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技術教育的目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略)
第一部分:全球發展及其對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影響
(略)
第二部分:分析透鏡、政策領域、挑戰和新領域的開拓
第二部分研究政策制定者如何才能通過將三個連鎖的分析透鏡,即經濟、公平和改革透鏡應用于經過徹底審查國際經驗確定的10個政策領域,來改進和改革現有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政策。第二部分還進一步探討各種長期挑戰,以及如何通過將各種議題引入全球辯論來開拓新領域。
2.1分析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政策的透鏡(略)
2.2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政策領域
本節將上文介紹的分析方法應用于10個政策領域:(1)管理;(2)需求驅動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3)社會目標;(4)包容性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5)增強學生的能力;(6)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辦學的現代化;(7)改善以就業為基礎的學習;(8)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教師和培訓師;(9)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領域的信息和傳播技術;(10)為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提供資金。在每個領域,研究都考慮了一些重要挑戰和問題,并隨后大致列出目前所采用的一些政策選項,這些政策選項本身顯示出了某種局限性。然后,應用該分析方法來揭示政策制定者根據本地情況可以考慮的前進道路。
2.2.1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管理
善治是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系統成功進行改革的一個明確先決條件。尤其是如何改進協調,讓廣大有關方面參與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并且根據充足的信息確定優先事項和確保問責,這在過去十年中都得到了極大關注。
為了幫助辦學者設計與工作領域有關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方案,許多國家政府開始審查自己的作用,它們不是自己提供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方案,而是成為促進者,通過一系列立法和財政機制,引導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改革。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協調機構的成立是某些國家的政府讓經濟部門領導者參與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監督和戰略的一種方式。
在一些國家,利益相關方零星參與和參與水平低的情況繼續存在,在某些情況下可歸咎于辦學方面的不協調以及中央官僚機構刻板僵化。在其他一些國家,收集和分析制定相關優先事項所需數據的能力不強。
審查確定了若干旨在改善管理的政策辦法,其中包括:
將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納入相關戰略;
使利益相關方結成積極的伙伴關系;
決定是否下放權力,以及如何下放;
審查并改革資歷認證制度;
開發質量保障程序;
為制定政策改善證據基礎;
將政策框架與實施戰略掛鉤,以實現改革。
盡管對經濟、公平和改革方面的強調程度隨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環境不同而不同,但現代、共有的管理系統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建立伙伴關系以及在利益相關方中就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主要優先事項達成廣泛共識。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能力建設、信息、知識和可靠證據是必需的。
2.2.2需求驅動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
從經濟視角看,維持并促進知識和技能的供求一致是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一項主要任務,這仍是一個挑戰。在大部分國家,公立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系統仍然主要由供應驅動。許多國家采取了以能力為基礎的課程改革。以能力為基礎的培訓更加關注學生以及完成實際任務的能力,更加關注獲得能力而不是證書的等級或類型,或者培訓時間的長短。在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領域,基于能力的課程有別于傳統課程的特征是,它們是按照已查明的工作領域對技能的需求開發的。它們的開發是在各個部門組織、協會、商會、雇主協會以及衛生部等代表雇主的政府部門配合下進行的。在國際上,利益相關方開始聯手查明提高特定經濟部門業績所需的主要知識和技能。圓桌會議和職業研究是最常見的使用方法。有些國家設法創立了結構完善的機構(部門和/或國家的),專門負責按照勞動力市場需求方的要求調整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
在努力引導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關注技能需求中,各國已經:
執行提高人們可帶給勞動力市場的能力(知識、技能、態度等)的政策;
減少勞動力供求方面的技能不匹配;
設法查明和預測復雜的勞動力市場中現有的技能需求,不論是正規還是非正規勞動力市場中的需求;
查明學生應與專業技能一起學習掌握的各種可轉移技能,并隨后決定如何更好地實施一項新的技能培養辦法;
支持改進各種勞動力市場上技能供求關系的改革。
需求驅動的辦法有時側重于青年和成年人如何應付眼前的就業需要,而不是經濟和社會的長期需求。在運用公平和改革透鏡進行分析時,比較容易以更加全面和可持續的方式理解“需求”。對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影響是,除了工作方面的特殊技能外,學生還需要可轉移技能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2.2.3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社會目標
1999年首爾大會以來,研究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如何有助于克服劣勢和實現社會及經濟目標,已成為相關政策辯論的一大特點和改革措施的要素。
按照這種思路,各國政府可以選擇采取多項政策,其中包括:
結合當地具體環境和戰略。確定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迫切的社會目標;
設法調整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教學和學習,以便對社會包容、社會和諧、健康和福利產生積極影響;
確保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尊重并滋養當地文化,但同時也能夠應對更具地區性的和全球性的挑戰和議程。
