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盈利能力概念范文

        盈利能力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盈利能力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盈利能力概念

        第1篇:盈利能力概念范文

        【關鍵詞】吸收能力;影響因素;文獻綜述

        吸收能力的提出已有21年了,對吸收能力的研究也日漸增多,然而由于知識吸收能力概念比較抽象,晦澀難懂,只能間接測量的特點,對吸收能力的研究仍比較困難。現有的研究仍比較分散。然而,由于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一體,組織保持對外部知識的開放,并提高自己的吸收能力越來越重要。

        一、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內涵

        吸收能力的概念起源于熊彼特主義經濟理論關于研發活動和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研究,Cohen&Levinthal(1989)年最先將吸收能力引入戰略管理領域,并將其定義為:通過知識的識別、消化、利用過程向外部知識學習的能力。1990年Cohen&Levinthal對吸收能力概念進行修正,將吸收能力重新定義為企業評估、內化并應用外部新知識,并使之商業化的能力。并指出吸收能力是先前創新活動和問題解決的副產品,依賴于組織內部成員的個體吸收能力。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是企業過去知識存量的函數,具有累積性和路徑依賴的特點。Cohen&Levinthal(1990)對吸收能力的研究開創了關于吸收能力方面研究的先河。

        在Cohen&Levinthal(1990)年對吸收能力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后,很多學者對吸收能力進行了相關研究并重定義。Movery&Oxley(1995)從國家的層面出發對吸收能力進行重定義。認為吸收能力是一系列的技能,包括將隱性知識顯性化和外部技術內部化得到能力,用于處理技術轉移中的隱性知識及國內企業對國外引進技術的改進。Kim(1998)認為吸收能力是外部知識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新知識的創新能力的集合,包括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Lane&Lubatkin(1998)基于“老師—學生”企業的一對一對偶關系,提出相對吸收能力(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的概念,認為吸收能力取決于兩者之間知識水平的匹配程度。利用兩個企業具有相似的知識基礎、組織結構和激勵政策及主導原則來解釋相對吸收能力。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以行為化理論為基礎,將吸收能力定義為組織學習中的一個調節變量,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分析了吸收能力和知識環境共同演化的作用機制。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從組織層面分析了吸收能力的動態性質,及吸收能力的過程不是一個單環的學習過程,而是不斷重復、螺旋上升的動態發展過程。認為吸收能力的組織決定因素除了Cohen&Levithal(1990)提出的先驗知識外,還包括組織結構和整合能力。

        Zahra&George(2002)基于動態能力理論的觀點,認為吸收能力是企業不斷創造和利用知識的動態能力,是企業組織慣例和程序的集合,包括獲取(Acquire)、內化(Assimilate)、轉化(Transform)和開發(Exploit)知識形成動態能力的過程。并將吸收能力劃分為潛在吸收能力和實現吸收能力兩大類別。Zahra&George(2002)建立模型,認為外部知識來源和組織過去的經驗通過一個激發事件影響企業的潛在吸收能力,而潛在吸收能力則通過社會整合機制想實現吸收能力轉化,吸收能力(包括潛在吸收能力和實現吸收能力)在收益獨占性這樣一個因素的影響下,指引企業達到競爭優勢。這樣該定義將吸收能力與企業的競爭優勢結合起來,強調了吸收能力的戰略特性,這適應了很多研究,之后的很多研究是建立在Zahra&George(2002)的研究基礎上做的。

        Todorova&Durisin(2007)在經驗研究的基礎上,對吸收能力內涵進行了重新界定,認為吸收能力是企業對知識利用的一個動態的,不斷反饋的過程。包括知識評價、知識獲取、知識轉換或消化和知識利用四個階段。

        二、吸收能力影響因素

        本文將吸收能力的影響因素基于企業層面歸結為下面五點:先驗知識基礎、內部組織機制、內外部知識特點、學習強度、組合能力。

        先驗知識基礎不僅包括企業內部的知識積累,也包括企業內員工知識的重疊性、多樣性,企業員工的教育程度等。企業內部的知識積累是企業知識存量和結構的體現,包括企業擁有的基本技能、科技知識、專利數目、設備情況、市場知識、共同語言等。企業先前的知識積累越雄厚,企業對外部知識的評估和認知能力越強,企業越容易選擇與自身知識結構相容的知識,提升企業的吸收能力(Cohen&Levinthal(1990),Zahra&George(2002),Erikxon et al(2003))。企業員工知識的重疊性、多樣性以及企業員工的教育程度反應了企業是否能夠有效抓住外部科技機會的能力(Cohen&Levinthal(1990))。一定的員工知識重疊有利于企業內部的交流溝通,而過度則對抓住外部科技機會不利(Cohen&Levinthal(1990))。相反,一定的員工知識多樣化有利于企業抓住外部科技機會,而過度則會導致企業內部員工交流障礙,從而阻礙企業感知外界科技機會(Cohen&Levinthal(1990),Jan,Rene&Theo(2003))。企業員工的教育程度則對企業吸收能力——獲取、消化、轉化能力都有著正向作用(Cohen&Levinthal(1990),Vinding(2000),Anker(2003),Tobias(2005))。

        內部組織機制主要包括組織的內部結構、認知及行為等因素。Zahra&George(2002)將此統稱為社會整合機制,Zahra&George(2002)認為,社會整合機制是組織中潛在吸收能力像實現吸收能力轉變的權變變量,并決定轉化率的高低。也就是說及時組織能夠從外部獲得大量知識和技術,如果沒有適宜的內部組織管理機制與之相匹配,仍然不能轉化為實現吸收能力,從而無法保證其創新績效。Cohen&Levinthal(1990)也曾指出,組織的吸收能力是個體吸收能力的函數,而不是簡單加總。吸收能力依賴于哪些能夠促使個體學習想組織層面分享、溝通和轉移的過程和慣例。也就是說,組織機制在構建吸收能力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企業的組織結構會影響知識的組織形式,影響知識的傳遞路徑,從而對知識的利用速度和程度產生影響,進一步影響企業吸收能力的效果(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

        內外部知識特點主要指企業對外部知識的熟悉程度、知識與技術的隱形程度、與獨特的知識和資產相聯系的技術、程序、人員與資源的相互依賴程度。由于知識吸收能力有很強的路徑依賴性(Cohen&Levinthal(1990)),因此企業已有的知識基礎決定給了其對外部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進而對知識吸收的效率產生重要影響。研究表明,相關的知識基礎、相似的公司政策、近似的主導邏輯(Lane&Lubatkin(1998),Dyer&Singh(1998),Ahuja&Katilu(2001))對于企業的吸收能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而知識或技術的隱形程度越高,則越不利于對其進行編碼,其傳播和吸收的難度也就越大(Kogut&Zander(1992),Simonin(1999),Szulanski(1996))。Szulanski(1996)提到知識的粘性(stickiness),說明有些知識的特性即是與相聯系的技術、程序、人員與資源依賴性強,從而在客觀上要求知識吸收企業而需要擁有與其索要獲得的外部知識想匹配的組織資源,特別市具有高度兼容性的知識處理系統。

        學習強度指企業對于學習新知識的迫切程度和努力程度。通常反映在R&D投入上。研發投入有助于企業增加識別先進知識和獲取先進知識的能力,研發資金的多少和研發強度影響企業的吸收能力(Cohen&Levinthal(1990),Rocha(1991),Veuglers(1997),Cantner&Pyka(1998),Tsai(2001)Jan,Rere&Theo(2003),Leahy& Neary(2004))。公司利用外部新知識的能力是研發活動的副產品(Cohen& Levinthal(1990))。這些活動不但有助于創新的開發,而且增加了公司的知識儲備。另外,企業投入研發的目的,加強了公司在特定知識領域的技術發展軌跡,不僅有助于解決問題和創造新知識,也能提升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尤其是當企業所要學習的新技術越復雜時,企業將需要更高層面的吸收能力。

