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基于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范文

        基于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基于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基于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

        第1篇:基于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范文

        關鍵詞:行為金融;證券投資;投資行為;投資風險;投資策略

        金融市場是一個綜合性市場,由證券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基金、貨幣等多種市場組成。在金融市場運營過程中,存在一些無法解釋的異常現象,無論是給金融理論發展還是投資者都造成了巨大阻礙。如何對這些異常現象做出有效的解釋,一直是人們探索研究的主要課題。而行為金融學的建立為金融市場異象的解釋帶來了生機。它從人類行為角度出發以有限自利、有限理性和有限控制力為根據,對金融異常現象進行解釋,為金融市場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道路。

        1行為金融相關概述

        20世紀80年代,股票市場出現了一系列無法解釋的、不符合有效市場理論的異常現象,為了解釋這些異常現象行為金融學應運而生。行為金融學以應用心理學為基礎,是通過將行為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多門學科理論融入到金融學理論當中所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它通過對金融市場微觀主體行為及促使這些行為產生的深層次動因,如心理動因、社會動因等進行分析,從而實現對金融市場異常現象的解釋[1]。行為金融學依據的理論基礎包括價值理論、前景理論、行為組合理論、認知偏差理論、行為資產定價模型等多種理論與模型。其中,前景理論是行為金融學的奠基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行動決策以行動期望給人帶來的心理感受和行動后果的偏移為依據,在評價心理感受之前,通過決策分析,初步確定有效的行動,并選擇自認為適合的參考點,預測可能產生的后果。

        2行為金融視角下的證券投資行為與投資風險

        2.1行為金融學視角下的證券投資行為

        與標準金融理論觀點不同,行為金融學認為證券市場中的投資者為非理性人,認知偏差和行為偏差的存在使投資者無法做到理性的預期和投資效益的最大化。不僅如此,投資者的非理還會降低市場有效性,導致資產價格偏移其應有的基本價值,反過來又給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與投資行為帶來影響[2]。以現實投資為基礎,通過歸納總結,行為金融視角下,投資者在認知與行為上存在的偏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過度自信。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往往會高估自己成功的個人因素,過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低估或忽視機會和運氣的作用。當失敗時將原因歸咎于外部因素,這是過度自信的表現與可能帶來的后果。(2)羊群行為(從眾行為)。羊群行為在證券市場上、在投資行為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受其他投資者投資影響,投資者可能采取與其相同的投資策略,這種影響主要表現為其他投資者的行為影響當前投資者的投資決策。(3)啟發式偏差。啟發式是人腦在解決不確定、不規范、無現成算法問題時所采取的一種決策方式,一種高效的思維范式。就證券市場而言,投資者依靠自身經驗來進行投資決策,但這種啟發方式很容易出現系統性的認知錯誤,從而導致錯誤的判斷與決策。常出現的啟發式偏差主要有可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和調整與錨定偏差。(4)動量效應與處置效應。動量效應是指就某一持有期的平均水平而言,若某只、某些股票前期漲幅較好,則后期也將會有較好的漲幅。這是幾乎所有投資者都會存在的心理,也是投資者的一種認知偏差[3]。處置效應是行為金融理論下投資者認知和行為偏差中的一種典型表現,具體指的是投資者對投資失敗、損失的厭惡心理和對投資盈利的確定性心理。當股票等處于虧損狀態時,投資者不甘心的心理促使其產生強烈的繼續投股欲望,行為上表現為虧損股票爭取轉機心理;當處于盈利時,為了盡早鎖定利潤,投資者想要盡快將持有股票賣出,行為上表現為急于賣出心理。

        2.2行為金融學視角下的證券投資風險

        證券投資是指投資者將資金投入到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之上,以此來獲取利潤,達到贏利目的的一種投資活動、投資行為。相比于銀行存款,證券投資往往能夠取得更高的收益率,這是促使有價證券市場活躍度高于普通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證券市場客觀存在的不確定性,使證券投資面臨著比銀行存款更大的風險,而且證券投資對國家經濟宏觀政策的調控、金融市場的變化、經濟形勢的波動、上市公司的業績、利息利率等因素尤為敏感[4]。這些因素的變化給證券投資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增加了證券投資風險發生概率。為了規避風險發生,證券投資者往往采用組合投資的方式,即按照預定計劃將資金分散投資到多個項目上,以降低或規避一次性投資所能帶來的較大風險。在投資風險規避方面,基于行為金融理論所形成的多種投資策略,為證券投資者對風險的規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更多的選擇。

        3行為金融視角下的證券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理論為證券投資提供了多種選擇,包括反向投資策略、動量交易策略、成本平均策略等。

        3.1動量交易策略

        動量交易策略,通過對股票交易量和股票收益預先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交易量和收益同時滿足所設定的過濾準則時,投資者便對股票進行買入或賣出。它主要是針對動量效應所提出的一種投資策略。行為金融理論視角下,投資者對于動量交易策略的采取,應以證券市場股票價格中間收益延續性作為出發點和基點。這是因為行為金融理論指出,在一定持有期內,若某只股票前期具備較好漲幅狀態,那么后期也將具有較好的漲幅[5]。根據這一特點,利用股票基本價值的變動或市場對不同信息的反應不足即可通過實施動量交易策略來實現獲取利潤目標。

        3.2反向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學理論下的反向投資策略主要是對投資者過度反應、過度自信認知偏差的一種糾正策略。即對過去表現差的股票進行買進,而對表現好的股票則賣出,以這種反向、逆向的投資方式來達到套利目的的一種投資方法。在過度自信認知偏差的影響下,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往往會做出過度的反應,這就容易造成盈利者對股價進行高估,損失者對股價進行低估的現象發生。針對這種現象,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于大多數投資者對證券市場中的冷門股票往往不會存在較高的預期,這樣在實際的投資行為中若通過采用反向投資策略來進行投資決策,則可以幫助投資者做出更為理想、正確的投資行為[6]。即以公司近期表現為依據對其未來進行預測,激發投資者做出持續的過度反應,形成對業績較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和業績較好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從而為投資者通過反向投資策略來獲取套利的機會。

        3.3時間分散化投資策略

        時間分散化投資策略,指的是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投資者所承擔的投資風險能力將逐漸下降,根據這一關系,投資者年輕時適合將資產組合中的較大比例投資股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應逐漸增加在債券上的投資比例。這種投資策略是行為金融理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產物,一個重要結果結論,是依靠時間對投資風險,具體是對股票風險進行分散的一種策略。行為金融理論利用股市風險會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有所下降的特點而得出時間分散化投資策略,為證券市場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投資行為提供了有效的參考與指導。投資者在采用這種策略進行投資實踐時,應避免交易的過于頻繁,否則將出現不理性投資行為。

        3.4成本平均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資者為了規避由一次性投資所引發的風險發生、攤低成本,而將投資成本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進行分批投入的一種投資策略。行為金融理論認為,證券市場投資者采用成本平均策略,其各期買入股票所花費的平均成本將低于股票的平均價格[7]。因為,這種策略下投資者每期可以買入固定金額的股票,而股票數量可以是一種或多種,若股價下跌則購買數量就多,若股價上漲則買入的高價股數量就少,因而整體上投資者的低價股數量要多于高價股數量,這樣一定時期內每股的平均成本便低于總購買股票的平均價格。行為金融視角下,它主要是針對處置效應的一種投資策略。

        3.5行為控制策略及小盤股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理論下的行為控制策略,主要是針對投資者恐懼和過于貪婪心理所制定的一種投資策略。相比于上述幾種投資策略,行為控制策略更具強制性和約束力,適用于絕大多數投資者,對證券市場廣大投資者們具有重要的借鑒指導意義。就國內證券市場而言,證券投資者存在的幾種典型行為偏差可以通過行為控制策略來得到較好的控制與約束,幫助投資者加強對自我的約束與管制,規范其投資行為。小盤股投資策略有著非常顯著的一月效應,投資者采用這種投資策略應在一月初買下小公司股票,并在一月末轉讓賣出。盡管對中國證券市場小盤股投資策略的一月效應不甚明顯,但其較高的收益率使其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投資策略,尤其是在行為金融理論視閾下。

        4結語

        綜上所述,融合了心理學、社會學和行為學多種學科的行為金融理論,不僅理論基礎雄厚,還可以為金融市場和金融學理論發展提供相應理論支撐,而且能夠為投資者投資提供更為科學、適用的投資策略。在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人們應加強對行為金融理論的研究和運用,投資者應依據自身實際和所投資項目對行為金融理論下的各種投資策略予以合理的選擇,這對促進證券市場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瑋.基于行為金融理論的證券投資基金績效分析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5.

        [2]唐蓓.行為公司金融理論視角下的中國上市公司并購投融資行為研究[D].山東大學,2013.

        [3]張力公.基于投資者有偏信念的中國股票市場風險行為機理研究[D].重慶大學,2011.

        [4]梁宇.行為金融視角下證券投資風險度量模型分析[J].商業時代,2014(15).

        [5]胡才泓.機構投資者情緒及投資行為對股價同步性影響的實證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4.

        [6]周焯華,黃珂.行為金融視角下中國證券市場投資策略研究[J].技術經濟,2009(11).

