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循環經濟 西安 可持續發展
現今化石能源消費的加劇及消費的同時帶來的環境污染,更嚴重的影響到了溫室效應,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各個國家紛紛將眼光注視到了循環經濟的體系建設。
現在歐美先進國家所采用的循環利用體系――可再生資源分級管理的可次序戰略:“減量-重復使用-循環利用-堆肥-處置”即首先減少廢棄物產生量,并在源頭對可循環利用物質進行分離,提高重復利用物質的質量。不能減量的應該盡可能重復使用。不能減量或重復使用的部分應該進行循環利用。不能循環利用的廢棄物進行填埋。
對于西安而言西安市的可持續經濟發展的必然之路也應是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但是現在的循環經濟的模式采用的是西方國家的模式。縱觀西安本文認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存在幾方面的問題點:
一、資金、技術開發投入嚴重不足,資源回收率低,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資源丟棄現象嚴重。
由于資金投入少,技術開發能力弱,一些與再生資源加工處理相伴的環境污染物未能妥善處理。據測算,目前我國可以回收而沒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資源價值達300~350億元。
二、西安的廢棄物的處理技術落后,處理率幾乎為零。
從統計數據顯示西安市的廢棄物處理92.4%是直接填埋處理,只有7.6%是焚燒處理,而且廢棄物的處理能力只達到69.2%,還存在不法投棄及未統計得到的廢棄物。
發達國家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技術首先是焚燒、堆肥等,其次是填埋處理。如日本只有10%的生活垃圾直接進入填埋場,而西安市對生活垃圾的處置幾乎全是直接填埋。
三、廢棄物的資源化和再利用問題的全民意識及社會及公民對資源的有限性
公眾意識的提高是開展資源循環再利用的前提條件。
針對以上的不足及差異,盲目的采用先進的循環體系,會加大自身的負擔及發展的腳步,產生的廢棄物不能及時的處理,日復一日越積累越多,不但浪費了土地、資源還污染了環境。因此我認為可以改變固有的循環體系模式,有簡單、省資金的循環體系方式先將廢棄物解決,隨著資金的不斷進入、技術的不斷改進將體系完善。
一、適當的中間處理法的介入
針對資金、技術、設施嚴重不足的問題的解決,可以采用適當的CDM事業的導入,及現狀的資金狀況下簡易技術處理手法的引入(可持續的簡易循環體系)。
CDM事業的導入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提出的可促進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的提高和設施的完善率。主要是由工業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在發展中國家實施具有溫室氣體減排效果的項目,而項目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則列入發達國家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承諾。
在這樣的前提下,很多CDM企業愿意投資到發展中國家來,可以借此機會引進資金和技術。快速的完善自己的循環經濟利用體系。
二、建立具有西安特色的簡易可持續并不斷改進的循環利用體系。
采用簡易的循環體系(如圖簡易循環體系模式圖),西安市的固體廢棄物的成份主要是有機廢棄物,采用簡單易推廣的堆肥處理、氣體合成技術,例如EM(有用微生物群)技術來進行,EM在越南等地開發試驗田進行的實驗研究,研究表明EM具有1.堆肥效率提高,生產周期縮短;2.生成物的臭氣減少,質量提高;3.伴隨質量的提高,需求量擴大使得資源的循環率提高,等的特點。同時它由于干凈衛生,減少消毒、除臭的工序,還大大的降低了處理成本。我國和越南的環境狀況相似,建議西安可借鑒使用及推廣。
推廣生物煤氣的合成使用,不但可以解決生物廢棄物的產生,解決部分能源的需要。并利用產生的可燃性氣體發電及熱能力利用,是農業大國的我國首選戰略。
BS:(BioMass Supply)生物量(biomass)或現存量,是生態學術語或對植物專稱植物量(phytomass)。是生物體構成物質的產業資源、安定化的生物物質能源,也可稱之為生物燃料、經濟燃料。是將紙張、糞便、食品的廢料、建筑廢料、下水污泥、有機垃圾、麥秸稈、殘木材、資源廢材、淀粉等加工后利用的生物廢棄物能源。
RDF:(Refuse Derived Fuel)就是指廢棄物固體燃料。它是用從家庭中分開搜集的有機垃圾、廢棄紙張、塑料制品等的可燃性廢棄物進行粉碎•干燥處理后并加入粘著劑•石灰等物質提煉、壓縮而成的,體積可縮小到原來的5分之1。RDF可以作為廢棄物發電或干餾煤氣燃燒或是鍋爐等的燃料等等。
參考資料:
[1]王魯明;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2]姜國剛;東北地區循環經濟發展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6年
面對目前中國政府及相關機構大力倡導可再生服裝發展的契機,在世界紡織品、服裝循環再生領域擁有領先技術的日本帝人集團,率先提出將其服裝循環再生系統植入中國,幫助中國紡織業建立再生纖維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在分得中國在該領域的巨大市場的同時,也搶占了投資先機。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與再生紙一樣,家里的舊衣服再也不用一扔了之,它們會通過先進技術的處理加工,將再度回到市場,進入百姓日常生活。乘服裝循環再生系統強勢進入之勢,中國或將迎來再生服裝發展的“春天”。
市場先機:紡織大國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市場空間廣闊
中國是世界知名的紡織大國,每年消耗的紡織纖維量十分驚人。因人口眾多,我國每年對棉、毛、麻、絲等天然纖維資源和生產化學纖維的不可再生石化原料資源等這些紡織原料的依賴與消耗在數量上是非常巨大的。這其中的大部分織物,在幾年之后就會變成廢舊紡織品作為垃圾被處理掉。隨著紡織品潮流趨勢的更迭,更新換代頻率的加快,這種浪費趨勢愈加明顯。不難想象,這些數量巨大的纖維廢棄物,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起來,將是一筆十分寶貴的財富,可以預見,中國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市場空間十分廣闊。
另外,從目前中國服裝紡織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近兩年來,棉花、化學纖維等服裝原材料和原油價格不斷上漲,以及全球能源危機已迫在眉睫。科學的發展觀要求全球加快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當前,作為紡織大國的中國,對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再利用,無論從資源節約的角度還是環保的角度都十分必要。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強調指出:“廢舊紡織品及纖維的回收再利用,是符合國家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問題。紡織纖維資源回收再利用不僅是一個新興項目,也是一個正在不斷壯大的朝陽產業,不僅對彌補我國紡織原料的不足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紡織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我國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轉變可以起到積極作用。”由此可見,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再利用是一項資源豐富、投資少、效益顯著的新興行業,不僅可以緩解紡織行業資源短缺的現狀,而且可以減少紡織行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除此之外,過去,人們理解的狹義“再生服裝”,就是將紡織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如化纖廠的廢絲和膠塊紡織廠的廢纖維服裝廠的邊角料以及廢棄衣物等回收再利用,加工生產成新的服裝產品。隨著人們對“再生服裝”概念了解的深入,如今“再生服裝”的概念基本可以概括為:從回收廢舊物中提取再生纖維后制成服裝。這其中的“回收廢棄物”包括但不僅限于廢舊紡織品的回收物,從廢舊塑料(如礦泉水瓶)中抽取出纖維,作為原料生產的服裝也叫做“再生服裝”。從這一概念中可以看到,“再生服裝”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革新,纖維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水平逐步提高,作為我國紡織再生纖維回收循環利用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再生服裝”具備非常大的市場發展前景。
發展機遇:國外服裝循環再生系統逐步植入中國
據《中國紡織報》2月7日報道,日本帝人集團于近期同山東兩家企業簽署了在中國開展循環再生業務的承諾。據了解,此次是帝人集團第一次在中國開展制服的循環再生業務,委派的是其1994年在中國建立的南通帝人有限公司作為業務開展的實施承接方。這是在中國第十五屆上海國際紡織工業展覽會上,國家相關部門明確表示我國將初步建立起紡織再生纖維回收循環利用體系之后,第一家表示要在該領域進入中國市場與中國進行合作的外資企業。帝人集團的進駐不僅可以將流行于日本、歐美的先進服裝循環再生系統逐漸植入中國,同時也將比較成熟的紡織品循環使用技術引入中國,為中國企業循環使用紡織品提供技術幫助和服務。毋庸置疑,這對中國紡織再生纖維回收循環利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打了一針強心劑,同時也反映出國外相關投資機構對中國紡織再生纖維市場前景十分看好。
事實上,當前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利用在日本及歐美國家已經是相當流行的產業,具備了相當的發展規模。美國國會與歐洲議會均曾頒布法令,規定掛上“再生”標識的紡織品售價可以比平常紡織產品提高10%左右,如今許多歐美消費者看到有“再生”標簽的衣服后都積極表示支持,掏錢購買。歐洲議會環境委員會也在相關提案中規定歐盟各國在2015年年底前,必須構建紡織廢棄物的回收體系。日本這個亞洲國家由于本身資源稀缺,對于環境保護及資源的再利用一向非常重視,日本企業較早地在環保領域進行了探索與開發,成為世界上纖維循環利用比較好的國家之一,已經生產出多款可以多次回收和再生利用的西服、大衣等。
可以預見,隨著流行于日本、歐美的服裝循環再生系統逐步植入中國,中國紡織再生纖維回收循環利用體系的發展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專家展望:從環保概念到產業發展,再生服裝或將迎來“春天”
(一)促進服務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立法體系尚未成型
目前我國涉及循環利用資源的政策和法規,主要體現在環保法律和法規之中,涉及服務業資源循環利用的專項法規較少。我國已頒布的《循環經濟促進法》,已經從總體上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它是一部綜合性法律,內容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因此不可能對發展服務業循環經濟的具體措施做出詳細規定。尚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服務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隸屬于循環經濟法律體系中的《清潔生產法》、《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法》、《節約能源法》、《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規,制定了一系列促進企業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的政策。但涉及服務業中旅游、餐飲住宿、通信服務、物流、零售批發等部門的專項規定為數不多。縱觀現有的法律政策,主要是服務行業主管部門出臺的部門規章、管理辦法和標準,一方面這些規范性文件的效力層級較低,另一方面這些政策政出多門欠缺協調性,并且欠缺相關的配套措施,最終導致這些政策在服務業各領域的執行情況不盡人意。從我國地方循環經濟實踐層面來看,不少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大城市均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標,并通過一系列地方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確保發展循環經濟目標的實現。目前,山西、甘肅、深圳經濟特區、大連市頒布實施了《循環經濟促進條例》,武漢市和廣東省頒布了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辦法。這些地方性法規延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法》的立法體例,內容涉及各個經濟部門,專門對服務業的規定少之又少,不能對地方服務行業循環經濟的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持。總而言之,目前我國服務業循環經濟法治體系尚未成型,相關的法條具體規定有待系統化、規范化,暫時不能適應發展服務業循環經濟的要求。
(二)促進服務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尚未成熟
