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意義范文

        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意義

        第1篇: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意義范文

        關鍵詞:勞動價值論 管理勞動 勞動力素質

        馬克思在批判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社會調查工作,在亞當?斯密和大衛(wèi)?李嘉圖的研究成果上進行深入研究和總結,對勞動價值論這一科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主要貢獻,創(chuàng)立了科學而完整的勞動價值學說。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主要內容

        闡明了勞動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勞動可分為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商品二因素包含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了商品的價值,而具體勞動則創(chuàng)造商品的使用價值;說明了衡量商品價值的唯一尺度是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闡明了價值、交換價值、使用價值以及價格之間的區(qū)別和復雜關系;建立了生產價格理論,指出了生產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轉化形式;對商品價值和貨幣價值做出了深入研究,闡明了兩者之間本質區(qū)別??隙丝茖W技術、管理技術和生產資料等在生產力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闡明了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力的關系;提出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概念和劃分方法,并指出復雜勞動等于倍加的簡單勞動,指出了為何從事復雜勞動的工作者能夠拿到比從事簡單勞動的工作者更多的報酬的原因。

        總之,勞動價值論是關于商品的基本理論,也是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理論。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對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自由市場經濟經驗的總結,也揭示了市場經濟的一般規(guī)律。我國現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要運用勞動價值論來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用發(fā)展著的指導我國社會主義新的實踐、指導我國的社會經濟運行。

        二、科學看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管理勞動的問題

        過去,在人們的思想中,似乎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是企業(yè)的直接操作人員,組織管理和從事服務的人員好像不創(chuàng)造價值,甚至把黨群政工部門看成是企業(yè)的包袱。其實,組織管理和協(xié)調服務,通過調整關系,理順情緒,化解矛盾,,激發(fā)勞動者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為生產力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安定團結的良好環(huán)境,既為勞動者提供幫助和導向,也為勞動者提高勞動能力提供條件和營造氛圍,具有雙重勞動價值。任何社會的管理勞動都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它是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體現。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的管理勞動是為其榨取剩余價值服務的,其社會屬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其管理勞動首先是剝削活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管理勞動一方面也是由于組織共同勞動的需要而產生的;另一方面,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因而其管理勞動具有與先進社會制度相聯系的社會屬性,具有維護和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職能。

        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對提高管理者素質的意義

        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中指出: 復雜勞動等于倍加的簡單勞動,并指出了為何從事復雜勞動的工作者能夠拿到比從事簡單勞動的工作者更多的報酬的原因。企業(yè)管理者是企業(yè)最重要的人力資源,管理者素質的高低決定了企業(yè)的管理績效。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全球經濟一體化,要使企業(yè)在競爭中取勝,對企業(yè)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yǎng),不斷提高企業(yè)管理的水平,以適應新時期的需要。

        管理者應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質。無論何時何地,企業(yè)發(fā)展都要受所處社會經濟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管理者必須具備卓越的政治思維能力和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這樣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市場經濟發(fā)展中審時度勢,根據國家的宏觀政策,制定科學可行的發(fā)展戰(zhàn)略。

        管理者應具備廣博的知識。管理者不僅要掌握一般基礎科學文化知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法律知識等,還要有專業(yè)知識和管理知識。管理人員要從宏觀上把握全局,要有廣博的知識、廣闊的視野、清晰的認識和理解。在管理中總結規(guī)律,順應規(guī)律。

        管理者應具有高超的管理能力??茖W預測的能力。管理者要有超前意識,能夠高瞻遠矚,要立足當前、注重未來,正確處理短期與長期的關系,制定企業(yè)正確的發(fā)展戰(zhàn)略。果斷決策的能力。決策能力是管理者能力的最主要體現。抓住和贏得企業(yè)發(fā)展的各種機遇,在機遇來臨時,決不能優(yōu)柔寡斷,讓機會擦肩而過。良好的溝通協(xié)調能力。企業(yè)管理者必須了解企業(yè)發(fā)展的現狀和變化,要準確把握企業(yè)的人、財、物等資源狀況,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識人善任的能力。企業(yè)管理者要有斷人識人的能力,要知人善任,任人惟賢。在企業(yè)發(fā)展的不同時期,適當安排、合理搭配,提高效率。團隊合作的能力。企業(yè)管理者要和下屬團結一致,使下屬參與管理,獲得自我歸宿感和個體價值的實現。

        管理者應具備創(chuàng)新的經營理念。如今社會高速發(fā)展,企業(yè)正面臨著新科技迅猛發(fā)展的機遇和挑戰(zhàn),管理者好學創(chuàng)新才能適應時代的瞬息萬變,滿足現狀、墨守成規(guī)就是落伍,等于扼殺組織的生命,創(chuàng)新是一個企業(yè)發(fā)展的源泉,惟有創(chuàng)新,才能使企業(yè)遠離失敗。管理者的創(chuàng)新體現在:對企業(yè)組織制度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產品的創(chuàng)新、生產技術的創(chuàng)新、營銷策略的創(chuàng)新、人力資源開發(fā)的創(chuàng)新。所以,企業(yè)管理者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新觀念,善于創(chuàng)新進取,時刻都有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地從工作中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陳征.論勞動價值論在當代的運用和發(fā)展[J]. 經濟評論,2003(04).

        [3] 鄭麗麗.論勞動價值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應用[J]. 科技經濟市場,2007(04).

        [4] 段根林.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及對提高勞動力素質的意義[J].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2).

        第2篇: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意義范文

        [基金項目] 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馬克思的文化批判理論研究”(11YBA054)

        [作者簡介] 龍佳解(1953—),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大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文化哲學研究.

        [摘要] 馬克思在詮釋異化勞動四種表現形式的過程中運用了價值介入的研究方式。價值介入研究方式旨在將價值預設與經驗材料有機結合,克服主觀與客觀的二元分立。馬克思關于人的類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的價值預設,凸顯了馬克思思想的批判特質。這種批判特質不僅被法蘭克福學派所繼承,而且對認識當今社會也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價值介入;法蘭克福學派;研究方式

        [中圖分類號] A81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13)05—0101—05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概念不能解讀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雇傭工人生產活動的一種事實性描述,而是借助于價值介入對這種經驗事實的詮釋。馬克思的價值介入研究方式既不能單純解讀為是對價值預設前提的抽象演繹,也不能像通常所理解的是純粹地對工人勞動的經驗材料的抽象歸納。質言之,馬克思朝著融合兩者的中間道路前進,這條道路是一種克服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種認識路線二元分立的可能性探索。這種價值介入研究方式不僅為法蘭克福學派所繼承和彰顯,而且,日益被確認為是社會科學研究的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

        一異化勞動理論蘊含的價值

        介入研究方式

        所謂價值介入是指人們對事實的認知過程滲透著主體價值或評價因素的影響,使得人們通過認知活動所獲得的一切事實性認識,都內蘊或負載著認知主體的價值意識、價值取向。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隱含了價值介入的研究方式。

        就理論研究的對象而言,馬克思強調要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fā),“不要像國民經濟學那樣,當他想說明什么的時候,總是置身于一種虛構的原始狀態(tài)。這種原始狀態(tài)什么問題也說明不了。”[1]由此可見,馬克思明確地將當前的事實而非像國民經濟學家們將“虛構的原始狀態(tài)”作為研究的對象或立足點。所以我們看到馬克思對“當前的經濟事實”有一系列客觀描述:“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chuàng)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2]

        但是在對工人的生產勞動是異化勞動的論證時,馬克思預設了作為人的類本質的勞動應該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馬克思將勞動的一般本質內涵設定為“積極”、“自由”和對自己本質力量的確證等,并將其作為考察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勞動的價值參照點。所以,“異化只能被理解為非異化狀態(tài)的缺失,每一種狀態(tài)都是另一種狀態(tài)的參照點。”[3]異化了的勞動只能通過“非異化勞動”這一參照點得以說明,因此,“不積極”、“不自由”和“否定自己”的勞動都是異化了的勞動。

        同樣,在考察現實中工人的勞動僅僅淪落為一種“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時,馬克思認為人的勞動是由“普遍的”、“自由的”和“能動的”等活動所表征出來的人的一種自我實現。它應該是人們所向往的,因此也是人的目的。所以,就馬克思對勞動一般本質的解讀而言,勞動不僅只是一種謀生手段,而且應該是滿足勞動本身需要的手段,即勞動也是一種目的。因為勞動本身就是一種矛盾的統(tǒng)一體:一方面,勞動作為人的本質是人的內在需要,因而是目的;另一方面,勞動作為滿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一種活動,又表現為手段。[4]

        湖南大學學報( 社 會 科 學 版 )2013年第5期龍佳解,黎昔柒:論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價值介入研究方式

        更進一步,在闡釋勞動的本質時,馬克思揭示了勞動的一般本質與現實勞動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這種對立統(tǒng)一關系構成了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邏輯進路。馬克思認為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提出的勞動創(chuàng)造人的觀點凸顯了勞動的一般本質。

        黑格爾對勞動一般本質的確證是通過主人與奴隸的辯證法來說明的。黑格爾認為奴隸“對于事物的陶冶不僅具有肯定的意義,使服役的意識通過這種過程成為事實上存在著的純粹的自為存在,而且,對于它的前一個環(huán)節(jié),恐懼,也有著否定的意義?!盵5]這里奴隸“對于事物的陶冶”不僅克服了人對自然界的依賴意識,而且克服了作為奴隸的人對其主人的恐懼意識。因為奴隸的勞動并非是滿足自身的自然欲求,而是為主人勞動,滿足主人的欲求。因此,奴隸的勞動與勞動相應滿足的奴隸的自然欲求相分離,勞動就具有了超越自然欲求的意義。而且,奴隸“陶冶事物”的勞動,使奴隸作為主體的自我意識得以體現,即勞動使奴隸具有了自為存在的意識。所以奴隸通過勞動克服了依賴意識和恐懼意識而獲得了自由意識。

        就此,馬克思指出:黑格爾“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但是黑格爾卻撇開了“勞動是在人的外化范圍內或者作為外化的人的自為的生成”這一事實,即撇開了奴隸現實所從事的勞動是一種異化勞動的事實。因此,黑格爾雖然發(fā)掘出了奴隸的現實勞動的積極方面,卻有意回避了奴隸的現實勞動的消極方面,即勞動的異化形式。而且,由于其唯心主義體系的禁錮,“黑格爾把一般說來構成哲學的本質的那個東西,即知道自身的人的外化或者思考自身的、外化的科學,看成勞動的本質”。[6]因此,馬克思認為黑格爾沒有看到現實勞動的消極方面,并且最終只是將勞動理解為抽象的、積極的和精神的勞動,即僅僅將關于人的理論研究活動看成是人的真正勞動。而且將勞動實踐理解為他的哲學體系的絕對理念自我實現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馬克思對勞動異化狀態(tài)的價值評判蘊含了“實然”與“應然”的對立統(tǒng)一。他認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的現實勞動狀況中,工人在意識中把實現自己的生命活動根本特性或自己的類本質的勞動變成了一種維持肉體生存的勞動,淪為了一種滿足動物性質直接需要的手段,這是因為工人的現實勞動作為一種異化勞動遮蔽勞動的自由自覺的特性,反而使工人產生了異化的心理。

        因此馬克思覺得應該去蔽,將現實勞動中所具有的“自由的”、“有意識的”等特性發(fā)掘出來,并且作為人“應然”的類本質。他指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盵7]并且進一步在比較人的生產活動與動物生命活動的區(qū)別中論證“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是人的類特性。

        但是在馬克思所揭示的“應然”與“實然”兩種勞動狀態(tài)中,“應然”的勞動狀態(tài)并不是脫離“實然”的勞動狀態(tài)而獨立存在的東西,也不是某種先在的東西。恰恰相反,這里由“實然”的勞動過渡到“應然”的勞動是理論研究的思維抽象,是對“實然”勞動中所隱含的積極方面甚至可以說是其實質性方面的抽象和概念化。而且這種經過概念化的“應然”勞動范疇并不缺乏理據可以讓馬克思作為評判處于各種社會歷史形式下的現實勞動的價值尺度。因此,這里“實然”的勞動與“應然”的勞動的對立統(tǒng)一成為異化勞動理論研究中一種必不可少的思維方式。

        二馬克思的價值介入研究方式賴以成立的根據

        關于異化勞動的論證,馬克思不自覺或無意識地采用了價值預設的立場,這種立場是研究者的主觀使然,還是社會研究有其內在的、深刻的必然性?

