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會計技能實踐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專業認知實習
會計專業知識對于初學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學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為期一周的專業認知實習,學生在專業教師的帶領下到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參觀學習,了解企業的機構設置、走訪會計部門,認識真實的會計資料,與財務人員交流,到生產車間了解產品的生產流程,使學生通過感性的觀察與認知消除其對會計工作的陌生感,進而激發其對會計專業學習的興趣。
2.專業社會實踐
專業社會實踐要求學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時間,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調研、當面訪談、網上調查等方式進行一些專題調查,并根據調查的內容和結果撰寫出相應的調研報告,進而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寫作能力、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以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我院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創新技能實踐,并將創新技能學分的獲取作為學生畢業的條件之一。學生可以通過參加課外科技創新、各類技能競賽、社會實踐以及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等活動來獲取創新學分,以此來提高對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4.畢業頂崗實習
畢業頂崗實習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重要方式。通過最后一個學期的畢業頂崗實習,使學生在實際的工作環境中接觸具體的會計崗位并完成相應的會計工作,將其在學校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運用到現實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幫助學生更深刻的認識會計的工作環境和工作過程,從而實現學習與就業的有效對接。
二、實施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內實驗室建設
近年來,學院在已有的會計手工實驗室、會計電算化實驗室、財務管理實驗室的基礎上,又先后建設了ERP沙盤實驗室、審計實驗室和會計開放實驗室,先后配備了用友、金蝶、網中網等財務教學軟件。在會計開放實驗室的建設過程中,受現有實驗資料的限制,學院成立專門團隊收集不同行業的全真會計資料(包括工業企業、商品流通企業、外貿企業、房地產企業、小企業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業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全真會計實驗資料,有效保障了輪崗開放實驗的順利進行。
(二)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與此同時,學院加大了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力度,先后與20多家企業、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金融機構等單位簽署了合作協議,為學生校外實訓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學院還成立了專業建設校外專家委員會,聘請知名企業財務總監、事業單位會計主管、金融機構及會計師事務所的有關專家前來參與,共同探討社會各界對會計應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變化,探索有利于會計專業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優化師資隊伍
一方面,學院通過積極選送教師參加財政部門的有關培訓、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鼓勵教師聯合企業和科研單位進行橫向的項目開發與課題研究、鼓勵教師考取相關的執業資證書等方式來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學院積極聘請來自校外的財務總監、會計主管、財務經理、注冊會計師等實踐經驗豐富且業務素質高的專業財會人員擔任實踐教學的兼職教師,除擔任具體校外實踐課程的教學工作外,還積極邀請兼職教師參與實踐教學案例開發、實踐教學資料收集、實踐教材編寫等工作,為我院的實踐教學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補充。
(四)強調“多證書”培養
“多證書培養”是指學院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在校期間考取各種能力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具體如計算機、英語、普通話等能力等級證書以及會計從業資格證、會計職稱證、理財規劃師證等職業資格證書。近年來,我院畢業生會計從業資格證的獲取率接近100%,會計職稱證書、理財規劃師證等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率接近20%。
(五)積極開展并參與各類技能競賽
多年來,學院高度重視各類技能競賽對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積極作用,學院每年組織的“會計技能大賽”“、沙盤模擬經營大賽”和“創業設計大賽”等比賽,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鍛煉與提高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也激發了學生對專業技能的學習熱情。此外,學院還鼓勵學生參與國家級和省級的各項技能競賽,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1-2014年,我院學生多次榮獲“用友杯”全國大學生企業沙盤模擬大賽遼寧賽區團體第一名和全國總決賽二、三等獎。
(六)改革畢業論文形式
我院自2012年開始對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進行試點改革,將原有的畢業論文環節調整為學位課程綜合考試和實習單位專題調查報告及答辯兩個部分,2013年在會計開放實驗室建設完成的基礎上,將學位課程綜合考試調整為綜合輪崗開放實驗。學院對畢業論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變近年來學生不深入企業調研、單純通過“東拼西湊”的方式編造論文應付了事的普遍現象,要求學生在畢業實習過程中,深入了解實習單位的實際狀況,運用所學專業知識發現企業在生產經營、公司治理、投資策略、財務狀況、內部控制等某個方面存在的具體問題,通過撰寫實習單位專題調查報告的形式,針對實習中所發現的某一具體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進而提出改進建議。最終,通過答辯的形式,教師可以更真實地掌握學生實習的實際狀況,辨別其專題調查報告中所寫內容的真偽,以便減少杜撰與抄襲等現象。我院對畢業論文形式所進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使學生在實際調研中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使其綜合能力得以提高。
(七)完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
【關鍵詞】本科院校 會計實踐 教學課程模式 改革與創新
為了滿足社會需求,與時俱進,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我們一直致力于會計學精品實踐課程的改革與建設,原開設的課程是“基礎會計實訓”“財務會計實訓”“成本會計實訓”、“excel表格在會計中的應用”四門課在四個學期分別開設,屬于“1+1+1+1”的模式,目前已不能滿足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應該作出以下改革:
一、會計基本技能實訓
在第二學期開設“會計基本技能實訓”,這一實訓是將“基礎會計”課程所學的理論以實際動手操作的形式讓同學們更好的理解和吸收。其內容包括:數碼字的書寫;點鈔技能與真偽識別;珠算與計算器的應用;會計憑證的填制與審核;會計賬簿的設置與登記;錯賬更正、對賬與結賬;財務報告的編制;資料的裝訂與歸檔,共八項單項訓練,每項實訓4課時,共預計32課時,歷時8周完成。
二、出納實務實訓
在完成“會計基本技能實訓”課程后,隨即開設“出納實務實訓”。作為剛剛離校的大學生,很少能夠直接進入企業財務核心的,大多數新晉成員要從收銀員或出納員做起,所以我們開設出納實務實訓,幫助同學掌握出納基礎技能,加強同學們的就業競爭力。課程內容包括:出納基礎知識;現金業務處理能力;銀行業務處理能力;出納賬簿與出納報告;生產性實訓練習,共四個單項實訓和一個綜合實訓,共預計32課時,可在第二學期第9周到第16周開設,歷時8周完成。同時一學期先后開展兩項實訓不但有利于學生掌握也有利于減輕學生期末壓力。
三、中級財務會計實驗
對“中級財務會計”課時進行調整,調整為12周結課,第13周到第16周增加“中級財務會計實驗”課程。實驗課程歷時4周,16學時。會計的生產性實訓課程,都要完成由建賬、處理憑證、登記賬簿、出具報告、資料歸檔的全部核算過程,只是具體業務內容有所區別,所以可以取消中級財務會計實訓,只在理論課程教授完成以后,即時進行相關業務內容的實驗課。
四、成本會計實驗
對“成本會計”課程進行調整,12周結課,第13周到第16周增加“成本會計實驗”課程。實驗課程歷時4周,16學時。成本的核算固然很重要,但是對于剛剛離校的大學生,不可能直接從事成本核算的工作,一般要有出納、財務會計方面開始鍛煉,所以, 48課時的理論,再加上16課時的實驗課程練習,完全可以滿足畢業生的知識積累的需要,更多的練習可以留到工作中去。
五、會計綜合實訓
在完成了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及相關實驗、實訓的課程后,開設“會計綜合實訓”課程,周4學時,16周,共64學時。本實訓提供某一企業12月份的全部業務,由同學完成手工做賬的全過程,包括賬簿的開設;會計憑證的處理;賬簿日常登記與結算;成本核算;期末的會計處理;期末的對賬與結賬;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資料的整理與保管等等的,涉及到會計人員動手操作的各項工作的實踐練習,幫助學生由會計學學習與研究的學生角色向企業從業的會計角色轉變。
