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產業發展發言材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該縣通過示范引導、科技創新以及龍頭企業的拉動,在促進農民增收上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實現了由單一靠政府扶貧救助向依靠有機農業產業化脫貧致富的轉變。
一、依托示范引導,強化制度約束,推動傳統耕作型農業向標準化農業轉變
有機農業是集農產品質量標準化體系、監測跟蹤體系、檢測檢驗體系為一體的標準化農業,在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必須嚴格操作標準。但有機農業在發展的初期,特別是在土壤轉換期內,由于不能使用化學肥料、農藥以及轉基因產品,在一定程度會造成減產,群眾對發展有機農業存在較強的抵觸情緒。針對這一情況,該縣沒有搞強迫命令、強行推廣,而是在加大宣傳的同時,通過三個步驟,逐漸轉變了群眾的觀念,實現了有機農業生產操作的標準化。第一步是典型示范引導。政府出資創建了有機農業科技示范園,功能集科研、示范、旅游為一體,為全縣有機農業生產、發展起到了試驗、示范作用。同時選擇群眾基礎較好、積極性高的茭湖鄉作為首個推廣示范點,對全鄉實行土壤轉換,有機操作。經過幾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條有機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路子,特別是通過與江西金佳谷物有限公司合作,以140元/百斤的價格收購有機水稻,讓群眾嘗到了發展有機農業的甜頭,產生了強大的宣傳示范作用。在有機農業逐漸被群眾了解、接受后,開始第二步工作——編制操作標準。該縣先后向省質量監督局申報了有機水稻、有機木姜、有機毛豆的標準化操作規程,在通過省級驗收以后,立即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宣傳小冊,免費發放給有機農業項目鄉鎮的農民,讓農民群眾可以按照標準規范生產。在有機農業生產之初,雖然大部分群眾都能按照標準要求操作,但也有少許群眾圖方便省事,違反操作規程,導致產品通不過有機認證,使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受損。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開始標準化生產的第三步——強化監控,一方面成立了縣、鄉兩級的監控隊伍,實行全天候巡回監控,嚴堵化肥、農藥供應源頭,在發展有機農業的鄉鎮或村,嚴禁銷售化肥、農藥,做到統一供應有機肥、生物農藥或自制有機肥,一旦發現農戶施用化肥、農藥,嚴肅處理,并當場記錄在案;另一方面將有機農業鄉鎮的每十戶農戶組成協作小組,民主選舉有機農業監督員,建立有機農業監控卡,監控卡上標明田塊、面積等內容,從而形成農戶自我監督、自我約束機制。
二、依托科技創新,培育新型農民,推動傳統粗放型農業向科技化農業轉變
現代有機農業是一項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生產,只有依靠現代高科技,依靠一批懂技術新型農民,才能獲得較高的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從而促進農民的增收。該縣在發展有機農業的實踐中,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的關鍵環節來抓,在建立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方面,通過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縣校、縣院合作機制,大力推進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生物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有機質及生物肥料開發、替代化學制劑的病蟲害及雜草生物防治技術、土壤水體生態培肥技術、畜禽水產有機養殖技術等研究與應用,不斷提高有機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及產品品質。通過與南昌大學合作建立南昌大學××有機食品研發中心,重點解決有機食品開發中的技術難題,與省農科院合作,就有機農業病蟲害防治、有機肥開發、良種開發等方面進行研究,有效地進行了生產與科技的對接;另一方面是建立了為有機農業服務的技術推廣服務網絡。縣有機農業辦公室組建了有機農業技術服務指導小組,小組由省級專家、鄉土專家、專業大學生組成,常年下到有機農業基地,分片包干進行技術指導,負責對農民的技術培訓、技術示范和技術咨詢服務。在村一級通過培育有機農業種植示范戶,形成以產業技術小組為紐帶,以示范戶為核心,連接周邊農戶的技術推廣網絡,有效提升了有機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發展水平。同時充分利用“陽光工程”、“雨露工程”等農民培訓項目,對有機農業項目鄉鎮的農民進行免費培訓,重點講授有機農業發展前景、有機農業操作標準、認證標準等專業知識,對有機農業種植品種的選擇、病蟲害的防治等栽種技術進行指導培訓,不斷提高農戶發展有機農業的信心與能力。
一、政府引導,激發糧食產業發展活力
**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縣份,受傳統觀念影響,糧食生產長期處于分散經營、品種單一的狀況,糧食產業呈現出效益低下,后勁不足的發展態勢,為激發群眾糧食生產熱情,提升糧食產業效益,形成集約經營,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國家重視糧食生產,維護糧價穩定的現實發展機遇,因勢利導,采取“三動”方式,激發產業活力。一是政策拉動。認真落實各項惠農促糧政策,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保護價格收購糧食,對糧食直補資金和良種補貼資金實行一卡通(即縣財政局直接通過郵政儲蓄網絡對種糧戶發放補貼),20**年共發放補貼資金776萬元;積極推行土地流轉政策,允許耕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合理流轉;實行獎勵扶持政策,縣財政每年安排20萬元,用于獎勵對開發高檔優質稻有突出貢獻的鄉(鎮)和種糧大戶,凡種植高檔優質稻的農戶,除享受國家規定的“兩補”政策和縣鄉財政按3元/畝的標準給予種子補貼外,對10畝以上的大戶,按20元/畝的標準給予獎勵。二是科技推動。大力推廣良種,20**年重點推廣了湘早秈31號、中鑒100、香兩優68、新香優80、金優207、湘晚秈9號、湘晚秈13號等8個優質稻品種。大力推廣實用新技術,在全縣范圍內全面推行了塑料軟盤育秧與拋秧、測土配方、一次性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10項實用技術,推廣面積達143萬畝次,目前,全縣群眾科學種田蔚然成風。三是示范帶動。以優質稻示范為重點,大力開展辦點示范活動,先后創辦了軍山新安優質早稻示范區、牌樓神州高檔優質晚稻豐產示范片、龍市高檔優質晚稻示范區。20**年神州千畝湘晚秈13號豐產示范片,平均畝產425.3公斤,比種植普通稻畝平增收275.94元。通過“三動”方式,既激發了群眾的種糧熱情,又促進了農本文來自文秘之音網,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網絡站機推廣。據統計,全縣種植100畝以上的有18戶,50畝以上的有53戶,規模種植戶大多購買了插秧機、拖拉機、翻耕機、聯合收割機、電動噴霧器,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專業化種植。
二、市場運作,提升糧食產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用工業的理念來抓糧食產業,按照“公司+基地+市場”的市場運作模式,拉長糧食產業鏈條,實現糧食產品加工增值。一是“大”基地。按照“一地一品”的思路,立足于規模帶動和效益促動,全面推進優質稻生產基地建設。20**年全縣共種植優質稻36.31萬畝,占水稻種植總面積59.07%。其中,早稻“香兩優68”、“中鑒100”、“湘早秈31號”等優質稻面積16.02萬畝;中稻“新香優80”面積2.25萬畝;晚稻“湘晚秈9號”、“湘晚秈13號”、“金優207”、“新香優80”等優質稻面積18.04萬畝,全縣初步形成了以龍市、軍山、清溪、牌樓、安平等12個鄉(鎮)為主的優質稻集中發展區。二是“強”龍頭。重點培育扶持了湘碩米業有限公司、冠軍米業有限公司兩個大米加工龍頭企業。20**年冠軍米業有限公司實現產值1.4億元,創利稅1251萬元。通過兩個龍頭企業的帶動,全縣涌現了一大批規模大、帶動力強、運行效益好的糧食加工企業,目前,全縣已有規模糧食加工企業155家,年加工能力可達90萬噸,冠軍米業所在地——安平上街已成為聞名湘、粵、贛的大米加工一條街,“南有安平,北有蘭溪”的美名譽本文來自文秘之音網,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網絡站滿三湘。三是“活”市場。全縣現有糧食專業銷售市場2個,銷售網點27個,銷售窗口13個,糧食產品遠銷湘、粵、桂、貴、江、浙等13個省、市,“金口香”和“湘碩”兩大稻米品牌在郴州市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
關鍵詞:新常態;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優化;ST區
一、 問題的提出
新材料作為高新技術的支撐和基礎,應用范圍極其廣泛,已成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之一。近年來,新材料產業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重視,許多國家加大了對新材料的扶持力度,美國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加大對包括先進材料在內的四個領域的投資;歐盟研究出臺了新材料激勵政策,重點發展納米等新材料領域;英國、韓國等緊隨其后,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材料科技成果轉化,世界新材料產業正進入一個全新的高速發展期。當前,我國新材料產業在國際產業布局中正呈現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趨勢,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和全球合作交流的進一步深化,我國新材料產業整體發展趨勢良好,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新材料產業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0%;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在一些關鍵材料的研發、應用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十二五”期間,新材料產業被國家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了重點培育和快速發展。
