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學生勞動教育學習感受范文

        大學生勞動教育學習感受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勞動教育學習感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勞動教育學習感受

        第1篇:大學生勞動教育學習感受范文

        【關鍵詞】 大學生;道德誠信;法律誠信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原則。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講,明禮誠信是立身處世之本,是走向社會的“通行證”。大學生誠信教育,不僅關系到高校的學風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更影響著和諧社會的道德建設和中國市場經濟的明天。然而,由于社會開放度的增加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各種因素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許多大學生產生了浮躁的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加入了失信的人群,如作業(yè)抄襲、論文拼湊、考試作弊、簡歷注水,甚至還有惡意拖欠學費、拖欠歸還助學貸款等惡性事件。

        1 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成因

        針對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狀,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等許多學者從各個角度分析探討它的成因。

        1.1 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導致大學生誠信缺失、道德水準滑坡的首要原因乃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我國現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轉型引起人們心理的嬗變,出現社會思維混濁化、價值目標物欲化傾向。個人權利本位觀念在個體意識中逐步形成,過度強調個體利益的完全實現而對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則較少予以關注,從而造成整個社會的信用危機。這股歪風通過家庭、朋友、網絡等,傳到大學校園,使得正處于人生十字路口、認知能力尚未成熟的大學生思想受到浸染,靈魂受到腐蝕,從而導致誠信的滑坡。

        1.2 家庭和學校一貫忽視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體制雖然對德育非常重視,也強調了德育的首要地位。但在高考的重壓之下,學校普遍還存在著片面追求升學率、以學習成績的優(yōu)良來評價學生好壞等重智輕德的做法,使德育僅僅流于形式,誠信教育更無從談起。

        1.3 我國誠信管理機制的缺失。目前在我國不管是學校還是社會,至今都沒有建立起系統(tǒng)有效的誠信管理機制,對信用缺失不能進行有力的監(jiān)督和管理,給不守信者以許多可乘之機,可輕而易舉從中謀得不當暴利。第四,自身因素:自律意識較差,同時缺乏對誠信危害性的認識。

        當前,我國社會各界對大學生中出現的誠信缺失現象深深地擔憂。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構建細節(jié)決定成敗,小節(jié)的“無所謂”往往會消磨大誠信,若真這樣,和諧社會談何容易。縱觀這種現象,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德能兼?zhèn)涞暮细袢瞬牛咽谴髮W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務之急。

        2 解決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措施

        筆者認為,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僅僅憑借空洞的道德說教方法不足以將大學生的誠信知行統(tǒng)一,應當把法律觀念、法律制度、法律的規(guī)范性作用引入到大學生誠信建設中來,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2.1 加強誠信的法律內涵教育,明確誠實信用原則的含義。對誠實信用原則的含義,民法學界見仁見智。有的認其為人類社會的理想,有的認其為交易上的道德基礎;有的認其為極端抽象的名詞,不如不加解讀,采顧名思義為宜;有的認其為帝王條款,為全法域之基本原則。筆者同意以下看法:“誠信原則就是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的利益平衡,以及當事人利益及社會利益平衡的立法者意志。概言之,誠信原則就是立法者實現上述三方利益平衡的要求,目的在于保持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的發(fā)展?!边@個定義的優(yōu)點是對誠信原則的適用范圍做出了較為符合國情的界定,既非過窄地限定于民事主體雙方之間,又未盲目地擴展到整個法域。

        在討論大學生誠信問題的時候,首先要明確誠信有道德的誠信和法律誠信兩層含義,應當明確區(qū)分道德上的誠信與法律上的誠信。道德上的誠信,是指作為道德準則的誠信,可簡稱為“道德誠信”;法律上的誠信,是指作為法律原則的誠信,可簡稱為“法律誠信”。道德誠信要求人們言語真實、恪守諾言、無虛假、不欺詐。法律誠信作為一項法律原則,是指當代各國在法律上尤其是在私法上普遍規(guī)定的誠實信用原則。法律誠信與道德誠信具有密切的聯系。首先,從淵源上看,法律誠信源于道德誠信,是道德誠信的法律化。其次,二者具有相輔相成、相互維系的關系:法律誠信必須有相應的道德誠信作為基礎和依托,否則就會成為無根之木;而道德誠信也必須有相應的法律誠信作為保障,否則就會柔弱無力。

