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財務共享建設路徑范文

        財務共享建設路徑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務共享建設路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財務共享建設路徑

        第1篇:財務共享建設路徑范文

        【關鍵詞】 資金集中支付; 分級授權式; 財務公司; 共享服務中心

        一、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背景

        2010年開始,基于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的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轉向“穩健”,而“十二五”期間,電網投資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資產負債率也將持續攀升,公司的融資壓力和融資難度較大,融資成本也將隨之升高,因此,挖掘內部資金潛力是破解融資難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此背景下,廣東電網必須進一步加強資金集中管理,通過資金集中管理實現對企業資金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從而充分利用和發揮企業的整體資源優勢,達到優化資金收支結構、降低資金成本、防范經營風險、增強企業盈利能力的目的,實現電網企業長期可持續性發展。

        (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如下:第一步,南方電網資金集中管理要求解讀,為廣東電網資金集中模式選擇指明方向和要求;第二步,資金集中支付的理論研究,為廣東電網資金集中支付模式的選擇奠定理論基礎;第三步,資金集中支付案例研究,為廣東電網資金集中支付模式的選擇帶來同行業的先進經驗;第四步,廣東電網公司資金集中管理現狀調研,為具體模式的選擇奠定實踐基礎;第五步,資金集中支付管理模式建議,為廣東電網資金集中支付選擇合適的模式;第六步,資金集中支付建設路徑規劃。

        二、資金集中支付模式研究

        (一)南方電網資金集中管理要求解讀

        南方電網財務管理職能戰略中,將資金集中管理作為財務管理職能的戰略重點之一,基本思路是“通過收入按日歸集、支出計劃管控、資金融通調劑、融資統籌管控,構建‘高度集中、分層管理、全面監控、安全高效’的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模式。”發展要點之一為實行資金集中支付。要求“推廣財務公司延伸結算,建設資金集中支付平臺,按照先試點、再全面推廣的原則,逐步推廣資金集中支付。”不僅明確提出要推廣資金集中支付,而且要求采用財務公司的組織形式,并且要建立系統平臺,這對廣東電網開展資金集中支付的具體形式指明了方向。

        (二)資金集中支付的理論綜述

        1.資金集中支付的概念

        資金集中支付制,是資金集中管理中的一項重要管理內容,通常企業將所有的資金都納入集中賬戶體系管理,收入歸集到總部資金賬戶,支出通過總部集中管控的賬戶體系支付到商品和勞務供應者或用款單位。它是企業資金管理的一種模式,是一項重要的財務管理工作,能充分利用企業整體資源優勢,發揮企業對資金的計劃和管理;同時,對企業加強資金監管、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管理水平、增強競爭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2.資金集中支付的主要模式

        (1)財務部模式。企業的現金管理由財務部統一負責,企業并沒有分立獨立的資金管理部門,企業總部和下屬分子公司的資金各自獨立管理和操作,資金高度分散。

        (2)資金部模式。資金部成為獨立于財務部的部門,可以采取多種集中管理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有統收統支方式和撥付備用金方式。

        (3)結算中心模式。企業和下屬分子公司雖然仍然保留獨立的財務和資金部門,但是現金管理工作主要通過結算中心來辦理,實行高度集中的資金管理。

        (4)共享服務中心模式。企業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將財務和資金部門的一部分操作性職能轉移到共享服務中心統一處理,共享服務中心為企業總部和下屬分子公司提供統一的應收應付賬款管理服務和日常的資金操作。

        (5)財務公司模式。企業和分子公司仍然保留自己的財務和資金部門,但是絕大部分的資金管理業務都通過財務公司辦理。

        (三)資金集中支付案例研究

        1.某大型國有電網公司資金集中支付

        某大型國有電網公司在推行資金集中管理過程中,資金集中支付采取財務公司與分級授權資金部模式,總部資金實行集中管理、預算控制、分別支付的方式,取消內部單位之間資金層層劃撥,避免內部各環節的資金沉淀。構建網省公司“統一預算、分級支付”的支出管理模式,明確分級支付項目和限額,加強對分公司自行支付項目的監管,實現網省公司大額資金集中支付,業務原則上通過開設在財務公司的結算賬戶辦理。

        2.江蘇電力資金集中支付

        江蘇電力的資金集中管理中,采取財務公司與分級授權資金部相結合的模式,實現資金集中支付,采取重大支付先行,分階段逐步實現全業務分級支付的策略。第一階段對采購物資的貨款、購電費、財務費用等三項重要支出實現了集中支付;第二階段,進一步擴大資金集中支付的業務范圍,大部分業務實現了全省集中支付。

        3.中國移動資金集中支付

        中國移動資金集中支付建設的思路是,采取結算中心與分級授權資金部相結合的模式,加強省級層面的集中支付,使支出資金得到集中、有效的控制和監督;明確地市公司的支付范圍,規范并減少分散支付的情況;建設銀企互聯系統,并利用網上銀行,為資金管理提供支撐。設立財務核算中心,負責款項支付。

        (四)廣東電網公司資金集中管理現狀調研

        1.資金集中支付情況

        本文以抽樣現場訪談和全面問卷調研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廣東電網公司省本部、地市供電局、縣級供電局及非供電子公司,開展調研和訪談。廣東電網基本建立起以地市及其他分、子公司為依托的資金集中支付體系,建立了月度資金計劃報批制度,資金支付實現支出賬戶零余額管理。

        2.資金集中支付具有較大提升空間

        (1)資金集中支付程度

        通過對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連續6個月各單位支付情況的調研發現:除一些要求必須在本地支付的業務外,多數單位月均資金集中支付程度低于90%。分散的支付方式下,使得資金管控風險點多且分散,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以防范資金流失,管理成本高。

        (2)資金計劃準確率不高產生的資金備付量

        資金計劃準確率不高直接影響備付金的儲備規模,過量的備付金將產生額外的資金沉淀成本。通過對2011年5個月廣東電網全轄資金計劃準確率的考察發現,多數地市供電局、縣級子公司、非供電企業子公司的單月資金計劃準確率達到95%,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資金備付量,降低了支付效率。

        (3)現金支付造成的資金沉淀成本

        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各單位月均現金使用量2 055萬元,平均每個單位月均現金使用量23萬元,員工借款形成的資金沉淀8 182萬元。按2011年8月,銀行活期存款與同期六個月期貸款利率差5.6%計算,該部分資金沉淀的機會成本約229萬元。

        (4)人員工作量壓力大

        通過對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連續6個月,各單位在資金預算、資金計劃、資金支付及銀行對賬的工作量調研發現:在資金支付相關工作中,全省月均工作量 28 314.77人天,按每月21天折合約1 349人,目前全省涉及資金支付的財務人員677名,與標準人員數量差672人,工作壓力大。

        (5)信息化支撐不足

        資金計劃的上報、批復、業務控制沒有形成系統化機制:目前資金計劃的上報及匯集需逐級編制表格,人工進行數據匯集,每月重復工作量大;一些單位資金計劃審批之后,不能直接應用于對支付業務的管控,在支付時需要資金管理人員人工比對進行調控,并且通常按資本性和經營性總量進行控制,一些單位在支付時沒有與資金計劃的核定額做比對。

        3.繼續推進資金集中支付的重大意義

        開展資金集中支付,是國資委對央企“集中資源做強做優主業,提高企業管控能力”的要求;是南網財務集約化和一體化的重要內容;是廣東電網提高管控能力的有效手段。其重大意義具體體現在:

        第一,進一步推進資金集中支付,是實現財務集約化的重要內容。通過進一步推進集中支付,可以減少控制風險點,加強省公司對支出過程的監督,加強資金安全保障。省公司掌握資金支付權,就可以根據資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預算的規定而決定是否給予支付;將資金直接支付給商品和勞務供應者而不通過任何中間環節,可以掌握每筆資金的最終去向。同時,實行集中支付制度以后,下級單位的所有資金支付必須嚴格按審批的資金計劃使用,這就對下屬單位的預算編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現資金支付與各類資金計劃逐筆對接。

        第二,進一步推進資金集中支付,能夠降低資金備付。推進資金集中支付要求提高資金計劃準確率,能夠降低備付金的儲備規模,減少額外的資金成本,更好地發揮資金的效益。

        第三,進一步推進資金集中支付,能夠實現規模效益,減少工作壓力。部分資金支付事務集中到省公司、財務公司乃至共享服務中心,充分運用信息化工具,提升支付效率,從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減輕地市供電局、縣級子公司、非供電企業子公司在資金支付相關事務上的工作量,緩解其超負荷工作壓力,為財務隊伍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廣東電網資金集中支付管理模式探討

        對資金集中支付模式進行理論分析后,結合南網對資金管理的要求以及廣東電網資金集中管理的現狀,提出資金集中支付管理模式的具體建議。組織維度上,資金部模式、共享服務中心模式和財務公司模式比較適合廣東電網現在和未來的資金集中支付組織形態;管控集中程度上,部分集中和全部集中模式均可作為廣東電網集中支付管控程度的選擇。從組織維度和資金管控集中程度可將資金集中支付管理模式分為4種模式,以下將詳細闡述這4種模式的特征。

        (一)全省集中的資金部模式

        全省集中的資金部模式組織上是采取資金部模式,管控集中程度上是完全集中,該模式的特征是省公司資金科集中操控各地市供電局、縣級子公司、非供電企業子公司銀行賬戶的支付指令。統收統支適合企業在初創階段和發展階段的生命周期,企業特征是規模小(一般分支機構都在同城)、人員少、關系簡單。廣東電網已經超越了企業的萌芽和發展初期,企業規模大、組織層級多、人員多、運營地域廣闊,不適用該模式。

        (二)分級授權式資金部模式

        分級授權式資金部模式組織上仍是采取資金部模式,但管控集中程度是部分集中,該模式的特征是地市供電局、縣級子公司及非供電企業子公司雖然仍然保留獨立的財務和資金部門,可保留一定的資金所有權和管理權,實行分級授權。分級授權式資金部模式適用于規范化階段的企業,該模式比較適合廣東電網現階段的資金集中支付方式,有利于加強省公司的集中管控力度,同時,也與省公司財務職能向決策支持型轉變相符。

        結合廣東電網實際,如采用分級授權式資金部模式,還存在以下約束條件:1.制定分級授權支付制度,省公司需建立健全資金支付審批制度,建立資金支付管控配套管理標準,明確管理標準的適用業務及流程范圍,明確各級單位的權限及職責界面切分,明確業務合理性審核、財務單證合法性審核、資金支付審核的職責分工。2.財務人員配備數量調整,將各分、子公司的部分支付業務集中到省公司。3.重大支付業務協同推進能力,實施“會計一本賬”,能夠實現資金支付對重大業務活動的精細化管控。4.信息系統支撐能力。