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了包括新材料產業在內的十大重點發展領域。新材料作為上海市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已發展成為產值位列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之后的第三大產業,成為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柱。上海市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等領域,其中先進高分子材料和高端金屬結構材料已成為上海新材料產業的兩大核心產業。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當前,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依然突出,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新的風險又在形成和積聚,世界各國都在尋求危機的應對方法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搶占工業發展新制高點,鞏固經濟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促進經濟增長復蘇。在此背景下,中國發展環境、比較優勢和內部動力機制已發生深刻變化。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成為關系中國經濟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中國“彎道超車”,必須突出創新驅動作用,主動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能級,推動新技術產業化,在未來分工地位的關鍵產業領域突破核心技術瓶頸,在各行業打造一批能夠支撐中國經濟社會長期發展且具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在牢牢把握以上經濟形勢的基礎上,ST區委、區政府為了推動ST區產業快速發展,實現經濟的追趕式增長,積極對接國家、上海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進一步明確了ST區產業發展的“3+2+3”的產業集群,并將“ST區推進產業集群建設的難點及對策”作為區委重點調研課題。
新材料產業是先進制造業的基礎產業,對工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它既是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發展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撐和保障,更是當前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之一。在中國整體進入新常態下,在中國“四個全面”的進程中,特別是在上海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構建上海“四個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大背景下,ST區如何加快培育和發展新材料產業,如何做強和做大新材料產業集群,如何持續貫徹和落實ST區“工業強區”戰略,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ST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為ST區關注的焦點。本文聚焦中國新常態下ST區新材料產業集群問題,分析了其發展環境和發展概況,著重闡述了其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優化措施建議,為做強、做大ST區新材料產業,持續提高ST區新材料產業集群質量和效益,大力發展“四新經濟”,加快構建“創業ST、宜居ST、和諧ST”提供重要參考和借鑒。
二、 ST區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診斷分析
1. 總體現狀。
(1)招商引資力度日趨加大。ST區大力開展新材料產業招商引資工作,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境內招商和境外招商并舉,針對新材料發展目標,著力引進具有產業引領性作用、產值效益高的重點項目;在產業鏈招商上下功夫,尤其是在產業鏈關鍵環節和缺失環節開展針對性招商,著力引進上下游關聯企業,為重點項目做好配套工作,形成特色突出、優勢互補、分工合理的產業發展格局。2013年,新簽約新材料項目18個,總投資達79.49億元。中國軟包裝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BOPP薄膜項目落戶ST工業區;全球最大的工業織帶制造商澳帕曼落戶張堰新材料產業基地,除此之外浙江永恒實業穩定網絡索、上海晟璽PC熱塑料鏡片等新材料項目也相繼簽約落戶ST區,產業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
(2)發展軟環境已逐步營造。一是引導企業用好科技創新扶持政策,爭取國家、市、區三級專項補助資金,提升企業技術創新水平。2013年,ST區新材料企業新增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業兩家;ST區企業技術中心、科技小巨人、專利示范企業各一家;乘鷹新材料等7個項目獲得國家重點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項目、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上海市特色產業中小企業發展資金、上海市產學研合作計劃項目及各類品牌創建獎勵等共計576萬元。二是加大融資和人才支持力度。充分發揮政府的橋梁紐帶作用,搭建融資服務新平臺,幫助企業對接銀行、擔保公司、投資基金等金融機構,2013年組織新材料產業系統性的融資對接活動5次,落實貸款1億元左右。鼓勵企業引進在新材料領域有前瞻性眼光、掌握核心技術的高端人才,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積極推動人才公寓和單位租賃房、員工宿舍樓工作,落實人才的住房、稅收等優惠政策。
(3)企業產學研合作發展迅速。加強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營造產學研合作的良好發展環境。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共建新材料技術創新研發平臺,對關鍵技術進行聯合攻關,提升行業科研能力。目前,“多功能纖維面料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特種纖維涂層研究中心”等相繼在ST區落地建設。在政府的推動下,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不斷深化,科技攻關實力和科技成果轉化加速提升。欣年助劑與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合作建立了“低碳化工催化劑工程化平臺”,與中石化石科院合作開發工業廢水的膜處理系統,推進催化試劑的研制開發工作;匯得化工與上海交通大學簽署產學研合作協議,共同申報了2013年度產學研合作計劃項目高亮揉紋聚氨酯樹脂,對新型纖維材料的研發力度進一步加大。
(4)產業轉型發展日益加快。鼓勵企業采取增資、兼并重組等方式,吸收消化國內外先進技術,實現自身技術的升級改造和產品的更新換代,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華峰鋁業通過增資并購方式引入日本輕金屬株式會社,借助國外先進技術,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延伸產品應用領域,2013年公司產值首次突破9億元,產品成功打入歐美、日本等市場。鼓勵凱鑫森與其關聯企業凱蘭達兼并重組,強化與上市公司上工申貝的合作,重組公司將獲得后者注資1.8億元,用于發展新功能性薄膜和涂層材料項目。針對產業發展特點和企業發展實際,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鼓勵發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先進產能,支持企業通過技術改造、產品升級等方式,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2013年新材料產業有1家企業被列入淘汰產能企業名單。
2. 主要成效。作為上海市新材料產業發展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ST區重點發展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及高分子合金材料、特種橡膠、新型綠色建材、高檔涂料等,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形成了以華峰超纖、嘉寶莉涂料等一批骨干企業為龍頭的產業集群。近年來,通過推進項目建設、優化發展環境、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等工作措施,ST新材料產業總體發展勢頭良好,成效顯著,表現在:
(1)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3年,全區54家新材料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27.51億元,同比增長8.17%。其中新型合金材料及高分子合金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成長性良好,已發展成為ST區新材料兩大支柱力量,其中新型合金材料及高分子合金材料實現產值65.83億元,同比增長2.59%;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實現產值23.28億元,同比增長31.75%,其中華峰超纖貢獻產值7.27億元。
(2)骨干企業帶動作用明顯增強。ST區新材料企業順應產業發展形勢,通過有效配置人力、物力等資源,對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加大資金投入和研發力度,加快調整產品結構,企業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引領和輻射整個產業集群的作用進一步顯現。例如:華峰超纖作為超細纖維聚氨酯合成革生產技術領域內的領跑者,生產能力位居國內第二,技術儲備豐富,是5項國家輕工行業標準起草與制訂單位之一,擁有較強行業話語權。精細化工園區的嘉寶莉多年來潛心專注于涂料行業的經營,企業高度重視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核心產品已成功打入高端市場,2013年企業獲得中國涂料十大品牌(內資品牌)、中國著名涂料品牌等多項榮譽稱號,在行業內有一定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
(2)產業發展動力不斷增強。從目前新項目、開工及竣工項目情況看,新材料產業后續發展動力較足,形勢良好。2013年,ST區引進新材料產業項目18個,計劃投資總額79.49億元,其中用地項目11個,計劃投資總額78.76億元,用地面積1 040畝,畝均投資強度757.31萬元。華峰鋁業、美凱威奇等18個項目已建成投產,悅得軟包裝、巴德士等13個項目已竣工,有望2014年投產,凱鑫森(二期)、立邦工業涂料等8個項目進入開工建設階段,上述項目預期將新增產能34.76億元。
