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小學實踐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如今,性教育越來越多被公眾所提及,并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我國,封建傳統觀念的長期束縛,造成了性教育的障礙,大多數人對性問題處于無知狀態,把性視為,甚至把性與丑惡、下流相聯系。學校的性教育相對滯后,雖然也有些這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有很多不足,如理論研究薄弱,實踐操作不規范,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套規范的教育讀本等,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學生性知識的獲得絕大多數不是通過學校的正規教育,主要通過一些報刊、雜志、書籍、影視媒體,有些甚至是通過一些黃色書刊和影視等途徑獲得的。這些從社會復雜環境中獲得的性知識既難保證其科學性,又缺乏針對性,造成學生性知識貧乏,性觀念落后,性道德水平低下,甚至性心理障礙等情況。現在已不是一個“談性色變”的年代了,因此學校對學生進行適時、適當、科學的性教育已是當務之急。
基于此,2015年3月,威海市環翠區教育局成立了性教育課題研究小組,嘗試以課堂教學為主,輔以團體輔導、家教講座、個體咨詢等多樣化途徑對試點中小學學生進行科學、多元的性教育課題研究,為科學、有效地普及性教育邁出有力而堅實的步伐,也為其他中小學開展性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研究小組實踐探究的主要思路是解放思想、活動跟進、修正反饋。
一、理念先行――解放思想,著眼于“雙層面”的發展引領
社會敏感問題的嘗試與探索需要膽量,更需要智慧。環翠區性教育課題小組從解放家長和教師思想入手,積極征求各方意見和建議,在專家引領下,積極對家長和教師開展各類培訓,使其接納并積極參與性教育工作。
家長層面的引領:考慮到性教育的敏感性與實際效果,環翠區性教育課題小組決定,首先要面向家長進行性教育培訓,讓家長接受性教育理念、支持學校性教育的同時,在家配合做好性教育工作。錦華小學心理咨詢師張偉偉結合生動具體的案例,分別從性教育的內涵、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進行科學性教育三個方面對家長進行性教育“掃盲”。望島小學心理咨詢師苗婧雯則結合“身體紅綠燈”一課,讓家長近距離接觸學校性教育課堂,并以此為例,引導家長在家也對孩子做好性教育。培訓活動結束后,學校立即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家長的意愿,調查結果顯示三所學校有95%以上的家長表示愿意積極合作。
教師層面的引領:性教育的有效開展,需要教師具有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我們認為,不僅是學校心理教師,所有學科教師都應是性教育的參與者與踐行者,因為其教學思想和方式,都會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三月初,三所試點學校分別面向學校全體教師進行了“孩子們需要什么樣的性教育”主題培訓活動,教師們反響強烈,都積極表示性教育確實應該在學校推行。今后,性別教育也將成為學校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將更加多元化。
二、活動跟進――有效探索,致力于“四課程”育人研究
(一)以繪本課程為載體,讓性教育生動化
“我是從哪里來的?我是怎么進到你肚子里的?”這樣的問題讓很多家長不知所措,不少家長到學校心理咨詢室咨詢這方面的問題。很多家長意識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卻不知該從何下手。環翠區性教育課題小組想到了繪本。
1.定主題,選繪本
錦華小學、望島小學在征集學生興趣、疑惑和與家長溝通的基礎上,將性教育分為:“認識我們的身體”“保護隱私”“家庭情感教育”“社會性教育”等幾個主題,并根據這些主題挑選合適的性教育繪本。如《認識身體》《我從哪里來》《我不喜歡親親》《家族相簿》《小威向前沖》《的故事》等繪本,內容涉及性別角色認同、生理功能介紹、如何保護自己的性器官以防他人傷害、出生的知識及媽媽生下寶寶的艱辛,爸爸媽媽對寶寶的愛等內容。這些都是非常經典的繪本,不僅可以傳授性知識,還可以培養兒童愛父母,體會父母的辛勞,形成自尊、自愛的品格。
2.做課程,演繪本
小學生都比較喜歡角色扮演游戲,通過角色扮演,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繪本,深化性教育的效果。錦華小學、望島小學選取了《小威向前沖》《認識我們的身體》等性教育繪本,讓孩子從生命的起源開始,全面接受科學性教育,并引導孩子扮演媽媽、爸爸等角色,體會媽媽懷孕的辛苦及爸爸照顧家庭的責任,讓小學生將繪本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在進行性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作用特別重要,教師理解繪本、捕捉信息、語言表達的能力等都會影響繪本性教育的成效。教師要提高專業素質和專業水平,糾正談性色變的錯誤認知,認真回答兒童提出的性方面的問題,并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共同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3.拓渠道,講繪本
家庭在學生性教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錦華小學通過家校合作的方式,把家長請到學校,帶上孩子出生的視頻或者照片,再結合相關繪本,講解孩子是如何出生的,媽媽生完孩子的感受,以及爸爸在等待寶寶出生時的心情,讓孩子了解自己出生時的情況,了解媽媽生寶寶時的痛苦及爸爸擔心的心情。這是實行家庭親情教育的一個方式。望島小學還與醫院等社會機構合作,請專業醫生結合繪本給孩子講解孕育、衛生保健等方面的性知識。
(二)以心理課程為主陣地,讓性教育系統化
環翠區性教育課題小組非常重視心理健康課的重要性,將其作為對學生進行系統性教育的主陣地。德育科李靜副科長,引導小組成員對每一節要進入課堂的性教育課教案進行研討與磨課,達成理想效果后再在各學校推行。目前,小學低年級和高年級各有一節性教育精品課《身體紅綠燈》和《青春期紅綠燈》,已在兩所試點小學推行。
城里中學則從方剛教師精編的《中學性教育教案庫》中挑選教案并進行改編。目前,《我家有女初長成》《安全跨越成長路上的美麗陷阱》兩課已成功開講。令人振奮的是,錦華小學性教育專題報道還在山東省少兒電視臺播出與推廣。
(三)以電影課程為媒介,讓性教育無痕化
經典童話影片深受孩子們喜歡,如果能結合影片內容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在對影片的討論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性教育,更容易將相關理念深深植入他們的心中。錦華小學在三年級嘗試進行電影性教育課,受到了孩子和家長們的廣泛好評。例如:學生觀看了《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后,都說喜歡白雪公主,追問原因時,多數學生回答:“漂亮。”“繼母也漂亮,為什么不喜歡她?”教師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不能僅僅以外表美來衡量一個人,還要重視心靈美。這其實就是對學生未來戀愛價值觀的一種無聲滲透,從而達到性教育的目的。
(四)以團體活動課程為補充,讓性教育自然化
在青春期的關鍵時期,正確處理好異性之間的交往是非常重要的,為使學生順利度過美好的學生時光,城里中學組織學生開展了以“青春期異往”為主題的心理團體輔導活動。心理教師曲小男根據自己在學校心理輔導工作中所了解到的青春期男女學生在交往過程的困惑,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精心設計了“猜猜我是誰”、心理情景劇等一系列課堂活動環節。通過學生的活動體驗、討論反思和教師的點評,輔導過程幫助學生掌握異往的技巧,樹立健康的異往觀,學會健康、自然地與異往。
早期性教育關系孩子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在從出生到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孩子的身體變化很大,有必要了解性方面的知識。在如今信息發達的時代,為了預防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到不健康的性知識,學校性教育任重而道遠。利用繪本、電影、心理健康課和團體心理輔導等方式,生動而科學地向青少年開展性教育是學校性教育的新途徑和新策略。
三、實踐反饋――修正航線,向性教育的深水區挺進
性教育在環翠區的率先開展,得益于區教育局對性教育的再認識。性教育的不斷實踐,需要實時反饋,為此性教育課題研究小組定期制訂相應的問卷調查和開展性教育研討活動,不斷修正性教育航線,做到膽大而不盲目。
基于對家長、教師開展的各類培訓和對學生開展性教育的實踐,環翠區性教育課題研究小組正努力從實踐中提升理論知識,匯編了《中小學性教學指導手冊》,為性教育的推廣提供借鑒,向性教育的深水區挺進。
〔關鍵詞〕生命教育;課程化;實踐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6)20-0015-07
一、生命教育課程化實施的必要性
