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理名師課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教后反思;教學觀念;教學設計;教學過程;自身教學行為;教學反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9-051-01
新學期開始了,學校做出了一項新規定,老師的每節教案必須有教后反思。對于教了十幾年學的我和許多同事來說,是一件新鮮事,也感到挺麻煩的。課都上完了,再寫什么反思,還有必要嗎?但是領導要求,照做就是了。剛開始的幾節教案總是走出教室后,因為累不情愿寫教后反思,但是還是堅持了下來。靜下心來細想一下,發現寫出每節課的反思真的很有效。每節課后,及時反思自己當天的教學實踐,寫下教學后記:學生收獲了沒有?自己收獲了沒有?課程的哪一個環節處理得最好?哪一個環節還有待提高?在不斷的反思中,讓自己清醒地回憶教學過程,這樣才更有利于自己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糾正錯誤的藝術。不僅可以糾正學生的錯誤,也可以糾正教師在地理教學中的不當之處。有人說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夠成為一個名師,但是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以成為名師。進行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反思教學觀念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標準大力提倡的學習方式。而自主、合作、探究離不開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因此,領悟和研究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內涵與特征,不僅有利于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而且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更有利于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的提高。然而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觀念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往往只是簡單的重復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二、反思教學設計
教師為了實現有效的教學,地理課前都要對一節課進行精心“預設”,但在課堂實施時會出現多種結果:第一,事先的預設比較順利地“生成”了;第二.由于引導不得法,出現“預設未生成”的尷尬局面;第三,雖然教學出現了“意外”,但教師通過巧妙引導,獲得了“非預設生成”的意外收獲。如果教師課后能對這些結果和過程及時進行記錄、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就能對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獲得規律性認識,從而提高教學的自我監控能力。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后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于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
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三、反思教學過程
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能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在學習中將培養學生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例如以學習地理信息技術為例,在學習3S技術的工作原理,主要環節和應用領域時,我最初的教法是照本宣經,其結果是學生聽得很吃力,難理解,更不用說應用了。下課后我認真的反思了自己的教學,下一節課我一方面用相關例證向學生說明,另一方面也讓學生自己列舉身邊的例子,學生的課堂參與增加了,課堂氣氛活躍了,教學效果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增強學生的參與和動手能力。
四、反思自身教學行為
我們班中有一位學生地理成績較差,平時又特別調皮的同學,經常上課不認真聽講。一天下課他拿著作業本到我面前,小心翼翼地問:“尤老師,這道題怎么做?我接過本子,一看,見是涉及到地形區的識記,我就隨口說“自己去查地圖冊。怎么這么懶”。我這么兇的對待他,我想這個學生也許現在還會記得我當時那副兇巴巴的面孔。如果是位成績好的學生,我想我會心平氣和的幫他查地圖。靜下來想一想,我這樣做是不是太偏心了?事實上,我壓根兒就沒想過這樣做有什么樣的后果。我想他是用了很大勇氣才敢來問我,被我這么一吼,怕是弄巧成拙,本想他能改正不認真聽課的缺點,現在可能會使他更不喜歡聽地理課了。同時我也輕而易舉的把他的上進心給扼殺了。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為,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給予及時適當的肯定。
五、反思教學反饋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通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學生知識的知識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于作業練習。所以,我們的地理作業必須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我們不能僅僅為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的能力”,所以要側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名師的教師不是好教師。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我們距離名師就越來越近了。
參考文獻:
