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環境調研范文

        城市環境調研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環境調研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環境調研

        第1篇:城市環境調研范文

        關鍵詞: 城市環境; 地球化學調查; 生態評價; 污染指示物

        自上世紀60 年代系列公害事件發生后, 環境問題已成為倍受各國關注的國際性的重大問題。作為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區域, 其環境狀況早已引起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高度重視,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 一些地球化學研究相繼集中在城市區域。目前, 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已在世界各地展開, 如亞洲的香港[1]; 歐洲的倫敦[2]、柏林市[3], 非洲的哈博羅內市[4]。調查的目的在于查明市區的污染水平及郊區的“背景值”, 區分鑒定不同的污染源, 評價城市環境的生態效應, 研究城市環境與人類健康的關系。

        1 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的技術路線

        1.1 采樣點布置方案

        目前, 國外的城市環境調查一般在兩個區域進行, 即郊區和城區。在郊區的調查一是為了確定城區的背景值, 二是獲得城- 郊地理變化區域內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學變化梯度。如Lind等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市調查土壤重金屬的含量時, 以城市最繁華地帶為中心, 分帶布置樣點, 帶距為0~3km, 3~9km 和>9km[5];Birke 等在德國柏林市的調查中就包括大范圍的郊區區域[3]。通過對比城- 郊區的地球化學特征來揭示人類活動對城區地球化學環境狀況的影響程度。

        為了調查城市不同區域內的環境地球化學狀況,研究不同的用地類型對元素分布的影響, 分別在城市的不同功能區域分類取樣, 即: 郊區土壤、工業區土壤、居民區土壤、商業區土壤和農業土壤[3- 5]。主要采集表層土壤(0~5cm)。在不同類型區域內選擇代表性點位取垂向土壤剖面樣品。城區的土壤難以實現均勻的網格化取樣, 一般按公園和綠地的分布隨機布置取樣點。

        1.2 采樣介質

        環境地球化學的采樣介質包括土壤、大氣、水、水系沉積物、生物樣等。但目前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大氣顆粒物(或氣溶膠)、大氣降塵等三種。其中較常用的是采集和分析城市淺層土壤樣和降塵樣。

        在街道兩邊或高層建筑物頂部收集降塵并結合地面土壤是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的主要方法。如Rasmussen等在渥太華市內取居室內灰塵、附近的街道降塵和公園土壤進行比較來研究該市的環境質量[6]。降塵和土壤對比調查, 即可查明元素在不同介質中的污染水平, 還有助于分析污染物的來源。

        2 城市環境地球化學的解釋與評價

        2.1 城市環境的地球化學解釋

        城市環境調查結果的地球化學解釋是指對城市環境中重金屬元素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來源進行解釋,畢業論文 研究元素地球化學分布模式、遷移轉化規律和機理, 建立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成果解釋體系。

        2.1.1元素來源判別

        對城市環境中污染物的來源及成因進行分析判斷是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的重要內容。多元統計方法在研究城市環境的物源判斷中具有廣泛的應用, 并以聚類分析和因子分析為主[7- 9]。不同來源的元素在因子分析中常常進入不同的主因子或表現為聚類分析中的不同元素組合, 根據元素的組合特征來區分元素的來源。如Manta 等在意大利的城市土壤中發現了Cu、Pb、Zn人為源的因子組合, 而V, Ni, Mn, Co等元素作為自然源進入另一因子, 并在聚類分析中組合在一起[8]。

        城市環境物源判斷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富集因子(EF)法, 它是一種能反映不同地質環境的化學元素比率方法, 用代表陸地來源的元素(如Al、Ti、Zr 和稀土元素等)和代表海洋源的元素(Na)作為參考元素對樣品中的元素含量進行標準化, 以平抑自然差異對元素含量的影響, 在此情況下出現的較高的富集因子值即意味著人為源的存在, 這種方法在環境地球化學判斷

        元素來源及富集程度中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10- 11], 特別是在大氣顆粒物或氣溶膠介質中的應用效果尤為顯著。其計算公式為[11]:

        EF 海(X)=( X/Na) 氣/( X/Na) 海(1)

        EF 殼(X)=( X/Na) 氣/( X/Na) 殼(2)

        其中, 公式(1)為判斷海洋源的計算公式, 以Na為參考元素; 公式(2)為陸地源的計算公式, 以Al 為參考元素。(X/Na)氣、(X/Na)海、(X/Na)殼分別代表元素X在大氣顆粒物、海水及地殼中的含量。

        通常將EF>10 作為大氣顆粒物的人為源標志。但在粒徑為2.5μm 的大氣顆粒物中, EF>5 即為人為源的標志[12]。

        2.1.2元素分布類型及成因

        在世界范圍內的城市土壤中重金屬元素含量普遍偏高, 但在不同的城市中變化很大, 這依賴于城市的歷史年代、經濟發達程度、碩士論文 不同的用地類型、汽油的添加濟成分、車輛元件的組成等, 在城市環境元素分布及成因的解釋中應綜合分析以上各種因素。城市交通是產生重金屬元素的重要途徑之一, 如Cu 通常是汽車劑的組分, 而Pb 曾一度是汽油的防爆劑, Sb 可以作為閘墊材料。因此, 交通是城市中Cu、Pb、Zn、Sb 等元素的主要來源。Romic 等發現, 燃燒和道路交通, 尤其是輪胎的磨損和消耗是城市區域內Cd 的主要污染源[7];Moller 等在大馬士革調查時認為交通是表層土壤中Cu、Pb、Zn 等重金屬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9]。與歷史久遠的工業化城市相比, 相對年輕的城市具有較低的重金屬含量, 如非洲的哈博羅內市[4]比悠久的重工業城市倫敦[2]、柏林[3]的表層土壤的重金屬含量偏低[9], Li 等發現, 城市公園土壤中Cu, Pb和Zn 的含量與公園的年齡之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1],即城市歷史越長, 重金屬含量越高。元素在表層土壤中的分布明顯依賴于城市用地及工業類型, 如Birke 等[3]在柏林市調查中發現, Al,K, Si, Na, Sc 和Ti 主要是自然源, 即與母質的組成有關; 工業區域傾向于被Cu, Cd, Zn, Pb, Hg 污染; 農業區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污泥, 富集Cd, F, Cr, Hg, Ni,Zn 和P 元素。盡管非洲的哈博羅內市比較年輕, 但它的不同區域仍然受Cr, Co, Ni, Cu, Zn 和Pb 等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城市中心和工業區的Co, Cu, Pb,Zn 等元素污染, 農業土壤中的Cr,Ni 污染, 居民區及工業區的Zn 污染[4]。

        2.2 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評價

        2.2.1污染程度評價

        將郊區土壤背景值與城市各功能區含量進行比較是了解城市環境污染水平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如瑞典斯德哥你摩市Hg 在市中心土壤中的含量是郊區背景值的20 倍, Pb 和Zn 在市區中的含量也遠遠高于背景值[5]; 在柏林老工業區, Cu 的最大值是背景值的2050 倍, Cd 是1638 倍, Hg 是1780 倍[3]。通過同一城市不同功能區內元素含量的對比以及不同城市之間的對比, 也常用來評價城市環境的污染水平。

        農業土壤與城區內土壤不同, 除了農用化學品外,大氣沉降、污水灌溉、垃圾填埋場等都會對農田中的重金屬積累產生重要影響。對這部分的污染評價, 比較有效的評價方法是地質積累指標法(Igeo)和富集因子法(EF)。對大氣污染物的評價, 富集因子法尤為有效。

        2.2.2生態效應評價

        ( 1) 氣溶膠的生態效應評價。大氣固體懸浮物的粒徑大小具有來源特征, 粗粒源于陸地塵埃, 而細粒源于燃料的燃燒[13]。顆粒越細, 危害越大, 極細的顆粒物可通過呼吸進入人體, 粒徑小于10μm (PM10), 尤其是小于

        ( 2) 元素生物有效性評價。研究元素生態效應的常規方法是連續偏提取法, 在城市環境調查中, 也有相關的研究實例, 如Zhai等調查發現, 醫學論文 由交通引起的人為源的Pb主要以有機質吸附和鐵- 錳氧化物態存在[4]; 香港和倫敦的路塵中, Pb, Zn主要以鐵錳氧化物相存在, Cu主要以有機質吸附態存在[15]。影響降塵中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降雨的pH值。一般情況下,在較低pH條件下元素易于溶解, Alloway等報道其可溶性Cd平均為總量( 降塵量) 的60%[16]; 這可能是由于人類活動輸入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使雨水酸化。因此,在易出現酸雨的城市區域具有較大的生態風險性。

        3 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應解決的重點問題

        3.1 開展城市環境的立體空間調查

        目前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和大氣, 缺乏系統的地下水及地表水資料。在城市環境的地球化學元素循環過程中, 起源于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的元素在土壤- 大氣- 水- 生物系統內遷移轉化, 借風力作用進入大氣中的元素通過干濕沉降進入土壤和水體。世界各國所進行的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 獲得了大量土壤和大氣顆粒物等方面的資料, 但結合水體和生物樣的調查不多。如果采樣介質涵蓋環境生態系統中的各個環境因子, 將有助于綜合分析重金屬元素在城市環境系統中的遷移轉化規律, 建立元素在城市環境系統中的循環演化模型。

        3.2 確定城市環境調查的污染指示物

        城市區域內淺層土壤樣及農業土壤深、淺層樣是目前國際上廣泛使用的城市環境調查指示物, 但是,以何種粒度的樣品作為指示物尚沒有統一。Birke等在柏林市的土壤調查中分析了

        其次是大氣顆粒物或是氣溶膠。由工業排污、燃料燃燒、機動車交通等引起的污染物, 多以氣態、顆粒物或氣溶膠等形式存在[5]。一般情況下, 污染物含量依賴于粒徑大小, 顆粒越細, 越具有毒性效應[16], 因此Fairley等認為, PM2.5適于作為顆粒物質引起的風險評估[17]。

        另外, 重金屬通過自然作用和人類活動進入大氣圈, 它們主要以分子或顆粒物形式通過大氣圈進行大規模的遷移[18]。在英國城市區域內Cd 的大氣沉降速率為3.9~29.6g/hm2·a, 郊區為2.6~19g/hm2·a[7]。所以,城市區域內的表層土壤和路邊塵土是大氣沉降污染的有效指示物。

        3.3 城市環境質量標準的建立

        城市環境質量標準是城市環境污染評價、城市環境監測、保證大眾身心健康的重要依據, 環境質量標準的建立, 依賴于大量的調查資料、科學的工作方法和實驗結果。上已述及, 城市環境地球化學調查的指示物包括表土、降塵、大氣顆粒物等, 不同的指示物應有各自的限度值。2000年, 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大氣質量標準, 如Pb, Cd的大氣質量標準分別為500, 5ng/m3(WHO, 2000)。作為城市環境污染重要指示物的塵埃及表土等介質中的污染限度值還沒有統一的標準。

        [參考文獻]

        [1] Xiangdong Li, Chi - sun Poon, Pui Sum Liu.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of urban soils and street dusts in Hong Kong [J]. Applied Geochemistry, 2001,16 : 1361- 1368.

