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用地保護法律法規范文

        農用地保護法律法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用地保護法律法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用地保護法律法規

        第1篇:農用地保護法律法規范文

        作者簡介:井煥茹(1979-),女,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日語語言文學及日本文化。

        摘要: 日本政府于1992年首次提出了“環境保全型農業”新目標:靈活運用農業所具有的物質循環機能,發展環境負荷量小的可持續型農業。在日本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制定并實施了有關農業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基本措施;在技術方面大力推進了土壤改良技術和化肥、化學農藥減量技術的發展以及微生物、誘蟲燈等物理技術的研發,有效地推進了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的發展。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對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通過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改變農業生產模式,減少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的投入,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扭轉我國目前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實現我國農業長期、穩定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環境保全型農業;農業環境;可持續發展;日本

        中圖分類號:F323.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3)04-0093-05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人口多,土地少,自然資源貧乏的發達國家。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本實現了高投入、高產出的集約型農業生產模式,并且實現了農業的高收益化。同時,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也引發了環境污染、農產品安全等嚴重問題。為此,日本在農業經濟發展方面開始重視環境的保護,提出了綠色農業、有機農業、自然農業等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并于20世紀90年代初制定了發展“環境保全型農業”的新目標。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及環境保護問題關注程度的日益提高,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其經驗及基本措施對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重要的啟示。

        一、 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的提出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經濟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工業領域發展的技術成果不斷進入到農業領域。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使農產品的產量得到提高的同時,也引發了農產品質量下降、農藥殘留、水環境污染、土壤肥力退化等許多嚴重問題。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日益嚴峻,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重的危機。

        針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日本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了一系列保護農業環境的措施,并相繼出臺了《環境基本法》、《土壤污染防止法》、《廢棄物處理法》、《農藥取締法》、《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將環境保護作為社會發展的前提,倡導發展循環型農業,使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有機農業、綠色農業、可持續農業等多種農業形式在日本全國逐步實施。“環境保全型農業”作為農業政策改革的新目標,其核心內容是:充分發揮農業自身所具有的物質循環機能,并與生產率相協調,通過精心耕作,合理使用化肥及農藥等措施,發展環境負荷量小的可持續型農業[1]。至此,日本人對農業發展的價值觀有了根本性的轉變:由單純地追求擴大規模和提高效率轉變為重視農業自身的各種自然功能及物質循環功能。

        二、日本發展環境保全型農業的措施

        (一)政府宏觀調控措施

        對于工業極其發達的日本來說,農業作為一項弱勢產業,它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支持,農業環境的保護也必須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日本政府根據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不同時期及時制定并且實施了有關環境保護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日本農業環境的保護,為日本農業步入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發揮了巨大的引導作用。

        1. 建立推進環境保全型農業發展的組織機構。在日本,與環境保全型農業有關的全國性組織主要有:日本有機農業聯合會、保護大地會、日本消費者聯盟、消費者科學聯合會、主婦聯合會、日本生活協同組合等等。此外,日本農林水產省在1992年4月還設置了“環境保全型農業對策室”,負責推進環境保全型農業政策的實施,并對與環境保全型農業相關的技術進行試驗和論證。各都道府縣也分別成立了“環境保全型農業推進協議會”,負責制定本地區環境保全型農業發展的基本方針,并負責相關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指導及銷售等工作。在市町村設立了“推進方針制定委員會”和“技術研究委員會”,主要負責對相關農業信息情報的收集,并對本地區的農業資源進行管理[2]。

        2. 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1999年,日本政府頒布農業“新基本法”,具體包括“食物、農業和農村基本法”。同時又制定了“農業環境三法”,即“家畜排泄法”、“肥料管理法(修訂)”和“持續農業法”。以此來促進環境保全型農業各個方面的發展和農業環境的保護。

        另外,日本政府在農業發展的不同時期,還陸續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以此來推進環境保全型農業的發展。如《食品循環資源再生利用法》、《水資源開發促進法》、《農地管理法》、《農藥殘留法》、《地力增進法》以及《沿海漁業整頓開發法》等。這些法律都是以農業基本法為基礎的,它們之間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有力地保障著環境保全型農業的建設和發展。