循環經濟的特點決定它不僅是一個政府的自覺行為,也是一個市場的自發行為。一方面需要立法先行,從制度上給予全面的保障,另一方面更需要政府通過政策導向和經濟手段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在服務業,需要建立資源環境有償使用、排污權交易、環境標志、財政信貸鼓勵等制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的作用,使企業、社會和公眾都能承擔起發展循環經濟的責任。通過制定稅收、金融、價格和財政等優惠和鼓勵政策,來推動環境友好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廢棄物資源化技術在服務行業的廣泛適用。但是,從目前的經濟政策的導向來看,促進服務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效果并不理想。自2008年中央就設立了促進服務業發展的專項資金,為此中央財政部和商務部聯合頒布了《中央財政促進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以促進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的管理,充分發揮專項資金使用效益。該辦法第7條指出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服務業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其中包括與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相關的服務業項目,具體涉及到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二手車流通、舊貨流通、流通領域節能減排和綠色低碳流通體系建設等方面。專項資金采取獎勵、貸款貼息和財政補助三種方式分配到具體的項目中去。為此山東、遼寧、海南三個省,九江、廈門、長春市特別出臺了適用于當地專項資金申報及管理的《服務業專項資金暫行管理辦法》,其他各地也積極組織符合申報條件的企業申報項目資金支持,但是在各地的申報通知當中,依舊是以營業額、銷售額等指標為導向,對于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服務業項目的支持力度不能滿足服務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
二、我國服務業循環經濟政策法制不足的成因
(一)服務業循環經濟發展實踐的落后
服務業又稱第三產業,是在第一產業———農業和第二產業———工業部門全面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形成的國民經濟產業部門。自建國以來,政府全力推進第一、第二產業部門的發展,依賴農業和工業來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直到施行經濟體制改革之后,國家才開始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循環經濟在第一、二產業中己開展,尤其是制造業,并取得初步成效。我國的服務業發展很大程度上仍是傳統的線性經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產出模式,服務業發展循環經濟也還未引起國家及其他社會層面的足夠重視。相關的實踐開展的較少,僅在餐飲住宿、旅游、物流等傳統的服務業部門推進實施了綠色節能制度,能源循環利用程度較低,總體來看還處在啟蒙和探索階段,與先進國家具有一定差距。人們的物質享受,是以犧牲自然資源為代價的,在追求更好的物質享受的同時。為了迎合和刺激消費者的愈加膨脹的消費需求,服務業出于短期經濟利益的考慮往往忽視了長遠的人類生態利益,客觀上導致了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導致了資源危機的加劇。發展循環經濟解決當前環境和資源問題的金鑰匙。服務業是提供消費產品和服務的產業,要實施循環經濟就要從根本上引導消費者從“過度消費”的理念轉向崇尚自然、注重資源節約的“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理念,在消費的同時注意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消費的觀念。同時,倡導服務業市場主體樹立節約資源、清潔生產的理念,鼓勵引導服務主體實施清潔生產,采用節能、節水和其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技術和設備。并且在各地建立城市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的產業鏈。目前,我國部分城市和地區在不同規模和不同水平上實施以上內容的服務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但這種循環經濟實踐畢竟是分散的、低水平的、小規模的,幾乎還沒有哪個行業能做到內部流程的循環。成熟的服務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還尚未形成,從而制約著服務業循環經濟法制建設。
(二)公眾循環經濟意識薄弱、參與度不高
循環經濟是一個新的理念,在國際上興起的時間只有二十多年,在國內也是近幾年的事情。雖然在國際上,有不少先進和成功的做法,但是在我國目前還處于部分行業、部分地區實踐和理論研究的起步階段。許多國家的實踐證明,公眾參與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已經頒布實施了《循環經濟促進法》,但公眾對循環經濟的范疇,減量化生產、資源再利用、循環利用的原則、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緊迫性,具體通過哪些手段和方式來發展循環經濟,如何通過法制建設來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等問題,仍然了解很少。構建循環型服務業需要行業內所有的市場主體和公民對循環經濟的內涵和具體制度高度認同,在此基礎上配合政府的政策規劃將各項具體的制度落實到自身的行動中去。因此,政府應通過多種渠道激發社會主體參與循環經濟發展的積極性。一方面制定有效的激勵措施,激發服務業主體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進行大規模和大范圍的宣傳,在公民中進行普及宣傳倡導循環經濟和綠色消費。
三、健全完善我國服務業循環經濟政策法制的對策
目前,促進服務業的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主要集中于餐飲、旅游等傳統行業中,實施情況也不盡人意。在批發零售、金融、物流、通信等現代服物業的相關立法中,循環經濟發展的理念及具體制度還未能體現。現有的法規從效力等級來看,主要表現為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標準和政府規范性文件,完善的法律體系尚未建立。反觀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領先國家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基本由綜合性的循環經濟促進法、專門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與循環經濟配套或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規定三部分組成。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服務業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就要建立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標準和規范性文件所組成的服務業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同時具體來說如下。
(一)制定專門的服務業循環經濟綜合立法
我國現有的《循環經濟促進法》是一部綜合性的法律,涉及的內容較廣泛,具體的制度可以被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規定一些較宏觀的、覆蓋面較廣的內容,諸如循環經濟的概念及相關術語、基本方針、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基本法律制度和責任等,因此該法不可能針對發展服務業循環經濟做出詳細而周全的規定。為了推動服務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依據《循環經濟促進法》制定一部具體的、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的《服務業循環經濟促進法》來協調服務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服務業循環經濟促進法》是針對服務業節約資源,廢棄物綜合循環利用的專門法。其指導思想應該是:在整個服務周期貫徹循環發展理念,推進服務主體綠色化,服務過程清潔化,促進服務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引導人們樹立綠色循環低碳理念,建立綠色消費模式,實現服務業的可持續發展。服務業是由零售、餐飲娛樂、房地產、旅游、物流、金融、通信、信息咨詢等若干個分產業部門組成,這些部門在經濟生活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種類不同,具體的運作模式也跨度較大,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實施有差異的循環經濟具體制度。但從宗旨上來說,樹立綠色消費觀念,確保服務業生產與自然環境相協調,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等立法目標應該貫徹在所有的制度當中。積極鼓勵服務業市場主體的節能減排行為,禁止各種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落實政府、企業、公民在服務業循環經濟發展中的義務和責任。
(二)制定服務業循環經濟的專項立法
服務業涉及多個行業,提品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具體物質的循環利用工藝及技術要求在制度設計上要進行區別對待。所以,有必要根據不同的行業和產品,制定不同的體現循環經濟理念和原則的單項法規。例如,制定適用于零售行業廢棄包裝物回收及循環利用的《包裝容器材料收集和循環利用法》;制定推動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餐廚廢棄物回收法》;制定適用于通信業廢舊手機、電池、充電器資源化利用的《廢舊電池、手機回收利用條例》等。社會再生產的末端是消費者,在傳統的環境法律體系中,消費者承擔著很少的環境保護義務。但在服務業循環經濟法律體系中,消費者應當承擔更多的義務。因此,通過制定《綠色消費法》來引導公眾樹立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價值觀和消費觀,實行資源的綜合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廢物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和無害化,從而把危害環境的廢物減少到最低限度。在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方面,政府的綠色采購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作為國家最大的采購方,能夠購買較大份額的綠色節能產品,從而形成經濟規模并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在進行綠色采購的同時在社會上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從而使得各個消費群體提高環保意識。因此,有必要在我國已有的《政府采購法》基礎上制定《政府綠色采購條例》,從而進一步深化政府綠色采購制度,進一步推進服務業節能產品的生產和消費規模。
(三)加強地方服務業循環經濟立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中的規定,地方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需要和具體情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服務業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實施循環經濟的基礎條件會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因此,在發展服務業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可以結合地方實際需要制定專門的服務業循環經濟法規,如服務業清潔生產、包裝容器材料收集和循環利用、餐廚廢棄物回收、綠色消費、綠色旅游等方面的地方條例與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現有的服務業環境管理、資源節約等方面的地方條例,共同構成地方服務業循環經濟的地方法規體系。但是,一定要注意地方服務業循環經濟立法與國家立法及國家的與之相關的法律的關系相協調。只有促進多種規則的宏觀協調發展,才能更好地發揮地方循環經濟立法的作用,為真正實現經濟的循環發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四)構建并完善與服務業循環經濟相關的政策體系
1、科技政策
循環經濟模式下的服務業科技政策包含兩個方面:(1)資源綜合利用的技術研究與開發政策。循環經濟是一種技術依托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國的服務業長久以來屬于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節能、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的研發及應用實施情況較為滯后,不能滿足發展循環經濟的現實要求。所以,國家應該從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出發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支持服務業資源循環利用領域的技術研究和開發活動。并且同時制定信貸傾斜、稅收減免、投資優惠等措施,引導服務業主體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技術研究與開發的創新活動中。(2)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培訓與推廣政策。先進的節能、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開發出來后,政府應當推動這些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在服務業中廣泛應用,分批分次組織企業培訓,促使他們掌握新技術,進而在實踐中大范圍推廣。