        組合能力也叫整合能力,是影響企業吸收能力的內部機理。最先由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提出。他們認為,組合能力又包含系統能力、協調能力、社會化能力三個方面。系統能力是企業運用政策、程序和手冊整合顯性知識的能力,企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慣例和原則是錢規范了組織成員的方向和內容,減少了個體偏離企業理想行為的可能。運用系統能力有利于組織成員對共享知識的一直理解和思考,從而提升了知識吸收的效率(Van den Bosch& Volearda& Boer(1999),Jansen&Bosch&Volberda(2005))。協調能力通過組織成員之間的關系而提升知識的吸收。協調的方式可能是組織設計的,也可能產生于交往過程中,協調能力具有路徑依賴型,是企業培訓員工、工作轉換、員工參與活動過程中逐漸激烈的。組織的協調能力對吸收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Van den Bosch& Volearda& Boer(1999))。社會化能力是指企業在組織成員間建立親密的人際關系、人員歸屬感和一直態度的能力。通常社會化的過程使得組織成員能意會和理解企業在不確定情況下的正當行為,從而形成企業價值觀、意識形態和愿景以及企業成員之間交往的共同范式。它有助于企業成員對共享知識的一致理解和思考,從而影響組織成員對知識的吸收(Jansen&Bosch&Volberda(2005))。

        三、結論

        吸收能力是一個多層的構思,根據國外學者對企業吸收能力的有關研究,本文從企業層面就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影響因素進行歸納分析,將吸收能力影響因素歸納為先驗知識基礎、內部組織機制、內外部知識特點、學習強度、組合能力五個方面,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對于企業來說,要提高企業吸收外界技術、知識的能力,需要從提升自身的知識基礎、組織機制、內部整合能力出發,同時距離高校或科研機構等知識中心的距離越近,則越容易吸收外界新知識,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Cohen, W.M.,Levinthal,D.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

        [2]Frans A.J.Van den Bosch,Henk W.Volberda,Michiel de Boer.Coevolution of Firm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 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Combinative anization Science.1999,9.

        [3]Kim,L.Crisis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Capability Building in catching-up at Hyundai Motor[J].Organization Science,1998.

        [4]Lane and Lubat kin,M. 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

        [5]Lane Koka Pathak.The reific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A critical review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onstruc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31(4):833-863.

        [6]Lane P J,Salk J E,Lyles M A.Absorptive Capacity,Learningand Performance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

        [7]Lane, P.J. and Michael Lubatkin. 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5.

        [8]Mowery,D.C.and Oxley,J.E.Inward Technology Transferand Competitiveness:The Rol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

        [9]Tsai.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 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Effect 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

        [10]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bility:S Review,Reconceptulization and Extens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

        [11]Cockburn I,Henderson R,Stern S.Untangling the origin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123-1146.

        第2篇:盈利能力概念范文

        【關鍵詞】抗倒塌能力;高層建筑;科學方法及措施

        地震突發性比較強,猝不及防,地震災害是瞬時突發性的社會災害,一次地震持續的時間往往只有幾十秒,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人員傷亡,這是其他的自然災害難以相比的,所以地震災害導致的坍塌損害與社會和個人的防災的意識密切相關。房屋等建筑物的質量好壞、抗震性能如何,直接影響到受災的程度。因此,做好防御工作,就可以有效地減輕地震災害帶來的損失。

        1.建筑結構抗震倒塌性能的主要影響因素

        隨著地震災害引起的強烈地面振動及伴隨的地面裂縫和變形,要想在如此災害面前使各類建(構)筑物倒塌和損害降低到最小,僅靠原材料的選擇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專注于對建筑施工質量的把控以及建筑場地勘察等。

        1.1選擇適合的建筑原材料

        選擇有保障和高品質的建筑材料是建筑結構設計中最基本的保障措施,對于建筑優化

        及提升建筑結構抗地震倒塌能力有一定幫助,并且對建筑自身的影響也會很大程度的縮小,這樣才能有效合理的保證建筑的使用期限以及他的安全屬性,為建筑結構抗地震倒塌提供保證。

        1.2施工質量的把控

        對于建筑結構抗震倒塌能力的保證,過關的建筑施工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施工生產階段以施工現場的各環節、各項操作、各工序的控制為主,通過“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管理,把住施工生產關。制定有關管理辦法,加大檢查力度,發現問題,隨時解決,有效減少抗震倒塌這一問題。

        1.3.合理的建筑場地

        為了做好選址工作,必須進行地震工程地質勘察,充分估量在建筑物使用期間可能造成的震害并且聯系歷史震害情況,選出抗震性最好、震害最輕的地段作為建筑場地。而有利的場地應該是:地形平坦開闊;巖土堅硬均勻;無大的斷裂;地下水埋深較大;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不發育。

        2.提升建筑結構抗震倒塌性能的具體措施

        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建筑事業的飛速發展,高層建筑越來越成為趨勢,高層建筑發展具有層數和高度不斷提升、功能空間和造型立面日趨復雜的特點。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要選擇最適當的建筑結構體系,保證建筑結構良好的抗震能力。

        2.1.場地的選擇和強化地基抗震性

        對于一個建筑物來說,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與場地條件息息相關,選址是影響抗震性能的主要外在要素。多次地震調查顯示:同類型的建筑物在不同場地下,破壞程度也有不小的區別。因此,應充分考慮周圍地區的地形地貌,建筑場地一定要避開活動斷裂帶和不穩定斜坡地段,并盡量避開強振動效應的地段、孤突地形和地下水埋深過淺地段,以防不測。而在地震突發時,高層建筑遭到破壞的主要根源就是地基沉降所造成的一些列問題,所以在建筑結構的設計中,強化地基抗震性能也成為降低地震的破壞程度的首要任務。

        2.2保證結構的延性

        結構、構件或截面的延性是指從屈服開始至達到最大承載力或達到以后而承載力還沒有顯著下降期間的變形能力,也就是說,延性是反映結構、構件或截面的后期變形能力。當地震突發之后對結構的塑性能力會造成一定的變形。

        延性差的結構、構件或截面,其后期變形能力小,在達到其最大承載力后會突然發生脆性破壞,這是要避免的。因此,在工程結構設計中,不僅要滿足承載力要求,還要滿足一定的延性要求,其目的在于:

        (1)有利于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滿足抗震設計方面的要求。對于有抗震設防的結構,抗震性能主要取決于結構所能吸收的地震能量,它等于結構承載力和變形能力的乘積,就是說,結構的耐震能力是由承載力和變形能力兩者共同決定的。因此,在抗震設計中,應考慮和利用結構的變形能力(延性)以及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一個結構具有較大延性或較高耗能能力的話,即使承載力較低,也能夠吸收較多能量,抗御較強地震而不會倒塌。

        (2)防止脆性破壞。

        (3)在超靜定結構中,能更好的適應地基不均勻沉降以及溫度變化等特殊情況。

        (4)使超靜定結構能夠充分的進行內力重分布,便于施工,節約鋼材。

        合理設計結構的延性能力不僅對于結構的承載能力有一定的保證,并且優化了建筑結構本身的抗震性能。

        2.3.優化局部構件,加強構件間的連續性

        地震發生時造成的橫波和混合波會對建筑結構產生一定的破壞力,所以在建筑結構設計時,要對局部構件做一定合理的優化設計,使得建筑物的主體結構與局部構件之間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得到一定的保證。此外,要增強高層建筑后砌墻的連接設計,保證構件間的連續性,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減少因受力不均出現的抗震薄弱區。

        2.4.選擇合理的抗震結構方案

        框架結構是指由梁和柱以剛接或者鉸接相連接而成,構成承重體系的結構,即由梁和柱組成框架共同抵抗使用過程中出現的水平荷載和豎向荷載。結構的房屋墻體不承重,僅起到圍護和分隔作用。采用現澆混凝土框架時,結構的整體性、剛度較好,設計處理好也能達到較好的抗震效果。框架結構可通過合理的設計,使之具有良好的延性,成為“延性框架”。

