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生實習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實習生;畢業;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7-0012-02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執業醫師法》的實施和患者法律意識的提高,社會對醫學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已經成為現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臨床畢業實習是將醫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臨床醫生的關鍵時期,不僅關系到醫學生整體素質和專業知識的提高,更關系到今后的就業。但是近幾年,因教學資源的不足,考研的沖擊以及對實習畢業生管理上的松懈,加上教師教學意識不高,醫學生的畢業實習質量正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多年來,筆者針對這一現象做了深入、細致地調查了解,得出了結論,為改變現階段的實習現狀,需要學校、醫院的多部門共同努力,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健全的實習生管理制度是保證實習質量的重要保障
堅持崗前培訓,重點學習《醫院各項規章制度》、《病歷書寫質量與要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內容,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認知醫務人員的性質,從而增強法規意識,用制度、條例來規范個人行為,培養良好的氣質和修養。由醫院統一制定和安排實習生的培訓、實習科目及時間分配,制定《實習管理規定》和《實習生守則》,用制度規范臨床帶教教師有針對性的教學以及實習生的行為守則。尤其是涉及具體實習科室方面,要制定有針對性的實習成績考核辦法,對實習生請假、獎懲措施等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使實習生嚴格遵守科教處安排的“實習報到實習過程實習出科”的輪轉程序,杜絕實習生擅自調科的現象,并且上級部門要組織人員對實習生管理工作進行監控和檢查,一旦發現指導教師有懈怠和疏忽的教學現象,要嚴肅處理。要在最后的出科考核上嚴格把關,可以由教研室負責進行理論考試和臨床技能考試,由主考教師現場考核學生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和病歷書寫,對考生進行臨床知識提問,評價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和臨床思維、分析能力等,并結合實習生的實習態度、遵守有關規章制度等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最后把實成績歸入學生檔案。
二、注重實習生素質培養是畢業實習的核心內容
在醫院里實習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兼任學生和醫務人員的雙重身份。醫學生畢業實習是學生走向社會的一個過渡時期,是實習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培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塑造良好醫學職業道德的重要時期。然而,現階段的實習醫學生大部分是“90后”,自我意識強,思想獨立,不喜歡受約束和教條式的灌輸。因此,有必要加強“共情(empathy)”教育。所謂“共情”是一種帶入式思維方式,就是從患者的角度想問題,平等的溝通,使實習醫生對人文知識與醫學實踐從根本上協調一致,形成一體化認知。在具體操作方面,可以在實習生入科后,由教學秘書負責制訂和實施實習教學計劃。首先進行入科教育,熟悉各項科室的規章制度等,再由臨床帶教教師有計劃的帶領實習生進行技術和醫德的討論和總結,安排具有中級職稱以上的教師精選與實習生知識層次相符合的題目與內容,不定期進行各種形式的講座,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此外,還要有指導教師有針對性的布置實習生的自習內容,了解國內外醫學發展的新動態,幫助學生與時俱進。
三、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是提高臨床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
實習生教學管理一直是醫院管理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國內已經有一部分綜合性醫院在試行以教學促進醫院發展的策略,這也是關乎醫院百年大計的長遠性策略。在借鑒他們成功經驗的同時,可針對醫院的具體情況,在各科室實行實習生導師制,選擇具備良好素質的教師擔任實習生培養的任務。首先,實習生導師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靈活的教學方法;其次,實習生導師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包括醫德和師德,熱愛教學,具備優秀的個人修養,從而影響學生在醫療活動中具備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耐心的服務態度等個人素質;第三,要精選實習生導師,要求導師具備協調溝通能力,能準確把握醫療和教學的時機,協調好實習醫生和病人及家屬的關系,從而增多實習生的實踐機會;最后,醫院要堅持教學反饋機制,可以通過實習生座談會和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教師的帶教情況及實習生的心聲,使“教”與“學”相互推動、相互促進,從而進一步提高實習教學的水平。
四、領導重視、監控到位是搞好實習生管理的關鍵所在
在國內醫療體制下,院方主要領導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到臨床實習的質量,要想培養出“實用型”的合格人才,在臨床實習教學中,實習醫院要抓好各個環節的管理,實行“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即院領導宏觀管理,科教處具體管理,臨床科室階段性管理,從上到下形成一個完整、健全的實習生管理體系。
臨床實習的質量直接影響醫學畢業生的質量,對學生的職業前途和學校的聲譽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為了適應社會需求,培養“實用型”的合格人才,在臨床實習教學中,教師必須做到注重培養綜合性素質教育,實習醫院要抓好各個環節的管理。我堅信,隨著醫療教學制度的完善和發展,一個完善的實習制度會應運而生,使每個實習生都能受益,進而培養他們成為一個合格的醫務工作者。
參考文獻:
[1]廖生武.弘揚醫師職業精神對培育實習醫學生醫德素養的幾點思考[J].教學研究,2013,10(11):151-153.
[2]周昌菊,黃柳恒,李丹,羅雪梅.臨床實習生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J].實用預防醫學,2005,12(5):1214-1215.
[3]王英姿.關于高等醫學院校實施人文教育的探討[EJ].職業與教育,2010,(6):183.
[4]唐加星,何梅燕,蔣麗燕,區锏.規范實習生管理,提高臨床教學質量[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0(2):113-115.
[5]徐潮,馬修云,孫光喜,孫遜,高貴留,王錦乾.醫學生臨床實習帶教工作中的幾點體會[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11,47(2):178-179.