        [2] ThorntonI. Soil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M]. Blackwell, Bullock P., Gregory P.J. (Eds.), 1991.

        [3] Birke M, Rauch U. Urban geochemistry: Investigations in the Berlin Metropolitan area[J].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2000,22: 233- 248.

        [4] Zhai M, Kampunzu H A B, Modisi M P, et 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Gaborone urban soils (Botswan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oil pollution and bedrock composition [J].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3,45:171- 180.

        [5] Lind M, Bengtsson H. Concentrations and pools of heavy metals in urban soils in Stockholm, Sweden[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01,1: 83- 101.

        [6] Rasmussen P E, Subramanian K S, Jessiman B J. A multielement profile of housedust in relation to exterior dust and soils in the city of Ottawa, Canada[J].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1, 267: 125- 140.

        [7] Romic M, Romic D. Heavy metals distribution in agricultural topsoils in urban area[J].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3,43:795- 805.

        [8] Manta D S, Angelone M, Bellanca A, et al. Heavy metals in urban soils: a case study from the city of Palermo(Sicily),Italy [ J ] .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2002 :229- 243.

        [9] Moller A, Müller H W, Abdullah A, et al. Urban soil pollution in Damascus, Syria: concentrations and pattern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s of the Damascus Ghouta[J]. Geoderma,

        2005,124: 63- 71.

        [10] Mustafa Y, Semra T, Namik K, et al. Atmospheric trace elements in Ankara, Turkey:1. factors affect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ine particle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0, 34: 1305- 1318.

        [11] Chabas A, Lefevre R A. Chemistry and microscopy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at Delo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0, 34: 225- 238.

        [12] Gao Y, Nelson E D, Field M P,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tmospheric trace elements on PM2.5 particulate matter over the New York- New Jersey Harbor estuary[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2,36:1077- 1086.

        [13] Günter J K, Komarnicki. Lead and cadmium in indoor air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5, 136:47- 61.

        [14] Dockery D W, Pope C A. Acute respiratory effects of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nual Reviews of Public Health[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4,35:2045- 2051.

        [15] Wang W H, Wong M H, Leharne S, et al. Fractionation and Bio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in Urban Dusts Collected from Hong Kong and Londonp[J].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1998, 20:185- 198.

        [16] Alloway B J.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heavy metals onto agricultural land in England and Wales[J]. Biogeochemistry of Trace Metals, 1999, 1: 414- 415.

        第2篇:城市環境調研范文

        關鍵詞:人居環境;經濟發展;協調度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1)04-0011-04

        一、引言

        城市人居環境與城市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的復雜關系。一方面,城市人居環境是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載體,沒有良好的人居環境,城市的經濟就不可能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城市經濟的發展也為城市人居環境的改善奠定了物質基礎,是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的前提和保障,沒有城市經濟的繁榮發展,城市的人居環境建設就無法順利進行。因此,只有保持兩者的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城市經濟發展和人居環境都是關系城市長期發展的重要方面,任何顧此失彼的做法都會給城市的長期發展帶來隱患,因此,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就如何把握這兩方面的平衡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美國學者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格魯斯曼(Gene Grossman)和克魯格(Alan Krueger)[1]對66個國家的不同地區內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之間的發展關系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大多數污染物質的變動趨勢與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變動趨勢間呈倒U型關系,即污染程度隨人均收入先增加后下降,并據此于1991年發表文章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的假說,此后,很多學者都開始圍繞EKC假說是否成立開展了大量研究。一些學者的研究支持了EKC假說,認為人們根本不用關心環境保護問題,因為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環境污染水平自然就會下降了(Holtz-Eakin、Selden(1995)[2]、Panayotou 和Sachs等(1999) [3]、Galeotti(2006) [4]等。也有一些學者對此提出了質疑,認為經濟的發展只能為環境改善提供一定的經濟基礎,但不能自動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必須依靠加強環境保護才能改善環境質量(Martin Wagner(2008) [5]等。而Richard 和Christopher(2001)[6]則認為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并不是矛盾的關系,重視環境保護并不會影響城市的經濟增長,經濟與環境應保持協調發展,這對于城市的長期發展很重要。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礎上,綜合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數學方法建立協調度指數,對大連市1995年至2009年的人居環境建設和經濟的協調發展關系進行了定量評估,分析了大連市經濟發展與人居環境建設的互動發展歷程,并據此提出了一些城市發展的政策建議。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城市人居環境系統和經濟發展系統都是涉及多方面的復雜系統,筆者認為構建一套指標體系,采用一定的方法來合成一個綜合的指數來代替兩個系統是科學可行的方法。對于城市經濟發展指數,考慮指標的重要性和可獲得性,本文選擇以下幾個指標來反映:地區生產總值GDP,人均GDP,年實際利用外資額,年旅游外匯收入,限額以上工業總產值,第三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城鄉居民儲蓄年末余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共8個指標來綜合反映。對于城市人居環境綜合系統,參照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成果,本文確定所選的指標體系(見表1)。各指標數據可從1995年至2009年大連市統計年鑒和中國區域年鑒中獲得。

        三、計算人居環境指數和經濟發展指數

        為了消除各指標變量在各期受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本文將上述指標中除比率型指標以外的所有貨幣類型指標都按1990年不變價進行折算。此外,為了消除各指標量綱不同的影響,還將各指標均作了標準化變換處理。然后運用SPSS軟件對上述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跟大于等于1的原則確定兩個系統的主成分個數均為2個,最后再按照主成分合成方法計算得到大連市人居環境系統綜合指數和經濟發展系統綜合指數,結果見表2。為了便于后續分析說明和協調度指數計算的方便,我們以字母Hi代表人居環境指數,以字母Ei代表經濟發展指數。

        四、兩系統間協調度的計算

        協調就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之間的一種良性發展的關系(李雪銘、李婉娜,2005)[7]。城市人居環境與經濟系統均處于整個城市生態系統之中,由于系統間作用具有開放性,且系統間存在著物質、能量流動和經濟聯系,因此在一定時期內系統會表現出超前或滯后的特征。通常認為城市人居環境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在不確定因素的作用下,可以產生4種基本模式,即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模式,環境滯后經濟發展模式、經濟滯后環境發展模式和經濟與環境均落后模式。其中第一種模式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模式是最理想的情況。當然,在城市運行的不同階段,經濟發展與環境發展之間的關系往往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具體表現為,有的時期經濟發展快于環境發展,有的時期環境建設要快于經濟發展,有的時期則呈現兩者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

        我們用主成分分析法計算得到的城市人居環境發展指經濟發展指數分別為數 Hi和Ei ,由于兩個指標合成的原理相同,因此,人居環境指數的單位分值與經濟發展指數的單位分值代表的指標發展水平具有相同的分量。因此,可以認為當 Hi>Ei 時,表明該年經濟發展滯后于人居環境的發展;當Hi =Ei ,表明該年經濟發展與人居環境建設同步協調發展;當 Hi< Ei 時,表明該年人居環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由兩個系統協調發展的意義可知,理想狀態是 Hi= Ei ,但實際上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干擾,兩者往往很難達到完全同步,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并不應該籠統地就斷定兩個系統是不協調發展的。一般地,我們認為當Hi與Ei之間的差異處于某種可接受的范圍內時便可看作兩個系統是協調發展的,對此,我們可以通過設定一個可接受的區間變量來消除或減少不確定性的影響。李雪銘、李婉娜(2005) [7]根據模糊數學中的隸屬度概念創建了一種狀態協調度函數,分析了大連市20世紀90年代的環境經濟協調發展關系,本文將繼續引用該方法測度大連市近年來的人居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關系。具體的協調度函數為:

        F(i/j)=exp[-(Ti-Ti')/S2]

        式中:F(i/j)表示i系統相對于j系統的狀態協調度;Ti表示 j系統對i系統的實際值;Ti'表示 j系統對i系統要求的協調值;S2 表示 i系統的實際方差。一般來說,當回歸系數為0.8~1時即可認定兩個系統為協調狀態。上述公式是指數形式的,因此,實際值越接近于協調值,狀態協調度F(i/j)越大,兩系統的協調度就越高。通過狀態協調度 F(i/j)可以對系統間協調發展程度進行評價,計算公式為:

        F=[min{F(i/j),F(j/i)}/max{F(i/j),F(j/i)}]

        式中,F 表示i 、j 兩個系統的協調度指數;

        F(i/j)表示i系統對j 系統的狀態協調度;F(j/i)表示 j 系統對i系統的狀態協調度。F(i/j)與F(j/i)的值越接近,F的值越大,兩系統間的協調發展程度也越高,反之,F(i/j)與F(j/i)的值相差越大,F的值越小,說明兩個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程度越低。當 F=1時,表明兩個系統間完全協調發展。