六、會計電算化實訓
引進最新的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軟件,在手工實踐課程后,學生們已經能夠全面系統的了解會計工作人員的業務流程,接下來的任務就是通過用友軟件的學習和練習,讓學生們在走出學校時,就能夠滿足大中型企業的需求,熟練應用財務軟件。當前市場上的財務軟件大同小異,學會了一種軟件,其他的財務軟件也會很容易上手。課程周4學時,16周,共64學時。在第五學期開設。
七、納稅申報實訓
企業稅收是企業財務人員的重要工作之一,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我們開設“納稅申報實訓”課程,以一些簡單的實例,幫助學生了解納稅申報的內容與流程等。內容涵蓋增值稅、消費稅、附加稅、關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共六大主要稅種,以某企業為例,完成一次單項的納稅申報流程,旨在使同學們認識和了解這一工作,有利于到了工作崗位后在實踐中的的繼續學習。課程周4學時,6周,共24學時。在第六學期其中6周開設,配合沙盤課程安排具體時間。
八、ERP沙盤模擬實訓
關鍵詞:電算化;實際操作;案例;實驗室
一、加強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師的實際操作技能和電算化系統管理技能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自身一定要有實踐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組織、指導學生實踐。會計電算化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實踐性極強。這就要求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系統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要具有扎實熟練的實際操作技能和會計電算化的系統管理技能。具體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熟練掌握常用電算化軟件系統各個模塊的操作,并能夠解答使用過程中出現的操作問題;
第二、熟練掌握會計電算化系統安裝、調試和維護;
第三、具有管理信息系統(MIS)的管理技能。象區域網的管理、數據庫的管理。
二、強化案例教學和社會調查活動,將教學活動的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具有啟發、誘導、決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學法。所謂會計電算化案例教學法即是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一定的會計電算化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剖析案例,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會計電算化中去的“實踐活動”。它可以分為三個步驟:首先,由教師根據會計電算化的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目的編制一定案例;其次,案例在課堂上由學生討論,教師引導、提示、總結;最后由學生撰寫報告,對案例的認識和所學到的知識等進行總結。案例教學也可以采用小組學習、模擬實驗、辯論、公開演示課等形式,對案例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態度,擴大和提高學生表達技能、知識運用技能、人際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術運用技能等綜合技能。
三、合理設置實驗、實訓課程,加大實驗、實訓力度
會計電算化作為一門實用性、針對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必須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中心來設計其課程內容。特別是高職電算化專業的教學,要加強會計電算化實踐設施的建設;強化實驗性的模擬教學,適當增加實訓課時,選擇或自編實用的電算化模擬教材,重視崗前培訓,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在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的課程安排上,目前存在的問題是:
(一)電算化課程所占比例太低
在專業課程中,手工會計占到50%,計算機課程占到35-40,會計電算化課程所占比例不到15%。大多數學校僅設一門會計電算化課程,課時70-80學時。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學生只能學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簡單操作。根本談不上系統掌握和熟練操作。 第二、缺乏系統、實用的電算化模擬教材。針對存在問題,應做到以下兩點:1、增加電算化課程比例。會計電算化是一門新興的應用性學科,它涉及到的會計電算化原理、常用商品化軟件的應用、會計電算化系統管理和開發,這些內容絕非一門課程所能包含。電算化課程至少應達到3門,比例在30%以上。
(二)選擇或自編合適的會計電算化實踐教材
實踐課教材是決定實踐教學質量的關健因素之一,當前市場上電算化會計實踐教學教材很少,高質量的更少,而適用于高職學生使用的則是少之又少。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應立足于“自編為主,購買為輔”。教材建設可分兩階段進行。首先選擇一種較好的手工會計模擬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手工向電算化的轉換,使之應用于電算化實踐教學;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組織一線教師編寫實訓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
(三)強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室的建設,保證學生具有良好的實踐基地
大部分經濟類高職院校都有會計電算化專業,而且幾乎都具有電算化實驗室,但實驗能力、實驗效果卻差異很大。應該說,真正能夠完全滿足教學需求的并不多。軟、硬件滯后于目前實際中的應用,沒有完整的會計電算化模擬數據系統,實踐過程缺乏系統性等問題并不少見。從教學設施上就無法保證實訓需求。
在會計電算化實訓室的建設上,應突出仿真性。對學生進行課程實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職業能力。如果實訓室能夠做到全方位地模擬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環境,職能崗位,會非常有利于實踐教學。例如,目前,我校投資約五十萬元,正在籌建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室,從軟、硬件系統、數據系統、運作過程,都全真模擬企業。建設報告被有關企業的專家鑒定后,非常贊成這一舉措。同時,要考慮功能的全面性和前瞻性、運行的穩定性、結構的開放性、性能價格比等因素。
四、加強 校企合作,拓寬高職教育的辦學思路
具體到會計電算化的實踐教學中,體現為:
第一、校企結合有利于學校了解企業對電算化人才的需求狀況。進一步有目的地培養人才。從教育產業的角度來看,學生就是學校的“產品”,而企業是這些“產品”最終的消費市場。學校必須時時明確來自“市場”的需求。在這次我校擬建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室的過程中,我們幾個專業教師先后走訪了八家大中型企業,了解到目前企業對于會計電算化人才的需求狀況;企業目前會計電算化的發展狀況;企業對我們擬建會計電算化實驗報告的寶貴意見。這些對我們加快會計電算化實訓室的建設,實施會計電算化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寶貴的信息資源。
第二、與企業開展合作,有利于開辟多種辦學途徑。使高職學校教育和職業社會培訓相輔相成地同時蓬勃發展。通過社會培訓可以及時反饋社會需求,以便及時調整學歷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促進特色課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進專業結構的優化和新專業的設置。學歷教育的系統性和規范性,可以不斷提高社會培訓的職業教育層次,使學生不僅掌握熟練的職業技能,而且具備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合作途徑主要包括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和軟件生產或經銷公司合作,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和實習基地,進行會計電算化初、中、高級培訓。生源除本校學生外,還可以面向社會招生。
關鍵詞:實踐能力;本科會計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環節;支持系統;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9-0280-03
隨著企業對高級應用性財會人才的需求的增加,本科會計畢業生在中、高職學生和研究生的“夾擊”中弱勢日益突出,本科會計教育面臨挑戰,也正在努力變化。這些年來,會計實踐教學的理念已經被廣泛接受了,相關的論述和文章屢見不鮮。但對本科會計實踐教學實質及目標的認識還有可能進一步深入,相關的教學體系的構建和教學實施的經驗還有必要進一步交流,特別是像筆者所在的工科和商科共存的行業性高校的本科會計專業,如何利用它的優勢為培養企業歡迎的人才服務,是學校和企業都應該關注的。
1 會計實踐教學的目的
1.1 實踐教學的意義
一般認為,實踐教學是在實驗或綜合實訓課程、認識實習、畢業實習和論文等實踐性教學環節上所進行的教學活動,是和理論教學相對應的概念,這樣的理解有些膚淺。筆者認為,實踐教學不僅是一個教學的環節,更是一種教學理念,以指導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選擇。
實踐教學需要采用一個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以主體的身份參與,以培養實踐能力為出發點,使他們將專業理論知識與企業的實際應用結合在一起學習、理解和掌握,并強調實際工作所需的各種職業技能的訓練和職業素養的形成。
會計學科的實踐性非常強,對于會計專業的畢業生來說,具備較強的操作及動手能力極其重要,而區別于高職學生,本科會計學生還應重視扎實理論知識基礎之上的職業判斷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溝通及合作能力、學習發展能力等職業技能的開發和培養,而以上這些,則可以綜合為會計實踐能力培養。
