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言教學的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語言測試 語言教學 測試的基本要素
測試通常是檢查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手段,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英語教學中,科學合理的測試會對教學起到積極的反撥作用。隨著外語教學理論的發(fā)展,有關語言測試方面的理論研究也日趨完善。加強對外語測試的研究不僅是我國而且也是全世界外語教學界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語言測試的目的
語言測試的主要目的是反饋、評估、選擇和研究 測試提供的信息反饋,使教師了解教與學的情況,評估教學效果,選擇適當的教材和方法,確定教學進度, 并據此來指導教學與大綱;它也是開展科研活動、研究語言教學的有力工具。
二、語言測試的要素
語言測試作為評估學習者能力、知識和行為的測量手段,它必須符合一定要求才能更有效。一個好的語言測試必須滿足四個要求:效度、信度、區(qū)分度和可行性。這就是語言測試必須滿足的四要素。
1.測試效度(Test Validity)
測試效度是測試中最為重要的要素之一,它指的是測試內容符合測試目的。。測試效度又分為(1)卷面效度(Face Validity)、(2)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3)結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4)預期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5)同期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等具體指標和類型。
2.測試信度(Test Reliability)
對測試來說信度是必不可少的,測試信度是指對測試事先所做的判斷與測試結果間的一致性:同一份試卷, 測試的時間或對象不同,但結果一致,表明這種測試有很高的信度。當然,測試信度在實際測試中是受到各種因素制約的,如考試人數、試題長短、測試組織、評分方法、考生個體因素等。因此,為了更好地確定測試信度,可以采用以下三種辦法:(1)平行測試法(Parallel-forms Method)、(2)重復測試法(Test.retest Method)、(3)對半測試法(Split-h(huán)alf Method)。其中平行測試法是觀察信度的最有效的方法。
3.測試區(qū)分性(Test Discrimination)
測試區(qū)分性指的是整套試題或每項試題都應含有簡單、一般、較難三個級別。
4.測試可行性(Test Practicality)
可行性是指試題編成后組織考試和評分工作便于進行,或者說測試在時間、費用及組織測試、閱卷工作方面是否切合實際。如切合實際,則測試具有可行性;如試題太難,時間太短,或題量太大,或評分工作太難,就是試題的可行性差。
三、語言測試的發(fā)展階段
語言測試伴隨著語言教學的出現,并隨著語言教學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語言測試經歷了如下幾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
1.科學前時期(Prescientific period)
科學前時期測試的內容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外語教學也就把語言當成一門知識傳授,教學基本上是憑經驗、遵循傳統(tǒng),測試方法主要以論文寫作式的短文寫作一翻譯法(essay―translation approach)為主??偟膩碚f,科學前時期的測試既沒有科學的語言理論做指導,也沒有統(tǒng)一的客觀評估標準,測試結果完全憑考官的經驗和主觀判斷來決定。因此,可以說科學前測試既缺乏科學性又缺乏系統(tǒng)性,是測試發(fā)展的雛形時期。
2.心理測量――結構主義時期(psychometric-structuralist period)
20世紀50、60年代,以語言學和心理學理論為指導思想的分析法測試理論的出現標志著語言測試由此進入心理測量-結構主義時期。該階段人們對語言第一次有了一個較客觀、科學的分析和認識,認為語言是一套可分解的形式結構和符號系統(tǒng),既可分解為語音、詞匯、語法等具體成分,也可分解為聽、說、讀、寫等四項基本技能,因此,語言測試的題目設計應該是針對這些成分或技能的逐項考察。該階段所學的和所考的就是操作這套形式的技能,即語言能力,該階段采用的外語教學主要采用的是直接法、聽說法和認知法,受教學方法的影響,測試方法也主要采用離散式題目(discrete items),逐項測試學生是否掌握了語言中那些分解了的成分或技能。此外,分析法還受到行為主義心理學刺激反應論的影響,認為只有通過反復訓練,才能獲得正確使用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知識和技能。逐項考察和反復操練的觀念使多項選擇題在心理測量-結構主義時期倍受重視。多選題的優(yōu)勢是每題只考核一個語言點,這意味著在容量有限的卷面中可以覆蓋大量的語言點。對語言形式和技能考察的范圍越廣,試卷的信度就越高,而測試的效度也會隨之提高。另外,多項選擇題的客觀評分標準避免了閱卷過程中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可以提高閱卷的信度,從而進一步提高語言測試的效度。然該方法對教學產生的促進作用卻難以令人滿意。首先,把語言的構成要素進行分解并逐項測試的做法會使語言學習者偏重語言點的操練,忽視對語言交際功能的把握,從而導致人們常說的“高分低能”現象。其次,大量選擇題的采用還會導致教師為追求高分而使用題海戰(zhàn)術,從而背離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學習語言知識、掌握語言技能。另外,考生在選擇題的答題過程中,猜測因素會降低測試的信度和效度。
3.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時期(integrative-sociolinguistic period)
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語言測試開始進入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時期。這一時期的語言測試以社會語言學家提出的語言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為理論基礎,把對語言學習者的語用能力的考察納入了語言測試的范疇。在新的理念指導下,測試工作者開始重視整體綜合法(global integrative testing)的研究與應用。為了實現對語言學習者語言知識和能力的全面考察,整體綜合法測試采用的較多的是綜合性試題,如完形填空、聽寫、口試、作文等。這些題型在重視語言形式正確性的同時,也注重對受試者的分析、綜合、信息轉換等語言應用能力的考察。然而綜合測試法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完形填空、聽寫等題型雖然可以保證評分的客觀性,但由于答案設計過死,忽視了語言的動態(tài)、創(chuàng)造,也限制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還有學者認為,寫作所測量的內容有時會超出語言能力的范疇,是對世界常識性認識、民族文化等方面知識的考察。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整體綜合法雖然有意識地加強了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考察,但由于測試環(huán)境、材料、方法等因素的限制,仍然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4.交際語言學時期(communicative language period)
隨著人們對語言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入,80年代中期以后又出現了交際測試法。到了90年代,Bachman提出了一個全新概念的語言交際能力模式,該模式認為交際能力是把語言知識和語言使用的場景特征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并解釋意義的能力,它主要由語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機制三部分組成(Bachman&Palmer,1996;Bachman,1999)。該模式對交際能力的認識更客觀、全面、深刻,指出交際能力各構成因素之間是一個互動(interactive)關系,即語言的使用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各種知識、技能和心理過程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互相作用。Bachman交際語言模式的提出對語言測試產生了深刻影響,這就意味著語言測試時,要把涉及交際能力的各種因素結成一個整體加以測試,從而出現了語言綜合能力測試(integrative competence testing),這可以說是測試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在測試所要考察的內容方面,交際測試法認為測試首先應重視語言行為的交際性,因此在考察領會性技能和產出性技能時,主要是強調對說話人或作者的意圖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復述能力。在測試的任務類型方面,交際測試法主要任務是注重對交際語境特色的突出,強調對真實交際語境的最大程度模仿,追求測試的真實性。
四、語言測試的發(fā)展趨勢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語言測試經歷了從注重語言知識到注重交際能力的轉變,由科學前的經驗型轉向了當今時代語言測試的科學型,是一個質的飛躍。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每個語言測試階段的發(fā)展都是以前一個階段的經驗為基礎的。語言測試更多的是為了語言教學服務的,是一種體現語言教學成果的手段。通過前期的回顧可以看出,交際測試法無疑會成為語言測試發(fā)展的必然方向。
現在英聯(lián)邦國家為國外留學人員開設的雅思(IELTS)考試就包含了許多交際互動性的任務,而且,在我國頗具影響的大學英語等級考試(CET)也已經把口試納入了考試范圍。由此可以看出,交際測試法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廣泛。
