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基礎會計實踐報告范文

        基礎會計實踐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基礎會計實踐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基礎會計實踐報告

        第1篇:基礎會計實踐報告范文

        【關鍵詞】國家電網 社會責任會計報告 信息披露

        一、社會責任會計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

        國外研究:1968年,美國會計學家戴維·F·林諾維斯-(David F Linowes)在《社會經濟會計》的文章中,首創了“社會責任會計”一詞,之后社會責任會計在美國得到很大重視,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美國會計師協會((NAA)和美國會計學會(AAA)等會計機構對社會責任會計的理論發展作出了很多的貢獻。盡管美國會計理論界對社會責任會計的探討是最早的,但是美國社會責任會計實務的發展過程卻比較緩慢,尤其是與西歐各國相比較,處于落后的狀態。據統計,目前美國有90%的企業在披露企業年度報表時披露了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數據,但數據通常是不完整的,其中大多數數據是關于治理環境污染的,例如對廢水、廢氣、廢料等環境污染的治理情況。從整體上來看美國企業尚未公布內容完整的社會責任會計報表。與美國的社會責任會計的緩慢發展相比西歐各國發展較快,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瑞士等國家都是比較重視社會責任會計的。英國會計準則委員(ASSC)早在1980年就出版了《公司報告》,鼓勵企業編制社會責任報告,在傳統財務報表之外,另增編制增值報告、就業報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標表等一系列社會報告,以滿足股東以外的關企業的社會各界的信息需要.而在法國,1977年以正式的法規,要求企業必須以貨幣金額反映職工福利措施的實施情況,其中包括職工福利費、勞動保護費、專業技術培費、改善勞動條件支出,以及向職工提供服務的支出等項目。

        國內研究:在我國對社會責任會計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社會責任會計”一詞引入中國最早出現在常勛教授編寫的《國際會計學》教材中。并指出社會責任會計是企業經濟活動對于社會所帶來影響的計量和報告。由宋獻中、李皎予主編的《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則介紹了社會責任會計的產生與發展,具體分析了社會責任會計的理論結構,提出了在我國實踐中運用的若干建議。在學術界,陽秋林2003年發表的《當議社會責任會計的計量方法》一文中對社會責任會計的計量方法進行了探討,認為其計量是涉及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生態環境和社會收益等主要內容作為會計要素,加以正式記錄并列入會計報表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3]。黎精明在《關于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研究》中對建立和完善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體系提出了建議,主張社會責任會計科目盡可能單列,并與傳統會計科目相對應,會計基礎型和非會計基礎型并舉,以傳統的三大會計報表為核心,并在必要時附加輔助報表和說明,提倡編制獨立的社會責任會計報告。歸納起來,由于我國社會責任會計起步晚、發展緩慢,研究局限于理論方面,急需在社會責任會計實務方面實現突破。

        (二)研究意義

        (1)有助于完善我國電力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以促我國電力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2)推進我國電力企業企業建立一套有效的方法來協調企業與其他相關者的利益,有利于樹立負責任的企業形象,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形象,同時也對我國其他企業起積極引導作用。

        (3)開拓我國社會責任會計實務,促使我國社會責任披露的不斷發展,為我國社會責任會計與國際社會責任會計接軌奠定基礎。

        二、國家電網公司社會責任會計披露存在問題的分析

        國家電網公司是國內較早重視社會責任的企業,2006年至2008年的國家電網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基本內容為國家電網公司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履行社會責任情況,對履行社會責任行動進行承諾。2009年的國家電網公司社會責任報告首次使用了聯合國“全球契約”標識。聯合國“全球契約”十項原則是目前世界上影響最大的社會責任標準。2010年的國家電網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在回顧總結了公司五年來社會責任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的企業社會責任觀,完善了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系統披露了公司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履行社會責任、推動科學發展的年度實踐和具體績效。2013年的2012年度社會責任報告報告內容框架更加完整。報告采用“履責意愿、履責行為、履責績效、履責承諾”的內容框架,按照履行社會責任的完整邏輯,披露公司履責實踐和承諾,這在中國企業是首次。

        雖然國家電網公司的社會責任報告內容越來越全面,披露越來越詳細,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首先,大多數報告側重于文字敘述的方式,即非會計基礎型,已披露的會計信息中以貨幣計量的財務數據較少。導致這種情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有關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核算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會計人員對于己經發生的社會責任事項不能明確其記帳金額,不知道該把它往哪里記和怎樣記。其次,在日常的會計處理過程中,與社會責任有關的問題通常是作為常規的財務會計問題處理,幾乎沒有企業設置獨立的社會責任會計科目。例如按環保機關的規定交納的排污費直接列入到企業的管理費用之中;企業因社會責任問題而交納的罰款、因此而造成的停業損失或因此對他人造成的損害賠償等,列入營業外支出;為承擔社會責任而進行新設備的投資或固定資產的購建,都作為一般的固定資產支出處理等賬務處理。上述現象導致的直接結果是企業雖然承擔了相應的社會責任,但是,相關的信息卻無法在會計報告中體現出來。將企業的社會責任事項納入常規的財務會計事項進行核算,這是目前我國電力企業會計核算過程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這不但不利于社會責任會計的發展和進行相關信息的披露,也對企業財務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最后,在披露工具上,還缺乏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進行獨立報告的意識。我國電力企業企業還沒有編制獨立的社會責任會計報告。進行獨立社會責任會計報告是社會責任會計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因為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需求者的覆蓋面遠比傳統會計信息需求者的覆蓋面廣得多,并且他們更關心和要求的是精煉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給信息使用者提供龐雜的會計信息,然后讓其進行“大海撈針”式的篩選顯然是不合適的。我國電力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客觀上也說明了我國電力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發展還處于初級水平。

        三、國外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披露經驗借鑒及我國電力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披露的對策

        (一)國外社會責任會計披露經驗

        社會責任會計在國際上己經有三十來年的發展歷史,在會計信息的披露問題上,國外很多會計學者和研究機構曾進行過大膽而有益的探索,為社會責任會計學科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主要包括:非會計基礎型和會計基礎型。

        (1)非會計基礎型主要以文字表述的方法對企業應承擔社會責任和履行情況加以說明和評價。這種披露形式廣泛存在于國外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實務中。這種模式披露易為人們所了解,但這種模式省略了很多社會關心的若干項目,同時所用的計量單位也不盡一致,難以算出單一的結果。

        (2)會計基礎型。會計基礎型形式主要是通過規定相應的會計科目,運用社會收益、社會成本、社會資產等概念,以及會計有的程序和方法來反映企業活動的社會責任。目前,已有“社會影響報告表”、“社會資產負債表”和“增值表”等形式。

        ①社會影響報告表。萊弗·埃斯坦斯(Ralph Estes)認為:會計模式應有系統的反映出所有己耗資源的價值。所消耗的資源包括組織無需付款的資源(非內部化的成本或外部不經濟)以及所產生的所有效益的價值(包括對提供效益的組織未支付報償的那些效益,即外部經濟)。該社會影響報告它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企業的社會責任與社會貢獻,但對社會的效益仍然用社會實際獲得的價值或效用來衡量,社會成本則反映出了對社會的損害,而不僅僅限于組織實際支付的部分。②社會責任資產負債表。社會責任資產負債表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平衡表,只是反映企業年度內社會責任資產和社會責任負債構成情況的報表.該表具有如下的特點:以公司的四個主要贊助者(股東、員工、顧客及公司所在地的社區民眾)為主要對象,確定最受注目的社會工作,通過調查以確定那些沒有市場價值的社會利益和社會成本的影子價格,將這些項目用貨幣金額表示,以社會資產減去社會負債可求得社會凈值。增值表(Value Added Statement,簡稱VA表)是計算和反映增值額及其分配情況的會計報表,在歐洲普遍流行,并且也較為完善。在國際范圍內,曾有很多學者、機構力求奠定其“第四報表”的地位但沒有形成共識。一般說來,增值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增值額的形成,具體計算方法是銷售收入減外購材料、勞務與折舊,另一部分反映增值的分配,具體包括職工所得、債權人所得(即利息)、投資者所得、政府所得、企業所得。增值表旨在反映企業受益者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僅僅反映某一個利益主體的利益,這與現代企業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也符合建立社會責任會計的目的。編制增值表所采用的數據來源于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資料來源可靠,易為報表使用者所接受,在增值額分配過程中,可以清晰地了解職工、債權人、股東、政府及公司留利等各受益者分配到的金額由此可得到企業經營活動所創造的增值額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大小。

        (二)我國電力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披露對策

        我國電力企業在選擇社會責任會計報告披露模式時,應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并在充分吸收國內外己有報告模式優點的基礎上,進行披露方法的改進和創新。

        我國電力企業企業大多已采用文字表述的方式了社會責任報告,缺乏對會計基礎性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但從目前電力企業會計體系的完善程度來看,大部分企業已經具備了進行社會責任會計核算的能力,所以編制會計基礎型的社會責任報告也是可行的。

        因此,建議電力企業可以編制社會責任資產負債表、社會責任成本費用表和增值表來披露能確認和計量的社會責任信息,對于不能確認計量的社會責任信息則采用傳統的文字敘述方式報告,從而全面反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情況。

        參考文獻:

        [1]常勛.國際會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宋獻中,李皎予.企業社會責任會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

        [3]陽秋林.色議社會責任會計的計量方法[J]. 企業經濟,1999,(4).

        第2篇:基礎會計實踐報告范文

        【關鍵詞】 權責發生制;收付實現制;預算會計體系;重構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新公共管理”(NPM)運動的推動下,世界上已有不少國家在政府會計中開始引入權責發生制。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由新西蘭率先發起,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美國等西方國家先后進行了政府會計改革。經歷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實踐,許多國家已經基本建立了以權責發生制為主要核算基礎的政府會計體系,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世界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0ECD)一半以上的成員國在政府財務報告中采用了權責發生制。

        從各國政府會計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來看,權責發生制在強化政府會計責任、增加政府財政的透明度、提高政府機構管理效率、減少財政支出以及提高財政信息的準確性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對政府部門的長遠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我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公共財政框架的構筑,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購制度等改革不斷深入,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的現行預算會計的弊端和不足日益突出。因此,引入權責發生制會計核算基礎,重構現行預算會計體系,使其逐步向政府會計體系轉變,對于推動我國公共財政體制的健康發展,提高政府工作績效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西方國家應用權責發生制改革政府會計的實踐與經驗借鑒

        從已經進行政府會計改革的國家的實踐看,其推行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的方式各有特點:一些國家是全面采用權責發生制,如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在政府會計核算、合并財務報告和預算編制等各個環節和所有會計事項中均導入了權責發生制基礎;一些國家是部分采用權責發生制,或采用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如加拿大、意大利、美國等國家,這些國家在合并政府財務報告、預算編制、會計核算的某個或全部環節逐步深入地采用權責發生制,但在一些不產生或不能轉換為現金的實物資產、預付費用的核算上,仍沿用收付實現制;一些國家總體上仍采用收付實現制,但在某些特定事項上采用權責發生制,如丹麥等國家。總體而言,世界各國在政府會計中引入權責發生制時,都沒有搞狂飆突進,而是采取了相對溫和的推進政策,都是在理論、實踐方面做了大量充分的準備后才逐步展開改革行動的。