        (三)財務公司與分級授權式資金部相結合的模式

        財務公司與分級授權式資金部相結合的模式在上一種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利用財務公司的優勢,采取了部分集中的管控程度,該模式的特征是地市供電局可保留一定的資金所有權和管理權,通過財務公司進行大額結算支付。這種模式比較適合處于成熟階段的企業。目前,南方電網公司已經建立南網財務公司,并以之為依托,初步建立了統一的集團化資金集中管理體系架構,省公司的支付業務已經開始依托南網財務公司辦理支付結算。利用財務公司與分級授權式資金部相結合的模式能夠使得廣東電網借助現行組織架構在資金集中支付領域,與南方電網公司資金集中管理戰略實現最大限度的融合,因此該模式可作為廣東電網公司未來資金集中支付模式的提升方向。

        采用財務公司與分級授權式資金部相結合的模式,還存在以下約束條件:1.加強財務公司的業務承載能力,財務公司需建立覆蓋所有分支機構的資金實時支付申請,完善對業務功能的支撐。2.業務協同推進能力,各單位與財務公司應建立科學的溝通機制,在保障財務信息及業務信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工作效率。3.制定分級授權支付制度。4.“會計一本賬”系統與財務公司系統的協同推進。

        (四)財務公司與共享服務中心相結合的模式

        財務公司與共享服務中心相結合的模式結合利用財務公司與共享服務中心兩種組織形式,管控集中程度上是完全集中,其總體特征是利用財務公司進行地市供電局、縣級子公司及非供電企業子公司日常的往來結算和資金調運、運籌等,利用財務共享中心實現事務性操作的集中處理,省公司財務部進行資金管控。這種模式適用于成熟后階段,與廣東電網財務規劃的實施步驟相銜接,有助于實現資金管理的高度集中,通過共享服務中心進行全省支付單據的集中審核,通過財務公司實現結算支付。

        該模式對企業的組織和人員、制度、系統等方面有非常高的約束條件,需要從以下方面逐步推進:1.財務組織變革,在共享服務模式中,必須進行財務組織結構的深度變革,將共性的、重復的、標準化的業務放在共享服務中心,財務人員由記賬轉向財務分析、財務決策,為各個部門、各項業務提供財務支持,把工作重心轉到高價值的決策支持上來。2.人力資源配置,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建立初期應大規模對各地員工進行培訓。3.要建立服務水平協議作為其營運操作的基準,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作為一個獨立的運營實體,需要向服務對象提供一個能為他們所接受的低成本服務,同時又需要在低成本之上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服務水平協議是日后共享服務中心與各單位互相溝通及業務評估的一個重要依據。4.制度與流程的標準化。5.業務協同推進,各業務單位與共享服務中心的溝通越來越頻繁,因此需要各業務單位更加清晰地定義各項業務管控標準、明確與共享服務中心的職責界面切分、建立科學可靠的溝通機制。6.共享服務中心系統與財務公司系統的協同,遠程財務流程需要建立強大的網絡系統,需要強大的企業信息系統作為基礎和保障。

        四、資金集中支付建設路徑規劃

        以南網財務集約化管理方案和資金集中管理方案為指導,結合廣東電網公司“會計一本賬”的推進,立足當前,著眼于未來,循序漸進地推進資金集中支付工作,建設路徑規劃如下:

        現階段,廣東電網適合實施分級授權支付體系,省公司財務部合理設置分級授權額度,并實現對大額支付的審批;各分子公司財務部在其支付限額內,進行支付審批。

        2016年開始,與南網財務公司探索廣東電網公司分子公司與南網財務公司的業務對接方案,厘清職責分工界面,簽訂相關服務協議、建立配套保障制度,定義業務對接流程、表單及信息流轉方式,梳理信息系統改造計劃。

        2018年至2020年,在堅持財務公司與分級授權式資金部相結合的體系平穩運行的同時,開展資金管理共享服務中心的研究探索、著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建設,統一財務政策與制度,完成一體化信息系統建設,實施必要的組織變革,建立服務水平協議作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營運操作的基準。籌備共享服務中心所需的資源,包括基礎設施籌備、人員招募與培訓、建立共享服務中心知識傳承計劃,建立共享服務中心與業務單位的溝通通道、明確單據歸檔制度等,力爭在2018至2020年建成財務公司與共享服務中心協同模式下的資金集中支付管控體系。

        【參考文獻】

        [1] 閆國宗.對加強企業集團資金結算中心管理的思考[J].中國總會計師,2007(4).

        [2] 袁琳.集團公司貨幣資金控制的五種模式[J].會計之友,1999(3).

        [3] 趙葳.企業生命周期各階段資金集中管理模式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1(12).

        第2篇:財務共享建設路徑范文

        侯曉軒表示,當前各級國資委、央企、國企對下屬單位的經營狀況、風險及時掌控需求不斷增加,雖然國資委個別廳局處室有獨立的系統,央企、國企也建立了ERP系統,但從綜合監管的視角來看,還沒有完整的系統可以支撐。在這樣的背景下,金蝶推出了針對國資委和省市區縣國資委的國資委業務監管平臺,以及針對央企和地方國企的央企綜合快報與監控平臺。

        侯曉軒介紹,國資委業務監管平臺主要面向各級國資委,旨在實現對央企、地方國企的實時監督和管理,圍繞“管人、管事、管資產、紀檢監察”四個核心業務。其產品框架包括“一個中心、三大平臺”:“一個中心”指信息資源中心,它是國資委進行資源共享的統一的數據交換中心;“三大平臺”指數據采集平臺、監管業務處理平臺和決策支持大數據分析平臺。數據采集平臺用于對下屬企業數據的采集、過濾、轉換和載入;監管業務處理平臺通過“報表+臺賬”的模式支撐核心監管業務;決策支持大數據分析平臺用來動態監測企業經營過程和風險,通過對標和大數據分析把握企業的發展脈搏和趨勢。侯曉軒表示,金蝶希望通過國資委業務監管平臺幫助各級國資委快速建立國有資產監管體系;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種監管相結合的模式,按照分層、分類的管理原則,協助和保障國資委更好地行使“五項權利”(知情權、建議權、監督權、否決權、獎懲權)、把好“六道關口”(分類管理關、資產運營關、財務監督關、考核激勵關、預算管理關、治理結構關);按照企業資本結構、功能定位、所在行業和發展方向的差異,采取不同的監管和考核評價方式,建立起管理有序、監督有力、運轉順暢的監管體系;創新國資監管模式。

        央企綜合快報與監控平臺則是為集團企業提供一種快速、高效的信息收集分析手段,為各管理條線建立核心業務臺賬、報表和交流服務平臺,讓集團快速實現對下屬單位的知情與管控,并滿足對重大事項進行風險預警和追溯的要求。同時,該平臺通過商業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提供立體的、可視化的經營數據,適用于國務院國資委下屬央企集團、省市國資委下屬國企集團、民營企業集團。

        第3篇:財務共享建設路徑范文

        [關鍵詞]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意義;對策

        隨著科技與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已進入日益便捷的信息化、網絡化時代,高校的各項管理與服務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為適應新形勢,各高校信息化建設工作都在緊鑼密鼓地開展。而高校后勤引進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進行后勤信息化建設,通過建設信息化管理平臺進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不僅能有效提升后勤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率,也可為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是當前各高校后勤管理研究工作的一個主要課題。

        一、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推進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是信息化時代的必然選擇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絡的普遍使用,它的便捷、便攜、即時、依賴性強等特點受到廣大用戶的青睞。現在的大學生已經全面進入到“90后”或“00后”階段,這批大學生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成長,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強,主體意識和維權意識也越來越強[1],他們是移動互聯網絡使用的主要群體。目前,高校后勤傳統的管理模式和服務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訴求,為實現高校“三服務、三育人”目標,滿足后勤保障需求,高校后勤也應與時俱進,大力推進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

        (二)推進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能為廣大師生提供便捷、貼心服務

        高校后勤工作涉及學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服務的內容廣、項目多、接觸的信息量大,而后勤服務信息又具有相對比較松散、種類繁多,更新快等特點,傳統的服務模式已應接不暇。如何給廣大師生提供優質、快捷、高效、精準服務,是當前高校后勤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而開發以滿足廣大師生需求、提供優質服務為目的,集多功能于一體的信息服務平臺、微信公眾平臺、后勤服務手機APP,可以及時對師生的需求做出響應提供服務;通過互動溝通,還可實時了解師生的需求及服務質量的好壞,真正做到人性化的貼心服務,提高工作滿意度。

        (三)推進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可促進后勤管理效能的提高

        后勤信息化建設是將信息化與后勤管理機制進行有機結合,對原有工作流程、服務標準進行認真梳理,對不順暢、不協調、不滿意的服務工作進行調整,促進后勤服務標準、服務流程更加規范。通過后勤信息化建設,可實現后勤管理辦公數字化、信息共享化,如:通過信息化管理平臺可以清楚了解資產狀況、投入產出效益,人員的檔案、工資及人員考核情況;方便地進行有關信息查詢、數據統計、報表生成等等,使后勤管理工作高效化,從而實現高校后勤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資金不足、建設滯后

        在現階段高校建設經費主要靠政府下撥情況下,高校信息化建設會著重加強在教學、科研、人事、財務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投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涉及面廣,推進后勤信息化建設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耗資大耗時長,還需不斷進行更新,需要持續的大量經費投入,在資金不足情況下,后勤信息化建設方面地位和作用往往受到忽視,造成后勤信息化建設在高校智慧校園建設中明顯滯后。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缺乏整體規劃,發揮效益欠佳

        信息化建設是一個不斷發展過程,各個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的資源基礎不同,選擇的建設路徑不一樣,存在各校發展不均衡、專業研究薄弱、應用范圍有限情況。受技術和資金限制,多數高校根據自身情況和需要開展了部分業務信息化管理,而缺乏整體規劃,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效益欠佳。

        (三)高校后勤信息化專業人才缺乏

        高校后勤普遍存在人力資源力量薄弱,懂信息專業技術人才更為稀缺,大多數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路徑選擇外包或由學校信息網絡部門設置,在建設過程中,后勤用戶的實際需求與做好的后勤信息管理系統功能沒有達到一致,存在部分功能不實用情況;再者后勤廣大一線員工雖業務工作熟悉,但懂操作PC端信息化平臺的人員少,會操作智能信息化平臺的人員更少,導致后勤信息化平臺的服務效能受到限制。