社會問題必然折射出當地背景和變數,例如城鄉差異。但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能夠觸及多種廣泛的社會問題。將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政策與社會政策聯系起來,是在政策和服務提供領域確保效率、避免重復、彌補空白的關鍵。此外,利用改革透鏡能夠找到社會和經濟效益雙贏的創新辦法,例如通過社會創業精神。另一個例子是文化產業技能的發展,這些產業尊重并珍視當地技能,支持可持續的謀生辦法。
關鍵詞:職業教育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基本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體系,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也存在辦學目標不明確,與實際需要相脫離,辦學質量不高等問題。原因是多面的,最重要的還是缺乏辦學特色不鮮明。因此,突出職業教育特色是職業技術教育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職業技術教育的特色,是由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指出:“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也提出:“職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化、社會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支柱。”它的“培養目標應以培養社會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熟練勞動者和各種實用人才為主”。這說明職業教育具其它類型教育所不具有的特殊屬性,它是直接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直接為人的就業服務的,與市場特別是勞動力市場的聯系很密切。
根據職業技術教育的特殊屬性和一些深受社會歡迎的職業學校的辦學實踐,本文認為職業技術學校比較明顯的辦學特色體現在三個方面。
1、地方性與行業性。
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主要是為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的發展以及行業的發展、人民的就業服務。職業教育只有真心實意為地方和行業提供人才服務、技術服務和社會服務,貼近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貼近行業發展的需要,地方政府才會滿意,行業主管部門才會滿意,職業教育也才能夠真正獲得地方和行業的支持和重視,發展才會有生命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主體在地方、在行業,同樣決定了職業教育的地方性和行業性。地方和行業對發展職業教育的要求來源于希望職業教育能夠為地方和行業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以此帶動地方和行業發展。職業教育要辦好,也需要依靠地方和行業的優勢和條件,如職業教育投入成本高,教學設備更新快,辦學過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地方和行業的支持。地方和行業能夠提供學生獲得技術技能所必須的真實現場和良好條件。所以,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切實依靠地方、行業和企業的深度參與。
2、技術技能性。
職業教育技術技能性,是由培養目標所決定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畢業生主要是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只有讓職業教育的畢業生掌握專業技術和熟練的技能,才能勝任就業崗位需要。職業教育不同于普教和高教,更多地是進行實際操作的職業訓練。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培養人才的教育應該有所側重,有所分工。有關專家以生產或工作活動的過程和目的為標準,將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類型大致分為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等四種。技術型人才主要是使工程型人才的設計、規劃、決策變成物質形態,如工廠技術員、施工工程師、車間主任、工段長、護理士、空勤人員等等;技能型人才與技術型人才的區別在于技能型人才主要依賴技能進行工作,如技術工人、半技術工人等。技術人才、技能型人才需要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有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現場突發性問題的應變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等,我國的技術型、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職業教育包括專科、本科以及中等層次的教育來培養。
3、市場導向性。
影響職業技術教育的市場因素很多,有生源市場、資本市場、資源市場、勞動力市場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發展職業教育必須考慮學生的充分就業,這是衡量職業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畢業生能否充分就業,主要取決于勞動力需求,最終反映在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市場是變化的,是動態性的,職業教育必須主動適應這種變化。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勞動力就業市場的人才需求規模在不斷變化。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動力就業市場的職業崗位類型不斷變化,從而對不同類型的人才產生新的需求。而隨著科技進步,勞動力市場的技術結構在不斷升級,使生產性崗位由低技能轉向高技能,對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勞動力市場人才的流動性,勞動者在不同區域、不同行業和部門間的自由流動越來越大。勞動力市場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成為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重要依據。
突出職業技術教育的辦學特色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在辦學理念上以特色辦學促教育質量。
特色就是質量,特色就是生命。特色體現在職業技術教育辦學的各個方面,包括專業和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學校管理和人才規格與質量等,同時還體現在辦學的過程之中。因此在整個辦學的過程中,在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都要著眼于辦出自己的特色,努力追求個性的最大化。
其次,充分發揮優勢形成特色。
職業技術教育直接針對勞動崗位的要求來培養人才,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在勞動力就業市場更具有適應性和競爭力;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聯系密切,與勞動力市場銜接緊密,更易了解和預測市場,根據市場變化做出反應,提高辦學競爭力;職業技術教育具有自己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能更好地、更直接地為地方和行業發展服務,更容易調動地方和行業辦學的積極性。職業技術學校要理性地認識自己,根據自己的優勢、條件,選擇自己的服務領域,不要盲目地求全求大。優勢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及時研究新情況,適應新變化,采取新舉措,使辦學優勢更優,特色更鮮明。
