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集體企業會計制度范文

        集體企業會計制度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集體企業會計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集體企業會計制度

        第1篇:集體企業會計制度范文

        關鍵詞:現代企業制度 會計問題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也不斷加快,再加上我國的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既有開放向和自主性,還有很強的包容性。作為市場經濟主要參與者的企業,要是想更好的發展下去,就需要適應經濟的發展趨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而且企業的財務和會計是企業的命脈,是非常重要的,必須適應企業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為企業服務。所謂企業會計制度,就是對企業的商業交易和財務往來在賬簿中進行分類、登錄、歸總,并進行分析、核實和上報結果的制度,是進行會計工作所應遵循的規則、方法、程序的總稱。而且企業的日?;ㄤN和核算都得符合國家統一的會計規范,一般情況下,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可以在國家統一的會計規范下制定一些適合自身的會計規則和方法程序,形成企業內部會計制度。

        一、會計改革的基本要求

        會計工作能夠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必要的經濟信息,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為企業發展壯大提供必要的支撐和保障。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給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會計制度要與現代企業制度協調一致,充分發揮企業的自主性,把改革的目的明確,明確真實規范的方向。其中會計制度是企業制度的一部分,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所以會計制度必須與企業制度保持一致,才能為企業服務,促進企業發展。首先會計制度得明確企業產權,保證投資者地位平等,維護投資者的利益,對投資者進行有效監督。其次要改變傳統的會計理念,適應市場變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革要優化財務報表的功能,轉化并體現出會計的社會服務職能。最后改革要本著真實、有效、規范的原則進行,因為會計報表所提供的信息會涉及到商業機密和經濟的發展,如有摻假會嚴重影響經濟的發展,不利于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二、現代企業制度下會計改革路徑

        (一)建立一支經過正規培訓的高素質的會計隊伍

        要適應經濟的發展,要進行企業的改革,執行者肯定是工作人員。而要在現代企業制度下進行會計改革,與之密切相關的肯定是會計人員,所以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是相當重要的。所以要重視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建立一支經過正規培訓的高素質的會計隊伍,來適應會計改革之路。實際上會計資格證書的準入標準比較寬松,使得會計隊伍存在著參差不齊的現象,再加上深受傳統會計觀念的影響,要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進行正規培訓,組織會計人員進行學習,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從而更好地進行會計改革。

        (二)內部牽制制度

        會計人員掌握著企業的經濟走向和經濟機密,所以需要建立內部牽制制度,從而優化會計制度,促進企業的發展。內部牽制制度應該以機構分離、職務分離、錢財分離、賬務分離為原則,權責明確、落實到每個人。對于統計、出納等崗位的具體職責進行明確規定,進行輪崗制度或者定期檢查長期監督。

        (三)建立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度

        現代企業制度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的特征同時也要求會計工作人員的崗位責任明確,利于企業內部管理和監督,能夠更好地促進會計工作的良好_展。而且可以根據不同會計崗位的職責和工作量以及工作繁簡程度不同,同時考慮會計人員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的高低不同,針對不同的個人情況安排不同的崗位,還可以進行輪崗,提高會計人員的工作水平,對會計人員的工作也要進行考核,保證會計人員的工作效率。

        (四)完善內部審計與財務管理部門

        隨著企業規范化和制度化的進程加快,審計和財務管理部門也需進入規范化軌道,加強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不受管理層的約束,能夠根據客觀事實進行工作,加強工作效率,維護企業利益。并且要提高審計人員的思想和職業素質,制定監督評估體制進行長期監督定期評估,鼓勵審計和財務人員認真工作,努力提高自身水平。還可以經常進行開會交流,使得審計和財務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意識到自身和企業是利益共同體,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促進企業發展為宗旨,勁往一處使,力往一處用,營造一個和諧企業人文環境。所以要逐步完善內部審計和財務管理部門,促進企業發展。

        (五)承擔社會責任

        會計,從社會的角度對受托經濟主體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進行計量與報告,以增強受托經濟主體的社會責任觀念,不斷提高社會性效益。會計部門和會計人員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多關注職工的工資待遇和同工同酬情況;維護消費者權益,對企業的經濟嚴格把關;維護政府的利益,嚴格按照規章制度積極向國家納稅,為國家的發展和民生事業做出貢獻;積極支持公益事業,多多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和民生問題,為老百姓做實事,為企業塑造一個良好的公眾形象,促進企業健康持續發展。

        三、結束語

        會計與企業制度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一方面,一種新的企業制度的建立,必然會要求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會計體系。另一方面,會計理論自身的發展也會有助于新的企業制度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二者之間相互促進發展。所以在現代企業制度不斷發展的情況下,需要改革會計制度,完善會計制度,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的發展,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柳.現代企業制度下會計監督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J].經營管理者,2012,14:238.

        [2]劉珊珊.制度演化視角下的會計穩健性問題研究[D].南京大學,2013.

        第2篇:集體企業會計制度范文

        [關鍵詞] 企業 行業協會 行政公益訴訟

        一、行政公益訴訟與行業協會

        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是指社會成員,包括公民、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認為行政主體行使職權的違法行為侵害了公共利益或有侵害的可能性時,雖與自己無直接利害關系,但為維護公共利益,依據法律規定向特定機關提出請求并由特定機關依法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制度。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可以是與違法的行政行為或不行為無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團體或組織,其目的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企業間的行業自治逐漸形成,由于他們自身行業性、自愿性、自律性和非營利性等特點,因而能夠獨立于政府和企業,更好地維護行業成員的利益和社會公益。行業協會在行政訴訟中可以充當行政訴訟人、支持人以及為維護成員利益或公共利益而直接提起行政訴訟的原告。行業協會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是指當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侵害該行業協會成員利益或本行業的公共利益時,可以以原告身份提起行政訴訟,以維護本行業公共利益或者其成員的利益。根據訴訟信托,非直接利害關系人可以基于實體權利人的信托享有程序意義上的訴權,以自己的名義提訟并承擔程序意義上的訴訟結果。因此,行業協會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是對企業利益有效的救濟手段。

        二、行業協會代表企業提起行政訴訟的必要性

        我國正處在政治經濟體制轉型時期,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矛盾也隨之突現。隨著企業維權意識的提高和行業協會的發展,作為同行業企業的代表,行業協會越來越強要求運用訴訟的方式來解決行政機關對行業公益的侵害。

        行業協會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有其現實必要性:

        1.維護行業公共利益的需要。隨著行業協會的發展壯大,這些存在于政府與市場之外的行業協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中介作用。它不僅要提供相關的行業服務,維護行業成員的合法權益,而且必須接受政府監督和管理,獲得合法性和有序性,以利于促進行業發展。

        2.企業需要行業組織的保護。與個人相比,行業協會對于與行業有關的企業公共事務更為熟悉,因而在行使原告權利或承擔義務方面更為方便,而且更能產生強大的效應。

        3.行政訴訟高效化的需要。行業協會具有組織性、協調性、自律性,可以避免單個企業的盲目濫訴,通過完善相關制度規定,集中企業在本行業領域的共同問題,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行業協會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可以促進行政主體與市場之間的良性互動。

        三、行業協會作為行政公益訴訟主體的構想

        1.行政公益訴訟的合法性是行業協會代表企業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前提。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訟的,屬于人民法院的行政訴訟受案范圍。”這實際上拓展了《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具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受案范圍,賦予了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組織對于侵害公共利益的行為以訴權,符合了行政法治的基本精神。而公民自發、自愿,以公民社員權為基礎,為了維護某一行業共同利益而結成的行業協會,理應充分表達公民意志,維護行業利益。

        2.行業協會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必須基于企業利益或行業公共利益。行業協會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是由于國家行政機關的違法行政行為使行業利益受損,是為了維護全行業成員的集體利益。行業協會提起的行政公益訴訟以行業利益為界,具有“行業公益”性質。雖然作為原告的行業協會與本案可能具有間接的利害關系,但原告并非本案的直接利害關系人,而是行業成員利益或行業公共利益的代表。行業協會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是一個利益整和的過程,受害人利益最終抽象為行業的整體利益。

        3.行業協會直接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對象既包括具體行政行為,也包括抽象行政行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要求造成損害的事實,由于具體行政行為多針對個人,因此抽象行政行為也應是行政公益訴訟的主體對象。抽象行政行為成為訴訟對象是行政訴訟法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違法的抽象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要遠比具體行政行為范圍廣、影響大,有必要賦予行業協會直接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權利;另一方面,抽象行政行為較具體行政行為更為復雜,操作起來更難以把握,由行業協會提訟更為現實可行。

