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會計專業實訓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普通院校中,實驗課程大多都采取集中授課方式,但授課時間的安排情況卻錯綜復雜,有的效仿公辦院校采用實習周或小學期,但大多是采用周末集中上課和學生平時的自習時間來上實驗類課程。特別是像ERP沙盤等實驗類課程的安排一直是普通院校頭疼的難題。根據目前普通院校現有的教學體制,這類課程大多只能安排在周末集中上課和學生平時的自習時間來上,但這樣會在師生之間會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響。一是占用教師過多的休息時間,教師的勞動強度加大;二是占用了學生的周末和自習時間,學生心里不樂意,自然會影響到教師的評教成績,也就會影響到教師的考核獎金。而在普通院校中,一般上實驗課的教師大多是擔任兩門以上課程,工作量加大,但又得不到合理的對待,自然心情就會郁悶。長此以往,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一)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差目前絕大多數民辦高校的會計教師都比較年輕,大多是從學校畢業后又直接分配到學校任教,缺乏會計實踐經驗,未曾親身經歷企業具體的會計業務操作環境,到企業鍛煉也僅是參觀或旁觀者。多數“雙師型”教師也僅是“雙證型”教師,真正既有會計理論教學經驗又有會計實務工作經歷的教師鳳毛麟角,故大多數從事會計實踐教學的教師缺乏實踐指導經驗,在教授模擬實驗過程中也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來進行實驗指導,與實際會計業務情景相差甚遠,致使“實驗”成為名副其實的紙上談兵,很難達到預期的實踐效果。
(二)實踐教學內容簡單大多數普通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內容較簡單,涉及面較窄,缺乏特色和創新。由于自身發展條件的限制,普通院校會計專業在實踐教學環節中,不能根據社會需求及時更新內容,實踐教學缺乏運用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進行不同行業會計實務的適應能力訓練,很難培養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和激發學生運用各種方法創造性地分析復雜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走出社會難以很快適應工作崗位。目前大多普通院校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方法較落后,基本是手工模擬企業經營或用會計核算軟件模擬和操作傳統的手工會計業務,教學情景與實際會計業務環境尚有較大差別。師資力量薄弱、教學內容簡單、缺乏經費投入等問題。
(三)缺乏綜合考評體系由于普通院校的教學體制還不完善,教學計劃每學年都在不斷地調整,實踐教學的完整的綜合考評體系需要不斷的磨合。作者所在院校的比較重視實踐教學,秉承教育部重視實踐教學的精神,不斷地在增加實踐類課程,但每增加一門實踐課程,其考核體系就需要調整,就需要上簽呈文件讓領導部門核批,非常麻煩,也給各院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據作者調查周邊兄弟院校的情況大同小異。究其原因,就在于普通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缺乏完整的綜合考評體系。
二、普通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一)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多年的教育經驗證明,會計學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實踐性,而且隨著會計信息化的發展,社會各行各業對實用型、創新型會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普通院校的學生大都家庭條件比較優越,閱歷淺、社會常識、生活經驗都很欠缺,自我控制和自我監控能力較差,如一味地采取灌輸式、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學效果肯定不理想,更何況普通院校會計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大都直接從事會計實務工作。因此,普通院校必須對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引起相應的重視,對其進行有效的改革,提高實踐教學在會計專業教學體系中所占比重,建立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這里,作者根據多年的會計實踐教學經驗,提出了抓好“一個中心”,搞好“兩個課堂”,實現“四級遞進式實訓”教學模式,以期在會計實踐教學方面有所突破與創新。(1)“一個中心”,即以實踐教學為中心。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脫離了實踐,其理論是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因此,各普通院校要保證會計實踐教學的質量,培養合格的會計應用型、實踐型人才,就必須要提高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地位,以實踐教學為中心,形成新的實踐教學體系。即強調通過模擬企業經營環境的物理和電子沙盤軟件,通過實踐與實驗來理解理論知識與基本概念,來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2)“兩個課堂”,即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兩個課堂。針對學生社會實踐環節嚴重缺乏這一現狀,大多普通院校都在積極探索行而有效的校內實訓形式,建立了手工核算實驗室、會計電算化實驗室、ERP沙盤實驗室等,力求將學生的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充分體現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創新性和實踐性。但民辦高校的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很不理想。如果要保障“兩個課堂”的成功實施,建議提供學生專業實習機會,增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編制適合自己的特色實訓教材。另外,會計系(學院)中應有專門人員負責實踐教學工作的組織和安排;在人才培養、工作量計算等環節,實踐教學應當與理論教學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首先,增加學生專業實習機會。由學校出面安排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實習基金,帶領學生到機關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等參觀,讓學生切實了解專業知識在社會各行業的應用情況,真實感受社會對會計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通過了解社會,加上初步專業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帶著理解與收獲去感受會計與財務管理專業領域的現實狀況,對會計行業有初步與大體上的認識,也為以后的學習方向和會計生涯規劃打開思路。其次,增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増強校外實驗、實習基地建設,完善校企合作機制,是普通院校改善辦學條件、突出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普通院校實踐教學的教師往往采用仿真資料,但再仿真的資料,也只是仿真而已。學生在一旦接觸到實際業務,仍是一籌莫展。針對這一情況,普通院校應增強校外實習基地方面的建設,方便讓會計專業學生在畢業前夕進行頂崗實習,這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實訓階段,也能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得到真正相關的工作經驗。這樣,不但能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及社會交際、與人團結協作、語言表達等技能。最后,編制適合自己的特色實訓教材。選擇合適的實訓教材,一直是普通院校關注的問題,也是一個迫在眉睫問題。這和普通院校發展歷史短,積淀不多,是有著直接聯系的,一般都是選取由公辦高校教師編寫的,但這些教材一般情況下不太適合普通院校的教學培養目標。因此普通院校應鼓勵會計本專業教師根據社會需求和自己學生特點自主開發實訓教材,以保證每個實踐環節有實用的教材,且隨著實踐內容和設施的更新而不斷修訂完善。同時引進國內外優秀的教材,結合自己的特色對教材進行的編寫,重新整合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培養的關系,使培養目標落到實處。目前,作者所在學院的ERP沙盤實驗課,就是采用了自己專業教師編寫的實訓報告手冊,進行授課;但為了更有效地達到實訓效果,相關領導已組織了一批骨干教師,正精心編制ERP綜合實訓教程。(3)“四級遞進式實訓”教學模式。只有獨具優勢、富有特色的專業才能使民辦高校培養的學生獲得社會的認可。若想突出實踐教學方面的專業特色,可以考慮嘗試建立并實施實踐教學的“四級遞進式實訓”教學模式。即隨課分散實訓、分課綜合實訓、專業綜合實訓、崗位實習等四級實訓教學體系。這四級實訓教學體系分層遞增,是一種新型的、創新型的實踐教學體系。一是隨課分散實訓。結合會計專業開設的大部分課程應安排在課堂內進行分散實訓,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稅法、會計電算化、審計等課程。目前作者所在學院會計系的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課程已采取了隨課分散實訓。隨課分散實訓可以培養學生的單項技能。如《會計電算化》課程中可針對總賬子系統、UFO報表系統、工資子系統、固定資產、應收款和應付款等管理子系統等進行的單項實訓。二是分課綜合實訓。分課綜合實訓可培養學生崗位的專業職業技能。分課綜合實訓是針對會計核心類專業課程在該門課程結束之后進行的系統實訓,如基礎會計課程之后可安排為期2-3天的實訓、財務會計課程之后可安排為期一周的財務會計實訓。作者所在院校會計系的基礎會計采用就是4+1的教學形式,即大約一學期安排18個課時進行實訓,目的就在于讓初入會計大門的學生,對會計有一個更為直觀、形象的認識和把握。三是專業綜合實訓。專業綜合實訓是在會計專業學生全部課程結束之后,到單位崗位實習之前進行的一次專業綜合實訓。專業綜合實訓培養學生綜合職業技能,時間可安排兩周,大約54個課時。在此階段,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則為學生設計實訓情境,組織、督導、考核學生的實訓活動,包括財務與會計一體化綜合業務實訓(前面手工核算實訓,后面會計電算化實訓)、ERP沙盤綜合模擬實訓等會計專業技能訓練(其內容涵蓋市場營銷學、管理學、系統學、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財務報表分析、財務管理等)。四是崗位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崗位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通常安排在大學本科四年的最后一個學期,也是長期以來各高校都在進行的一個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崗位工作技能;畢業論文設計,學生一般結合社會實踐和崗位實習,進行撰寫,進而提高理論水平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五是嘗試實習周,合理安排實驗課程授課時間。真心希望普通院校能借鑒其他高校的成功做法:比如北京交通大學是每學期安排的有“小學期周”,實驗課程就安排在“小學期周”集中上課;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是每學期安排“三周實習周”,集中上實驗課或有特殊要求的課程。