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務共享的概念及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信息技術;企業管理;財務會計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27-0079-01
在我國,IT應用于會計工作中,被稱為會計電算化,它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在廣大的學者、實務工作者及財務軟件廠商的共同努力下,歷經20余個春秋,創下了輝煌的業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與IT本身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相比,以及與以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為代表的知識經濟社會對會計工作的需求相比,尚存在差距,值得我們總結深思。現代信息技術是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核心的通信平臺。由于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及企業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需要,對企業財務管理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集中體現在對數據的及時、準確、共享性等方面的要求,同時大量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也對財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對企業財務管理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著重分析現代信息技術對企業財務會計的影響。
1 傳統會計在信息技術發展下面臨的變革
(1)會計學向邊緣學科發展。我國著名的會計學家,筆者的先父楊紀琬先生在臨終前預言:“在IT環境下,會計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將逐步向邊緣學科轉化。會計學作為管理學的分支,其內容將不斷地擴大、延伸,其獨立性相對地縮小,而更體現出它與其他經濟管理學科相互依賴、相互滲進、相互支持、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2)會計學理論體系的變革。在IT環境下,傳統的會計理論體系將受到強烈的沖擊,包括對會計假設的延伸、權責發生制及歷史成本原則的動搖等。例如,會計假設可延伸到多主體,不等距會計期間,“13”會計期,多幣種等。這些概念在過去手工環境下是難以操作的,也是不允許的,但在IT環境下將易如反掌。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網上公司、虛擬企業的興起,更對持續經營、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原則等傳統會計學的核心提出挑戰。各種無形資產――信息資源、人力資源等一切知識資源的待價而沽將強烈地沖擊著各類會計模型。
(3)會計信息系統質的變革。傳統的會計信息系統、會計過程和模型是為適合工業革命時代的需要,以傳統的會計恒等式和會計循環為設計基礎的。會計信息系統充當了信息的過濾器,負責篩選進入會計系統的信息,然后進行分類匯總以得到相應的財務報表。這是一種典型的基于輸出視角的模型,也是一種面向財務業務過程的模型和視圖。但是在知識經濟社會中,在IT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目標的實現程度、會計信息系統依賴的模型、會計信息系統的結構、會計信息系統的功能、會計信息系統的性能都將發生質的變化。
總之,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正在把會計的方方面面推向一個新時代,變革意味著會計仍將是一個充滿生機的行業。面對即將到來的種種機遇,我們不應只是被動地接受或繼承舊的思維方式和規則,而應積極主動地做好迎接未來挑戰的準備。成功將屬于那些能預見、制定和實施新的“游戲規則”的人們。
2 信息時代企業財務會計的核算模式
(1)核算和監督被淡化,更強調分析、控制與決策。傳統的會計核算和監督已經淡化,但并不是說核算與監督不再重要。在信息時代,會計職能除了傳統的核算與監督之外,分析與控制更顯突出。由于信息技術的應用,企業充分利用網絡、數據庫等技術手段集成的現代管理工具使得企業的定額成本、標準成本切實可行,成為定量分析的基礎;ERP使得企業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同步一致、集成共享,財務人員可以隨時獲得當前的各種財務數據,分析這些數據并加強控制有效提高公司效益將更加重要。同時財務人員將越來越多地參與企業管理與決策,信息技術的產生將對會計職能產生重大影響,而這種影響將隨著信息化進程得到加強。
(2)業務流程與核算流程的統一。傳統的業務流程與核算會計流程相對獨立,但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業務與會計流程的融合和統一成為趨勢。在整個企業流程中,供應鏈管理貫穿始終,財務系統只是充當財務數據的集中器,很多傳統的票據傳遞在流程中被取代,而由業務人員處理,這集中體現在采購管理、庫存管理和銷售管理。而傳統模式下財務人員的很多職能被其他流程融合,財務作為一個模塊緊密集成于其他業務流程中。這包括庫存管理、成本核算、應收應付款管理等。因此,財務人員必須認識到財務管理已經在整個供應鏈管理過程中得到體現。為了適應信息技術條件下的管理要求,財務人員必須了解這些業務流程,以便更好地參與管理與決策。
在信息和網絡技術的強大支撐下,非層級制正呈如魚得水之勢,具體表現為網絡化、扁平化、柔性化和分立化等基本趨勢。運用信息化、網絡化手段能夠提高企業的組織效率,使減少管理層次和管理職能部門成為企業改革與調整組織結構的新時尚。企業利用網絡公告板或是網絡即時通信工具消息越來越普遍,上級向下級通知或是網絡會議也可運用此種方式,這樣就避免了時間場地的限制,只要提前消息就可以及時召開會議,保證了事件傳遞的高效性。
(3)信息的高度集成與統一。信息技術的主要特征就是信息的集成與統一。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使得企業的財務數據能夠充分共享,數據不再是支離破碎,惱人的數字將會變成連貫的音符。與數字整天打交道的財務人員將充分享受到信息技術帶來的高效率。你不必再為成堆的單據茫然,可使庫存管理得到實質有效的控制,成本管理也不再只是停留在核算層面上,所有的數據都是集成共享的。
(4)會計人員參與管理,為企業創造價值財務管理是企業的核心管理,信息技術條件下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充分行使職能,全面參與企業管理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和提高競爭能力。
3 企業財務會計應對信息化發展的對策
(1)改變觀念及意識,加強學習。信息技術要求我們必須適應形勢的發展,我們必須首先突破原有的觀念及意識,加強學習,不斷用知識改變行為。除了財務專業知識,更多的是現代企業管理、生產運作、流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積累。只有具備相關的知識背景才能更好地參與決策與管理。
[關鍵詞]社會資本;注冊會計師社會資本;審計質量
[DOI]10.13939/ki.zgsc.2016.35.144
在當今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的背景下,CPA審計方面的作用愈加凸顯。不僅為財務報表使用者提供了可靠的信息,還推動了我國資本市場的長足發展。然而,近幾年我國出現了不少財務造假事件,嚴重影響了社會各界人士對財務報表審計的信任,因此提高審計質量已經成為CPA行業首要解決的問題。國內外不少的學者研究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幾乎沒有從社會資本的角度進行研究。鑒于此,本文試著研究注冊會計師社會資本對審計質量的影響,以期拓寬審計質量研究范圍。
1 社會資本及注冊會計師社會資本概述
1.1 社會資本的概念及功能
1.1.1 社會資本概念
社會資本是在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被提出后出現的第三類資本。對于社會資本的定義,總體來說有三種觀點。
(1)能力觀。持該觀點的人認為社會資本為:透過成員身份個人可以在網絡或更加廣泛的社會結構中不斷提高掌握獲取稀缺資源的能力。即社會資本就是一種跟獲取稀缺資源有關的能力。
(2)資源觀。持該觀點的人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社會資源,它能夠不斷創造價值。Lin Nan(2001)提出:社會資本是一種期待在市場中得到回報的資源,它往往鑲嵌在社會結構中及社會關系中進行投資,而且制訂有計劃的步驟以獲取流動的資源。可見,社會資本、社會關系及社會網絡三者之間存在牢不可破的聯系。
(3)社會規范觀。Robert Putnam(1992)指出社會資本是指能夠通過運用協調有效的行動使社會效率的信任、規范及網絡的提高。他主要從社會規則、信任、制度這幾個方面對社會資本進行研究。強調社會資本是組織的一種特征,并且這些特征可以促進溝通與協調,社會效率也就隨之提高。
1.1.2 社會資本的功能
(1)促進信息流動。由于市場機制的不完善,使得特定網絡位置的個體能夠獲取他人難以得到的信息,這些信息也可以為他們提供機會去使用特有的資源,并可以得到較好的回報。所以降低了交易過程中產生的成本。
(2)強化與認可作用。個體作為社會網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掌握的社會資源能準確地確認和識別它自身的價值。行動個體如果與共存的網絡中的相關聯的組織或個體共享資源,則可不斷強化對其身份和社會的認可。
(3)信任作用。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可以通過該社會行動主體在其所處的社會網絡中的位置以及它能調動的資源的能力得到充分體現,另一方面,這種身份地位恰恰是一種體現社會信任程度的證明。透過這種網絡關系,個人的身份足以為他積累遠遠高于個體資本的無形資源。
1.2 注冊會計師社會資本分析
1.2.1 注冊會計師社會資本概念
本文認為,注冊會計師社會資本是指以注冊會計師個體為中心結點,組成了一個包含了社會網絡(地位、可獲資源、能力等)、信任及聲望的總和。由此可見,CPA的社會資本離不開所處的社會網絡,只有在這個社會網絡中才會發揮其社會資本的作用。
1.2.2 注冊會計師社會資本的形成
CPA社會資本的形成受其所處環境與自身的各種因素綜合影響。CPA社會資本主要是指在這個社會網絡中的聲望和建立的信任。現今信任是個體產生合作的紐帶,更是累積社會資本最基礎的要素。因此,CPA要想提高其社會資本,首先要建立起自身的信譽度,這樣他們的專業技能才能獲得公眾的認可。此外,他們的個人品德與社會地位也會影響其社會資本量。反之,CPA的信任與聲譽的累積過程也是其社會資本累積的過程。
1.2.3 注冊會計師社會資本對其行為的影響
社會結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信任。信任水平越高,越能促進CPA的自我監督行為。我們知道,獨立性是CPA執行審計業務前提條件。他們保持獨立性的動力源于自身的聲譽資本,而聲譽是在社會信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社會的信任度對CPA的獨立性非常重要。他們為了維護其聲譽,就會自覺保持獨立性,從而避免信譽遭到損失。與其說信任聲譽高的CPA,不如說是信賴所處的社會關系網絡。他們在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地位和動用資源的能力很大程度取決于社會對他的信任度,這也是保持獨立性的重要保障。
1.2.4 注冊會計師社會資本的測量指標