        4.行業協會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費用問題。行業協會提訟的費用如何負擔是行業協會一旦介入行政公益訴訟很現實的問題。由于行政公益訴訟牽涉面廣,取證調查困難,持續時間長,訴訟費用昂貴,因此,作為行政公益訴訟原告的行業協會應該得到經濟保障。有必要在行業協會內設立特定的專項基金,由會員分攤,具體使用規則由會員協商制定。同時,由于行業協會保護的是社會公共利益,可以設立特定對行業協會的勝訴獎勵制度,對原告方進行適當的彌補,激發對行業協會的公益訴訟主動性,使行業協會更好地維護企業共同利益,促進和諧社會下市場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黎 軍:行業組織的行政法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周 勇:依托行業協會實現行業有效治理的研究.武漢:中南大學,2004

        [3]齊樹潔 蘇婷婷:公益訴訟與當事人適格之擴張.現代法學,2005(5)

        第3篇:集體企業會計制度范文

        為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企業年度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情況,強化財務會計報告的管理工作,不斷提高會計報表數據信息質量,根據《財政部關于印發20**年度企業會計決算報表的通知》(財統[20**]2號)、《財政部關于印發20**年度境外企業會計決算報表的通知》(財統[20**]3號)、《財政部關于加強20**年度企業會計決算報表工作的通知》(財統[20**]5號)精神,現就進一步加強我市20**年度企業(含集體企業、境外企業,下同)會計決算報表工作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財政部對20**年會計決算設立的總體原則

        20**年度企業會計決算報表在保持上年度報表體系基本穩定的基礎上,適應和滿足財政改革和國家宏觀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繼續完善報表指標設立,規范數據控制方法,根據相關的法規、制度變化和各項財政管理工作的需要進行了必要的修改完善。

        (一)此次的修改實現了會計制度和相關會計準則的銜接。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打破了所有制和行業界線,不僅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更有利于滿足財政部門公共財政體制下加強財政職能的需要,會計制度和相關準則是修改企業會計報表的主要依據。

        (二)結合財政管理工作需要,調整增加了部分報表內容,以更好地為政府宏觀經濟決策服務。為充分體現財政的監管職能,對部分報表內容進行適當修改。

        (三)為滿足國有資產監管的要求,在會計決算附表部分,增加了國有資產資管理的相關內容,主要是切實減輕基層企業負擔,實現財政部一表多用、資源共享的原則,這樣一套報表即減輕了基層的負擔,又滿足了各方面的需要。

        二、認真貫徹執行國家頒布的相關法規和制度,嚴格規范報表的編制工作

        市屬各企業在20**年度企業會計決算報表的實施過程中,要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關于印發<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的通知》等相關的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和規定,統一按《財政部關于印發20**年度企業會計決算報表的通知》(財統[20**]2號)、《財政部關于印發20**年度境外企業會計決算報表的通知》(財統[20**]3號)規定的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全面、高質量完成20**年會計決算報表的各項工作。

        (一)對企業集團所屬的財務公司、獨立核算的國有建設單位、控股的境外企業,20**年度決算要注意以下問題:

        1.企業集團(總公司)應將所屬財務公司編報的金融企業會計報表轉換為企業會計決算報表后,納入集團公司的合并會計報表。

        2.企業集團(總公司)應將所屬建設單位決算報表轉換為企業會計報表后,納入集團公司的合并會計報表。

        3.企業集團(總公司)所屬的控股境外企業,應按要求單獨編報20**年度境外企業會計決算報表的同時,附送企業集團(總公司)境內外合并會計報表。

        (二)做好決算前的基礎工作

        1.做好資產核查;

        2.核實債務和權益;

        3.正確結轉損益;

        4.賬實賬表一致;

        (三)國資委決算報表不要求城鎮集體企業填報,因此,城鎮集團企業按要求的填報級次,逐級直接輸入財政決算軟件中。

        (四)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境外企業的會計報表雖然可以從國資委決算軟件中生成與財政相同的報表,要由基層企業轉換生成,層層匯總,不能用總公司匯總數據直接生成財政決算上報。

        (五)財政企業會計決算不含企業集團(公司)所屬事業單位。

        三、加強企業會計決算報表注冊會計師審計及審計備案工作

        根據財政部有關文件精神,企業集團總公司委托年度會計報表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必須符合財政部《關于國有企業年度會計報表注冊會計師審計若干問題的通知》(財企[2000]905號)和《關于國有企業年度會計報表注冊會計師審計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財企[200l]707號)的要求,國有企業會計報表,除特殊規定的行業外,應委托中國注冊會計師和境內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全面審計。鑒于我市具體情況,經研究決定,市屬各有關主管局、企業集團(總公司)在報送年度報表的同時(20**年3月10日以前),市財政局一并提交年度審計備案報告、整改意見并附送《國有企業年度會計報表審計備案表》,(報送3.5寸盤及加蓋公章的打印資料一份)。

        四、加強領導、明確工作職責、做好組織協調工作

        年度會計決算報表不僅是各企業加強財務會計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部門進行宏觀經濟決策的重要依據。市屬各單位、各區縣財政局應高度重視會計決算報表工作,精心組織,狠抓落實,周密安排,在人員和物質上給予充分保障,將會計決算報表的布置、培訓、填報、審核、匯總和上報等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由于機構調整,各單位匯總上報決算的任務要面對兩個單位,各區縣財政局要做好協調工作。為此,要求各單位、各區縣財政局要切實加強對會計決算工作的領導,各區縣財政局要及時明確工作分工和責任,盡快落實牽頭單位。市屬各主管局總公司財務有關部門、各區縣財政局要做好所屬企業的培訓、匯審、上報工作,嚴格把好培訓關、審核關、匯總上報關,這是整個決算工作的三個環節,確保各個環節工作質量,盡職盡責,樹立全局意識,做好組織、協調配合工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避免在工作落實過程中出現脫節現象,且做到不重不漏,使**市20**年企業會計決算工作如期,高質量完成。

        (二)據實填報,嚴格把關,認真審核,確保年度會計決算報表的工作質量

        要高度重視年度會計決算報表的質量問題,嚴把質量關,嚴格按照統一規定編報口徑填列決算的有關數字,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準確。

        1.要及時對所屬企業上報的會計決算報表數據進行驗審,除依據相關規章制度及文件要求進行審核外,要充分采取人工與計算機審核相結合的方式,利用計算機設置的參數、過錄表查詢、有效性審核等功能,嚴格控制數據質量。對在匯審過程中發現所屬企業的問題,要及時要求相關企業進行核實修改,嚴禁擅自越級調整基層企業報表數據。

        2.嚴格按照企業填報級次填報,大型企業編報到三級企業,三級以下的并入第三級;中小型企業編報到二級,二級以下的并入二級;境外企業決算報表基本填報單位是具有法人資格的一級境外企業,所屬的二級以下(含二級)境外企業的數據并入一級企業數據中填報。國有境外企業集團要求填報至集團子公司,子公司以下的數據應并入子公司數據中填報,任何單位不得擅自縮減填報級次。

        3.各單位必須按照編制說明的要求,準確、完整填報封面中各項文字信息的代碼信息,不得任意更改或漏填。

        (三)重視和加強年度報表分析報告的質量,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提高決算報表分析水平

        目前,我國會計改革正處于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會計制度》、具體會計準則相繼修訂出臺,為此,對于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加強對企業的財務報表分析就是急需提高的素質之一。財務報表是對企業經濟活動的反映,決算報告結果涉及到出資人、債權人、經營者、政府管理部門等各方面的權責關系,因此,做好財務報表分析至關重要。要把洞悉報表上有關數據所揭示的內涵作為重點,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切莫敷衍了事,20**年的決算報表分析也將是決算評比工作中一項重要的評比內容。各部門要全面、準確、客觀、及時的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進行分析,對企業的經營優劣作出準確的分析,為企業領導和政府決策提供真實、準確的決策依據。

        市屬各企業、各區縣財政局要按照市財政局統一下發的軟件、參數、報表格式、決算編報說明及本通知要求,及時報送**市財政局企業處。

        (一)企業、集體企業會計決算:

        市屬各主管局、企業集團(總公司)于20**年3月10日前報送**市財政局企業處。

        各區縣財政局于20**年3月20日前,上報**市財政局企業處。

        (二)境外企業會計決算:

        市屬企業于20**年5月31日前報送**市財政局企業處;