        首先,勞動一般是一個價值中立的概念,無所謂價值評判之義。異化勞動范疇的價值評判之義主要來自于“異化”一詞?!爱惢币辉~來源于拉丁文的“alienation”和“alienare”。前者有外化、物被別人占有等含義,而后者有轉讓、分離、被異己力量統(tǒng)治、被異己力量支配等含義。[8]而且,“異化”含有在一段時間內,“什么”變化為“什么”,以致“變化后”的什么與“所預期”的什么有所不同、甚至會相互排斥、對立的過程與結果相關聯之義。因此,異化本身的辭源含義就隱含了“實然”與“應然”兩種因素或狀態(tài)分立或對立的結構。

        其次,就異化思想演進的脈絡而言,在馬克思之前有代表性的思想家霍布斯、盧梭、黑格爾等異化思想或理論也都蘊含了價值預設的立場并采取了價值介入的研究方式。

        霍布斯將異化解讀為:由于公民的“社會契約”而產生的國家使公民的權利和意志異化,使它們變?yōu)閲夜逃幸庵镜墓ぞ摺;舨妓沟纳鐣跫s論預設了人性本惡,由此推導出人類的原初狀態(tài)是“一種每一個人對每一個人戰(zhàn)爭的狀況”。同時,霍布斯又預設了人都是具有理性的,“每一個人都是為他自己的理性所統(tǒng)治。”[9]正是基于人類的這種原初狀態(tài)和人類文明的存在需要秩序,因此,人們愿意將自己的權利讓渡給某個被稱之為“君主”的人。由此可見,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的提出,離不開人性本惡和人是理性的價值預設,是運用這些價值預設去詮釋國家的出現這種歷史事實的產物。

        盧梭不僅在“權利轉讓”的意義上,而且也在“被異己力量統(tǒng)治、支配”的意義上使用異化一詞。他認為人們通過“社會契約”而建立起來的國家,結果成了“權貴們”或“首領們”的工具。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異化思想,就其研究方式而言,繼承了洛克的人與生俱來是平等的、自由的,具有某些保障其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權利的價值預設。盧梭正是運用價值預設來闡釋君主專制國家現象而形成他的異化思想。

        黑格爾將霍布斯、盧梭在政治哲學意義上使用的異化范疇轉變?yōu)橐话阏軐W范疇。在黑格爾那里,異化表現為三種基本形式:其一是絕對觀念從自己的抽象邏輯狀態(tài)轉化為自然狀態(tài);其二是人類社會歷史領域的客觀精神對象化為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社會活動的各個領域;其三是作為個體的人的精神物化為他的勞動的產品。黑格爾之所以認為精神的物化、對象化是一種異化,是因為他預設了精神在本質上是自由的。因而精神從自己的抽象邏輯狀態(tài)轉化為自然狀態(tài),就使得自由的精神被受外在必然性所支配的自然狀態(tài)所束縛而喪失了自由。同理,精神對象化為社會制度、社會領域和勞動產品,也使得本質上自由的精神被自己的對象化活動和對象化產物所束縛。所以,黑格爾的異化理論也是以精神的本質是自由的價值預設為前提的。

        由此可見,上述三位思想家用以詮釋社會現象所形成的異化思想或理論,都以某種價值預設為前提,都是其所預設的價值判斷介入其所詮釋的社會現象的研究方式的產物。這種研究方式是歷史上思想家們沒有意識到而共同采用的研究模式,它被實證主義所遮蔽而被現代詮釋學所揭示和證成。

        就現代詮釋學的立場而言,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的最根本區(qū)別在于:自然現象獨立于人而客觀存在。因此,對自然科學的理論或者說人們去理解自然現象,是可以有不受個人價值判斷影響的客觀方法,去判別其理論或理解的正確性。這就是運用“準確預測的實效性原則”來保障其理論或理解的客觀性。然而,社會現象的出現離不開人,在某種意義上,社會現象可以說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盡管這種創(chuàng)造活動離不開一些獨立于人而存在的自然物質條件。因為從事社會實踐的人是依據其身上負載的社會文化或價值系統(tǒng)對這些客觀的自然物質條件進行演繹才形成社會現象的。所以在其本質上社會現象主要是由“文化意義”或“價值系統(tǒng)”構成。因此,要理解和把握社會現象,不能單純采用自然科學模式的客觀觀察,而一定要加入研究者的演繹。由此,研究者的價值預設及其價值介入的詮釋就必不可少,并且它構成了理解和把握社會現象的一個必要條件。因為理解或者把握某種社會現象是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的對話和溝通,是一個雙方視閾相互作用不斷演繹的雙向歷程。在這一歷程中,既沒有主客的嚴格劃分,也沒有唯一而客觀的了解。唯有通過雙方的“視閾融合”才可達至理解。因此,實證主義者將自然科學研究模式普遍化,用來研究社會現象,其主張所謂價值中立的社會研究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同時,現代詮釋學也認為,理解或把握某種社會現象不單只是一個知識論上技術或方法的問題,而且也是一個存在論上的問題。因為了解社會現象的過程便是一個社會現象。社會現象固而由研究者和研究對象兩者的價值系統(tǒng)和文化意義構成。而且,社會價值系統(tǒng)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語言來建構和傳遞。語言具有共通性和互為主觀性的意義,此種意義不但使得人際間的溝通成為可能,同時也構成人類的社會生活。我們用語言去描述社會世界的時候,也是在創(chuàng)造此社會世界。所以,我們所使用的語言并不純然是一種工具,僅僅用來描述一些獨立而客觀的社會現象,它同時也是構成社會現象的一個要素。因此,我們通常所描述的社會事實可以理解為一種“制度性的事實”,它們實質上由語言、價值系統(tǒng)和文化意義等構成。在社會研究中不存在像實證主義者所認為的無須使用演繹理解僅憑具有共通性和互為主觀性的感覺感知和驗證的“社會基本現象”。

        從了解社會現象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現象的視角出發(fā),社會研究不僅僅是在知識論上的對社會世界的了解和認知,同時也是一種道德上的實踐,一種宏觀層面上的道德實踐,即研究者個人對群體、社會或國家的義務和言責,其中包括對各種社會流行價值觀的批判。[10]因此,社會研究實質上是研究者的一種道德實踐,價值介入的研究方式也就不可缺少,它反而體現了研究者個人的道德責任感和道德擔當精神。由此可以證成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采用的價值介入研究方式的合理性。

        三法蘭克福學派對馬克思價值介入

        研究方式的揭示與弘揚

        馬克思的社會研究自覺地將其定位于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但是,馬克思由于受流行的實證主義的束縛,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研究方式是反實證主義的價值介入研究方式,反而認為自己是遵循了實證主義所堅持的價值中立的研究方式。

        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們繼承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精神,并將自己的理論標識為“批判的”。他們吸收了現代詮釋學的思想,將社會批判和現代詮釋學相結合,揭示出馬克思批判理論中的價值介入研究方式,并以此來發(fā)展自己的社會批判理論。

        在闡明社會批判理論的綱領性文獻中,霍克海默通過揚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思維方式的對立闡發(fā)出了他的社會批判理論。他指出,“當代哲學文獻完全沒有抓住貫穿整個哲學史,而且在今天的歷史境況中似乎成為最具有決定性的東西的兩種思維方式的對立:即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盵11]而這種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絕對對立思維方式使我們看不到“在我們所說的客觀的東西之中,主觀的因素在起作用;而在我們所稱的主觀的東西之中,客觀的東西也在起作用。因此,要歷史地理解一種理論,我們必須把握兩個方面的相互作用,即人性的與超人性的,個體的與類的、方法論的與實體論的,任何一方,作為實在,都不能離開另一方。”[12]在這里,霍克海默認為必須拒斥對主觀與客觀互相孤立、分離的理論理解或詮釋,而強調一種兩者交互作用的解讀,而且他認為理論只能是具體的,不存在解決主觀與客觀的“一般公式”?;艨撕DJ為社會科學的價值介入研究方式可分為辯護性的研究和批判性的研究兩種類型。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將現存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當作“自然的”和“永恒的”,而且企圖利用“精確表述”或“數學”等價值中立的方法來研究社會,并將一切概念與范疇固定化,其結果是以自己的智力勞動來維護資本主義的現存制度。雖然從事辯護性研究的理論家們也聲稱自己的研究是恪守“價值中立”的,但是他們將資本主義制度視作“自然的”和“永恒的”這種觀點就是一種價值預設。所以,他們的研究方式實質上并非是“價值中立的”,而是價值介入的研究方式。馬克思的批判性研究將現存的資本主義社會看作一個歷史過程,從而著力于暴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弊病并且發(fā)掘其內部隱含的發(fā)展趨勢,證成資本主義的“非理想性”和“非自然性”。當然,這是一種含有價值預設的價值介入研究方式,同時也是一種道德的實踐。

        哈貝馬斯接過了霍克海默社會批判理論的旗幟,并立足于社會研究的價值負載來批判實證論的價值中立觀點。他屬于“兩面作戰(zhàn)型”的人物:“一方面,拒絕純思辨的先驗形而上學玄學,強調經驗成分對哲學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否認直接的經驗—分析科學能洞察人類行為的本質,認為要真正認識人,就必須充分揭示‘理解’的普遍先決條件”。[13]在這里,哈貝馬斯的研究方式與馬克思運用價值預設闡釋資本主義社會的經驗事實形成異化勞動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另外,在《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技術與科學》中,哈貝馬斯還基于韋伯和帕森斯對工具理性的分析指出了“勞動”和“交往行動”的根本區(qū)別。勞動是一種合目的的指向自然界的實踐活動,一種工具理性處于支配地位的活動,它強調對手段的合理選擇。而且,這類活動按技術規(guī)則進行,并且以經驗知識為基礎。交往行動是指以符號為媒介的主體間的相互作用。它必須遵守特定的道德規(guī)范,而這種規(guī)范規(guī)定著主體間相互的行為期待,并且必須得到相互交往的至少兩個行動主體的理解與承認。[14]哈貝馬斯反對將生產勞動的內在機制推廣為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內在機制,認為不能用生產勞動的內在機制來理解交往行動。因為生產勞動立足于工具理性和以個人利益為歸屬的道德取向,這種取向與科技理性、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市場經濟機制對人類行為的制約不無關系;而交往行動的進行必須以平等、相互尊重、說服而不是壓服等一系列價值理性為預設的立場。雖然哈貝馬斯對勞動的內在機制的闡發(fā)具有片面性,我們不能茍同。同時,他對交往行動的推崇也具有將交往行動理想化的色彩。但是,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的研究也是采用了一種用價值理性來批判抵制工具理性在當代泛濫的價值介入研究方式。