本文將CPA的社會資本細化為四個具體指標:①縱向維度;②橫向維度;③CPA聲譽;④CPA認知維度。其中,縱向指標與聲譽指標反映了CPA的網絡資源動用能力,橫向維度、縱向維度及聲譽反映了CPA的社會關系網絡特征。
2 注冊會計師社會資本對審計質量的影響
2.1 注冊會計師縱向關系網絡對審計質量的影響
CPA縱向關系網絡主要是指與政府或其相關部門、國有企業等的社會網絡關系。如果在政府或其相關部門中任職過,他們的政府關系資源就會比較豐富。政府對企業起到非常重要的監督作用。對一些違法欺詐的行為也有制裁的責任,從而保護了相關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此外,社會網絡結構也要求他們秉著公正公開的原則,對企業的財務報表更好地監督。CPA鑒于這樣的經歷,并且在這種環境中受到正面的影響,就會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進行審計。
2.2 注冊會計師橫向關系網絡對審計質量的影響
CPA橫向關系網絡主要是指與其他會計師事務所間的關系網絡。如果CPA在事務所所處位置發生變動,那么社會網絡中的結點也會發生變動。由社會信任金字塔結構理論可知,主體之間的互相依賴有助于信任與聲譽的建立,并且任職的職位越多,主體鏈越長,就會受到更多人的關注。處事的行為便會愈加謹慎,處理的事項也會更復雜,累積的經驗也就越多。這便有利于其發現企業的重大錯報風險,找出各種財務信息錯誤及管理層舞弊行為。
2.3 注冊會計師的聲譽對審計質量的影響
眾所周知,具有CPA執業資格的個體往往是其自身價值提升的重要體現,其自身的聲譽也會隨著自身價值的提升而提升。站在聲譽的角度,CPA也會通過努力工作提升自身的業績從而提升其聲譽。他們更加注重外界人士的評價與認同,目的是為了維護他們的社會形象,而且有利于他們順利完成工作任務。因此,注冊會計師的聲譽對其順利開展審計工作至關重要。
2.4 注冊會計師的認知維度對審計質量的影響
CPA的認知維度包括:①職業認知能力。指是否具有積極向上的從業態度,對其從事的工作有著充分的認知。職業認知能力越高,注冊會計師越能更好地保持獨立性,越能避免審計意見被購買的現象。②專業能力。專業能力越強,掌握的知識越多,越能識別出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及管理層的舞弊行為,因此能夠更好地對企業的財務報表信息進行監督,從而提高財務報表審計質量。
3 結 論
本文研究了CPA的社會資本對其審計質量的影響,并將CPA社會資本細化為四個具體指標(縱向維度、橫向維度、聲譽及認知維度),并且發現這些指標均可以提高審計質量。然而,本文并沒有研究出一種能夠量化注冊會計師社會資本的方法,只是籠統地進行了理論的分析。研究不足之處有望日后加以補充與改進。
參考文獻:
關鍵詞:電子商務;經濟管理;策略
電子商務在現代經濟管理中的應用不斷加深,相關從業者應當對電子商務的特征形成深刻認識,了解現代經濟管理中電子商務的運用模式,以便不斷對其進行研究,推動電子商務和經濟管理工作進步發展。
一、電子商務的概念及特征
1.電子商務的概念
對于電子商務而言,在不同的領域及國家有著差異化的定義,但在這些定義內容中都強調了網絡技術與電子設備的重要性。伴隨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其內涵不再僅限于購物,還包括諸如配送物流等服務。自動化數據收集、線上事務處理、供應渠道管理、電子數據互換、電子交易平臺、存貨管理、以及電子貨幣的交換都屬于電子商務的范疇。
電子商務從狹義上而言指的是借助包括互聯網與數據庫等電子工具,在全世界范圍內所展開的貿易與商務活動。這一商務活動是以計算機與網絡作為平臺而進行的各類商務貿易活動,包括服務與商品的提供者、中介商、消費者、廣告商等貿易活動相關方的全部行為。這一定義便是人們對電子商務的一般性理解。
從廣義上而言,電子商務(其詞源來自Electronic Business)指的是通過網絡電子方式所展開的商業貿易活動。借助網絡、計算機等信息化工具,使合作伙伴、供應商、公司內部以及客戶間能夠在貿易過程中實現信息共享,進而使不同企業間的業務流程更具電子化與信息化。電子化的實現能夠更好地同企業內部生產管理的信息化系統相協調,提升企業在資金、流通、庫存、生產等環節上的效率。
2.電子商務的特征
第一,普遍性。作為一種新式的貿易方式,電子商務將政府與消費者、流通企業與生產企業帶入到一個全新的數字化、網絡經濟領域中來。
第二,方便性。在電子商務的環境下,貿易及交易各方不再像以往一樣有著較強的地域性,客戶可以相當方便的完成較為繁雜的傳統商業活動。例如通過網銀,客戶可以隨時隨地地查詢賬戶信息、賬戶存取等活動,進而使客戶能夠享受企業所提供的更為優質的服務。在這一活動中,有更大量的人脈資源的溝通與挖掘。
第三,整體性。電子商務可以以規范化的流程處理各項事務,使對電子信息的處理和人工的操作集成為一個更為整體、全面的系統,這有利于提高對物力與人力資源的利用率,同時也有利于提升系統在運行過程中的準確性與嚴密性。
第四,安全性。安全性對于電子商務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其需要網絡能夠提供出一種客戶端與企業端、客戶端與客戶端交易與溝通安全的解決方案,如防病毒保護、存取控制、簽名機制、防火墻、安全管理以及加密機制等。這同以往的商務活動存在著較大的差別,更具嚴謹性,相對更安全。
二、以電子商務為基礎的現代經濟管理模式
1.重新確定了經管目標
在電子商務的環境下,企業如果在繼續使用傳統的電子商務目標,就會對其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那些想要尋求更長遠發展的企業大多重新確定了一個較為合理的財務管理目標,以尋求更高的商業利潤。重新設定的經濟管理目標是在建立在企業的基本情況之上的,是在對企業的各方面的實力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評之后才確定的。企業經濟管理目標的重新確定并不完全是建立在獲取更高經濟利益的基礎之上的,確保企業原有的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其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內容。新的經濟管理目標認識到了股東決策在企業董事會當中的作用,強調企業應當在股東的最大利益得到保障的基礎上開展與之相關的經濟管理工作。
2.重做了經管組織設計
電子商務是企業經濟管理的基本要求,重做的經濟管理組織設計是按照這一要求進行的,其所涉及到的原則、戰略、措施以及流程等都是以這一要求為基本參照標準的。企業的管理者首先對該企業經濟管理所涉及到的必要基本結構及其相關數據做了一個較為深刻的了解,并對此進行深入分析,在確保其具有一定的落實價值之后應允相關人員進行新的經濟管理組織設計。如此一來,企業的管理層次便更加清晰,各種隸屬關系也更加明了,再由其開展相對應的經管組織設計工作,不僅能夠提升其工作效率,還能更好地對企業的財政經濟狀況進行控制,完善好各類質量評估工作。這樣,于企業對各部門的管理而言,其目的性和效率性也更強。
3.重構了經管信息系統
上述兩種變革已經使企業的經濟管理信息系統得以重新構建。很明顯可見,該系統是在電子商務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構建,主要分為決策導向、控制導向以及核算導向三種模式。電子商務背景下的企業信息技術大多都呈現出智能化、信息化和電算化趨勢。而這三種模式剛好與企業信息技術的三種趨勢相互匹配與支持。這樣一來,通過電子商務所進行的電子階段或者轉賬等功能就變得更加高效和安全,與此同時,網絡財務管理方式也開始向透明化趨勢發展。此外,加密技術、風險控制以及監控操作分離等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電子商務背景下經濟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三、應用電子商務進行現代經濟管理的策略
1.完善網絡系統
于各大企業而言,對其經濟管理的處理本身就較為復雜,再在其中加入電子商務,就需要對其開展更加細致的工作,以使二者更好地匹配在一起,使各環節環環相扣,實現企業經濟管理效率的最大化。網絡系統對電子商務下的經濟管理工作的影響作用非常大。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要想做好經濟管理工作,就必須采取一些能夠迎合時代特征的措施。企業首先應當做的就是要建立完備的網絡系統,以將經濟管理的各個環節融入其中,以提升企業的整個經濟管理水平。企業只需要對這些網絡設備進行管理和控制,便能夠實現對企業經濟管理系統的有機整合,達到網絡一體化的目的。此外,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對企業經濟管理工作來說也極為重要,該系統能夠實現對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經濟管理工作的同步開展。一方面,即對內部而言,企業應該在對行業及其經營對象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管理系統選擇,并且一定要保證其是能夠適用于自己所開展的業務的。另一方面,即對外部而言,其目的是為了通過網絡而獲取外部企業或者市場的相關信息,促進其與外部之間的交流,使其在外部運營方面更加便捷。
2.優化經管業務流程
信息技術是企業整個業務流程的核心,優化經濟管理業務流程就必須從其本質性的問題出發,重新對其進行思考和定位,以實現對企業整體的管理。對于產品的生產、成本、效率、質量以及服務等細節也應該加以重視,突顯企業經濟管理的開放性特征,以此加強企業各部門之間或者企業內外之間的協作,增強彼此的聯系。在此過程中,一定要以企業的財務管理部門為中心,各部門依據對從財務部門中獲取到的信息數據的分析開展自身的業務工作。如此一來,財務部門就成為企業的中心樞紐,所有部門都圍繞其開展各自的工作,各部門之間的業務處理和反饋速度都能夠得到很大提升。
3.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行業標準
行業標準這一概念相對較新,在我國發展的起步較晚,現在仍處于起步階段,其具體的細節及其執行方面都不算特別完備。電子商務是實現企業經濟管理的重要平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企業經濟行業。行業整體效率的提高及其具體目標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電子商務和網絡系統的有機結合才能實現,二者缺一不可。一旦有一個方面出現問題,就會影響企業系統的鏈式運作。所以,建立一個與之相適應的統一的行業標準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在統一的行業標準之下,企業才能科學有序地運行,其整體效率才能逐漸得到提升。所以無論是對企業內還是企業外來說,規范的行業標準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整個行業的長足發展。電子商務作為以開放性的平臺,行業標準化的推進一定能夠促使企業朝著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
四、結束語
由此可見,在電子商務背景下,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經濟管理工作是極為明智的選擇。電子商務所具備的普遍性、方便性、整體性和安全性等特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業的經濟管理工作更加符合電子商務時代的要求。通過完善網絡系統、優化經濟管理業務流程以及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行業標準都是促進企業利用電子商務開展經濟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孫亞麗,等.電子商務在現代醫院經濟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5,13:64.
[2]王回南.電子商務在現代醫院經濟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02:99.
[3]張鵬.計算機網絡技術在現代電子商務中的應用[J].電子制作,2015,14:28.