1.2 會計實踐教學的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它是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本科會計實踐教學目標可以概括成兩句話,即“專業知識的扎實掌握”和“職業技能的切實發展”。其中,專業知識不僅包括會計、審計、財務、稅務等會計專業知識,還包括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營銷學、組織及運營環境等有關組織和企業的知識,同時也離不開會計信息系統等信息技術知識;而職業技能是以職業價值觀、道德與態度為前提,包括智力技能和應用技能兩大類。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把本科會計實踐教學,亦即會計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在專業知識方面,熟悉基本的經濟和商業法律環境知識,掌握財務會計與報告知識,管理會計與管理決策知識,理財和風險管理知識,審計,資產評估,稅務及其咨詢知識,了解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的相關知識,另外,還要關注行業及企業生產運作方面的知識。
第二,在智力技能方面,具有收集、組織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評價和解釋復雜資料的能力,判斷并得到合理結論的能力,項目的計劃實施并編寫簡單研究報告的能力等。
第三,在應用技能方面,能夠較熟練使用統計、會計和其他的信息技術軟件,能夠利用適當的媒介與更多的人進行有效的交流,獨立或與他人合作進行有效的工作,具備合理利用有限資源、有計劃安排工作、有效管理時間、按時完成各項任務的能力。
這些方面的目標都可以進一步細化并給予詳細而明確的表述。
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應建立在以上目標的基礎上,體系中所有的課程、環節、內容、方法、手段的設計和實行都離不開對這各個目標進行的分解、分析、融合和呈現。
2 會計實踐教學的環節
2.1 課程體系的建立
與培養目標相對應,可以大致將整個本科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分為三組專業知識課程,一組綜合實訓課程和二個畢業環節課程。三組專業知識課程,分別為會計相關專業知識,組織和企業知識,以及信息技術知識;綜合實訓課程中包括“會計(審計)實務”和“EPR沙盤模擬”等課程,它們建立在所有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基礎之上;畢業環節是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
根據細化了的目標,每門課程都應明確其所執行的任務和具體目標,在此基礎上,科學地安排課程結構和內容,同時,設計實踐教學的環節,并保證其與理論教學環節整合、配合和協調。
2.2 實踐環節的設計
總體上說,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要遵循“實用性”的原則。實踐教學的環節主要包括四種:
(1)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理論教學中最有助于實踐能力培養的環節,它可以幫助對那些理論性或綜合性強,理解難度大的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在課堂上對案例的講解和集體討論,課下的閱讀、小組討論、案例分析報告的寫作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從追求標準答案的被動學習中走出來,養成在復雜環境中思考問題的習慣,并使其擴展思維空間,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程同步實驗。課程同步試驗適合那些側重于方法、程序和流程的課程及內容。在專業知識課中,如會計學原理中的簿記系統、財務會計中具體會計業務的處理和報表編制、審計中的工作底稿、審計計劃和報告的編寫,以及稅務課程上的納稅計算和申報等。在有關信息技術知識的課程中,同步的實驗本身就是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
(3)綜合實訓。綜合實訓課程是將多門課程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應用,設計一個仿真的公司制企業,模擬其管理制度及會計系統,以及一定時期的經濟活動,要求學生充當企業財會人員,系統地對企業經濟業務進行會計和稅務處理、審計、管理診斷和制度改進等工作。綜合實訓應該盡可能地采用計算機專業軟件進行,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將大學所學過的會計專業知識與其他知識融合在一起,并通過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使學生在走出校門前具備較強的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并樹立自信心,以應對未來企業的要求和職業生涯的挑戰。
(4)實習和畢業論文。認識實習、畢業實習是學生深入到企業之中,認知并參與企業實際的會計、審計或管理工作,是相應的應用技能落實和完善的大好機會,是完成學生到會計職業轉變的最終環節;而畢業論文是檢驗學生理論知識深淺和智力技能高低的主要方式,在會計實踐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實習的地點最好選在大中型企業的財會部門或會計師事務所,企業應為學生配備專門的實習教師,真正上崗工作,切實感受真實的工作氛圍,體會與人共事的苦樂,計劃未來的職業道路。
對于畢業論文,筆者認為本科生的論文應該以調研報告為主,字數在7千字左右,在企業財會人員和管理者的指導下,將親身經歷的東西進行概括總結,對企業的會計或管理系統及其運作、財務和會計政策、財稅實務和報告的內容和質量、審計程序和方法、審計客戶的評價等方面做出系統的描述、分析和評論,并將所學的基本理論運用其中,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
概括一下,雖然不同層次、不同地域的不同高校的本科會計專業以及專業方向肯定有所不同,就筆者所在學院會計專業目前情況看,其主要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及相互關系可參見下圖。
3 會計實踐教學的模式及方法
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都是針對具體的手段和行為方式而言的,前者側重于教學的整個過程,后者則關注于某個局部,比如一次課堂的講授、一個實驗的進行等。
過去的教學往往是采取以集體教學為基礎,教師傳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這不能完全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利于學習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質的提高,更適合本科會計實踐教學的教學模式主要包括兩種:
(1)自主學習模式。自主學習主要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促進“學會學習”和“學會做事”為主要目標,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權利,鼓勵學生自我管理,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法,最大限度的開發智力,提高適應不同環境及工作的能力,也能夠促使學生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形成榮譽感和責任感等職業態度,以利于更長遠、更廣闊的職業發展。
(2)合作學習模式。“學會共處”是會計職業的基本要求,也是當代多數學生的弱點,在其人格成長最重要的大學期間,提高情商,培養人際交往這個職業技能十分重要,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就可以有效地達到這一目標。
合作學習可以分為師生之間的合作和學生之間的合作。課堂上,師生之間應加強互動和交流,要避免教師主宰一切,學生游離在教師思維和講授之外的現象出現。課堂下,多組織小組形式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提高,增加交流,增加友誼,也增加創造力。
合作模式的開展的難度是非常大的,特別是在學生人數多,教學管理落后的情況下,需要綜合考慮,不斷創新。總之,教學模式不是單一的、機械的、絕對的,在復雜和動態的教學過程中要將其綜合而靈活的運用,有效的教學模式和可行的方法,才能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高,即“學會生存”有所助益。
4 會計實踐教學的支持系統
理論上的探討要比真正實施并達到效果簡單的多,會計實踐教學要想有效的實施,面臨的問題很多,難度也很大,特別是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概括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
4.1 教學資料的建立和豐富
(1)教材的選擇和編寫。要重點突出實踐教學的獨特性,即實用性,應該重新整合每門課程的內容,比如財務會計課程,應該按照企業的生產經營及作業環節安排教學內容和順序,再比如成本會計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課程要進行科學的分工和協調,盡可能依據企業的管理循環展開論述,最好能使用較為真實的企業案例。另外,應與其他專業教室保持溝通,明確表達你對其所開設的市場、貿易、金融、法律、生產運作及管理等課程的教學要求及對教材的偏好,要強調其實用性,盡可能讓學生將會計和相關知識聯系在一起學習。
(2)各種案例、實驗題、綜合實訓資料的收集、整理、改寫或編纂。
①案例分兩種,一種是經典案例,另一種則具有時效性,不斷更新、充實的工作量很大,而與課程理論部分的融合,以及案例教學方式和手段的設計及實施則更費精力。
②同步實驗題具有較強的單純性和標準性,其設計的難度往往不大,可以要求學生自己編寫。
③適應于不同的學校和學生,綜合實訓可在所涉及的范圍和難度上有所區別,比如只含財務會計與報告的實訓;由會計、財務分析和審計相結合的實訓;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相結合的實訓,等等。現在市場上該類書籍越來越多,但綜合性相對不夠。對于像服裝學院這樣帶有行業特色的高校,要想達到使學生具備特色優勢,自己編寫幾套實訓題是很有必要的,但首先需要深入企業尋找第一手資料,這本身就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需要企業的幫助,很希望企業的財會人員能加入其中。還可以鼓勵優秀的學生參與,這也是提高實踐教學效果的很好方式。