        三、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的對策分析

        (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大力推進后勤信息化建設

        1.提高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視高校在大力建設智慧校園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一個高效的智慧后勤是學校進行教學、科研工作以及社會服務的有力保障,也是降低運行成本建設節約型高校、和諧高校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高度重視后勤信息化建設,將智慧后勤建設作為智慧校園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予以推進實施,并從軟硬件配套建設、人才培養、信息化應用、經費保障等方面入手,制定并完善后勤信息建設規劃和工作方案,提高對后勤信息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形成領導重視、中層積極、員工參與的良好氛圍[2]。2.制定信息化建設規劃,分步實施后勤部門要緊密結合學校后勤工作的具體實際,制定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以及分步實施方案。通過總體規劃,明確后勤信息化建設的總體目標、系統構成、技術標準、功能實現、信息采集等方面的內容,讓廣大職工對信息化建設工作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通過分步實施計劃,明確各個階段的新建項目、完善項目和整合項目內容,使大家了解在不同階段該干什么、如何干,一步一步予以實施,從而實現整個后勤信息化管理的目標。3.加強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要做好后勤信息化建設工作,充分發揮信息化平臺的作用,需要有一批能夠掌握、處理和應用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統的人才隊伍。既要引進專業人才,還要能留住既有管理經驗,又懂信息技術的管理人員;同時要創造條件,對不同應用層次的員工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提升員工應用信化息平臺的能力和水平;另外,還要逐步引進復合型人才,擴大信息化專業員工隊伍,打造一支后勤信息化專業團隊,大力推進后勤信息化建設。

        (二)以人為本、與時俱進推進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

        1.開發建設貼近校園、貼近生活的信息化服務平臺高校后勤在追求質量、效率和安全的基礎上提出了后勤服務個性需求、安全運行可控可追溯、質量可控可評價、資源利用集約高效等要求[3],因此,在后勤信息化建設上,一方面從服務角度要以人為本充分了解師生的真實需求,設計貼近生活、符合師生日常學習、工作、生活需要的服務項目;再者要從便于管理的視角進行設計管理項目,打造集后勤管理、服務于一體的綜合信息化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服務對象可通過平臺提出各自需求,即可享受到各種服務,并對服務質量即時做出評價;服務者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及時提供服務;管理者可實時監控,還可通過管理平臺及時了解各種資源狀況,適時做出科學決策。高校后勤通過建設信息化平臺使后勤服務更加規范,后勤管理更加合理、更具成效。2.與時俱進,利用新媒體不斷拓展后勤信息化建設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不斷成熟,高校后勤也應與時俱進,運用新媒體,不斷拓展后勤信息化建設項目,如:開發建設后勤服務微信公眾平臺、后勤服務手機APP,將傳統的PC端信息服務平臺逐漸向移動端轉變,只要有網絡的地方,都可利用手持移動終端接收信息并進行操作。通過多樣化的后勤信息化平臺建設,可大大改善后勤服務質量,做到令廣大師生員工滿意,整體提升高校的后勤保障能力。

        參考文獻

        [1]董艷軍.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7(6)11~12.

        [2]胡偉晨.提高高校后勤信息化程度,推進和諧高校建設[J].教育觀察,2016(23)39~40.

        第4篇:財務共享建設路徑范文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階段;頂層設計;區域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3)21-0000-00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階段,一是基礎設施投入階段,主要以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終端設備的采購為標志。在這一階段教育系統引入了眾多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二是應用系統開發推廣階段。在第一階段的硬件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教育系統紛紛開展信息系統的開發、推廣、應用工作,信息化的應用水平逐步提高,教育信息化開始體現應有的價值。在該階段,無論是教育行政,還是基層學校,都紛紛建立了單位門戶網站,開發了涉及教育系統人事、資產、財務等業務的信息化系統,教育信息化初步進入正軌。三是應用集成階段。在應用系統開發推廣階段,教育系統各個業務條線為了支撐本條線業務,獨立開發了相應的業務系統,各系統之間存在數據冗余、重復建設等問題,形成了許多信息孤島,迫切需要將各個業務系統進行整合。在本階段主要制定數據規范、數據交換標準,完成應用系統集成。四是以大數據應用為代表的教育輔助決策階段,信息化系統遍及所有的核心業務,信息化數據覆蓋系統內所有領域,數據增加速度快,數據范圍廣,形成了教育大數據,在這樣的全樣本數據中,挖掘教育發展規律,指導教育教學決策。第四階段的主要特點為:數據全,應用系統覆蓋各個業務條線,產生了大量數據;數據分析面向全體數據;數據分析重在相關關系,而不是因果關系;數據化程度高;數據復用程度高;以預測為主的輔助決策功能。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正處在什么階段呢?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了呢?首先要了解本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分析判斷所處教育信息化發展階段。然后在當前發展階段上進行深入發展,以迎接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下面以筆者所在的閔行區為例進行分析。

        一、現狀分析

        為了了解本區信息化現狀,首先隨機選取40所學校作為調查對象,其中中學1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小學22所。分別從基礎硬件建設、信息化系統建設的現狀進行分析統計。

        1.硬件設施現狀

        根據調研結果和表1可知,閔行區教育系統基層學校基礎硬件設施配備比較齊全。在網絡方面,校園網100%地實現了全覆蓋,100%地實現了百兆到桌面,七寶中學、閔行中學、薔薇小學等學校還實現了千兆到桌面。有線網絡環境覆蓋辦公室和教室,每個教室至少有一個網口,能夠連接互聯網。部分學校甚至實現無線網絡的全覆蓋,如汽輪小學。外網帶寬100%達到10M及以上,部分學校達到450M的帶寬。各學校都建設有專門的網絡中心機房,專門用于服務器及網絡核心設備的存放,專業化程度較高。平均每校擁有4.8臺服務器,用于學校相關業務系統的支撐。40所學校教師人均電腦達到1.2臺,很多學校已經實現人手兩機,一臺臺式電腦,一臺筆記本電腦。平均每校有1.8個專用電腦機房,用于信息科技教學。平均每校擁有1.125個遠程教室,平均每校擁有19.35個多媒體教室。閔行區基層學校基礎硬件已經達到較高水平,網絡帶寬逐年提高,網速不斷提升。學校所有電腦設備每滿五年便會統一申報購置新的機器,硬件建設已經基本進入良性循環狀態。

        2.信息化系統現狀

        基礎教育領域的信息化系統復雜程度高,個性化程度高,開發難度大,市場中缺少成熟產品,因此信息化系統的開發普遍不盡如人意。

        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所有學校都建設了學校新聞門戶,用于學校的新聞宣傳。在學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與學的相關業務中,各學校只在以下領域進行建設。有75%的學校建設了學習(課程)管理系統,其中有28所學校采用開源的學習管理系統――Moodle。學習管理系統的建設缺乏個性化,沒有針對本校特點進行整體規劃設計。有62.5%的學校建設了內部辦公系統。辦公應用范圍較小,只有小部分學校實現了管理的流程化。有27.5%的學校建設了學習內容管理系統(資源庫),但是資源庫的建設層次比較低,沒有實現對資源的統一編碼,統一使用,缺乏系統性。有25%的學校建設了教師專業發展系統。在學生管理系統、學業質量分析系統、家校互動和其他特色網站方面,建設的學校不足25%。建設學業質量分析系統的學校最少,只有7.5%的學校建成了學業質量分析系統。

        3.區級信息化現狀

        閔行區教育信息化走在上海市前列,從基礎硬件方面看,區建成了基于多協議標簽交換(MPLS)的2.5G帶寬骨干網絡,全區300多所中小幼學校通過5個接入點接入教育城域網,核心設備設在閔行區教育信息中心的專業機房,配備專業人員進行管理,總出口帶寬達到1.2G,在上海市各區縣中處于領先地位。

        從應用系統方面看,閔行區建設了面向管理、面向教師業務、面向學生業務等方面的業務系統。在面向管理方面,有區校辦公自動化系統,實現業務主管部門和基層學校的信息互聯互通,以及相應的財務系統、資產系統等。在面向教師業務方面,建成了面向師訓管理的學分銀行,主要管理全區教師的培訓業務;建成了面向教研業務的課堂教學研究網,實現了教研活動的數字化、流程化、規范化;正在建設輔助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檔案系統。區級應用系統如圖1所示。

        4.問題分析

        由以上區校兩級單位的信息化現狀可知,閔行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已經走在了前列,基礎硬件設施已經不是制約信息化發展的主要因素。開了支撐多個業務條線的應用系統,業務系統覆蓋的面已經比較廣泛,根據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階段來看,屬于第三階段向第四階段的過渡階段,目前閔行區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問題為:

        (1)沒有制定基礎業務數據規范。基礎業務數據規范是實現數據互通、資源共享的基礎。目前閔行區內學校之間沒有遵循統一的數據規范,如果要實現學校和區業務系統的數據交換,存在一定的難度。

        (2)業務系統之間存在數據冗余,不能保證業務基礎數據的準確性和唯一性。在應用系統建設過程中,為了保證業務系統順利運行,在當時條件下,不得不重復建設了若干數據模塊,通過數據導入的方式實現數據共享,但一旦有一個業務系統更改相關數據,就會造成系統之間數據的差異。

        (3)沒有實現基礎元數據的共享。如學校機構編碼、學籍信息、教師信息等,這些基礎元數據沒有實現全區的統一使用。

        (4)業務系統建設中,沒有對區、校進行功能細分。在業務系統的開發過程中,沒有界定清楚,哪些是需要學校開發的,哪些是區內統一開發的。在區內統一開發的系統中,沒有充分體現區、校的功能定位,無法充分發揮學校的積極性。

        (5)應用系統不夠全,沒有覆蓋所有業務。由現狀分析可知,區內在教育管理方面做得相對健全,在教與學的核心業務方面還比較欠缺。區內教育科研、德育工作、干部培訓、教師發展等業務沒有實現數字化;大多數學校不重視學習內容的統一管理;大多數學校沒有實現學生管理的數字化;雖然閔行區內正在進行數字化教學的實驗,但是數字化教與學的平臺還不夠完善。由此可見,閔行區教育系統的核心業務系統還不夠健全,需要繼續深化發展。

        (6)用戶體驗不夠理想,沒有實現一站式登錄和統一消息機制。閔行區已建成的業務系統中,由于部門劃分等種種原因,系統獨立性較強,而對于終端用戶教師和學生來說,系統沒有實現統一登錄,系統之間的操作存在較大差異,沒有實現統一風格,造成用戶體驗不夠好。

        (7)所有業務沒有實現規范化和流程化,沒有統一的業務流程標準。除了用戶體驗不好外,各業務系統很少實現了流程化,具體業務的操作復雜,沒有規范化的流程引導,信息系統運維難度大。