        另外,從各國改革經驗看,權責發生制在加強政府的資產和負債管理、控制財政風險、 提高政府預算及會計信息的透明度等方面和收付實現制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從我國目前的國情看,要在政府會計核算、合并財務報告和預算編制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引入權責發生制為時尚早,但通過借鑒OECD國家成功的經驗,在一定范圍內,有選擇地、有步驟地采用修正的收付實現制和修正的權責發生制相結合的形式,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我國現行預算會計體系存在的問題

        和OECD國家相比,我國現行預算會計體系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反映政府資金的整體運行情況,更不利于政府績效的考核與公共財政的全面改革與推進。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現行預算會計體系的構成不合理

        我國的預算會計體系和西方預算會計體系在構成上存在較大差異,它由財政總預算會計、單位預算會計、基金會計和特種公務會計構成。其中,單位預算會計又可以分為行政單位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基金會計主要有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會計、建設單位會計、社會保障基金會計以及某些公共福利機構如希望工程會計等。

        目前,我國不少事業單位日益走向市場,在資金上與財政逐漸脫鉤,實行自負盈虧。但與此同時,行政單位與財政的關系日益密切,而與其附屬單位逐漸脫鉤,客觀上導致行政單位會計與事業單位會計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另外,從1998年底起,我國財政部將事業單位的會計管理工作從原來的預算司(歷來負責管理預算會計工作的政府職能部門)轉入了會計司(歷來負責管理企業會計工作的政府職能部門),而財政總預算會計和行政單位會計的管理工作依然留在預算司。這使越來越多的人對事業單位會計是否仍應歸屬于預算會計體系產生了懷疑。

        (二)現行預算會計制度亟待改革

        我國現行的預算會計制度是1997年財政部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對當時的預算會計制度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改革后而頒布的,主要有《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這套會計制度與改革前的預算會計制度相比,預算會計核算體系更加系統,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程序更加規范,財務報告內容更加完整,但目前已不能適應客觀經濟環境變化的要求,亟待改革。原因主要是:事業單位會計日益顯示出其營利組織會計的特質;而目前日益發展的社會保險基金卻獨立于預算會計制度之外,導致社會保險基金游離于政府會計的監督體系之外,割裂了社會保險基金和財政預算資金的聯系通道,無法準確地反映財政資金的整體運行,也不利于防范財政風險。

        (三)收付實現制核算基礎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目前,我國總預算會計、單位預算會計主要采用收付實現制(除事業單位開展經營性業務可采用權責發生制外),這與我國目前投入控制型的預算管理模式相適應。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發展, 收付實現制基礎已經顯露出若干重大缺陷:它無法全面、準確地記錄和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難以真實、準確地反映各政府部門和行政單位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成本耗費與效率水平。例如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對于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 因此,報表上無法反映固定資產的凈值情況,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實際價值的背離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遠;總預算會計中由于實行收付實現制導致的“以撥列支”,致使政府的投資在核算上定為支出,一旦由財政撥出即脫離政府預算管理,對于進入國有企業的國有股權沒有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因此難以實現對國有資產所有權和收益權的管理,更難以反映政府資產的整體狀況。又如,在收付實現制下,未能全面反映政府發行的國債中應由本期負擔的以后年度支付的利息,從而形成政府的隱性債務,給經濟持續、健康運行帶來了隱患。故而,在我國預算會計制度改革、財政管理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進程中,權責發生制核算基礎的采用已越來越彰顯其客觀必要性。

        (四)政府財務報告制度有待進一步改革

        我國缺少統一的政府財務報告制度。雖然我國的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均規定了相應的一套會計報表, 但各報表自成體系、分別編報,沒有一套能夠完整地反映各級政府的資源、債務和凈資產全貌的合并會計報表。

        三、權責發生制的引入與預算會計體系的重構

        要對我國現行預算會計體系進行重構,會計核算基礎的轉換,即權責發生制的引入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無論是會計制度還是會計報告的改革,權責發生制無疑都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是推行權責發生制、重構預算會計體系,不是一個單純的會計問題,它必須滿足政府財政管理的需要,必須考慮預算編制與財政運行中日常管理乃至政府審計監督的需要,否則就會加大政府公共財政運行成本,降低工作效率。因而,引入權責發生制、重構我國預算會計體系應是一個在借鑒OECD國家成功經驗基礎上的一個揚棄與漸進的過程。

        (一)調整現行預算會計規范體系

        這主要是對事業單位會計的歸屬進行重新界定。對于實質上以營利為目的的事業單位,無論其性質是否為國有單位, 都應將其會計核算制度劃分到企業會計范圍中; 對于非營利性的事業單位, 要區分是國有的還是私立的, 對于國有的非營利事業單位, 其會計核算制度應該納入預算會計體系, 至于私立的非營利組織, 其會計核算應列入新頒布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范疇。因此,我國預算會計名稱應相應地改變為“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還要拓展現行預算會計的核算范圍,構建政府會計體系。主要是考慮如何采用權責發生制,對國有股權和資產納入政府會計核算范疇。同時,應將社會保障基金的整體運行狀況以及中央政府的債權、債務納入政府會計核算的范圍。隨著政府采購制度的推行,還應考慮如何反映政府采購資金的相關財務信息。

        (二)建立規范的政府會計與財務報告準則和制度

        權責發生制會計模式的選擇取決于政府財務報告的目標,只有建立政府財務報告制度,明確財務報告目標,權責發生制的作用才能得到更有效的發揮。當前,應重點研究政府會計與財務報告準則和制度的指導思想、目標和基本框架。在此基礎上,逐步推行權責發生制。如,可以只在政府會計和財務報告中采用權責發生制,而在預算中仍保留收付實現制,這樣有利于信息處理的簡化和預算制度的穩定性。在政府財務報告中引入權責發生制時,鑒于我國現有的預算會計財務報告還沒有從權益的角度出發,體現政府預算管理的業績和政府的工作效率,故改革的核心應當使預算會計的財務報告由單一的預算執行情況報告,擴展為以報告國家預算執行結果為重點,更為廣泛地反映政府整體財務狀況和財務效率的綜合性財務報告,使財務報告信息既能滿足政府管理和決策的需要,又能使社會公眾了解政府的理財效果和財務狀況。具體操作時,可先從基層政府的財務報告上開始,然后再擴展到統一、綜合的政府財務報告上。

        (三)會計核算上,有選擇地采用權責發生制

        考慮到我國的國情,目前尚不可能象新西蘭等國家一樣在政府會計核算中全面推行權責發生制。例如,目前對國有資產權益的確認和計量的依據難以取得,條件還不具備,還不能納入預算會計的核算范圍,但應積極創造條件,及早納入預算會計主體的核算范圍。當前,應將政府國有資產權益的變動情況作為政府理財的一部分,對固定資產的購置成本資本化,對政府及其部門運轉過程中所耗費的固定資產成本,通過分期提取折舊的方法予以確認和計量。當然,對于一些比較難以確認的政府資產,如國防、軍事資產等,可以不納入核算范圍。又如,對于國債還本付息費用,可按權責發生制原則分期確認;擔保貸款的擔保責任和借出債權確已成為壞賬的,可按權責發生制入賬,以達到充分揭示政府隱性債務、防范財政風險的目的。而對于收入,可以借鑒國際上的一般做法,采用接近收付實現制的做法,只對一部分有政府政策承諾的、可計量的負收入(補貼)采用權責發生制核算。

        綜上所述,在引入權責發生制對我國預算會計體系進行改革時,當務之急是重構預算會計核算體系,將現行的預算會計體系改革為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核算體系。其核心問題是如何定位我國的事業單位。竊以為,可將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如中國證監會、中國紡織總會、保監會、計生委等,隨著改革的深入轉化為行政單位;對于全部經費來源于業務活動的劇團、科研所、電視臺等轉為企業,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和相應的制度進行核算;那些需要國家財政撥款的教育單位及其他事業單位應定位為國有或公立的非營利組織,其會計制度可在現行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上擴展而成;那些只面向特定對象提供服務的在實踐中依靠民間資金運行的事業單位,可以實行民辦,按照2005年1月1日實施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進行會計核算和報告。在政府會計體系的構建中,應根據政府業務活動的特點,區分政務型活動、商業型活動和受托責任活動,有選擇、有步驟地引入權責發生制,以全面反映政府經濟資源、現時義務和業務活動全貌的信息。

        【主要參考文獻】

        [1] 樓繼偉. 政府預算與會計的未來:權責發生制改革縱覽與探索[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2] 財政部會計司. 歐洲政府會計與預算改革[M]. 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3] 財政部會計司. 政府會計研究報告[M]. 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4] (美)羅伯特?J.弗里曼(Robert J.Freeman)等. 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理論與實踐[M].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5] 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 政府績效評價與政府會計[M]. 大連:大連出版社,2005.

        [6] 李建發. 政府會計論[M].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

        [7] 葛洪朋. 論權責發生制引入我國政府會計的可行性及路徑[ J ].會計之友,2006,(9)(上).

        [8] 劉用銓. 為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獻策[ J ]. 預算管理與會計,2006,(12).

        [9] 周曉蓉.對我國預算會計體系的“破”與“立”的思考[ J ].現代會計與審計,2005,(9).

        [10] 劉誼. 權責發生制預算會計改革:OECD國家的經驗及啟示[ J ]. 會計研究,2004,(7).

        第3篇:基礎會計實踐報告范文

        關鍵詞:基礎會計學 內容體系 實踐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8-131-02

        《基礎會計學》既是會計學專業的基礎性課程,又是其核心課程,它不僅要教給學生會計基礎理論和會計基本技能,還要讓學生明確會計本質,加強對會計崗位認知,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職業道德,從而達到培養既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過硬的職業能力又品質優良的會計專業人才之目的。然而,現行《基礎會計學》教材內容單一,體系僵化,難以實現上述培養目標,必須結合教學實踐和會計工作實際不斷予以改革,使之更具基礎性、科學性、實踐性。

        一、現行《基礎會計學》教材存在的缺陷

        (一)體系架構缺陷

        現在使用的《基礎會計學》教材,其體系雖然千差萬別,但其核心內容大同小異,一般皆包含總論、會計要素、會計恒等式、復式記賬、設置賬戶、企業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產清查、財務會計報告、會計核算程序、會計工作組織等內容。此章節體系看似內容豐富,也近乎科學合理,但實則內容單一,結構僵化,無法滿足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會計工作者的要求。近年來,雖然許多《基礎會計學》教材在內容體系的改革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但結果是收效甚微。如有的教材增加了會計電算化內容,有的細化了制造業成本計算的內容,還有的在財產清查中增加了企業內控制度內容等不一而舉。但這不過是因編者的“創新沖動”之需而做的一點內容上的充實而已,并沒有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另有個別《基礎會計學》教材以改革其內容體系為名,把原本比較成熟的內容體系搞得支離破碎。如有的教材人為地刪除了會計前提、會計核算質量要求等重要內容;有的教材把制造業主要經濟業務核算從復式記賬后面調到會計賬簿后面講述;更有甚者把會計核算組織程序調到財務會計報告前面講述。上述做法割裂了會計核算方法體系,既不符合會計核算工作程序,也背離了學生認知規律,授課教師無奈,只得打亂教材內容體系來講授,弄得學生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二)教材內容缺陷

