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語言教學策略范文

        語言教學策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言教學策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語言教學策略

        第1篇:語言教學策略范文

        一、找準病因,分析情況,進行矯正

        造成兒童智障的原因很復雜:遺傳因素;母親妊娠時因疾病等導致胎兒發育不良,或分娩時嬰兒腦部受損傷;出生后發生腦膜炎等疾病;極度缺乏早期教育致認識能力發展極差、心理活動發生障礙等。一般來說,智力殘疾的程度越嚴重,語言發展越遲緩,語言發展的水平也越低,不僅詞匯量少,有的智障兒童二三歲才會說一些單個的詞,到5歲才會說一些簡單的句子。有的上學以后,連自己家住哪兒也說不清楚。

        因此,我們應該為每位學生備好個人詳細檔案(包括從出生到入學的病史),對言語有障礙的兒童進行個別強化教育,制訂好教學個案。如進行發音器官訓練(包括舌操訓練、發音訓練和拼讀訓練),特別是舌操訓練很有必要。因為舌頭是否靈活,是發音準確的關鍵。

        二、借助肢體表意,開發語言興趣

        對智障兒童學生來說,因其智力水平比同齡兒童低,發展慢,再加上生活環境中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普遍缺乏溝通的動機。即使當別人主動與他們接觸時,他們也會表現出目光游離,心不在焉,然而往往會被教師的肢體動作所吸引。

        針對這一特點,在教學中,盡力把學生看來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借助肢體語言吸引學生學習的目光來完成。如教《走路歌》“摔一跤,我不怕,爬起來,笑一下;水溝攔,我不怕,鼓足勁,朝前跨;石頭擋,我不怕,彎腰叫它搬個家。昂首挺胸朝前走,困難再多也不怕”這首兒歌時,根據兒歌內容設計障礙物水溝和石頭,編出不同的肢體動作,通過讓學生看、做兒歌中動作:摔、爬、笑、跨、搬等,吸引學生注意力,作出積極的反應。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人的身體、頭、四肢都能變化出各種動作,加上豐富的面部表情,表現的內容就更加廣泛了。

        因智障兒童病因的不同,每位孩子的功能損失也不一樣,所以教學中我們還要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設計難易不同的動作,讓每個孩子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具有溝通的興趣。

        三、培養觀察表述能力,讓其樂意說話

        上天是公平的,當他給你關閉了一扇窗,就會給你打開另一扇窗。對于智障學生來說,他們雖很難理解普通學生能夠掌握的內容,但他們會比一般學生花更多的時間去觀察這個世界,觀察周圍的人和事以及其他的一切。

        第2篇:語言教學策略范文

        關鍵詞:中國禮文化 “禮”族文化詞匯 文化詞匯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a)-0094-02

        禮文化是中國獨有的本源性的文化,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征。西方文化中也有禮,但是中國的禮文化與西方的禮節、禮貌有著巨大的差別。第二語言教學中文化的教學是很有必要的。通過文化詞匯教學來滲透文化知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就以“禮”族文化詞匯為例,提出幾點文化詞匯的課堂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1 語素聚合策略

        語素聚合即選定一個構詞能力強或者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語素,可以將包含這一語素的合成詞和熟語匯總成詞匯表,并根據教學階段從詞匯表中選取合適的詞作為教學內容。

        比方說,我們在說到“典禮”一詞時,就可以擴展到與典禮有關的其他禮族詞。去看“典禮”叫做“觀禮”,參加典禮時穿的衣服叫“禮服”,跟禮服相配的帽子叫“禮帽”,舉行典禮時放的煙花叫“禮花”、放的炮叫“禮炮”,舉行典禮用的大廳的叫“禮堂”等等。這樣一來,由典禮一詞可以擴展出:觀禮、禮服、禮帽、禮花、禮炮、禮堂等6個詞。

        通過語素聚合,善于利用聯想,構建詞義網絡。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擴大學生的詞匯量,使學生牢牢記住的禮表示“儀式”的這個義項;另一方面可以給學生以啟示,使學生認識到漢字作為一個語素具有構詞的能力,從而應用到其他詞匯的學習中。

        2 文化專題策略

        在文化詞匯的教學中,可以利用網絡資訊、影視歌曲、講述寓言故事等手段,進行某一文化專題的教學,使學生通過鮮活的例子去感受文化現象,思考其中的民族文化心理。比如新華網浙江頻道(2013-12-21 11:53:41 星期六)的一則題為“杭州萬松書院舉行傳統成人禮”的新聞:

        當日,來自杭州市美術職業學校和其他中學的240名高三學生在杭州萬松書院參加“十八歲成人禮”。學生們統一身著漢服,沿襲傳統禮儀,完成行肅揖禮、祭拜孔子、答謝師恩、宣讀成人誓詞等流程。

        利用這則新聞材料,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文化專題的討論,讓來自各個國家的學生說說他們自己國家的成年禮形式。最后教師再總結說明中國的成年禮即冠禮的來龍去脈。讓學生明白中國的古人重視成年禮是因為其中的“禮義”。冠禮是為了讓成年男子記住自己對家族和社會的責任。再從中外文化差異的角度跟學生解釋,中國人重視家庭,即使成年以后還有很多人選擇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并不是因為中國人不能獨立,而是從古代就遺留下的子女應該守在父母身邊盡孝的傳統。這樣一來,從“成年禮”這一個詞就可以折射出許多漢民族文化心理,來自各個國家的文化在討論中思想不斷“碰撞”,從而讓留學生深刻認識到不同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維習慣上的差異。

        在講成語和歇后語時則可以通過說故事的方式來進行文化導入。教學實踐表明,外國學生對成語、歇后語等有特色的詞匯尤為感興趣。“馬馬虎虎”這個詞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一般初級階段的學生都對這個詞應用得十分熟練。

        禮族詞中有十分豐富的寓言典故。比方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云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并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致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圣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教師在說到“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時,可以生動地敘述這個成語背后的故事。讓外國學生明白“鵝毛”跟禮的關系,同時也讓他們懂得中國人重“情義”的文化心理。可以跟外國同學解釋,同學之間互送禮品或者學生給老師送禮物,不一定要花錢,中國人更看重“心意”。

        3 中西文化對比策略

        禮文化是中國獨有的,西方的禮僅限于禮貌、禮節、禮物等的含義。我們可以從中西方文化對比的角度出發,利用翻譯、創設情境等方法,從形式與內涵兩個層面去跟外國學生說禮文化。