另外,可以和企業合作,制作一些錄像,把真實的工作場景和流程記錄下來并在課程過程中展示給學生,這也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資源。
4.2 校內實驗室、設備及軟件的建設和使用
一般來說,綜合實訓在校內的實驗室里進行,各種資料、設備和軟件的購買并不是最困難的,而如何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才是更需要認真探究的話題。首先是各種實驗課程的時間安排及內容的協調,其次是會計、審計、ERP、集團財務管理系統等軟件的使用及銜接,再次是實驗教師的實際工作經驗及管理能力,等等。
4.3 實習基地的發展和校企合作的進行
實習基地是校企合作培養企業所需人才的重要保證。筆者80年代初期讀會計本科時,校企合作還是比較緊密的,近30年來,認識實現、畢業實習和論文環節一直是所有學校會計專業的“保留節目”。但是,由于外部環境引起的學校與企業之間關系的變化,形式主義的盛行和學術風氣的敗落,以及學生就業壓力增加等各種原因,大多學生在這些環節中所真正得到的機會和收獲越來越小。也正因為此,對在校園里開設的綜合實訓課程得到廣泛認同,對各種實驗室的大筆投入就成了彌補這個“遺憾”的途徑,但是,除了教育成本問題外,實訓資料仿真的程度和工作情境失真的程度都會使這個環節的有效性打些折扣。
欣慰的是,近些日子越來越多的企業出于各種原因,主動與學校建立聯系,筆者所在的行業性的高校較容易地享受到本行業大企業家們伸出的手,學生實習難的問題有望改善,實踐教學的培養目標也有了實現的良好基礎。但熱鬧的掛牌儀式之后,如何讓實習基地發揮其最大的功效,學校和企業都應該做出努力。筆者認為可以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這兩個方面的工作來實現。
所謂“走出去”,主要包括(1)給年輕教師去企業實習或兼職的機會;(2)與企業合作科研項目,結合雙方的優勢共同完成對企業會計與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完善。這兩項工作結合起來,也會給教學案例和實訓資料提供豐富的來源,也可為優秀學生提供了很好的提高科研和創新能力的機會。所謂“請進來”,主要包括(1)聘任實踐經驗豐富的財會人員走進教室,承擔相關的教學任務;(2)給每一個(或組)實習的學生聘請輔導員,指導實習,并參與畢業設計或論文的輔導和評審,以保證畢業論文的質量。還有很多手段可以加強校企間的合作。如果依托大企業,實現校企合作聯合培養財會人才,這將是會計實踐教學的更高境界。
綜上所述,會計實踐教學理念得以推崇后,高水平財會人才培養有了明確的方向和基本的保證,除了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們的努力外,企業界的支持也將是極其重要的力量,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參考文獻
[1]徐繼存,趙昌木.現代教學論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邵瑞慶.會計教學法研究―課程、模式、理念,立信會計論叢第2輯[C].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7.
【關鍵詞】會計學;教學改革;高校學生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社會對會計教育所傳授的知識及技能的要求有了很大的變化。
第一,隨著企業信息化的深入進行,企業的會計信息要與其他信息進行整合,這就使原有的會計實驗賴以存在的實驗環境發生了變化。
第二,從最近幾年用人單位對會計畢業生的錄用標準來看,用人單位已不滿足學生只會簡單的借貸記賬工作,要求學生除了能夠熟練應對日常工作以外,還要能夠根據一定的會計理論處理日常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如對會計報表的分析、財會制度的設計、成本管理系統的設計等工作。
第三,雖然會計學專業已經開設一系列實踐環節的課程,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從近幾年的授課情況來看,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會計實踐系列課程內容沒有考慮系統性和完整性;由于經費等原因,教學手段和方法沒有緊跟會計環境變化而調整;由于實際工作單位財務部門工作環境的限制,業務實習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預期效果等。
因此,會計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必須不斷進行革新,因為只有通過加強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才能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培養社會所需的合格會計人才,滿足社會的需要。科學設置會計實踐課程體系,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是高等院校會計教學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一、構建合理的課程教學目標
以專業建設目標確定課程教學目標――構建以“夯實專業基礎”和“應用能力培養”相結合的課程教學目標。大眾化教育環境下的大學本科教育目標是培養具有較為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并具有一定創新意識的專門人才。依據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學校應該以“技術立校、應用為本”作為辦學理念和“注重基礎,拓寬專業,強化實踐,突出能力”的專業建設目標,確定我校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定位包括:一是人才層次定位――是應用型專門人才;二是職業崗位定位――主要應從事較為復雜的實務工作;三是知識結構定位――在復雜的財務環境中從事職業崗位定位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四是素質能力定位――應變日趨復雜多變的現實狀況須具有的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按照技術應用型本科“應用型”為主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創新思維”(重視研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協作學習)的現代教育理念,《會計學原理與實務》課程組根據這門課程作為財務管理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的特點,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深入分析后發現,傳統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病:一是在教學內容安排的順序上,注重課程內容的體系結構和理論知識的灌輸,忽略課程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能力的培養;二是在教學方式與手段的運用上,注重單一的課堂教學和統一性,忽視多種教學方式與手段的綜合運用和學生的差異性;三是在課程教學內容掌握的考核上,注重知識記憶性和最后結果的測試,忽視技能和創新思維的考核。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支撐專業培養定位的課程教學目標的定位不準和教育理念落后于大眾化教育下的教育多樣性和差異性的要求。所以,高校應將“夯實專業基礎”和“應用能力培養”有機地統一起來,作為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定位。
二、改進會計學課程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一方面,由“黑板+粉筆”轉變為“案例+多媒體+板書”。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加入生動形象的案例和圖文并茂的集聲音、畫面、文字等一體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身臨其境,深切感受和理解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的編制程序和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利用會計信息進行具體的經營決策,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板書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師演算時可以在黑板上即興發揮,具有多媒體不可替代的作用,還可以達到學生與老師互動的效果。也一定避免運用屏幕替代板書,并不代表真正的多媒體,這種方式在授課時無法與學生進行交流,難以掌握教學動態,仍不能根本改變灌輸式教學。
另一方面,推行財務報告導入式教學法+案例教學。
首先,在會計學課程開始時首先以多媒體方式向學生展示某一外貿企業主要的會計報表和會計報表附注,簡單介紹會計報表的及附注的內容,讓學生明確會計的目標是提供經濟信息,為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相關部門和單位決策提供依據,財務報告是會計信息的載體,讓學習了解財務報告在會計學中的核心地位,理解會計與他們專業的關系。接下來介紹會計報表編制原則及理論依據,包括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要素和會計等式等基本會計理論。
其次,概述各個報表項目(即會計科目)的含義、及確認與計量。并闡述各個報表項目與會計要素間的聯系。讓學生明確會計報表項目所表示的經濟含義。
再次,給出一個企業某一期間的實際發生業務,并進行借貸復式記賬后,教授學生登記賬簿和編制會計報表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完成賬簿的登記,主要會計報表的編制。老師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講評,讓學習深入了解會計報表的形成過程,加強對報表的理解與運用能力。
最后,是會計報表分析,重點介紹會計報表分析方法的具體運用,同時也可以結合不同的專業特點,有重點地進行某些內容的分析,更好地滿足其專業需要,提高運用會計信息進行企業管理的能力。
三、切實加強實踐教學