        《基礎會計學》既然是會計學專業的基礎性課程,又是其核心課程,它所肩負的任務就不只是讓學生學會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還要讓學生掌握會計結算、納稅申報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還應當把相關會計法規、會計職業道德等基本要求教給學生,并使之融會貫通,要他們從心靈深處領會會計是一項政策性極強的工作。會計工作者必須堅決地嚴格執行國家財經法規、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等,并對其提供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負責。必須讓學生實現角色的完全轉換,從學習《基礎會計學》開始,就把自己當做一名合格的會計工作者來要求,熱愛本職工作,遵守國家法紀,忠誠崗位職責,杜絕職務欺詐和職務犯罪。然而,當下使用的《基礎會計學》教材大多對上述內容闡述不夠完整,要么只言片語,要么只字不提,似乎《基礎會計學》的任務就只是會計核算方法的教學,諸如轉賬結算、納稅申報、會計法規及會計職業道德的養成等方面的知識無需掌握,似乎具有崇高職業道德的會計工作者是自然而成,不需學校教育即可達成。須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更應懂得“教不嚴,師之惰”,今天不在課堂上進行職業道德、會計法規的教育、引導,只能待明日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摸索,這恐怕要付出幾倍的努力,即使如此,個別同學的未來走向何處也無法預知。

        (三)實踐教學缺陷

        企業對學生各種能力的要求首要的是實踐能力、創造能力。那么,作為學校就應當以學生為本位,以培養其實踐創新能力為導向來設計教學過程。然而,目前大多數的院校其教學手段仍然停留在“教師+粉筆+黑板”的“原始”狀態,放在教學首位的依然是理論的灌輸。有些院校雖進行了大膽改革,積極投入,但也不過是建幾個多媒體教室,增加會計模擬實訓室而已。更何況個別院校不是從改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工作出發點,而是為各種名目繁多的達標檢查所驅動。據不完全調查,有相當多的會計院校畢業生從未走進過會計模擬實訓室,更有甚者,有些同學在畢業離校前從未進行過會計實務的操作過程,更談不上到開戶銀行進行轉賬結算,去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了。如此這般,何談實踐性教學?何談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會計專業人才?

        顯然,要實現《基礎會計學》的教學目標,培養并造就出大批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具有過硬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操守的會計專門人才,就必須對《基礎會計學》的內容體系進行重構,變單一的理論教學、會計核算方法教學為全方位的會計基礎能力培養教學,真正為同學們學好各門會計專業課程,塑造大批德才兼備的會計專業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筆者認為,《基礎會計學》要完成的主要任務包括如下幾個方面:讓學生知道會計專業的相關法規、制度、準則,將其塑造成為遵紀守法的典范;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忠誠于會計主體、忠誠于崗位職責的經濟衛士,做到“常在河邊站,永遠不濕鞋”;讓學生熟練掌握并運用會計基本理論(特別是復式記賬原理)、會計核算方法體系等內容,具備嫻熟的會計核算和監督能力;熟識轉賬結算、納稅申報等基礎知識,為其他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基礎會計學》內容體系改革的措施

        長期的會計教學實踐和會計工作經驗告訴我們,要圓滿完成《基礎會計學》的教學任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會計專門人才的需求,就必須對《基礎會計學》的內容體系進行模塊化改造,并大力培養會計專業“雙師型”教師,從而形成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本位,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的會計專門人才培養之格局。

        (一)構建《基礎會計學》模塊體系

        模塊一:職業認知與職業道德培養模塊。現行《基礎會計學》教材雖然對會計人員的職責權限有所介紹,但在教材體系中所占比重太低,且內容單一、生硬,缺乏應有的正反兩個方面的案例,對學生起不到多大的教育作用。對此,該模塊要進行極大地豐富,適當增加會計崗位特性;會計崗位法規要求;會計崗位職業道德;會計崗位的社會價值與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內容。目的在于通過對學生進行會計職業認知教育,使之真正領悟會計是一種怎樣的職業?如何從事該職業?怎樣把自己造就成為該職業中的佼佼者?就是要讓同學們全面理解和認識會計崗位職責的特殊性;熟悉對工作技能的一般要求;懂得會計崗位的社會價值、地位、待遇之間的相互關系等。讓每一位同學從接觸《基礎會計學》開始,就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合格的會計從業者,將該職業的社會價值與責任融于學習過程的始終。讓學生懂得要想在未來的崗位上更好地體現出自身價值,就必須從現在起豐富知識、提高技能、強化實踐、勇于承擔;就必須潛心學習研究財經法規,做遵紀守法、敬業愛崗的典范;就必須強化道德修養,捍衛會計職業的尊嚴。古人云:“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是才的方向、靈魂,是才發展之內部動因,是做人立事之根本。

        欲達上述效果,應加強該模塊的案例教學,用大量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導學生,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鼓勵學生到社會實踐中進行調查研究,在實踐中體會會計的職業特性、社會價值及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從源頭上開始預防和杜絕職業欺詐和職務犯罪,從而實現會計職務控制關鍵點的進一步前移(自學校專業教育開始)之目的,為培養政治過硬,業務精良,品質高尚,知行合一的優秀會計專業人才奠定扎實的基礎。

        模塊二:會計基礎理論模塊。該模塊內容在現行《基礎會計學》教材中敘述較全面,編排較合理。但有個別教材將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會計核算的質量要求原則等內容刪掉了,有的將該部分內容編入了《企業財務會計》教材中。筆者認為,這些內容還是應當保留在《基礎會計學》教材中較為恰當,因為它不僅是會計工作的前提和質量要求,更是初學者進入會計知識王國,把握并發展會計理論的基本前提和一般遵循。

        這一模塊應主要包括會計概念及特點、會計對象與會計要素、會計目標、會計前提與會計質量要求原則、會計確認與計量原則、會計等式與復式記賬原理等內容。其中重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是會計對象要素及其內在關系和復式記賬原理兩部分內容。而要同學們系統地把握《基礎會計學》的理論體系,就必須首先突破這些難點問題。

        在講授該部分內容時,應從生產、生活的實例談起,從會計對象談起,弄清楚何為資金?資金從哪里來(資金的籌集)?資金到哪里去(資金運用)?進而逐步解決會計要素及其要素間的相互關系,最終解決復式記賬原理這一難點問題。具體論述時,應當厘清三條線:基本線:會計前提會計核算質量要求原則會計確認與計量原則,借以解決會計核算的前提條件與會計核算質量評價的一般標準問題;企業會計對象線:會計對象(資金運動過程及結果)會計對象基本分類(會計要素)會計對象的具體分類(會計科目)會計賬戶設置,借以解決會計核算的載體問題;會計要素間相互關系線:資產與權益的相互關系資產=權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基本等式、靜態平衡公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動態平衡公式)復式記賬原理借貸記賬法會計分錄(記賬公式),借以解決會計核算的方法問題。

        模塊三:會計核算方法體系模塊(主體模塊)。通過模塊一,讓同學們建立起職業責任意識,提高其法律法規的執行力、鑒別力和職業道德水平;通過模塊二,讓同學們熟練掌握會計基本理論,特別是要真正理解會計恒等式原理,因為它是復式記賬、設置賬戶、編制資產負債表的理論基礎;而模塊三,則是為系統地解決會計核算的方法體系問題,是《基礎會計學》的核心內容,它可以讓會計循環概念深入到每一個同學的腦海之中,為貫徹《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圓滿完成會計目標奠定扎實的基礎。

        該模塊的路徑是:設置賬戶復式記賬(結合制造業主要經濟業務進行講述,并簡要介紹轉賬結算的內容,否則,經濟業務的會計核算將無法順利進行)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成本計算(穿插在經濟業務中從簡講述)財產清查財務會計報告會計核算程序。在會計循環過程中,會計憑證的填制和審核為其起點,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寫則是其終點,也是財務會計工作的目標所在。這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讓同學們理解、掌握并熟練運用之。

        在教學過程中,該模塊應分兩步走:第一步,從會計目標出發,運用啟發式教學逐步展開:作為企業投資人、債權人及其管理當局最關注企業的哪些信息?會計部門如何向他們提供這些信息?導入財務會計報告(特別是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的基本內容;財務會計報告的信息資料從哪里取得?導入會計賬簿;會計賬簿的資料從哪里來?導入會計憑證。顯然,這一步驟的教學過程與會計核算的一般流程是逆向進行的,目的在于引導同學們從會計核算的最終結果出發,運用探究性等現代教學方法,摸清實現會計目標的基本路徑,提高同學們研究《基礎會計學》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此基礎上,簡要介紹會計核算的一般流程,讓同學們對會計循環問題有一個概括的了解。第二步,從會計核算的起點――憑證的取得與審核開始,運用實踐性教學手段,將會計核算方法體系的內容逐一展開。該步驟的教學活動應始終貫徹能力本位原則,密切聯系企業會計工作實際,邊講邊練,其教學過程就是會計工作流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會計崗位的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縮短教學與實踐的距離。

        在該模塊的學習過程中,讓同學們重點掌握的內容主要包括:原始憑證的填制、審核與傳遞;記賬憑證的結構、內容、填制與審核;會計賬簿的分類、登記與核對;記賬錯誤的查找與更正;財產清查的組織、方法與結果的處理;財務會計報告的構成、分類與編制,特別是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的編制;會計核算程序。

        模塊四:實踐教學模塊。該模塊主要包括如下實踐環節:轉賬結算流程;會計核算工作流程;納稅申報流程等,上述實踐教學活動的流程一定要和會計崗位工作的實際流程相一致,不可孤立地單獨進行。實踐教學是《基礎會計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它關系到整個會計教學工作的成敗,關系到讓學生成人成才目標能否如期實現,更關系到未來經濟社會能否健康運行。它檢驗著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應用能力,更維系著學生的就業質量及未來發展。因而,《基礎會計學》必須強化實踐教學模塊的內容,千方百計地改善實踐教學手段,從而真正實現會計教學目標。

        (二)強化《基礎會計學》的實踐教學,全面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我們習慣上一提會計實踐教學,馬上想到的便是會計模擬實訓室的建設,一提師資的“雙師型”隊伍建設,馬上想到的便是會計資格證或者會計職業技術資格證的考取,至于其他相關實踐活動則考慮的較少。會計教學實踐已充分證明僅如此是遠遠不夠的!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解決。

        1.在學習《基礎會計學》課程以前,帶領學生到經濟法庭旁聽經濟案件的審判過程,特別是相關會計職務欺詐與會計職業犯罪的經濟案件的審判過程,讓學生直接感知會計職業的嚴肅性;帶領學生深入廠礦企業調查會計人員在企業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激發學生的職業自豪感,為今后學好用好《基礎會計學》提供可靠的源動力。

        2.改善會計模擬實訓室的建設,健全實訓室內工作崗位:出納、記賬、主管崗位;銀行結算崗位;稅務申報崗位等。讓同學們按實際工作流程體驗會計實際工作,如采購、報銷、結算、納稅申報、記賬、對賬、結賬、報表等工作,培養其崗位認知能力。

        3.創造條件建設校內會計師事務所或會計有限公司,借以密切學校與企業單位的聯系。同時,在事務所里實施導師制,讓同學們在會計師的指導下,對企業會計實務進行會計核算。

        4.鼓勵會計教師建立會計工作室,有償聘用會計專業的學生成為會計室的會計工作人員,使之在會計工作中體會其社會價值與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培養其會計工作熱情,提高其職業道德水平。

        5.建立校外會計實踐教學基地,聘請企業會計專門人才擔任會計實踐指導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會計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進一步提高其實踐教學能力。通過校內校外兩個渠道全面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綜上所述,《基礎會計學》的內容體系尚需不斷完善,實踐性教學環節更需進一步加強。這些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們相信,只要付出長期的艱辛勞作,一部真正具有基礎性、科學性、實踐性的《基礎會計學》教材定能呈現于廣大師生面前。