如作者所在學院會計系在未來5年規劃中擬提出具體實施措施:安排兩周的實習周。壓縮學院的期末考試時間,兩周改為一周;再壓縮平時上課時間一周。實習周可以安排在每學期期末考試結束后,這樣學生心理負擔較小,教學效果會更好。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普通院校會計專業若想辦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須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其教師卻缺乏實踐經驗,這無疑成為制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發展的最重要瓶頸。故其應想方設法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否則實踐教學的改革談何容易。要立足自有,挖掘內部資源。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安排本校青年骨干教師“走出去”,到會計師事務所、企業進行專業培訓、頂崗鍛煉或擔任兼職會計,使他們及時了解會計實務的發展情況,在為社會提供專業服務的同時,也可以切實地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技能水平,提高他們相應的實踐教學能力,這樣民辦高校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才會更豐富多彩,才會更和社會接軌。要拓展實踐教學的新思路,力爭外援。普通院校可從企業聘請有豐富實際工作經驗的具備會計師及以上職稱的高級財會人員對學校教師進行師資培訓,也可外聘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對學生進行實踐指導,從而拉近實踐教學與實際的距離;學校也可聘請企業相關專家作為長期兼職實習指導教師,制訂校企合作計劃,落實相關管理制度,真正建立起長期校企合作關系。普通院校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不應僅僅針對于會計專業實踐能力,對于主要核心課程除了安排隨課分散實訓,還應某課程結束之后單獨進行集中性綜合實訓,在所有專業課結束以后在崗位實習之前進行一些專業綜合技能訓練,加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普通院校在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中,應注意拓寬專業界限,培養學生對于相關領域知識的拓寬,如組織學生進行企業經營模擬,撰寫企業創業計劃書等。如作者所在學院開設了ERP沙盤綜合實訓和創業模擬實訓課程,在這些實訓的過程中可以加強培訓學生拓展知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普通院校在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身體體能、團隊協作和社會交際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以緩沖學生從校園到社會的不適應期限。
(三)探索新的教學方法(1)基于體驗的研究型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是將“企業搬進課堂”,由教師設計一個體驗場景,提供一個企業經營的仿真環境,讓學生親身體驗企業經營活動與企業資源計劃的具體內容,最后教師點評與總結。比如ERP沙盤實訓課程就應該采用這種方法。詳見圖(1)。(2)基于問題的研究型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就是“問題教學法”,由教師使用問題引出講授的內容,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比較好的掌握了知識難點,最后也是由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如創業模擬實訓課程可以這種采用這種教學方法。詳見圖(2)。根據實踐教學的經驗,作者認為以下兩種教學方法的結合非常適合普通院校目前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以“問題”、“體驗”為核心以“創業”為導向,將“企業”、“市場”搬進教室,寓教于做、寓教于惑、寓教于樂。
(四)建立綜合考評體系為了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發展,要建立綜合考評體系,考核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綜合考評體系必須貫穿整個大學四年的成績中,貫穿到“四級遞進式實訓”教學模式中。綜合考評體系需要考慮課內實踐考核、綜合實訓考核、社會實踐考核和畢業論文設計等四方面內容。在考核體系中,必須注意以過程為中心,注重學生平時學習的效果以及團隊的合作精神,少用或不用卷面考試,設計根據學習與實踐過程綜合打分的考核體系。及時更新設備,創建高起點、現代化的實驗室是搞好實踐教學的重要保障和措施,即要多建立現代化的會計專業模擬實驗室,實驗室要配備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施,以期滿足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需求。
三、結語
【關鍵詞】會計專業 教學 問題及策略
在會計專業教學當中,知識面以及教育專業性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如今的會計教學普遍存在重視度較低的問題,其教學方法與訓練方式都相對較為老舊,教學效果往往呈現許多的弊端。當前許多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對固定的會計工作方式有厭倦情緒。對此,就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改善這種現狀,培養學生的會計專業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技能培養主動性,改善會計專業教學質量。
一、當前會計專業教育的現狀以及主要的問題
會計專業是社會上的重要行業之一,其教學意義不言而喻。同時,會計教學就必須經過長期的練習與實踐,熟練地適應會計計算步驟。然而普遍專業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方案中,許多都無法均勻分布專業教學內容。對于會計教師而言,在設計教學步驟的過程中,需要設計整個專業教學階段所涉及的會計教學內容,并將整個訓練步驟與目標進行梳理,并且要落實到每一個階段、每一堂課的訓練要點與重點中。許多教師在會計專業初期所涉及的教學計劃只是籠統的定制了一個會計專業教學計劃,對于會計教學意義而言,更是一點而過,少數甚至沒有提及。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會涉及到會計內容,造成會計練習無法充斥學生的生活。除此之外,教育資源的不合理使用以及資金的低投入,都是導致會計教育質量不足的重要原因,中職學校領導都普遍對會計專業重視度較低,教學設備、實訓資源缺乏,直接導致教學質量嚴重下降。
二、提高會計專業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
(一)激發學生學習會計的熱情
現在中職生課堂的主要問題在于學習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氣氛沉悶,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對于這種情況,只有在活躍課堂氛圍之后,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注意力,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思考,更好的進行學習,而不是被動的知識灌輸。激發與培養學生的會計學習積極性是提升會計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而言,其好奇心普遍較為旺盛,此時,教師便可以通過現代化技術去收集一些相關的課外資料,可以是經濟論壇、會計期刊以及和會計有關的新聞等。如此便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會計知識的興趣。
(二)優化教學目標,設計教學課堂
會計專業在社會上的實用性較大,這就需要中職學校中的會計教育必須有符合社會需求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也是當前社會發展需求以及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步驟。會計教學,只能夠在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的時候,才能夠發揮出教師的教學質量,幫助教師創造課堂,設計課堂,構建高效的會計專業課堂教學。社會經濟的成長以及教學目標的設定會直接影響會計專業學生的學習方向以及學習效果,對此,就需要相關工作者優化會計教學目標,創建高效的教學課堂。在教學目標的設定過程中,必須要依據優化課堂進行設計,在課程的設計上,必須要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專業課程、基礎課程相關,既需要保障學生對會計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還需要持續、穩定的提升學生會計專業技能的操作能力與綜合使用能力,從而提升教學實踐性、創新性。除此之外,會計教學的教學內容必須要與相關專業的課程以及上崗證考試內容相結合,從而保障學生順利通過會計上崗證考試。在課程的設計時,需要提高實訓上崗課程的比例,適當的降低理論知識的課程,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上崗能力。在中職教育中,學生雖然學的是會計專業,但是仍然會存在一些其他的基礎課程。對此,學校與教師方面可以適當的協調會計專業與其他課程之間的比例關系,從而提高會計專業的教學內容、教學深度,也可以通過一些相關課程提升會計理論知識與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對會計知識的實用能力。
(三)提高對會計專業資金投入,補全會計實訓資源
中職院校當中的所有教育內容都需要以社會發展需求或行業需求的現狀作為教學依據,教學實訓內容能夠直接反應行業、企業對高技能、實用型人才的需求和職業技能要求等。對此,中職學校應當使企業也加入到教學實訓當中。
當前學校輕視會計專業是影響會計專業教學質量的主要原因。對此,學校方面需要提高對會計專業的支持,依據會計專業的教學需求,持續的完善會計專業的實訓設備、教學材料。就校內實訓培訓而言,需要建立相關的手工會計實訓室,補全多樣化的手工實訓材料,完善會計軟件以及電算化實訓室等。對于校外實訓培訓方面而言,學校可以通過加大資金力度的投入,招聘一些經驗豐富,會計行業中的老資格人士對實訓學生進行指導,從而提升學生實訓內容的有效性、實用性。除此之外,學校與企業之間還可以簽訂合作協議,將實訓學生安排到企業當中直接進行頂崗實習,提升教師與校外行業專業人員的交流與溝通,給學生提供基礎堅實的實訓內容以及實訓輔導。同時,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一定程度的培訓,在這個過程當中也間接地提升了教師的技能水平。
三、總結
綜上所述,當前會計專業的教學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相關教育工作者需要針對這些問題,設計全新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科學、合理的設計教學課程,樹立人才培養目標與教學方向。學校應當加大對會計專業的成本投入,完善會計專業的實訓項目,豐富教育資源,從而有效的提升會計專業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周陽,黃潔玲,周陽.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學的個案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
[2]李樹雨,劉向東,遲明福.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市場論壇,2015,08.
