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理想教育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4-0050-01
一、激發興趣,營造想象氛圍
喜歡涂涂畫畫是學生的天性。但這種興趣是短暫的,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好奇、易興奮、好探求的心理特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教師可憑借一定的教學手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獲得知識、表現藝術情感的欲望,從而主動自覺地進入想象氛圍。
(一)借助故事營造氛圍。學生喜歡聽故事,故事能使他們增長知識,陶冶心靈,并能激起對故事情節的想象,進而用各種繪畫形式表現出來。
(二)結合音樂營造氛圍。初中學生特別喜歡音樂,課上播放適宜的音樂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活潑的氛圍中掌握繪畫技能,創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當然在選擇音樂的時候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及課業的類型來選擇播放不同特點的音樂。音樂的節奏與課堂內容充分的融合在一起,這樣能保證學生根據音樂的旋律節奏進行繪畫,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作能力,激發他們的激情,調動起學生的興奮性,還可以解除疲勞。在中國畫的教學中,則可以播放一些舒緩、優雅的音樂,讓它引領學生更好的體會中國畫的意境。使學生的思緒隨著音樂在想象的世界中自由翱翔。
(三)巧編歌謠營造氛圍。歌謠讀起來瑯瑯上口,便于識記,也是初中學生喜歡的一種形式。教學時運用這個特點,把枯燥、難以理解的知識編成兒歌,加強教學趣味性,使教學內容形象化,易懂易接受。這樣,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不僅學會了知識,還自覺地隨著記憶進入了五彩繽紛的想象世界。
二、把學生引入想象的殿堂
進入想象氛圍只是達到教學目的的基礎,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才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初中學生由于受年齡特點和知識面的局限,想象范圍受到很大限制,但只要通過恰當的方法去啟發、引導和點撥,就不難使學生的想象展開翅膀自由飛翔。
(一)直觀引伸。初中學生的發散思維很強,根據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創造的心理過程,直觀引伸是培養學生創造想象的一種有效方法。
(二)故事啟發。故事對初中生的吸引力特別大。教學中,可以投其所好,讓學生從故事中主動、愉快地獲取知識。《古詩配畫》一課中,首先運用教材提供的范例《月是故鄉明》來指導學生如何大膽想象。接著,利用古代畫家的創作故事啟發學生大膽想象:“宋朝一個皇帝趙倍招考畫工,要求給‘深山藏古寺’這句詩配一幅畫,當時不少人畫的都是茂密的森林呀,高大古老的寺廟呀,雖然繪畫技巧都很不錯,但并沒有考齲而另一個考生卻被錄取了,原來呀,他的畫面是這樣的:一個和尚在井邊挑水,一條石板小路伸入深山……”同學們的眼睛眨巴眨巴的,不一會兒,臉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好像一下子懂得了許多。
(三)典范引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少年對藝術偶像是很崇拜的。這時可以順其童心,充分利用藝術偶像的力量為教學服務。學生都很喜歡齊白石的畫,他們說,一只小雞,一對小蝦,在其筆下都特別的有趣。《古詩配畫》一課中,可以抓住這一點來啟發學生大膽合理地想象:“齊白石老先生曾經畫過這樣的一幅畫:《蛙聲十里出山泉》。意思是說,青蛙的聲音從十里山泉里傳出來。大家知道,山呀,水呀,人呀,物呀,都好體現。這聲音要畫出來可就麻煩了。”這時先讓學生去思考議論,而后講述齊白石老先生是這樣體現的:幾只小蝌蚪從山泉里流出來。聽到這里,學生己是恍然大悟了。
三、加強學生的直觀記力, 培養有條理的
就目前一些城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都是由其他任科教師經培訓后代任的情況來看,鄉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更是堪憂。且不說大部分鄉村學校并未達到“至少配備一名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要求,就算已經配備的學校,也基本是由語文或思想政治等文化課老師代任,不僅非心理學專業出身、沒有任何資質證書,也基本未受過任何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雖然擁有一顆想幫助孩子的心,但一些非專業心理健康教師仍然持傳統的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或完全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視為等同,導致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不像”。另外,由于缺乏相應的技能培訓,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采用機械灌輸和空洞教化的方式方法,并未學會從內心里傾聽學生、理解學生。更為糟糕的是,如果自我成長方面未達到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要求,在遇到棘手的問題甚至教師自身都不知道如何處理,不能有效疏導孩子情緒情感上的問題,只是一味地教育孩子大道理,這樣并不能達到行為的改變。
二、學校重視和宣傳力度不足,學生缺乏求助途徑
由于學校重視和宣傳力度的不足,即便在一些具備專業心理健康教師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似乎仍然是一個“擺設”。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力度不足表現在:并未正式開設此類課程、當同學真正遇到問題時不知具體向誰或者用什么途徑尋求幫助。一所幾百名學生的學校中,往往只有一兩名心理健康老師,無法正常為每個班級開設心理健康課,而由于不開設心理健康課這些老師平時并不露面,當學生遇到問題時便不知如何求助。在能開設心理健康課的情況下,對真正需要心理健康咨詢與干預的學生,也基本不能提供有效的一對一面詢輔導。另外,由于宣傳意識薄弱,學校不能通過宣傳欄、廣播、手抄報等方式給學生提供更多了解心理健康知識的途徑。
三、缺乏對農村學生特有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脫離農村教育實際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發展,大量農民工入城,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日益突顯,這不僅對鄉村教育的發展造成了很大障礙,也對鄉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戰。留守兒童身上往往會出現性格上的孤獨、自卑以及不能良好的與人溝通等心理問題。雖然開始有教師注意到,并給予他們生活和學習上的格外關注,但這并不能解決留守兒童孩子的實際心理問題。因此,鄉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與學生實際心理健康問題相結合,探尋屬于鄉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模式,不能單純照搬硬套已有的城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