        3.1 禮的形式層面

        “禮貌、禮節、禮物”這些作為禮文化的形式層面的詞,是中西方共有的,我們首先以利用翻譯的方法去解釋,再舉例說明其具體文化內涵的差異。

        比方說,禮貌可以翻譯成“an polite manner to show one’s respect”。但是什么樣的manner對中國人來說才是“polite”?這時可以創造情境。小明和本尼一個是中國人,一個是英國人,他們都是周老師的學生。一天老師約他們早上10點去家里作客。為表示對老師的尊重,小明大概九點50就到老師家了。但是,在老師家里等了20分鐘,本尼才來。這時可以讓學生猜,就時間問題老師會對他們二人說什么。來自英國的留學生可能會猜老師說小明來早了,而來自日韓國家的留學生可能會猜老師說本尼遲到了。這時老師應該揭曉答案,其實作為中國老師,他根本不會當面評論兩個學生的時間問題。而這三個人的做法按照他們各自的文化背景來說,都是“禮貌”的。

        在比如說禮物,可以翻譯成“gift、present”。創設情境,小明和本尼一起去醫院看望生病的中國同學張亮。本尼帶了一束鮮花,小明則帶了一籃蘋果。他們看完張亮以后,本尼問小明為什么偏偏要帶蘋果去看張亮。小明說,在中國蘋果的平和平安的平發音一樣,送蘋果代表著希望別人平安健康。這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們猜測張亮會更喜歡誰帶的禮物。這時應該所有的學生都會說更喜歡小明的,因為張亮是男生不一定喜歡花,而蘋果又吉利又能吃。這時老師揭曉答案,張亮一定更喜歡本尼的。因為張亮是溫州人,蘋果在他們的方言讀起來跟“病故”是一樣的,非常不吉利,當地人看望病人是絕對不會送蘋果的。

        這種帶反轉的情境可以使學生印象深刻,而且以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來導入,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3.2 禮的內涵層面

        當涉及到禮文化的深層內涵,而且是西方文化中沒有的文化元素時,我們可以利用文化類比的方法去解釋。

        比方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這里的“禮”表示的是一種社會行為規范。我們可以類比英國的紳士風度來解釋。我們知道緘默是英國紳士風度的一種表現。英國人非常討厭喋喋不休的“侃大山”,同他們聊天,話題也是很講究的:家庭、身份、年齡、工作甚至事業都被認為是他們的私人生活 ,別人無權干涉過問,否則,就違背了他們的禮貌原則。英國紳士外出旅行,一般人都喜歡帶份報紙,拿本書,以慰閑余。“Silence is gold,”是他們永恒的主題。“沉默是金”就像中國的“非禮勿言”一樣,是一種傳統的觀念,被認為是一個體面的人理所應當遵守的行為。

        4 開設文化詞匯課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的王衍軍博士在論文《談對外漢語文化詞匯的類聚性及及教學策略》中提出“對外漢語本科三、四年級的課程體系中應增加一門“文化詞匯”課,以加強文化詞匯的教學。在教學上,應結合漢民族文化背景,以類統攝,根據語義場理論,采用多種教學策略,注重實踐性,提高留學生實際應用漢語的能力。”[2]

        開設文化詞匯課無疑強調了文化詞匯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文化詞匯課堂如何進行也將是一個亟需討論的問題。本人認為,文化詞匯課堂應以文化元素為基礎單元,一個學習的文化詞匯課可以分為不同的單元,根據文化詞匯的難度分配課時。

        同樣以“禮”族文化詞匯為例。因為“禮”族文化詞匯數量多而且有一定的深度,可以安排三到四個課時。文化詞匯課上還應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我們在教“禮”族文化詞匯時,可以給留學生展示中國傳統的禮儀,如作揖、抱拳禮等,通過示范引導學生親身參與。文化詞匯課堂的順利開展需要結合多種教學策略。按文化元素分配相應課時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專題策略。

        當然文化詞匯課堂的開設還需要進一步商榷,具體的課堂安排和教學策略還需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工作去深入的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李靜.跨文化視角下的漢語文化詞研究與教學[D].復旦大學,2010.

        [2] 王衍軍.談對外漢語文化詞匯的類聚性及及教學策略[A].華文教學與研究.

        [3] 鄭敏.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本位教學[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9):123-125.

        第3篇:語言教學策略范文

        關鍵詞:英語詞匯教學;現狀;策略

        1.引言

        詞匯是組成語言的最基本材料,是語言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沒有詞匯,就無所謂句子,更無所謂語言。正如語言學家Wilkins所言,“沒有語法,只能傳達很少的信息;沒有詞匯,則什么都無法傳達”[1]。詞匯教學是語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掌握一定量的詞匯是學好語言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講,詞匯量的大小可以表明一個人語言水平的高低。

        2.詞匯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從宏觀角度來看,詞匯教學并非僅涉及單個的詞語,詞匯的教學離不開它的語用意義及其與語境的關系,即重視它在句子、語篇中的組構作用。Laufter認為詞匯的發展不只是一個量的問題,詞匯知識可能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從表面發展至深層。詞匯的發展也不只是熟悉新詞而已,它還包括深化已知詞的知識,詞匯知識的深度和詞匯量有著同等重要性[2]。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沒有足夠的詞匯就不能有效地進行聽、說、讀、寫,無法有效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可見,詞匯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英語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大多數學生積累詞匯的基本方法也許能增加詞匯量,但在詞匯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尤其是詞匯的活用方面,沒有教師的指導,效果并不理想。作為教師,有責任培養學生掌握詞匯運用詞匯的能力,因為詞匯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交際能力。

        3.詞匯教學的現狀

        雖然詞匯教學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但是我國很多學校的詞匯教學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詞匯教學脫離語境。在英語詞匯中,有許多單詞在不同的句子和語境中表達出來的意義不盡相同,正是由于詞匯的多義性,所以講授單詞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語境中,使學生知道什么時候使用這個詞,怎么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孤立地教單詞、孤立地講解,忽視了語篇層次上的整體教學,使學生學習英語的活動變得枯燥、乏味,導致學生不能全面、正確地理解,難以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其次,傳統的詞匯教學流于形式,方法枯燥,效果欠佳。目前大多數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缺乏系統有效的詞匯教學策略。教生詞時仍然遵循傳統的詞匯教授方式-先領讀生詞,然后通過翻譯和造句等方法講解詞義和用法,同時讓學生記筆記,講完后再領讀幾遍,然后利用配套詞匯練習幫助學生鞏固記憶,最后通過默寫進行單元詞匯檢測。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對詞匯的理解脫離了課文所提供的語境。顯然這種簡單的詞匯處理方法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造成了學生對單詞學習的厭倦情緒。即使在老師講解之后,學生依然對課文的生詞詞義和用法含糊不清。

        再次,對學生詞匯學習的策略缺乏科學、系統的指導。英語教學和其他學科的教學一樣,是教與學的有機整體,是教學相長的有力體現。事實證明,由于缺乏科學的、有效的詞匯學習策略,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學習和鞏固詞匯,使得學生記憶詞匯帶有盲目性和隨意性。很多學生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詞匯,卻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從而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困難,影響了學生對詞匯的識記、理解與運用。因此,讓學生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詞匯學習方法和策略非常有必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對學生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4.國內外詞匯教學策略研究現狀

