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推進新型工業化實施意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今年,我縣民營經濟繼續保持穩健發展態勢,呈現出了加快發展、轉型發展的良好勢頭。
個私經濟發展方面:預計今年,新增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873戶,其中新增個體工商戶731戶,同比增長6.21%,其中,新增私營企業142戶,同比增長22.71%;個私經濟注冊資本快速擴張,預計今年新增45647.6萬元,其中新增私營企業注冊資金7182萬元,實現稅收5613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21%;民營企業上規模方面:今年遴選了11家規下民營工業企業進行重點培育,經國家統計部門核準,目前已有3家企業進入規模企業統計籠子。
二、中小企業成長工程
(一)新進規模企業3家,即:。
(二)實施成長工程具體工作情況。
1、全面調查、摸清家底。對全縣152家注冊資金1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進行了全面調查,摸清企業家底,在摸清企業家底的基礎上篩選出有市場、有效益、有信譽,且成長性高的11家企業加以培育。
2、明確責任、建立機制。將今年的成長性企業爭取了縣政府重視,寫進了縣出臺的經濟和工業工作意見中,明確了“一家成長企業、一名掛點縣領導、一個牽頭責任單位、一抓入規培育到底”的工作機制。
3、扶持政策。《縣關于加快發展轉型發展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實施意見》文件規定:縣財政每年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工業技改貼息資金、工業企業科技創新基金、戰略性新型產業項目配套扶持資金各100萬元支持工業企業發展,每年確保按10%的比例新增財政預算。
4、獎勵政策。《縣關于加快發展轉型發展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實施意見》文件規定:經認定,首次列為規模以上企業的,在當年一次性獎勵1萬元。
5、6月份,我局組織專家學者深入成長性企業開展診斷,把重點放在企業困難和問題的診斷上,并形成專業性、針對性、有效性較強的診斷報告。對診斷出來的問題,分析原因,區別不同情況,開好“處方”,拿出措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6、10月份,分別由民營企業管理局、工信局、統計局牽頭,由縣工業企業入規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組成,對11家企業進行調查摸底,準備申報材料。
今年新增規模企業3家,即:縣華星礦業有限公司、縣振宇礦業有限公司、縣恒盛礦業有限公司。
三、能人創業工程
新增民營企業142家,增長18.82%;凈增個體工商戶731戶,增長16.14%;新增從業人數2656人,增長13.97%。
四、小企業創業基地工程
根據《關于印發創建小型微型企業培訓示范基地實施方案的通知》(贛市民企字〔2013〕2號),進一步加大創業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小企業發展平臺,通過大力宣傳推介,以吸引項目入戶。
五、融資擔保
1、4月12日,我局匯同人民銀行、工信局召開了政銀企融資對接會,簽訂融資合同15.93億元。截止10月份,已完成14.31億元。
2、4月份,對全縣企業進行了一次融資需求調查摸底。
3、截止至10月份,為個體工商戶、中小企業融資擔保52家,擔保總額3330萬元。
4、組織了2名融資擔保企業人員參加市融資擔保業務培訓。
5、11月份,會同縣財政局、村鎮銀座銀行為推行“小微信貸通”試行方案做前期準備工作。
六、創業培訓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引導創業意愿者積極創業,增強創業能力,促進全民創業,營造“創業”氛圍,6月14日至16日縣成功舉辦了2013年創業培訓班。7月8-10日我局在縣老賓館獨立舉辦了一期小微企業培訓班。兩期培訓共有200多名來自全縣各地有創業需求的個體私營業主、企業管理人員、大中學生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及有創業愿望的青年參加了培訓。
七、聯社工作
認真做好手工業聯社未保退休人員補助金資格認證工作。在2013年度全縣手工業聯社未參保退休人員領取養老生活補助金年審資格認證中,與縣社保局一起聯合辦公,統一布置,周密安排,積極采取得力措施,切實為手工業聯社未參保退休人員資格認證服務工作做到“四個落實”到位。一是時間安排落實到位。二是宣傳落實到位;三是服務落實到位;四是認證落實到位。
八、加分項目
這些城市以自己的礦產資源,為中國的經濟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現在資源面臨枯竭,經濟社會發展進入瓶頸。如何走出困境,取得新的發展,成為下一步這些城市工作的重點,也是當地群眾解決群體性貧困、集體性失業和人居環境惡劣等問題的希望。通過轉型升級推動這些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
根據《國務院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湖南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出臺了《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了工作目標:2013年前,資源型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建立接續替代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基本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援助機制,非資源型產業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0%左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2015年前,建立健全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使資源型城市經濟社會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
工作重點:明確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加大礦山生態環境整治力度
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是此次《實施意見》明確的工作重點。