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與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
無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多大的發展進步,如果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與之相配合,都不能真正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保證,家長忽視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逃避自身責任其實是很多孩子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如果家長一味地依賴學校,而學校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只傳授知識而忽視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這對培養一個健全人格的人來說非常不利。就算學校積極推進心理健康教育,但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學生問題是學校教育所不能填補的。一些農民受自身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限制,一心想著孩子考上大學出人頭地,對孩子的學習壓力和焦慮情緒根本不予重視。還有一些家長,只希望讓孩子早些出去打工掙錢,孩子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都毫不在乎,更別說關心孩子的心靈成長。鑒于以上問題,要真正改變農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必須要做到:
1.進一步加大農村教育資金投入,對心理健康教育設定專項撥款,完善經費監督機制。一方面,改善學校已有設施,力爭每個學校都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咨詢室。另一方面,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在農村經濟條件本來就很落后的情況下,只有適當提高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才能吸引專業人才返鄉執教。
2.注重對專業心理健康教師的吸納,對已有在職的非專業心理健康教師提供全面的專業培訓。招聘專業出身、具有專業資質的心理健康教師任教,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展開的根本保證,也是培訓其他非專業兼職心理健康教師的重要途徑。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力度,加強與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中小學都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不僅要增加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途徑、也要向家長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學校心理健康教師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與交流,促進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了解與重視,以實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實現全社會共同關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最終目標。
一、互聯網對高中生造成的負面影響
1.虛擬世界疏離了現實的人際交往
雖然互聯網逐漸走進高中生的生活,對廣大師生的學習、生活帶來很大幫助,但是其產生的依賴卻疏遠了現實生活中的師生關系。隨著即時通訊軟件如微信、qq的流行,網上交友成為當下最時髦的事情,逐漸在高中生的生活中得以普及。例如,高一新生周某在網絡社交活動中異常活躍,在各大游戲群、論壇、聊天室中經常看到他的影子,因其對互聯網使用過度,導致周某與其他同學的關系越走越遠,其性格也越來越自閉,經常缺席集體活動,學習成績明顯下降。
大量的調查表明,網癮和非網癮的高中學生之間的區別在于:網癮學生喜歡通過網絡交往新朋友;而非網癮學生則喜歡保持原來的人際交往,兩種群體因此越走越遠。此外,網癮學生會把全部精力投入網絡關系的建立,網友甚至比他們的親人朋友更重要;并將大把的時間浪費在網絡游戲上,不僅荒廢了學業,還投入大把的金錢。高中生尚未進入社會,其資金來源受限,而強烈的上網欲望令他們與互聯網時刻相守,因此,網吧搶錢等惡性事件頻頻發生,給社會造成嚴重影響的同時,給家庭帶來了悲劇。
2.沉迷網絡游戲危害高中生健康
在高中生學習和生活規律方面,網絡成癮的學生通常會因為對網絡的沉迷而晝夜顛倒、廢寢忘食,損害身體健康。據報道,某高中女生由于鐘愛某部韓國電視劇,一鼓作氣追了十幾集之后,感到眼睛異常不適,經醫生診斷,由于長期對屏幕的盯視,引發了急性青光眼,醫治若不及時,會有致盲的危險。像這種沉迷網絡、損害身體健康的青少年案例比比皆是,不但影響高中生的學習,還有人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其影響惡劣、代價慘痛。
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高中生的自我約束力較弱,自律意識較差,無法抗拒互聯網的誘惑。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出是高中心理教育適時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一種動態概念,借助高中生對網絡的依賴,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對高中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發揮了網絡的優勢,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可以進入網癮學生的虛擬世界,對其因病施藥,效果也十分顯著。網絡心理教育作為一種新教育方式,帶來豐富教育資源的同時降低了教育成本。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系統論述理論的學科,主要通過《基本原理》等課程對高校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要環節,貫穿課程始終。然而在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背景之下,道德教育受到諸多方面的沖擊和挑戰。