        五、協調度等級劃分及其標準

        為了便于更清楚地反映大連市人居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程度,本文仍采用李雪銘、李婉娜(2005)提出的協調度等級及劃分標準(見表3):

        六、大連市人居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協調度測量

        按照上面設定的系統協調度公式,利用前面主成份分析計算得到的1995年~2009年的大連市人居環境綜合指數和經濟發展綜合指數數據,計算得到大連市人居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協調度如下見表4:

        七、結果分析

        由表4中的協調度數據,我們看到大連市1995年至2009年城市人居環境建設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整體上始終保持著較高的協調度,說明城市人居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幾乎是同步進行的,城市各項事業平穩均衡的運行。從協調度變化的情況來看,大連市人居環境與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關系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5年~2000年,人居環境滯后經濟發展,但協調度水平大幅上升。

        從表4中,我們看到,“九五”期間大連市人居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度呈逐年遞增之勢,從1995年中級協調度0.7478到1997年的良好協調度0.8359,再到1999年的優質協調度0.9241,大連市的人居環境與經濟協調度發展幾乎每隔一年就上升一個層次;1999年之前,大連市的人居環境綜合指數Hi為負數,且明顯低于經濟發展綜合指數Ei,說明1999年之前,大連市的人居環境建設是滯后于經濟發展的,但兩個系統指數之間的差距正在急劇的縮小,從1995年的相差9.6個分數,到1998年的只相差4.7個分數,到了2000年末,城市人居環境指數突破性地領先經濟發展指數,兩者的差距也縮小到了近1.3個分數,說明這段時期大連市在人居環境建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的研究結論與李雪銘、李婉娜(2005)[7]的結論有差異,這可能與選取的指標體系不同和研究期間不同有很大關系。

        第二階段:2001年~2004年,經濟發展滯后人居環境發展,協調度開始降低。

        從表1,我們看到,2001年至2004年期間,城市人居環境指數Hi大于經濟發展指數Gi,且兩者的差距逐年增大,說明這段期間,大連市經濟發展顯著滯后城市人居環境發展。分析其原因,大連市加大了對城市人居環境改善的力度,使城市人居環境整體水平均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城市人居環境的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拉動了城市經濟的增長,但影響大連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相比人居環境的改善程度,城市經濟增長略顯落后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個階段:2005年~2009年,經濟發展滯后人居環境發展,協調度繼續下滑。

        2005年~2009年,大連市的人居環境指數仍然顯著大于經濟發展指數,兩者間的協調度也呈繼續下滑的趨勢,且兩者間互動發展的趨勢預示經濟發展水平滯后人居環境發展的趨勢在未來還將越來越突出。經濟與環境發展失調,必然影響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必須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

        八、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對大連市1995年至2009年經濟發展與城市人居環境建設之間協調作用關系的研究,發現大連市在平衡城市經濟發展和改善市民生活方面是成功的。相比以往城市的經濟發展普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狀況,大連市在實現城市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非但沒有損害城市的生態環境,相反卻使得市民的人居環境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充分說明了堅持生態人居環境建設的理念是正確的。但同時,研究也發現大連市人居環境建設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城市經濟發展與人居環境建設交替失衡問題等。對此,本文認為大連市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國內其它城市在今后的人居環境建設中都應注意改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堅持以人為本,切實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城市的主體是人,離開了人,城市不可能獨立存在,離開了人,城市的一切經濟活動也就失去了意義。城市建設人居環境的最終目的無非是要使居民生活得更幸福。因此,各項人居環境建設活動都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切實關注市民的生活狀況,了解市民的疾苦,改善市民的生活質量。

        (二)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創建生態宜居城市

        城市的發展要著眼于未來,城市建設必須考慮各項環境資源的整體承載能力,任何超負荷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生產都將損害城市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城市建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改變傳統的資源消耗型生產模式,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同時應注重環保,堅持創建生態宜居型城市。

        (三)編制科學合理的人居環境規劃,指導城市人居環境建設實踐

        城市人居環境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想保證這個工程順利完成,必須事先制訂一套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并嚴格按照規劃方案有條不紊地完成每一個目標,而事實上,國內很多城市在竭力倡導建設人居環境的同時,卻很少制定相應的規劃方案指導人居環境建設實踐,這對于提高城市人居環境建設質量,保障城市人居環境建設與經濟協調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編制科學合理的人居環境規劃是各城市開展人居環境建設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 Grossman, G.M. and Krueger.A.B.Environmental Impacts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螄esearch Working Paper. 1991,No.3914.

        [2] Holtz-Eakin.D. and Thomas M.Selden.Stoking the Fires? Co2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5.57: 85-101.

        [3] Panayotou,T.Sachs.J.andPeterson.A.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C?螄ontrol of Climate Change: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CAREII Discussion Paper. 1999,No.44.

        [4] Galeotti.M and Lanza.A.and Pauli.F.Re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O2 Emissions: A RobustnessExercise[J].EcologicalEconomics, 2006,57:152-163.

        [5] Martin Wagner.The Carbon Kuznets Curve: A cloudy picture: Emitted by Bad Econometrics?[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8, 30: 338-408.

        [6] Richard. C, Relock and Christopher Strea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ersus Economic Development: A false Trade-off?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s, 2001,61(3) :313-321.

        [7] 李雪銘,李婉娜. 1990年年代以來大連城市人居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定量分析[J]. 經濟地理,2005(3):383-386.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Dalian

        Feng Yu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alian 116023,China)

        第3篇:城市環境調研范文

        一、基本情況

        目前擔負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有城管大隊、環衛所、園林所、客運所、燃氣所五家單位。其中差額補助事業單位2家(城管大隊、環衛所),其它3家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五家單位基本情況如下:

        1、城管大隊:定編60人,現有干部職工82人(含退休3人、外借5人、停薪留職3人),前勤64人、后勤8人,主要職責是依據國務院《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和《城建監察條例》,按照建設局授權對城市市政工程、公用事業和市容環境衛生秩序依法實施監督、檢查和管理。

        2、縣環衛所:定編 110 人,現有干部職工 227 人(含退休 27 人、正式工 135 人、臨時工65 人)。主要擔負城區 131.6萬平方米面積的清掃清運任務,并依據《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和《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依法實施環衛監督和檢查。

        3、縣園林所:定編 20 人,現有干部職工 37 人(含退休 3人、精神病患者 1 人、綠化管理維護 16 人、綠化監察 7 人、收費 5 人、行政后勤 5 人)。主要職責是依據國務院《城市綠化條例》和《湖北省城市綠化實施辦法》,負責城市規劃區內城市綠化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對損壞綠化設施及花草樹木的行為進行查處,以及城區綠化費、綠化延誤費、綠地臨時占用費、綠化補償費的收取;綠化維護面積28萬平方米。

        4、縣客運所:定編5人,現有干部職工 11 人,主要負責全縣城市公共客運市場日常監管,從事城市公共客運經營企業和從業人員資質及市場準入、運營和退出事項的審批,配合縣政府組織實施城市公交線路特許經營權和出租汽車經營權有償出讓工作。

        5、縣燃氣所:定編3人,現有干部職工2人,主要職能是依據《湖北省燃氣管理條例》負責燃氣的規劃、工程建設、設施保護、經營、使用和燃氣器具的銷售、安裝、維修及其相關的管理活動。

        二、主要工作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和縣建設局的正確領導下,上述管理單位認真履行職責、扎實開展工作,特別是去年周 勇書記、吳 燁縣長先后視察城市管理、環境衛生管理工作后,我們建設局更是創新舉措、增加投入,著重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探索管理機制,實施“綜合管理、集中執法”。為解決當前城市管理、市容市貌、環境衛生、園林綠化、城市客運、燃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職責不夠明晰、力量不夠整合、步調不夠協調、管理不夠嚴格、審批不夠規范、執法不夠到位等問題,我們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浠水實際,探索城市綜合管理、集中執法新模式,力爭最大限度地整合現有城市公共事業管理力量,積極探索長效管理機制,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自去年9月5日起,制定了《浠水縣城市綜合管理集中執法工作方案》和《責任區綜合管理工作制度》,劃定了責任區,成立了工作專班。從實施的情況來看,效果比較明顯。

        2、加強客運市場管理,“禁麻”任務全面完成。為解決“麻木”載客擾通秩序、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問題,前年縣委、縣政府拿出資金700萬元,對城區1168臺“麻木”進行集中收購處置,使經營了近6年的“麻木”車全面退出了城市客運市場?!敖椤焙?,我們采取調整公汽營運時間、新開第9路公交線路、新增公交運營車輛15臺(公汽共計95臺)、新增出租車36(出租車共計250臺)、督促出租車提高運行率等措施,有效地緩解了“禁麻”后市民出行難題。去年5月份以來,為解決“摩的”非法載客問題,縣政府成立了以建設局力量為主的“禁摩”專班,共查處非法載客摩的783臺,行政拘留2人,公安留置1人;同時進一步規范城區公交客運市場,對非法載客黑車進行了嚴厲打擊。還積極爭取縣委、縣政府重視和支持,對城區公交樞紐站組織了站址初選;對公汽候車站(亭)建設進行了規劃、設計、建設,共規劃建設公交候車亭167個,其中站亭59個、站點108個,今年五月已經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

        3、加強戶外廣告管理,廣告市場初步規范。為搞好戶外廣告清理整頓工作,我們成立了清理整頓專班,對那些在設置地點、規格、工藝水平及內容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的戶外廣告,在向每戶廣告業主宣傳法律法規的同時,逐一提出了具體的整改意見,進行限期整改。整個活動期間,我們共發出整改通知書 939 份,并對逸林居、雅仙居等廣告招牌按要求整改到位,還有幾處布面破損陳舊的廣告,按要求進行了更新。對那些違反有關戶外廣告管理規定、沒有合法審批手續、或經合法批準設置但期限屆滿、影響市容、存在安全隱患的戶外廣告,責成設置單位在規定時間內自行拆除。自去年7月8日組織第一次戶外廣告強制拆除行動以來,累計組織行動21天(次),城區拆除或強制拆除各種違規廣告牌共723塊。