近年來,中小學生因學習壓力、情感失調或生活事件的遭遇而出現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不時見諸于媒體,由此引起大家對于現今中小學教育的悲嘆和擔憂,也引起學校對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專項教育的適時關注和推行,但不得不說,收效甚微。時過境遷,總會有類似事件重演,一次又一次挑戰人們的心理底線。這不禁讓我們重新思考,學校教育在面對中小學生的生命意識淡薄方面是否有更好的解決之道?是否僅憑開設講座、開放心理咨詢室進行個案咨詢,或定期的安全知識競賽就可促進學生生命意識的提高?放眼周邊,我們發現,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三生教育等教育形態正慢慢形成一股風潮,在國外、周邊地區逐漸流行并常態化。生命教育作為一門課程,已在我國臺灣地區開設多年,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泉州市在這方面還未進行深入探索。我市教育局在推行生命教育方面非常重視,有《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生命教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推行,也定期開展相關的大型活動。只是因起步較晚,還沒有可操作性的課程體系、操作原則供學校借鑒。各學校如孤軍奮戰,在生命教育領域自我摸索、自我成長,學校間差異顯著。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命教育的實踐和推行。因此,我們以“泉州市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化研究”課題為契機,探索生命教育課程化在泉州市的實踐可能。
二、泉州市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化的界定
課程是一種活動、交往、溝通與合作,是人的各種自主活動的總和。新課程賦予課程資源的概念以新的理解,包括校內各種資源,也包括校外資源。課程化是指依托課程落實生命教育,包括學校內外的各種活動。我們努力克服現行學科課程體系和學校專項教育在生命教育這部分的弱勢,探索構建適合我市中小學(含幼兒園、中職)學生的生命教育模式和策略。我們以課題為依托,通過設立子課題學校進行試點研究,探索生命教育在學校的課程化實施,力求在生命教育的實效性、可操作性方面加以突破。我們主要通過實踐構建中小學(含幼兒園、中職)生命教育課程體系、探索課程化的原則、模式、策略、途徑等方面以及如何在不同學段有區分有重點有規劃地實施生命教育,在此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認識、理解、感悟、接納、欣賞、尊重、敬畏、熱愛、珍惜、完善及升華生命,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質量、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生命教育是有關生命的教育,是有關生存、生活以及人生問題的教育。生命包括個人生命、他人生命、自然生命。通過對學生進行生命孕育、生命發展、生命價值引導等方面的教育,培養他們認識自我,尊重他人,珍惜生命,對社會及他人有愛心,使學生成為身心和諧、人格健全的人。
三、泉州市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化的實踐研究
(一)生命教育課程化應遵循的原則
理念性:生命教育不是孤立的,而首先是一種需要存于每位教師、每個學校的教育觀念、教育文化,而后才是一種廣泛與各項專題教育、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緊密融合的教育。
全員性:生命教育不是個別實驗教師的責任,而需要學校動員全體教師用心參與、用心體驗。
全方位:生命教育不僅僅在于課堂教學或是課外活動,而在于各方面的協調統一,既有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又有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且有課外活動的有力支持,并與各項相關的專項教育有機融合。
統領性:因為生命教育關注生命,是各種專項教育,比如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預防艾滋病教育、預防教育、環保教育等的基礎。所以可以生命教育為統領來梳理、整合中小學各專項教育資源,有利于減少重復和浪費。
主體性:生命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需要為主要開展目標。
預防性原則:開展生命教育,目的不是在發生事件后再進行臨時干預,而是作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定期開展,將發生事件抑制在萌芽狀態,減少其發生的可能性。
常態性原則:生命教育的開展,應落實到課程計劃中,常態性開展,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積累效果。
適合性原則:開展生命教育需適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選擇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與之成長、發展密切聯系的內容,進行科學組織與整合。
遞進性原則:生命教育旨在幫助學生認識、理解生命,進而感悟、接納、欣賞、尊重、敬畏、熱愛、珍惜以及完善、升華生命。而課程化活動的整體設計也在于遵循這樣的遞進性,讓學生在逐漸深入的課堂教學和主題活動中體悟越來越深。
滲透性原則:不一定要專門辟出課程塊和課程時段來開展生命教育課,而是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學科都可以滲透生命教育,使課堂、活動、校園到處充滿生命氣息。
體驗性原則:生命教育不是一門學科,重點不是教授知識,而是重在讓學生體驗、感受、領悟,并借此達到生命素養的提高。
合作性原則:學校需聯合家長、社區以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學校需積極開發、利用家庭和社區的教育資源,積極引導家庭和社區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習慣、積極的生活態度。
生成性原則:生命教育是面向生命群體的教育,師生互動的、現場生成的東西無法一一預設,如果為了單純的課堂或活動效果,而忽視生命本體的自然而真實的反應,則違背了生命教育的初衷。所以,在開展生命教育時要注意放棄堅決按照預設的想法,需注意學生的現場流露并使其有所釋放,從而達到尊重生命、升華生命情感的效果。
差異性原則:生命之間是有差異的,學生之間的接受能力、需要、觀念也大不相同。生命教育需關注學生間的差異,尊重他們的不同觀念、根據他們的不同需要來設計方案。
長期性原則:生命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抱著長期積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心態來開展生命教育。
(二)地區生命教育課程化的模式
梳理生命教育課程化資料――自上而下建構生命教育課程化模式――選取生命教育課程化實驗學校――自下而上的行動研究來探索生命教育課程化體系――自上而下推動研討活動、主題競賽――自上而下整合生命教育課程化體系――自上而下在其他實驗學校推廣生命教育課程化體系――循環反復的自下而上的行動研究來探索、完善課程化體系――經過不斷行動研究、經驗總結――形成可在全地區推廣的生命教育課程化體系――經過多番論證、行動研究、不斷完善、改進生命教育課程化體系――形成可在更上一級地區推廣的生命教育課程化體系。
(三)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體系的模式、內容
不同子課題從不同角度切入探索校本課程體系的開發,而這些角度恰好與其所在學段、所擅長領域、學校實際情況、學校資源等密切相關,我們沒有統合這幾個課程體系,是因為不管從哪一個角度,這些生命教育課程都落到了實處,而且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在沒有具體驗證哪一種角度更適合更廣泛的學校之前,我們保留了這幾種課程體系作為研究成果。
1.小學學段:融合各專項教育為一體,編制讓學生掌握生存技能的校本課程體系
將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預防教育與生命教育有機融合創編教材。達埔中心小學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當做實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陣地,每學期每年級確定一個大主題,確保每個學生在小學階段能至少經歷12次生命教育活動。
(1)各學段課程內容
1~3年級內容:
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生命現象,初步了解自己。
喜歡自己,樂于與同學交往;懂得關心家人、尊敬老人。
親近大自然,愛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氣用電安全、飲食安全等自我保護知識。
4~6年級內容:
了解身體的生長情形,進一步理解性別認同。
了解友誼的意義;懂得同情、關心和力所能及地幫助弱者;學習與他人的合作。
初步認識與體驗人的生命是可貴的,珍惜生命;遠離煙酒和。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樹立時間觀念,正確使用網絡。
學習必要的自我保護技能,學會識別可疑的陌生人,初步掌握突發災害時的生存能力和自救能力。
(2)校本課程模式:具體見圖1。
2.高中(中職)學段:融合積極心理學理念,創編提高學生生命質量的幸福課程體系
針對學生發展實際和身心特點,華僑職校通過長期探索,整合與設計校本教材《我們的幸福課程》。該課程從四大模塊十二個主題出發,以學生心靈聲音為靈魂,以生命發展為主線,以積極心理學為理念,以幸福感為目標,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認識珍愛生命―發展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的質量,最終實現幸福生活。每一課的設計生動活潑,形式多樣,有生命箴言、故事感悟、知識寶庫、游戲體驗、生命拓展和建議分享等,讓學生在感知、融入、參與、體驗、感悟、分享和改變中,達到提升生命質量的終極目的。