        參考文獻:

        1.葛軍.會計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程淮中.基礎會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羅其安.基礎會計學[M].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4.王莉華,李士濤.基礎會計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5.汪本強.《基礎會計學》現行教材的弊病及新教材編寫構想[J].財會月刊,2010,(09)

        6.劉愛英.關于《基礎會計學》重點課程建設的思考[J].商業會計,2010(23)

        第4篇:基礎會計實踐報告范文

        關鍵詞:會計基礎 會計信用 會計制度 和諧社會  

            0引言

            會計工作是財政、經濟工作的重要基礎。由于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與國際慣例接軌,會計制度改革進程也不斷加快,去年我國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制度》,政府收支分類科目改革已實施,現行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也在調整之中,我國會計事業步入全面發展時期,但從近幾年審計、財政部門對企事業開展的專項財務檢查情況來看,會計信息失真事件不斷,“會計信用危機”已經顯現。而會計誠信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建立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的會計誠信體系。

            1會計信用缺失的原因,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

            1.1利益驅動是會計信息失真的內在的根本的誘因。單位所有者及信息利用者出于自身利益,干預財務會計工作,使得會計信息成為服務者的工具而可以隨意更改。從核算單位來看,其目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隱瞞收入或逃避稅收;從中介機構看,對單位的服務過程,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報告質量問題難以得到保證。

            1.2監管弱化是會計信息失真的外部環境和土壤。《會計法》未能得到廣泛認可與共識,違法行為沒有得到制裁,執法仍有不到位之處。《會計法》和《刑法》同樣是法,而執法結果截然不同,觸犯刑律叫違法犯罪,會計做假賬通常稱之為不稱職或有違規違紀問題;一個有責任必須追究,一個是出問題沒有人管,虛假信息責任人員為所欲為而無人問津。違法者普遍存在,執法者視而不見,兩者責任都沒有得到承擔,形成全社會會計鎖鏈式的“失真”現象。

            1.3會計理論與實際操作的缺陷與差異。目前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以及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帶有明顯滯后性,盡管修改了《會計法》,出臺了與注冊會計師執業有關的法律法規,但由于我國市場體系構成的多樣性、復雜性,這些法律法規不僅帶有明顯的應付色彩。也很難與國際接軌。這是一種客觀誤差,沒有主觀原因,可以稱之為會計信息理論性誤差,因為它存在的客觀合理性,又有人稱之為合法會計信息失真。

            1.4職業道德和業務能力問題。職業道德問題,指會計人員、職業注冊會計師等缺少必要的職業道德和法制觀念,有意識的弄虛作假。業務能力問題,體現在會計人員業務能力的高低差異,例如理論水平不夠,實踐經驗不足,以及主觀上的努力不夠等原因。職業道德是主觀因素,是故意行為,不可消除;業務能力是客觀因素,屬非故意行為,可以逐步消除,兩者有質的區別。

            2解決會計信用缺失問題的對策

            2.1建立會計報告審計制度、審批制度和責任制約制度。我國目前還沒有實行強制的全面的會計報表審計制度,很多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只有內部要求,沒有外來強制。因此,必須制定會計報表強制審計制度,企業年終后多少日內必須將年報報指定單位審計,維護其嚴肅性。

         會計報告審核批復制度是保證企業會計報告質量年檢的數量和比例的一種制度,可以由財政牽頭制定并施行,稅務審計工商部門和會計師事務所共同參與,劃分審批范圍,分別審批,簽署意見,進行調整,做出標志,審批調整后的報表管理部門進行資源共享,不會因多種需要而出現多種報表。責任制約制度是對報告的審核者或監督者的工作質量獎懲制度,這項制度主要通過公布審核者的結果,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監督,只有重大問題依法追究相關責任。

            2.2職業道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是減少主觀動因。治理會計信息失真是一個綜合系統工程,要有一個長遠眼光,解決一個思想意識問題,使會計工作走向國際,首先要由國外發達國家的遵紀意識和敬業精神,思想上根本不去想做假賬。

            對直接行為人,即會計信息的會計人員和注冊會計師等,主要是培養職業道德觀念和必須遵循的原則和理念,作為一名會計人員或相關服務者,是否合格前提就是不做假賬,全社會喚起共識,管理部門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必將克服主觀問題。

            對行政負責人、管理階層,重點是要增強其法紀意識,擺正利益觀和大局觀關系,摒棄不正確、不合法的利益要求,逐步從思想上放棄干預影響會計報告的結果。這項工作與增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同樣重要,從這個意義是講,會計法才真正的能夠貫徹到位。解決意識形態問題,就大大減少了違紀問題主觀誘因。

            2.3加強政策和業務學習,提升會計整體素質政策法規方面,財稅審及相關管理部門,必須加強培訓,并有嚴格制度要求:作為應知事項,會計人員要知曉基本的法律法規政策,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避免知法犯法的現象;

            業務學習方面,專業業務能力的提高主要體現在教育和管理,全面提升專業技能,適應現代企業會計業務的基本要求,減少因為業務能力達不到要求而出現的低水平誤差。

            首先要學習系統的會計理論,用以指導實踐,理論基礎不夠是會計業務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會計人員崗前教育,會計人員持證上崗等規定要求還是要嚴格堅持,考試過程還要更科學更嚴格;

            其次會計實踐,會計人員必須有大量的工作實踐才能靈活運用會計理論,并對理論進行補充和完善,兩者缺一不可,因此,單位應讓會計人員多崗位鍛煉,全面掌握會計核算方法;

            再次,財政等管理部門必須長期堅持對會計人員的后續業務教育,會計知識更新快,這方面改革多,不及時跟上就不懂,出了問題就明顯體現在會計報告中,使會計報告不符合會計制度和準則要求,造成會計信息的失真。影響財會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業務學習的這項工作必須制度化,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兩者不可或缺。

        第5篇:基礎會計實踐報告范文

        一、政府會計確認基礎

        財務會計中普遍接受的會計確認基礎是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除此之外還有修正的收付實現制和修正的權責發生制,而后兩種是在對前兩種進行修正的基礎上形成的。

        收付實現制是指在現金已經收到或支付時確認交易和事項,而不考慮與現金收付相聯系的商品或服務的供應是否已經發生。它需要確認的會計要素是收入和支出,編制收入支出報表或者現金流量表。從政府會計的發展來看,收付實現制一直都是世界各國財政管理中采取的主要核算基礎,這很大程度上出于這一會計確認基礎符合傳統政府管理的特點。

        權責發生制是指凡屬本期已獲得的收入,不管其款項是否收到,都作為本期的收入處理;凡屬本期應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付出,都作為本期的費用處理。從表面看,權責發生制是對收入、利得、費用、損失的權責認定或歸屬期的劃分。但從深層看,收入、費用的權責認定,必然會引起相應的資產、負債的權責認定或權責關系下歸屬期的劃分。

        二、我國政府會計引入權責發生制的必要性

        1、引入權責發生制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必然要求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統攬一切,財政通過直接分配來實現政府目標。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政府逐步退出競爭性領域,財政從單純的"分配"向綜合的"管理"轉變,政府從直接"干預"經濟向間接"調控"經濟轉變。政府職能的轉變要求政府按照市場經濟原則運作,必須提高決策的法制化和透明度,大力提高政府管理經濟的能力。這就需要有全面信息作為決策依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反映財政資金的運作信息,以及上述資金運動相關的非財務信息,而這些會計信息收付實現制無法提供。

        2、引入權責發生制是公共財政改革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我國財政體制發生了較大變化,各級財政部門開始循序漸進地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公共財政的基本理念是,政府財政應當側重于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包括公共服務),如社會保障、科學教育、衛生保健等,以彌補市場失靈,為市場主體營造一個規范、公平、穩定的競爭環境。在這一體制下,要保證財政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和財政管理的公開、公正、透明,考察部門預算的合理性及其執行效果,考察政府采購成本的公允性,對財政資金的使用實施有效的監控等,都需要相應的政府會計信息作支撐。

        3、引入權責發生制是實行政府績效評價的必然要求

        隨著我國政府開始推行問責制和公共財政體制要求對財政資金的使用進行追蹤問效,我國財政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都在逐步建立起政府的績效評價體系,以對政府部門及官員進行有效的制約和監督。要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政府績效評價體系,離不開政府會計的改革和政府財務報告所提供的信息。

        4、引入權責發生制是提高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的必然要求

        政府會計信息是政府信息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財務報告關注整個政府的資產負債狀況和運營績效,可以完整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運營情況和現金流量,有助于解決政府公共受托責任,滿足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要。權責發生制能夠真實全面地反映財政部門、預算單位的實際可支配財力,更好地反映資產和負債的年度變化,為分析和判斷當前政策的長期效果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有利于評價政策的持續能力及對財政經濟的影響。

        三、政府會計引入權責發生制的可行性與實施步驟

        1、我國政府會計引入權責發生制的可行性

        發達國家的權責發生制改革實踐表明,實行權責發生制對數據要求很高且難度也很大。但根據我國國情,引進權責發生制確認基礎仍是可行的。

        從國際環境來看,西方國家改革的實踐提供了有益借鑒。自從新西蘭率先在政府會計中全面實施權責發生制以來,已有多個國家在政府預算和會計中全部或局部地引進了權責發生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中國可以充分借鑒其經驗。

        從國內環境來看,首先,我國財稅體制改革的目標提供了理論指導。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財稅體制改革要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其次,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針對政府會計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價值的設想并紛紛著書立說。這為我國政府會計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我國政府會計引入權責發生制的實施步驟

        我國的經濟改革走的是漸進式道路,政府會計改革和權責發生制的引入也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將引入權責發生制的過程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對全部的金融資產和部分負債項目實行權責發生制核算。政府部門的資產一般可劃分為金融資產、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其中金融資產具有明顯的未來收益性,其價值通常可以可靠地計算,完全有條件對金融資產進行確認。部分負債指應付賬款、應付利息、應付工資,這些負債并不會對政府部門造成特殊的計量和報告問題。

        第二階段,對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采用權責發生制。由于需要對現有的大量政府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進行估價,同時也涉及到部門預算編制的問題,這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工作量上都存在較大難度,需要耗費較高的成本和較長的時間,應在積累一定經驗的基礎上進行。

        第三階段,對社會保障金的支出進行計量和報告。雖然從政府所擔負的責任來說,理應將其放入政府會計和財務報告范圍內,并采用權責發生制進行計量,但是技術上的難度和計量成本都很高,因此應該留待最后階段來解決。

        目前我國政府會計確認基礎--收付實現制存在諸多問題,引人權責發生制勢在必行,但這種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在總結、繼承和發揚我國幾十年會計管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吸取企業會計改革的成功經驗,借鑒國外政府會計權責發生制改革的研究成果,有選擇、有步驟地進行改革,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規范的、與新公共管理相適應的政府會計規范和運行機制,使政府會計更好地為政府行政管理服務。

        參考文獻:

        [1]劉必章,黃濟外.論政府會計確認基礎--基于現代財政職能改革的思考[J].發展研究,2009(1)。

        [2]王靜頤.我國現行政府會計基礎改革探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6).