        誠信的法律規(guī)范性可以彌補道德機制的缺陷,因為違背道德一般只是受到輿論的譴責,很多人不會顧及,但由于法律有國家強制力的支撐,違背它就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的威懾力可以使人懼法而誠信。雖然這也屬于教育的范疇,但突破了道德教育,特別是對于即將要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講,這種法制教育顯得尤其迫切。

        2.2 把法律觀念、法律制度、法律的規(guī)范性作用引入到大學生誠信建設中來。具體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并與社會的其他誠信評價體系相銜接,使之真正能發(fā)揮實效。雖然非誠信行為不為道德所贊成,但如何制止這種行為,杜絕其成為社會的主流觀念,顯然則不能光靠輿論指導。任何道德體系的維護都要靠自律與他律的有效結合,他律就需要有操作性強的規(guī)則和制度,這種體系和法制規(guī)范與宣傳教育相結合,成效則會更加明顯。

        目前國內有很多大學已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在大學生誠信評價系統(tǒng)中主要有以下幾個內容:

        (1)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學生的誠信檔案是聯系學校和社會的橋梁紐帶,可使誠信教育保持時效性和連貫性,具有促進“它律”和“自律”的雙重效應。誠信檔案如實記錄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學生的基本情況、品行說明、學習成績、信用記錄、獎懲等情況,學生的信用檔案構成人事檔案的一部分,在學生畢業(yè)時,跟隨學生人事檔案一并交給用人單位,這樣便于用人單位了解學生的信用情況,從而將學生的信用紀錄延伸到社會;

        (2)建立學生誠信評估體制。誠信教育的前提和依托是誠信評估,誠信評估工作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通過誠信評估可以約束、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推進誠信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另一方面不規(guī)范和不公平的誠信評估則會使學生喪失對誠信的尊重和向往,更加誘發(fā)投機心理、失信行為。對大學生的誠信狀況進行實事記載和定性評價,根據評價情況,開展各種教育活動,使誠信教育措施的實施在時間和空間上更具有針對性;

        (3)建立誠信獎懲機制,完善誠信管理規(guī)章制度。將誠信的狀況與評獎評優(yōu)、入黨等相結合,對失信行為采取限制評優(yōu)、貸款等。建立檔案、評價說明、獎懲結合相互銜接,構成一個嚴密的誠信評價系統(tǒng)。作為社會和學校應該還應該建立一套完善而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對學生的失信行為進行處罰,從根本上杜絕“老實人”吃虧的弊端,營造一個“講誠信獲益, 不講誠信付出代價”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誠信是一種資本,誠信符合切身利益,從而把誠實守信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自身需求,積極主動去追求誠信, 實現知與行的統(tǒng)一。

        我們還可以在校園中積極拓展誠信監(jiān)察渠道,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請和聽證制度以及加強學術活動的輿論監(jiān)督和建立舉報獎勵制等。在治理考試作弊問題上,加強考前教育,強化誠信意識,嚴格考場紀律,對于違紀者除了僅僅根據處分條例對其施加懲罰以外,還可以借鑒香港的勞動教育措施,給予他們一個改過的機會,責令其進行公益勞動,使其在服務社會、服務同學的勞動中反省與自我教育。通過規(guī)范、規(guī)章制度的強制性和導向性,促使人們良好誠信。