從道德教育的自身來看,它主要存在以下兩點問題。第一,道德教育內容的失位。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教育內容的陳舊。教材的修訂常常也只是在原來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整合、精編,內容實質上仍是當初那般模樣。其次是教育內容的空泛、教條。本該為基礎教育所該強調的一些道德規范又出現在了大學課本中。其次是道德教育方式的失當。即教育者更多時候僅是在將書本的知識簡單灌輸給學生,忽視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再者,高校理論課學時的分配上也存在不合理之處。理論課的學時遠大于實踐課的學時,多數教育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將重心放在了理論知識的講授。
從道德教育的外部環境來看,它又主要受到以下幾方面的沖擊和挑戰。首先,道德相對主義的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以尊重道德差異與多元為核心的道德相對主義對道德教育的影響日益明顯,它反對傳統道德教育的強制灌輸的方式,而是突出多元共存和重視道德能力的培養。其次,應用倫理學的質疑。綜觀目前的德育研究與實踐,相當一部分還是游離在現實之外,以固定的理念去套千變萬化的實踐,而應用倫理學則希望學生能從“美德袋”中跳出來,提倡以探究和實踐為主的教育方式去替代灌輸的教育方式。再次,網絡時代的挑戰。在如今的信息時代,新興媒體盛行。電子媒介將學生帶進虛擬的世界,主體的行為在虛擬的世界中以電子符號的形式呈現出來,而這些行為是否與學校理論課中所欲極力培養的道德行為一致,我們無從得知。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主要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國家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德育方面肩負著重要的歷史責任,不僅培養大學生人格,而且奠定的是國家基石。
家庭、社會、學校對個體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都發揮著道德教育的力量。聚焦到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大學是他們形成正確“三觀”的黃金階段。從學校來看,若教育者在課堂上的教學熱情飽滿、平等對待每位學生,與受教者之間能形成良好互動,這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平等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反之,若教育者以強制灌輸的方式去教育學生,則可能使學生滋生叛逆心理,這個隱性的一面。教育內容、方式、手段則是顯性的存在。此外,道德教育也有強制性的特征。《原理》等理論課程為必修課,這是學校培養計劃的要求,亦是傳達黨和國家思想,保持優良傳統的表現。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傳播速度加快,西方的自由主義等思想傳入國內,不斷地沖擊著學生的價值判斷。再者,在新媒體日趨流行的背景下,學生獲取信息更為便捷、快速,常常是毫無防備就被帶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大染缸,長此以往,會造成學生三觀的畸形。因此,急需高校的道德教育對學生畸形的價值觀、道德觀進行矯正,培育健全人格。高校思想理論課程在系統論述理論的同時,始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靈魂,貫徹課程始終。這些課程有利于凝聚共識,形成共同信仰,自發地提升學生對黨和國家的信心,堅定學生擁護黨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的決心,引導學生的道德行為更符合社會正向運轉所要求的道德規范和體,這些都是家庭和社會教育力所不及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道德教育的出路
(一)完善德育內容
1.走心
時下,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等多檔綜藝節目深受觀眾喜愛,這些節目以“走心”打動了不少觀眾,無論是于其自身,還是于觀眾而言,它們儼然已達致雙贏的局面。高校德育要想取得成效,內容“走心”實為上策。專家進行教材的修訂,這本無可非議,但人無完人,在修訂過程中,必有疏漏之處。因此,應讓更多的人參與內容的修訂,集思廣益,確保內容的科學性及民主性。
2.升級
原有的道德內容已經難以適應層出不窮的新的道德問題,改進道德內容是十分必要。為此,高校德育內容在呈現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的同時,需對其升級,注重知識的深度。讓學生從學術的高度去解讀核心價值觀,使其內涵更為具體詳實,引導學生從對概念的認識上升至理性思考的高度,增強同學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二)改進德育方式
關鍵詞: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問題
引言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不僅單單是為完成基礎的課業要求,還要進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即提高大學生精神世界的滿足感。唯有這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社會接班人,而我們的社會才會因此得到全面的提高。目前我國大多數教育領域的形勢并不能達到我們所期許的程度,從小學、初中、一直到高中,往往是過分地追求升學率從而忽視了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造成了很多不可忽視的問題。經過千軍萬馬的高考之后,只有幸運的部分人能繼續他的學業,也就是這些人將來能找到好工作的幾率大些。那我們上大學之后,不再有緊張的升學壓力壓著我們,也就意味著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未來,這時候就很有必要進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從而對大學生的未來做一個正確的引導作用,這也是讓大學生適應社會、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必經階段。
一、當前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填鴨式”的教學方法