        [3]徐鎮綏.試論政府會計改革中會計基礎選擇問題[J].會計研究,2006(12)。

        第6篇:基礎會計實踐報告范文

        關鍵詞:財務報告;財務報表 ;信息重組整改;創新模式;發展基礎

        一、財務報告的現狀

        財務報告是企業正式對外揭示或表述財務信息的總結性書面文件。在市場經濟中,由于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企業必須面向市場,進行籌資、投資和經營活動,這在客觀上要求企業向市場披露信息以便幫助現在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對投資、信貸等作出正確的決策,并提供國家進行必要的宏觀調控時所需要的基本數據。一般意義上的財務報告是由財務報表和其他財務報告組成的。財務報表至少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或股東權益)變動表和附注,其他財務報告的編制基礎與方式可以不受會計準則的約束,而以靈活多樣的形式提供各種相關的信息,包括定性信息和非會計信息。在企業對外披露的財務信息中,有些是通過財務報表提供的,另一些則是通過其他財務報告提供的。

        財務報告的作用一是有助于投資者和債權人等進行合理的決策;二是反映企業管理當局的受托經管責任;三是能夠幫助企業管理當局改善經營管理,協調企業與相關利益集團的關系,促進企業快速、穩定地發展;四是能夠幫助國家有關部門實現其經濟與社會目標,并進行必要的宏觀調控,促進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對企業財務報告與會計信息的批評越來越激烈。批評的焦點集中在企業財務報告沒能跟上時代快速變革的步伐,沒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會計信息正在失去相關性,未能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等等。

        二、財務報告的缺陷

        傳統財務報告的編制遵循的是傳統的會計理論,傳統會計理論產生的基礎是“受托責任觀”,它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可驗證性,故財務報告的產生要經過嚴格的確認、計量程序。確認標準都是以某一主體過去所發生的交易事項為基礎,對未來所發生的交易和事項不予確認。計量方面采用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基礎。但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深化,知識經濟的涌現,給傳統會計理論帶來了許多棘手的難題。現行的財務報告實質上是一種通用的財務報告模式,將企業提供的財務報告予以標準化。這一模式是基于如下假設:一是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相同的;二是財務報告的提供者事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但實際并非如此。對待任何事物,人們的觀點都不會相同。在會計信息的需求方面,人們的偏好差異尤其明顯。不同的使用者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從不同的角度對公司的經營狀況作出評價,他們對信息的需求各有側重。在信息披露能力一定的情況下,重視一類用戶的需求意味著對另一類用戶需求的忽視。

        三、財務報告內容的改進建議

        一般地說,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的核心,企業對外提供的主要財務信息都應納入財務報表。財務報告發展到今天,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實際上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大量與投資者決策相關的信息由于無法在財務報表內加以確認,而涌入表外進行披露。這種做法一方面增加了會計報告的信息含量,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不利的后果:使財務報表的核心作用有所降低;由于表外披露的信息無需遵守公認會計原則,也不需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所以會計信息質量難以保證,所披露的信息與使用者的決策到底相關度有多大,更是個未知數。

        因此,當務之急是對財務報表內的信息進行重組整改,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財務報表的內容應更加復雜與豐富,并隨會計環境的變化與要求而不斷創新。

        (一)現行的做法是,在財務報表附注中以及其他財務報告中納入了大量的非財務(包括定性)信息,會計只是借助這些非財務信息、來輔助說明與解釋財務信息,幫助信息使用者更準確地理解與運用財務信息。未來財務報表應堅持財務信息的核心地位,拓展財務信息的深度與廣度,通過非財務信息提升財務信息的價值。同時,隨著會計計量技術的進步,如今只能以非貨幣計量的信息,今后也將能以貨幣計量。

        (二)在不放棄歷史成本汁價信息的同時,以公允價值計價的信息將大大豐富財務信息的內容并提高財務信息的相關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以交易價格為基礎的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價值的逐步形成及其所具有的客觀性已得到越來越多人士的承認和運用。我國已在債務重組、非貨幣易等具體會計準則中引人了這一計量屬性。用歷史成本計價雖具可靠性但難保相關性的信息,則可用公允價值計價后的信息作為補充信息同時提供。未來的財務報表,將更多以公允價值和歷史價值相結合反映企業所擁有的資產,是一種以多種計量模式反映信息的報告。

        (三)企業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將成為未來財務報告的重心。隨著以技術為動力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必須依靠知識和知識型人才,從而轉向對技術和人才的開發、利用和爭奪,以創造未來現金流量和企業市場價值來確保競爭優勢。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在企業總資產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而有形資產的比重則相應地大大下降,必然要轉向對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以增強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因而實現財務報告重心的轉移,應及時準確地報告企業無形資產和人力資產的價值。

        (四)突破會計主體假設,同時報告與會計主體信息相關的關聯方信息。基于會計信息財富分配用途的考慮,會計主體的確立是傳統會計系統的一個重要前提,而工業時代企業組織垂直控制的特征也為這一前提的確立提供了它所必須的外部環境。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組織的垂直控制結構正在發生網絡化的、扁平化的改變。這種改變使得會計主體假設開始失去其既有的合理性。除此之外,技術資產的合理計量在客觀上也需要突破傳統會計主體的范圍,因為技術的先進性需要與其他企業的同類技術相比較,才可以進行合理的衡量。這些改變在客觀上要求會計信息的揭示突破傳統的空間范圍。因此,如何恰當地提供主體及其相關方的信息,代表著未來會計的一個發展方向。

        (五)增加相對值信息,提高財務信息的可比性。以絕對數量的貨幣額來表達某一特定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是傳統會計報表所提供信息的又一特點。這一特點的形成與上述提及的三個因素有關:第一,傳統的表式信息揭示方式決定了大部分信息需要以絕對數量的貨幣額來表達才符合報表間相互勾稽的要求;第二,會計信息的財富分配用途決定了只有以絕對貨幣額表達的信息才會使財富分配變得有意義;第三,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使得以絕對數量的貨幣額來表現某一特定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成為可能。如果會計信息的揭示在未來不再局限于報表的格式,會計信息的用途不再局限于財富分配,會計信息揭示的范圍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主體等等。那么,以絕對值揭示信息的傳統方式就必然會受到相對值信息揭示的挑戰。因為在某種程度上,相對值表達的信息具有更強的可比性和能夠更好地滿足會計信息決策的需要。在過去30年的財務信息披露發展的歷程中我們也已經看到,越來越多的證券監管機構已經開始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更多能夠直接用于投資決策評價的相對值信息,如一些重要的財務比率。隨著會計信息決策用途重要性的進一步加強,隨著會計主體范圍的逐步突破,我們有理由相信,以相對值信息揭示的方式一定會演變為未來財務報表發展的主流。

        (六)增加事前信息的揭示。在用戶的財富分配用途導向下,傳統會計所提供的信息絕大部分都具有事后信息的特征。因為財富分配,一定是對已經實現而不是尚未實現的收益進行分配。但在用戶的投資決策用途導向下,要求會計面向未來,提供更多具有與決策相關的信息。在過去30年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這種面向決策、面向未來的發展趨勢,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環境復雜,企業管理者要運用前瞻性信息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籌劃,利益相關者也日益關注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因此必須在未來財務報表中充分披露企業未來信息,未來信息主要包括企業發展前景,盈利性預測,管理當局的遠景規劃,企業面臨的機會與風險等。

        未來財務報告目標將繼續鎖定在為企業各相關利益者決策提供快捷靈敏的相關財務信息。財務信息的質量特征仍然要堅持可靠性、相關性、及時性與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與相關性的權衡中更偏向于相關性。歷史(事后)信息滿足可靠性,同時也是相關性的基礎;未來預測(事前)信息滿足相關性,同時應強調對預測信息的規范,盡可能提高預測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達到這樣的境界之后,相關性與可靠性的矛盾就減緩了,它們的關系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另外,可以增加一些有用的報表,當然,其他財務報告中的許多內容仍處于披露的初級階段,還未成為絕大多數企業的一致行動,應改變這種現狀,擴大其他財務報告的內容,達到信息的充分揭示,以改進財務報告的不足,從而真正讓財務報告目標得以實現。

        四、財務報告模式的創新

        1.實時報告模式

        現行財務報告模式是根據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一般按年、月編制。這種報告在經濟生活較為穩定的情況下,對決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大致準確地預測企業下一年甚至以后幾年的財務狀況。但面臨的現實是,知識經濟產品生命周期縮短,經營活動不確定性日益顯著,因而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期就大大縮短。可以在保留現行定期報告模式的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實時報告。由于Internet和Intranet技術在商業中的應用,會計所需處理的各種數據越來越多地以電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網絡與計算機中,會計信息系統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原手工系統中表現為一定周期的會計循環以實時方式完成,時間和周期不再是財務報告的約束條件,不同期間的會計報表可以隨機產生,企業外部人員可以適時得到企業財務與非財務的動態信息。

        2.多樣化報告模式

        以報表的方式來交換會計信息已被實踐證明為是一種最有效和最節約成本的方式。但這種有效和節約是針對手工會計和傳統信息傳輸的技術條件而言的。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這種有效和節約將不再成為阻礙其他信息揭示方式出現的理由。因為有效是針對用戶對會計信息的使用而言的,相對于純粹文字化的信息揭示來說,表式信息可以以有限的資源提供更大的信息量,而且使用戶的閱讀變得一目了然;但圖像化信息相對于表式信息來說,也許更具有簡明易懂、直觀明了的優越性。在更注重效率和簡單的技術發展過程中,未來的會計信息揭示一定會是一種表式信息與圖像化信息并重的局面,從而從各個角度滿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3.交互式報告模式

        傳統財務報告的局限可通過一種交互式按需報告模型(AN INTERACTIVE AND CUTOMISABLE REPORTING MODEL,簡稱ICR)來克服(這種模型如圖1所示)。這一模型由數據庫、模塊化了的會計程序、報告生成器、學習機制、初步評估5個部分構成。ICR考慮到以下因素:(1)信息使用者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信息需求;(2)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變化的;(3)單個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可能會是多樣的;(4)報告主體在事前很難確定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各報告公司均可與如Internet之類的計算機網絡聯網,這樣使報告公司直接通過網絡與信息使用者緊密相連。報告公司可以在網上公布其所能提供的各種會計報告與信息,信息使用者則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在會計信息系統中,根據系統內存放的標準化基本數據項,借助軟件技術,可以依據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選擇快速產生各種定義了的會計報表。這種方式下提供的會計報告既全面充分,又有針對性。同時,財務報告的用戶也可以通過網絡主動地提出信息需求。報告公司的會計人員借助軟件技術,針對信息使用者所想了解的問題進行分析,改進其提供的財務報告。這樣,通過財務報告提供者與財務報告使用者交互式聯系,不斷完善財務報告,使其更符合財務報告使用者的需要。

        五、財務報告發展的基礎

        1.會計理論的深入研究

        理論來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會計實務必須得到會計理論的解釋和說明,才得以繼續維持;而會計理論也只有在解釋和說明實務中得以驗證。財務報告的發展必須要以會計理論的深入研究為基礎,它不僅僅涉及到財務報告本身結構框架的改變,而且也導致了財務報告所依據的會計基礎理論的創新,為未來財務報告的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2.會計法律法規及制度的完善

        未來財務報告應披露哪些會計信息,包括強制性信息、自愿披露信息等,防止隨意篡改網上傳遞的財務報告,保證其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保密性和安全性,都必須有一套完善的會計法律與規范制度進行控制。只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規章體系,按照現代市場經濟規律,完善會計立法,并加大執法力度,才有可能保障會計信息反映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3.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財務報告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使財務報告的發展與創新不再是技術上的問題。這些信息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數據庫(數據倉庫)、網絡、遠程通訊、多媒體、人工智能、超文本、信息鏈接等高科技技術。新興技術的發展給會計發展帶來了挑戰與機遇,會計理論及實務只有與這些信息技術相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會計的發展才可能有實質性突破,財務報告才能得以完善與發展。

        4.會計人員素質的提高

        財會人員要有時代意識、發展意識、創新意識、開放意識。只有加強會計人員的培訓,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和職業道德,才能適應未來財務報告的發展。

        著名的會計史學家邁克爾?查特菲爾德曾說過:“會計的發展是反映性的……會計主要是應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并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我們正處在一個經濟與技術飛躍發展的新時代,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作為立足企業、面向市場的一個重要的經濟信息系統,當然也要迎接并適應經濟和市場的變革而不斷改變自己的內容和表述形式。因而,我們應在把握好未來發展方向的基礎上,不斷總結財務報告在不停的變革和發展中呈現出的規律性,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和用戶需要的改變,對財務報告進行有的放矢的改革。■

        參考文獻

        [1] 肖澤忠.大規模按需報告的公司財務報告模式[J].會計研究,2000,(1).