        2.3 加大誠信教育力度, 轉變誠信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和內容。大量實例證明,對失信的大學生僅僅憑借空洞的道德說教方法不足以將大學生的誠信知行統(tǒng)一。進而又有學者指出,我們不能只是停于言語上的教育,要多舉辦些活動,這樣大家才能深刻體會。于是,各個學校、組織甚至全國性的誠信活動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如主題班會、征文大賽、簽名行動等等,但這些活動總是帶著“應命而為”的痕跡,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這仍然脫離不了道德化教育的范疇,只是方式的變換而已。所以,希冀通過道德教育來扭轉目前大學生失信現狀,只是一廂情愿罷了。

        學校應打破以往空洞說教的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承認主體的趨利性,承認他們的獨立地位和個人利益,合理配置義務和權利,同時注意把教育要求的先進性和廣泛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結合起來,緊密聯系當前大學生以及社會誠信水平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誠信教育活動,端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幫助他們學會在復雜的社會活動中做出既符合誠信要求,也具有可操作性的行為選擇,避免其陷入兩難境地,進而做出不理智的抉擇。

        教育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或者是理論講述,或者是案例分析,或者是研討辯論,或者是開展活動,不拘一格。同時以誠信教育為主題向學生灌輸和培養(yǎng)誠信理念和誠信行為規(guī)范、方式, 養(yǎng)成和提高自身的誠信素質,注意把教育要求的先進性和廣泛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結合起來,緊密聯系當前大學生以及社會誠信水平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誠信教育活動,端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幫助他們學會在復雜的社會活動中做出既符合誠信要求,也具有可操作性的行為選擇,避免其陷入兩難境地,進而做出不理智的抉擇。

        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各高校應當發(fā)揮積極作用,努力營造良好氛圍。學校要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為導向,通過具體的措施,建設誠信校風、誠信教風和誠信學風,真正使學校成為人人講誠信,事事講誠信的社會示范園。通過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思考,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提高自己,培養(yǎng)誠實守信的優(yōu)良品質。學校還要注意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圍繞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基本內容加強協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營造有利于青年學生養(yǎng)成良好誠信觀的環(huán)境和氛圍??傊?, 高等學校的誠信教育事關國家的繁榮富強、民族的興旺發(fā)達和事業(yè)的興衰成敗, 事關高校的生存與發(fā)展、學生的前途與命運,我們全體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應該重視誠信教育, 思考高校誠信教育的若干問題,積極探討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培養(yǎng)出新一代誠實守信的大學生,使中華民族的未來充滿希望。

        參考文獻

        [1] 梁慧星. 民法總論.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2] 王利明. 關于誠信的法學思考.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5).

        第2篇:大學生勞動教育學習感受范文

        [關鍵詞]德育教育;初中學生;素質教育;

        面臨新世紀的挑戰(zhàn),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皩W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成為新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德育教育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做到提高學生素質教育,以培養(yǎng)出當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已成為我校德育工作中思考的重點問題。因此,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了在新形勢下如何提高學生素質,加強學生德育教育工作。

        一、認清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健全學校德育管理系統(tǒng)

        目前,有不少學校對學生德育教育工作認識不到位,導致不少學校德育工作處于一種只口頭上講講卻沒有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的形式。因此,首先要讓學校領導和教師認清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工作首先要有觀念的定位。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首要位置,學校始終要圍繞培養(yǎng)“四有”新人的目標去開展工作。要把抓好學校德育工作作為日常工作的一項主要業(yè)務,認真研究新時期青少年學生的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地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教育內容和方式,加強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增強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堅定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學習應把“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作為指導思想,使學生從感知到初步形成唯物主義的科學觀,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以培養(yǎng)科學的認識論為基礎,使學生聯系社會實際而形成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一定的探究精神與創(chuàng)新意識、科學研究的基礎方法、多方面的實踐能力;通過一些探究學習的實踐,使學生具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尚的審美情操。