        針對這些現象,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詞匯教學的策略做了研究。Laufer于1990年提出,學習者的詞匯學習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即直接詞匯教學和附帶學習。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學習個人可操縱的因素對學習的影響,不少西方學者主張加上獨立發展策略這個途徑。Oxford和Scarcella(1994)指出,教師應該教給學生明確的詞匯策略,培養他們有意識地使用和優化詞匯策略來擴大外語詞匯量[5]。NorbertSchmitt在《語言教學中的詞匯》一書中介紹了詞匯教學的若干策略,包括社會策略、決定策略等[6]。雖然在外語教學領域,對于詞匯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是隨著外語學習人數的空前大增,而外語詞匯學習又成了很大部分學習者繼續深入學習的主要障礙這一實際情況的出現,現在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重視詞匯教學策略的研究。我國學者王篤勤在《英語教學策略論》對詞匯教學策略的內涵和外延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探究,提出了系統的詞匯教學策略觀,介紹了“課堂組織”、“課堂評估”、“學習激勵”及“策略培養”等宏觀教學原則和微觀實施措施[7]。駱永聰在其論文《中學英語詞匯教與學的策略探討》中指出,高中學生缺乏有效的詞匯學習策略,他們所使用的策略較為單一,偏于死記硬背。因此主張教給學生語言學家推崇的許多記憶手段和學習策略,并教會他們如何使用這些策略,而對教師的教學策略相對忽略[8]。

        5.英語詞匯教學的策略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C.E埃克斯利說:"教英語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引起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那種方法"[9]。所以正確的詞匯學習方法和策略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確的詞匯學習方法和策略才能使學生在長期的詞匯學習中獨立于教師,自己有效地學習詞匯;也才能是他們在任何時候都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本人就現階段英語詞匯教學策略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1)語境策略

        語境就是上下文,即詞匯或語篇的前后關系。語境影響著詞義的理解,詞義表達依賴語境。詞匯與語境之間是相互關聯的。詞匯總是存在于一定的語境中,不同的語境表達的詞匯的意義也不同。詞匯意義通過具體的語境表達和確定,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意識到英語詞匯不僅僅只有一個意思,一詞同義、多義甚至反義的現象非常普遍。一個詞的意義總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和其他的詞相結合而產生,沒有語境就很難確定詞匯的意義。正如張維友先生所言:“脫離了語境,就無法確定說話者所要表達的詞匯的含義。”[10]

        (2)構詞法策略

        英語最常見的構詞方法有派生法、轉化法、合成法、縮略法、變音法、詞綴法等。利用構詞法進行分析講解,歸納總結,找出單詞內部、單詞與單詞之間的聯系,能夠幫助學生產生聯想記憶,使他們溫故而知新地鞏固、擴大詞匯量[11]。詞根、前綴、后綴是構成單詞的三個元素,是擴大詞匯量的三把鑰匙,在教學中都是應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如前綴只改變詞的意義,但并不改變詞類;后綴不僅改變詞的意義,而且使詞由一種詞類轉變為另一種詞類等[12]。一旦引導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聯想策略

        聯想思維是通過表象之間的聯系,即其中的一些表象一旦在意識中出現,便引起另一些表象而展開的思維方式。在詞匯教學中有效地利用聯想策略,可以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記憶,提高詞匯學習的能力。聯想法具體包括生活聯想、音形義聯想、構詞法聯想、釋義辨析聯想、搭配聯想、類屬聯想、情景聯想、想象聯想等。[13]

        (4)近義詞策略

        同義詞(synonym)是指同一語言中意義相近或相同的詞。英語中有大量的同義詞或近義詞。學生在學習中對同義詞常會感到似是而非,因而往往誤用、錯用同義詞或近義詞。同義詞反映一種語言的創造性和特征,使語言變得豐富多彩。但是英、漢兩種語言很少有完全準確的對應詞。同義、近義辨析教學法能明確詞在使用時的細微差別,對于詞在語境中的運用很有意義。

        (5)詞塊策略

        詞匯法(lexical approach)認為,詞匯是許許多多詞塊(chunk)的集合,它們分布在一個具有生命力的連續體(Spectrum of Generative Power)上,這個連續體描述的是詞匯創造新活話語的能力。語言板塊理論說明了詞項搭配在詞匯教學中的重要性[14]。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把短語板塊當成詞匯的最小單位來教和學,解決我們在傳統的詞匯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加強學生對詞匯含義的準確理解,避免語言搭配不當,并能準確理解與應用同義、近義詞,加強對詞匯短語的記憶,有利于語言的準確輸出,為靈活應用語言創造條件[15]。

        (6)字典策略

        字典是重要的學習英語的工具,在英語詞匯習得過程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使用字典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選用合適的字典。目前中學生常用的字典有英漢字典和英英字典兩種。學習字典是更理想的字典,是語言學家專門設計給把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習的人士使用的。

        正確使用字典。一方面要培養使用字典的習慣,這樣有助于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學習語言,對詞匯習得有很大的益處。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要濫用字典,否則會使學習者產生“字典依賴”。

        (7)下義詞策略

        上下義關系是指在一對有包含關系的詞中,一個上義詞(super一ordinate)與一個下義詞((hyponym)聚合在一起,或在一組有包含關系的詞中,一個上義詞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下義詞聚合在一起,其中表示一般概念詞的詞義包在表示個別概念詞的詞義中。

        6.結論

        詞匯教學是一件復雜且需要技巧的過程,也是一直在探討的問題。我們應該深入思考詞匯教學過程中的各個因素,培養學生詞匯學習策略,精心設計課堂詞匯教學。在科學的教學策略的指導下,把詞匯學習從課內逐步向課外延伸,給學生創造更豐富的語言運用環境。同時,我們必須立足于時代的發展和變化,根據學生的不同心理和特點,不斷創新,力求探索出更好的新穎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們真正學有所得。(作者單位: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 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駱永聰.中學英語詞匯教與學的策略探討1[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5,(5).

        [4] 續林淺談“二十四字教學法”之單元詞匯集中教學[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第5期,第105-109頁,2006.