2、政府獎勵政策
關鍵詞:國外發展循環經濟、對策
1.法律措施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發展循環經濟,并制定出相關法律的國家.上個世紀70年代,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導致垃圾的大量排放,使垃圾的處理問題日益突出.1972年,德國聯邦政府頒布了《聯邦廢物管理法》,將各種廢物的收集和處置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該項法律的頒布改變了西德人的生活習慣,一般生活垃圾,塑料容器以及紙類等開始被分門別類地回收。隨著西德公眾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1986年聯邦政府制定了“避免產生廢物、廢物再利用及安全處理原則”,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對廢物的認識從“怎樣處理”上升到了“怎樣避免產生”的高度。德國循環經濟理念的導人體現在1991年頒布的包裝廢物管理條例》中,該條例根據“污染者負擔原則”,明確了商品生產和流通業對包裝廢物回收和循環利用的義務。
1992年德國通過了(限制廢車條例》,規定汽車制造商有義務回收廢舊車;1994年頒布了(循環經濟與廢物清除法》,后經過數次修改,于1996年10月以((循環經濟·廢物管理法》正式生效。該法使世界環境保護運動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即由過去的末端治理轉向全過程控制;提出“本法律的目的是促進循環經濟,保護自然資源,確保廢物按有利于環境的方式進行清除”;確立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要求,即任何生產過程首先要盡量避免或減少廢物的產生,對于無法避免而產生的廢物,包括生活垃圾和廢紙、舊電池、舊汽車等,要求盡量采取循環利用的措施,以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規定了產品制造者在產品生命周期管理過程中的責任,對于某些特定的產品,只有明確了回收的可能性后,才允許投放市場。
日本是循環經濟立法最全面的國家,也是國際上較早建立循環經濟法律體系的發達國家之一。其所有的相關法律文件,集中體現為“三個要素、一個目標”,即減少廢物,舊物品再使用,資源再利用,最終實現資源循環型社會的目標。日本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比較健全,可以分成三個層面,基礎層面是《推進形成循環型社會基本法》;第二層面是《廢物處理法》和《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這兩部綜合性法律;第三層面是(《容器包裝再利用法》、((家用電器再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環利用法》、食品循環再利用法》及((綠色采購法》五部專業性法規。1991年制訂的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完善了汽車及家電循環利用的判定標準以及事先評估、信息交流等體系。1993年頒布的環境基本法》中增加了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循環利用等內容,并將此作為國民的義務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1994年政府又根據該基本法制定了(環境基本計劃》,決定將建設循環型社會作為環境政策的長期目標之一來實施,并把實現低環境負荷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社會體系作為目標。日本把2000年定義為“循環型社會元年”,不僅新制訂了基于“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推進形成循環型社會基本法》、((建筑材料循環利用法》、《食品循環再利用法》、《綠色采購法》,還修訂了《再生資源利用促進法))并更名為《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I修訂了1970年制定的(《廢物處理法》,加強了控制廢物產生和不正當處理的措施.?,002年制定了《汽車循環利用法》,在此基礎上,又于2003年3月制定了建設循環型社會的長期指導方針《推進形成循環型社會基本計劃》。
2.}濟指施
稅收創度。日本的“再循環利用設備特別補償辦法”規定:對廢紙和廢飲料瓶類制品再商品化設備制造業、生態水泥制造設備、廢家電再生處理設備除按一般規定給予退稅之外,還按商品價格的25%進行特別退稅。對廢塑料制品再商品化設備制造業、建筑廢物再生處理裝置、廢木材破碎及再生處理裝置,除按一般規定給予退稅之外,還按商品價格的14%進行特別退稅。美國亞利桑納州規定,企業分期付款購買再生資源及環保設施可減稅(銷售稅)10%;在美國康奈狄克州,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除可獲得低息風險資本小額商業貸款以外,州級企業所得稅、設備銷售稅及財產稅也可相應減免.荷蘭政府的目標是在10年內把全國廢物產生量減少90%,其措施除了提高公民的環境意識外,對產生廢物的人和企業都要征稅,采用清潔生產或建立污染控制設備的企業,其投資可按1年折舊(通常折舊期限為10年).丹麥率先實行了“綠色稅”制度,對生產原材料征收材料稅以促進少用原生材料、多利用再生資源。德國已經開始征收生態稅,對除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外的能源都要征收生態稅,間接產品也不例外,例如1升汽油的價格為1.7馬克,再加6芬尼的生態稅。
關鍵詞工業企業循環經濟模式實踐路徑
循環經濟是一種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其核心是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目標,構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路循環,有效利用資源和減少廢棄物排放,實現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工業是循環經濟實施的主體之一,其重要性體現在三個方面:工業生產作為將資源轉化為產品的主要途徑,是“減量化”的關鍵環節;工業是再制造和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擔者;工業是循環經濟所需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的供應者。
1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因
(1)追求經濟效益,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動力。從發展循環經濟比較成功的企業看,基本上都能夠通過循環利用本企業的副產品或廢棄物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2)環境保護政策的實施,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主導推動力。環境保護政策日益嚴格,迫使一批企業不得不考慮減少污染排放,以便減少污染排放費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壓力。
(3)資源的短缺和市場相對價格變化,迫使企業為了確保利潤,開始尋求從廢棄物中提取有用物質和循環利用資源,替代原始資源進行生產,以規避企業的環境風險。
(4)規模經濟是實現資源消耗的減量化、實現成本最小化、實現循環利用資源的社會化的前提,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
(5)發展循環經濟的可能性和經濟效益好壞,往往取決于技術體系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為企業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6)政府對企業循環利用資源給予一定的財政或稅收優惠和直接或間接的補貼,對全面發展循環經濟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2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選擇
循環經濟的技術體系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基礎,以資源的再生、循環利用和無害處理為手段,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循環經濟的技術主體要求在傳統工業經濟的線性技術范式基礎上,增加反饋機制。在微觀層次上,要求企業縱向延長生產鏈條,從生產產品延伸到廢舊產品回收處理和再生;橫向技術體系拓寬,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和無害處理。循環經濟在生產領域的發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構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使其向生態化方向轉型。改造現有的工業體系,建設生態工業體系是生產領域的核心內容,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要求。
工業企業是循環經濟發展的主體,因此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打造企業內部循環鏈條,實施以清潔生產為核心的資源循環利用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清潔生產的主要途徑是:完善產品設計;實行原材料替代;改進生產工藝、技術;更新改造設備;實施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改善運行管理等,以期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清潔生產謀求達到兩個目標:一是通過對資源的綜合利用、短缺資源的代用、二次資源的利用,以及節能、節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緩資源的耗竭;二是通過減少廢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進工業產品的生產、消費過程與環境相容,降低整個工業活動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
工業企業應從實施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上全面推進清潔生產。重點抓好企業主體治理工程。首先,企業在進行技術改造時,應采用能夠使資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轉為產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藝,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藝;采用無毒、無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劇毒有害原料;采用無污染、少污染、低噪聲、節約資源能源的先進設備,以代替浪費資源能源、嚴重污染環境的陳舊設備;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最大限度地利用工業“三廢”,生產有市場需求、質量好、能滿足環保要求的產品。其次,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應充分回收利用余熱、余壓和各種可燃氣體;生產對環境無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產品。企業生產中排放的廢棄物,應堅持誰排放、誰治理、誰利用、誰受益的原則,廣開途徑,因地制宜,積極開展工業“三廢”綜合利用;凡本企業有能進行綜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業“三廢”,應當提倡給其他企業進行綜合利用或者進行聯合經營利用。第三,對不同層次的企業實行不同的清潔生產的費用方案。
3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路徑
路徑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用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結合工業產業結構特點、發展規模和水平,將清潔生產、廢棄物的資源化、生態工業等確定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領域;在建設生態工業體系時,優先選擇鋼鐵、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重點研究開發循環經濟發展的適用技術,探索行業發展模式。
路徑二:從推行清潔生產入手,打造新型循環經濟型企業。企業是實施清潔生產的主體,依據“增效、降耗、節能、減污”的清潔生產目標,把開展清潔生產作為實現污染物達標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重要手段。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產業作為新興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的代表,已經發展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通過推行清潔生產,利用信息產業參與制造業信息化,數字化設計、自動控制、電子數據管理、電子商務,發展集成制造、網絡制造,進而帶動與信息產業關聯的中小企業的發展。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工藝,在生產過程中構織一個廢物連續利用的“循環圈”結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實施清潔生產