        2.5.完善抗震倒塌能力設計規范

        現如今,針對不同的建筑結構類型所應運用的抗震倒塌措施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應做到在抗地震倒塌設計前要全面了解建筑的結構特點,清楚建筑所屬等級,根據建筑工程所在的位置、高度等因素進行合理的抗震倒塌施工設計,一切行為按照抗震倒塌能力設計的規范以及建筑物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建筑結構抗震倒塌能力設計的規范性及有效性。

        結 語

        建筑結構抗震模式設計方法及設計理論仍有許多值得優化并改進的。總之,就現階段而言,地震是一種在全世界范圍內都無法預測的自然災害,但是并不是要聽天由命,為了減輕其危害,建筑設計人員必須在建筑工程設計方面下功夫,改變過去著眼局部的方法,從整體出發進行建筑結構的整體設計,注意建筑物的選址、選擇合理的立面和平面布置、保障結構的延性以及對建筑結構進行參數分析等方法提高建筑結構的抗震能力,從而能夠在地震發生時,保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 鄔國清. 提高建筑結構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設計思想與方法[J]. 硅谷. 2013(22),

        [2] 張文杰. 淺談建筑結構抗地震倒塌能力設計對策[J]. 城市建筑. 2013(18)

        [3] 邢振強,畢繼斌. 提高建筑結構設計安全度的幾點看法[J]. 科技致富向導. 2010(09)

        第3篇:盈利能力概念范文

            增能是指個人在與他人及環境的積極互動過程中,獲得更大的對生活空間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進環境資源和機會的運用,以進一步幫助個人獲得更多能力的過程。

            二、增能理論的基本假設

            個人需求不足和問題的出現是由于環境對人的排擠和壓迫造成的,為服務對象所提供的幫助應該著重于增進他們的能力,以對抗 環境的壓力。

            1、個人的無力感源于環境的排擠和壓迫;

            2、阻礙人的能力發揮的環境障礙是可以改變的;

            3、個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社會互動不斷地增加;

            4、服務對象是有能力、有價值的;

            5、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關系是一種合作性的伙伴關系。

            三、造成無力感的根源

            1、受壓迫的人的自我負向評價;

            2、受壓迫的人與外在環境互動過程中形成的負面經驗;

            3、環境障礙使他們難以有效地在社會中行動。

            四、助人過程

            1、選擇長期處于“缺乏能力”的人為服務對象;

            2、與服務對象建構協同的伙伴關系;

            3、重視服務對象的能力而非缺陷;

            4、維持人與環境這兩個工作焦點;

            5、確認服務對象是積極的主體。

            五、增能發生的層次

            1、個人層次:指個人感覺有能力去影響或解決問題;

            2、人際層面:指個人與他人合作促成問題解決的經驗;

            3、環境層次:指能夠改變那些不利于實現自助的制度和規則。

            六、增能實務中的運用

            1、協助服務對象確認自己是改變自己的媒介;

            2、協助服務對象了解專業人員的知識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運用的;

            3、協助服務對象認識專業人員只是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的伙伴,他們則是解決問題的主體;

        第4篇:盈利能力概念范文

        關鍵詞:概念隱喻機制;醫學生;英語隱喻能力;培養措施

        概念隱喻指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當源域與目標域所包含的內容不斷地增加,則有利于隱喻映射。概念隱喻建構的主要元素包括社會背景、文化知識、價值觀、心理趨向、認知趨向、自然學科知識等。

        一、概念隱喻機制建構――以語言方法為例

        1.掌握可以直接提供映射的語言形式。語言形式主要包括基于詞匯層面的隱喻語言形式、修辭語言形式等,其中修辭語言形式,與語言中擁有隱喻理據的語言形式,具有同等地位,其能蛑苯游隱喻語言使用者提供相應的概念隱喻。在實際應用中,修辭語言形式的源域與目標域則會表現得更加突出。

        2.掌握概念隱喻映射的主要要素的語言形式。在英語語言中,部分語言形式與詞匯和隱喻語言不同,其可以直接提供概念隱喻,且只涉及部分隱喻要素。在建構的過程中,學習者需要學習并掌握能夠提供為隱喻機制建立提供主要要素的語言形式,如,英語表達式中的起床(Get up),其雖然源域與目標域所表現的概念隱喻不明顯,但是語言結構中的up提供了有意識隱喻映射,這是構成隱喻的主要要素。因此,學習者需要掌握這些類型語言形式。

        二、培養醫學生英語隱喻思維能力的措施

        1.醫學英語詞匯中所含有的隱喻思維。在醫學英語中,將普通的英語轉譯成專用的醫學英語詞匯,其中處處涵蓋著隱喻,如,在普通英語中,administration代表的是政府機關意思,其映射在醫學中,代表著的是“服藥”的意思。在醫學英語詞匯中,隱喻思維涵蓋的范圍較廣,醫學英語詞匯主要是由詞素構成,包括前綴與詞根、后綴與連接字母。

        2.培養醫學生英語隱喻思維能力的必要性。對于醫學生而言,在學醫的過程中及實際工作中都需要參考大量的外文文獻,以及應用大量的醫學英語詞匯。醫學英語是醫學生必須學習的知識,雖然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醫學英語的構成形式具有一定的規律,如,arthro意思是關節,其和表示疼痛的algia,組合為arthralgia,則表示關節痛;與意思為炎癥的itis,組合為arthritis,則表示為關節炎,其中的連接詞不含有隱喻思維,只是為了發音方便,以隱喻手法組成不同含義的醫學詞匯。因此,醫學生只需要具備較強的隱喻思維能力,能夠熟練地分析詞匯的形成依據與表現形式,且需要掌握概念隱喻機制建構的能力。

        3.培養醫學生英語隱喻思維能力的措施。(1)在課堂教學中,加強隱喻思維教學。醫學隱喻詞匯量較大,并且新的詞匯更新速度較快。但是,新詞構成形式具有一定的規律。學校為了培養醫學生的隱喻思維能力,需要培養其基于隱喻思維角度的基礎上,分析醫學英語詞匯形成的理論依據,并且要提高醫學生對隱喻詞匯表現形式,以及功能的察覺敏感度,以此來降低學習醫學英語詞匯學習的難度。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英語隱喻思維教學,以此來提高醫學生的隱喻思維能力。(2)詞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合理地選擇醫學詞匯,要選擇具有認知隱喻的詞匯,且教學方式要從簡單到復雜,開展逐步教學。同時,教師要構建基本認知框架,并且能夠按照框架來授課,引導學生基于隱喻思維來思考,引導其分析詞匯的組成,根據具體的詞匯概念,整合新的醫學隱喻詞匯,形成新的醫學隱喻詞匯概念,提高醫學生的隱喻認知能力。(3)在開展醫學英語詞匯教學時,教師要構建醫學隱喻詞匯教學大綱,在培養學生在隱喻認知的能力的基礎上,還需要編寫相應的教材,及時增添新的詞匯;并且要探索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機制,督促醫學生加強學習,使其能夠掌握更多的醫學英語詞匯。

        三、結語

        語言具有隱喻性,在醫學詞匯中,含有大量的隱喻詞匯,且醫學英語隱喻詞匯是醫學專用術語。因此,教師需要培養醫學生的醫學英語隱喻思維能力,而且培養學生的隱喻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提高醫學生英語學習效率,進而提高醫學生的詞匯水平。醫學英語隱喻思維能力培養的實際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金黛萊.概念隱喻機制的建構與英語學習者隱喻思維能力的培養[J].山東外語教學,2011(1).