3. 現存問題。
(1)自主研發能力較弱。ST區新材料生產能力不斷提升,但高端技術設備嚴重依賴進口的現象仍然存在。對生產工藝的研究欠缺,創新投入不足,導致產品整體競爭力不足,目前ST區新材料企業產品仍以中低端為主,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產品少且品種不全。部分企業對硬件的重視程度高于軟件,對前者的資金投入也大于后者,在人才、技術培育等方面缺乏遠見意識,制約了新材料行業的創新發展。浙東建材產值規模較大,但受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的影響,客戶可能隨時轉走訂單,企業正面臨巨大競爭壓力。
(2)產品配套能力較弱。ST區新材料產業相互配套能力較弱,上下游產業融合較差,關聯企業緊密對接的完整產業鏈欠缺。部分企業所需的原材料無法在區域內找到合適的供應商和采購商,需要到其他地區進行采購,增加了企業交易和運輸的成本,原有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的部分優勢被相應抵消,區域內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產銷一體化網絡格局也難以形成。
(3)產學研合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一是產學研的長效機制缺乏。長期的、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但在目前看來,ST區新材料企業的產學研圍繞項目進行的短期合作較多,圍繞某一技術領域的點對點合作較多,部分企業的產學研合作仍停留在技術轉讓以及委托開發等較低層面上,部分研究領域和科技成果轉化存在重復投入和建設的現象,資金、科技、人才資源分配不均衡,導致對關鍵技術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二是產學研脫節現象仍然存在。表現為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專利項目較多,但項目轉化率低。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和交流平臺,各環節緊密結合的機制體制尚未完全建立,高校、研究機構的科研方向與企業的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脫節,產業發展沒有形成合力。金霞化纖與東華大學建立了產學研合作機制,致力于新型纖維材料的研發工作,但受生產設備、投入成本等因素影響,雙方的合作更多地停留在研發層面,致使其科研成果轉化率低,實際效果與預期存在較大差距。
三、 ST區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優化措施
1. 環境分析。
(1)有利因素。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國家和上海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都明確將新材料作為重點產業來培育和發展,在產業政策的引領下,新材料產業勢必會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ST新材料產業規劃前瞻性強,目標清晰明確,區域內重點發展的新型復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與新材料“十二五”規劃提出的重點發展領域契合度高,為爭取國家及上海市的產業政策傾斜和項目支持創造了有利條件;產業基礎不斷夯實。ST已形成以八個產業集群為重點發展的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在全國范圍內有較大影響力的產業基地和企業。張堰鎮、漕涇鎮、上海精細化工園區、ST工業區等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推進有力,為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提供了孵化器,區內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迅速壯大,引領和帶動產業的整體發展。
(2)不利因素。ST新材料產業自主創新、核心技術、高端產品等方面缺乏優勢,發展面臨著較多不利因素:從事新材料產業的科研機構數量不多;適應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高性能材料、關鍵技術研發進展緩慢;高端技術人才不足,整體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體系尚未完善;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節能控耗和轉型升級壓力大。
2. 優化措施。
(1)培育新材料龍頭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將做大產業和做強企業相結合,支持華峰鋁業、大巨龍蓬蓋等企業繼續發揮規模優勢,加強品牌建設,進一步鞏固行業領先地位;支持嘉寶莉、華峰超纖等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好的骨干企業加快發展;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通過改制上市發展壯大,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著力引進一批具有為上下游產業提供相關配套服務能力的特色中小企業,形成完整緊湊、各細分產業協同發展的產業鏈形態,加速整個產業集群的發展。
(2)加大產學研合作工作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的產學研用合作環境。圍繞ST區新材料產業創新需求,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構建緊密結合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充分發揮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攻關實力和優勢,不斷促進高校的科技成果與企業的需求有效對接,著重突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應用環節,提升ST區新材料產業技術水平。加快構建和完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著力對新材料企業具有共性的科技技術進行攻關,推動科技成果共享機制,加快新材料產業商業化、規模化進程。鼓勵ST區重點骨干企業與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聯合建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對企業關鍵、核心技術加大研發力度。
(3)加強政策對接。貫徹落實國家和上海市新材料產業“十三五”規劃,按照ST區關于推進新材料產業發展的相關要求,積極幫助企業對接各項優惠政策。對于投資規模大、發展前景好、符合新材料總體布局和發展規劃的重大項目,積極幫助其爭取上海市土地統籌指標,加快推進項目的落戶和建設進度;支持企業申報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上海市及ST區企業技術中心等項目;對企業成功創建品牌給予獎勵;鼓勵企業積極爭取國家和上海市重點技術改造等專項補助資金,通過技術改造,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鼓勵中小企業充分發揮自身產業特點和優勢,打造企業特色品牌,走專精特新之路,實現內涵式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中國制造2025[N].文匯報,2015-05-20.
[2] 趙麗麗.高新技術產業核心競爭力研究述評[J].商業時代,2009,(11).
[3] 肖林.直面新常態與創新驅動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 南劍飛.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化現狀及對策研究[J].上海農村經濟,2015,(3).
基金項目:上海商業發展研究院上海商學院上商學者基金項目(項目號:15KY-SSXZ-0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資助(項目號:09YJA790171);四川省哲學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理工學院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資助(項目號:YWHYZ09-02)。
在全國兩會上,貴州今年依然搶眼,形成了一個個獨特的引領話題、傳播形象、集聚力量的“貴州時間”。
筑夢小康、智慧美麗、持續向好的貴州,益加鮮亮、豐滿地呈現在全國兩會平臺上,持續發揮了凝聚正能量、放大社會影響、促進資源集聚的作用。
《易經》有云:生生之謂易。在變與不變之中,全國視野下的“貴州時間”珍貴、深刻。
以前貴州的驚艷多少令一些記者意外,如今卻有著一種“本來如此”的平靜,并早早預留了時段、版面
2014年3月6日上午的貴州代表團團組開放日活動,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香港文匯報等54家境內外媒體,120余名記者到場采訪。上午九點不到,記者們就早早到場,搶占攝影和發問的有利位置,網絡新媒體做好了全程直播的準備。
這個陣仗,相當于去年在人民大會堂梅地亞中心舉行的貴州代表團專場記者會。而今年,只是全國各省每個代表團都有,在代表團駐地舉行的一個常規安排,貴州卻好像“把金色大廳搬到了駐地”。
《新京報》記者朱柳笛說,貴州與北京攜手打造大數據產業是她關注的重點,報社安排她爭取采訪到貴州省委書記或省長形成整版報道。但她了解下來,覺得困難不小,因為今年中央電視臺“小丫跑兩會”欄目組也有這個打算,但是沒有獲得“檔期”。
貴州周邊省份的媒體也在貴州代表團“找新聞”。《四川日報》記者顏婧、重慶華龍網記者黃軍說,會在各自媒體介紹貴州跨越發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經驗。
據省委宣傳部全國兩會報道小組的資料統計,《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新華社動態清樣、《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全國新聞聯播》、中國新聞社等中央媒體,傳播貴州好聲音、展現貴州代表委員履職風采的新聞報道,每天平均在20條左右,形成了強大、立體的聲勢。
貴州本土媒體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貴州日報》對貴州基層少數民族代表、委員積極參政議政的報道,地方特色突出,得到了的肯定;《當代貴州》推出的全國兩會專輯《2013?當代貴州改革發展十大亮點》、《孔學堂愿景》等上會資料,成為代表、委員的熱點話題材料和記者寫稿材料,深受青睞;在全國36家上星綜合頻道中,貴州衛視全國兩會傳播指數僅居廣東、湖南、江蘇之后,異軍突起位列第四。