(1)幸福課程六大理念
生活中,我們總覺得幸福是抽象的,但是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認知與行為來感知和獲得幸福的理念和行動。
積極悅納珍愛自己:擁有幸福的前提是能正確認識自己,不自卑也不自負,喜歡自己珍愛自己,在內心深處完全接受自己的長處和擁有,也欣然接受自己的短處和缺失。因為每個人都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為自己的現實而積極充實地生活。
換位思考感知生活:幸福的人擁有更好的共情能力,常善解人意為他人著想,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感知角度是多元的,因此能保持心態平衡,泰然處事,用好情緒獲取高質量的生活。
感恩之心善待他人:抱怨的人把精力全集中在對生活的不滿之處,而幸福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能令他們開心的事情上,所以他們更多地感受到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因為心懷感念,他會感謝并回報讓他快樂的人和事,讓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機會感受人間的溫暖、關愛和美好,讓愛和幸福永久地傳遞。
欣賞萬物感受美好:懷著欣賞的心情感受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可能發現和體驗幸福。當看到身邊的人和事物都很美好,我們感覺自己像天使一樣;同時能以體驗生活的態度面對挫折,而減輕痛苦感。
珍惜時間規律生活:當我們充分利用時間獲得規律充實生活,這樣既能保持輕松上進的生活態度,整齊有序的生活而自信和滿足,更能使我們對于過去無怨無悔,應對當下踏實積極,而讓我們的未來充滿希望。
確立目標做好自己:根據自己的綜合條件,給自己一個恰當的人生定位和目標。無論他人及環境如何,首先做好自己,盡心盡力去實現,不急于渴求結果,相信幸福就在于享受過程本身。
(2)幸福課程模式:具體見圖2。
3.融合團體輔導心理學理念
選擇其中與生命教育各個層次緊密相關的部分,編制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校本課程體系,可應用于小學、初中、高中、中職各學段。
泉州實驗中學以團體輔導活動為依托,在高一、二年級每周兩課時開設生命教育課程。課程模式如圖3。
4.融合幼兒階段的健康教育理念
選擇從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人與宇宙四個方向來確定幼兒園生命教育內涵,從而使幼兒逐步達到生命教育的各個層次:認識、理解、感悟、接納、欣賞、尊重、敬畏、熱愛、珍惜、完善及升華生命,可應用于幼兒園或小學一年級等學段。
市機關幼兒園依托主題活動和繪本教學兩種教學方法下分別探索出對應的課程模式。
主題活動法:通過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幼兒在這種有高度動機的環境中,接觸、感知、體驗生命教育內容,教師的教材更有極其廣泛的空間而且可直接打破學科之間的限制,在教學中靈活自然地融合不同領域的內容,給幼兒一個主動學習的環境來進行生命教育。
繪本教學法:是一種融入式教學方法,即在幼兒語言教育中滲透生命啟蒙教育。繪本在幼兒生命教育中有其獨特的教育價值,是啟迪幼兒生命意識的好教材。以繪本學習為載體,開啟幼兒生命意識。
(1)融合生命教育的健康教育課程內涵
3~6歲幼兒,在“人與自己”和“人與他人”兩個方面已有混沌的萌芽狀態,對自己身體的構造與功能很感興趣,有的幼兒已經建立了模糊的自我概念,但對周遭友伴的關心、包容與照顧還十分欠缺;在“人與環境”方面,幼兒表現得十分茫然,但有十足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在“人與宇宙”方面,幼兒對死亡的情緒是恐懼、擔憂、難以理解、不知怎樣面對。所以,可在以下這些方面開展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融合。
人與自己:認識自己、欣賞自己、接納自己、建造自己。
人與他人:尊重他人、愛與關懷、接納異己、群體生活。
人與環境:愛護環境、尊重自然、社會關懷。
人與宇宙:生命之美、了解死亡、人生信仰。
(2)融合生命教育的健康教育課程模式
主題活動教學:小班主題“獨一無二的我”,從我我關系和人我關系這兩個方面開展活動,形成兩個大分支,48個小分支。模式如下:
“我的寫真集”包括38個內容:媽媽,我從哪里來;我來當懷孕準媽媽;在媽媽肚子里;呱呱墜地;小時候的東西;成長小趣事;照顧蛋寶寶;我又長高了;別說我小;魔鏡啊魔鏡;猜猜我是誰;我的小臉;五官歌;我愛小臉;多變的表情;笑比哭好;表情歌;多變的臉;我的自畫像;寶寶的小手;秋天的落葉;小手本領大;我有一雙小小手;我的小手變變變;我的左手也能干;可愛的小腳丫;能干的小腳丫;人體秀;男孩和女孩;我的身體;碰一碰;我會擺Pose;當你發生了危險,怎么辦;我會滑滑梯;我會拿椅子;小公雞愛打架;我會守秩序等。
“健康的我”包括10個內容:感冒了怎么辦;檢查身體;小毛病我不怕;吃藥打針我不怕;快樂早餐;我喜歡吃的東西;不要吃太多的甜食;干凈食物人人愛;嬌嬌不挑食了;香香的菜等,且這學期仍在拓展中。
中班四個大主題活動,第一,“生命在于運動”形成三個大分支,生成小分支21個;第二,“我運動、我健康”,三個大分支,生成小分支29個,兩個主題分別從人與自己、人與他人和人與環境這三個方面開展活動。第三,感恩主題活動 “讓愛住我家”,從人與他人這一方面開展活動,讓幼兒從中學習愛與關懷―學會感恩;第四,“生命樹――我是誰”有四個大分支,生成小分支33個。從人與自己這一方面開展活動,讓幼兒從中學習認識自己,欣賞自己,接納自己。模式如圖4。
“生命在于運動”包括21個內容:物我關系――我們喜歡的運動,我喜歡的運動,我們長高了,小小運動員,我們做早操,伸伸轉轉;我我關系――飯前飯后不做劇烈運動,運動傷害能防治;人我關系――調皮的球,滾球真好玩,拋接球,我會投籃,送球方法多,足球小人,說說我的自行車,好玩的自行車等。
“我運動 我健康”包括29個內容:我們的身體――胖胖兔減肥操,愛運動的木偶娃娃;我們愛運動―我喜歡的運動,我知道的運動,健康歌,小小運動員,天天做操身體好,我們都是機器人,比賽,照鏡子,新鄰居,向手挑戰,我們的小腳丫,滑稽的腳先生,五兄弟,小駝背的苦惱,身體怎么動,身體在說話,不舒服可以哭,表情歌,運動前后,治治小傷痛,有趣的指紋,會說話的手;我們愛身體――我們的臉蛋,淤斑和腫包,流血了,流鼻涕啦,牙疼等。
“生命樹――我是誰”包括33個內容:生命起源――我從哪里來,爸爸的一半和媽媽的一半,男孩女孩不一樣,為什么我是男孩,為什么我是女孩;欣賞自己――不一樣的我,我的名字,我的名片,我覺得我很棒,能干的我;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我的身體會移動,拷貝不走樣,頭發肩膀膝蓋腳,My body,和感冒病菌拜拜,不做危險的事,我的長相,我的自畫像;我的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摸覺、操作表現――身體的五種感覺健康活動,小毛病我不怕,牙疼,笑娃娃與哭娃娃,我好害怕,我好難過,表情歌,歡喜就好。
繪本教學:大班教學從“欣賞自己,認識生命”“自我接納,欣賞生命”“情緒管理,珍愛生命”“生存關懷,敬畏生命”四個方面,擇取了二十多種繪本,形成有價值的教學詳案,具體如圖9。
【關鍵詞】良好行為習慣;學生;教育工作者;學生會;養成教育
自從開展養成教育工作以來,我校在縣局的直接領導下,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立足本校,注重實效,讓學生從生活的點滴做起,逐步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一、注重實踐,狠抓落實
每天早晨,起床鈴一響,我作為政教干事兼職團委書記,主要負責學校學生會的主管工作并輔助學校搞好衛生和紀律工作,馬上就到宿舍去督促立即起床上操,邊吹口哨邊呼喊,起床了,快起床了,直到學生正式上操,就這樣來回走動著,關注著跑操的每一個學生,上自習了,我才會有一絲安寧;早飯后,到上午第一節課之間有30~40分鐘的空余時間,讓學生會監督學生養成把自己的床被整理平整,督促當天值日生把宿舍打掃干凈,物品擺放有序,垃圾及時清理的良好習慣。“學生會”每天要進行四查兩監督(查起床、查午休、查衛生、查就寢)兩監督(一是監督學生吃飯排隊;二是監督學生私自外出情況)。一天四查兩監督,天天如此,照常不誤。一周一小結,一個月一匯總,并排隊評出當月的先進班集體,發放學校“流動紅旗”,學期末對“流動紅旗”最多的班級評為優秀班集體,班主任評為本學期優秀班主任,領取學校頒發的100元獎金以示鼓勵。
二、雷打不動,持之以恒
中午,不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天天有登記,日日有巡查,尤其是夏季,學生的午休,由我親自來抓,為了保證學生正常午休,沒有班主任的準假條,學生一律不準外出,如若發現有個別學生漏網,一定會跟蹤詢問,找出原因,把情況搞清楚,工作做到仁至義盡。普遍學生通過平時不間斷的巡查,逐步養成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生活習慣。一到午休時間,“學生會”準時清點人數,學生很快進入到寧靜狀態,當然也有極少數學生不能按時午休,因此,就要耐心細致做他們的工作,督促他們不要躺在床上看書學習,積極的休息,慢慢的他們也養成午休的習慣。
三、小處著手,大處著眼
晚飯后,有比較寬松的時間,當然有一部分學生會抓緊時間去教室做些對學習有幫助的事情。但有少部分調皮學生,會借助這段時間,東跑西竄,惹事生非。因此,我會在學校的安排下,積極配合班主任去搞工作,很好的把這段時差控制好,“學生會”分成五個組分頭分管,其中一個組進行動態管理,及時匯報學生中存在的隱患,一旦學生中有個風吹草動,“學生會”立即匯報,快速反應。我馬上展開調查落實,詢問學生存在問題,這樣做會及時快速把問題處理在萌芽狀態,避免了事態的擴大化,這是我多年來一直這么做的,我認為,對學生的工作很有幫助,為學校的管理工作帶來很大方便,贏得了師生和家長的好評。