在當今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模式中,教師充當了“填鴨人”的角色,強迫學生們去聽,不管學生樂不樂意去聽,對學習感不感興趣。逐漸使學生失去對理想信念的興趣,雖然這樣可以在應試教育下獲得高分,我們實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獲得高分,而是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經過自己的討論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去體驗社會,這才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也只是照本宣科,只會講重點,學生們就只會劃重點。例如,在課堂上問學生的理想是什么,大多數學生都會回答好好學習,將來找一個好工作,過上無憂的生活。我們不能去批判些什么,但是這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教育領域的缺陷。我們需要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課堂進行探討和研究,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找出讓學生更好學習的有效方法。我們進行教育改革的道路很漫長,這個過程需要我們慢慢進行探索,我們一定要堅持改進,找出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建立有效的課堂模式。
1.2對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視性不夠
很多學生和家長覺得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什么重要的學科,不需要認真學習,把重點放在專業課上就好。教育部把理想信念教育做一門獨立的學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學習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引導我們更好地去學習和生活,對于正在處于迷茫期的大學生來說,其實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理想信念教育可以教我們很多人生的道理和一些心理調節的方法,這在其它課堂上是學不到的。理想信念教育對于我們未來的發展也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二、當前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改進的措施
2.1創立新的教學模式
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改革中,我們必須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就是課堂的主人,打破教師的權威地位。教師也是人,他也會犯錯誤,所以學生們要敢于質疑,自己不懂的有疑慮的地方就要大膽的提出來。我們要運用各種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我們可以運用學校的多媒體的平臺,展示學生的各種成果。同時也可以運用多媒體這個平臺,找一些與政治相關的視頻和當下的一些政治熱點,對高校學生進行適當的理想信念教育,如果把學生教育的太過著急,那么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2.2加強對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視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們灌輸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學校可以在召開會議的過程中給高校學生講述擁有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不要單純的去應付教師,為學生們的以后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思想道德修養,一個好學生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所以,擁有理想信念對學生以后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在推進教育體制改革的同時,必須要加強對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視程度。
摘 要:通過分析中學生德育的重要性,淺談如何培養中學生優良的德育思想,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學生是我國未來經濟建設的堅實后備力量,理應具有明確、科學的理想和信念,如何讓初中生的理想和信念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并開花結果,是每一位班主任所共同期盼的。
關鍵詞:中學生;德育;傳統文化
“少年強,則國強。”中學生正是一群有著理想與信念的特殊人群,在初中教育教學階段,對中學生開展德育是重中之重,其目的是將他們培養為理想和信念切合我國實際發展,有利于我國經濟建設的人。因此,初中班主任應當積極探索有效的實踐策略,提高德育質量,弘揚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
一、班主任對中學生開展德育的重要性
身為班主任,其任重而道遠,不僅要教給學生學科上的知識,還要管理好班級,對學生開展德育。其中尤以班主任德育最為重要,它的重要性體現在:從積極的意義上來講,其一,它有利于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德育的內容中,有很多部分都涉及我國的傳統美德,例如,拾金不昧、誠信友善、盡忠愛國等,這些都是我國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精神食糧,需要中學生好好傳承和發揚。其二,它是踐行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凸顯。從一定意義上來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字指導方針是與當前德育內容相契合的,因此,開展班主任德育可謂一舉兩得。其三,它有利于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對中學生開展德育之后,學生必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從而逐漸擴大交際圈,贏得更多人的尊重,走向人生的巔峰,實現自身價值。從反面來看,眾所周知“智育不好,出次品,體育不好,出廢品,德育不好,出危險品”,從字面意義上不難看出,當一個人未受到良好的德育時,很有可能運用自己的所學做一些危害他人和國家利益的事情。因此,筆者認為,在初中教育教學階段,班主任對學生開展德育必不可少。
二、如何有效對學生實施德育
(一)強化中學班主任的德育意識
班主任是實施整個德育的發起者,更是領導性人物,因此,其德育意識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德育的質量。為了能將我們的中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時代青少年,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廣大的中學班主任理應對中學生的德育引起高度重視,將學生培養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為了有效強化中學班主任的德育意識,校方可以定期舉辦德育人才培養交流會,讓全體教師探討一下在德育工作中的實踐體會,以及如何更好地開展中學生德育,不斷總結經驗,方能提高得更快。