        3. 制定資金扶助和鼓勵政策。為促進環境保全型農業的發展,日本還制定了相關的資金扶助和鼓勵政策。即與保護農業環境相關的所有的農業活動都有可能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農戶享受優惠的途徑主要有現金補貼、政府貼息、稅收減免等方式。例如,對于從事環境保全型農業的農戶,政府提供專用資金無息貸款;對堆肥化措施或有機農產品貯運設施等進行稅款返還或資金補貼;被認證為“農業生態者”的農戶,還可以享受到資金和稅收方面的優惠等等。政府的各項優惠政策的實施有效地調動了農戶發展環境保全型農業的積極性,對環境保全型農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4. 完善的環境保全型農業認證制度。發展環境保全型農業同樣也離不開消費者的支持。因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認證制度,通過消費者的市場選擇來鞏固和提高農戶發展環境保全型農業的積極性。目前,有機農業被農戶們視為發展環境保全型農業的首選。日本政府在1999年制定了與有機產品的生產及其食品的加工相關的農林標準,即《農林物資規劃和質量表示標準法》(即有機JAS標準),實行了對有機食品的認證。凡是經過注冊認證機構的認證,并且符合有機JAS標準的農產品,都必須附有JAS標志,以此來區分有機農產品和非有機農產品。認證涉及的農產品包括:有機農產品、有機加工食品、有機飼料和有機畜產品。目前日本有日本綠色食品協會等70多家認證機構。日本農林水產省負責對所有的認證機構進行監督和檢查,以保證有機農產品認證工作的質量。

        除此之外,政府還對特別栽培農產品給予認定。特別栽培農產品是指介于有機農產品和一般栽培農產品之間,在生產過程中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減少到一定比例的農產品。農林水產省要求所有上市的特別栽培農產品都要在外包裝上標明農藥和化肥減量的具體信息和栽培責任人及其聯系方式等信息。

        另外,日本全國環境保全型農業推進會議于2000年專門設計了“生態農戶”的標志,對從事環境保全型農業的農戶加以認定,獲得“生態農戶”標志的農戶不僅可以優先享受到政府的相關補貼和貸款,而且在對外宣傳上也容易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5. 嚴格的農藥注冊管理制度。日本的農藥注冊管理制度十分嚴格。對于農藥的注冊,按照《農藥管理法》規定,農藥生產者或進口商必須將藥效試驗、代謝試驗、毒性試驗、殘留試驗以及對環境影響試驗等資料與注冊申請書、藥樣同時提交農林水產省審查、注冊。審查特別重視安全性指標,如作物、土壤農藥殘留標準、水質污染標準等[3]。日本政府通過實行嚴格的農藥注冊管理制度,大大降低了因農藥而導致的環境破壞和農藥殘留物中毒等事故的發生。

        (二)技術措施

        1. 土壤改良技術。土壤改良技術是指通過農業技術手段,改善土壤性能的技術。主要包括:用雜草、秸稈、農作物殘渣及家畜糞便等有機物質堆肥還田;種植紫云英等綠肥作物,改善土壤地力下降、鹽漬化等問題。這兩種技術在改善土壤性能的同時,還可以替代化肥,為土壤提供養分。

        2. 化肥及化學農藥減量技術。環境保全型農業中化肥的減量技術主要包括:局部施肥技術;施用肥效調節型肥料技術;用動物骨粉、植物油渣等有機肥料替代化肥;加強對土壤的技術診斷,根據診斷結果有針對性地施肥等等,以此來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化學農藥的減量技術是通過采用機械、利用動植物及昆蟲自身的功能等,來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的技術。具體包括:使用機械除草技術和動物除草技術替代農藥;發展微生物技術,利用捕食害蟲或寄生生物技術代替殺蟲劑;防蟲網、誘蟲燈、太陽能消毒等物理技術等,以此來減少農藥的使用[4]。另外,還有利用地標覆蓋栽培等技術,使作物與害蟲相隔離;激發土壤的潛在機能,發揮對土壤病原菌的抵抗和凈化作用,減少作物病蟲害產生的機會等多種減少農藥使用量的物理技術措施。多樣化的防治病蟲草害的方法,有效地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和使用量,推進了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的順利發展。

        三、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啟示

        (一) 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現狀

        目前,我國農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產品的供給問題,并且在生態農業建設、無公害農業的生產等方面也取得了發展。但是在環境方面已表現出比較嚴重的不可持續性,整個農業面臨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及食品安全等嚴重的問題。