        另外,要進行學校德育工作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組織機構。學業(yè)要通過建立校、處、班三級管理網絡,明確德育管理的職責。由校長、德育主任和班主任組成德育領導小組,從校長到最基層的班,可形成一種垂直的聯系,并溝通教導處、總務處之間的橫向聯系,這就使學校的德育工作從組織系統(tǒng)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聯系密切,以便德育工作能夠順利的進行下去。

        二、開展讀書活動,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教師可以每周利用一堂課的時間讓學生開展讀書活動。倡導各班學生認真閱讀一些古今中外作家的名著、科學札記等,并讓學生養(yǎng)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最后,在課堂上一起交流學習讀書的心得。加強學生對審美觀念的引導,提倡高雅健康的審美情趣,激勵他們向科學家學習,熱愛科學,勤于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通過讀書學生可以從中學到不少知識,凈化了學生的心,陶冶了學生的美好情操。

        通過開展讀書活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更重要是使學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要想把德育工作做好、做扎實,要把加強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教育與基本道德、基礎文明的養(yǎng)成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當前,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重點是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寬德育的渠道,以日常行動規(guī)范為基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建設工作,對初中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教育。

        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和各種形式的健康有益的活動,給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最終體現在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上,教師要從低到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探索生動活潑而又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家庭教育是初中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推進素質教育,需要廣大學生家長的積極支持和配合。要通過廣播宣傳、家訪、舉辦家長學校等多種形式,向廣大家長宣傳國家的教育方針,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三、加強學校建設,充分發(fā)揮學校的育人作用

        校園環(huán)境建設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同時又是學校日常德育的載體。良好的學習氛圍,給人以奮進向上的力量,學校應發(fā)揮環(huán)境育人的作用,創(chuàng)設一個"時時愛教育,處處受感染"的德育環(huán)境。

        當今學校德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制力,就要改進教師的教育態(tài)度和教育方法,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

        例如,老師在教育學生如何正確控制自己的情感時,可教給他們一些心理發(fā)泄的方法:當自己受到表揚和獎勵時,要控制過分激動的情緒,一方面可以給同學、老師講自己的感受,讓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繼續(xù)前進的目標。當個人受到批評后,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如出去散心、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唱歌或跳舞等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別人給自己提意見和建議時,要以虛心的態(tài)度表示:“您的建議非常不錯,我一定好好考慮的”,“謝謝您的提醒”,“我一定認真考慮您的意見”等。

        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環(huán)境給學生宣傳積極的素質教育。例如,學校宣傳欄、黑板報、廣播站、學校校報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愛國主義和良好行為習慣教育的學習和提高自身素質的教育。學??梢越洺=M織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這些活動要充分體現學生參與的全體性、教育目的的素質性、教育形式的多樣性,使學生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發(fā)展。

        第3篇:大學生勞動教育學習感受范文

        【關鍵詞】認知失調 思想政治教育 啟示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069-02

        一 認知失調理論

        費斯汀格在《認知失調理論》中指出:“失調理論的核心是頗為簡單的。它認為:(1)在認知元素之間可能存在著失調或‘不合適’關系;(2)失調的存在產生了減少失調和避免增加失調的壓力;(3)在這些壓力下,操作上表現包括行為改變,認知改變,以及慎重地接觸新信息和新認知?!辫b于本文的角度是研究認知失調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以下選擇幾點和思想政治教育關系較為密切的觀點加以論述。

        1.“失調”的內涵及產生原因

        費斯汀格認為,元素就是認知,而“失調”和“協調”這兩個術語指的是存在于成對“元素”之間的關系,這些成對元素之間存在著三種關系:無關、失調、協調。當一個認知元素對某個其他元素全然沒有含義,它們之間就存在著無關的關系。當一個元素緊跟著另一個元素的反面,那么,這兩個元素處于失調關系中。相反,當一個元素緊跟另外一個元素的同方向,那么,這兩個元素間存在著協調關系。為什么人們的認知會產生失調?費斯汀格認為是由以下幾種原因引起的:(1)發(fā)生了新情況或者知道了新信息,它們同已經有的知識、觀點或行為有關的認知產生了至少暫時的失調;(2)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出現新的、不可預見的事情或者信息,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產生失調的現象;(3)邏輯上的不一致、文化習俗的差異等都可以產生失調現象。

