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精確農業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農用GPS;通信技術;精度;途徑
1特性及意義
農業發展關乎整體社會進步,對其他領域也體現有特定作用。當前農業仍然欠缺必要的平衡度,以至于欠缺機械化手段為其提供輔助。探究其中根源,就在于某些基礎性的農業數據仍然表現為缺失狀態,亟待著手加以全面改進。對于農業領域現有的從業人員而言,自身由于欠缺實時性的信息收集渠道,以至于無法據此判斷可行性較強的農業生產舉措[2]。如針對土壤要素而言,如果無法獲取與之有關的空間差異信息,則很有可能給出偏差度較大的農作物栽培決策。近年來,農業領域日益呈現為資源短缺以及人多地少的不良趨勢。為了從源頭轉變現有狀態,有關部門亟待借助信息化的途徑來健全各類設施,其中典型設施為傳感測量設備以及GPS設備。在運用信息化舉措來測定各項信息的前提下,可以縮小整體投入,減少過高的農業資源耗費。這是因為,GPS技術體現為高層次的精準度以及實時性特征,便于隨時測定投放某些化學藥劑以及農藥的精確劑量,避免其表現為盲目性的農藥投放以及化肥投放。同時,運用GPS手段也能防控病蟲害和保障土壤肥力。全方位精細農業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推廣精細農業,需要依賴于實時性的農業信息供給[3]。具體而言,原始性的信息化數據應當覆蓋病蟲害狀況、土壤類型、作物產量以及土壤肥力等要素。獲得上述各項精確信息,需要借助GPS手段進行全面定位。在衛星系統的配合下,通常可達厘米級的系統定位精度。
2體系構成
20世紀末,美國學者建立了GPS系統,并且嘗試將其運用于多樣化的日常通信中。從GPS構成來講,GPS本身包含了地面監控、衛星監控以及用戶設備等。衛星星座包含了備用性的多顆衛星,這些衛星共同組建了整個GPS通信體系,衛星環繞既定軌道正常運行,因此也可將其叫做定位星座。對于地面監控來講,地面控制依賴于注入站、主控站以及監測站。在健全地面監控的前提下,就能對實時性的地面信息予以精確搜集,然后運用跟蹤方式來觀測并且搜集現有的各個測點數值[4]。除此以外,用戶應當配置必要的接收系統,借助接收機來收集相關信息并且實現信息的提取。從原理來講,測距交會方法構成典型性較強的定位方法。具體在運用時,對于特定時間段內的衛星信號應當實現全方位的精確傳輸,然后運用電文解算的方式來鑒別衛星與測點二者的相隔距離。在特定的時刻,運用上述手段還能精確測出各個空間坐標。因此可見,距離交會算法能夠運用于判斷中心接收機所在的天線位置,其中涉及到雙星定位、單機定位、廣域增強系統、單機定位以及AGPS的定位方式。如對于單機定位也可以將其視為絕對定位,其中包含載波相位與偽距定位兩類不同定位方式。在上述的定位手段中,運用偽距法應當關注接收機天線與信號衛星二者之間的相互距離,據此能夠判斷得到傳遞信息消耗的時間。在結合當前電波速度的前提下,應當能夠算出單機定位的真實距離。如差分定位應當包含DGPS方式以及GPS方式,上述兩類方式共同構成了可用的觀測方式。在進行定位時,對衛星與基準站當前現有的距離予以全面計算,然后發送實時性的衛星位置與距離信息。
3提升精度的途徑與措施
農用GPS在根本上依賴于信息技術,運用信息化的舉措來減小通信誤差,進而全面優化并且提升現階段的通信精確性。具體在收集實時性的原始農業數據時,應當將關注點轉向硬件開發,以便于加快整體上的通信速度。近年來,很多技術人員正在著手研發新型通信接口,以便于優化處理各類農業信息的精確度。針對現有設備,如果能致力于優化精度,則有助于全面調配現有農用通信資源。具體而言,提升通信精度適用的GPS手段應包含如下3點。
3.1收集必要的地圖數據
運用農業GPS手段以及農業GIS手段都不能夠采集精確的地圖數據。主要是因為,地圖數據本身覆蓋于相對較大的適用范圍,而與之相應的信息內容也體現為豐富性。具體而言,地圖數據通常都會涉及到屬性信息以及實體信息,據此可以表征特定的空間關系或者農業實體關系[5]。在全面鑒別地圖數據的前提下,借助數字化掃描以及數字化跟蹤等措施就能獲得上述的精確數據。從當前現狀來看,針對宏觀性的農業信息分析可以憑借地圖數據來展開相應分析。無論針對比例尺較大或者比例尺較小的農業地圖而言,通常都能憑借上述措施對此開展全方位的探究與分析。具體在運用時,應當密切關注轉換某些地理坐標或者變換其中的投影信息。在涉及到某些地理實體時,還可以憑借點線面對此予以精確的呈現。
3.2通過實測獲得各項農業信息
實測數據應當包含相對較多的農業信息類型,其中典型性的實測數據應當覆蓋溫濕度、土壤狀態以及作物生長現狀等。在實地測量或者野外試驗的前提下,可以創建地理數據庫并且轉換其中的有關信息。在GPS手段的配合下,對于某些實時性的農業統計材料以及文本信息,就能全面加以搜集,包括建設各項農業基礎設施、查找周邊水源信息以及其他類型的農田屬性資料。
3.3運用多媒體收集信息
與傳統的農業信息收集手段相比,多媒體手段更加能夠適用于收集GPS信息。這是因為,多媒體本身包含錄像與聲音等資料,可以憑借專門性的通信口來完成實時性的農業信息傳輸。近年來,多媒體手段與農用GPS正在實現更加緊密的融合,技術人員可以憑借多媒體手段來獲得無間斷的農作物生長信息。在現有的數據庫中,能夠獲得可交換性與共享性的農業信息數據,從而全面強化了潛在性的數據與信息價值。
論文摘要:近幾年信息中介機構不斷出現,這種趨勢是適應現代的產業發展而誕生的,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實用性。通過信息直接的交流和溝通最終實現對于各個行業和部門之間的協調,最終達到信息完善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在本次研究中,通過信息中介對于現代農業產業的作用來分析信息中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
信息中介機構逐漸的融入人們的生活,融入到各個行業中來,通過信息中介機構的帶領,很多行業得到快速的發展,信息中介產業也得到了很快的發展,信息技術在其中的應用就顯得非常的重要,信息技術無論是從農業、農業還是服務業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信息中介機構讓不同產業變得更加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信息中介機構也對各個行業進行了結構的彌補,讓行業體系更加健全,擁有了信息中介機構作為行業支撐行業發展和變化也更加的靈活和便捷。
1.農業產業中信息機構產業的發展和進化
人們了解生物生活狀態及環境變化等情況是通過農業生物及環境信息的采集而來的,這是實施人工調控及管理決策的基本途徑。一般傳統的人工手動觀測方法,難以實現精確農業對農業信息的需求,如準確、大量、及時、有效等。傳統的信息采集方法如今已逐步被以計算機為中心的自動信息獲取方法所代替,從而成為農業信息獲取的主要手段。
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信息主要包括農作物的需水量、需肥量、生產量、氣候環境等信息。檢測這些情況的主要技術有計算機視覺、傳感器、微電極、顯微圖像等。目前,對于精細農業的實踐研究國內外已在開展,大多數是從農田土壤特性的變異性開始研究的,研究的主要內容是集中對一些要素的快速采集方面,如土壤的養分及水分、電導率、土壤PH值、耕作阻力和耕作層深度等要素。對于土壤養分的快速測量,目前為止采用的測量儀器有3類,分別是基于光電分色等傳統的養分速測技術的土壤養分速測儀;基于近紅外技術通過土壤或葉面反射光譜特性直接或者間接進行農田肥力水平快速評估的儀器和基于離子選擇場效應晶體管集成元件的土壤主要礦物元素含量測量儀器。