        第2篇:基于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范文

        【關鍵詞】行為金融 現代金融 防御型投資策略進攻型投資策略

        一、行為金融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迄今為止,行為金融學還沒有形成一套系統、完整的理論。目前絕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確認那些會對資本市場產生系統性影響的投資者決策心理特點以及行為特征。

        第一,投資者的心理特點。處理信息的啟發法。現代社會信息量越來越大,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金融市場決策者面臨的情況日益復雜。決策者將不得不更多的使用啟發法。啟發法是使用經驗或常識來回答問題或進行判斷,它意味著對信息進行快速的、有選擇性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直覺。由于決策的速度很快以及不完整性,使用啟發式方法可能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從而造成認知錯誤和判斷錯誤。二是顯著性。對于發生不頻繁的事件,如果人們最近觀察到這種事件,那么人們傾向于過分估計這種事件在未來發生的概率。顯著性可能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過度。三是自負。人們對自己的能力和知識非常自負。四是錨定。心理學家已經證明,當人們進行數量化估計時,他們的估計判斷可能被該項目先前的價值所嚴重影響。

        第二,后悔。人類犯錯誤后的傾向是后悔,而不是從更遠的背景中去看這種錯誤,并會嚴厲自責。后悔理論有助于解釋投資者延遲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加速賣出價值已增加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指出,后悔理論表明投資者避免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是不想使已犯的錯誤成為現實,從而避免后悔,投資者賣出價值已增加的股票是為了避免價格隨后可能降低而造成后悔。

        第三,認知不協調。認知不協調是人們被告知有證據表明其信念或假設是錯誤時,人們所體驗的心理和智力上的沖突。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為,人們存在采取行動減輕未被充分理性思索的認知不協調的傾向:人們可以回避新信息或開發出扭曲的論據以保持自己的信念或假設正確。如新車買主有選擇地避免閱讀他們其他車型的廣告,而去看他們所選擇車型的廣告。

        二、行為金融學在證券市場的實際應用

        在證券市場投資中具體運用行為金融學可分為防御型策略和進攻型策略。防御型策略是指利用行為金融學對人的投資心理以及決策特征的分析來控制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也就是在投資中避免犯錯;進攻型投資策略則在了解投資者的心理偏差和決策失誤對市場產生的影響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投資策略以從中獲利。

        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更現實的是采取防御型投資策略。個人投資者在資金實力、分析手段與信息獲得與把握上都處于劣勢,因而經常靠打聽小道消息等作為決策依據,行為經常是非理性的。此外個人投資者對自己的資金負責,缺乏來自第三方的監督控制體系,導致個人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容易犯心理偏差和認識錯誤,因而有必要采用防御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來指導投資。進攻型投資策略一般為機構投資者采用,因為在錯綜復雜的金融市場中,要對證券的定價進行判斷非常困難,個人投資者很難在實際中判斷出當前的市場定價是正確的還是發生了偏差,只有掌握著大量信息和良好分析技術的專業投資者才有可能進行判斷。此外,各種定價錯誤或偏差的幅度和持續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個人投資者精力有限、交易成本高,無法利用這些偏差和錯誤來獲利。

        防御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是應用一系列行為金融的知識對自身的投資行為進行內省式的審察和研判,具體可包括:首先要核對信息的來源,核實信息的可信度、實效性等,要密切關注最近有無更新的消息或數字披露,要避免只關注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第二,判斷自身是否過分自信,特別在最近投資行為取得了一系列成功時就更應關注這點。第三,要善于比較正面和負面觀點,查明對市場持最樂觀以及最悲觀態度的分別是什么人以及為什么會持有這樣的觀點。第四,要避免錨定效應導致不理性的期望值。

        對于機構投資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可以采用進攻型投資策略。各類投資機構由投資經理們具體負責運作的,投資經理們和個人投資者一樣,在投資決策中也會犯各種心理偏差和認識錯誤,因而也需要采用防御型投資策略來加以避免。但投資經理們有著良好的金融投資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際經驗,他們能更好的對自身的行為進行控制。在各類機構中一般都有著良好的管理監督制度和風險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幫助投資經理們避免犯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因而,機構投資者更重要的是利用進攻型投資策略來獲得盈利。目前可采用的進攻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主要有:

        曾琪:行為金融學理論探討及其實際應用第一,反向投資策略。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這種策略的提出最初是基于DeBondt和Thaler(1985,1987)對股市過度反應的實證研究。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于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現,根據公司的近期表現對其未來進行預測,從而導致對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和對績優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最終為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第3篇:基于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范文

        大量的事實證明,投資者的行為方式及其深層次的心理特征對投資活動的結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響,在研究復雜的金融市場時,我們必須考慮人類自身行為所具有的復雜多變性特點。在借鑒行為科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資活動當事人的心理因素為基礎的行為金融理論體系。對應于現資理論的假設,行為金融理論給出自己的理論假設:(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場的存在;(3)投資者的投資具有群體行為特征。行為金融理論基礎主要有:(1)期望理論(ProspectTheory1979);(2)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3)行為金融資產組合理論(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1999)。在此基礎之上構造的行為金融投資決策模型有:(1)BSV模型與DHS模型;(2)統一理論模型(UnifiedTheoryModel);(3)羊群效應模型。

        二、行為金融對投資者行為的實證研究結論

        1.過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過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識的傾向,表現為投資決策中過分相信自身的判斷和決策,而忽視了客觀情況變化造成決策失誤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組織完成的《中國證券投資者行為研究》指出,我國股市6500萬投資者中無業者占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這些無業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場競爭力的人,由于無事可做,也不考慮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賺錢,由此可見我國投資者過度自信之嚴重程度。

        2.拋錨性錯誤。人們在對某件商品的價值進行判斷時,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錨作為判斷的參照標準。同樣,投資者對于證券價格的變動預測也需要一定信息作為參照的錨。拋錨性往往導致投資者對新的、正面的信息反應不足。我國投資者往往是利用類似行業、板塊、股本大小、經營業績等的股票價格來衡量其投資股票的價格的。但是錨并不能長時間一直保持準確性和有效性,即錨會使投資者判斷出錯。

        3.羊群行為。股市中的“羊群行為”是指投資者由于受其他投資者投資策略的影響而采取相同的投資策略。其關鍵是其他投資者的行為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并對他的決策結果造成影響。我國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風”、“跟莊”、投資基金的投資組合類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為”。孫培源(2002)通過構造股票收益率的橫截面絕對偏離和市場收益率的非線性檢驗,實證了中國股市羊群效應的存在。

        4.噪聲交易。非理性投資者把與價值無關的信息認為是與價值有關,或者某些投資者人為地制造虛假信息,而其他投資者無法識別其真偽,這兩種信息被認為是噪聲,相應產生的交易稱為噪聲交易。我國股市近400%的年換手率中至少300%可以歸因于噪聲交易。施東暉(2001)實證研究表明,由于技術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場被廣泛使用,當某此技術信號顯示“上升”或“下跌”趨勢時,將引發大量的買賣行為,從而強化現有的股價趨勢。

        5.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過度反應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發現的,他們發現投資者對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確的貝葉斯反應,而是過度反應致使股票價格超過其內在價值。我國王永宏(2001)運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國股票市場的過度反應現象證實了中國股市存在著明顯的過度反應現象。反應不足是指投資者對自身的判斷過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賴過去的歷史經驗作為判斷的參照標準(犯拋錨性錯誤),對市場中出現的新趨勢和新變化反應遲鈍,喪失了獲利的良好時機。我國股市中存在的“輪漲效應”就是一種“反應不足”。

        6.處置效應。“處置效應”是指投資者長時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過早拋出贏利的股票的現象。這意味著當投資者處于盈利狀態時是風險回避者,而處于虧損狀態時是風險偏好者。趙學軍(2001)等人的研究結論是:與國外相比,我國投資者更加傾向于賣出盈利股票,繼續持有虧損股票。我國股市的處置效應在年末相對增強,個人投資者的處置效應強于機構投資者。

        7.動量效應。在一定持有期內,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組合在前一段時期內漲幅較好,那么,下一段時期內,該股票或股票組合仍將有良好表現。通過對我國股市歷年大盤及個股的統計分析,我們認為無論是在大盤還是在個股上,我國股市都存在動量效應。大盤的動量效應以日為時間單位比較明顯,而一些典型個股無論是以日、周還是以月為時間單位都非常顯著。

        8.過度恐懼與政策依賴性心理。當股市虛假消息滿天飛、股市暴跌時,投資者不計成本的大量拋出股票,表現出十足的恐懼。在股市暴跌時,我國投資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這種對政策的依賴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9.遺憾。遺憾理論認為投資者為了回避曾經做出的錯誤決策的遺憾和報告損失帶來的尷尬,可能避免賣掉價格已下跌的股票。還有,即使決策結果相同,如果某種決策方式能減少投資者的后悔心理,對投資者而言,這種決策方式就優于其它決策方式。因此,投資者有從眾心理,傾向于購買本周熱門或受大家追漲的股票,因為當考慮到大量投資者也在同一投資上遭受損失時,投資者可能降低其情緒反應或感覺。

        10.暴富心理與賭博心理。中小投資者短線頻繁操作,其目的是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還有人敢去追漲;公司虧損了幾億元,已經資不抵債還有人敢去接盤;ST現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其股價在特別處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現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額弄虛作假還有人敢去炒底,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國投資者實足的賭性。