        第4篇:語言教學策略范文

        二語習得理論包含多學科研究成果,對大學英語教學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在概說二語習得理論的習得與學得區分說、語言輸入理論、情感過濾假設三大主要假設的基礎上,探討“習得”教學的方法與規律,提高教學內容中英語輸入質量,充分考慮學習者的情感因素等二語習得理論下大學生英語教學策略,從而改善大學英語教學效果。

        關鍵詞:

        二語習得理論;大學英語;語言輸入;情感假設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西方研究較早,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而我國起步相對較晚,始于80年代中期。經過近三十年的研究,二語習得理論各分支已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并與其他學科相互交叉,呈現出一定的跨學科特點。二語習得理論對英語學習實踐有多維指導意義。本文在闡述Krashen二語習得理論的三大主要假設基礎上,對二語習得理論下大學生英語教學策略進行研究。

        一、二語習得理論的三個主要假設

        (一)習得與學得區分說

        StephenD.Krashen認為,語言習得與兒童時期語言習得相似,是一種下意識的學得[1]。語言學習者不需要過分在意語言形式,僅僅關注他們理解的意義或所要表達的意義即可。Krashen指出,語言習得過程是一個下意識的過程。學得與習得存在明顯區別,學得是有意識地學習顯性知識,而習得則是潛意識地學習隱性知識。具體而言,學得是在正式學習場所通過有意識的語言學習規則,如學生閱讀語言語法書籍或通過教師講解,獲得語言顯性知識。通過學得獲得的知識能夠發揮監察作用,即在口語或語言書寫中監察語言是否符合語法規范[2]。Krashen認為,語言學習中,習得更能實現語言輸入與輸出的自動化。這是一種潛意識地對隱性知識的習得,是自然地運用語言。習得對第二語言使用的重要性明顯高于學得。一個人習得語言便能夠進行交際,即使不懂語法知識也不會影響交際。目前,中國不少英語學習者,大多是在學得,而非習得。通過學得掌握語法知識,會閱讀、會做題,但不會運用語言進行良好的交流。他們往往考試得高分,但交流較為困難。這符合Krashen的理論觀點,即學得的知識發揮了監察作用,但對語言使用的作用不如習得。一般而言,發揮學得的監察作用應滿足三大條件,分別是掌握語法規則、擁有足夠時間、集中注意力在語言形式上。

        (二)語言輸入理論

        Krashen認為,對語言輸入的理解是人習得語言的基本途徑,且人類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可理解語言輸入是必要條件[3]。可理解性輸入是向語言學習者提供難度略高于其目前語言水平的語言學習材料。Krashen認為,語言教學應稍高于學習者目前的語言水平,才能對學習者的語言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他將語言學習者目前的語言水平定義為“i”,其下一階段可以定義為“i+1”。在對學習者進行語言輸入時,應稍高于語言學習者目前的水平,即“i+1”,但不可過度超過學習者現有水平。因此,英語教師應盡可能進行較多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

        (三)情感過濾假設

        二語習得理論認為,語言習得與學生心理、情感狀況等均有密切聯系[4]。語言從教師輸出到學生輸入,中間會受學生情感狀況、心理等影響,使學生無法完全吸收。情感過濾假設即通過情感因素組織學習者吸收語言,是英語學習中教師應側重導入的。發揮情感因素對外語學習具有重要作用。當學習目標明確、自信心強、焦慮感適度時,學生的情感過濾便變弱。反之,情感過濾則變強。當情感過濾過強時,語言學習就會受到阻礙。我國新課程改革要求英語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符合二語習得理論的要求。二語習得理論下,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體。學習過程是創造的過程,學習者通過鍛煉與交流,漸漸消除消極情緒,逐步提高學習熱情,從而樹立語言學習自信,鍛煉能力,提升語言水平。二語習得理論下,要擴大學生鍛煉范圍,在合作學習中,提升學生獲得語言學習技巧的能力,增強詞匯、語法、語音學習。

        二、二語習得理論下大學生教學策略研究

        依據Krashen二語習得理論假設,相對學得而言,習得對語言學習更為重要。通過提供語言輸入,降低心理障礙,可以有效提升學習者語言水平。鑒于此,為更好地提升英語教學質量,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營造“習得”的真實語言與學習環境

        英語教學中,真實環境有助于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理想的英語課堂應為學生提供外語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自由地在目的語語境中進行語言學習和有意義的交際,在參與任務與完成任務中有效提升語言交際能力。“習得”環境下,學生不僅能掌握單詞和句子的含義及語法規則,還可掌握該語言形式的使用情景。因此,要積極營造“習得”環境。

        1.運用多媒體、網絡等輔助手段營造雙語環境

        高校將多媒體資源、網絡資源引入大學英語課堂,發揮其輔助作用,給學生一種集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感觀效應于一體的語言環境。特別是以網絡為載體的新媒體、“慕課”等,均是營造學生英語“習得”環境的利器。

        2.通過校園文化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

        高校應組織學生收聽英語FM,觀看影視節目,定期組織各類形式的英語活動,如文化節、演講比賽、文藝演出、辯論賽等[5]。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潛移默化中有效提升學生英語應用水平和表達能力,以提高學生英語輸出數量和質量。

        (二)教學內容要不斷提高英語輸入質量

        為提升英語輸入質量,應對教學內容進行精銳化、集約化處理,結合不同學科和專業進行歸納總結,實現語言輸入的多元化、形象化和個性化,保證學習者可以得到大量高質量的英語輸入和輸出。Krashen二語習得理論下,語言輸入質量直接關系到語言學習質量[6]。針對第二語言的可理解性輸入,應把握英語特點及其文化特征。在輸入可理解性語言時,教師應要求學生有意運用語言進行交流或交際,強化學生間的對話與交流,但不可脫離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在英語教學內容中輸入英語時,教師應從學習者目前語言水平“i”出發,通過給予學習者適當高于其目前語言水平的語言輸入“i+1”,幫助學習者提升語言水平至“i+1”。此外,除學習課堂知識外,學生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強化與他人的英語交流。

        (三)教學互動中充分考慮學習者的情感因素

        Krashen二語習得理論關注學習者的情感因素,而進行情感過濾假設對大學英語教學開展具有重大啟發。情感因素包括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自信心以及焦慮等。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情感因素,通過注重學生興趣和學習動機,樹立學生自信心,使學生在學習中突破情感屏障,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不斷提高學習成效。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使之樂于置身學習環節,敢于直面挫折和艱難,突破自身學習上存在的不足,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

        三、結語

        Krashen二語習得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教師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二語習得意識,使學生體會二語習得理論的內涵,提升學生語言學習能力。同時,教師將二語習得理論引入英語教學課堂,幫助學習者習得語言知識,也能使自身在教學實踐中獲得靈感,總結經驗,優化英語教學課堂、教學方法,實現因材施教。

        作者:李曉艷 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敏.二語習得理論視角下大學生英語口語教學策略[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S1):234-235.

        [2]張麗萍.從Krashen二語習得理論看大學英語教學策略[J].英語廣場,2015,(8):121-122.

        [3]李麗.基于二語習得理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策略[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4,(4):123-127.

        [4]蔣蘇琴.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和多媒體輔助英語聽力教學——一項基于大學英語教改模式的實證研究[J].外語學刊,2010,(3):140-143.