正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斷發(fā)展的,交際測試法也不是一種一成不變可以永久使用的測試方法,它本身也存在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也需要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根據語言測試的特點,我們相信語言測試今后在以下幾個方面將可能需要進行改進和發(fā)展:
1、交際測試法由于主考官和閱卷員的主觀情況直接相關,因此在如何提高整個測試的信度和效度方面,以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語言交際能力的標準,無疑是今后的一個研究方向;
2、盡管交際測試法具有許多不言自明的優(yōu)勢,但是傳統(tǒng)的測試方法仍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如何將分離式測試與整合式測試結合,尋找一種能夠全面考察被測試者的語言能力的途徑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
五、小結
語言測試發(fā)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自己的研究領域和方法,本文對語言測試的特點和發(fā)展做了簡要的介紹,使第二語言教學工作者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科學的擬定試題,從而為教師全面測試學生語言學習能力提供有效幫助。測試作為教學的一種衡量工具,要想保持生命力就需要我們不斷發(fā)展它,跟上教學新思維,不斷探索新題型,提高測試的信度和效度。
參考文獻:
語言文化教育 外語教學 學習動機
長期以來,我們的外語教學只重視語言形式而忽視語言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或者說只把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來看待,而忽略了語言背后所隱含的文化意義。致使我們的學生對語言學習中的淺灘暗礁心中全然無數。那么,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外語教學的任務是培養(yǎng)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交際的人才。因此,外語教學不僅是“語言教學”,更應是“文化教學”。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梢哉f,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
英語的素質包括語言知識、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和初步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處理好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充分認識并重視文化差異,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
二、文化教育的內容
既然語言文化與外語教學的關系如此密不可分,在外語教學中就應該緊密結合相關的文化教育,將文化教育融入到最基本得日常教學中。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了解目的語文化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
語言反映價值觀念,價值觀念影響語言。文化決定思維,決定語言的表達方式。語言與人類思維的密切關系決定了語言與文化相依相存的關系。特定的文化由特定的語言來表達,特定的語言體現特有的文化內涵。即體現特有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特有的思維模式決定了該語言的基礎結構。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發(fā)現隱藏在文化深層里的價值觀,從而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使學習者更好地了解這語言,加深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
中西文化在價值觀念、思維模式方面的差異直接且根本地影響和決定了語言的語用原則和表達方式,影響到學習者對該語言及文化的認知和掌握。因此,了解目的語國家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外語學習中提高語言綜合素質的根本途徑。在外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并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2.認識非語言行為的不同含義
非語言交流通常指用非語言行為或身體語言交流,它是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非語言行為是人們除了語言之外的有效溝通方式。人們在進行語言交流的同時,大部分情況下是伴隨著非語言行為的。非語言行為的交流大致可以分為動態(tài)無聲交流、靜態(tài)無聲交流和有聲交流三種。
非語言行為同語言行為一樣,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賦予不同的意義。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對非語言行為的不同解釋,往往會產生誤解。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已經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與自己的習慣相反的信號,所以我們不能忽視非語言行為在交際中的重要性。
3.容納文化的差異和獨特性
文化和絕大多數非語言交際都是代代相傳和后天習得的,都是長期歷史和文化積淀而成得某一社會共同的習慣。文化不同,交際規(guī)則也不盡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間交往時難免產生文化誤解和沖突。因此,要正確對待文化差異,堅持不懈地排除文化差異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異的干擾,容納文化的差異和獨特性,正確對人、對己、互相尊重,平等往來。
三、如何在外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
根據文化教育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我們要有針對性地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文化教育。
首先,提升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教師自身素養(yǎng)是開展創(chuàng)造性教學活動的關鍵。教師只有自覺加強中外文化修養(yǎng),拓寬知識面,才能全面把握外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活化和拓寬教材內容,以達到預期的理想的教學目的。
其次,注重學生個體差異。
現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教師應將學生看成是有個性的學習者,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善待差異,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一個班級中的學生,在各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現在學習需求和能力發(fā)展上也不盡一致。那么不同的作業(yè)反饋方式對他們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在多樣性和特殊需要的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作業(yè)反饋也應該具有靈活性,因人而異、科學反饋,使每一位同學都能夠得到進步。
第三,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外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文化教育的傳授。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而且必須注意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具有趣味性的文化常識,選擇合適的文化信息來進行教學。
由于學生對外國社會文化知識一般沒有親身的感受,僅依靠閱讀書面材料或講解抽象東西來達到教學目的。因此,為了使學生感受到外國文化,理解其真實含義,在教學中應盡量多地使用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學手段,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實物、圖片、幻燈片、電影、電視等視聽直觀教具、使教學更形象生動,并借此了解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言語行為、體會英美文化與漢文化的差異,增強文化能力。
第四,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
目前,各種外語教材中不僅貯積了豐富的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教師應挖掘教材中內在的文化因子,從課文主題入手、從故事情節(jié)入手、從課文注釋、課文插圖、課文引語入手,挖掘有關的民族文化信息,挖掘相關的文化背景和情境意景,使文化教學有計劃、有階段、有層次地進行;靈活地在教學的任一環(huán)節(jié)適時地滲透文化意識。此外,通過結合文化內涵來進行教學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結語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英語學習中的障礙往往來自于學習者對文化知識的缺乏。也就是說,只有充分了解一門語言背后的文化含義,才能夠真正掌握這門語言的精髓,培養(yǎng)外語學習者優(yōu)秀的交際能力,才能最終達到交流的目的,因此,文化教育必須在外語教學中上升到一定高度。
參考文獻:
[1]陳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2001,(04).
[2]段士秀,呂翠媛.淺談高校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J].長春大學學報,2008,(05).