        各區縣財政局于20**年6月30日前,上報**市財政局企業處。

        企業、集體企業決算匯審時間初步定于20**年3月中上旬,具體時間、地點、方式另行通知。

        境外企業決算匯審時間另行通知。

        第4篇:集體企業會計制度范文

        關鍵詞:兩型社會;企業激勵機制;非對稱交易

        所謂“兩型社會”下企業激勵機制是以調動企業對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達到企業自身利益與“兩型社會”發展目標相結合的綜合性運行模式。根據經濟學上的慣例非對稱交易中有信息優勢的一方稱為人另一方為委托人。政府是委托人,企業是人。

        模型中遵循以下假設條件:委托人是風險中性的,人是風險規避的。

        下面定義模型中要用到的一些變量和公式。假定a為企業的一個一維努力變量;θ是一個均值為零、方差等于σ2的正態分布隨機變量;m與努力變量a有關的直接企業效益產出因子,主要包括企業開展逆向物流活動的努力給企業所帶來的成本、價格和銷售量等直接影響收益的因子,m∈R,m≥0;n為變量a有關的環境效益產出因子,主要包括企業開展逆向物流活動的努力給公共環境帶來的改善因子,n∈R,n≥0;πm為經濟效益產出函數,πn為環境效益產出函數;顯然:

        πm=ma+θπn=na+θ

        所以,企業的期望產出為E(πm)=ma,Var(πm)=σ2,政府的期望產出為E(πn)=na,Var(πn)=σ2。由于委托人政府是風險中性的,人是風險規避的。委托人在訂立激勵合同時只關心環境產出水平,一般做法是首先訂立一個某企業的污染物回產出恰好達到環境標準α,此時企業應該享受正常的環境補貼,假設補貼因子為λ∈R且0≤λ≤1,反映了政府對環境的重視程度,則環境補貼項為λα;另一部分為企業的努力水平α產生的超出(低于)環境標準α得到的超額獎勵(懲罰),假設獎懲因子為β∈R且0≤β≤1,反映了委托關系中風險的分擔,則超額獎勵(懲罰)項為β(πn-α);所以激勵合同S(πn)為:S(πn)=β(na+θ)+(λ-β)α(1)

        政府的期望效用等于期望收入:

        E(v(πn-S(πn)))=(1-β)na+(β-λ)α(2)

        設企業的努力成本函數是C(a)=1/2ba2為等價的貨幣成本,b>0是成本系數,b越大,同樣的努力a帶來的負效用越大。所以企業的實際貨幣收入是:w=πm+S(πn)-C(a)=ma+θ+β(na+θ)+(λ-β)α-1/2ba2(3)

        由于企業的效用函數具有不變絕對風險規避特征,即μ=-exp(-ρw),其中p>0是絕對風險規避度量,w是實際貨幣收入。則企業的確定性等價收入為:

        Ew-1/2ρβ2σ2=(m+βn)a+(λ-β)α-1/2ba2-1/2ρβ2σ2(4)

        其中,Ew為企業的期望收入,1/2ρβ2σ2是企業的風險成本。

        用w表示企業的保留效用,即花費成本C(a)帶來的最高機會收益,由于最高機會收益很難確定,實際計算時可以用行業平均利潤來確定。顯然,如果企業的確定性等價收入小于w,企業將不接受激勵合同,將努力去獲得保留效用因此企業的參與約束(IR)可以表示為:(m+βn)a+(λ-β)α-1/2ba2-1/2ρβ2σ2≥。w(5)

        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政府不能觀察到企業的努力水平,所以企業將選擇a,最大化自己的確定性等價收入(IC)有:a=(k+βl)/b企業的努力水平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企業出于本身的經濟效益而進行的努力m/b;第二部分是企業出于獲得環境獎勵而進行的努力βn/b。當β=0時,則a=b(m),企業的努力完全為了獲得經濟效益。所以,企業的激勵約束為a=(m+βn)/b,政府的最優化問題為:

        mavEv==(n-β)na+(β-λ)α

        s。t。(IR)(m+βn)a+(λ-β)α-1/2ba2-1/2ρβ2σ2≥w

        (IC)a=(m+βn)/b(7)

        將參與約束和激勵約束代入目標函數,一階條件得到:β=n2/(n2+bρβ2σ2)>0顯然,企業承擔的風險隨參數變大而變小,隨n增大而增大。從經濟意義上來看,當企業能夠控制自己在逆向物流活動中的努力水平在企業效益m和環境效益n之間的分配時,根據企業的風險偏好,會努力改變環境效益n的水平,尋找自身可以接受的風險承擔。很顯然,政府的規定的最優風險承擔為β=n2/(n2+bρβ2σ2)>0。此時企業的努力(mbρσ2+l2(m+n))/b(n2+bρσ2)

        結論

        1.當政府不能觀測到企業的努力水平時,最優激勵機制要求企業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即β>0。因為在對稱信息的情況下,企業所選取的行動依賴于政府所提供的補貼合同,若β=0意味著企業不承擔任何風險,這樣補貼合同中就沒有激勵因素,企業的決策就將不受補貼合同的誘導,則企業沒有從發展兩型社會得到最大效用的動力。

        2.如果增加企業分享的綜合效用份額β,當企業的風險厭惡和(或)環境風險都足夠地小,以至bρβ2σ2/n21時,政府應增加給企業的固定補貼α。

        參考文獻:

        [1]基于兩型經濟模式的政府激勵與監督問題.張保銀,汪波,吳煜。

        第5篇:集體企業會計制度范文

        一、財務、會計、稅收:處理企業、國家以及社會之間利益關系的切合點

        要說明財務制度、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以及稅法之間的關系,首先應當對財務、會計和稅收之間的關系,首先應當對財務、會計和稅收之間的關系作出回答。

        財務、會計和稅務之間的關系,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考察。從本文所研究的問題出發,他們可視為處理企業、國家和社會之間利益關系的三個切合點。改革開放之前是這樣,改革開放以來,乃至于將來建立起成熟的市場經濟制度以后,這個結論也同樣是成立的。區別只在于,不同的所有制結構,不同的經濟運行機制,這三是也就有不同的結合方式。

        改革開放以前,基本經濟成份是國有企業,經濟運行方式是通過指令性實現資源的配置和社會總產品的分配。以集體企業為主體的非國有企業也采取和類似于國有企業的經濟運行方式。就分配制來說,國家作為社會總產品分配主體,按照經典作者所闡述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實行對社會總產品的統一分配,形成補償基金、消費基金和發基金,從而實現社會再生。其中,財務制度通過規定資金投入、資產計價、成本補償、收益確定、利潤分配、基金形成等標準,成為三大基金分割的直接依據。財務制度也是國家稅收的基礎,財務制度所劃定的補償標準和收益確認標準,是確定稅基的依據。而會計制度則是按照復式記賬要求,根據財務制度和稅法所規定的分配標準規范企業的會計科目、報告格式以及反映和核算內容。這時的會計制度本質上是薄記制度。

        實踐證明,以上分配制度以及與其相適應的財務制度、稅收制度和會計制度的定位,弊病甚多。主要表現在:第一,分配權力高度集中。補償基金和消費基金以及發展基金的分配比例都集中在國家手中。企業沒有自,大到基建項目,小到更新改造,乃至職工福利設施,都是政府部門決定的。第二,分配過程缺乏制約。社會總產品有多少用于補償基金,有多少用于消費基金,又有多少用于發展基金,服務于國家計劃和預算,而沒有考慮經濟生活自身的規律。根據國家計劃和平衡預算的需要,可以調整成本開支范圍和開支標準,可以推遲確認損失。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計劃決定財政,財政決定財務,財務決定會計"的運行機制。在這種體制中,只有縱向決定與被決定關系,看不到相互制衡。

        由于分配權力集中,又缺乏內部制衡,導致分配比例失調,突出表現是補償和消費大量欠賬,如,固定資產更新改造欠賬職工福利欠賬,環境治理欠賬,等等。這些隱患現在已經充分暴露出來,成為當前改革和發展道路上的嚴重障礙。

        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社會總產品補償基金、消費基金和發展基金之間進行分配。這一結論適應于各種社會和各種體制。問題在于如何進行分配,由哪個主體進行分配,在哪些層次進行分配,根據什么進行分配。計劃經濟體制的突出問題在于,社會總產品是在國家層次進行分配的,企業并不是分配主體。換句話說,社會資金實行的是宏觀循五,補償基金和消費基金是根據國家計劃進而通過財務制度進行分配的。改革的方面是,根據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承認企業是商品經濟的細胞,在企業層次上進行分配,按照資本運動規律組織企業的財務活動和會計核算。