教師作為全班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和掌控者,組內研討的參與者,教師自身首先要對“小組合作學習”有正確的認識。“小組合作學習”是當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與方略。“小組合作學習是指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學習,以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要想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上發揮最大的作用,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組建學習小組
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之前,我把全班學生依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綜合全班學生地理成績排名、興趣愛好、性別比例、學生間關系等情況合理分配,分成6個學習小組,每組7-8人,把學生桌子拼成長方形圍坐,學生圍坐利于學生面對面地進行討論、交流。小組內部成員分工及分工標準:根據每個人的特長進行不同的分工:有組織能力的且成績較好的學生為組長;善于記錄的學生為記錄員;善于表達的學生為中心發言人;心思細膩的、為人正直為分數統計員,為了讓每一名學生都能都得到鍛煉,我會定期輪換分工角色,每個人都有發言、計分、評論等的機會,另外,在主要發言人表達之后,如果回答不對或者不完整,其他成員可以補充。
二、組織基于學案輔助下的課堂合作學習
課堂合作學習有利于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使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但合作學習以探究學習為主要形式,需要較長時間。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把所有的簡單的、復雜的問題都拋給學生,應該據教材的重點、學生學習難點,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設置出幾個(一般不超過3個)有合作學習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合作探討。
例如,我在上《氣壓帶和風帶》一節課時,把簡單的概念、規律放在預習案里。如《氣壓帶和風帶》這節我這樣設計預習案:①閱讀教材第33頁第一自然段,說出大氣環流與熱力環流的區別。②如果不考慮地轉偏向力力,假設大氣是在均勻的地球表面上運動的,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在圖上表示赤道和極地之間的熱力環流,并比較赤道和極地近地面氣壓的高低。這兩個預習問題讓學生課前獨立完成,課堂上學生交流后若還有個別學生不會,則教師組織讓其他組學生幫忙解決或者教師簡單點撥。我把本節的重點、難點問題:“氣壓帶和風帶形成和移動規律”設置為課堂探究案:①讀教材第34~35頁1、2、3自然段,結合圖2.10,嘗試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并在學案圖B、C(南、北半球上)繪制出來。②觀察圖中氣壓帶風帶的位置變化,嘗試完成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有什么規律?(以北半球為例)為什么? 并在學案中輔以文字、圖表幫助學生探究學習。對課堂探究案的運用,課堂上,我則先讓學生獨立思考3分鐘左右,然后組內成員交流5-8分鐘,達成一致,其間教師巡視指導,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探討后請幾個小組到前面展示,其他組點評并賦分,然后教師著重點撥方法、規律,教師在此時采用傳統的講授方式點撥,能使學生的合作學習得以升華,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規律、原理。盡管課堂上全員參與,進行了激烈的交流、討論,但是,仍然有些重點知識,學生掌握不太好,我則設置了幾道問題放在鞏固案里,學生課后根據自身狀況,或進行練習或進行自我檢測。
三、進行及時的課后反思
記得哪位名師曾說過:教一輩子書可能成不了名師,但是,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這句話足以道出教學反思對教師的成長、對課堂效率提高的重要性。
新的課程理念下,我覺得教學反思可以從學案的設計、使用,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學生的課堂學習等三方面來進行,如課堂探究案第一個問題的設計,也是在上過一次課后,感覺不太妥當,經過組內老師集體備課交流,最后確定重新更正為:學生在南北不同半球上繪制大氣運動狀況,看似問題不同,實質大氣運動是一致的,這樣一個小小的改變,全班同學討論的內容在形式上不一樣了,能夠培養學生遷移、舉一反三的能力。在指導學生方面,我發現30°N(S)附近大氣的運動情況即使在我講解之后,仍有學生搞不懂,現在想想若能制造一個0°~30°N大氣運動的立體教具,效果肯定事半功倍。
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也遇到了許多問題,使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受到影響,如:第*小某組學生討論不積極,時間過去了,卻沒有得到結論。這個時候,課后我會及時跟組長溝通了解情況,必要時,組內人員分工需要再次調整。總之,及時的、有效的課后反思能不斷提升教師業務能力,也使地理課堂實效性逐步提高。
四、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一,轉變觀念,重視地理教學
教學改革不僅是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
要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和學生都要喜歡地理課。教師就要從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要求出發,必須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地理教學,要將“主”“副”課的錯誤觀念徹底從我們的頭腦里清除,樹立地理學科就是基礎學科的觀念,把地理教學就像我們對待語、數、外一樣用心去教。
學好地理對學好其他學科有百益而無一害。我們只有用一顆積極進取的心去重視地理學科的教學,用一顆對學生將來負責任的心去對待地理教學,學生才能因此關注地理,用心去學習地理,才能積極主動探索地理知識,課堂教學的效率就會提高。
二、精鉆細研,認真備課,打造高效課堂
1.備學生:要充分了解學生現有的地理知識和水平,知道小學哪些學科與地理有關,學生生活周圍的事物哪些與地理緊密聯系,學生從中能感受多地理知識?