        四馬克思價值介入研究方式的批判視閾

        馬克思認為理論研究的目的不僅僅在于“解釋世界”,而且從根本上說來是為了“改變世界”。因而馬克思的價值介入研究方式必然是批判性的。

        就后現代主義思想家利奧塔的視角而言,馬克思關于人的勞動應該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的價值預設,不是自然科學意義上的知識,而是屬于個人的、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和神話的“故事”范圍的“敘事”。作為一種“敘事”,它在結構上表現為一種三元關系:敘說者、聆聽者以及敘述所論及的第三者。由此,馬克思上述敘事的結構可分析為:敘說者毋庸置疑是馬克思本人,敘述所論及的第三者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雇傭勞動,那么其聆聽者則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占人口大多數的無產階級群體。由此可見,馬克思希望將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異化勞動改造為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的敘事契合了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共識。根據后現代主義的觀點,人民的共識是某種敘事具有合法性的標志。[15]這意味著馬克思關于人的勞動應該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的價值預設是否是真理,其理據不是像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需要訴諸于它能否實現來加以確證,而是只要符合它所訴諸的聆聽者們——無產階級共同的價值取向與追求即可。

        就現代詮釋學的視閾而言,研究者在社會研究時所持的角度不能僅僅解釋為是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系統(tǒng)或根據某種“科學社群”的規(guī)則而建立起來的問題和假說,而其往往表現為研究者個人的“偏見”?!捌姟睒嫵闪搜芯空叩奶厥庖曢?。然而,“偏見”絕不是理解某種社會現象時要加以消除或者說能夠加以消除的東西,而是理解得以發(fā)生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同時,“偏見”表現出研究者面對世界的開放傾向。著名現代解釋學家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認為:“事實上,我們存在的歷史性包含著從詞義所說的偏見,為我們整個經驗的能力構造了最初的方向性。偏見就是我們對世界開放的傾向性?!盵16]由此可見,馬克思關于人的勞動應該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的價值預設,即使是作為他個人的一種“偏見”,這種“偏見”也表現出馬克思思想向未來世界的開放性,是對其所處時代資本主義主流價值觀的批判并力圖擺脫其束縛的表現。

        馬克思的批判性的價值介入研究方式所持的價值預設不僅促成了理論的誕生,而且仍然可以成為批判當代社會現實的價值尺度和理據。馬克思證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雇傭勞動是異化勞動所依據的人的勞動應該是自由自覺的活動的價值預設仍然對現今社會人文關懷的缺失有著批判意義,而且對破除現代人的自我理解也具有啟迪意義?,F今社會人文關懷的缺失主要表現在工具理性與“資本邏輯”的結伴同行擴展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而對人自身活動的價值關切幾乎萎縮成了可有可無的綴飾。工具理性片面地將“合理性”理解為手段的有效性,追求以最低成本達至預定目的,從不思考人的活動的目的的合理性。因此它總是促使人以計算的手段去對待自己與他人,這就使人的實踐活動以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為目的。而資本邏輯所衍生的貨幣拜物教使追逐貨幣而非以自身的發(fā)展成為了人的實踐活動的目的。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對工人來說,維持工人的個人生存表現為他的活動的目的,而他的現實的行動只具有手段的意義;他活著只是為了謀取生活資料。因此,在私有權關系的范圍內,社會的權力越大,越多樣化,人就變得越利己,越沒有社會性,越同自己固有的本質相異化?!盵17]在現代社會中,這種人的目的價值與工具價值相互倒置的生活方式由于肆意流行而被現代人所認同,并且構成了現代人的自我理解。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所依據的人的勞動應該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并且它構成的人的類本質的價值預設可以激發(fā)現代人對這一自我理解進行反思,并重新評估這種自我理解。而這種反思和重估,它是現代人跳出工具理性和資本邏輯束縛的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奧爾曼.異化:馬克思論資本主義中人的概念[M].王貴賢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Т·H·奧伊捷爾曼.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異化問題[A].《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C].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5]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下卷)[M].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9.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 W.舒芬豪爾曼·布爾.民主德國《哲學辭典》“異化”條目[A].燕宏遠譯.異化問題(下)[C]陸梅林,程代熙編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

        [9]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10]阮新邦.批判詮釋與知識重建——哈貝馬斯視野下的社會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

        [11]霍克海默.批判理論[M].李小兵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12]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外國哲學研究室.法蘭克福學派論著選輯(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13]張博樹.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中譯本序)[M]. 張博樹譯.重慶:重慶出版社, 1989.

        [14]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技術與科學[M].李黎,郭官義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15]陳嘉明.社會規(guī)范本質的哲學解釋[J].江海學刊,2000,(5):100-104.

        第3篇: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意義范文

        論文摘要:什么是價值?價值是如何創(chuàng)造出來的?對于這兩個問題有幾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勞動是一切價值(無論是勞動價值還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第二種觀點認為,勞動只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不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第三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人類天生賦予的、意識決定的,意志與理念決定價值的存在與否。馬克思通過對前人理論的繼承和批判,建立了比較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勞動決定價值。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特別是我國由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新時代賦予了勞動價值論以新的內容和意義,而在當前發(fā)展中繼續(xù)起著重要的知道作用。

            一、勞動價值論中的勞動是生產商品的勞動

            勞動價值論中的勞動是生產商品的勞動。價值是商品生產中交互勞動的社會生產關系。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當然是指生產商品的勞動,而不是非生產勞動。問題在于有些生產勞動被看做非生產勞動,或者某些非生產勞動又被看做生產勞動。

            第一,直接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從商品生產關系來講,勞動生產力必須高到能夠提供剩余產品,才有可能進行產品交換,使產品轉化為商品。生產勞動不僅包含必要勞動(維護勞動力再生產的勞動),還必須包含剩余勞動,從生產結構來說,就是生產勞動是能夠生產剩余產品的勞動。從價值形式講,就是能夠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這一定義有兩個條件:生產力的高度使勞動包含剩余勞動,和剩余產品進人流通轉化為商品。

            第二,直接生產過程外的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商品生產是和商品運動分不開的。為了商品生產必須從市場購運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進人直接生產過程后流水作業(yè),產成品流通流到消費者手中。純粹商業(yè)勞動只是為價值轉型的勞動,不生產新的使用價值屬非生產勞動。但商業(yè)勞動又是和物流結合在一起,就屬于生產勞動。農業(yè)、采掘業(yè)、工業(yè)都生產了商品,提供了服務,它們的勞動當然屬生產勞動。這是廣義的服務。一般是就狹義而言的服務,即未提供商品,只提供勞動的服務。這里的界限在于,或者是生產有形商品的勞動,通過商品間接服務;或者是生產無形使用價值的勞動,直接為消費者服務。超越這個界限,就是非生產勞動。

            第三,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生產勞動從勞動方面上,由于商品具有二重性一使用價值與價值;生產商品的勞動也就相應具有二重性,作為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作為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生產勞動從生產方面上,由于生產具有二重性一生產力(物質內容)與生產關系(社會形式),前者是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的能力,后者是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所體現的生產關系。當具體勞動抽去具體現象成為抽象勞動,具體勞動的生產力便表現為抽象勞動的生產力,即單位勞動時間生產使用價值(商品)量,或單位商品所耗勞動量。

            第四,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勞動是體力和腦力的支出。簡單勞動以體力支出為主,復雜勞動以腦力支出為主。腦力勞動的復雜程度在于它積累了前人和今人的科技勞動,再加上自己的創(chuàng)新勞動。體力勞動多墨守成規(guī),未具有這樣的腦務支出,故稱簡單勞動。因此,從量的比較講,復雜勞動等于倍加的簡單勞動。

            第五,共同勞動與一般勞動。直接勞動與間接勞動、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或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在同一期間(橫向)共同協(xié)作,馬克思稱之為共同勞動。但在復雜科技勞動中不僅包含橫向協(xié)作,還包含(縱向)傳遞下來的腦力勞動結晶。這種勞動即為一般勞動。

            第六,活勞動與物化勞動。價值是活勞動創(chuàng)造的。凝結在價值中的勞動是已經過去的勞動,或稱“死”勞動,不是正在運行的活勞動。

            二、勞動價值論的兩種形態(tài)及劃分意義

            勞動價值論具有兩種形態(tài):第一種形態(tài)是勞動價值論的抽象形態(tài),其特點是所論述的內容都是一些“最簡單的規(guī)定”、“稀薄的抽象”和“最一般的形式”。正因為它“抽象”,所以馬克思的論證附有若干假設和前提,一些比較復雜的因素如市場競爭、供求關系等都被暫時舍去了,僅僅從它的“純粹形態(tài)”方面進行考察;正因為它“一般”,因此不僅適用于簡單商品生產,而且適用于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當然也適用于社會主義商品生產。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第二種形態(tài)為具體形態(tài),它是第一種形態(tài)的逐步具體化,其特點有三:一是不再從“純粹形態(tài)”方面進行考察,一些原來被舍去的因素如市場競爭、供求關系等逐步進入研究的視野。二是貼近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經濟生活。三是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第一種形態(tài)是勞動價值論的核心和基礎,第二種形態(tài)是第一種形態(tài)的邏輯推演、逐步展開和具體化,兩者構成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勞動價值論的整體。劃分和研究兩種形態(tài)的勞動價值論,對于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和認識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特別是要發(fā)展抽象形態(tài)的勞動價值論。這一部分是馬克思長期對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進行批判、揚棄和對歷史和現實中的大量材料進行深人研究得出的結果,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更是馬克思整個政治經濟學的基礎,豎立其上的馬克思經濟科學大廈就是依賴其支撐的。其次,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在深化勞動價值論具體形態(tài)的研究上下功夫?!顿Y本論》的出版已經過去了一個多世紀,世界經濟和政治形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抽象形態(tài)應該說還是普遍適用的,但是它的具體形態(tài)將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從而對當代經濟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說服力的回答。

            三、面對經濟發(fā)展的新問題以及理論研究的新進展

            由于現代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特別是我國由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過程中,出現了與馬克思寫作《資本論》時許多不同的新情況,主要是:(1)由于生產自動化的發(fā)展,單位商品中活勞動的含量大大減少;(2)由于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的發(fā)展,精神勞動(科學勞動)已大大超過工人的直接勞動;(3)現代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產業(yè)結構的變化,已使工農業(yè)等物質生產部門在社會總勞動中所占的比重日趨減少,而商業(yè)、金融業(yè)以及各種為生產服務和為生活服務的部門即第三產業(yè)所占的比重則日趨增大。任何社會科學理論,包括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都應隨著社會經濟實踐的發(fā)展而有所發(fā)展,不能凝固化,一成不變。勞動價值論研究有如下的新進展。

            第一,勞動主體隊伍的多元性。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所研究的勞動主體,主要是私有制下的商品生產者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雇傭工人。在現代市場經濟下,勞動價值論研究的勞動主體對象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對象有很大的不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既有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主體,也有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主體,還有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提供中介服務的勞動主體。多元結構的勞動主體成為研究者的關注對象。