        企業資本運動,首先表現為資本的投入,形成資本存量,然后經過生產經營過程實現資本的增值,對資本僧值進行分配,形成新的存量,進而實現新的循環。從資本的運動過程中,我們就很容易地找到界定財務、會計和稅收的各自作用空間,并且能夠找到計劃經濟體制下分配問題的癥結。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不是投資本運行規律組織社會再生產,社會部產品價值和新增價值界定取決于財務制度,服務于國家計劃和年度預算,最終表現為存量與增量界限的混淆,導致分配關系和分配比例的扭曲,這是我國國有企業當前普遍面臨生存危機的深刻背景。

        一般認為,會計通過價值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這個結論基本上是正確的。但會計的深刻意義還在于,通過資產、負債、權益和收入、費用、利潤的確認和計量,它劃定了資本存量和增值量的界限,其中資產、負債和權益三個要素劃定了資本存量的界限,而收入、費用和利潤三個要素劃定了資本增量的界限,這六個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貫串于會計循環的全過程,是會計職業的崇高追求所在,也是企業的得以持續經營的基礎。包括國家在內的投資者所執行的財務活動,實際上是基于存量和增量的分割所進行的資源的配置,包括資本(即存量)的投放和利潤(即增量)的分配。稅收也是在合理劃分存量和增量的基礎上對增值的分配,盡管參與分配的法量依據完全不同于財務活動。

        二、會計準則與財務制度

        前面已經說到,傳統分配制下,財務制度直接地執行統收統支的職能。是國家實現社會總產品分配的工具。由于分配權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衡,導致分配結構失調,弊病甚多。為此,我們建議全合認訓并重新界定會計準則的性質和功能,將財務制度執行的資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職能轉交由會計準則來執行,建立起體現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原則、約束機制健全的社會總產品分配體制。

        問題是,為什么會計準則能夠執行這些職能,并且能夠避免傳統財務制度的弊端呢。這是由會計準則的內在機理決定的。

        第一,會計準則是市場經濟實踐和人類智慧的結晶。經過近百年市場經濟催化,會計準則已經成為有一套邏輯嚴密的概念體系支撐的規范系統。象真實與公允、權責發生制、可比性、謹慎等概念和原則,已經成為會計確認和計量的因有觀念,規范著會計實務,不僅支撐著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在市場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樣也使資本存量與增量的分分割建立在合理基礎之上。

        第二,在由投資者、債權人、管理者、政府部門、企業職工和會計職業等所級成的多角關系中,會計準則已經成為處理和協調經濟利益關系在內的穩定器。企業是各種經濟利益關系的聯絡點。這里所講的經濟利益,既可能表現為直接經濟利益,也可能表來為經經濟信息形式存在的間接利益,因為誰擁有更多的信息,誰就有更多的決策能力和影響能力,并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其中,對我們本文所要討論的問題有意義的,是其直接經濟利益方面。會計除了其固有信息功能外,另一個重要功能是資本存量與增量這間的分割功能。對于股權投資者來說,存量是其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保證,一般情況下,會傾向于多確認存量(當然,例外的情況也是有的。比如,對于短線投資者來說,只在意企業的短期價值,可能會傾向于多確認增量。而這本身就說明了多元利益的存在);對于債權人來說,他們一般也傾向于多確認認存量,因為,存量充分意味著債權的安全系數更大一些;對于政府部門來說,其直接利益是稅收利益,多確認增量,意味著更大稅基;對于企業職工來說,其報酬往往是與企業的當期利潤相聯系的,他們也會傾向于多確認增量(當然,基于長期雇用、追求長期利益的情形也是有的)。類似于這樣的利益主體及其利益傾向,還可以

        舉出一些。為了協調各種利益矛盾,會計職業最早以中間人的面貌出現,主持會計準則的制定。

        后來的實踐證明,會計職業也是有自己獨立的利益的,即,以最小的風險,獲取最大的收益。其中,收益表現為市場份額、審計取費,風險則表現為可能的審計失誤以及由此引起各種利益主體的訴求。所以它在行使其職能時,就會考慮特定利益關系中的力量對比,并以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政策選擇和設計。這正是為什么美國、英國等國家的會計準則制定權限先后從會計職業轉移到獨立的會計準則制定團體手中的真實背景。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有理由將現行財務制度執行的制定資產計價和收益確定標準的職能分解出來,使其成為會計準則的職能,建立比較完善的會計準則體系和會計準則形成機制,有效地負擔起資本存量與增量的分割職能。將財務分配和稅收分配以及其他分配形式建立在合理劃定資本存量和增量的基礎上。

        將財務制度執行的資本存量和增量分割取能改造為會計準則的職能以后,相應的問題是,是否取消國家對企業財務的管理。筆者認為,將財務制度執行的資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職能改造為會計準則職能,并不意味著取消國家對企業財務的管理。相反,應當按照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原則,改善和加強國家作為所有者對企業財務的管理。

        所謂財務活動、財務管理,都是圍繞資源的配置和分配進行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配置和分配基本上是由所有者在國家法律約束和計劃指導下實現的。資金投資到哪里,投資多少,從哪里籌資,怎樣安排資金結構,利潤應當怎樣進行分配,多少分配給投資者,多少用于后備和發展,基本上是所有者決定的,或者由管理部門在投資者的指導下進行。國家對企業財務的管理至多是從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保證小股東或債權人的利益作出必要的制度規范??赡艿念I域有,利潤分配順序,社會保障基金的提取,后備基金的建立,等等?,F行公司法律對這類問題已經作出規定。

        而國有企業的情況就大大不同了。國家是國有企業所有者,或者通過法人行使所有者職能。國家必須對國有企業財務進行管理。理由是:

        第一,所有者對其資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市場經濟賴以正常運行的保證。而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是國家,對于國有資本的投放和國有資產收益的分配以對經營者的考核,必須由國家來執行。

        第二,國有企業是實現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目的的重要途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經濟是一個重要而特殊的經濟成份。國有企業固然要以盈利為目的,但其所擔負的經濟社會目標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的職能,平抑物價的職能、解決就業的職能等等。這都要通過國家對國有企業財務的管理來實現。

        第三,相對于非國有企業來說,國有企業的自我約束機制要弱得多,隨的經營失敗風險比非國有企業也要大得多。在任何一種經濟體制中,都表現為一系列的授權過程。于對非國有企業來說,有的是由所有者本人直接經營,自己授權自己,其責任心和風險意識都是很強的。有的則是由私人投資的股份公司,也具有極強的風險意識。當然,由于掌握企業命運的大股東,對小股東潛在的損害,保留必要的后備。公司法律有關條款起的就是這樣的作用。而在國有企業,授權層次大大增加,有時甚至不能直接確指是誰授權的。這就大大增加了授權風險。注重眼前利潤而忽視長期利潤,剝奪性經營而不注意資本維護和技術開發,冒險而不顧忌后果,等等。這就是產權經濟學一再提醒的道德風險現象??梢哉f,國有企業的道德風險比非國有企業要大得多。這就有必要改善和加強國家對國有企業財務的管理和監督,比如規定和監控負債比率、流動性比率指標等等。

        三、會計準則與稅法

        在傳統體制下,稅法和會計制度都是以財務制度為依據的。會計制度根據財務制度規定的計價和收益確定標準規范賬務處理方法和程序,而稅法則根據財務制度確定稅基。隨著會計制度改革和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資產計價和收益確定職能將由會計準則來承擔。

        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是,如何處理會計準則與稅法的關系,是將稅基完全建立在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還是另行制定一套扣稅辦法。或者將稅法與會計準則統一起來。最近幾年,不少同志倡導建立一門獨立的稅收會計學,并發表了一些研究成果。總的來說,有兩種意見,一種觀點是,稅收會計學是財務會計學的一個分支,它集中研究和處理企業與稅收有關的會計業務,比如,增值稅的會計處理,以及納稅申報。還有一種觀點是,鑒于財務會計與稅收的目標不同以及會計準則與現實分配,即所得稅會計。更有人建議,不但要確認所得稅的時間性差異和永久性差異,并進行跨期分推,在此基礎上建立稅收會計學。

        關于第二種觀點,筆者認為,從會計的角度看,企業的納稅業務,與企業其他各類經營活動并沒有什么兩樣,交納各種稅收,所導致的企業納稅久務形成的負債以及多交稅收而應當退回稅款所形成的資產,與企業對存貨、固定資產、應收賬款、應付賬款等經濟業務的核算原則是一樣的,都要遵循有關會計準則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標準。單獨建立一門納稅會計學,就象要建立應收賬款會計學、存貨會計學、固定資產會計學一樣說不過去。