一 大學生職業規劃意識淡薄的原因
1
歷史原因。西方國家的職業指導發軔于20世紀初,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在概念和思想上都比較成熟。而我國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是在近幾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背景下才開始,尚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的研究和實踐是建立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加上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職業生涯規劃的實用性和實效性還有待提高。
2 體制原因。我國現行的應試教育制度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職業生涯規劃的進程,在小學和中學的基礎教育中基本沒有涉及到職業生涯的概念,很多孩子填報大學志愿時都是由家長決定,到升入大學后才接觸到職業生涯規劃這個名詞,了解和熟悉都需要一個適應期。而在西方國家,早已實施了廣泛的學校生計教育,包括1-12年級的生計教育計劃,生涯規劃教育具有早期性的特點。
3 觀念原因。隨著本科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和大學生的不斷擴招,進人大學的適齡青年逐年呈上升趨勢,對城市居民而言高等教育已比較普及。但在一些相對落后的地區,考上大學仍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在學生家長的觀念中上大學的目標就是要找到一份收入高、社會地位高的工作,以便過上富足的生活,這種觀念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就業的心理。包括平時做職業生涯規劃時,學生不愿意去面對社會現實,總有一種優越感,認為自己的人生應該是一帆風順的,從而影響了職業生涯規劃的實施。
4 心理認識誤區。在職業規劃認識上,學生均存在著不同的誤區,主要有:(1)部分學生認為就業形勢變化太快,計劃趕不上變化,覺得職業生涯規劃是沒有必要的;(2)認為職業規劃應該是畢業前的事情,低年級不需要規劃,殊不知早日開始規劃和實施才能達成最終的目標;(3)制定職業規劃時急功近利,例如有的學生覺得自己在未來工作的三年內就要升到主管,五年內就要實現年薪50到100萬,一旦沒有達到目標,產生的挫敗感對生涯規劃反而有阻礙的作用。
二 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職業意識培養體系
舒伯(super)認為生涯發展由時間、廣度、深度三個層面構成,其中生涯發展的時間是指生涯發展的階段或時期,包括生長(growth)、探索(explorafion)、建立(establishment)、維持(mainte-nance)及衰退(decline)五個發展階段;生涯發展的廣度是指一個人一生所要扮演的各種不同角色,如兒童、學生、公民、員工和父母等;生涯發展的深度是指個體扮演每一個角色時所投人的程度。從這一生涯發展理論來看,大學生在時間維度上處于成長和探索時期,而在生涯發展的廣度上扮演著學生的角色,那么從生涯發展的深度上則是指他在扮演現在學生這個角色時所投入的程度,在這三個維度上我們從現代大學生所處的學生的角色,來促進和加深其投入的程度,從而增強對其職業意識的培養,并試圖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建立一個以學校教育為主、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為輔的職業意識培養體系。
1 通過促進大學生的自我認知來加強職業意識。激發學生開發自我,增強個人體質和心理健康,促進職業規劃意識的培養。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輔導課程、專業的測評軟件和咨詢等手段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身的特長,培養其職業意識,這些都是基本的環節。但如果能輔助以學生可以親身體驗的素質拓展活動,更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據喬韓窗口(Johariwindow)原理,每個人的自我概念都是由公開區、盲目區、隱秘區、和未知區四大部分構成,但是每個人這四部分區域的大小與比例是不相同的,而且它們將隨著人的成長以及教育環境發生變化。例如,我們需要通過和別人合作分享來擴大公開區,通過活動中別人的反饋來減少我們的盲目區,通過自己的實踐來開發我們的未知區,而大型體育賽事和相對應的素質拓展活動能較有效地達到這個目標。體育賽事能夠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同時鍛煉他們的組織能力,增強集體榮譽感和自信心,真正達到身心愉悅的目的。素質拓展項目主要集中在自我認知調整訓練和對自我認同感和幸福感的培養上。據筆者從事團委和學生輔導員工作的經驗,從學生在參與體育和素質拓展后的反饋來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身心得到了鍛煉,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們對自己的愉悅度,提高對自身的認同感,增強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用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未來的挑戰。
2 通過營造大學生身邊良好的環境來加強職業意識。在我們的問卷中有一項調查內容:“您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的主要來源是什么。”在被調查者中有19%的同學選擇從和父母談論中得來,有23.2%的同學選擇是和朋友或同學平時的交流討論,而在調查“讀大學的目的”時,有13.6%的同學選擇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有72.4%的同學選擇為了自己有一個好的未來,有73.1%的同學在遇到職業困惑時會向身邊的同學或者父母親戚傾訴,60%的同學認為父母、親人和同學以及校友對自己擇業觀念的影響最大,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身邊的親人和同學對大學生職業意識的影響力是不容低估的,為此我們認為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能更好地加強對其職業意識的培養。具體措施有:(1)在新生入學時給新生和新生的家長各一封信,在給家長的信中我們主要將孩子的生涯規劃、現在大學生就業形勢以及相關信息與家長做好溝通和交流,扭轉家長認為“考上大學就是金飯碗”的思想觀念;在給新生的一封信中則要告訴他們進入大學并不是到了自由的天堂,如果不認真規劃自己的人生,大學畢業也許就意味著失業,同時附上在大學中成功規劃自己人生的實例,糾正他們在職業生涯規劃上的一些認識誤區,并將學生四年來的生涯規劃情況分學期和家長溝通,一直持續到大學畢業;(2)在大學中朝夕相處的同學是對學生個體影響較大的群體,我們可以通過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宣傳優秀事跡、介紹他們成長的軌跡,讓學生覺得身邊的同學可以做到,自己也應該可以做到,從而產生良好的影響效果;(3)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我們通過大型系列活動――“感恩?責任”教育來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和責任意識,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從而達到激發其職業意識的目的。
3 通過促進大學生對職業因素的了解來加強
職業規劃意識。大學生在開始進行職業生涯設計時,往往考慮的第一個因素就是自己的職業發展愿望,即自己愿意從事何種行業。而學生對職業的認識是比較模糊的。為此我們要讓學生在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時不斷加深對職業的認識,從而幫助他們結合自身的興趣特長來選擇自己的職業意向,并激發職業意識。對職業的認識和了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理論的講解只是理性認識,在實踐中學習到的會加深感性認識。我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兩種途徑:(1)加強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接觸社會,并通過對社會各個階層的了解,不斷調整自身心態,確定就業目標,明確自身發展方向和自己適應社會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包括人際關系的處理等等。其次,社會實踐是推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途徑。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根據社會需求,結合專業知識和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投身到社會實踐的各個工作崗位,彌補自身經歷和社會經驗的不足,并通過社會實踐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社會所需,明確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2)讓企業走進校園。現代大學生的培養和社會之間存在脫節的現象,一方面是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大學生就業難,這種結構性的供求矛盾凸顯出本科教育的弊端。在這種形勢下,本科教育面臨著新的考驗和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筆者所在的學校在教務處的牽頭下,采取從大一到大三打牢基礎知識,掌握好專業理論和基本技能,大四學年讓企業深度介入。企業對畢業生有著共性的要求,將這些基本素質要求納入到教學計劃和內容中,由大型企業派專人上課,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提高其就業競爭力,縮短學校培養的人才和企業需要的人才之間的距離,解決人才供求的結構性矛盾。