會計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加強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顯得更為必要。會計專業培養的是“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具有扎實的會計理論知識與技能,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按“四段一體”實踐教學模式,可將實踐性教學設計成以下四個環節并加以實施:
1、認知實習。老師帶領學生到企業財務部門進行參觀,了解企業財務部門會計崗位設置情況,明確各會計崗位的崗位職責,通過觀察憑證、賬簿、報表等會計資料,觀看會計業務操作流程,使學生對實際會計工作有一個初步的、直觀的認識,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其對系統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并鼓勵學生善于從中發現問題,進而研究解決實際問題。
2、模擬實訓。模擬實訓將會計理論教學與會計實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利用真實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對一定時期的經濟業務進行會計核算,通過編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計算成本、利潤和編制會計報表,熟悉會計循環過程和掌握會計核算基本技能。重點是識別、審核和整理原始憑證,根據經濟業務正確地編制記賬憑證,開設并登記明細賬和日記賬,編制科目匯總表,進行成本核算,設置并登記總分類賬,期未結賬,編制會計報表,模擬實訓能增強學生對會計核算的感性認識。
3、生產實訓。為了充實學生的理論水平,在學完會計實務課程后,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由老師帶隊在校外實習單位進行記賬業務,根據記賬所提供的真實項目資料,完成會計不同崗位的工作任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生產實訓還可以通過撰寫畢業論文的形式進行。學生通過總結自己在學校獲得的專業知識和在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再回升到理論階段去加以解決,不僅可以使學生在真實環境、真實的條件下得到真實的業務技能訓練,促使其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業務問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溝通協調能力,增強團隊合作精神,并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有利于職業價值觀的養成。
4、頂崗實習。學生到企業實際工作部門進行上崗實習,并撰寫實習報告,強化學生對會計技能的實踐運用。高校應與會計師事務所、各類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選擇那些符合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滿足高校教學要求的單位作為實習基地。高校目前當務之急應加強校企合作,拓寬社會實踐教學之路,創新社會實踐教學思路。
四、以應用型專業特色提高學生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經濟建設輸送應用型人才是會計專業教學的重要任務,然而,如何正確理解“應用型”這一概念的內涵,在實踐中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偏頗。傳統的會計實踐教學對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重視不足,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理解為動手能力訓練,把會計理解為一門“手藝”,實踐教學的內容大多停留在會計操作規程、會計循環等基本技能方面,顯然這是過于簡單形式化的認識,它與現代會計職業的特點不相適應,尤其是無法滿足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實施后社會對高層次會計人才的需求。我們認為培養會計學專業學生的應用能力不僅體現為基本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成為獨立的產權主體,會計準則是企業利益相關者達成的有關會計信息生成與披露規則的一項公共契約,會計環境的不確定性使得會計準則賦予了企業一定的會計政策選擇權,因此,對會計政策進行選擇、對經濟業務進行職業判斷就成為會計人員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面臨的經濟環境日趨復雜,會計準則、會計理論的內涵日益豐富,對會計工作者的職業判斷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們必須重新確立新時期會計實踐教學的目標,即由過去培養被動的會計核算者轉變為培養能動的具有創新意識的管理者,將會計教學理念由過去僅注重技能的導向轉變為職業基本技能與職業判斷能力兼具的“兩職”導向。
總而言之,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探索改革就是逐步完善事物的過程。任何事物的改革都需要經歷試點摸索、總結經驗、修正完善、全面推行的過程,決不能急于求成、操之過急,把改革看得過于簡單。同時,不也能搞花架子,片面地以為修改一下教學或考核方式、課堂上講授一點新知識、能進行出一兩個新實驗就自認為是改革,更不能全盤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他人的做法只能借鑒,具體怎么去做,應當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更深層次的問題將會逐漸顯露出來,還會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這就需要人們展開探索,總結經驗、教訓,以豐富和發展有實際意義的教育理論。
參考文獻:
[1] 張培英,馬海鷹.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會計之友,2008(13).
[2] 吳濤.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之構建[J].會計之友,2009(21).
[3] 林志軍,熊筱燕,劉明.中國會計教育中知識及技能要素的發展[j]. 會計研究. 2004,(9).
(一)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的含義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就是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的教學方法。它的實質是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教學組織上一體化設置;講授與操作等教學手段一體化實施;教室、實訓室和崗位實習一體化配置;專業知識、操作技能與職業能力要求一體化訓練。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更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意識,最終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專業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是會計電算化專業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針對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的特點,以專業職業能力及實踐課程體系的設計、教學實踐環境的構建、工學結合的實踐運作為重點,注重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強學校、企業、政府緊密結合,創造真實(仿真)的學習環境,讓學校教育與社會接軌、學校教育與企業接軌,使學生走出校門就具備崗位職業能力,真正實現“工學結合”“零距離”和“零適應期”的教學要求,從而實現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復合型、發展型、創新型會計電算化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基于“教學做一體化”的特點,能否較好地實施一體化教學模式,主要應關注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過程的設計、學生學習態度的培養和一體化考評機制的構建等一系列問題。
(二)構建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課程體系通過行業調研和與行業專家研討,社會對會計的需求主要為中小企業和事業單位會計、出納、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審計等崗位,在建立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時要充分考慮市場環境和用人單位需求的變化,結合會計工作任務的特點,構建“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課程體系。具體包括:珠算技術與點鈔技能實訓;手工會計基本技能實訓;出納基本技能實訓;電算化會計基本技能實訓;手工會計單項崗位技能實訓;手工會計混合崗位綜合技能實訓;會計電算化維護管理技能實訓;電算化會計綜合技能實訓;校外實踐培訓;多證強化訓練;頂崗實習。按照畢業生應達到的知識、技能和素質標準,結合畢業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建立各門課程的質量標準。