        11.輪漲輪躍效應(補漲補跌效應)。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沒有上漲(下跌),那么它們就具有補漲(補跌)的潛力。沒漲的要無條件補漲,沒跌要五條件補跌。長期以來我國股市個股輪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盤股、新股效應。我國股市對小盤股、新股獨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國股市的慣例。我們統計分析發現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國小盤股、新股的收益率顯著高于大盤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國股市長期下跌及證券投資基金大量發行以來,這一狀況有所改變。

        三、行為金融理論指導下的證券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意義在于確立了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資決策行為以及市場定價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傳統金融理論關于理性投資者的簡單假設,更加符合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行為金融學的實踐指導意義在于投資者可以采取針對非理性市場行為的投資策略來實現投資贏利目標。在美國證券市場上,目前有數家資產管理公司在實踐著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其中有的基于行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復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資業績。考察我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者行為特點,我們總結出我國金融市場的投資策略:

        1.針對過度反應的反向投資策略。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于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現,從而導致對公司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最終為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2.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準則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行為金融意義上的動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對股市中股票價格中間收益延續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資者在將現金投資為股票時,通常總是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地進行,以備不測時攤低成本,從而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帶來的較大風險的策略。

        4.時間分散化策略。指根據投資股票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的信念,建議投資者在年輕時將其資產組合中的較大比重投資于股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將此比例逐步減少的投資策略。

        5.小公司效應策略。小公司效應是指小盤股比大盤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發現股票市值隨著公司規模的增大而減少的趨勢。Siegl(1998)研究發現,平均而言小盤股比大盤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應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據小公司效應而采用的投資策略稱為小公司效應策略。

        6.組合投資策略。行為金融學認為,證券市場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強式有效,semlstrongefficient)。這就意味著傳統的證券組合投資理論中,“在有效市場中,投資者不可能獲得與其所承擔風險不對稱的額外收益”的提法在實踐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通過選擇合適的組合投資策略,投資者將可能獲得額外收益。

        7.針對羊群行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場中廣泛存在的羊群行為,證券價格的過度反應將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現“漲過了頭”或者“跌過了頭”。投資者可以利用可以預期的股市價格反轉,采取相反投資策略(contrarianstrategy)來進行套利交易。中國的股票市場素有“政策市”之稱。考察中國證券市場的歷史走勢,我們會發現在重要的頂部或底部區域,在消息面上總是伴隨著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臺。不同的投資者對政策的反應是不一的。針對個人投資者的行為反應模式,投資基金可以制定相應的行為投資策略——相反投資策略,進行積極的波段操作。

        8.購買并持有策略。個人和機構投資于股票應執行幾種能幫助控制認識錯誤和心理障礙的安全措施。控制這些心理障礙的關鍵方法是所有類型的投資者都要實施一種嚴格的交易策略——“購買并持有”策略。投資者在為組合購進一只股票時,應詳細地記錄購買理由,而且要制訂一定的標準以利于進行投資決策。長期采取“購買并持有”策略,通常業績將超過高周轉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為偏差。心理學和決策科學提出,在某種情形下,投資者并不是盡力使財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資者還會在智力方面犯系統性判斷錯誤,這些行為偏差將導致證券定價的錯誤,合理利用這些偏差將給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行為型投資人則盡力尋找由于行為因素而被市場錯誤定價的證券從而獲取超額利潤。可見,對人類行為偏差的正確把握是獲取市場超額利潤的來源之一。

        10.ST投資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為特別處理,意味著公司陷入嚴重困境。但同時,ST公司也成為潛在的并購目標。考慮到殼資源在中國證券市場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價值無疑是巨大的。作為一種投資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納入證券投資組合之中的。

        總之,行為金融理論尋求并確定投資者可能對新信息產生反應過度或反應遲鈍而導致證券定價錯誤的市場情形。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的目標就是在大多數投資者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前,投資那些定價錯誤的股票,并在股票價格正確定位之后拋出獲利。

        四、應用行為金融理論指導證券投資要注意的問題

        行為金融學的科學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尋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論能解釋金融市場的行為。它試圖理解和預測心理決策過程的系統的金融市場意義。如上所說,中國股票市場中存在著普遍的運用傳統金融理論無法解釋的金融現象,而用行為金融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之,并由此導致了許多有價值的行為投資策略,但在具體運用這些投資策略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1.行為金融理論本身也是處于不斷發展之中。行為金融理論的投資策略是:在大多數投資者尚未意識到錯誤時投資于某些證券,隨后當大多數投資者意識到錯誤并投資于這些證券時賣出這些證券。一旦證券市場的絕對多數投資者認識到這一問題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結果又會怎樣?我們相信隨著行為科學的深入研究、證券市場的不斷變化和發展,會進一步發現更多的行為金融問題,并且一些已有的行為金融現象可能會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應用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時,要防止教條化。

        2.要切忌對國外現有行為投資策略的簡單模仿。現有的行為金融理論主要是在發達的金融市場產生的。我國證券市場同成熟的證券市場比較,還是一個新興的證券市場——歷史短、不規范。中國金融市場與發達的金融市場的共性與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在運用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時,不是對國外現有行為投資策略的簡單模仿,而應當掌握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方法,對中國證券市場的行為特點進行深入研究,探索適應我國證券市場運行特點的我們自己的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

        3.行為投資策略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監管的深入及投資者結構的改善,我國金融市場行為金融現象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例如小公司效應現象就不如過去明顯、莊股由于監管的加強從而動量效應也明顯減弱。我們預言隨著管理層對股市認識的轉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國的ST現象遲早會消失。

        4.不同投資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資策略。將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成果運用到我國證券市場的實踐中,可以合理引導投資者的行為。對于廣大中小投資者,要通過教育來使其趨于理性化,提高證券市場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能力和市場的運作效率。對于機構投資者,要提高其投資管理水平。投資者決策中的心理偏差是與生俱來,而這些認知偏差可以通過學習、訓練等手段得到有效緩解,因此,不同投資者應該采用不同的投資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層次的投資者共同參與探討我國行為金融問題,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才能在我國有用武之地。

        [參考文獻]

        [1]陽建偉。蔣馥。行為金融:理論、模型與實踐[J].上海經濟研究,2001,(4)。

        [2]楊勝剛。金融噪聲交易理論對傳統金融理論的挑戰[J].經濟學動態,2001,(5)。

        [3]孫培源。基于CAPM的中國股市羊群行為研究[J].經濟研究,2002,(2)。

        [4]王永宏。中國股市“慣性策略”和“反轉策略”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1,(6)。

        [5]施東暉。中國股市微觀行為:理論與實證[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2.

        第4篇:基于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范文

        關鍵詞:行為金融;現代金融;防御型投資策略;進攻型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學是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更深層次的心理、社會等因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資本市場的現象和問題。在美國和歐洲,行為金融學不僅在學術研究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它在實踐中也已經得到了應用。個人投資者在應用行為金融學的知識來避免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機構投資者也正在以行為金融學的精髓來發展以行為為中心的交易策略。

        一、行為金融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迄今為止,行為金融學還沒有形成一套系統、完整的理論。目前絕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確認那些會對資本市場產生系統性影響的投資者決策心理特點以及行為特征。

        第一,投資者的心理特點。處理信息的啟發法。現代社會信息量越來越大,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金融市場決策者面臨的情況日益復雜。決策者將不得不更多的使用啟發法。啟發法是使用經驗或常識來回答問題或進行判斷,它意味著對信息進行快速的、有選擇性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直覺。由于決策的速度很快以及不完整性,使用啟發式方法可能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從而造成認知錯誤和判斷錯誤。啟發式方法一般包括:一是典型性。這種啟發性方法是一個諺語的起源:“如果它看起來像只鴨子并且呷呷的叫聲像只鴨子,它可能是只鴨子。”在形成預期時,人們通過評估未來不確定事件的概率與其最近所觀察到事件的相似程度。典型性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過度,也就是投資者在形成預期時給予新信息太多的權重。二是顯著性。對于發生不頻繁的事件,如果人們最近觀察到這種事件,那么人們傾向于過分估計這種事件在未來發生的概率。例如,如果最近一架飛機墜毀的消息頻繁地被媒體傳播,人們將過高估計飛機未來發生墜毀的概率。顯著性可能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過度。三是自負。人們對自己的能力和知識非常自負。例如,當人們說這件事有90%可能性將發生或這聲明是真實時,那么這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小于70%。自負可能使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遲鈍。四是錨定。心理學家已經證明,當人們進行數量化估計時,他們的估計判斷可能被該項目先前的價值所嚴重影響。例如,二手車的銷售商通常是在開始談判時出高價,然后再降價,這銷售商盡力將消費者滯留在高價格上。錨定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遲鈍。

        第二,后悔。人類犯錯誤后的傾向是后悔,而不是從更遠的背景中去看這種錯誤,并會嚴厲自責。后悔理論有助于解釋投資者延遲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加速賣出價值已增加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指出,后悔理論表明投資者避免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是不想使已犯的錯誤成為現實,從而避免后悔,投資者賣出價值已增加的股票是為了避免價格隨后可能降低而造成后悔。

        第三,認知不協調。認知不協調是人們被告知有證據表明其信念或假設是錯誤時,人們所體驗的心理和智力上的沖突。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為,人們存在采取行動減輕未被充分理性思索的認知不協調的傾向:人們可以回避新信息或開發出扭曲的論據以保持自己的信念或假設正確。如新車買主有選擇地避免閱讀他們其他車型的廣告,而去看他們所選擇車型的廣告。