        4、加強專項綜合整治,城區秩序明顯好轉。

        一是突出重點街道整治。對宜化福瑞德路段,成立專班專人管理,效果顯著;對城北大市場、新華正街、新華北街、麗文路、車站路等群眾意見較大且影響浠水形象的街道,我們增派力量,加強管理;早中晚時段,組織機動巡邏糾章組進行巡邏糾章,力爭在管理上不留空檔,使城區秩序有了明顯好轉。

        二是突出重點行業整治。與有關職能部門一道,突出加強了餐飲、建材等行業的臨街經營秩序整治。特別是對出店經營和亂寫辦證號碼、牛皮癬等違規行為,進行了重點整治,對那些釘子戶、難點戶,依法申請縣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其中僅去年一年就申請縣法院強制執行的案件共 32 起,其中學堂路花店經營者頓**、蓮二塘路早餐經營戶姚*,因違章占道經營,先后被司法拘留,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

        三是突出重點部位的整治。對城區 7 個出入口的垃圾和經營攤點,我們通過聯合行動,進行專項整治,并加派人員管理,出入口環境衛生面貌有所改善。對縣人民廣場,我們通過整合人員,整合職能,加大管理力度,效果明顯,受到市民肯定。

        5、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城區面貌明顯改善。為確保整個城區清掃保潔質量,縣環衛所堅持改革創新,督促班子成員深入一線,加強各個工作環節的督辦落實;對清掃人員實行劃片包干,城北由三個清掃組負責,城南實行清掃保潔權公開競標拍賣,新的運營管理模式,讓職工增添了危機感,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在此基礎上,加大灑水除塵、清掃保潔、垃圾清運力度,城區環境面貌明顯改觀。與此同時,在上級主管部門和國家來動內需政策的支持下,我縣城區首座垃圾衛生填埋場建設已經進行實施階段,今年底將會基本竣工并投入使用,一改我縣垃圾場建設的空白。

        6、加強城區綠化建管,城市綠化水平得到提高。園林所將主要精力用在了雪災后苗木恢復救治、病蟲害防治和抗旱保苗上,先后投資 2 萬多元用于病蟲害防治,投資 5 萬多元用于抗旱保苗。同時,不斷加大對危害綠化苗木、破損花壇設施的處罰力度,僅供電公司亂砍綠化樹木一起案件對供電公司和內部干部共處罰 2 萬多元。

        三、主要問題

        由于政策、環境、體制、機遇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我縣城市管理、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工作仍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壓力。

        一是管理共識未形成。市民對城市建設管理要求在不斷提高,但城市意識、文明意識、責任意識卻較低。如在環境衛生方面,盡管有垃圾收集車每天三次輪流收集,盡管城區有 70 多個固定垃圾投放點,盡管環衛部門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傳,但有些市民為了省幾腳路,就是不把垃圾放到指定地點,亂扔垃圾果皮紙屑、亂潑污水的現象比比皆是。在設施維護方面,我縣先后購回 5 批垃圾桶,每次投放在大街上不到半年時間就被推倒打破、燒壞或偷走;城區街頭每年補栽行道樹 XX 棵左右,但一些店主怕樹長大后影響其生意,用滾燙的開水偷偷淋樹根。每年城區花壇、綠化帶被車輛撞壞 100 多處,前面修好了,后面又弄壞了,還找不到肇事者,設施的損毀令人十分痛心。在責任意識方面,有人認為城區管理、秩序管理只是城建部門的事,不需要各級各部門共同抓,秩序未管好是城建部門沒有盡到職責。不少人是按個人利益判斷城市管理工作,城市管松了,影響到本人行車走路就提意見;管嚴了,影響本人生意或者感覺不舒服也提意見,認為浠水大不了是個縣城,沒必要管理那么嚴,城管工作經常處于兩難境地。

        二是管理機制不健全。曾經成功采用的“門前四包”、“庭院三包”機制名存實亡,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的責任不明確,難以形成合力。如:城區車輛亂停亂放的管理需要交警部門出力,出店經營、亂擺攤點的管理需要工商部門出力,白色污染、餐飲衛生管理需要環保、衛生部門出力,車輛運營秩序管理需要交通部門出力。目前盡管各家都在管,但缺乏統一調度和協調,難以形成合力,甚至有推諉扯皮的現象發生。

        第4篇:城市環境調研范文

        【摘要】:【目的】了解成都航天醫院神經內科患者失眠情況及特征,為提高患者綜合治療效果、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提供依據。【方法】選擇2011年4月-2012年3月間在成都航天醫院神經內科住院病人200例。采用描述性研究,應用Athens失眠量表和自制調查問卷對神經內科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窘Y果】 33.5%的患者失眠,23.5%的患者可以失眠。造成患者失眠的住院原因有擔心病情惡化、起夜增多、疼痛、夜間查房及治療、患者間影響、住院費用等;此外,在年齡、文化程度和住院次數等方面,患者的睡眠得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神經內科;失眠;原因;調查研究

        Investigation of patients with insomnia reasons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n Chengdu Aerospace Hospital

        Wan Guorui (Chengdu Aerospace Hospital; Chengdu Sichuan 610100)

        【Abstract】 :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the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insomnia reasons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n Chengdu Aerospace Hospital, to improve patient treatment, improve patients'' mental health. [Methods] 200 cases, in Chengdu Aerospace Neurology inpatient, from April 2011 to March 2012, are included. Descriptive study and survey research was used. We applied the Athens Insomnia Scale and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 for neurology patients. [Results] There were 33.5% of patients with insomnia and 23.5% in patients with insomnia. The cause of admission in patients with insomnia caused fear of disease progression night to urinate increased, pain, night rounds and treatment, the patient impact, and hospitalization costs; In addition, in terms of age, educational level and frequency of hospitalization, the patient''s sleep score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patients with insomnia reasons; reasons; investigation

        失眠癥是一種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其發病率較高,長期失眠危害心身健康,是意外事故和死亡發生的高危因素。因此,對失眠的問題研究引起人們的關注。國外學者研究發現失眠與患者人格、情緒和行為特征有關。本文通過對200例失眠患者的調查分析,探討影響睡眠的相關因素,為失眠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一些理論啟示。現報告如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共納入200例神經內科住院病人,其中男性120例,女性80例。年齡19~68歲,平均(41.56±12.64)歲;總病程2月~30余年,平均(60±91.56)月,平均住院時間為14.25±5.28d。納入標準為:(1)進行系統住院治療者;(2)意識正常者;(3)自愿參加該項研究者。排除標準:(1)有意識障礙者;(2)有精神疾病者;(3)非自愿參加該項研究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設計方法,應用Athens失眠量表和自制調查問卷對影響睡眠的因素進行調查研究。Athens失眠量表[1]是一種較為通用的量表,包括8個條目,分別為入睡時間延遲、夜間蘇醒對睡眠的影響、比期望時間早醒、總睡覺時間、總睡眠質量、白天情緒、白天身體功能和白天思睡。每個條目分為4個等級,分別按照0,1,2,3分進行評定,8個條目的得分相加即為睡眠得分。睡眠狀況通過計算總得分進行評價:(1)>6分為失眠;(2)在4-6分之間(包含4分與6分)為可疑失眠;(3)

        2. 結果

        2.1 患者基本資料

        年齡分別情況為:40歲以下占13.75%;41-59歲占55%;>60歲占43.75%。性別方面:男性60%;女性占40%。職業方面:工人10%;農民:25%;退休職工占40%;學生占5%;普通職員占10%;無業者占10%。住院史:首次住院占52.5%;有住院史占47.5%。文化程度:文盲占48.5%;初中占27.5%;高中占22.5%;大專及以上占13.5%。疾病類型:腦梗占63.5%;腦出血占10%;腦炎占8.5%;其它占18%。醫療付費情況:自費占15%;新農合占55%;公費占30%。住院期間促進睡眠藥物使用情況:有占68.5%,無占31.5%。

        2.3 200例神經內科患者影響睡眠的住院因素

        擔心病情惡化占41.5%;患者間影響32.5%;起夜增多占27.5%、疼痛占18.5%、夜間查房及治療17.5%、住院費用13.5%。

        2.4 患者基本狀況與睡眠質量的關系

        3. 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發現,神經內科患者睡眠治療較差,有33.5%的患者失眠,23.5%的患者可疑失眠。神經內科患者中多數人是由于急性腦血管疾病入院,充足和良好的睡眠是患者康復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

        研究發現,擔心病情恢復不好和病人之間的影響是影響神經內科睡眠質量的重要原因。神經內科患者,尤其是急性腦血管病多為突發病,對患者的精神打擊較大,并且腦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殘率和高病死率的特點,多數患者對自己的病情過度關注,加上病友之家的交流等,精神負擔過重,嚴重影響睡眠質量。針對患者的情況,醫護人員應盡量做好疾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對于患者不懂的地方多加解釋,并鼓勵患者配合治療,爭取病情的較好恢復。

        其次,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多有病情較重者,夜間患者多為急診入院,家屬需要辦理各種手續,醫生與護士也在病房里對患者進行搶救與治療,這些都是堆起他患者睡眠的嚴重影響。同時需要夜間輸液治療,并使用監護儀,監護儀的報警、護士更換液體對其他患者的睡眠也形成了影響。為了建立減少對患者睡眠的影響,需要進行科學的病室安排,夜間收住院患者盡量安排在單獨房間,便于護士觀察和治療,減輕對其他患者的影響。

        4. 結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神經內科住院病人睡眠治療差,影響睡眠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疾病本身和環境因素3個主要方面[2]。臨床工作中,醫護人員應當增強對神經內科主要患者睡眠質量及影響睡眠質量因素評估的意識,減少影響睡眠質量因素的發生,從而提高神經內科患者的睡眠質量。

        參考文獻

        第5篇:城市環境調研范文

        關鍵詞:本土文化 城市形象 天津

        檢 索:.cn

        Abstract :With the coming of information age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mage of urban environment has also been undergoing striking changes. And urban construction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ity’s sustainable growth and lasting prosperity; likewise, city’s growth is witnessed by diverse factors like urban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s and environment. Nowadays, how to promote the image of livable urban environment poses a tremendous challenge to municipal planning divisions. Thus, it is the top priority to make a better urban environment and to set afoot the building of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 image.