“正如陳敏爾省長指出的那樣,貴州具有高質量的新聞資源。”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謝念說,今年雖然沒有組織專場記者會這樣的大型活動,但各大媒體對貴州的報道力度有增無減,并且主動對接采訪的多了,此前貴州的“驚艷”多少令一些記者意外,如今卻有著一種“本來如此”的平靜,并早早預留了時段、版面。
以前貴州的價值多少被外界有所忽視,如今卻有著一種“恨識君晚”的緊迫,這是對貴州“以形象筑夢”智慧和定力的印證
一年前的3月2日,全國兩會開幕前夕,貴州在北京舉行了一場面向全國優強民營企業的招商項目推介會暨簽約儀式。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云眼光獨到、語驚四座:若錯過了30年前投資廣東的機遇,那么今天就不能再錯過投資貴州。
一年過去,“馬云眼光”已然集束成團。
今年的3月1日,貴州與北京攜手舉行的大數據產業發展推介會上,各路“神仙”的云集,顯示各方對貴州機遇的高度認同。
從產業的層面,除了電信、移動、聯通“三巨頭”王曉初、奚國華、常小兵在座,還有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云和不辭辛勞從國外趕來的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以及微軟、華為、浪潮、百度等企業的負責人。去年以來,信息產業“國”字頭和“民”字頭的領軍企業,紛紛在貴州完成了產業發展的階段性重要布局,“外”字頭的也表達了投資意向。
從技術的層面,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等推動了大數據產業落戶貴州,并領銜一流團隊與貴州達成人才培養合作協議。
從政策的層面,科技部部長萬鋼、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北京市市長王安順等出場表態,對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發展給予大力支持。考慮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央的一些紀律規定,比如不許“跑部”,更可見國家部委對貴州的另眼相待――不能“跑部”,“部”卻“跑”到貴州的產業推介會上。
如此的“天時地利人和”同樣體現在其他方面。在3月2日召開的對口幫扶貴州懇談會上,貴州的“價值”被強化,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以及上海市市長楊雄等發達城市主官表示,可以在貴州探索東西部攜手共進、共同發展的扶貧開發新路。
貴州為什么有魅力?本刊在全國兩會期間在北京作了一個調查,對象包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部委機關領導、知名企業家、北京市民等,收集的情況顯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及國發2號文件的政策紅利、“兩高”等交通大跨越后的區位優勢、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以及貴州清晰的跨越發展路徑抉擇、在產業經貿等方面形成的“你助我發展,我助你發財”機制、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這種對貴州價值的發掘首先來自于接觸。一些北京市民表示,天安門廣場LED大屏幕播放的貴州形象片壯闊大氣,還有一些市民在3月上旬舉辦的“生態貴州?美麗家園”攝影展上贊嘆“貴州真美”。一些企業家是通過貴州組織的“走出去”經貿活動,從而開始在貴州投資創業。
外界對于貴州的由“不知道”到“有所知”進而“有認同”的這樣一個過程,對貴州“以形象筑夢”的智慧和定力,是一種印證。
以前一些代表不會發言,害怕面對領導和媒體,主要還是心中無數、工作無法,現在這種情況真正變了
今年全國兩會上最重要的“貴州時間”,也是最大的亮點和最大的喜事,是專程到貴州代表團參加審議。
3月7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貴州廳,兩小時44分鐘的會議中,仔細傾聽,認真記錄,不時提問,與發言的代表一一交流,會場氣氛熱烈。
代表貴州父老鄉親,向總書記說什么?展現代表們履職盡責風采的重要時刻到來了,當然,這也是一種對功力的考驗。趙克志、陳敏爾、鄭強、束曉梅、王菁、王偉、夏慶豐、張加春、張國英等9位代表作了發言。
趙克志、陳敏爾發言時,插話達10次之多,分別在孔學堂建設、旅游業發展、生態建設、發達城市對口幫扶貴州等10個方面。
包克辛代表曾經在貴州工作過,他說,通過不時插話,以及趙克志、陳敏爾準確應答,說明貴州這些工作抓得早、抓得準、抓得實。
其他發言代表也十分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分別就貴州引進人才、處理醫患問題、高科技產業發展、扶貧開發、農業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匯報取得的突破和存在的問題,不時插話回應,互動引來陣陣掌聲。
嚴肅不掩活潑,會場上不時響起笑聲。夏慶豐代表在發言一開始就說,我的名字里面有“慶豐”兩個字,與總書記微服就餐的慶豐包子鋪完全一樣。幽默的插話,“這是你的專利,你要做慶豐包子,慶豐集團不能投訴你”。
來自基層的王菁代表發言時說,1957年,布依族婦女進京給唱了一首布依族民歌《好花紅》,今天她要把這首歌獻給,并與現場少數民族代表一起唱起了《好花紅》。現場響起了貴州布依族美妙的歌聲。
一、教學設計
【教學背景】
2014年《中小城市綠皮書: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2014)》,杭州市余杭區位列中國綜合實力百強市轄區第八。這是余杭人民加快建設“美麗余杭”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建設“美麗余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力抓手。這不僅契合了《經濟生活》“圍繞主題抓住主線”的教學內容,也為該課的開設提供了豐富鮮活的課程資源。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余杭經濟新形象,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原因和舉措。
2.思考余杭經濟新發展,理解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意義和要求。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素材的解讀和教材的研讀,初步學會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增強自主閱讀的能力。
2.通過參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和技能。
3.通過生活素材和教材文本的有機結合,嘗試生成知識和運用知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談余杭、探余杭、析余杭、建余杭”等學習活動的體驗,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懷和自豪感,增強建設“美麗余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通過對余杭經濟全面的了解和剖析,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認同感和自覺性。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舉措。
教學難點: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教學方法】
主題教學法:在教學中以“主題導人——主題剖析——主題深化——主題升華”為邏輯,依托本土資源,圍繞“余杭經濟新水平”、“余杭經濟新形象”、“余杭經濟新理念”、“余杭經濟新希望”等四個環節,通過實施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活動,實現生活邏輯與理論邏輯的有機統一。
二、課堂實錄
(一)主題導入——余杭經濟新水平
師問:同學們,我們生長、生活在余杭,作為余杭人,您自豪嗎?
生答:自豪(非常自豪,很自豪)。
師追問:你們能用一個數字概括出為余杭經濟自豪的理由嗎?
生1答:余杭經濟全國第9;
生2答:第8。
師:這兩位同學非常關注余杭經濟的發展,很好。確切地說:根據《中小城市綠皮書: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2014)》,2014年余杭區位列中國綜合實力百強市轄區第8,比2013年第9又進了一位。
師:同學們,這是全體余杭人民加快建設“美麗余杭”取得的重大成就,代表了余杭經濟發展的新水平,為進一步了解余杭經濟的發展情況,我們一起來探究。
(點評:從“本土情節”切入,拉近了學生與教師、生活與理論的距離,有利于快速形成和諧、共鳴的課堂氛圍。家鄉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激發了學生關注家鄉發展、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主題剖析——余杭經濟新形象
【探究1】
教師呈現預設的表格(見下表),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時間6分鐘,討論后各組代表發言。
(學生四人小組在小組長的召集下,分工合作,認真而又熱烈地開展了討論和分析。教師指導、參與個別小組討論,并大致掌握各組討論情況。)
學生代表發言,教師一邊點撥、歸納,一邊將重要信息錄入表格。
第一維度——知名企業
組1代表:阿里巴巴、老板集團等。阿里巴巴坐落在余杭的海創園內,是余杭的知名企業,不僅在美國成功上市,而且馬云成為中國首富。原因是因為有了淘寶網。
師引問:阿里巴巴除了淘寶網,還有哪些產品?
學生1:.支付寶、快的打車軟件等。
師追問:這些軟件的研發得益于什么?
學生2:這些軟件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它的研發得益于阿里巴巴的不斷創新和科技進步。
師引問:阿里巴巴企業的成功,給我們的啟示是?
生齊答:走自主創新道路。
師歸納: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更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經濟發展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第二維度——特色產業
組2代表:塘棲枇杷等。塘棲每年舉辦枇杷節,枇杷知名度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塘棲枇杷把種植、采摘、餐飲、住宿、農家樂等結合起來,帶動休閑旅游業發展。這啟示我們把農業與服務業結合起來,調整產業結構,走農業現代化道路。
師點評:這位同學對枇杷產業甚是了解,看來塘棲枇杷后繼有人了。(生笑)我看了其它組的同學也寫得很好,如倉前掏羊鍋等,時間關系,大家可以課后多多交流。
第三維度——農村變化
組3代表:農村發展快。農業豐收、農民富裕、農村面貌大有改變。如,私家車多了,房子漂亮了、道路寬敞了、交通便捷了、設施完善了、文化生活豐富了。原因是經濟發展快,國家對農村的政策好。啟示:國家要重視“三農問題”。
師引導:對,農村的巨大變化離不開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這是有目共睹的。為了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國家實行了一系列好的方針、政策和措施,具體有哪些,知道嗎?