        第四,回避損失。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之一,而對“趨利”與“避害”的選擇在經濟活動中是首先考慮如何避免損失,其次才是獲取收益。研究表明,人們在從事金融交易中賦予“避害”因素的考慮權重是“趨利”因素的兩倍。

        第五,羊群效應。人們的相互影響對人的偏好改變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追求時尚與盲從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點。這對經濟決策的形成與改變具有特殊的影響力。在金融投資領域,人們往往是顯著的、非理性的從眾心理特征與行為。

        (二)決策行為的一般特征

        1994年,Shefrin和Statman開始研究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產生系統影響的決策行為特征。,一些決策行為特征已經得到行為金融學家們的公認,并作為對決策者的基本假設:

        第一,決策者的偏好是多樣的、可變的,他們的偏好經常在決策過程中才形成;

        第二,決策者是應變性的,他們根據決策的性質和決策環境的不同選擇決策程序或技術;

        第三,決策者追求滿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優方案。盡管這些決策特征之間相互作用的特點和對市場的影響尚不十分明確,但實證研究表明,投資者決策行為特征與市場中投資特性是相關的,如股票價格的過度波動性和價格中的泡沫;投資者中存在追隨領導者和從眾行為;過早的售出盈利投資和過晚售出失敗投資;資產價格對新的市場信息反應過度或不足等。

        二、行為金融學在證券市場的實際應用

        在證券市場投資中具體運用行為金融學可分為防御型策略和進攻型策略。防御型策略是指利用行為金融學對人的投資心理以及決策特征的分析來控制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也就是在投資中避免犯錯;進攻型投資策略則在了解投資者的心理偏差和決策失誤對市場產生的影響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投資策略以從中獲利。

        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更現實的是采取防御型投資策略。個人投資者在資金實力、分析手段與信息獲得與把握上都處于劣勢,因而經常靠打聽小道消息等作為決策依據,行為經常是非理性的。此外個人投資者對自己的資金負責,缺乏來自第三方的監督控制體系,導致個人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容易犯心理偏差和認識錯誤,因而有必要采用防御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來指導投資。進攻型投資策略一般為機構投資者采用,因為在錯綜復雜的金融市場中,要對證券的定價進行判斷非常困難,個人投資者很難在實際中判斷出當前的市場定價是正確的還是發生了偏差,只有掌握著大量信息和良好分析技術的專業投資者才有可能進行判斷。此外,各種定價錯誤或偏差的幅度和持續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個人投資者精力有限、交易成本高,無法利用這些偏差和錯誤來獲利。

        防御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是應用一系列行為金融的知識對自身的投資行為進行內省式的審察和研判,具體可包括:首先要核對信息的來源,核實信息的可信度、實效性等,要密切關注最近有無更新的消息或數字披露,要避免只關注支持自己看法的信息。第二,判斷自身是否過分自信,特別在最近投資行為取得了一系列成功時就更應關注這點。第三,要善于比較正面和負面觀點,查明對市場持最樂觀以及最悲觀態度的分別是什么人以及為什么會持有這樣的觀點。第四,要避免錨定效應導致不理性的期望值。

        對于機構投資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可以采用進攻型投資策略。各類投資機構由投資經理們具體負責運作的,投資經理們和個人投資者一樣,在投資決策中也會犯各種心理偏差和認識錯誤,因而也需要采用防御型投資策略來加以避免。但投資經理們有著良好的金融投資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際經驗,他們能更好的對自身的行為進行控制。在各類機構中一般都有著良好的管理監督制度和風險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幫助投資經理們避免犯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因而,機構投資者更重要的是利用進攻型投資策略來獲得盈利。目前可采用的進攻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主要有:

        第一,反向投資策略。就反向投資策略,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這種策略的提出最初是基于DeBondt和Thaler(1985,1987)對股市過度反應的實證研究。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于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現,根據公司的近期表現對其未來進行預測,從而導致對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和對績優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最終為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第二,動量交易策略。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交易量滿足過濾準則就買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行為金融意義上的動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對股市中股票價格中間收益延續性的研究。Jegadeesh與Titman(1993)在對資產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進行研究時發現,以3到12個月為間隔所構造的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呈現出延續性,即中間價格具有向某一方向連續變動的動量效應。Rouvenhorst(1998)在其他十二個國家發現了類似的中間價格動量效應,表明這種效應并非來自于數據采樣偏差。

        第三,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資者在購買證券時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地進行,以備證券價格下跌時攤低成本,從而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帶來的較大風險。時間分散化策略是指根據投資股票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的信念,建議投資者在年輕時股票投資比例可較大,并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減少。

        參考文獻:

        [1]Kaheman,D.andA.Tversky(1979).“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MakingUnderrisk”,Econometrica

        [2]Baberis.N.A.shleiferandR.Vishny(1997).“AModelofInvestorSentiment”,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

        第5篇:基于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范文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股票投資策略

        1文獻綜述

        一般認為,行為金融學的產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發表《投資戰略的實驗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為標志,該文首次將行為心理學結合在經濟學中來解釋金融現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寫了《人類決策的心理學研究》,為行為金融學理論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發表了《預期理論:風險決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為金融學中的預期理論。

        中南大學的饒育蕾和劉達鋒著的《行為金融學》是我國第一本系統闡述行為金融學理論的著作。吳世農、俞喬、王慶石和劉穎等早在中國證券市場初建時就對中國股市調查并進行取樣分析,得出中國市場為非有效市場,其主要論文有:吳世農、韋紹永的《上海股市投資組合規模和風險關系的實證研究》,陳旭、劉勇的《對我國股票市場有效性的實證分析及隊策建議》。國內對這一理論的研究相對不足,對投資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鑒了兩位美國學者的思路進行論證。美國學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達摩達蘭著的《投資管理》總結了美國比較有影響力的觀點,對行為金融學理論在投資領域的應用進行了發展,對投資行為進行了全面剖析,其對投資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獨到之處,這種在行為金融學下投資策略的研究對我國證券業的發展將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羅伯特•泰戈特著《投資管理-保證有效投資的25歌法則》以其簡單而明了的筆法描繪了行為金融學下投資方法的選擇應具備的條件和原則,指導我們的實踐。BrighamEhrharot著的《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中也不乏對行為金融學的應用,比如:選擇權的應用等。

        2行為金融學概述

        行為金融學是將行為學、心理學和認知學成果運用到金融市場上產生的一種新理論,是基于心理學實驗結果提出投資者決策時的心理特征假設來研究投資者實際投資決策行為的一門學科。

        行為金融學有兩個研究主題:一是市場并非有效,主要探討金融噪聲理論;二是投資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討投資者會發生的各種認知和行為偏差問題。

        主要理論:

        證券市場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場定價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聲交易者風險即金融噪聲理論。投資者構筑的投資組合具有金字塔型層狀特征即行為組合理論。

        投資者有限理性。行為金融學總結的投資者行為偏差有:決策參考點決定行為者對風險的態度;投資者存在心理帳戶;投資者還存在過度自信心理和從眾心理。

        3行為金融學在實務中的應用

        實際上,各種積極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場定價失真或無效。他們認為通過投資于定價失真的市場或資產可以獲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這種無效性是轉瞬即逝的,這樣,這些無效性可能會為有耐心的投資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個好的投資策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行為金融學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諸如阿萊悖論、日歷效應股權溢價、期權微笑、封閉式基金之謎、小盤股效應等等金融學難題。還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選擇策略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動量交易策略等投資策略。一些金融實踐者已經開始運用行為金融學的這些投資策略來指導他們的投資活動。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價格下跌時,分批買進股票以攤低成本的策略。采用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資活動。

        行為金融學認為,人們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會選擇一個決策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而非著眼于最終的財富狀況。在心理預期的過程中,人們會把決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帳戶來考慮,常常擁有自信情節,高估已經擁有的商品或服務,并且傾向于增加這里物品或服務的使用次數。還對預期的損失過于敏感,把同樣價值的損失計算成遠高于同樣價值的收益,而對已經形成損失的東西卻表現出一種“處置效果”,由于期待機會收回成本而繼續經受可能的損失。因此在行為金融學中的“心理”帳戶和“認知偏差”這兩個概念,應該在日常理財中關注。運用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與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準則時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當處置效應在證券市場上比較嚴重時,其帶來的股票基本價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幅就會更大;當價格向價值回歸時,可利用動量交易策略,通過差幅獲利。

        市場無效性本質上是一種套利機會,如果足夠多的資金追求同一種市場無效性,它肯定會消失。對于許多定量投資者來說,永遠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種市場無效性在學術刊物上得到詳細論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實際上,如果昨天的無效性已廣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資本,再設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險的。資本市場同樣如此。因此,不要屈從或迷戀“權威”的信息,應該努力追求有個性的投資策略。

        在職業資金管理游戲中獲勝的資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錯誤的人,但其中的許多錯誤都可以歸因于人類本性——追求安穩、相信潮流、失敗后希望改換風格和指導思想。投資組合管理中的一些錯誤源于資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戶,不了解自己的投資市場,一些錯誤源于資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鋼絲繩”的游戲,一方面要獲得高額收益,另一方面還不能超越客戶的風險承受性。