        關于第二種觀點,涉及到要不要保持財務會計與稅法在資產計價和收益確定上的一致。就成本和效益方面考慮,會計準則與稅法如果能夠協調好乃至統一起來,當然是一件好事。因為那樣既有助于簡化企業會計核算,又便于稅收征管。然而,會計準則與稅法在立法宗旨、服務對象和約束因素諸方面都是有區別的。就當前實務來說,稅法與會計準則在諸多項目的處理上已經出現了一些差異。絕對地講會計準則與稅法保持一致,已經行不通了。但是,贊成會計準則與稅法分離,并不意味著不顧成本與效益原則,盲目地追求兩者的差異,甚至人為地夸大兩者的差異,而不應當盡量保持會計準則與稅法的協調一致,不要夸大納稅扣除政策的作用。實際上,某些稅收政策的獎勵或抑制作用是有限的,特別是在我國目前經營環境和企業機制下,更是這樣。對于會計準則與稅法在某些項目的確認標準上的差異的處理,筆者贊同我國現任會計制度有關所得稅核算的規定,即,企業可以選擇采用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

        有同志建議,不但要跨期分配所得稅,還要確認增值稅時間性差異,并進行跨期分配,進而建立起稅收會計學。筆者認為,借鑒所得稅跨期分配原理進行流轉稅的跨期分期,不失為一種嘗試,但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任何一種會計方法的采用,都要符合中國現實和特定環境,符合成本與效益原則,不能為會計而會計,為研究而研究;第二,流轉稅跨期分配與所得稅跨期分配一樣,都是會計原理和會計原則的具體運用,屬于某一類會計業務,指望因此形成一門稅收會計學,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四、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

        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的關系,所要解決的實際上是會計規范本身的結構問題。廣義上講,會計準則是會計制度的一種形式,就象會計制度以外,還有會計規章、會計規則、會計規定、會計處理辦法等多種法規體例一樣。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搞會計改革,乃至于系統研究會計制度改革,開始用

        會計準則這個稱謂,很大程序上受到西方會計實務的影響。因為美國、英國、加拿大以及國際會計準則都稱accountingstandards或accountingprinciples,分別譯為會計準則(或會計標準)和會計原則,當時國內大量介紹和譯述西方國家會計文獻,使得會計準則這個詞成為市場經濟制度下會計規范的象征。記得當時還曾就會計準則、會計標準或會計原則的區別或聯系以及我們該選用哪一個名稱進行過多次討論和論證,后來在1988年義召開的中國會計學會會計基本理論和會計準則研究組的的研究會主達成一致意見,今天統一用"會計準則"一詞,不再在名詞上爭論了。

        現在我們討論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的關系。已經不再是名詞本身的討論。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現在都以其現實存在,直接影響著會計實務和會計理論。當然,由于已經的會計準則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國際會計經驗,會計準則幾乎成為新的會計規范的代名詞,因而影響更大一些。我們現在要討論的會計準則,基本上是指已經或即將的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而會計制度所涵蓋的內容要廣泛得多,且復雜得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兩則兩制"中的13個行業會計制度和后來陸續的其他行業會計制度,象公路經營企業制度,還有股份公司會計制度、外商投資企業制度兩個會計制度。從現行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看,表現形式、體例結構、詳略程度、政策選擇方面存在一定區別,但所涉及的內容基本上是相同的,相互之間的關系確定需要理順,從而形成有分工又有協調、結構嚴密的中國會計規范體系。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財政部著手研究和草擬會計改革發展規劃時,就提出了會計準則體系這一動議。1991年的《會計改革綱要(試行)》以及先后提出的《關于擬定我國會計準則的初步設想》等文件中,明確提出了建立包括基本準則與具體準則在內的會計準則體系的設想。當時,按行為和所有制制定的國營工業企業會計制度、國營商業企業會計制度等基本上是以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格式為框架的,這就是本文前面所說的,執行的是薄記職能。也有一些例外,1985年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會計制度以及1992年年初的《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除了傳統的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方面的內容處,也獨立地規定了一些資產計價和收益確定政策。實施"兩則兩制"時,由于當時《企業會計準則》只有一個基本準則,尚不能滿足具體指導企業會計實務的需要,所以根據基本準則按行業制定了13種會計制度。這些行業會計制度也相應地充實一些會計政策的內容,即資產計價和收益確定方面的內容。這就是為什么隨著具體準則制定工作取得進展,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的重疊之處越來越多、我們越來越關注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關系問題的根本原因。

        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會計準則時,還主要是直觀地借鑒西方國家會計準則這名稱和形式,那么經過10年來制定會計準則的長期實踐,我們切實感到,分要素、分經濟事項制定會計準則這個形式,有顯著的優越性。一是分會計要素、分經濟業務制定會計準則,有可能將某個要素或業務所涉及的定義、特征、確認、計量和披露要求闡述得比較全面且清楚,邏輯嚴密;而會計制度是按會計科目組織其邏輯結構的,其核心是賬戶設置、記錄內容和借貸規則,不可能象會計準則那樣根據特定要素或業務的需要靈活組織其結構和內容。二是會計準則這種形式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規范形式,已經為國際社會所認同,象法國、德國等國家也開始采用會計準則這種形式。

        曾經普遍認為,會計制度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應當用會計準則取代會計制度?,F在看來,評價會計制度,應當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辯證地看。就內容來說,通過會計制度規定資產計價和收益確定等會計政策,并不是絕對不可行。有人說會計制度規定過死,不利于企業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會計政策。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實際上,并不是會計制度規定過死,而是財務制度規定過死,不能把財務制度的問題算到會計的頭上;就現行會計制度來說,除了仍然過多受到財務制度制約之外,很難說會計制度所規定的會計政策過死。再說,就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而言,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余地將越來越小。會計制度的問題出在它的形式上,即如前面提到的,由于會計制度是按會計科目組織其邏輯結構的,因此,無法對特定會計要素和會計業務的確認、計量作充分交代,也就限制了它的作用范圍,這也是形式決定內容的一個例子。

        第6篇:集體企業會計制度范文

        一、企業職工患病和非因工負傷,在指定的醫院(包括分設的和獨立的門診部,下同)或本單位附設的醫院醫療時,其所需的掛號費和出診費,均由職工個人負擔。在本單位附設的醫務室(所)、保健室(站)看病時,一般可以不收掛號費,醫務人員巡回到車間巡回到職工宿舍看病時,不收掛號費。

        企業附設的醫院收取掛號費的標準,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委員會研究決定。

        二、企業職工患病和非因工負傷,在指定的醫院或本單位附設的醫院、醫務室(所)、保健室(站)醫療時,所需的貴重藥費,由企業行政方面負擔。但服用營養滋補藥品(包括藥用食品)的費用,應由職工個人負擔。營養滋補藥品的收費辦法,均按當地公費醫療制度的規定辦理。

        三、企業職工因工負傷或患職業病住院醫療期間的膳費,由本人負擔三分之一,企業行政方面負擔三分之二。

        四、按照勞動保險條例規定享受醫療待遇的職工供養直系親屬患病醫療時,除了手術費和藥費仍然執行半費外,掛號費、檢查費、化驗費等均由個人負擔。

        第7篇:集體企業會計制度范文

        [關鍵詞] 中小企業 成本核算 現狀 對策

        我國私營企業的蓬勃發展,為國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小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成為必然,然而,有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的財務核算水平并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尤其在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的問題更為突出。

        一、中小企業成本核算的現狀

        1.中小企業成本核算賬冊設置不全。企業的成本核算,是根據企業的生產特點、管理要求、工藝流程而確定的,分別設置原材料、生產成本、制造費用、庫存商品等會計科目,按照原材料的購進、生產的組織、產品的銷售,以及相關費用的攤銷或預提等分別進行核算,根據權責發生制和成本與收入相配比的原則正確歸集產品成本、確定期間成本、結轉當期銷售成本,等等。目前,我國有的中小企業只設置總賬,不設置明細賬;又有的中小企業在核算時只反映數量,不反映金額或只反映金額,不反映數量,成本核算較為混亂,甚至無成本核算資料,情況不容樂觀。為了達到少繳所得稅之目的,對尚未完工的產品成本進行提前結轉,或對產品已發出但未開票的產品成本也進行提前結轉,中小企業采用該法作為計繳所得稅的“調節器”。