關鍵詞: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課程整合
目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經貿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培養方案都將會計課程列入其中,就其實施教學的效果來看,尚未能達到非會計專業開設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會計課程的學生能力培養目標不夠明確,二是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三是教材體系不完善,四是教學過程重理論完整性,輕實踐應用性,鑒于目前高職院校經貿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過程存在的諸多問題,對其開設的相關會計課程進行適當的整合就顯得非常必要。
一、針對專業特點,明確會計課程能力培養目標
專業特點的差異決定了教學目標的差異,教學目標決定培養人才的類型與方向,并直接地體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等教學過程中。從培養目標和就業去向看,高職院校非會計專業不是培養會計專業人員,而是培養懂會計、會用會計經貿管理類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對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會計的核算職能就是為經濟管理搜集,處理、存儲和輸送各種會計信息,這需要的是學生把握會計核算能力。會計監督是指通過調節、指導、控制等方式,對客觀經濟活動的合理、合法有效地進行考核與評價,并采取措施施加一定的影響,以實現預期的目標,這需要學生具備會計信息的使用能力。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將來是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培養他們理解和應用會計信息的能力遠比培養他們產生會計信息的能力重要。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應當是看懂企業財務報表,利用會計報表進行財務分析,全面看懂財務分析報告,能理解和應用(而不是提供)會計信息,理解會計信息對管理決策的影響,明確了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才能更好地針對各專業特點組織實施非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教學。
二、實施課程整合,有效實現能力培養目標
在明確了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能力培養目標的基礎上,要從課程整合出發,合理傳授會計理論與實踐知識,過去很多高職院校中的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的教學往往都是分別開設了《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與《財務管理》三門課程,或者由于課時的限制只開設其中的兩門甚至一門,教師授課基本按照會計專業的大綱、教案要求組織實施教學,其結果不是課時不足,就是囫圇吞棗,學生能力培養目標根本無法實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實施對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
通過我們對非會計專業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確定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1 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內容整合
在高職經貿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完整的知識體系中,相關的會計知識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將其相關的課程知識體系進行有效的整合,調整教學內容,形成適合各專業特點的《會計技能教程》。具體可以包括以下內容:第一章認識會計。本章主要從會計信息對經濟管理活動的重要性出發,導出會計的概念、特點、會計對象和會計要素,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應遵循的會計原則和會計規范等基本知識。第二章會計循環,從經濟活動出發,對會計等式、會計循環的基本程序、會計科目與賬戶、會計憑證與賬簿、試算平衡、結帳等進行介紹,第三章借貸記賬法。從各專業特點出發,介紹應用借貸記賬法對企業的籌資活動、投資活動、經營活動中的各種經濟業務進行會計核算,使學生能對借貸記賬方法有深入的理解,同時能對基本的經濟業務進行賬務處理。第四章財務會計報告。向學生介紹企業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使學生認識會計報表所反映的企業經營狀況。理解會計報表對企業經營管理管理的獨特作用,為學生能夠進行綜合財務分析打好基礎。第五章會計實踐。從企業經濟業務發生產生的原始憑證開始到會計報表的編制,進行一個會計循環的模擬實踐教學,使學生對企業會計實務有一個全面真實、形象具體的認識,從而加深會計技能在所學專業中的作用。第六章企業會計報表綜合分析。本章是非會計專業學習會計課程最終目標的綜合體現,從企業會計報表實例出發,向學生介紹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樹立會計報表分析整體性、綜合性的觀念,在理解會計報表編制的基礎上,掌握企業財務會計報表的分析方法。第七章企業業績評價與管理。本章主要介紹籌資、流動資產、固定資產、對外投資、成本費用、收入與利潤的管理,掌握財務控制、企業業績與財務分析的技能,本章技能重點放在企業業績與財務分析上,使學生學會通過財務分析全面做好企業業績分析。
這樣的教學內容設計,能夠在有限的課時內,幫助經貿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樹立會計思維方式,了解會計工作實踐,掌握基本的會計工作技能,從而全面認識會計與其專業的關系,實現經貿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
2 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整合
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除了在教學內容上實施有效的整合之外,在教學環節上要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整合,改變過去一貫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環節設置。在每章節理論教學中,設置單項技能實訓,在一個會計循環的理論教學結束后,給學生以兩周的綜合技能實訓。在綜合技能實訓結束后再向學生介紹會計報表分析與企業業績評價與管理,在全部課程結束后,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綜合實訓,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
實訓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會計技能的核心教學過程。在設計會計實訓實踐教學環節時要注重針對性,采取循序漸進、綜合強化、不斷提高的原則。整個實訓實踐教學分為三個層次,單項模擬實訓、學生分組進行自主會計模擬練習、院外實訓基地綜合實訓演練。
知識模塊單項實訓,在這一環節,教師參與指導學生實施相應的實訓項目,并對學生的實訓成果加以評價。這一過程與理論教學穿插實施,每完成一個環節的理論教學,即安排學生進行實踐訓練。
分組自主會計實戰演練。在實訓教學中將3—5名學生分成一個小組,在教學中由老師安排學生的會計角色進行單項技能聯合實戰演練,完成相應的會計崗位任務。在此過程中,指導老師隨時與各小組學生保持聯系并做現場的崗位實戰指導。
院外會計崗位綜合實訓。在綜合實訓階段,學生被安排到學院的實訓基地或其它企業進行綜合實訓,一般以小組的形式獨立頂崗。對于這樣的頂崗綜合實訓一般時間的安排跟相關專業的畢業實習相結合,所有開設會計課程的非會計專業,在其頂崗實習期間,要求進行至少兩周以上的會計崗位綜合實訓。在會計課程教學過程中,各班級安排兩周的綜合會計崗位模擬實戰實訓。對于頂崗實訓的效果評價由企業管理人員與學校教師共同評判,對于綜合會計崗位模擬實戰實訓效果由學院老師進行評判。
三、穩定師資隊伍,強化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材建設
非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教學任務一般都由會計專業教師承擔,然而,從現狀來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為會計專業配備的師資隊伍比較強,而對非會計專業卻重視不夠。許多教師片面地認為,對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只要略知一些會計概念,會看會計報表就可以了,他們在給學生授課的時候只是將會計專業的課程加以簡化,忽略了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甚至有些高職院校還將非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當成了新進青年教師上課的“試驗田”,敷衍了事,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的教學效果,使非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教學面臨著尷尬的局面。其實,要做好非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教學工作并非易事。首先,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學時少、時間緊、內容要精選,其次,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目標從一開始的高度就與會計專業不同,它站在管理的高度而非核算的高度來進行教學。所以,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的教學理應由具有扎實專業理論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來承擔,最好教師還擁有所教專業的專業背景或相關知識,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專業的要求。
【關鍵詞】能力培養 會計教學方法 “教學做”三位一體化
財務會計類專業是技術性實用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其培養目標、培養方式與考核方式都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而高職院校培養的財會人才不同于本科院校或普通專科院校,他們畢業后更多會在企業直接從事一線的會計核算工作。要使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適應職業崗位的變動能力和創新能力,就必須強化專業技能特色,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注重培養模式包括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如何根據會計類專業的特點,積極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具有鮮明高職特色的會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方法是高職院校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實踐現狀