(三)構建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教學環境與運作模式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是以完成崗位工作任務為載體的情境式教學,傳統的教室往往難以滿足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需要,因此,實施一體化教學的最好場所就是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1.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學院實行開放式辦學,讓行業企業專家走上課堂,指導學生實訓實習,投入資金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在建設過程中,聘請企業專家參與實訓室建設方案制訂和建設過程指導,確保實訓基地建成企業化、崗位化、模塊化,使學生在學校就能體驗企業工作氛圍,強化職業素養。目前我們已建成“會計電算化實訓室”“手工會計實訓室”“納稅申報實訓室“”財務咨詢公司”等實訓基地。制定《會計電算化專業校內實訓教師崗位職責》,建立《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校內實訓管理細則》,建立滿足實訓用的資料庫、編寫會計模擬實訓指導書等,開發了仿真度高、職場氛圍濃的虛擬校內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的建成,讓學生在“教中學、學中做,做中學”,為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創造了良好條件。2.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學院始終把學生綜合職業技能訓練與職業素質養成放在企業、放在職場,同時不斷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在重慶市涪陵水利電力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太極集團重慶涪陵制藥有限公司、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有限公司、重慶財瑞財務有限責任公司、重慶市正凱空調安裝工程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多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場地的建成,為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在校外實訓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為學生進行會計電算化頂崗實習奠定了企業平臺,也為“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起到了推動作用。頂崗實習是專業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與常規教學相比,頂崗實習教學學習場地在企業,學校聘請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做兼職教師。學生頂崗實習實行“雙導師制”指導,明確企業兼職指導教師及學校指導教師的各自責任。針對頂崗實習學生,除保證每個實習學生有企業指導教師外,還安排足夠的校內教師對學生頂崗實習進行管理。學校指導教師一方面要定期進行現場指導;另一方面要與企業指導教師進行溝通,使其加強對學生崗位技能的指導、答疑。學生實習期間定期向指導教師匯報實習情況并定期寫出頂崗實習報告。
(四)構建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方法體系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實踐技能,必須優化教學手段。我院教師從傳統教學法中脫離出來,進行“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模塊化教學”“案例教學”“頂崗實習”等多種教學方法的探索,初步形成“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構建了“三層雙軌六位一體”的開放式的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即基本技能實訓、專業技能實訓、崗位技能三個層次;手工做賬和計算機做賬雙軌并行;單項崗位實訓+混合崗位綜合實訓+技能競賽+考證強化+校外培訓+校外頂崗實習的“六位一體”。同時,我們創新了“教、演、學、練、做”的一體化實踐教學方法,實現了“教中學、學中做,做中學”,構建了“以職業能力定學、多證培養、教學做一體、理實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以上方法,促進了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課證融合,保證了學生順利取得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
(五)加強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為了保證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教學質量,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鍵,培養具有扎實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尤其重要。我院一是讓教師“走出去”,即鼓勵教師到校企合作企業、會計師事務所或財務公司等機構兼職,為企業做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和稅務咨詢等;也讓教師輪流到企業頂崗實踐,開展產學研合作,為教師到企業參與實踐提供支持;同時還鼓勵專業教師參加職業資格考試。通過這些措施,來增強教師的實踐經驗,從而提高雙師隊伍素質。二是通過“請進來”的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即聘請校外行業企業專家為學生授課、指導實踐教學。
(六)構建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的考評機制檢驗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效果,就是制定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以職業能力考核為要素,構建科學的考核評價方式與標準體系,主要包括考核方式、考核內容和評價標準。考核方式包括形成性考試與終結性考試兩部分。形成性考試對于學生行動過程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考核,包括作業、實訓過程、實訓結果、實訓報告、單元測驗、學習態度、進步系數等。終結性考試分為筆試和實務考試。(1)筆試主要針對會計電算化專業課程教學目標中的理論知識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固化在試題庫中,理論知識的試題庫全部采用客觀題。試題庫按照教學大綱組建,題庫系統可以通過對考核范圍、難度系數、分值分布等進行定制的方式自動組建試卷并評卷。學生隨時可以申請在機房參加考試。(2)實務考試主要針對課程教學目標中職業技能進行考核,主要包括學生珠算技術與點鈔能力;手工會計基本技能;出納基本技能;電算化會計基本技能;手工會計單項崗位技能;手工會計混崗綜合技能;電算化會計綜合技能;頂崗實習報告;技能競賽;多證強化等方面的考核。評價標準分為優、良、中、合格和不合格幾個等級。
二、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做一體化”探索與實踐的意義
1. 實習單位及心得體會
單位名稱:xxxx窗簾有限公司
該公司的老板是我的舅舅,而且公司的規模也較小,所以公司里只有一位姓鄭的老會計。她在我實習這段期間,很用心的教我,我在此期間也學到了很多以前在學校里從沒接觸到過的東西。因為事先已經給舅舅打過電話,舅舅直接把我帶給了鄭會計。公司主要業務是窗簾銷售和售后安裝。
第一天舅舅講了公司的主要業務以及涉及到的會計方面的主要工作,還有公司的規章制度,舅舅說:既然來公司實習了,那么也算是公司的一員要嚴格按照公司的規章制度來辦事和約束。
鄭會計根據我的實習時間,主要是讓我了解財務的使用和會計處理的流程,并做一些簡單的出納。我認真學習了正規而標準的公司會計流程,真正從課本中走到了現實中,細致地了解了公司會計工作的全部過程。實習期間我努力將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向實踐方面轉化,盡量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習期間我遵守了工作紀律,不遲到、不早退,認真完成領導交辦的工作。
作為出納每天上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銀行取錢,然后就是帶著錢回到公司,再把錢存到保險柜里。接著是最為一名新人每天必做的事——打掃衛生。
一天正常的工作開始了。首先我要查缺前一天做的帳是否有遺漏,檢查完畢后,鄭會計給我看了以前她做好的憑證,告訴我一些在做憑證時應該注意的地方。在看憑證的時候我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費附加、城建稅、水利建設費等不知道是怎么計提的。后來鄭會計告訴我商業企業的:教育費附加=增值稅*3%;地方教育費附加=增值稅*2%;城建稅=增值稅*7%;水利建設費=銷售收入*1‰。還有一些科目和以前在學校學的有所不同,最簡單的舉例:課本上的“庫存現金”到現實中企業里用的就是“現金”科目,還有課本上把付給職工的薪酬記入“應付職工薪酬—工資”但是企業中把它記入“管理費用—工資”還有很多關于薪酬都記入福利費、保險費等等。
通過鄭會計的講解使我了解到原來在企業里還有這么多我們以前不知道企業要交的稅。
最讓人興奮而又挑戰的是:接待會計人員在教育的培訓講解工作,當然這是在公司呆了半個月之后的變化了。
2 自我感受
實踐與理論的意義的差距讓我從新開始思考,我以后的職業生涯與職業技能.實際操作的差異讓我倍覺能動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溝通也是人生的一大課題:作為一名會計不但要與本公司本部門溝通好關系,還要溝通好與各個部門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要與銀行溝通好關系,如此更加方便平日的業務順利流轉,做通每一個環節的溝通工作實屬必要。因此成為一名專業的會計人員不但要專業技能強還要溝通能力強,更重要的是要對平日的工作做到一絲不茍,嚴謹以待。
3 社會需求及專業發展、自我定位
現今社會處于經濟低迷和金融風暴的影響下,全民企業開始新一輪的企業規劃與調整工作,當然財務部門做好財務管理,及時提供有效地報表與數據分析是至關重要的。由此會計的工作也開始變得更加得重要和得到公司高層的重視與關注。這也對會計人員的本身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產生了更大的挑戰。當然作為一名會計從業人員不但要做好本職工作還要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職業素養與個人品質。
小編推薦與 大學生企業會計實習心得 關聯的文章:
大學生家教寒假社會實踐報告
寒假副食廠社會實踐報告范文
大學生寒假彩電銷售員社會實踐報告
畢業實習心得體會范文
公司拓展訓練心得體會
銀行實習心得范文
大學生外貿實習報告范文
關鍵詞:會計實訓 教學評價 多元
國外職業教育,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就出現了評價內容多元化的趨勢,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德華?加德納在分析、批判和改造傳統評價的基礎上提出并建立了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近年來,教育部及江蘇省教育廳也多次發文指出:評價的核心是促發展,評價的功能在于導向、激勵、診斷和發展,評價的內容要多元,應重視學習過程評價,強化綜合實踐能力考核,建立以能力為本位、評價主體和方式多元的評價體系。