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土壤水分。精細農業中實施節水灌溉的基礎是土壤水分的測量。土壤信息主要包括土壤質地、結構、有機物質含量等一系列的參數,這些參數對于特定土壤來說是基本固定不變的,一般是不需要測定多次的。對于土壤的含水量、含鹽量、含養分量等是需要進行多次采集測定的,因為這些參數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土壤水鹽的電磁測定是基于土壤的節點型質,而介電常數又與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土壤介質中插入“L”型的波導棒,高頻的電磁脈沖信號會從波導棒的前端傳播到末端,且會在探頭的周圍產生電磁場,波導棒由于前端是出于開路狀態的,脈沖信號則會因反射而又沿波導棒返回于前端。土壤的電導率可從檢測脈沖輸入與反射回的時間以及發射時間的脈沖幅度的衰減情況反映出來,從而計算出土壤水鹽含量。土壤的電導率能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土壤中鹽分、水分、有機物含量等參數的大小。對于確定各種田間參數時空分布的差異來說有效的獲取土壤電導率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轉貼于
2.農作物生產目標信息檢測技術
農作物的生產目標信息主要有病蟲害、農產品質量、成熟度等。農作物品質檢測的技術主要有超聲波、視覺技術、紅外、激光、GPS、頻譜、近紅外檢測、人工嗅覺及味覺和圖像處理等。農作物品質反映三方面內容,一是農作物外表特征的外部品質;二是農作物基本物理性質的品質;三是農作物內部特征的內部品質。無損檢測(即非破壞性檢測)是在不破壞所測物品的化學性質及狀態的前提下,為獲取與所測物品品質有關的性質、內容等信息所采用的一種檢測方法。農產品中采用的無損檢測技術一般有電磁特性、聲學特性、X射線與激光、可見光與近紅外光譜、機器視覺技術等。而機器視覺檢測技術是通過圖像傳感器獲取農產品的圖像,然后對圖像進行轉換成數字圖像,利用計算機判別準則去對圖像進行識別和理解,以達到分析圖像并作出結論目的的一種技術。它可以對農產品的大小、形狀、成熟度、顏色等內外品質進行無損檢測。
3.信息中介機構的完善
在信息化發展的今天信息中介通過其自身的競爭力和發展力,信息化產業如雨后春筍出現在在各個行業中,是行業進步的推動劑也是行業發展的快速發展的必要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信息中介機構減少了行業間的操作步驟,節省時間提高工程效益,行業對于信息中介機構的要求也促進了信息中介機構的快速發展。在行業競爭和信息要求的不斷升級中,信息中介機構不斷的優化和完善。
4.結語
精確農業可合理利用有限的水土資源,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且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所在。精細農業的其他技術發展大大優先于田間信息的快速采集技術的研究。為了滿足我國精細農業實施中不同用戶多層次的需求,需對精確變量肥水處方的多源信息獲取與診斷決策,進行研究分析,探討方法。對于農村品的無損測試技術可快速獲取農作物的優勢、營養等基礎上,對農作物的營養及水分脅迫特征信息的診斷和提取方法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高進田,鄺健安.網絡時代房地產中介業生存基礎剖析[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2,(01).
[2]徐弋.房地產中介企業信息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5.
關鍵詞:精準農業;實踐;農田土壤養分;空間變異性
中圖分類號:S158.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17
農業是每個國家發展的支柱產業,它歷經千年的演變,從原始農業向現代化農業實現了過度,目前它正進入知識高度密集發展的新階段。過去的農業生產技術較為落后,產出效率低,勞動者的能力得不到發揮,依靠農藥、化肥進行生產還不利于農田產物的健康性。精準農業又被稱為環保農業,是一種新的農業生產手段,其研究的動力是田間分布明顯的差異性,有助于做好定量分析,突出先進技術的優勢特點。然而,精準農業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高技術配合,對信息資訊具有較高要求,難免產生農田土壤養分空間變異性。本文就結合精準農業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對農田土壤養分空間變異性進行研究,從而發揮精確農業的作用。
1 農田土壤養分空間變異性的研究現狀
傳統的農業生產在研究過程中手段策略相對單一,將一塊地看做統一的單位進行處理,沒有根據土壤的形成、不同結構和地形特點開展分類似研究,不利于提高農田的生產效率,還會造成浪費。現如今,人們對土壤的特性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農田土壤養分空間變異性也有了研究。90年代后期,我國也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性探索,采用以50米距離為間距的網格法采集土樣,分析了牧地條件下土壤表層速效磷、鉀等的空間變異性,并探討了胺態氮、硝態氮、有水溶性鉀、水溶性鈣等在空間中的變異規律,繪制了具體的等值圖標,使我國在該領域得到了突破性進展。
2 精準農業實踐中農田土壤養分空間變異性的成因及研究對策
即便在土壤質地相同的區域之中,土壤的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特性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在平面和深度上不是均質樣式,我們通常將這種土壤屬性在空間上的非一致性叫做農田土壤養分空間變異性。土壤的變異包括系統變異和隨機變異兩種模式,引發土壤變異的原因也多樣,例如水文、氣候、母質、生物等等都會產生作用,而土壤中大量和微量的元素的變異性則取決于土壤母質的性質和地形位置,并與氣候、大氣沉降、降雨和農業措施等息息相關。其中,對土壤特性變異具有最大影響的是土壤的母質,母質是構成土壤的基礎,它的差異小,空間出現變異的情況也小。據目前的研究表明,地形對土壤的肥力和有效水有較大影響,在坡度相似的位置,土壤特性也趨于相似。沙粒含量和ph值等土壤的物理特性,在復雜的丘陵地區具有較高的關聯度,在不同的季節、年份,作物的產出數量也不盡相同,產量的時間變異占總量的變異數據高達60%以上。
在研究精確農業實踐農田養分空間變異性成因和相關數據探索過程中,要利用經典統計學方法進行探究,采用最傳統的估算土壤特性的方式,采用公式n=ta2S2/(x-Ⅱ)2進行采樣分析,估算出變量x。一個隨機變量Z的變化特征是由其概率密度函數P(z)來表示的,z為隨機變量z的可能取值。地統計學方法可用于土壤特性空間變異研究的定量分析,研究區域化變量理論,變異函數是地學統計學方法的基本工具,它通過測定區域化變量分隔等距離樣點間的差異來研究變量的空間相關性,并采用理論化模型求出某一區域的變異性特征。
3 精準農業實踐中農田土壤養分空間變異性的發展前景
3.1 對農田土 壤進行研究的基礎是采樣工作,它是約養分研究的關鍵,在今后的發展中,還要結合最新的技術方式,采用適當的方法進行采樣,利用最科學的方式研究農田土壤養分空間變異性是未來研究的重點內容。