        第5篇:盈利能力概念范文

        關鍵詞:財務分析;盈利能力;保齡寶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企業盈利能力指標分析——以保齡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收錄日期:2013年6月17日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生產經營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利潤最大化,盈利能力分析具有重要的作用。企業進行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是利用盈利分析的相關指標來評價和反映企業的發展情況和經營狀況,同時利用分析結果發現和糾正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問題,從而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綜合競爭力。

        一、企業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

        盈利能力,即企業利用現有的經濟資源獲得經濟利潤的能力。它是企業獲取現金,降低成本以及規避風險的能力的綜合體現。企業經營業績的好壞能夠通過盈利能力表現出來。企業通常主要以財務報表為依據,重點從資產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銷售毛利率、股東權益報酬率等指標進行盈利能力分析。

        二、企業盈利能力指標分析

        保齡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保齡寶),前身系山東保齡寶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2007年變更為保齡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生物工程為主導的“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中國功能糖城”的支柱企業,2009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本文對保齡寶2009~2012年的盈利能力進行比較和分析。該公司相關盈利指標如表1所示。(表1)為了更清楚地表示保齡寶2009~2012年的盈利能力變化狀況,通過表1作出折線圖。(圖1)

        (一)資產利潤率。資產利潤率是企業稅前利潤總額與資產平均總額的比率。它不但能夠評價企業的資產盈利能力,而且可以反映出企業管理者的資產配置能力。通過以上圖表,可以看出保齡寶2009年資產利潤率較低,其他年份較高,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說明保齡寶自2009年上市以來,利潤總額在不斷上升,資產盈利能力較強,同時也說明公司管理者在資產配置方面有著較強的能力。

        (二)成本費用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是企業的利潤總額與成本費用總額的比率。它可以評價企業盈利能力的高低,也可以評價企業對成本費用的控制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該指標越高,說明企業為獲取利潤而付出的代價越小,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強。通過以上圖表,可以看出保齡寶的成本費用利潤率在2009~2010年呈下降趨勢,而在2010年以后逐年上升。說明企業在上市初期由于營業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所得稅費用等成本費用的增加,影響了利潤總額,從而造成成本費用利潤率的下降。上市后期成本費用利潤率上升,說明企業盈利能力逐年增強,管理者對成本費用的控制能力也在不斷加強。

        (三)股東權益報酬率。股東權益報酬率反映了企業股東獲取投資報酬的高低,該比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強。通過以上圖表可以看出,2009~2012年投資者每投入100元所獲得的收益分別為4.72元、4.99元、6.57元、6.78元,股東權益報酬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但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

        (四)銷售毛利率。銷售毛利率反映企業的營業成本與營業收入的比例關系,毛利率越大,說明在營業收入凈額中營業成本所占比重越小,企業通過銷售獲取利潤的能力越強。通過以上圖表可以看出保齡寶銷售毛利率在逐年上升,通過銷售獲取利潤的能力較強。

        三、影響企業盈利能力的因素分析

        利潤是企業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礎,因此影響利潤的因素也是影響盈利能力的因素。通過對保齡寶盈利能力指標的分析,可以得知影響企業盈利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稅收政策對盈利能力的影響。稅收政策對企業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從利潤角度看,保齡寶2008年前三季度公司確認的所得稅率是25%,而第四季度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以后按照15%確認,這導致公司所得稅費用同比大幅下降,與同行相比盈利能力相對較高一些。

        (二)成本費用對盈利能力的影響。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成本費用是抵減利潤的主要因素。成本費用包括營業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這些費用最終是要在營業收入中扣除的,因而會影響到企業的利潤總額,進而對盈利能力影響。保齡寶2012年財務費用下降約167萬元,管理費用下降約900萬元,銷售費用下降約570萬元,下降幅度分別為15%、17%、8%,比2011年減少1,637萬元,占2012年公司凈利潤增長額1,160萬元的140%。成本費用的下降對于保證盈利增長意義重大,也反映出公司經營效率不斷提升。

        (三)資產利用效率對盈利能力的影響。根據公式“股東權益報酬率=資產凈利率×平均權益乘數”,股東權益報酬率取決于企業的資產凈利率和權益乘數,而資產的利用效率會影響到資產凈利率,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盈利能力。保齡寶2012年毛利率為20.58%,與2011年相比下降0.78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增速較高的低聚果糖、赤蘚糖醇產能利用率較低,造成資源浪費,導致毛利率偏低。

        (四)營業收入對盈利能力的影響。營業收入在利潤的構成中占有重要比例,企業要獲取較高的營業利潤,就必須增加營業收入。營業收入主要來源于核心產品的銷售,市場越廣泛,銷售量越大,營業收入就越高。保齡寶2012年實現營業收入978.03百萬元,同比增長2.87%,由于激烈的市場競爭,增速放緩。

        四、對企業提高盈利能力的建議

        通過以上對盈利能力影響因素的分析,企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盈利能力。

        (一)提升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保齡寶應當在把握國家大力發展生物產業政策導向,做精做強核心傳統業務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提升企業研發實力,加快新興產業布局和市場突破,鞏固功能糖的龍頭企業地位,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公司經營指標的穩定增長。

        (二)提高管理能力,加強成本費用的管理。在加強成本費用管理方面保齡寶應當提高管理能力,將一切影響成本費用的因素納入到成本費用的管理中來。建立成本費用控制的激勵機制和考核評價體系,嚴格控制三費支出,將個人收入與成本費用控制相結合,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生產效率。

        (三)加強資產管理,提高資產利用率。保齡寶利用現有資產進行生產經營,為獲得較高的利潤,應當通過各種方式加強資產管理,提高資產利用率。對資金實行集中管理,統籌公司發展全局,合理配置;加速資金周轉,嚴格控制結算資金的占用,及時清理應收賬款。對公司固定資產進行全方位的管理,減少各資產的閑置和人為損耗,提高資產使用壽命。

        (四)積極開拓市場,提高營業收入。保齡寶的主營業務來源于功能糖的銷售,隨著經濟的發展,其替代產品越來越多,市場已經趨于飽和。為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公司在保證核心產品龍頭地位的同時,應當擴大原有主營業務,提高市場占有率。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的同時,拓展產品線向高端消費功能糖領域進軍。豐富產品體系,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要,開拓新的收入增長點。

        主要參考文獻:

        [1]荊新,王化成,劉俊彥.財務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6篇:盈利能力概念范文

        高新技術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載體,推動了高科技成果的轉化,對經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些企業的盈利能力如何,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國企業的總體發展狀況及我國未來經濟增長潛力。因此,高技術企業的盈利能力問題,逐漸引起政府和廣大投資者的關注。同時國內外關于高新技術企業盈利能力評價的相關研究日益增多,對盈利能力的評價已成為管理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但如何建立符合高新技術企業特點的盈利能力綜合評價體系,仍然沒有統一的定論。本文在參考國內外盈利能力評價的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高新科技企業的特點,研究與其相關的盈利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二、高新技術企業盈利能力指標體系構建依據

        (一)盈利能力指標體系建立原則 具體表現在:

        (1)科學性。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科學性原則的主要體現。指標體系的建立要能夠在基本的概念和邏輯結構上嚴謹、合理,并符合企業的實際。慎重考慮指標遴選,評價體系中的指標都有明確的內涵和科學的解釋,力求全面、客觀、準確的描述高新技術企業的盈利實際狀況。

        (2)系統優化性。高新技術企業技術盈利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綜合系統,對總指標進行層層分解,形成樹狀結構的指標體系。在指標數量的選擇上,盡量以較少的指標較全面系統的反映評價對象的內容,避免指標體系過于龐雜。通過各項指標之間的有機聯系方式,使體系的各個要素及其結構都能滿足系統優化要求。

        (3)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各項指標數據可得性以及指標體系本身的可行性。要盡可能地利用量化指標和現有的統計數據,保證數據易于獲取,便于實際操作;指標體系在設計時概念要清晰,在基本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全面性的前提下,簡單、實用、可重復驗證。

        (4)目標導向性。建立企業盈利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在于引導被評高新技術企業能比較客觀地了解和把握本產業的特色、優勢、劣勢,鼓勵被評企業更好地、有針對性地向正確的方向和目標發展。通過對企業盈利能力的評價能客觀反映企業存在的問題,加強對企業的控制,以此體現并發揮企業評價工作對企業發展的導向功能。