一、我院會計實訓課程教學評價現狀
會計實訓課程是以提高會計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融會計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操作技能和職業素養于一體,由學生通過分析、設計、操作等過程來完成的訓練課程。為深化課改、洞悉我院會計專業實訓課程教學評價的現狀,《會計專業實訓課程教學評價研究》課題組對我院會計專業部分班級的學生開展問卷調查,調查方式為整群抽樣,共下發調查問卷176份,回收176份,回收率100%。分析研究調查數據后,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一)評價導向不明確。目前,我院大多數會計實訓課程都采用期末考核一種評價形式,過于強調考試的作用,教學評價標準重共性、輕個性,重知識、輕能力,重智力因素、忽視非智力因素,重綜合評價、忽視特殊能力評價。這種教學評價難以起到充分發揮和引導高職學生個性發展的作用,學生的知識、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很難通過一次考試就可以檢測出來,教師也無法較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二)評價方式比較單一。在現行的測評方式中,主要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來進行評定,缺乏學生按照指標體系進行自評,學生不能有針對性地找出自身的差距與不足,限制了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和提高。
(三)忽視過程性評價。高職學生綜合能力(包括創新能力)的評價,大多隨同其他方面的評價在期末集中進行,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及其不同的學習階段均采用相同的評價標準。這種“一考定全程”的評價方式,忽略了過程性評價的要求,難以全面、及時、準確地跟蹤評價學生的個體發展狀況,既不能體現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變化,也不利于學生及時發現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同時,也不利于教育者采取適時的激勵措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
(四)評價結果靜態絕對化。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只是他評,學生的獨立意識、創新精神、競爭觀念都難以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科學的評價應重視自評,讓學生參與評價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對照創新人才的規格和要求自主進行內省和衡量,了解自身的長處和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進而上進心和進取精神也得到增強。
二、對會計專業實訓課程教學評價的思考及應用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
目前,我院開設的會計專業實訓課程分為校內實訓課程和校外實訓課程兩部分。校內實訓課程主要包括:基礎會計實訓、出納、會計電算化實訓、會計綜合模擬實訓等主干實訓課程,珠算、點鈔、鍵盤錄入等應用技術實訓以及證券模擬實訓等拓展課程;校外實訓課程主要包括暑期見習和頂崗實習。課題組通過分析調查后反映出來的問題,對我院會計實訓課程教學評價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進: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單一的教師評價模式往往不能充分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職業技能,評價學生的主體除了授課教師、企業技術指導人員,還應該包含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同行、顧客等。建立以專任教師、企業實踐指導教師評價為主,其他評價主體為輔的模式,全面考察學生“稱職”情況,以評定職業技能的高低。
1.在《出納實訓課程教學評價方案》中,廣泛采用教師評價、組長評價、學生自評的多元評價模式。針對出納工作的特點,將其分為填制賬簿啟用及交接表、填制與審核原始憑證、填制與審核記賬憑證、登記日記賬和備查簿等八個項目進行項目化教學,由于每個訓練項目的內容不一樣,側重點也不盡相同,課題組對每一個實訓項目制訂了評價表,其評價的內容、模式和比重也不盡相同。如在“處理現金收支業務”和“處理出納崗位綜合業務”實訓項目中,課題組制訂了包括實訓作品評價、模擬情境操作評價的量化評價表,通過教師評價、組長評價、學生自評等多元的評價,使學生能較全面地掌握現金收支業務的職業能力。
2.在校外實訓中,注重第三方評價。
(1)課題組開發的《學生見習手冊》,主要包括見習學生基本情況登記、見習單位情況登記、見習周志、見習小結、指導教師評價等內容,將學生暑期見習成績總評明確為:專業見習最終成績=見習周志(20%)+見習小結(20%)+見習單位評價(30%)+見習指導教師評價(30%)。
(2)課題組開發的《關于學生崗位實踐的有關規定和成績評定方案》和《學生崗位實踐手冊》,將崗位實踐成績的評定由實習單位評價(占比60%)、學校指導教師評價(占比20%)以及實結(占比20%)三部分組成,且實習單位評價具有一票否決權,強化了社會評價。設計了“崗位實踐基本情況表”、“與學校指導教師聯系記錄”、“實習周記”、“崗位實踐檢查表”、“學生崗位實踐總結”、“實習單位意見”、“學生崗位實踐量化評價表”、“成績總表”等欄目。其中的“學生崗位實踐量化評價表”分別由實習單位和學校指導教師來評價,實習單位評價是站在“單位看員工”的角度,側重于該生是否遵守勞動紀律、財務紀律等;而學校指導教師評價是站在“學校看學生”的角度,側重于實習計劃完成情況、與指導教師的聯系程度、實習材料質量等,并特別設計了加分和扣分項目,體現了學校、學生和實習單位“和諧發展、互榮共進”的指導思想。
通過填寫“實習周記”,可以敦促學生認真做好實習工作記錄,培養其檔案意識。通過填寫“與學校指導教師聯系記錄”和“崗位實踐檢查表”,可以強化過程評價,同時也可以與學校指導教師自己填的聯系記錄核對,起到相互稽核的作用,以加強學校對實習學生和指導教師的管理。
(二)評價內容側重于實踐操作能力的評價。將會計實訓課程的評價內容從傳統的對理論學習的評價逐步轉為對實踐操作能力的評價,以努力培養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理論、概括理論和運用理論的能力,實行以實踐為主,筆試為輔的考核方式。鼓勵教師根據課程特點及學生的任務完成度來選擇靈活多樣的評價形式,如筆試(開卷、閉卷)、調查報告、現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
1.在出納實訓的“到銀行提取現金”這一項目中,主要考核學生對現金支票簽發的準確性、持現金支票去銀行辦理取現業務時的注意事項、取回現金后回單位如何進行賬務處理等情況,不一定考核每個知識點,重點是考核學生的會與不會。側重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考核,突出應用性、操作性;減少死記硬背,增加能力權重,減少生搬硬套,強調實際應用。
2.在會計綜合模擬實訓課程采用實訓綜合評分法,主要由過程評價、結果評價以及其他評價三部分組成,從實訓參與度、協作情況、工作態度、業務能力、工作質量等方面進行評價。具體如下表。
期末,學生完成財務會計報告編制、憑證裝訂、實訓成果歸檔以及撰寫實訓報告等實訓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對本學期的實訓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匯報后,安排進行結果評價,除了組內評價、學生自評、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外,學校再聘請校外專家對學生的會計檔案進行評價,主要針對實訓任務的完成度、實訓作品質量以及實訓報告等進行評價。
實訓綜合評分法,借鑒了人力資源中的績效考核,將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提高過程評價的比重,通過對團隊協作精神、會計檔案資料、實訓報告等方面,運用學生自評、組長評價、教師評價和社會評價,實現了對學生的多元評價。通過在多個班級中試行實訓綜合評分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動手能力、溝通能力以及獨立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三)評價模式以過程評價為主。將評價模式由“期末一考定終身”轉為對其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結合評價,且以過程評價為主。按照教學目標要求,將崗位能力訓練的最終目標分解為多個單元,進行全程分段考核。評定成績的時間,按實際課程中所含職業技能內容的具體情況確定,重新組織課程資源,構成技能的考核模塊,根據模塊的具體教學情況安排考試的時間。
例如,在點鈔、珠算、鍵盤錄入等實訓課程的教學評價中,將評價劃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結果評價兩部分,并在原有方案的基礎上進行了三個方面的改進:一是將過程性評價的比重確定為70%,結果評價的比重確定為30%;二是將過程性評價中的評價標準實施梯度化(即隨著學生訓練的深入,逐步提高評價標準),三是在方案中添加各級各類技能比賽獲獎加分項目。同時,將考核次數由原來的期末考一次轉為每月考核一次,各月取最好的一次成績計入平時考核成績,通過在2010、2011級的會計專業班級的技能課中試行,強化了過程評價的重要性,學生的主動性有了顯著的提高,整體技能水平也在穩步提升。
(四)在部分課程中試點實施“以證代考”。鼓勵學生通過會計從業資格認證考試、參加國家指定的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的鑒定考核(珠算)、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大賽,成為技術業務的多面手,獲得就業準入的“通行證”,以“一書(畢業證書)多證”,確保畢業生在合格的基礎上有特長,增強就業競爭能力。
