訓一批自己的軟件開發和維護力量,使應用系統更加適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并使之更趨完善。
(1)強化內部控制可有效地減輕由于內部人員道德風險、系統資源風險和網絡病毒所造成的危害。
(2)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加以防范。技術是保證系統安全的另一個重要手段。
(3)采用安全協議規范關聯雙方的行為,促進網絡財會信息系統的發展。
(二)網絡財會準則。
1.環境適應原則。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企業的生存環境,為了適應網絡技術所帶來經營方式的變化,滿足世界資本市場參與者的利益,由于網絡環境的產生進一步促使財會制度的一系列變革。
2.充分披露原則。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提供比傳統方式更大規模的信息成為可能。以前出于成本效益的考慮而沒有要求披露的信息現在由于成本的降低是完全可行的3.基數統一原則。信息系統的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標準并不統一。實踐中,信息技術標準產生的范圍很廣,即使是由一個公司制定的,只要市場接受因為產權標準符合這個行業需求的其他企業,就可成為行業便準。從本質上來說,網絡信息披露應該是全球化的,從長遠來看,統一的標準有利于信息的交換,因此,網絡財會準則應該對信息披露的技術標準進行詳細的規定,力求統一,以方便使用。
4.適時更新原則。信息技術發展很快,技術標準的統一不能成為拒絕新技術的理由,一旦有更好的、更成熟的技術可以應用,網絡財會準則應該適時調整,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需要。
三、網絡時代財會制度的創新。
網絡經濟時代是爭奪知識和信息的時代,基于網絡環境的網絡會計系統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也產生了許多新的網絡會計理論,同時安全問題也是每個網絡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為此,我們應丟棄陳舊的觀念,不斷吸取新的理論、技術和方法,以適應網絡經濟的新要求。
(一)網絡會計理論的創新。
網絡經濟時代的到來,全球化的網絡會計系統的發展,使會計信息實現數字化。傳統的會計隨著網絡會計系統的實施有所創新,形成相應的網絡會計理論。
1.會計目標的創新。會計目標主要明確為什么要提供會計信息,向誰提供會計信息,提供哪些會計信息等問題。
在網絡經濟時代,一方面,網絡會計系統的建立使企業可以及時提供比較全面的會計信息;另一方面,會計信息需求者可以通過網絡對其進行實時跟蹤,及時查詢該企業的詳細資料,還可以進行雙向交流;企業在了解會計信息需求者的需求類型后,可以針對其需要,向其提供專門的財務報告。
2、會計基本前提的創新。網絡經濟時代,經濟活動的網絡化導致了許多“網絡公司”的出現。對于“網絡公司”,傳統的會計基本前提已不再適用:其一,“網絡公司”突破了地域空間的概念,處于虛擬的媒體空間中。因此,傳統會計理論中的會計主體發生了質的變化;其二,網絡公司的外延每天都在發生變化,而且它的負債和現金流量按需要和效率分割成條塊。因此,傳統會計理論這個基本前題對“網絡公司”也不再適用;其三,“網絡公司”通常在短時間內完成一項交易,在完成交易后可能立即解散,因此,傳統會計理論中的“會計分期”對“網絡公司”也不再適用;其四,對于貨幣計量,在網絡經濟時代,連接各國的信息網絡,使全球形成了統一大市場,經濟活動的國內國外界限變得模糊,國際間資本的流動加快。同時“,網上銀行”的出現,一致的電子貨幣計量單位已成為可能。
3.無形資產計量和核算的創新。在網絡經濟時代,知識已成為最重要的資源。而企業品牌,服務品牌,營銷網絡,專業技術,人力資源價值,企業家價值,文化論文"target="_blank">企業文化,融資關系等都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因,是構成企業價值的最為重要的因素。但在現行會計條件下卻無法確認和計量,也沒有反映在企業的報表中,使得投資者無法正確了解和評價企業的價值內涵。有的無形資產雖然在現行會計中對其進行了處理,但由于外界環境發生了變化,其核算也變得不相適應。
(二)網絡財務管理創新。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企業財務管理的根本目標是實現股東財富的最大化,通過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好企業各種財務關系,有效提高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網絡財會管理的目標不僅包括“股東利益的最大化”而且還包括企業“物質資本”與“知識資本”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即在追求傳統股東利益的同時還要追求其他利益相關主體的利益和社會利益,必須兼顧和均衡各利益相關者的財務利益,確立“經濟效益最大化,社會責任最優化”的財務管理目標。目前,企業所依賴的經濟信息中,有70%以上由財務、會計部門提供,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或決定著企業的決策和發展。而在網絡財會條件下,則更是如此。因此,網絡財務管理創新決定著網絡財務在我國的發展規模、速度和現代化水平。
1.加速發展會計網絡化。網絡不僅是信息交流、傳播的主要承載方式,而且也是當今社會基本的組織形式,計算機技術與現代通訊技術的結合與發展,不僅豐富了會計業務內容,而且也大大增加會計業務的形成。加速發展財會網絡化,必須以網絡系統理論及實務為基礎,以企業和客戶的要求為基本出發點,根據實際需要不斷開發網絡財務的新功能,同時向網上用戶提供及時、靈活、多樣化信息服務。通過網絡財務企業的資金運動就可利用信息技術在虛擬空間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