第三,通過不斷創新來創造和彰顯特色。
職業技術教育創新的空間很大,包括辦學思想和觀念、辦學體制、管理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教學制度等。要克服狹隘的職教觀,樹立大職教、終身教育、素質教育、全民教育思想和觀念,建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指導,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辦學層次和辦學類型,都應辦出不同的特色,相同的專業,也要針對當地需要確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質量標準,突出技術人才培養上的特色
第四,持之以恒提升特色。
2.在十八世紀的近代普通教育初期,自然學科、人文學科被逐步納入課程,形成近代的智育,后發展到體育、美育。但在總體上說,這種教育基本上屬于“文化知識”教育。本世紀以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生產與各種社會職能的技術性質發生變化,技術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以“文化知識”教育為主體的普通教育模式,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挑戰。
當今社會在一定意義上可算是技術社會。現代技術不僅廣泛滲透在生產、各種工作職能與管理之中,而且已經不可阻擋地進入家庭生活圈子。雖有知識而缺乏足夠技術、技能的人,不僅越來越難以勝任工作和參與社會交往,甚至面臨生活與生存的困難。因此,把以勞動技術為主體的技術教育引進課程,這是學校教改的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小學教育(中學教育也有這種情況)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不同類型的教學-----普通的、科學的技術的和專業的教學------之間的那種嚴格的區別必須加以廢除;而教育,從初等階段到中等階段必須同時成為理論的、技術的、實踐的和手工的教育。”許多國家在小學開設勞動課、手工課,或創建綜合中學,本世紀上半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規模地準備新的合格人才和勞動者。
我國中小學教育在舊經濟體制和文化傳統的影響下,始終沒有突破應試模式,存在著脫離經濟、脫離社會、脫離實際的弊端。培養的學生無論是心理素質、知識結構還是實踐能力,都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把勞動、技術教育引進教育領域,可以促使年輕一代手腦并用,學用結合,既懂科學知識,又具有一定的技術技能,從根本上改善一代人的勞動素質,以推動物質生產的發展,為現代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可見,勞動、技術教育正是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軌道轉軌的不可缺少的運行機制。
3.在初等學校里實施勞動、技術教育是實現德智體全面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主要源泉,是人的神圣義務和培養個性的基礎。學生只有通過親身勞動,體驗創業的艱苦,才能養成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人民的品質以及自覺的創造性的勞動態度。
為了使未來一代體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發展,還必須通過勞動、技術教育,使青少年學生掌握現代生產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懂得現代生產過程的基本原理。對小學生來說,主要是能學會一些最基本、最初步的生產知識和技能,受到現代化的啟蒙。值得重視的是,現代生產的發展要求新一代人不僅具有科學文化知識,而且具有一定的基本技術和技能。技術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割裂是錯誤的,非人文的技術教育和非技術的人文教育都不完全,教育應該是既傳授技術又啟迪智慧和理性的。
21世紀的學校教育應該在加強科學教育的同時,加強技術教育,正如《學會生存》一書在談到傳統的科學教育存在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所指出:“傳統的科學教學很少致力于把課堂知識和科學實踐聯系起來”,“這種舊的課程計劃很難啟發科學活動中的創造性、直觀、想象、激動與懷疑的態度,而觀察、搜集數據、歸類以及證明結論的能力都不應只是科學家的任務”。該書還指出,傳統的科學教育存在同技術教學脫離的傾向,科學教育的一個基本目標是強調知識與行為相互依賴的關系,促使科學教學和技術教學兩相結合,就應注重科學研究與實際發展及應用之間的關系。當前“教育體系往往引起了這兩者之間的嚴重分離-----這種分離既損害科學研究,又損害實際發展”,“在普通教育方面,課程計劃過分傾向于重視科學,而忽視技術。”而使科學教育與勞動,技術教育相互補充,可促進手腦并用,充分發揮大腦兩半球的作用,使左腦型教育與右腦型教育結合,理性思維與感性直觀結合,基本理論與應用實踐并重;有助于擴展眼界培養整體思維能力,鍛煉身心的靈活性;能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造意識和創造思維能力。
關鍵詞:全面發展;學生;德智體美
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要素包括體能、智能;活動能力;道德品質;情感、意志、性格等。體能和智能是構成人的素質的生理基礎和心理基礎。活動能力在人的各種素質中居于核心地位。社會關系是人生存、發展以及從事各種社會性活動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人們在彼此的交流過程中,必須要以禮相待,要有道德品質。此外,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一種心理體驗。意志是人在活動中自覺地確定目標,并有意識地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行動和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里過程。性格是個人比較穩定的對現實的態度和與之相應的習慣性的行為方式。
人的全面的發展,要求我們的教育必須是全面發展的教育。也就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我們國家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德指的是道德,品德,也就是主要側重在做人上,一般認為,做人比做學問更重要。所以,我們把它放在第一位。智,當然就是指的智力。體,指的是體育,體質。所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體質不好,就不能為共和國做更多的貢獻。美,指的是美育,即一個人的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育的工作就是培養學生發現美的眼睛。勞呢,現在不怎么提了,就是指勞動。咱是社會主義國家,每一個共和國的公民都是這個社會的勞動者,建設者。下面,一一介紹分析。
一、德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復興偉業的肩負者,是華夏文明的繼承者和傳承者。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因此,做好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說于己是功德無量,于人是受益終生,于國則是播下和諧發展的希望火種。 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個體的未來成長,更是間接影響到整個民族素質的高低,乃至國家整體文明的優劣和續斷
二、智