【關鍵詞】 商業銀行 異質性資源 智力資本
一、引言
在知識經濟時代,實物資產和財務資產不再是企業績效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取而代之的是知識、技術、企業信息系統、組織結構等無法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的資源。
商業銀行屬于金融行業中的知識密集型企業,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其核心競爭優勢的形成主要依賴于企業所擁有的智力資本。Mohiuddin et al. (2006)對孟加拉商業銀行的研究、Maria,Bontis(2008)對葡萄牙銀行業的研究、Muhammad&Ismail(2009)對馬來西亞金融行業上市公司的研究以及Mahesh et al(2013)對澳大利亞金融部門的研究,都證實了智力資本對企業績效的正向影響作用。
因此,深入認識智力資本、對智力資本進行有效管理,對于商業銀行的高效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智力資本的定義及其異質性特征
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智力資本概念進行界定,早期研究多將其界定為企業的無形資產并視其為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Davenport和Prusak(1998)將智力資本定義為結構化的經驗、價值觀、背景信息及專家見解的集合,并且能夠為評估與吸收新的經驗和信息提供參考。國內研究者對這一概念的定義基本都是從實現持續競爭優勢的角度,將能夠實現企業價值創造并有助于形成持續競爭優勢的動態性知識和能力集合定義為智力資本。根據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智力資本的價值創造能力來源于其異質性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智力資本具備價值性及稀缺性
知識、經驗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并且智力資本的供應是有代價的。一方面,越是先進的知識,其掌握者就越是稀少;另一方面,企業所需的特定知識是需要企業在市場中尋找的,有時甚至在公開市場是難以獲得的。因此,智力資本是具備價值性和稀缺性的。
2、智力資本的共享表現出要素邊際收益遞增的特征
具有實物形態的物質資源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總會發生形態改變或消耗,但是不具有實物形態的智力資本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基本不會發生形態的改變。甚至知識的增值就是在其反復使用中實現的。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智力資本的共享表現出要素邊際收益遞增的特征。
3、智力資本的增加具有類新陳代謝和路徑依賴的特征
雖然智力資本在運用過程中不會發生價值的減損,但是由于技術更新等原因,企業掌握的智力資本就有可能發生價值創造能力的減損而導致被淘汰。這也就意味著企業所獲取的智力資本在應用過程中需要進行不斷的更新。然而,智力資本的新舊更替不是全盤否定式進行的,而是不斷修正、不斷替代著完成的。新知識的出現和運用一定是在已有知識存量和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基礎也就是企業智力資本獲取的路徑依賴性體現。即,智力資本的增加具有類新陳代謝和路徑依賴的特性,并且這一路徑依賴特性又進一步強化了智力資本的難以模仿性。
4、企業掌握的智力資本極難被競爭者模仿
智力資本本身所具有的無形性直接增加了競爭者的模仿障礙。并且由于不滿足會計信息系統的貨幣計量假設以及相關確認條件,大多數智力資本都是無法在企業財務報表中進行反映的表外資產。并且,大量隱性知識的存在也導致智力資本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因果模糊性,使得其競爭者不知道應該模仿什么以及怎樣模仿。另外,企業智力資本的獲取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其他企業即便獲得也需要時間進行理解和整合。即,智力資本具有時間上的難以模仿性。
上述異質性特征說明智力資本是企業特有的、并且是能夠為企業發展提供持續競爭優勢的資源。
三、商業銀行智力資本的具體內容及其衡量
1、商業銀行智力資本的具體內容
目前關于智力資本的研究多以“H-S-C”結構為分類基礎。其中,“H”代表人力資本,表示以個人為載體的、員工可帶走的認知、技能及經驗等內容;“S”代表結構資本,表示以組織為載體的組織慣例、管理系統、知識產權等內容;“C”代表客戶資本,表示來自客戶的知識范疇,多數研究將與客戶的關系也納入這一范疇。
本文認為這樣的研究劃分在指導銀行實際工作時并不適用。商業銀行智力資本可以按照其最終載體劃分為以員工為載體的智力資本和以組織為載體的智力資本兩種類型。其中,以員工為承載主體的智力資本,包括員工通過接受教育、培訓等所具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及其學習能力等。并且,在組織的成長和存續過程中,員工知識的運用又能夠部分的轉化為以組織自身為載體的組織智力資本。以組織為載體的智力資本是以企業自身為承載主體的知識資源形式,存在于企業群體或者部門內以及整個組織中。它不僅表現為顯性的技術優勢,同時也存在于各類組織程序以及工作流程、操作規范等(DavenPort&Prusak 1998)。包括企業擁有的各種專利、技術以及能夠在價值創造過程中幫助員工知識得以發揮作用的各種溝通機制、企業數據庫、流程組織方式以及研發體系機制設計。
2、商業銀行智力資本的衡量
科學衡量企業智力資本存量狀況,是企業智力資本培育和挖掘其價值潛力的前提條件。
早期對于智力資本的信息了解主要依賴企業財務報告中的相關信息披露,例如從企業基本情況介紹中可以了解企業員工學歷狀況;從無形資產項目披露中可以了解企業專利、版權、商標權等項目狀況;從研發支出項目金額中,通過期初期末余額的比較可以了解到企業當期研發投入資本化投入的狀況;從管理費用項目披露中可以了解當期研發投入中費用化處理的金額狀況;從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項目披露中可以了解企業主要客戶往來業務占比狀況,等等。但是分散的信息傳遞降低了企業管理者對其的關注度。為此,學者們又相繼開發了VAIC法、斯堪的亞模型、智力資本指數模型,等等。
目前在智力資本測量方面,量表測量法是日漸主流的方法。它是基于組織行為學的研究理念,根據研究對象的特征,借鑒大量文獻,通過編制調查問卷進行智力資本的數據收集。但是,量表測量法往往會帶有較大的主觀判斷,其調查結果可能會受到被調查者主觀意愿的影響。
本文認為,不同行業企業智力資本的內容表現都是有差異的。商業銀行系統應根據自身業務的具體特點,設計出符合銀行特質的智力資本測量量表,并據此構建系統常規的智力資本報告體系,以方便進行智力資本的動態監測和長期培育。
四、商業銀行智力資本報告體系的構建
商業銀行智力資本信息報告體系的建立,不僅有助于商業銀行智力資本狀況的客觀完整反映,也有助于動態監測商業銀行的智力資本存量以及智力資本培養狀況,利于其核心競爭能力的培養。另外,公開的商業銀行智力資本信息報告也有助于各利益相關者對商業銀行智力資本投入狀況的信息了解,有助于打破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業務發展瓶頸。商業銀行智力資本報告至少應由四個部分組成。
1、基于智力資本的商業銀行戰略描述
本部分應在具體描述銀行戰略愿景的基礎上,著重說明以下內容:一是在推動戰略執行過程中,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智力資本支持;二是我們獲取上述智力資本的途徑手段是什么?有什么樣的規劃計劃?三是如何設計智力資本管理流程,包括:內部傳遞、共享、培育以及建立保護性壁壘等。
2、對于少部分可以進行量化描述的指標進行報告
一是某項智力資本存量狀況描述;二是報告期內該項智力資本的流量狀況描述;三是該項智力資本下一報告期可能發生的變動預期;四是附注部分,內容為報告中所涉及的智力資本描述指標的具體解釋和測算依據闡述。由于理論研究中對智力資本概念及構成認識仍不統一,因此智力資本報告體系應根據各商業銀行的具體業務特點設計其指標體系。
3、以客觀陳述的方式對難以進行量化的指標進行占有狀況的描述
具體包括:任職人員年齡結構;參加專業培訓員工人數;各類培訓總時數;員工創新活動開展狀況;員工各類資質認證獲得情況;專家咨詢與指導時數;本單位在業務競賽中的獲獎情況;等等。
4、商業銀行智力資本利用效率的自我鑒定以及未來規劃
在報告了當前智力資本占有狀況后,本部分需要對上述智力資本在本報告期內的使用效率進行自我鑒定。借此診斷智力資本應用過程中的瓶頸問題,并針對其中可能進行的改進提出未來的發展計劃。
圖1列示了上述商業銀行智力資本報告體系框架設計體系。
除此之外,提高商業銀行智力資本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其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提升效應,也可以從加大投資培育力度、營造信任和諧的知識共享環境、建立平等有效的激勵機制等多方面開展。
【參考文獻】
[1] Davenport T.H.,Prusak L.,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2] Mahesh Joshi,Daryll Cahill and Jasvinder Sidhu,Monika Kansal.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n evaluation of 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sector[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13,14(2).
[3] Maria R C,Bontis N.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the Portuguese Banking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8,43(1-3).
摘要:文章基于分形理論探討了商業銀行的管理策略。闡述了分形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結合分形的自相似、自組織、動態性等特點總結了商業銀行的分形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商業銀行分形特性的管理策略建議。
關鍵詞:分形理論;商業銀行;管理策略
一、引言
我國銀行業已于2006年年底全面開放人民幣業務,即履行加入WTO的開放承諾,取消外資銀行在中國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和客戶限制。至此中國銀行業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隨著外資金融機構快速搶占國內市場、與國內金融機構直接競爭,國內銀行業的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和不可預測,導致各家銀行不得不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如何提高銀行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提高戰略管理和決策管理的成效成為我國商業銀行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分形理論以非規則和非線性物體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和揭示復雜的自然和社會現象中所隱藏的規律性、層次性和標度不變性,是一門橫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新學科,是探索復雜對象的一種新方法。分形理論自誕生以來先后應用于數學、物理學、地質學等學科,后又滲透到化學材料科學、生物醫學等領域。近年來開始延伸至歷史、文藝、語言、社會結構、經濟、管理等社會科學領域,成為非線性科學的重要前沿分支,并正處于迅猛發展中。
本文結合分形理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分形特性進行了闡述,探討了銀行業實行分形管理應采取的措施,以期獲得在新形勢下我國商業銀行應對環境變化的管理策略。
二、分形的概念及其特點
1973年,美籍法國數學家曼德爾勃羅特(Mandelbrot)首次提出了分形(Fracta1)一詞,其原意具有不規則、支離破碎等意義。曼德爾勃羅特分別從數學和更通俗的角度為分形進行了定義:
1.若集合A滿足Dim(A)>dim(A),則稱之為分形集。其中,Dim(A)為集合A的Hausdoff維數(或分維數),dim(A)為其拓撲維數。
2.部分與整體以某種形式相似的形,稱為分形。然而經過理論和應用的檢驗,人們發現這兩個定義很難包括分形如此豐富的內容。因此至今為止也沒有一個對分形全面的、確切的定義。本文中我們使用英國數學家Falcomer按照生物學給出“生命”定義的類似方法對分形所進行的特征描述,將分形看成是具有以下所列性質的集合F:(1)F具有精細結構,即在任意小的范圍內包含整體;(2)F是不規則的,以至于不能用傳統的幾何語言來描述;(3)F通常具有某種自相似性,或許是近似的或許是統計學意義的;(4)F在某種方式下定義的“分維數”通常大于F的拓撲維數;(5)F的定義常常是非常簡單的,或許還是遞歸的。受分形理論的啟發,德國學者瓦內克(Warnecke)教授提出了一種新的企業管理模式:分形企業管理。分形企業的每個組成部分(分形元)都是獨立的,能夠自主決策,同時又能正確處理它們在整個企業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每個組成部分都有自我優化、自我設計、自我創造和自我組織的自由,但都受到整個企業任務這大環境的制約。這種企業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顯著提高,能及時調整其結構以應付外部變化,這對處于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的企業顯然是十分有利的組織和管理模式。下面我們結合商業銀行談談分形企業的特點:
1.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是分形最重要的特性,即系統局部與整體之間在空間或時間尺度上具有相似性,局部含有整體的信息,整體與局部之間的信息是“同構”的。對分形企業而言,這種自相似性包括組織結構的相似、目標的相似等方面,甚至每個職工的理想、思維及行為方式都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把分形企業看作是由若干個小“分形企業”構成的。不難看出,相似性包括兩層含義,一種是同一層次上分形元之間的簡單相似關系,如分行與分行、支行與支行之間的關系;另一種是自相似性,指不同層次上分形元之間的嵌套關系,如總行與分行、分行與支行之間的關系。
當然,自相似性不是絕對的,這種相似性是允許有誤差存在的。這就意味著,對于某一個問題來說,對于同一家商業銀行下屬的不同分支機構可能會有多種解決辦法,這時各分支行就應從當地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適宜的解決方案。每個分形單元(分支行)都將自身當作整個企業(總行)來看待:完整地實現既定的業績與利潤,盡可能獨立地完成任務,全面考量質量、數量、資源投入的節約、可靠性及進度等內容。如果分形單元不能獨立地完成有關的工作任務,就需要尋求外部支持,就是從其他分形單元得到相應的幫助和支持。在這一過程中,分形企業的所有輔的設施和手段對于全體分形單元而言都是共享的,尤其是對共有的而非壟斷的信息就更是如此。除結構的自相似形外,自相似性的概念還體現在目標方面,分形企業的目標和其分形單元都保持一致并能正確地對待各自的目標。
2.自組織性。分形單元可自我形成符合有利于企業總體目標的戰略和戰術。分形單元中的組織結構能進行自我調整和優化,其生產和經營過程易于突現直接和快捷的改良,優秀的思想和方案易于付諸實施。它在動態過程中認識和形成其目標、內部關系及外部關系,可以改自己,從而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在分形單元之中,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通常在現場進行決策和處理,各分形元實行自我規劃、自我決策和自我管理。目前各商業銀行為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風險,紛紛緊縮銀根,加強對貸款的審核力度,那么分支行就可以綜合考慮當地的經濟、政策、人口、環境等各項因素,制定出符合總行總體目標的存貸款政策。