職業規劃意識的培養是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職業規劃意識培養體系的構建,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共同努力。通過職業規劃意識體系的培養能讓學生不斷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激發他們規劃人生的愿望。然而如何進一步發掘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在職業生涯規劃中扮演主人翁角色,主動投入到其中,是現在教育的重點和難點,還值得我們繼續深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龍立榮,李嗶職業輔導思想的歷史嬗變[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1,40(6)
[2]王澤兵,孫加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困境和出路[J],中國青年研究,2007,(2)
[3]程肇基,任映紅,指向自我認同教化:大學生自我概念形成的路徑[J],教師教育研究,2004,16(2)
【關鍵詞】醫學生; 臨床實習;學習;教學;內科
【中圖分類號】R16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12-71-03
臨床實習作為醫學本科教育中的最后環節,是醫學生接觸臨床的起點。該階段是學業的重要階段,是從醫學基礎理論學習向臨床醫生轉變的橋梁和關鍵時期,期間教育直接關系到學校培養的醫學人才質量。在這個階段醫學生須進一步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并與臨床知識相結合,逐步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獲得一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進入臨床工作打下基礎。而在內科實習又是臨床實習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本文章擬通過對醫療系臨床實習期學生在內科實習結束后進行問卷調查,反映了進入內科后,臨床實習生學習學習情況及臨床帶教現狀,分析如下:
1調查對象與方法
調查對象為遵義醫學院09臨床專業已完成內科臨床實習的80名醫學生。采用問卷調查方式,要求同一調查小組的學生在內科實習后考核前完成,采取無記名形式,共發放80份,有效回收73份,回收率91.3%。收取后對有效問卷數據采用Excel2007進行統計分析。
2調查內容
人員組成,實習中工作學習的情況,實習生對實習中過程中各種教學方式的感受,實習后對醫生這項職業的感受,畢業以后的打算。
3調查結果
一共有33名男生及40名女生參加了本次問卷調查,分別占45%及55%。
對醫學生實習期間工作及學習情況的調查發現,實習生在內科各個科室工作時間在6-8小時為4.1%,工作時間在8-10小時及10小時以上的分別占到24.7%和21.9%,而47.9%實習生選擇根據科室而定。
在關于實習中哪些教學活動對學生幫助較大時調查中,有65.8%(48/73)的同學選擇查房老師的講解,有32.9%(24/73)的同學選擇帶教老師的言傳身教,選擇了每周三進行的小講座以及學校邀請各種專家進行的講座的相對較少。而在上述教學方式中哪些需要增強的多選題中查房老師的講解及帶教老師的講授仍是同學們選擇最多的分別占到了41.1%及37.0%除此之外還有同學提出要求希望有心理培訓的內容。
而在關于哪些方面希望帶教老師帶教過程中進一步加強的多選題中,56.2%醫學生(41/73)選擇了加強體格檢查,49.3%(36/73)醫學生選擇了臨床操作,45.2% (33/73)選擇了加強問診的培訓,41.1%(30/73)的選擇了加強病歷書寫的培訓,34.2%(25/73)醫學生希望有更多前沿知識的介紹,但其中還有12.3%(9/73)希望老師能夠記住自己的名字(表2)。對于增加哪些培訓方式,39.7%(29/73)的醫學生選擇了科室講座,而選擇結合多媒體,微博和視頻教學的同學都是20.5%(15/73),除此之外還有同學提出了希望加強臨床經驗和實踐操作的培訓。
對于職業的態度及今后的打算方面, 54.8%(40/73)的醫學生感覺到壓力很大,不知道能不能做好,而27.4%(20/73)的醫學生認為這項職業很神圣,希望能做好,另外有9.6%(7/73)的醫學生認為目前醫療環境不佳,8.2%(6/73)的醫學生沒有太多的感覺。而對未來的打算,有61.7 (45/73)的同學選擇了考研,而其中50.7%(37/73)的醫學生是因為壓力過大,而11.0%(8/73)醫學生參加考研的是由于大家都在考研,還有19.2%1(4/73)的醫學生準備直接工作,12.3%(9/73)還沒有什么頭緒,5.5%(4/73)的醫學生決定在畢業后改行。
4討論及對策
對醫學生實習期間工作及學習情況的調查發現,每日工作時間在8-10小時及10小時以上的分別占到24.7%和21.9%,而47.9%實習生選擇根據科室而定。說明實習期間工作時間較長,約半數實習生工作時間在8小時以上,還有近半數的實習生選擇根據科室而定也說明了內科各個科室之間客觀上存在工作量的差異,這一方面對于實習生而言具有何種影響還不得而知。而關于實習生在工作之外的相關專業知識學習情況時間小于1小時的占到41.1%(30/73),完全不看書的占30.1%(22/73),關于這一點也反應了實習期間部分實習生只注重完成日常事務,沒有注意對知識的積累,不利于實習生今后的發展。
關于臨床上各種教學方式對學生掌握臨床知識影響的調查中,65.8%(48/73)學生選擇查房老師的講解,32.9%(24/73)學生選擇帶教老師的言傳身教,而15.1%(11/73)學生選擇了每周三進行的小講座,4.6%(4/73)學生選擇了學校邀請各種專家進行的講座。上述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查房老師的講解及帶教老師的言傳身教在實習過程中起了最為關鍵的作用,顯示了在實習帶教工作中的作用,而這兩項的也是醫學生特別希望加強的,分別有41.1% (30/73)和37.0%(27/73)希望這兩方面能夠進一步加強。而內科小講座和各類專家的講座比例在醫學生的選擇中都不高,提示了內科小講座和專家講座的形式和內容還需要進一步改進,這樣才能吸引實習生的參加。關于調查中同學提出的心理培訓應該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不少醫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會感受到較多的壓力,而很多時候這些不良的情緒只能自己消化,而進行相關的心理輔導及心理培訓有助于疏導及改善這類情況[1],但選用何種形式來進行,如何保證其的效果這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關于帶教老師的調查中,實習生提出了關于希望帶教老師進一步加強的包括體格檢查,臨床操作,問診的培訓,病歷書寫這幾個方面培訓工作。參照實習手冊,這些都是內科實習中對實習生的要求,也反映了這些診斷學的基礎知識需要在內科實習中進一步強化,如何讓這些基礎臨床技能培訓融入臨床工作中應該有更為細致的操作方法,。而也有34.2%醫學生希望有更多前沿知識的介紹,反映了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渴求,應該適當舉辦部分級別較高的講座,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方面著手,還有12.3%(9/73)同學希望老師能夠記住自己的名字,這看起似乎有些荒謬,但是也反映少數帶教老師對于帶教工作并未重視,記住別人名字應該是一個基本禮貌問題,如果同學的名字都記不住很難相信他會重視對同學的帶教工作。
上述調查情況提示我們應該重視內科帶教情況。目前內科各個科室有一名專職的教學秘書,負責科室實習生帶教工作,他們往往工作多年,有帶教經驗豐富,但做為科室的中堅力量,又需負責科室查房,各種臨床操作、科室總住院醫師等較繁重的醫療工作,精力有限,往往主要關注考勤,出科考試等工作內容,而很難直接帶教,雖有相關的規定要求減輕其工作負擔,以便進一步指導實習生,但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很難得到執行。臨床上帶教老師主要是由規培醫生,研究生及住院醫來擔任。帶教老師日常與實習同學接觸最多,在帶教過程中老師的言傳身教往往發揮最為直接的作用[2]。但帶教老師可能是有豐富經驗的研究生,規培醫生,也可能是剛剛畢業的規培醫生或實習后馬上讀研的醫生,師資水平不平均。部分帶教老師不重視帶教工作,僅僅將實習同學作為當成勞動的工具干些日常瑣事,未能盡到帶教的責任;調查中提示部分帶教老師記不住學生名字從側面反映了這一情況。同時臨床上關于帶教培訓以及評價帶教工作機制尚不完善,無法客觀的評價帶教老師工作情況,也缺乏對帶教老師適當的獎懲措施,帶教工作僅僅依靠自己的熱情,難以促進帶教工作的提高。如何進一步發揮專職教學秘書的作用,提高帶教老師的帶教能力,這些應該是我們思考的問題
關于希望在實習過程中增加哪些培訓方式的調查中,39.7%(29/73)的醫學生實習生選擇了科室講座,而選擇結合多媒體,微博的進行培訓或教育有20.5%(15/73),還有20.5%(15/73)選擇了視頻教學,這里可以看到科室講座是比較受到實習生歡迎的教學方式,在科室學習期間有新鮮的臨床經歷,有助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補充教材及理論課的不足[3],這也符合記憶曲線的特點。至于微信,微博等多媒體通訊是很多同學聯絡的日常手段。作為一種交流的工具,它也有成為培訓方法的潛力,但是這些方法傳播迅速,難以監督,在實際監管中存在一定的風險,可能需要慎重考慮這一相關問題。而視頻以及視頻教學在臨床中已得以廣泛的應用,收到了較好的效果[4],但目前內科臨床科室應用的并不多。各個科室完全可以收集各種多媒體資料,形成自己的教學數據庫,以便實習教學、健康教育等各種場合使用。
在實習一段時間之后,實習生開始對這份職業的有了自己的認知, 臨床上的經歷給了同學具體印象,也開始了對未來規劃,其中有61.7% (45/73)的同學選擇了考研,其中50.7%(37/73)的醫學生是因為職場壓力過大而選擇考研,而11.0%(8/73)醫學生參加考研的是由于大家都在考研的從眾心理,這里也可以看到,由于臨床上對于醫學生學歷要求的逐漸提高,本科學歷在當前已顯的不足,面對壓力,六成以上的醫學生希望進一步考研,有進一步學習的準備,當然也有推遲畢業,晚一點面臨職場壓力的考慮以及從眾心理的因素,面對醫學生考研及就業的壓力,我們也應該理解學生的困難,通過舉辦講座、培訓的方式,給與學生必要的幫助,實習下半學期,適當準假,利于學生的復習。對于部分思想上還不清晰,沒有明確目標的同學,應該盡快明確自己當前的目標,
綜上所述,目前的我院的內科實習帶教工作存在進一步提高的空間,應從進一步增強帶教的師資力量,制定評價帶教效果的評價機制,提供包括科室講座,視頻教學等形式不同的教學方式,并可以在此時開始指導實習生進行相應的人生規劃,為其考研或就業打下較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高祥春, 張增國. 臨床實習期醫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策略. 中國臨床康復. 2005. 9(16): 65,67.