            第二,生產性勞動范疇的廣泛性。馬克思曾依據不同的標準,對勞動范疇進行了一系列區(qū)分。但他把自己研究、考察的重點放在物質生產部門,這也是當時的條件所限定的。在當代市場經濟中,金融、保險、通訊等服務業(yè)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重越來越高。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已把生產性勞動的范疇擴大到那些為物質生產者生活服務的,并通過市場進行交換的勞動上。

            第三,勞動價值量的計算具有復雜性。當代科技在生產中廣泛運用,使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在生產過程中所占的比重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在工業(yè)經濟時代,馬克思以簡單勞動時間作為衡量商品價值的尺度,而將復雜勞動看成多倍的簡單勞動。在知識經濟時代,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傳統(tǒng)的比例結構被倒過來了。商品價值形成中復雜勞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第4篇: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意義范文

        [關鍵詞]勞動價值論;商品價值;二重性

        勞動價值論是最基本的理論,是的核心基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始終堅信:只有生產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和社會財富。研究勞動價值論,發(fā)展我國的市場經濟,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廣大人民的利益,做到以人為本。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fā)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貧富差距問題、收入公平問題、消費價值觀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因此需深入學習和研究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掌握它的理論精髓,可以更好的幫助人們解決市場經濟發(fā)展中產生的新問題、出現的新矛盾,從而更好的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

        (一)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這兩個基本的屬性。

        1、商品的使用價值

        商品有自己獨立的屬性,以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每一種有用的物品,都可以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來考察。商品具有使用價值是因為商品對人們有用,具有有用性,但這種屬性并不是脫離了商品本身而存在,它是由商品本身的性質來決定的,把商品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的這種屬性,稱為商品的使用價值。同一個商品,具有多種屬性和多種用途;商品的種類不同,自然屬性不同,商品的使用價值也不同。

        2、商品的交換價值和價值

        交換價值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相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這個比例隨著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商品的交換價值是一個共同的等同的東西的表現形式。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夠進行交換,是因為各類商品中有一種共同的東西,這種東西是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卻真實的存在著。一切商品不管它的使用價值如何的有差別,它們都是人類勞動的產物,因為它們具有不同的質,所以需要交換,正因為商品和商品之間具有共同的、相似的東西,所以它們能夠進行比較,按一定的比例進行交換。商品之間能夠進行交換,因為它們具有價值,而交換價值只是商品價值的外在表現形式。

        (二)勞動的二重性

        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勞動的性質的不同決定了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在商品的生產中,勞動具有兩個屬性:具體的勞動和抽象的勞動。

        1、具體勞動

        具體勞動是指在某種特定的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千差萬別的勞動。由于具體勞動的形式不同,因此引起了社會的多種分工。具體勞動通過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出來,人類要獲得生存和發(fā)展,就必須從事各種勞動,并且只有具體的勞動和自然資源相互結合,商品的使用價值才能夠被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具體勞動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

        2、抽象勞動

        商品生產過程中所付出的勞動,是人類的勞動力(如腦力、體力、神經等)的消耗,將各種不同形式的勞動去掉,剩下的均是最普通的、一般的人類勞動,這種抽去了具體形式的最一般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因此人的生產勞動是創(chuàng)造商品價值的源泉。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都屬于商品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只是他們的存在形式不同。

        (三)商品的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量即商品價值的大小。商品本身具有價值,是由于商品中凝結了人類勞動,即抽象的勞動對象化在商品內部,勞動本身的量是用持續(xù)的勞動時間來計量的,而勞動時間則是用一定的時間單位如小時、工作天數等來計算。生產單個商品耗費的勞動時間越短,其價值量越小。所以單個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例變化,商品的價值量與經濟發(fā)展的程度、工人的技術熟練程度,科技發(fā)展水平等因素息息相關。

        (四)價值轉化為價格

        在商品的生產過程中,商品的價值才能得以形成,若價值轉化價格,商品必須拿到市場上參與交換,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商品流通。在市場所看到的商品的價格只是價值的外在表現形式,價格的多少反映了商品價值的大小,在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下,商品的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總的來說,它們是一致的。價值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這種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所掩蓋。

        (五)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

        商品的拜物教是指在商品經濟關系和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勞動產品在人們面前表現出來的神秘屬性,商品作為一種勞動產品,由于價值量運動規(guī)律的客觀強制力在交換中不以商品交換者的個人意志力為轉移,就造成物的運動支配了人的幻覺。而在非商品生產社會,商品的拜物教是不可能存在的。

        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重大現實意義

        勞動價值理論是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依據。以勞動價值理為根基的價值規(guī)律可以調節(jié)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它能夠作用于經濟運動的整個過程,不僅作用于微觀經濟,同時還作用于宏觀經濟,因此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對我國經濟的建設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一)堅持和發(fā)展勞動價值論,有利于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

        勞動價值論所包含的價值規(guī)律能夠自發(fā)的調節(jié)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價值量是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按照本身的價值量在市場中進行等價交換,只有個別商品耗費的勞動時間低于生產商品的平均勞動時間時,商品生產者才能獲得高額利潤,因此商品生產者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在市場機制和利益的驅動下,將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加強勞動管理,生產出更好的商品參與競爭,這樣,社會的使用價值不僅增加了,而且增加了整個社會的總價值,即增加了社會的總財富,從而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快速的發(fā)展。

        (二)堅持和發(fā)展勞動價值論有利于保持社會穩(wěn)定,實現社會和諧。

        目前存在的問題就是貧富差距增大的問題,這個問題急需解決。公民的貧富差距過大,一部分貧困人口必然會對當前的社會不滿,不利于整體社會穩(wěn)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始終認為“只有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財富”的觀點,因此需要深入學習和研究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利用這一理論指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合理的調節(jié)公民的收入分配問題,縮小貧富差距,處理好各社會階層的關系,保證社會穩(wěn)定,才能更好的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

        (三)堅持和發(fā)展勞動價值論有利于使我國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發(fā)展速度較快,人民過上了富裕的生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年輕人的價值觀出現了問題,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炫富”、“拼爹”、“仇富”、“啃老”等社會現象頻繁發(fā)生,部分年輕人蔑視勞動,不通過自己的誠實勞動獲得財富,而是追求享樂主義、過著奢侈的生活。這些社會現象明顯與勞動價值論的“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相背離,因此需要加強學習和研究勞動價值論,使我國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僅僅是一種理論,它還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始終堅信: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財富;只有通過辛勤的勞動,才能收獲幸福。堅持學習和研究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可以培養(yǎng)我國的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可以調節(jié)我國公民的工資收入,縮小貧富差距,保證社會的穩(wěn)定,可以刺激企業(yè)生產者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從而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付玉,張琛麟.簡論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學說[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4(2):273.

        [3]郭大俊,思B.科學的實踐觀的形成與馬克思主x理論的創(chuàng)立[J].理論學刊,2014(3):19-23.

        第5篇: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意義范文

        關鍵詞:價值;經濟;發(fā)展;意義;馬克思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122-02

        通過對商品關系的深刻分析,馬克思闡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及其相互關系、價值的質和量的規(guī)定性及其變化規(guī)律、價值形式的發(fā)展和貨幣的起源、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guī)律及其作用,形成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chuàng)立至今,已經過去了一百五十多年,經濟社會與人類勞動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作為揭示商品內在矛盾的科學理論,它所揭示的市場經濟規(guī)律是指導我們認識和解決現實經濟中出現的新問題的指針。但由于在當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過程中而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使勞動價值論成為人們近年來討論的熱點。因此要深入學習和研究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全面把握它的主要觀點,了解其重要現實意義,并使它在指導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得到豐富和發(fā)展。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主要觀點

        (一)使用價值與價值

        馬克思從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分析了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內在聯系,指出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人的具體勞動和物質資料是形成使用價值財富的源泉;人類的抽象勞動則是形成價值財富的唯一源泉;勞動者的一定體力和腦力的凝結則是構成價值的實體。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二)價值源泉

        人的生產勞動是創(chuàng)造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馬克思所說的生產勞動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產的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非體力勞動。而各種生產資料不是形成商品價值的源泉和實體,但卻是價值創(chuàng)造和形成的必要條件和物質基礎。

        (三)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所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商品價值量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和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四)價值轉化為價格

        價值的創(chuàng)造是在生產過程進行的,商品的價值轉化為商品的價格則必須要依靠市場,在流通過程中得以實現,從而使商品的本質形態(tài)轉化為現象形態(tài)。因此,就出現了價格與價值、現象與本質的不一致,甚至出現現象掩蓋本質的假象。價值的本質——物的外殼掩蓋下的人和人之間的經濟關系。

        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重要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促進經濟發(fā)展的源動力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認為,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超額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正比。因此,企業(yè)為了生存和發(fā)展,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在市場機制和利益驅動的作用下,必然會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加強勞動管理,提高勞動效率,以降低商品的個別價值,并按高于個別價值或按高于個別價值但低于社會價值的價格銷售商品,企業(yè)因此就會獲得超額價值,即“生產力特別高的勞動起了自乘的勞動的作用,或者說,在同樣的時間內,它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比同樣社會平均勞動要多”。這就會產生兩種效應:一是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加了社會的使用價值量;二是由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復雜勞動在社會總勞動中所占的比例增大,新的產業(yè)和新的部門不斷涌現,從而全社會的勞動總量不斷增大。其結果,不僅增加了社會的使用價值量,而且也增大了全社會的價值總量,即增加了社會財富,從而促進了經濟發(fā)展。

        (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確運行的指導作用

        根據價值規(guī)律原理,商品的生產者要想在市場中求得生存與發(fā)展,就必須使其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下轉126頁)(上接122頁)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同樣適用,這要求生產者要自覺地不斷改進技術,縮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產品數量和提高產品質量,進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又快又好地增長。按照價值轉化為價格的理論,商品的價值要轉化為價格則必須依靠市場,在流通過程中得于實現。所以,營造一個良好、有序的市場環(huán)境,對于企業(yè)生產的正常運行乃至整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一個良好、有序的市場環(huán)境應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在商品交換中充分體現價值規(guī)律,實行等價交換原則。二是有健全的各類商品和要素的市場,并形成了完備的市場體系。這也是現階段市場建設應遵循的目標。

        (三)解決發(fā)展過程中所出現的新問題的指導意義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也出現了一些社會問題:收入分配不公、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岐視社會弱勢群體及其勞動等。我們不能把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簡單地歸結于管理制度跟不上,深層次的原因是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導向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各界都熱衷于追捧西方經濟學,這難免在意識形態(tài)導向上出現偏離經濟學的危險,產生資產階級自由化及金錢萬能、蔑視勞動等思想。反思改革開放以來所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不難發(fā)現,其癥結在于淡化了的指導。為此,我們要繼續(xù)堅持的指導地位,要用的發(fā)展思路來解決這些問題,在意識形態(tài)上要重樹“勞動光榮”的觀念;在分配方式上堅持按勞分配,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通過各種政策措施縮小貧富差距,加大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通過立法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等等。力爭形成“尊重勞動、尊重創(chuàng)造、團結友愛”的社會環(huán)境,踏上共同富裕之路。

        三、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

        第6篇: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意義范文

        關鍵詞:廣義價值論 狹義價值論 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F0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6-022-02

        價值是誰創(chuàng)造的?這是一個古老而又經典的問題。圍繞這一問題以及在其基礎上展開的關于分配理論的爭論由來已久,一些人認為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所以在分配方面應該按勞分配;另一些人認為勞動只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一個要素,因此應當形成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分配理論。我們應當形成這樣的認識: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誰對誰錯,而在于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的主體性。廣義價值論與狹義價值論之爭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很好地認識這一問題的機會。