        4股票投資策略

        4.1具備股票投資取勝的素質

        對于我們來說,在股票業取得成功的素質應該包括:忍耐、自立、簡單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開闊、有獨立判斷能力、百折不撓、謙讓、靈活、愿做獨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認錯誤,還有對普通的商業恐慌不屑一顧。這些素質的具備與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與行為金融學是相符的,市場可能是無效的,積極管理者也有增加價值的潛力,但這些無效性既不簡單,也不是靜態的,利用起來代價也不低。換言之,市場無效性的一個特點就是容易消失。這就意味著市場無效性一旦被隔離出來,并廣為人知,越來越多的資金追逐這一無效性時,這個特點就消失了。問題不在于投資者和他們的顧問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當信息收到之時情況可能已經發生變化。當樂觀的金融信息廣泛傳播時,大多數投資人認為這個經濟形勢在近期內還會進一步高漲時,經濟走勢實際上已經向衰退邁進。頭腦清醒的投資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況下做出正確決策,那種需要各種資料的“科學頭腦”是不科學的。

        4.2逆潮流而動

        風險觀念的根源在人類感情中可以找到。我們都是社會性生物,渴望與別人協調一致,達成共識。以常規方式失敗經常比非常規性失敗痛苦較少。相應地,投資者更愿意冒以常規方式失敗的較大風險,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規方式失敗的較小風險。許多投資者并不一定像他們以為的那樣對風險有多少耐心。

        參考文獻

        [1]曹鳳岐,劉力,姚長輝.證券投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8).

        第6篇:基于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范文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股票投資策略

        1文獻綜述

        一般認為,行為金融學的產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發表《投資戰略的實驗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為標志,該文首次將行為心理學結合在經濟學中來解釋金融現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寫了《人類決策的心理學研究》,為行為金融學理論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發表了《預期理論:風險決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為金融學中的預期理論。

        中南大學的饒育蕾和劉達鋒著的《行為金融學》是我國第一本系統闡述行為金融學理論的著作。吳世農、俞喬、王慶石和劉穎等早在中國證券市場初建時就對中國股市調查并進行取樣分析,得出中國市場為非有效市場,其主要論文有:吳世農、韋紹永的《上海股市投資組合規模和風險關系的實證研究》,陳旭、劉勇的《對我國股票市場有效性的實證分析及隊策建議》。國內對這一理論的研究相對不足,對投資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鑒了兩位美國學者的思路進行論證。美國學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達摩達蘭著的《投資管理》總結了美國比較有影響力的觀點,對行為金融學理論在投資領域的應用進行了發展,對投資行為進行了全面剖析,其對投資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獨到之處,這種在行為金融學下投資策略的研究對我國證券業的發展將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羅伯特•泰戈特著《投資管理-保證有效投資的25歌法則》以其簡單而明了的筆法描繪了行為金融學下投資方法的選擇應具備的條件和原則,指導我們的實踐。BrighamEhrharot著的《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中也不乏對行為金融學的應用,比如:選擇權的應用等。

        2行為金融學概述

        行為金融學是將行為學、心理學和認知學成果運用到金融市場上產生的一種新理論,是基于心理學實驗結果提出投資者決策時的心理特征假設來研究投資者實際投資決策行為的一門學科。

        行為金融學有兩個研究主題:一是市場并非有效,主要探討金融噪聲理論;二是投資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討投資者會發生的各種認知和行為偏差問題。

        主要理論:

        證券市場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場定價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聲交易者風險即金融噪聲理論。投資者構筑的投資組合具有金字塔型層狀特征即行為組合理論。

        投資者有限理性。行為金融學總結的投資者行為偏差有:決策參考點決定行為者對風險的態度;投資者存在心理帳戶;投資者還存在過度自信心理和從眾心理。

        3行為金融學在實務中的應用

        實際上,各種積極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場定價失真或無效。他們認為通過投資于定價失真的市場或資產可以獲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這種無效性是轉瞬即逝的,這樣,這些無效性可能會為有耐心的投資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個好的投資策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行為金融學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諸如阿萊悖論、日歷效應股權溢價、期權微笑、封閉式基金之謎、小盤股效應等等金融學難題。還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選擇策略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動量交易策略等投資策略。一些金融實踐者已經開始運用行為金融學的這些投資策略來指導他們的投資活動。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價格下跌時,分批買進股票以攤低成本的策略。采用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資活動。

        行為金融學認為,人們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會選擇一個決策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而非著眼于最終的財富狀況。在心理預期的過程中,人們會把決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帳戶來考慮,常常擁有自信情節,高估已經擁有的商品或服務,并且傾向于增加這里物品或服務的使用次數。還對預期的損失過于敏感,把同樣價值的損失計算成遠高于同樣價值的收益,而對已經形成損失的東西卻表現出一種“處置效果”,由于期待機會收回成本而繼續經受可能的損失。因此在行為金融學中的“心理”帳戶和“認知偏差”這兩個概念,應該在日常理財中關注。運用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與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準則時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當處置效應在證券市場上比較嚴重時,其帶來的股票基本價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幅就會更大;當價格向價值回歸時,可利用動量交易策略,通過差幅獲利。

        市場無效性本質上是一種套利機會,如果足夠多的資金追求同一種市場無效性,它肯定會消失。對于許多定量投資者來說,永遠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種市場無效性在學術刊物上得到詳細論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實際上,如果昨天的無效性已廣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資本,再設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險的。資本市場同樣如此。因此,不要屈從或迷戀“權威”的信息,應該努力追求有個性的投資策略。

        在職業資金管理游戲中獲勝的資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錯誤的人,但其中的許多錯誤都可以歸因于人類本性——追求安穩、相信潮流、失敗后希望改換風格和指導思想。投資組合管理中的一些錯誤源于資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戶,不了解自己的投資市場,一些錯誤源于資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鋼絲繩”的游戲,一方面要獲得高額收益,另一方面還不能超越客戶的風險承受性。

        4股票投資策略

        4.1具備股票投資取勝的素質

        對于我們來說,在股票業取得成功的素質應該包括:忍耐、自立、簡單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開闊、有獨立判斷能力、百折不撓、謙讓、靈活、愿做獨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認錯誤,還有對普通的商業恐慌不屑一顧。這些素質的具備與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與行為金融學是相符的,市場可能是無效的,積極管理者也有增加價值的潛力,但這些無效性既不簡單,也不是靜態的,利用起來代價也不低。換言之,市場無效性的一個特點就是容易消失。這就意味著市場無效性一旦被隔離出來,并廣為人知,越來越多的資金追逐這一無效性時,這個特點就消失了。問題不在于投資者和他們的顧問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當信息收到之時情況可能已經發生變化。當樂觀的金融信息廣泛傳播時,大多數投資人認為這個經濟形勢在近期內還會進一步高漲時,經濟走勢實際上已經向衰退邁進。頭腦清醒的投資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況下做出正確決策,那種需要各種資料的“科學頭腦”是不科學的。

        4.2逆潮流而動

        風險觀念的根源在人類感情中可以找到。我們都是社會性生物,渴望與別人協調一致,達成共識。以常規方式失敗經常比非常規性失敗痛苦較少。相應地,投資者更愿意冒以常規方式失敗的較大風險,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規方式失敗的較小風險。許多投資者并不一定像他們以為的那樣對風險有多少耐心。

        參考文獻

        [1]曹鳳岐,劉力,姚長輝.證券投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8).

        第7篇:基于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范文

        關鍵詞行為金融理論投資策略投資心理

        1行為金融學概述傳統金融理論是建立在市場參與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的基礎上。在此基礎上,傳統金融學的核心內容是著名的有效市場假說(EMH)。該假說認為,相關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證券價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場就是有效的。根據這一假說發展起來的各種金融理論,包括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PT)、資本資產定價理論(CAPM)、套利定價理論(APT)、期權定價理論(OPT)等一起構成了現代金融理論的基礎,也構成了現代證券投資策略的理論基礎。然而,隨著金融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傳統金融理論和金融證券市場的現實不斷發生著沖突,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人的行為、心理感受等主觀因素在金融投資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人們并不總以理性的態度做出決策。在現實中存在諸多的認知偏差和不完全理性的現象,證券投資行為中會表現出各種偏激和情緒化特征;在證券市場上則表現出股票價格的各種“異象”,如:一月效應、周末(周一)效應等,用傳統金融理論很難對這些“異象”給出合理的解釋。在這種情況下,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行為金融學受到了重視,它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分析金融市場,克服了傳統金融學的一些弊端。

        2行為金融投資決策的心理、行為特征2.1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DeBondet和Thaler(1995)認為過度自信或許是人類最為穩固的心理特征,他們列舉了大量證據顯示人們在做決策時,對可不確定性事件發生的概率的估計過于自信。資金管理人、投資顧問和投資者都對可能自己駕馭市場的能力過于自信,在投資決策中過高估計自己的技能和預測成功的趨勢,或者過分依賴自己的信息而忽視公司基本面狀況從而造成決策失誤的可能性。這種過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導致大量過度交易(overtrad?鄄ed)的產生。

        2.2反應過度(Over-reaction)