生1:實行糧食保護價。
生2:科技下鄉。
生3:取消農業稅。
生4:工業反哺農業。
生5:戶籍制度的改革。
師:大家知道的還不少。這些可以概括為一句話:推動城鄉一體化。
第四維度——生態環境。
組4代表:生態環境應該兩面看,一方面,在經濟發展中,由于工業排放廢氣、廢水,汽車尾氣、生活污水等,確實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們在努力改變生態環境,如“五水共治”等,有些地方山綠了、水清了、空氣清新了。這啟示我們:企業要節能減排,利用清潔能源。我們要樹立環保意識,低碳出行,共同保護生態環境。
師點評:這位男生回答得太精彩了!尤其是能夠一分為二看問題,既客觀又全面,思路清晰,掌聲鼓勵!
師:(引導學生閱讀板書上的表格內容,重點強化啟示中的創新驅動、結構調整、城鄉一體、節資環保等字眼)問:這些重大舉措的目的是什么?
生:(在快速翻閱了課本P88-90頁后)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師總結:對!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因此,我們要緊緊抓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條主線。
(點評:通過學生合作探究余杭知名企業、特色產業、農村發展和生態環境四個維度的表現、原因和啟示,生成并利用了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本土資源,讓學生有話可說,有理可講,加上教師的循循善誘,學生的學習有廣度、有深度,實乃本課一大亮點。)
師:同學們通過合作探究,我們了解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舉措,你們覺得最難理解的是哪個舉措?
生:(異口同聲)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師: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剛才我們在探討“特色產業”的時候有所涉及,但經濟結構不僅僅是產業結構,還有如投資結構、消費結構、交換結構等。老師希望通過下面的自主探究活動,幫助大家了解余杭是如何通過調整經濟結構樹立經濟新形象,并進而理解經濟結構調整的意義和要求。
【探究2]
師引導:第一步,精讀教材P89最后一段,并運用“3W”法思考和標注;第二步,利用導學案提供的材料,劃出關鍵詞,獲取有效信息;第三步,“材知結合”,口頭闡述。(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余杭積極引導企業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創新產業園以及各類行業研發設計中心、孵化器等平臺建設。圍繞“人才強區”戰略,引進和培育海外高層次人才,開展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升勞動者綜合素質。
材料二:為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余杭出臺推進企業“機器換人”等扶持政策,鼓勵工業企業進行裝備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技術改造。
材料三:余杭搶抓與杭州主城全面融合的歷史機遇,集中資源要素建設臨平新城、杭州北部新城、未來科技城三大區塊,切實增強塘棲小城市和瓶窯等中心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聚集功能,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運用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知識,結合材料,說明余杭是如何樹立經濟新形象的?
生1:材料一中余杭引導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技創新產業園建設和實施“人才強區”戰略,說明余杭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要依靠創新,依靠科技進步,依靠人才與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生2:材料二中余杭推進企業“機器換人”,鼓勵企業進行裝備智能化、信息化改造,說明余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信息化道路。
生3:材料三中余杭建設三大區塊和美麗鄉村,說明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走城鎮化道路。
師點評:同學們回答得非常精準,余杭確實是從多方面、多角度努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逐步樹立余杭經濟新形象的。
(點評:調整經濟結構的具體要求是本課的難點,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精讀教材和分析典例,比較好地突破了這一難點,并初步學會如何“材知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獲取有效信息、調動知識和闡釋事物的能力。當然,由于文本本身的抽象性和理論化,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仍處于“淺層次”,有待強化和拓展。)
(三)主題深化——余杭經濟新理念
師:余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思想的指導,余杭經濟新形象的塑造,必定蘊涵豐富的新理念,讓我們繼續深入探究吧。
【探究3】
師:請同桌的兩位同學一起,一方面快速閱讀P87-P88有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容;另一方面,結合我們上述的探究成果(黑板顯示圖表一新理念)思考:余杭經濟的發展是如何體現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的?6分鐘后請各組代表踴躍發言。
師:時間差不多了,誰先發言?(在發言過程中教師一邊點撥、歸納,一邊將重要信息錄入表格)
組1代表主動舉手回答:阿里巴巴等知名企業注重科技進步與創新,塘棲枇杷等特色產業發展迅猛,都是為了實現經濟的發展,說明余杭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第一要義;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為了切實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說明余杭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立場;“五水共治”等環境治理舉措,說明余杭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基本要求,把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
師點評:這位同學結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余杭經濟發展新形象的舉措,講得很有道理。
師啟發:是不是某個維度與某個要求只能一一對應呢?如知名企業、特色產業只對應發展是貼近實際的本土資源,讓學生有話可說,有理可講,加上教師的循循善誘,學生的學習有廣度、有深度,實乃本課一大亮點。)
師:同學們通過合作探究,我們了解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舉措,你們覺得最難理解的是哪個舉措?
生:(異口同聲)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師: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剛才我們在探討“特色產業”的時候有所涉及,但經濟結構不僅僅是產業結構,還有如投資結構、消費結構、交換結構等。老師希望通過下面的自主探究活動,幫助大家了解余杭是如何通過調整經濟結構樹立經濟新形象,并進而理解經濟結構調整的意義和要求。
【探究2]
師引導:第一步,精讀教材P89最后一段,并運用“3W”法思考和標注;第二步,利用導學案提供的材料,劃出關鍵詞,獲取有效信息;第三步,“材知結合”,口頭闡述。(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余杭積極引導企業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創新產業園以及各類行業研發設計中心、孵化器等平臺建設。圍繞“人才強區”戰略,引進和培育海外高層次人才,開展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升勞動者綜合素質。
材料二:為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余杭出臺推進企業“機器換人”等扶持政策,鼓勵工業企業進行裝備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技術改造。
材料三:余杭搶抓與杭州主城全面融合的歷史機遇,集中資源要素建設臨平新城、杭州北部新城、未來科技城三大區塊,切實增強塘棲小城市和瓶窯等中心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聚集功能,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運用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知識,結合材料,說明余杭是如何樹立經濟新形象的?
生1:材料一中余杭引導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技創新產業園建設和實施“人才強區”戰略,說明余杭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要依靠創新,依靠科技進步,依靠人才與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生2:材料二中余杭推進企業“機器換人”,鼓勵企業進行裝備智能化、信息化改造,說明余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信息化道路。
生3:材料三中余杭建設三大區塊和美麗鄉村,說明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走城鎮化道路。
師點評:同學們回答得非常精準,余杭確實是從多方面、多角度努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逐步樹立余杭經濟新形象的。
(點評:調整經濟結構的具體要求是本課的難點,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精讀教材和分析典例,比較好地突破了這一難點,并初步學會如何“材知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獲取有效信息、調動知識和闡釋事物的能力。當然,由于文本本身的抽象性和理論化,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仍處于“淺層次”,有待強化和拓展。)
(三)主題深化——余杭經濟新理念
師:余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思想的指導,余杭經濟新形象的塑造,必定蘊涵豐富的新理念,讓我們繼續深入探究吧。
【探究3】
師:請同桌的兩位同學一起,一方面快速閱讀P87-P88有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容;另一方面,結合我們上述的探究成果(黑板顯示圖表一新理念)思考:余杭經濟的發展是如何體現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的?6分鐘后請各組代表踴躍發言。
師:時間差不多了,誰先發言?(在發言過程中教師一邊點撥、歸納,一邊將重要信息錄入表格)
組1代表主動舉手回答:阿里巴巴等知名企業注重科技進步與創新,塘棲枇杷等特色產業發展迅猛,都是為了實現經濟的發展,說明余杭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第一要義;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為了切實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說明余杭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立場;“五水共治”等環境治理舉措,說明余杭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基本要求,把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
師點評:這位同學結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余杭經濟發展新形象的舉措,講得很有道理。
師啟發:是不是某個維度與某個要求只能一一對應呢?如知名企業、特色產業只對應發展是平、探余杭經濟新形象、析余杭經濟新理念和建余杭經濟新希望,共同學習了圍繞主題、抓住主線的內容。我們堅信:只要我們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一主題,牢牢抓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主線,定能在“美麗余杭”建設中再創輝煌!讓我們一起為余杭經濟的未來喝彩吧!謝謝大家!