        第5篇:語言教學策略范文

        【關鍵詞】小學英語 言語內化 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凸顯了言語技能——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的重要性,強調語言知識的呈現和學習都應從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的角度出發并為其服務。二語習得領域的語言學家Rod Ellis也認為:“學習知識,形成相應的技能,這才是真正習得的發生。”內化,即形成新的認知結構正是習得發生的紐帶,它使言語技能在與語言知識的螺旋式互動中得以不斷地增長。

        一、呈現邏輯性的材料

        1.“支架”的呈現。

        所謂“支架”,就是聯系已學的相關知識,為新知識的出現做好鋪墊。這是知識得以內化的基礎。如:

        在教單詞first,second,third,...和相關的句型When’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 on the...時,我用已學過的句子What day is it today?It’s...導入,然后說出The date is...,進而引出句型When’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 on the...,然后引導學生加入已學過的語句進行語段練習。例如,A: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B:Sure.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搭支架能幫助學生更快地找到儲存新知識的鏈條,使內化更快地發生。

        2.“語塊”的呈現。

        通過提供給學習者現成的塊狀語(“語塊”),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吸收,因為這些塊狀語可以作為不需要分析的整體被記憶。

        (1)以豐厚的語言背景呈現單詞

        教usually時,我出示了一個小對話:What does he usually do on ...?He usually ... What does your mother usually do ...?She usually ...再如,教welcome時融入句子Welcome to my home中。

        這樣,學生就會以句為單位記住單詞,便于他們內化時拆分和再匹配。

        (2)以句型的形式呈現句子

        T:Which ... do you like best?

        S:I like ...

        T:Why?

        S:Because ...

        學生可匹配為:

        A:Which season/skirt do you like best?

        B:I like spring/the red one.

        A:Why?

        B:Because it’s warm/beautiful.

        二、擴展學生的認知策略

        課標提出:“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策略,并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外語學習的成功內化,在于學生用自己獨特的理解和產出語言的策略去習得外語。

        1.在教法中演繹學習策略。

        教師在教授新的言語內容時,應當把教法和學法融為一體,啟發、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認知結構去幫助自己理解掌握新授的內容。如:

        在教讀bird前,先復習girl,skirt,T-shirt,通過觀察和比較,讓學生試讀新單詞。再如,教會學生運用聯想進行記憶,如教Sunday前出示sun和day。

        通過以上方法,學生不但內化了新的言語內容,而且領悟了“聯想”這一學習策略的重要性和意義。

        2.在互動中滲入學習策略。

        在與學生進行言語互動時,可教給學生交際策略。如:

        T:I often go swimming(邊做動作).How about you?

        S: ...

        T:Oh,I have got a stomachache(邊做動作).Can you get a chair for me?

        S: ...

        教師運用肢體語言來幫助學生進行理解,讓學生明白了肢體語言作為輔助工具在言語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設計交際輸出的過程

        1.鋪陳材料背景。

        (1)以意義為線索

        意義教學就是教師把輸入的新知嵌入在學生已經習得的知識或情境中。如:

        T:What animal/colour/fruit/food do you like?(聯系已學句型)

        S:I like dog/...

        T:(教師出示課程表)I like Art. What subject do you like?(引出新單詞subject和句子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S:I like English/...

        T:You have seven subjects today. They are Chinese,English,Science...(以今天的課程為情境,繼續以在學的句型You have...They are...為線索,教授新單詞English,science,...)

        教師把新授內容嵌入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中,擴展了學生相關的知識結構。

        (2)以內容為中心

        以內容為中心的教學就是把語言和主題材料的學習相互結合,它能有效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如筆者教學5B Hobbies Part C的片段。

        A:Do you have any hobbies?

        B:Yes,I do. I like ...

        A:Does he/she like ... too?

        B:Yes/No.

        在師生問答后,我讓學生采訪并完成下表。為了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于意義上,鼓勵他們大膽表達,我允許他們對不會的詞運用求助策略。

        這時,學生認真地互相詢問,有效地內化了所學的句型,讓語言真正成為了交流的工具。

        2.設計話輪轉換的方式。

        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交際。通過交際,學生能習得言語的內容和方式,形成交際策略并在交際互動中內化為言語能力。

        (1)以學生為中心

        在教學中教師要理解、尊重學生。當需要得到滿足,學生才會產生學習的需要。如在教學后,設計任務:自選朋友和旅游路線,在目標語外可任意添加內容。

        A:The...is coming. I would like to go...How about you?

        B:I ’d like to go ... I would go by ... And you?

        A:I’d go to Beijing by ....

        有的學生添加了后續的活動:Telephone me please./Tell me the delicious food in ...

        這樣,讓學生自主地選擇交流對象、內容和方式,尊重學生的需要,促使他們愿意進行言語交際。

        (2)以效度為基點

        教學中應多做言語練習,在每一項新知輸入后就跟進相應的言語練習及運用,從復用到活用,從單一到整合,要由易到難,層層擴展,同時注意練習的效果。如:

        單詞:apple,pear,banana,noodle,vegetable,...(接龍操練)。

        句型:Can I help you?I’d like some...(Pair work,小組交流)。

        拓展句型:How many kilos?Anything else?(情境對話,練習活用)。

        只有進行足夠的言語練習和運用才能達到言語內化,形成言語技能。復用和活用是達成目標的必要條件。

        總之,必須經過內化才能實現英語言語技能與語言知識的互動生成。教育家杜威說:“教學要深入到學習更深層的意義——深入到表層以下,發現事物的聯系。”言語內化正是深入到言語學習的本質中去。根據言語內化的過程設計教學,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言語技能,達成新的課改目標: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改變過去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實現學生言語技能與語言知識的雙贏。這,正是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Ellis R.第二語言習得[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Brown H D.根據原理教學:交互式語言教學[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10.

        [3]桂詩春.什么是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4]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第6篇:語言教學策略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教學現狀;教學策略

        一、跨文化交際

        國內外專家學者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步入一個新的局面。跨文化交際的理論也被引入到外語教學中,在2007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了跨文化交際的內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也開始受到外語界的關注,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演變成了外語教學的目標。

        二、高校二外日語的教學現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當今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也在往多樣型,復合型方向發展,在掌握某一種外語的基礎上具有第二外語能力的人才越來越收到青睞。在大多數高校的外語教學中,經常把英語作為第一外語。由于中日兩國在地理、文化等方面獨特的優勢,在高校外語專業二外語種的選擇上,日語常年居于首位。另外日本的時尚潮流,動漫等也很受年輕人的歡迎。因此,日語受眾廣,學習人數較多。雖然大多數高校把日語作為第二外語進行外語教學,但是由于受到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影響及限制,二外日語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需解決。

        1.課程設置不合理

        日語作為外語專業學生的第二外語,在課程設置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與專業日語不同,二外日語每周的課時量不會超過四節,本科學校大都開設兩年,而專科學校的教學只有一年時間。在這短短一年或者兩年的時間里,很難學好日語。這就導致了很多學生只是應付學習,學習積極性不高。同時,針對本科和專科學校的日語教材較單一,數十年來多數高校使用的都是≤標準日本語≥這本教材,內容較為陳舊,在日常的生活中,使用頻率較小。