3.動態特性。與傳統企業相比,分形企業具有一種特殊的性質:活力。具備這種活力的企業可以在干變萬化的環境中做出迅速有效的反應,快速調整已實施的方案。對于商業銀行來講缺乏活力總是與其利潤停止或下降、市場份額減少或競爭能力減弱相聯系的,正如當前各家銀行都大力推廣個性化產品,就是為了滿足客戶的多種需求,進一步搶占市場。因此企業的中心任務就是能持續不斷地適應外部環境對它的要求。
三、商業銀行的分形特征分析
1.商業銀行業是一個開放系統。系統的開放性是分形理論進行研究的-個基本前提,只有開放的系統才具備有物理學的分形特性。在加入WTO、全面開放銀行業業務后,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金融交往更加的密切,國與國在經濟金融方面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從本國銀行業的實際情況看,開放帶來的最直接的表現是國內金融業在世界金融業的波動沖擊下不再可能獨善其身,中國的金融業將更多的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從而給正處于發展初期的中國商業銀行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因此,本文將銀行系統看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認為它具備了分形特性的基礎。
2.商業銀行的結構分形。商業銀行的結構分形首先表現為結構層次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結構層次一般分為4層體系,依次為總行———分行———支行———儲蓄所。較高層次機構對較之低一級層次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而在同一家商業銀行的體系結構內,各類業務都應匯總統一經營管理,這就要求較低層次機構必須要沿襲較高層次的組織結構、企業制度、戰略規劃、業務發展和計劃財務等企業特征,因而各個層次之間具有結構良好的自相似性。而由于所處地域不同,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環境、相關的政策不一致,對于同一層次的分支行而言,如工商銀行北京分行和工商銀行青海分行,就會受到當地各方面具體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分形結構上又呈現出多樣化的特性。
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它由若干個部門組成,如信貸部、風險管理部、營業部、稽核部等等。總行對分支行實行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管理,而分支行又具有高度的自治,享有一定的自主決策權限,涵蓋了計劃、運營和客戶關系管理等職能。這些具有復雜精細結構的職能部門構成了商業銀行的分形單元,它們在總行的規定下相互協作,具有共同的總體目標,即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同時,每個職能部門又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通過與外部環境和內部其他部門的交流而進行自我調整,最大限度地完成和優化總體的目標。
3.商業銀行的功能分形。在前面我們已經論述了商業銀行結構上具有規范的分形特征,層次分明、任務明確、目標統一。那么除了結構分形外,商業銀行還具有功能分形。這里的功能是指系統與外部環境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性質、能力和功效,是系統內部相對穩定的聯系方式、組織次序及時空形式的外在表現形式。對于商業銀行而言,總行、分行和支行對分行、支行和儲蓄所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而處于分行、支行和儲蓄所都必須服從總行、分行和支行的組織目標。
4.商業銀行分形元的劃分。通過對商業銀行結構分形和功能分形的分析,不難看出商業銀行應包括兩種性質的分形元。對于分支行、儲蓄所分形元而言,它在總行的統一領導和整體規劃之下,負責某個區域的銀行業務,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對于同屬于同一分支行或儲蓄所的分形元(即行內各職能部門)而言,一方面它們負責某個特定業務,如信貸、投資等,享有較大的決策自;另一方面,它們必須在總行的整體目標約束下實行跨部門的協作,因而其自主決策權又受到一定的限制。
除由商業銀行本身特點決定外,分形元的劃分還應按照前述的相似性原則劃分,應在總體目標、結構體系、戰略規劃、規章制度以及企業文化等方面體現相似性的特點。
基于上述原則劃分的分形元可以保證各自的活動空間具有相似性,這樣一旦發生各分形元之間的協調作業可以保證成本最小化,進而使整個銀行部門間協調成本最小化,形成競爭優勢。例如,對于農村金融體系而言,各商業銀行的基層儲蓄所就是最小的分形元,可以看作農村金融體系的縮影。
四、商業銀行的分形管理策略
根據上述商業銀行的分形特征,我們提出對商業銀行進行分形管理的一點策略建議。
1.建立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商業銀行實行扁平化管理模式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一是管理層次減少有利于信息迅速透明地傳遞,減少了信息傳遞的損耗和變形,使得高層決策周期縮短,提高決策質量。二是可以推動信息觀念在縱向和橫向的迅速交換,解決因層級過多而造成的信息堵塞問題,增進部門間知識的交流。三是中間管理層被大量精簡,人力資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四是組織內部利益沖突減少,命令統一、指揮一致,信息流的暢通使企業能靈敏、快捷地對顧客需求做出反應,增強了組織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五是同時按多重管理目標建立管理和匯報關系,分支機構的負責人并不統管所在地的業務經營,僅以地區負責人的身份起協調和后臺支持作用,克服了單一管理帶來的風險。另外有助于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2.建立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是將系統動力學與組織學習、創造理論、認識科學等融合,發展出的一種全新的組織概念。現代企業所欠缺的就是系統思考的能力。系統思考能力是一種整體動態的搭配能力,缺乏它而使得許多組織無法有效學習。之所以會如此,正是因為現代組織分工、負責的方式將組織切割,而使人們的行動與其時空上相距較遠。當不需要為自己的行動的結果負責時,人們就不會去修正其行為,也就是無法有效地學習。因此我們建議運用系統動力學原理,構建具體地商業銀行未來的組織形態———層次扁平化、組織信息化、結構開放化,逐漸由從屬關系轉向為工作伙伴關系,不斷學習,不斷重新調整結構關系。
3.加強信息資源的共享。分形元可共享的基礎平臺越多,基礎平臺的共享程度越高,則意味著分形元之間越容易降低信息重復收集的成本,大大降低資料的收集與組織成本,提高整個系統的性能,開闊員工的視野,有利于人們創造力的提升,發現新機會,新問題,因而也越容易進行重構以獲得適應環境變化的動態適應能力。
目前各家銀行都把完善金融管理信息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作為重要工作,給予極大重視。此外商業銀行還應完善以客戶為中心的客房關系管理系統,通過客房利潤貢獻度的分析、風險分析控制和資產負責管理,為客房提供深層次的服務,強化自身的管理。各行相繼開通了電子郵件、公文傳輸、統計分析、人力資源管理和辦公自動化系統。
4.加強商業銀行企業文化的塑造。對于具有分形特征的商業銀行而言,企業文化的建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為目標的一致是分形企業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企業文化是將企業的價值理念主動引導到制度設計中的結果。企業文化一旦形成,則成為所有員工都遵守共同準則。而現代商業銀行的基本價值要求其企業文化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這就要求商業銀行用這種正確理念與先進的技術、完善的體制等結合起來,建立起成熟的風險管理機制。而這種風險管理機制是整體性的,而非個體性的。因此,樹立尊重員工的“以人為本”理念,制定獎罰分明的員工激勵約束機制是這種銀行風險管理整體性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忠慶,舒華英.電信企業的分形管理.中國數據通信,2004,(6):47-49.
2.劉忠慶,舒華英,謝文勝.電信企業實行分形管理的策略.中國數據通信,2005,7(2):59-61.
3.李喜梅.分形理論及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分形特征探析.農業經濟,2006,(11):56-57.
【關鍵詞】 云計算 校園物聯網 構建
最近幾年,物聯網在校園中快速發展和運用,網絡系統中產生了大量的數據,在對這些數據進行存儲、管理、訪問上一直是學校以及各界關注的焦點。然而云計算給予的一個模式就是將所有的資源虛擬化,并且將這些資源全部集中到一個共享區域,通過對用戶的要求和需要將這些資源進行重新分配和組合,從而達到一個資源海量管理的效果。
一、云計算與物聯網
1、云計算的概念與特性。科技不斷的發展以及互聯網的廣泛使用,在網上所產生的海量資源需要處理,為了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谷歌和亞馬遜等公司就提出了云計算這個構想,通過幾年,眾多高校與公司企業的合作開發,云計算技術被開發出來,并且對云計算進行了明確的定義:云計算是一種計算模式,可以通過非本地或者是遠程服務器來給用戶提供服務[1]。這種模式就是將所有的資源進行虛擬化,并且將這些被虛擬化的資源全部集中到一個虛擬共享區域,通過對用戶需求的識別將這些資源進行重新分配和組合,從而實現海量資源的管理。因此,云計算也成為了未來發展中的重要趨勢之一。云計算技術不僅僅可以將海量數據進行虛擬化,還能將這些數據全部資源化。另外,云計算技術并不需要在特定的機器上操作,只要通過終端就可以實現云計算技術,這才是真正實現了互聯網就是計算機的功能,也極大地便利了廣大用戶,讓用戶可以隨時隨地訪問云計算平臺。
2、物聯網的概念及其結構體系。物聯網技術其實是一種再開發技術,它是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通過無線射頻、紅外感應、極光掃描等信息傳感設備,將物品可以與互聯網相連接,從而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進而實現智能化識別、監控和管理的一種新型網絡技術[2]。將物聯網可以分成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每個層面都有著自己的功能,三個層面相互獨立,又相互幫助。
二、云計算在校園物聯網的構建
1、物聯網在校園中的應用。在各個高校中,校園網中的無線網絡已經開始普及,并且物聯網技術也快速發展,不僅僅是在高校的教學管理、學生管理上運用廣泛,還在物流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上都運用越來越廣泛。在教學過程中,物聯網可以將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聯系起來,從而建立了一個資源共享、信息共用的平臺;在圖書管理中,可以將智能標簽嵌入圖書中,從而可以實現圖書的自主借閱,完善圖書管理系統;在學生管理的過程中,通過將智能標簽植入學生的校園一卡通中,使得新生入學手續更加簡單方便,只要刷卡就可以完成,即身份確認、入宿手續的辦理、繳費、以及領取軍訓服裝等報道的環節手續,這樣及有效地提升了入學手續辦理的效率,從而達到管理學生的效果。
2、云計算在校園物聯網中的應用。物聯網在校園中的廣泛使用,必然會導致大量數據的產生,因此,在管理海量數據的過程中往往出現很多問題,這時就需要一個功能特別強大、成本又不高、能夠處理海量數據的計算平臺。然而,云計算平臺剛好符合這些特征,云計算平臺能夠將校園運用物聯網技術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存儲、整理和管理,同時也能夠為整個校園的物聯網提供云計算服務,從而控制校園物聯網中客觀事物發展和進程,充分滿足校園物聯網發展需求,有效地解決在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校園云的使用還能夠在計算、運營、維護等方面來滿足校園日常需求。
3、校園物聯網的云平臺設計。校園物聯網中的云計算構架其實就是將物聯網中的網絡層更加細化了,即可劃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傳輸層和支撐層)、應用層。感知層是校園的感知系統,主要是對各種信息進行收集和簡單的處理;傳輸層就是對感知層處理過的信息進行匯總并且進行傳輸;支撐層包括了各種基礎的軟件系統、基礎管理以及一些基礎資源,這些系統和資源是用來支撐應用層的運行的;應用層作為云計算構架的最高層,主要的工作當然是一種實現功能,通過對校園物聯網中不同用戶的需求整合和重新分配,從而將相關服務呈現出來,進而滿足用戶的需求。另外,虛擬化作為校園云的支撐基礎,也是校園云構架中的重要環節,這就意味著激昂高校的硬件資源需啊喲整合為資源池,實現資源的動態化,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同時也利用虛擬化技術將冗余的資源進行北非,實現系統的零負擔化,避免信息受損后難以恢復,從而保證信息的安全。
三、結語
因此,云計算可以算是物聯網發展的基石,又由于物聯網產生的海量資源又是云計算最大的用戶,物聯網與云計算相結合可以取得雙贏的效果,這對于校園來說也是莫大的好處,通過運用云計算技術來處理校園物聯網中產生的大量資源,不僅解決了海量資源的管理問題,還滿足了校園物聯網發展需求。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企業信息化 供需網 開放式
〔分類號〕C931.6 F273
Study o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f Enterprises from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to SDN Pattern by Opening Informatization
Ni M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inf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pattern of enterprises and points out its limitations. Then, based on above discuss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supply and demand network(SDN) of enterprises with multi-function and open-characteristic, and analyzes this theory features and demonstrates that this theory can cater the enterprises needs in overcoming the problem of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Lastly, from the informatization views of three sub-systems of human resources, logistics and finance of enterprises, the paper gives the transition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 from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to SDN pattern.