        1.化肥污染。我國農業的增產主要是依靠化肥投入。由于化肥使用不合理,導致其使用效率下降,每年數千萬噸的化肥進入了土壤,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2.農藥污染。我國目前防治農業病蟲害主要使用化學和農藥。2000年,我國農藥施用量超過了100萬噸,而農藥平均使用效率只有10%左右,絕大多數化學農藥進入了水體、土壤和大氣中,導致農產品農藥殘留量超標,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殺傷田間有益動物,破壞了生物的多樣性;土壤有益微生物群消亡,土壤生態系統功能減弱;破壞土壤的生物活性,妨礙農作物的生長,影進而響農產品的質量。農藥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巨大的經濟損失。

        3.農用地膜污染。農用地膜可以對土壤進行保溫、保濕、保墑,有利于農作物的增產。但使用后的地膜回收困難,大部分殘留在土壤里面,破壞了土壤的結構,降低了土壤的透水透氣性,嚴重影響了農作物根系的發育和對水分的吸收,最終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在草原地區還嚴重地威脅著牲畜的生命安全[5]。

        (二) 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啟示

        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對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改變農業生產模式、減少農藥、化肥等農用化學產品的投入、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是扭轉我國目前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我國農業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1. 完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法規體系。認真貫徹執行《水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水土保持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規,依法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將農業自然資源的保護與農業生產環境保護協調起來,對不合理的農業生產導致的對環境污染和破壞,要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和治理措施。同時,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區域性和地方性的有關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并與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相協調,促進我國農業長期、穩定的可持續發展。

        2. 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由于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和綠色農業等新型的農業生產方式能夠較好地解決環境安全和食品安全問題,是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有效生產方式。這些生產方式既可以有效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還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保證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和綠色農業。對這些環保型農業的生產技術的研發和實施,政府應給予政策支持。

        3. 建立權威的認證制度。積極完善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制度。通過嚴格執法,健全、監督和檢查認證體系和制度,維護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和市場秩序,調動廣大農民發展環保型農業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同時,政府應充分利用各種平臺,大力宣傳、推介環保型農產品,培育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消費者群體。

        4. 提高國民的農業環保意識。首先應加強國民的食品安全教育和環保意識教育,引起人們對環保型農業的高度重視;其次,應加大宣傳力度,通過開展各種宣傳活動,如環保型農業的科普知識的宣傳、環保型農業發展典型地區的成果圖片展示等,使人們深刻認識到環保型農業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積極意義,并自覺參與到環保型農業的建設和發展中去。

        參考文獻:

        [1] 周玉新,唐羅忠.日本農業環保政策及對我國的啟示[J].環境保護,2009(21):69.

        [2]吳獻萍.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啟示[J].農業參考,2010(6):82-84.

        [3]陶箭.日本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環保處理及啟示[J].安徽農業科學,2009(27):12-15.

        第2篇:農用地保護法律法規范文

        【關鍵詞】河南??;城鎮化;耕地保護

        耕地作為糧食生產的基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根本的物質基礎。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非農建設大量占用耕地,另外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也減少了大量的耕地。河南省是中國的糧倉,是我國產糧第一大省,因此耕地保護迫在眉睫。

        伴隨著城市化范圍的不斷擴大,對城市化問題的研究日益向城市化與其他環境、生態、資源因素關系的縱向探討【1】。城市化與耕地資源數量變動及耕地保護的關系也就日益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之一 。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河南省為例,側重于探討1989-2008年間河南省耕地資源變化與城市化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以期為耕地保護提供依據。

        1.研究區域概況

        河南省位居華夏腹地,境內資源豐富,歷史上長期為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地域【2】。

        2008年,全省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糧食生產再創新高,糧食生產再獲豐收,連續5年增產??偖a量達536.55x109kg,比上年增長2.370%,連續3年超過 500 x109kg[1],為全國糧食安全做出了新貢獻。

        2.河南省城鎮化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其城鎮化率2000年已達到23.2%,2005年突破30%達到30.7%,步入了城鎮加速發展階段。城市框架不斷拉大,中原城市群發展態勢良好,城鄉一體化試點積極實施,城鎮化體制逐步消除。

        3.河南省城鎮化進程對耕地的影響

        3.1 河南省城鎮化進程對耕地數量的影響

        2008年,河南省的常用耕地面積為7202.2千公頃,比1989年減少257.8千公頃,年均減少12890公頃。其中,建設占用最多為5156.3公頃,占耕地減少面積的40%;其次是生態退耕。生態退耕雖然會減少一部分劣質耕地,但是有利于改善區域的生態環境。因此,從長遠來看,城鎮建設將成為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