當前,高職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一般以財務會計、財務會計實訓為主要課程內容。從財務會計的教學方法來看,大多都是采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步走,即先行理論教學,后進行財務會計的實踐教學;還有部分學校即使進行了實踐教學,但由于實踐教學實施方式、實踐內容的設計、組織方式不盡合理,教學效果較差;各類考試也均側重考核規則的記憶程度,學生則沿襲了應試教育下的傳統學習習慣,被動接受,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難以系統地理解會計知識和會計思想,學生基礎理論不扎實,缺乏足夠的職業判斷能力和實際崗位工作能力,很難適應會計工作日益發展的職業要求。因此,改變原有教學程序,重塑新的教學思路,優化課程設置,調整課程設計,突出實踐能力,探索具有高職會計教學特點的課程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二、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做”三位一體化教學方法的基本內涵及主要作用
(一)三位一體化教學方法的基本內涵
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高職會計專業屬典型的應用型專業,其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是技術型、應用型人才,主要為企業培養直接在一線工作的初級會計人員。其對應的目標工作崗位可包括出納、財產物資核算、工資核算、成本費用核算、財務成果核算、資金核算、往來核算、總賬報表、稽核、會計主管等。目標工作崗位與崗位職業所需技能是相對應的,每一個崗位都需要有相應的基本技能才能勝任其工作,這些崗位所需要的職業核心能力主要是會計核算能力,而這一核心能力主要通過財務會計相關課程的學習和實踐來培養。這是由財務會計、財務會計單項實訓、財務會計崗位實訓、財務會計綜合實訓和財務會計的真賬實訓構成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體系。因此,如何整合財務會計相關課程及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是培養高職財會專業適應社會職業崗位需求的合格學生的關鍵。根據長期的教學實踐總結和思考,本人認為會計專業課程采用“教學做”三位一體化教學方法可以實現會計專業學生核心職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達到“畢業即上崗”的水平。
(二)三位一體化教學方法的主要作用
1. 深化加強會計理論知識
由于實行三位一體化教學(邊教邊學、邊學邊做)策略,通過實踐總結出理論知識,又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理論知識得到鞏固和加強。
2. 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理論和實踐知識融為一體,抽象變得形象,理性變為感性,被動聽變為主動做,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
3. 提高學生的崗位實踐技能
一體化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實踐為主線的教學方法。因此,學生在老師和社會專業會計人員的指導下,通過實際操作來完成教學任務,崗位實踐技能必然大幅度提高。
4. 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和崗位適應能力,縮短工作適應期
校內模擬實訓與校內真賬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過程,是按照企業會計崗位或公司的職位設置實踐內容,利用企業的真實業務開展實踐訓練,按照行業實際標準要求學生,使在“教室”操作的內容,成為相應真實崗位上的工作任務。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按照規范的職業標準開展項目實訓,學生是一個“準會計”,能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和崗位適應能力,縮短他們的工作適應期。
5. 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創新源于實踐,學生在記賬公司實踐過程中肯定會遇到許多課堂及模擬實訓中難以碰到的問題,他們會通過理論尋找辦法,或者迫使學生不斷去探索和思考,培養學生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能力。同時,在這種教學氛圍中,可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群體溝通技巧和組織協調能力,形成綜合實踐能力、職業素質、職業道德、職業意識等綜合素質。
三、 實施“教學做”三位一體化教學方法的具體內容
財務會計課程三位一體化教學方法具體是:理論教學與單項實訓教學同步結合,融“教、學、做”于一體;分崗實訓與綜合實訓相結合;手工賬實訓與電算化實訓相結合;校內模擬實訓與校內真賬實踐相結合,以期提高學生的實際業務水平,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合格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一)理論教學與單項實訓教學同步結合,“教、學、做”一體化
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是將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訓教學內容有機地糅合在一起,做到了系統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一,將原來的課程同與之相配套的實訓課題有機組合。財務會計課程以會計職業崗位對會計核算知識的要求為目標,以對外報告的會計信息生成為主線,以四項會計假設為前提,以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六大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為基礎,以通用內容業務具體準則為補充內容體系,最后以財務報告為總結,形成相應的內容單元;同時,將財務會計單項實訓課提前,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同步實施財務會計單項(各個內容單元)實訓,邊教邊學、邊學邊做。這種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可使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際操作的訓練在最短的時間內緊密結合,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又深化理論,并且與職業資格考證體系一致,使教學內容更具有針對性,做到課證融合,融“教、學、做”于一體,使學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對培養高職學生的專業素質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使教學時間和教學設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二)財務會計課程分崗實訓與綜合實訓相結合
會計核算需要一定的理論水平作為職業判斷的基礎,同時又要嚴格按照制度規定進行實務操作。《財務會計崗位實訓》課程以會計職業崗位對會計核算能力的要求為主線,突出會計核算業務操作。基于中小型組織將會計分為若干崗位,主要訓練出納崗位、財產物資崗位、往來結算崗位、成本費用崗位、財務成果崗位、資金崗位、總賬報表崗位等工作領域的業務操作;采用一崗一人或一崗多人形式,形成一個會計工作團隊,既分工、又協作。在組織方式上,按內控制度和不相容崗位分離原則,分為財務負責人、制單會計、記賬會計、出納、審核等崗位,共同組成一個實訓小組,定期輪換,達到掌握會計職業各個崗位、各單項技能的基本要求。
完成內容分崗、組織方式分崗實訓訓練后,獨立進行《財務會計綜合實訓》,這是會計分崗實訓在核算程序上的鞏固、內容上的更新。它基于小型組織將若干會計崗位集于一人,即一人多崗,每名學生獨立完成一套模擬資料的實訓程序。綜合模擬實驗的實習資料必須選擇有代表性企業的資料,并且進行設計加工。設計加工的目的在于將一個真實企業中可能涉及不到的業務,集中于一個典型企業,進一步增強資料的全面、系統與代表性,以收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效果。財務會計模擬實習主要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綜合處理日常會計業務的能力,要求學生獨立利用已知資料編制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使學生繼續熟練會計人員的基本技能,提高其獨立處理日常業務的能力。
(三)手工賬實訓與電算化實訓相結合
會計手工模擬實踐是基礎,它可以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和理解會計活動的全過程及其規律,而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踐是對手工模擬實驗的升華。它是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和手段,進行全面系統的會計電算化處理,提高會計工作效率,很多用人單位也將電算操作能力列為招聘的條件之一。根據社會的這種需求,在手工會計模擬實訓基礎上,利用手工模擬資料開展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其方式是在上述手工完成綜合實訓資料――會計憑證填制、賬簿登記、會計報表編制的基礎上,將會計憑證輸入計算機,同時完成會計電算化的賬務處理及會計報表的編制,將兩者有機結合,相互滲透,鞏固學生會計業務的處理能力,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能熟練使用和掌握現代財務管理軟件,提高職業適應能力。
(四)校內模擬實訓與真賬實踐相結合
無論是財務會計單項實訓、財務會計崗位實訓、財務會計綜合實訓都是校內的模擬實訓,要實現零距離就業,需要有緊密型的實踐基地的實踐。校內外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實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學生與職業技術崗位“零距離”接觸,鞏固理論知識、訓練職業技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實踐性學習與訓練平臺。但是由于會計崗位的特殊性,校外實訓基地實際上很難讓在校學生接觸到真實、完整的會計內容。因此,在校內建立工廠化的實訓基地――會計記賬公司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通過校內具有雙師資格、具有實踐經驗的會計教師,聘請相關企業的會計師、會計工作者共同研究建立校內記賬公司,爭取一定數量的企事業單位的支持,獲得會計業務。記賬公司可接納教師兼職頂崗工作、接受學生頂崗實踐,成為能給學生真賬實踐的基地。全真的資料,全真的操作,全真的感受,以一家典型企業的實際經濟業務為范例,讓學生按手工賬操作、電腦賬操作、納稅申報三大模塊對企業會計工作進行一系列的會計崗位工作操作。真實賬務流程、真實票據、親自參與報稅,獨立全盤操作賬務、稅務,系統地學習和掌握會計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與專業技術,取得實際工作經驗,鞏固、綜合、強化實踐能力,實現學院職業教學、學生崗位素質培養、公司獲取盈利等的多贏。
四、結語
財務會計專業的相關課程通過循序漸進“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方法的實施,培養和提高學生會計職業核心能力及其綜合素質,培養出適應社會和企業一線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會計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鄭春龍.以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的高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高教研究,2007(4):85-86.
[2]蘇中天.高職院校會計綜合模擬實訓教學管見[J].財會月刊,2008(4):92-94.
[3]蔡秀勇.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形式――模擬實訓[J].會計之友,2007(23):36.
[4]沈應仙.高職財務會計課程群“一體三結合”教學模式探索[J].會計之友,2009(6):89-90.