        2.中小企業采用綜合成本法結轉產品成本。這類中小企業一般沒有在產品,采用綜合成本法結轉產品成本,年末庫存商品的余額較小,本期完工產品成本通過估算得出,依據不可靠,理由不充分,隨意性也很大,即使本期完工產品的成本根據賬面記錄得到,而中小企業往往將在產品的成本擠占到本期完工產品成本中去,導致本期結轉的完工產品成本增大。在成本結轉的計算過程中,有時還會出現只反映金額,不反映數量或只反映數量,不反映金額的現象,到了年末,中小企業根據當期開票數量及庫存實際數量進行倒軋賬,來調整當年庫存商品的余額和結轉的商品銷售成本,這種做法不僅掩蓋了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非常損耗,而且將成本進行提前結轉,直接減少了當期的會計利潤。

        3.在同一會計年度內隨意選擇、變更會計處理方法。這類中小企業一般設置了原材料與庫存商品明細賬。原材料的購進、領用均根據詳細的原始資料進行核算,月末編制盤存表,但在結轉生產成本、商品銷售成本時,在同一個會計年度內,中小企業在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上,存在較大的隨意性與不固定性,導致產品期末庫存數與實際盤存數嚴重不符,這樣做有利于中小企業的考慮,減少了會計利潤,從而達到少繳所得稅之目的。

        4.中小企業成本核算混亂。中小企業財務核算是進行稅收日常管理與稅務稽查的基礎?;靵y的成本核算,使稅務機關無法了解中小企業真實的生產經營活動情況,很難覺察到中小企業的賬外銷售行為。中小企業成本構成的相關數據難以在同行業之間進行對比分析,使一些稅收違法行為更具隱蔽性,稅務機關無法對所得稅實施有效監管;稅務稽查時,數據無從查證,難以對成本資料實施查驗,甚至出現盡量回避檢查成本核算資料的現象,影響了稅務機關對稅收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

        二、中小企業成本核算不實的動因

        中小企業成本核算失真現象普遍存在,既不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也不符合稅收管理的規定。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方面的表現。

        1.中小企業管理當局不重視成本核算。中小企業管理當局一般不精通或不懂財務核算,全部由會計人員負責。為了體現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則,中小企業會計機構設置簡單,配置的財務人員較少,一般只有1~2名會計,而對于成本核算相當重要的生產車間、倉庫不配備會計人員,或由會計人員同時兼任。會計人員因忙于記賬、算賬、報賬,根本無暇顧及成本控制,導致成本核算資料混亂,錯誤不堪,嚴重缺失。此外,兼職會計現象也普遍存在,到了月底,為了應付納稅申報和賬務處理,會計工作從簡,不按規定進行成本核算,而是根據主觀意愿進行成本結轉。

        2.財會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由于中小企業規模受到限制,相對于大型企業而言,其業務較為簡單,因此,在財務核算的要求上相對寬松,成本核算不規范現象普遍存在。大部分中小企業是由原來的集體企業、國有企業轉制而來,一些會計人員是原來企業的會計,雖然經驗豐富,資歷較深,熟悉業務,但是會計理念和會計知識的更新無法跟上時代的節拍,對新的會計制度和會計處理方法不甚了解,沿用過去的綜合成本結轉法進行核算,忽視對原始資料的收集、記錄、整理,再加上成本核算的隨意性,造成成本核算數據的不真實;而新會計人員較為年輕,往往只有理論知識,缺乏實際操作經驗,不能將理論自如地運用到實踐中去,在缺乏指導的情況下,無法按照新會計制度的要求進行成本核算,直接導致成本核算數據嚴重失真。

        3.利用混亂的成本核算達到偷稅的目的。中小企業利用混亂的成本核算隨意調節支出,達到少繳所得稅的目的。近年來,一些中小企業不僅通過隱匿收入以達到偷稅的目的,而且通過多列支出、虛增成本進行偷稅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偷稅數額呈逐年上升趨勢。有的中小企業甚至將隱匿收入的相應產品成本也在當期結轉,嚴重違反了收入與費用相配比的原則,混亂的成本核算為實現偷稅之目的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4.稅務機關缺乏對中小企業成本核算督促的有力措施。近年來,稅務征管部門服務水平逐步提高,稅法宣傳力度也在在不斷加大。宣傳的內容主要是稅收法規、稅收政策及稅收實務,一般不涉及企業的賬務處理,尤其是成本核算方面的內容更少,沒有引起中小企業足夠的重視。在稅務部門日常審核和征稅過程中,只是對中小企業是否存在多結轉成本提出質疑,而然,通過中小企業自查來補繳稅款,并未對中小企業混亂的成本核算提出過多的整改要求。在稅務稽查時,對于成本核算確實混亂的,只是通過改變征收方式來核定其應繳納的所得稅,并按照有關規定加以處罰,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規范中小企業成本核算的對策

        針對中小企業成本核算普遍存在混亂的現行狀況,必須引起稅務機關足夠的重視,應采取有力措施,幫助中小企業提高理財水平,督促中小企業加強成本核算,客觀反映中小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為稅收征管奠定良好的基礎。

        1.加大稅法宣傳力度。通過稅法宣傳,進一步提高中小企業的納稅意識,牢固樹立依法納稅、誠信納稅和偷稅違法的觀念,使中小企業經營者、財務人員明白“不做假賬”、“誠信納稅”的嚴肅性,認識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打消渾水摸魚、偷工減料、蒙蔽過關的念頭,積極主動建立、健全成本核算規范機制,嚴格按照中小企業會計制度的要求加強成本核算。

        2.加強成本核算考核。針對目前中小企業會計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的現狀,稅務機關要會同財政部門加強對中小企業會計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組織他們學習會計法、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熟悉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律、規章;利用稅收通報會、咨詢會、上門服務等多種形式,定期為納稅人進行成本核算方面的指導,結合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情況的實際,要求中小企業逐步完善總賬、明細賬的設置,盡可能采用加權平均法核算當期的銷售成本。

        3.實行記賬核算。對于一部分中小企業無法按規定進行成本核算,而又符合查賬征收條件的,或經屢次督促整改仍未整改的,責令其通過會計事務所或記賬公司實行記賬。中小企業在日常核算時,按規定做好原始數據的記錄、歸納和收集、整理,會計事務所或記賬公司根據中小企業提供的會計資料,依照會計制度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成本核算,幫助中小企業提高成本核算能力,逐步規范成本核算行為。

        4.強化成本核算監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條規定,從事生產經營的中小企業的會計制度、會計處理方法和會計核算軟件,應當報稅務機關備案。稅收征管部門應結合日常納稅和評稅工作,及時了解中小企業是否按照規定進行財務核算,在核算過程中是否符合備案的要求,如發現問題,應及時提出整改建議,督促中小企業限期改正,并按照征管法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在稅務稽查時發現存在的問題,首先,提出稽查建議,編制調賬分錄;其次,延伸稽查服務,對中小企業進行必要的財務輔導,幫助中小企業加以改正,從而規范會計核算;再次,及時與征管部門加強聯系與溝通,進行必要的銜接,雙管齊下,督促中小企業整改到位。

        總之,加強中小企業的成本核算十分重要,必須從源頭上實施稅收征納的管理和控制。通過中小企業自身的努力和稅務機關有力的監管,中小企業成本核算混亂的狀況將在短期內得到有效改善,我國的稅收征納工作一定會取得明顯成效。

        參考文獻:

        [1]周 君:我國中小企業成本控制現狀及治理[J].科技咨詢,2007,(04)

        [2]關 鍵:搞活中小企業的十大對策[J].蘇南科技開發,2000.(09)

        [3]郝春元:搞好成本控制.提高企業效益[J].蘇南科技開發與經濟,2005.(05)

        第8篇:集體企業會計制度范文

        關鍵詞:高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調查

        近年來,高職教育發展很快,招生規模已占高等教育的50%左右。高職會計專業因其前期投入較低和總體效益較高而受到各高職院校的青睞,據不完全統計,1/2以上的高職院校都開設有會計專業。

        由于會計專業本科層次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已較成熟,所以大多數高職院校在開設時采用本科的“壓縮餅干”形式,沒有根據高職會計就業的崗位層次來重新進行有效的整合。所以到學生就業的時候,這個矛盾就顯示出來了,學生在理論上比不過本科學生,在技能上比不過中職的學生,就業難度自然較大。

        近幾年,高職會計專業一般將培養的人才定位在面向工商企業、商貿機構,培養具有必備的財務會計基礎理論和扎實的專業技能,能從事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和經濟決策,能熟練地操作和應用會計電算化軟件,能從事網上財會活動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