        2.減少失調的方法

        失調的出現,產生了減少或消除失調的壓力,促成了減少失調的行動,費斯汀格認為,有以下幾種方式可以減少失調:(1)改變一個行為的認知元素。如果有關環(huán)境的某些知識的一個元素同一個行為元素之間存在著失調時,通過改變行為的認知元素,使它與環(huán)境元素相協調,能夠消除失調。(2)改變一個環(huán)境的認知元素。通過改變與該元素相應的環(huán)境,有可能改變一個環(huán)境的認知元素。(3)增加新的認知元素。

        3.來自強迫服從的失調

        強迫服從是指由提供獎勵或由威脅性懲罰所產生的表面上的服從,但內心觀點并未改變的情況。這樣,一方面存在著與所涉及的觀點或信念相應的認知元素,另一方面存在著與外在或陳述相應的認知元素。這兩組認知元素明顯地彼此失調。很顯然,獎勵或懲罰的程度,即提供獎勵的吸引力和希望程度,或威脅性懲罰的不愉快和不希望程度,是一旦服從表現出來后產生失調程度的重要決定因素。太大的獎勵或懲罰只會產生很少的失調。

        二 認知失調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個契合”

        “失調”的內涵、原因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相契合?!笆д{”即一個元素緊跟著另一個元素的反面,而造成失調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發(fā)生了新情況或者知道了新信息,這些信息同已有的知識、觀點或行為有關的認知產生了至少暫時的失調。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會的要求同人們實際的思想水準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因。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的思想政治表現總是同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要求有距離,很難完全一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幫助人們逐步縮小這一距離,使兩者趨于協調。在某種程度上講,“失調”的內涵、原因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在個體心理上的表現,它們只是在不同學科上的表述不同,卻有著相同的實質。

        社會支持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相契合。社會支持理論認為,社會群體是個體認知失調的重要來源,也是消除和減少可能存在的失調的主要來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社會或社會群體。如此看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認知失調理論中的社會支持理論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所傳遞的思想政治觀點,正是引起人們認知失調的來源,但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也正是消除或者減少人們認知失調的主要來源。

        減少失調的方法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契合。在實際應用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是減少失調的方法。減少失調的方法主要有改變行為認知元素、環(huán)境的認知元素、增加新的認知元素等。而這三種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指導行為,行為反映思想,而當通過組織、引導受教育者參加各種實踐活動,通過在活動中改變人們的行為,從而改變人們的主觀世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 認知失調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1.利用認知失調理論,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認知結構的不協調

        認知失調理論認為,認知或認知結構是個體對環(huán)境、他人及自身行為的看法、信念、知識和態(tài)度的總和。認知失調將會造成特定的心理壓力,并使人們產生一種求得協調的動機。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使教育對象產生認知上的不協調,而是怕他們產生認知上的不協調,因此,就造成了老師說什么,他們聽什么、記什么,從來不問為什么。這種“師道尊嚴”,忽視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得一部分學生不能在言語與行動上產生不協調。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該使教育對象產生認知上的不協調,只有這樣,教育對象才能產生學習與認知的積極性。首先,應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選擇、自主內化的能力,才能使教育對象自身的認知圖式產生由不協調到協調的過程。其次,發(fā)揮課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盡量把課外活動組織成“三貼近”實際內容,來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各種類型的課外活動。學生只有接觸、了解社會,接受豐富的信息,產生信息與信息之間的矛盾,激發(fā)學生對社會、對道德認知的不協調,激起求知的欲望,達到認知協調。