【關鍵詞】日語;教學;文化導入
引言: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在跨文化領域進行溝通、交流以及開展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橋梁,日語教學的目的也正是如此。根據最近幾年的實踐研究和觀察發(fā)現,目前很多日語系的學生都掌握著較扎實的日語基礎,而且還能講出一口流利的日語。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與日方進行真正的語言交流時,表現極為不適應,究其根本,最關鍵的原因是他們將語言交流與文化人為的分割開來,單純的把語言當做工具,沒有融入日本文化對語言的影響,二者結合不好,日語的真正熟練運用就無從談起。對于這種現實情況,就要求我們的教職人員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除了理論方面的培訓,還應從文化的導入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加深對日語及日本文化的學習和了解。
一、文化導入的概念
所謂文化導入,就是在了解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化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等的前提下,在語言教學過程中,引入該語言的文化背景和內容,使社會文化融入到語言教學中。
文化包括一切人類社會共享的產物,包含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活動方式。語言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并對其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的語言行為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從中可以探索到許多文化奧秘,不同的文化對相同的問題可能產生不同的看法和評價,外語教學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的語言教學,所以就應該立足于理解所學語言中所體現出來的文化行為和觀點,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那么,文化導入究竟指的什么呢?文化導入又被稱為“文化移入”,結合日語教學的實際,本文將其定義為:在對學習者傳授語言及語言結構知識的同時。通過分析語言的結構、意義,發(fā)現隱含在其中的文化結構,設法讓學生了解以及習得所學語言中隱含的文化背景和應遵守的文化規(guī)約,從而使學生獲得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實際的交際能力。
日語教學中導入日本文化,能夠讓學生盡可能多的了解中日文化差異,讓學生課后主動去認識中日文化差異,建立學習者自己的對比框架體系,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日語這一語言,同時避免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移植到日語表達中去,以日本人的思維去思考與運用日語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日語教學一直強調挺、說、讀、寫、譯等五項技能的訓練,去忽視了文化因素對日語學習的影響。即使有文化課程的設置,也今單一的從文化角度進行知識的闡述,而從語言相關的角度出發(fā)來進行教學實踐的較少。每一種語言都有其存在的文化背景,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且其本身就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對于跨文化的交流來說,語言與文化知識密是不可分的。文化知識的導入直接影響到語言教學的深入發(fā)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目前的教學與應用存在脫節(jié)現象
外語教師應該能夠通過日常的教育工作得到這樣的一種經驗:語言的學習不僅僅是包括詞匯量的增加,還包括實際的應用。只有把應用好,才能做好實際的文化交流,實現語言的真正掌握。但是在日常的教職工作中,很多教師都是把教學的重量放在理論的學習以及影視方面,然而應用方面的運用長期得不到重視,最終導致學習和運用脫節(jié)。
(二)促進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流
學習日語這門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得跨文化交際更加順利的進行。眾所周知,在跨文化的交流活動中,日語學習者是不可能只圍繞日本國家的文化跟日本人大談特談的。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的互動交流,是交流雙方在進行彼此國家文化的分享與對比的交流過程中相互增進友誼、相互了解以及加深對彼此文化的熟悉。當日語學習者在交際中遇到不會表達的本土文化知識時,就給本土文化提供了最佳的語言輸入和輸出的機會。
同時,本土文化針對語言學習者而言,是第二種語言的基礎。由于中國與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國家,文化、政治和經濟的交流源源不斷,經久不息。然而在交流的過程中,中國與日本在行為、價值觀、思維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增加對日本及其本土文化知識的學習,通過我國和日本文化對比,進行進一步的對比學習。通過日語的學習,既能增加對日本文化和語言的學習,又可以有效提升民族自豪感,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
三、目前日語語言教育中文化導入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日語的教學中普遍采用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和結構分析法,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日語基礎知識的傳授上,課堂集中例解單詞、精講語法、辨析各種近義詞的區(qū)別及分析各種語法現象為主,處理課后練習鞏固復習為輔。對學生的非語言行為能力、文化辨識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學生不了解語言背后的社會文化知識,常常會出現一些看似正確實則不符合日本人習慣的誤用。
另外,雖然不少學校也開始了“日本概況”“日本世情”“日本文化”等相關課程,學生也能學到不少關于日本文化的知識,但是這并不能夠涵蓋所有的日本文化知識,教師還需要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和有針對性地進行文化導入。
(二)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圍
由于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生甚至老師還存在著考試成績至上的看法,教師課堂上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往往比較重視學生做題的準確度,學生也更加在意考試成績如何。很多學生學了幾年的日語,只知道“武士道”讀作“ぶしどう”,“歌舞伎”讀作“かぶき”,但是當問及武士道的內涵及歌舞伎的相關知識的時候,卻知之甚少,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教師在課堂上沒怎么講,也不涉及考試。
另外,我們絕不能忽視的一個因素就是教師自身的因素,這甚至可以說是文化導入的根本性問題。如果教師自己對日本文化都不甚了解的話,談何去給學生講解?所以教師也必須多了解日本社會文化知識以提高自身能力。
(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缺失
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比較強調詞匯、語法的掌握,而輕視了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常常有很多學生考試成績很好,詞匯量也很豐富,但說出來的話卻支離破碎,有的看似正確卻不符合日本人的習慣表達。
四、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策略
第一,選用正規(guī)的日本原版會話教材。原版教材簡單易懂的對話自然會涉及到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特別是日本人編寫的教材,相比國內出版社的教材,對日本文化的滲透更加深刻,學生對日本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現狀、人際溝通等方面有更深刻的了解與體會。原版教材中的會話為日本人編寫,大多是日本人之間的對話,所以自然都遵守既定的文化行為,因此對話能夠表達出他們正規(guī)的相互響應。日語教學初級階段,應選擇一定比例涉及日本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方面知識的日文原版書作為會話教材。有了這種教材,教師進行文化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就有了出發(fā)點,文化知識的導入就變得很自然。