        3.2 河南省城市化進程對耕地質量的影響

        耕地質量是指構成耕地的各種自然因素和環境條件狀況的總和,表現為耕地生產能力的高低、耕地環境狀況的優劣以及耕地產品質量的高低。為了定量說明各市耕地質量變化,我們采用各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單產乘以復種指數來反映耕地生產力水水平,同時用各市耕地生產力除以全省耕地生產力平均水平,得到各市耕地生產力的相對指數,以此來反映各市耕地生產力的差異。公式表達為:

        Xi= Yi Mi/(YqMq)

        式中,Xi為各市的耕地生產力相對指數,Yi為各市糧食單位面積產量,Mi為該市的復種指數,Yq為全省平均糧食單產,Mq為全省平均復種指數[2]。生產力相對指數大于1,說明該縣耕地生產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小于1,說明生產力低于平均水平。

        本文用各市土地利用質量變化率來反映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定量描述土地利用質量的變化速度。耕地質量變化率表示某一區域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耕地質量的相對變化,公式為:

        K=(Ab-Aa)/Aa×100%。式中,K為1997—2004年耕地數量/質量變化率,Aa、Ab為1989年、2008年的耕地數量(生產力)。

        從表1中可見,生產力相對系數超過1,即耕地生產力水平超過河南省平均水平的地區有12個地市。其中有六個市的生產力水平小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除了三門峽市和濟源市,全省其他市的生產力水平一直保持上升趨勢。從表1可見,耕地質量變化率比數量變化率大。一般數量變化率大,質量變化率就相對較小;數量變化率越小,質量變化率越大,也就是耕地被占用的越多面積減少越快,反而耕地質量能更好地保持原來的水平。為了保障耕地數量不減少,河南開發了大量的后備資源,數量可維持在原水平,但質量卻大大降低。如濮陽市耕地數量變化率雖然很小,但質量變化率卻達到了-90%??梢?當地為了保障耕地數量不減少,雖然實現了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但卻付出了耕地質量下降的代價,類似情況的還有商丘市、信陽市鶴壁市等。

        4.河南省城鎮化進程中耕地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4.1 河南省城鎮化進程中耕地保護存在的問題

        4.1.1 耕地利用粗放

        農地結構不合理、政策引導不到位、農村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導致耕地利用粗放浪費。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盲目招商引資上項目、擴大城市規模,不惜以耕地資源為代價,造成耕地閑置和浪費;另一方面,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效益低,大量農村勞動力棄地外出打工,造成農村耕種勞動力不足、耕地撂荒或是耕地用途轉變現象嚴重。

        4.1.2 農村宅基地占地嚴重

        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及人口不斷膨脹,越來越多的村民個人出資改建、擴建、新建住宅。城鎮化進程中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鎮,使得城鎮人口快速增長,這勢必造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的不斷擴展,但同時仍保留原農村宅基地。農民這種既使城鎮建設用地面積增加又使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面積增加的雙重“占地”現象成為耕地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4.2 河南省城鎮化進程中耕地保護的建議

        城市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必定要占用一部分土這就使得城市化建設與耕地保護之間產生了矛盾,但為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了提高城市化率又不得不占用一土地,包括耕地。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解決城市發保護耕地之間的這對矛盾。一、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不斷增強土地憂患意識和耕地保護意識。二、嚴格控制大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挖掘城市建設用地潛力。三、堅持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和農用地審批制度,加大土地執法力度。四、建立改善耕地質量的補貼制度,制訂耕地質量保護法律法規,增強耕地改良權威性。五、努力做好土地開發復墾工作。六、控制人口過速增長, 減輕對耕地總量的巨大壓力。七、提高勞動者素質, 使之成為土地利用技術創新, 促進技術進步的生力軍。

        參考文獻

        第3篇:農用地保護法律法規范文

        Abstract:In this paper, for the Tianzhu Tibetan Autonomous County of the scope of the study,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e use of land-use problems, and then analyze the consolidation potential of land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關鍵詞:土地利用 整理潛力 天祝

        Key words:Land use; finishing potential; Tianzhu

        作者簡介:王新民,男,漢族,人文地理學碩士,天水師范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教師。主要研究區域經濟與環境生態經濟等。

        【中圖分類號】F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6-0101-02

        一、研究區概況

        天??h在地質構造單元上屬于祁連褶皺系,橫跨北祁連褶皺帶和走廊過渡帶。地貌以山地為主,山脈縱橫交錯,大致可以分為西北部高山高原區、西南部高山峽谷區、中部中山區、山前低山丘陵區四個區。