(點評:本環節立足于課外實踐,引領學生親近實際、關注社會、學以致用,打破應試桎梏,彰顯新課程理念,有點睛之功效。當然,對于高一學生,事涉政協、議案,略顯陌生,如有具體實例拋磚引玉,則更具操作意義。)
三、教學反思
本次參加優質課評比,承蒙專家與同行認可,拿到一等獎。備課、磨課、上課過程中雖多有曲折,但收獲頗豐,現總結以下幾點以自勉:
(一)資源開發本土化。好的課堂猶如一出好戲,劇本的好壞直接關乎戲的成敗。本課在設計之初原本是立足于中國宏觀經濟談主題與主線的,雖契合教學內容,卻過于“高大上”,不接地氣,效果不佳。幾經反復,才落地于余杭經濟這個切口。對于家鄉實情,學生多了一份熟悉,也平添了一份熱愛,娓娓道來,層層推進,兼具效度與信度。
(三)情境設置主題化。好的課堂應該“形散神聚”,既注重情境的廣度,又挖掘素材的深度,盡量做到“一例到底”、“一材多用”。本節課圍繞余杭經濟這一主題,以“主題導入——主題剖析——主題深化——主題升華”這一路徑展開教學,主題明了,容量可控,受到聽課專家與同行的肯定。
(四)學生參與主體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生是學習主體這一理念已達成共識,但如何搭建平臺、提供機會來激發學生潛能、提高有效參與仍是一個課題,這也是本課教學力圖突破的地方。在本課中,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同桌互助、合作探究、閱讀文本、課后調研等活動,有話可說,有例可找,有書可看,有問可思。
【專家點評】(徐曉蕓,浙江省余杭區教研室,政治特級教師)
卞巧娣老師是一個專業知識扎實、教學技能熟練、綜合素質較好的青年教師。她執教的《圍繞主題抓住主線——建設“美麗余杭”》-課,在余杭區青年教師優質課評比中無可爭議地獲得了一等獎的第一名,其奧妙所在可以用“高、大、上”這三個關鍵詞概括,具體表現在:
(一)教學立意有高度。該節課從談余杭、探余杭、析余杭到建余杭,始終讓學生以一個主人翁的角色,緊緊圍繞余杭經濟的發展,去學習、理解、把握和運用科學發展觀的精要。尤其是第四個環節余杭經濟新希望的設計,引領學生關心余杭的未來,參與余杭的建設,打破了應試的桎梏,立足學以致用,著實讓人敬佩。
(二)教學設計現大氣。該節課的大氣首先表現在對教材的處理夠大膽,先主線、再主題,主線體現主題,順理成章。其次還表現在教學的手法以小見大夠大度,從余杭經濟發展的典例中探索、剖析科學發展的大道理,比起那些純粹的闡述更來得令人信服。再次還表現在學習活動的設計以“放”為主夠大方。一般情況,教師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比較難以把握,不知道學生會想什么、說什么、問什么,而卞老師放中求活,駕輕就熟,可見其扎實的功底和聰慧的機智。
(三)教學成效顯上位。這節課的最可貴之處在于三維目標的達成上。圍繞主題層層推進、學生探究生成資源、教師點撥方向引領……,不僅將“高、大、上”的知識安全著落,學生能說會用;而且學生的合作、探究、閱讀、分析、闡述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升;重要的是在驚嘆、贊許、“沖動”和躍躍欲試中流露和構筑的“余杭情懷”更是難能可貴。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根據會議安排,我代表××鎮就抓好09/10年度香料煙生產作扼要發言,不妥和不對之處,敬請各位領導給予批評指正。
一、香料煙生產的基本情況
市、縣香料煙工作會議后,我鎮根據會議精神于8月20日召開了四班子會議,重新確定目標任務、人員分工、單位掛鉤、扶持政策等。同時于8月22日召開了全鎮香料煙生產三級干部會議,分解了任務,明確了人員、掛鉤單位分工,制定了扶持政策及工作措施。進一步統一了全鎮三級干部的思想和認識,堅定了發展產業的信心和決心,會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縣委、政府下達給我鎮指令性收購產量3.3萬擔。為了保證任務的完成,我鎮下達給各村指導性面積11270畝,指令性收購產量33356擔。截止9月11日,全鎮香料煙工作進展情況是:共召開各類會議118次,參會人數4433人次;落實種煙村9個、124個村民小組、3486戶農戶,面積10232.7畝、占計劃任務的90.8%;落實10畝及以上種煙大戶89戶;農戶需穿煙機1011臺;計劃苗床面積599.4畝,現已完成育苗810戶73.3畝、占計劃的12%。
二、香料煙生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09/10年度,我鎮的香料煙生產面臨著許多機遇和挑戰,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和困難,從客觀上講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水田面積有限。據統計,全鎮現有水田面積11362畝,其中甘蔗占去2046畝、大棚蔬菜占去1300畝,能種植香料煙的只剩8016畝,要完成11270畝的任務,在保住去年地煙1098畝的基礎上,還要發展地煙2156畝才能完成任務。
二是產業復雜,爭勞力現象突出。2008年末,全鎮總人口25193人,其中勞力14000人,常年四季在外打工的有2000多人,大數勞力僅剩12000人。12000人的勞力要發展香料煙、甘蔗、蠶桑、茶葉等產業,因此,勞力是個大問題。
三是去年大棚蔬菜價格上漲,香料煙總體價格與之相比差距明顯,導致今年大棚蔬菜發展勢頭過猛,爭田現象突出。
四是基礎設施滯后,尤其是今年計劃發展的地煙嚴重缺水。新增的2056畝地煙大部分缺水,按30畝以上連片規劃、需要解決旱地水澆資金46.6萬元,鎮財政計劃投入16.6萬元,資金缺口很大。
五是大戶發動差距很大。計劃發展10畝及以上大戶300戶,現只落實了89戶,還差214戶,急需再作更深入細致的思想發動工作。
三、貫徹落實各級會議精神,全力創造產業發展新奇跡。
(一)加強領導,進一步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認識,認真破解大發展的難題。鎮黨委、政府堅定不移地走規模、質量、效益相協調統一的路子,抓住發展機遇,奮力趕超,樹立大發展和不達目標不放松、不放棄的理念。
(二)堅決守住已落實的面積,再掀落實不足面積。
(三)按節令抓緊組織育苗工作。育好苗、育足苗、培壯苗,切實做到苗田與大田配套。
(四)嚴格按十大技術指標要求,按節令組織移栽,保證足夠的移栽面積,同時加強大田管理。
(五)按照現代煙草農業試點建設要求,著力抓好合理布局、科學連片規劃、規模種植、組織互助組、大戶培植、機械耕作等工作。
(六)采取強硬措施推進產業發展。
1.加大對農戶的扶持。每公斤煙葉價外補助0.7元,共需115.5萬元。
2.基礎設施建設及災害防治30萬元的。
3.對種煙村實行稅收獎勵政策17.16萬元。
4.對鎮村干部、工作隊員、煙站領導、鎮直單位全面實行風險抵押金制度,。共需資金41.01萬元。
5.調制及預備苗場地租用和工作隊員完成擔數獎勵,共需資金7.3萬元。
以上水澆地、扶持、考核等共需經費210.97萬元。
6.嚴肅紀律,確保工作推進。
(1)工作紀律:在育苗、移栽、采摘、收購四個重點環節分別實行攻堅管理,對作風飄涪弄虛作假、推諉扯皮,工作時間喝醉酒、玩牌,甚至是賭博和工作不負責任的,該問責的問責、該待崗的待崗。