        2.教學方法過于陳舊

        日語語言體系比較復雜,知識量很大。但是,在高校中,日語作為二外,學時相對較少,在這么少的課時基礎上完成這么重的課程任務其實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很多教師往往追求教學進度,而忽視了教學內容。同時受結構主義和應試教育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基本上以講授為主,過于注重語法、單詞和句型的教學,而忽視了對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及文化知識的導入。導致學生只是死記硬背了一些語言知識,卻不具有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在有限的時間里,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互動性少,有時教師直接把PPT打開從頭講到尾,課堂氣氛比較嚴肅,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跨文化交際視角下高校二外日語的教學策略

        1.調整課程設置

        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進度計劃表時要明確提出二外日語的教學目的和考核標準,適當的提高課時量,增加課程種類,比如開設基礎日語之外再開設一門日語會話或者日本文化這重課堂互動性強的課程。同時要更新教材內容,本科和專科的二外教材要區分開,現在不管本科還是專科大多數都在用≤標準日本語≥這本教材,但筆者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認為像≤大家的日本語≥這本教材更適合專科學生。

        2.多媒體和網絡資源的廣泛運用

        現今的大多數高校中,多媒體資源已經基本覆蓋校園。以往的過于陳舊的講授式教學已經不適合當今的教學。所以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已經成為當下的趨勢之一。日語的語言系統比較復雜,把復雜的日語體系通過簡單、直白的圖形形式展現給學生,能夠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另外,通過微信這個平臺,師生建立交流群,把課堂延伸到課下,在交流平臺可以鏈接平時課堂上沒講到的知識內容,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3.在教學過程中導入日本文化知識

        文化和語言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表達方式,外語教學不僅要重視語言教學,還要重視文化教學。比如,我們在日語入門學習五十音圖時,如果把日語的假名和漢字的淵源進行講解的話不但可以增強假名的辨識度還有利于學生的記憶。另外,學習日語的句型的時候,先把日本人這個民族的交流習慣,比如敬語的表達方式,雙方的關系判斷,習慣含糊表達這些點進行講解的話,會更有利于學生對句型學習的理解。

        4.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要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上能夠進行文化的雙向導入,才能幫助學生在學習異民族文化時客觀有效的看待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因為二外日語學習者不是專業學生,語言水平較低,對教師的文化素養就有更高的要求,作為教師更要做好教學設計。

        參考文獻:

        [1]陳俊森等.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2]陳巖.談日語教學的文化導入[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4).

        [3]杜勤.日本語言文化結構的心理分析[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1(3).

        [4]芳賀綏.日本人の表現心理[M].東京:中公業書.1993:58.

        [5]傅美蓮.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日語教學模式探索[J].吉林教育學院學報,2009(3).

        [6]紀玉華.從重復和記憶的關系看“三文治故事教學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8).

        [7]林范武.探究日語專業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4).

        [8]毛樹羅.跨文化交際視角下日語文化教學策略探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7).

        [9]日鉄ヒューマンデベロブメント.日本:姿と心[M].東京:學生社,1999:343.

        [10]王秀文.日本語言.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第7篇:語言教學策略范文

        關鍵詞:禁忌語;語言教學;文化差異;成人教育

        一、引言

        21世紀是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世紀,順應這一時代潮流,語言教學中關于跨文化教學引起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Damen(1987)將有關的文化教學稱作語言教學的“第五個維面”(TheFirthDimension),與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眾人的目光關注的更多是全日制在校學生的語言教學,探討成人教育中有關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部分的卻甚少。其實具有母語基礎的成人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最易出現負遷移,由于文化的原因而張冠李戴、弄巧成拙更是常有的現象。因此,本文從最具文化特色的禁忌語人手,探討了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輸人模式與策略,以期為成人語言學習者的語言教學與運用拓寬視野,提供參照。

        二、關于禁忌語教學

        “禁忌”英譯為“Taboo”(塔布)。“Taboo”源于湯加語,是18世紀英國航海家庫克到湯加后發現的一種社會現象。陳原在(社會語言學)中指出:“塔布”現象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許隨便使用;一方面是受鄙視的賤物不許隨便使用。禁忌表現在語言上,就出現了禁忌語。禁忌語,顧名思義,是指那些說出來會令對方在情感上產生不快或不能接受的詞語。研究表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由于科學文化不發達,人們無法有效解釋遇到的某些客觀事物、自然現象,從而產生一種敬畏和恐懼心理,便不敢直接提及這些事物和現象,因此產生了禁忌和禁忌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有些客觀事物、自然現象雖然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但又出現了新的禁忌和禁忌語,例如生老病死的忌諱、個人隱私的忌諱等,甚至一些與不吉事物諧音的詞語也要忌諱。可見,誘發禁忌語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會習俗、文化傳統、倫理道德、宗教禮儀、心理聯想、個人修養以及生活經歷等都會起到一定作用。楊平(1996)指出,在跨文化交際中,有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就是人們能否沖破各自文化的樊籬和約束,去領略、認可或者接受其他文化眾多并且隱蔽的特性。禁忌語就是語言中的一個不易被察覺的隱蔽的特性。在語言交際中,特別是在跨文化語言交際中,由于不同文化中被視為禁忌語的詞語不一樣,如果不了解這些禁忌語,不能人鄉隨俗,那么可能會出現不好的結果,甚至有時說話人本想實行禮貌原則卻可能適得其反。何自然、冉永平(2002)指出,在與外國人接觸中,本族語者一般能容忍語音或語法錯誤,而違反交際原則常常被認為有失禮貌。由此可見,語言教學包括成人教育中的語言教學中的禁忌語教學,對于避免在交際中出現語用失誤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禁忌語教學模式的原則

        禁忌語教學模式的設計,應該從教學目標出發,以語言輸入假設(1nput Hypothesis)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Humanism)為依據,遵循以下原則:

        語言環境真實體現原則:Whorf(1958)認為,人的行為方式受社會規定的制約,而語言則集中地體現了社會語境的作用。由于禁忌語與社會文化緊密相關,而成人語言學習者又無法身臨目的語的社會文化背景,語言教學時應利用真實的語言材料,創設盡量真實的語言文化氛圍,使成人語言學習者身臨其境地感知禁忌語,接受或融人目的語文化背景。這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有效調控。現代化教學環境的信息技術,具有一種超文本(Hypertext)功能,它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一種信息傳遞和信息源的有機結合體,而且可以立即反饋。它能有效地激發成人語言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使成人語言學習者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對于充分體現成人語言學習者的學習主體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信息適度輸入原則:Kramsch(1999)認為,外語學習既是進入目的語文化的一種社會化過程,又是利用目的語表達自己的語言習得過程。學習者的能動性傾向于在適度的情感過濾中,被可理解的高于學習者現有知識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lnput)激活。禁忌語的教學就應該有適度的語言文化信息輸入量,讓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使成人語言學習者在愉悅的接受中,最大限度地自然習得禁忌語。