第二,運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教學手段。在傳統(tǒng)的教學設施通常是黑板、粉筆、黑板檫。而現在包括專業(yè)的培訓學校在內的都是利用多媒體教學?,F在的教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問題。教師的口頭講解不能直觀的讓學生了解教學內容,比如日語。而現在通過網絡和多媒體很快捷的幫助學生了解到日語的文化背景,通過這些途徑可以直接看見、播放相應的圖片資料或視頻影音,能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日本社會的風土人情、人際關系、思維方式等社會文化知識”。就比如,很多日語學習者都會看一些日語電視劇來學習日本的文化和語言語境的運用來提高自己的聽說讀寫能力。
第三,積累相關日本文化知識的材料。教師應該大量閱讀日本文學作品,同時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尤其是閱讀日本著名的文學作品,這是一種學習日本文化知識的重要手段。因為無論哪一個民族的文學作品都是該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是傳統(tǒng)文化的積累,是了解一個民族的性格、內心世界、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社會交際等方面的最生動最豐富的材料。另外,要大量閱讀日文報刊、雜志,除此之外,網上閱讀是迅速獲得最新知識的有效途徑,也是了解日本當前社會動態(tài)、社會問題及社會關系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通過網上閱讀等形式,留心積累日本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有關文化知識的材料。
第四,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必須注意語言形式的正確性,還要重視日語運用的恰當性。培養(yǎng)學生中日兩種語言的對比語言學修養(yǎng)和中日兩國的比較文化背景學方面的知識,減少漢語習慣對日語交際的干擾。另外,及時糾正學生的失誤,對學生的語音、語調、表情、用詞甚至手勢等都要不斷更正或提醒。在講授知識文化的同時要加大交際文化導入的力度,增強學生的文化感悟和辨別能力。
第五,充分發(fā)揮日語外籍教師的作用。日語外籍教師地道的發(fā)音和表達,相對豐富的日本文化背景知識、適中的音速、適當的音量、抑揚頓挫的音調,都能對學生未來的語言能力產生積極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教師被派往國外學習,越來越多的外籍教師和語言專家來到中國講學,各種流派的教學理論、教學方法被引進中國,外籍教師是國外先進教學方法的接受者和受益者,他們懂得學生在接受這些教學方法時的心理變化和必要的環(huán)境因素,能夠及時地對這些方法進行調整和變通。
第六,運用實踐教學,開展有益的課外活動。學好日語抓住幾個關鍵,而發(fā)音就是關鍵之一,學生課堂上開口講日語的機會不多,大都是老師在講解。鑒于此,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說日語的機會。如:舉辦日語專題講座、開辦日語角、搞日語演講比賽、編導日語短劇等,制造日語學習的人為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到的文化知識通過這些具體形式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以上是日語教學中導入日本文化知識的六種基本途徑,無論哪種途徑或方式的采用,導入的文化內容要與所學的語言內容、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今后要從事的職業(yè)性質因素,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和領悟能力循序漸進。教法要得當,內容要適度。
五、結語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鏡像折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就體現在語言中。日語在各種外語中受到重視的程度逐漸加大,這也是順應社會發(fā)展趨勢的,我們學習日語,不僅要會怎么運用,而且要精通,這就需要我們對日語教學進行適當的改革,也就是把文化導入到教學過程中,使之成為語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讓日語背后的文化背景展現在學生面前,既了解文化又能學習日語,一舉兩得,同時也能開拓了自身的知識面,滿足了社會對跨文化國際交流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石晶.論文化差異與日語教學[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2]孫滿旭.日語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3]韓立紅.日本文化概論[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
[4]林娟娟.論日本語言與文化交叉研究的必要性[J].日本學習與研究,2009
[5]王冠華.試談跨文化交流在日語教學中的導入[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
[6]楊冬雪.日語教學中如何兼顧民族文化差異[J].文學界,2012
關鍵詞:非語言 高中物理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2)O9-0279-01
在物理教學當中,教師與學生主要通過語言和板書進行交流和學習。但是,這么單一的交流途徑所傳遞的信息量是很少的,那么非語言在物理教學中能有效的補足這一空缺。在物理教學中,如果教師適當并恰當地運用身體的某種動作來表情達意,在學生接受信息時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非語言表現獲得學生的學習情況,看到課堂教學效果,從而調整教學步驟和方法,有助于教師組織好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一、物理教學的特點與非語言教學的聯(lián)系
物理教學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在物理教學中觀察和實驗是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主要來源。同時物理教學以形成概念,掌握規(guī)律為中心。物理教學過程當中出現了大量的物理規(guī)律、理想模型、很多的近似、假設、和理論推導,具有很強的知識性、邏輯性、抽象性。學生要從單一的文字中抽象出比較完整的物理概念,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意識。但是,很多學生往往很難把握住正確的方向和尺度。教師通過運用語言教學和肢體語言等非語言教學幫助學生自主建立物理模型。
二、高中生的心理特點與非語言教學的聯(lián)系
高中生心理年齡處于少年和青年之間,在各個方面有著許多的發(fā)展交叉,導致高中生的心理有著一些顯著的特點:(1)高中生表現為淺成熟,這時候的大多數學生都有著自己的獨特的想法,不愿讓家長或者是老師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像以前一樣告訴他們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但是,處于這個時期的學生,還有一些殘存的稚氣,大多數學生還沒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表現為易沖動和偏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非語言有效地控制課堂,積極地對待學生獨特的想法,給予學生發(fā)表自己看法的權利。(2)高中生的自我意識顯著增強,有著強烈的被理解和被尊重的渴望。所以,在學生發(fā)出信息之后,教師應當積極主動的回應,能準確的判斷學生的意圖,并給予肯定或者是適當的留有機會讓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想法。(3)高中生的求知欲表現的更加強烈。特別是在對自然界和社會進行了一系列的學習之后,外界的每一件或大或小的事情對他們來說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仍缺乏對事物的客觀評價能力,容易受到表象的誘惑,進而影響到自身的學習。在課堂上學生一旦沉溺于他們感興趣的知識,特別是當他們能夠用所學的物理知識來解釋那些神奇的現象時,學生是不愿也不能自己走出來的,此時教師也不便直接在課堂上對學生大聲指明,這樣會產生極大的消極作用。那么,教師可以注視學生或者是課本,提示學生們應該進行下一步的教學步驟了;可以戛然而止,引起學生的注意;可以運用手勢來示意學生……
三、非語言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非語言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和抽象概念
高中物理不同于初中物理,初中的物理知識比較形象具體,停留在自然現象的表面,易于理解。而高中物理是初中物理的升華,高中物理較為抽象,很多物理模型是理想化的?,F實生活中很少有直接的例子,學生很難想像得出完整的物理模型或者概念。教師可以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物理知識和教學方法形象生動地像學生展示建立物理模型和物理概念的條件。如在講解相對運動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組合完成相對運動的探討??梢韵茸孉同學當參照系,再讓B當參照系,讓C在地系上觀察,最后ABC討論相互觀察到的現象。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模型,又有助于教師講解新的知識。
(二)有效的控制課堂教學節(jié)奏