路徑三:推動企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先進的生態循環技術和設備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條件。因此,應加大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突出抓好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回收處理技術、綠色制造技術及產業化。加強對具有共性特點的技術攻關,解決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
路徑四:將循環經濟理念引入企業設計、管理、生產的全過程,以資源循環利用為主線,延伸產業鏈。工業企業應積極探索“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積極發揮煤炭資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產業鏈;深度開發油、氣資源,延伸石油化工產業鏈;發展再生資源產業,建立城鄉廢舊物資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形成資源開發、加工和廢棄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環。
路徑五:建立循環經濟發展的咨詢服務體系。積極支持建立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加強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經濟運行的監測和預警,科學調度水、電、氣、運等資源配置。及時向社會有關循環經濟技術、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現有的環境科研、服務機構和社會團體的力量,開展循環經濟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工作。
4發展循環經濟的支撐要件
4.1制度支撐
4.1.1計劃和布局制度
工業企業循環經濟發展計劃應以國家環境保護計劃為基礎,包括企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方針、分期目標、考核目標、計劃性對策和重大項目等事項。針對地質的環境資源情況和外來資源的可得實際,對產業結構體系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調整產業結構和企業空間布局,明確企業循環經濟的目標、任務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證循環經濟戰略的順利實施。
4.1.2循環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導致不同的經濟、環境后果,為了保證循環經濟循序漸進地發展,應重視循環程序的制定,通過建立重要技術、工藝、設備和區域的示范制度來帶動面上循環經濟的發展。如可以選擇物耗與能耗高、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清潔生產示范,選擇特定的企業集團和開發區進行生態工業園區和生態工業網絡的示范。總結企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環經濟改造現有企業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場準入制度
企業循環經濟離不開市場的推進,但市場的推進必須符合市場規則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市場準入條件,主要表現為:投資是否符合一定的數額標準,技術和設備是否符合國家的規定,環境影響評價結果是否合格等。通過提高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限制和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技術、產品和設備。凡新建和改、擴建工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必須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設制度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生態工業化,逐步建立綜合信息系統、安全生產調度監控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人力資源信息網、資金管理信息網、產品銷售信息網、物資管理信息網等,提高企業循環經濟的水平。
4.2管理支撐
4.2.1建立循環經濟統計體系和信息平臺
這是對循環經濟進行有效管理的基礎。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質流量表,對于企業和地區進行循環經濟管理缺乏基本的數據信息。針對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數據,建立相應的綜合性的數據統計和信息系統,在企業建立基本物質流量表,企業之間實現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關聯和交換,逐步形成生態型企業網絡。
4.2.2建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企業需要逐步把資源和環境代價計入成本,真實反映、科學評價企業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通過設置經濟運行指標、資源消耗指標、循環再用指標、廢棄排放指標、建設保障指標和發展潛力指標,指導工業企業循環經濟建設,使抽象的循環經濟具體化。
4.2.3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指標考核體系
把發展循環經濟的指標和措施具體化、定量化,納入干部、職工的業績考核體系,從而將有關監督、考核、獎懲制度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為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應有的動力。
4.3技術支撐
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哪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撐。循環經濟的技術思路,是通過對經濟系統進行物流和能流分析,運用生命周期理論進行評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產和消費過程的資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產生和排放。在生產過程中應用先進技術,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的深度、廣度和精度,從而降低資源消耗的強度。因此企業要強化循環經濟領域有關技術研發工作,把重點放在降低生產過程的資源、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廢棄物再利用的資源化,生產過程無廢少廢,綠色產品的清潔生產等科技項目方面,盡可能實現對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將環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在經濟活動的源頭節約資源并減少污染,實現整個生產過程的生態化和綠色化。
4.4文化支撐
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不只意味著體制和機制的轉變,也不只是工藝、技術、設備等硬件的建設問題,同時需要企業文化的有力支撐和配合。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精神靈魂。現代企業文化的構建必須以企業的社會責任為基礎,把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內容。企業的社會責任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資本與公眾的矛盾和企業與消費者的矛盾。要搞清潔生產、減少污染、保護環境,就要減少利潤。生產優質產品,不欺騙顧客,也存在著與消費者爭利的問題。這都關系到企業的精神和文化。企業要把循環經濟的理念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當中,充分發揮企業文化的促進作用,大力營造有利于資源節約、發展循環經濟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關鍵詞]旅游循環經濟;循環系統;潛在效益
旅游循環經濟是一種可持續的旅游發展模式,是在資源和環境承載力條件下進行旅游開發和開展旅游活動的新途徑,它要求把旅游活動構建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式鏈條,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來促進旅游經濟增長、結構優化,促進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普者黑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游區,云南省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和旅游循環經濟示范區。2009年接待游客103萬人次,綜合收入35000萬元。過去,旅游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普者黑旅游經濟發展,但發展過程中在資源開發、生態保護、消費方式上仍存在很多問題,造成了普者黑旅游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沖突,基地出現了水體污染、生活垃圾增多、湖濱人工設施泛濫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景觀質量。構建旅游循環經濟體系是解決普者黑旅游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實現資源利用最優化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是激發普者黑旅游業增長潛力、塑造普者黑旅游新形象的重要基礎,也是建設普者黑和諧旅游休閑度假地的最佳途徑。
一、旅游循環經濟系統的構建
將循環經濟理念運用到普者黑休閑度假基地的旅游開發與保護中,就是把旅游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旅游資源――旅游產品――旅游再生資源”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使整個旅游系統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最少的廢棄物,促進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普者黑度假基地旅游循環經濟的運行存在三個層面:旅游小循環――度假基地內部各個開發項目內部的資源循環利用;旅游中循環――旅游業與其他產業部門之間的循環,利用組織生態工業鏈,把不同的經濟組織聯結起來,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組合,實現“三廢”與原料、能源在各產業間的相互轉換;旅游大循環――整個社會的循環,在丘北全縣范圍,完成“旅游資源――旅游產品――旅游再生資源”的閉合環路。
(1)旅游小循環運行系統。在基地內各個項目的開發過程中,根據“3R”原則,通過資源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方式減少各種廢棄物排放,在各個旅游開發項目的內部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如:通過整合客房、餐廳、洗衣房、鍋爐等酒店各部門的水系統,實現酒店水資源的循環利用。(2)旅游中循環運行系統。旅游業是消費驅動型產業,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和依托性,不僅直接需要旅游資源,也需要農業、工業及其他產業的支持。在中觀的產業層面,普者黑度假基地的旅游中循環經濟運行模式如下:其中,農業內部循環經濟模式主要是以土地資源為基礎,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沼氣為紐帶,通過生物轉換技術,利用農戶庭院或田園等,將沼氣池、畜禽舍、廁所、日光溫室連結在一起,組成“四位一體”能源生態綜合利用體系,實現產氣、積肥同步,種植、養殖并舉,運用生物技術、沼氣技術,使基地內的農業盡量少產生污染廢棄物。這種模式是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技術措施,也是融合養殖、種植、沼氣、加工等資源循環利用、綜合開發的發展途徑。同時,根據丘北縣工業經濟發展規劃,分析與普者黑旅游業、農業關聯度較大的是農特產品加工業及旅游商品業,將這些產業積極發展成為生態工業。生態工業注重優勢農業資源的深度加工及利用,追求資源利用率的提高。通過發展生態工業,不僅可以促進普者黑農業資源及旅游資源的充分利用,促進農產品的縱向延伸,還可以實現以加工業為主的二產業與一、三產業間產品及廢物的橫向利用,提高廢物的循環利用率,減少污染負荷,保護普者黑的自然生態環境,促進旅游業的發展。(3)旅游大循環運行系統。建立循環型社會是旅游循環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循環社會遵循自然規律,模擬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用生態學理念對社會生產、生活進行整體規劃,從而達到物質、能量利用效率最大化,環境影響最小化,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證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損耗,保護和恢復環境,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旅游基地應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重點,全面推進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的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經濟增長模式;以基礎設施體系的生態化為基礎,以政策法規、科學技術、公眾參與為保障,構建包括旅游業在內的現代服務業、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的產業循環體系;構建高效率的流轉系統,形成較為完成的旅游循環經濟系統;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科技研發體系、生態教育體系、綠色核算體系、綠色消費體系、生態管理體系,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旅游循環經濟系統建立的潛在效益