        反應過度描敘的是投資者對信息理解和反應上會出現非理性偏差,從而產生對信息權衡過重,行為過激的現象。主要表現在投機性資產的市場價格與其基本價值總會有所偏離。過度反應的另一種表現是,當沒有出現需要采取某種行動的事實時,投資者由于主觀判斷失誤,以為事實已經發生并采取行動而導致投資損失。

        2.3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

        當市場上有重大消息時,股價通常未見波動,但在沒有任何消息的時候,股票市場卻有時會出現異常的波動且幅度較大,這表明股價對信息反應的滯后。與個人投資者對新信息往往反應過度相反的是,職業的投資人以及證券分析師們更多的表現為繁衍不足。他們通常會因為過分依賴過去的歷史經驗作為判斷的參照依據,而對市場中出現的新趨勢和新變化反應遲鈍,從而錯失贏利的良機。

        2.4非貝葉斯預期行為金融理論認為,人們在具體決策過程中,并非按照傳統金融理論中的貝葉斯規律來不斷修正投資的預期概率,而是對最近發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經驗給予更多的權重,在決策和做出選擇時更注重近期事件的影響。

        2.5后悔厭惡(MyopicLossAversion)

        投資者在發現自己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之后,通常會感到傷心和痛苦,而為了避免這種痛苦,投資者會非理性地改變自己的行為。“損失厭惡(LossAversion)”是后悔厭惡的直接原因,正是因為損失所帶來的痛苦才使得人們會感到后悔。如果某種決策方式可以減少投資者的后悔心理,對投資者來說,這種決策方式將優于其他決策方式。比如很多投資者具有從眾心理,積極購買市場中受追捧的股票,而一旦股價下跌,投資者考慮到還有大量其他投資者也同樣遭受了損失時,自責和不快會相應得到減輕。

        2.6固錨效應(AnchoringEffect)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人們被要求作相關數值的定量評估時,容易受事先給出的參考值影響,這種現象被稱為“固錨”效應。“固錨”是指人的大腦在解決復雜問題時往往選擇一個初始參考點,然后根據獲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正確答案的特性。在缺乏更多信息的情況下,歷史信息就更容易成為人們對當前事物判斷的主導影響因子。例如在美國,投資者20世紀80年代末受美國股票市盈率(較低)這個普遍認可的“錨”的影響,認為日本股票市盈率過高,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即使東京股市的市盈率仍比美國高得多,許多美國投資者卻覺得東京市場不再被高估了,因為他們將20世紀80年代末東京股市的高市盈率當成了新的“錨”來考慮。

        3行為金融投資策略任何理論都是為應用服務的,行為金融學也不例外。行為金融學不僅是對傳統金融學理論的革命,也是對傳統投資實踐的挑戰。如行為金融學的大師RichardThaler,他既是理論家,又是成功的實踐者,他和RussellFuller一起發起成立的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Fuller&Thaler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著15億美元資產。他認為他們的基金投資策略的理論基礎是:利用由于行為偏差引起的系統性心理錯誤。投資者所犯的心理錯誤導致市場未來獲利能力和公司收益的偏差期望的改變,并引起這些公司股價的錯誤定價。發現投資者心理上的系統性偏差,是基金獲利的基點。其基金業績似乎也在證明著這一點,從1992~2001年,其基金的報酬率高達31.5%,而同時期的大盤指數收益僅為16.1%.總體而言,行為金融的理論和實踐之間還存在著很大差距,還沒有成為投資專家們廣泛而普遍的制導理論。有兩個原因,一是行為金融理論本身并不完全成熟;二是利用這些理論測定各種各樣影響價格的心理變量時,會遇到很多操作難題。當然,任何理論都是有缺陷的,在金融市場中沒有人也沒有任何投資策略可以一直獲得超額回報。行為金融投資策略讓投資者具備了戰勝市場的可能,但永遠也無法具備打敗市場的保證。

        3.1反向投資策略(contrarianInvest?鄄mentStrategy)

        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由于股票市場經常是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的,對反應過度的修正會導致過去的輸家的將來表現高于市場平均水平,從而產生長期超常回報現象。邦特(Debondt)和塞勒(Thaler)(1985)的研究表明這種投資策略每年可獲得大約8%的超常收益。對此,行為金融理論認為,這是由于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現的結果,通過一種質樸策略(NaveStrategy)———也就是簡單外推的方法,根據公司的近期表現對其未來進行預測。從而導致對公司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和對績優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現象,為投資者利用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3.2慣易策略(MomentumTrad?鄄ingStrategy)

        慣易策略是指在分析股票過去相對短的時間內(通常是一個月到一年)的表現的基礎上,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規則(filterrules),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與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規則就買下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Rou?鄄venhorst(1998)對其他12個國家的研究證實了動量效應的存在,從而證明了這種效應并不是由于數據采樣的偏差所造成的誤解。我國市場存在明顯的慣性效應,利用股票在一定時期的波動采用此策略可以買人賣出而獲得價差收益。

        3.3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DollarCostAveragingStrategyAndTimeDiversificationStrategy)

        投資者將現金投資于股票時,通常總是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進行,以備不測時分攤成本,從而達到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造成較大風險的策略,即成本平均策略。它與投資者的有限理性、損失厭惡及思維分割有關。時間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擔股票的投資風險的能力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投資者在年輕時應將其資產組合中的較大比例用于投資股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則逐漸減少股票投資比例增加債券投資比例的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在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中普遍采用并廣受歡迎的投資策略,同時卻又被指責為收益較差的投資策略,而與現代金融理論的預期效用最大化原則明顯相悖。

        3.4捕捉并集中投資策略(Concentrat?鄄edInvestmentStrategy)

        行為金融理論指導下的投資者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場,采取有別于傳統型投資者的投資策略從而獲取超額收益。要達到這一目的,投資者可以通過三種途徑來實現:①盡力獲取相對于市場來說要超前的優勢信息,尤其是未公開的信息。投資者可以通過對行業、產業以及政策、法規、相關事件等多種因素的分析、權衡與判斷,綜合各種信息來形成自己的獨特信息優勢;②選擇利用較其他投資者更加有效的模型來處理信息。而這些模型也并非是越復雜就越好,關鍵是實用和有效;③利用其他投資者的認識偏差或錨定效應等心理特點來實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資者受傳統均值方差投資理念的影響,注重投資選擇的多樣化和時間的間隔化來分散風險,從而不會在機會到來時集中資金進行投資,導致收益隨著風險的分散也同時分散。而行為金融投資者則在捕捉到市場價格被錯誤定價的股票后,率先集中資金進行集中投資,贏取更大的收益。

        4結語自20世紀80年代起至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的行為經濟學獲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行為金融理論迅速崛起,對現代金融理論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可以說行為金融理論已經成為金融理論領域最為引人注目的研究主題之一。當然,行為金融理論遠非一個完全成熟的理論,其對投資實踐的指導能力也因時因地而異。

        參考文獻1李心丹。行為金融學———理論及在中國的證據[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2楊奇志。證券投資者行為偏差研究及在我國證券市場中的應用[J].現代管理科學,2004(3)

        第8篇:基于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范文

        一、行為金融理論與投資決策模型

        大量的事實證明,投資者的行為方式及其深層次的心理特征對投資活動的結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響,在研究復雜的金融市場時,我們必須考慮人類自身行為所具有的復雜多變性特點。在借鑒行為科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資活動當事人的心理因素為基礎的行為金融理論體系。對應于現資理論的假設,行為金融理論給出自己的理論假設:(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場的存在;(3)投資者的投資具有群體行為特征。行為金融理論基礎主要有:(1)期望理論(prospecttheory1979);(2)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3)行為金融資產組合理論(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1999)。在此基礎之上構造的行為金融投資決策模型有:(1)bsv模型與dhs模型;(2)統一理論模型(unifiedtheorymodel);(3)羊群效應模型。

        二、行為金融對投資者行為的實證研究結論

        1.過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過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識的傾向,表現為投資決策中過分相信自身的判斷和決策,而忽視了客觀情況變化造成決策失誤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組織完成的《中國證券投資者行為研究》指出,我國股市6500萬投資者中無業者占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這些無業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場競爭力的人,由于無事可做,也不考慮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賺錢,由此可見我國投資者過度自信之嚴重程度。

        2.拋錨性錯誤。人們在對某件商品的價值進行判斷時,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錨作為判斷的參照標準。同樣,投資者對于證券價格的變動預測也需要一定信息作為參照的錨。拋錨性往往導致投資者對新的、正面的信息反應不足。我國投資者往往是利用類似行業、板塊、股本大小、經營業績等的股票價格來衡量其投資股票的價格的。但是錨并不能長時間一直保持準確性和有效性,即錨會使投資者判斷出錯。

        3.羊群行為。股市中的“羊群行為”是指投資者由于受其他投資者投資策略的影響而采取相同的投資策略。其關鍵是其他投資者的行為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并對他的決策結果造成影響。我國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風”、“跟莊”、投資基金的投資組合類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為”。孫培源(2002)通過構造股票收益率的橫截面絕對偏離和市場收益率的非線性檢驗,實證了中國股市羊群效應的存在。

        4.噪聲交易。非理性投資者把與價值無關的信息認為是與價值有關,或者某些投資者人為地制造虛假信息,而其他投資者無法識別其真偽,這兩種信息被認為是噪聲,相應產生的交易稱為噪聲交易。我國股市近400%的年換手率中至少300%可以歸因于噪聲交易。施東暉(2001)實證研究表明,由于技術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場被廣泛使用,當某此技術信號顯示“上升”或“下跌”趨勢時,將引發大量的買賣行為,從而強化現有的股價趨勢。