中職教育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學校要遵循中職人才培養規律,重視實踐,突出實用,強化學生專業技能的培訓,形成特色,滿足社會需要以及學生自身就業的需要。
一、確定較完整的會計實訓教材體系
會計理論教學主要是按照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設置的教學大綱來開展的,有較強的專業性、系統性、科學性。一般來說,會計專業課程主要包括“基礎會計”“企業財務會計”“成本會計”“企業財務管理”“審計學”“會計電算化”等。因此,會計實訓教材的選定,應當與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及教學大綱緊密配合,這對于提高會計實訓教學質量至關重要。一是在選用和編寫會計實訓教材時要根據中職財經類會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使選定和編寫的會計實訓教材適時實用、內容新穎;二是教材要形成體系,各實訓教材之間要相互聯系,各有側重;三是注重實訓教材中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的結合,實訓教材中不僅要訓練會計核算方法,同時也要編寫一些有問題的憑證,讓學生識別、審核。配合教學大綱的要求,中職會計實訓主要有《出納實務實訓》“基礎會計實訓”“企業會計實訓”“納稅申報實訓”等模塊。
二、選擇有效的實訓教學手段
會計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和實用性很強的學科,與其他課程相比有其顯著的特點。目前在中職教育中,會計課程教學中存在教學內容脫離行業應用、隨意性大等問題,有相當一部分教學仍局限在理論知識本身操作上,使學生的實際應用操作水平不高。會計專業的教學要從行業對會計人才的要求出發,圍繞培養學生適應行業的目標開展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比較行之有效的實訓教學模式是集中式的手工模擬實驗和電算化模擬實驗相結合的方法,現在已經成為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實訓課上,學生的接受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參差不齊,純粹的手工模擬教學效率低,不能兼顧所有學生,而電算化模擬內容多、崗位細,會使學生望而生畏。采取兩種模塊相結合的方法,從電算化模塊中,可以使學生很直觀地了解會計專業特點、課程設置及專業技能要求,進一步導入本課程在專業教學中的地位以及學習要求和學習方法,了解會計核算全過程,最終達到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三、上課以電算化模擬為主學方法,課后以手工模擬為主練技能
會計的基本技能,首先要按照會計工作基本規范的要求填制憑證、審核憑證、登記賬簿,而這些都需要大量課后時間練習,同時,還有書寫技能、點鈔技能、賬表算等基本技能。所以要采取“精講多練”“邊講邊做”“崗位模擬”“總結提高”等各種方法進行教學,同時配合教學進度,強化課后練習,由淺入深,不斷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學期末,把各種原始憑證整理粘貼到記賬憑證后面,附上“T”型賬戶等工作底稿和科目匯總表裝訂成冊,連同登記的賬簿、編制的會計報表,一起展現在學生手里的時候,學生們對會計的認識便有了質的飛躍。
四、改進考核方法,科學評價實訓效果
現行的考試制度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考核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實訓課程的考核中,則不能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也不利于學生對實訓內容的掌握。因此,應當對各模擬項目提出考核標準,根據學生平時實訓完成情況分段記錄成績,全面評估學生,改變只局限于筆試的傳統評估模式。積極編寫基礎會計模擬標準化題庫,并制作相應的軟件,在計算機上進行考試,對學生專業素質進行整體考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總結提高,強調實效
組織好會計模擬實訓,確保收到較好的效果,整個模擬實訓應該具有真實感、現場感,以免讓學生產生一種做練習題的感覺,并盡可能地擴大在校學生的實踐訓練范圍。實訓中發放的大量原始會計憑證,訓后應要求學生完成填寫、審核、鑒別工作,編制匯總記賬憑證,填制記賬憑證,登記各種明細賬目和總賬目,編制會計報表及其附表,依次完成整個會計循環的過程。
一、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癥結
(一)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實踐課程教學無保障
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會計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課時安排不當,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相比,嚴格“超時”。教學以課堂理論講解為主,對學生仍是“一紙定輸贏”,注重“滿堂灌”“填鴨子”,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需求,就連占課時比重不高的實踐課堂也往往成為“理論陣地”。而較強的實踐能力是畢業生走向市場的砝碼,企業選擇會計專業畢業生的標準則更是“召之即來,來之則能戰”。然而,傳統教學遠遠達不到用人企業的要求。
(二)校內模擬實訓不規范,實踐實訓教學不理想
多數學校都配有手工和會計電算化會計模擬實訓室,安裝了各種會計實訓軟件,但數量不多,使用情況也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以“低投入,高產出”來對待會計專業,導致實訓經費短缺和實訓場地標準不高,實訓設備落后,難以模擬真實工作場景,實訓效果不理想;其二,傳統教學課時分配,使得具有連貫性和連續性的實訓實踐課程安排與其他理論課程相沖突,沒有充分協調,往往要給理論課讓路。
(三)校內模擬實訓不真實,校外實訓效果不明顯
校內模擬實訓是目前許多中等職業學校采用的教學方式,但存在模擬實驗資料與真實業務有差距的缺點,缺乏多樣性、針對性和仿真性,同時基本技能的訓練又難以創設真實的工作情景。
校外實訓效果不明顯,會計頂崗實習難以落到實處,流于形式。因為工廠企業的需求不旺盛,再加上這些單位擔心影響正常的生產和商業機密的泄露,所以實習人數,實習時間和實習質量無法保障。
(四)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不突出
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理論知識扎實,但實踐教學能力不突出。雖然學校也鼓勵老師進工廠進行實踐,但由于教學任務重,參加的時間有限,很難正規地開展實踐,起不到真正的作用,難以保障學到實踐技能,影響會計專業實踐教學。
二、依托會計中介機構的明顯優勢
針對以上問題,經過多方調查和探索,借鑒成功經驗,我認為,中職會計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讓會計中介機構參與進來。
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對會計中介機構的需求和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會計中介服務行業也繁榮發展起來,大多多家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也大,可以滿足多數學生的實習、就業。因此開展有效的溝通,加強合作,有助于我們會計專業實踐教學能力的改進,為學生成才搭建快速立交橋。因此,我認為,充分利用會計中介機構,進行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具有積極效果。
其一,培養學生的綜合業務處理能力。在這類企業中,學生實訓可以接觸多種類型業務。同時在會計實訓中,又要參與跟客戶的談判,提升服務,嚴守客戶的商業機密,遵守會計職業操守等,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各方面的素質。
其二,彌補專業教師實踐教學技能的不足。在會計中介機構中,有一大批具有很強實踐能力的專業高級人才,如果能夠吸收這些人才到中等職業學校中來,則可以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了專業教師的實踐水平,有效彌補實踐教學的缺憾。
其三,實現了 “實訓即工作”的積極效果。在會計中介機構中,中職學生所接觸的對象,都是真實的,真實的賬務和稅務問題。通過這樣的實訓可以讓學生盡早的接觸到“將來的工作”。
其四,學校與會計中介機構實現雙贏。中等職業學校愿意尋求會計中介機構,提升自身的實踐教學水平,打造高素質的畢業生,而會計中介機構的合作意愿也比較強,可以解決自身會計人才的需要問題。這樣一來,雙方可以互惠互利。
三、依托會計中介機構,創新會計實踐教學
我們探討了會計中介機構對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帶來的優勢。那么我們如何充分利用中介機構,實現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學校與會計中介機構共同制定學生的技能培養標準
這些培養標準應包括對會計、稅收等基本知識的具體應用,熟練操作各種財務軟件,準確進行中、小企業的賬務處理,能夠獨立進行納稅申報和相關稅務處理,可以進行財稅咨詢和其他一些會計服務,讓目標能夠變成現實。
(二)學校與會計中介機構共建課程體系
及時與會計中介機構進行溝通,適時調整課程,增加像《納稅會計》《審計實務》《稅收籌劃》等課程,加強會計審計、特殊業務納稅處理等方面知識的學習,讓課程體系變成現實。
(三)聘請會計中介機構專業人士開展專業性講座或教學指導
對于一些特殊業務和偏難課程的講解,如對會計審計業務的處理,可以直接聘請注冊會計師到校進行現場傳授,這些注冊會計師有著豐富的審計業務資料和審計業務經歷,可以現身說法,起到積極的教學效果。而對于網上報稅的操作,則可以聘請在會計中介機構工作的畢業生進行經驗交流。
(四)保證每名學生都能進入會計中介機構進行畢業前頂崗實習要充分利用會計中介機構的優勢,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進入會計中介機構進行畢業前頂崗實習,做到“人人有人帶”,中等職業學校老師要進行跟蹤和指導,定期進行總結、交流。實習期不得少于4個月,實習期滿要由雙方共同給出實習鑒定。
(五)完善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路線
本文從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模式現狀分析入手,提出了“教、學、做、考、賽”五位一體教學模式新理念,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最終實現“教師教學出色、學生學習主動、技能操作熟練、考試能達標,比賽可取勝”的目的。
[關鍵詞]
教學模式;雙證書職業技能大賽;授漁計劃
一、“教、學、做、考、賽”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政策支持
(一)關于教學改革《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2015〕6號)明確提出:要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職業院校要加強與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行業企業的合作,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把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融入相關專業教學中,將相關課程考試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合并進行。
(二)關于技能大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起,聯合國務院有關部門、行業和地方共同舉辦的一項年度全國性職業教育學生競賽活動。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我國職業教育工作的一項重大制度設計和創新,通過技能大賽,逐步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大賽”的良好局面,技能大賽對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具有引領和推動作用。以上意見和制度的實施,為“教、學、做、考、賽”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模式現狀分析
會計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作為培養技術技能型初、中級會計人才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必須適時對已有的教學模式加以調整,由原來傳統的只重視教師理論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向“教、學、做、考、賽”五位一體新教學模式轉變。筆者通過對山東省部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進行調研,我們發現當前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以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仍然占據主流高職會計專業的課堂上,主要以教師的理論知識講授為主,學生作為聽眾,教學程序一般分為導入、講授、練習、布置作業四個階段。這種模式容易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有利于教師控制課堂及教學進度,但不利于調動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很容易形成“填鴨式”教學。