智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通過教學這條途徑來實施,但智育也需要通過課外活動等途徑才能全面實現。此外,教學不僅是智育的實施途徑,也是德育、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的實施途徑。
三、體
體育是指以發展、鍛煉體魄為目標的教育活動。體育教育本質是指體育教育自身固有的根本屬性,是體育教育學首先研究的一個理論問題,也是體育教育科學化、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學校體育活動學校體育活動學校體育活動學校體育活動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技能性和娛樂性技能性和娛樂性技能性和娛樂性技能性和娛樂性。
四、美
美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發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過各種藝術以及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來進行。通過藝術進行的美育就是藝術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這是美育的性質與自身特點決定的。
五、勞
勞動技術教育是向學生傳授現代生產勞動知識和生產技能,培養學生正確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的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包括勞動教育和生產技術教育兩方面。加強勞動技術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形成勞動習慣,并使學生初步掌握一定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1981年 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的說明指出:“中學階段開設勞動技術課,進行勞動技術教育,使學生既能動腦;又能動手,手腦并用,全面發展。”勞動技術教育是把勞動教育與工農業生產、社會服務性勞動的技術教育結合起來,既有利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也為他們將來的就業準備一定的條件。
【關鍵詞】高職教育 實踐教學
進入新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取得明顯成績。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規模快速增長,布局更加合理,發展思路進一步明晰。
在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怎樣實現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辦學特色、教學質量、辦學效益的目標,實踐性教學舉足輕重。
一、實踐性教學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的重要性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我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面臨前所未有的緊迫感。我國目前人才結構嚴重失衡,實用性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者嚴重缺乏。據調查顯示,北京市技術工人中,高級技術工人僅占3.5%。正是高素質工人的缺乏,導致產品質量無競爭力。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需要具有創業精神的第一線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我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這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和競爭。而顯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競爭優勢的關鍵就是實踐性教學。實踐性教學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如何開展實踐性教學
1. 明確培養目標 堅持三個“面向”
按照培養目標去組織實施實踐性教學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質量保障的基礎。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結合我國的社會實踐,明確提出其培養目標是以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管理人才為培養目標。在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中,要始終堅持三個“面向”,即“面向市場、面向企業、面向崗位(群)”,培養適銷對路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 理清思路 強化實踐性教學
強化實踐性教學,首先要明確實踐教學思路。要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中心,去組織實踐教學,以滿足職業崗位(群)和技術領域需要為出發點設置專業,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地位。
走工學結合的道路,樹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過程質量觀,提高實踐性教學的地位,保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特色鮮明。加大實踐性教學的時間比例,強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側重于職業技術能力的掌握與提高。鼓勵教師采用現場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教學、演示教學等方法進行教學。
3. 注重“一專多能”型人才的培養
企業還需要“寬口徑、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比如銷售人要懂維修,技術人員要了解市場,掌握推銷技巧;建筑專業施工技術員不僅要懂土木結構、水暖通風、電氣安裝初步理論,還要學習經濟核算、組織管理方面的理論;此外還要具備較強的專業基本技能和與生產過程相關的基本技能。如汽車維修通用基本技術、特定車型維修技術、專業英語與獲取信息的能力等。
因此,在實踐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質的養成,堅持實行“多證書”制度,大力開展職業資格認證。主要專業職業技能訓練內容與國家職業鑒定全面接軌;大力推行“一專多能”工程,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技術技能,增加新的就業優勢,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4. 建設高素質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