(二)開展社會公益實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學生能將自己的一身本領運用到社會主義建設中,是每一位中學班主任迫切希望看到的,而身為教師,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學生將自己的一身本領用于破壞社會主義美好生活上,因為,那樣便背離了教育的初心。為了讓中學生成長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班主任可以積極從開展社會公益實踐入手,讓學生關注社會、熱愛社會,在奉獻中體驗喜悅,在服務中收獲快樂,關愛更多的人群。具體來講,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義務獻血活動,獻出的是一袋血,挽救的是一條生命,其意義重大。再如,班主任還可以組織學生植樹種草,綠化荒山,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念,從而為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一切力量。
(三)聯系學生家長,開展家庭德育
家庭也是開展德育不可忽視的一片陣地,基于血緣關系,有時班主任的教育并沒有家長的教育更有效,因此,這種情況下,班主任要善于調動來自學生家庭方面的力量,建立家庭和學校德育統一戰線,在教師與家長共同努力下,才能更好地實現德育。具體的實施辦法即班主任可以通過召開家長會的方式,讓學生家長來到學校,在家長會上向家長們簡要分析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性,介紹幾點在家庭生活中培養學生健康道德素養的方法,如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以及孝敬父母等,如此,則更有利于中學生的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在中學教育教學階段,對學生開展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利于讓中學生的理想與信念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并結出美麗的果實。為了實現這一教育目的,班主任可以e極從以上三點入手,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讓中學生樹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提高中學德育的有效性,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關鍵詞:賞識教育 高師院校 免費師范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064-01
1 賞識教育的本質
賞識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賞識,最終目的是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教育。賞識教育是一種立足于“人”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它是源于對學生的愛,發現并遵循生命成長的規律[1]。賞識教育最初是由一位普通的父親周弘在教育他的聾童女兒時發現和提出的,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楊海波將周弘和賞識教育譽為“偉大愛的實踐,科教興國的精華”, 周弘所著的《賞識你的孩子》等書更是引起了教育界的轟動[2]。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賞識就是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予以重視或贊揚。”
筆者認為:賞識教育的本質是愛的教育,這就要求教育者要信任學生、尊重學生,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和長處。賞識教育不是盲目的贊揚和夸耀,要以辯證的目光看問題,賞識亦可有批評,在批評中體現賞識、滲透期望,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早日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2 省屬高師院校免費師范生群體的現狀
2.1 大都來自省內較偏遠的農村地區,教育水平相對落后
省屬高師院校免師生大多來自省內較為偏遠的農村地區,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當地的教育水平也相對落后。很多同學從家鄉考入大學,周圍新的環境、新的事物對他們以往的價值觀都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加上教育水平的相對落后,這些都會使他們不同程度存在自卑、敏感等問題。存在以上問題,會大大影響這部分同學今后的學習生活,更會嚴重阻礙其各方面進步和發展,甚至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2.2 理想信念自信缺失,專業自信缺失
來到大學這樣一個思想和學術百花齊放的高地,很多免試生以往堅信的理想和人生追求或多或少遭到了動搖。很多同學開始懷疑,畢業后到偏遠地區做一名人民教師是否是成功?其他同學畢業后可以馬上繼續深造,而自己卻沒有這樣的選擇機會。因為省屬高師院校免試生專業的特殊性,就使得很多同學進校后,接觸新的思想和事物后,容易對自己當初的選擇產生懷疑,對自己的專業前景表示懷疑,造成理想信念缺失,若不正確引導,更容易造成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扭曲。
2.3 職業定位特殊,學習動力不足
省屬高師院校免師生的職業定位就是畢業后回簽約地做一位人民教師,相對其他同學來說,他們就業面較窄,就業壓力相對較小,這就使得很多同學抱著得過且過的思想,覺得不用非常努力學習,能正常畢業就行。因為職業定位的特殊性,學習動力不足已經成了常見的問題,所以抓好班級學風建設也就成了免師班需要急迫解決的關鍵問題。
3 賞識教育對省屬高師院校免費師范生的重要性
賞識教育是愛的教育,是信任的教育,更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省屬高師院校免費師范生因其自身建設、人生規劃、職業定位、培養模式及就業方向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很大一部分人存在交際自卑、專業不自信和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傳統的灌輸式、說教式的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教育者要求,尤其是面對這樣的受教群體。
賞識教育是以信任為基礎,是雙方感動和被感動的過程,在省屬高師院校免師生中運用賞識教育首先是能夠建立師生之間的信任和尊重,盡快打開學生的心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就牢牢站穩,當學生被批評時理解為幫助,被贊揚時理解為鼓勵,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在省屬高師院校免師生中運用賞識教育,能夠極其有效的解決該群體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問題,肯定學生的選擇、肯定學生的努力,在一次次暗示中,提升自信,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專業歸屬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運用賞識教育能更好的實現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和才能,為每個人的成長成才提供好的、適合自己的條件。