四、把握重點,決不放松
晚自習后,這一天中最重要的一個管理時段,一天的學習生活,使學生們的身心沒能得到全面的釋放,因此,晚上的空閑時間都會放的相對長一點,讓學生喝熱水,洗漱,得到身心的放松,這時,是值班巡夜的領導,班主任都會不定時的進行巡查,學生的就寢情況,“學生會”要做登記檢查,我每天的巡夜都會伴隨著孩子們,讓他們正常的進入夢鄉,我才會休息。十年來如一日,我一直這樣的堅守著,縱使是有時非常疲勞,我也是坐著打個盹,從不在十一點以前去休息,天天抓安全,時刻不放松。
五、積極實踐,及時反饋
通過這些年的實踐,學生養成了以下良好的生活習慣:①學生每天早晚都會堅持刷牙;②個人被褥床單,周周主動清洗;③人人不再講臟話,個個做到尊師敬長;④決不隨地吐痰,不隨意扔紙屑,廢棄物;⑤部分學生能自我約束,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
學習方面也養成了諸多良好習慣:①80%~90%的學生,能做到課前預習;②90%的學生能按時完成作業;③晚上中午不能及時入睡的學生,也養成了翻書看書的習慣;④課余時間,晚自習后學生中有70%到75%會主動查缺補漏,自覺主動學習;⑤學習風氣很濃,影響了20%到30%思想不上進的學生向好的方面轉變。
但是工作中,依然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有待改進和解決。比如:①管理方法還不夠靈活多樣;②理論學習有待進一步加強;③自身建設需要更好去完善;④做學生工作耐心程度還不夠細心周到。
總而言之,我作為政教干事和兼職校團委書記,首先肯定的是,我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任勞任怨,踏實肯干,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為了工作,我甘為孺子牛,爭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岳麓書社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一、綿陽市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背景
2004年12月。為促進中小學教師職業專業化發展,教育部正式印發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為貫徹落實這一標準,2005年4月,教育部啟動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開始在全國范圍進行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2006年2月,我市建立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實施工作領導小組及其項目辦公室,開始擬定實施方案、制定培訓計劃、建立培訓基地、培訓主講教師、開通在線學習平臺、制作機考試卷等準備工作。
二、綿陽市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能培訓模式
1.從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求來定位教育技術培訓的目標與內容。 (1)注重對培訓學員初始狀態的診斷,在組織學員時盡量做到層次相近。(2)解讀標準、大綱和教材,形成概念系列、知識系列、技能系列、活動系列、任務系列,針對初始診斷和問卷調查的結果,調整、選擇合適的問題和主題活動,構成具體的培訓目標和內容體系。
2.從中小學教師教學實際需要出發來確定教育技術培訓的方法和形式。(1)構建培訓組織體系。市、縣設立項目辦,學校設立項目負責人,實行年度目標管理,全市共設立13個培訓基地。培訓以基地面授培訓為主,輔以在線學習。綿陽市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網上學習平臺(http://teta,mv-etnet)是面授的補充性、擴展性學習,并依托該平臺進行相互交流和探討。(2)構建培訓方法體系。培訓方法不是一般的技術問題,而是培訓的觀念和指導思想問題。我們深入研究了中小學教師在教學實際中最缺什么、最需要幫助解決的是什么。形成一個問題系列、主題活動系列,將所要培訓的知識點和技能融入其中,對概念和知識突出認知性培訓。對技術操作突出技能性培訓,對應用突出創新性培訓,以形成“問題導向、任務驅動、案例學習、主題活動、人機互動、合作探究、反思評價、成長記錄”等培訓方法體系。
3.建立人文管理機制。(1)政策機制。為推動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我市積極出臺政策,將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考核情況納入晉升專業技術職稱(務)推薦條件。(2)合作機制。培訓過程中,學員將自己的學習資源和成果(學習心得、敘事報告、電子課件、主題網站、教學設計等)在班級內進行共享,形成班級成員間的共享合作關系。另外,參培學員分組結隊,形成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友好合作關系。(3)激勵機制。我們在舉辦骨干教師培訓時,堅持嚴格評選優秀學員、優秀班干部和優秀講課教師,公開獎勵,通報表揚。(4)評價機制。在面授培訓過程中,學員的“學習態度”“平時作業” “作品評價”和“協作表現”等四個方面被納入過程考核成績,共20分。學員須在“綿陽市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網上學習平臺”注冊學習滿10學時,可獲20分。面授培訓結束時由市項目辦組織機考,機考成績共60分。學員的“過程考核分數”“網上學習分數”和“上機考試分數”三項分別合格后,方可領取由市項目辦頒發的《綿陽市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合格證書》。(5)可持續發展。在初級培訓即將全部完成之際,我們積極調研中級培訓方案,并邀請上海師大黎加厚教授、南京師大沈書生教授、西北師大郭紹清教授來對我市主講教師做專題講座和中級啟動培訓。
三、綿陽市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能培訓成果
截止到2011年9月,我市共完成對21954名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占應培訓教師總人數的75.4%。通過幾年來開展全員性培訓,教師搜索、收集、存儲、處理、制作、應用各類教育教學資源的技能大大提高,適應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水平和能力得到大大提高。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角色轉換、新型教學方法的廣泛使用、技術支持教與學的現象隨處可見。我市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做法和經驗在全省其他市州得到全面推廣。2009年,我市項目辦作為唯一市級單位被國家教育部項目辦評為“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優秀組織管理單位” (全國14個,四川僅1個)。
四、綿陽市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能培訓存在的問題
1.部分參考教師缺乏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導致培訓效果不明顯。
2.部分學校的教育技術環境建設不到位,導致教師無法使用所學到的知識。
根據《教育部關于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的通知》(教基〔2005〕 5號),我國啟動了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2005年首先在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啟動試點工作,從2006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開展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其核心目標是為了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廣州市以開展“教育技術培訓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試驗區工作為契機,面向全市各區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技術能力初級全員培訓。如何高效率、高質量完成上級布置的培訓任務,以提高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優化教學實踐,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和實踐促進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可持續發展的遠程培訓模式,成為我們研究的方向。
二、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模式探究與實踐
(一)番禺區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概況
番禺區自2007年底開始進行教育部“教育技術培訓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廣州試驗區的網絡培訓工作以來,按照上級要求,在番禺區教師進修學校的精心組織下,結合番禺區實際情況,以網絡技術為基礎,根據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教師教育發展的需求,堅持以技術培訓為突破口,以任務學習為核心,以助學教師為引領,以督學教師為督導,分層分片地進行培訓,提出了“任務驅動,技術推動,助學帶動,督學聯動”的培訓模式,經過60名助學教師和3名督學教師的共同努力,全區1萬多名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報名參加了網絡學習和考核。