打鐵先需自身硬,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需要一支既有專理論知識,又有實踐技能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 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要堅持培養與引進、聘用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通過多種方式不斷提高學校中、青年教師的專業實踐技能,使他們真正成為高素質的“ 雙師素質”教師;另一方面積極面向社會、面向企業引進、聘用高、中級技術人才來學校任教。他們都來自生產一線,既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又有著熟練的操作技術及豐富的生產、管理經驗。他們承擔校內實踐課的教學任務,可進一步增強“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的實力,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高素質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為高質量地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培養高素質的技能應用型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 加強實踐性教學基地建設
實踐性教學基地建設工作,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等職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基本條件之一。
實踐性教學基地建設工作應以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為主旨,以行業科技和社會發展的先進水平為標準,以學校發展規劃目標所設專業的實際需要為依據。充分體現規范性、先進性和實效性,與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相一致,形成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
實踐性教學基地建設要堅持校內、校外實踐性教學基地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其聯系教育與市場的橋梁與紐帶作用。
建立功能齊備、仿真性強的校內實訓基地,讓學生“真刀真槍”進行訓練,做好工學結合文章。
與企業、行業、科研單位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開辟合作育人新途徑。
關鍵詞:職業技術教育;市場經濟;檢驗;標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7-0-01
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更高一級的學校輸送優秀的生源,衡量一所學校成功與否的標準是升學率。指揮棒是國家的考試制度,學校教育始終圍繞這一標準進行。
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專業技術人才,衡量一所學校辦學成功與否的標準是社會接受度。指揮棒是市場經濟的有效需求。學校教育始終圍繞市場經濟進行。
職業技術人才的市場經濟需求量很大。特別是目前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世界制造業的重心向我國轉移,高級熟練型工人的市場經濟需求存在較大的缺口,給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空間。盡管目前各類職業技術教育學校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并且絕對生源數量在不斷下降,但是前途依然十分光明。這是因為高級技術型人才在制造業中占據較大份額,無論經濟發展到什么程度,制造業仍然不可或缺。
光明的前途需要靠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職業技術教育是與市場經濟接軌的教育形式,其人才需求的數量與種類要靠市場經濟調節,具有變化較快的特點,所以職業技術教育應緊跟市場經濟需求,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誰先把握了市場經濟,誰就在競爭中取得先機,動作快者才能切到更大的蛋糕。以生存謀求發展,還是以發展促進更好的生存,不同的發展觀念對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速度存在較大的影響。速度的快慢對規模教育的形成起著決定作用,而規模教育是在未來的競爭中保持相對優勢的條件之一。從較大范圍看,在目前職業教育還沒有形成規模的情況下,誰的發展速度快,誰就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速度并不單以數量取勝,還要看質量,并且關鍵是質量。前者是生存的保證,是短期目標,后者是發展的保證,是長期目標,也是衡量市場經濟接受度的主要指標。市場經濟接受度的提高是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肯定,同時質量的提高對數量的增加起到促進作用。
市場經濟是現實的,也是無情的,它只承認勝利者,容不得人情與親情,唯一承認的就是實力。不是在競爭中發展,就是在競爭中被市場經濟淘汰。
職業技術學校的實力就是教育質量,能夠培養出優秀的技術性人才,以此獲得良好的社會聲望,以及用人單位(市場經濟)的較高評價。所以衡量職業技術學校實力的強弱,知名度和美譽度是兩項重要的指標。
現代傳媒業的發達,使得信息傳遞的速度和范圍大大加強,要做到廣為人知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情,要獲得較高的美譽度則是要苦練內功。學校保障了畢業生的就業安置,給了學生一個飯碗,但是卻無法保障學生能否端得起這只碗,以及這只碗究竟能夠端多長時間。這一問題解決不好,職業技術學校就時刻面臨生存的危機。足夠的生源,并且生源的獲取要靠拉動戰略實現。這就給職業技術教育的長遠發展提出了一個問題:短期效益和長期戰略。保持一定的辦學規模和提高畢業生社會接受度是職業技術學校的兩大主題。要讓畢業的學生真正經得起市場經濟的考驗,直接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所以培養合格(優秀)的畢業生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根本。畢業生是否合格(優秀),市場經濟是衡量的唯一標準,而不是其他。所以長遠看來,衡量職業技術教育成功與否,市場經濟是唯一的標準。
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優秀人才是當務之急。
職業技術教育的生存來自學生,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也來自學生,既然市場經濟是檢驗成敗的唯一標準,那么職業技術學校的教育也應該與市場經濟接軌。做到這一點,就是要提高教育質量,確保培養優秀人才。
提高教育質量不是一句口號,并且單靠外驅力也難以完全實現,最主要的還是內驅力。內驅力的建立,就是要轉變觀念,樹立市場經濟意識。
首先是憂患意識。動力來源于壓力,壓力來源于危機感。市場經濟時刻處于變化之中,市場經濟中的參與者應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青蛙效應告訴我們:在相對安逸的環境里,缺乏對環境的敏銳危機感,就會逐漸喪失一個人的進取精神,等到發現原有的優勢散去,真正的危機來臨時,猶時已晚。一家公司的經理每天讓員工思考同樣的問題:我們的工資從何而來,最終的答案只有一個:來自于我們的客戶。產品得到客戶的有效認可才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做不到這一點,任何勞動都是無效勞動。職業技術教育的產品(服務對象)是學生,畢業的學生只有得到用人單位(市場經濟)的認可,教育的成果才能真正體現出來,才能有我們輝煌的今天,我們的明天才會更加輝煌。
其次是競爭意識。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競爭的資本是人、財、物,競爭的結果是獲取更大的市場經濟份額。人才永遠是競爭中的第一資本。高素質的競爭型人才是最具有活力的發展動力。市場經濟法則告訴我們,不是在競爭中前進,就是在競爭中消亡。市場經濟中的每一個人都應具備競爭意識。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知識衰減的周期越來越短,如果學校教育不能和市場經濟步調一致(僅就知識而言),培養出來的學生就缺乏競爭力。這就給教育者提出了一個問題,不斷學習,終身學習。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建設 職業技術教育 機遇和挑戰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4-0159-01