〔Keywords〕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EI) supply and demand network with multi-function and open-characteristic (SDN) opening
傳統觀念將供應鏈(supply chain,SC)界定為圍繞核心企業的,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用戶的用戶的產品所流經的各個節點企業所組成的鏈狀結構。這種思想是對傳統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封閉的管理體制的變革,它跨越了企業的界限,從建立合作制造或戰略伙伴關系的新思維出發,從更為系統的角度考慮產品的競爭力,是一種基于橫向一體化的管理思想。它彌補了傳統企業管理模式的諸多缺陷,有力地幫助企業走向成功,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越來越暴露出其不足之處(具體見第1部分)。之后,從M. L. Fisher(1997)[1]提出的以產品為中心的供應鏈設計到T. Y. Choi(2001)[2]將Supply Networks看作是復雜適應系統,包括期間Ranjay Gulati(2000)[3]提出的Strategic Networks理念,都對傳統供應鏈的模式作了非線性化的改造,而且在開放程度上也逐漸超出聯盟范疇,朝著多行業的角度發展,但是他們的“網”仍然以物流功能作為其主要功能,而且開放的程度有限,難于適應動態變化的全球化環境。為了克服傳統供應鏈理念的局限性,徐福緣教授與筆者在所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功能開放型企業供需網及其支持系統研究”(項目編號:70072020)和筆者的博士論文《SDN企業實施MC的信息化模型設計及其應用研究》中,對供需網(supply and demand network, SDN)進行了研究[4]。這里首先簡述傳統供應鏈的局限性,再論述SDN的優越性,并且SDN的優越性正好可以克服傳統供應鏈的局限性,在此基礎上,給出開放式信息化理念,并指出如何用該理念推進我國企業由傳統供應鏈模式向SDN模式變遷。
1傳統供應鏈的局限性及供需網的特征
1.1傳統供應鏈的局限性
在以核心企業為主而形成的傳統供應鏈模式中,由于核心企業對鏈內其他成員具有相對領導地位,這種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征,這些特征在一定意義上也構成了傳統供應鏈的局限性。
1.1.1合約性傳統供應鏈企業通常以核心企業為中心,由核心企業發起傳統供應鏈的物流、資金流等“流”介質的流動。核心企業在與其他節點企業交易時,必須在協定的合約下進行。就是說節點企業與核心企業的一切交易事項,都按照事先簽署的合約進行,這樣節點企業在交易時,缺乏一定的靈活性。
1.1.2有限功能傳統供應鏈節點企業在既定合約下完成預定的功能,一般只處理一些例行事務,如處理確定需求的客戶訂單、檢驗零部件或物料、核實零部件或物料的數量并付款等。這種結構對于處理一些突發事件,如突發性的客戶需求就顯得力不從心。
1.1.3鏈式結構傳統供應鏈企業是以一種鏈式拓撲結構為依托。這種結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各“流”介質能夠順暢流動,但存在供需瓶頸(constraint)和斷鏈問題。整個傳統供應鏈企業性能取決于其中性能最低的節點企業。如果某個節點企業出現問題,則可能會導致整個傳統供應鏈癱瘓。
1.1.4靜態穩定性傳統供應鏈企業在既定合約下,具有靜態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有利于節點企業之間進行交易。但是,節點企業在這種半封閉結構下容易滿足于現狀,從而不利于節點企業的創新與發展。
1.1.5有限敏捷性傳統供應鏈企業是以核心企業為中心,所以其他節點企業幾乎完全依賴于核心企業。這樣,其他節點企業的敏捷性也完全由核心企業來控制。
1.1.6有限集成和共享傳統供應鏈企業的各項交易是在既定合約下進行,節點企業之間缺乏一種信任,因此各自提供給對方的信息也是有限,從而導致信息有限集成與共享。
1.1.7半開放性主要指節點企業的開放度不夠,這與傳統供應鏈企業的鏈式拓撲結構有關。傳統供應鏈節點企業因受到既定合約限制,不可以與傳統供應鏈以外的成員合作;如果必須對外尋求合作伙伴,則應該得到傳統供應鏈其他節點企業的一致同意,才可以對外合作。
1.1.8易產生“牛鞭效應”(bullwhip effect)20世紀90年代,P&G對其嬰兒尿布的銷售進行了調研分析,結果顯示該產品的銷售在零售商一端波動不大時,在分銷商一端卻波動很厲害,而在生產商處的生產計劃就會波動得更厲害,這好像牛仔用的長鞭,前端一點點的波動,即會引起末端的很多波動,人們稱這種現象為“牛鞭效應”。最早對傳統供應鏈企業的“牛鞭效應”進行系統研究的是Lee H. P, Padmanbhan V和Whang S.(1997),他們認為“牛鞭效應”是指在傳統供應鏈中,供應商所接受的訂單比終端顧客的需求具有更大的方差現象,并且還研究了HP公司的打印機銷售現象與“牛鞭效應”的關系[5]。在傳統供應鏈企業結構中,因信息的有限集成與共享而導致了“牛鞭效應”無法徹底解決。
1.2SDN的特點及其優越性
SDN是指為了滿足最終用戶的需求,由供需網上所有經濟活動主體組成的網絡。通常它由若干個合作子網企業、供應鏈企業(將其看成一個企業,是一種過渡態)和傳統的單個節點企業等組成(見圖1)。SDN的特征正好可以克服傳統供應鏈的局限性。
圖1 SDN結構模型
圖1所示的SDN結構模型表明,從供應源到需求源由一系列經濟活動主體組成,這些經濟活動主體都是依托在供需網上,形成了多層次的網狀拓撲結構。SDN結構模型由兩層視圖構成,頂層視圖反應了從供應源到需求源的一系列經濟活動主體及主體間的物流和資金、人力資源等供需流。由于頂層視圖存在一定的概括性,所以對頂層視圖進行局部分解,得到兩個二級分解視圖。在分解視圖1中,合作子網企業可以是以虛擬企業、企業集群、戰略聯盟、網絡組織等模式存在的企業。但這幾種合作模式處于同一層面,同時又都屬于動態聯盟的范疇。這種合作模式在合作范圍、合作程度、競爭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分解視圖2中,圍繞核心企業的供應鏈也是供需網中的一個節點,所以,傳統供應鏈只能是供需網的一個節點[6]。總之,供需網企業是在合作子網企業和供應鏈企業等各種合作模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高層次的合作理念,它綜合集成了合作子網和傳統供應鏈模式的優勢,并克服了它們在運行過程中的缺陷和不足,是一種基于全球化環境下的管理理念。
1.2.1透明度高SDN節點成員信息化程度很充分,借助于信息化平臺,節點成員可以進行實時交流。在共享絕大部分公共信息資源基礎上,節點成員憑借對彼此的信任,最大程度地交互私有信息,結果使得各節點成員擁有的信息透明度很高,最終削弱或消除了SDN節點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在這種環境下,節點成員惟有選擇誠信之道,才可以被其他SDN節點成員接受。
1.2.2多功能性SDN的多功能性體現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上,它強調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供需流的功能體現了供給和需求的雙重功能;微觀上,除了實現供應鏈企業中基本的物流功能以外,還強調了其他供需流功能(技術、資金、管理理念、信息、人力資源等)的存在,并且供需流之間還相互作用,真正實現了1+1>2的集成功能。其中,信息流作為供需流中最活躍的因素,體現出對整個供需流(包括信息流本身)最強大的滲透力,并成為各節點交互作用的平臺。具體說來,在信息流方面,除了產品和服務的供求信息以外,SDN節點企業還會在全球范圍內及時技術、人才、管理方法、企業文化等的最新供需信息,以便于各企業節點及時快捷地發現和自身匹配的資源,實現全球資源充分共享的整體目標。
1.2.3層次網絡拓撲結構SDN節點成員形成了一種穩定的層次網絡拓撲結構,這種結構不會像供應鏈拓撲結構那樣由于某個節點的斷裂而導致整條鏈的癱瘓。網絡拓撲結構具有動態穩定性,層次拓撲結構具有可變粒度性。動態穩定性和可變粒度性增強了SDN節點企業的敏捷性和柔性,使得SDN節點企業可以在不同環境下,迅速地可靠地滿足需求源的個性化需求。
1.2.4動態穩定性由于SDN的層次網絡狀拓撲結構克服了線性串聯鏈狀結構的不足,某個供需環節出現問題時,“多邊關系”可使企業立刻轉向其他目標,不致影響整個SDN的正常運行。SDN節點成員借助于信息化平臺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無縫對接。因為SDN具有多功能的特性,即節點成員間的多種供需關系,一種供需關系消失,另幾種供需關系仍然存在或可能會隨之產生。只要有供需關系存在,網絡就不會解體。即使SDN中的某個合作子網企業或供應鏈企業存在問題,SDN節點企業也可以借助于自身的完全開放性迅速找到最佳成員來替補。
1.2.5協同性協同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和自動化等技術,在一個相對統一的目標或規范下,將SDN節點成員之間無規律、無秩序的因子變為可控的有序因子。在每項交易過程中,節點企業、合作子網企業和供應鏈企業間相互信任程度很高,如果其中某一節點信任度出現問題,將被SDN淘汰,由此影響到該節點的下一次合作。因此,各節點保持高度的信任和充分的合作意識。在這種高度信任和合作意識前提下,各節點會主動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合作,并且通過信息化平臺實時、可視化協作,迅速完成每次交易。
1.2.6高度敏捷性敏捷性是通過SDN節點成員對客戶需求變化的反應能力和自適應調節能力、節點成員的新產品開發能力以及制造柔性等來實現。SDN節點企業不但實現現有的客戶需求,而且積極引導并創造潛在客戶的需要,對全球市場具有很高的響應能力,即“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應;哪里沒有需求,哪里就有引導與創造”。此外敏捷性還表現在以下方面:①SDN節點企業組織模式的動態可重組性、可擴展性和可重用性,即“一旦有需求,即有SDN組織形態出現”;②制造資源可重構性(reconfigurablity)、可重用性(reusability)和可擴充性(scalability),即RRS特性;③制造系統本身的柔性等。
1.2.7高集成度和共享度SDN高集成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組織層面上,節點成員可以以合作子網、供應鏈等各種模式進行合作,以強-強自由聯合為原則,具有“高內聚,低耦合”特點,“高內聚”使得節點成員能夠保持自身核心能力,具有自組織能力,“低耦合”使得節點成員不以彼此依賴而存在,即其中任何一個節點出現問題,不影響SDN節點其他成員的合作;二是技術層面上,節點成員不但對自身擁有的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等先進技術進行集成,而且按照國際標準和通用規范,實現全球范圍內技術的集成。而高共享度是通過高集成性來實現的,沒有集成,很難實現共享。SDN節點成員不但在技術、財務、人力資源等供需流方面實現共享,而且在企業文化方面實現節點成員間的融合。如國內知名企業海爾的成功很大程度歸功于“激活休克魚”,即海爾將自身的“海爾文化”滲透到瀕臨破產企業,與之共享“海爾文化”,使之起死回生。
1.2.8完全開放性SDN的開放性體現在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從廣度上講,SDN企業突破了傳統供應鏈企業、合作子網企業等界限,更進一步模糊了企業邊界,使其真正具有全球性的特點,使資源的獲取、制造過程和營銷途徑都向全球的范圍擴展,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資源優勢,迅速低成本、高質量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從深度上講,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從合作理念看,SDN節點企業合作領域不局限在解決用戶需求源問題,更重要地是在解決需求源問題時,節點成員共同開發用戶需求源,充分利用各節點地區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各種因素的交互,實現資源共享,最終實現全球經濟共同發展的目標;另一方面,從技術層面看,SDN節點企業不僅僅在物理層、數據層和功能層完全標準化,而且在節點企業的決策層也完全例行化和透明化,這樣,不但有利于節點企業間的合作,而且能夠增加節點企業間的互信度。
1.2.9削弱“牛鞭效應”Forrester(1958年)研究了當零售額突然增長10%時,供應鏈上各企業訂貨量和庫存水平的影響,發現在制造商一級產生高達45%的庫存水平,由此使得整個供應鏈績效惡化[7]。這種現象即為“牛鞭效應”。Lee, Padman-abhan和Whang S(1997年)提出了應用避免多層需求預測(multiple demand forecast)的方法解決“牛鞭效應”[8],即各級節點企業應該以最終用戶的需求而不是以其相鄰的節點企業需求為訂貨、生產和庫存的依據,從而避免逐級放大需求。SDN節點企業通過信息化平臺,直接與最終用戶進行溝通,如POS數據的直接獲取,從而使節點企業可以準確、及時獲得生產、訂貨和庫存數據。即使出現供應不足,由于SDN具有動態穩定性,節點企業也可以通過直銷模式滿足最終用戶需求。