課堂的教學效果如何往往與教學節(jié)奏密切相關,優(yōu)秀的教師可以準確把握教學速度,根據教學課堂反應調節(jié)教學節(jié)奏。由于從具體形象的初中物理到抽象難懂的高中物理,很多學生難以適應這樣的變化。在物理教學課堂當中,很多教師都曾經經歷過這樣的情況:自己在黑板上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在下課的前的答疑時間,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卻是教學過程中期甚至是前期的一個問題,這意味著學生很有可能大半節(jié)課都在思考這么一個問題而放棄了大部分知識的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師過程中不僅要會用非語言教學來幫助學生習得知識,還要能夠從學生的非語言表現來獲得學生上課情況。比如上述的例子,學生在發(fā)現難以理解的問題時可能會搔腦袋,可能會一直睜大眼睛盯著黑板在思考。此時,教師應該學會觀察學生的這些反饋并及時做出教學調整。
(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
學生對于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可以說是一點興趣都沒有,甚至有時候聽著都會產生睡意。試問,那么有趣的探索自然科學的物理課程什么時候變得如此無趣了呢?物理課堂本不應該如此。如果教師在講“位移”“速度”“瞬時速度”“平均速度”可以邊走邊講,邊示范邊講解不是可以讓學生都提起精神了嗎?如果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用左右手完成探索摩擦力大小與正壓力大小的關系,這樣的課堂能不活躍嗎?物理教學中可以引用很多的非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用肢體語言重現各種各樣的物理情景。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還可以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熱情,從而達到優(yōu)良的教學效果。
在物理教學當中運用非語言教學可以達到一個較傳統(tǒng)的純講授式教學好的效果。它有助于教師教授和學生理解物理上較為抽象的概念、模型、規(guī)律;有助于學生反饋學習效果和教師控制課堂節(jié)奏;有助于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和活躍課堂氣氛等。但是,過多的非語言教學會喧賓奪主,所以教師在以后的教學當中要根據教學計劃和課堂情況適當運用,從而充分發(fā)揮非語言在物理教學當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字:英語;詞匯學;二語學得;外語教學
引言
多年來,外語學習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人們都十分關注外語的學習,尤其是最通用的英語。隨著學習者們的需求,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英語學習班,對于英語學習的技巧,更是層出不窮。本文作者在多年的英語各學科教學中,總結出詞匯學方面的內容對語言學習者來說有很大的幫助,能夠起到輔助語言學習,使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說明詞匯學在語言學習及教學中的作用。
1、二語學得與外語教學工作
二語習得和二語學得及其與第二語言教學的關系一直是語言學界討論的熱門話題之一。說到二語學得(second language learning),就必然要提及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這兩個概念是由Krashen區(qū)分出來的。二者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學習環(huán)境的不同,二語習得是指學習者在自然使用語言的過程中無意識的運用語言的隱性知識,例如在英美國家學習英語。二語學得是指在本國語言的環(huán)境中,通過語言規(guī)則的學習,有意識的發(fā)展語言的顯性知識,例如在中國通過課本學習英語。本文提到的外語教學工作主要是發(fā)生在二語學得過程中的工作。明確了二語學得與二語習得的關系后,我們就應該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改善不利因素,改進外語教學。在外語教學中必須在調動學習者主觀能動性上和創(chuàng)造適宜的客觀環(huán)境上下功夫,把培養(yǎng)語言的交際能力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因此,我們在外語教學實踐中盡力改變一直以來的“我講你聽”的模式,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給學生以最大的語言環(huán)境刺激,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聽、說、讀、寫、譯方面有所提高。
2、英語詞匯學重要內容簡述
詞匯學是語言學習中重要的一門,英語詞匯學一般是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的課程,需要有一定的詞匯量和英語的相關知識,才能有效的學習英語詞匯學。而通過學習英語詞匯學,又能夠使英語的學習更加有效,二者的學習相輔相成。
英語詞匯學的主要內容有單詞的結構、構詞法、單詞的意義及詞義關系、英語詞匯的構成、詞義的歷史演變、成語及詞典知識。通過這些方面的學習,學習者能夠比較系統(tǒng)的掌握英語詞匯的知識,比較深入的了解英語詞匯的發(fā)展現狀和歷史演變過程,能夠對現代英語詞匯發(fā)展的趨勢和各種現象做出分析,從而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
英語詞匯學中的重點在于其構詞法、詞義變化和英語成語。構詞法包括派生法、復合法、轉化法、縮略法、逆生法和擬聲法。教師掌握好構詞方法,才能在授課過程中明確的講解詞匯的構詞特征,學生也能夠根據所學的構詞知識更加輕松的理解和記憶單詞。詞義變化是指詞義的擴大和縮小,升格和降格。例如,“place”由特指“廣場”到泛指的任何“地方”;“starve”由原來的“死去”縮小為“餓死”;“earl”由“人、侍從”發(fā)展為“伯爵”;“villain”由“村名”到現在的“壞人”。對于詞義變化的學習也就是對于詞義發(fā)展的學習,了解了詞匯意義的變化,我們在閱讀一些不同時期的作品時就能夠理解同一單詞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含義。對于詞義升格和降格的變化還能夠幫助我們在不同的場合選擇更合適的詞匯,以免由于詞匯誤用而產生誤會。英語成語也是詞匯學的重要一項,更是英語學習中很有用的內容,英語學習者都知道,盡管我們盡力的學習英語、掌握英語詞匯,但是即使再大的詞匯量,也不能彌補我們在慣用語理解方面的缺陷。當你的外國朋友說“I’m under the weather”(不舒服,不高興), 如果你把它理解成“我在天氣之下”,那你們的交流將無法繼續(xù)下去。如果有人“bite your head off”(呵斥你、訓斥你),你非但不理解,還回應“thank you”(謝謝),那你將被“l(fā)augh one’s head off”(大笑不已)。如果你想“take somebody’s scalp”,你不是要“取某人的人頭或殺了他”,而是要“戰(zhàn)勝他”,要“戰(zhàn)勝他”,你就需要“be up to the eyebrows in”,當然,你需要的是“埋頭苦干”,而不是要你整天“皺著眉頭”??梢?英語成語的學習對于合理的理解和文化的了解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也能夠引起學生的極大學習興趣,因此,對英語成語的適當講解在外語教學中既是重要內容又是重要手段。下面我們來從各個方面分析詞匯學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具體作用。
3、詞匯學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作用
3.1 構詞法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 肢體語言 作用 對外漢語交際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Role of Body Language in the Communicativ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research,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s been initially formed system teaching guide theoretical system,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eaching cultural aspects, in particular the behavior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the other culture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there be to improve, how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nsciously to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mbs language teaching organically combined together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this time silent wins with sound", improve our school foreign students' Chinese language's communicative level, is the content of this paper.