        5.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過度反應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發現的,他們發現投資者對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確的貝葉斯反應,而是過度反應致使股票價格超過其內在價值。我國王永宏(2001)運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國股票市場的過度反應現象證實了中國股市存在著明顯的過度反應現象。反應不足是指投資者對自身的判斷過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賴過去的歷史經驗作為判斷的參照標準(犯拋錨性錯誤),對市場中出現的新趨勢和新變化反應遲鈍,喪失了獲利的良好時機。我國股市中存在的“輪漲效應”就是一種“反應不足”。

        6.處置效應。“處置效應”是指投資者長時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過早拋出贏利的股票的現象。這意味著當投資者處于盈利狀態時是風險回避者,而處于虧損狀態時是風險偏好者。趙學軍(2001)等人的研究結論是:與國外相比,我國投資者更加傾向于賣出盈利股票,繼續持有虧損股票。我國股市的處置效應在年末相對增強,個人投資者的處置效應強于機構投資者。

        7.動量效應。在一定持有期內,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組合在前一段時期內漲幅較好,那么,下一段時期內,該股票或股票組合仍將有良好表現。通過對我國股市歷年大盤及個股的統計分析,我們認為無論是在大盤還是在個股上,我國股市都存在動量效應。大盤的動量效應以日為時間單位比較明顯,而一些典型個股無論是以日、周還是以月為時間單位都非常顯著。

        8.過度恐懼與政策依賴性心理。當股市虛假消息滿天飛、股市暴跌時,投資者不計成本的大量拋出股票,表現出十足的恐懼。在股市暴跌時,我國投資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這種對政策的依賴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9.遺憾。遺憾理論認為投資者為了回避曾經做出的錯誤決策的遺憾和報告損失帶來的尷尬,可能避免賣掉價格已下跌的股票。還有,即使決策結果相同,如果某種決策方式能減少投資者的后悔心理,對投資者而言,這種決策方式就優于其它決策方式。因此,投資者有從眾心理,傾向于購買本周熱門或受大家追漲的股票,因為當考慮到大量投資者也在同一投資上遭受損失時,投資者可能降低其情緒反應或感覺。

        10.暴富心理與賭博心理。中小投資者短線頻繁操作,其目的是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還有人敢去追漲;公司虧損了幾億元,已經資不抵債還有人敢去接盤;st現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其股價在特別處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現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額弄虛作假還有人敢去炒底,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國投資者實足的賭性。

        11.輪漲輪躍效應(補漲補跌效應)。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沒有上漲(下跌),那么它們就具有補漲(補跌)的潛力。沒漲的要無條件補漲,沒跌要五條件補跌。長期以來我國股市個股輪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盤股、新股效應。我國股市對小盤股、新股獨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國股市的慣例。我們統計分析發現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國小盤股、新股的收益率顯著高于大盤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國股市長期下跌及證券投資基金大量發行以來,這一狀況有所改變。

        三、行為金融理論指導下的證券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意義在于確立了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資決策行為以及市場定價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傳統金融理論關于理性投資者的簡單假設,更加符合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行為金融學的實踐指導意義在于投資者可以采取針對非理性市場行為的投資策略來實現投資贏利目標。在美國證券市場上,目前有數家資產管理公司在實踐著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其中有的基于行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復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資業績。考察我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者行為特點,我們總結出我國金融市場的投資策略:

        1.針對過度反應的反向投資策略。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于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現,從而導致對公司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最終為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2.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準則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行為金融意義上的動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對股市中股票價格中間收益延續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資者在將現金投資為股票時,通常總是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地進行,以備不測時攤低成本,從而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帶來的較大風險的策略。

        4.時間分散化策略。指根據投資股票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的信念,建議投資者在年輕時將其資產組合中的較大比重投資于股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將此比例逐步減少的投資策略。

        5.小公司效應策略。小公司效應是指小盤股比大盤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發現股票市值隨著公司規模的增大而減少的趨勢。siegl(1998)研究發現,平均而言小盤股比大盤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應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據小公司效應而采用的投資策略稱為小公司效應策略。

        6.組合投資策略。行為金融學認為,證券市場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強式有效,semlstrongefficient)。這就意味著傳統的證券組合投資理論中,“在有效市場中,投資者不可能獲得與其所承擔風險不對稱的額外收益”的提法在實踐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通過選擇合適的組合投資策略,投資者將可能獲得額外收益。

        7.針對羊群行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場中廣泛存在的羊群行為,證券價格的過度反應將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現“漲過了頭”或者“跌過了頭”。投資者可以利用可以預期的股市價格反轉,采取相反投資策略(contrarianstrategy)來進行套利交易。中國的股票市場素有“政策市”之稱。考察中國證券市場的歷史走勢,我們會發現在重要的頂部或底部區域,在消息面上總是伴隨著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臺。不同的投資者對政策的反應是不一的。針對個人投資者的行為反應模式,投資基金可以制定相應的行為投資策略——相反投資策略,進行積極的波段操作。

        8.購買并持有策略。個人和機構投資于股票應執行幾種能幫助控制認識錯誤和心理障礙的安全措施。控制這些心理障礙的關鍵方法是所有類型的投資者都要實施一種嚴格的交易策略——“購買并持有”策略。投資者在為組合購進一只股票時,應詳細地記錄購買理由,而且要制訂一定的標準以利于進行投資決策。長期采取“購買并持有”策略,通常業績將超過高周轉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為偏差。心理學和決策科學提出,在某種情形下,投資者并不是盡力使財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資者還會在智力方面犯系統性判斷錯誤,這些行為偏差將導致證券定價的錯誤,合理利用這些偏差將給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行為型投資人則盡力尋找由于行為因素而被市場錯誤定價的證券從而獲取超額利潤。可見,對人類行為偏差的正確把握是獲取市場超額利潤的來源之一。

        10.st投資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為特別處理,意味著公司陷入嚴重困境。但同時,st公司也成為潛在的并購目標。考慮到殼資源在中國證券市場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價值無疑是巨大的。作為一種投資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納入證券投資組合之中的。

        總之,行為金融理論尋求并確定投資者可能對新信息產生反應過度或反應遲鈍而導致證券定價錯誤的市場情形。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的目標就是在大多數投資者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前,投資那些定價錯誤的股票,并在股票價格正確定位之后拋出獲利。

        四、應用行為金融理論指導證券投資要注意的問題

        行為金融學的科學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尋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論能解釋金融市場的行為。它試圖理解和預測心理決策過程的系統的金融市場意義。如上所說,中國股票市場中存在著普遍的運用傳統金融理論無法解釋的金融現象,而用行為金融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之,并由此導致了許多有價值的行為投資策略,但在具體運用這些投資策略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1.行為金融理論本身也是處于不斷發展之中。行為金融理論的投資策略是:在大多數投資者尚未意識到錯誤時投資于某些證券,隨后當大多數投資者意識到錯誤并投資于這些證券時賣出這些證券。一旦證券市場的絕對多數投資者認識到這一問題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結果又會怎樣?我們相信隨著行為科學的深入研究、證券市場的不斷變化和發展,會進一步發現更多的行為金融問題,并且一些已有的行為金融現象可能會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應用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時,要防止教條化。

        2.要切忌對國外現有行為投資策略的簡單模仿。現有的行為金融理論主要是在發達的金融市場產生的。我國證券市場同成熟的證券市場比較,還是一個新興的證券市場——歷史短、不規范。中國金融市場與發達的金融市場的共性與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在運用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時,不是對國外現有行為投資策略的簡單模仿,而應當掌握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方法,對中國證券市場的行為特點進行深入研究,探索適應我國證券市場運行特點的我們自己的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

        3.行為投資策略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監管的深入及投資者結構的改善,我國金融市場行為金融現象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例如小公司效應現象就不如過去明顯、莊股由于監管的加強從而動量效應也明顯減弱。我們預言隨著管理層對股市認識的轉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國的st現象遲早會消失。

        4.不同投資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資策略。將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成果運用到我國證券市場的實踐中,可以合理引導投資者的行為。對于廣大中小投資者,要通過教育來使其趨于理性化,提高證券市場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能力和市場的運作效率。對于機構投資者,要提高其投資管理水平。投資者決策中的心理偏差是與生俱來,而這些認知偏差可以通過學習、訓練等手段得到有效緩解,因此,不同投資者應該采用不同的投資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層次的投資者共同參與探討我國行為金融問題,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才能在我國有用武之地。

        [參考文獻]

        [1]陽建偉。蔣馥。行為金融:理論、模型與實踐[j].上海經濟研究,2001,(4)。

        [2]楊勝剛。金融噪聲交易理論對傳統金融理論的挑戰[j].經濟學動態,2001,(5)。

        [3]孫培源。基于capm的中國股市羊群行為研究[j].經濟研究,2002,(2)。

        [4]王永宏。中國股市“慣性策略”和“反轉策略”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1,(6)。

        [5]施東暉。中國股市微觀行為:理論與實證[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2.