        [2] 石中美.會計目標的變化與財務報告的改進[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1).

        [3] 龔凱頌.試論未來財務報告[J].財會通訊,2001,(3).

        [4] 朱開悉.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及其報告[J].會計研究,2002,(2).

        第7篇:基礎會計實踐報告范文

        關鍵詞: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教學體;改革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4-0258-02

        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和廣泛應用,使用計算機軟件、信息系統進行會計和財務管理工作不僅已經成為現實,而且是所有會計從業人員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這就要求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進行相應的不斷變革,以會計信息系統作為核心課程的基礎上,持續探索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等緊密結合的實驗類課程,適應會計專業實驗教學的發展需要。北方工業大學作為以工為主、文理兼融的綜合性大學,非常重視實驗課程的開設和教學,在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領域已開展了積極的探索和建設。

        一、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是會計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與現實緊密結合的企業財務管理類人才。由于會計類軟件的普及和發展,企事業單位普遍都采用了軟件進行記賬、核算和報告管理。會計軟件操作和使用已成為會計實踐教學培養的核心內容。只有掌握一般會計類軟件的操作和使用,學生才能適應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從社會各類單位對會計專業人才應具備的技能要求角度,主要分為三類需求:第一類是對會計軟件操作技能的需求,例如會計記賬與核算、報表編制與輸出、賬套審計與查詢等,這是對于會計從業人員最基本的技能需要;第二類是對會計軟件管控技能的需求,例如全面預算管理、集團財務管控、資金集中管理等,這是對會計從業人員管理技能的需要;第三類是對會計軟件設計與研發的需求,例如財務軟件設計與研發、Excel財務開發技術、XBRL網絡財務報告等技能需求,此類需求對計算機技術要求較高,是對高級會計信息化技能的需要。針對會計專業本科生的不同培養需要,北方工業大學采用“分流培養、分類成才”的綜合培養模式,從大三開始設置會計信息化培養方向,組織專業教師形成會計信息化課程群,不斷探索和建設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

        二、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的定位、設計與建設

        1.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的定位。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作為實踐類課程,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定位于服務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等主干課程,促進學生將理論課的知識鞏固和應用到會計信息化實驗中。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的創新,一方面要解決會計信息實驗課程不夠完善的問題,另一方面還要通過實際動手、實際操作,促進學生不斷體驗和感悟的知識建構過程。因此,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應根據會計專業理論課的開設情況進行定位,而不是過分強調計算機技術的講授,否則會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當然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的確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這些需要在大學通識課程和前設課程中予以解決,給學生打下較好的計算機基礎。

        2.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的設計。以會計信息系統核心課程為基礎,構建覆蓋財務會計信息化、管理會計信息化、審計信息化的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模塊,按照操作類、管控類、設計類設計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從而形成全方位、多模塊的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體系支撐平臺,增加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比重,使學生從事實驗課程的學時達到了總課時的30%以上。會計信息化實驗課課程體系按照“分流培養、分類成才”教學理念,以“會計信息系統”為核心課程,按照操作類、管控類、設計類設計開發具有操作性、實用性和前沿性的會計信息化相關課程。除會計信息系統作為核心基礎課以外,建立操作類課程群、管控類課程群和設計類課程群。操作類課程群包括ERP財務會計實驗、企業合并報表實驗、審計軟件綜合實訓等;管控類課程群包括企業集團財務管控實訓、預算會計軟件綜合實訓、全面預算信息化實訓、企業資金集中管理實訓等;設計類課程群包括企業會計信息化實施、財務軟件設計理論與方法、Excel財務軟件開發技術和XBRL財務報告語言等。

        3.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建設。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需要根據學生的素質和接受情況,分批逐步建設,而不能一蹴而就,并要根據實際教學效果不斷進行探索和調整。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應堅持“系統性、綜合性”的特點,建設實驗教材、實驗案例和實驗軟件。系統性是指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由企業會計理論知識體系、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實驗教學體系;綜合性是要突破會計知識體系的界限,將企業管理、會計、財務等知識進行整合設計。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建設的具體內容包括:(1)進行創新型課程的探索,從教學角度以體驗式教學提升學生解決實際會計與財務管理問題的能力;(2)堅持理論聯系實踐的方式加深和鞏固會計理論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3)通過整理和收集最新的案例、經驗和知識,形成以實驗指導書、實驗指導視頻、實驗指導多媒體軟件、其他實驗資料等為一體的實驗教材建設;(4)通過體驗式教學搭建仿真教學平臺,通過仿真企業環境、財務管控流程、會計核算流程、軟件開發流程,在實戰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的拓展與創新

        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體系需要通過教學管理與控制,將教學與競賽相結合,拓展會計信息化實驗課程的第二課堂,創新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的管理和控制。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的步驟主要包括實驗資料的前期準備、教學軟件的調試和準備、實驗分組與管理、實驗報告與反饋等四個步驟。(1)實驗資料的前期準備。實驗資料是指以實驗教材為基礎,由實驗指導書、實驗指導視頻、實驗指導多媒體軟件、實驗案例等相關資料組成。實驗資料的準備充分與否,對于學生是否能按照教學目標開展實驗至關重要。實驗指導書中應盡量減少操作步驟的描述,鼓勵學生通過實驗教師的引導,自主思考實驗步驟、方法和路徑,不要簡單地按照既定的操作步驟完成實驗。(2)教學軟件調試與準備。在實驗教學之前,實驗教師需要在實驗室環境中進行教學軟件調試與準備,并最好在教師自己的電腦上也裝一套教學軟件。對于在教學過程中碰到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備份后還原到自己的電腦上進行調試和檢查。(3)實驗分組與管理。實驗教學最好采取分組的方式進行,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后首先在自己的小組內討論解決,然后再與實驗教師進行討論。對于簡單、重復的問題可較快解決,較難和復雜的問題與實驗教師討論解決,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實驗教師的教學效率。為了避免出現“搭便車”或者拷貝其他學生實驗結果的問題,不同的實驗要通過小組內輪換角色完成,同時可以通過賬套號控制、賬套主管控制以及關鍵界面截圖控制等方法進行管理。(4)實驗報告與反饋。實驗報告是考評學生實驗過程和成果的主要內容,包括實驗數據和實驗報告兩部分。實驗數據是學生在實驗軟件中的數據備份。實驗報告由實驗目的、內容、步驟、結果和總結等構成。對于實驗報告中反映的問題,實驗教師應及時逐一跟學生進行反饋和溝通,不僅讓學生及時發現自己實驗的錯誤,而且通過與學生的討論發現實驗設計中的問題。

        2.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的創新和嘗試。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思考和創新,針對學生出現的錯誤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可能的原因,不急于告訴學生答案是什么。對于學生提出的新想法和新思路,要和學生一起設計和實踐,并可以作為實驗思路的補充。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成因,策劃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加以執行。充分體現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干中學”,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體現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驗教學體系。

        3.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與競賽相結合。通過組織并參加不同層次的會計信息化大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2014年由中央財經大學舉辦首屆北京市大學生ERP管理會計應用大賽,北方工業大學會計專業大三學生組成參賽小組,取得總分第四名和三等獎的好成績。將教學與競賽相結合,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將競賽作為會計信息化實驗的第二課堂。在模擬中培養學生會計專業素質,在競爭中鍛煉學生分析同行對手、應對市場變換能力,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的會計理論和會計信息化知識應用于經濟管理實踐中,真實地解決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實際問題。

        四、小結

        會計信息化課程教學體系在以會計信息系統為核心的基礎上,定位于服務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等會計理論課程,結合會計信息化前沿,規劃和設計相關實驗課程,并且在實驗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技能和教學方法,切實提升會計專業本科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適應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最終需求。

        參考文獻:

        [1]陳信元,饒艷超.會計信息系統課程建設與推廣[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6-25.

        [2]劉梅玲,朱學義.《電算化會計》上機實驗控制點探析[J].會計之友,2010,(1):117-118.

        [3]劉梅玲.我國高校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調研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3):93-95.

        第8篇:基礎會計實踐報告范文

        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擺脫嚴重的財政困境,新西蘭公共部門一直極度重視提升績效,由原來只注重投入控制轉變為關注產出績效,由此確立的新公共管理框架也強調更明確的目標及責任劃分、更大的管理自由度以及對結果的受托責任,并且需要利益相關者信任的良好的績效衡量機制(Treasury,2005)。為此在財務報告方面,新西蘭的有關法律規定,作為報告主體的所有公共部門應當遵循由獨立的準則制定者審批的公認會計準則(GAAP),使用應計制基礎編制財務預測和報告,并由獨立審計人員對年度財務報告進行審計。目前,新西蘭已成為應計制政府財務信息披露最廣泛的國家之一(Piana and Tones,2003)。盡管難以獲得充分體現應計制改革成果的確鑿證據(Pallot,2001),也無法確定應計制會計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Champoux,2006).但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對公共部門會計和財務報告進行應計制基礎改革的國家,新西蘭的改革模式和經驗已引起了廣泛關注,對其他西方國家的改革實踐也產生了極大的示范效應。

        二、新西蘭公共部門財務報告改革的特征

        (一)新公共管理框架下的財務報告改革 研究表明,新西蘭應計制基礎的公共部門財務報告是被作為廣泛的公共管理框架的副產品引入的,目的是為實現管理控制和計量政府主體績效而提供相關的管理決策信息(Lye,Perera and Rahman,2005)。這表明,新西蘭采用應計制基礎財務報告的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Carlin,2003),因而將其置于以提升績效為目的的公共部門管理變革的大環境中去理解能夠獲得更清晰的認識。

        在新公共管理框架下,新西蘭公共部門以基于購買權和所有權的契約易取代了基于官僚制結構的等級權力關系。首先,作為新西蘭政府法人代表的內閣,一般負責確定其政策結果的優先次序以及希望購買何種產出,并原則性地提出部門執行長官的績效要求,而內閣大臣則具體實施從議會獲取撥款以購買各部門或其他供應商生產的產出。從購買產出的角度講,內閣大臣實際上與部門執行長官簽訂了供應服務的購買權契約,部門執行長官則按照契約要求提供這些服務以及享有必要的管理決策權力。充當顧客的內閣大臣們需要相關的財務信息,以評價各部門是否按照契約或預期提供了公共服務,并將其做為訂立新一輪購買權契約的重要依據。其次,從所有權契約角度看,內閣是各部門的直接所有者和委托人,發揮著治理委員會的作用,而作為受托人的各部門執行長官負有獲得預期的投資收益、保全資本、確保財務彈性等方面的責任。