只有對學生全面的了解,才能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選擇恰當的教學切入點,尋找好課堂教學的突破口。
2.備課時應注意加強各學科的整合。地理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涉及到初中各門學科的知識。地理課本上的各種圖表:如統計圖中的折線圖、條形圖、扇形圖,氣溫、降雨變化圖等都與數學相關;古詩如“九曲黃河萬里沙,”“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都與地域特征、氣候、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地理中涉及到的環保、世界熱點問題、民風民俗、人文經濟等都與政治、生物、化學、物理、歷史等學科內容緊密聯系,千萬不可把地理孤立起來,就地理教地理,教死書,死教書。
3.備課時應充分發揮地圖在教學中的作用。地理教學中應讓學生學會看圖、識圖、用圖。《地理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閱讀地圖,使學生養成讀圖、用圖的習慣,培養學生在地圖上獨立獲取新的地理知識的能力。”所以,老師要充分發揮地圖冊的作用,在課堂上,通過它來訓練學生讀圖,用圖的習慣,通過它來檢驗課堂效果。對抽象性強的地圖,可形象作比。如解讀中國政區圖:陜西像數字“尸,山西像平行四邊形,臺灣像一艘船,黃河像“幾”字,黑龍江像一只展翅飛翔的天鵝,我們甘肅像一把胡琴等。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能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增強對地理知識的記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備課應結合學生身邊的事,滲透新聞,從當今世界熱點問題拓展教材內容,使教學生活化,具有時代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造高效課堂。結合5.12地震,東南亞海嘯,舟曲泥石流,西南干旱等自然災害,讓學生在了解這些災害與地理關系的同時,也讓他們知道發生這些災害的原因,今后我們從哪些方面去預防這些自然災害。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又加深了學生對人與
自然應和諧相處的理解。在學習珠江三角洲這一節課時,如果讓學生觀看有關改革開放三十年成就的電視片段,學生就會感受到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會認識到改革開放戰略的重要性,就會激發起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結合實情,優化課堂結構,打造高效堂課
一、《地理教學論》課程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課程尚未得到學生普遍重視
目前地理科學類專業的本科生較重視對地理學科專業知識和教師教育實踐課程的學習,對于教師教育理論課程的學習不夠重視,所以本課程未能像其它專業主干課程一樣得到大多數學生的足夠重視。對課程學習的輕視,會導致學生出現對現代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的缺乏,對中學地理教育與教學的研究能力相對薄弱,對地理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缺乏系統而深刻的了解等弊端,這可能會使得他們在未來的地理教師職業崗位競爭中處于劣勢,甚至會出現在其走上教師崗位的一段時間里,適應期過長、地理教師專業成長受到影響等問題。
2.教學內容缺乏創新
《地理教學論》和當前的地理課程改革聯系緊密,是一門動態發展的課程,然而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多以書本為中心,以致教學內容不能及時更新、與學生的興趣與需求脫軌。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也應處于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中,教師除講授本課程的基本理論外,也應時刻關注社會和地理基礎教育發展的新理念、新方法等,順應基礎地理教育改革的發展。同時應加強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學習需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以利于課程教學的順利進行。
3.教學手段陳舊單一
課程學習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今后的教學實踐中。目前本課程的教學手段還比較單一,停留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層面,沒有突出學生的自主參與、樂于合作、勤于動手等能力的培養。在課程學習上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并未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這容易導致學生不能充分體會到理論知識的實際指導價值,理論與實踐脫節,忽視本課程的學習。
4.探究意識培養不足
在課程教學中,教師仍然有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學習偏重于知識的積累、結果的掌握而忽視能力、方法、態度的培養、忽視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與結論獲得的認識策略實施過程,對學生探究意識的培養不夠。重說教、輕養成,重教化、輕內化,并將學生置于假想的理想環境之中,脫離現實,因此學生對課程的學習也就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層面,對“為什么”、“怎么樣”這兩方面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也不會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思考。
5.忽視價值引導與人文關懷
在對一門課程進行教學時,教師除了要傳授本門課程的專業知識,發展學生的人文素質與人文精神也尤其重要,這需要教師更多的價值引導和人文關懷。雖然相比科學精神,人文關懷的直接影響體現得不明顯,但其對人的影響卻至關重要,甚至會影響終生。忽視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學生跟教師也缺少“對話與交流”,容易造成學生主體價值缺失、人文素養單薄,對其今后教師生涯的發展不利。
二、《地理教學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
1.優化課程內容結構,轉變課堂教學范式
基于“教學學術觀、教學民主觀、教學協作觀”的教學理念,根據課程性質和學生學習的基本特征,以“認知反思-情境體驗-生成發展”為框架來架構課程教學范式。通過專題講座、問題研討、名師示范等形式,加強學生在地理教師職業素養、地理課程標準解讀、地理教師專業能力方面的認識與反思,激發學生專業發展的動力和熱情;通過微格訓練、任務驅動、小組合作交流等形式建立學習共同體、開展情境體驗和行動研究,培養學生的地理教學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學生地理教師職業技能的提升;通過自我評估、展示交流等形式來體現學生的教學反思和教學行為的生成和變化。上述三個環節并非線性,而是相互關聯并整體體現在課程的各個教學活動之中。課程設置將理論性內容與實踐性內容加以融會貫通,有創意地設計課程結構框架,豐富課程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個性活力,以達到教與學的相互促進。
2.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升綜合實踐能力
培養應用型教師人才要高度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基礎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的相互融合,通過具體實踐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具體操作上,通過建立學習共同體,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對地理教師專業理念、地理課程改革等理論知識進行專題研討;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展開地理教材分析、地理教學課例研討、地理課堂模擬實訓等實踐性內容學習,以學生實踐性任務的體驗、完成和展示來檢驗和總結其學習效果;通過教師引領、校友經驗交流、名師講座、在線交流、網上名師工作站的學習等活動來逐步培養學生的教師專業發展意識,使學生主動建構自主、探究、實踐的學習體系。
3.深化過程學習體驗,實現評價主體多元
一、何謂反思
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實踐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動、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著自己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在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葉瀾教授說:“一位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因為寫教案只能獲得經驗,而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教師如果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教學水平的提高將大受限制。