        一、廣義價值論與狹義價值論及相應分配理論的概念界定

        (一)廣義價值論及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的理論

        廣義價值論由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提出,在他的著作《從狹義價值論到廣義價值論》以及《按貢獻分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原則》等書中都有詳細的闡述。蔡繼明提出:“根據廣義價值論,各種生產要素都參與了價值創(chuàng)造?!眥1}也就是說,勞動不是價值的唯一來源,勞動降格為一個生產要素,同資本要素、土地要素一同創(chuàng)造了價值。價值理論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直接關系到分配理論,關系到不同利益主體的切身利益,有什么樣的價值理論就會有什么樣的分配理論與之對應。在廣義價值論的基礎上,蔡繼明教授與谷書堂教授共同提出了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理論?!八^按生產要素的貢獻分配,就是按生產要素在社會財富(即價值的創(chuàng)造)中所做的貢獻進行分配。”{2}這大體上也就是今天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的理論基礎。

        (二)狹義價值論及按勞分配理論

        當我們看到“狹義價值論”這個名字時,或許感到陌生,其實所謂“狹義”只不過是與“廣義”相對應的一種說法,狹義價值論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勞動價值論。勞動價值論即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理論,勞動不是一種生產要素,它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唯一源泉,但勞動并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3}。勞動具有二重性,具體勞動轉移生產資料的價值,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學者堅持的分配理論是按勞分配的理論,即勞動作是為衡量分配的唯一的標準。

        二、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辯論無解

        (一)來自廣義價值論的各種質疑

        其實,所謂廣義價值論并不是什么新鮮的玩意兒,它只不過是200多年前法國人薩伊所提出的三位一體公式的一個翻版,但畢竟取了一個新鮮的名字,于是基于廣義價值論的學者拋出了種種觀點,并對堅持勞動價值論的學者提出了種種質疑。

        他們認為勞動價值論無任何邏輯一致性的證明,比如,蔡教授寫到“亞當?斯密曾以鹿和海貍的交換為例說明價值決定,認為,1只鹿之所以能和兩只海貍相交換,是因為捕獲1只鹿和捕獲2只海貍耗費了同量勞動,因此只有勞動才是價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確尺度?!钡牵R上指出,“上述價值決定于勞動時間的規(guī)律,只適用于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尚未發(fā)生之前的初期野蠻社會,而在土地私有制和資本積累產生以后的進步社會,價值就不是由勞動時間,而是由工資、地租和利潤這三種收入決定了。”{4}由此,蔡教授認為在斯密的價值體系不是二元的,它其實僅存在一種價值理論,即生產費用論,人們通常所認為的二元的價值論只是在不同的前提假設下對生產費用的不同規(guī)定。我們通常認為亞當?斯密是相對較早地提出勞動價值論的,但是廣義價值論者否認了斯密在研究之初對于勞動價值論的認可,以此否認勞動價值論在斯密那里的存在。而從歷史的觀點與階級的觀點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問題。勞動價值論在亞當?斯密那里確實存在過,斯密之所以在價值理論上背離了他最初堅持的勞動價值論,無非是主體性在作怪。在斯密堅持勞動價值論的時候,他所從屬的資產階級還不是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他們還需要辛苦的勞動,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是無所事事的封建勢力,而為了論證資產階級存在的合理性,斯密才堅持勞動價值論。而當斯密所從屬的資產階級進過艱苦的斗爭終于在斯密的有生歲月了封建勢力,成為統(tǒng)治階級后,資產階級不再需要辛苦的勞動,他們終于有了可以使喚的階級――工人階級,于是為再次論證資產階級的合理性,斯密開始在價值理論上背離勞動價值論。因此,廣義價值論者拋出的這個置疑其實是主體性的問題。

        廣義價值論者又認為,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理論指的是功能性分配,也就是基于生產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權,把各個生產要素所創(chuàng)造的收益轉歸各個生產要素所有者。廣義價值論者認為這個要求是合情合理的。好一個“所有權”!談到所有權的問題,筆者不禁要問:那個被你們叫作勞動力的生產要素的所有權者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在誰那里?如果說資本所有者因其資本要素在財富創(chuàng)造中所作的貢獻而昂首向前,那么勞動者為何尾隨其后?因為勞動力并沒有參與分配,它只是進行了可憐的交換;因為工資從來就不是收入,它只是成本。勞動僅僅是資本家手里的一種生產要素,它從來都沒有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它僅僅是作為資本家購買到的一種生產要素而獲得了資本家所支付的成本價格。

        (二)主體性分析

        諸如上面的辯論有很多,但是無論有多少辯論,都會限于一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怪圈,都是無解的。作為一個勞動者,筆者是勞動價值論的堅持者與學習者,初次接觸廣義價值論時,試圖逐條地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回應《從狹義價值論到廣義價值論》那本書當中對勞動價值論的種種質疑。但后來發(fā)現,陷于這場無解的辯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雙方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有著不同的主體性,對利益問題當然會有不同的看法。

        “主體性”的問題就是“我是誰”的問題。我們每個人置身于這個社會當中,不管你承認與否,你都具有主體性與階級性,沒有人是公平的使者,尤其是那些自稱為是客觀公正的代表全人類利益的學者們更是如此。“迄今為止,政治經濟學的主體分別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以資產階級為主體,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勞動者為主體?!眥5}我們不應該流于誰對誰錯的表面現象,應該對不同觀點的提出者進行歸類,首先明確一個學者的主體性與階級歸屬,然后便可以明確他的觀點的立場,他是為誰說話的。我們對現在的政治經濟學者可以大體分為兩類,代表資本所有者階級的學者,與代表勞動人民利益的學者。顯然,當雙方處于不同階級主體辯論階級主體利益時,辯論是毫無意義的,問題不在于誰對,而在于你是誰。

        三、走出辯論本身,接受理論與現實的考驗

        (一)強者為王

        我們說不同主題之間就主體利益的辯論是無意義的,那么在歷史的長河中究竟誰主沉???強者為王!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個社會在物質力量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在精神上也占統(tǒng)治地位”,也就是說一個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文化就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人的文化。是資本家還是勞動者最終能夠掌握利益分配的話語權與主導權,這要看哪個階級最終掌握了物質力量。中國歷史上的“鹽鐵論戰(zhà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談到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我們很自然地會想到“重農抑商”,農為本、商為末,但重農抑商的政策不是中國古代從來就有的,中國在封建領主制時期的周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曾經有過發(fā)達的商品經濟,《周易》中有大量的關于商業(yè)活動的記載,春秋時的齊國,以發(fā)達的商業(yè)而稱霸一時,戰(zhàn)國時更是涌現了諸如范蠡、呂不韋等為代表的大商人。但中國的商品經濟卻在進入集權官僚制社會之后經歷了與西歐的商品經濟完全不同的命運,西歐的封建貴族們只看到了商業(yè)的發(fā)展會給他們帶來金銀財寶,而忽略了與這些金銀財寶一起成長起來的另一個與之相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于是,在西歐商業(yè)資本發(fā)展成了產業(yè)資本,資產階級桎梏他們的封建勢力而成為統(tǒng)治階級。但情況在中國古代卻截然不同,封建勢力害怕大商賈威脅自己的統(tǒng)治,于是,重農抑商這一基本國策,在秦統(tǒng)一后大體確立。漢昭帝始元六年,由霍光組織召開了一次討論國家現行政策的辯論大會,也就是“鹽鐵會議”,“會議上,桑弘羊的重商主義與重農抑商主義就鹽鐵專賣與農商關系展開一場大辯論。辯論結果是霍光一派獲勝,這同時也是儒家道統(tǒng)的勝利。至此以后,重商思想很少再有人提及,重農抑商作為基本國策由此確立。”{6}為什么以霍光一派為代表的重農抑商主義會贏得那場辯論的勝利,當時的封建領主的勢力已經由于井田制的瓦解以及各種分權政策而被極大地削弱了,他們在社會當中不是物質力量的統(tǒng)治者。

        (二)資本主義經濟學在理論上與現實上的沒落

        那么回到我們這場關于廣義價值論與狹義價值論之爭,既然辯論本身已經沒有意義,那么在辯論之外,究竟哪個階級主體會最終勝利?我們要回到歷史的發(fā)展趨勢中去一探究竟。

        以辯護論為方法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生命已經漸趨終結。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辯護論的方法是建立在“經濟人”的假設之上的,經濟活動中的每個人都能夠充分地利用信息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每個人在獲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時也能夠有效地利他。我們說利他源于利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利己不見得能夠利他,利己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道德的淪喪,因此個體的理性不等于總體的理性,你根本就感受不到看不見的手,因為它真的不存在。辯護論的方法還“將現行資本主義制度規(guī)定為自然規(guī)律的表現,是天然合理的社會制度,是人的自私本性的集中體現,也是實現個人私利的唯一的社會形式?!眥7}從這一點上來看,資本主義經濟學家未免太過于確定與絕對化了,那種宣稱資本主義制度是人類社會的終結制度的論斷是極其露骨的辯護。辯護論的方法留于現象描述的方法,不探討本質規(guī)定,在西方經濟學的教科書中,我們看到他們把經濟體系分為微觀與宏觀兩個部分,有的加進中觀部分,但都是孤立地看問題的方法,看不到個體與總體的聯系,沒有聯系也就掩蓋了矛盾。他們分析生產就是生產,分析消費就是消費。辯護論的方法還片面強調數學化,認為應用數學的復雜程度是檢驗理論是否有深度的一種重要的標準。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現在這種傾向在中國的經濟學界已經越來越明顯。剛剛高中畢業(yè)的中國學生,他們因為還未步入社會而不了解中國的現實情況,他們當中有的人有出國學習的機會,在國外刻苦的學習使他們中的部分人掌握了高深的金融工程,但作為學生,就像不了解中國的情況一樣,他們同樣不了解國外的情況。他們當中有的人畢業(yè)后回國工作,用的就是在國外學會的數學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這種在不了解國情的情況下的置空的理論是解決不了中國的現實問題的。辯護論的另一個特點是庸俗的實用主義,之所以稱之為庸俗,是因為它為追逐創(chuàng)造財富這種有用性而不擇手段。

        資本主義的沒落是資本的沒落。資本曾經作為財富增長的手段,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在那個時候,資本與人具有同一性。但是今天,當資本越來越投向既存收入,而不是投向新增收入時,資本是不顧勞動者而在虛擬經濟領域牟利,資本的增長與國民財富的增長不一致了。于是,當資本總體脫勞動時,資本不再同一于人。它已經再無合理性而言了。{8}

        (三)社會主義經濟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社會主義不是忽略個體,而是要實現每個個體的充分發(fā)展,它是同一于人類的勞動價值論以及按勞分配的理論應該成為勞動者的理論,這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學的發(fā)展走過了許多彎路。如果說資本主義經濟學因辯護論的方法而走向沒落,那么社會主義經濟學的朝陽還沒有出現。在很多打著社會主義經濟學的旗號名下提出的理論充斥著不合理的因素。但這一切的不足不等于說社會主義經濟學沒有前途,恰恰相反,社會主義經濟學代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方向,但它必須明確主體性、革新方法、發(fā)展理論。代表勞動者利益的經濟理論必然成為社會上的主導文化。

        注釋:

        {1}蔡繼明.比較利益說與廣義價值論.南開經濟研究,1987(1);蔡繼明.從狹義價值論到廣義價值論.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