(2)組織人事紀律:一是對思想抵觸的干部職工和不帶頭種煙的干部職工,堅決加強批評教育,經教育不改啟動問責,嚴肅處理;二是村干部思想不統一的、信心不足的、制約發展的堅決調整;三是村民小組長不支持產業發展,不帶頭發展產業,講條件、唱反調的堅決調整;四是鎮直單位負責人工作不積極,不主動,不聽招呼的建議主管部門調整。
農房重建 218戶搬進新居
在五龍鄉彌勒溝新村聚居點,17幢農房的外墻裝飾基本完成了。這個聚居點規劃安置受災群眾47戶198人,將依托特色農產品資源、鐵皮山和東拉山風景區,打造優質居住旅游綜合示范區。
“7月20日之前,彌勒溝新村聚居點可以‘交鑰匙’了。”楊建學說,五龍鄉的另外4個災后重建新村聚居點都是去年11月開工的,目前正在加緊施工。
新村聚居點能順利推進,與五龍鄉率先在寶興縣建立新村建房預付款制度分不開。地震后,受災群眾重建資金緊張,在建房預付款制度下,可以通過分期、分批付款緩解經濟壓力。受災群眾在確定進聚居點后,先交預付款,再完善國家補助款和貼息貸款等手續,最后在房屋主體完成時交齊剩余的建房款,抽簽選房。
五龍鄉災后重建項目多,為確保各項目有序實施,楊建學帶著全鄉的黨員干部依靠科學的辦法統籌推進。從農村住房重建細節著手,楊建學對全鄉實施的農房重建、新村聚居點、農村公路、農村安全飲水、地質災害治理等投資1億多元的災后重建項目進行梳理,落實專人負責。在災后重建啟動之初,為鼓舞重建信心打消群眾顧慮,楊建學牽頭編印災后重建資料,從房屋選址、抗震設防、材料選購、住房貸款、征地標準等按國家政策作了說明,為群眾解除了后顧之憂。
這些工作措施的實施,確保了農房重建的順利推進,7戶建房特困戶在今年1月搬進當地政府“包干”修建的新家;97戶建房困難戶在今年4月20日之前搬新家住新房;全鄉701戶重建戶,已有218戶喬遷新居。
產業發展 五大基地繪藍圖
今年是五龍鄉東風村枇杷果園的“豐收年”,300噸枇杷為農戶帶來可觀的收益。東風村九組村民王洪禮粗略計算了一下,家中的枇杷平均畝產1000公斤左右,產量、收入都比去年高出不少。
枇杷種植是五龍鄉在地震后建設的“五個千畝產業基地”之一,梨子、核桃、紫薯和中藥材支撐了五龍鄉的產業發展。“這些產業以前都是零散種植的,現在基本實現成規模、成片發展的目標。”楊建學說。
災后重建不僅要讓群眾住上好房子,更要過上好日子。通過梳理,五龍鄉繪制了一張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以建設優良的果蔬產業基地為目標,積極探索“支部+合作社(協會)+公司+農戶+市場”的“五位一體”農村經濟發展新模式,建立“五個千畝產業基地”。
按照這個發展目標,五龍鄉成立了果蔬、中藥材專業合作社10個,輻射帶動1800余戶群眾發展農業產業,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并在全縣起到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產業發展戰略調整的背后,是國內稀土儲量日益減少,是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產生了矛盾,是亂采濫挖帶來了惡性競爭。至今,“盜采”、“超采”、“挑肥揀瘦”及“走私”等現象仍在治理之中……而伴隨產業發展戰略的調整,各種形式的“抗議”接踵而至,同時,還引發了地方國企與中央企業的糾葛,導致產業發展、稀土建儲等諸多爭端產生。
主產地的瘋狂
江西贛州,中國重稀土產量的主要來源地之一。
一腳踏進有“江西南大門”之稱的贛州龍南縣,“誰污染誰治理”、“促進稀土工業新發展”的橫幅隨處可見:而崇山峻嶺之間,一些像蜘蛛網的PVC管爬滿山頭。
“這個技術叫原地浸礦。”就稀土開采的“化學原理”,龍南縣礦管局局長廖振楠解釋,開采稀土礦時,往山頂灌入氨氨等化學溶液后,吸附在泥土(或巖石)上的稀土離子,遇到化學性質更活潑的離子時,便會被更活潑的離子置換出來。
將含稀土離子的液體提煉成稀土原料,還要經過沉淀、分離等數道工序。廖振楠稱,原地浸礦法是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并被要求在全國同類礦山推廣。
這種技術,其實是龍南人在痛定思痛后的發明。
原地浸礦法之前,南方“離子型”稀土礦開采主要方式為池浸、堆浸法,即砍樹除草、搬山浸泡取稀土。在龍南、定南、寧都等縣的青山綠水間穿行,池浸、堆浸過后的數處“黃土坡”格外醒目:山頂被削掉,變成了“禿子”;廢棄了的浸礦水泥池,橫躺在山腰……
不僅是資源破壞嚴重,亂采濫挖等非法行為也成了地方政府的“心病”。
在“大礦大開、小礦小開、有水快流”的年代里,贛州礦管工作一度失控。2004年,贛州取締、關閉稀土非法采礦點就達3000多個,搗毀浸礦池為2645個。
“重拳”還伸向了“”。整治時期,贛州對多次為沒有銷售配額的稀土業主“放行”而私下收入“好處費”的數名執法干部給予重判,其中包括對龍南5個檢查站30多名稽查人員的“一鍋端”。同時,亂采濫挖帶來了惡性競爭,稀土賣成了“白菜價”。到上世紀90年代末,稀土對贛州的貢獻為“負數”。
“那時,廈門鎢業的客戶來開會,只給了一萬元一噸的價格,我們下面的人就爭相開出九干九、九干八――像是只給丟了一塊骨頭,就瘋狂撲了過去。”贛州市經委主任曹曉秋稱,“那就是當年的贛州,守著金飯碗討飯吃。”
作為重要的戰略性資源,稀土的亂采濫挖、產業無序發展、環境破壞嚴重、產品廉價出口等一系列問題曝出后,國家開始出臺鐵腕政策。2007年,國家將稀土生產計劃由“指導性”調整為“指令性”。曹曉秋認為,國家真正舉起稀土產業的“手術刀”,正是發端于這一次“指導”改“指令”。
治亂趁早
在稀土“治亂”上,贛州“覺醒”得較早。在其他一些地方仍處于“拳頭打烏龜”――整治時“縮頭”,整治后“伸頭”的時候,2004年,贛州開始對稀土資源實行“四個統一”。
當年12月,贛州市將8個稀土資源大縣的88個采礦證“化零為整”,由贛州市政府和這些縣以股份制方式,聯合組建贛州稀土礦業公司(下稱“贛州稀礦公司”),對該市稀土資源統一開采,稀土礦山生產統一管理,稀土礦產品統一經營,以及稀土工業統一招商。
贛州稀礦公司副總經理謝志宏解釋,握有采礦權證的贛州稀礦公司通過勞務承包形式,把采礦工作承包給個人或企業,在地方政府的全程監管下,稀土原料交回贛州稀礦公司統一管理與定價銷售。并且嚴令禁止未經三級以上加工的稀土產品外流。
“以前,初級產品還可在市場自行交易,現在緊得很,分離企業的初級產品全部由贛州稀礦公司回購。”定南南方稀土公司副總經理林鋰德稱,即使贛州稀礦公司給出的價格低于自行找來的買家開出的價格,但是,“你的原材料由贛州稀礦公司支配,不賣給他怎么行?”
通過手握稀土產業鏈條上每一張“王牌”,贛州稀礦公司的“集權”催發了地方經濟發展的“”。
2004年,贛州稀土和鎢土兩個產業僅實現產值10億元,僅僅5年過后的2009年,贛州鎢和稀土兩個產業就實現銷售總額150億元,形成了硬質合金及刀鉆具、稀土永磁材料及永磁電機、稀土發光材料和新型光源三大基地。贛州計劃是,下一個五年,兩大產業要從“百億”往“干億”上“跳”。
“贛州模式”一度被前來檢查的官員稱為“管理稀土比管理、黃金都更嚴格”。8月10日,南方五省(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稀土開發監管聯席會議在廣東河源召開。會上,贛州做的是“經驗性發言”,其他地方則是“表態性發言”。“一個礦亂頻繁的地方,經濟不可能得到大發展!”曹曉秋稱。
補缺口靠外地“走私”?