(五)在系科管理中引入“學生實踐能力成長檔案袋”。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向社會輸送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而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不能只看學生本學期實訓課程的評價結果,必須加強過程管理和督促。為此,課題組建議相關系科為每一位學生建立“實踐能力成長檔案袋”,檔案袋內容主要包括:個人發展規劃書、齊全的學期考核手冊、各實訓課程記錄及總結、代表作品、課堂精彩瞬間等。由任課教師及時收集學生每學期開設的會計實訓課程的成績、代表作品、實訓記錄等,交由系科保管。力求通過比較全面的材料與作品,將學生在校期間的會計實訓能力立體呈現出來,為自己的成長立此存照,為今后的發展提供動力,同時,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檔案意識,也有助于其會計職業道德的養成。
關鍵詞:財務會計;技能體系;技能測試
本文為海口經濟學院2010年教研教改項目“《財務會計》課程技能培訓與測試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Hjyj2010003)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時,一般從崗位、證書、能力等方面構建新型的課程體系,突出學生崗位工作能力的培養。《財務會計》課程在培養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和會計職業考證中起著核心作用。
《財務會計》課程是以財務會計目標為導向、以對外報告的會計信息生成為主線、以四項會計假設為前提、以六大會計要素為依托。在闡述財務會計目標特征的基礎上,對六大會計要素的核算方法進行詳細說明,最后以財務會計報告為總結。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從事財務會計工作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培養市場需要的、服務于企業,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較強職業技能,能勝任出納、會計崗位的財會人才。課程的目標定位,明確了財務會計課程為職業技能型課程。應以崗位專業知識與實際目標工作群需求相結合的原則,做到學以致用,掌握與提高財務會計工作技能。為了促進教學,檢驗教學效果與考核教學質量,職業技能型課程的考核是組織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職業院校的會計教學中,職業技能型課程的教學已經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但職業技能型課程的考核還處于探索階段。
一、構建財務會計課程技能測試系統的指導思想
(一)確定技能測試目標。《財務會計》課程技能測試的目標應來源于課程標準。《財務會計》課程目標細分為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總體目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財務會計的基本原理及會計處理的程序、方法和技術,培養學生進行會計核算的核心能力及專業素質,在本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有主導地位。具體目標可分為知識教學目標、技能教學目標、素質教學目標三方面。
1、知識教學目標考核。主要是學生對企業財務會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理解與掌握,具體為對企業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目標、基本要求、賬戶體系和報告體系以及企業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過程、程序和基本核算方法的理解與掌握。
2、技能教學目標考核。這是檢驗學生是否能聯系實際掌握財務會計核算的一般操作方法,能正確使用企業會計核算中常用的賬戶,能按要求正確核算企業的主要經濟業務,能正確計算會計核算的主要指標,能運用會計核算資料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初步分析,能進行稅務申報,能正確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等主要會計報表。
3、素質教學目標考核。這是考查學生自覺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集體利益的職業意識,學生認真、細致、嚴謹的工作作風和敬業精神,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學生具有求實創新的意識,學生遵紀守法的思想觀念和廉潔自律的會計品格,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等。
(二)《財務會計》課程技能測試系統的構成。基于上述課程目標,《財務會計》課程技能測試系統的構成由專業基礎理論知識體系和專業基本技能體系兩部分構成。
1、專業基礎理論知識體系。《財務會計》課程專業基礎理論知識體系,主要考核知識教學目標。旨在考核學生的財務會計相關概念和財務會計核算的基本過程、程序和方法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效果。測試題型主要是客觀題,由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和判斷題所構成。
2、專業基本技能體系。《財務會計》課程專業基礎技能體系,主要考核技能教學目標和素質教學目標。旨在考核學生掌握財務會計日常核算的一般操作方法和認真、細致、嚴謹的工作作風和敬業精神及求實創新的意識、遵紀守法的思想觀念和廉潔自律的會計品格。
《財務會計》課程技能測試體系應充分體現三維目標,強調能力本位。著眼知識和技能,關注過程和方法,體現職業態度和價值觀,活用教學素材,聯系崗位實踐,指導教學改革,鼓勵探索創新。測試題型主要由主觀題、業務辨析題、業務操作題和綜合素質題所組成。
二、技能測試題庫建設
(一)命題的基本理念
1、堅持以學生為主,強調能力為本。命題要有利于指導學校加強日常教學工作,有利于課程改革,不要脫離日常專業教學內容,以知識能力為本位。試題應重視對學生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試題的著眼點主要放在考查能力上,對知識的考查主要是檢測知識運用的能力。
2、強調應用性。命題要注意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考查實踐能力,克服傳統理論教學“題海戰術,死記硬背”的理論脫離實際教學傾向。
3、增強探究性。命題要注意考查創新意識,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試題結合專業崗位能力要求,要靈活開放,有助于學生拓寬思維空間,便于創造性的發揮。
4、注重綜合性。命題注意學科的內在聯系和知識的綜合,引導學生關注對所學知識適當的重組與整合;在考查對所學知識的組織、存儲、提取、理解運用、分析綜合等能力的基礎上,強調考查學生對知識結構體系的整體把握能力。
5、堅持教育性。命題時應注意體現積極的價值取向,強調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強調個人、集體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意識。
6、體現時代性。注意結合社會熱點、結合專業前瞻知識,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精神。
(二)命題的原則。命題要體現基礎性、全面性、科學性、適度性、規范性等原則。試題要全面考查學生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重視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對財務會計應具備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力進行較全面的考核,試題要體現技能測試,盡可能逼真會計崗位的實踐活動,資料來源第一線的會計憑單。保證命題的科學性,試題表述要規范,問題明確,語言簡潔,圖表清楚,專業術語準確,答案要避免出現歧義。試題的難度比例適當,要有利于各種程度的學生都能考出自己的水平;題目設置要有梯度,起點適當(試題的易中難比例為6∶3∶1);要嚴格按照命題的程序和要求命題。
(三)命題框架
1、按專業教學內容命題,主要考核專業知識能力。這一部分主要是客觀題。主要考核基本知識,以理論教學內容為主,以崗位技能為輔。題型可由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等組成。這一部分內容經過多年會計專業教學有較成熟的考核方法,在建立題庫時,可加入近年來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與初級會計職稱考試的相關內容。在選擇題里要體現會計技能的專業知識,適量加入財務會計實務,將實務內容轉化為客觀題型來考核。考試方法可采用計算機無紙化考試。
2、按會計工作崗位群的技能需求命題,主要考核動手操作能力。這一部分主要是實踐業務操作題。
(1)出納崗位:出納工作需要很強的操作技巧。作為專職出納人員,不但要具備處理一般會計事務的財會專業基本知識,還要具備較高的處理出納事務的出納專業知識水平和較強的數字運算能力。可從以下方面進行考核:①出納基本功:真假貨幣鑒別、殘損幣的處理、點鈔技術、發票開具技能等;②出納日常事務處理:現金管理與核算、銀行存款與賬戶管理、出納賬簿管理、出納單據處理、銀行資金結算處理、出納糾錯防錯、出納交接工作等。
(2)記賬會計崗位。①填制與審核會計憑證:原始憑證的填制與審核(如銷售發票、財產驗收單、財產清查表、固定資產折舊計提單、工資及工資分配表、壞賬準備計提單、財產溢余短缺報告審批單等);記賬憑證的填制與審核(收款憑證、付款憑證、轉賬憑證)。②登記賬簿:記賬:日記賬(庫存現金日記賬、銀行存款日記賬);總賬(科目匯總表、匯總記賬憑證、總賬登記);明細分類賬(三欄式、多欄式、數量金額式、固定資產明細賬、增值稅明細賬等);對賬:賬證核對、賬賬核對、賬實核對。③編制會計報表:主要考核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的編制。
(3)會計主管崗位。①財務分析。②會計管理與監督。考試方法可采用手工會計紙質考試或計算機會計無紙化考試。
三、技能測試的實施
課程考核以過程考核為主,過程性檢查與結果檢查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成績來源于期末試卷成績;實訓考核成績源于課程內技能考核。采用筆試、操作相結合;開卷、閉卷相結合;老師評價與學生之間自評、互評相結合。考核涵蓋學習實施全過程。(表1)
四、試題編制和組卷
財務會計技能測試題庫要與財務會計理論考試題庫區別,突出技能考核特征。財務會計技能測試題庫以課程教學目標為中心,以教學大綱為指南,緊扣財務會計專業崗位所需技能。在客觀題錄入庫時,要注明章節、知識點、難易程度,并以此編代碼;主觀題錄入庫時要注明會計崗位、知識點、難易程度,并以此編代碼。試題組成時,按代碼設定組卷程序,用計算機抽題。
(作者單位:海口經濟學院經濟貿易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