        耕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7.10%,人均耕地面積為0.23公頃,耕地中旱地占耕地面積的88.58%,水澆地11.42%。林地總面積162998.15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23.98%,有林地62144.09公頃,灌木林地90620.81公頃,疏林地6200.31公頃,未成林地4002.19公頃,苗圃30.74公頃。

        二、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主要驅動力分析:

        2.1、自然因素:天祝縣自然氣候復雜、干旱、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對耕地的影響較大。此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也是引發天??h耕地面積減少、耕地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2 政策因素:土地利用變化與政策的關系極大。改革開放以前以糧為綱,大面積毀林開荒,發展種植業,尤其是糧食的種植。改革開放以以后,退耕還林還草,封山育林,逐步調整農林牧用地結構。

        2.3社會經濟發展因素

        隨著工業、、商業、交通及房地產等經濟類型與社會福利的迅速發展,天祝縣各類建設用需求大量增加,分布育成征集村落周邊的耕地,不可避免地優先占用,1997――2004年間天柱縣各類建設用地共占用耕地面積193公頃。

        2.4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人類社會經濟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三、土地利用的限制因素

        (1)土地質量差:天祝縣土地數量大,質量較差?,F有耕地中,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但氣溫低,土壤微生物活力不強,礦質化過程緩慢,有效肥力很低。全縣耕地普遍存在在有效氮不足,有效磷缺乏的問題。

        (2)山地多于平原:天??h土地資源類型多,但是山地多于平地,山地面積占64%,丘陵面積26%,而平原谷地僅占10%。山丘地坡度大,土層薄,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很大困難,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壞生態平衡。

        (3)生態環境脆弱:天??h生態環境脆弱,其東北部與騰格里沙漠邊緣接壤,土地沙化侵襲嚴重。其他地方雪線上升,生態環境非常脆弱,一旦在開發中遭到破壞則很難恢復。

        四、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

        4.1合理利用土地意識差,重用輕養,農牧業各業主生產水平低。長期以來形成對土地資源的粗放利用,導致了土地資源的生產能力下降。主要表現在:一是土地耕地利用上,耕作粗放、重用輕養、投入不足土壤養分得不到充分補充,土壤肥力下降,耕性變差;二是在牧草地利用上,冬春草場嚴重放牧,載畜量超標,夏秋草場利用不足,加之保護不當,草原蟲鼠害和雜草、毒草蔓延,造成植被退化,草質變劣,產草量逐年下降;三是林地利用上,天然林林分質量下降,人工林成林緩慢,經濟效益低。

        4.2各項建設浪費土地的現象比較嚴重。在土地利用中隨意性、盲目性大,各項非農業建設用地不考慮長遠利益,只顧眼前利益,占多用少,盲目建設,土地閑置與利用率不高的問題普遍存在。多年來,一直是需求決定供給,用到哪兒供到哪兒,用什么地供什么地,導致一些高產優質農田數量不斷那減少,耕地總體質量相對下降。

        4.3土地利用缺乏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手段,在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宏觀調控措施不強硬,計劃管理手段不完善,微觀管理程序不嚴格,用地規章制度不健全,導致一些部門和用地者,以自我利益為重,各自為政,不按統一規劃用地,不按行業定額指標用地,亂占濫用土地的問題么有從根本上解決。

        4.4農村居民點布局散亂,宅基地利用很不經濟,人均占有面積過大。天??h農村居民點用地缺乏系統規劃,已有規劃執行不到位,布局散亂,農村基礎設施不配套,公益事業用地少。全縣鄉村、村莊內部閑置廢棄地及較多,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影響,農村居民點內存有一部分耕地,包括農民的自留地、口糧地等,形成空心村。山區零散戶過多,居民用地分散,缺乏統一規劃。

        五、土地利用現狀評價及整理潛力分析

        5.1土地利用現狀:土地利用現狀評價是將土地資源利用的現有程度(用地程度)與土地條件最大許可限量(土地容量)相比較。土地利用現狀評價由土地開發利用程度、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綜合效益三方面組成。評價指標如下表:

        土地利用利用現狀評價指標體系

        由上表計算可得:

        ① 土地開發利用程度:天??h土地開發利用率較高,墾殖指數較低。

        ② 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天??h土地固定資產投入較少,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低。