(1)環境效益。旅游循環經濟要求投入的資源和能源最小化,要求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要求廢棄物的排放最小化,這可確保普者黑地區資源和能源的可持續利用,還可緩解基地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矛盾。通過循環經濟的運行,將旅游業與農業、工業等耦合,提高水、能源、土地等資源的使用效率,減少農田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和當地農村人居環境。旅游循環經濟的運行,能使濕地、喀斯特、民族文化資源避免在開發利用中被破壞,能更好地保持山清水秀的高原喀斯特濕地風光。基地通過將過去旅游經濟單向索取生態資產的模式,轉變為旅游經濟適當反饋景觀生態系統和當地社區,可實現生態資產的增值和良性循環,可實現旅游經濟增長與旅游資源培育雙贏,還可實現旅游資源規格和品質的提升。(2)經濟效益。通過旅游循環經濟的運行,基地可以扭轉過去僅依賴季節性觀光發展旅游業的情況,通過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豐富產品類型,加深旅游產品開發層次,使之從單純的觀光型旅游地向觀光度假地轉變;改變過去傳統旅游業的外延型增長方式,通過調整和優化旅游產業結構,延長旅游產業鏈,促進旅游消費,實現旅游收入渠道的多元化,提高旅游經濟效益。通過旅游循環經濟運行,基地可把區域內的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發展現代農業觀光休閑旅游,在豐富游客體驗的同時,加快優勢農產品的規模化,推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而旅游循環經濟帶來的更大經濟效益是通過生態環境的改善,使得基地區域內的其他產業,尤其是旅游產業的發展獲得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機會,增加景觀的多樣性和觀賞性,提升旅游資源的內涵和層次,從而提升普者黑旅游產業的價值和效益。(3)社會效益。通過旅游循環經濟的發展,可以提高該基地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增加對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可以加速基地內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推進普者黑農村地區的二、三產業發展,改善當地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吸引當地剩余勞動力就業,促進農民增收;可以促進社區參與旅游發展,保障當地社區和少數民族的利益,使當地居民從旅游發展中獲益,帶動普者黑及丘北縣的脫貧致富。旅游循環經濟的運行還可為普者黑的農村發展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使其走上生態化的發展道路;還有利于增強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提高人口綜合素質,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麗敏,陳興鵬.循環型旅游經濟發展的新思路[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4)
[2]明慶忠,舒小林.旅游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與運行體系研究[J].人文地理.2007(3)
[3]李慶雷,明慶忠.旅游循環經濟運行的基本模式[J].社會科學家.2007(5)
[4]付啟敏,蒲勇健.循環經濟理論在旅游項目開發中的應用[J].經濟論壇.2007(5)
[5]鄧燕萍.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旅游循環經濟體系的構建[J].求實.2008(9)
區域水循環經濟體系的內涵及意義我國是一個缺水國家,北方尤甚。
北方地區不僅存在資源稟賦意義上的水資源短缺,而且水環境生態功能退化而導致的“水質性”缺水問題也日益嚴峻。以海河流域為例,2012年海河區水質為劣,Ⅰ~Ⅲ類水河長比例為34.6%,劣Ⅴ類水河長比例為46.1%。“水質性”缺水威脅人類身體健康,增加了處理費用并帶來了新的水質安全威脅。
為破解經濟發展和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三者之間的矛盾,同時平衡工業、市政和生態環境用水三者需求,我們需要構建新型的區域水循環經濟體系。所謂區域水循環經濟體系是建立在循環經濟發展理念下的一種水資源利用模式,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R原則開展生產與消費環節的節水減排、污水再生處理以及再生水生態利用,構建區域經濟尺度上水社會循環與自然循環的有機銜接和耦合體系,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以及水生態系統的健康安全。
區域水循環經濟體系區別于傳統體系的重要之處在于強化了水的生態再生利用。傳統水循環體系中,再生水的不同用途相互獨立,利用效率不高,其社會循環利用和生態利用難以兼顧,同時忽視了再生水的自然屬性,導致水質安全難以保障且公眾難以接受。區域水循環經濟體系強化了水生態再生環節,主要措施包括建設人工濕地、河道工程等,將工程處理后的再生水通過這些生態工程進一步實現區域生態再生,從而促進再生水的河流、湖泊、濕地等生態利用與水質凈化和水質安全保障。
區域再生水的利用體系的構建可以充分結合該流域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以及結合濕地形成的近自然生態系統,發揮它們在水質凈化過程中的作用和生態儲存的功能。再生水在近自然生態系統的進一步處理與儲存可以提高再生水的生態安全性能,形成提升城市景觀生態形象的生態景觀帶,增加再生水在自然界中停留時間,實現了再生水的生態安全回用以及與城市景觀的有機結合。以此理念構建的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可以實現多目標多層次再生水的回用,緩解流域水資源短缺以及開采率過高問題,減少了入河污染物的排放量,實現了水生態、水污染治理與水資源的協調統一及有機融合。
山東徒駭河、馬頰河流域水循環經濟體系實踐
山東省自“十一五”期間就倡導推行“治、用、保”治污體系來進行水循環經濟體系的建設,如圖1所示。
徒駭河、馬頰河流域主要城市聊城市、德州市“十二五”期間積極完善“治用保”流域治污體系,把污染源治理、廢水集中深度處理、再生水區域循環利用體系構建和人工濕地等生態工程建設相結合,以污水處理工程的保障廢水收集和再生,以再生水區域循環體系的構建保障水資源的節約和污染物的減排,以濕地等生態工程的建設作為生態環境改善、景觀效果提高的有效途徑,實現流域水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2013年、2014年聊城市和德州市分別代表山東省參加了國務院組織的《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年度實施情況考核》,取得了海河流域第一名,也是全國9大流域第一名的好成績。
2012年徒駭河、馬頰河流域直接或間接排入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共17座,該年度污水處理廠處理量約為70.5萬m3/天,再生水回用量約為13.6%,其中4.7%為工業回用,8.9%為景觀回用。流域內再生水利用模式單一,流域內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利用主要集中在景觀環境、工業用水的再生利用,沒有形成區域層面上再生水利用的模式。2012年流域內再生水管線較少,僅少數的工業再生水大用戶鋪設了再生水管線。基礎設施的滯后更加制約了再生水的進一步利用。除此以外,流域內再生水的使用缺少政策激勵以及政府引導。
徒駭河、馬頰河流域實現再生水的區域循環利用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流域內的城市污水處理廠目前均達到了《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具備了再生水回用的條件;其次,每個城市污水處理廠均建有人工濕地進行進一步凈化處理,這既可以進一步提升水質,又可以和當地景觀建設相結合,起到保障水質安全的屏障作用。針對徒駭河、馬頰河流域再生水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結合流域發展現狀,構建高效、安全、經濟的區域再生水利用體系是流域再生水利用發展的方向。
茌平縣城區再生水循環利用構建案例
茌平縣位于聊城,位居百強縣第75位,工業經濟發達(2014年數據)。2011年,茌平縣污水再生利用率很低,其次工業用水地下水取用比例較高(達75%),工業廢水排放量占總排放量的74%。;城區主要河流生態受損,水體自凈能力較弱,城區內部分支流河道斷流,河道連通性較差,部分河道之間缺乏有效的連通和互動;城區規劃中的環城水系還未聯通,城區生態用水缺乏,水生態環境狀況整體需要改善,水循環利用系統尚未形成。
針對茌平縣存在的水環境問題,結合茌平規劃中環城水系的建設、規劃中金牛湖(茌平縣城區工農業用水水源地)的建設,以及茌平縣供水現狀、用水現狀、排水現狀,提出以城市污水處理廠穩定達標排放為基礎,以人工濕地、環城水系等為水質安全保障措施,以保護茌平縣域地表水環境、構建城區宜居生態環境為核心目標,以再生水梯級利用、多元化利用為節約水資源手段,構建茌平再生水循環體系(如圖2所示)該方案涵蓋了茌平縣城區“十二五”期間主要的環保及城建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茌平第一污水處理廠、第二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項目、茌中河人工濕地工程、環城水系建設項目、金牛湖工程、工業再生水利用工程等。茌平第一污水處理廠、第二污水處理廠出水匯集后進入深度處理工程穩定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一級A標準。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的出水進入城市污水處理廠后潛流濕地和茌中河河道走廊人工濕地,經濕地進一步處理后的水回用于規劃建設的環城水系,改變環城水系單純以黃河水作為補充水源的規劃。將環城水系建設為環城水生態功能景觀帶,通過生態系統增加水體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循環,最后流入金牛湖,作為茌平縣工農業補充水源。該方案實施后城區水量平衡見圖3(以2011年數據為基礎進行預測)。
該方案主要特點如下:
(1)再生水的安全生態利用
該方案的顯著特點是再生水的安全生態利用,即污水處理廠再生水經過濕地系統處理、環城水系處理與存儲再進入金牛湖。近自然生態系統的進一步處理與儲存可以提高再生水的安全生態性能。
(2)再生水梯級、多元化回用
再生水的梯級、多元化回用是該方案的另一大特點。茌平污水處理廠部分再生水直接回用于電廠作為循環冷卻水,其余再生水進入茌中河人工濕地工程及環城水系,進一步得到處理的同時也作為城市景觀生態用水,增加了再生水在自然水體中停留時間及生態安全性,同時環城水系作為縣城區工業用水水源、農業用水水源、市政澆灑及綠化用水,實現區域內再生水的梯級利用和多元化回用。
(3)水生態、水污染治理與水資源的協調統一
關鍵詞:循環經濟;政府行為;職能作用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8)08-0005-06
循環經濟是按照經濟學原理和生態學規律組織起來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種先進經濟發展模式。其宗旨在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力求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中的資源與環境問題。實質上,循環經濟是對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這種變革需要借助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力的推動。
一、循環經濟發展中政府政策的演進與效益分析
以經濟過程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方式和排放的廢棄物數量多少為主要指標,可把循環經濟的發展進程劃分為三個階段:起步階段――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發展階段――廢棄物排放量逐步減少;成熟階段――廢棄物零排放。
(一)起步階段――激勵性政策――政府凈收益為負
20世紀80年代,人類進入以環境保護為目標、對生產末端和消費過程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再利用的循環經濟起步階段。很多國家的政府積極地制定各種法律、法規和獎勵制度,對企業和居民分類、收集、再利用廢棄物的行為予以激勵,并通過宣傳提高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如日本大阪市對回收報紙、硬板紙、舊布等廢棄物的社區、學校等集體發放獎金等。