(二)“任務驅動—技術推動—助學帶動—督學聯動”的培訓模式
1. 任務驅動
面向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技術初級全員培訓,立足于教師的真實教學背景,以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完成一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課的教學設計和課件資源開發來組織培訓內容和學習活動,突出了任務驅動,以實踐應用為核心。在此基礎上以分解的子任務來組織各個模塊和活動——以任務為支架,以活動為載體,以案例為支持,突出培訓內容的邏輯性、系統性和整體性,有利于教師深入理解和掌握應用的方法和技能。具體通過下述八個模塊學習來提升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詳見圖{1}。
通過培訓,學習者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掌握教學設計的基本流程,并能夠為一節課或一個教學單元設計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資源和媒體形式、組織教學實施、設計教學評價方案等。在培訓過程中,在具體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學習者要完成一個具體的教學設計方案,系統地學習如何撰寫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的主要特征、分析并選擇常見的教學方法、學習媒體選擇的理論基礎、教學組織的主要方式、教學評價的作用和方法等內容。
2. 技術推動
教育技術能力是每一位學科教師的專業能力。通過實施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和水平,在有相應技術支持的教學環境下進行教學設計并有效地組織與實施教學活動,有效促進教育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要完成廣州試驗區提出的“大規模、低成本、高效益”的培訓目標,網絡培訓學習是快速、有效的途徑,而技術是支持網絡學習的有力的推動工具。
在培訓實踐當中,技術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教育技術、互動技術和網絡技術,具體以下面的圖2說明。
3. 助學帶動
基于網絡的遠程學習分為兩種模式:自學式和引領式。后者有指導教師(主講教師或助學教師,下簡稱為助學)全程參與課程的引領和評價,學習者要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特定的學習任務,學習者之間有共同討論的基礎。
由于番禺區大部分教師是初次采用網絡方式進行教育技術培訓,而且作為中小學教師,他們都有繁忙的日常工作。因此,需要助學不斷地利用各種方式、方法帶動、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網絡學習中去。
(1)學前準備。在培訓開始之前,助學除了完成分組、開放模塊學習、設置討論區和閱讀測驗、作業等常規工作之外,還需要在班級通知欄專門開班通知,介紹助學個人信息、通訊方式等,及關于培訓、助學在培訓中的作用等說明。在助學開班前的帶動下,讓學習者雖然面對網絡,但能感受到親切、熱情的助學的指引和幫助,有眾多學友的陪伴和鼓勵,一開始就滿懷信心走進網絡學習。
(2)在線引領。助學在每個模塊學習開放前一兩天“模塊學習引言”通知,對該模塊的學習內容、重點、要點進行說明,提醒注意事項,強調學習方法,使學習者明確目標,掌握方法,提高效率。對于學習者在網絡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助學利用便捷的網絡技術在線答疑,及時回復學習者發來的在線消息(小紙條),這樣,學習者的困難和問題就迎刃而解。
基于此,在北京市豐臺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支持下,我們于2011年9月—12月在北京市芳古園小學四年級和第18中學各選取了一個實驗班,開展了中小學生發展觀教育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對學生同伴關系的提升方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發展觀教育的具體目標
我們的發展觀教育,圍繞“人是可以改變的”這一主題,采用自我說服的態度改變策略,通過“人可以改變的原因”“每個人都有能力發生改變”“設立改變的目標”和“發生真實的改變”等多個環節對學生進行訓練,旨在幫助學生樹立“人是可以改變的”的信念,從而改變學生對自我和他人的認知方式,改變學生只重視任務結果而忽略成長過程的不良傾向,提高學生與被排斥兒童的交往意愿,提升班級的整體人際氛圍。
我們借鑒了以往有效的發展觀教育方法,[6][7][8]參考了中小學心理課和團體輔導的經典活動方案,從態度的認知、情緒和行為三個成分出發,提出了如下的發展觀教育課程的設計思路:
首先,和學生討論人可以改變的原因。通過講解大腦神經通路形成機制的知識,使學生明白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學習和練習可以改變大腦的神經通路,這是每個人都可以改變的科學依據;
其次,讓學生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發生改變。結合學生自身經歷,引導學生發現自己從過去到現在的變化,意識到自己的性格、能力都在不斷變化,讓學生體驗到變化帶給自己的滿足感和自信;
再次,鼓勵學生設立自我變化目標,并幫助其找到應對挫折的策略(可能正是這些挫折阻礙了變化的發生),讓學生為實現目標做好準備;
最后,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和他人已經發生的真實改變。不僅讓學生關注自己的變化,同時引導他們善于發現他人的改變,及時更新自己對他人的認識,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與他人形成積極和諧的人際關系。
二、發展觀教育的課程內容和實施程序
1. 課程內容
圍繞“人是可以改變的”這一主題,采用態度改變的自我說服策略,根據上述的教育目標和教育思路,設計10次干預課程來幫助學生形成發展觀。具體內容如下:
2. 課程實施程序
對小組引導者的課前培訓。整個課程由一位教師主講。全班學生分為5組,每組有一位引導者,引導者的主要任務有兩個:一是引導學生進行課程主題的討論,組織學生開展與主題相關的團體活動,輔助主講人完成整個課程的講授;二是把觀察到的學生情況反饋給課程主講人,為課程改進提供更多信息。在課程實施前,課程主講人須對所有的小組引導者進行相關主題的培訓,強調積極關注、以學生為中心、師生平等和開放式討論等觀念。
課程實施的具體步驟。每節發展觀教育課程基本都包含“舊課回顧和新課導入—主題活動—分組討論和分享—主講人反饋和總結—課后作業”5個環節。總體來說,整個主題活動的宗旨是通過活動或者視頻材料引發學生的體悟和思考,并且通過老師的適當引導,使學生自己形成對該主題的理解,最后通過課后作業的方式進一步強化學到的東西,將學到的東西從認知層面轉化為行為層面,通過行為表現出來。
課后的效果評價。每次課程結束之后,所有引導者都要填寫團體活動摘要記錄表,以便及時了解本節課的課程效果,總結教學經驗,優化課程內容和形式。
三、發展觀教育的效果
實施發展觀教育課程前一周對學生施測,選用三類教育效果指標,分別是發展觀傾向、與被排斥學生交往的意愿(以下簡稱“社交意愿”)和目標取向,課程結束后一周進行同樣問卷的施測,我們通過比較課程前后測量的結果來考查發展觀教育的效果。
1. 發展觀教育使學生更加注重過程
面臨任務時,有些學生更看重任務的結果,而另一些學生則更看重完成任務的過程。研究發現,在注重結果的學生當中,有很多人傾向于避免消極結果,也就是避免失敗,這類學生不論是在學習任務中,還是在其他挑戰性任務中,都表現得很消極,比如過早放棄努力、回避挑戰性任務。而注重過程的學生更看重完成任務過程中的收獲,更樂于接受挑戰性任務。
本研究結果發現,經過發展觀教育活動之后,學生避免失敗的傾向顯著降低,更加注重完成任務的過程(見圖,以初一學生為例)。說明發展觀教育可以有效地轉變學生已有的避免失敗的傾向,使學生更加注重對過程的掌控和反思,具有更好的適應性。
2. 發展觀教育促進了學生與被排斥學生的社交意愿
發展觀教育后,學生與被排斥學生的社交意愿得分有了顯著的提升。這表明發展觀教育能夠有效改善學生對于被排斥學生的負面看法,為被排斥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班級社交氛圍(見圖3,以小學四年級學生為例)。
3. 學生參加發展觀教育課程后的自陳報告
在最后一節課上,讓實驗班學生反思自己參加本課程后的改變和收獲,寫在自我變化卡上。學生所寫自我變化的內容包含性格、情緒、習慣、思維方式、學習、愛好特長、技能、外貌等各個方面,以下是學生自我變化卡的內容摘抄:
關鍵詞:網絡信息;網絡道德
G631
如何讓學生從網絡中找到適合的圖片并下載到自己的電腦中。對于這個技能點來說似乎并不困難,可是在教學這堂課的時候我卻遇到了很大的困惑。原因在于教材以(這是一個桌面壁紙站點)這個網站為例,指導學生如何進入這個站點,可是問題就出在這里,由于站點的更新,加進來了許多人文景觀:性感數碼寶貝桌面、華歌爾內衣、性感車模等明顯不適宜小學生的圖片。我想,異途同歸,只要把保存圖片的這個技能教給學生掌握,而至于利用什么作為教學素材并不重要。可剛上到一半時,第四組一學生驚呼:老師,他在上黃色網站,還神情夸張地用手掩住眼睛。那位同學頓時滿臉通紅,支支吾吾地說:“我沒,我沒,我只是把網址動一下,就變成這樣了啊。”教室里頓時砸開了鍋,亂成一團。最后我只能用電子教室統一把學生的屏幕切換到而草草收場。
課后我做了深刻地思考,不適宜的網絡信息到底對學生造成的影響有多大呢?