Key words body language; role; communicativ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肢體語言,又稱為身勢語言,是指使用身體運動或動作來代替或輔助聲音、口頭言語或其他交流方式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多年以來,傳統(tǒng)的對外漢語教學只注重語言本身,即語音、語法和詞匯的練習與掌握,而忽略了文化方面非語言學習系統(tǒng)的學習和了解,人們對語言的學習過多地強調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對于肢體語言交流的手段則不太重視,然而根據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在情感、態(tài)度交流方面,90%以上的信息是靠聲調的高低和面部表情,手勢等肢體語言來傳遞的。眾所周知,英美人士在語言交流交際中面部表情及身體語言非常豐富??梢娭w語言在外語教學和實際交際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將我們比較含蓄優(yōu)雅的傳統(tǒng)文化結合對外漢語教學的要求,將肢體語言教學合理運用于交際教學中,為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語種、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提供適用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國外學子學習漢語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漢語交際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1 肢體語言運用于交際教學更能突出交際教學的特性
交際教學法倡導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指導學生以交際為中心進行交際活動,活動的內容圍繞教學目的展開,引導學生運用語言進行有意義的交際,讓學生在交際環(huán)境中學習和運用語言,提高學生交流能力和水平;交際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相比較,最大的不同就是盡可能地在課堂上顯示語言使用的交際過程,這一特性主要是通過模擬真實交際過程而進行相關的信息填補、自由交際和信息反饋等,交際教學法強調學生所從事的交際活動必須有信息交換,而不是簡單的句型操練,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鼓勵學生就某個話題進行自由交際,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目的,教師引導主持教學活動時,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力求讓學生在完成交際任務的過程中提高自己判斷對方語言、語氣和態(tài)度的能力,提高自己做出相應的語言反應能力,以求達到自己的交際目標。居于以上交際教學這一特性,如果能更充分合理地運用肢體語言,更能符合語言教學情境的需要,從而真正達到交際教學的目的。
2 合理運用肢體語言,能更好地創(chuàng)設交流互動情境
交際教學是以交際為中心,教師在引導學生進入交際環(huán)節(jié)之后,學生的主體角色必須得以充分體現,教師不僅會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而且交流的主體也由教師轉換為學生與教師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自由交流,由此可見,課堂教學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教師課堂的導入,因為在教學導入的時候,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如果導入太生硬,課堂活躍不起來,學生的狀態(tài)跟不上,那么教師不僅有可能駕馭不了課堂,更可怕的是營造不出交流互動的情境,交際教學課堂有可能變得極為安靜,教學環(huán)節(jié)有可能陷入一籌莫展境地;相反,如果教師在課堂導入時,充分合理利用肢體語言,結果會大相徑庭,因為它不僅有利于增強教師的親和力,而且肢體語言是最具直觀作用的,它有助于教師更準確、更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官印象,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交流欲望;利于共同營造交流互動的氛圍和情境。
3 肢體語言利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角色的轉換
交際教學法強調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的需要才是教學目標,因此交際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有極大區(qū)別在于教師和學生角色的不斷變化。首先教師作為交際過程的促進者,要具備一定的交際能力和學會運用適合于變化的交際手段;學生在課堂上情緒的變化受教師體態(tài)行為的制約,教師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勢無不影響著學生的心境和態(tài)度,進而對學生的情緒產生極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教師積極的體態(tài)語會促進學生的智力活動,使學生產生一種輕松愉快、自然明朗的情感,而積極的情緒和愉悅的心境有利于教學信息的傳授、加工和儲藏,并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所以合理地運用肢體語言,會令教師情感倍加豐富,個人更具魅力,更能自如地指導、促進學生開展交際活動,并能在和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加入活動的角色中更自如地轉換,從而不“喧賓奪主”,不干擾交際,而學生也會從一個觀察者而自然地運用肢體語言默契地進行交流回應,完全沉浸于一種自然愉快的情境中,交際教學不是個人的事情,學習是相互依賴的行為,必須具備一定的情感基礎而相互合作的環(huán)境中進行?,F代交際中的教學主角應該是相應變化的,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相互依賴、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過程,而并非簡單的語言練習。
4 肢體語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想象思維
教師的肢體語言無形中能讓教師類似于演員的演技。演得越生動、形象,越富有表現力,也就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越寬闊的想象的空間。哪怕是給學生設計一個有趣的體態(tài)語游戲;或是看動作,猜詞語,或是教師在臺上表演一個動作,然后讓學生自由地猜猜它的意思,都會不同程度地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學生會憑借他們想象思維,充滿創(chuàng)意地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去表達,去交流,也正是有了這樣的前提,交際教學才會具聲具色,越學越活,相反如果少了肢體語言的配合,課堂教學就像機械一樣冷漠死板,察覺不出任何亮色和活力。
總之在對外漢語交際教學中,要使學生在教學中真正得到實效,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盡可能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創(chuàng)設愉悅的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培養(yǎng)用漢語交際的習慣;做到寓教于樂,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運用語言,開心交際,并不斷延伸到課外。肢體語言在對外漢語交際教學中的作用是個人的一些借鑒及心得,期待指正,祝各位在新的一年里收獲喜悅,收獲幸福,收獲成功!
參考文獻
[1] 黃錦章,劉焱.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理論和方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 吳康寧.學生僅僅是受教育者嗎?[J].教育研究,2003.
[3] 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關鍵詞:語料庫;英漢對比;中外辦學;英語教學
一、對比語言研究的優(yōu)越性
對比語言學起源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可以說是由當時外語教學的需要、行為主義心理學對外語教學理論的影響以及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發(fā)展這三股歷史潮流匯合而成。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中,理論和應用對比語言學不僅在歐美進一步受到了重視,在其他一些國家也得到了較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在我國,隨著對外開放交流的不斷深入,不僅學習外語熱潮經久不衰,而且對外漢語教學也日益興旺。在這種形勢下,外語與漢語之間的對比研究蓬勃興起,發(fā)表和出版了為數眾多的對比語言學論文、專著和論文集,對比語言學研究在我國得到了持續(xù)深入的發(fā)展。其中,對比語言學最重要的應用領域便是外語教學,因為對比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揭示語言之間的異同。從理論的角度講,只有通過語言對比,才能加深對所對比語言的認識,同時也促進整個語言學研究的深入,完善某些語言理論。從應用角度而言,對比語言學對于外語教學、翻譯、雙語辭典的編纂等都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王力先生在他1985年版的《中國現代語法》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外語教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語言的比較教學”。語言對比研究通常是由外語教學和翻譯等一些應用領域中遇到的某個具體問題而進行觸發(fā),通過對比研究可以對這個問題提供某種解答,并最終將其應用到外語教學和翻譯等實踐中去。目前,國內外學者在這個問題上觀點基本一致,即:對比語言研究的意識在逐漸加強,方法在逐漸增多,對語言教學的推動力正在發(fā)揮越來越突出的作用。
二、基于語料庫的對比研究明顯增多是當今國際對比語言學研究的新趨勢
語料庫是基于大量真實的語言資料,應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處理、存儲,以供自動檢索、索引以及統(tǒng)計分析的大型資料庫。Kennedy認為,建立語料庫的主要目的就是為更準確、更可靠地描述語言的結構和使用提供基礎。語料庫研究已經深入到詞語搭配、句法結構、語義和語用、話語分析、社會文化因素等領域,許多研究成果為外語教學改革提供了依據。
第五屆國際對比語言學大會(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Conference)于2008 年7 月29 日在具有近六百年悠久歷史的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舉行。大會共收到論文200 多篇。118篇在大會宣讀,71 篇基于語料庫的研究,可見,隨著計算機科學和語料庫語言學的發(fā)展,基于語料庫的對比研究明顯增多成為當今國際對比語言學研究的新趨勢。
提起語料庫,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收容了好幾百萬詞的大型語料庫。Sinclair指出,理解語料庫不可以其大小作為標準去判斷其差異,大小語料庫在語言學習和研究中并肩發(fā)揮作用。大型語料庫的建設對于詞典編撰、真實語言的體系性研究等尤為重要。而在實際工作中,大型語料庫由于自身可及性和數據冗余的原因很難和外語教學實踐相結合。相反,小型語料庫在教學實踐中操作性強,能迅速、直接運用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屬于學習者語料庫,能直接用于教學并使學生直接受益。教師以學生的翻譯練習、作文練習等為研究對象創(chuàng)建小型學習者語料庫,通過和本族語語料庫的比對,可以直接、客觀地了解外語學習者與本族語學習者的差異,使分析結果更具科學性與說服力,對學生的語言特征和語言發(fā)展有更全面的了解。從而能給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提高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
三、基于語料庫的英漢對比語言研究對中外辦學英語教學的核心作用
隨著中外合作辦學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擴展,探索提高合作辦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模式與方法的任務越發(fā)艱巨。為適應外籍教師授課以及國外學習的迫切要求,英語教學如何能更有效地承擔起這兩項艱巨的任務便成了急需解決的核心問題。學生真實地感受到中西語言文化的碰撞,而學生在國內傳統(tǒng)英語學習的思維方式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戰(zhàn),相當比例的學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而造成如此局面的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對漢語和英語言的宏觀結構特色以及微觀區(qū)別不能整體把握。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和鏡像,文化和語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系,文化方式決定著語言的表達方式。因此,加強英漢語言的對比研究既可以幫助學生解決語言學習問題,還可以解決文化適應問題,是一箭雙雕的教學方法與途徑。
在具體的操作上,應該運用語言對比的一般原理,對英漢兩種語言進行盡可能詳盡深入的具體比較,解決的關鍵是英語和漢語的語言因素對比差異和非語言因素對比差異問題,以更好地指導和提高中外合作辦學班學生對二語習得能力的把握度,探討其內在特征,使學生對兩種語言的特點與規(guī)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提高他們對英漢語言的異性與共性的全面認識,在此指導下,通過語料庫的幫助,全面提高學生的英漢翻譯、寫作、口語、聽力等語言應用能力,提高學生適應外教授課的適應度,為學生的國外學習做好語言及文化上的準備。
參考文獻
[1]Kennedy,G. 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 [M]. 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8.