[2]裴大軍, 陳芳, 石宏偉, 鄒智杰, 周佳莉. 326名實習護生職業態度及臨床帶教老師因素對其影響分析. 護理學報. 2012. (19): 29-31.
[關鍵詞] 專科;醫學生;臨床實習;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11(b)-0159-02
臨床實習是每一名醫學生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階段,是醫學生將專業理論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的重要環節,更是培養其臨床創新思維和職業道德的關鍵時期,而三年制專科醫學生主要是面向農村和基層衛生單位的實用型技術型人才,臨床實習對他們有著尤為重要的的作用。但近年來,很多醫學類專科院校正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臨床實習質量呈下降趨勢。為此,筆者結合本校專科生在臨床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對影響專科醫學生臨床實習質量的因素及其對策進行如下分析。
1 影響因素
1.1 學生自身因素
1.1.1知識結構不合理,學習能力差 隨著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對醫學生的培養也由單純的專業培養轉向以專業為主導、以相關自然學科和人文知識為基礎的綜合素質教育培養模式。三年制專科生由于學制短、內容多,教師所能講授的知識有限,相關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知識極少涉及;在應試教育下進入高校的專科生,追求分數成為其學習的最終目的,以致于只注重考試科目的學習,忽視其他方面知識的掌握,多數教師又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的培養。因此,專科醫學生呈現知識結構不合理,缺乏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的現狀。
1.1.2對實習不夠重視,缺乏積極性 臨床實習是醫學生從學生生涯向醫生生涯過渡的必經之路,但很多學生對臨床實習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臨床實習只是對書本知識和臨床見習的簡單重復,對臨床實習缺乏正確的認識,不能對畢業實習進行整體規劃,以致于進入醫院后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該怎么做,只是每天機械地跟隨帶教老師查房,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臨床診療活動中,缺乏獨立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1.1.3 缺乏自信,動手能力差 隨著高等學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醫學生的隊伍也迅速壯大,實習資源日漸緊張。因此,很多醫院都同時接受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的臨床實習工作,而專科生在實習隊伍的“金字塔”中處于最底層,無形中打擊了他們的自信心;再加上自身知識體系不健全、學習能力差、不善于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等因素,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使得他們在臨床診療活動中不敢發言,一些基本的技能操作不敢動手,嚴重影響了其臨床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職業態度等綜合素質的提高。
1.2 臨床帶教因素
近幾年來,高校擴招使醫學生的數量成倍增長,教學醫院的帶教任務也顯著增加,出現一位老師帶教幾名甚至十幾名學生。而專科生的專業知識相對薄弱,帶教老師又有很重的臨床醫療任務,故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用于臨床教學,把實習帶教看作是自己的負擔,對臨床帶教缺乏積極性,少數帶教老師責任心不強,對臨床實習生放任不管,挫傷了實習生的積極性[1]。
1.3 管理因素
臨床實習生多由學校和醫院進行雙重管理,正是這種雙重性造成了管理上的真空。一方面學校檢查力度不夠,另一方面醫院職能部門檢查監督機制不健全。如醫院在入科時沒有對實習生進行系統的入科教育,使其對新科室不熟悉,導致進入狀態較慢,適應期過長;部分醫院對出科考核不夠重視,實習考核方法不全面,未對學生“三基”能力進行綜合考核,更有甚者干脆不安排出科考核,實習結束后不考核就直接在實習鑒定手冊上簽字,讓學生轉科,不能有效監控實習質量[2]。
1.4 社會因素
隨著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不斷增高,專科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加之很多學生又不愿回基層工作,因此專升本成了理想的跳板。由于專科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備考專升本的過程無疑會消耗實習生大量的精力,在實習前半年,把時間都放在專升本復習上,到了下半年則奔走于各個人才招聘會,嚴重影響了實習效果。
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和人們法律意識的普遍增強,醫患矛盾已成為制約醫學生臨床實習的重要因素。目前醫療政策過多地強調患者的利益,忽視了醫療單位及醫護人員的利益,醫院懼怕醫療風險,為盡可能地避免醫療糾紛,醫院及帶教老師不敢讓實習生從事基本的臨床實習操作;加之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較以前普遍加強,大部分患者對實習生持有抵觸心理,不愿意配合實習生對自己進行檢查,導致實習生動手操作機會較以前大大減少,極大地挫傷了其學習熱情[3]。
2 對策
2.1 重視專科生的綜合素質教育
現代醫學教育是以專業為主導、以相關自然學科和人文知識為基礎的綜合素質教育。因此,我們的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還須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這就要求學校轉變教育觀念,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設置專科生培養方案,優化專科生知識結構,全面提升專科生素質。
關鍵詞: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D648.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05(C)-0125-01
醫療工作是關乎生命的事業,醫療工作者的工作質量與態度直接關系著患者的生命,因此,醫務工作者及在校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標準更加嚴格,更具特殊性。如何提高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扭轉當前的職業道德水平下滑的問題,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醫學教育問題。本文是從四個方面多角度的探尋培養醫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方法和途徑。
一、優化培養目標,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傳統醫學生培養方案都是以專業教學為核心,培養目標是以培養學生的醫科技術為中心,這就造成醫學教育的重專業教學輕德育的現狀。要解決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問題,就必須從教育戰略、培養目標上強調醫學生思想素質教育。進入21世紀,我國醫學院校認識到提升職業道德教育高度的重要性,在教育規劃和發展方向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如,天津醫科大學將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精湛的醫術放在同一位置,設立了“德高醫粹”校訓,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中,學校始終提到要將德高醫粹”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專業基礎扎實、職業道德良好的醫學人才。醫學生具備了良好的思想政抬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和醫學人文精神,才能真正把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
二、加強醫學職業道德課程建設