二、反思什么
1.反思教學觀念
教學觀念是我們組織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由于以前自己做學生的時候接觸的是教師講學生記,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教師是教學的主體。而現在進行的新課改要求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要求處處以學生為中心,要有一個比較成功的課堂,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而且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的目標。課程標準中有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系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2.反思教學活動
對教學活動的反思,包括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教學效果三個方面。教學內容的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展開前,需要對教學內容本身進行反思。教學方式的反思是指教師對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工具、方法、時機等適宜程度的總結,目的在于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回溯,發現問題和不足,探尋更好的方案。教學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對整個課堂教學所取得的成效的價值判斷,包括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受益狀況,也包括教師自身教學經驗的提升狀況。
3.反思教學經驗
教學經驗的反思是對個人教學經驗進行提升,最終形成個人的教學特點。如果教師不去挖掘教學反思的判斷、反省與批判功能,教師的教齡再長,教學經歷再豐富,也不一定成為個人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把他的經驗升華為真正的、富有個人氣息的經驗,并且不斷使自己的經驗體系得到完善。
三、怎樣寫反思
1.反思寫成功之處
課堂中臨時應用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井井有條的板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的設計,一個恰到好處的案例,一道得意的測試題······把它們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還可以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2.反思寫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之處。例如,備課時理解上出現的偏差,教材的把握不準以及教學設計上的不完善,學生在課堂上的疑惑或者不理解。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后再教學時的參照物。這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師鉆研教材、研究學生,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師在反思中提高教學水平。
3.反思寫教學機智和學生智慧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可能是一段精彩的師生對話也有可能是一個有感而發的問題,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遺憾不已。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問題、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
4.反思教學中的疑難點
疑點可能來自教材的編寫方面,可能來自對某個知識點的不完全理解,可能來自課堂上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也可能來自學生的異常表現以疑促思,有利于教師積極主動地學習教育理論,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水平。
5.反思教學設計的形成過程
一堂好課的背后肯定有旁人不了解的艱辛和努力,把自己的備課過程、資料收集過程、修改過程再現出來,有利于自己不斷總結提高,更有利于別人熟悉備課過程、設計思維過程,從反思中獲得比一堂課更好的收獲。
6.反思對教學過程的改進建議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是沒有止境的追求。即使是一堂成功的課,也會有許多值得推敲、改進的地方。例如,有沒有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于形式?討論是否富有成效?有沒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的變化?課后冷靜思考回顧、仔細梳理、深刻反思、無情剖析,并對癥下藥,才能找出改進的策略,并獲得較好的上升空間。
當然了,寫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很大的收獲。
關鍵詞: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
高三地理教學知識繁多,在短期內要把高中三年的地理知識進行分類、整理,需要著重訓練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高考注重的是對綜合能力的考查,通過采取能力立意的方法考查學生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題目多具有創新性、多變性。對此,教師在高三地理教學中應當更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的培養,根據考試大綱、當前熱點問題制定教學計劃,在課堂上多進行真題演練,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技巧和能力,以正確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
一、地理學科的重要性
地理由于知識難度較深、跨度較大,常常被稱為“文科中的理科”,甚至在高考中,文科考生們常說“得綜合者得天下,得地理者得綜合”,雖然言過其實,但卻實實在在地反映了一個問題:地理在文科三門科目中至關重要。歷數多年高考,由于文綜地理考試失利,含恨落榜復讀的文科考生大有人在。在文綜三科中,政治、歷史能拉開的差距往往不大,而地理卻是制約著文綜分數高低的關鍵,老師教得好,學生學得好,便會使學生在地理上突飛猛進,取得高分,從而取得優勢。總之,地理對文科考生十分重要,關系著整個高考的成敗,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正確的引導是學生學好地理、考出好成績的保障。
二、如何有效實施地理教學
1.對課堂教學流程進行優化
高中課堂教學好比是挖井,老師好比是挖井人,學生好像是喝水人。挖對地就能喝到水;挖不對地方,就是白費力氣。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挖井需要系統的理論指導,不能瞎挖。課堂教學亦如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將側重點放在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將所有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學會活學活用、了解高考、征服考試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在授課前做好備課,在教學中也應采取解說和引導的方式,對每一個知識重難點都要進行細致的講解,適時開展真題演練,遇到有難以解決的問題,要不斷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打開解題思路,做到“探中有練,探練結合,有學有做,有做有查”,并幫助學生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合理安排時間。如此一來,老師能挖出水,學生也能喝到水。
2.做好課后反思
所謂課后反思,就是教師在課后對課堂上的教學過程和效果進行審視、分析,從中找出不足之處。要教好學生、實現有效率的教學,進行課后反思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通過對自己教學過程的回顧、思考,才能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和錯誤,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發掘新的教學理論,并在實踐中領會、摸索、融會貫通,使其成為系統的教學理論、方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說明學習不僅僅要下工夫,更需要動腦筋。課堂教學也是如此,要想教好學生,提高教學效率,加強自身的專業技術素質,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反思自己。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腦能力,最終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朱琳.高三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索[J].學苑教育,2011(15).