        (二)盈利能力指標體系建立思路 要綜合地評價高新技術企業的盈利能力,就必須先對高新技術企業有清晰的了解。高新技術企業是以科技創新為依托,生產科技創新型產品,提供科技創新型勞務的企業。屬于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經濟實體。與傳統企業相比較它具有如下特點:

        (1)高新技術企業多半是先有研究成果,而后再建立企業以實現技術的商品化,其產品主要依賴技術創新來獲取市場競爭力,這使高新技術企業為技術創新工作投入的資金與人力增大。

        (2)高成長性是高新技術企業的一個重要的特點。相對于傳統企業而言,高新技術企業憑借其產品的功能、性質、質量、成本等方面的競爭優勢迅速占領市場,從而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進而在短短的幾年內由原來的小公司而快速成長為組織和管理日趨完善的大公司。

        (3)高新技術企業的經營風險高。從風險來源看主要有市場、技術、資金等類型的風險,主要包括技術研發風險、資金管理風險、市場推廣風險等。與傳統企業相比,高新技術企業面臨新市場,采用新技術,由“創新”導致的“不確定性”使企業整體運作風險高于傳統行業。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高技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機遇與挑戰并存。它們以不斷的技術創新作為企業創造利潤與發展的源泉,這使得高科技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行業進入壁壘較高,高新產品一旦為消費者接受,將迅速占領市場,并促進公司在其相關領域得到發展。然而企業也不可避免地面臨很多不確定性的因素,這對企業的盈利是巨大的挑戰,不容忽視。同時,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外部環境。比如政府的行為,金融機構能否給予支持,對企業的盈利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在評價一個高新企業盈利能力時,可以從企業外部和內部支持兩方面來分析。

        三、高新技術企業盈利能力指標體系設計

        必須從實踐運用的角度對以往理論上盈利能力的指標進行調整和優化,要考慮到指標的可操作性、可比性以及數據可采集性,使之能夠應用于實證研究。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市場中的特殊載體,也具有一般企業盈利的基本財務特性,因此,本文從基本財務指標著手,再結合高新技術企業的特性,深入分析其他對企業盈利能力有重大影響的指標。具體指標如表1所示:

        (一)基本財務指標 從國內外學者對盈利能力財務指標的研究來看,主要是對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銷售毛利率、成本費用利潤率、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資本保值增值率等方面來分析。它們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分析企業的盈利狀狀況。總資產報酬率主要反映了公司管理者運營全部資產獲取利潤的能力和效率,以及所有資本(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回報情況;凈資產收益率則從企業自有資本及其積累角度評價獲取報酬水平;銷售毛利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反映了商品經營的狀況;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是上市公司盈利的基本指標;資本保值增值率又從謹慎和穩健的角度體現了對股東權益的保護。這些指標綜合性較強,不受行業的限制,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指標。

        (二)資源投入指標 根據高新技術企業的特點,可以看出企業投入主要包括研發人才投入與研發資金投入。

        (1)研發資金投入。高科技產品強調知識與技術的含量,對資源依賴較小,相對地其研發成本就極為龐大。要想保持公司穩定的盈利,就必須對研發進行大量的投入。主要指標設有:

        一是企業研發經費比重。指企業研究開發經費支出額占銷售額的比重。其中企業研究開發經費支出是指統計年度內各執行單位實際用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經費支出,該指標體現了企業對研發活動的支持程度。指標值越高表明企業的資金實力比較雄厚,對研發的支持度越高,也間接表明了企業依賴研發創利的程度越高。

        二是企業人均研發經費比重。人均研發經費支出指研究開發經費按企業研究開發人員人均分配數。各個行業中企業規模和研發人員的多少不盡相同,其開發經費占銷售額的比重和開發經費總額也有會差異,但人均研發經費投入水平,是一個硬指標。它反映了企業研發資金與科技人才相匹配的狀況,采用這一指標便于對不同規模的企業開發投人水平進行比較。

        (2)研發人員的投入。人才是高新技術企業投入要素中最具有能動性的要素,企業進行創新發展活動就是要充分利用人力資源,衡量高新技術企業人才投入水平的指標有:

        一是企業研發人員比重。指從事研發專職人員總數占職工總數比例。一切科研活動都應當是通過科技活動人員的工作實踐進行的,而R&D人員是科技活動人員中最直接參與科研創新的人員,在職工總數中占的比重越大,說明創新人力資源的保有程度和投入程度越高,公司創利的空間相對較高。

        二是企業研發人員增長率。本年研發人員增長量與上年研發人員的對比,是動態指標,反映了企業人力資源的增長速度,體現了企業為保持穩定發展對人才投入的能動意愿及發展潛力。

        (三)組織管理指標 具有良好有效組織管理水平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盈利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主要從企業的組織結構與模式、信息管理水平、以及激勵機制三方面來考察。

        (1)企業設置比較合理的管理鏈條和管理半徑,便于企業進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通過對資源的合理配置來提升整個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組織結構與模式這一指標體現了企業在經營管理上對獲利所作的貢獻。

        (2)激勵機制,高新技術企業具有不斷創新,依賴最新科學技術成就的特點,這種特點將直接影響高新技術企業的激勵機制。研發人員年人均收入比重從薪酬角度對公司研發人員實行激勵,它反映了企業為獲得較高經營效益所采用的物質激勵方式, 計算公式=研發人員年人均收入/企業年人均收入。

        (四)創新產出能力指標 企業能否獲利重要的一點在于企業能否把投入轉化為產出,因此,在對高新技術企業盈利能力的評價時,創新產出能力指標非常重要。主要表現在:

        (1)企業專利授權數。研究與開發的重要成果是專利,當發明者或創造者向專利審查機構申請專利時,這往往是創新能力的具體體現和創新經濟價值的潛在標志,它很好地反映了企業的技術能力和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實施了商業化并發揮顯著經濟效益。

        (2)無形資產利潤率。計算公式為:無形資產凈利率=凈利潤/平均無形資產×100%。其中:凈利潤特指企業對投資者分紅前的息稅后利潤,平均無形資產指的是當期無形資產年初數與年末數的平均值。無形資產是高新技術企業的智力資本、創新資產,是高新技術企業獲利的主要來源之一,在成熟期階段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更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此,相對于傳統企業應更加關注。通過在不同企業對該指標的計算和對比,可以比較出其在同行業的獲利能力及與同類企業水平上的差異。該指標值越高,表明企業憑借智力資本獲取利潤的能力越強、企業創新產品的價值越高。

        (3)高新技術產品銷售率。產品是決定高新技術企業盈利能力的關鍵因素,既是企業自主創新成果轉化能力的體現,又是企業研發技術的經濟價值的體現。反映了企業自主創新價值實現的強度以及企業在盈利方面對于新產品依賴的程度。

        (五)風險性指標 傳統企業由于其技術、設備、工藝、生產相對成熟,因而市場較穩定,風險較小,而高新技術企業所面臨的風險相對較高,從風險的類型來看,主要體現在技術、財務、市場、國家政策等方面。這些風險如果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對企業將來的可持續盈利能力和增長潛力將是巨大的保障。因此,我們以行業增長比率、凈利潤現金保證比率、主營業務收入現金回收率三個方面作為其二層指標。

        (1)行業增長比率。是指行業增長率與GDP 增長率之比。這類數據通過國家統計和預測數據獲得。高新技術企業往往具有領跑優勢,其主要的競爭威脅來自替代產品或替代技術,因此行業發展前景在高科技公司的盈利能力評價中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 。

        (2)凈利潤現金保證比率。是指企業一定時期的凈現金流量與平均凈資產之間的比率關系。該指標從現金流的角度盈利的安全性,它可以直接用于分析和評價企業的經營狀況,經營活動現金流入比例越高,企業通過自身經營實現的現金能力就越強,利潤的穩定性也就越強,利潤質量就越好。