由于在此階段,企業沒有承擔廢棄物排放的社會成本,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往往通過過度生產,過度使用不屬于自己的環境資源以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造成廢棄物大量排放,環境污染嚴重。在環境污染的壓力下,政府作為環境保護這一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被迫承擔由企業外部不經濟行為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即支付巨大的廢棄物處理費用,而由此帶來的更清潔的環境福利卻是有限的,即政府凈收益(政府處理廢棄物的成本與更清潔的環境福利之間的差額)為負。
(二)發展階段――強制性政策――政府凈收益增加但仍為負
20世紀90年代,人類開始進入實施清潔生產、減少廢棄物排放的循環經濟發展階段。通過綠色設計、生態工藝、技術評估等手段,實現閉路循環式生產。政府為強制推行清潔生產,通過法律法規、標準的制定以及技術和管理工具的運用,來督促企業減少廢棄物排放,體現了從廢棄物末端治理到源頭治理的環境保護措施的轉變。這些政策包括:制定強制性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法律;制定清潔生產標準;推廣清潔生產技術;運用環境管理工具(指清潔生產審計、環境管理體系、產品生態設計、生命周期評價、環境標志、環境管理會計等)。如德國1996年頒布的《循環經濟和廢物管理法》,規定了廠商對其產生的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義務;美國1990年通過的《污染預防法》,要求工業企業通過設備與技術改造、工藝流程改進、產品重新設計、原材料替代以及規范各生產環節的內部管理等方式,減少廢棄物的排放;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998年出臺的《國際清潔生產宣言》,提倡建設國家清潔生產中心項目。而環境管理工具已成為許多國家實施環境保護戰略的基本工具,也是很多企業管理和評價清潔生產過程及其效果而優先選擇的重要工具。
(三)成熟階段――法律體系完善――政府凈收益為正
2000年以來,很多國家的政府高度重視建設循環經濟模式,努力構建以法律為保障、以經濟激勵為手段、以綠色技術體系為支撐的循環經濟政策法規體系。政府政策包括:建立綠色規范制度;搞好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充分運用經濟激勵手段;強化綠色技術支持體系。如,日本2000年頒布了《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及一系列與此相配套的專門法,包括《廢棄物處理辦法》、《再生資源利用促進法》、《容器包裝循環利用法》、《家用電器循環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環利用法》、《食品廢棄物再生法》、《車輛循環利用法》、《綠色采購法》、《化學品影響法》等,規定了建設“最佳生產、最佳消費、最少廢棄”的循環經濟社會;制定了諸如創造型技術研究開發補助金制度、推進循環型社會結構技術實用化補助優惠政策、特別折舊、固定資產稅優惠和公司所得稅優惠等政策;構建了包括資源開發、原材料生產、中間產品制造、加工生產、流通消費、循環利用全過程的循環型技術體系。
此階段為廢棄物“零排放”階段。“零排放”概念是1994年聯合國大會提出的,是指通過應用清潔技術、物質循環技術和生態產業技術等,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完全循環利用,不排放任何廢棄物。在現實經濟過程中,“零排放”是“排放量最小化”的極限概念,是指資源在反饋式循環流動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中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從而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盡可能低的程度。隨著企業廢棄物排放量的逐漸減少和排放濃度向排放標準靠近,單個企業處理單位廢棄物的經濟成本也不斷上升。為了降低處理廢棄物的經濟成本,企業之間按照橫向或縱向產業生態鏈建立的生態企業群就應運而生。上游生產環節的廢棄物成為下游生產環節的原料或能源,資源得以循環利用,廢棄物排放量減至最低,甚至為零,企業的環境外部不經濟性問題減少甚至消除,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企業之間通過契約的形式建立起來的生態企業群,不僅減少了單個企業處理廢棄物的經濟成本,同時也將廢棄物變成有價值的資源,創造新的經濟效益。由于集群式的企業循環經濟行為使全社會的廢棄物排放量降到最小,政府的環境治理成本下降,而更清潔的環境福利增加,所以政府凈收益為正。
二、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條件下的政府經濟職能的差異
發展循環經濟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資源利用率,緩解經濟高速增長與資源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它要求最大限度地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廢棄物排放,減少環境污染。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職能也與在傳統經濟中有明顯的差異。循環經濟需要有新的政策與之相適應,才能充分發揮效力。這就要求準確把握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條件下政府經濟職能的差異,轉變政府職能,使其從關注經濟增長向關注經濟發展轉變,從粗放型管理向可持續發展型管理轉變。
(一)傳統市場經濟對資源的使用存在比較強的路徑依賴問題
由于傳統市場經濟在資源的使用中有比較強的路徑依賴,假若在產品設計方面缺乏前瞻性,選擇了資源浪費比較大、對環境不友好的技術,就非常容易產生資源環境方面的累積因果效應。而這一切市場經濟無從解決,傳統的政府經濟職能所涉及的也不多,而這正是在循環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職能應當解決的問題。政府在企業的生產導向上要進行把關,同時,對虛幻經濟的生產方式要及時矯正。
(二)環境資源的產權沒有進行明確界定
由于中國環境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方面的實際情況,導致了在傳統資源經濟學假設條件下得到的結論與實際經濟運行的結果大相徑庭。由于缺乏對日益稀缺的環境資源產權的明晰界定,使得環境資源人人都可免費使用,對環境資源競爭性過度性使用的結果必然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因此,要解決環境資源使用過程中的外部性問題,使外部成本與收益內在化,十分有必要明晰界定環境資源的產權。但是,由于環境資源的公共物品性質和一些環境資源具有彌散性與流動性的特征,使得部分環境資源產權的界定非常困難。另外中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規定了環境資源所有權屬于國家,而此環境資源產權界定只是指對環境資源的使用權的界定。所以,要研究環境資源產權如何界定、轉讓和交易,如何才能對廠商產生刺激等難題。例如,對排污權交易,就要研究如何分配排污權、如何評價排污權的使用、對富余排污權如何交易等問題。因此,政府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職能應包括:利用市場機制建立環境資源產權制度,明晰界定環境資源的初始產權,調整環境資源價格體系,建立環境資源產權交易市場,使環境資源的價格能夠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正確地反映環境資源的稀缺性。
(三)傳統政府管理體制下缺乏實施循環經濟的約束與激勵
經濟社會發展中環境資源保護的正外部性使得在傳統政府管理體制下部分地區與行業缺乏實施循環經濟的約束與激勵。應當在循環經濟條件下建立完善環境資源合理有效利用制度以及產業發展的環境評價機制。由于許多資源產區發展水平較低,環境資源價值的貼現值不高,容易導致環境資源使用上的短期行為。政府必須建立必要的保護機制,確保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還有建立資源生產與資源利用地區之間的生態建設利益補償機制。
(四)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不適應循環經濟的需要
現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不能夠反映人類生產和消費活動中使用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真實成本,而環境質量的退化等環境債務也在國民賬戶的資產負債表上缺乏反映。同時,在GDP計算方法上,環境治理的費用還被列入了國民收入。如果長期將經濟發展中的環境代價排除在國民收入賬戶之外,則勢必扭曲社會經濟發展真實的成本與收益關系,難以遏制濫用資源和破壞環境的趨勢。因此,應當采用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方法,使其準確地反映經濟發展中資源的代價和環境污染的程度。綠色GDP核算體系的基本衡量標準是,從現行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環境資源保護費用,即將經濟活動所造成的對自然環境的支付,當作生產要素量化計入成本。但由于資源耗減和環境污染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價格,同時也不易區分污染的區域性影響效應,目前全球范圍仍然沒有任何成功的綠色GDP體系可供借鑒。
(五)有效制度供給不足是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
中國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環境保護不力,而環境保護不力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給,難以調動人們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由于經濟主體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內在特性,在無外力干預下,它總是會不顧社會利益而追求私人利益。從這個角度來說,越來越嚴重的資源與環境問題是有效制度供給不足的結果。現有環境保護制度存在著很多問題。首先,環境保護的制度力度不夠,漏洞較多,沒有足夠的權威,因而不能保證有效地貫徹實施。如排污收費制度,排污收費標準既難以與通貨膨脹相適應,又不足以改變排污者的行為。其次,由于條塊分割、中央地方利益的不完全一致導致了政府管理低效率。如涉及生態環境保護就有農業部、林業部、環保總局、國土資源部等部門,分部門的多頭管理容易出現政出多門、政策沖突或政策盲區,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行動難以協調一致。而且,由于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執法不力等原因,使環境保護效果不明顯。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資源與環境問題,必須著重加強有效制度的供給。
(六)舊制度的路徑依賴機制阻礙著循環經濟的建立
舊制度的路徑依賴機制是指制度變遷會沿著原有制度的路徑和既定方向前進,表現為強烈的依賴性。這是因為一種制度形成以后,會形成某種在現存體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壓力集團,他們力求鞏固現有制度,阻礙選擇新的路徑。在中國,由于傳統制度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加上傳統制度路徑依賴機制的作用,使得循環經濟的真正發展建立成為一個長期過程。政府要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必須堅決排除傳統制度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切斷傳統制度的路徑依賴,重新構建一個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新的制度框架。
(七)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阻礙著循環經濟的實現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增長方式有很多是以資源的高消耗、環境的高污染為特征的。目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這又是產生廢物污染最多的階段。隨著經濟不斷增長,資源與環境制約日益增強,中國資源和環境現狀再也經不起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所帶來的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循環經濟。但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具有慣性,使得轉變增長方式很難一蹴而就。再加上現階段中國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效益仍是考核政績的主要指標之一。各地區為了發展本地經濟,很有可能選擇急功近利的經濟政策來獲取政績。因此,政府必須通過循環經濟立法和執法的手段,強制循環經濟的發展,同時在領導干部政績考核中加入循環經濟的指標考核內容。
(八)傳統的資源利用觀和消費習慣難以自動改變
經濟不會主動涉及和強制改變人們的資源利用觀和消費習慣。由于循環經濟思想的前瞻性和長遠性,并不是每個企業和消費者都能夠理解并主動地實施它。因此,國家和政府在建立循環經濟戰略的任務上擔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應以科學的發展觀、新的資源觀和綠色消費觀為引領,通過建立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和一系列有效的技術經濟政策來影響企業和消費者的行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