(二)以學生為主體的自學輔導式教學模式未受到應有重視經過對高職會計專業部分學生調查發現,大多數同學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甚至個別同學不帶課本進課堂,課堂上被動接收教師傳授的知識,課下更缺乏必要的復習和總結。這些做法導致大多數同學不會學習,顯示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學輔導式教學模式未受到應有重視。這勢必會影響同學們畢業后的可持續發展。
(三)理論和實踐教學相統一的教學模式流于形式,學生知行不合一盡管高職院校都在強調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統一的教學理念,而且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也明確將理論和實踐教學課時進行了劃分,但在實施過程中往往理論教學占絕對多數,且實踐教學流于形式,最終造成多數學生有知識卻沒有應用到具體實踐中、眼高手低,知行不合一。
(四)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考試對接不暢,導致“雙證書”教學模式效果不佳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令第73號《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對會計從業資格考試進行了很大的調整,如三門科目必須一次通過,取消免考政策等,自2013年7月1日實施以后導致高職院校的會計資格證考試通過率急劇下降。這種現象說明部分高職院校沒有根據國家的政策動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優化教學組織,從而影響了“雙證書”模式的效果。
(五)“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的教學模式重視不夠,未發揮競賽對教學的重大作用2012年以來,國家教育部和財政部等多部門聯合組織了全國職業院校各類會計職業技能大賽,各省教育部門及相關高職院校都把會計職業技能大賽作為其重要的工作任務之一。但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務處層面只負責轉達競賽通知的工作,二級學院一般僅臨時選拔隊員進行短期訓練,而且參加競賽的隊員大多是畢業生,因為就業的壓力大,而且最后一個學期在外實習,即便被選拔上也很難全身心投入訓練,容易造成競賽成績不理想,成績不佳也往往影響指導教師和學院下一年的參賽積極性。
三、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原因分析
通過調研分析,結合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的特點及高職生學習特征,造成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高職會計專業教師缺乏教學新理念教學理念是對認識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態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明確表達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當前的高職會計教師大多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較深,傳統的教學理念體系中強調教師中心、教材中心和課堂中心,忽視了教學方法的運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法國的物理學家朗之萬在總結讀書的經驗與教訓時深有體會地說:“方法的得當與否往往會主宰整個讀書過程,它能將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將你拉入失敗的深谷。”由此可知學習方法是何等的重要。高職的學生大多沒有自己成型的學習方法,甚至一些學習優異的學生也推崇死記硬背,這樣的方法無法應付目前的高職教育需要。
(三)高職會計專業實訓條件硬軟件設施相對缺乏近幾年,高職會計專業招生形勢喜人,報到人數不斷攀升。以山東外事翻譯職業學院為例,2015年新生報到會計專業招生600多人。盡管前期學校已經建設了會計技能、會計手工模擬、會計軟件操作、ERP沙盤創業等實訓室,但與巨大的在校生基數相比,實訓設備和軟件相對不足。由于會計專業的特殊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困難較大,真正的頂崗實習機會少之又少。隨著會計專業人數的不斷增加,優質實訓師資匱乏現象嚴重。
(四)高職會計專業缺乏優質考證資源大多數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在進行會計證書備考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部分同學按照老師課堂上的授課內容進行備考,還有些同學求助于社會上的專門培訓學校,隨著“互聯網+”對會計教學的影響加深,有些同學通過淘寶等交易平臺購買網上課程和網上無紙化題庫進行針對性練習,這些現象都說明了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缺少優質的考證資源。
(五)高職會計專業對職業技能大賽缺乏足夠的準備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經過對技能大賽成績相對不理想院校分析發現,大多數院校的日常教學與職業技能大賽的內容融合度不高,沒有專門的教學團隊負責大賽指導,缺少嚴密的競賽集訓制度,這些不足都為成績不佳埋下了伏筆。
四、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做、考、賽”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初探措施
(一)多舉措更新高職會計專業教師教學理念教育理念制約著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只有先進的觀念,才能正確指導教師勇于開拓積極進取。教學模式的改進,關鍵在于教師。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更新高職會計專業教師的教學理念,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強教師教學理念的培訓。通過安排教師外出參加培訓或請教育專家來校報告的形式,促進教師對教育新理念的認識和運用;二是加強同行互助,通過典型示范課來引導教師們更新教學理念。如通過示范課引導大家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觀,讓教師真正成為課堂上的導演與教練,在教學方式上要注重以學生為主,加大互動力度,關注體驗式教學,提倡交流與合作的學習;三是通過評教標準的調整來激勵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利用制度的導向作用來激勵大家努力更新理念。
(二)推行“授漁計劃”加大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古人云:“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大學教育與高中教育的最大的區別在于大學里同學們是以自學為主的學習方式,優良的學習方法可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推行“授漁計劃”主要有三種方法供高職會計專業學生選擇:一是五步讀書法。這種方法強調課前預習、課堂聽課、課后復習、習題鞏固、階段考試五個階段都要將讀教材放在基礎性的地位;二是口訣記憶法。口訣有助于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和深加工,有利于快速的對知識信息塊的儲存、重組和內化,并且省時、高效。例如“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一句簡單的口訣,讓我們快速的熟悉了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學習實踐中,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將會計理論中的規則轉化為會計口訣來記憶;三是行動學習法。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這里的行強調了親身實踐的重要性。會計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實踐操作就顯得愈加重要。行動學習法是“從做中學”“從反思中學”以及“在學習中學會學習”的有機結合。
(三)推進高職會計專業實訓軟硬件建設高職會計專業要加強實訓,強調對學生動腦、動手能力的培養,需要通過以下軟硬件的建設來實現:一是優化教師隊伍建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己任的高職教育需要配備高素質“雙師”型教學團隊;二是加強校內外實訓場所建設。實訓場所的建設是“從做中學”的物質基礎,大多高職院校分為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兩種形式,在實踐中要利用多方資源加大校內外實訓場所的基礎建設;三是完善實訓制度建設。實訓場所只提供了實訓的可能性,而實訓的組織以及效果如何,還有賴于配套制度的完善,通過實訓室、實訓基地管理制度建設來保證實訓的有序、有效開展。
(四)增強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考試的銜接目前高職會計專業在校可以參加的專業職業資格考試主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考試和初級會計師考試兩項。為提高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構建課證融合的課程體系。實施“課證融通”就是將資格考試中的《會計基礎》《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初級會計電算化》《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基礎》等科目融入高職會計教學課程體系,在教學中實現高職課程與職業資格標準的融通與銜接,使專業課程內容與企業崗位技能需求緊密結合;二是開發優質的課外考證資源。隨著會計資格考試制度的一些改革,難度有所增加,大多數同學僅靠課堂上的學習,無法成功通過考試,往往需要課下針對性的備考才能如愿。這就需要開發一些針對考證的網絡課程、高頻考點題庫、無紙化考試平臺等資源來供有考證需求同學們來選擇;三是營造濃厚的考證氛圍。高職學生往往學習主觀能動性不強,需要通過外部環境的影響來帶動其學習。從大一入學教育開始開展考證說明會,讓大家了解職業證書的必要性。通過會計協會等校內學生組織每季度開展考證經驗交流會的形式來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到考證學習中來。
(五)全方位支持,確保職業技能大賽出成效職業技能競賽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風向標,“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理念,引領各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地向前邁進。為提高職業技能大賽的成績,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實現日常教學與技能大賽內容的融合。為避免重視競賽作用發展為狹義的“應賽”教育,應將職業技能大賽的考核內容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落實到每門課程的具體內容,以大賽模式帶動整個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革;二是增強參賽學生的自信心,加強對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培養。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心理自卑,但職業技能大賽不僅僅賽的是技能,同時也是心理素質的比拼。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展示歷屆比賽取得的優異成績,或通過學長自述比賽心得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自信心;三是完善激勵保障機制來引導各方積極參賽。為調動教師和學生的參賽積極性,高職院校應以技能競賽為載體,對競賽成績優秀的學生以及指導教師予以獎勵,并形成制度,有效引導各方形成合力參與比賽。
五、結語
總之,要實踐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做、考、賽”五位一體教學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結合會計專業的特點,通過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傳授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加強實訓硬軟件建設、改革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考試銜接等舉措,由高職院校、高校教師和高職學生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參考文獻】
[1]韓霜.淺談中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及問題.[J]職業教育,2011(09).