1.對青少年世界觀的不良影響
大量的網上信息為青少年學習、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開拓了他們的眼界,豐富了他們的生活。但這些信息良莠不齊,網上有那么多的不良信息,學生可能會有意無意瀏覽到一些,對人生觀、世界觀還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不良信息對他們會產生極壞的影響。
2.對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和道德風氣的負面影響。
在網絡的沖擊下,青少年的價值觀念更趨于個性化、多樣化。青少年在信息的消費中無法在完全自主的情況下認知事物和判斷是非,可能導致道德判斷力的下降甚至喪失。同時,由于青少年不成熟的一面,往往道德和道德行為是做給他人或對自己有影響的人“看”的,自律性較差,一旦進入互聯網的“自由空間”的界域,那些在別人監督下筑起的道德防線很容易崩潰,造成青少年道德人格的缺失甚至網絡犯罪。
3.對青少年身心、人際關系的負面影響。
互聯網影響著青少年如何看待社會、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相互間的關系,給他們的身心健康,人際交往和社會溝通方面帶來很大影響和危害。導致他們一方面對網絡的極度迷戀,長期使用互聯網和電子郵件患上信息癮癥。另一方面,使他們自身沉醉于一種虛擬的滿足中,得到一種逃避的方式。這便造成了青年人對于近距離溝通的疏遠,長此以往,必將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漠。
那么針對中小學生,我們又該如何去進行引導呢?到底要不要讓學生知道這樣的站點存在呢?對于里面的不適宜的內容要不要明確地和學生提出來呢?
經過思考和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后,我決定做一次嘗試,于是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片段:直接用著站點進行教學,并讓學生以是否應該進入進行討論
“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我該點進去嗎?”
“不該”。很多同學都順口應答了下來,這種有口無心的應答顯然不是我要的效果,我也深知這只是學生那么隨口一說罷了。
“同學們讓我們先來一起思考討論幾個問題:”
1.是教材編寫錯誤了嗎?
2.平常我們正常瀏覽網頁的時候遇見過今天類似的問題嗎?
3.我們該點進去嗎?
最后學生還是得出了滿意的回答,這個站點可以上,但是關于里面的圖片我們要有正確地選擇,對于那些不適合我們小學生的圖片分類我們就不應該點進去,當然,對于里面的精彩圖片我們還是可以正常地選取、下載的。
如何樹立學生正確地上網觀呢?在實際的教學中,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心得:
一、做好上網青少年的心理疏導工作。
網上世界的精彩豐富和網絡文化的簡單快捷,對青少年具有極大吸引力,因而也極易使之沉迷上“癮”。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為上網會對人的心理產生障礙而禁止或阻止青少年上網。相反,應積極讓已掌握計算機技術的青少年上網。但對因上網而導致心理障礙的青少年應積極疏導。
二、加大組織青少年參加社會實踐的力度。
首先,是要多讓青少年參與各種道德實踐活動,讓青少年在家庭、學校、社會面對各種道德問題時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力和道德行為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其次,要加強對青少年的寫字、運算等基本功的操練。再次是加強對青少年的動手能力培養。青少年在電腦面前,只要點擊鼠標就能馳騁在因特網中。長此以往,由于手腳活動減少,不利于他們協調性的培養和大腦的全面發育。加強青少年動手能力的培養則彌補青少年在發展過程中的這一缺陷。
三、加強對青少年的網絡道德教育。
目前還沒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規范來約束上網行為。上網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網絡中的需要來活動,這就對現實社會中主導的道德規范形成巨大的沖擊,并使其約束力明顯下降。當前,我們應該加強青少年青少年的上網道德規范教育,使他們從一開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規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問題成堆后再回頭來矯正。
我想,雖然花了很長的時間讓學生得出“該不該點進去”這個結論是僅僅不夠的,但是至少是他們認識、分辨網絡這個紛繁復雜世界的第一次選擇。從這么一個站點內圖片的選擇到以后網絡內容瀏覽的選取。學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關要過。網絡道德,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關鍵詞:云技術 中小學教育 網絡管理 云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08-0058-02
1 中小學教育網絡管理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中小學教育的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基礎教育的一個趨勢。隨著學校對信息建設的發展,教育網絡在教學中的作用日益明顯,中小學教育網絡已經成為其重要的核心資產。目前國內中小學教育網絡管理系統多是二級或者三級體系架構模式。由于受到國內地域、技術、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各地中小學教育網絡的技術水平、管理質量都存在著較大差異,在接口問題、信息共享以及全程自動化管理等方面表現出明顯不足。由于國內各個省市獨立管理,致使各地區建設的教育網絡沒有統一標準,主要存在問題如下。
(1)以國內中小學教育網絡為例,目前在線系統就有幾十套,而且各不相同,主要有固定網絡、CDMA網絡等。目前國內的網絡建設模式與網絡的特性產生了嚴重矛盾,主要體現在“數據接口協議不統一”、“信息互通不容易”、“CDR格式沒有標準”、“聯網難以實現監測”、“故障查詢滯后”等問題。
(2)教育網絡的功能不斷強大,升級和擴容頻率增加,導致硬件性能跟不上需求,致使處理數據和存儲數據能力不足,運行速度下降,維護不方便等問題,系統性能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
(3)教育網絡的建設由學校獨立建設,造成系統硬件平臺各不相同,加上系統結構復雜,維護困難,對技術人員要求較高。
2 中小學教育網絡管理的新需求
隨著基礎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基礎教育工作又呈現出多種形式,對與教育網絡也提出新的需求。隨著學校間教育教學工作交流的增多,教育網絡亟需一個統一規范、實現綜合分析、真正實現智能教育的網絡平臺,因此中小學教育網絡管理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加強建設。
(1)統一數據規范標準。以全網信令數據為例,全網信令數據統一存儲、統一處理和統一策略的訪問信令消息流程具有全程全網的特性,在進行跨區域操作時,就需要實現現有教育教學網絡系統全國聯網,為提高網絡服務質量提供保障。
(2)統一用戶接入界面。目前的教育網絡管理系統的管理界面各不相同,維護人員在管理過程中,經常需要在界面間切換,由于不同系統的數據格式以及呈現方式各不相同,使得維護人員的工作量繁重,難度較大。因此急需以虛擬桌面來實現界面統一,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率。
3 云計算技術優勢與中小學教育應用方向
云計算技術是一種以網絡為載體的計算模式,它以互聯網為平臺,將與互聯網相接的各種設備中的信息集中處理,協同工作,因此使得數據的計算和儲存更加便利,成本更低。云計算平臺推出以后,用戶在進行IT項目建設和改造時變得更加便利,用戶只需在現有的云計算平臺搭建必要的應用軟件即可,以往的數據計算和儲存完全由云計算平成,用戶不必再為系統的物理配置耗費人力和物力。因此,云計算技術在信息系統建設改造出體現了諸多優勢,分析如下:
(1)數據儲存安全可靠。因為數據全部儲存于云端,因此客戶不必再為數據的丟失以及病毒入侵等擔憂。
(2)方便快捷。因為在云平臺中有很多軟件,用戶使用不必下載安裝,同時這些軟件能夠實時更新升級,用戶使用起來省時省心,方便快捷。
(3)成本低。在建設和改造新系統時,只需通過云端設備便可實現,不必再購置各種新系統,而且這些云端的設備還能夠在其他系統中重復使用,極大降低了系統建設升級改造的成本。
(4)超強的計算能力。云服務中成千上萬的計算機,形成一個超強的服務器,而且可以根據需要動態地調整,為用戶提供強大的計算和數據處理能力,而這些在煙囪式的信息系統上是難以實現的。