3.2 土壤是不 斷發展變化的時空四維有機體,將土壤養分空間變異研究與土壤養分補充、遷移、轉化、流失等微觀機理研究相結合,對于揭示土壤養分在四維尺度上的演變規律將具有重要的作用。
3.3 由于土壤 條件是一項復雜的內容,不能用單一的方法研究所有的現象。根據不同研究方式的特點,將地統計學與其他方法相結合,根據土壤具體情況實施變異性研究就顯得極其重要。
3.4 隨著社會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堅持采用新技術、新方式,利用現代化手段,采用精準農業實踐對土壤養分空間變異性進行研究,并加入遙感影像、光譜信息、GPS定位系統,就成為了研究的新方式。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農業是我國基礎建設行業,它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精準農業思想是一種新的農業技術運用手段,能夠有針對性的探究農田的特點,找到土壤養分空間變異性出現的具體原因。為了促進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我國一定要找到傳統農業研究存在的不足,科學使用精準農業實踐方式對土壤進行探究,突出它的優勢特點,減少誤差現象,從而做出精確的分析。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秈粳雜交稻;甬優12號;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2-0061-02
甬優12號(原名05-G364,組合名稱甬粳2號A/F5032)系由浙江省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作物研究所和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合作選育的秈粳雜交晚稻品種,2007年2月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8年通過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2008023,是繼甬優6號之后國家認定的83個超級稻推廣品種中的第2個秈粳雜交超級稻推廣品種。該品種適宜在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蘇省南部的稻瘟病輕發的晚粳稻區作單季晚稻種植。浙江省溫嶺市2008年開始試種,表現出須根發達,莖稈健壯,高產、穩產,株高適中,抗倒性好,米質優等特點。
1 產量表現
2006年參加浙江省單季雜交晚粳聯合品比試驗,平均產量為10.35 t/hm2,比對照秀水63增產28.85%,達極顯著水平;2007—2008年參加浙江省單季雜交晚粳區域試驗,2年平均產量為8.48 t/hm2,比對照秀水09增產16.2%,2009年參加浙江省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9.06 t/hm2。
2008年開始引入溫嶺市種植,種植面積6.66 hm2,平均產量10.50 t/hm2,較對照甬優6號增產6.06%;2009年城南鎮彭下村一種糧大戶示范種植甬優12號面積達2 hm2,產量達10.88 t/hm2,比該戶當年種植的其他單季雜交晚稻平均增產7.41%,其中面積為786.7 m2的高產攻關田產量達12.58 t/hm2,創溫嶺市單季雜交晚稻單產記錄;2010年在城南鎮彭下村設面積18 hm2的甬優12號示范方,雖然前期受低溫及7月26日暴雨影響,但仍達較高產量水平,經驗收,示范方平均產量10.13 t/hm2,比溫嶺市當年單季雜交晚稻平均增產20.53%。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生育期
據2010年定點生育觀察記載,甬優12號在溫嶺市作單季稻栽培,6月3日播種,7月13日停止有效分蘗,拔節期8月1日,9月11日齊穗,播種至齊穗期共歷時100 d,11月1日成熟,全生育期151 d,主莖葉片17葉;6月11日播種,播齊歷期96 d,全生育期147 d,主莖葉片16.9葉。作雙季稻栽培,6月23號播種,播齊歷期95 d,全生育期144 d,主莖葉片16葉。播期推后,該品種水稻播齊歷期和全生育期隨之變短,主莖葉片數量也變小[1-2]。
2.2 形態和穗粒特征
甬優12號是半矮生株型秈粳雜交晚稻品種,該品種須根發達,莖稈健壯,基部節間短;葉片厚、挺,葉角小,葉色前深后淡,轉色順暢,熟相清秀;穗粒結構協調,田間穗層齊整,穗大粒多,著粒密,穗基部枝梗散生;谷色黃亮,谷粒短圓形;株高126 cm左右,平均穗長22.79 cm,結實率88.1%,千粒重23.5 g,每穗總粒數399粒,實粒數348粒。
2.3 抗性
中抗稻瘟病和條紋葉枯病,中感白葉枯病,易感稻曲病,高感褐稻虱。2007—2008年均對該品種進行了抗性鑒定,表明該品種穗瘟3.1級,平均葉瘟2.2級,穗瘟損失率4.1%,綜合指數1.9和3.2;白葉枯病3.5級,褐稻虱7.0級。抗倒性強,生長清秀,成熟期耐寒性較雜交粳稻弱,葉片轉色有輕度早衰現象。
2.4 米質
甬優12號米質較優,2007—2008年連續2年檢測結果表明:該品種平均整精米率68.6%,長寬比2.1,堊白粒率26.3%,堊白度5.3%,透明度3級,膠稠度68 mm,直鏈淀粉含量14.1%,其2年米質指標分別達到食用稻品種品質部頒5等和4等,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2級。
3 配套栽培技術
3.1 播種、育秧
該品種多作單季晚稻栽培,播種時間一般為5月底6月初,秧田播種量90 kg/hm2,秧本田比1∶10。藥劑浸種消毒,秧田施三元復合肥300 kg/hm2,均勻耥入秧板;二葉一心期施尿素37.5 kg/hm2,移栽前3 d施尿素75 kg/hm2作起身肥。
3.2 移植
6月20日左右移栽,秧齡20~22 d,移栽密度0.94萬~1.07萬叢/hm2,行株距26.67 cm×25.00~26.67cm,每叢插1~2本,落田苗25萬~36萬株/hm2。
3.3 定量施肥
根據土壤基礎肥力情況,以產定氮、磷鉀恒量監控為施肥原則,制定施肥方案。目標產量10.5 t/hm2,需施純N 210.0~225.0 kg/hm2、P2O5 37.5~52.5 kg/hm2、K2O 75.0~105.0 kg/hm2。磷肥全部基施,氮肥和鉀肥在基肥、追肥、穗肥的分配比例:純N為4∶4∶2、K2O為2∶5∶3,追肥在移栽后7 d施用;穗肥在倒4葉露尖時施用,具體施肥時間可根據田塊苗情,作適當調整。
3.4 精確灌溉
淺水促活,好氣促根,擱田控苗,干濕到熟。移栽后淺水層活棵;分蘗前期以通養促根為主,按田間有淺水層4~5 d,無淺水層4~5 d的周期灌水;分蘗后期適當擱田,擱田標準為苗數達165萬株/hm2,擱田不宜過重,要采取多次輕擱的方法。最高苗控制在300萬株/hm2以下;長穗期淺濕交替灌溉;成熟期干濕交替,防止后期斷水過早。
3.5 病蟲害綜合防治
秧田為防治稻薊馬和灰飛虱,移栽時帶藥下田,本田期易發生螟蟲、稻縱卷葉螟和紋枯病,要適時防治;后期會發生稻曲病、菌核病和蚜蟲,要注意防治[3-4]。
4 參考文獻
[1] 江立斌,張仙平,王琴霞,等.甬優12號水稻在溫嶺市的種植表現及精確定量超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3):76-77.
[2] 張建民,孫健,章玲芬,等.雜交稻甬優12號強化栽培密度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0(5):988-989.