要形成系統的醫療職業道德,就要對醫學生進行專門的醫學倫理教育教學。實際上,現實社會中有很多可供醫學倫理教學的內容,教師應充分利用真實案例,將抽象的醫學倫理與實例相結合。通過案例教學,使醫學倫理課程上具有生動性、可實踐性和可接受性。醫學倫理課考核也應進一步深化改革,如減少試卷客觀題量,增加案例分析題量,檢驗學生對職業道德理論的理解程度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在設有醫學倫理學課程的基礎上,學校還應開設法學課程,讓學生不僅有較高的醫德素養,還具備相關的醫學法律知識,成為既懂醫又懂法、有道德情感又有理性思考的復合型人才。此外,對醫學生開設藝術欣賞科也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從藝術中汲取美和愛的內涵,陶冶情操的同時,深刻感受高尚的修養和道德素質。通過開設醫學倫理課、法學課和藝術課,構健醫學職業道德課程體系,使學生獲得全面的思想道德修養教育,從而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水平。
三、開辟實踐途徑,在實踐中培養職業道德
為使學生能真實感受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醫德教育要加強配套建設,發覺實踐素材,開辟實踐平臺。例如,發揮臨床教學基地的作用,組織學生到臨床教學醫院進行實習見習活動,在臨床實習中深化德育。除了日常醫務工作外,還可以在征得病人同意的前提下,安排學生與病人談話,了解病人的病情、治療效果,了解病人對醫院醫德醫風的評價及對醫務工作者的期望。從活動中,學生不僅了解了實際工作中的醫學技術和職業道德狀況,同時體會到醫務工作者不斷加強醫學倫理修養、提高職業道德水平的必要性和長期性。實習結束后,教師要針對實習中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身邊缺乏職業道德的現象,強化以患者為中心的基本觀念,使醫學生在實踐中真正樹立起良好的醫德醫風。學校還可以通過組織主題鮮明的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實踐中深化思想道德教育。例如,開展義務就診、幫助弱勢群體、無償獻血等活動,通過校園文化和實踐活動,使學生不斷接觸新事物,新發展,自覺關注醫學職業道德問題,在實踐和探索中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養。
四、強化專業課的醫學職業道德教育功能
醫學院校除了增設人文課程外,還應發揮專業課的載體作用和滲透作用,在專業教育中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間。比如,在講解尸體解剖時,可以對學生進行對死者尊重的教育;在講授神經解剖學和神經生理學時,導師可以從專業技能上引申到腦死亡和患者處于植物狀態下的倫理問題。從醫德與醫術的結合教學中,學生的道德辨析能力不斷提高,對道德標準在醫學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項教學要求專業課教師必須具有很強的職業道德意識,有對醫學問題的高度敏感性,才能做到在教授專業知識技能時合理滲透職業道德教育。因此,學校還應在師資培訓方面加強對教師的醫德培訓。
五、構建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體系
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應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全方位、立體式教育。醫學院校要建立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融為一體的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體系,應把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中。人文道德課程是學生獲得職業道德理論的基本途徑,而專業課程中應結合醫學知識,用職業道德理論分析醫學問題,做到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相互結合。加強以醫學道德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環境、文化的育人作用,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學校通過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人文精神。社會實踐是對學生學習的綜合檢驗,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讓學生不斷發現自身不足,從而推動學生自主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的職業道德。
[關鍵詞] 勝任力;口腔醫學生;培養模式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實施,將醫學人才的培養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且也更好的適應了我國衛生醫療事業對于醫學人才的需求。筆者將基于勝任力的管理理論引入口腔醫學生的本科培養模式之中,并結合口腔醫學專業特點和學生培養的規律,進行了理論分析和探究,提出了以勝任力為導向的口腔醫學本科精英培養新模式。
1 勝任力概述勝任力一詞,來源于英語中的“competency”,其原意是能力、技能。被譽為“勝任力研究之父”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在1973年最早將勝任力的理念引入學術界[1]。勝任力是指能將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與普通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潛在的、深層次特征。隨著之后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發展,勝任力的這一內涵被不斷拓展,也被廣泛地應用于除人力資源管理外的其他領域。
從大學口腔醫學生培養的角度來看,勝任力可以概括為口腔醫學生在畢業之后的某個特定工作崗位、組織環境和文化氛圍中的績優者所具備的可客觀衡量的個體特征及由此產生的可預測的、指向績效的行為特征,是判斷一名學生是否能夠勝任未來某項工作的特質,是決定并區別未來業績好壞差異的個人特征。勝任力的特征中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則是需要后天培養形成的。在本科教育階段,高等學校或教育機構就應該著重培養后天特征,結合人才市場用人需求,站在學生個體可持續發展的立場上,有意識地規劃和設計培養其勝任力,從而確保受教育的口腔醫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獲得進入某一行業的勝任能力[2]。
2 口腔醫學生勝任力培養的特點口腔醫學生的勝任力培養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主要是培養具有深厚人文底蘊、扎實專業知識、強烈創新意識、寬廣國際視野的國家棟梁和社會精英。這與企業員工的勝任力培養截然不同,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特性。同時今后還要面對口腔醫療臨床實踐,因此除注重對學生的口腔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之外,還需同時注意對學生抗壓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創造力和發散性思維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兼顧學生的個性培養,以培養出術業有專攻而素質全面的口腔醫學生。
筆者認為學生的勝任力層次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一是表現在外的表面層,體現在口腔專業知識技能、思維集中力、收集信息的能力等,這些知識、能力與行為易于被培養和評價;二是潛在層,比如發散型思維、挑戰風險的意愿與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這些能力相對不容易被挖掘與感知,可以被認為是人的“潛能”;在潛在層與表面層之間還應該存在著一個中間層,中間層的勝任力介于表象和潛在的能力之間,這之間的能力就是本科勝任力培養的著重點,比如口腔醫學生的創新和創造能力、實踐能力、人際溝通交往能力等[3]。
3 以勝任力為導向的口腔醫學生培養模式口腔醫學生的勝任力培養應當側重學生中間層能力的培養。而在當前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經濟結構亟待轉型的大背景下,筆者認為口腔醫學生勝任力最重要的三個要素是: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
3.1 對口腔醫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5條也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人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應對經濟全球化下嚴酷的國際競爭壓力,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就必須要擁有領先于世界的科學技術,就必須依靠創新性人才。口腔醫學生雖然仍處在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階段,主要的任務是學習和積累,但也不能忽視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鍛煉。即便是口腔醫學生階段的創造活動很難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新穎產物,他們的創新可能很多在人類歷史上并非首創,但就學生個體歷史而言卻是具有首創的意義。