        學習者主體角色定位原則:Maslow(1971)主張以學習者為本,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在禁忌語的教學中,同樣應該如此。應該充分發揮成人語言學習者的潛能,組織各種有效的教學活動。同時還要尊重他們的感受,比如遇到英語中的four―letterwords、漢語中的有關等,教師和成人語言學習者可能會有些尷尬,這時可以通過一些文字資料,或者推薦一些書籍、電影等,讓成人語言學習者更容易接受。

        (二)禁忌語教學策略的設計

        教學策略是為達成教學目標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較靈活的教學行為,它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依據教學的計劃、學習者的身心特點對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一種變通性地應用(林存華2001)。如何有效地設計相應教學策略,對禁忌語教學十分重要。教學實踐證明,禁忌語使用失誤多是源于文化差距,背景知識匱乏,母語文化負遷移等。因此,本文設計了文化輸入策略作為禁忌語教學的主要策略,以提高教學效果,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1.電子信息呈現策略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之首,因此,利用現代化教學設施來創設禁忌語使用的情境是禁忌語教學中的首要策略。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絡、校園網和因特網(Internet)等。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當它與教學整合后,就體現出前所未有的優勢。這種信息技術可以通過人機交互方式同時處理、編輯、存儲和呈現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信息,它把文本、圖形、動畫、圖像、視頻等多種信息進行統一的數字化處理和綜合管理,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使信息呈現多種形式:靜態的、動態的;分散的、合成的;視覺的、聽覺的等等,提供的信息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有利于創造真實的語言文化背景。教師可以根據禁忌語教學的實際需要,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軟件),將聲音、圖像、音頻等多種信息加人演示中,設計制作文化背景課件,呈現相關文化知識,從而了解不同語言的文化內涵,探索不同民族禁忌語的異同。還可以通過電子布告欄設置禁忌語辨析論壇,指導成人語言學習者正確理解和運用。另外,可以從網上下載有關禁忌語的文化背景資料,將其刻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錄為光盤,以文化旁白的形式插入到有關教學中去。這樣多角度多渠道地進行教學中的文化輸入,可以使成人語言學習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禁忌語學習的文化氛圍,避免母語的文化負遷移,以提高學習效果。

        2.禁忌語文化心理認同策略

        禁忌語的產生是與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價值觀念、社會習俗、倫理道德等密切相關,因此,通過這一策略的實施,使成人語言學習者認同不同民族的禁忌語文化,避免因文化心理差異而產生的語用失誤。在文化價值觀念方面,不同民族的差異非常突出,例如對于隱私話題的談論,中西雙方迥然不同,中國注重群體文化,為了營造與他人的和諧關系,中國人傾向于關心尊重他人,把他人放在第一位。因此,見面時會問一些身體、家庭等在西方人看來是禁忌的問題,這是出于對他人的關心,在中國人看來是非常得體的。西方注重個體文化,他們把個體利益放在第一位,注重個性的發展,因而個人的隱私也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文化心理上中國是強調親密無間,西方是強調關心有度,換而言之,不得打探或者涉及個人隱私問題。而國際交往中就有五不問之說:第一不問收入問題,第二不問年紀大小,第三不問婚姻家庭,第四不問健康狀態,第五不問個人經歷。在禁忌語的學習過程中,就可以虛擬禁忌語文化實景,創設禁忌語交際文化氛圍,使成人語言學習者在母語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感知、理解、認同不同民族的禁忌語文化。具體說來,可以通過個案分析、文學片段賞析等形式對不同民族在語詞禁忌和話題禁忌進行解析,理解、掌握不同民族的“禁”與“忌”,形成一定心理認同趨勢,以便正確闡釋禁忌語的文化內涵,感悟文化差異。

        3.禁忌語文化探究策略

        這一策略旨在引導成人語言學習者對禁忌語中的文化內涵、背景知識等文化現象進行探討,以解決運用中的相關文化問題。探究形式可以采取教師與成人語言學習者雙方進行探究,也可以是成人語言學習者之間的探究。實施這一策略時,教師起一個指導作用。也就是說,既強調成人語言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禁忌語文化探究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與灌輸者。成人語言學習者是禁忌語文化探究的主體、是主動建構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教師可以將成人語言學習者分為不同課題小組,布置與禁忌語教學內容有關的專題,例如人名禁忌、隱私禁忌等,讓成人語言學習者在探究過程中感受文化,加深對禁忌語文化背景的理解。教師也可以根據有關內容,指導成人語言學習者通過口語練習、書面評介、對話片斷、實景模擬等形式分享探究成果。例如談到隱私禁忌,教師可有目的地先介紹西方隱私禁忌的知識,然后布置有關場景,引導成人語言學習者進行小品似的對話練習,也可以與中國人的有關禁忌進行對比探究。這樣通過分析真實語料,從會話原則的角度探究中國人和西方人的不同禁忌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具體體現,有助于成人語言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有效地避免文化的負遷移現象。

        三、結語

        由于禁忌語在不同民族中有著迥然差異,所以語言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常常會出現文化障礙和交際誤區,而文化審視下的禁忌語教學就顯得非常重要。本文從強調語言與文化角度的關系,遵循以學習者為本的原則,進行了禁忌語教學模式原則與策略的探討,以其擴大教學思路,更好地促進語言教學,更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第8篇:語言教學策略范文

        一、認知、模仿階段

        語言是按層次結構組織起來的,其基本單位是詞匯和句型。初一階段,由于學生掌握的英語單詞非常有限,英語句型也比較單一,這時學生所掌握的英語語言知識仍是淺表性的,并未完全內化為學生頭腦中的語言結構。因此,對學生的書面表達的基本要求是以仿寫為主,即從仿寫句子人手再到仿寫短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采取的教學策略主要有以下三點。

        1.重視借助教材中的仿寫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語言知識和句型結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根據課本中涉及的話題設置情景,讓學生有意識地用一些常用句子和固定句型進行對話訓練。例如:“Go for it”教材七年級上冊Unit6 Section B 3a,要求學生學習“Runner eatswell!”,然后在3b中要求學生寫一段話,談談湯姆早餐、中餐和晚餐喜歡吃什么,通過練習,逐漸形成、發展和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思維能力。

        2.指導學生用心去記憶大量精美典型的句型,增加語感。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背誦不僅是語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時也是學生進行語言儲備的重要方法,通過背誦,學生可以把大量的教學內容熟記于胸,在需要提取這些內容時,可隨時脫口而出、隨筆而寫。不僅如此,通過背誦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學生在書寫中的錯誤,盡量排除母語對學生在寫作時的負面干擾,也對學生在記憶力的訓練和增強方面有很大幫助。大量的教學實例表明,那些背誦句型和課文比較好的學生與不花時間背誦課文的學生相比較,無論在口語表達還是書面表達方面的錯誤都要少得多。