關鍵詞 雜交糯稻;嘉糯1優6號;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2+3.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5-0039-01
嘉糯1優6號是福建農林大學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所用糯稻不育系嘉農wxA1與恢復系嘉糯恢6號配組育成的雜交糯稻新組合,2009年3月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閩審稻2009003)。為了更新糯稻品種,提高糯谷產量,擴大糯稻種植面積,增加農民收入,2011—2012年連續2年古田縣平湖鎮農業服務中心從豐茂種業有限公司引進嘉糯1優6號在平湖鎮溪坂村作中稻種植,表現為高產穩產、生育期合適、適應性廣、抗性中等、米質優等特點。平湖鎮溪坂村海拔400 m,年平均氣溫18.2 ℃,≥10 ℃年有效積溫5 400~6 600 ℃,土類為水稻土,土壤質地為壤土,經檢測,土壤含有機質27.1 g/kg、速效氮158 mg/kg、速效磷45.8 mg/kg、速效鉀41 mg/kg,pH值為5.1。前作為冬閑田,稻作類型為一季中稻。現將嘉糯1優6號在平湖鎮溪坂村種植中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特征特性
1.1 生育期及主要農藝性狀
嘉糯1優6號屬感溫性基本營養型,在古田縣平湖鎮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2年平均為145.5 d,比對照當地常規糯后洋術早熟5 d左右。有效穗數217.5萬穗/hm2,穗長26.5 cm,株高為119.3 cm,平均每穗總粒數為174.3粒,結實率約為85.5%,千粒重27.5 g。表現為株型適中,群體整齊,分蘗力中等偏強,葉片直立,莖稈粗壯,劍葉稍呈瓦形,穗大粒多,成穗率高,后期轉色好,高產穩產、適應性廣,較抗倒伏;2年種植表現,田間未發現苗瘟,穗頸瘟局部輕度發生;偏施氮肥,中后期生長嫩綠的田塊,發現極少量稻曲病。
1.2 米質
通過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的檢測,嘉糯1優6號的精米率為71.0%,糙米率為78.4%,整精米率為67.9%,粒長為5.8 mm,長寬比為2.3,陰糯米率為2%,白度1級,堿消值為5.1級,膠稠度100 mm,直鏈淀粉的含量2.0%,蛋白質含量7.8%。米質達部頒二等優質食用秈糯稻品種標準。
1.3 產量表現
2006年,嘉糯1優6號參加福建省中稻區試,平均產量達到8 163.9 kg/hm2,與對照Ⅱ優明86相比,產量增加幅度為0.86%;2007年續試,平均產量達到8 195.25 kg/hm2,比對照Ⅱ優明86增產2.21%;2008年中稻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9 165.75 kg/hm2,比對照Ⅱ優明86增產5.33%。2011年,嘉糯1優6號在古田縣平湖鎮溪坂村作中稻種植,試種面積2.13 hm2,平均產量為8 245.8 kg/hm2,比對照當地常規糯后洋術增產15.83%;2012年,嘉糯1優6號擴大種植,面積12.73 hm2,平均產量為9 019.8 kg/hm2,比對照當地常規糯后洋術增產18.91%,增產達極顯著水平。
2 高產栽培技術
2.1 適時播種,培育壯秧
由于嘉糯1優6號的生育期相對較長,若用于中稻的栽培,在播種時應結合不同地區的海拔高度及生產季節的需要進行[1]。一般對于海拔約為400 m的地區,播種的適宜時間一般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對于海拔低于700 m的地區,可適當提前播種時間,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確定適宜播期,一般適宜選擇在4月上中旬進行播種,以達到安全齊穗的目的。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處理,先用清水預浸種子12 h,再用強氯精500倍液消毒處理12 h,洗凈催芽。秧田按“整透整平、耙爛拾凈”的標準整地,施足基肥,做到稀播種育壯秧,播種量為150 kg/hm2。秧苗1葉1心時施尿素45 kg/hm2,2葉1心時追施進口復合肥112.5 kg/hm2,移栽前5 d施送嫁肥,追施進口復合肥150 kg/hm2,并做好苗期水分管理,精心培育多蘗壯秧[2]。
2.2 適齡移栽,合理密植
嘉糯1優6號的移栽要掌握適齡移栽的原則,秧齡宜控制在30 d左右,一般不得超過35 d。合理密植,插秧的規格為20 cm×20 cm,叢插2粒谷,保證基本苗達到105萬~120萬根/hm2。
2.3 精確施肥,化學除草
以“重基肥、穩蘗肥、增穗粒肥”為施肥原則,做到早施分蘗肥、施好穗肥、巧施粒肥。施純氮195~225 kg/hm2,氮、磷、鉀比例以1.0∶0.6∶0.9,氮肥基肥占60%,追肥和粒肥各占20%。插秧后7 d,用20%稻草畏50 g拌細土15 kg撒施,防除田間雜草[3]。
2.4 科學管水,適時烤田
大田水管的原則是薄水插秧,淺水分蘗,曬田控苗,寸水保胎孕穗,適度水層(6~8 cm)抽穗揚花,濕潤壯籽。曬田堅持“時到不等苗,苗夠不等時”的原則,要求曬到田泥腳踩不陷,田間開細裂;幼穗分化開始復水,孕穗期保持淺水層,抽穗后期干濕交替壯籽,一般收割前5~7 d斷水,切忌斷水過早[4]。
2.5 病蟲害防治
嘉糯1優6號的病蟲害主要有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等的防治上,可用75%三環唑600 g/hm2+愛苗225 mL/hm2,對水900 kg噴霧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的防治上,可用40%樂斯本1 500 mL/hm2+1.8%阿維菌素900 mL/hm2(或20%氯蟲苯甲酰胺150 g/hm2)+25%噻嗪酮1 125 g/hm2(或25%吡蚜酮375 g/hm2),對水900 kg噴霧防治。
3 參考文獻
[1] 韋忠沸.嘉糯1優6號水稻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15):34-35.
[2] 丁建發,吳瓊梅.雜交糯稻新組合嘉糯1優6號高產制種技術[J].雜交水稻,2010(2):32-33.
【關鍵詞】農業工程;信息關鍵技術;應用;發展趨勢
隨著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日漸成熟。信息技術在農業工程中的應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源,同時,信息技術在農業各領域中的應用,也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產生較大影響。基于信息技術對農業工程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究信息關鍵技術在農業工程中的應用。
1農業信息化發展中的關鍵技術
1.1虛擬儀器技術。虛擬儀器技術在應用時需要同時結合硬件和軟件,并且對硬件軟件的要求較高,硬件為模塊化硬件,同時需要較高性能,使用模塊化硬件可以滿足全面需求,比如同步和定時應用,軟件需要具備靈活高效能的特性,用戶可以根據需求創建界面,只有將高性能的硬軟件結合使用才能達成相應的應用目的,另外,為了使虛擬儀器技術達到最大化優勢,還要使用具有集成作用的軟硬件平臺,在軟硬件以及軟硬件平臺的共同應用下,才能發揮虛擬儀器技術的高性能、高擴展性、高效率、高出色等優勢。虛擬儀器技術結合計算機、儀器儀表以及傳感器等技術,可以在硬軟件的應用下模擬生產條件,并對生產信息進行跟蹤和記錄,在農業生產方面,可以提前模擬生產情況,并供專業人員分析和改良,提高農業生產力,實現對農業的智能化管理。1.2專家系統。專家系統通過獲取某一領域內專家的知識,并將這些專家知識進行對應編輯,并存放到知識庫中備用,以便于解決該領域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知識庫是整個專家系統的核心,同時,獨立于其他構成部分。專家系統是解決專業問題的主要系統,而知識庫就是解決問題的知識源,在遇到問題時,需要調動知識庫內對應的知識,從而得到解決。推理機構相當于專家系統的管家,控制專家系統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并了解用戶的需求,以及用戶為什么要解決這一問題。人機交互界面傳輸主要信息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方便用戶查看和記錄。1.33S技術。3S技術指遙感系統(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當前,3S技術在農業工程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下面對這三種技術進行詳細介紹。遙感技術(RS),即對大面積空間內的信息進行提取,形成相應的數字圖像,根據不同要求或者需求,對數字圖像進行加工,成為能夠被人們使用的信息。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使用遙感技術獲取數字圖像的分辨率會越來越高,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加精確的信息。通過遙感技術獲得圖像需要進行加工和處理,處理方式主要有數字圖像預處理和數字圖像分類兩種,或者說這兩種處理方式也是不同的處理步驟,數字圖像預處理是對獲取的初始數據圖像進行初步處理,通過消除原始數據中的噪音、增加圖像視覺效果等,使目標呈現更加清晰,而數字圖像分類是在數字圖像預處理之后,也就是在獲得清晰的目標后,使用科學的方式對目標圖像分類,通過分類便于更加準確的獲取目標信息。地理信息系統(GIS),即能夠存儲空間信息和數據,使用圖形表達內容,具備空間分析、空間定位和檢索技術。全球定位系統(GPS),即可以對地面上任何一個點位進行定位,然后精準測算出該點位的坐標位置,具體精度為厘米數量級,使用全站儀或者激光測距儀就可以精準測量坐標距離。全球定位系統可以直接獲取某一點位的信息,結合遙感技術,可以對遙感技術下所獲得的定位數據進行校正,使信息更加精準。1.4數據挖掘技術。數據挖掘技術可以存儲所獲得的數據,并能夠對數據進行分類、分析和處理,其中,對數據的分析、挖掘數據背后隱藏的信息以及特征是關鍵,這樣才能實現數據的意義,為人們決策或者分析提供基礎。數據挖掘技術對于涉及信息廣的領域尤其重要,以農業為例,農業生產多樣復雜,通過現代化的手段或者技術獲取生產信息之后,要將數據及時入庫,在入庫的過程中,要做到智能化處理,即對信息或者數據進行分類、歸納、分析、整理以及智能化管理,并確定信息來源,建立對應的信息挖掘途徑,這個過程包含數據庫、統計學、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最重要的是對數據進行挖掘,了解數據的特征以及涵義,為之后的決策打下基礎。1.5數據融合技術。數據處理技術是對信息進行自動化綜合處理,以傳感器為載體,通過傳感器獲取外部信息,并對所獲數據進行多級別、多層次和多方面處理,挖掘數據或者信息深層的含義,數據融合技術下使用傳感器綜合處理數據和單一的傳感器處理數據不同,前者對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更加全面、完整,并實現了對傳感器的高效率運用。
2各項信息技術在農業工程中的應用