        二、教育信息化發展策略

        針對以上問題,為了更好地迎接大數據時代的來臨,需要對信息系統進行整體規劃;建設統一的標準;轉變系統建設理念,面向服務,服務于教師、學生、決策者及社會;實現公共數據的統一使用和共享,實現基礎元數據的共享;對區域教育業務進行深入梳理,完善業務系統;準確定位區校兩級平臺。

        1.整體規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構建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為了實現以上要求,在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我們應當將教育信息化提升到戰略發展的高度進行統一規劃、設計、部署。需要從系統和全局的高度,對各個業務條線的功能、層次、標準進行統籌考慮和明確界定,從而準確定位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藍圖”。

        參照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總體架構,設計了閔行區教育信息化總體架構(見圖2)。主要分為基礎硬件層、數據層、技術支撐層、業務層、門戶層、訪問層、用戶層。

        基礎硬件層,采用虛擬化解決方案,可以有效節約成本,提高硬件設備利用率,增加數據的安全性。此外還可以逐步實現向基礎硬件設備“云”的過渡。

        數據層,主要由基礎庫(學籍庫、教師庫、組織機構庫、標準元數據庫)和各業務庫等主題庫組成。基礎庫除了供本業務系統調用外,還需實現基礎庫的共享。提供基礎庫使用接口,提供基礎數據源服務和基礎數據校驗服務。

        技術支撐層,主要包括統一認證、數據交換、消息中間件和應用中間件。區域教育信息化平臺中需提供統一認證服務,提供統一認證開放接口,供所有業務系統統一使用,可供基層學校接入使用。數據交換實現各業務系統之間、區校之間的數據同步和交換。消息中間件主要用于分布式系統的集成,用戶不同系統之間的通信和協同。應用中間件則用于功能模塊,實現功能的系統間共用。技術支撐層為業務系統之間、區校平臺之間的數據交換與集成整合提供了基礎。

        業務層主要針對教育系統不同的用戶主體,設計不同的業務系統。教育管理者,主要負責學籍的管理、教師基本信息的管理、機構管理,以及各個業務系統的數據統計分析、數據挖掘、輔助決策。面向教師,則主要提供覆蓋管理、培訓、業務指導各個方面的應用系統。針對學生則提供學習內容管理系統、學習管理系統、測評系統和學業質量管理系統等。業務層是支撐整個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顯示教育數字化的關鍵。對業務系統的數據進行抽取和清洗后則可以進入相關的檔案系統,以供數據挖掘和教育決策使用。

        門戶層,為教育系統的所有人員提供個性化門戶,為教育系統人員打造業務、管理的主通道。

        學生、家長、教師、教育行政人員都可以通過主流的終端設備、主流的瀏覽器或客戶端來訪問相關系統。

        制定好區域教育信息化整體規劃后,還需要制定相關的標準,以供區校兩級平臺參考使用。

        在標準制定上,國家制定了教育管理信息標準、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等一系列的標準體系,區域信息化發展中,需要嚴格遵循國家制定的標準體系,以便于數據的共享。此外,區域信息化的發展中還應制定符合本區實際的元數據規范集。如表2學期考核等第。

        2.建設統一的數據中心(見圖3)

        在區級層面,建設統一的數據中心,為所有教育單位提供統一服務,包括傳統基礎服務――互聯網服務、基礎硬件租賃服務、服務器托管服務、虛擬服務器;數據共享服務――提供基礎標準元數據共享、基礎元數據校驗服務;認證服務――為區域教育信息化應用提供統一認證服務,支持應用系統的動態接入;教育信息化系統標準制定服務――為區域信息化發展制定標準,基層單位按照國家、區域教育信息化標準開發建設本單位的信息化系統;系統建設監管服務――基層單位在建設信息化系統時,區域教育數據中心有義務對相關信息化項目進行項目監管,從而符合區域信息化標準,便于數據交換與數據共享;安全監管――為區域城域網提供網絡安全監管服務,保證區域教育信息網的安全可靠。

        3.服務教師、服務學生

        教師和學生為教育系統的主體,在教育信息化發展中,應充分尊重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對于教師,通過對教師的業務分析,可發現教師需要的服務內容包括:信息查詢與檢索服務――可檢索與本人相關的全部信息,含基本信息、學分信息、業務檔案信息、獲獎信息等;網絡教研服務――為教師提供網絡教學研討的渠道,實現教師技能的提升;教師培訓服務――針對教師的個體發展需求,自由選修培訓課程,為教師提供培訓的管理服務、培訓內容服務;為教師的教學質量數據錄入、存儲、分析、數據挖掘服務――實現對教學質量的全方位把握;為教師教育科研提供服務――為教師教育科研的過程管理、課題申報等科研業務提供服務;德育發展服務――為教師德育發展提供過程監管記錄服務,有效促進教師德育發展;此外還為教師提供溝通協作服務――為以上各個服務的實現奠定基礎。(見圖4)

        對于學生,為學生提供基于個體發展所需的各項服務,如信息查詢服務;個性化自主學習支撐服務;測評服務;學習過程管理服務;學習資源服務;協作交流服務。在這些服務的基礎上還需實現家校互動服務,方便實現家長和學校的信息互通。(見圖5)

        4.完善業務系統,制定合理的業務系統建設路徑

        區域教育信息化的支撐業務系統眾多,在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無法實現一次性全部構建完成,因此在信息化發展過程中應該分析業務系統建設的緊迫性,根據緊迫性和重要性制定合理的業務系統建設路徑。

        閔行區教師業務建設過程中,主要業務系統包含教研、教師發展、德育研究、教育科研。其中教研是關系教師工作主體的教學研討以及教學業務改進的業務系統,應該首先構建,在教研業務基礎上,分別朝著教師發展、德育、教育科研等方面延伸,然后在健全的業務系統上構建教師專業發展檔案系統,根據教師專業發展檔案進行數據分析、挖掘,形成各項數據報表,回饋教師的業務發展,形成一個螺旋前進的教師業務生態系統。

        5.準確定位區、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策略

        在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務必對區、校信息化發展進行準確定位,自上而下的發展策略會抹殺學校發展的自主性,自下而上的發展策略則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因此在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要準確區分區、校的工作邊界,分清權利和責任,充分調動區校兩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促進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

        閔行區在區、校功能定位過程中,走了一些彎路,發生過區域層面系統建設了學校層面業務系統的事件,學校對強加過來的業務系統心理充滿了排斥,從而造成信息化系統的應用績效不高。因此,在區域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區域層面只需設計一系列的規范和標準,構建一個數據匯聚平臺,構建一個區域數據挖掘平臺。在學校層面則在規范和標準的指導下,構建具體的業務系統,業務系統只需按照標準接入區域數據匯聚平臺,實現教師、學生相關業務數據的上報功能。這樣構建了一個區域、學校的松散耦合結構,區域層面不會過多地干涉學校管理業務,學校的業務數據也實現了上報。

        參考文獻:

        [1]余勝泉,趙興龍.基于信息生態觀的區域教育信息化推進[J].中國電化教育,2009(8):37-38.

        [2]金陵.應用主導秋雨教育信息化率先發展[J].中國電化教育,2009(12):28-29.

        第5篇:財務共享建設路徑范文

        關鍵詞:醫院;成本核算;信息化建設

        0引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生產生活當中應用日益普遍,醫院將成本核算問題進行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是社會不斷發展的必然工作需要。醫院成本核算信息化建設一是為了適應衛生體制的改革,保障醫院的可持續發展;二是控制醫院核算成本,提升醫院的經濟效益的有力工具,對醫院的生態鏈條與經營模式改革發展及其醫院品牌與口碑的塑造都極具有利影響。目前,我國國內醫院成本核算信息化已經非常普遍,但是在信息化建設中仍然存在著漏洞與不足,管理層的控制,制度體系的不完善,專業化系統化水平相對較低等都是我國醫院成本核算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當中存在的問題,筆者針對上述問題,對產生當前現狀的原因進行簡單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僅供參考。

        1醫院成本核算問題分析

        1.1成本核算認識不足

        醫院是提供醫療護理服務的專門機構,在運營過程中一直存在著重醫療服務管理、輕成本管理的現象,這也直接導致了醫院對成本核算的重視程度不足。醫院成本核算范圍廣、工作內容多、技術要求高,但是由于成本核算部門缺乏與其他部門、科室的及時溝通聯系,使得成本核算部門難以全面掌握醫院運行成本的相關信息,無法做到業務與財務協同運作,降低了成本核算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1.2成本核算制度體系不完善

        現階段,大部分醫院的成本核算工作在經營活動事前或事后進行,而沒有對經營活動過程發生的成本變動情況進行核算,導致成本核算欠缺系統性、完整性,難以形成對經營活動成本的全過程控制。在新醫院會計制度實施的背景下,仍有部分醫院成本核算工作停留在淺層,尚未建立起規范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體系,只是簡單地歸集整理經營活動產生的數據,而沒有系統核算、分析、評價成本。

        1.3成本核算信息化水平偏低

        當前,醫院成本信息化建設水平不高,主要表現為成本信息管理系統功能不齊全,未能與醫院其他信息系統實現對接,使得數據無法實現共享,降低了數據收集、匯總、分析效率,不利于進行項目成本、科室成本、病種成本核算,難以構建起一體化的成本核算體系。部分醫院的成本核算系統只傾向于進行成本計算、報表編制工作,整個系統缺乏交互性,不具備成本控制、人力資源管理、醫療設備管理、物流管理、財務管理功能,嚴重影響全成本核算制度的實施。

        2加強醫院成本核算的對策

        2.1提高成本核算的重視程度

        醫院要提高對成本核算的認識,加大對成本核算的宣傳力度,營造醫院全員重視成本核算、參與成本管理的良好氛圍。醫院要進一步明確各醫療部門、醫療服務人員和財務人員在成本核算中的責任,利用多樣化的宣傳方式提高醫院全員的成本管理意識,促使醫療服務既關注服務質量、管理績效的提升,又關注醫療效益最優化,合理控制醫療設備購置成本、基本建設成本等各項成本支出,提高醫院經濟效益。

        2.2健全成本核算制度體系

        醫院應建立起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體系,為成本核算工作的規范化開展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實施全面成本核算制度。將醫院所有業務的資金支出均納入成本核算范圍內,按照一定的分配原則,將成本分配到各個醫療科室,以便醫院掌握各醫療科室的資源消耗情況,進而制定成本控制措施。其次,制定成本核算實施細則。醫院要根據新會計制度,明確本醫院的成本核算辦法、成本核算范圍、成本單元劃分以及報告體系要求等細則規定,促進成本核算規范化。最后,落實成本核算考核制度。對成本核算管理情況進行考核,健全考核指標體系,制定考核辦法和獎懲辦法,調動起各科室和人員參與成本核算管理的積極性。