[2]叢菀,齊瀟瀟.有效教學:課改成功的基石[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8).
[3]胡玲翠.論課堂教學雙方的有效互動[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11).
[4]趙立恒,黃家云.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有效性探索與實踐[J].世界教育信息,2010(12).
關鍵詞: 開放 引導 平等 自主 初中語文
我國著名的語文專家呂叔湘先生指出:“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不是傳授語文知識。”因為傳授的語文知識是“魚”,而培養語文能力是“漁”。魚有食盡日,“漁”無用完時。因此,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筆者從事初中語文教學30余年,以親身經歷、見聞、感悟,并借用“名師課堂”,演示培養初中生語文能力的思路、方法、步驟,以及初中語文教學“五要素”。
一、解放課堂,開放思想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的那種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地退步。”
筆者有幸聽過一位名師的課:名師上課先發課文《海燕》的講義,讓學生根據講義和課文尋找知識點,準備當“小先生”。學生開始忙起來。名師一邊按人檢查,一邊小聲答疑。20分鐘后,先后有12位“小先生”爭得上臺機會,分別根據講義有所發揮地講了《海燕》的寫作背景、象征意義、修辭手法、寫作技巧、三個畫面、思想感情、社會影響等知識點。兩課時90分鐘,名師在講臺上只用了10分鐘,講解了意象與意境,回答了一個問題。
課堂奇觀:誰當“小先生”不是老師決定的,只看誰捷足先登。“小先生”講得不好,同學們就“捂耳朵”,“小先生”只好半道下臺;“小先生”講得好,同學們會高舉大拇指表示祝賀。檢查課前作業背誦《海燕》時,名師要率先垂范,可惜出錯,被“捂”下臺,不好意思地回到后座。
課堂花絮:有學生問:“您的講義有點兒籠統。我就不明白,海燕為什么那么渴望革命?”名師回答:“海燕是革命精英的形象。他們渴望革命,有的向往自由、要追求真理,有的饑寒交迫、要改變命運,有的……”學生調皮地打斷:“再具體點兒。”名師溫和地點了點頭,沉思片刻,話鋒一轉,語調緩緩地說:“好吧,再具體點兒。如果上學有車接送,肚子里有牛奶、面包,更甭說有三明治、肯德基喲,他們也許就不渴望革命嘍。”學生笑了。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因此,那些沒有學習自由的初中語文課堂要解放,那些沒有創新意識的語文教師思想要開放。只有“放”,教學才有生機,課堂才能活躍,學生才會提高語文能力。由此看來,要“活”,只有“放”,一放源頭活水來。
二、放亦有道,引流入海
“名師課堂”,思想開放,成績斐然;大膽不等于盲目,要認真研究授課對象;創新更不是胡來,要有確實可信的科學依據和實踐經驗。放亦有道,這個“道”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般原理。
初中生好說好問、好奇好動。他們的“好說”是語言操練,“好問”是語言溝通,“好奇”是語言認知,“好動”是語言體驗。這是年齡、生理、心理的階段性特征,也是生活、生存、生命的天然需求。語文教師要重視這些特征,合理地滿足這些需求,并根據這些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法。
這個“道”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這是對初中語文思想政治教育層面的要求;因人而異地輔導初中生,因地制宜地開發課程資源,因勢利導地疏通教學渠道,達到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目的,二者構成初中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
這個“道”,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普遍規律。一般的初中語文課堂都有幾十個學生,就像幾十條激流在這里匯聚,青春躁動,思想澎湃,時有洪瀉之虞。防?學生的思想漏洞防不勝防;堵?初中語文課堂就會成為一潭死水。放,無疑是正確的。但絕不能放任自流,任其泛濫成災。只能靠“疏”,引流入海。要“疏”就要摸清初中語文教學規律。初中生的階段性特征、天然性需求、語文興趣、語文能力等因素,與教師的教學思路、授課方法、改進措施相互作用,形成初中語文教學的普遍規律。初中語文教學對象各有差異,教學環境錯綜復雜,教學之道千變萬化。“引流入海”要順“道”而行,也就是要尊重初中語文教學的普遍規律。