2.1虛擬儀器技術在農業工程中的應用。虛擬儀器技術將虛擬和智能結合,作為一種以計算機為載體的智能資源,在農業工程中得到深入應用,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精密播種機虛擬儀器檢測系統和種子成長虛擬檢測系統。精密播種機虛擬儀器檢測系統通過自動化檢測和管理方式,從常規臺架試驗的所有項目獲得相應數據,并能夠展示相應數據,主要包含合格粒距平均值、落種性能以及種子落地速度,通過這些數據,可以了解播種情況,或者對有問題的播種進行及時處理,優化播種工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使用者可以直觀的看到數據信息,并對數據進行記錄和分析,將數據和播種標準進行對比,提高播種成功率。種子成長虛擬檢測系統是通過智能化的方式,模擬種子成長所需要的環境,一方面,可以減少投入實際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種子成功率,在模擬狀態下優化種子成長環境,然后根據模擬情況指導后續的實際種植。另外,虛擬儀器技術對水果分離和選配做出重要貢獻,以蘋果分選為例,在分選時使用蘋果分選系統,通過計算機展現圖像,對圖像進行分析,然后根據圖像情況確定閥門開關,便于在之后實現智能化、自動化分選。虛擬儀器技術在農業工程中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并提高農業生產質量。2.2專家系統在農業工程中的應用。專家系統應用于農業工程中區別于傳統的農業,在傳統農業發展中解決問題主要以工作者的經驗為主,但是很多農業從業者的學歷較低,掌握的專業知識較少,在解決問題時容易受到限制。專家系統是通過建立專家知識庫,將農業生產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轉化,明確需要哪些知識解決,并確定常用的專業知識,將知識調入專家知識庫中。現代農業中很多從業者基本以高學歷為主,專業性強,這一點和專家系統的使用相符合,從業者的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都可以調入專家知識庫中,方便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專家系統結構中,知識庫專門存放農業領域方面的專業知識,當遇到問題需要調動知識庫中的專業知識時,只需要工作人員輸入關鍵詞或者相關信息就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推理機構控制專家系統工作的整個過程。2.33S在農業工程中的應用。遙感(RS)可以利用電磁波特性對物體以及所處的客觀環境進行監測,獲取物體的信息,并能夠對物體進行精細化管理。在農業工程中,遙感技術主要通過遙感器發射信號,對農作物的耕作情況進行遠程管理,比如農作物生長情況、產量、種植密度、種植環境、自然災害情況,也可以對一定空間區域內進行全天候的實時精確監控,掌握種植區域內自然條件以及土壤的變化情況,獲知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并可以提前做好預防措施,遙感對農作物的遠程距離監控也可以做到精確化,通過監控了解農作物種植的詳細情況,為了解農作物生長環境打下基礎。地理信息系統(GIS)服務于農業的精細化耕作,對農業實行動態化和智能化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可以處理空間地域信息,獲取信息后能夠掌握空間地域內的自然條件、土壤條件以及病蟲草害情況等,然后將這些數據信息輸入到計算機中,計算機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實現對農業種植的動態化管理,這一應用可以判斷所在空間是否適合耕作,并能夠為精細化耕作做好準備。另外,地理信息系統也可以進行有效調查農業資源,通過處理空間內信息,獲得氣候圖、實時圖像,并進行相關處理,將氣候圖、實時圖像整合為空間數據庫,將空間數據庫和實際數據結合起來,實現農業資源的自動化管理。同時,也可以對現有的土地資源進行整合和分析,明確土地資源的使用情況,對土地資源重新規劃,避免資源浪費,實現資源合理利用和布局,以及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可以精準確定空間內的某一位置,或者對某一物體進行精確定位,主要包含地面控制站、地面監控站、空間導航衛星等組成部分,目前主要使用美國的GPS系統,該系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意氣象條件中接收4顆以上衛星的信號,在農業工程中主要使用GPS定位作業者和作業機械的具置。另外,將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以及全球定位系統結合應用在農業工程中,可以通過遙感獲得農作物的生長數據,使用地理信息系統獲取農作物種植地圖,然后在農機上安裝GPS,就可以指揮農機自動行走,完成耕地、播種、鋤草、灌溉等工作。2.4數據挖掘技術在農業工程中的應用。當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使得很多農業數據以及信息變得越來越龐大、復雜,使用傳統的人工分析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的要求,所以,需要使用現代化技術來儲存、分析數據。我國地域遼闊,農業種植面積大,并且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不同,在農業種植中面臨著很多變動因素,比如自然災害、土壤條件、病蟲草害等,要想科學的應對這些變動因素,就需要找到對應措施,并能夠預測事件的發生,做好預防措施。數據挖掘技術通過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的方式,將獲取的信息儲存起來,并對信息進行分類和分析,挖掘數據或者信息的延伸含義,以及數據呈現的特征,能夠對動態記錄和分析,并能夠根據變動情況及時更新數據,便于查詢和使用。2.5數據融合技術在農業工程中的應用。數據融合技術是對多個傳感器進行融合,實現對信息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一般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主要用于精準農業關鍵技術的研究中,使用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技術可以實現對數據的智能檢測、管理和控制,而精準農業是對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綜合應用,使用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可以大大提高精準農業研究的準確性。
3信息技術在農業工程中的發展趨勢及對策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農業向專業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因此,現代農業是傳統農業的革命,改變了原有的生產和發展方式。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疆域遼闊,農業種植面積大,農業在我國的產業發展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推動農業向現代化發展是必然趨勢,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挑戰,因此,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我國現代農業的全球化、智能化、專業化是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我國和發達國家相比,現代化農業發展較為落后,同時,在農業機械化、農業生產規模、農民文化素質方面沒有達到理想水平。所以,需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體系,進行專業化理論研究,結合農業實際發展情況,推動現代化農業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和管理上的應用;大力培養農業專業化人才,提供農業勞動者的素質,使農業從業者具備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建設現代化農業信息網絡,讓大眾了解農業發展以及相關農產品,為農產品流通打好基礎;發揮政府的作用,并結合科研機構以及企業,共同為現代化農業努力,推動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高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信息技術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能夠綜合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才能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要組成部分,改變了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對于我國的現代化農業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同時,信息技術為農業發展提供諸多優勢條件,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更多方向,不僅降低農業從業者的勞動強度,還大大提高生產效率,使農業在我國的產業發展中貢獻更多力量。當前,在我國農業工程中已經應用很多信息技術,這些信息技術也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但是,我國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較晚,并且很多信息技術的使用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設備等,加之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農作物種植環境不同,這也加大了信息技術的應用,所以,我國農業對信息技術的使用還不成熟,同時,沒有實現信息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全面普及。為此,相關工作者、研究者應該進一步研究設備的使用和更新,爭取能夠讓信息技術更快、更好、更全面的融入到現代化農業中,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體系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徐小淇,李燕凌.中國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研究——基于省域視角及2003—2016年數據的分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03):58-66.