1.2.10解決瓶頸問題SDN解決供應鏈瓶頸問題的基本思想就是挖掘瓶頸產生的真正動因,利用事前防范而不是事后補救的原則,從根本上消除瓶頸產生的各種根源。文獻[9]從SDN解決供應鏈瓶頸問題的兩大原理角度進行研究,即瓶頸舒張原理和側路消減原理。兩大原理均是在既定瓶頸問題已經產生的情況下提出的反應策略,是從供應鏈理念到SDN思想過渡階段解決傳統供應鏈瓶頸問題的有效手段,對SDN的構建思路有著較大的指導意義。
2開放式信息化理念及其推進變遷機制
開放式信息化(opening informatization, OI)是在多功能開放型企業供需網理論研究背景下提出的,它是指:企業按照供需網要求,面向全球,不斷吸收和采納全球范圍內公認的信息化標準、先進的信息化理論、完整的信息化規范和前沿成熟的信息化技術,為與全球范圍內的企業交易提供通用的信息化平臺。開放式信息化能夠從組成企業的人、財、物三個子系統角度,以全球化視野來實施和應用信息化成果。因此,可以從這三個子系統的信息化來了解其推進企業由傳統供應鏈向供需網變遷的機制。
2.1企業人力資源系統信息化的推進變遷過程
企業人力資源系統信息化是指:為了實現客戶關于個性化產品的成本、時間、質量和環保等方面要求,企業借助于信息技術變革現有人力資源系統,使得人力資源系統流程更加合理、高效以及節點企業的業務流程銜接更加順暢的過程。這種變革不是對原有的業務流程的修修補補,而是在新的框架下,采用先進技術來變革節點企業的所有流程。開放式的企業人力資源系統信息化具有充分性,無論在信息化領域,還是在信息化程度上,都是傳統企業無法比擬的。企業人力資源系統信息化領域主要表現在招聘、培訓、評價和檔案管理4個方面。而企業人力資源系統信息化程度表現在:①不僅僅注重單個企業人力資源系統信息化,更注重合作伙伴的節點企業人力資源系統信息化;②采用成熟規范的國際標準,因此其信息化是面向全球的。由此,經過人力資源系統信息化的企業,在多功能、開放度、靈敏度等方面已經完全達到了SDN的要求,有利于推進這一變遷過程。
2.2企業物流系統信息化的推進變遷過程
企業物流系統信息化是指:為了實現客戶關于個性化產品的成本、時間、質量和環保等方面要求,企業借助于信息技術變革現有物流系統,使其物流系統流程更加合理、高效以及節點企業的物流流程銜接更加順暢的過程。物流系統信息化程度表現在:①不僅注重單個企業物流系統信息化,更注重合作伙伴的節點企業物流系統信息化;②采用成熟的先進技術和規范的國際標準,因此其信息化是面向全球的。企業物流系統信息化領域主要表現在采購、制造、分銷和逆向物流4個方面。這4個領域的信息化是實現物流系統信息化的基礎,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信息化不充分,都將會導致整個物流系統信息化的失敗。由此,經過物流系統信息化的企業,在多功能、開放度、靈敏度、動態穩定性、網絡性、集成度等方面已經完全達到了SDN的要求,有利于推進這一變遷過程的實現。
2.3企業財務系統信息化的推進變遷過程
企業財務系統信息化是指:為了實現客戶關于個性化產品的成本、時間、質量和環保等方面要求,企業借助于信息技術變革現有財務系統,使財務系統流程更加合理、高效以及節點企業的財務流程銜接更加順暢的過程。主要包括:①應用ABC來確定企業的業務流程是否存在冗余和不增值,從而達到理順精簡流程的目標;②對各企業的各流程應用REA進行會計信息處理與存儲,從而使得會計信息中的財務數據和非財務數據得以表現;③應用數據倉庫技術和映射技術構建財務信息化系統模型,從而使得基于REA的財務信息在各節點企業間得到不同程度共享。這里構建的財務信息化系統模型,不是僅僅應用數據倉庫技術和映射技術等信息技術支持會計核算的自動化,還要使得會計信息能夠支持不同類型用戶的決策。由此,經過財務系統信息化的企業,在多功能、開放度、靈敏度、動態穩定性、網絡性、信息共享度等方面已經完全達到了SDN的要求,從而有利于推進這一變遷過程。
3結語
通過比較傳統供應鏈與SDN的區別,我們認為,應當按照SDN的特征,用開放式信息化推進企業由傳統供應鏈模式向供需網模式變遷。在這一變遷過程中,主要應依托開放式信息化的人力資源、物流和財務三個子系統來推進變遷過程的實現,從而使得當今企業擺脫傳統供應鏈局部合作的思維,應用SDN全球范圍內企業進行動態合作的全新思維。
參考文獻:
[1] Fisher M L. What is the right supply chain for your produc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75(2):105-106.
[2] Choi T Y, Dooley K J, Rungtusanatham M. Supply networks and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ontrol versus emergence.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19(3):351-366.
[3] Gulati R, Nohria N, Zaheer A. Strategic network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3),203-215.
[4] 倪明:SDN企業實施MC的信息化模型設計及其應用研究[學位論文].上海:上海理工大學,2006.
[5] Lee H P, Padmanbhan V, Whang S.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a supply chain: The bullwhip effect. Management Science, 1997,43(4):546-558.
[6] 徐琪,徐福緣.供需網的一個節點:供應鏈協同管理與決策.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8):31-35.
[7] Forrester J W. Industrial dynamics: A major breakthrough for decision maker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58,36(7/8):1022-1045.
[8] Lee H L, Padmanabhan V, Whang S. 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7,38(1):93-102.
關鍵詞:企業電子商務資金管理
一、問題的提出背景
(一)電子商務越來越扮演著重要角色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商務做為一個全新的事物從最初走入人們的視野已漸漸成為企業從事經濟活動的手段與方式,目前已在全球得到迅速發展。不論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是在企業的經營中,電子商務都可以說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電子商務可以使人們的購物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時間更靈活自由、選擇的范圍進一步擴大,,生活更豐富多彩,使人們生活的質量提高;電子商務使企業的信息接收與傳遞速度加快,資金周轉期縮短,產品的原材料供應與成品銷售渠道更為寬廣,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企業利潤的增長。在今天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中,電子商務以其顯著的優勢為企業奠定了激烈競爭中的生存之源和立足之本。可以說,電子商務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二)資金歷來都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最基本要素。
資金是企業進行生產、經營等一系列經濟活動中最基本的要素,它貫穿滲透于企業的整個運行過程當中,離開資金,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也將無從談起。在2008年金融危機狂卷全球的大環境下,河南鄭州市08年上半年的半停產企業近2600家,停產企業近1000家,倒閉企業400多家。據河南省中小企業局給出的解釋,“全省虧損、半停產、停產和倒閉企業中有80%是因為籌集不到流動資金而陷入困境的。”可見,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企業將寸步難,資金對于企業舉足輕重。
(三)資金管理不善對于企業是個突出問題。
資金雖然對于企業的生存發展至關重要,但是如果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資金的作用將難以發揮,而且極可能因此使企業陷入困境。所以對所有的企業來說,資金管理就成為一項重要且必須的工作。管住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就相當于管住企業的大部分經營活動,可以更有效地使用資金,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及效益,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潤。但是實踐中,資金管理每每成為企業的軟肋。對于傳統企業(指非采用電子商務模式的企業)來說,主要問題如:資金資金閑置與短缺調節困難;缺乏高效的理財觀念與能力;沒有統一的資金管理平臺;對資金流動缺乏有效監控;少有預算等等。而對于采用電子商務模式的企業來說,由于電子商務本身所具有的高效,迅捷等特征,對于資金的管理要求更為提高,資金管理成為企業電子商務中最令之困擾的問題。
概括來說,資金是一個對企業來說最為重要的因素,而在企業電子商務日漸盛行的今天,資金管理卻是企業揮之不去的痛。而這也正是本文之所以選擇以企業電子商務資金管理為題的背景。
二、文獻綜述
(一)相關概念:
1.電子商務
有關電子商務的概念有許多種,尚沒有統一確定的定義。以下將對其有代表性的界定進行梳理,以從中得出本文所指的電子商務的概念。
國際商會曾對何為電子商務的概念專門進行了會議討論。1997年11月6日至7日,國際商會在法國首都巴黎舉行了一次世界電子商務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是全世界各國商業、信息技術、法律等領域的專家和政府部門的代表,電子商務的概念問題是當時此次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會議最后認定并的電子商務的權威性定義,內容是電子商務(ElectronicCommerce),指實現整個貿易活動的電子化。會議還從各個不同角度對它進行了二次定義:從含蓋的范圍角度,電子商務是指交易的各方以電子貿易的方式,而不是通過當面交換或直接面談方式進行的任何形式的商業交易活動;從技術角度,電子商務是一種多技術應用的集合體,包括交換數據(如電子數據交換EDI,電子郵件E-MAIL)、獲得數據(如共享數據庫、電子公告牌BBS)以及自動捕獲數據(如條形碼、IC卡應用等)。可以看出,國際商會對于電子商務的概念界定總體上較為籠統,但是非常有價值的對它進行了分層界定,細化了我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除此之處,還有幾個較具代表性的定義,以下逐一列出。
聯合國經濟與發展組織(OECD)對電子商務的界定,具體內容為:電子商務是發生在開放網絡上的包含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商業交易。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律委員會(UNITRAL)對電子商務的定義:電子商務是采用電子數據交換(EDI)和其它通信方式增進國際貿易的職能。國際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對電子商務的定義:電子商務是通過電信網絡進行的生產、營銷、銷售和流通活動,它不僅指基于因特網(Internet)上的交易活動,且指所有利用電子信息技術(IT)來解決問題、降低成本、增加價值和創造商業和貿易機會的商業活動,包括通過網絡實現從原材料查詢、采購、產品展示、訂購到出品、儲運、電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貿易活動。
除了這些組織,有權威學者也對電子商務概念提出自己的觀點。美國學者瑞維•卡拉科塔和安德魯•B•惠斯頓認為:“電子商務是一種現代商業方法。這種方法通過改善產品和服務質量、提高服務傳遞速度,滿足政府組織、廠商和消費者對低成本的需求。
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對電子商務的理解角度有很多,包括范圍、技術、方式等。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將主要從手段角度對其進行界定。從這一角度來看,電子商務可以歸為兩類,都對電子商務實際上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加以理解。廣義的電子商務是籠統而寬泛的定義,是指電子工具在商務活動中的應用。這些電子工具不管是初級的還是高級的,均涵蓋其中,如電話、電報、Internet等。狹義的電子商務是指基于開放網絡的、買賣雙方不謀面而進行各種貿易活動。本文中的電子商務采用的是狹義的概念。
2.資金管理
1)資金管理概念