3.2 對口腔醫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隨著我國口腔醫學生招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原本的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已有相當部分從原有的理論研究或創新型人員轉向產業一線的應用型人員。產業應用型人員需要能夠很好地用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要勝任這類應用性工作,口腔醫學生需要具備過硬的實踐動手能力。從培養模式的角度出發,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強口腔醫學生實訓、實習環節的教學實施,使口腔醫學生既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理論知識,又有較強的自我發展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善于將書本知識或其他先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企業創造效益[4]。這樣培養的口腔醫學生才能真正與社會需求相符合,口腔醫學生的實踐素質提高了,才能使高校成為促進口腔醫療事業發展的有利推手。因此應當在本科階段多舉行有創新意義的競賽、活動等,鼓勵口腔醫學生進行大膽的摸索。
3.3 對口腔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醫學作為一個古老的學科,為人類的生存與安康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人們的心目中,醫生一直是一個恪守誓言、富于同情心、勇于承擔責任、積極服務于民眾的受人尊重的社會職業。人們也一直認為,醫學的職業精神會通過醫學教育傳承給醫學生,醫生在服務于大眾的社會實踐中會秉承與踐行這種價值觀和責任感[5]。然而,近幾十年來,社會常常譴責醫學界偏離了職業精神、違背了倫理規則。因此,對于口腔醫學生人文素養中的職業精神及醫風醫德的培養已經迫在眉睫,不僅要培養出醫技精湛的醫生,更要培養出品格高尚的仁者。
4 基于口腔醫學本科生勝任力培養的實踐筆者通過近幾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具體如下。
4.1 通過改革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注重創新勝任力的培養,全覆蓋勝任力內涵首先,打破以前的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分離的模式,創建“一貫制”教學模式,通過課程改革,在培養全程中引入專業知識學習,開展早期接觸、反復接觸臨床教學改革等,加強學生醫學專業知識方面的勝任力培養。
通過引入早期接觸、反復接觸科研環節,培養創新理念和能力,并實行了創新班主任輔導低年級本科生科研訓練的“多段式”導師制和大學生科研計劃等項目,并開設科研設計訓練課程,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核心的科研能力和臨床實踐應用等職業發展能力進行重點培養。
根據國情、校情,循序推進教育國際化,開拓學生國際視野,豐富創新能力培養方式。通過建設國際化口腔專業全英文課程、邀請國際醫學大師進本科生課堂、開展國際交流營、舉辦各類國際學術會議等舉措,營造教育國際化的學術氛圍,為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樹立成就導向、接受國際先進學術知識、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增強自信心等各方面勝任力的培養搭建了國際化平臺。
4.2 優化實踐教學環節,深化勝任力培養組織出臺口腔醫學各科實踐教學標準。依托四川大學新增的“實踐及國際課程周”課程,設立了臨床技能訓練、科研能力提升、國際視野拓展、社會實踐鍛煉四大教學模塊,保證參與學時的個性化選擇,從而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結合多段式導師制及創新班機制,由各科學術帶頭人牽頭、優秀的導師指導,自主開展研究創新性實驗項目,實施國家及學校“三大實驗計劃”,使學生早期接觸科研,培養他們對科研的興趣。組織影響大、參與面廣的“林則杯”口腔技能比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培養大學生團隊協作意識、獨立創新思想和持之以恒精神;通過“三館一廊一雜志”即:“中國口腔醫學博物館”、“標本陳列館”、“圖書館”、“華西口腔校友長廊”、“《中國口腔醫學信息》雜志學生采編部”的持續建設工作,同本科生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有機的結合起來,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以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華西醫院為平臺建設示范實習、實訓基地,訓練了學生的醫療技術,更是強化了對學生醫德醫風的教育,全方位提升了學生對口腔醫療崗位的實踐能力,拓展了實習范圍。兼顧口腔醫學生的職業特點,除在常規的業務科室輪轉外,還在消毒供應室、制作中心等科室實習,實現口腔人才的全面發展。
4.3 弘揚醫學職業精神,塑造高尚人格勝任力弘揚作為靈魂的醫學職業精神,倡導的是人文醫學的回歸,向醫學科學、醫學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體現出應有的人文理念[6]。在教授臨床技能的同時抓好實習醫生的醫德教育,才能使學生在向醫生的角色轉變過程中全面完善自己,才能為國家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醫務工作者[7]。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開設了臨床前技能培訓課程,完全模擬臨床實景,同學們通過醫生與患者的角色扮演,體驗換位思考,全面了解接診患者的全過程,大大提升了同學們的醫患溝通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同學們以醫生的身份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的能力。同時要求帶教老師在平時的臨床實習接診過程中,時刻重視對實習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這是口腔醫學生醫德教育工作最廣泛、最基本的途徑。
5結束語
對于我國醫療事業單位來說,每一名口腔醫學生都是各個高校培養的“產品”,而評價這
個“產品”的核心標準之一就是其是否能夠勝任工作崗位。本文從勝任力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口腔醫學生的培養模式及口腔醫學生勝任力培養的三個要素,并總結了近幾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對我國口腔醫學精英人才的培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McClellandDC.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J].AmPsychol,1973,28(1):1-14.
[2]胡潁,徐剛.基于勝任素質的大學生能力培養[J].中國集體經濟,2007(3):179.HuYing,petence-basedabilitycultivationforcollegestudent[J].ChinaCollectiveEconomy,2007(3):179.
[3]貝.勝任素質理念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啟示[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0(5):98-101.ChuBei.Anenlightenmentofcompetencetotalenttrainingincolleges[J].JNingboUniversity:EducationEdition,2008,30(5):98-101.
[4]郭朝暉,曹歡.勝任力視角下的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412):102-103.GuoChaohui,CaoHuan.Cultivatinginnovativecollegetalentswithcompetenceasthefocus[J].CO-OperativeEconomyScience,2011(412):102-103.
[5]徐龍.加強社區全科醫生教育和管理初探[J].實用全科醫學,2006,4(6):694.XuLong.Aprobeintotheeducationandadministrationofcommunitygeneralpractioners[J].AppliedJGeneralPractice,2006,4(6):694.