通過文獻顯示,現在國內很多學校都在運用云技術對教育網絡進行改造或者升級,并且首先通過私有云開始進行試驗,尤其是在改造支撐系統的方面取得一定進展。總的來說,目前我國教育網絡在云技術應用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向。
①云桌面。很多學校都在進行云桌面的使用,主要是通過移動終端的云平臺,實現遠程操作的虛擬桌面。
②云計算。主要是以云計算平臺為基礎,通過云服務向用戶提供虛擬桌面、信息儲存等資源和增值服務。
③云儲存。主要面向全部用戶進行信息服務,完成用戶對個人信息的管理,對于不同終端,比如移動電話、計算機或者其他互聯網終端的信息,能夠實現信息的儲存和共享。
④云開發。通過云開發對學校教學資源進行開發和整合,實現互聯網資源的良好匯聚,提高學校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網絡教育質量。
4 云計算改造案例與關鍵問題分析
目前教育網絡系統主要由中心站、遠端站和廣域網三部分組成,如圖1所示。
一般情況下,遠端站設置在信令較多的地方;中心站則設置在網管中心,由中心服務器和圖片站構成。根據云計算的特性和系統的需求,在對現行的網絡系統進行改造時,主要改造的對象就是中心站。通過改造實現海量信息儲存以及信息處理,并將所有功能如儲存、計算等全部部署到內部云上,改造后系統圖如圖2所示。具體改造工作如下。
4.1 建設全網統一的教育教學網絡系統
根據系統要求,可以利用運營商的IaaS服務,進行數據儲存分析等功能;以SaaS為平臺,實現數據展現、維護等功能;運用云桌面技術進行用戶界面接入控制的開發。
4.2 集中監測和試運行新建設備
系統初步完成后,首先要對新設備進行集中檢測和試運行,通過監測和試運行及時糾錯,保證系統能夠實現各項功能。
4.3 系統穩定后,進行新舊交接
待新系統成熟穩定后,進行新舊系統的替換工作。在新系統上線后,先保留舊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這時新舊系統同時工作,接收遠端工作站的信息,新舊系統并存的這段時間,維護人員對數據進行核對,并逐步將工作向新系統轉移,條件具備后,完成新舊交替,對舊系統進行下線處理。
4.4 進行分權、分域的用戶管理
基于云計算的教育教學網絡系統采用分權、分域的用戶管理,首先對全網用戶的維護管理權限進行分級設置,然后通過云桌面技術對全部的終端維護和操作進行統一管理。結合Web3.0等技術完成客戶端應用程序的免安裝、免維護。
目前國內一些中小學已經開始嘗試對原網絡系統的云技術改造,部分已經取得成功。本文通過對改造案例的分析,在改造過程中發現以下難點。
(1)系統開發前期,需要對網管的計算、儲存等各項能力進行評估,而不能進行簡單疊加,而且還要從并發數、用戶習慣等多方面進行考慮。
(2)系統交替后,原有系統中數據的整合、挖掘以及重復關聯數據的清除是重要難點。
(3)云計算引入對中小學教育網絡管理帶來了挑戰。由于目前云計算的標準化、互通性還有欠缺,在應用過程中需要企業定制與云資源管理和云產品管理相關的運營維護規范。
5 結語
近幾年隨著云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使用該技術進行系統改造。國內云技術在教育網絡中應用正處于初期階段,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云技術在教育網絡中的應用必將提高網絡教育的水平和質量,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新契機,云技術以其強大的優勢必將在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推廣和使用。
(南京市浦口區行知中學,江蘇 南京 211800)
參考文獻:
[1]鄒艷,李鴻科.云計算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9(08).
[2]劉曉剛,徐紅麗.云計算在遠程教育系統中的應用探索[J].現代遠距離教,2010(05).
[3]孔令旗.云計算對教育影響的探討[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01).
[4]楊宗凱.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展望――未來教室、未來學校、未來教師、未來教育[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18).
[關鍵詞]實踐性知識 教師專業化 高師 數學 學科教學論 頂崗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04-0047-03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高師與中小學的合作日益密切。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從課程設置到課堂教學,從見習實習到畢業就業,從職前教育到職后培訓,從教師教育到教學科研,均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合作大都是單向的,即中小學教師作為高師客座教師參與高師學科教學論和教育技能訓練,而從事教師教育的高師教師則基本沒有直接參與中小學教學,對師范院校學科教學論教師如何參與中小學教學實踐更是缺乏必要的研究。學科教學論師資的專業化發展是高師提升實踐教學水平的關鍵,如何建設一支既有扎實的課程與教學論理論基礎,又具有一定的基礎教育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也成為高師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二、高師教師在中小學頂崗教學的意義
高師教師(本特指學科教學論專業教師)在中小學頂崗教學,是指高等師范院校負責學科教學論課程教學和教育技能訓練的專任教師,在一個學期或更長的時間內,頂替原任中小學教師,參與中小學數學教學與教學研究的全過程。這種教學方式的主要特點在于,它使學科教學論教師完全履行在中小學教學崗位的所有職責,獨當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對高師學科教學論師資培養和實踐教學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一,學科教學論教師在中小學頂崗教學解決了學科教學論教師與中學教學實踐完全脫離的問題,有助于促進學科教學論教師專業化發展。
第二,學科教學論教師在中小學頂崗教學,有助于高師與中小學開展廣泛合作與深入交流。一方面高師相關教師可以在實踐中體驗到中小學數學教學的真實情境,在基礎教育的第一線進行課程與教學研究;另一方面,掛職學校也可依托高師開展教學科研和教育改革。
第三,學科教學論教師在中小學頂崗教學,可以有效地推進高師實踐教學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使之更貼近基礎教育的實際。
三、高師教師在中小學頂崗教學的理論探討
教師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職業,教師的專業化不但要求教師掌握深厚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實踐性知識。高師學科教學論教師承擔著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學科教學論相關理論的教學;二是中小學相應學科教育教學實踐的指導。而要完成后一方面的工作,即對師范生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有效的指導,這就必然要求教師自身具備一定的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經驗,也就是所謂的教師實踐性知識。
最早對教師實踐性知識進行系統探討的是加拿大學者艾爾貝茲(Elbaz, F.)。1981年,艾爾貝茲通過開放性訪談,開始對一名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加拿大中學英語教師莎拉(Sarah)的故事展開研究,由此得出結論:教師以獨特的方式擁有一種特別的知識。她把這種知識稱為“實踐性知識” (practical knowledge),將教師知識理解為教師對教學情境反應的一個函數。關于實踐性知識的內容,艾爾貝茲把其歸納為五類:一是關于自我的知識(knowledge of self)。二是關于環境的知識(knowledge of the milieu)。三是學科內容知識(subject matter knowledge)。四是課程知識(knowledge of curriculum)。五是教學知識(instructional knowledge)。
加拿大學者康內利(Connelly, F.M.) 和柯蘭迪寧(Clandinin, D. J. ) 把教師實踐性知識看做是教師的個人經驗知識。他們在《專業知識場景中的教師個人實踐知識》中對教師個人實踐知識的重要性作了深刻的闡述:“個人實踐知識存在于教師以往的經驗中,存在于教師現時的身心中,存在于未來的計劃和行動中。個人實踐知識貫穿于教師的實踐過程,也即,對任何一位教師來說,個人實踐知識有助于教師重構過去與未來以至于把握現在。”