4 如何在省屬高師院校免費師范生中運用賞識教育
4.1 理想信念引領,助力專業自信養成
思想是指導人行動的原動力,理想信念更是貫穿人成長的主線。省屬高師院校免師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容易產生理想信念自信缺失,專業自信不足的問題,將賞識教育運用在對學生理想信念的認同上,運用在對學生職業生涯選擇的肯定上,對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和自我歸屬感的養成有積極的作用。我們首先要對學生選擇為祖國教育事業奉獻青春的覺悟表示贊揚,為他們甘愿在基層發光發熱的信念表示肯定,要將賞識教育體現在學生主觀選擇的方方面面,將專業自信和職業生涯自信牢牢扎根心底,為其內生驅力的養成和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4.2 因材施教,先識后賞
切不可盲目地對學生采用統一式的、格式化的贊賞,學生不盡相同,比如對待自卑的學生和叛逆的學生,所采用的方法和切入點應該不同。但無論對象是誰,老師都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全方面認識學生,清楚其優點,有依有據地進行贊揚,這樣更有說服力,更能使其產生認同感。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賞識教育,賞識不代表不能批評,不代表遷就,要牢牢把握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原則,要提前建立好牢固的溝通橋梁,在批評中體現賞識、滲透期望,使學生將批評理解為幫助,將贊揚理解為鼓勵。
4.3 無形滲透,自我成長
教育的目的在于早日讓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長,賞識教育亦是如此。省屬高師院校免師生最缺乏的是自信、是追求更高目標的動力,賞識教育恰好能很好的緩解這些問題,但我們在實施過程中應要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賞識不是一直抓住某一方面翻來覆去贊不絕口,而是要把握關鍵節點,比如出現自我批評、自我解決問題、自我努力發展等時刻,要及時地、毫不猶豫的運用賞識教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者一定要將學生的自我成長、自我發展視為最高目標,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賞識教育的運用務必要把握正確的度,要恰到好處,賞識教育不是虛偽的教育,不是撿好話撿空話,我們要運用賞識教育培養學生面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到保持自信,敢于迎接挑戰對于戰勝困難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Abstract: Teacher qualit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paper studies how to improve teacher’s quality that the educational ideals is the prerequisite, continuous learning is fertile ground, teaching practice is the base and teaching reflection is the way.
關鍵詞: 教師素質;提高;思考
Key words: teacher quality;improving;reflections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0-0232-02
0 引言
教師是教育工作不能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是學校發展的關鍵。教師素質水平的高低將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教師自己和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甚至關乎一個國家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那么什么是教師素質呢?所謂教師素質是指教師在教育人的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以及潛在穩定的必要的職業品格,是教師職業、教育人的知識結構和教育能力的綜合反映。①關于提高教師素質的思考具有巨大的意義。如何提高教師素質,特別是青年教師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當今時展的需要,已經成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所面臨的十分緊迫的問題,下面我就教師素質的提高談談我的幾點思考。
1 教育理想是提高教師素質前提
我們都知道理想的重要性,簡單理解理想是只對于某一事物的合理想象和希望,是一種激勵人不斷前進的內在力量,是力量的源泉,是人生道路的指明燈。曾經有一句話這樣說:“一個沒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多遠;一個沒有理想的學校,也不可能走的多遠;一個沒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的多遠。”那一個沒有理想的老師呢?同樣,一個沒有教育理想的教師是不可能持久的保持其對教育的激情,對教學的認真,對學生的關愛,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渴求,對教師職業的熱愛,是很難在其教師職業的道路上走很遠的。可見,一個教師的教育理想不僅關乎他自己的生活、事業、未來,還關乎學生、學校、教育乃至國家的未來。
那么教師應該具有怎樣的教育理想呢?首先,教師在其對教師職業的認識上要轉變觀念,不僅僅把教師職業看成在社會中所從事的作為謀生手段的一種工作,應該把教育工作看成一種專業工作和一份教育事業。當教師把教育工作看成一種專業工作的時候,教師將會思考教師應該具備哪些專業知識?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通過哪些途徑來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這樣將會提高教師各方面的素質。當教師把教育工作看成一份教育事業的時候,教師將會確定明確的教育目標,用敬業的態度,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立志在教育事業上有所成就,這將推動教師自身不斷提高不斷發展以及促進教學和學生的不斷進步。可見,教師的教育理想對教師工作具有較強的“指明燈”的作用。其次,教師在應該具有“真愛”教育的情懷。具體表現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是真實真誠真摯的;在對待學生方面,教師應該是富有情感的,是能夠理解和寬容學生的;在教育方面,教師應該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