        2.3深入實行全成本核算

        醫院要扎實做好成本核算基礎工作,實行全成本核算,以準確、真實地反映醫院運營情況和資源耗費情況。全成本核算既包括直接成本核算,也包括間接成本核算,需要核算全部醫療成本,如人力成本、管理人員費用、固定資產折舊等均要納入核算范圍內,保證費用歸集準確合理,并建立起分攤標準,切實反映各科室的成本消耗情況。醫院要進一步明確各部門、各科室的成本核算職責,如固定資產管理科負責全面核查固定資產情況,包括固定資產的原值、凈值、使用年限等情況,為成本核算提供可靠依據,使醫院掌握固定資產價值變動情況;房建科負責全面核查各科室的用房面積,為分攤間接成本提供準確依據;人事部門負責全面核查各科室人數,為人力成本核算和分攤提供依據;后勤部門負責全面核查物資購入和領用情況,收集整理各科室水電消費數據。

        3加快醫院成本核算信息化建設

        信息時代下,醫院成本核算要加快信息化建設,以滿足全成本核算需求為核心,從整合醫院各項資源的角度出發,建立集數據自動集成、高度共享、交互操作于一體的成本核算系統,減少醫院成本核算工作量,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效率。

        3.1明確成本核算信息系統的業務需求

        成本核算信息系統要以醫院信息系統(HIS)為基礎,具備數據采集、數據提取、統計分析、報表生成等功能,實現業務與財務的協調運作,保證成本核算的可靠性。該系統在具備會計核算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還要滿足以下業務需求:一是數據共享。系統能夠避免成本信息重復錄入,支持信息自動采集,保證成本核算信息的完整性。二是成本精細化管理。合理分攤各科室成本,分析各科室的成本效益,強化各科室成本控制,探尋降低醫療運行成本的空間。三是提供經營決策分析數據。系統要準確核算投入產出情況,各部門、各科室在授權范圍內能夠查詢成本核算信息,了解資源耗用情況。四是系統功能拓展。成本核算信息系統要具備可靠性、擴展性,支持多種文件格式數據導入,根據管理需求靈活配置管理模塊,以便根據會計核算業務的發展變化,對系統進行升級。

        3.2設計成本核算信息系統的功能架構

        醫院成本核算信息系統應滿足全成本核算需要以及醫院管理需要,設計系統功能框架,具體包括以下四個功能模塊:

        3.2.1數據采集功能模塊包括數據庫采集、聯網采集、文本格式采集三種數據采集方式,采集成本核算所需的各類基礎數據,如收費項目、成本項目、人員信息、成本分攤、工作量等方面的數據。

        3.2.2科室全成本核算功能模塊該模塊包括五個子功能模塊,即精細化成本核算、成本分攤、成本效益分析、項目成本核算、藥品耗材成本監管。其中,在精細化成本核算子功能模塊中采用完全成本法核算院、科兩級成本;成本分攤子功能模塊可根據醫院實際情況定義成本分攤參數,合理分攤管理費用、公共成本;成本效益分析子功能模塊可以從院、科兩級角度分別生成成本效益報表,增強報表的實用性。

        3.2.3經營決策分析功能模塊該模塊支持院領導查詢、科室查詢、經營分析評價等功能,方便成本信息使用者快速查詢到所要了解的信息。

        3.2.4系統配置管理功能模塊該模塊主要負責系統參數配置、人員信息管理、安全權限管理等系統維護管理內容。

        4結論

        信息化狂潮已席卷社會各行各業,醫院作為國內衛生事業龐大的組織單位,實行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它對于醫院的管理發展完善都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國醫院走向現代化管理、與國際衛生組織接軌的必要需求。總而言之,醫院成本核算管理是合理降低醫院運營成本、提高醫院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為了適應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需要,醫院應認真學習新醫院會計制度,實行全成本核算,強化成本管理,同時還要加快成本核算信息化建設,構建功能完善的成本核算信息系統,實現信息數據共享,提高全成本核算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洪艷,孫鈺,李荷,張媛.醫院成本核算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J].會計之友,2014(8):110-112.

        [2]鄭瓊玲.淺析基層醫院成本核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6(4):92-94.

        第6篇:財務共享建設路徑范文

        關鍵詞:工程建設企業;業務財務一體化;項目管理;應用研究

        我國工程建設企業應該立足于市場需求,通過實現業務財務一體化,切實提高項目精細化管理水平,促進工程建設企業項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全面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業務財務一體化有助于實現企業的全面化管理,打造一個高效的管理機制,將業務事項與財務指標融為一體,不斷提高管理的質量。

        一、業務財務一體化的基本理論

        (一)業務財務一體化的內涵

        業務財務一體化是依托于網絡平臺、數據庫、管理軟件等手段,將企業項目管理中的流程有機結合在一起,即業務流程、財務會計流程、管理流程,將財務數據和業務事項融為一體,將財務任務向業務事項轉變。文章通過財務數據全面掌握、動態反映出項目運行全過程,注重分析潛在問題及對未來情況的預判,并提出應對措施,切實提高項目精細化管理水平。

        (二)業務財務一體化的重要性

        第一,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在業務財務一體化中,公司領導及項目工作人員可以根據業務財務一體化數據來對公司運營狀態及項目運行情況進行了解,可以及時地更改不合時宜的工作安排,保證工程建設的運行模式符合公司設定的目標及考核指標。在業務財務一體化模式中,項目人員可以對項目財務業務進行全局掌握,對財務錯漏現象一目了然,及時糾正財務計算上的錯誤,大大提高企業財務管理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第二,提升企業內部管理質量。企業在實行業務財務一體化過程中,將業務流程和財務會計流程工作的結合。通過數據整合分析,反映公司經營狀態及項目運行成果實時控制經濟業務,真正將會計控制職能發揮出來,使得我國企業對內部更加了解,其對內部管理也更加清晰明了,這大大提升了我國企業內部管理質量。

        (三)業務財務一體化的影響因素

        第一,傳統會計的影響。傳統財務會計的主要工作內容局限于會計核算工作,并未更多地參與管理工作。受傳統財務會計的影響,企業的財務數據信息更新不及時,無法做到實時監控和決策,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業務財務一體化融合;并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工作效率,財務項目管理和業務項目的管理容易脫節,業務事項與財務數據不能夠實現有機地結合,增加業務與財務人員不必要的工作量。第二,軟件應用不協調的影響。目前多數企業的運行軟件中業務和財務是分離的,業務系統與財務系統軟件無接口,無法實現項目數據對接,一次業務重復錄入多個系統。如何將分離的財務數據與業務數據整合,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業務財務一體化。沒有建立相應的信息統一化平臺,管理效率相應降低,數據不能進行及時有效地整合處理。第三,信息孤島的影響。在業務財務一體化中,財務數據多數局限于財務部門,業務部門對其業務事項所產生的財務數據沒有掌握,沒有進行統一化的管理,不利于從中找出各自的不足加以改善。信息的共享,兩個部門業務和財務流程細節沒有進行及時的對接,導致在企業管理中信息共享較差,形成信息孤島,無法通過財務數據對業務事項進行預警甚至決策,無法更準確地把握企業的發展方向。企業在業務財務一體化中,要重視信息孤島現象,避免因為信息孤島而制約業務財務一體化進程。

        二、項目管理中業務與財務的運行模式

        (一)傳統項目管理的運行模式

        傳統項目管理運行中,財務會計的主要工作內容局限于會計核算工作,很少涉及業務層面的流程,多數負責業務發生的單據流轉和記錄,并未涉及業務本身。因此對項目成本管理、應收應付款、現金流把控等方面存在極大的制約。而針對業務事項需要做決策的時候,公司領導及業務人員則依據既往經驗進行決策,缺乏量化的數據分析。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傳統項目運營模式早已不適應于社會的發展,需要把業務和財務聯系在一起,為企業項目的決策提供幫助。

        (二)傳統項目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總體而言,傳統的財務痛點在于:財務端表現為管理者通過財務數據分析出財務指標存在問題,但是不知道業務發生了什么,是哪些業務事項影響了財務指標;業務端表現為業務人員通過經驗進行事項決策,無法預計業務行為會帶來哪些財務問題,甚至并不理解為什么其結果會不符合公司的考核指標。所以傳統項目管理過程中會出現業務財務信息不對等的狀態。

        (三)業務財務一體化后項目管理的新運行模式

        業財一體化的核心目標是解決如何從財務角度發現業務問題,從業務角度反映出財務問題。通過業務和財務數據的打通,使財務數據能夠及時有效地反映業務運營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財務數據發現問題之后,業務人員及時修正決策;業務人員的決策依據以財務數據作為支撐。業務與財務工作同時進行優化、調整和改進,降低原有傳統項目管理模式的弊端,大大提高了項目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三、項目管理中業務財務一體化的實施策略

        (一)業務財務一體化下的業務流程再造

        建立基于業務事件驅動的財務業務一體化信息處理流程。梳理基本業務流程,將不同的業務事件進行流程設定,將業務事件規范化、標準化、數字化地表達出來。明確業務事件產生財務數據的核算邏輯,使業務事件清晰地反映到財務數據中。

        (二)業務財務一體化的角色設計

        改變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人員相互分離的狀態,將兩者進行適當的融合。業務人員錄入業務信息,使信息出發事件驅動,形成財務數據。財務人員的工作不再局限于會計問題的處理,而是延伸到業務問題的處理,利用實時信息反映控制經濟業務。

        (三)業務財務一體化下的信息化系統建設

        要實現財務業務一體化,不僅需要IT環境,而且需要建立一個支持一體化的項目數據平臺。通過建立完善項目管理臺賬,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細化優化項目數據積累,建立“一級平臺,一級集中”的項目管理臺賬系統。全面掌握、動態反映出項目運行全過程的現金流、收入成本及“三金”情況,建立監測預警機制,形成財務倒逼機制,在項目全過程中進行監管,已達到良好的管控效果。同時利用信息化數據分析,提升分析潛在問題及對未來情況的預判,并提出應對措施,切實提高項目精細化管理水平。

        (四)業務財務一體化下財務數據信息的實時處理

        在財務業務一體化核算模式下,業務信息及時反饋至系統,同時實時、高效地驅動生成會計信息。通過業務財務一體化,實現經濟業務發生的同時更新會計信息,財務分析數據使得企業在決策和控制中能得到實時信息的支持,對經濟環境做出及時反應、動態監管、科學決策、規避風險。