        ③ 土地利用綜合效益:人均糧食產量、單位面積產量和單位面積國內生產總值很低,土地綜合利用不高。

        5.2土地整理潛力分析

        (1)農田整理潛力

        農田整理潛力實在提高耕地質量,增加耕地產出率的基礎上,擴大耕地有效利用面積。農田整理潛力主要是指新增耕地潛力,因此,農田整理中非有效耕地面積是整理潛力的最有效的來源,主要是農田區域內的墳地、零星建設用地、田坎以及道路、林網和溝渠的調整。根據天??h的實際情況,總體上講,一是現有耕地90%的屬于山旱地,實際生產水平很低;二是適宜開發的耕地后備資源非常有限;三是濃、林、牧各業用地基本達到穩定,不大可能有大面積的用地結構調整,增加水澆地面積。

        (2)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

        天??h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主要是通過農村居民點改造、農村居民點內部用地結構的調整、農村建設用地中閑置土地的充分利用、遷村并點等,促成農村居民點用地的集約化、標準化利用,從中新增部分耕地、園地、建設用地。全縣農村居民點人均用地231.45平方米。比規定的農村人均用地最高標準150平方米超出81.45平方米,并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集聚,造成農居民點大量閑置,這是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所在的兩個主導因素。

        但是居民點整理潛力的挖掘視是一項長期工程,它與當地可能投入的整理資金以及有關政策相關。因此,在新一輪規劃修編中要結合新農村建設,著力搞好農村居民點整理的詳細規劃工作。

        (3)土地復墾潛力分析

        土地復墾潛力是指廢棄地復墾,主要包括在礦產資源的開發、電力和建材等工業生產建設和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由于對土地的直接挖損地表塌陷和廢棄土石、灰渣、尾礦的堆積、壓占等原因,造成的大量廢棄地復墾利用潛力。根據天祝縣實際情況,這部分潛力主要是來自于炭山嶺地區礦業開采沉陷和金強川鐵路沿線。面積不是很大,但是今后復墾增加耕地的主要來源之一。

        (4)土地后備資源潛力分析

        土地后備資源潛力分析是指利用土地資源開發的開發潛力,包括荒地、灘涂等后備資源,根據天??h實際情況,土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現有的后備資源也是目前的科技水平、經濟實力和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不可能大面積開發利用。

        六、合理利用土地的對策:

        (1)認真貫徹落實土地管理法和配套法規,加強土地管理

        為了保護耕地資源,遏制耕地大量減少的勢頭,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必須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以及《甘肅省基本農田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利用各種可能的途徑宣傳國家土地利用的基本國策,提高人們保護耕地的憂患意識。

        (2)加強土地資源保護,提高土地質量。

        根據土地的適宜性、合理確定耕地、林地和牧草地的面積及其布局。堅持用養結合,加大農用地的培養力度,并總結研究各類土地的利用技術和土地治理技術,不斷提高農用地的地力,增強后勁。把土地保護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機的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好生態退耕還林還草工作,達到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3) 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大力改造中低產田

        大搞農田水利建設,通過綜合開發、 整治和改造。完善整理區內的溝渠路林等配套體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耕作條件。提高耕作地質量,建設標準農田。

        (4) 盤活誠鎮建設用地,挖掘農村居民點用地潛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城鎮要以改造舊城區為主,棄矮建高,提高容積率。村鎮建設,要以實施村鎮建規劃為主,改造舊村舊貌。通過空心村改造、遷村并點、宅基地調整、村內道路和供排水等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和建設,挖掘土地利用潛力,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程度,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條件,美化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羅士軍,農村居民地整理潛力估算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2000, (3)

        [2]張正峰,陳百明等土地整理潛力內涵與評價方法初探[J].資源科學, 2002, (4)

        [3]李丹妮,王占歧等土地整理潛力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 2006, (11)

        第4篇:農用地保護法律法規范文

        關鍵詞 農業廢棄物;污染現狀;控制措施;云南騰沖

        中圖分類號 X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4-0210-01

        騰沖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大市,先后被列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市)、農業部油料(雙低油菜)高產示范區、云南省烤煙科技成果轉化示范縣(市)、云南省“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示范縣(市)、云南省首批“高原特色農業示范縣(市)”和全國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示范縣(市)等,同時還是云南省8個生豬生產優勢縣(市)及35個肉牛生產基地縣(市)之一。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產品生產、供給量不斷增長的同時,化肥、農(售)藥、農膜、飼料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量不斷提升,牲畜糞尿、秸稈等廢棄物也大量增加,加重了農業面源污染、農村環境污染,直接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認清農業廢棄物污染現狀,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綜合治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農村居家環境十分必要。