在贛州市下轄的龍南縣,10多家稀土工業企業2009年實現20多億元產值,從事稀土冶煉與分離的4家企業生產能力為6500噸。
而近年,國家每年給贛州稀土生產下達的指令性指標是8500噸左右,贛州每年給龍南的指標為3000噸左右。這意味著,龍南的冶煉分離企業每年存在3500噸左右的缺口。
“吃不飽”的問題還存在于贛州的另一個稀土工業大縣定南縣。近年,贛州給定南的指標約每年在800噸~1400噸之間。而在記者的調查中,地處定南的大華新材料公司和南方稀土公司,這2家企業開足馬力就需近5000噸/年的原材料。
不僅如此。在贛州60多家稀土加工企業中,16家冶煉分離企業產能就超過年3萬噸,8500噸的開采指標顯然不能滿足這些企業的“胃口”。同時,贛州剛過“百億”的兩大產業與“干億”理想路途遙遠,限額政策下,贛州稀土的供求關系越來越緊張。
贛州一些業內人士“指點迷津”:大部分從福建、廣東、廣西等地“走私”而來。
稀土“走私”的現象已經引起各地政府重視,僅今年5月下旬至今,福建上杭關閉取締36家非法稀土礦開采點;廣西平南縣亦對4個反復非法開礦點進行了鏟除,摧毀堆浸池63個;廣東河源市關閉非法開采稀土礦點6個……
沒有任何保障的“非法礦源”,顯然不能支撐贛州稀土產業的可持續增長。“對于低層次、原料級別的企業,我們‘不歡迎’。”謝志宏稱,“我們惟一能做的是,將產業鏈延長、延長、再延長!”
跨區域的資源爭奪戰
目前,從贛州以外的各省區生產地情況看,稀土開采之亂仍未得到有效整治。
除非法采礦外,稀土屢禁難絕的有“超采”、越界開采、“挑肥揀瘦”式開采等,實際開采量往往是國家下達的指令性計劃的數倍。例如2007年,國土資源部給南方稀土企業下達指令性限額開采量不到9000噸,但統計數據卻達到
4.5萬噸。
今年5月,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在全國稀土等礦產開發秩序專項整治行動會議上指出,稀土等礦產陷入整頓、反復、再整頓的“怪圈”,一大要害是宏觀調控政策政令不通,一些地方不嚴格執行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實際產量遠遠超出國家指令性計劃。受地方、部門利益驅動,非法開采、亂采濫挖現象屢禁不止,既嚴重干擾市場,又嚴重破壞資源環境。
一方面是指令,一方面是市場。外界認為,稀土資源高度集中后,以地方政府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身份,怎么“治超”、怎么有效管理資源、地方經濟發展與國家利益怎么更好結合,這都需要探索。同為“稀土王國”,與贛州的“強勢政府”比較,湖南稀土選擇了另外的路徑。
湖南稀土也以重稀土為主,分布較散,主要集中于郴州、永州、岳陽等地,民企、國企、當地礦務局三方均有參與開采。
湖南也是有色金屬之鄉。此前,因湖南郴州等地治礦不力,加之湖南有色金屬龍頭企業湖南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湖南有色”)對本省有色金屬產業整合乏力,湖南“拱手”將資源轉讓給了央企――2009年底,湖南有色與中國五礦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湖南有色原為湖南省國資委控股,擁有鎢、銻、鉛、稀土等資源,轉讓后的湖南有色由中國五礦控股,持股比例超過51%。
“本地無先知”,對中國五礦寄予“厚望”的還有郴州、永州兩市。近年,當地政府亦相繼與中國五礦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支持后者整合當地稀土資源,而后者則許以投資承諾。
“我們從未停止在江西、湖南、廣東等地尋找合適的稀土并購項目!”中國五礦高層曾多次表示,希望進一步成為全國稀土領域的龍頭。由中國五礦整合南方稀土產業,似乎也得到了國家的支持。
根據工信部制訂的《2009~2015年稀土工業發展規劃修訂稿》,包鋼稀土、中國五礦、江西銅業被列為國家整合稀土行業的三家龍頭企業。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三大陣營的整合將直指向中國稀土“重心”所處的北、南、西三個方向:北方以輕稀土為主,主要集中在內蒙古包頭市白云鄂博鐵礦,屬伴生礦。南方以重稀土為主,較為分散,分布在江西、湖南、廣東等地。另外,西部稀土以氟炭鈰礦為主,主要集中在四川冕寧。
稀土產業正上演“三國演義”,目前進展是:北方,包鋼稀土已形成絕對壟斷;西部,四川稀土被江西銅業(占56%股份)拿下;南方稀土相對分散,但也各有其主,廣東稀土掌握在廣晟有色(實際控制人為廣東國資委)手中,湖南稀土已由中國五礦掌控,而江西稀土則牢牢撐控在贛州稀礦公司手中。
盡管中國五礦對整合贛州稀土“摩拳擦掌”,且已在贛州投資了尋烏南方、定南大華、定南南方、贛縣紅金等冶煉分離企業,但江西方面似乎仍對五礦“信心不夠”。
有知情人士稱,江西省政府目前正啟動與中國鋁業的合作,支持后者對江西稀土、鎢業的重組。至于贛州,去年10月,五礦方面一度跑到江西省政府“告了贛州一狀”,斥責贛州稀礦公司不給其冶煉分離企業配額(原料)。對此,贛州有關部門人士稱,中國五礦在贛州,仍停留在加工的初級階段,而本地孵化出來的許多企業,都能到深加工的三級、四級產品。
“地方政府會更多考慮產業平臺、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這一塊,央企不可能做到;稀土資源開采的分散性、復雜性,必須依靠地方政府來管理;指令計劃下的整合不是一條好路,一定要有適度競爭。”曹曉秋稱,“(如果)只由一家央企來控制重稀土,絕對‘完蛋’!”
中國五礦的“攻城掠地”,并非僅止步于江西。去年6月,四川冕寧稀土礦,在經歷一年多的“糾結”后,迎來的“東家”并不是“眾望所歸”的中國五礦,而是江西銅業。
同樣的事還發生在今年8月,湖南稀土金屬研究院“婉拒”了中國五礦的并購要求,轉而尋求與有風電行業標桿企業――湖南湘電集團合作。湖南湘電集團董事長周建雄解釋稱,公司風力的發電機項目每年對稀土元素的年需求量大。
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8%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這既充分考慮了國際、國內復雜的形勢,又結合我國自身改革和結構調整的需要,是切合中國實際并有望實現的目標。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會比去年放慢,但增長的勢頭仍然強勁。第一,投資有望保持較高速度的增長。今年中國將實施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計劃,還將啟動水利、高速鐵路等“十二五”新開工項目。第二,在工資上升和個人所得稅改革等有利因素的影響下,中國城鄉居民消費支出將保持穩定增長。第三,發達經濟體復蘇,失業率逐步下降,需求有望回升,有利于中國出口較快的增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編制的第二期宏觀經濟指數顯示,中國經濟增速將在2011年二季度以后穩步回升。中國政府將經濟增長長期預期新目標定為8%左右,這既有利于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同時也為經濟結構調整預留了空間,有利于提高增長的整體質量和水平。
當前,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壓力仍然比較大,但我們有條件、也有信心在今年達到4%左右的調控目標。這主要是基于下面幾個方面的有利因素:第一,中國農業連續7年豐收,糧食供給充裕,糧食庫存率高達40%,遠遠高于國際通行的17%~18%的標準。第二,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加快,有利于從中間環節減弱物價上漲的壓力。第三,導致通貨膨脹的貨幣因素得到初步控制。2011年2月份,中國廣義貨幣增長率放慢到15.7%,低于16%的調控目標,單月新增貸款明顯降低,而且調控物價的政策組合還有比較大的選擇空間。預計全年物價水平將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
提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其重要內容和有效抓手的產業結構調整在“十一五”期間進一步得到改善,品牌影響不斷擴大,工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總體水平和競爭能力明顯提高。同時,中國也面臨著低成本優勢逐步削弱,創新能力不強,節能減排壓力加大等方面的挑戰。
針對這些突出問題,“十二五”時期,中國將繼續淘汰落后,鼓勵技術創新和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應用,使技術進步在勞動率提高和經濟增長中逐步發揮主導作用,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大力推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國政府提出現階段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目前中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正處在起步階段,需要堅持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并舉,發揮各種主體的積極性,搭建多元化融資渠道,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