[2]張魯雯.高校會計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財會月刊.2010(12).
【關鍵詞】高職會計;四層兩維漸進式;實踐教學模式
高職會計專業培養的是面向中小企業的高技能會計人才,不僅應具有必要的會計理論知識,而且需要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而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除了優化會計專業理論課相關教學內容外,更重要的是必須加強會計實踐教學。根據我們學校會計專業開展會計實踐教學的情況及對浙江省一些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調查了解,雖然實踐教學改革初見成效,如實踐課程體系的重構、實踐課時比例提高、實訓基地以及雙師團隊建設得到重視,但目前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
一、現行會計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實踐教學項目缺乏層次性
從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進程表中,我們可以發現:一般學校設置的實踐課程往往只有典型的幾個實訓課程:《會計基礎技能實訓》、《財會綜合模擬實訓》、《電算會計實訓》等,這些實踐課程所訓練的專業技能僅僅只是會計專業技能的一小部分,不能涵蓋全部會計專業技能。而簡單設置的幾門實踐課程也談不上層次性,無法使學生從簡單到復雜地得到訓練,更不可能實現專業技能的遷移和提升。
(二)實踐教學缺乏創新性
從目前高職會計專業實訓教學的實施情況看,大多數是集中在課堂內進行,學校統一安排一周或兩周時間集中進行實訓。但課堂內實訓畢竟時間有限,學生作為被動接受者,欠缺自我思考時間,在教師的引導下只能完成一些基本層次的訓練,沒有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也就無從理解會計循環中的勾稽關系,因此一旦脫離教師的指導,獨立完成任務就無從下手。因此必須要加強課外的實踐活動,如學生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彌補課堂實訓的不足,因此重視會計技能創新性也是高職會計改革的重要手段。
(三)實踐教學中的實習環節缺乏有效性
多年來,很多高職院校不斷加強校企合作,與一些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等簽定了學生實習協議,但是由于會計資料是企事業單位的機密資料,學生很難進行實際操作,再加上很多企業不愿意成為高校的會計實訓基地,即使愿意也總是敷衍了事,造成實習環節往往沒有實質性效果。
二、“四層兩維漸進式”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思路
一方面,依據會計職業能力分析表,將會計職業所需的技能分成“四個層次”,即專業基礎技能層次、專業提高技能層次、專業綜合技能層次、創新層次,并相應地開設各類實訓課程,以實訓周的形式在校內仿真性實訓基地展開,體現技能訓練的階梯漸進。“兩維”指的是在每一層次設置“實訓、實習”兩維模式,在每個學期開展學科、技能競賽,提高學生的創新動手能力。實踐教學模式構建如下圖所示:
三、“四層兩維漸進式”實踐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四個層次的階段訓練
1.專業基礎技能層次
主要包括認知實習與專業基礎能力訓練,其中認知實習是要求學生在學完《會計實務入門》這門課程之后,利用一周時間到企業感知企業財務;專業基礎能力訓練主要包括:會計基礎技能實訓、出納技能實訓以及點鈔、珠算、小鍵盤輸入等技能的培養。如在會計基礎技能實訓中,要求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設置和登記賬簿、對賬、結賬,編制簡單會計報表等訓練,使學生加深對會計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實訓方法與手段,培養基本的實踐技能,為以后的實踐打下扎實的基礎。
2.專業提高技能層次
在學生掌握了企業的基本賬務處理之后,進入專業技能提高層次。這個層次主要是專業核心能力實訓與跟崗實習,其中專業核心能力訓練項目具體包括:成本會計實訓、外貿會計實訓、稅務會計實訓、電算會計實訓、財務會計實訓等。這個層次的訓練主要集中在第三、四學期,采用“分崗、輪崗”模式來完成各個實訓項目。跟崗實習就是在訓練完上述課程之后,利用暑假時間到企業跟著師傅具體操作,要求每位學生完成一個月的跟崗實習,提交實習報告與總結并匯報,從而加深對企業崗位流程及工作內容的理解與掌握。
3.專業綜合技能層次
專業綜合技能層次是在學生學完全部專業課程之后進行的一次專業綜合實訓,其內容涵蓋會計實務入門、財務會計實務、成本會計實務、會計電算實務、稅務會計實務、財務管理等課程,可安排在第五學期,安排4周課時來訓練。主要包括ERP沙盤演練、小企業ERP系統實訓及會計崗位綜合實訓等。在此階段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則為學生設計情境,組織、指導、監控、考核學生的學習活動。最后一個學期學生深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是一種直接讓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參加會計實務工作的實踐性教學形式,屬于綜合性實習。通過這個層次的實踐,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
4.創新層次
會計崗位作為一個管理類的崗位,培養目標應該是知識技能型人才,知識技能型人才就是能夠將所掌握的理論知識用于指導實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而不是從事簡單、機械、重復工作的人才。而目前高職會計專業的學生整體素質偏低,尤其是學習能力、思考能力非常欠缺。因此為提升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須加強課外實踐活動。創新層次的技能訓練主要包括創新創業大賽、財會信息化大賽、手工、電算做賬大賽及大學生科研課題競賽等學校的各種財經活動類競賽。
(二)“習訓融合、階梯漸進”實訓過程
高職院校會計實訓過程基本上都是在校內仿真實訓室完成的,而真實的企業接觸比較少。而認知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都是校外實習的有效形式。
首先是認知實習與基礎技能實訓融合,安排在第一、二學期,學校組織學生參觀校外實習基地的經營現場、會計機構,了解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企業財會機構的設置及相關會計資料,能使學生在對專業崗位進行實質性接觸之后,獲得對會計的感性認識。為會計基礎技能、出納技能等基礎實訓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是跟崗實習與專業核心技能實訓融合,安排在第三、四學期,在這兩個學期中,要完成成本會計、財務會計、稅務會計、電算會計等核心技能實訓。而跟崗實習是學生利用第四學期暑假或校外實習的機會,跟著企業的師傅操作,主要是做一些憑證的填制與輸入、憑證的黏貼、賬簿的登記等基礎工作。通過一個月的跟崗實習可以鞏固對專業核心技能實訓的掌握,同時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溝通能力和對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最后是頂崗實習與綜合技能實訓融合,安排在第五、六個學期進行,第五學期學生要完成綜合技能的實訓,然后進入頂崗實習,參與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形成實習報告。當然為了保證校外頂崗實習的質量,應聘請企業有經驗的會計人員擔任實習指導老師,全程督導學生的實習過程,保障實習效果。通過校外實習,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提供真實情境下的技能演練機會,實現技能運用的“零距離”。
綜上所述,“四層兩維漸進式”實踐教學模式中,基礎技能層次、專業提高技能層次、專業綜合技能層次、創新層次四大模塊融合實訓與實習,呈遞進關系,基本技能側重操作性,專業提高技能注重技術應用性,綜合技能強調綜合實踐性,創新層次體系實踐技能的創新性。
四、“四層兩維漸進式”實踐教學模式實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快“1+1”校本實訓教材的建設
高職院校培養的會計人才最終落腳點是企業,擔負著企業一線會計核算與管理工作,因此實訓教材應該立足于企業實際,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1+1”校本實訓教材的建設,是指本著校企雙贏、互惠互利的原則,通過校企合作開發,使會計實訓教材建設處于不斷發展、豐富和完善的過程中。具體來說,學校應選派理論知識豐富并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教師組成教材開發小組,深入企業一線,了解企業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各會計崗位的能力需求等一系列內容,結合相應理論知識編寫教材大綱,規定人員分工、校企雙方權利與義務、共同開發完成時間、教材鑒定與審核等內容,校企雙方共同確認,然后進行教材編寫工作。
(二)提高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
校內教師一般都擁有較豐富的會計理論知識,但缺少實踐經驗,而企業則可以為校內教師提供實踐舞臺。為提高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可以采用兩條途徑:一是“走出去”,即派骨干教師利用假期或脫產深入到工業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等,了解企業資金運動過程和生產工藝流程,賬務處理整個流程,審計過程,財務軟件操作系統等,當然學校應該專門建立“教師下企業鍛煉”的計劃與制度,并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二是“請進來”,教師隊伍中可以適當地請一定比例具有實際企業工作經驗的中、高級會計師或者是財務經理來學校做實踐指導,也可聘請一定數量的校外經驗豐富的會計人員來學校兼職,承擔一些基本技能的訓練。
(三)建立仿真性的校內實訓室