        以上表述中,“必備”到底是多少?“扎實”又到底指何種程度?這兩個問題非常關鍵,需要從市場的調查中尋找答案。

        調查方式和調查表的設計

        我們組織了會計專業建設委員會的主要成員以及會計專業教師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討論,決定分成幾個方面來進行調查:

        對畢業生的回訪和調查我們設計了一個比較詳盡的調查表寄給已畢業的學生,并打電話給畢業生要求他們如實填寫并寄回。同時我們選擇有代表性的學生進行回訪,主要是以從事的行業來劃分,在每個行業都選擇部分畢業生來進行回訪。

        對企業的調查對企業的調查我們分成兩種方式,即主動走訪和寄發調查表兩種類型。主動走訪也是按照行業和企業規模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企業來進行,事先要進行充分的準備。通過海量寄發調查表的方式,請企業里的財務人員填寫調查表,并在寄去的信封里放好信封和郵票,便于企業寄回調查表。要求實習的學生帶去調查表對所在實習單位進行調查,詳細填寫并寄回調查表。

        走訪兄弟院校調查會計專業辦學現狀走訪兄弟院校調查會計專業辦學現狀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每個學校的培養方案都有其客觀必然性,都有可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我們計劃走訪省內或省外在會計辦學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職學校,通過比較,將別人的優點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利用。

        走訪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要為各種各樣的企業服務,對企業里財務人員的專業要求比較了解,事務所的審計人員本身也是會計專業技術人員,所以用走訪的方式比較合適。

        會計專業培養方向調查的內容及分析

        在此次調查中,我們共收回調查表227份。收回的答卷涉及工業、商業、建筑業、運輸業、金融業等行業,單位性質包括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民營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等各種不同所有制性質的各類經濟成分。

        現將主要調查數據及分項統計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畢業生去向及工作的企業情況”的調查根據此次調查顯示,占40%畢業生在工業企業從事會計工作,占30%畢業生在商品流通企業從事會計工作,占20%畢業生在其他企業或單位里從事會計工作,占10%畢業生在企業里從事其他與會計相近的工作。這說明畢業生畢業后大部分到工業企業和商品流通企業從事會計或與會計相近的工作。在所有企業中涉及外貿業務的占60%,這說明外貿業務在企業中占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企業資產規模在500萬以下的占80%,企業資產規模在500~1000萬的占13%,企業資產規模在1000萬~3000萬的占5%、企業資產規模在3000萬以上的占2%。這說明畢業生大多在畢業后到中小企業就業。在所有企業里,會計人員數量達到3人以上的占80%左右。這說明在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企業對會計人員的需求量還是非常巨大的。

        “財會人員學歷層次”的調查表1顯示:67.8%的單位對財會人員要求專科文憑,13.7%的單位對財會人員要求本科文憑,16.7%的單位對財會人員要求中專文憑。這說明一般企業對財會人員學歷要求以??茷橹?。專科層次的財會人員既有較扎實的財會技能,又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又對企業具有較高的忠誠度,所以受到中小企業的歡迎。

        “會計人員的崗位設置”的調查由2表可知:設置了主辦會計和現金出納崗位的企業最多,分別占了78.9%和76.2%,其次是稅務會計,占73.1%。而在進一步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具體分工中往往實行兼職的形式,特別是稅務會計與主辦會計同人的形式非常普遍??梢娫谄髽I是非常需要那些具有復合知識結構的人才。

        “專業知識的運用情況”的調查在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中,哪些專業知識是經常用到”的選擇上,選“報表編制”有100%,選“會計憑證編制”有93%,選“賬簿登記”有73%,選“各會計要素的核算”、“外幣業務核算”、“租賃的核算”、“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合并會計報表”均有40%左右。有70%以上的人認為成本會計的相關知識對會計工作非常重要或重要,有80%的人認為稅務知識對于會計人員而言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有67%的人財務管理知識應用的多或較多。在對會計電算化實行與否的調查中,有40%選擇完全實行,有30%選擇部分實行,有20%選擇將來打算實行。在實行會計電算化的企業中有60%選擇運用用友軟件。在珠算使用上,有47%的單位認為較少使用,有30%完全使用,可見珠算的使用雖然呈下降趨勢,但并沒有完全拋棄。

        “大中專畢業生哪些知識學習不夠深入”的調查我們發現:認為稅務崗位知識不夠深入的占90%,其次是成本崗,占72%,再次是報表崗、電算會計崗和審計崗,占38%。顯然,學校教學中的稅務知識與實際工作的稅務知識脫節較為嚴重。

        “大專學生最應學習的課程”的調查在從10名畢業生收回的資料(表3)顯示:選擇“《企業納稅會計》是最應學習的課程”的人最多,有90%,其次是《稅法》和《工業會計》兩門課程,各占了80%。可見,稅務方面的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應掌握的其他相關知識”的調查在對畢業生還應掌握哪些相關知識的選擇中,80%的人認為應掌握企業管理,73%的人認為應掌握經濟法律法規,67%的人認為就掌握社會交際能力,53%的人認為應掌握財經應用文寫作,47%的人認為應掌握統計學,27%的人認為應掌握專業英語、國際貿易,20%的人認為應掌握市場營銷。

        調查的結論以及對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的啟示

        通過調查,我們得出一些結論并從結論中衍生出對我校會計專業教學的一些啟示:

        強勁的區域經濟發展帶動會計專業人員需求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持續健康發展的增長周期,每年的經濟增長率都在8%以上。浙江經濟更是走在全國的前列,近幾年的每年經濟增長率都在13%左右。紹興市近五年來,年均增長達到15.7%。目前,浙江省的民營經濟、個體經濟發展相當迅猛,在整個浙江省的經濟總量中占較大比重。這些民營企業、個私企業大多屬于小企業,都迫切需要高職院校畢業的會計專業畢業生。

        畢業生去向以民營企業、個體企業為主從會計專業幾屆畢業生的去向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絕大部分畢業生的去向是民營企業和個體企業。所以會計教學要針對民營企業和個體企業的特點來進行,如把小企業會計制度選為重點教學內容,對企業會計制度則有所取舍。

        企業要求會計專業畢業生基本功扎實、上手快在調查中,很多企業反映,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往往都是理論功底比較扎實,而實踐能力較弱,到了企業以后適應起來比較慢,不能馬上頂崗作業。這是長期以來會計教育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即對會計教育一味重視會計學科的體系和理論教育,而輕視會計的實習實訓教育。雖然近年來高職會計教育試圖走出這個圈子,想在高級技能型和應用型方面有所突破,但由于師資、實習實訓設備、教材以及長期以來傳統會計教育形成的慣性思維,往往想得較多,而真正實施并取得較好效果的較少。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在動手能力上就顯得比較差一些。

        企業要求畢業生能掌握一定的外貿業務知識勝任外貿會計工作從調查中可知60%以上的企業都涉及外貿業務,所以企業希望畢業生能在外貿業務這一塊上能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能夠勝任外貿會計這項工作。所以會計教學就要以外貿會計專業作為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來教學,把國際貿易專業作為一門比較重要的課程來教學。

        企業需要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經過調查我們發現,企業主喜歡那些具有較多綜合素質的人才,而并非單一的只具備會計技能知識的人才。事實上很多會計專業畢業生出去后并沒有從事單一的會計工作,有的還要兼做秘書工作、收發工作、日常管理工作、銷售工作等,所以具有較多綜合素質的會計人員受到企業主的格外歡迎,事實上這些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或復合型人才在企業里格外受到企業主的器重。但在我們的畢業生的回訪中發現會計專業畢業生往往喜歡能從事單一的會計工作,他們認為從事單一會計工作既能較快掌握會計的技能,在企業里具有較高的地位,同時又可以避開從事其他非會計工作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放棄“非會計工作不做”的錯誤觀念,同時要著力加強學生全面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加強選修課程教學。

        企業要求會計專業畢業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一般企業都要求會計專業畢業生能有較高的職業道德,往往把會計人員視為企業的“內部人員”,考察的周期比較長,對到企業實習的學生往往并不安排重要的崗位。在與企業主的多次交談中我們發現他們非常希望畢業生能認同企業的文化和發展前景,能和企業共生共榮,畢竟要培養一名合乎企業主意愿的會計人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部分畢業生眼高手低、紙上談兵、志大才疏,不能安心工作,跳槽情況比較嚴重;有些畢業生心理素質差,經不起批評和挫折;還有一部分畢業生安于現狀、不求進取。為此,在學校教育里,我們必須認識到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各種方式和適量課時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加強對學生生存競爭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使學生真正能夠愛崗敬業,成為合格的會計人才。