        四、項目管理中業務財務一體化的應用

        (一)在成本管理方面的應用

        無論是各行各業,要想在不損害社會利益的前提下,使得利益最大化,就要積極做好成本管理。在對成本進行管理的過程中,企業要積極把業務財務一體化應用在其中,積極做好成本控制工作,謀取最大化的項目利潤。第一,做好成本控制首先就要做好成本預算。在項目管理中業務財務一體化要求其利用信息化手段對業務事項及財務數據進行管理,對物資采購成本、施工成本以及費用成本業務進行預先評估,做好預算工作。在考慮企業整體方向的前提下,規劃好成本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企業在進行成本預算時,可以依據同類型同規模項目的數據,結合公司目前整體利潤及現金流等影響因素,規范好計算過程,結合一定的信息計算和核算技術,進行科學合理的計算。第二,管控成本的各個流程。管控項目成本需要工作人員管控成本的各個流程,保證各個流程的規范性。在項目管理成本的各個流程可以省下一大筆不必要的開支,避免不合理的資金使用情況發生,節約一部分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提高對成本的利用和使用效率,增加項目的盈利能力,同時還可以有效促進我國工程建設企業的高質量發展。第三,做好成本管理制度建設工作。制度是工作人員進行工作的準則。工程建設企業要積極做好制度建設工作,指導項目管理工作人員利用業務財務一體化的管理方法對成本進行科學合理的管控,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加強業務管理和財務項目管理的管理能力,降低企業的經濟利益的無效損失,進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實力。

        (二)在工程財務管理方面的應用

        工程財務管理是項目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要積極利用業務財務一體化來提高項目管理效率和質量。在工程管理中涉及的設備材料費、人工費、管理費等,要積極利用業務財務一體化系統來進行賬目的核對,使項目人員實時知曉項目的成本及盈利情況,大大增加數據的可靠性與及時性。此外,在業務財務一體化中,財務人員可以了解到項目進度,當項目回款進度晚于項目施工進度;或者付款進度快于項目收款進度時,財務人員可以對項目發出預警,進而及時糾正項目上的決策偏差,敦促項目及時清收清欠,保證項目現金流持續為正。

        (三)在管理體系方面的應用

        通過業務財務一體化建設,探索項目數字化轉型發展,實現項目信息化共享。業務財務一體化建設,有助于實現公司統一的設計過程管控系統和總承包項目管理系統。細化優化項目數據積累,實現“一級平臺,一級集中”的項目管理臺賬系統。全面掌握、動態反映出項目運行全過程的現金流、收入成本及“三金”情況,建立監測預警機制,實現項目的全過程監管。全面掌握、動態反映出項目運行全過程,注重分析潛在問題及對未來情況的預判,提升公司設計質量和項目管理水平。通過業務財務一體化,將項目前期計劃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執行過程管理、采購過程管理、成本分析管理,風險定義管理、質量考核管理以及結算審計管理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套適合公司生產規模、經營模式的科學系統的項目管理體系,形成全生命周期的項目管理理念,有效提升項目管理水平。業務財務一體化有助于推動公司項目的全成本核算,更加準確全面地核算項目成本,真實反映出各個項目的盈利能力及現金水平,為企業的經營性決策提供依據,完善企業的管理體系,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四)在業務融合方面的應用

        項目簽訂、項目運營到項目結算,均由不同專業的人員負責。可行性研究報告、基礎設計、投標報價、詳細設計、建設中的采買和施工、竣工后的結算審計,雖然每一項工作都是獨立的個體,但是每一項工作又都是息息相關,相互影響的。多數業務人員對項目的了解往往僅限于自己所負責的片段,對前因后果沒有深入的研究,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往往局限于自身的專業角度,有時難免忽略前后工序的實際操作需求。這樣的管理方式使得項目在管理上缺乏連貫性,信息共享性差,可執行性較差。而業務財務一體化的推動,使得業務人員及財務人員加大投入彼此業務交流機會,以提高素質、提升能力為目標,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模式以及經驗交流等方式,使得財務人員及時更新公司業務領域,全面了解整個項目的工作流程;使得業務人員了解財務數據,明晰財務考核指標的影響因素。業務與財務向前端和后端延伸,將不同專業的業務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使項目的運營過程更加順暢。

        五、項目管理中業務財務一體化的效果

        (1)業務財務一體化使企業決策支持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得到增強,為管理者特別是中高層管理人員提供了多角度查詢、統計和分析功能及手段。伴隨著工程建設企業業務財務一體化的發展,項目管理中越發認識到業務財務一體化對企業決策支持能力的重要性。業務財務一體化極大地增加了企業的持續發展能力,為管理者更好的提供了決策依據,為科學決策提供了更多的技術支持,更好地實現管理的一體化。(2)業務財務一體化使流程管理的業務處理過程逐步規范化,管理信息透明化,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得以提高。當今社會信息是最為重要的資源,也是企業的重要管理手段,大大提升了項目的核心競爭力。(3)業務財務一體化促進了企業基礎工作的加強,實現了信息高度集成與共享,改變了過去“信息孤島”狀況。信息孤島是企業發展狀況中最害怕出現的問題,也是企業發展過程中最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業務財務一體化加強了業務與財務之間的聯系,使得財務數據與業務事項緊密結合在一起,有效增強了企業業務管理與財務管理的實際效能,避免了重復性的工作,提高了工作的效率。(4)業務財務一體化使信息傳遞方式發生改變,極大地提高了業務和管理工作的效率,避免了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管理中出現的矛盾,將業務事項與財務指標目標統一,業務與財務管理流程有機銜接,提高管理水平,實現了信息的共享,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信息傳遞效率與企業項目管理水平息息相關,因此業務財務一體化有助于加快企業的信息流轉速度,提高企業的項目管理水平,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六、結語

        綜上所述,工程建設企業要努力探索業務財務一體化建設,將業務財務一體化管控應用在項目管理的各個方面,做好成本管理和工程財務管理,完善項目管理體系,實現業務融合,將財務數據和業務事項融為一體。此外,工程建設企業在項目管理中,也要積極認識到業務財務一體化應用的困境,積極正視困境,努力推進業務財務一體化在項目管理中的應用工作,跟隨時展水平,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工程建設企業核心競爭力。財務業務一體化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信息傳遞過程和方式,業務能力逐漸提高,企業的基礎能力也不斷增強,業務處理過程更加規范化,可以有效推動企業快速邁入高質量的發展階段,提高企業的發展實力。

        參考文獻:

        [1]王曉平.業務財務一體化在施工企業中的應用[J].經濟師,2021(8):99-100.

        [2]陳祿根.建筑施工企業項目財務業務一體化建設路徑探索[J].財經界,2021(14):105-106.

        [3]丁菁珺.構建業務財務一體化的多維核算探究[J].商訊,2020(34):35-36.

        [4]張曉玲,鄭舟,汪可可,等.寧波軌道交通業務財務一體化探索與實踐[J].中國市場,2021(15):58-59,62.

        第7篇:財務共享建設路徑范文

        [關鍵詞]政府公信力 ;評估指標體系 ;平衡計分卡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863(2013)12-0049-03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靠自身行為信用獲取和提升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和滿意度,增強政府對民眾的影響力、號召力、凝聚力,從而推動政府職責履行、績效提高的能力。將政府績效評估戰略引入政府公信力建設中,建立一套評估政府公信力的指標體系對科學評估政府公信力及促進政府對各項政策的推行、社會治理、經濟發展及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評估指標體系構建對政府公信力評估的價值分析

        1.反映政府公信力評估內容和績效水平

        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最基礎、最首要的功能是反映其評估內容和績效水平。評估任何客體,都是建立在對其剖析本質,認識規律,判斷發展趨勢的基礎上。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正是在剖析、認識、判斷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評估對象的本質和內在的聯系集中體現在各項被賦予了相應權重的指標中,而這種被賦予了權重系數的指標也是人們價值觀念客觀化、標準化的體現。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體系作為一種測量尺度的體系構成,一方面有利于客觀地反映政府公信力的評估內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在測量標準統一的基礎上獲得與政府公信力評估對象的實際情況比較接近的績效水平結論。

        2.監測政府工作誠信狀態

        美國學者比德曼指出:“隨著社會向復雜化發展,……對于大量的信息必須加以整理,而且要重視其選擇性、濃縮性、及時性和普遍性。大量的社會現象的指標,就是專為滿足這些要求而產生的。”[1]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是從大量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挖掘出來的一種非常重要的“信號”,可以不斷地告知民眾政府公信力狀態是否正常,進而判斷我們是繼續保持目前政府公信力狀態或是要需要通過某種變革來實現調整,從而有效監測政府工作誠信狀態。從2010年開始,《中國政府透明度年度報告》連續4年對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的情況進行了測評,能夠迅速地反映該領域的運行狀態,起到“報警”的作用。

        3.改善政府公信力建設路徑

        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能夠在政府政策制定、政府信息公開、政府問責、政府公務員的個人誠信、民眾的滿意度等方面為政府管理者提供評判誠信狀態的各種可供參考的研判信息。各類指標所反映的信息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和針對性,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所反映的信息與提升政府公信力水平、推進誠信政府建設的目標體系密切相關,它能比較直觀的體現各級政府自身公信力建設的績效追求和實現程度,也使政府可以清楚地了解改善政府公信力建設的路徑。

        二、當代中國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的邏輯框架

        1.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的指導思想

        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需要遵循指標體系的“SMART”原則[2],在此基礎上,我們需關注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和滿意度,以及政府對民眾的影響力、號召力、凝聚力。同時,我們必須把握建設政府公信力需遵循的指導思想。一是遵循和諧社會思想的指導。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的設計要反映出政府公信力與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之間的關系。通過突出和諧社會建設與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設計的關系,使民眾感受到政府有能力長遠地改善民生、造福民眾;使民眾感受到政府有能力長期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從而大幅提高政府在民眾心目中公信力水平。二是遵循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設計要評估政府是否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而有效轉變發展觀念、有效破解發展難題、有效提振發展信心、有效提高發展績效、有效共享發展果實,衡量政府在民眾中的公信力建設水平。同時,在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過程中,必須要彰顯“以人為本”的政府行為宗旨,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2.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的總體框架