(一)就業期望值偏高目前,我國縣級以上醫院基本要求本科及以上學歷,有的甚至要求要有工作經驗且具有中級職稱以上。然而,許多專科臨床醫學生將擇業目標鎖定在經濟較發達的城市和大型醫院,不愿意到基層醫院就業。有調查顯示,生源地為省會城市的畢業生100%希望在省會城市就業,來自地市(縣)的學生有48.17%希望在省會城市就業,無人愿意到鄉鎮農村就業;生源地為鄉鎮農村的學生有54.2%希望在省會城市就業,42.6%的學生希望到地市(縣)就業,只有3.2%的學生愿意回鄉鎮農村就業。由于個人的期望值較高,與社會現實嚴重脫離,導致大量的專科臨床醫學畢業生不能順利就業。(二)就業選擇相對單一臨床醫學專業相對于其他醫學專業來說,專業性更強,培養目標更明確,就是培養合格的醫生。因此,臨床醫學生的主要就業單位就是事業單位的醫療機構,向私人醫院或醫藥公司等單位分流的相對較少,自主創業的更少,就業選擇比較單一。同時,部分臨床醫學生也希望能夠有機會從事其他相關行業,但是因為在學校所學的都是專業教育,缺乏相關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改行從事其他行業缺少底氣,導致這部分學生往往不能實現自己的愿望。正因為這樣,更加重了專科臨床醫學生的就業難度。
二、影響專科臨床醫學生就業因素分析
(一)社會因素近年來,醫患關系頗為緊張。醫院為了緩解這種醫患關系,最大限度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促使醫院對醫生的要求更加嚴格,進而提高自己的用人標準,要求臨床醫學生不但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還要提高自身的服務意識及醫德等方面的綜合素質,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專科臨床醫學生的就業壓力。同時,我國農村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農民生活有了較大提高,醫療保健工作的服務對象和分布地域也在悄然改變。這就需要建立覆蓋全民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以適應這種變化,與以前醫療服務集中在城市的情況相比,醫生需求已經發生變化:從城市轉移到了農村;從縣級以上醫院轉移到了基層醫院。但因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發展滯后,基層醫院效益不高,財政投入不足,在以個人發展前景為主要擇業考慮因素的情況下,畢業生"下基層"的積極性還不夠高。(二)學校因素現在,很多醫學院校教育理念上都是"重理論輕實踐"。理論上,很多教材都比較滯后,跟不上當前的醫學專業理論;實踐上,很多實驗老師長期脫離臨床,陳舊的實踐技能,跟不上當前的臨床實踐技能。同時,學校往往強調醫學生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的優秀,忽視了人文修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從而導致醫學生很難達到醫療單位的要求,無法適應醫療模式的改變。此外,醫學院校對醫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大部分醫學院校都有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但是課時數太少,一般只有幾個學時,無法系統地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從而使醫學生無法正確定位,更不能合理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還有,對部分不愿意從事對口專業工作的臨床醫學生,如何指導他們轉專業或通過哪些途徑培養興趣,都缺乏有針對性的指導教育。在就業服務方面,很多醫學院校缺少規范、系統、專業的網絡平臺,就業信息主要通過畢業班輔導員在班級QQ群上,或組織一些小型招聘會和講座等,而且無規律,不利于畢業生計劃安排,也給畢業生就業帶來了較大阻力。(三)家庭因素目前,就讀專科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家庭中,有很多家庭在子女選擇專業時未能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片面地向子女傳達醫生職業穩定、收入高等信息。導致部分人盲目地選擇學醫,對學醫缺乏必要的興趣,不能很好地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另外,對醫學和醫生認識上的偏差,使醫學生和家庭無法正確地理解醫學人才培養的漸進性和晚成性,不能準確地進行職業定位和職業生涯規劃,導致擇業的盲目性很大。
三、解決專科臨床醫學生就業問題的思考
1 醫患關系緊張的現狀
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醫患關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傳統的互相信賴、相互合作的關系驟然緊張,醫患之間的關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最近幾年在我國各大醫院發生了多起不同程度的傷醫案件,這些事件的發生不僅嚴重影響了正常的醫療秩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國在校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思想道德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打擊和影響,嚴峻的醫患關系不僅對社會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辦好人民滿意的醫學院校、怎樣培養德藝雙馨的醫學畢業生,成為擺在醫學院校面前的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
2 醫患關系緊張對醫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
2.1 醫患關系緊張阻礙了醫學生的職業認知度
據調查統計,97%的醫學生充分認識了目前社會緊張的醫患關系;60%的醫學生對自己選擇的專業充滿了恐懼,或者認為工作環境不安全;15%的學生表示自己以后要轉行;42%的醫學生表示,如果重新選擇自己不會選擇醫學專業。根據中央電視臺的一項調查得知,伴隨現代醫療糾紛的增多,負面新聞的報道,90%以上的人普遍認為醫生的聲譽在下降,還有2006年中國醫師協會的問卷調查顯示,醫務工作者認為從業環境“較差”和“惡劣”的高達74%,這個數據在2000年、2002年分別只有61%和48%,同時還有一些資料報道當今起碼有80%以上的醫生子女不愿意選擇醫生的行業。目前社會對醫師的輿論壓力很大,甚至是一邊倒,高風險超負荷的工作狀況使得醫務工作者在窘迫的環境下生存。這些情況嚴重影響了在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習的迷惘和恐懼感,甚至失去了對醫學專業的信心。
2.2 醫患關系緊張導致醫學生擇業恐懼
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給醫務工作者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很多熱衷于醫學的高考學生在填報志愿時不得不慎重考慮這一現狀,日益惡化的從業環境,倍加緊張的醫患關系,必將使得醫學生未來的職業道路充滿坎坷,無形中學生就將產生畏懼醫學的心理,并且促使其放棄選擇醫學專業。同時,當今某些新聞媒體對社會上的傷醫和醫療糾紛案件不分青紅皂白,脫離事實隨意報道使得這種對醫療的畏懼空前增大,也將進一步促使醫患關系的惡化,當然對準備報考醫學院校的學生也是當頭一棒。所以,緊張的醫患關系導致了醫學生生源質量的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了好學生不愿意學醫,醫學院校招不到好學生的局面。
2.3 醫患關系緊張動搖了醫學生的學習信心
在眾多的職業分類中,如果按照職業風險排名的話,醫療職業是首當其沖的,近兩年由于醫療糾紛導致醫務工作者及其家屬被毆打、辱罵甚至失去生命的案例是舉不勝舉,在這種背景下醫務工作者既要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又要謹小慎微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據相關報道某醫院要求醫務人員上班時戴上頭盔,武夷山婦幼保健院不得不因為醫鬧事件而停業多天,某縣醫院因不能忍受醫鬧的嚴重威脅最后走上游行抗議的道路,在相關醫院實習的實習生目睹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就是心灰意冷,萬念俱灰,甚至停止中途的實習。在某市中心醫院實習的學生親眼目睹因醫療糾紛迫使一普外科年輕醫師自殺的事件,這一慘景成為目睹者心中永遠不能磨滅的陰影。正因為職業的高風險和搞壓力,所以醫學院校教師和實習帶教教師不自覺地流露出情緒,這些情緒也無形中影響著醫學生,讓一些學生找不到學習的動力,看不到未來的希望,甚至對學習完全失去信心。
2.4 醫患關系緊張加大醫學教學的難度
由于當今醫患的緊張局面,很多的患者增強了自我保護的意識,患者去醫院看病只會選擇那些信得過的醫師給自己看病,至于那些剛剛畢業或者在醫院實習的準醫生,患者是不讓他們碰的,這樣應屆畢業生很難找到提高的機會,實習生就更沒有學習和鍛煉的平臺,實習生就是在這種尷尬的境界中生存和發展,尤其是在治療過程中牽涉到某些隱私操作時就更加舉步維艱。與此同時,醫院為了確保醫療安全,減少醫療糾紛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持阻止醫院實習生進行臨床實踐學習的態度,可想而知,這種情況是臨床教學的一個重大難點,且愈演愈烈。
3 加強對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對策思考
3.1 加強對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理想教育