        企業青睞具有各種專業技能等級證件的畢業生在企業與學校的供需見面會上,我們發現企業對擁有多種專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學生非常感興趣。高職學生在理論水平比不上本科學生,因而,要有立足之地,必須體現出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而證書是最好的說明,如會計證、助理會計師證、辦稅員證、會計電算化操作證、計算機等級證書、英語等級證、珠算等級證等。我校長期堅持多證書制度,畢業生也因為持有多種證書而在就業市場上受到歡迎。

        企業要求會計專業畢業學生具備良好就業觀念和較好的溝通能力根據調查我們知道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往往在中小企業里工作,而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的條件所限,往往不能給畢業生提供較好的工作環境,這就要求畢業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吃苦耐勞的品性。學校要讓畢業生多了解現實社會,要有多種思想準備,調整自己的就業心態,放棄“工作是享受”的錯誤觀念。學校要加強學生寒、暑假期間社會實踐,要讓學生了解畢業以后工作崗位的實際情況,以使學生在畢業后能盡快調整心態,適應崗位的需要。調查中,很多用人單位都紛紛表示,加強學生溝通能力方面的教育及培訓是一個重要課題。因為會計專業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必須與外界溝通,要與銀行、工商、稅務等多個部門進行良好的溝通。溝通能力方面的教育和培訓與許多相關的課程知識都有關系,我們應該多開設這方面的選修課程,以便于學生選擇學習。同時,班主任或任課教師,應想盡一切辦法增加學生在本班或發言或發表見解的機會。比如召開班會時,就如何搞好班集體的工作征求學生的意見,讓學生上講臺作“自我總結”;任課教師上課時,經常提出些問題請學生回答。另外學校也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讓更多的學生有充分展

        示自己的機會,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第9篇:集體企業會計制度范文

        一、企業主動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以規避行政處罰風險

        1999年4月3日,國務院頒布施行《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2002年3月24日國務院對《條例》進行修訂?!稐l例》第十四條規定:新設立的單位應當自設立之日起30日內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辦理住房公積金繳存登記,并自登記之日起20日內持住房公積金的審核文件,到受托銀行為本單位職工辦理住房公積金賬戶設立手續。《條例》第三十七條規定: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單位不辦理住房公積金繳存登記或者不為本單位職工辦理住房公積金賬戶設立手續的,由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責令限期辦理,逾期不辦理的,處以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稐l例》第三十八條規定: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單位逾期不繳或者少繳住房公積金的,由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責令限期繳存,逾期不繳存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綜上,享受住房公積金制度是企業職工的權利,住房公積金管理部門可以依據《條例》規定對未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的企業進行行政執法。隨著住房公積金政策宣傳力度加大,職工維護自身權益意識不斷加強,各類私營企業主動按《條例》規定為職工繳存住房公積金,可以避免被行政執法和處罰的風險,同時對企業來說也是規范管理、長遠發展的需要,可以穩定員工隊伍,樹立職工的責任感和榮譽感。企業繳存住房公積金在為職工積累購建房資金、增加收入同時也可以利用住房公積金稅收相關規定享受政策優惠。

        二、利用住房公積金制度的企業所得稅策劃

        策劃思路:一是通過為職工繳存住房公積金增加費用支出總額從而減少企業所得稅應納所得額,降低企業所得稅額。二是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選擇住房公積金繳交金額、比例,最大限度減少納稅額。

        案例:某私營企業從業職工30人,實行小企業會計制度,未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2010年企業應納企業所得稅所得額為35萬元,當年應納企業所得稅35×25%=8.75(萬元)。

        策劃方案一:為職工繳存住房公積金,增加員工收入同時減少當年企業應納所得稅。

        政策依據:一是《條例》第十六規定職工和單位住房公積金月繳存額為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乘以繳存比例,《條例》二十三條規定企業單位為職工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在成本中列支,《條例》第十八條規定職工和單位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均不得低于職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的5%,有條件的城市可適當提高。二是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企業依照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范圍和標準為職工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基本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準予扣除。三是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住房公積金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6]10號)規定:根據《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建設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關于住房公積金管理若干具體問題的指導意見》(建金管[2005]5號)等規定精神,單位和個人分別在不超過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12%的幅度內,其實際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允許在個人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假設2010年該企業根據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假設為1000元)、按政策最低的繳交比例5%為職工繳存住房公積金。當年企業所得稅應納所得額可以增加扣除為職工繳存的住房公積金支出1.8萬元(1000元×12%×30人×12月,人均50元/月),應納所得額為33.2(35-1.8)萬元、應納企業所得稅8.3萬元(33.2×0.25),減少企業所得稅0.45(8.75-8.3)萬元。企業通過增加1.8萬元的支出費用為職工建立了住房公積金制度,可以少繳納企業所得稅0.45萬元,同時平均每位職工每月增加了50元的住房公積金收入。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企業只花了1.35(1.8-0.45)萬元就可以實現依法保障職工權益,為職工增加住房保障收入。私營企業可以根據政策規定最低標準以較少的支出繳存住房公積金達到少交企業所得稅的效果,同時還可增加職工的住房收入。如果企業職工普遍持有企業股份,更可以通過繳存住房公積金,增加職工收入同時減少企業所得稅支出。

        策劃方案二:通過調整住房公積金月繳存額減少應納所得額申報小型微利企業減少企業所得稅。

        政策依據: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九十二條: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八條第一款所稱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是指從事國家非限制和禁止行業,并符合下列條件的企業:(一)工業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10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3000萬元;(二)其他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8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

        如上例,該企業可以通過增加住房公積金月繳交金額(不能超過當地住房公積金管理部門規定的繳存上限,工資基數一般是當地平均工資的3倍、繳存比例最高為12%)。假設該企業將職工平均工資定為3000元,按12%標準為職工繳存住房公積金,當年企業所得稅應納所得額可以增加扣除為單位為職工繳存的住房公積金支出12.96萬元(3000元×12%×30人×12月,人均360元/月),當年企業所得稅應納所得額為22.04萬元(35-12.96),按小型微利企業申報應納所得稅額為4.408(22.04×20%)萬元,與未繳納住房公積金相比減少4.342(8.75-4.408)萬元,減少了49.62%;與按最低工資及比例繳存住房公積金相比減少3.892(8.3-4.408)萬元,減少46.89%。如果企業原應納所得額大于30萬元、企業職工較多、未繳或繳存住房公積金不高的企業利用此方案進行策劃效果明顯。當然月繳存額調整方案要結合當地住房公積金管理部門規定要求進行。

        三、利用住房公積金制度的職工個人所得稅策劃

        政策依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住房公積金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6]10號)規定,根據《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建設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關于住房公積金管理若干具體問題的指導意見》(建金管[2005]5號)等規定精神,單位和個人分別在不超過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12%的幅度內,其實際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允許在個人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單位和職工個人繳存住房公積金的月平均工資不得超過職工工作地所在設區城市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倍,具體標準按照各地有關規定執行。單位和個人超過上述規定比例和標準繳付的住房公積金,應將超過部分并入個人當期的工資、薪金收入,計征個人所得稅。個人實際領(支)取原提存的基本養老保險金、基本醫療保險金、失業保險金和住房公積金時,免征個人所得稅。

        策劃思路:一是為職工繳存住房公積金增加職工收入,減少繳納個人所得稅。二是通過合理確定職工繳存金額將職工收入調減到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以下或較低檔次的應納所得額,達到不交或少交個個所得稅。

        方案一:假設上述企業員工月工資收入3000元,暫按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中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準3000元/月來計算不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現企業增加員工收入500元,則企業員工要繳納個人所得稅500×5%=25(元),如果增加的500元以繳存住房公積金形式給職工則不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方案二:假設上述企業某高級管理人員月工資收入6000元,暫按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中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準3000元/月計算應納個人所得稅(6000-3000)×10%-75=225(元),該員工實際收入為6000-225=5775(元)。如果員工月繳存住房公積金2000元(假設未超當地住房公積金規定標準),單位和個人各1000元,此時應納個人所得稅為(6000-1000-3000)×10%-75=125(元),比沒交住房積金可減少個人所得稅225-125=100(元)。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区二区在线免费看 | 午夜资源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区一视频区二视频 | 日韩字幕一中文在线综合 | 天天看片国产区 | 亚洲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