相比于電子商務的概念的多元化及模糊性,資金管理是一個較為清晰明確的概念。資金管理(CapitalManagement),是依據國家的政策和法律,根據資金運動的點和規律性,有效地組織企業的資金運動,正確地處理相應的資金關系。具體來講,就是對企業的資金流、資金結算、資金調度和資金運作等進行的系統化管理,是企業從籌集資金到產品銷售、現金回流全過程的組織、控制、協調的全過程。
資金管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資金管理實際上就是集團內部資金的計劃、分配、使用和監控等過程。廣義的資金管理涵蓋了資金運行的全過程,從資金的來源(籌資管理),資金的流向(投資管理),到資金的運轉過程(由現金轉化為存貨,應收賬款,直至最后回到現金的形態),再到資金的分配。
2)資金管理的內容(資金流)
資金管理通俗來講是對于資金的管理,從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來,這里的資金實質是指資金的運動,即資金流。企業的資金運動沿著供應、生產、銷售三個過程的順序不斷的循環周轉,分別表現為資金的籌集、使用、消耗、收回和分配等環節,這也就構成了電子商務資金管理的核心內容。
資金的籌集: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方式籌集資金,這是資金運動的起點。資金的使用:用籌集的資金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購置生產資料,包括勞動手段和勞動對象,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創造物資條件。資金的消耗:生產過程中,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生產社會需要的產品。除了將已消耗的勞動手段和勞動對象的價值轉移到完工產品上去之外,還創造了新的價值。資金的回收:在銷售過程中,將生產出來的產品銷售給購貨方,并按產品的價格通過一定的結算程序取得銷售收入。資金的分配:把所取得的銷售收入,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進行分配。將一部分資金用于補償生產中的資金耗費,重新購買勞動對象和支付職工的勞動報酬等,保證企業再生產過程的不斷進行;另一部分資金則形成折舊基金,作為固定資產更新的準備金,其余部分就是企業的純收入。
(二)對既有研究成果的梳理
電子商務做為最初的新生事物出現到成一種商業模式被認知,受到了諸多研究者的關注。通過對已有對于電子商務研究成果的梳理發現,研究者的角度有技術角度、管理角度,研究的范圍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對電子商務自身的認知探討、電子商務所產生的影響、發展趨勢等方面。
1.對電子商務自身的認知探討。
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電子商務的概念、特征、意義等。電子商務的概念在相關概念部分已有表述,此處不再累贅。對于電子商務的特征,專門對其進行研究的并不是很多見,總起來看已有研究認為,電子商務據有快捷、虛擬、超越時空的特點。電子商務的意義在于使企業進入市場門檻降低,提高了商業活動效率的;企業拓展全球業務市場空間,擴大知名度,提高競爭力提升;可以整合價值鏈上的企業關系使網絡服務增值。
2.電子商務的發展。
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其發展要求、制約因素及趨勢上。對于電子商務發展的配套要求進行了研究,要求觀念的轉變,技術及法律的完善等。認為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有縱深化、專業化、國際化、區域化等。
3.電子商務的應用及影響。
這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從宏觀層面來看,已有研究關注電子商務對于整個貿易的影響。認為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模式、流程、方式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一層面,還有學者對電子商務在各自領域的應用進行研究。
從微觀層面來看,主要關注的對象聚集到企業自身,包括電子商務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對企業供應鏈的影響,對物流業的影響,對企業戰略的影響,對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等方面。
縱觀已有的成果,對于企業電子商務的研究涉及到多個層面多個角度,但是目前尚沒有看到對企業電子商務資金管理研究。少部分提到企業電子商務資金管理,也只是將其置于財務管理之下,或者僅是在傳統意義上對資金管理進行探討,欠缺對于企業電子商務資金管理專門、獨立的研究。
三、企業電子商務對資金管理的要求及影響
(一)電子商務的特征
1.交易范圍無限性
由于網絡的開放性,電子商務使企業的交易超越地域的界限成為可能,也使更多的企業因為便捷、低成本的全球市場介入和最小化不對稱的信息獲取,更增加了參與電子商務的機會。在這個意義上,電子商務在地域空間和交易對象上具有范圍無限性特征。
2.快捷性
電子商務是基于網絡的一種商業活動模式,從商務活動中的信息、信
息交換、交易方式、信息存儲直至非貨幣化交易,都憑借網絡來進行,因而網絡的即時、快捷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電子商務的特征。
3.虛擬性
在電子商務模式下,因為交易活動是在互聯網上進行,一方面,交易雙方不需見面,因此對于交易對方而言,彼此都是抽象、模糊的;另一方面,經營主體十分靈活,存續時間可長可短,可以隨業務活動的開展而隨時成立,隨業務活動的終了而作調整或解散,也可以是網上的“虛擬公司”。
(二)企業電子商務對資金管理的要求及影響
電子商務由于上述特征,其對企業的組織結構、管理制度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不同于尋常的影響,也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資金管理也不例外。具體表現在:
1.從組織上,使資金管理部門職能分解
對資金的管理在傳統上是屬于財務部門的管轄范圍。但在電子商務模式下,財務部門與其他部門相融合狀態出現,以往由財務部門處理的一些核算業務將按其業務發生地點歸到制造、營銷、供應等部門來完成。財務部門從人員集中實體部門機構向人員分散的虛擬部門機構轉變。傳統財務部門萎縮,職能分解。
2.從管理模式上,要求并使資金管理的集中統一成為可能
在電子商務模式下,交易雙方不直接見面,而是基于網絡進行商業活動。所有資金往來均通過電子貨幣自動劃轉來實現。所以對于資金的管理不再需要固有的程序,不再需要通過事先按規定劃分成的多個獨立的環節來進行。因此,這使得資金管理可能由多頭趨于集中,這種集中主要體現在會計核算的集中化、資金流控制的集中化、財務決策的集中化方面。
3.在管理過程上,信息在資金管理過程中的地位凸顯
企業電子商務中,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而信息流更是企業電子商務競爭取勝的關鍵。在信息的指導下,物資與資金實現流轉。在這一模式下,對于企業來說,其資金管理信息系統,可謂是以價值形式綜合反映著企業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運動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與實際生產經營過程及其業績的全部信息。因而,信息在電子商務模式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
4.在管理手段上,對資金管理的財務軟件提出了更高要求
電子商務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正從被動地匯總業務職能部門的財務數據,轉向與業務協同,主動地在業務發生時獲取詳細信息;財務軟件正從部門級、企業級向供應鏈級發展,并與其他子系統相互滲透。在信息技術的沖擊下,財務信息系統的改變,不再是簡單的修補,而是一次深刻的革命。電子商務要求資金管理的財務軟件將基觸角延伸到企業內外活動的各個末端,系統功能可變更性、可擴充性,系統內部外部數據實現共享和一致。
四、企業電子商務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
企業電子商務具有的一系列特征對資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雖然資金管理對于企業的生存發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也極力提高資金管理水平,但仍存在許多問題,需要企業積極面對。
(一)資金管理效率不高
資金管理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平衡資金的回收與支出,實現資金量與企業價值的增長。但是在企業經營實踐中,往往會出現一個資金管理誤區,就是把資金管理重點放在籌資上,認為資金越多越好。事實上,在資金一定的前提下,營運及運用資金的能力往往更重要。這主要是資金管理理念及管理者素質問題的反映,表現在缺乏合理、有效地使用資金的觀念,不能有效地調度資金、運籌資金,不計資金使用成本等。
(二)資金管理方法與電子商務要求不相適應
電子商務對資金管理方法的及時性、適應性、彈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許多企業的資金管理仍以傳統方法來進行。存在資金管理松散,財務計劃、決策等各個環節工作的時間相對較長,不能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需要。
(三)資金管理者水平與能力有待提高
企業電子商務使企業的資金管理與其他業務協同,這對資金管理者或者說是企業全員的素質提出了要求,包括所有員工要了解資金管理方法,要對交易環境有精確判斷,要熟知相關法律等等,但目前很有企業能做到這一點。資金管理者能力與水平欠,必定會影響資金的管理效率。
(四)企業的組織結構不適應電子商務對資金管理的要求
由于電子商務支持時時管理和集中式管理,且管理與其它業務協同,因而要求企業組織結構的設置應是管理層次及中間管理人員減少,強調機構彈性創新、具有靈敏高效的特征。而我國現有大多企業仍采用金字塔式結構,中間層次多,缺乏創新和靈活性,而這將嚴重妨礙電子商務時代實現資金管理計劃及決策職能的發揮,反過來,這種職能限制的狀態又影響資金管理的水平。
企業電子商務要求資金管理與其相匹配。目前企業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必須得到解決,才能更充分地發揮資金管理的作用。這就需要企業采取一系列相關的措施,構建一套完善的資金管理體系。
五、企業電子商務資金管理體系的建構
資金管理是對資金的規劃和控制,強調的是在資金良性循環的條件下資金的增值,使企業能夠實現長期穩定的利潤增長,同時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資金流管理包括計劃、籌集、運用管理和效益評估,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強化資金管理,提高資金運營效益。
(一)在意識層面,企業要把資金管理作為企業電子商務的重要內容。
把資金管理作為電子商務管理的重要內容,這是市場經濟體制對企業推向市場的要求,也是資金本身的特點及其對企業生存與發展的至關重要的作用所決定的。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資金的投入效果是經濟效益的集中表現。因此,客觀上要求企業要在認識上,把資金管理做為管理的重要內容,并將這種意識在整個企業形成共識。
首先,樹立起立起與企業電子商務相適應的資金管理觀念,把資金管理工作放在中心位置,高度重視并切實抓好企業資金管理工作。
其次,要提高資金管理相關人員的素質。資金管理者不僅要專業知識扎實,而且還要熟悉國家法律。電子商務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擴大了交易的空間,沒有了地域限制,這要求資金管理者要了解掌握交易雙方相關的法律法規,還要對各自的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有一定的觀察和預測能力。
再次,要樹立起市場和信息的觀念,市場經濟是一個效率經濟時代,而目前又進入了信息化社會,尤其對于企業電子商務,說到底是信息的競爭,所以,要樹立市場與信息的觀念,
在充分了解和利用信息的基礎上,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使資金得以良性運用。
(二)在制度層面,建立并完善科學合理的資金管理制度。
科學合理的制度是資金管理有效性的保障。企業電子商務模式下需要建立起與其模式相適應的資金管理制度,這包括一系列相關制度,目的是通過這些制度,形成資金的良性循環機制。具體有:
1.有關資金籌措結構的制度。資金籌措包括科學預測資金需求量和合理選擇籌資方式。資金需求量的預測有很多方法,如定性預測法、趨勢預測法、銷售百分比法等,銷售百分比法是普遍采用的一種方法。籌資渠道上可以選擇吸收直接投資、發行股票、債券或利用商業信用、融資租賃等方式。
2有關資金使用結構制度。優化資金使用結構要建立科學的資金使用機制。企業應重視資金收支計劃,達到“量入為出、總員控制、保證重點、均衡支付”的目的。優化資金使用結構首先要優化資金占用結構。企業要保持合適的流動資金限度,根據自身經營狀況、產品結構以及市場動態等因素來決定流動資金的比例。資金使用結構合理能減少浪費,加速資金使用率。