        {2}谷書堂,蔡繼明.按貢獻分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原則.經濟學家,1989(2);蔡繼明.從按勞分配到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人民出版社,2008

        {3}馬克思.資本論.人民出版社,2008

        {4}蔡繼明.從狹義價值論到廣義價值論.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

        {5}劉永佶.政治經濟學大綱.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6}劉永佶.政治經濟學大綱.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7}劉永佶.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教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8}馬淮.虛擬經濟運行分析.新華出版社,2014

        第7篇: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意義范文

        [論文摘要]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創(chuàng)含義出發(fā),論證了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底線是“價值創(chuàng)造一元論”,墓本任務是深入研究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性質。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創(chuàng)含義

        勞動價值論是指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理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價值論的合理內容,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chuàng)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二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三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二、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必要性

        (一)馬克思創(chuàng)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與現時代存在巨大的差別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于130多年前工業(yè)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態(tài)、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當今有著巨大的差別。因此,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脫離對那個特定時代特點的分析,概括地講,馬克思創(chuàng)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如下。

        第一,勞動形態(tài)主要表現為體力勞動。工業(yè)化初期,社會生產主要集中在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相對較小,勞動形態(tài)主要表現為工場手工業(yè)和機器大工業(yè)生產中的體力勞動。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雖然馬克思也涉及到對非物質生產領域(服務貿易行業(yè))的分析,但由于當時這些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響力微乎其微,所以當馬克思在談到服務貿易時說:“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勞動過程的知識含量不高。工業(yè)化初期知識、科學、技術不夠發(fā)達,勞動過程的腦力支出、知識含量不高,簡單的、以體力支出為主的、按時間計算的勞動是主要的勞動形式。因此,馬克思還不可能對科技創(chuàng)新勞動在創(chuàng)造價值中的獨特作用加以系統(tǒng)論述。

        第三,指揮、管理勞動還不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形態(tài)。工業(yè)化初期,隨著產業(yè)革命和生產力發(fā)展,一邊是資產者財富的積累,另一邊是無產者貧困的加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chuàng)立之初,面對的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銳斗爭,勞動價值論創(chuàng)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會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當時,指揮、管理主要還是資本家的職能,而資本家行使指揮、管理的職能與剝削目的是結合在一起的,而絕大部分勞動者是被指揮、被管理、被剝削的。因此,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揮、管理勞動作為創(chuàng)造價值的獨立勞動形態(tài)來研究。

        (二)當代勞動特征的變化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提出了挑戰(zhàn)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新情況、新問題涌現出來,社會勞動出現了許多新特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了新的實踐土壤。但是,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創(chuàng)含義,服務性勞動、科學研究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經營管理勞動,由于都不直接創(chuàng)造物質產品,都不創(chuàng)造價值。這一原創(chuàng)含義,與現實經濟活動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遇到了一系列挑戰(zhàn)。

        第一,服務性勞動。第三產業(yè)又被稱為服務業(yè),在第三產業(yè)從事的勞動可稱為服務性勞動。第三產業(yè)問題,是馬克思創(chuàng)立勞動價值論時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經濟現象。第三產業(yè)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的迅速發(fā)展,則是馬克思未曾預料到的經濟現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程度已成為一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據統(tǒng)計,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和亞洲的一些新興國家,第三產業(yè)產值所占的比重已達60%}70%。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yè)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產業(yè)對GDP的貢獻率大大提高,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產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向理論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服務性勞動是否是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是否都創(chuàng)造價值?

        第二,科學研究勞動。當代世界科學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特別是在進人知識經濟、新經濟時代更是如此??蒲腥瞬诺亩嗌俸退降母叩汀⒖萍紕?chuàng)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對生產的裝備應用程度和在經濟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大小的重要因素??茖W研究工作作為勞動的重要形式,在生產經營中通過提高已有產品的生產效率或發(fā)明出新的產品,可以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社會財富,使全社會的商品價值總量大大增加。如果堅持認為所有科學研究方面的勞動都不創(chuàng)造價值,就會嚴重壓抑和打擊這些人員的積極性。

        第三,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與當時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相適應,馬克思重在研究和論述物質生產勞動。馬克思也提過“精神生產力”這一概念,但沒有進一步研究和論述?,F代經濟條件下,人們物質生活的消費得到了較大的滿足,消費結構從溫飽型向發(fā)展型和享受型轉變,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滿足和享受,精神產品的生產部門得到很大發(fā)展,也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生產任務,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精神勞動是一種艱辛的、探索性的復雜勞動,它創(chuàng)造了精神產品,而這種精神產品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對于作為發(fā)展中的社會主義中國來說,應當把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作為重要的課題來研究和探討。

        第四,經營管理勞動。隨著社會分工的發(fā)展,生產范圍擴大,產品日益精細、豐富,就越來越需要科學的組織與管理,經營管理勞動對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特別是在現代高科技時代,對管理的要求更高,現代經濟社會的管理者,必須具備專門化的知識儲備。同普通工人的簡單勞動相比,管理活動是管理人員從事的復雜勞動,管理勞動不是一般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而是高級的腦力勞動。因此管理勞動不僅創(chuàng)造價值,而且隨著社會進步,其創(chuàng)造的價值會遠遠高于普通勞動者的勞動。

        三、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現實可行性

        (一)勞動價值論中的經濟范疇會隨著現實的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馬克思同歷史上的經濟學家,特別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在方法論上的重要分水嶺在于:馬克思認為,經濟范疇是經濟現實關系的科學抽象,而隨著經濟的現實關系的變化,經濟范疇也應當相應發(fā)生變化。馬克思指出,從方法論的角度看,經濟生活、社會經濟結構、生產方式都不是“結晶體”,而是一個“變化的機體”。因而,人們認識社會生產方式和經濟變化規(guī)律的范疇,也不是永恒的,而是處在不斷變化發(fā)展和否定的過程中。有些經濟范疇的內涵,會隨著經濟現實的變化不斷更新其內容和性質,有些經濟范疇只說明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現象,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實質上它已不再適用,這時它只會作為人們認識經濟現象的歷史痕跡保留下來,而一些新的經濟范疇會代替舊的經濟范疇。

        馬克思創(chuàng)立勞動價值論是立足于商品經濟社會的,勞動價值論是對商品經濟現實關系的一種理論反映。沒有商品經濟社會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勞動價值論。我們應該看到,商品經濟發(fā)展的歷史是長期的、有階段性的,這一發(fā)展過程必然決定著勞動價值論要隨著歷史發(fā)展不斷地向前推進。所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隨著實踐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的科學體系,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對商品經濟現實關系的一種確切反映,是科學體系發(fā)展的必然途徑。

        (二)馬克思為勞動價值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留下了廣闊的理論空間

        馬克思有關生產勞動的論述對我們有很重要的啟示,為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留下了廣闊的理論空間。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彼又f,“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馬克思指出,“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xié)作性質的發(fā)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馬克思又同時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他實質上是剩余價值的生產。”上面論述表明:馬克思關于生產勞動范疇的內涵也是隨其研究間題的發(fā)展而不斷擴大的,生產勞動這一概念的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在社會化大生產總體勞動中,生產勞動的范圍不只是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還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動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這種區(qū)分本身,……即同勞動獨有的特殊性毫無關系,也同勞動的這種特殊性借以體現的特殊使用價值毫無關系。”馬克思在考察服務勞動時,曾明確指出,服務是“以勞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和一定的交換價值。在今天社會主義條件下,隨著第三產業(yè)的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含義也應當有所發(fā)展和變化,必須探討和重新認識服務性勞動在價值創(chuàng)造中的作用。

        (三)我國學術界的五次爭論為勞動價值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建國以來的五十多年,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大范圍討論有五次,包括涉及“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規(guī)律”和“生產勞動”等勞動價值論基本內容的前三次討論,以及20世紀90年代初期關于“價值創(chuàng)造源泉”間題、世紀之交由“深化勞動和勞動價值論認識”再掀熱潮的后兩次討論。

        我國經濟學界關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五十年間的五次討論,留給人們的思考和關注是深刻雋永而又經久不息的??偟膩碚f,盡管每次爭論的主題不完全相同,但爭論發(fā)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尊崇科學指導思想的基礎上,跟隨時代的變化,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取得的成就來看,勞動外延的擴大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第三產業(yè)的勞動是否創(chuàng)造價值,科技人員的勞動是否創(chuàng)造價值,企業(yè)主的勞動是否也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一面,這些間題從馬克思的有關社會勞動和管理勞動的二重性的論述中都可以找到支持的證據。而且從邏輯的推演和歷史演進的角度,這些勞動成為價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構成問題。幾十年來關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爭論取得的重大進展,為“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指明了方向,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理論財富,為創(chuàng)新勞動價值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四、對“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展望

        (一)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底線是“價值創(chuàng)造一元論”

        馬克思主張勞動價值論,但間題是,如何理解勞動?如果把勞動理解成活勞動,那么就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一元論;但如果把勞動理解成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總和,那么勞動價值論實際上等同于多元價值論。物化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觀點與其說是在捍衛(wèi)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如說是否定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因為馬克思明確講過機器不創(chuàng)造價值,再者,如果說物化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我們該怎么理解馬克思對要素價值論的批判?馬克思創(chuàng)立勞動價值論的目的,不在于研究怎樣促進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生產,而在于揭示商品的社會屬性,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于揭示剩余價值的源泉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內在矛盾。從這一目的出發(fā),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必然是一種活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價值創(chuàng)造一元論”,否則,如果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也創(chuàng)造價值,就無法揭示商品交換關系的本質:人與人之間勞動的交換,也無法揭示剩余價值的源泉和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對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超過其自身價值以上的價值的無償占有。如此一來,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就失去了科學的基礎,從而陷人“破產”的境地。

        堅持價值創(chuàng)造的“一元論”,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區(qū)別于其他價值理論的根本界限所在,也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科學性最突出的體現。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堅持“活勞動價值一元論”,也就是說堅持活勞動是價值的惟一源泉,是發(fā)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前提,否則,就是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否定,而不是發(fā)展?!皟r值創(chuàng)造一元論”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理論立場,也是我們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底線。

        第8篇: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意義范文

        論文摘要:勞動價值論問世以來,經過兩次重大發(fā)展:第一次是馬克思在自由資本主義條件下對古典經濟學創(chuàng)立的勞動價值論進行發(fā)展;第二次是當今經濟理論工作者對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科學勞動價值論進行發(fā)展。.回顧當年古典經濟學不能解決兩大難題而陷入絕境,以及馬克思對這兩大難題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使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得以新生和重大發(fā)展,可以從中受到眾多啟迪和教益,對當前我們深化對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科學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和研究,進而把這一理論繼續(xù)推向前進,無疑是很有意義的。

        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在理論上最主要的功績,在于這個學派的理論家們在探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規(guī)律時,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這一理論最初是由威廉·配第提出,在亞當·斯密那里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爾后,大衛(wèi)·李嘉圖對這一理論作了最為透徹的表述和發(fā)揮。然而,古典經濟學的最杰出代表大衛(wèi)·李嘉圖及其擁護者始終沒有能夠解決面臨的以下兩大難題:第一,雇傭勞動與資本按等價原則進行交換,資本家不可能獲得剩余價值;但實際情況正好相反,這種交換的結果,資本家獲得了剩余價值。第二,在不同生產部門中投人等量資本,使用不等量活勞動,生產不相等的剩余價值,從而分別獲得不相等的利潤;但實際情況正好相反,不同部門的等量投資,不論使用多少活勞動,總會在相同的時間內獲取大體相等的利潤。這兩個難題不能得到解決,使古典經濟學陷人絕境?!皬倪@種絕境中找到出路的那個人就是卡爾·馬克思?!?克思在古典經濟學創(chuàng)立的勞動價值論基礎之上,從經濟發(fā)展的現實出發(fā),科學地解決了古典經濟學不能解決的上述兩大難題,使古典經濟學創(chuàng)立的勞動價值論獲得新生和進一步發(fā)展。