構建“四層兩維漸進式”的實踐教學模式,必須在校內建立能夠模擬企業財務運作過程的實踐教學環境,一般情況下該環境應包括:手工模擬實訓室、出納技能實訓室、會計電算化實訓室、ERP沙盤模擬演練實訓室等,各個實訓室要做到“三個仿真”,一是“環境仿真”,實訓室布局要按財會部門的現實分工和安排來設計,體現財會部門的特點,使學生步入其中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二是“資料仿真”,要逐步收集完備的實訓資料,實訓資料不能采用傳統的教材模式,要與企業加強合作,能夠采用企業的實際會計數據進行實訓;三是“操作仿真”,在實訓操作過程中,要按照會計工作的流程來操作,采用“分崗、輪崗”的模式,真正達到與企業會計工作同步。
(四)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
要讓“四層兩維漸進式”實踐教學模式得到有效落實,除了要保證高質量的“校內仿真實訓”之外,還要加強“校外實習”,因此必須構建較完整的會計教學實習與學生頂崗實習基地,能使學生到企業進行有效實習。筆者建議可以采用以下三種途徑建立校外實習基地:一是與生產企業建立聯系;二是與會計師事務所建立聯系;三是與會計公司建立聯系。如認知實習就可選擇在生產企業,因為學生的主要實習場所一般不是安排在會計部門,而是在生產車間,讓學生認識企業整個生產流程,增加學生對企業的感性認識,在實習中也可以邀請會計部門專業人員給學生講解會計流程,并讓學生認識常見的會計憑證,增加學生對會計工作的了解。
總之,“四層兩維漸進式”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實施,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基礎技能、專業核心技能、專業綜合技能以及創新能力。然而,高質量的校企合作實訓教材及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是該模式有效實施的基礎,教師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是該模式有效實施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蘭自珍,徐文杰.就業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實踐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4):17-19.
[2]李玉珍.會計“三維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8(3):28-30.
[3]陳兆芳.高職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會計之友,2010(1):98-99.
【關鍵詞】工學交替 高職會計 專業教學 教學模式
一、高職會計教學現狀與工學交替教學
(一)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現狀
會計專業本身的學科性質和行業背景具有極強的特殊性,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與本科會計專業教學內容與整體教學模式等各個方面都具有很多的不同之處,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高職會計專業教學長期的發展和改革中建立和完善起來的適合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目標的有效教學模式。但當前的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在很多方面并不能滿足工學交替教學的要求。當前高職會計教學中的不足主要體現在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結構、教職工隊伍能力素養、教學設施與環境等多個方面的問題。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普遍認識到了工學交替的重要性和教學優勢,但并沒有切實建立和完善符合工學交替教學要求的教學平臺和教學機制,專業教學內容的安排主要依據刻板的教學大綱及財會行業特點進行簡單的規劃,對于會計職業操作中的報表錯誤處理、錯誤原因查找、年度賬結轉、突發狀況應急處理等方面的教學規劃相對簡單,導致學生不能真正學習到行業實際工作中的重點內容。
(二)工學交替教學模式及可行性
工學交替教學模式在長期的實踐和研究中被證實適用于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其傳統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完全符合當前高職教育“知識、能力、素養并重”的教育特點。工學交替下的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可依照工學交替教學模式的要求和方向,合理設置課程教學框架和結構,按照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教學交替結合進行的方式規劃和完成整個課程教學,真正將會計核算學習與會計行業實際職業操作能力培養和素養提升融為一體,真正實現“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與人目標。
二、高職會計工學交替教學模式構建與完善
(一)完善工學交替式的會計模擬教學
根據會計學科本身的特點和會計專業教學現狀,筆者認為,當前的會計專業應切實建立和完善符合工學交替教學模式要求和特點的會計模擬教學平臺和教學體制。所謂的會計模擬教學,即根據工學交替教學理念建立會計專業模擬教學實踐平臺和科學的教學體制,完善會計手工操作實踐和會計電算化實踐兩大實踐操作系統,同時將兩大教學實踐系統細化,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會計模擬教學系統、會計業務操作模擬實踐系統、納稅申報模擬操作系統和銀行結算模擬操作實踐系統,各個實踐操作系統的建立和完善,能夠幫助學生在課程教學的不同環節真正接觸和鍛煉相應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職業素養。
(二)發展工學交替式校外實訓教學模式
在完善和實施校內實踐教學的同時,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還應切實建立和完善與會計專業教學特點及教學規模相符的校外實踐教學平臺和實訓基地,完善和改進會計專業的環境教育和感性教育。校外實訓基地的教學很好地彌補了傳統理論教學和校內實踐教學的不足與缺陷,幫助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和基本實踐操作知識的基礎上真正感受會計實際工作環境和工作流程,在專門的參觀人員及校外實訓教師的帶領下,切實地、直觀地了解和體驗會計行業最新的工作狀況和發展趨向,同時輔以實際會計資料的閱讀增進對會計行業工作的了解,彌補校內報表填制與處理、工作流程學習的偏差和不足,與校內理論與實踐教學相互促進。
(三)完善和發展校外頂崗實訓教學
校外頂崗實訓教學是建立在校內理論與實踐教學及校外實訓教學的基礎上的,是進一步鍛煉和培養會計專業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可充分利用校外關系,根據課程實際教學進度定期組織學生到相應的校外實訓基地頂崗實習,可根據職責崗位的不同及學生實際學習和實踐操作狀況安排“兩人頂一崗”、“三人頂一崗”的方式組織工學交替實訓教學,技能有效降低校外定崗實訓工作的壓力,又能幫助學生在定崗實訓期間增強信心,通過專業的會計專業實訓操作指導教師的引導和示范,在有限的頂崗實訓教學資源中切實提升職業能力和綜合素養。
(四)工學交替下的生產型實踐教學
生產型實踐教學是幫助學生在校內外實踐和頂崗實訓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升綜合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生產型實訓教學是彌補校外頂崗實踐教學資源不足的關鍵方式。高職院校可根據會計專業的實際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安排,針對不同的教學進度制定科學的生產型實踐教學項目和實踐教學流程,將生產型實踐教學合理穿插于每個階段的課程教學中,合理安排不同實踐項目的教師和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在全真的會計服務環境和組織中合作或獨立完成不同的記賬及審計業務。
另外,高年級的學生可在基本生產性實訓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安排技能型、專業性的操作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在加強基礎性實踐操作技能的同時,鍛煉其他專業性操作能力,逐漸建立起承擔企業日常會計業務工作處理的能力,真正將所學與工作所需聯系起來。
三、總結
當前高職會計教學中的不足主要體現在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結構、教職工隊伍能力素養、教學設施與環境等多個方面。新時期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應切實建立和完善符合工學交替教學要求的教學平臺和教學機制,深化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隊伍建設、實踐教學途徑等多方面積極改造,全面建設工學結合下的高效教學體制,引導學生在加強基礎性實踐操作技能的同時,鍛煉其他專業性操作能力,逐漸建立起承擔企業日常會計業務工作處理的能力,真正實現專業技能培養與專業素養塑造雙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筠.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商場現代化,2009,(7):395-396.
[2]桂玉敏.工學結合高職高專成本會計教學改革探討[J].管理觀察,2009,(35):150-151.
[3]楊歸,朱麗娜,王紅等.淺談基于工學結合下財務會計課程改革[J].商場現代化,2012,(2):102-103.
[4]劉艷春,王紅春.探討高職高專會計教學模式的改革[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6(3):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