        購買權和所有權這兩種契約關系對包括政府整體和各部門在內的公共部門財務報告產生了重大影響(Simpkins,1998)。I-FAC(1994)認為,由于區別購買權和所有權契約,明確界定產出及其所耗費資源的完全應計制基礎會計和財務報告都是必不可少的:購買權契約直接產生了對應計制成本信息和經審計的服務業績報表的管理需求;滿足所有權契約的目的導致了提供投入資本信息的需要,包括資產負債表類型的信息。引入應計制會計和財務報告是為了支持以明確的目標、良好的績效信息、激勵和管理自由為基礎的管理系統(Lye,Perera and Rahman,2005),使利益相關者能夠運用財務信息監控公共部門的契約履行情況以及管理績效。

        (二)公共部門財務報告改革的漸進性 新西蘭公共部門財務報告改革是在一系列相關法案的推動下進行的。從立法實踐的發展歷程來看,新西蘭對公共部門財務報告產生重要影響的法案主要包括:(1)《國有企業法案》(1986)。該法案明確了國有企業運作的主要治理原則及受托責任要求,賦予管理者更大自以及相應的責任,其頒布標志著新西蘭應計制基礎的公共部門財務報告改革的開始,并率先在國有企業中引入了應計制基礎。(2)《公共財政法案》(1989)。為了衡量部門的產出績效,該法案規定所有報告主體都應按照GAAP的要求,提供包括財務和非財務績效信息的應計制基礎財務報告。由此形成了中央部門財務報告改革的基石,使核心政府部門轉向了應計制基礎。(3)《財務報告法案》(1993)。該法案確立了新西蘭法定的會計準則制定程序,強化了公共部門對GAAP(主要是應計制會計基礎)的應用。(4)《財政責任法案》(1994)。該法案規定,公共部門應當按照GAAP編制財務狀況預測報告,定期提供有關政府預算政策、財政戰略方面的全面完整的報告,從而實現了事后報告向事前報告的轉換以及兩者統籌兼顧。

        盡管新西蘭公共部門財務報告改革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的,但實際上也帶有較為明顯的分階段逐步擴展的特征。這種改革首先在國有企業中進行,待取得成效后才應用于核心的政府部門;應計制會計是先在單個政府部門中進行試點后才被引入整個政府中;政府部門只有適應了以應計制為基礎的財務報表,才在預算中再采用應計制(Pallot,2002)。

        (三)公共部門財務報告制度的獨立性 新西蘭建立了以公共法案和GAAP為核心的公共部門財務報告制度。盡管《公共財政法案》初步奠定了新西蘭公共部門應計制基礎財務報告的基本框架,要求政府整體和各部門的財務報告都必須按照GAAP進行編制,但卻沒有直接確定由某一政府部門負責制定具體的財務報告準則。事實上新西蘭政府并沒有掌控著GAAP的制定權,而是交由獨立的會計準則咨詢理事會(ASRB),行使審批GAAP以及作為核心的財務報告準則的權力,其目的是為了確保使用者高度信任財務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在新西蘭,GAAP是治理公共和私人部門財務報表要素(包括資產、負債、收入和費用)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獨立客觀的一系列規則,根據《財務報告法案》的規定,通常包括由ASRB獨立審批通過的準則,以及當不存在已審批準則時對報告主體適用且獲得會計職業界權威支持的政策。這意味著新西蘭公共部門財務報告能夠被更廣泛的人們較為容易地理解,有利于會計職業界向公共部門的滲透并提高會計水平,也提升了會計師在不同部門之間進行轉換的能力。

        (四)公共部門財務報告內容的完整性 新西蘭公共部門財務報告可以劃分為兩個層次,即部門財務報表以及由其合并而來的政府整體報表。政府整體報表是依據《公共財政法案》要求納入政府法人報告主體中的公共部門的合并財務報表,除了按照GAAP的要求提供財務業績表、財務狀況表、現金流量表、權益變動表以及報表附注外,還可能涉及一些反映政府運營環境性質的附加報表,主要包括借款表、承諾表、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表、分部報表、會計政策表、未撥費用和資本支出表、應急費應和資本支出表、受托資金表以及其他能夠公允反映政府財務狀況和業績的附加信息。部門財務報表也應當按照GAAP編制并提供關鍵的財務業績表、財務狀況表和現金流量表,并披露所使用的會計政

        策以及對或有負債等項目進行附加注釋。而且,各部門還應在其年度財務報告中呈報財務預測表并將預測數和實際數進行比較,報告每項撥款和每類產出的實際耗費,以及報告所有未撥費用和資本支出并逐項予以解釋。由于已采用了完全的應計制會計基礎,新西蘭公共部門財務報告可以提供更全面完整的財務信息,能夠更好地滿足使用者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三、新西蘭公共部門財務報告改革的啟示

        (一)從公共管理框架的角度考慮政府財務報告建設 從新西蘭的經驗看,只有置于公共管理的框架內,報告目標、使用者、報告主體、信息質量等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才能被明確,從而為政府財務報告改革指明方向。新西蘭現行的公共部門財務報告正是在契約型的新公共管理框架下發展而來的,目的是為監控公共部門的契約履行情況及管理績效提供財務信息,方向明確是影響這方面改革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改進預算會計報表、建立政府財務報告的問題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但在如何建設完善的政府財務報告方面還存在不少分歧。我國可以借鑒新西蘭的做法,圍繞改進政府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對現行預算會計制度做出全面的評估,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革以建立起適應我國具體國情的新型政府財務報告,絕對不能盲目追隨國際上政府財務報告改革的潮流。

        (二)建立統一的政府財務報告制度 新西蘭公共部門按照相關的公共法案和已在私人部門應用的GAAP編制財務報告,為規范報告主體的財務信息披露行為提供了一種途徑,保證利益相關者能夠對財務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產生合理預期。建立一套為所有報告主體所遵循、體現公共管理框架要求和加強公共財務資源管理需要的財務報告制度,是公共部門財務報告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國現行的預算會計制度對預算會計處理實務做出了具體規定,但卻忽視了預算會計報告。年度預算報告的編制是依據財政部門和上級單位下達的有關決策編審規定組織進行的,各報告主體沒有統一的政府財務報告制度可循,因而也就無法編制完整地反映政府整體受托責任并有助于決策的財務報告。因此,為了建立完善的政府財務報告,我國可以借鑒新西蘭的做法,打破按組織類別分別制定預算會計制度的現狀,針對會計交易和事項制定為各單位遵循的統一的財務報告制度,進而為編制合并的政府整體財務報告提供便利條件。

        (三)將預算會計報告擴展為政府財務報告 新西蘭公共部門財務報告的內容相當全面、詳盡,除了提供有關政府年度預算執行情況的信息,還包含了大量有關政府財務狀況、運營業績和現金流量情況等方面的信息。這些信息既有財務信息,也有非財務信息,幾乎涵蓋了政府所有財務和非財務活動的詳細情況,能夠讓使用者更好地評價報告主體及其管理當局的服務業績和受托責任履行情況,并做出相關的決策。新西蘭引入完全的應計制基礎實際上是為公共部門財務報告能夠涵蓋更廣泛的績效信息提供技術支持。目前我國提供政府財務信息的對外報告主要是“預算收支執行情況報告”,由于強調為預算管理服務,除了反映年度預算收支執行情況及其結果外,并沒有提供更多的與預算收支無直接關系的重要財務信息,因而無法反映政府部門的財務狀況、運營業績、公共服務成本以及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更無法滿足我國政府改進管理方式、加強公共財政管理的需要。因此,我國應當將現行的預算執行情況報告擴展為政府財務報告,建立包括基本會計報表及其附注、其他附表和必要的補充信息的全面完整的政府財務報告體系,并考慮相應地增加政府財務信息披露的內容,使其能夠涵蓋所有相關的政府財務收支活動及其結果,同時用特定的議題、圖形、圖表和表格等形式,對涉及財務、非財務的事項及相關的公共受托業績加以描述。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國首先必須分項目、分階段地實施應計制基礎,擴展政府會計的核算對象和內容,建立健全的政府會計核算體系。所以,我國改革預算會計報表、建設政府財務報告將是一項任務艱巨的系統工程。

        參考文獻:

        [1]對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政府績效評價與政府會計》,大連出版社2005年版。

        [2]陳小悅、陳立齊:《政府預算與會計改革――中國與西方國家模式》,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3]樓繼偉:《政府預算與會計的未來:權責發生制改革縱覽與探索》,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

        [4]IFAc,Implementing Accrual Aceounting in Government:The NewZealand Expericence,Occasional Paper 1,October 1994

        [5]Joanne Lye,Hector Perera and Asheq Rahman,The Evolution ofAccrual-bosed Crown(Guvemment) Financial Statements in New Zealand.Accounting,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5.

        [6]June pallot,A Decade ln Review:New Zealand’s Experience withResource Accounting and Budgeting,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Manag-ment,17(4),Novermber 2001.

        [7]Kevin Simpkins,Budgeting and Accounting Issues-NewZealand Presenration to the Intematia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 Pub-lic Sector Connnlttee Execurive Forum,April 1998.

        [8]Mark Champoux,Accrual Accounting in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Issuse and Solutions,Harvard Law School Federal Budget PolicySeminar Briefing Paper No 27.2006.

        [9]piana,V.and Tones,L,Reshaping Public Sector Accounting:AnInternatioal Comparative View.Canadian Joum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ee,2003.

        第9篇:基礎會計實踐報告范文

        要從根本上整頓我國會計信息市場,保護投資者利益,規范資本市場,穩妥地加速會計國際化進程,除了健全法制、規范市場、加強監督等措施外,重構中國特色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也是必不可少的

        構建中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勢在必行

        風行世界,無奈尚需完善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cf)一詞,最早出現于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關于企業財務報表目標的暫行結論》、《財務會計和報告概念結構:財務報表的要素及其計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項目的范圍與含義》等3個文件中。

        20世紀30年代,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為了規范公眾公司的會計行為、維護資本市場的正常秩序,出臺了一系列會計準則,但事后人們發現各項準則在概念運用、處理程序與方法上缺乏協調性,甚至相互矛盾,為此,人們越來越覺得有必要制定一個概念框架以統一概念、協調矛盾和指引方向。fasb于1976年率先提出了“概念框架研究項目的范圍與含義”的研究計劃,并將其研究成果陸續以“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等文件形式予以,到2000年已經了《企業編制財務報告的目標》、《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企業財務報表的要素》、《非營利機構編制財務報告的目的》、《企業財務報表項目的確認和計量》、《財務報表的各種要素》、《在會計計量中使用現金流量信息和現值》等七個文件。隨后,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的會計職業團體和iasc也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別是1989年7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公布的《編制和呈報財務報表的框架》的報告,對國際會計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所謂概念框架,按照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定義,它是一個章程、一套目標與基本原理相互關聯的有內在邏輯關系的體系。這個體系能指導前后一貫的會計準則,并指出財務會計與財務報表的性質、作用和局限性。也就是說,概念結構是一個由相互關聯的目標和基本概念組成的協調一致的系統,是用來指導并評價會計準則的基本理論框架。

        fasb在發表的第二號概念框架公告“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前言中寫道:概念框架是由互相關聯的目標和基本概念所組成的邏輯一致的體系,這些目標和基本概念可用來引導首尾一貫的準則,并對財務會計和報告的性質、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規定。美國fasb的概念結構,所討論的基本概念主要有會計目標、信息質量、要素的定義與特征、要素的確認與計量。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了一份名為“財務報表概念”的文告,認為財務報表概念框架的目的是描述那些指導建立和使用通用目的會計原則的概念。它所討論的概念主要有財務報表的目標、效益與成本約束、重大性、信息質量、財務報表要素、確認標準、計量、公認會計原則。英國的“原則報告”指出,確立指導對外財務報表編報的概念,主要目的是為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與審查會計準則提供一個內在一致的參考框架。它還可在特殊情況下為選擇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提供依據,所討論的概念分別是財務報表的目標、信息質量、報表要素、確認、計量、財務信息提供、報告主體。澳大利亞的“會計概念報告”中明確說明:會計概念報告確定了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編報所必須遵守的基本概念,即它們直接被財務報告實務所遵守,而不象其他國家,概念公告只是理論,通過評估、指引會計準則來間接影響會計實務。這份概念報告討論的內容包括財務報告的目標、信息質量、要素的定義與確認、計量、財務信息的列報。葛家澍,劉峰綜合其他國家研究的概念框架,認為財務框架概念結構實質上是由一些財務會計最為基本的概念所組成,它們相互關聯,形成一個完整的框架體系,目的在于指導框架準則的制定或應用。

        一般認為美國fasb的sfacs最能代表概念框架項目。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英國會計準則理事會(asb)、加拿大注冊會計師會(cica)和澳大利亞會計準則委員會(aasb)也都了各自的概念框架,只是名稱不完全相同:

        1、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的概念框架稱為《財務報表的編報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iasb framework) .