3.有關盈余資金分配結構制度。這方面主要是充分考慮投資者、企業和職工等各方面利益的均衡關系,科學合理地確定投資者利潤和保持盈余的比例。
4.建立資金的補償積累機制。要監控企業資金的合理分流,防止單邊流向,盡可能增加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促進企業自我滾動發展。不要過多將資金積聚在一些非經營性不動產方面,將最大的資金用于發展生產和可行性投資,以取得更大效益。
(三)在管理模式層面,實行資金的集中管理
電子商務模式下,資金管理要發揮財務決策功能,實現投資決策、金融決策和股利決策,必須要實行資金的集中統一管理。實現財務信息的被動收集向主動匯集的轉變。具體是,通過網絡把資金活動信息集中到一起,對各部門的資金活動狀況進行時時監控。同時,利用收集匯總的信息進行各種決策。這對企業組織結構上實現扁平化和財務管理平臺的統一化都提出了要求,企業要在相關方面進行配套改進。
(四)在管理手段層面,應用統一的、國際化的財務軟件
應用統一的財務軟件,是企業電子商務模式下資金管理的必然趨勢和要求。應用統一的財務軟件,可以推進企業資金管理與業務一體化管理工作,為資金集中管理、監督控制、規避風險提供可靠保障。統一財務軟件的運用,使企業能夠動態掌握資金的流入與流出計劃,在途準確且有效地了解企業未來資金的使用需求,從而降低企業的財務費用,提高企業的整體利潤。同時能夠使一些大的企業集團實現資金的集中存放、統一調撥,各分支機構能夠實現資金的集中報帳和集中支付,提高了資金的流入與流出的透明度。
應用國際化的財務軟件,是電子商務使企業交易范圍無限擴大性的要求所決定的。企業業務分散在全球各地,企業要走出國門、展開國際競爭需要實現資金管理的國際化,使進行資金管理的財務軟件能支持多幣種和電子結算,支持領導決策,符合多國和國際會計準則等。
(五)在保障因素層面,在技術和法律上給予有力支持。
沒有有力的保障,企業電子商務的高效資金管理可能只成為一句空話。
首先是網絡安全。企業電子商務資金管理的集中化和國際化,都是基于網絡的,因此,網絡系統的絕對安全是企業電子商務資金管理的前提。由于基于網絡的確資金管理事關資金和公司商業機密等,任何一點漏洞都可能導致大量資金流失,網絡作為資金信息傳遞的重要工具,對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非同尋常。
其次是法律保障。雖然我國在計算機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已相繼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保護條例》、《計算機系統安全規范》等法律,并在《刑法》、《民法》、《經濟合同法》等有關法律中有有關計算機信息安全方面的條文,但國內有關電子商務網絡方面的法律還是空白。出現問題而缺乏適用的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鼓勵了一些不法分子的犯罪行為,從而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也會使一部分企業為免于發生此類事件而選擇不用或少用這種基于開放網絡的先進的資金管理手段,阻礙資金管理水平的提高。
因此,為保障企業電子商務資金管理效率,需要搭建一個高速,更重要的是安全的網絡平臺,同時針對性地出臺有關電子商務的相關法律。
六、結語
企業電子商務資金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意識、制度、管理手段及方法等各個層面同,需要觀念的轉變,人員素質的提高及企業自身的努力,還需要有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措施。多方合力,齊頭并進,才能構建出完善的企業電子商務資金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徐鳳江,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企業財務管理,知識經濟,2009年4月
2.張紅,關于電子商務的研究,天津理工學院學報,2004年4月
3.鹿艷春,淺析企業資金管理重點與控制,中國科技財富,2009年6月
4.姜威,談財務管理在企業資金管理中的作用,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09年2月
5.范永剛,淺談加強企業資金管理的途徑,經濟師,2003年3月
6.李健,基于物流、信息流的企業資金流控制,商業研究,2003年8月
7.張文彥,企業電子商務系統績效評價研究,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年1月
8.黎紅秀,企業電子商務中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商業研究,2000年10月
9.傅澤平,企業電子商務組織結構探析,情報雜志,2002年10月
10.車超,資金管理“八重視”,決策與信息(財經觀察)2008年11月
11.張輝,加強資金管理,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知識經濟,2009年4月。
12.袁琳,資金集中結算:制度完善與風險控制,.會計研究,2005年9月。
13.張莉,企業實施資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模式及對策,.會計之友,2006年6月
14.楚金華,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研究述評,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2月
15.蔡昌,提升現金流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年
16.方程主編,電子商務概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年.
隨著“智慧地球”理念的提出,物聯網技術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又被稱之為信息化革命的新一輪浪潮。物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應用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在當前高校的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物聯網技術對學校的管理方式、教學方式以及校園的各方面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同時為高效的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文章通過對物聯網技術的概念及特征進行研究與討論,指出在智慧校園的建設中如何合理的應用物聯網技術,促進高校的發展。
關鍵詞:
物聯網技術;智慧校園建設;應用研究
物聯網技術是在計算機、互聯網技術之后引導信息產業革新的新一輪潮流,促進信息化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更深層次的應用。而智慧校園是基于智慧地球理念利用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等來對學校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以及相關的管理人員以及其他的各項資源進行交互的方式,將各種資源、基礎設施以及科研成果進行有效整合,實現的教學、管理、生活與學校資源和系統進行整合。
一、物聯網技術的概述
(一)物聯網的概念
物聯網從字面意思上理解,是物與物之間相連的互聯網技術,與互聯網技術有所不同的是,它通過感應器將各種物體進行普遍連接,最終形成物聯網[1]。互聯網聯網是通過電腦將人與人之間進行相連,物聯網則是物體之間的相連。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其一是物聯網的核心依舊是互聯網技術,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發展和延伸;其二是物聯網的用戶端發展到任意的物體和物體之間,從而進行信息的交換和通信。因此,物聯網是通過各種信息感應裝置與技術對需要進行監控和管理的物體按照約定與互聯網進行連接,進行信息的交換,最終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跟蹤以及監管的網絡。
(二)物聯網的特征
相較于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有著以下幾個比較明顯的特征[2]:核心仍然是互聯網技術,主要利用各種信息裝置和技術將物體和互聯網相連,及時準確的傳遞信息;可以進行識別和通信,在物聯網中有著不同類型的信息傳感設置,這些信息傳感器都是信息元,不同類型傳感器所獲取的信息不同,同時具有實時性;其本事具備智能化處理的能力。
二、物聯網技術在智慧校園建設的應用措施
智慧校園的建設工作需要綜合利用各式各樣的物聯網技術對學校的人員、設備、建筑等進行定位、感知以及控制[3]。在這一過程中,首先需要對各種識別設備的感知對象進行分析,得出完善的感知對象數據,從而通過完善的網絡體系實現這些信息的上傳通過。通過信息管理系統的處理和匯總,在經過指揮系統的分析和處理,從而實現各級管理部門的高效實時化,感知具體的對象的詳細信息,為學校管理層提供正確的決策和依據。
(一)實現人和設備的自動化管理
為學校各類人員配置完善的校園一卡通,通過系統完善的感應電和門禁系統,實現對學生、教師、后勤服務人員的全方位、全自動、全覆蓋的實時感應和定位工作。學生可以通過一卡通打卡系統實現課堂的現實電子考勤,當學生走進教師之后,能夠通過系統及時掌握學生的出勤情況,并可以實現對教案、電子教材、電子課件等教學資源的實時應用。
(二)構建出智慧的教學環境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環境存在極大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課程無法實時反映出場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嚴重影響教學工作的效率。通過物聯網技術能夠構建出完善的感知課堂系統,實現課堂向真實化、完善化場景發展,保證書本知識和現實知識的融合,保證理論知識貼合現實生活,推動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效率,全面提升教學活動的效率。同時使用物聯網技術,能夠通過物理環境實現物件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學生可以通過遠程教學系統實現教學計劃的異地進行,同時系統通過智能化程序,實現對信息的處理、采集、保存和分析效果。在學習記錄的過程中,通過將資源上傳到教學平臺,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一個科學、安全、高效的共享信息平臺。
(三)構建出完善的車輛管理系統
隨著現代化學校身份的多樣化,學校的對外交流合作機會也呈現出逐步提高的特點,進出學校的車輛日益增大,而由于學校的停車位置相對較少,能夠容納的車輛有限,因此很容易因為管理不當導致停車難的問題。構建出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車輛管理系統,能夠對學校的進出車輛,例如校車、教職工車輛安裝統一的電子管理設備,作為學校車輛出入的通行標準,實現對出入車輛的自動識別和停車通行管理。對于社會外來車輛,可以構建出車輛查詢系統,根據學校的剩余車位發放臨時停車卡,在進過系統識別之后方可放入校內。在車輛進入學校之前,需要對信息進行再次識別和比對,在確認無誤后,方可進校或者離校。通過車輛管理系統能夠為相關車輛停引導工作,對學校內部的出入車輛進行綜合性調度管理工作,從而實現提升停車位利用效率的目標。
(四)構建出完善的智能安保系統
校園內部的安全對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都存在息息相關的關系。通過構建物完善的物聯網系統,構建出具有實時性、高效性、可靠性及開放性的校園安保系統。學校可以在重點區域安裝攝像頭和感應器,對學校的出入人員進行有效地身份識別,同時對于初入重要區域的人員進行重點監控,確保學校、師生的安全。對于學校的財務部門、考試中心等重點區域可以安裝先進的智能傳感系統,實現24小時全天候的實時監控,一旦發現可疑行為,可以及時作出預警,以便值班人員及時進行問題處理。
三、結語
建立在物聯網技術之上的智能校園的建設工作,能夠實現校園的智能化、可視化、科學化和人性化理念,為學校的現代化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同時通過構建完善的智慧教學系統,推動課堂內容的延伸和拓展,使學校能夠更好的和社會、自然、學習對象的融合,使理論能夠緊密聯系實踐,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發現學生的科學素養,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保承軍,岳桂杰.云計算和物聯網在智慧校園系統構建中的應用[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14,03:62-64.
[2]杜非非.試論物聯網技術在高校智慧校園建設中的應用[J].山東工業技術,2016,0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