[2] Rundell,Michael“. The corpus of the future,and the future of the corpus”. Talk at special conference on ‘New Trends in Reference Science’1996.
[3]許余龍.對比語言學研究的新趨勢與新思考[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10).
關鍵詞:高等教育;英語教學;語言磨蝕;指引
語言磨蝕的實際含義,運用通俗的語言來闡釋即是: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尤其是非母語類語言的學習,由于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如工作、生活、科研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般是由于長時間未使用第二語言或是短時間內停止使用該語言而誘發(fā)的語言知識技能的減退,消弱或是衰退的語言磨蝕現象。但是,該現象并不是歸屬于病理學的范疇,并不代表永久性的語言能力喪失,語言磨蝕只是說明受蝕者的語言運用能力有所下降,許多學者認為,語言磨蝕的現象僅僅是一種語言習得過程中的消極方面,并不需要投入太大的精力來研究其本質原因。在中國,英語教育的地位一直都保持著領先,從小學高年級開始的基礎英語教學階段一直延續(xù)到高中結束,十余年的時間,無論是時間還是人力的投入都是非常高的,但是英語教學帶來的成效卻非常有限,甚至是非常的不理想,“費時低效”的主要原因是二語習得的逆過程就是語言的磨蝕現象。但是,如果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分析這個現象,語言磨蝕理論給英語教學帶來了一種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
一、語言磨蝕的受蝕因素分析
1.受蝕時間 語言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校學生受課程安排的影響,學習時間一般分為兩類,課堂教學時間和課后自主學習時間。經研究、測試得出結論,外語學習者語言的磨蝕程度有著類似的磨蝕,符合前快―中慢―后快的發(fā)展趨勢。在學習中期階段所獲得語言知識技能很容易因為時間而流失。受蝕時間是外語磨蝕程度的決定性因素。一般來說,外語學習者的外語正式學習結束之后,如果不處于外語使用環(huán)境中,隨著外語接觸的減少或停止,即可認為進入外語的磨蝕階段。有語言學家在1984年的一次外語詞匯模式的實證研究中發(fā)現:第一年沒有任何磨蝕,停用第二年后,大約有15%的詞匯磨蝕。因此,課堂之外的時間應該全面安排如何復習英語詞匯學習,將已經學習到的知識有效的維護下來。
2.磨蝕前外語水平 磨蝕前外語水平是影響外語磨蝕的關鍵性因素。1932年,語言學家Kennedy就發(fā)現磨蝕前外語水平是影響語蝕最明顯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員通過不斷的研究之后發(fā)現:磨蝕前外語水平是影響根據不同的外語水平而大相徑庭,總體看來。磨蝕前外語水平與磨蝕的量或是速度明顯呈反比,不同等級的外語水平對外語磨蝕的影響力度也不一樣,其間存在一條分界線。對于大部分的高效而言,國家公共外語四級考試是常用的參考測試,目前,沒有辦法界定英語四級難度并非是語言磨蝕的關鍵閥值,換言之,即使通過了英語四級也并不代表語言水平已經進入了抗磨蝕階段。但是,能通過該項測試者肯定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技能,外語磨蝕的影響不會在短期內起太大的作用。
3.與受蝕語的接觸 與受蝕語的接觸方式和時間對學習者日后外語磨蝕的速度和程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一期間,受蝕者與受蝕語的接觸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自然狀態(tài),另一種是人工干預狀態(tài)。在人工干預的情況下研究與受蝕語的接觸對外語磨蝕的影響主要基于理論指導。這些人工干預有的來自政府政策,在學習的過程設定學習目標,定期通過參加標準的英語測試來檢測自身的學習狀況,也是比較良好的學習習慣。
4.年齡 關于年齡對外語磨蝕的作用,許多語言研究者通過研究發(fā)現了相似的現象,年幼的學習者比年長的學習者外語磨蝕速度更快。外語習得方式,如外語課堂的教學方式,側重點和強度對外語學習者的外語磨蝕均有一定的影響,社會情感因素同樣是影響外語磨蝕的間接原因之一。對于外語學習的動機,年長者比年幼者更有推動力,已經成年的高年級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態(tài)度更強烈。
5.讀寫能力 有關讀寫能力對外語磨蝕的影響,語言學家分別使用三種語言進行實驗,三年的教學過程之后,她發(fā)現被試者的目的語學習存在很大的差異,差異來自于學習方法,他們掌握的有些文字甚至可以保持40多年之久。很多學生抱怨,讀寫學習的壓力過大,操作起來比較反復,學習過程枯燥,缺乏趣味性,容易降低學習的效率。事實上,讀寫能力是整個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起初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多,學習持續(xù)的時間較長,但是特別抗磨蝕。對于當代的大學生而言,對于語言學習,與其每天都在需找捷徑,不如,換一個角度,踏實的操練語言的基礎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提升。
二、結語
目前,我國大學生英語教學正在積極的變革之中,傳統(tǒng)的大班課堂教學模式正在被O2O形式所取代,多課型教學等新的模式取代。但是教師在更多地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加強對學生的語言材料的輸入,如聽力,閱讀等技能。外語習得的大量研究表明,沒有大量的語言材料的硬性輸入是很難感知到語言使用的規(guī)律,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在教學方式的革新方面,盡量從學生的角度備課,為學生解決實際的學習問題,與學生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在學習情感的調度,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目標的設定方面做出調整來提高學生的抗磨蝕能力。
參考文獻:
[1]蔡寒松,周榕.語言耗損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4(4).