        2、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的概念框架稱為《財務報告原則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3、加拿大注冊會計師會(cica)稱為“一般會計”(general accounting),分為:“財務會計概念”(financial statement concepts)61段和“財務報表編制的一般準則”(general standard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presentation)12段兩部分。

        4、澳大利亞會計準則委員會(aasb)稱為《會計概念公告》(statements of accounting concepts, sacs)共4份,但也簡稱為“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雖然各國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名稱不盡一致,但其實質是相同的,即都是對財務會計和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進行研究,借以更好地指導會計準則的制定或會計實務,為其提供一個更一致的概念基礎,并作為評估既有會計準則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指導發展新會計準則。具體而言,這些概念框架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共性。

        第一,在概念框架的名稱上,美國等國家把概念框架稱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加拿大稱其為“財務報告概念框架”,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稱其為“編報財務報表概念框架”,英國則稱其為“財務報告概念”。名稱雖然不同,但這些概念框架都與企業財務報告信息的確認、計量與披露有關。

        第二,各國會計界對財務信息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問題的認識雖然不完全相同,但大部分國家或會計組織都把投資者、債權人及其投資、信貸決策的信息需要作為財務報告的主要目標。

        第三,在“安然事件”之前,似乎愈來愈多的國家或會計組織對財務信息質量特征的要求從“真實性”的“公允性”轉向“決策有用性”。這一概念的轉變將導致對傳統單一的會計模式進行修正。在未來的財務報告中,不同的計量尺度和計量屬性可能互相結合。

        第四,許多國家和會計組織都把概念框架作為一份(或一系列)單獨的會計文件而與會計準則分開。概念框架主要評價現有的準則并指導新準則的制定。在一般情況下,它并不用來直接規范會計實務。因此,絕大部分國家或會計組織都把概念框架置于會計準則體系之外,以便在發揮對會計準則的指導作用時,保持概念框架本身的獨立性和靈活性。

        然而必須承認,迄今為止,世界上至今還沒有一份權威的概念框架能夠充分地指導財務會計和財務信息披露準則的制定工作,許多會計與財務信息披露問題只能就事論事地加以解決。人們往往依據自己的概念框架對有關會計問題進行評論,而無法就許多基本問題達成共識。由于財務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和他們所需要的信息還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所有的概念框架雖然都列示了許多現有的和潛在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但對于財務會計報告應滿足哪些特定使用者的需要或哪些方面的信息需要,還未達成一致意見。有關會計報表要素的確認、計量和披露問題等也懸而未決。總之,概念框架雖然在指導會計準則制定、促進財務報告理論與會計實務的發展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但它本身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步履蹣跚,不減世人美譽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由若干說明財務會計并為財務會計所應用的基本概念所組成的理論體系,是指導和評價會計準則的理論依據。一般認為,西方各國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紀的70年代。在此之前,無論是美國還是西方其他發達國家制定會計準則的理論依據,主要來源于會計職業團體及一些著名會計學家的有關專題研究報告。然而,進入70年代以后,傳統的會計理論概念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原因是:

        (1)傳統的會計理論概念明顯落后于客觀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70年代以后,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濟生活中出現了許多新事物,給會計實務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如企業兼并、融資租賃、物價變動影響和國際結算等。因此,迫切需要許多新的會計技術方法和新的會計準則。

        (2)傳統的財務會計理論側重于描述性,缺乏一套首尾一貫的理論框架。這樣,與會計準則有關的一些重要的會計文獻往往觀點不一,甚至于相互抵觸,從而導致會計實務的混亂,以及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準則和財務報告的嚴厲批評。正是為了解決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給會計實務帶來的新問題,糾正會計實務中處理程序和處理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出現的分歧,為進一步發展會計準則提供一個具有充分說服力的理論依據, fasb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率先展開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將其研究成果陸續以《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等文件形式予以。隨后,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的會計職業團體和iasc也都先后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進行了研究,并了一系列闡述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重要文件和報告。

        盡管如此,當時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普遍認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在建立和完善會計準則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可以保持會計準則相關文件和內在邏輯的一致性,避免不同準則之間的矛盾或沖突,保證會計準則體系的完整性和縝密性。

        第二,能減少準則制定過程中由于個人偏好或不同學派之間的“門戶之見”,以及“長官意志”等各種人為因素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保證會計準則的科學性。

        第三,可用來評估已的會計準則,既可據以對原準則做出修訂和完善,給新會計準則的制定指明方向,而且還彌補準則中的某些缺陷,對重大會計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第四,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財務報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內容、性質和局限性,使其能據以做出恰當的分析判斷和正確的經營決策。

        第五,通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傳統會計理論中仍然適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時展示社會經濟環境變動情況下會計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從而不斷地推動會計理論研究向縱深發展。

        在這些高度評價概念框架的文獻中,以fasb的觀點最具代表性,fasb認為概念框架主要在以下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①它能夠為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在制定和評估會計準則時提供指南,以保證會計準則的一貫性和系統性。②在缺乏權威性文件的情況下,它能夠為人們分析新的或正在出現的財務會計和報告問題提供參考依據。③在編制財務信息時,為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提供理論依據。④由于概念框架能夠促進會計準則的一貫性與會計實務的合理性,它可以提高財務報表的可比性,促進使用者對財務報表的了解并增強使用者的信心。

        總之,概念框架是會計理論與實務有機結合的一個典范。一方面,概念框架的許多內容來源于對實踐的歸納、總結,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另一方面,對會計理論來說,概念框架比較具體,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因此成為理論與實踐的連結點。

        比較各國發展概念框架項目的歷史,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在這些國家會計標準體系的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可大體總結如下:

        第一,可以保持會計準則相關文件和內在邏輯一貫性,縮小不同準則之間的不一致或沖突,限制實務中相同交易的多種處理方法和程序,提高會計準則的規范化。

        第二,可以幫助會計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財務報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內容、性質,據以做出恰當的分析判斷和正確的經營決策。

        第三,可以給會計準則的制訂及重大會計問題的解決提供方向,而且,它還能減少準則制訂過程中的個人偏向,抵制不同利益集團的政治壓力。

        第四,有利于會計理論的發揚光大和觀念更新。概念框架既充分肯定了傳統框架理論中可以繼續適用的合理部分,又努力反映社會經濟環境變動情況下會計理論或基本概念的相應轉變與發展。

        登陸中國,終成大勢所趨

        我國關于會計準則的廣泛介紹和普遍爭論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尤其是近十年,《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和一系列具體會計準則的公布和實施,使我國的會計標準在會計要素定義、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財務報告體系等重大方面基本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一致或協調。盡管如此,筆者認為就目前我國已經的會計準則或會計制度,特別是《企業會計準則》(1992)和《企業會計制度》(2001)來看,由于本身存在缺乏嚴謹的理論基礎、未形成嚴密的邏輯體系、缺乏廣泛的適用性、概念框架與會計準則的功能混用等問題,還不能承擔起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功能責任,而且也不符合國際上一般將概念框架單獨制定公布的通行做法。為此,我國有必要將會計的基本概念從準則或制度中分離出來,獨立地制定并公布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中國加入wto以后,市場的開放、非歧視和公平貿易原則的實施等帶來經濟貿易的高度自由化,使會計面臨的環境更加自由、開放和復雜。中國將進一步融入到市場經濟的國際大家庭中,公平、誠信等將成為市場經濟運行的必備法則,中國經濟將成為世界經濟的一部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以往推動中國會計國際化的因素,將以新的力量和新的方式,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它使中國會計國際協調面臨更深刻的挑戰。用一個既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國際慣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來指導和規范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已是大勢所趨。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最早是由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提出的,指一個由相互聯系的目標和基本原則構成的有內在邏輯性的體系。這個體系能導致前后一致的會計準則,并指出財務會計與財務報表的性質、作用和局限性。自1973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成立的由羅伯特。特魯布羅德負責的 “財務報表研究小組”,發表《財務報表的目標》的研究報告以來,在此基礎上,fasb已經陸續了7輯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內容涉及會計目標、會計要素、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確認與計量等。目前,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西方發達國家也都建立了各自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雖然名稱不盡一致,但其實質是相同的,即都是對財務會計和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進行研究,借以更好地指導會計準則的制定或會計實務,為其提供一個更一致的概念基礎,并作為評估既有會計準則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指導發展新會計準則。可以說,現代西方會計理論研究是以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為中心的。在國際會計趨同的今天,各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必須奠定在大致相同的概念基礎之上,否則概念基礎不一致將給會計準則和會計的國際化帶來諸多障礙。而我國正處在會計準則建設和會計理論完善的最佳時期,因此,盡快構建和完善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乃當務之急。

        1、是我國會計理論和實務發展的內在要求。會計理論作為一個理論體系,應該具備一個包括目標、原則、要素和要求在內的邏輯一致的核心子系統。它反映會計理論的研究成果,并指導會計實踐,應該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穩定性。

        2、我國的會計準則存在缺陷,還難以擔此重任。我國對財務報表的要求散見于準則、制度和相關法規中,缺乏系統性。而且我國的基本會計準則是1992年制定的,還帶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與16項具體會計準則所運用的基本概念和原則也不協調。因此,將基本的概念、原則等納入cf保證其相對穩定性,并在制定具體準則時與之保持一致是更好的選擇。

        3、符合國際會計標準趨同的大趨勢。會計國際化已是大勢所趨,為了增強可比性,作為財務會計基礎的基本概念和原則等首當其沖應該實現與國際慣例的協調。各發達國家都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cf,我國也應該借鑒其成功經驗,盡快構建起財務會計基本問題的系統框架,這是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的重要步驟。

        健全中國會計準則體系必須解決兩大方面的問題:一是構建中國會計準則體系的理論框架,該理論框架由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和準則-環境理論兩部分組成;二是通過比較和實證研究,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具體對策,供有關部門決策參考。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午夜福利在线性视频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 亚洲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小说区图片区综合久久亚洲 | 色妞亚洲欧美在线 | 亚洲h成年动漫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