        Keywords :Buildings from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Creative City Constructi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rnet :.cn

        引言

        城市形象指一座城市或者是某一特定區域給人的整體印象。它包括精神上的印象、某種行為、某種視覺刺激和風情文化?;谶@些感官刺激通過這些符號向外界傳達該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以區別于其他城市。城市環境是人類利用和改造環境而創造出來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環境。城市環境是城市整體互相關聯的人文條件和自然條件的總和。城市環境形象是外界通過這些視覺符號給予該城市相關的評價和認知,進而使該城市達到城市個性突出、經濟繁榮的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城市風貌。每個城市都有特定的文化特色,城市利用某種特定文化形象傳播系統進行對外宣傳,公眾給予其定位。城市環境形象包括許多方面,例如它的建筑、風景名勝、自然環境、文化教育等等多方面要素,使公眾對某城市形成的印象的綜合體。城市通過理念識別、行為識別以及視覺識別等形式宣傳其城市特色,使城市具有個性、塑造其性格。本文探討的是針對環境內容對城市形象的塑造作用和塑造方式方法。我國云南省麗江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優越地理位置環境,四面青山環繞,形似碧玉大硯,故而得名“大研廂”的美譽。麗江古城又稱大研鎮,四方街內街道均采用五彩石鋪路,與崎嶇的地勢融合在一起,到處可見小橋流水,真實完美地體現了古城建設崇拜自然、率直的古樸的民族文化。

        一、本土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底蘊情懷

        (一)本土文化與城市環境建設之間提煉融合

        本土文化在城市環境建設中主要體現在建筑、景觀、風土人情上。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城市化進程也隨之加快,城市結構、城市風貌、城市環境的打造也逐步地趨于雷同,原本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文化都各自有著不同的城市發展脈絡,但是正是由于城市化進程的步伐,原本的自然環境和本土的歷史文化也在迅速地消失。很多地方政府和組織,為了保護本土文化打出了“建設特色城市,保護原生態環境”的口號,用城市環境來帶動城市的發展,讓賴以生存的城市更加美好。城市形象賦予城市不同的個性,信息時代,城市也需要環境形象建設。在許多知名城市,城市環境建設的人文景觀中很多都體現著“和諧”為主題的建筑特色,為城市的環境也增添了一些城市色彩。

        (二)城市符號的提煉是本土文化的再現

        城市環境形象是城市整體化的精神與風貌,是城市全方位、全局性的形象。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將城市整體的精神與風貌特質予以高度提煉、升華、塑造出獨特而鮮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充分發揮城市功能,推動城市的全面發展,創建品牌城市。政府可以利用城市品牌符號,加強團結,激發市民的思想感情,影響城市向更好的方向發展。2008奧運會,普天蓋地的云紋圖案和紅色渲染了整個北京城,使全世界更深一層地認識了中國北京,天安門、故宮、頤和園等代表北京環境形象的視覺符號,向外界顯示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的城市環境建設的塑造中的作用可以不言而喻。《華盛頓郵報》《費加羅報》《澳大利亞人》等澳大利亞主流報紙評論說,全世界億萬觀眾在觀看奧運會實況時看到了壯觀的場面,現在再也無法否認中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實力。洪都拉斯主流媒體《新聞報》說,北京奧運會讓世界更深入地了解北京和中國,深深體會到遙遠東方民族的熱情好客。

        二、本土文化在城市形象中的繼承與創新

        (一)本土文化的繼承態度與方法

        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多元的融合體,各種因素的相互碰撞形成一座城市的獨特氣質。多元文化的融合意味著和諧。中華文化推崇人際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城市經濟的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之間存在沖突。在這個倡導綠色、多元的時代我們對本土文化的態度應該屬于有效地繼承,優化創新思維。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綠色工程建設方面是成反比。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城市綠色環境越少,高樓林立代替了樹木林蔭。環境的破壞、城市居民建筑方式改變,傳統文化的消失速度也越來越快。例如,瀘沽湖,國際級4A級景區,居住在當地的人居住的是木制房屋,實行的是母系社會制度。10年前,在當地可以聽到很多人用摩梭語言聊天,居住在象征著祖母權利的木制結構的房屋中,所有的風土人情與當地的環境一樣,古樸、原始。10年的變遷,往日的摩梭語言消失,房屋變成了高檔酒店的樣式,如今想去考證民族文化的游人已經很難再找到考證資料。所以,在歲月的變遷中,城市建設不可避免,但是在城市的進程中本土文化的保存與延續值得深思,不能以消失為目的的覆蓋。

        (二)本土文化的傳承方式與思維

        在城市環境建設過程中,各種環境的塑造對于本土文化也是運用其中,以體現地域文化特征。但是,在對本土文化的研究運用過程中難免有些許過時落后的視覺印象,在這個充滿色彩的城市中,對于本土文化要有選擇的運用,例如一個色彩,一個樣式,一個圖案,一個裝飾角,一個文字就能代表一種文化。例如在云南很多城市景觀環境的建設中運用了納西文字。城市環境形象推廣方面在國內外均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例如倫敦、東京、墨爾本、巴黎、首爾等諸多城市。尤為突出的是澳大利亞的第二大城市墨爾本市,近期改進了新的市徽設計,改變了以往灰色為主的色調,大膽采用代表藍天和綠草的漸變色彩,在這座國際公認的多元、創新、宜居和重視生態的城市,該形象的設計象征了墨爾本的活力、新潮和現代化。

        三、天津濱海新區城市形象設計模式發展趨勢

        (一)港口城市為特色的城市形象

        天津,一座獨特的城市。中西合璧造就了天津多國建筑風格并存、各具特色,異國情調風景區也見證了天津的歷史滄桑。天津濱海新區位于天津東部沿海,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由一條“天津景觀大道”貫穿天津市內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的地理位置,擁有中國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是中國內陸的重要出海口。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更好地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睘I海新區聚集了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高新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員和中國面積最大、開放度最高的保稅港區,是全國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海鹽和1214平方公里可供開發的土地,濱海新區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著世界的目光。經調查目前天津濱海新區的城市形象有以下特征:第一、城市特色建筑形象設計不夠明顯,沒有突出城市特色,整體性關聯欠缺。第二、在色彩方面濱海新區的建筑特征和風格多樣。有以灰色、白色、藍色、黃色和紅色為主,風格上塘沽區、大港區以及漢沽區由于發展路線不一樣所以在建筑色彩的風格上也不盡相同屬風格迥異,有簡約的簡樸風格,高檔的歐式風格,同時也有動感時尚的風格,作為濱海新區的整體規劃上歸屬性上不是十分強烈。

        (二)立足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天津本土文化

        城市理念方面立足于天津地域文化、天津濱海新區的背景文化、濱海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濱海新區境內的旅游資源、物質資源、礦產資源、天津城市文化和濱海新區城市文化。城市行為方面符合該地域的經濟增長方式、文化宣傳、廣播媒體、對外活動、招商行為、公益活動等。城市視覺方面,包括城市交通狀況、城市精神標語、城市口號等。針對天津濱海新區現狀展開調研,借鑒國內外城市形象以及濱海新區的建設情況展開調研。重點調研天津市濱海新區城市發展的主體形象。濱海新區的城市形象立足天津本土文化,兼容并包、海納百川的態度,尋找出適合天津濱海新區的元素,以區別于天津市、國內其他城市的濱海新區的城市形象,與國內、國際上的濱海城市拉近距離,并彰顯個性。

        (三)構建綠色、生態、和諧為一體新城環境形象

        城市交通是構建城市環境的主要方面,濱海新區道路交通方面新區已確定“1環11射5橫5縱”交通路網整體規劃布局,較之天津市內六區的道路交通規范化、便捷化、人性化,更適合新城的發展規劃。濱海新區城市環境建設條件優越,土地利用面積廣,綠化覆蓋面積大,給前來投資就業的人提供方便。濱海新區毗鄰渤海灣空氣宜人、適宜人居住、發展、就業在形象推廣上應大力提倡。大港、塘沽、漢沽作為濱海新區的組成部分,濱海新區有義務為其規劃一個典型特征,塑造大港、塘沽和漢沽的特征,加強濱海新區的凝聚力。設計制作出適合濱海新區的典型形象,通過政府部門推廣海灣城市特色,充分挖掘濱海城市的城市色調。利用設計機構和政府行為,積極探索具有港口特色的城市形象。在推廣過程中,注重維護與宣傳并存的長效機制。

        結語

        2014年3月《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對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要求,天津濱海新區的城市環境形象提升不僅僅是天津市的問題,更是關系到天津在國內乃至國際地位的關鍵所在。通過對濱海新區的地域文化加工、提煉并設計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并適合城市應用城市色彩,發現人與環境的和諧關系,進一步滲透文化生活的內涵。充分調動市民參與文化建設,構建濱海新區城市新形象。用環境形象建設提升城市品牌,充分發揮城市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經濟,吸引更多的資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增強城市凝聚力,體現人文關懷,提高人的環保意識,利用城市環境形象有效地宣傳城市建設,提高城市競爭力,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指數,營造合理良好的宜居城市。

        參考文獻

        1 張愛鵬.天津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設計中的地域文化應用[J].包裝工程,2013,34(10):1-3.