美國前麻省理工學院哲學教授唐納德?舍恩(Donald Schon )1983年出版的《反思性實踐者―專家如何在行動中思考》一書中則提出“反思性實踐(The Reflective Practice)”的概念假設,試圖彌合傳統的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分離。他認為,實踐情境是流動性、復雜性、價值沖突性的,專業人員的行動無法根據既定的原理與技術進行,而是要不斷框定問題情境,在與情境的互動過程中發展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實踐不是理論的應用,而是實踐者借助實踐性知識與實踐情境開展“反思性對話”,尋求問題解決并豐富自己的實踐性知識的過程實踐者也不是工具性的問題解決者,而是復雜情境中能動的探究者;專業實踐者的典型特征是“行動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和“行動中認知” (knowing-in-action)。“行動中反思”是實踐者不斷與情境對話從而框定問題的過程,“行動中反思”借助的是內隱于行動中的知識(實踐性知識) 。舍恩的工作讓我再次認識到實踐(反思性實踐)對教師成長的重要意義。
長期關注教師教育的顧泠沅先生也曾指出:“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是靠實踐性質保障的,教師成長和發展的關鍵在于實踐性知識的不斷豐富,實踐智慧的不斷提升。實踐智慧是緘默的,隱含于教學實踐過程中,更多地與個體的思想和行動過程保持一種‘共生’關系;它又是情景性和個體性的,難以形式化或通過他人的直接講授而獲得,只能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發展和完善。我國眾多優秀教師、教改先行者的成長歷程無一例外地顯示:在‘課堂拼搏’中‘學會教學’,使他們成長與發展的規律性進程。”
綜上所述,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是一種重要的“知識”類型,它是“真實的”、“有用的”,它具有自己獨特的生產方式,為教師職業所必需,而且為教師職業成為“專業”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高師學科教學論教師在中小學的頂崗教學正是充實其實踐性知識的有效途徑。
四、高師教師在中小學頂崗教學的現狀分析
從國內現狀分析,高師學科教學論教師在中小學頂崗教學盡管也存在一些個案,但真正將這種辦學模式制度化常規化的還不多見,在這方面先行一步的是安慶師范學院。該院在2007年就實施了“雙進”工程,即“來自基礎教育一線的優秀教師進入大學講堂和大學教師進入基礎教育課堂”,明確要求“各專業學科教學論教師必須要有中學教學經歷。從沒有中學教學經歷的學科教學論教師要到中學任教。”而安慶師范學院的這種“高師教師與基礎教育優秀教師對接與交流”學科教學論團隊建設模式,已得到了南京曉莊師范學院等高師院校的積極響應,必將成為未來高師教育改革發展的一種趨勢。
五、高師教師在中小學頂崗教學的實踐
為了切實強化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適應性,從2010年開始,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啟動了學院與若干中小學實習基地、若干職業學校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作為此項改革的第一步,學院先后委派兩位學科教學論專任教師到南昌市二十四中和南昌市昌北一中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頂崗教學。頂崗任教的班級是初中年級,短短兩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帶給我們的體驗和思考卻是豐富而深刻的。
(一)基礎教育的現狀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
考慮到學生將來就業學校的特點,我們選作頂崗教學的是一所普通初級中學。學校生源素質很差(初一新生入校數學摸底考試及格率只有40%),多數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缺少關心。雖然老師們非常敬業,但一學期來各次考試,全校初一年級6個班級的數學考試及格率一般只有50%左右,而成績不到30分的更是占學生總人數的四分之一。面對普通中學學生狀況的這一嚴峻現實,高師數學教育者應該保持清醒的認識,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課題研究,以提高高師畢業生的職業適應能力。
(二)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是新教師面臨的最大挑戰
每年師范實習學生都會遇到一個共同的難題,那就是如何管理好課堂紀律。以前,我們總是要求我們的實習生,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對所有學生抱著一種寬容的態度,讓他們覺得老師和藹可親,多表揚少批評,更不能對學生有任何形式的體罰。學科教學論教師在頂崗教學中正是這樣要求自己的,然而卻同樣不能解決好課堂紀律問題,這一問題一直伴隨教學實踐的全過程。后來,經過仔細觀察發現,學生最在乎那種非常嚴厲的教師。比如該班班主任老師,在第一堂班會課上就狠抓班級紀律,對一些不聽指揮的學生進行非常嚴厲的訓斥。這樣一來,學生對班主任老師非常敬畏,任何時候只要班主任一出現,嘈雜的課堂立刻安靜下來。這種強烈的反差讓我們這些自稱為教育專家的師范教育者倍感尷尬,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的教育思想,也許我們的思想中有太多不切實際的理想化的東西,也許我們要認真聆聽“嚴師出高徒”的祖訓。
(三)基礎教育與大學教育在教學方式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大學教學信息量大,學生在課堂上幾乎沒有鞏固練習的機會,這種教學方式無形中影響到師范專業學生;而基礎教育(特別是數學教育)強調精講多練,每一個知識點往往需要幾個課時來反復進行鞏固練習。這種教育方式上的差異往往讓實習生們過于“高估”中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忽視精心設計的變式練習對學生熟練解題能力形成的作用。我們的頂崗教師在這方面的教訓是深刻的。在第一章負數及其加減運算的教學過程中,或許是感覺內容過于“簡單”,抑或是習慣使然,把本該6課時完成的教學任務在短短的2課時就講完了。當教師信心滿滿地批改學生的作業時,這才驚訝地發現有一半學生竟然連簡單的有理數加法運算都不會。后來,盡管花了幾倍的課時去查漏補缺,但教學效果仍然不夠理想。
(四)高師與中小學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一方面,中小學優秀教師進入高師開辦專題講座、指導師范技能訓練,這已成為高師院校的共識,是提高實踐教學水平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高師學科教學論專任教師可利用在中小學掛職鍛煉的機會,參與所在學校的教研活動,并為其科研課題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在頂崗教學一學期中,學科教學論教師參與了數學研組的全部教研活動,并與南昌市教科所的專家一起被邀請參加學校組織的課題研究開題報告會。在整個報告會過程中,中學領導和教師們表現出對來自教育專家的指導的強烈需求和充分尊重。必須充分發掘和利用高師與中小學的這種互補性,以促進雙方合作與交流在一種良性互動中得到持續不斷的深化和發展。
六、結語
學科教學論師資的專業化發展是高師提升實踐教學水平的關鍵,高師學科教學論教師在中小學頂崗教學是充實其實踐性知識的有效途徑,對實踐教學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實踐表明,高師教育與基礎教育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然而高師院校對中小學學生現狀和教學方式缺乏應有的認識。本次頂崗教學在全國高師教育系統中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但由于教學實踐周期短,本研究只是對基礎教育有了一些初步的感性認識,后續研究應該在更長周期和更大范圍內進行。
[ 參 考 文 獻 ]
[1] 姜美玲.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2] Freeman Elbaz.Teacher thinking: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M]. London: Groom Helm,1983.
[3] 康內利(Connelly, F.M.),柯蘭迪寧(Clandinin, D. J.) .專業知識場景中的教師個人實踐知識[J] .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6,(2).
[4] Schon D. 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