[2]石元春.我國農業的信息化改造,中國農業科學技術政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7.
[3]聶磊.淺談農業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J].農墾農機化,2018,12(09):198-201.
[4]郝小華.機械工程智能化的發展趨勢探討[J].經營管理者,2015,11(12):188.
論文關鍵詞:信息傳播效果評價農業
1傳播效果評價的重要意義
傳播活動是一項有目的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是以追求一定的效果為先決條件的。就農業傳播而言,可以說,自從有了人類農業活動,也就有了農業信息的傳播,人們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的思考、發現和創造就是農業信息傳播的內容。千百年來,人類農業技術的進步都仰賴于農業信息的傳播和農業技術的推廣。
傳播效果是指傳播者發出信息,通過一定的傳播渠道到達受眾之后所引起的受傳者思想與行為的變化。人類的信息傳播活動,無論是人內傳播、人際傳播,還是組織傳播、大眾傳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傳播,人們都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進行的。農業信息傳播的目的,就是為了傳承農業生產技術和對自然界的認識的積累,實現農業對人類生活的改善,促進人類經濟文化活動的開展和提高人類的生活水準。
農業信息傳播效果的科學評價,有助于農業信息化,有助于農民盡快掌握先進技術和市場信息,有助于提高農業市場的競爭力,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模式,推進農村及農業生產的科學管理,加快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2農業信息的傳播與傳播效果的實質
信息傳播的效果是各種傳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應,也是受眾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發生的具體變化。這些變化有的可能微不足道,有的可能引人注目甚至轟動一時,更有經久不衰的,也有潛移默化的,這些都是農業科技信息技術傳播效果的實質所在。
任何農業信息傳播的效果都可以說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2.1構成受眾的變化
如受眾因獲得信息而增長了知識、智能(能力的提高),改變了價值認知、關切態度和行為模式等。
2.2農業信息的特征影響
如農業信息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內隱性、積累性和恒常性,而且具有層次性和多面性,這些特征性質決定了農業信息傳播的效果。
2.3效果形成過程
農業科技信息的擴散和效果的形成過程可大體分五個階段,即信息本身所表達的技術、媒介的傳達、主要受眾接受、次要受眾接受及受眾全體的接受程度。
2.4影響農業信息效果的形成因素
(1)人的因素:包括傳播者(編、導、播)、中介者(如農業技術推廣站)和受眾(信息接受者的立場、經歷、智能、心理、興趣、個性特點等);
(2)信息因素:所傳達的信息的真實性、新穎性、適用性及信息的可接受度等;
(3)媒介因素:各種媒介的成功應用,如書、刊、報、廣播、電視、電影等媒介的特點和優勢直接影響信息的傳播及受眾的范圍與接受程度。
3傳播效果評價的主要方法
目前,有影響的傳播研究方法的專著,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已出版了不少,但是,專門研究傳播效果分析方法的著作卻很少。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以及人們對傳播學認知度的提高,很有必要在深化研究傳播學研究方法的同時,把傳播效果分析研究提到議事日程,這既是傳播學發展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傳播效果的需要。
3.1定盤分析法
從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發展過程來看,要能夠準確地把握事物的性質,首要就是把握事物的量,因為,只有把握一定的量,才能精確地把握事物的特性、性質及各因素的關系,進而為科學的決策提供依據。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是調查分析法。
3.2定性分析法
在信息傳播效果定量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對傳播效果做進一步的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
目前,傳播效果的定性分析在傳播學界還沒有形成共識,但是在有些傳播學的著作中已開始使用這個概念,并提出了一些定性分析方法,比如實地觀察法、小組座談會法、深層訪談法等。但是,這些方法都是一些中性的分析方法,在定量分析過程中可以使用,在定性分析中也可以使用,包括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調查分析法在定性分析過程中也可以使用。在實踐中,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可以相互補充,共同使用的,所不同的是對于獲取結果(材料)的分析上有不同的角度。在科學研究中,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礎,定量分析可以使定性分析更精確化,只有進行科學的定量分析,才能夠更精確地描述研究對象的特征、性質以及各因素之間的關系。盡管這樣,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不能等同的,更不能相互替代。就其分析方法來講,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是調查分析法,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是理論分析法。
4理論分析法在傳播效果評價中的應用
理論分析法是一種建立在客觀實際基礎上的科學抽象分析法。根據傳播學的發展過程,傳播效果研究所采用的理論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4.1專題論證法
在傳播過程中,人們會碰到許多專題,可以針對某一個專題采取無結構的、面對面的、直接的論證。這種論證既包括“正面”的論證,也包括“反面”的論證,這兩個方面的論證對于研究傳播效果都是十分有益的,特別是“反面”的論證,有時比“正面”論證對研究傳播效果更有意義。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在一個時期很難確定傳播效果的性質,有時“反對”者的觀點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而“正確”的觀點實踐證明是錯誤的。由于采用專題論證法所研究的問題比較集中,正反面兩種觀點所借用的材料既廣泛又有代表性,便于深化研究傳播效果。
4.2個案分析法
個案分析法既是研究傳播效果常用的定性分析法,也是其他理論研究常用的方法。個案分析法的關鍵是選擇有代表性的案例,否則,即使個案分析如何深刻,也不可能解決帶有普遍性的事物所要解決的問題。個案分析通常有以下幾個步驟:
(1)選擇個案。選擇適當的個案,如農業實用圖書,現在的圖書傳播體系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通過新華書店渠道銷售,存在著圖書出版和銷售體系。此體系可作為農業信息傳播效果的理論研究基礎。
(2)選擇個案中的關鍵性問題。通過對圖書出版和銷售體系的研究,可得出媒介具有二重性的結論,并為媒介的產業功能及宣傳功能的實現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經濟方面的準備。目前,理論界對媒介二重性理論和媒介產業化經營理論不僅已形成共識,而且是定性分析傳播效果研究的一種重要的理論依據。
(3)延伸性研究。在對已選擇的個案進行深化研究的基礎上.可以采用延伸性研究方法.把個案研究成果擴展到相關領域,比如報業領域、網絡領域等,進而形成系統的媒介傳播理論。