        2 劉寶成,鄭穎.VI設計在城市品牌形象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13,34(22):6-8.

        3 伍學進.城市社區公共空間宜居性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4 張鴻雁. 城市形象與城市文化資本論[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2.

        5 (美)凱文?林奇著.城市意象――城市建筑文化系列[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6(德)普林茨,城市設計[M]. 吳志強制組,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1.1.

        7 田野.生態城市規劃編制初探――大連與天津的實踐.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12.1.

        8 李其榮.城市規劃與歷史文化保護[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9 張在元,劉少瑜.香港中環城市形象[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7.7.1.

        10 閔學勤.感知與意象---城市理念與形象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12.1.

        第6篇:城市環境調研范文

        【關鍵詞】低碳城市;城市綠地;可持續發展

        人類在與自然環境互動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造成了過載的影響,使得環境污染和能源等問題日益凸顯。以往對于城市綠地的討論主要從城市生態系統中研究綠地資源與環境作用時的各項指標用以評估綠地的性能,并指導城市總體規劃。然而,卻很少關注綠地資源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上的節能減排的貢獻,更進一步地通過綠地規劃、植物群落和功能延伸上的提升綠地節能減排功用。本文將探討如何在城市綠地中提升城市的節能減排效果,為達成“零碳城市”的目標努力。

        1.城市綠地在城市環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城市綠地是城市生態系統的載體,同時也是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在《中國城市發展報告》中將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體系解析為城市生態水平、城市環境質量、城市協調能力和城市影響能力。就相關性找出影響因子,可以排序出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順序:城市協調能力、城市環境質量、城市影響力和城市生態水平。

        城市生態水平在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估中所占比重最小。用以衡量城市生態水平的因素包括:人均綠地、城市綠化覆蓋率、生態赤字、人均氧當量、城市供養能力。其中和城市綠地有關的指標中,人均綠地率、城市綠化覆蓋率對城市環境卻有著相當可觀的常態化作用。綠地在以下幾個方面改善了城市環境:樹木通過蒸發作用在經常干燥的城市環境中增加空氣中的水分;大量的植被能降低溫度,在炎熱的季節差不多能降低氣溫1~4℃;光合作用儲存碳并且釋放氧氣;葉子吸收灰塵并固定有毒氣體,減少了空氣污染(1公頃林地每年吸收大約50噸的灰塵)【1】等等。因而城市生態水平直接作用于城市環境,對城市環境質量這一狀態指標的評定起到決定性作用。

        城市綠地在節能減排上的貢獻主要基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它是葉綠體在陽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為葡萄糖作為能量,同時釋放出氧氣。城市綠地這一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氣的功能,對于減少城市C02排放量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2.可持續發展觀與城市綠地

        2.1 可持續發展觀的形成

        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帶來的自然災害警示著人類活動對自然造成的不可逆轉的影響。在1968年新成立的國際思想庫――羅馬俱樂部,通過一個名為“增長的極限”的報告對當時的工業社會經濟發展的藍圖提出了質疑,并且提出了經濟發展必須兼顧環境保護的觀點。。在1992年的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首腦在經濟發展和環境問題上達成了一個共識:“既能滿足當前需要,又不損害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這一共識奠定了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原則:考慮材料的整個生命周期;發展使用天然材料和可再生能源;減少在原來開采、產品使用和廢物銷毀或再生中所使用的材料和能源。會議重點還只是在關注于材料和能源的節約利用上。

        為將在里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精神具體到可實施的措施上,1996年召開的京都首腦會議明確了溫室氣體C02的排放標準,并且將溫室氣體C02 的排放量作為能耗指標來衡量各國的能耗水平。這樣的規定帶來了節能觀念上的巨大轉變。它將單純意義上的節約材料和能源的觀念轉化為減少C02排放為導向的節能觀念。隨后,減少C02排放量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手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

        2.2 城市綠地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城市綠地對消減城市能耗帶來的C02排放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城市能耗來源主要以輕工業、城市公共服務、城市交通和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為主。這些領域產生了大量的C02,加劇了城市內部的高溫化,造成獨特的地區性氣候現象“熱島效應”?!?】其中植物的減少、大面積的裸地也是“熱島效應”的成因之一。

        3.可持續發展觀在城市綠地中的應用

        3.1 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楔形綠地規劃策略

        風在通過地表時,會受到地表粗糙程度、濕度和溫度的影響,從而影響空氣中的濕度和溫度。而植物作為地表的覆蓋物能很好地增加地表的濕度和降低溫度,同時能使風穿透,形成 “冷島效應”。但是植物的“冷島效應”十分有限。熱島效應作為城市熱環境變化的代表,成為急欲解決問題。景觀生態學家和城市規劃者大膽地提出了楔形綠地規劃策略。它是通過對城市地表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征分析,建立了一個城市邊界層的能量平衡模式,并用此平衡模式得到城市邊界?!?】通過由邊界引入一個植物帶直接連接到城市內部,形成類似于“楔形”綠地的規劃模式。這樣的綠地規劃模式在北京2008年奧運村周邊被采用,來降低夏季城市熱島效應尤為顯著的特殊時刻。

        3.2 增加“碳匯”的植物群落種植方案

        植被本身具有“碳匯”的功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有關資料表明,森林面積雖然只占陸地總面積的1/3,但森林植被區的碳儲量幾乎占到了陸地碳庫總量的一半。【4】然而,城市中的森林資源有限。為了加強植物碳匯的能力,可采用復層群落式種植,將不同根系種類、根系深度的植物配置在一起,使單位面積植物的固碳量最大化。【5】同時在群落的選擇上也優先選擇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較強的喬木類型,將二氧化碳吸收量最大化。

        3.3 開發城市農業基地

        每年向城市市場供應的蔬菜量可以以萬噸來計算。2005上海蔬菜批發市場調研報告中顯示上海當年的蔬菜需求量約為160噸并且這一個數字還在持續上升。其中綠葉蔬菜主要來源于上海市郊,其他蔬菜品種則來自山東等北方一帶。原產地和消費市場之間隔著巨大的空間距離,主要通過陸路交通運輸。運輸過程帶來了巨大的能耗。嘗試在城市中發展城市農業基地是減少運輸過程中能耗的一個方法,同時也能在城市中間形成“冷島效應”,為農村集體經濟提供一條新的發展思路。

        4、結束語

        低碳城市是先進生產模式下,平衡環境和發展問題的重要趨勢,也是目前現有技術條件和認識上的巨大挑戰。其中,城市綠地是緩解城市熱環境問題、降低城市能耗所帶來的溫室氣體含量的關鍵著力點,它的利用還有著巨大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法】多米尼克?高辛?米勒?可持續發展的建筑和城市化:概念?技術?實例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顧震弘,韓冬青?低碳節能城市空間規劃策略[J]?低碳生態城市?2013

        【3】佟華?北京夏季城市熱島現狀及楔形綠地規劃對緩解城市熱島的作用[J]?應用氣象學報?2005

        第7篇:城市環境調研范文

        環境衛生管理工作是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一項基礎工作,作好城市環境衛生管理工作,為市民創造一個干凈舒適的生活工作環境,不僅是建設新型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城市發展軟環境,推動社會經濟文化跨越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次,通過實地走訪、查閱資料等途徑,對我區環境衛生管理工作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將具體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區環境衛生管理現狀

        作為××區城市環境衛生管理工作職能部門,××區環衛局負責全區環境衛生執法管理和政策性收費;指導全區環境衛生治理工作;負責全區城市生活垃圾糞便的收集、運輸和無害化處理工作;負責轄區道路的清掃保潔,負責轄區道路、沿街單位等的衛生執法和管理工作。清掃保潔情況具體為每天17個小時不間斷地對150萬平方米城區主街道進行清掃保潔工作,同時對街道相應設置的果皮箱進行清洗,對防護欄、隔離欄進行定期擦洗。清運工作具體包括垃圾清運、吸糞清掏、道路灑水,共計清運車輛28輛。每天清運1100多個垃圾坑點,日清運垃圾量160噸,清運糞便每日60余噸。除了清掃保潔、清運除塵,垃圾處理場還對垃圾進行無害化填埋處理,年處理生活垃圾5萬多噸。同時環衛監察隊負責全區環境衛生的監督檢查,保證全區環境衛生質量。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長期以來,××區環衛局一直隸屬于建設市政部門,自2005年正式成立分設了獨立的××區環境衛生管理局,由于成立時間短,工作經驗欠缺,嚴重阻礙了環衛事業持續快速、健康和諧發展,主要表現在:

        1、環衛經費投入不足

        一是××區環境衛生管理局屬于政府財政全額撥撥款的事業單位,經費來源有限,有限的經費無法保證各項工作正常運作的基本開支。二是由于工作的需要,環衛部門需要招聘大批臨時保潔人員,財政所撥臨時人員工資未達到云南省執行的最低工資標準,更無錢給臨工支付法律規定的保險費等。三是有限的經費不足以及時更新工作所需的設施設備,各種環衛設備的原始老化,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2、環衛職工隊伍素質不高

        長期以來,環衛系統的廣大干部職工以無私的奉獻精神,默默地清掃著城市的大街小巷,維護著城市的環境衛生整潔,并為此付出了無數的心血。但是由于環衛工作具有工作環境差、條件艱苦等特點,造成環衛職工文化水平較低,技能要求不高,綜合素質較差。這對于環衛的長足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約。

        3、市民環衛意識不強

        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的發展,盡管居住和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廣大市民對維護城市環境衛生的思想意識轉變遲緩,生活習慣沒有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有所提升,煙頭、紙屑依然隨處亂扔,居民環境衛生意識淡薄,垃圾亂倒現象突出,蓄意破壞或阻撓設立垃圾收集設施的問題依然存在,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環衛保潔的難度。