三、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府行為作用
發展循環經濟首先必須破除舊有制度的障礙,增加政府的制度供給,使制度真正能為循環經濟提供支撐和促進。政府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以宏觀調控和微觀規制相結合,通過建立法律、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等手段,引導社會經濟行為向著循環經濟的方向發展,并且通過建立市場準入標準等措施,規制企業生產活動的運行。
(一)循環經濟發展中的政府職能作用
在循環經濟發展中,政府可以在以下10個方面發揮作用:
1. 加強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建設。通過立法,對循環經濟加以規范,依法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當前要盡快頒布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法律――《循環經濟法》。同時,要抓緊制定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促進資源有效利用以及廢舊家電、電子產品、廢舊輪胎、建筑廢物、包裝廢物、農業廢物等資源化再利用的法規和規章。研究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明確生產商、銷售商、消費者和回收與處理單位對廢物回收、處理和再利用的法律義務。
2. 編制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通過編制專項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用循環經濟的理念指導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各類區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及其他專項規劃等,使循環經濟從規劃階段就全面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全過程中,實現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從宏觀的國民經濟層次到微觀的企業規劃層次的全方位滲透。在規劃決策的過程中協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從源頭上控制資源與環境問題的產生。
3. 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制定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政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等。研究如何利用價格機制、綠色稅收、綠色審計、財政投入和信貸、生態補償、環境資源有償使用及使用權交易等經濟手段,調節或影響經濟主體的行為,引導整個社會的生產和消費向著循環經濟的方向發展。(1)重新構筑社會價格體系,利用價格杠桿促進循環經濟發展。通過調整資源性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理順自然資源價格,將資源環境要素納入生產要素之中,逐步建立能夠反映資源性產品供求關系的價格機制,通過市場機制來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循環經濟產業。(2)研究制定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和收費政策。建立一套以綠色環境制度、綠色規范制度、綠色激勵制度和綠色經濟核算制度為核心的綠色保障體系,綜合運用財政稅收、投資、信貸、價格等政策手段,引導和調節市場主體的行為。如通過低息、無息以及減稅政策、資源回收獎勵制度等手段對符合循環經濟運行原則的行為進行激勵,通過可歸還的保證金、征收垃圾傾倒費、填埋和焚燒稅、生態補償稅等手段對不符合循環經濟運行原則的行為進行限制。(3)研究如何為從不同維度構建的循環經濟的產業體系提供政策支持。著重研究如何為建立和發展中國的環境建設產業、廢物再資源化產業和無害化產業提供政策優惠,促使循環經濟產業實現信息化、集成化、市場化。
4. 加快循環經濟技術開發研究。循環經濟發展需要環境友好型技術的支撐。環境友好型技術的特征是高效地利用資源、更多地回收廢物、最少地排放廢物,并以環境可接受的方式處置殘余廢物。主要包括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能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廢物綜合利用技術、污染治理技術、循環經濟發展中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處理技術、綠色再制造技術等。同時,研究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政策、技術導向目錄以及國家鼓勵發展的節能、節水、環保裝備目錄,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應用。
5. 建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循環經濟指標體系是評價一個系統是否具備循環經濟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不同于傳統經濟指標體系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把環境資源要素納入循環之中。因此,構建循環經濟的指標體系應遵循綜合決策優先,經濟、社會、環境綜合效益最優優先,資源合理使用優先和經濟過程資源減量化優先的原則。循環經濟的指標可包括四個層次:(1)反映經濟規模和經濟水平的指標。如經濟總量指標、經濟結構指標、經濟效率指標等。(2)反映經濟系統資源消耗情況的指標。如:水資源、土地資源、能源、不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等的投入總量指標、人均消耗指標、單位GDP消耗的強度指標等。(3)反映經濟系統廢棄物排放情況的指標。如: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生活垃圾等的排放總量指標、人均排放量指標、單位GDP排放的強度指標等。(4)反映資源循環利用情況的指標。如:廢水處理率、廢水循環利用率、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等。
2007年9月,國家發改委、環保總局、統計局聯合了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從資源產出、資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和廢物排放4個方面入手,在宏觀和工業園區兩個層面上分別規定了22個和14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宏觀層面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主要用于對全社會和各地發展循環經濟狀況進行總體的定量判斷,為制定和實施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供依據。工業園區評價指標主要用于定量評價和描述園區內循環經濟發展情況,為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指導。
6. 建立與完善循環經濟信息公開體系。建立各級循環經濟信息平臺,及時向社會有關循環經濟的物流、技術、管理和政策信息,利用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勢,通過提供比較完全的信息服務為循環經濟的資源回收利用建立市場交易平臺。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及時公布產生廢棄物企業的信息、廢棄物特征及潛在價值信息、循環型企業及其市場準入信息、最新的循環利用技術信息、有關的政策保障信息等。同時,適時公布各地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信息,在公布城市環境質量和重點流域省界斷面水質狀況的同時,建立企業環境表現公開制度和區域生態環境評估與巡察制度,促使各地政府加強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責任和環境保護的力度,督促企業加大環境責任,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監督企業的環境行為。
7. 制定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標準體系。加快制定高能耗、高水耗及高污染行業市場準入標準、合格評定制度和涉及循環經濟的有關污染控制標準。加強資源節約標準化工作,完善主要用能設備及建筑能效標準、重點用水行業取水定額標準和主要耗能(水)行業節能(水)設計規范。建立和完善強制性產品能效標識、再利用品標識、節能建筑標識和環境標志制度,開展節能、節水、環保產品認證以及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8.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優化經濟區域布局。根據資源環境條件和區域特點,用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指導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和老工業基地改造。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重化工區集中地區,要圍繞核心資源發展相關產業,發揮產業集聚和工業生態效應,形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產業鏈。根據各個地區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經濟結構的特點,合理調整經濟的區域布局,建構區域循環經濟。
9. 開展循環經濟示范試點。按照循環經濟的原則和市場運行法則,通過開展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示范試點,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通過促進單個企業的清潔生產、搭建生態產業園區、改造工業園區、建設生態型城市等方式,引導企業本身進行清潔生產,不同企業間構建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促進環境建設產業與資源再生產業快速發展和城市社會層面上向發展循環經濟整體推進。
10. 制定和實施循環經濟推進計劃。要在循環經濟立法、政策制定、技術開發、信息體系、標準體系以及核算制度的建立、各層次循環經濟示范試點的確定、重大循環經濟建設項目投資等方面,制定具體的推進計劃和實施措施。尤其要研究制定礦產資源集約利用、能源和水資源節約利用、清潔生產,以及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和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推進計劃與實施機制,推動循環經濟真正快速穩步發展。
(二)政府構建循環經濟產業生態系統的行為作用
從構建循環經濟產業生態系統出發,在可操作的生態企業、生態產業園和生態城市(生態社會)三個層次,探索中國政府循環經濟政策。
1. 生態企業――政府的利益驅動與技術支持。生態企業是以清潔生產為導向的企業,用生態經濟效益理念設計生產體系和生產過程,促進本企業內部原料和能源的循環利用。在生態企業內部循環層次,鑒于現階段企業面臨發展循環經濟的經濟與技術壓力,政府的循環經濟政策應該是激勵性的:
(1)研究企業的經濟行為和環境行為,用稅收優惠、經濟補貼、優先采購等政策,以經濟利益驅動生態企業循環經濟的實現;(2)支持開發循環經濟發展所必需的技術,加速循環經濟技術成熟進程。
2. 生態產業園區――政府運籌與組織。生態產業園區是在特定的區域內,通過生態鏈網把具有產業關聯度的不同企業聯結起來,形成共享資源的產業共生群體。在生態產業園區層次,按照橫向或縱向產業生態鏈建立的生態企業群,不但可以降低生態企業獨自處理廢棄物的經濟成本,而且可以將某一企業的廢棄物變為另一企業的新價值資源。但是,生態產業園區內部企業之間的交易費用卻因彼此之間交易量的擴大而增加。政府促進生態產業園區發展的循環經濟政策應該是:(1)按照循環經濟理念搞好生態工業園區的統籌規劃。集聚具有互補配套功能的企業和項目,形成生態產業鏈或產業群。(2)構建基礎設施,完善政策制度。完善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制定稅收、信貸、進出口等優惠政策。(3)發展中介服務組織。協調、指導生態工業園區內部和園區之間的信息、技術、物資的交流,提升園區整體的生態經濟效益。
3. 生態城市(生態社會)――政府規劃與市場推進。生態城市(生態社會)是指在城市及更大的區域范圍內,根據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有規劃有系統地組織生產和消費及廢物資源化活動,使整個社會的經濟體系在宏觀層次上實現網絡化,使資源實現跨產業循環利用。創建生態城市(生態社會)的關鍵是要建立起不同層次之間的循環鏈接。(1)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實施清潔生產和循環鏈接,不但使自然資源得到高效利用,而且使廢棄物轉變為再生資源并得以充分利用,從而實現整個區域的生產成本最低、經濟效益最好、生態環境最佳;(2)在消費領域,通過實施綠色消費和消費后廢棄物的再生資源化利用,實現最優消費和資源最小量消耗;(3)在社會領域,通過生產和消費之間建立連接,使整個城市乃至全社會都納入循環經濟圈中,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系統。政府應在已取得的生態企業和生態工業園實踐的基礎上,確立生態城市建設目標,合理規劃生態城市,特別要積極調整產業政策,依靠市場機制培育循環經濟核心產業,構筑生態城市的循環產業鏈,擴大循環經濟的輻射范圍,依法加快循環型社會的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
[1]齊建國.關于循環經濟理論與政策的思考[J].經濟縱橫,2004,(2):35-39.