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而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要向其他產業轉移,必須通過職業培訓,掌握一技之長才能上崗,所以只有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才能加速推動農村城鎮化進程。
一 當前城鎮化建設中職業技術教育的現狀
1.思想認識方面存在偏差
有人認為職業技術教育只是學校教育,是教育部門的事,職業教育的對象只是學生,忽視了所有就業人員都應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對象這一基本事實;受傳統“學而優則仕”等觀念影響,還存在重普通教育輕職業教育的思想,有人認為學生上普通高中和高校有出息,上職業學校就低人一等。這是認識上的偏差,一方面使得地方政府對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扶持力度不夠,另一方面使得學生不愿報考職業學校,直接影響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生源和發展。
2.辦學體系不健全,辦學模式僵化
(1)職業教育體系過于封閉。學校教育仍以學齡青少年為主要對象,強調正規學歷教育和職前一次性教育。
(2)職業培訓與終身教育體系不健全。以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為主的終身教育網絡未建立,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校教育脫節,針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就業培訓不足。
(3)辦學模式較僵化。辦學功能單一,非學歷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只是一種補充形式且發展很慢;辦學體制單一,民辦職業教育發展較慢且很不規范;教學制度單一,學校系統的職業教育幾乎都是長學制;辦學形式單一,大多還是學校本位模式,最大的問題是職業教育脫離市場的實際需求。
3.職業教育的服務意識不強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還未形成“顧客就是上帝”的服務意識,許多從事農村職業教育的工作者不知道為誰服務,更談不上怎樣去提供優質服務。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職業教育要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服務,為促進就業和再就業服務,為地方經濟、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為推進西部大開發服務。
4.教育質量不高
(1)師資隊伍建設與職業教育要求存在較大距離。教師結構不合理,專業課教師缺乏;沒有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轉崗學習和繼續學習,許多教師不能勝任專業課。
(2)課程設置不合理,不能反映地方特色。職業技術教育必須適應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為當地多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人才。但目前許多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隨波逐流,盲目照搬,缺乏針對性和地方特色。
5.職教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目前,我國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吸引民間投資和社會捐助的能力相當薄弱,仍以國家財政性撥款為主,投資渠道過于單一。盡管近些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連年上升,但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財政性投入卻增長緩慢,企業辦學投入積極性不高,農村職業教育經費更顯得捉襟見肘。
二 適合城鎮化進程的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之路
1.轉變觀念,理順體制
要加大宣傳,樹立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和人才觀,大量培養實用型人才。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做法,走依法辦學、依法管理的現代職教發展之路。開拓資金渠道,理順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建立多方共同參與的多元辦學體制,逐漸實現職業教育產業化、市場化、企業化。
2.加快改革,構建現代職教體系
改革學籍制度,根據農村生源特點,實行開放式入學方式,放寬年齡限制,免試入學或注冊入學,寬進嚴出,學制長短結合;明晰培養目標,調整專業結構,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按照滿足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的需要,培養新型農民和具有一技之長的城鎮居民。改革課程體系,在傳授知識和實用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3.增強服務“三農”的意識
一是服務農業現代化。培養大批高素質實用技術人員,適應農業科學技術,保證我國農業結構模式的轉變,實現農業現代化。二是服務農村學生。為有意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學生提供專門教育,培養社會主義新農民;根據市場需要設置專業、教學內容,提供就業指導,推薦就業。三是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這是農村職業教育的關鍵。把農村閑散勞動力組織起來,實施技術培訓和創業教育,使他們既可到經濟發達地區務工,也可回鄉創業;農村職校與城市職校結合對農民工進行培訓,除務工所需技能培訓外,還要進行進城前的基本生活常識教育,使他們盡早適應城市生活。
總之,實現新型城鎮化目標,必須更新觀念,排除障礙,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尤其是面向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職業技術教育、支持農村職教事業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R].國發[2011]32號
關鍵詞:勞動與技術教育;問卷調查;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1-0043-02
一、調查目的
在初中階段,勞動與技術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方面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為了解目前石家莊市初中實施這門課程的情況、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以及哪些方面需要改進,進行了本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本文采取問卷調查法,包括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兩部分。采取隨機抽樣法,對石家莊市的中學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教師調查選取了20所學校,學生選取了20所學校,調查發出問卷75份,其中,學生卷40份,回收30份,回收率為75%。教師卷35份,回收有效問卷份30份,回收率為85.7%。