        之所以古典經濟學解決不了第一個難題,是因為這個學派的理論家們的資產階級立場和世界觀,決定了他們實際上具有一種本能,懂得過于深人研究剩余價值來源這個爆炸性的問題是非常危險的,致使他們誰都沒有能夠科學地揭示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間題。由此,他們只能始終把工人向資本家出售的商品歸結為“勞動”。在他們看來,這種“勞動”的價值,取決于“勞動”的生產費用,即工人及其家屬必需生活資料的貨幣,比如3馬克,資本家借此讓工人一天勞動12小時,又假定機器、設備磨損和原料、燃料消耗等費用為21馬克,其產品售價為27馬克,即比全部開支的費用多3馬克。由于27馬克中的21馬克在工人開始勞動以前就已存在,剩下的6馬克是工人的勞動加到原料上去的。這樣一來,工人的12小時勞動創(chuàng)造了6馬克的新價值。而工人勞動了12小時,他當作等價物得到的卻是6小時勞動的產品。因此,或者工人的勞動有兩種價值,其中一個比另一個大一倍,或者是12等于6。兩種結論都是極其荒謬的。這兩種極其荒謬的結論,根源于把工人向資本家出售的商品歸結為勞動。恩格斯指出:“不管我們怎樣掙扎,要我們還是講勞動的買賣和勞動的價值,我們就不能夠擺脫這種矛盾。經濟學家的情況就是這樣。古典經濟學的最后一個分支—李嘉圖學派,多半是由于不能解決這個矛盾而遭到了破產?!睂嶋H上,資本家所購買的并不是6小時的勞動力使用權,而是一個工作日即12小時的勞動力使用權,勞動力的日價值只費半個工作日,而勞動力卻根據勞資雙方達成的協(xié)議為資本家支配一整天(12小時),即增值了6小時價值??梢?,勞動力的價值和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兩個不同的量。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時,正是看中了這個價值差額。這個價值差額即剩余價值,便是資本家希望勞動提供獨特服務的產物。勞動力其所以能提供這種獨特服務,正是因為勞動力商品具有獨特的使用價值,即它是價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價值的源泉。馬克思獨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勞動力商品理論,一方面論證了雇傭勞動與資本之間是按等價原則進行交換的,同時又闡明了勞動力商品特殊的使用價值能夠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價值,使資本家獲得了剩余價值或利潤,從而使導致古典經濟學破產的第一個難題,即資本與勞動交換和利潤的產生難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李嘉圖上述的價值,其實是生產價格。這是因為,其中不僅包括工資預付及其平均利潤,也包括固定資本投資及其平均利潤。李嘉圖不能區(qū)分剩余價值的純粹形式同剩余價值的具體形式,把二者相混淆,這就決定了他不懂得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自然不了解價值與生產價格的區(qū)別,不理解價值因何和為何轉化為生產價格,這就決定了他始終堅持的勞動決定價值的原理不能自圓其說。李嘉圖本人也不滿意自己的這種解釋而動搖,致使他有時想改為商品的價值由兩種原因來調節(jié);一是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二是生產商品所投資本可獲得的利潤總數。這樣做也會導致他一貫堅持的價值源泉上的勞動一元論原理的終結,所以他沒有這樣做。這就使李嘉圖陷人難以解決的困境之中。

        在馬克思看來,作為預付可變資本的增值額,即商品價值超過生產成本的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創(chuàng)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那部分價值。但在觀念上把它看作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時.就取得了利潤這個轉化形式。剩余價值和利潤實際上是一回事,數量上也相等,商品按生產成本加剩余價值出售.就是按生產成本加利潤出售,亦即按商品的價值出售。而剩余價值只是對預付可變資本而言的.是預付可變資本的增殖額,剩余價值與預付可變資本的比率則是剩余價值率。如果社會各部門的剩余價值率相同,資本有機構成不同和資本周轉速度不同的各部門,便會出現利潤率的差別。在資本有機構成低、資本周轉速度快的部門,一定時間內所雇傭的工人生產的剩余價值多,其利潤率高;相反,在資本有機構成高、資本周轉速度慢的部門,在相同時間內同量雇傭工人生產的剩余價值少,其利潤率低。這是自由競爭尚未占據統(tǒng)治地位、資本在各部門中不能自由轉移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的現實。

        當自由競爭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統(tǒng)治地位之后,資本在各部門之間能夠自由轉移,情況就不同了。為了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資本便紛紛投向原來利潤率較高的部門,造成這些部門生產規(guī)模不斷擴大,產量不斷增多,致使所生產的商品在市場上逐漸供過于求,價格不斷下跌,從而利潤率下降;相反,原來利潤率較低的部門.因資本紛紛撤出,生產規(guī)??s減,產量不斷減少,致使所生產的商品在市場上逐漸供不應求,價格不斷上升,從而利潤率上升。隨著資本的轉移和價格的漲落繼續(xù)進行,各部門利潤率便大體上趨于平均,有差別的利潤率便轉化為大體相同的平均利潤率。在利潤率平均化條件下,各部門的等量投資可以獲得等量利潤,即平均利潤。于是,各部門所生產的商品,不再按價值而按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即生產價格出售。換句話說,由于利潤率平均化,價值轉形為生產價格。

        在商品按生產價格出售的情況下,社會各生產部門按等量投資獲得等量利潤的原則分享剩余價值:一些部門獲得的剩余價值多于所生產剩余價值;另一些部門獲得的剩余價值少于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這只是自由競爭占統(tǒng)治地位的條件下剩余價值在各個部門之間重新分割的結果。在剩余價值在各部門之間重新分割的場合,社會商品的總生產價格仍然等于總價值,出售各種商品所獲平均利潤總量仍然等于剩余價值總量。這樣,各部門的等量投資,使用不等量勞動,生產不等量剩余價值與等量投資獲得等量利潤的難題,也就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回顧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不可避免地陷人破產境地和馬克思使之得以新生和進一步發(fā)展的過程,對于當前我們深化認識和研究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科學勞動價值論來講,無論在研究思路方面還是在研究方法方面,都能使我們至少能得到下列重要的啟示。

        首先,在研究思路方面的啟示。

        一是經濟理論不能正確反映經濟實踐,常常是因為新的經濟實踐發(fā)生變化所致,因而不能將原本是科學的經濟理論輕率地予以拋棄。經濟理論應該而且必須正確反映一定經濟實踐,能否正確反映一定的經濟實踐,是判斷經濟理論科學與否的唯一標準。古典經濟學所處的時代,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種商品大體上按各自的價值出售,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正是這一經濟實踐的正確反應。然而,當社會經濟生活中自由競爭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之后,各種商品不再按價值而是按生產價格出售了。在各種商品按生產價格出售的場合,社會各部門的等量投資,使用不等量勞動,能夠獲得相等利潤。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就不能正確解釋這一經濟實踐了。 二是面臨原有的經濟理論難以正確反映發(fā)展了的經濟實踐,決不能企圖保全原有的經濟理論。李嘉圖面對自己一貫堅持的勞動價值論不能正確說明發(fā)展了的經濟實踐,基本上能夠正確堅持唯物主義立場,正視二者之間存在的矛盾,從不認為發(fā)展了的經濟實踐“違背”了自己堅持的經濟理論,進而去抱怨和斥責經濟實踐,從而企圖使發(fā)展了的經濟實踐與自己原有的經濟理論永遠相適應,而是有時候正確地設想按發(fā)展了的經濟實踐去“修正”自己始終堅持的勞動價值論。他擔心自己的整個理論大廈傾覆時,未能對勞動價值論進行“修正”,但也不斥責經濟實踐“違背”、“破壞”了自己的理論。但是,他最終仍然把商品按生產價格出售的’‘通例”當作“例外”,還是企圖勾銷原有的經濟理論與發(fā)展了的經濟實踐的矛盾,以保全原有的勞動價值論。這樣做的結果,原有的勞動價值論非但沒有得到保全,相反,等于宣布了原有的勞動價值論解釋不了發(fā)展了的經濟實踐而終結。馬克思認定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具有科學性,著力于保護人類文明創(chuàng)造的這一寶貴精神遺產,但是他沒有無視發(fā)展了的客觀經濟實踐,恰好相反,他堅定地站在徹底的唯物主義立場上,承認商品按生產價格出售取代按價值出售,是一種不依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承認等量投資獲得等量利潤不是“例外”而是“通例”。他指出這種“通例”是社會經濟發(fā)展到自由竟爭占統(tǒng)治地位的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或接近于它們的價值的交換,比那種按照它們的生產價格進行的交換,所要求的發(fā)展階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們的生產價格進行的交換,則需要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達到一定的高度?!痹谶@個基礎上,馬克思解決了古典經濟學不能解決的難題,拯救了人類文明創(chuàng)造的這一寶貴精神遺產。

        三是在發(fā)展了的經濟實踐面前,不能囿于原有的科學經濟理論,應該適時地把原有的科學經濟理論推向前進,以適應和指導發(fā)展了的經濟實踐。我們說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是具有科學性的經濟理論,僅僅因為它是自由竟爭占統(tǒng)治地位以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社會經濟實踐的正確反應和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一旦自由競爭在社會生活中占據統(tǒng)治地位,商品的價值形變?yōu)樯a價格,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就不能正確地反映和指導發(fā)展了的經濟實踐,這就決定了經濟理論必須隨著經濟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李嘉圖有時想隨著經濟實踐的發(fā)展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修正”自己始終堅持的勞動價值論,但這種理論創(chuàng)新的火花因為擔心動搖自己的全部理論的根基而熄滅。于是,只好把發(fā)展了的經濟實踐當作“例外”,而不去發(fā)展原有的勞動價值論。這就使原有的勞動價值論不是發(fā)展了的經濟實踐的反應,自然不能成為新的經濟實踐的理論指導,自然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從而不可避免歸于破產。而馬克思在發(fā)展了的實踐面前,不囿于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原有的正確結論,深刻地揭示了經濟實踐的發(fā)展帶來的商品價值的形變而獨創(chuàng)了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使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得以新生并得到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使科學勞動價值論成為新的社會經濟實踐的正確反應和科學的理論指導。

        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啟示。

        一是找準經濟實踐的重大變化造成原有勞動價值論尚不能給予科學說明的理論難題。任何一個真正的經濟理論工作者,特別是某一重大經濟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或擁護者,都必須十分關注不斷發(fā)展的經濟實踐及其對自己創(chuàng)立和擁護的經濟理論的影響,找準自己創(chuàng)立和擁護的經濟理論在經濟實踐發(fā)生重大變化時面臨的困惑和難題,這是自己創(chuàng)立的或擁護的經濟理論不斷完善和發(fā)展、永遠保持其科學性和生命力的基本前提。李嘉圖及其擁護者們雖然未能解決面臨的兩大難題,但他們卻在反對者的攻擊過程中,通過自己的研究,準確地找到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面臨的難題,這是應該肯定的。馬克思雖然對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性給予了高度贊賞,但這一理論不可避免存在的諸多問題特別是導致其破產的兩大難題,他也是承認、找到和找準了的。他指出:“關于李嘉圖學派的全部敘述表明,這個學派的解體是在這樣兩點上:(1)資本和勞動之間按照價值規(guī)律交換。(2)一般利潤率的形成。把剩余價值和利潤等同起來,不理解價值和費用價格的關系?!?。如果不能準確地找到這一理論面臨的難題,其結果就不可能有這一理論面臨的解決.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就不可能有新生,科學勞動價值論就不可能創(chuàng)立。