        4、環衛管理力度不夠

        一是多頭管理,我區城區面積不大,擔負環衛管理職能的部門不統一,××的清掃保潔由××管理所負責,城郊結合部由愛衛會和辦事處負責。由于管理部門太多,相互銜接缺乏機制保證,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垃圾死角多,整體質量不高。二是職能變叉。由于多種因素,環衛設施建設的規劃、建設、維護等由不同部門負責,造成設施不配套、維護不及時等一系列后果。

        5、垃圾處置費征收困難

        目前,環衛收費征收成本高、收繳率偏低是一個不爭的實事。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強有力的制約機制。一直以來,國家及各級政府均沒有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規性文件,對拒繳、欠繳、漏繳的行為,特別是惡意拒繳的行為缺乏追繳或處罰的法律依據。其次缺乏可操作性,現行的收費政策已明顯滯后,與日益發展的城市建設對環境衛生的要求不相適應。

        6、城市功能規劃不合理

        在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忽視對相應環衛配套設施的建設,由于基礎設施不健全不配套,給環衛保潔造成了多方面困難。一是城市新建成區軟硬覆蓋不完善;二是老舊城區配套設施原始老化;三是城區生活垃圾收集方式不夠科學。以上各種問題都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嚴重影響了城市環境衛生質量的提高。

        三、對策及建議

        面對如此嚴峻的行業發展現狀,我們應當知難而進,迎難而上,適時地推行“夯實經濟基礎、創新管理模式、深化體制改革、加強隊伍建設、提升城市環境”的發展思路,走出一條環衛事業和諧發展的新路子。

        1、加大環衛宣傳引導力度,提高城市意識

        充分利用現代傳媒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手段和形式,進一步強化環境衛生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宣傳普及力度,強化法制意識,增強廣大市民的環境衛生管理的認同感,增強廣大市民的城市歸宿感,增強廣大市民遵守、維護、參與環境衛生管理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使環境衛生管理深入人心、深入民心,形成環境衛生由全體市民共建、共享的良好城市心態。

        2、加大環衛建設經費投入,增強發展后勁

        資金投入是環衛事業發展的重要保證,資金緊張是制約環衛事業發展的主要瓶頸,環境衛生管理是一個長久性、系統性的工程。一方面要爭取政府增加對環衛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征收垃圾處置費;同時積極爭取無償援助,用多種方式加強與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和兄弟單位的聯系,多爭取資金和設備支持;實現環衛投入的多元化,擴大資金的來源,為環衛事業的長遠發展提供資金的保證,增強環衛事業的發展后勁。

        3、加大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城市垃圾也急劇增加,環衛設施在城市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目前環衛設施的投入建設嚴重與城市發展不相適應,加快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已迫在眉睫。首先在建設過程中必須保證資金地投入到位;其次應加強科學合理地規劃;三是對建成環衛設施的維護保養要及時。在建設過程中明確城市功能分區,完善城市功能。

        4、加大環衛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發展思路

        理順管理體制是實現環衛發展的重要手段,理順管理體制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深化環衛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探索推進環衛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健全機構、明確職責、穩定隊伍,妥善解決管理中出現的各種矛盾,開創生機勃勃、富有特色的環衛工作新局面。一是理順內部管理體制;二是改革清掃保潔定額標準;三整合人力資源;四是采取有效激勵控制措施。通過以上各種手段,轉變環衛管理模式,提高環衛發展的效率。

        第8篇:城市環境調研范文

        關鍵詞 城市建設;環境藝術;城市文化;建筑

        中圖分類號TU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84-0133-02

        0 引言

        環境藝術設計是以構建和美化人們生活空間為目的的藝術設計,是人們在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的過程中將美學理念灌注于環境之中,逐步形成一種有理性、有計劃、有目的并成系統的人類活動,是“對各種自然和人工環境因素加以組織,使之符合人們生活和心理需要,并產生審美感受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實現環境美學的具體形式?!逼渥谥际菫榱藵M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的需要。

        沈陽,又稱盛京,孕育了遼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3萬年前,沈陽地區已有人類活動。從春秋戰國時期燕國設立方城起,沈陽的建城史已2600余年,素有“一朝發祥地”的美稱,又有“兩代帝王都”的延承。現今的沈陽依舊保留著這座城市特有的印跡和年輪,整體城市布局在兩千余年的變遷和洗禮之后,在一些地區,仍然在渾厚的地域文化承載下,坐擁著獨特的建筑風格。在現今的沈陽城市發展中,隨處感受歷史遺留的歲月氣息,并體現生態文明。本文以沈陽為例,淺談如何將地域文化特色與城市現代化發展相結合,在城市建設設計與發展中得到保護、發展、設計、整合、共存和運用。

        1城市歷史文化與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關系

        城市環境藝術設計旨在發展城市建設的前提下,把其融入本身自我的歷史長河中,在融入的過程中,通過發現的矛盾,再進一步對其進行文化、地域、歷史進行特色分析,最終,不僅實現城市建設的發展,更把發展進行全方位,包括協調發展與文化環境、發展與旅游環境、發展與居住環境等各個方面。這是一門在建筑環境設計領域的新興學科,是宏觀的環境藝術。城市環境設計不能造成城市的累贅和負荷,要全面考慮對文化的保護和工業、商業、農業以及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從而進行空間的改建。

        沈陽市啟動的歷史建筑恢復重建計劃,就是圍繞著修繕和重建城門、角樓、鐘樓以及三部衙門等方面,體現了對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的挖掘,以及對特色城市的設計規劃,力求展現城市的魅力和文化風貌。

        2 城市建筑改造與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關系

        2.1 歷史商業區

        20世紀80年代,隨時沈陽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新型格局也在不斷變化,但建設格局發展與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出現了強大沖突,城市現代化建設與歷史遺跡恢復性建設形成對立矛盾。在民族傳統、地域特色的老城街道設計與歷史遺跡的維修等方面,比如太原街、沈陽中街及相關周邊街道伴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不斷的改造與擴建,設計中不僅需要考慮到對未來綜合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影響,更要注重保護歷史、尊重歷史、延續歷史的宗旨,科學地發展歷史。

        在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找尋出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法則,才能把城市現代化建設真正融入到自然的發展長河中,發揚文化、傳承特色,不僅要見證城市在歷史中發展,更能看到在歷史用留下城市的足跡。沈陽在城市發展中,制定了統一的城市規劃設計,始終堅持貫穿文化傳統與現代建筑理念相結合,尊重歷史文化建筑。在上世紀90年代后的城市建設中,圍繞著保持歷史文化風貌的主題中心,完成了沈陽故宮街、張氏帥府博物館、沈陽南站等建設與開發,得到社會和城市居民的認可和好評?,F今重建和恢復后的中街步行街和太原街現代時尚商場,就是在把城市現代化建設與順應傳承歷史相結合,在發展中印下歷史的足跡,在歷史中體現城市的特色發展。

        圖1 20世紀60年代的中街 圖2 21世紀初的中街

        2.2 歷史建筑文化遺產

        城市歷史建筑,是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城市歷史的記載、城市文化的傳承、城市精神的發揚和城市特色的凸顯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教育功能。形成特色的保護文化范圍是城市建設與改造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當然其中應包括對特定原則的制定及保護方法的形成。

        以特色典型的歷史建筑作為中心點和重要標志體,范圍的設定與劃分應有相應的基礎作為保障,進行現狀的考察和真實的調研,搭配秉承歷史底蘊為原則。

        沈陽實勝寺與北京雍和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座清代皇家寺院,雍和宮為上院,實勝寺為下院。實勝寺的歷史比雍和宮早一百多年,是東北地區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由于年久失修和歷史原因,在改造前,實勝寺內道路不平、雜草叢生、古建筑破舊不堪,損壞嚴重,周邊地區違章建筑達100多處,形成了低矮破舊的棚戶區,嚴重影響了實勝寺的整體景觀。2001年末,沈陽市開始了對實勝寺周邊的拆遷,動遷居民202戶、企業3家,拆除房屋200多間,總面積達7 000多平方米。市政府出資改造,進行全面系統規劃重修,恢復了這座皇家寺院往日的雄姿,成為盛京沈陽的又一景致。圖3~圖4為沈陽皇寺廣場的改建與開發,皇家寺院與皇寺廣場的文化特色與商業特色的結合,在時間上,現代大都市與古韻歷史相匹配,在空間上,傳統景觀與現今外部空間理論相結合,形成一座古城中獨特的城市客廳。

        現今,國內許多城市普遍面臨多種問題,重點包括基礎功能衰退和建筑結構基本毀損等,在規劃設計工作中,應對歷史建筑的風貌進行最大限度的保留,形成強大的“不變”應“萬變”,保留不變中的精髓。

        圖3 鑄有12座清朝皇帝銅像的皇寺廣場

        圖4 修繕后的沈陽實勝寺

        2.3 歷史紀念性建筑設計

        沈陽在中國近代史中具有不可磨滅的一段占領的恥辱性記憶,1931年9月18日在柳條湖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為了真實記錄這段充滿屈辱的歷史,讓人民漸睡的思想驚醒,呼吁人們了解歷史、發現歷史、感知歷史,在歷史中能夠以史為戒,在沈陽市委、市政府的組織下,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已經先后兩次進行修建。圖5為“九一八”紀念館,紀念館具有典型的紀念色彩和濃重的建筑藝術設計風格,紀念館是是紀念碑和陳列館相結合的建筑,整體一座巨型石雕,外形為翻開的臺歷狀,一個高18m,寬30m,厚11m的歷史紀念碑最讓人心靈震撼,建筑本身由混凝土鑄成,花崗巖附在周圍,剛毅而堅挺。這個恰似一副“中國東北地圖”的建筑,威武的不是形狀,不是材質,而是那身上千瘡百孔的傷痕,見證這份沉重的歷史。

        發展是城市環境設計的主題,只有在發展中保存,在保存中發展,才能既體現發展的意義,在意義中找到發展,在發展中找到歷史的價值。把發展和保存結合,充分體現出通過城市文化與現代環境藝術的表現來發揚具有歷史紀念的歷史時代特點,突出城市特色,形成獨特的城市價值。