        (3)主營業務收入現金回收率。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該指標值越高表明企業銷售款的回收速度越快,企業實現利潤的質量越高。同時還反映了企業應收賬款的高效率管理和較低的壞賬損失風險。

        (六)成長性指標 國內研究企業成長性的課題很多,綜合起來,指標的選取主要反映在財務和經營成果的增長。如總資產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主營利潤增長率等。

        (1)總資產增長率。是企業本年總資產增長額同年初資產總額的比率,反映企業本期資產規模的增長情況。總資產增長率越高,表明企業一定時期內資產經營規模擴張的速度越快。

        (2)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指本期主營業務收入增加量與上期主營業務收入比值。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可以用來衡量公司的產品生命周期,判斷公司發展所處的階段。一般的說,如果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超過10%,說明公司產品處于成長期,將繼續保持較好的增長勢頭,屬于成長型公司。

        (3)成長流量比。國外學者麥克·墨菲,在《高科技選股策略》中提出“成長流量比”這一概念,通過對30家一直到2010年都將保持高成長的高科技企業進行了研究,發現在科技公司價值評價中研發費用占據首要地位,因為高科技企業主要依靠智力勞動,有時候無形資產比有形資產還值錢。他提出,一家高科技股,除了每股收益外,還必須計算每股研發費用,把每股收益加上每股研發費用,就是公司的“成長流量”。用股價除以“成長流量”就是“成長流量比”。 一般上市公司是以市盈率來衡量其股價高低的,高科技企業則應按“成長流量比”來衡量其投資價值。因為每股收益是過去已經拿到的利潤,每股研發費用才是未來可能實現的利潤。因此,該指標在體現高新技術企業盈利的成長方面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七)環境因素 這一部分主要反映企業外部因素對企業競爭力的支持度。據企業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將之劃分為:

        (1)金融機構貸款占研發費用比重。金融機構對于科技的貸款與科技經費總額的比值。體現了一個國家金融部門重視科技創新、對科技創新資金支持的程度。

        (2)與供應方的合作關系。反映外部環境對企業在原材料方面的支持這也是企業生產必不可少的。與供應方的臺作關系決定著企業是否能獲得長期穩定、有效、低成本的原料資源。

        (3)政府資金占研發費用比重。政府對于科技的撥款與科技經費總額的比值。體現政府的行為對企業科研創新的支持程度,也是對企業盈利的重要貢獻,在我國是一個很重要的外部環境因素。

        四、結論

        高新技術企業盈利能力指標體系的建立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在實際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很多,也很難解決。例如,如何根據從高新技術企業的特點中去挖掘出對盈利能力有重要影響的指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指標在理論上可行,但在實際操作上卻很難;有些指標可能無法用于不同規模、不同行業的企業之間的比較;還有一些指標,特別是定性描述的指標易受主觀因素的影響缺乏一個公認、客觀的測度標準;另外不同指標之間所反映的內容還會存在相互的重疊,因此,在選擇企業盈利能力測度指標時,本文以基本的財務指標為立足點尋找有效衡量盈利能力的相關指標,建立了一套有獨特風格和特點的指標集。為決策者和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高新技術企業盈利能力以及用實證的方法分析盈利能力提供了一些參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麥克·墨菲:《高科技選股策略》,財訊出版社1999年版。

        [2]陳勁、陳鈺芬:《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年第3期。

        第7篇:盈利能力概念范文

        孔銘:首先,我認為目標公司本有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德祥擁有上海口岸領先的進口分撥業務份額,盈利能力高于華貿物流現有資產。他具有上海地區經海關批準具有專營進口分撥業務特殊監管區資質,而這一資質華貿物流尚未獲取。

        在我看來,這次股權投資對華貿物流是有重大利好的。首先,正如我剛才提到的,這次收購豐富了公司的海運業務,公司如愿獲得進口貨物中轉分撥牌照,真正完善了“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物流服務鏈條,有助于完善跨境綜合物流服務能力,提升市場占有率,從而增強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時,進口分撥業務將有效契合跨境電子商務迅猛發展帶來的從海外將小散貨拼裝集運到我國的進口倉儲分撥物流需求,符合公司未來發展戰略;另外,本次股權投資也拉開了公司資產收購的序幕。

        而從未來盈利來看,此次股權收購拉升了公司資產盈利能力。我了解到,德祥系6家標的公司盈利能力均高于華貿現有資產,預計2014年這些資產將增厚公司2400萬凈利潤。

        《動態》:您剛才提到了,這次股權投資契合了華貿物流進口跨境電商需求,那么目前公司的跨境電商交易前景如何呢?

        孔銘:進口跨境電商分海外存貨的“直郵”模式和國內存貨的“保稅模式”兩種,“直郵”物流成本高,交貨時間長;“保稅模式”為小訂單短期備貨經海運拼箱運輸,物流成本低,派送時間短,將會被越來越多的電商所采納。這也是華貿物流未來進口分撥業務中所要采用的方式。

        我看到有研究機構也測算了跨境電商對進口分撥業務的影響。以2012年艾瑞咨詢統計跨境電商交易額2.3萬億為基數,假設未來“拼裝及保稅模式”能夠占據25%的份額,可以為上海口岸帶來21萬個標準箱,將近目前非電商產品進口拼箱的2倍。而考慮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年均30%的增速,因此未來華貿物流電商業務的發展空間非常大。

        《動態》:華貿物流的倉儲業務也是公司業務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公司倉儲業務有哪些看點呢?

        孔銘:公司倉儲業務主要分為國際貨代業務配套的海關監管倉儲和集裝箱內裝倉儲和配送中心。數據表明,目前公司倉儲面積總計19.36萬平方米,其中,自有倉儲面積比例已經提升至約50%的水平。

        在我看來,公司倉儲業務未來的看點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募投項目臨港倉儲物流中心建設完成。我了解到,這一項目總占地120畝,共計7.99萬平方米。截止2013年底,該項目建設完工并投入運營,但由于處在運營初期,當期虧損300多萬元,隨著海外市場經濟逐步回暖,預計2014年將逐步實現盈利。根據募投項目預測,建成投產三年后凈利潤達3000萬元。這一項目,將有利于公司實現海運倉儲、運輸、空箱堆場、物流及配送及相關服務一體化發展。

        另一個是佛山快速消費品分撥中心將于2014年底建設完成,2015年投入運營。盡管短期內對公司難以貢獻收益,倉儲物流業務毛利近14%,高于傳統物流業務,隨著客戶的積累逐步達產,有利于公司整體盈利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推動公司各項業務均衡協同發展。

        《動態》:近期,上市公司的三季報披露完畢。華貿物流的營業收入出現小幅下滑。有投資者認為,華茂物流缺乏業績支撐,對此觀點您如何評價?

        孔銘:華茂物流的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9.81億元,同比下降5.7%,其中第3季度實現收入19.36億元,同比降15.6%,環比降9.2%。

        在我看來,華茂的營業收入主要是因為國際運價與產品單價下跌而減少。我了解到,今年以來,國際海運費與空運運價持續下跌,在降低華茂上游運力采購成本的同時也拉低了公司單位銷售額。

        但是我也注意到,華貿物流核心業務的盈利是持續提升的。我注意到,公司第三季度毛利率同比提升1.84個百分點,環比提升0.68個百分點,其中核心業務跨境綜合物流毛利率同比提升1.78個百分點。

        我覺得,隨著公司在綜合物流上下游各領域的延伸,公司平臺化戰略帶來的綜合成本優勢更加明顯。公司在業務量拓展的同時注重業務種類和客戶的選取,在鋼貿不景氣的情況下發展電子產品等其他業務品種,保證盈利能力的持續提升。

        因此,營業收入的下滑并不能說明業績表現不佳,整體來說,華貿物流的盈利能力是比較強的。

        《動態》:近期,物流行業的利好政策密集,華茂物流是否有受益于這些政策紅利呢?