[2][12]張思鋒,周華.循環經濟發展階段與政府循環經濟政策[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9):47-52.
[3]李趕順.淺析日本“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及其方策[J].日本學刊,2002,(6):110-114.
[4]白露.可持續發展環境下的循環經濟與政府經濟職能[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10):34-35.
[5]劉興利.從綠色GDP試點說循環經濟[N].中國環境報,2005-04-05.
[6]張小蘭.論實行循環經濟的制度障礙[J].經濟問題,2005(2):28-30.
[7]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EB/OL].省略/,2005-09-08.
[8]牛桂敏.循環經濟:從超前性理念到體系和制度創新[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4,(6):63-65.
[9]宗建樹,陳湘靜.為循環經濟管理決策提供依據[N].中國環境報,2007-09-05.
[10]劉志榮,陳雪梅.論循環經濟發展中的政府制度設計―基于政府與企業博弈均衡的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4):76-80.
Analysis On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 Behavior
in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Li Yunyan
(Circular Economy Academy,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2, China)
1衡水市農業污染現狀分析
1.1化學投入品現狀
全市年施用化肥總量(折純后)約為33萬t,主施氮肥和磷肥。其中磷肥施用量約為12萬t,占化肥施用量的35%;氮肥施用量約為21萬t,占化肥施用量的64%。流失途徑主要有地表徑流流失和地下淋溶流失,其中地表徑流流失總磷約431t、總氮約1684t,地下淋溶流失總氮約2843t。施藥總量約為0.45萬t,殺蟲劑占施藥總量的8%,除草類農藥占總量的6.5%,有機磷類占13.4%,菊酯類占4%。
1.2農業廢棄物現狀
全市耕地面積57.33萬hm2,種植小麥面積28.95萬hm2,小麥秸稈生產量約為180萬t;玉米播種面積25.67萬hm2,秸稈生產量約為840萬t;棉花、花生、豆類等其他農作物秸稈量200多萬t,全年秸稈產生總量約為1200萬t。地膜用量約0.6萬t,回收量0.48萬t,田間殘留量0.12萬t,占總量的20%。
1.3畜禽養殖污染現狀
全市每年豬、牛、羊、家禽存欄分別是285萬頭、44萬頭、145萬只、4500萬只,出欄分別達到420萬頭、26萬頭、143萬只、3200萬只,飼料總產量90萬t,每年產生的畜禽糞便約1000萬t。2農業清潔生產典型技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清潔生產理念,努力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綜合控制技術,不斷探索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以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新農村為目標,以保護和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實現農業生產的環保節源、減污增效的生態平衡。
2.1廢棄物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模式
針對當前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產生的秸稈、糞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廢棄物,積極探索建立以農業與生活廢棄物循環利用為主的自我凈化循環利用體系,以對廢棄物進行回收、處理、利用。
2.1.1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在秸稈綜合利用上,不斷開發新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包括保護性耕作、鄉村清潔循環利用及能源轉化、秸稈栽培食用菌、氨化、堆漚、快速腐熟、秸稈生物反應堆等技術。目前利用秸稈主要途徑:一是用作肥料,農作物秸稈粉碎處理后,一部分直接還田,一部分腐熟堆漚后還田。主要方式為秸稈直接還田,小麥秸稈還田約23.87萬hm2,玉米秸稈還田約22.33萬hm2,約占秸稈總量的78%;二是用作飼料,玉米秸稈經過青貯、氨化后轉化為飼料,用于飼喂牛羊等發展畜牧業,牲畜的糞便作為有機肥料用于作物栽培。每年玉米秸稈青貯160萬t、約為12.2萬m3,玉米秸稈壓塊2.1萬t,秸稈氨化10萬t;三是玉米秸稈生物反應堆秸稈壓塊代煤作燃料。農作物秸稈經熱解氣化產生燃氣,用于取暖、做飯,或粉碎壓塊代煤作燃料,產生的灰分作為有機肥用于農田栽培;四是秸稈基料化利用技術。棉柴秸稈栽培食用菌,利用棉柴秸稈粉碎后栽培姬菇、雞腿菇,其廢料作為大田底施有機肥料用于生產,既節約了資源,又增加了經濟效益,實現了農村生態環境好轉。
2.1.2畜禽糞便循環利用技術通過推廣沼氣綜合利用技術和生物有機肥技術,達到農業環境污染綜合防治和廢棄物綜合利用。一是畜禽糞便沼氣開發利用。引導龍頭企業、科技示范養殖小區建設沼氣循環利用工程,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沼氣池—種植業,即“豬-沼-果”、“豬-沼-糧”、“豬-沼-菜”等生態模式,畜禽糞便流入沼氣池,經過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用于炊事、取暖或轉化為沼氣燈,沼渣、沼液可直接用于無公害作物栽培或加工為有機肥,從而實現農業綠色有機循環;二是畜禽糞便工廠化生產商品有機肥。通過微生物制劑進行畜禽糞便發酵、除臭和脫水等無害化處理,進行商品化有機肥生產,使畜禽糞便得到無害化、資源化循環利用。
2.2農業環境污染綜合防治技術模式
控制農業生產過程中過多的農業投入品使用,農村生活中垃圾、廢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以降耗增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2.2.1實施農村清潔工程示范村建設鄉村清潔工程是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突出以清潔田園、清潔家園、清潔水源為主線,以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農業污染防控為核心,構建農業清潔生產體系,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一是田園清潔工程。以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為重點,以“兩減一控一提高”(即減少農藥和化肥用量、控制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提高秸稈資源化利用水平)為手段,大力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以節水、節肥、節藥等實用技術推廣為切入點,采取生物病蟲害防治、頻振式殺蟲燈等物理和生物殺蟲方法,實現綠色植保技術,實現農業清潔生產,促進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二是家園清潔工程。分戶或聯戶分類設置垃圾收集池,按有機垃圾、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建筑垃圾和危險物垃圾分類收集,以村為單位,統一建設鄉村物業管理站,配備垃圾清運設施和運輸工具,分類清運和處理農村生活垃圾;三是水源清潔工程。以戶為基礎,配套建設單戶或聯戶生活污水凈化池或沼氣池,解決人畜糞便、生活污水等綜合處理和再利用問題,消除農村污染源,實現村容村貌整潔,空氣新鮮,水源潔凈。
2.2.2加強測土配方施肥建設有機化學肥料的過量使用,不但造成浪費,而且造成土壤的富營養化,淋溶之后污染地下水,破壞生態環境,使土壤質量下降。通過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可以合理確定施肥量和肥料中各營養元素比例,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推行“一村一站、一戶一卡”測土配方施肥模式,完善專家查詢系統,實現“配方到戶、供肥到村”,做到測土、配方、生產、供肥“一體化”。
2.2.3加大產地環境調查,開展不同作物污染區的劃定農產品產地安全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根本保證,開展農產品產地安全狀況普查、監測、產區劃分和修復治理,是保護和改善產地環境質量,實行農業清潔生產,減少產地污染,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措施。一是建立健全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網絡。開展大中城市郊區、工礦企業區、污水灌區等重點區域的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現狀普查,對農產品產地的大氣、灌溉水、土壤進行監測,摸清產地安全質量底數;二是開展農產品產地污染修復治理。對未污染的土壤,要采取措施進行保護,防止造成污染。對輕度污染的土壤,要采取物理、化學、生物措施進行修復。對重污染的土壤,要調整種植結構,開展農產品禁止生產區的劃分,避免造成產品污染。
3加快建立健全農業清潔生產的體系建設
針對農業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大、污染嚴重的現狀,通過技術創新,重點突破農業清潔生產關鍵共性技術,加快建立農業清潔生產技術體系。
3.1加強農業清潔生產的技術指導
組織開展節能、節水、廢物再生利用等農業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實施,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農產品質量和土壤安全監測技術、農業投入品替代及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產地環境修復和地力恢復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及其清潔化生產鏈接技術的指導培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