(4)歸納性研究。理論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個案分析的目的是通過對點的分析,尋找到一種理論的基本架構,并確定選擇的個案在宏觀的理論架構中的位置。歸納性研究不是指對個案研究本身的歸納,而是把延伸性的研究成果用歸納的方法把已形成的宏觀理論系統化,進而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5)應用性研究。定性分析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過個案分析的方法抽象出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并能夠科學的把這些理論應用于實際,解決現實生活中碰到的各類問題。比如傳播效果的定性分析,目的是為了抽象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傳播效果理論,進而解決傳播過程中的各類相關問題。
4.3集成研究法
集成研究法是定性分析常用的一種方法,其具體做法是把前人或別人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使其系統化、理論化。目前,關于傳播效果的研究,已有許多傳播學研究者或傳播學家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理論觀點,現在可以運用集成研究法使其系統化、理論化,進而指導傳播者的傳播行為,為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4.4抽象研究法
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是理論研究常用的一種方法,它是指在認識上把事物的規定、屬性、關系從復雜的整體中抽取出來的過程和結果。在傳播過程中,一方面是傳播內容具有復雜性,另一方面是受傳者具有復雜性。傳播內容的復雜性決定了受眾群體必須具有多樣性、多層次性,否則,所謂的傳播效果就難以實現;受眾者的復雜性決定了同樣的傳播內容對受傳者影響度的差異性,進而影響著傳播效果的實現程度,影響著傳播者的決策行為。抽象研究法可以從這些復雜的現象中抽取出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或者具有普遍性的東西,為傳播者的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4.5科學預見法
科學是一種系統的知識。運用科學預見法來研究傳播效果,對研究者有很高很具體的要求。第一,研究者必須具有扎實的理論傳播學和應用傳播學的基礎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善于發現或創立具有傳播學前沿的理論性問題和新理論。第二,占有翔實的材料,并具有很強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第三,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和是非判斷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基本條件,才能在正確認識現有傳播效果的基礎上對未來的傳播效果作出科學的預見,才能很好地把握人類傳播活動的方向。
5結論
傳播效果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研究傳播效果的兩種基本方法,也是目前傳播學界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無論是理論傳播學,還是應用傳播學以及各分支學科,都應該重視對傳播效果的研究,都應該注意對這兩種基本方法的運用,這是傳播學發展面臨的一種新課題。這兩種方法運用得好,傳播學就會得到更快的發展,新的應用傳播學及其分支學科將會在更廣泛的領域得到發展。否則,只會停留在現有的水平上。
關鍵詞 小麥;超高產;栽培技術;蘇中沿海地區
中圖分類號 S512.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024-01
小麥生產立足“七分種、三分管”的指導思想,以控制播種深度為核心,以提高麥苗的田間均勻度為重點,突出精耕細整,提高播種質量,克服田頭、田邊出苗不整齊、苗質差的現象,實現全苗、勻苗、齊苗、壯苗的效果。以小麥高產創建為平臺,努力實現糧食生產周年高產,追求農業綜合效益最大化,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認真貫徹“精選麥種、精整耕地、精準施肥、精確播種、精細管理”五精技術要點,嚴格執行“精種、擴行、降苗、調肥、保健”的十字栽培技術,多措并舉爭齊苗、促壯苗、攻大穗、奪高產。現將蘇中沿海地區小麥超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田間準備
結合天氣情況和水稻成熟度適時斷水,早茬稻收割前10~15 d斷水,晚茬稻收割前15~20 d斷水,最遲斷水時間不遲于10月12日,斷水后必須及時清理田間積水,田頭、河港等低洼地段每隔20 m開挖1條排水溝,改善秋播田間墑情,10月20日排凈總渠水;根據水稻成熟度適期搶收,提早騰茬,確保小麥適期早播。
2 作業程序
收割―耕翻―曬垡―重耙破垡―施肥(拋肥、條播機找邊)―曬垡―重輕耙交叉耙―重輕耙直耙―播種―化除―開橫溝。
3 精選麥種
一是選種。提高種源質量,加大清選中、小粒比例,提高麥種千粒重。二是包衣。用10.2%福美霜?戊唑醇1∶55包衣,防治紋枯病、莖基褐腐病和黑穗病[1]。三是備種。種子公司按要求標明各批次麥種包衣后千粒重、發芽率,于開播前發放到位。
4 精準施肥,精整耕地
基肥于破垡后機械拋肥,條播機收邊,控制施肥機行走速度,確保施得下、施得勻,不重不漏不露,不得在田間加肥。
水稻割茬控制在20 cm以下,高于20 cm的條田耕前必須進行秸稈粉碎;耕地要耕透熟土層,略帶黃土,秸稈覆蓋效果好,覆土平;耙地要平,不漏耙,破土、碎土效果好,提高整地質量[2]。
5 精確播種
以蘇中沿海、淮河以南地區為例,半冬性品種適播期為10月20―25日,基本苗180萬株/hm2;春性品種適播期為10月25日至11月8日,基本苗195萬~225萬株/hm2。播種機絞土均勻,行距均勻,畦中略高,畦面平整,溝邊行距不超過50 cm,豎溝寬30 cm、深22 cm以上;播深一致,下種均勻,淺播不露籽,播深控制在2 cm左右;對田頭播種機碾壓地塊,及時松土平整[3]。
6 精細管理
播后2 d內,對露種地段及時蓋種,對漏播地段及時采取手扶式播種機補種,確保到頭到邊、一播全苗;播后24 h內進行土壤封閉化除,用50%異丙隆懸浮劑1 275 mL/hm2+50%瑞飛特乳油975 mL/hm2,機械噴霧,配準藥量、加足水量、均勻噴霧、不漏不重,嚴禁在田頭、田間試機,嚴防藥害;化除后高標準配套麥田溝系,開好橫溝、豎溝、邊溝,三溝配套,豎溝要求口寬25~30 cm、溝深20~22 cm,橫溝、邊溝要求口寬22~25 cm、溝深25 cm,散土均勻,拋幅1.5 m以上[4]。
7 肥料運籌
小麥一生總投純N 270 kg/hm2、P2O5 4.5 kg/hm2、K2O 4.5 kg/hm2。半冬性品種于四葉期前,增施苗肥尿素75 kg/hm2;拔節肥于倒4葉末至倒3葉初追施復合肥,以鞏固分蘗成穗;于倒3葉末與倒2葉初追施尿素,以確保孕穗期得力,減小穎花退化攻大穗。拔節肥尿素嚴格掌握“三不施原則”,即基部第一節間不定長不施、群體葉色不褪淡不施、群體不下降不施。劍葉肥于倒2葉至劍葉露尖,施用尿素112.5 kg/hm2 [5]。
8 病蟲草害防治
對感白粉病品種,于3月底至4月初白粉病發病始期提早防治1~2遍,要結合赤霉病防治兼治白粉病。主動防治赤霉病,一般防治不少于3遍,于始穗期噴施第1次藥,隔5~7 d后噴施第2、3遍藥,遇連陰雨天氣、高濕寡照天氣,搶雨前提早用藥,持續干旱少霧天氣,可適當減少用遍數。同時,加強對紋枯病、麥蚜蟲、粘蟲等病蟲害的調查,達標立即防治。對封閉效果差的條田,于小麥三葉期后拔節前及早進行莖葉處理。禾本科雜草重的田塊,冬前小麥田用6.9%驃馬1 350~1 500 mL/hm2,春節后小麥田用6.9%驃馬1 650~1 800 mL/hm2進行莖葉化除;對豬殃殃等闊葉雜草重的田塊,用10%麥喜150~180 mL/hm2;對巢菜發生嚴重的條田,用75%巨星(苯磺隆)22.5~30.0 g/hm2或20%使它隆750 mL/hm2于三葉期至分蘗期噴霧。
9 適期收割
小麥適時收獲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6]。小麥的成熟包括蠟熟和完熟2個時期。一般蠟熟末期是最適宜的收獲期,應及時進行收獲,以獲得高產[7]。
10 參考文獻
[1] 陳遠芳.稻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3):36.