        平衡計分卡(Careersmart Balanced Score Card)是一種從企業發展戰略出發的多元評價系統。2004年,平衡計分卡已經引入到我國地方政府績效評估活動中[3]。本文借鑒平衡計分卡在企業管理評價和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管理評價中的思想,結合公共部門的邏輯和政府公信力評估的自身特色,將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體系結構調整為由政府公信力內部基礎指標、政府業績與政府成本指標和政府公信力互動指標三個模塊組成。第一個模塊政府公信力內部基礎是指政府具備公信力所應具備內部建設與管理的基本條件,使政府公信力建設堅固、穩定而可靠。因此,政府公信力內部基礎應成為衡量政府公信力水平的核心指標,這與平衡計分卡在內部經營管理、內部運營和在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中地方政府內部管理相符合。第二個模塊政府業績與政府成本是政府公信力評估實踐中民眾高度關注的重要指標。政府具備公信力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政府能夠在控制行政成本的前提下取得優良的業績,以相對合理的投入獲得為民眾所認同的成就。這與平衡計分卡的財務狀況指標和在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中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管理業績、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管理成本相符合。第三個模塊政府與民眾的良性互動是保證政府公信力水平優良的關鍵。互動是一種動態的、互相呼應的、良性溝通的狀態,一方面是提升政府內部自身的滿意度,一方面是提升政府服務顧客的滿意度,使指標體系設計更趨科學。這與平衡計分卡的顧客服務、服務選民指標,學習與成本指標相符合,也涵蓋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和滿意度,政府對公眾的影響力、號召力、凝聚力所體現的要求。

        3.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的具體思路

        依據平衡計分卡理論的思想,從整體上把握,當代中國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體系構建分為內部基礎、業績與成本和互動三個維度。我們要求按照政府公信力建設應該實現的目標和影響政府公信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來具體設計維度及其細化的指標內容。

        首先,我們必須清晰準確地界定政府公信力建設應達到一種怎樣的預期目標,然后對影響預期目標實現的關鍵要素進行剖析,在此基礎上設計各維度的具體指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注意,指標類型有定性和定量兩種,在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設計中同樣存在著定性和定量兩種不同的指標類型。不同性質的指標其評價標準、指標處理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在指標設計思路上,我們應注意定性指標的定量化問題。因此,在指標設計思路上,應增加定性-定量指標維度,為后面對評價指標的計算處理提供依據。[4]在宏觀指標設計思路的指引下,對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體系的總體框架和具體構成的把握就相對容易和簡單。

        三、當代中國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體系主要內容

        在設計指標體系時,一些指標本身具有不可測性,我們可以通過將這些指標分解成若干個子指標,從而形成結構合理的遞階結構。指標的第一層即目標層指標為綜合評價指標;第二層因素層指標為分類評價指標;第三層子指標層指標為單項評價指標。一般而言,單項評價指標具有結構單一、簡明可辨、容易測量等特征。綜上所述,當代中國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體系總體結構如圖1 所示。

        圖1當代中國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體系總體結構

        1.政府公信力內部基礎指標構成

        按照政府公信力的影響因素主要集中在政府政策公信力、政府信息公信力、政府作風公信力、政府行政人員公信力等方面,因此,筆者將從政府政策法規方面、政府信息公開方面、政府機關工作作風方面、公務員道德品質方面來測評政府公信力的內部基礎。政府公信力具備的基礎主要是建立在這四個方面,是政府公信力存在、持續、提升的基石。

        (1)政府政策法規指標包括:政府政策法規制定依據的合規性程度、政府政策法規制定過程的參與性程度、政府政策法規執行的穩定與可靠程度。政府政策法規制定依據的合規性程度,體現在政策法規是否符合于憲法精神的要求、遵循嚴格的立法程序。政府政策法規制定過程的參與性程度,主要考察社會公眾對于政府政策制度過程的參與度。政府政策法規執行的穩定與可靠程度,主要體現在是否遵照政府政策法規開展工作的連續性及其履職兌現的程度。

        (2)政府信息公開指標包括:政府政務信息公開制度與機制健全程度、政府對依申請公開信息的有效答復率、政府網站政務信息公開的有效性與及時性、政府重大決策聽證制度落實情況。政府主動信息公開和依申請信息公開狀況,以及網站上公布信息的數量、準確性、及時性是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衡量指標。另外,是否將政府的重大事項公開透明的,并對重大事項決策中舉行聽證會比例的計算也是信息公開的重要體現。

        (3)政府機關工作作風指標包括:政府機關運轉與活動開展勤儉節約情況、政府各類評比、表彰、評審項目精簡程度、政府各類會議、調研、檢查活動精簡程度。在測度該指標時,主要是結合中央關于改進工作作風提出的具體要求,來衡量政府機關工作作風的改善狀況。

        (4)政府行政人員道德品質指標包括:政府行政人員廉政勤政程度、政府行政人員法治意識程度、官員腐敗涉案人數占行政人員比例。在測度該指標時,一方面可以通過政府行政人員的勤政廉政、法治意識強弱等情況來實現,也可以直接通過統計政府腐敗案件涉案人數占行政人員比重來評估。

        2.政府公信力業績與成本指標構成

        當然,政府公信力的高低,集中體現為政府運用公共權力、履行公共職能,基于一定的公共資源投入而創造的政府業績。因此,政府公信力業績與成本指標構成,包括政府業績方面和政府成本兩方面。政府公信力業績和成本指標是公眾衡量政府是否廉潔高效、業績突出,能否具備較高公眾滿意度政府的關鍵指標。

        (1)政府業績指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財政收入增長規模、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率、社會綜合治理穩定程度、各領域公共服務供給數量與質量。在測度該指標時,前三個子指標主要是反映政府的經濟運行狀態和居民獲得的收入水平,用于衡量對政府把握經濟發展的信心。社會綜合治理穩定程度是用于衡量政府在維護社會綜合穩定方面給予民眾的信心指數。各領域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業績用于體現政府在各具體公共事業領域取得的成績。

        (2)政府成本指標包括: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年工資總額占財政支出比重、行政管理費用占財政支出比重。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工資用于支付工作人員的工資、津貼等支出。行政管理費用是用于維持政府機關日常開支、正常運轉的成本之和,目前特別受到關注的就是“三公”經費在行政經費中的比重。

        3.政府公信力互動指標構成

        政府公信力除了受內部基礎、政府業績、政府成本等要素的影響之外,還體現為政府與公眾之間關于責任義務的一種動態互動機制和過程。政府公信力互動指標構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政府問責方面和公眾滿意度方面。政府公信力互動指標用于描述公眾與政府之間的互動情況,從問責政府機制建設和提升公眾滿意度著手,評估政府公信力水平。

        (1)政府問責指標包括:政府問責機制與制度健全程度、政府部門及官員失責行為被問責的概率、被問責政府部門及官員處罰執行情況。政府問責機制與制度健全程度是指政府系統內責任機制、問責制度的健全程度。政府部門及官員失責行為被問責的概率是指政府對于在自身工作中出現問題后,主動接受問責、追責的可能性及其程度。被問責部門或官員的處罰情況是指對于在工作中因過錯或觸犯法律法規而被追責部門或官員的處罰情況以及處罰后的反饋情況。政府大膽自身問責追責有利于提振民眾對政府的信心指數。

        (2)公眾滿意度指標包括:政府政務服務中心建設及其服務質量、公眾參與政府決策的積極性與滿意度、公眾對政府行為的投訴與數量。政務服務中心是政府與公眾交往的重要平臺,政務服務中心建設數量和服務水平是政府與公眾之間互動程度的重要反映。公眾參與政府決策的積極性與滿意度主要反映政府能否積極響應公眾的訴求,健全暢通的渠道吸納社會公眾對公共決策的參與。只有當政府認真傾聽公眾心聲、積極落實公眾訴求時,公眾才會有較高的參與度。公眾對政府行為的投訴與數量,主要體現在公眾合法權益受到政府行為損害后,公眾對于政府行為的一種投訴和的數量,如果數量較多,則說明公眾的滿意程度較低。

        四、結語

        擁有較高政府公信力的政府是人民群眾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政府本身應該具有的政治自覺和內在要求。當今中國正處于社會的急劇轉型期,社會建設相對滯后,利益格局多元分化,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同時,民眾的自覺意識和權利意識日益高漲,維權意識和訴求更加強烈,政府在紛繁復雜的事務體系中更容易面臨信任挑戰。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實際,系統分析當代中國政府公信力建設的現實狀況和制約因素,進一步深入研究中國政府公信力評估指標體系,進而提出以政府公信力提升為重要手段和重要方法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思路和新對策,下一階段還需要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Biederman.Social Indicators. Massachusetts :The United State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1966.

        [2]彭國甫. 地方政府公共事業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Peng Guofu.Research on Local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5(3).

        [3]方振邦,羅海元.政府績效管理創新:平衡計分卡中國化模式的構建[J]. 中國行政管理. 2012(12) .

        Fang Zhenbang,Luo Haiyuan.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novantion: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hinese Model of Balanced Scorecard.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2(12).

        [4]彭國甫.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Peng Guofu.Study on Local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Changsha:Hu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5.

        (作者: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長沙410003)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Yang Chang

        [Abstract]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is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which has been highly concerned by the public.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of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f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further more, it is the shining points in it. The essay analyzes the value of indicators system construction to the evaluation of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guiding ideology, specific ideas,overall framework and main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第8篇:財務共享建設路徑范文

        1產業學院的發展現況

        1.1產業學院的功能定位

        (1)人才培養為根本。高職教育“育人”這一本質屬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人才培養是產業學院的出發點和落腳點[5]。產業學院通過行業企業的實質性參與,構建一套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體系、課程體系、教學及質量體系,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創設了更大可能。(2)技術創新新陣地。產業學院應當承載行業、企業技術升級與創新的陣地功能,學校科研人員要改變學科體系影響下的傳統科研觀,變學術性研究為直接面向行業、企業的研發需求的科技項目,與企業科技人員協同攻關,推動企業技術革新。(3)行企培訓新平臺。產業學院應充分發揮其產業資源和教育資源深度融合的優勢,組建包括行業、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和學校專任教師的結構化教學團隊,為行業、企業員工乃至社會待就業人員開展職業技能、就業創業以及轉崗培訓,從而幫助企業員工實現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

        1.2產業學院的辦學模式

        隨著產教融合的不斷深入,產業學院作為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深入對接的實體機構,形成較為典型的幾種模式:一是學校與政府主管部門共同建設產業學院,此類產業學院政府發揮著主導作用,目的是推動地方經濟的整體發展。二是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同建設產業學院,此類產業學院的目的通常是助力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和升級。三是學校與龍頭企業共同建設產業學院,這一類型也是目前高職院校建設最多的產業學院類型,目的主要是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1.3傳統產業學院存在的問題

        人才培養目標單一,過于強調“訂單式”的人才培養,這樣培養的學生畢業后雖然能夠很快適應某一崗位的工作要求,但產學協作研發功能不強。教學和生產過程中開展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是產業和教育兩個社會實體之間的紐帶,傳統產業學院研發合力不足,沒有達到行業企業預期的技術創新,這樣的校企合作教育不完整也不長久。另外,產業學院被設置為獨立的“二級教學單位”,有獨立的人、財、物等資源配置和固定的專業,單位間的邊界加大,增加了溝通合作的障礙。