        圖5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2.4 生態城市建設設計

        2012年11月,黨的十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總體綱要。沈陽是東北的中心城市和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核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城市整體的環境藝術,增強文化軟實力,構建生態和諧的魅力城市將成為當務之急。圍繞著建設“現代城市公園”的主題,沈陽市政府將構建生態文明、體現城市美學、增加城市綠地以及建設區域公園等方面列入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重點,開展了現代化城市的建設工程。2003年7月,沈陽市委、市政府為應對競爭和挑戰、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競爭力、創造新的產業帶和新的投資熱點而推出的一個重要的戰略之舉——建設金廊即“中央都市走廊”。通過幾年的建設,“金廊”已其成為建筑標志化、環境生態化和道路景觀化的現代服務業產業聚集區、國際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區和東北中心城市的核心控制區,成為沈陽充滿活力的生命中軸和創造新世紀輝煌的黃金走廊。同時,沈陽市為迎接2013年全運會對青年大街等全市20多條重點街路的樹池、分車島實施了綠化全覆蓋工程,實現了適應性、觀賞性和生態性的有機統一,使城市道路的綠化達到良好的景觀效果和生態效果。

        圖6 沈陽“金廊”夜景 圖7 沈陽市政府廣場綠化風景

        3 城市文化與建筑的環境藝術探討

        建筑,體現著一個城市的文化、一個城市的神態。在建筑風格上,東北有自己的地域文化——沈陽的“一宮兩陵”代表滿族文化,還有沈陽市部分高校保存較好的日俄時期建筑,這些都是很好的歷史文化遺產。沈陽建筑的環境藝術發展方向,一定要強調地域特色。好的城市建筑環境藝術設計應該體現地域的特色和文化,還要有時代的要求,而不是追求一種形式。合理的建筑發展趨勢是和環境融合在一起,和城市融為一體的。注重歷史文化與生態和諧的設計風格的統一,是城市建設環境設計的出發點。讓民族性在歷史性中留存,讓歷史性在發展中體現,形成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4 結論

        環境藝術在指導城市建設的設計中,應保持現有的良好的生態環境,保留歷史文化色彩,改善原有的負面生態環境。在要尊重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歷史建筑為環境藝術設計的同時,還要力求藝術與環境的完美結合。隨著各級政府和公眾對城市環境藝術設計重要性認識的增強,未來的城市環境藝術建設設計,必將會呈現出美好的前景。

        參考文獻

        [1]謝遷.西安城市文化與城市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0,10.

        [2]李愛,孫遲.論城市環境藝術——以沈陽市例[D].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10.

        [3]張春慧.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與城市形象建設探討[J].規劃與設,2008(27).

        [4]李博.論現代城市建設中環境藝術設計[J].現代商貿工業,2010(3).

        [5]吳祥忠.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創新的探索[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

        [6]九一八博物館.http:///wiki/%e4%b9%9d%e4%b8%80%e5%85%ab%e5%8e%86%e5%8f%b2%e5%8d%9a%e7%89%a9%e9%a6%86.

        第9篇:城市環境調研范文

        關鍵詞:地下空間;優化環境;分析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發展,一些矛盾日益顯現出來,尤其是城市化建設用地與土地資源短缺之間的矛盾。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約化成為城市發展、進步需要關心的問題。在城市平面發展受阻的情況下,立體發展逐步被重視,特別是地下空間的開發,為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比如地下市政管網與工程,地下儲存設施,地下商業建筑,地下公共服務設施,公共娛樂文化設施,地下交通工程等。

        一、地下空間概述

        一個城市是否和諧,主要是看生產和生活關系、管理體制、土地利用情況、工業布局以及產業結構等。隨著環境污染、能源短缺、土地減少、人口增多等情況的加劇,開發地下空間這個課題逐步提上日程,成為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重要指標,開發地下空間已經成為城市發展、進步的一個趨勢。對地下空間進行開發利用的時代已經到來。

        地下空間開發的意義在于它優于地上空間開發,主要表現為抗震性、安全性、隱蔽性、氣密性、遮光性、隔音性、隔熱性、集熱性、恒濕性、恒溫性等很多方面?,F階段地下空間大部分深度在10-50米,以后可能會達到150米甚至更多。對地下空間進行開發,可以使其形成一個立體的、多層次的網絡,包括地下交通網、附屬建筑物還有地下管線等,以達到充分開發的作用。

        二、優化城市環境是利用地下空間的有效途徑

        (一)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可以節省城市用地

        合理的對地下空間進行利用,可以使步行網絡更加便捷,地下交通體系更加完善,公共活動空間更加豐富,與此同時還可以節約土地資源。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建設的發展,土地資源逐漸變得稀缺,我們必須珍惜每一寸土地。所以想要城市發展進步,必須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對地下空間進行開發,走緊湊型、集約型發展的道路。根據地質環境和使用功能,可以把地下空間進行分層開發,包括表層和淺層、中層和深層三種,第一個層次主要是可以規劃建設倉庫、地下綜合體、地鐵、市政管線等,第二個層次主要是規劃建設地下道路、污水處理設施、地下物流管道等,第三個層次可以規劃地下水資源和特種工程等。

        (二)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可以解決城市交通問題

        對城市內部環境影響最活躍的因素就是城市交通問題。想要使地下空間體系得到高效利用,必須使地下交通互相連接。地下交通工程包括水底隧道、地下停車場、地下通道、地鐵等,此工程的發展很大程度的減少了城市空氣的污染,加快了人們的出行速度,緩解了地面上的交通擁擠情況,這是一項提高環境質量、利國利民的大工程。但是地下交通工程比較復雜,想要建好它,不僅需要將地下空間充分的利用起來,做好地下和地上交通路段的銜接,還需要利用科學,對城市進行多層次、多類別的開發建設,在進行規劃時,必須為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三)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可以優化城市環境

        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綜合癥越發嚴重。對地下空間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對城市空間結構進行拓展,已經變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將一些引起危害、造成噪音污染、三廢污染的項目進行合理規劃,然后安排到地下,既可以使物資回收利用問題得到解決,減輕地面污染,又可以節省地面空間,降低地上建筑物密度,增加地面建筑物日照,增加綠地面積,綠化和美化城市。發展地下交通工程,不但可以拉動城市文化、商業等項目的發展,推動地面城市建設,還可以使中心城區擁擠情況得到緩解,減輕地面交通負擔,實現人車分流等。因為地下空間工程具有噪音小、能耗低的特點,所以能夠促進城市環境改善。與此同時,開發地下空間對減少資源浪費、保護城市景觀、改善城市環境以及解決交通擁擠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可以解決市政管網問題

        當前,地下空間建設中最為混亂的是建設市政管線,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現象,新建不久的道路上又被挖開重新埋設管線。這樣重復挖開、建設不只使成本增加而且使環境和人們生活都受到了影響。地下管網的建設涉及到城市排水、供氣、供水、供電、電視以及電信等多個部門,無論是地下交通、人防還是地下商業等都涉及到市政設施,這就需要對每個部門綜合應用,還需要在施工前,對其進行大量的協調和調研。在實施計劃時,應盡量把這些管線在一個溝里鋪設完成,這樣不僅有利于系統化的防護和管理,還節約了土地資源。管線規劃管理部門是在九十年代建立的,但是至今開發水平還很低,重復建設問題時有發生。想要避免此類情況發生,必須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合作并且提高專業人員素質。

        三、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優化城市環境

        我國地下空間開發事業在城市發展中起步較晚,不過地下垃圾處理以及污水處理等技術已經比較完善。

        (一)采用地下垃圾處理技術優化城市環境

        應該積極推行城市垃圾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應該堅持將垃圾進行袋裝制度,并把垃圾進行有機、無機的分類。積極推行污水、廢水無害排放,垃圾衛生填埋或焚燒發電。還應設立智能地下垃圾轉運站,其具有美觀、環保、安全、科學、智能、高效、創新以及占地少的特點。加強蔬菜市場管理,實行凈菜入城,以減少垃圾、泥土對城市的侵害和污染。實行汽車汽油無鉛化,降低氮氧化物等汽車尾氣的排放量。不允許城市道路頻繁開挖,應由政府城建管理部門嚴格審批,綜合安排、協調。而且挖過的路段應該進行填埋修復,以確保道路恢復平整。

        (二)采用污水處理技術優化城市環境

        近年來,為了改善水資源污染現狀,優化人們的生活環境,我國投資建立了很多污水處理廠。而因為我國土地資源短缺等原因,地下污水處理廠發展迅速。它具有美觀、溫度較恒定、節約土地資源、臭味污染少、噪音污染小、占用空間少并且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特點。地下污水處理廠已經相當成熟,尤其是在技術方面,我國很多城市已經開始實施,其應用范圍相當廣泛。因為污水處理廠處于半封閉狀態,又因為其特點,可以防止工廠附近土地貶值,非常適合在環境要求高、土地資源緊缺、經濟發達的地區建立。從長遠來看,建立污水處理廠也符合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節約資源,杜絕資源浪費的科學發展觀。

        結語:

        現如今,城市的發展正在不斷地變革,如何對城市環境進行有效保護,節約使用不可再生資源是一項挑戰。從地下找空間、找土地,是全世界發展的趨勢,也是解決土地資源缺乏的新契機。我們應該抓住新機遇,利用綠色空間設計理念、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城市規劃理論,對地下空間進行建設、規劃和運營。面對任何問題都應該認真研究并分析,特別是對環境質量進行研究時,更需要深入分析。希望可以把地下空間建設成為一個生態化、人文化以及功能化的綠色空間。

        參考文獻:

        [1]任幼蓉,韓文權. 重慶地下空間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研究[J].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3(0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天堂 | 中出仑乱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国产一级在线 | 亚洲国产综合网址 | 五月激情婷婷丁香综合基地 | 五月开心丁香婷婷久久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