[2] 李月華,李琴,王樹生,等,小麥微噴水肥一體化技術試驗示范初探[J].河北農業科學,2012(7):28-31.
[3] 溫紅霞,吳少輝,段國輝,等.播期對不同習性小麥品種分蘗成穗規律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07(3):37-38.
[4] 趙文彬.黑龍江省優質春小麥超高產栽培技術[J].小麥研究,2007,28(2):17-20.
[5] 朱云集,郭天財,王晨陽,等.兩種穗型冬小麥品種產量形成特點及超高產關鍵栽培技術研究[J].麥類作物學報,2006,26(1):82-86.
1. 水稻超高產基本特征
1.1產量構成特征。以適量的群體穗數與較大的穗型協調產出足夠的群體總穎花量,并保持正常的的結實率與粒重。
1.2群體莖蘗動態特征。在N-n達適宜穗數值,此后無效分蘗增長平緩,至拔節期高峰苗數為適宜穗數的1.3~1.4倍,此后平緩下降,至抽穗期實現預期穗數,成穗率80%左右。
1.3群體光合物質生產動態特征。水稻生長中、后期的光合勢、凈同化率、群體生長率有明顯的光合物質生產優勢。
1.4葉面積特征。至拔節期LAI達到4.0左右;中期增量高,孕穗期LAI高達8.0以上;以后消減緩慢,不早衰,至成熟期LAI仍在3.5左右。
1.5株型特征。5張莖生葉較大,尤其是上3葉最大。基部第1、第2節間較短粗,穗下1、2節間較長。這一特征既利于大穗的形成,又利于抗倒。
1.6群體干物質積累動態特征。前期干物質積累略少;中、后期的干物質積累量均占總生物量的40%左右;最終總生物量大。
2. 超高產調控技術程序
2.1調控的關鍵技術程序
培育壯秧、適當提早移栽葉齡,擴行窄株稀植,以促進早發,延長有效分蘗生長時間,為形成大穗奠定基礎。適當減少生育前中期的氮肥使用量,以減少無效分蘗,控制群體的無效組成。提前輕擱田,控制無效分蘗和低效葉(莖倒4、倒5葉)的伸長,以形成合理的群體葉面積。適當增加穗肥的使用比例,以促進大穗和提高冠層葉片的光合功能。結實期干濕交替灌溉,以維持根系活力,提高結實率。秸稈還田,以保持較高的土壤生產力。
2.2調控技術總思路
各項措施都要為擴大群體總穎花量、構建抽穗至成熟期的高光效群體服務;以超高產群體各階段的生育指標為依據,通過葉齡診斷,采用適當措施,定向、定量調控各器官生長和群體發展;用充分發展壯大個體,構建合理群體的方法,走“精苗穩前-控蘗攻中-大穗強后”的超高產栽培途徑;肥、水等促控技術的應用,應遵循有利于促進有效和高效生長,控制減少無效和低效生長的原則;對各項技術進行精確定量,以最經濟的投入,保證水稻高產優質群體的形成,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3. 超高產栽培技術
3.1精確育苗與精苗精栽
通過適時播種、精播勻播,培育葉蘗同伸的適齡壯秧。采取精苗精栽,以精良的秧苗實施擴行稀植,擴大行距(9 cm×4 cm、8 cm×4 cm、7 cm×4 cm)來改善群體的空間結構,以利于有效、高效的器官充分發育,無效、低效的器官得到適當的控制,以足量的健壯分蘗構建安全性高的強支撐系,有效防止倒伏。
3.2精確施肥
做到有機肥與無機肥兼用,有機肥的用量占總氮量的20%~30%;氮、磷、鉀、硅等配合施用,并因土確定其施用配比;同時特別注意氮肥的精確化施用,在合理施氮量的前提下,基蘗肥∶穗肥以(5~6)∶(4~5)為宜,穗肥的施用重點在倒4葉,這是超高產途徑的關鍵所在。
3.3精確灌溉
切實實施“淺-擱-濕”灌溉技術。淺水栽秧,深水活棵,淺水勤灌,適時擱田,拔節前后復水,孕穗、抽穗有淺水層,抽穗前軟擱,抽穗后間歇灌溉,收獲前7 d斷水。做到時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時。擱田至田邊不發白,田中不陷腳、不裂縫,葉色褪淡,葉片挺起。
4. 病蟲害防治
4.1稻瘟病
發病特點:苗瘟:病苗基部變黑褐色,上部呈黃褐色或淡紅褐色而枯死。潮濕時病苗表面常有灰綠色霉層。葉瘟:病斑呈紡錘形,最外層黃色,內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兩端有褐色壞死線向外延伸呈長條狀,病斑背面產生灰綠色的霉層。穗頸瘟:發生于穗頸上。病部呈褐色或墨綠色。穗頸發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遲的則谷粒不充實,病穗往往從頸部折下,形成吊頸。
防治方法:(1)種子消毒:1%的石灰水浸種;強氯精消毒。(2)藥劑浸秧:用2%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按50g對水25kg的比例,將秧洗凈甩干,浸入藥液中30s取出堆悶,悶30min,然后栽插。(3)噴藥防治:一旦出現葉瘟發病中心,及時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1 000~1 500倍液噴霧;亦可用富士一號,一般用750mL/hm2對水900kg噴霧。在水稻孕穗破口期,不管田塊是否發病,都應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5 kg/hm2對水900kg噴霧防治1次。在抽穗后發現穗頸瘟,用富士一號1 500mL/hm2對水900kg進行噴霧。
4.2水稻紋枯病
發病特點。病斑中部呈灰白色,邊緣呈暗褐色,經常幾個病斑相互連合成云紋狀大斑塊。在陰雨多濕的情況下,病部長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絲狀菌絲體,以后逐漸形成白絨狀菌塊,最后變成褐色堅硬菌核。
防治方法:(1)清除菌源,打撈“浪渣”,鏟除田邊雜草,不用病稻草還田;(2)及時噴藥:用1%(1萬單位)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7.5kg/hm2,或2%井岡霉素1.125 kg/hm2,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kg/hm2對水1 125kg噴霧。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對水1 500kg浸泡一晝夜,過濾后噴霧;或用草木灰375~525kg/hm2直接撒施。
4.3稻桿蠅
危害癥狀:幼蟲乳白色,鉆入心葉內為害,秧苗被害后抽出的心葉上有橢圓形或長條形小孔洞,后發展成縱長裂條,葉片破碎。
防治方法:用18%殺蟲雙3.75kg/hm2對水900kg噴霧。
4.4鉆心蟲
危害癥狀:3種都是以幼蟲蛀入水稻內取食,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被害植株可形成枯心、枯鞘、蟲傷株、枯孕穗和白穗。大螟幼蟲紅棕色;二化螟幼蟲黑褐色,體背有5條縱線;三化螟幼蟲淡黃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