        2醫藥類高職院校面向大健康領域建設新型產業學院的必要性

        2.1大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需要高素質人才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大力發展健康產業,到2030年,我國健康產業規模將顯著擴大至16萬億元。張車偉等[6]根據其設計的預測方案計算得出了更加樂觀的結果,到2030年健康服務業的總規模將達29.1億元。大健康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服務型、復合型、創新型、實踐型以及研究型人才助推健康產業的轉型升級[7],這就要求醫藥衛生類高職院校培養大量優質的健康產業技術技能型人才。

        2.2學校人才培養與大健康產業人才需求的適配度不高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20多年,但效果一直不顯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兩張皮”問題仍然存在[8]。以大健康產業中醫療衛生領域的護理人才培養為例,筆者通過對江蘇省內已開展醫教協同共育人才的二級以上醫院走訪調查發現,雖然職業院校和醫院通過醫教協同合作共培護理人才,人才培養質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培養“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用人單位認為即使是現有共培方式下培養的學生,入職后仍然需要進行系統規范化培訓,才能勝任崗位工作,醫院需要為此付出大量的人力、財力和時間成本。

        2.3大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需要學校科研助力

        從微觀層面上講,大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就是健康產業相關行業、企業的高質量發展,產業學院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校企雙方協同開展應用型科技研發,一方面發揮學校科研優勢,將學校的研發工作對接產業關鍵技術,運用學校的人才資源和科研平臺,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將學校的科研成果轉化成產業生產實踐,從而推動企業乃至區域產業技術的發展。

        3醫藥類高職院校面向大健康領域建設新型產業學院的困境

        3.1體制機制約束之困

        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從實踐層面將大健康產業劃分為醫療產業、醫藥產業、健康養老產業、保健品產業和健康管理服務業五大領域,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在醫療產業中占主導地位的公立醫院,因為體制機制的問題,并不完全享有獨立招聘員工的權限,各級醫院需遵循各級衛生主管部門的統一招考要求選聘人才,這就為校院共建產業學院、聯合開展招生就業工作帶來了困難。此外,我國的產業學院發展仍處于探索期,其建設缺乏頂層設計,人才培養標準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沒有統一標準,制度建設、運行機制不健全,導致校企合作長期以來流于表面和形式,缺乏長遠規劃、長期保障和可持續發展性[9]。

        3.2共建企業參與之困

        產業學院中參與共建的企業多為行業龍頭企業或股份制的集團公司,擁有巨大的人才儲備需求和雄厚的資金支持。和其他產業相比,大健康產業有其特殊性,以醫、護、技人才的主要用人單位醫院為例,地方醫療水平發展并不均衡,在技術和資金上具有優勢和主導地位的通常是公立“三甲”醫院,但其參與產教融合的內在動力尚顯不足。因公立“三甲”醫院有明顯的行業地位優勢、福利待遇優勢,加之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研究生、本科、高職不同培養層次的醫藥類院校畢業生對其趨之若鶩,從表面上看,這類醫院并不存在人才缺乏的問題,但在用人時卻又會陷入了一種不缺人用、人不好用的怪圈。隨著“互聯網+”和傳統健康產業的融合,遠程醫療、數字化健康系統、健康信息服務、智慧養老等新興健康服務產業蓬勃發展,對復合型高素質健康人才求賢若渴,但這些企業并非醫藥衛生類職業院校的傳統對口就業對象及合作單位,雖然企業和學校的合作意愿強烈,卻因校企之間信息傳遞障礙,找不到合適的合作對象,僅能通過試探式的嘗試和偶然性的社會活動發掘合作對象。

        3.3高素質健康人才培養之困

        “健康中國”戰略對服務人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健康人才培養提出了新時代的新要求,如何對接大健康領域產業發展急需,通過產教融合,創新產業學院協同育人模式,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構建人才培養和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是擺在醫藥類高職院校眼前的現實困境,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頭等大事。

        4基于“三螺旋理論”的大健康領域新型產業學院建設路徑

        4.1大健康領域新型產業學院辦學模式

        “三螺旋理論”強調高校、政府、企業之間在動力驅動下,螺旋主體的組織邊界彼此滲透并交叉融合,創新主體打破自身組織邊界壁壘,知識鏈、產業鏈、政策鏈交叉融合、協同運行[4]。大學、政府、企業之間建立官、產、學聯盟是“三螺旋理論”發展到組織階段的必然選擇。大健康領域新型產業學院需要肩負起服務區域健康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任,因此醫藥類衛生高職院校需精準把握區域健康產業鏈的發展情況,在政府主導和政策引領下,依托學校重點專業群精準對接產業鏈,根據醫院、社區和健康服務企業不同的現況和需求探索嘗試不同的辦學模式。一是學校和地方醫聯體合作,共建產業學院,醫聯體是由三級公立醫院牽頭,聯合其他若干家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機構等,通過成立協作聯盟或組建醫療集團而形成的利益、責任共同體。學校與醫聯體共建產業學院能夠使專業群精準對接地方醫療衛生產業鏈,發掘產業鏈中的人才洼地和科研需求,共育醫療衛生人才,共研醫療衛生技術難題,提高地方醫療衛生水平。二是學校和區域內優質健康產業集團合作,共建產業學院,使專業群精準對接區域健康服務產業鏈,比如和大型藥業集團、養老產業集團或健康產品制造集團等合作,推動地區健康服務產業的發展。

        4.2大健康領域新型產業學院體制機制建設

        產業學院是高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積極嘗試,因此大健康領域新型產業學院應探索構建基于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的管理體制,形成穩定有效的產業學院決策體制、管理模式、管理權力分配機制及管理制度保障體系。此外,應明確學校和產業學院之間管理機制,既賦予產業學院獨立運營的資格,同時在財務管理、人事管理、資產管理等方面建立監督機制,學校領導和產業學院管理層定期會晤,溝通交流產業學院運行情況。在大健康領域的新型產業學院運行機制方面,可參照高職院校二級學院的運行機制,探索向行業企業傾斜的校院或校企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制度、人才培養方案協同審批制度、課程設置標準和課程開發辦法以及教學資源協同開發的制度,還應構建校院或校企人才共育機制、師資共培機制、資源共享機制、實習就業共推機制、協同創新機制等保障產業學院順利運行。

        4.3大健康領域的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4.3.1構建產學研訓創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教育是產業學院的根本任務,但如果將產業學院只定位為深入對接職業崗位開展教育教學,產業學院則失去其作為產教融合向縱深發展的實體的意義。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創新創業是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因此需要構建產學研訓創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培育高素質人才。產學研訓創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需要相應的平臺支撐:(1)生產性實訓教學平臺,校院合作、校企合作,醫療機構和企業提供工作項目、先進的設備、技術和理念、高技術員工等生產資料,學校投入教學場地、教學設備、教學管理方法、專任教師等教學資料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使學生在真實的職業情景中實現理論知識、職業技能、職業態度和職業素養的整合提升和吸收內化。(2)技術研發服務平臺,打造健康科技服務站,將醫療機構和企業在醫療或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作為科技服務站合作攻關的科研項目,專任教師和醫療機構及企業技術人員共同研發,學生以科研助手的身份參與其中,在解決醫療機構和企業科技問題的過程中,校院、校企共同為社會培養具有科研素養的健康人才。(3)院企員工培訓平臺,通過建立示范性員工培訓基地,為醫療機構和企業員工乃至社會人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員工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醫療機構和企業的軟實力。學生作為未來的員工,院企員工培訓平臺也為他們提供了零距離接觸行業新理念、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機會。(4)學生創新創業平臺,離開了行業、企業實體項目的創新創業,就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建立創新創業平臺,將醫療機構和企業的工作項目引入進來,開展創新創業訓練,使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增強,培養高水平創新型健康人才。4.3.2制定基于崗位群需求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在對職業教育課程進行開發時,首先應將職業標準所包含的情感、知識和技能分成基礎模塊和崗位模塊;其次將基礎模塊和崗位模塊進一步細化,確定各自的子模塊;再次確定每個子模塊包含的具體課程[10]。大健康領域新型產業學院專業群課程體系建設應基于醫療衛生和健康服務產業鏈的崗位群需求,設置三層分立、層層遞進的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底層為基礎課程模塊,具體可分為產業概論課程和專業群平臺課程兩個子模塊。前者開發關于產業發展趨勢、醫院及企業文化、技術現狀與前沿科技等相關課程,便于學生規劃職業生涯;后者則是夯實學生專業群通用知識、通用素養、通用能力的培養;中層為崗位核心能力課程模塊,根據醫療機構、企業的崗位群調研結果,圍繞培養崗位核心能力設計相關課程,課程設計時要充分融入崗位典型工作案例、企業生產項目、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強化面向醫療機構及健康服務企業關鍵崗位的核心技能和職業素養培養;高層為崗位互通課程模塊。基于學生的興趣和職業規劃的個性化差異,開發一定數量融合“1+X”證書的專業群選修課,專業群內學生交叉互選,實現課證融通。4.3.3打造多元混合的結構化教學團隊多元混合的結構化教學團隊體現在兩個層面上,第一個層面是行業一線專家和校內專任教師混合組成的結構化教學團隊,行業一線專家擁有豐富的崗位典型工作案例和實踐能力,缺乏教學經驗和課程開發能力;專任教師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課程開放能力,然而行業企業的工作經歷和實踐經驗相對欠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專任教師和行業專家組合成教學團隊合作教學,專任教師主講理論知識、行業專家側重實踐能力,各自發揮所長,通過合作,也可促進雙方欠缺能力的提升,形成雙師型教學團隊。第二個層面是不同專業領域的教學人才混合組成結構化教學團隊,大健康背景下的健康產業是涉及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多層次健康的產業鏈,不僅注重疾病的治療,還要兼顧人民群眾全生命周期的疾病預防、保健、護理和康復等需求,因此,需要大批具有廣度醫學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此外,隨著“互聯網+”、智能制造的不斷深入,對健康人才的人工智能開發應用、大數據分析處理等能力的需求也日漸凸顯,組建由不同專業領域教學人才混合的結構化教學團隊適應了大健康領域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求。4.3.4構建大健康新型產業學院辦學質量督導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大健康新型產業學院辦學質量評價和督導評估制度,定期抽查和監督學習者的技術技能、職業道德和就業質量。實施大健康新型產業學院質量年度報告制度,構建質量評價機制,評價的主體包括行業、企業、學校、學生、家長等多個方面。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教育質量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確定績效考核、表彰獎勵。

        5結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伊人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理论片在线观看 |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网址 | 六月婷婷国外视频在线 | 香港三日木三级少妇三级99 | 亚洲中文字幕丝祙制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