        1 騰沖市農業廢棄物污染現狀

        農業廢棄物是指在種植業、畜牧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包括農作物秸稈、畜禽養殖廢棄物、農產品加工廢棄物、廢棄農膜及農藥、化肥等農用投入品廢棄包裝袋以及其他農業生產廢棄物。

        1.1 農作物秸稈

        農作物秸稈是指水稻、玉米、油料等農作物在收獲籽實后的剩余部分。秸稈對環境的污染,主要是夏、秋收時,極少部分農戶在田間就地焚燒,污染空氣?;蛘呓斩掗L期棄置堆放,丟棄在河溝、田間地頭,經日曬、雨淋引起腐爛,產生污水,污染水體。據測算,騰沖市秸稈產生量每年約15萬t,通過還田、堆肥、飼料、原料等途徑利用約10萬t,占66.7%,隨意丟棄、焚燒約5萬t,占33.3%。

        1.2 農產品加工廢棄物

        騰沖市圍繞農產品加工升值實行全程產業化,龍頭加工企業快速成長,以茶葉、餌絲、果脯、植物油、臘腌菜、畜牧、糧食等為主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60余個,形成了一批特色優勢產品[1]。但由于一些企業在加工農產品時不注重無害化處理加工原料廢棄物和污水,往往形成一個加工點即為一個污染源。

        1.3 畜禽糞便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善,畜禽產品在飲食結構中所占比重逐漸增大,畜禽規模養殖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但在解決人們肉、蛋、奶需求的同時,也帶來環境污染的壓力。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騰沖市農業源普查資料,2007年全市畜禽養殖業產生糞便3.8萬t,排放49.1 t,流失3 460 t;尿液產生1.7萬t,污水產生2.9萬t,處理1.1萬t;COD產生3 595 t,總氮215 t,總磷39.84 t,銅7.98 t,鋅7.77 t,雖然沒有近年的具體統計數據,但是從畜禽養殖的增加量來看,畜禽糞便的產生量應該比2007年增加了數倍。2014年農業面源污染典型畜禽養殖單元調查中,對10戶肉雞養殖專業戶(場)畜禽糞便產生、處理情況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10戶肉雞養殖專業戶(場)均無配套的糞污處理設施,全年共產生糞便2 588 t,處理利用方式都是直接收集利用。

        1.4 農用地膜

        近年來,騰沖市塑料地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尤其是玉米主產區,殘存的農膜碎片日益積累,在田頭地角、溪邊樹上隨處可見,農膜污染已成為農田(地)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地膜如果殘留在土壤中,就會分解產生有毒物質污染土壤,改變土壤物理性狀,造成耕地理化性狀惡化,通透性變差,阻礙農作物根系吸收水分、養分及根系生長,導致農作物減產。據2008年農業污染源普查結果,2007年全市共使用地膜349.69 t,回收利用293.99 t,占84.07%,殘留量55.87 t,占15.93%,近年的使用量也大致相同。長此以往,殘存于土壤中的塑料薄膜,緩慢降解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將對水、土環境產生難以估量的危害[2]。

        1.5 農業投入品包裝廢棄物

        農、林、牧生產離不開農(獸、漁)藥的使用,為了確保農產品產量的不斷增長和品質的提高,需要廣泛使用農藥和增加使用頻次,隨意丟棄玻璃瓶、灌、鋁箔等農藥包裝廢棄物成為一大污染源,對土壤和水體環境造成污染,甚至對人畜健康造成潛在危害。另外,化肥、種子、種苗包裝袋(盒)等廢棄物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農業生態污染源。據測算,全市每年約產生逾700 t農業投入品包裝廢棄物,除少數被回收外,其余被隨意丟棄于農田邊、地頭、山野、路旁、水塘溝渠中污染環境。

        2 農業廢棄物污染控制措施

        騰沖市通過開展農業環保宣傳教育、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督、采取農藥化肥減量化施用、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鄉村清潔工程示范村建設、推廣秸稈資源化循環再利用、沼氣工程等一系列措施,農業廢棄物污染治理取得了明顯的成效[3]。