總之,教育思想是教師特有的東西,教育理想是教育思想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有崇高教育理想的教師,將會有明確的教育方向,將不斷激發教師的教育熱情,推動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提高其素質,切實地為教育服務。
2 不斷學習是提高教師素質的基礎
這里強調了教師不斷學習的重要性。教師的不斷學習是教師素質提升的基石,也是教師素質提升最核心的方法。筆者認為教師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教師應該認識到知識和技能需要定時充電、不斷更新的意識和觀念。尤其是在終身教育思潮、終身學習理念和學習型社會思想的提出后,教師應該強化“活到老、學到老、時時學習、處處學習”的教育觀念,意識到不斷學習對自己和學生的發展的重要性,不僅僅將這些觀念“灌輸”給學生而且應該親身將這些觀念付諸實際。其次,教師應該重視知識結構的建構。具備比較淵博的知識是教師完成自己工作任務的基礎。教師的知識結構不應該是單一的靜態的,應該是多樣的動態的。教師不僅僅要精通其所教學科的相關知識還應該具備一定的跨學科、教育學、心理學、教學、哲學、現代科學、社會人生、創新、教師職業精神和品格等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教師要能夠“跳出學科看學科,跳出教育看教育”。對于這些知識的學習不能“閉關鎖國”,尤其是在時代不斷發展、科技不斷進步、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不斷更新的社會下,教師應該用開放的、動態的觀念面對各種新知識,根據實際情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地充實和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既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也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和適應社會的發展。
3 教學實踐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沃土
馬克思認為: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認識的最終目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教育是一項特殊的工作,教學是教育工作的中心,教師的實踐離不開教學,教師素質和能力需要在教學中檢驗和深化,教學實踐也將促進教師素質的提升。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積累一定的實踐性知識,也就是積累一定的教學經驗,包括一定的課堂情景知識、課堂危機處理知識、教學風格、教姿教態等各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的獲得不是紙上談兵就可以的,是需要一定的教學實踐經驗來鍛煉與提升的。另一方面,教學實踐是雙向的。教師應該正確看待教學實踐,教學過程不是教師單向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教學過程是需要教師和學生相互交流和溝通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會傳遞著知識和情感等各種信息,這一個過程是“教學相長”的,也是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才能獲得的。再次,在實踐過程中應重視前人經驗。孤獨的實踐者會走很多彎路,我們需要參照他人的經驗。實踐經驗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善于借鑒前人的教學經驗,將別人的教學經驗和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檢驗教學經驗并豐富自己的教學知識和能力。
4 教育反思是提高教師素質關鍵
反思是最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卻往往是比較重要的一個部分。反思是對過去的思考并從中總結經驗,反思的目的是更好的展望未來。肖川曾說:“許多的教育探索并不需要高精尖的儀器與設備,它只需要一顆忠誠、明敏的心,只需要我們對那些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事物進行批判性的審視,只需要我們不斷咀嚼、反復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當然天經地儀的常規和說辭,只需要我們試圖去改變那些貌似合理的歷來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與做法,哪怕是一點點。”②
教育反思是教師對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行為、決策、結果等進行綜合、總結、分析、提煉的過程,應該包括對教師自我、知識素質、能力水平、道德修養、身心素質、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效果、教學評價、課程、育人、生活等多方面的反思。教學反思有助于教師立足于教學實踐,深入地鉆研、體會教學理論。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將會直接的反映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教師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從而更有效的處理和運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學規律,從而適應不斷發展變化著的教育要求,提高教學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教學反思”是促進自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教育家波斯納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為此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該公式體現了教師成長過程應該是一個總結經驗,捕捉問題,反思實踐的過程。③大凡優秀的教師都是在實踐、反思、總結這條途徑中成長起來的。從專業發展角度看,教師的成長離不開教師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的專業發展只有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在對自身活動的不斷反思中才能完成。所以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助推器。
注釋:
①韓永英.對提高教師素質的思考[J].科教文匯,2011(12):12.
②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長沙:岳麓書社,2002.
③陳麗.關注教學反思,促教師專業發展[J].文教資料,2009(03):98.
參考文獻:
[1]陳永明.教師教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長沙:岳麓書社,2002.