[2]倪傳斌,劉治.二語習得與磨蝕的基本目標水平對比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5).
[3]鐘書能.語言流損研究對我國外語教學與研究的啟示[J].外語教學,2003(1).
【關鍵詞】詩歌教學;幼兒語言發(fā)展;作用探究
對于詩歌來講,其文學形式主要有兒歌、謎語與繞口令等諸多形式,且具有內容生動、簡潔易懂,相關的主題較為單純,充滿兒童情趣、明快的節(jié)奏以及鍛煉精練的語言,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利用詩歌教學的積極作用,在此過程中,為幼兒創(chuàng)設更加生動、和諧與自由的語言表達、鍛煉氛圍,進而通過科學多樣化的詩歌教學,從整體上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
一、詩歌教學內容的恰當選擇
首先,不論在那一階段,知識的獲取應是一個積極主動地過程,學習者應是全身心投入其中的,而興趣也是促進其認真、積極學習探究的重要動力,也能夠為語言鍛煉、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應選擇幼兒比較感興趣的內容,例如,針對大班幼兒就可以選擇《孫悟空打妖怪》,其中詩歌的主角“孫悟空”對于當代幼兒來講,是再熟悉不過的人物了,不H可以快速吸引幼兒注意力,學生也擁有豐富的表達素材,在語言表達、學習討論中能夠真正做到有話可說,且積極主動性也相對較強[1]。
其次,在社會科技、經濟高速發(fā)展背景下,人們生活水平也隨之不斷提升,幼兒的視野也在不斷拓展,對此,幼師在選擇詩歌時,就不能一味的局限于幼兒園語言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要多選擇一些緊跟時展,且與幼兒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并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水平,進一步培養(yǎng)、提升幼兒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和語言發(fā)展水平。例如,對于小班幼兒來講,就應該選擇中語言比較淺顯簡潔、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兒歌。而中班在內容選擇上,出了要注重聯(lián)系幼兒生活經驗外,還應對詩歌蘊含的那種情感美、語言美和意境美做出綜合考慮,例如,《搖籃》這一詩歌就蘊含著豐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二、加強詩歌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語言培養(yǎng)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也是幼兒心理環(huán)境、語言鍛煉氛圍的直接創(chuàng)設者,因此,在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采用的方式、語言等對紅幼兒學習、參與的積極性與探究欲望有著直接影響,對此,教師在備課中應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與特點做出全面考慮,設計出可以快速集中幼兒注意力,引導其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教學活動,并讓幼兒語言在此過程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與鍛煉[2]。
比如:在開展《搖籃》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其相應歌曲,以此來快速集中幼兒注意力,并在傾聽過后,引出要講解的詩歌,并鼓勵幼兒說一說自己想象中的搖籃,或者是以討論的形式來討論以下自己真實見過的搖籃,以此來增強對搖籃的感性認識,這樣既有助于增強授課效果,有能夠讓幼兒在說一說、討論過程中,進一步鍛煉自身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
三、注重問題情境的構建
幼兒往往都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靈活的運用各種教具來豐富課堂教學。比如,在講解《我們的祖國真大》這一詩歌時,為了讓幼兒對詩歌優(yōu)美的有更深入的體會,并萌發(fā)出愛祖國的情感,也在此之真正理解“真大”的含義,教師可以在授課前,為學生展示中國地圖,引導幼兒思考“對于地圖大家都知道些什么呢?我們的祖國究竟有多大呢?”等一系列問題,讓幼兒帶著這些問題去朗誦詩歌,并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再運用圖示梳理的方式來幫助幼兒了解北方、南方都是誰的家?都是什么樣子的呢?最后,在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自己擅長且喜歡的方式去進行詩歌朗誦,或者是讓幼兒試著進行詩歌仿編,這樣在帶領幼兒深入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也能夠進一步鍛煉幼兒的朗讀、想象與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幼兒語言綜合素養(yǎng)的逐步提升。
四、營造生動的朗讀氛圍
不論在哪一階段,教師往往都是學習者爭相模仿的對象,幼兒階段也不例外,因此,幼師在教學中,應注重自身教學、語言魅力的發(fā)揮,潛移默化的感染幼兒,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加入到詩歌學習中,并在模仿學習中,自然的提升自身的語言能力。比如:在幼兒的畢業(yè)前期,就可以在講解《畢業(yè)詩》時,就可以采用更生動、充滿自身情感的語音、語調去為幼兒范讀詩歌,并適當的增加一些眼神、手指動作等,也可以在朗讀過程中,利用多媒體為幼兒播放從前大家一起做活動圖片,將詩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出來,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詩歌表達的那種不舍、感激等豐富的情感,從而真正的感染幼兒,在全面激發(fā)幼兒思想情感的基礎上,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當前的心情,整合自身所學語言知識嘗試著創(chuàng)作出一首屬于自己的畢業(yè)詩,面對幼兒較為稚嫩的語言,教師應給予積極鼓勵,幫助幼兒選擇更適合的朗讀方式,將自己的情感充分表達出來,為幼兒營造生動的朗讀氛圍,進而從不同角度去培養(yǎng)、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3]。
五、構建豐富自由的表演環(huán)境
在詩歌教學中,為了給幼兒提供更多鍛煉、發(fā)展語言的機會,教師在詩歌教學中,應注重表演環(huán)境的構建,讓幼兒在參與、完成表演任務過程中,不斷鍛煉、提升自身語言能力。例如:在講解《紅綠燈》這詩歌時,教師就可以先組織幼兒討論:過馬路時應該怎樣做?自己表演的角色是什么?等問題,然后為幼兒構建遵守、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這兩種表演情境,讓幼兒充分發(fā)揮想象,以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和討論得出的結果去表演,在這種輕松愉快的表演氛圍下,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表演、創(chuàng)新與想象力,也能夠在討論、表演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語言能力。
六、結語
綜上所述,廣大幼師應正確認識到,生動、多樣化的詩歌教學,對鍛煉、發(fā)展幼兒語言的積極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對詩歌教學內容進行精心選擇,并結合幼兒興趣愛好,積極引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勢,在增強詩歌授課效果的同時,也讓幼兒語言在此過程中,得到更好的鍛煉與提升,為其今后的學習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繼紅,張敘佳.詩歌教學在幼兒語言發(fā)展中所發(fā)揮的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4,(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