三、師生平等,教學相長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至圣先師尚且如此,更何況初中語文課堂。面對青春的活力,年輕的思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他們的學習訴求和價值取向。
如何做到師生平等?仍以“名師課堂”為例:面對學生的發難,“名師溫和地點了點頭,沉思片刻,話鋒一轉,語調緩緩地說:‘好吧,再具體點兒’……”名師要率先垂范,可惜出錯,被“捂”下臺,不好意思地回到后座。此景此情,人們看到并體會到了名師的語言幽默、態度友善、心胸寬容、對人尊重、作風民主,這就做到師生平等。
《Y記?學記》曰:“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初中語文教學亦是如此。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自己的不足就會找原因,教師在教學中受到困擾就要想辦法。學習難點的解決過程,教與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會得到提高。教師要努力發現學生的優點,認真總結自身的不足,從而提高教師素養,提高教育素質,提高教學水平。
四、獨立思考,自主學習
思想是語文的靈魂,語文是思想的身軀,靈魂主宰著身軀,二者不可分離。思考是個體思想內在的活動過程,自主是個體人格外在的表現形式,二者都不可取代。著名教育家羅杰斯認為:“凡是教師能夠講述的,能夠傳授的知識,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無用的知識;只有學生自己發現、探究的知識,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識。”他直接指明知識獲得的唯一途徑,那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
初中生正處在世界觀與學習思維形成時期,他們的思想活動正從模仿型轉向思考型。提倡初中生在語文學習中獨立思考,是為了適應初中生年齡、生理、心理、身心成長的需求,也是促使初中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
強調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很有必要。像“名師課堂”那樣,讓學生自己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場合、機會,設計的思考題目要適合他們的程度、廣度、深度,要有豐富的想象空間,隨時隨地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其習慣于此道。
讓學生自主學習是對其人格的尊重。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對自主性較弱的學生給予鼓勵,自主性較強的給予激勵,自主性較優的給予獎勵。比如:讓學生課外閱讀,讀時下批注,讀后寫心得,開座談會。座談時,教師點評,學生討論,民主評優。這就會形成良性競爭,最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獨立思考與自主學習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獨立思考的思維與自主學習的行為交叉循環、互相作用,推動著學生的語文能力的不斷提高。
五、點化點撥,活學活用
葉圣陶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句話的意思可以引申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失時機地進行點化、點撥,引導學生對所學語文知識活學活用。“點化”是指語文教師用語言對學生M行啟發指導,它具有抽象的認識性。如前文“……如果上學有車接送,肚子里有牛奶、面包,更甭說有三明治、肯德基喲,他們也許就不渴望革命嘍。”學生笑后,就會感悟到名師話里有話,內含深意。引而不發,促使學生思路自開。“點撥”,是指語文教師針對具體問題對學生進行指點。例如:有的學生描寫當搬運工的父親:“吃力地背著大包,腰都快壓彎了,一步一步地走向車廂。”名師指點:“‘彎’,‘一步一步地走’,不足以體現‘吃力’。‘彎’改為‘折’;‘一步一步地走’改為‘一點兒一點兒地挪’,你看怎么樣?”學生思考后認為改得好,逼真地再現了父親艱辛的形象。
綜上所述,解放課堂、放亦有道、師生平等、自主學習、活學活用等五個方面的內容要點,構成初中語文教學“五要素”,它環環相扣,循環交叉,相互作用。
參考文獻:
[1]呂叔湘.論語文教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7.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初中語文課程標準[S].2011.