        2.利用認知失調理論,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原則

        第一,激勵原則。認知失調理論認為,處于強迫服從情境中的失調,往往是因為有獎勵及懲罰措施在制約著人們,使他們?yōu)榱双@得獎勵或避免遭受懲罰而“違心”地做出外表上服從的行為,這樣就產生了認知失調。這種認知失調因獎勵和懲罰而產生,也可以通過獎勵和懲罰來消除或減少。認知失調理論研究指出,太大的獎勵或懲罰只會產生很小的失調。因此,在獎勵和懲罰過重的情況下,從改變個體內心觀點的角度來講效果并不理想。與懲罰或獎勵過重相比,當懲罰或獎勵相對較輕時,常常更容易發(fā)生緊跟著公開服從之后的內心觀點的改變。這樣,如果除了公開服從之外,我們還想使教育對象的內心觀點得到改變,那么,最佳的方式就是:提供的獎勵或懲罰剛剛足夠引發(fā)外在的服從。實施嚴明的獎懲措施,鼓勵先進、鞭策后進,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手段之一,但為了收到最佳的效果,在實施獎懲時,既不能太輕,也不能太重,要把握好一個度,使人們真正在思想上有所轉變,做到表里如一,從而達到治標又治本的理想效果。

        第二,滲透原則。根據認知失調理論的研究,處于被動接觸信息的情境時,人們是否避免或規(guī)避會產生或增加失調的信息材料,要取決于他們對材料的預期或對材料的早期判斷。那么,如果能夠創(chuàng)造出這樣的情境,對某些信息的預期和早期的判斷能減少失調,材料本身實際上是增加失調的,促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更大的失調。這樣可能更容易使他們改變原有的觀點,接受新的觀點。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發(fā)現受教者認知不協調的地方,發(fā)現其思想狀況的薄弱點,找準癥結,精心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育氛圍,對教育對象進行特別教育,使受教育者在無意識和不自覺的情況下,受到影響、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

        3.利用認知失調理論,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內容

        通過改變行為的認知元素,行為元素所代表的行動或情感也就改變了,失調就能夠消除了。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信息的大量涌現,只有在實踐中才能使學生的理論與實際相聯系,使自己的行為與社會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倡導學生積極參加勞動。勞動教育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理論與實際結合、學用一致、全面發(fā)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徑,如參加義務勞動、實習勞動、家務勞動等。只有使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參加勞動,不斷總結在勞動過程中的體驗、感受與認知,鞏固勞動鍛煉所取得的成果,才能使學生認識勞動的價值,并在價值的實現中感受愉悅。

        通過增加新的認知元素,而這些認知元素又能產生新的協調關系,就會減少失調。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該引入新的認知元素,使教育對象的認知結構趨于和諧。面對日益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與社會關系,人們的認知結果不穩(wěn)定,極易變化,也缺失一些必要的認知元素。尤其是青少年,他們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性的發(fā)展還不完善,對自我和外界對象的認識缺乏客觀性,評價水平較低,新的認知結構正在構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針對其某些認知元素的缺失,及時地引入新的認知元素,增加那些能減少整個失調的新信息,從而減少失調的程度或消除失調。

        參考文獻

        [1]〔美〕利昂?費斯汀格.認知失調理論(鄭全全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琳.費斯汀格認知失調理論――新世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J].綏化學院學報,2010(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普兰县| 府谷县| 江口县| 财经| 广昌县| 宁津县| 平远县| 普兰店市| 瑞金市| 新巴尔虎右旗| 习水县| 宁津县| 北海市| 张家川| 永和县| 巴中市| 湖北省| 阜南县| 册亨县| 临泽县| 静宁县| 麻阳| 合肥市| 青阳县| 隆昌县| 囊谦县| 唐海县| 砚山县| 安岳县| 张掖市| 寿光市| 玉门市| 大同市| 平度市| 开平市| 错那县| 和静县| 福海县| 建德市| 盐边县| 陆良县|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