[關鍵詞]四想四對照 傳統文化 道德教育
作為學生思想道德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載體,“四想四對照”教育活動把孝道、立志、勸學、尚德等傳統文化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元素,通過“孝道感恩”、“讀書明志”、“辯論賽”、“演講賽”等一系列具有鮮明主題的活動,激發學生確立人生理想,形成道德自覺、學習自覺的行為習慣,會取得良好的效果,贏得學生、社會的廣泛贊譽。
一、高職院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
高職院校的生源是“三校生”(中專、職校、技校的學生)和普通高考中的第五批考生,錄取的學生分數低、學習基礎差,是不爭的事實。通過對高職在校生所做的調查中顯示,在新生遇到的學習問題中,排在首位的為 “缺乏學習動力”,遇到最主要經濟問題是“‘必要支出’過多”。高職學生進校后學習目的不明確、對事物缺乏應有的興趣、沉迷于網絡游戲、花錢大手大腳、上課遲到早退已成為影響高職教育教學提高質量的重要因素。盡管針對上述行為出臺一系列教育和管理措施,但效果卻不理想,究其根本,是我們缺少能喚起學生內心良知的道德與情感教育,缺失能喚醒學生作為子女、作為公民的內心責任意識的教育。
學會感恩僅僅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步,道德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只有在現實生活中不斷磨煉,才能最終形成一種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動。感恩教育須與學生反觀自身相結合,才能使學生感恩父母、學院、社會的外在情感轉而化為自身責任的內在動力。學校必須給學生以專業認同、職業認同、學校認同為前提的人生理想教育,因勢利導,把學生引入到每天的學習行動中去,才能起到真正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
綜觀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是缺少感恩教育,也不是缺少人生理想教育,而是要么淪為只有感恩而無行動的口頭派,要么步入只講人生理想而不與專業學習的虛無主義,要么陷入只談學習行動而缺少人文關懷的僵硬主義,這便是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整體的、系統的、有機組合的思想道德教育觀念缺失的現狀。
二、感懷恩情反觀自我,汲取動力志于成人
“四想四對照”的主要內容為“想一想父母含辛茹苦送我來學校讀書盼什么,對照自己在學校的表現是否對得起父母親的養育之恩;想一想我在學校做什么,對照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是否達到父母的期望;想一想我將來走上社會干什么,對照自己所學的知識是否達到培養目標;想一想我要成為社會有用之才憑什么,對照社會對人才需求,自己應該如何努力。”“四想四對照”所對應的感恩教育、人生理想教育、專業思想教育和就業成才教育有著豐富的內涵及重要的現實意義,四部分相輔相成、環環相扣,形成完整的、立體的思想道德教育網絡。
(一)明孝以正心,道德之根本
孔子在《孝經》中講到:“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意即德性的根本在于孝道,一切教化產生的根源是孝。又言“百善孝為先”,進一步開宗明義地指出:孝心一開,百善皆開。一言以蔽之,孔子以來的儒家十分注重“孝”在民生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我校開展的“四想四對照”活動,以“孝”作為學生德性開發之起點、之根本,以孝貫通一系列學生思想教育活動。首先讓從學生日常生活中小事入手,以開展主題班會和座談會的形式,要求學生算一筆經濟賬,回憶和述說父母及長輩為自己付出的感人事例,體諒父母的辛苦,感知他人的善意、養成助人為樂的品德,讓學生初步具有傳統孝道、責任感、愛的回報的情感體驗,形成勤儉之謂德、驕奢之謂惡的道德認識。同時針對自身存在的問題或不足,通過自我反省、班主任積極引導、同班同學相互幫助,形成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以盡孝道的共識,探討個人盡孝的具體做法。
因勢利導,學校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作為指導思想,展開“自愛、自強,心中有愛”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從知孝,進而知關愛自己,然后自強不息。由孝敬父母而生恭敬之心,由體諒父母之辛苦而知勤儉慎行,由愛敬父母而知尊重他人、感恩學校、關愛社會,最終形成一種互敬互愛、互幫互助的和諧校園文化。
(二)立志以帥氣,精神之源泉
樹無根不活,人無志不立,一個有志向的人,他的生命才是朝氣蓬勃、生生不息的。我國傳統文化中歷來把“立志”看做成事之首,孟子有“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之言,晉代嵇康在《家誡》中的“人無志,非人也”之說,更是把立志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另一個高度。志向是道德形成的重要的內在條件,不僅表現在它作為道德價值判斷的重要依據,更為重要的是它左右著實踐的道德方向。
“四想四對照”活動除了利用課堂教學向學生講述立志的重要性,幫助分析學生的優劣勢,確立其人生志向等,還通過“寄家書”、“演講比賽”等活動來堅定志向、砥礪志向。家書的內容涉及學生的思想感悟、人生規劃、想對父母說的話等,讓家人感知學生的奮斗目標及當前的思想狀況。同時為父母參與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渠道,定期召開學生家長代表會,邀請家長來校參觀,從早上出操到晚自習,從宿舍到食堂,讓家長感受自己孩子在學校學習、生活狀況,一起探討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把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輔助手段。通過演講活動來不斷強化學生關于個人志向的內心體驗,從而內化為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增加發奮圖強的信心,形成學習的勇氣和毅力,排除干擾,戰勝困難,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