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簡述公司財務會計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現代公司;公司理財;創新
一、現代公司理財理論簡述
(一)現代公司理財觀念產生的背景
西方公司理財的產生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是為了適應股份公司發展的客觀要求而作為一項獨立的管理職能,從企業管理中分離出來的。最早較為系統的研究公司理財問題的著作是美國人格林(Thomas L.Greene)于1897年出版的《公司理財》(Corporation Finance)以及1920年斯通(Arthor Stone)出版的《公司財務策略》(Financial Policy 0fCorporation)?,F代公司理財理論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以著名財務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的MM定理為標志。這一時期著名的公司理財理論還有威斯頓(Weston)模型、科普蘭德(Copeland)的公司價值評估理論、馬科維茨(Markowits)的資本組合理論、夏普(Sharpe)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等等。這些公司理財理論的產生促進了財務管理的發展。也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理財觀念,使公司理財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現代公司的理財觀念和方法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受國外發達國家理財觀念的影響,公司的財務管理逐步升級,由傳統的營運資金管理逐步走向資本的運營,以證券市場為主體的資本市場把人們的理財觀念引入一個新的境界,股票泡沫的神奇作用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巨大風險使人們增強了對理財觀念的重視,以內部控制和風險導向為主體的公司理財逐步形成一種新的理財理念。在這種情況下,研究現代公司的理財觀念轉變類型以及由此產生的觀念及管理手段的創新,對增強公司的獲利能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公司理財的概念和研究內容
關于公司理財的概念,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觀點有以下幾種:①公司理財是一項以資金的運動為對象,利用資金成本、收入等價值形式組織公司生產經營中的價值形成、實現和分配,并處理在這種價值運動中的經濟關系的綜合性管理活動。②公司理財是研究公司貨幣資源的獲得和管理。具體說就是研究公司對資金的籌集、計劃、使用和分配,以及與以上財務活動有關的公司財務關系。
1997年11月在南京大學召開的“全國第三屆理財學學科建設研討會”上一些代表認為,理財學應是以財政稅收為主要環境,以各種金融工具為理財手段,以會計學為主要依據,對企業經營性資金的籌措、投放、運用、收益分配等進行的系統管理。亦可簡述為對現金流量的控制或資金的融通。可以看出,公司理財的內容(或對象)是資金的運動。其主要內容包括公司投資管理、公司融資管理和公司分配管理三個方面。
二、我國公司理財中存在的問題
(一)公司理財的目標不明確
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目前我國企業理財的目標存在著嚴重的混亂現象,許多企業仍盲目地追求產值最大化、利潤最大化、人均收入最大化等等。
(二)公司理財缺乏科學有效的財務預測、財務計劃的編制與控制手段
科學性表現在管理上。特別強調量的內容。長期以來,我國公司的理財決策停留在定性決策為主的階段,企業強調的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定性管理?,F代經濟體系錯綜復雜,市場活動瞬息萬變,作為管理者應站在管理的高度,引導整個企業從容運轉,為此,若沒有量化分析,管理工作將寸步難行。
(三)公司熱衷于發行股票籌資
今年來我國有很多公司走進了證券市場,在企業資金來源方面改變了原來的依靠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的狀況。由于證券市場所具有的直接融資功能,使一些企業片面的認為發行股票是最好的融資渠道。從資本成本最低化的籌資原則出發。公司應盡量減少或避免權益資本特別是發行股票籌資。而應首先考慮內源融資或債券融資,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在所有的籌資形式中股票籌資的資本成本是最高的。但在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初期,由于證券市場的不規范、大股東內部控制以及管理層的舞弊等種種原因,使得眾多的上市公司不按照規定向股東分配股息或因經營不善難以向股東進行分配,使得權益資本變相轉化為成本“最低”的籌資方式。
(四)企業理財的風險防范意識較弱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的理財存在者很多的風險,雖然企業采取了很多的防范措施,但很難適應經濟形式的變化。
(五)企業缺乏優秀的理財人員
我國由于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約束,導致了財務理論和教育發展的滯后,導致企業理財人員的理財觀念落后、理財知識欠缺、理財方法落后,習慣一切聽從領導,缺乏掌握知識的主動性,缺乏創新精神和能力。
(六)企業在理財觀念中片面的認為內部控制即成本控制,這種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存有偏見
而且我國的許多公司存在對最低成本法的誤解,把最低成本法歸結為“公司內部節約、挖潛、改造等”。把一定生產經營條件下的生產成本最低作為追求的目標,其結果造成了不講求規模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生產發展和技術進步。
(七)監督控制考核不利
企業資金的流向與控制脫節,體外循環嚴重。事前控制乏力,事后審計監督走過場,缺乏可行的考核辦法,企業對投資情況、資金收支、對外擔保等或有負債、利潤分配等重大決策掌握不全,投資決策隨意性大。財務人員對經營情況處于從屬地位,迫使會計人員做假賬、報虛數,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加上內部審計制度不健全,社會審計受利益驅動走過場,財務監督乏力、滯后,缺乏監管措施,潛虧問題嚴重。
三、我國公司理財創新的建議
(一)明確企業理財的目標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財務理論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公司理財的目標應是財富最大化。財富最大化是指通過公司的合理經營,采用最優的財務決策,在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的情況下使企業的總價值最高。對于股份公司而言,財富最大化可以表述為股東財富達到最大。這是現代西方公司理財理論普遍公認的財務目標,此目標一般被認為是衡量公司財務行為和財務決策比較合理的標準,因為該目標考慮了取得報酬的時間因素,并用資金的時間價值原理進行了科學的計量。這克服了公司追求利潤的短期行為,有利于社會財富的增加;考慮了風險與報酬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做出正確的財務決策。這一目標不僅反映出股東的主觀愿望,也反映了公司外部的客觀評價;不僅反映了公司的理財目標,也反映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目標。
(二)建立合理的企業理財體系
首先,建立財務預測決策體系。推進全面采取預算是公司財務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現代企業建立科學、規范的運動機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強化財務管理及理財的必然要求。其次,建立財務管理控制體系。依據國家制定的財務會計制度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行業本企業的經營活動,制定具體的財務管理辦法,對企業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各種狀態的資金進行日常管理,包括資金調度、貨款催收、存貨流轉、成本費用控制、收入利潤實現、長期資產及對外投資的管理等。最后,建立財務考核評價體系。利用財務指標,對財務決策的實施過程、資金的周轉循環情況、資產的使用效益等進行分析衡量,全面考核評價企業資本保值增值的經營責任。
(三)強化風險防范意識
①要強化理財人員的風險意識;②要充分利用信息網進行研究,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投資項目進行預測,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性;③要制定詳細的財務計劃,使企業產生應對變化的機制,減少未來風險的影響。
(四)對于上市公司而言,還應注意股利政策的創新
在國外,特別是股利支付率較高的一些發達國家的上市公司最主要的股利支付方式是現金股利。均衡派現是穩定公司股價,保持公司市場形象,降低公司未來融資成本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