職業理想是每個醫學生在職業生涯發展中的靈魂和孜孜追求的目標,職業道德成了實現自己職業理想不可或缺的精神保障,兩者非常重要。學校要加強對醫學生進行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醫療本身是一個令人充滿敬意的行業,是一個高尚和純潔的行業,要引導學生在執業中要堅持人本原則,弘揚醫德精神,充分體現醫者仁心的高尚精神,真正做到“一切為了患者,為了患者一切,為了一切患者”,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更高的職業理想,激發學生對職業的熱愛,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充滿對職業的情懷,才能真正實現“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偉大使命。
3.2 加強對醫學生的誠信教育
(1)堅持專業教育與誠信教育兩手抓。醫學院校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尤其要把誠信教育擺在一個首要的位置,以落實醫學生誠信度提升的目標,為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奠定一個基礎。醫學院校在對醫學生進行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一定要有加強誠信教育的意識,既要提升職業技能,也要提升道德素養,為以后職業生涯的順利發展提供條件,也為緩解醫患緊張關系作出貢獻。
(2)加強醫學生誠信檔案的建立。醫學院校在對學生開展教育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前的醫患關系,分析醫患緊張的原因,重視誠信對于從業的重要作用,培養加強誠信品德的意識,從而樹立良好的職業誠信度,更好地開展醫療衛生服務。學校要將每個學生在校的表現都納入個人誠信檔案,與此同時,學校也要利用教師隊伍的誠信建設來影響和教育學生,強化學生誠信道德的形成,實現誠信教育的目標。
3.3 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社科教育
(1)強化人文和社科教育。雖然醫學生未來的職業是從事醫療,但是完善的人文社科知識對于未來的從業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尤其是今天的醫學生在校主要學習專業知識,學習時間長、知識體系精細復雜,學生的壓力大,平時很少有過多的時間去接觸文史哲,對人文知識更是缺乏。但是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是必須要和患者面對面接觸的,是需要有一定的人文素養的,更何況現代醫學更加注重以患者為中心,這就更加要求醫學生要增強人文社科知識的積累,要不斷優化自己的人文社科知識結構,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要求和崗位的要求。醫學院校要為學生開設相關的人文修養課程,促使學生將醫學與人文更好地結合;要定期開展人文知識講座和論壇,在學校弘揚人文社科精神,形成優良的氛圍;開展各種社科知識競賽,豐富學生的生活提升醫學生的人文情懷,增強醫學生的文化底蘊。
(2)培養溝通能力和交往技巧。良好的人際關系始于良好的溝通,要想創造和諧的醫患關系更需要良好的溝通。醫生在醫療活動過程中不但要治療病人的身體,而且要治愈病人的精神和心理,要完成這個任務沒有良好的溝通技能是萬萬不行的。所以,醫學院校在進行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一定要加強醫患溝通技能的教育。首先,教師在授課是就要以身作則,要和學生經常開展雙邊活動,加強課堂的互動,以便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動態。及時調整教學的計劃,做到因人施教。無形中又促進了學生交流的欲望和意識;其次,教師要大膽進行教學改革,要打破傳統地灌輸式教學法,要創設情景教學和現場模擬教學法,增強學生交流的頻率,提升交流的技巧;再次,學校要經常組織學生開展演講比賽和朗誦比賽等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從而提升綜合能力,更好地為以后醫療執業做好準備。
3.4 加強對醫學生的日常禮儀教育
(1)醫學院校要完善德育體系,加強禮儀教育。禮儀不僅是一個人知識水平的體現,也是一個人道德的外在表現形式,優雅的禮儀習慣不僅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和思想品德的體現,也能有效地避免醫療糾紛和事故的產生,上述案例中有很多糾紛的產生就是因為醫方缺乏工作的耐心和基本的禮儀而產生。所以,醫學院校要建立一套健全的道德考核體系,對學生進行科學的道德教育規劃,設置相關禮儀課程,完善禮儀教材編寫,尤其是今天醫療國際化趨勢愈演愈烈,還需要增加國際化醫療禮儀教程。如果醫學生開始就在這種良好的禮儀環境下耳濡目染,走上工作崗位后就能真正做到“尊重患者”。
1.1醫學生的價值觀我國的醫療體制上不完善,高額的醫療費用、保障不完善的病人、供不應求的醫療資源使得醫患關系日趨緊張,而當代醫學生的價值觀也隨之發生著變化。他們尚未進入臨床工作,但通過臨床實習,對醫療工作中所發生的一切都耳濡目染。醫學生是醫學發展的未來,他們的價值觀決定著今后醫學的發展,對他們的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導向顯得尤為重要。
1.2人文教育醫學教育是造就富有情感、富有人文關懷的醫生,而我國醫學教育中人文教育嚴重缺失,這種缺失表現在:一方面課程設計不合理,,醫學類課程只增不減,人文教育被嚴重弱化,人文社科類課程很難列入必修課,導致醫學生對人文知識的認識不足,醫學實踐缺乏人文精神的滋潤,忽視了對病人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醫學繼續教育內容仍然以醫學知識更新和臨床培訓為主,也沒有將人文教育納入畢業后醫學教育體系中。由此可見,確立人文醫學的核心課程,加大人文醫學的學校教育和繼續教育力度,是我國醫學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2進展與改革策略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科學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制度的創新,制度已不僅局限在為其提供保障層面的作用,更多的重點開始關注如何有效激勵與促進科學的快速發展,科學的體制化進程也越來越表現出對制度創新的追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醫學教學的創新,離不開醫療體制及教育體制的改革變化。
2.1醫學生價值觀教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學生誓言是對社會的莊嚴承諾,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工作環境如何惡劣,選擇了醫務工作,就是選擇了“救死扶傷”,任何情況都不改變醫學的初衷。作為醫學生,應該了解并接受在現有的就醫形勢下最大程度地治病救人,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將服務理念貫穿于整個醫療活動中,這是時展所需要的,也是醫學發展的趨勢。
2.2加強人文教育對于處在自身特殊發展時期的醫學生應加強人文倫理教育。醫學是以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為研究對象的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交匯滲透的綜合學科。現代醫學模式強調的是人的整體性,要求醫務人員不僅要學會治病,更要學會待人,要同患者進行思想、情感交流,以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在這種醫學觀的指導下醫生可以更深入、更詳細地了解病人的各種情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最佳的防治決策。有研究表明:在醫院行政管理工作和實習管理工作中,根據不同實習對象的心理特征,采取與之相適應的帶教手段,針對性的開展心理輔導、咨詢及培訓等教學活動,提高實習生社會適應能力及綜合素質,注重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學問題。
2.3改善教育教學規模醫學教育規模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遵循高等醫學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以衛生服務需求和區域衛生規劃為引導,以教學正常運行的基本教學條件作保證,統籌規劃各學科(專業)、各層次、各類型的醫學教育,科學調控醫學教育的發展。我國的臨床醫學課程體系以20世紀初生物醫學模式為主,醫學教育以五年制本科為主體,實施“傳統學科式”教學模式的培養,學完規定課程或修滿學分,成績合格準于畢業并授予相應學位,成為醫學實用型人才。伴隨全球化和醫學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借鑒和消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既要搞精英教育也要搞普及教育。重點醫學院校側重培養科研型或復合型,地方醫學院校側重培養服務地方事業的臨床型人才。
2.4重視臨床技能實踐從教學理念上著手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摒棄“教師-教室-教材”為中心的授課模式,帶領醫學生盡早接觸臨床實踐,達到規范技能操作、打牢實踐基礎的目的。在實訓與實習教學環節,通過改善硬件設施如:成立技能培訓中心,自編教材,購置模擬人,錄制教學錄像,配置直播示教系統和網絡平臺等,構建科學合理的臨床技能訓練體系并有效實施,可有效的促進醫學生更好的掌握臨床技能,進一步提高醫學院校的教學效率與質量。
3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