        第8篇:盈利能力概念范文

        關鍵詞:盈利能力;財務分析;現金流量

        企業的盈利水平,是衡量企業經營業績的重要指標;也是投資人正確決定其投資去向,判斷企業能否保全其資本的依據;債權人也要通過盈利狀況的分析以準確評價企業債務的償還能力,控制信貸風險。所以不論是投資人、債權人還是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都日益重視企業盈利能力的分析。在盈利能力分析中,全面領悟分析的內容,正確掌握分析的方法至關重要。

        一、盈利能力分析的內容

        盈利能力,也稱為獲利能力,它是指企業獲得利潤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分析應包括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穩定、持久性兩方面內容。企業盈利能力分析中,人們往往重視企業獲得利潤的多少,而忽視企業盈利的穩定性、持久性的分析。實際上,企業盈利能力的強弱不能僅以企業利潤總額的高低水平來衡量。雖然利潤總額可以揭示企業當期的盈利總規模或總水平,但是它不能表明這一利潤總額是怎樣形成的,也不能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否按照現在的水平維持或按照一定的速度增長下去,即無法揭示這一盈利的內在品質。所以,對盈利能力的分析不僅要進行總量的分析,還要在此基礎上進行盈利結構的分析,把握企業盈利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后者在報表分析中更為重要。

        二、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

        (一)盈利穩定性的分析

        盈利的穩定性主要應從各種業務利潤結構角度分析,即通過分析各種業務利潤在利潤總額中的比重判別盈利的穩定性。我國損益表中的利潤按著業務的性質劃分為,商品(產品)銷售利潤、其它業務利潤、營業利潤、營業外收支等。各利潤項目又是按獲利的穩定性順序排列的,凡是靠前的項目在利潤總額中所占比重越高,說明獲利的穩定性越強。由于主營業務是企業的主要經營業務,一個待續經營的企業總是力求保證主營業務的穩定,從而使得盈利水平保持穩定,所以在盈利穩定性的分析中應側重主營業務利潤比重的分析,重點分析主營業務利潤對企業總盈利水平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

        (二)盈利持久性的分析

        盈利的持久性,即企業盈利長期變動的趨勢。分析盈利的持久性通常采用將兩期或數期的損益進行比較的方式。各期的對比既可以是絕對額的比較,也可以是相對數的比較。絕對額的比較方式就是將企業經常發生的收支、經營業務或商品的利潤的絕對額進行對比,看其盈利是否能維持或增長。相對數的比較方式,是選定某一會計年度為基年,用各年損益表中各收支項目余額去除以基年相同項目的余額,然后乘以100%,求得各有關項口變動的百分率,從中判斷企業盈利水平是否具有持續保持和增長的可能性如企業經常性的商品銷售或經營業務利潤穩步增長,則說明企業盈利的持久性就越強。

        (三)盈利水平分析的幾個指標

        分析企業的盈利水平,通過計算相對財務指標評價企業盈利水平。這些指標一般根據資源投入及經營特點分為四大類:資本經營盈利能力分析、資產經營盈利能力分析、商品經營盈利能力分析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包涵的基本指標有: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收入利潤率、成本利潤率、每股收益、普通股權益報酬率和股利發放率等等。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指對利潤率的分析。

        三、盈利能力分析指標的局限性

        (一)現行利潤表反映企業財務業績的缺陷

        我國企業的利潤表是建立在傳統會計收益概念和收入費用配比基礎之上的則務業績報告形式,在這張報表中列報的主要是己實現的收益。它在物價基木穩定、市場經濟活動單一、外部風險低的經濟環境下是適當的,能基本準確地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的收益。但是,隨著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物價的波動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無法擺脫的現象,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所興起的金融創新,出現了價格波動性強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改變了傳統資產的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因而價值相對穩定的觀念。于是,采用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已成為必然,但同時又帶來了一個問題:即由于公允價值變化而產生的損益是否在收益表中確認。如果不在收益表中確認,就使得收益表無法如實反映企業當期的全部收益,將未實現增值摒棄在收益計算之外,會使得收益計算缺乏邏輯上的一致性,不能達到公允而充分披露的要求,從而降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二)財務指標體系自身的缺陷

        1.當前的財務指標帶有濃厚的政府考核色彩。由于財務指標體系的設置主要偏重于滿足政府宏觀調控對財務信息的需要,因而對這些評價信息能否切有效地服務于企業內部經營決策未作充分考慮。

        2.指標數值具有淺層次和一定的不可靠性。出于保護自身商業機密和市場利益的目的,企業公開于社會的各項指標數值通常僅限于淺層次、一般性的財務信息。同時,考慮到對市場形象的影響,并由于得到政府及其金融機構良好評價,企業往往還會對這些應公開的信息加不同程度的修飾。因此,投資者依據這些指標數很難對企業真實的經營理財狀況作出正確的評價。對于企業經營決策者來講,僅靠這些淺顯的指標值同樣也無法對企業經營狀況與財務狀況的實績以把握,對企業經營者真正有用的一些深層次、涉及商業機密的、詳盡的財務信息,則無法從財務標體系中找到,這勢必影響企業借助財務分析手段,改善經營管理的積極性,從而大大降低了財務分的作用。

        3.在指標的名稱、計算公式、計算口徑等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不規范性;在分析時沒有考慮貨幣時間價值以及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等。鑒于以上原因,必須對現行的財務分析指標進行必要的改進與完善。

        四、盈利能力評價指標的改進與完善

        (一)常見盈利能力評價指標的改進

        1.凈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常見的計算公式有兩種形式,一種分母是年末凈資產,另一種分母是年初凈資產和年末凈資產的平均值。這兩種形式的分子都是當年的凈利潤。由于凈資產收益率的分子是當年的凈利潤,所以,分母用年初和年末凈資產的平均值,同分子的當年利潤進行比較更為合理,即用后一種形式的計算公式更為合理。在利潤分配中,現金股利影響年末凈資產,從而影響凈資產收益率;而股票股利由于不影響年末凈資產,因此也就不影響凈資產收益率。作為評價企業當年收益的指標,不應由于分配方案不同,計算值也不同。因此,把分母的年末凈資產進一步改進為利潤分配前的年末凈資產更趨合理。

        2.總資產報酬率。總資產報酬率的一般意義是指企業一定時期內獲得報酬總額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率,表示企業包括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在內的全部資產總體的獲利能力。企業總資產中的負債由債權人提供,債權人從企業獲得利息收入,這筆利息收入相對應的是企業的利息支出。企業總資產中的凈資產是股東的投資,股東從企業獲得分紅,該分紅相對應的是企業的凈利潤,即稅后利潤,并不是利潤總額。所以,把總資產報酬計算公式中的分子改為凈利潤與利息支出之和就更趨于合理。

        3.成本費用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是企業一定時期的利潤總額同企業成本費用總額的比率,該指標在通過企業收益與支出的比較,評價企業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價,從耗費角度評價企業收益狀況,以利于促進企業加強內部管理,節約支出,提高經營效益。我們知道,利潤總額包括了補貼收入、營業外收支凈額等與成本費用不匹配的成本費用支出。因此,將成本費用利潤率計算公式的分子改為營業利潤更為合理。

        (二)常見盈利能力評價指標的完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現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盈利能力。這是因為若企業的現金流量不足,現金周轉不暢,現金調配不靈,將會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進而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常見的盈利能力評價指標,基本上都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會計數據進行計算并給出評價的,如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等指標,它們不能反映企業伴隨有現金流入的盈利狀況,存在著只能評價企業盈利能力的“數”量,不能評價企業盈利能力的“質”量的缺陷和不足。在我國企業的實踐中,現金流入滯后于盈利確認的現象較為普遍和嚴重。因此,在進行企業盈利能力評價和分析時,補充和增加評價企業伴隨有現金流入的盈利能力指標進行評價,即引入現金流量制定盈利能力指標來對企業的相關能力水平進行評價,顯得十分必要。

        盈利能力分析是企業財務分析的重點,財務結構分析、償債能力分析等,其根本目的是通過分析及時發現,改善企業財務結構,提高企業償債能力、經營能力,最終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促進企業持續穩定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明、郭大偉,《淺談企業盈利能力的分析》,林業財務與會計,1997年第3期

        2.陳紅權,《企業償債與盈利能力的分析評價》,學術天地,2005年第4期

        第9篇:盈利能力概念范文

        關鍵詞:財產保險;手續費;新算法;計算機應用;自動

        New Concept of Individual Performance Algorithm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the Auto Insurance Industry

        Qin Yihong

        (Guizhou Branch of PICC Auto Insurance Department,Guiyang550002,China)

        Abstract:To enhance the profitability of property and casualty insurance companies,who charge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extraction of the old model,put forward a more reasonable algorithm for the new concept of individual performance;and through the design of a computer program can automatically generate convenient monthly individual performance report.