【摘 要】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對地理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地理教師注重自身的專業發展,重視自身綜合性的培養,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努力。文章通過列舉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發問的實例,對地理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出了幾點反思與建議。
關鍵詞 發問;專業成長;地理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06-0061-02
站在三尺講臺,與一雙雙充滿求知欲望的眼神碰撞,心情是澎湃的,神情是亢奮的,有種“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氣勢——這是筆者未走上但即將走上講臺時的憧憬。其實這種憧憬一開始就沒有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教師不是教學的主角,不可唯我獨尊,搞一言堂,教學是一個雙向活動,包括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新課程理念一直強調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即打破傳統的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至于怎樣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根據學生學情做策略性探究實驗,并不斷進行反思、總結。筆者通過對失敗的教學活動進行反思,調整教學策略,注重課堂教學的激趣引導,構建輕松、民主的課堂氛圍,在此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發現學生在課堂上制造出的驚喜,即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學會了思考、質疑,能自主地探究地理問題。
一、學生的質疑
1.學科聯系式發問。地理學科是兼具自然與社會雙重屬性的綜合性學科,中學地理教學內容涉及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等各個學科的知識點,尤其是地理必修1模塊的自然地理內容,涉及到的數理方面的知識很多,學生要從初中簡單的地理現象的認識上升到抽象的地理規律及原理的認識,難度比較大,筆者在本模塊的教學中經常遇到學生的學科發散性發問。
在三個假設情境下,即考慮:①地球表面是均勻的;②太陽永遠直射赤道;③在地球自轉的條件下,全球的大氣不是在做簡單的單圈環流運動,而是形成三圈環流,使近地面形成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對該內容的講解,筆者認為應該可以加深學生對氣壓帶和風帶氣流運動形式的認知,因此,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如果用相同的氫氣球在不同的氣壓帶進行施放,上升最快的地區是哪個緯度地區?”學生通過剛學的知識很快排除了極地高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但對于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的選擇,大多數學生憑直覺認為應該是赤道低氣壓帶上升最快,原因是受熱最多。顯而易見,學生對兩個低氣壓的形成已經有所掌握,即一個是熱力原因一個是動力原因。為了加深學生對熱力因素的理解,筆者結合學生配套的陽光課堂練習冊P36中的“北半球氣壓帶、風帶剖面圖”進行了分析。
此注引起了學生的關注,筆者進一步解說對流層的高度主要取決于該緯度地區受熱氣流上升的最大高度。這時,一個學生對此提出了質疑:“老師,赤道地區不是地心引力最大嗎?地心引力最大難道不會對氣流的上升起到阻礙作用?”筆者:“你問題提得很好,一是你認識到氣流的垂直運動不但受熱力因素影響,也受動力因素影響;二是你懂得活學活用,將剛學習的物理知識運用到地理學科中來,大家鼓掌鼓勵一下。”該學生雖然對地心引力的知識存在錯誤的認識,但筆者首先對其發散性思維予以鼓勵,以激發其思考的積極性。然后再指出他的誤區,即地心引力是赤道地區較小,兩極地區較大,對該部分物理知識再為他們進行簡單說明,同時引用“地球重力偷魚”的故事加深學生對地心引力的形象認知,指出熱力因素對流層的高度影響最大。
2.知識前后銜接式發問。教師都希望學生遇到問題時先進行思考,并聯系所學過的相關知識嘗試解決問題,或者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有效地把學習從一個問題遷移到另一個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多數教師在講解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時,都會適當結合日常生活實例,如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的形成,以加深學生對這一原理的認知。筆者在引導學生思考城市和郊區的受熱狀況時,發現多數學生對于城市地區頻繁的人類活動,如汽車行駛中燃燒放出帶有大量熱量的尾氣,鋼筋水泥等建筑材料鑄就的“城市森林”的吸熱使城市氣溫明顯高于郊區的地理現象都能理解,但一個學生卻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在大氣的受熱過程中,地面對太陽輻射有吸收的作用但也有反射的作用,因為城市硬化面的反射率大于綠地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這樣對城市白天的氣溫有沒有起到降低作用?夜晚的時候,鋼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散熱也來得快,城市風是否與海陸風一樣有晝夜風向的變化?”對于該生的提問,筆者對他能聯系前面所學的大氣受熱知識提出質疑表示欣賞與鼓勵,這個問題也暴露了教師“地面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的知識點沒有講解透徹。對此,筆者之后對此部分內容的講解中,就結合一些地理數據來說明問題,即視進入地球的太陽輻射量為100%,進入地球大氣層能被地面吸收的占47%,而被地面和大氣反射回宇宙空間的占34%,即強調吸收的作用大于反射作用。
3.聯系生活實際式發問。地理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經過初中地理知識的學習,知道何為地理現象,也對生活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地理現象提出質疑。教師在講解風的形成過程中,講到近地面風的形成涉及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三種力的作用,其中,影響風力大小的是水平氣壓梯度力和摩擦力。一般而言,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力就越大,摩擦力與空氣密度和地面粗糙程度有關,摩擦力越大,風力就越小。這時,一個學生提出疑問:“老師,冬天的時候我們站在教室門口,風比較大,是不是受教室內外氣壓梯度的作用,同時教室門沒關,對風起不到阻礙作用,算是與摩擦力小有關嗎?”《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要引導學生聯系身邊的生活實際發現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該學生在教師總結三個力對風的作用后,立馬結合生活實際提出疑問,這是非常值得表揚的。為此,筆者在對其所提出問題進行講解的基礎上,再適當地引導他們思考、總結、歸納影響風力大小的因素除了水平氣壓梯度力和摩擦力外,還有距離風源地的遠近及受地形影響形成的風的“狹管”效應,可以起到進一步的激趣啟發作用。