        第9篇:基于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范文

        1傳統金融理論的困境

        Fama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提出的有效市場理論認為:當人們是理性時,市場是有效的;當有些投資者是非理性時,由于交易隨機產生,對市場不會產生系統的價格偏差。但是實際情況與現代金融理論的結果在某些方面相差很遠,甚至截然相反,行為金融學認為在有效市場理論三個假設條件均存在誤區。

        1.1“理性人”假設的誤區

        非理性是人的精神所特有的一種自然體現。它表現為投資者的非邏輯認識,是無意識、情感、信仰和直覺的表達。即使在有限理性的條件下,因為外在條件的限制,有時候未必能夠實踐理。比如信息的收集與消化受到行為人用于投資的精力與時間的限制;投資人的投資期限和投資成本也會限制其理性決策的現實運用,他們在行為中往往是追求最滿意的方案而不是最優的方案。

        1.2“非理性投資者交易相互抵消”假設的非合理性

        有效市場理論的第二道防線認為,如果存在缺乏理性的投資者,他們之間的交易將會隨機進行,所以他們的錯誤會相互抵消。但心理學的研究已經清楚地表明,人們并不只是偶然偏離理性,而是經常以同樣的方式偏離。投資者并非“我行我素”地獨立進行推斷決策,他們的買賣行為之間有很大的相關性。無論是個人投資者還是機構投資者,他們的投資策略都表現出明顯的趨同性,而不是相互抵消,這就是金融市場中廣為流行的“羊群效應”。

        1.3“套利者修正”假設難以成立

        有效市場假說的第三道防線認為,理性的套利者沒有心理偏見,他們將消除非理性投資者對證券價格的影響,從而將價格穩定在基本價值上。但事實上,無論是套利機會的辨別還是套利的執行都是需要成本的,賣空機制和資金充分自由流動往往受到所在國家法律的限制,這大大增加了套利的成本,阻礙了跨地區套利的實現。現實中的套利不僅充滿風險,而且作用有限。

        2行為金融理論的研究思路

        2.1認知偏差是決策行為的微觀基礎

        行為金融理論認為,人們在做出投資決策時不可避免地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認知偏差是各種市場異象產生的微觀基礎。所謂“認知偏差”,通常是指“有限的認知能力”,即人們在同一時間內,只能處理可獲信息量中的一小部分或得出一些片面的結論,從而造成人們不可避免地經常做著錯誤的事情。認知偏差往往源自以下兩個方面:首先,人的認知能力在一定階段是“有限”的,“有限”的認知能力無法跟上信息無限擴張的速度,至少在人們做出決策之前的這段時間里是很難做到的。其次,人的注意力是具有選擇性的,這就使潛在的相關信息很可能被遺漏掉。最后,受信息處理能力的限制,人類在認知過程中會盡力尋找捷徑,采取以下策略來把復雜問題簡單化。

        2.2基于認知偏差的行為金融研究思路

        行為金融學遵循的研究思路是:把投資者看成是復雜的“社會人”而非純粹的“理性人”。認知過程往往會產生系統性的認知偏差;情緒過程可能導致系統性的情緒偏差;意志過程則既可能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又可能受到情緒偏差的影響,這些個體偏差加上金融市場可能的群體偏差或羊群效應,可能導致投資或投資組合決策中的決策偏差。決策偏差反過來又影響投資者對價值的判斷,進一步產生認知偏差和情緒偏差,形成一種反饋機制。這種反饋機制不斷放大,最終形成泡沫或破裂。圖1描述了這一過程。

        3我國股票市場偏差分析

        3.1過度投機偏差

        根據深交所調查報告顯示有78.60%的投資者入市的主要原因是為通過股票的買賣價差而獲利,只有11.70%的投資者進入股市是為了長期獲得公司的投資利潤。市場換手率是衡量市場交易頻率的重要指標,過高的換手率往往容易與投機和炒作緊密相聯系。中國證券換手率非常高。深滬兩市A股的年平均換手率是臺灣的2倍,是東京市場的18倍,居全球市場之首。

        3.2政策依賴性偏差

        中國股市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個表現就是其典型的“政策市”特征。在政策市的背景下大多數投資者逐步形成了政策情結,深信股市的每一次大幅度的波動幾乎都是政府導向的結果。深交所的調查顯示,大多數投資者在評價投資失誤時,往往歸咎于外界因素,如國家政策變化的就高達67%。而投資者在享受利好政策所帶來的收益后,則多把功勞歸功于自己,從而加重了投資者自信心理,并形成了強烈的對下一個政策利好的預期。

        3.3處置效應偏差

        我國股市處置效應的主要表現是賣漲持虧。深交所研究報告《我國股市投資者的處置效應》顯示,我國股市投資者普遍存在“賣盈持虧”傾向。實證表明,國內證券市場牛市時的成交量平均高出熊市時的2倍以上,而牛市時散戶的平均獲利遠低于市場的表現,說明散戶過早地賣掉了盈利股票;熊市時散戶的平均虧損與市場的表現不相上下,說明散戶持有虧損的股票不賣。

        3.4明顯的羊群效應

        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存在著明顯的交易量大則股價升,交易量小則股價跌的現象,反映出投資者相當典型的追隨傾向。我國的股票市場投資者仍然是以散戶為主,投資理念不夠成熟,加之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散戶投資者多將投資分析的重點從分析形勢和個股轉向分析大戶行為,見好就跟,不跟不動,形成了一種逆向選擇的機制,造成股市短線投機風氣漸濃,“跟莊”思維盛行。國內諸多學者的研究結論表明,國內深、滬兩市的A股市場具有明顯的羊群效應,且在下跌行情中羊群效應表現得更為明顯。

        4行為金融投資策略在我國股票市場中的應用

        4.1基于反應過度偏差的逆向投資策略逆向投資策略是一種典型的以行為金融學理論作指導的投資策略,簡單地說,就是購買過去幾年中表現糟糕的股票,或者賣出過去表現出色的股票。本文從滬深兩個股票市場選取2002年市盈率(P/E)最高和最低的各28只股票,分別考察這些個股在2002年12月29日~2006年12月31日期間內的表現(以收盤價計算的年累積收益率,經過復權處理),并和這一時期市場的總體表現(上證綜合指數)進行比較。

        4.1.1對賣出高市盈率股票策略的檢驗結果顯示(1)在選取的市盈率最高的28支股票中,一年之后有86.7%的股票表現劣于市場表現,兩年之后比例上升到92.9%,第三年仍維持92.9%,第四年所有樣本股票表現均劣于市場表現。(2)隨著時間的延長賣出高市盈率股票策略效果逐漸明顯,第四年效果最為顯著。

        4.1.2對買入低市盈率股票策略的檢驗結果顯示(1)在選取的市盈率最低的28支股票中,一年之后有71.4%的股票表現優于市場表現,兩年之后比例下降到64.3%,第三年有53.6%的股票表現優于市場表現,第四年優于市場表現的股票比例下降到46.4%。(2)隨著時間的延長買入低市盈率股票策略效果逐漸減弱,在開始的頭一年效果最顯著。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逆向投資策略在我國股市中有一定的效果。但賣出高市盈率股票策略和買入低市盈率股票策略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前者效果越來越明顯,到第四年最為明顯;而后者的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弱,第一年的效果最為顯著。逆向投資策略是一個長期風險小、回報高的交易策略,但在短期內該策略仍不排除具有非常大的風險。逆向操作者可能經常太早行動,短期內的股價走勢可能和投資者選擇的方向相反,這個時候投資者會承受很大的壓力。逆向投資者必須經常承受這種短期震撼,一旦無法承受,很可能又會隨眾人趨勢而行。

        4.2基于反應不足偏差的慣性投資策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歷史價格能否預測未來的價格變動取決于投資的期限。慣性投資策略源于投資者的反應不足偏差,由于投資者對特定事件反應不足,導致股價短期內不能充分調整到應有的價位。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下,中小投資者將遵循慣性投資策略,買入近來的強勢股,賣出近來的弱勢股,也未嘗不是一種理性的選擇。從以上檢驗逆向投資策略的結果看來,無論是高市盈率組合還是低市盈率組合,在一年之后的表現都出現了逆轉,即高市盈率組合收益率成下降趨勢,低市盈率組合收益率成上升趨勢。所以,慣性投資策略如果有效,有效期應該在一年之內。這里采取和上面類似的方法,進行慣性有效性的檢驗。

        4.2.1對買入高市盈率股票策略的短期有效性檢驗結果顯示

        (1)在選取的市盈率最高的28支股票中,一個月之后有53.6%的股票表現優于市場表現;兩個月之后這一比例上升到71.4%;從的三個月開始,優于市場表現的股票逐漸減少,到第五個月,只有14•3%的股票優于市場表現。

        (2)隨著時間的延長買入高市盈率股票策略的效果先增強后減弱,在買入后的第二個月慣性策略的效果最為顯著。也就是說,在我國買入贏者組合的慣性投資策略有一定的效果,但有效期較短,大致為2個月的時間。一般來說,慣性投資策略是一個短期策略,風險很高,較適合于有豐富投資經驗的投資者。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對逆向投資策略和慣性投資策略有效性進行的檢驗,由于時間選取的特殊性和檢驗方法的局限,研究結果未必具有普遍意義。但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中國股市中采取類似的行為投資策略是可行的。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久久久91香蕉国产 | 亚洲第一情网站久久网 | 在线香港三级日本三级人妇 | 日韩AV一本二本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 亚洲欧洲国产1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