        二是拓寬原有勞動價值論的研究視野和理論內容口李嘉圖及其擁護者之所以不能解決面臨的兩大難題,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研究視野始終局限在原有勞動價值論的理論體系范圍,簡單搬運原有勞動價值論的若干觀點回答面臨的難題;而馬克思之所以能夠解決導致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破產的兩大難題,使之得以新生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在于他在解決這兩大難題時,并不是始終把研究的視野局限于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既有的理論體系之內,死死抱住這一理論既有內容不放,相反,他不斷地拓寬原有勞動價值論的研究視野,拓展原有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內容。

        在解決價值決定與不同部門中的等量投資獲得等量利潤的難題時,馬克思不是像李嘉圖及其擁護者們那樣,始終拘泥于各個部門價值的創(chuàng)造量與實現量一致、利潤的創(chuàng)造量與獲得量相等的見解,而是確信在新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雖然各種商品的價值量仍然由生產各種商品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各種商品中包含的剩余價值量是由各部門中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創(chuàng)造的,但價值量的實現因價值轉形為生產價格而發(fā)生重大變化,剩余價值在各部門中實現了重新分割或轉移,一些資本有機構成高、周轉快的部門多實現的剩余價值,正是另一些資本有機構成低、周轉慢的部門少實現的剩余價值。馬克思在價值流通和價值分配方面突破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的原有見解。把勞動價值論的內容拓寬到價值轉形和剩余價值的重新分割,拓展到商品總和以及價值和剩余價值總和去討論,古典經濟學面臨的第二大難題也就得到了科學的解決。

        第9篇: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意義范文

        關鍵詞:勞動使用價值論;快樂經濟學;基礎理論

        在當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立論的根據?,F在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是,重新建立一個能夠指導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并與原政治經濟學在價值觀上一脈相承的新經濟學。在新時代,新經濟學就應該是研究快樂的快樂經濟學。

        一、勞動使用價值論的提出及其內容

        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時,他是最先從商品的分析入手的,他揭示了商品的兩重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

        在分析勞動使用價值論基本內容前,我們必須概括一下馬克思對使用價值的有關論述。

        1.有人認為,馬克思不重視使用價值,對此,馬克思是堅決反對的。他說:“這位瓦格納還把我列在那些主張‘使用價值’應該完全從‘科學’中‘拋開’的人中間。”“這一切都是‘胡說’”。馬克思把使用價值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他說:“這不過是已經在單個商品上表現出來的同一規(guī)律,也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它的交換價值的前提,從而也是它的價值的前提?!?/p>

        2.從商品兩重性也可看出,馬克思是非常重視使用價值的,他把使用價值列為商品的兩重性之一。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兩重性是由使用價值與價值共同構成的,商品兩重性是由勞動力的兩重性決定的,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價值。

        3.在馬克思看來,一般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表現為商品具有的某種效用,這是實現交換價值的前提,“物品要成為商品,從而成為交換價值的承擔者,一定要滿足某種社會需要,因而一定要有某種有用屬性?!?/p>

        4.馬克思認為,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但同時也認為使用價值具有社會性?!耙a商品,他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為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不是對他本人即賣者的使用價值,而是對第三者即買者的使用價值。”

        5.馬克思看到一種商品在不同角度、不同環(huán)境、不同階段所具有的不同使用價值。“至于在生產過程中執(zhí)行職能的商品的使用價值,情況則不同。按照勞動過程的性質,生產資料首先分為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或者更進一步地加以規(guī)定,它一方面是原料,另一方面是工具,輔助材料等等。”

        6.馬克思認為,一定的使用價值只是資本增值的手段,“……資本對采取任何特定的使用價值形式作為自己一視同仁的化身加以采用或拋棄。”

        7.馬克思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使用價值,一方面他把使用價值看成是現實的具體物的屬性,即“作為使用價值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他把使用價值看成是抽象的、類的存在,即作為政治經濟學中的范疇,“作為使用價值的使用價值,不屬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只有當使用價值本身是形式規(guī)定的時候,它才屬于后者的研究范圍。”

        8.馬克思看到了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所特有使用價值的作用,也正是主要由于這一點,馬克思才把使用價值引入政治經濟學的范圍之內?!啊S鄡r值本身是從勞動力特有的‘特殊的’使用價值中產生的……所以在我看來,使用價值起著一種與以往的政治經濟學中完全不同的作用?!?/p>

        9.馬克思認為,“貨幣的使用價值就是:貨幣創(chuàng)造交換價值,創(chuàng)造比他本身所包含的更大的交換價值?!痹谶@里貨幣的使用價值實際上作為資本來讓渡,它的使用價值就是獲得利潤。

        10.馬克思認為,“對于提供這些服務的生產者來說,服務就是商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和一定的交換價值。但是對買者來說,這些服務只是使用價值,只是他借以消費自己收入的對象?!彼€認為,“服務只是勞動的特殊使用價值的表現,因為服務不是作為物而有用,而是作為活動而有用。”

        11.馬克思看到了使用價值在總供給與總需求平穩(wěn)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尤其應該強調的是,馬克思認為,從總體而言使用價值對社會資源的分配起決定作用?!叭绻f個別商品的使用價值取決于該商品是否滿足一種需要,那么,社會產品總量的使用價值就取決于這個總量是否適合于社會對每種特殊產品的特定數量的需要,從而勞動是否根據這種特定數量的社會需要按比例分配在不同的生產領域(我們在論述資本在不同的生產領域分配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在這里,社會需要,即社會規(guī)模的使用價值,對于社會總勞動時間分別用在這個特殊生產領域的份額來說,是具有決定意義的?!?/p>

        以上我們簡略地概述了一下馬克思有關使用價值的論述,盡管上述的介紹存在著許多不周全之處,但本人認為,這基本上反映了馬克思對使用價值的主要觀點。下面本人就根據馬克思有關使用價值的主要觀點,對勞動使用價值理論的基本內容,做一下初步的概括和總結:(1)使用價值與價值共同構成商品的兩重性。(2)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和價值的前提,勞動的直接目的是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3)使用價值除了代表商品的自然屬性外,它本身也具有社會性。(4)從整體而言,對使用價值的重視使資源的配置趨于合理化。

        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一樣,的使用價值論也必然是勞動使用價值論,這是價值取向的根本要求。正如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所說:“從前的經濟學,是以資本為本位,以資本家為本位。以后的經濟學,要以勞動為本位,以勞動者為本位了?!盵7]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經濟學,當然也要以勞動和勞動者為本位。

        二、確立勞動使用價值論的現實意義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馬克思并不是忽視或不看重使用價值的,只是出于革命性的需要,他在構筑其理論體系時,必然選擇最能證明其革命性的那部分概念和內容,作為其論述的主線。盡管如此,由于使用價值的特殊重要地位,馬克思還是大量地論及了使用價值。從他的大量論述中,我們可以概括出馬克思對使用價值的基本觀點,這些基本觀點現在看來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芒。

        1.使用價值與價值共同構成商品的兩重性。這說明,從商品兩重性構成角度看使用價值與價值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商品兩重性的論述必然是勞動價值論的重要內容,同樣也應是勞動使用價值論的重要內容。我們明確這一點,其最根本的現實意義在于,通過對價值的研究,得出的勞動價值論成為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的基石;那么我們通過對使用價值的研究,即可得出新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基石——勞動使用價值論。

        2.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和價值的前提,勞動的直接目的是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這說明,從價值實現角度看,使用價值已經成為交換價值和價值的核心,離開了使用價值,也就無所謂交換價值和價值,因此,勞動的直接目的當然是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這一點對我們的啟示是,作為企業(yè)必須首先注意新產品的開發(fā),不斷創(chuàng)造具有新的使用價值的商品,只有這樣才能最終獲得交換價值。使用價值的創(chuàng)造當然也包括產品質量的不斷提高,而且這是使用價值創(chuàng)造的重要內容之一。3.使用價值除了代表商品的自然屬性外,它本身也具有社會性。我們的國家和企業(yè)必須明確,為誰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為誰創(chuàng)造價值?可以說,這一條標明了勞動使用價值論在價值觀上的根本取向,從而也證明了勞動使用價值論,能夠成為指導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基石和邏輯起點。

        4.從整體而言,對使用價值的重視使資源配置趨于合理化。可以說,這一條是政府和企業(yè)重視使用價值的必然結果。政府重視使用價值,就必須重視產業(yè)結構調整問題,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或過剩的產品,政府都應該在宏觀上有所把握,政策的制定就應該以此為據。企業(yè)在生產過程中,即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過程中,就應該對市場進行調查和預測,然后才能決定創(chuàng)造哪些使用價值以及創(chuàng)造商品的數量。

        三、勞動使用價值論與快樂經濟學

        一般認為,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價值理論包括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狹義價值理論即指勞動價值論。根據前文的研究,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應該包括: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和勞動使用價值論。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最終要解決財富的公平、公正分配問題;勞動使用價值論最終要解決生產過程的合目的性問題。馬克思價值理論的核心和靈魂就是“以人為本”,即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

        新經濟學——快樂經濟學,應該研究三大方面問題:一是生產領域的公正問題;二是分配領域的公正問題;三是消費領域的合理化問題。生產領域的公正問題要解決生產什么和為誰生產的問題。如生產糧食還是生產,建樓堂館所、豪華別墅還是修希望小學等等。分配領域的公正問題要解決利益分配的廣泛化,避免利益向少數人集中。如子女上學、醫(yī)療保障、社會保險等問題。消費領域的合理化問題要解決如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科學、文明消費。如封建迷信、鋪張浪費、跟風消費等等。

        快樂經濟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就應該從生產領域開始。我們還是借鑒馬克思的分析方式,即從分析“商品”入手。馬克思已經發(fā)現了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這兩重性。通過對價值分析得出勞動價值論,并以此建立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在當代,我們就要通過對使用價值的分析,確立馬克思的勞動使用價值論。并以勞動使用價值論為邏輯起點,建立新經濟學——快樂經濟學。

        現實在變化,社會在發(fā)展,隨著現實的變革,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的也應該大發(fā)展。我們要善于在理論體系內部尋求新的生長點,使理論更好地為現實服務。。

        參考文獻: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08-716.

        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4-71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神池县| 南郑县| 虎林市| 屏东市| 长垣县| 建瓯市| 兴化市| 河间市| 正镶白旗| 北川| 广水市| 马公市| 原阳县| 峨眉山市| 涿鹿县| 当雄县| 九寨沟县| 普洱| 文水县| 阳泉市| 积石山| 胶南市| 通江县| 桐庐县| 连城县| 马鞍山市| 长武县| 鄂尔多斯市| 汕尾市| 家居| 隆子县| 大新县| 海口市| 永修县| 三亚市| 广昌县| 特克斯县| 普洱| 丹寨县| 象州县| 海南省|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