在自然地理教學中,學生發問的類似例子很多,諸如“亞歐大陸西岸為什么沒有形成季風氣候?”“為什么地震波遇到軟流層時橫波沒有消失?”“極鋒中,極地高氣壓流出來的冷氣流與暖氣團相遇后去哪里了?”等等,這些問題有些是教師備課時所沒有考慮到的問題,經學生提出質疑,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有很大幫助。
二、教師的反思
《禮記·學記》有載:“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教學相長”闡述了教與學的辯證關系,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即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方面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得到提高。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筆者明白了“教學相長”的真正內涵,同時也對地理課堂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發問提出以下幾點反思后的建議:
1.增強自身的專業知識。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眼里的教師應該是一位聰明、博學、善于思考、熱愛知識的人。”要做一名讓學生信服的教師,教師自身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尤其是綜合性、區域性較強的地理學科教師。即地理教師一要具有較強的地理學科知識、直接支持和維持教學的地理課程與教學論知識;二要具備作為教學必要條件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以及相關的其他領域的知識;三還要豐富自身一些當代的科學和人文方面的知識。只有在地理教學活動中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巧妙結合,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地理求知欲望,讓學生愛學地理。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地理教師開展地理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進行策略性教學,一些學生側重科學的地理,具有自我探索意向;一些學生側重生活的地理,喜歡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一些學生側重文化的地理,喜歡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地理的綜合性特征都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地理學習需要,關鍵在于教師要博學多才,面對不同學生的發問都能做到從容應對。
2.需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根據地理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教學技能可分解為導入技能、提問技能、演示技能、板圖板書技能、組織技能、講解技能、強化技能等。學生在地理課堂中對教師的發問說明他們有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中,并進行了積極思考,這種學習習慣應該予以表揚并加以培養。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優化提問策略,根據特定教學環節設置有效提問,一步步引導學生發現地理問題,思考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所以地理教師要注重提問質量,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即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創設情境讓學生想問,注重思維過程讓學生會問,由此讓學生會學地理。
3.需反思自身的教學實踐。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最多只能是膚淺的知識。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華東師大葉讕教授也認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堅持寫三年的教學隨筆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可見,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教師在教學反思過程中要牢記自己的不足,同時也要記住自己教學的閃光點,在課堂教學中珍視與學生的互動,捕捉學生的思維漏洞或創造性思維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學生在課堂中積極主動地發問,是教師一筆寶貴的財富,教師應當注意保護和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地解決他們心中的疑問,并以學生的疑問為突破口,捕捉學生“智慧的火花”與“靈感”,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以此推動學生不斷發現新問題,使學生勇于質疑,善于質疑,樹立“不惟書,不惟上”的探求精神,教師自身也要加強自身的修養,促進自己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夏志芳,張繼紅.地理課堂教學行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地理課程標準研制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
請教同級和其他級的許多老師并對這一“洋”與“土”進行對比后發現,“洋”課上得異常開放、精彩,很有新意,但透過熱鬧與精彩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學生在這樣的一堂課上,很多的思考是不充分的,很多學生被課件中的動畫、音像迷住了。而沒有去注意所學的內容。“洋”課沒有根據內容設計課件,而是依據做“課件”的特長設計了內容,本末倒置,不利于知識的掌握。而“土”教學雖然沒做課件,但用了很多“土”教具,學生在課堂上自己動手、動腦,實際操作了這些教具,真切地體驗了知識產生的過程。掌握了所學的內容。
那在實際的教學中是弈“洋”從“土”呢?還是“土”“洋”結合呢?名師的講課給我們的啟發是很大的。
前不久,在“榆林市全國名師最新教育教學成果展示與教師成長研討會”上,聆聽了北京市昌平小學校長柏繼明、特級教師王麗娜教師的示范課感受頗深。原以為北京來的,那肯定是最前沿、最現代的,也許全是洋的教學。一聽課卻截然相反,他們全是樸樸實實的講解,柏校長講時,只放了一分鐘的一段錄像。而學生卻在老師的引導下,整節課都是在創造地學習,很好地掌握了統計的方法;在講《圓的周長》時,她運用多媒體出示了一個圓,然后為了讓學生猜想一定的范圍,又以這個圓的直徑為邊在圓外畫了一個正方形。最后通過柏校長的提示:“周長和邊長有倍數關系。”學生猜出圓的周長與直徑有倍數關系,最后驗證。學生一節課學得輕松、愉快。新知掌握得很好。
王麗娜老師上《確定位置》一課時。也沒有依靠多媒體的渲染。而是用游戲引入新課,和學生在游戲的同時交流學習,而學生在她的引導下竟然自己創造性地表示出了行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