三、調查結果分析
1.基本信息。本次調查中,男女比例為1:5,女教師的人數比較多。教師的年齡在26~34歲的占40%,35~45歲的占40%,46歲以上占20%,教師的教齡在10年以上的為60%,所教的年級包括了三個年級,其中初一20%,初二60%,初三20%。學生中初三年級為50%,初二年級為40%,初一為10%,也涵蓋了初中各個年級。
2.對勞動與技術教育的認識。教師方面:在本次調查中關于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內容只有20%的老師知道,20%的不清楚,多達60%的老師不知道。并且80%的教師沒有參加過專門的培訓。說明勞動與技術教育沒能得到重視,教師都無法清楚地理解勞動與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和內容,所以根本也就不會重視這門課程的開設。學生方面:50%的學生不知道綜合實踐活動以及活動包括的內容,20%的學生錯誤地認為綜合實踐活動只是班團活動,剩下的30%的學生雖然對此有一些了解,但是也沒有正確了解綜合實踐活動的四部分內容,更不了解勞動與技術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之間的關系。
3.勞動與技術教育的開展情況。
(1)課程的設置。在教師調查中顯示60%的學校開設了勞動與技術教育這門課程,但是在對學生的調查中發現80%的學校都沒有設立勞動與技術教育這門課,只有20%的學校選擇有這門課程。結果表明學校中勞動與技術教育的計劃和實施是脫節的。教師調查中,60%開設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的學校中,67%的學校不具備條件,基本沒有辦法開設。并且開設學校的課表上規定每周一節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但是67%的學校基本不占用課時,而是在課外進行。
(2)課程內容的選擇。《綜合實踐指導綱要(試行)》規定初中勞動與技術教育的主要內容為7個部分:①勞動實踐活動;②技能練習活動;③工藝制作活動;④簡易設計活動;⑤技術試驗活動;⑥發明創造活動;⑦職業體驗活動。在調查中發現,開設了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的學校上課的形式和內容比較單一,67%的學校是勞動實踐活動和工藝制作活動,33%的學校開設了簡易設計活動。其他的內容在本次調查的開設的學校中沒有涉及。可見課程的內容涉及到的領域比較單一,不能根據以上規定進行課程內容的設置。
(3)課程評價方面。參與評價的人員主要有教師、學生、家長等,有的只是教師為評價的主體,有的是學生為評價的主體,有的是教師和學生都是評價的主體,有的還包括家長。總而言之評價的主體單一,不能很好地把各個主體結合起來進行多方面的評價。評價的主要形式,在調查中發現學校評價的主要依據是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評價依據單一,評價的方式33%是書面考試,33%是檔案袋評價,34%是學生自評。
(4)師資水平。調查發現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所任教的老師67%都是其他學科的老師,教師的專業素養不高,嚴重影響這門課程的開展。這門課程的開展對老師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有專業的知識又要熱愛這門課程。但是目前絕大部分學校的勞動與技術課的教師經常是讓教副科的、年齡大身體不好的教師來教,教師整體素質普遍不高。
(5)教育經費投入情況。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的開展需要專門的費用,然而調查顯示67%的學校經費不足,而且在教師的調查中,90%的教師認為無法開設這門課程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經費不足,這也是制約這門課程開展的一個硬性條件。如果沒有足夠的經費投入,這門課程便無法順利開展。
三、結論
通過調查發現,石家莊市的初中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的開設并不理想,存在很多問題,如對勞動與技術教育的認識不足,課程的內容單一,評價體系不健全,師資不足等。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覺得有必要解決勞動與技術教育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發揮其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以下是筆者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的建議。
四、實施的建議
1.轉變觀念,提高對勞動與技術教育的認識。教育工作者必須加強理論學習,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切實認識到勞動與技術教育在學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學生只有通過理論學習加上實習才能樹立勞動觀點,養成勞動習慣,掌握勞動技能,提高勞動素養,成為現代社會需求的人才。學校教育不僅是為上級學校輸送人才,還要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實施勞動與技術教育,能有效地改善學生知識和技能結構,增強動手操作能力,改變那種應試教育“紙上談兵”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意識。
2.改變單一的課程內容。課程的內容要涉及到技術基礎、家政、職業引導等方面。所以,課程內容要涉及到規定的每個方面。首先,課程的場所不能只是局限在學校內,要注意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學習要與課外活動、校外社會實踐、家庭教育等途徑相溝通、相結合。然后,實踐活動課程內各領域學習活動要相互結合。勞動與技術教育不能獨立地進行,要和其他活動相互促進。最后,勞動與技術教育內的內容如技術基礎、家政、職業引導也要相互滲透和融合,要把勞動教育貫穿到技術基礎、家政和職業引導的學習過程之中。
3.完善評價體系。評價要注重過程性。在構建學校的勞動與技術教育評價辦法時,要遵循發展為本的原則,評價既要注重結果又要注重過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出發點的評價辦法作為評價的主要手段。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社會人士都是學生評價的參與者。在評價中學生自我評價是很重要的,自我評價的過程既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也是師生之間進行交流的學習過程。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不同,評價方式應當靈活多樣,可以采用產品展示、開展心得體會考核、專題活動交流、自我評價、作品評定、日常觀察等形式。
4.加強師資建設。勞動與技術教育是知識和實踐、智力和能力的綜合教育,因此要求所任課的教師要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專業的素養。首先,所任教的教師是要受過專門的培訓的,對勞動與技術教育這門課程的特點、內容、教學方法等要熟知,要有相當豐富的生活和社會實踐,具有一定的閱歷。然后,挑選的教師要喜歡并且熱愛這門課程,只有這樣,才能積極地投身教學之中。
5.加大經費的投入。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果所需要的設備、設施和場地不能滿足的話,勞動與技術教育便無法順利地開展,效果更是無從談起。因此,學校要對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投入足夠的資金,設立教學專用教室并添置必要的設備,條件允許的話要建立勞動與技術教育實踐基地,這樣,才能在硬件上保障勞動與技術教育更好地開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7-9年級)[z].2008.