        3.加強閱讀訓練。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跟母語學習一樣,很多學生都感到書面表達很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用以寫作的語言材料。而要獲得豐富的語言材料,閱讀是極其重要的途徑。閱讀為寫作提供語言、內容和范例。只有重視閱讀,大量、廣泛地閱讀,在閱讀能力提高的基礎上,書面表達能力才能有所發展和提高。因此,教師應該特別重視加強課內外的閱讀訓練,讓學生從閱讀中吸取英語語言的素材和模式,通過閱讀積蓄詞組、短語,儲存句型、習慣用法等語言材料,學習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寫作技巧,改版后的“Go for it”教材也增加了不少的閱讀篇目,其目的就是加強學生的閱讀訓練,也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英語書面表達能力。

        二、語言體系建構階段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孩子天生好奇,并不斷努力地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這種好奇心激發孩子在大腦中積極地構建周邊環境的圖式。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獲得了更多語言能力和記憶能力,這樣他們關于這個世界的心理圖式就會變得更精確、更抽象。初二年級的學生正是處于努力建構英語語言圖式的階段,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多和學習難度的加大,他們要掌握和了解大量的英語單詞、拼讀規則、句法結構、語法規則等。他們在構建英語語言認知體系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學習中文的已有經驗和中文的語法知識等來學習英語,所以中文母語的語言認知體系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然而,中文和英語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存在著太多的差異,兩者不時產生很多矛盾,致使學生在學習和寫作過程中出現較多的錯誤,例如把“There are twenty girls in our class”寫成“Our class has twenty girls”等。也正是這種矛盾不斷激勵學生糾正錯誤、取得進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學生頭腦中的英語語言建構還非常的不穩定、不完善,對中文母語還有較強的依賴性。作為老師,應該盡量要求學生背誦一些經典的文章或段落,這樣的文章和段落在“Go forit”教材中比比皆是,為學生所學習的英語語言知識找到足夠的支撐點。這樣的支撐點越多,學生頭腦中的英語語言建構就越牢固。同時,在寫作訓練時,可以先要求學生對一些文章進行縮寫,即讓他們有范本可循,也培養了學生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和遣詞造句、連句成篇的書面表達的寫作能力;然后,再逐漸要求他們對所學課文進行擴寫、仿寫、改寫、續寫等,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只有這樣,學生頭腦中英語語言建構才能得到實質性的鞏固,書面表達能力也才能有逐步的提高。

        三、語言建構體系的補充、調整階段

        第9篇:語言教學策略范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聾啞;低年級;策略

        聾啞生由于生理上的特殊原因,手勢是他們主要的交流工具,這種原因使他們在學習的時候與其他人存在著一些差異。他們在學習語文的時候,雖然花費大量的時間,但是效果不是很好。面對這樣的情況,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采取什么教學策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已經成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因此,低年級聾啞語文教學也就成為了一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近年來,我國社會各界普遍關注聾啞人的教育問題,大家對于聾啞語文教學也提出了不少的建議,希望能夠改善目前的聾啞語文教學現狀,從而提高聾啞語文教學效果。下面,我們首先對聾啞語文學習現狀進行簡單的了解,從而更好地改進聾啞語文教學。

        一、低年級聾啞語文教學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聾啞語文教學也在不斷地改進。但是,就目前的形勢來看,低年級聾啞語文教學工作中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第一,語文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語能力教育。在很多聾啞學校,語文教學的教學要求過高,講授的課文內容過于高深,只是為講課文而講課文,不重視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培養。聾啞生學習語文的首要任務就是為了交際,但是,教師在課堂中不重視學生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這使語文教學工作脫離了實際需要,與教學目標相悖。第二,課堂教學模式單一、落后,不能滿足教學工作的實際需要。在很多聾啞學校的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仍然采用落后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單一。比如,對于聾啞生,很多教師仍然只采取傳統的傳授式,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然后死記硬背。這種教學方法不適合聾啞學生,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低年級聾啞語文教學對策。

        (一)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由于受生理因素的影響,很多聾啞生都比較自閉,甚至有一種自卑感。針對他們的這些性格特征,語文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首先要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的課堂教學中來。一方面,教師在生活中要更多地關注這些學生,走近他們,和他們做朋友,師生之間建立一種良好的關系,這樣有助于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另一方面,在具體的語文教學課堂活動中,教師要對學生要有耐心,對他們多鼓勵,從而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也能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運用情感因素進行教學。

        在聾啞語文教學活動中,運用情感因素進行教學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法。聾啞生由于特殊的生理原因,語言表達能力和聽力能力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生理方面的影響使他們在語言表達、語言理解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難。鑒于這些特殊原因,在低年級聾啞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聾啞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情感體驗,充分發揮課文本身的情感因素來進行教學,使學生個人的情感和課文中人物的感情產生共鳴,讓學生在情感共鳴的過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受到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比如,在講解《》、《燈光》等課文時,讓學生深深地融入到課文之中,感受到課文中人物的情感,從而感情產生共鳴,為之動容。

        (三)采用直觀教學方法。

        聾啞生特殊的生理因素決定了他們學習的途徑。對于聾啞生來說,視覺是他們學習的主要途徑,他們主要通過視覺接受信息來進行知識的學習。從學生的這個實際出發,教師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可以采用一些直觀的教學方法。比如,在聾啞生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實物展示、圖片展示或者多媒體等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讓學生對這些直觀形象的畫面進行觀察和思考,然后教師再進行語言教學。這種直觀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聾啞學生學習起來更加容易,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比如,語文教師在講解《四季》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通過幻燈片等多媒體教學手段把春、夏、秋、冬等四個季節的圖片展示出來,讓學生通過四季的不同圖片來想象和感受四季,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四)情景演示教學法。

        正如上文所說,聾啞生學習的主要途徑就是通過視覺觀察。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情景演示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比如,“超市購物”的交際練習。首先,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超市購物”的全過程,讓學生對購物過程有一個整體的了解。然后,經過多次的觀看,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超市購物”過程的情景進行模仿和演示。學生可以分角色扮演顧客、收銀員等,從推著小推車選區自己喜歡的商品開始,一直到付款等一系列動作。在這個演示的過程中,讓學生完成有關“超市購物”的交際練習,掌握這方面的交際知識和交際能力等。

        三、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各界越來越關注聾啞學生的教育工作。但是,聾啞學生特殊的生理因素,使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從而也使聾啞語文教學工作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和挑戰。在低年級聾啞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取一些適當的教學方法,比如,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運用情感因素進行教學、采用直觀教學方法和情景演示教學法等,通過這些教學策略來提高教學效果,促進聾啞學生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李盼.關于聾啞學校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教師).2010(04):25-26.

        [2]謝綴飛.基于“快樂式”的聾啞學生語文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09(S2):11-1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欧美亚洲一中文字暮精品 |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青青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在线 | 亚洲美女激情在线播放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