        Keywords:Property insurance;Fee;New algorithm;Computer application

        ;Automatically

        中圖分類號:TP2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0) 16-0000-02

        時下困擾中國保險公司的最大難題是什么?

        是控制經營風險,提升盈利能力。盈利是保險公司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要提高保險公司的抗風險能力,就必須要提高自身的經營盈利能力,而提升盈利能力的關鍵又在于提升內部管理水平;通過緊扣盈利能力的核心要素,推行精細化管理,來實現盈利能力的發展目標。

        保險公司的利潤由承保利潤和投資收益構成。承保利潤是由保費收入減去理賠支出、運營費用、責任準備金等而得。對于保費收入,保險公司更多的是通過展業來完成,除了在業務質量選擇上做到有的放矢,大力發展利潤高、風險小的業務,限制和淘汰風險大、不能給公司帶來利潤增長的業務外,還要實現保險產品的精確定價。這就必須計算出產品在整個營銷渠道中的運營成本,進而引出了“保險產品成本計算”這個盈利能力范疇的問題。

        運營費用是這里的核心組成部分,運營費用高了必然會減少保險公司的承保利潤,過低又會打擊基層人員的展業積極性,保費收入的減少在所難免。運營費用就是適中了,其中展業人員手續費的提取是否合理又是關鍵,它與優質業務或虧損業務量有著必然聯系;所以必須將優質業務與虧損業務的手續費差異化。

        車險保費收入一直是財險公司激烈競爭之重頭戲,作為財險公司的龍頭險種,車險盈利在整個利潤中的比重是可想而知的。下面我們就重點對車險盈利起重要作用的車險手續費提取方式進行探討。

        一、手續費最原始的考核方式

        個人當期業務分交強、商險按一定比例(如交強險按4%、商業險按10%)提取手續費,一搬是每月一次,這也是展業人員月工資的重要組成部分。更簡化的概念就是展業保費越多手續費越高。于是出現關系保費優惠、人情賠款似乎是情理中事。因為這對展業人員是有百利而無一弊,何樂而不為之!

        二、現改進了的考核制度

        對車險按客戶群、按險種、按性質分類,實行差異化考核,精細化管理;即對不同類,根據精算按ABCDE分成不同等級標準,再給予不同的手續費率(如15%、10%、6%、2%、0%)。展業時,此時員工自然會對AB類業務作為重點,但只要能納入也不會輕易放棄。因保費與手續費成正比的本質還是未變。

        三、個人業績算法新概念

        其核心是將理賠捆綁到承保上,也就是說手續費不完全由保費唯一決定,而要與自己的業務發生的賠款掛鉤。

        每個月在結手續費時,先按差異化考核結算出個人基本手續費,將基本手續費的部分歸入業績獎金(如50%);后以單位當期簡單賠付率為標準,個人簡單賠付率在此上下某區間(如±10%)給出正常手續費;大于此區間的,又可分為若干等級,按照標準扣除部分或全部業績獎金,扣的這部分手續費存入獎金池;小于此區間的,不但可返還業績獎金,還可按相應比例從獎金池中取得額外獎金。

        這樣一來,就會迫使展業人員時刻留心自己的業務,特別是發生賠案的業務,多賠得人情,但要減少自己的手續費,是多賠還是少賠。對賠付率高的,在續保時會考慮承保的條件,如提高費率,限制風險大的,增保優質險種。也就達到將承保質量從源頭抓起的目的!

        四、算法的實現

        為了將個人業績考核提供準確的依據及快捷的途徑,用計算機程序設計出《個人業績考核指導表》,通過Web方式在公司內網上;該程序將每月的保費、賠款及手續費分類歸入個人,可鏈接到相應的保單、賠款及手續費明細上;最后按賠付率及獎罰標準得出實發金額。該表簡潔明了,在中國人保貴州的部分基層公司中推廣,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相應算法及參數標準如下:

        簡單賠付率=(賠款金額/保費收入)×100%

        獎罰系數計算表:

        注:p0=個人簡單賠付率-單位簡單賠付率,p1=個人簡單賠付率/單位簡單賠付率

        基本手續費=交強險手續費+商業險手續費

        獎金計算:

        基本獎金=基本手續費×50%×系數(50%是指留一半作為保底手續費)

        獎金=基本獎金(當基本獎金

        獎金=基本獎金×基本獎金負數部分的合計(絕對值)/基本獎金正數部分的合計(當基本獎金>=0)

        實發金額=基本手續費+獎金

        例1:如當期某人簡單賠付率為80%,其所在支公司簡單賠付率為60%,p0=80-60=20>0,根據獎罰系數計算表對應系數為-0.5;

        又如基本手續費=10000,基本獎金=10000×50%×(-0.5)=-2500,獎金=基本獎金=-2500,實發金額=10000+(-2500)=7500

        例2:在上例其它條件不變,但個人簡單賠付率為40%;p0=40-60=-20

        基本獎金=10000×50%×(0.25)=1250

        獎金=1250×基本獎金負數部分的合計(絕對值)/基本獎金正數部分的合計

        其中“基本獎金負數部分的合計(絕對值)/基本獎金正數部分的合計”是按比例從獎金池中取資金,保證罰的獎金(獎金池)與獎出的剛好平衡。

        (二)程序設計簡介

        用基于三層瀏覽器/服務器結構的B/S體系應用軟件技術:

        后臺服務器用現有的生產機(或備機);先建一中間庫,用sh編一小提數程序,從車險數據庫中按個人統計出當期保費、賠款及手續費(PICC貴州分公司車險手續費已經實現差異化配置)等基礎數據存入中間庫;該sh程序定時在每月1日某時自動運行!

        用一WIN2000的PC機作為Web服務器,先用IIS服務器默認網站中建一虛擬目錄(取名gzpicc);配通informix客戶端,后在“ODBC數據源管理器”創建系統DSN,才能確保所有Web用戶可以使用相應的數據源;

        例對中間庫的調用連接:系統DSN取名nywfx,虛擬目錄gzpicc下的文件global.asa中申明“Application("nstrdsn") = "DSN=nywfx”

        用Asp編的程序時含如下語句

        set conn=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

        strdsn = Application("nstrdsn")

        conn.open strdsn

        就可調用中間庫的相關基礎數據了。

        再利用SQL語句按月分類匯總出個人及支公司的相關數據寫入中間庫,通過“4.1相應算法公式”結合中間庫數據,用ASP程序制作出在IE界面顯示的《個人業績考核指導表》。其中理賠、承保還可通過車險業務庫鏈接到明細表上,供個人查閱。

        然后將編好的ASP程序放在虛擬目錄gzpicc下就完成!

        參考文獻:

        [1]李瑞旭.ASP實用教材.北京:中國電子出版社,2000

        [2]趙慧勤等,網絡數據庫應用技術.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馮云,SCO unix系統管理與使用.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6

        [4]王碧華,瞿輝.關系數據庫開發語言INFORMIX-4GL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婷婷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2019 | 午夜影院福利免费在线看 | 日本性爱视频观看久久 | 在线观看日本免费A∨网站 伊人久久综合热线大杳焦 午夜性刺激免费看视频在线 | 日韩一区三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