[2]樂素芬.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框架下的勞動與技術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7,(08):46-47.
[3]葉德芙.初中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1,(3):145.
[4]薛爛.初中勞動與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探析[J].方法交流,2013,(05):154.
關鍵詞 技術教育 設計與技術 教育對比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在1981年,中國首次提出開設勞動技術課的決定。2001年教育部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四大板塊內容。2003年教育部又頒布了《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將原來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兩大板塊剝離出來。
從2001年中國大陸實施面向21世紀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技術類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歸屬于綜合實踐活動,學校根據地區發展情況和學校特色選擇性地開設信息技術和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各地開設和實施這些課程的情況差別很大。而普通高中階段,2004年9月開始有計劃、有準備、分批地在全國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現在技術課程已正式成為新課程實驗區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習領域之一。
1課程理念
在英國,“設計與技術”課程的總原理基于這樣的考慮:為學生未來進入變化迅速的技術世界作準備。通過“設計與技術”課程,讓學生學會從個體或團隊的角度,學會思索如何提高生活質量并積極采取行動,成為自主的積極的問題解決者。通過“設計與技術”課程的學習,學生將成為產品的革新者富于鑒別力的有知識的消費者。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尤其應當掌握以下4種能力:產生發展并表達自己的想法;利用工具、儀器設備材料制作合格產品;評價制作過程及最終產品;知道并理解產品的材料組成。
在中國,技術是普通高中課程結構中的一個基本學習領域,通用技術是其中一個科目。通用技術課程的課程理念與技術課程的理念具有較高的一致性。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著力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注重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立足科學、技術、社會的視野,加強人文因素的滲透;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反映先進技術和先進文化;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倡導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信息技術的課程理念:提升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生學習的平臺;關照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強調問題解決,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2課程內容
在英國,“設計與技術”課程的內容主要涉及兩大方面:設計和制作。英國課程與資格署負責制訂“設計與技術”課程的國家標準。在其公布的“設計與技術課程學習計劃中,課程內容主要包括5個方面:產生計劃并交流想法;使用相關儀器、工具和材料制作合格產品;評價整個過程和產品;對材料及其連接方式的理解,發展性學習。
“設計與技術”課程特別重視通過個人和集體的問題解決活動發展每個學生將實際動手和理論思考相結合的能力,并為不同階段的技術學習內容制訂了詳細的學習計劃。
在中國,技術課程被定位為通識教育范疇,課程目標轉向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為主,課程內容包括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分為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
信息技術必修模塊為“信息技術基礎”,選修部分包括: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能初步五個選修模塊。而通用技術必修模塊為:技術與設計1和技術與設計2。選修部分包括:電子控制技術、建筑及其設計、簡易機器人制作、現代農業技術、汽車駕駛與保養、服裝及其設計、家政與生活技術六個選修模塊。
3評價標準
在英國“技術與設計”課程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制定了8級水平評價標準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一個特別等級評價表現,其難度依次增加。特別等級的評價標準非常嚴格,并且有詳細說明。其主要標準有4項:作品有新意;有研究、調查的過程;作品有市場;獨立性。對學生的考核40%是書面考試,60%是對作品的評價。
在中國,評價時綜合運用各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全面考察學生技術素養養成過程;評價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動態把握、及時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信息技術以紙筆測驗和上機測驗相結合,通用技術以紙筆測驗、方案及作品評析、訪談、技術活動報告相結合。
4小結
根據以上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技術教育的共同基本理論是有必要指導學生為進入一個充滿變化的技術世界作準備。兩國普遍強調技術問題的設計和解決,強調使學生對技術有鑒別力,成為見多識廣的使用者和具有創新精神的革新者。理解潛在的社會、倫理和環境問題同樣被視為十分必要。很顯然,兩國普遍贊成通過實際動手操作和問題解決的方式進行技術學習。技術教育課程的組成并無明顯的互相矛盾之處,雖然設置的技術子科目各不相同,但也沒有顯著的差別。
英國有細節型的文檔提供了非常具體的細節,規定教學內容和方式,而中國是標準型文檔指定應滿足的目標,而非實際的課程,各個省、市都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和情況開展技術課程。
英國作為技術教育發展比較成熟的國家,即使同樣面臨著很多需要克服的障礙,但仍然有很多值得中國學習的地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