        2.1 積極開展農業環保宣傳教育,提高群眾農業環保意識

        恢復受污染的環境,其成本遠比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所取得的利潤多,且環境有時具有不可修復性,一旦受污染,則不僅危害當代,還會殃及子孫后代。為了提高全民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騰沖市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積極宣傳《農業法》《環境保護法》《云南省農業環境保護條例》《騰沖市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辦法》《騰沖市農業投入品監管制度》等法律法規,向農民宣傳環保的重要性,污染的危害性及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不斷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公共意識和文明修養,使全社會充分認識農業廢棄物污染的危害和治理的重要意義,使農業廢棄物回收處理逐步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2.2 大力推廣秸稈資源化循環再利用技術

        農作物光合作用的產物有50%以上存在于秸稈中,秸稈富含氮、磷、鉀、鈣、鎂和有機質等,是一種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資源,同時秸稈也是一種粗飼料。騰沖市通過秸稈“肥料化、燃料化、飼料化、基料化”手段,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一是過腹還田。將作物秸稈經過青貯、氨化、干燥處理后飼喂家畜,不但可以緩解發展畜牧業飼科短缺的矛盾,還可以為種植業提供大量有機肥料。近年來,騰沖市多家畜牧養殖場在一些地方敞開收購青貯玉米秸稈及稻草,既為牲畜儲備了充足的過冬飼料,也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二是積極倡導秸稈直接還田、制作有機肥還田。隨著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機收水稻、玉米、油菜等農作物,為秸稈直接還田提供了方便。此外,也可將農作物秸稈通過堆漚發酵后作為有機肥還田,培肥地力,降低農業成本,促進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如2014年騰沖市借助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推廣秸稈腐熟還田技術1.1萬hm2,發放秸稈腐熟劑330 t;三是大力推廣利用秸稈種植雙孢菇、姬松茸等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嚴格控制焚燒秸稈的現象[4-5]。

        2.3 推廣利用沼氣工程,無害化處理畜禽糞便

        近年來,騰沖市遵循“資源化、生態化、無害化、減量化”的原則,力求從源頭減少污染,最大限度地實現養殖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和綜合利用,將養殖業和種植業以沼氣為紐帶連接起來,既治理畜禽場的污染,又給種植業提供了有機肥料沼液、沼渣,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大力發展農村戶用沼氣、大中型沼氣、養殖小區及聯戶沼氣建設,不僅解決了部分生活用能問題,而且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改善了人居環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全市已在18個鄉(鎮)共建成“一池三改”農村戶用沼氣池24 957口,養殖小區聯戶沼氣29個,大中型沼氣5個,累計建成農村戶用沼氣服務網點158個。

        2.4 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建設

        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在村寨邊、路旁合適地點建設垃圾收貯設施及垃圾焚燒爐。堅持“政府引導,農民自愿”的原則,以實施清潔田園、清潔家園和清潔水源“三清工程”為主線實施鄉村清潔工程,通過推廣清潔生產、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技術,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原則,因地制宜地建立鄉村物業管理服務機制,實現農業生產方式、農民生活方式、農村社會化服務方式的根本性改變。

        2.5 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監督管理及農產品產地保護

        為保護農業環境,騰沖市先后出臺了《騰沖市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辦法》《騰沖市農業投入品監管制度》,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監督管理,探索農業投入品、農業生產廢棄物回收機制和安全處置辦法;指導農戶適時揭膜,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08 mm的超薄地膜;在田間地頭設置農業投入品收貯設施,動員農業從業人員把農業投入品包裝廢棄物及塑料垃圾統一回收處置,否則按村規民約處理;進行專項整治,強化農資市場監管,打擊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農業投入品的違法行為[6-9]。

        3 參考文獻

        [1] 孫永明,李國學,張夫道,等.中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現狀與發展戰略[J].農業工程學報,2005(8):169-173.

        [2] 林中,李丹,張煥裕,等.湖南省農業廢棄物利用現狀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2(5):169-172.

        [3] 劉振東,李貴春,楊曉梅,等.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26):13068-13070.

        [4] ,王文杰.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的利用現狀及開發前景[J].天津農業科學,2009(3):46-49.

        [5] 張野,何鐵光,何永群,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狀概述[J].農業研究與應用,2014(3):64-67.

        [6] 彭靖.對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思考[J].生態環境學報,2009(2):794-798.

        [7] 宋成軍,張玉華,李冰峰.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1(11):289-29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无卡码高清免费v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欧美精品 | 在线视频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 亚洲免费天堂网站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 精品人成在线电影 | 秋霞国产午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