伴隨著資源開采而來的常常是生態環境的破壞。資源枯竭型城市在礦產資源的開采中,植被、土壤、水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而開采遺留的地質災害隱患更是像一枚定時炸彈,威脅著礦區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實施意見》對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提出了相應要求,要求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明確資源開發企業是資源補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責任主體。進一步健全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制度。完善資源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快完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補償機制實現平衡發展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是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平衡發展的有力手段。明確一個原則,按照環境法的基本原則“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付費”,要求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或不良影響的生產者、開發者和經營者應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進行補償。
在具體做法上,將加強對礦山資源開發規劃和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資源開采前必須進行生態破壞和經濟損失專項評估,對可能造成嚴重生態破壞和重大經濟損失的,應禁止開發;經評估可以開發的,應編制環境影響報告,制定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復墾實施方案、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進行礦山資源開發規劃時,應編制規劃水資源論證報告;開發礦山資源,在項目立項審批、核準前,應進行礦山開采項目的水資源論證,對未進行水資源論證工作的礦山開采規劃和項目,各級相關部門不得批準和核準(備案)。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繼續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加快林權制度改革,調減木材產量,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設,保護生態環境。繼續做好采礦沉陷區治理,抓緊組織治理廢存的矸井、礦石山等形成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有效預防矸石山自燃和坍塌事件發生,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礦山環境治理。大力推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加大共伴生資源的尾礦、廢棄物綜合利用力度,加強尾礦資源綜合評價,逐步實現尾礦回收再利用。
扶持政策:優先保障城市轉型項目和城市建設用地
為實施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實施意見》明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
首先,這些資源型城市優先列為國家、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市,將其省級經濟開發區優先列為國、省循環經濟或低碳產業試點園區,優先支持其循環經濟、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等項目申報,鼓勵資源型城市納入兩型社會建設。加強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加大資源型城市生態環保建設投入力度,著力抓好資源型城市土地開發整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防護林及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等重點工程。加大礦山生態環境整治力度,繼續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加快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設,抓緊組織治理廢棄的矸井、礦石山等形成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大力推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加大共伴生資源的尾礦、廢棄物綜合利用力度。
生態環保政策方面,全面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支持資興市東江湖等資源枯竭片區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支持將資源型城市列為國家、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市,將其省級經濟開發區優先列為國、省循環經濟或低礦產業試點園區。優先支持循環經濟、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等項目申報,加大項目和資金扶持力度。優先安排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多途徑保障生態環保費用,從礦產資源補償費、探(采)礦權使用費、耕地開墾費、排污費、植被恢復費和育林基金中以項目形式重點支持資源型城市。研究建立可持續發展準備金制度。
在土地利用政策方面,湖南省將優先保障資源型城市轉型項目和城市建設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產業政策的前提下,省國土資源部門將優先予以保障,其占用的耕地由資源性城市人民政府負責按照“先補后占、占一補一”的原則予以補充。
同時,支持園區擴大規模,國土資源部門在用地安排上,按照與產業發展需要相適應的規模,支持資源性城市建設產業園區,支持有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
轉型路徑:產業經濟結構調整與集聚產業發展
冷水江是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城市,長期依賴銻和煤兩大主要資源發展。由于長時間大規模開采,主體資源逐步枯竭,出現了經濟結構失衡、接續產業乏力、生態環境破壞、下崗人口增多、維穩壓力加大等諸多問題。
在轉型路上,冷水江首先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引導現有產業與接續產業滾動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冷水江是湖南的工業重鎮,有工業企業1200家,擁有閃星銻業、冷鋼、金電、湖南宜化、金竹山礦業等大中型企業,形成了鋼鐵、有色、煤電、煤化、建材五大產業體系。為順應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該市每年投入工業技改資金30多億元,推進現有產業提質發展。從2011年開始在開發區建設電子科技產業園和循環經濟產業園,目前已簽約引進平板電腦、智能手機、LED照明和百加壹再生資源等一批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發展日益加速。
冷水江以保護生態環境為核心,實行污染防控與生態恢復雙管齊下,促進生態轉型。2007年以來,該市堅持以人為本,深入開展涉銻企業整治行動,取締非法冶煉企業61家,關閉合法冶煉廠17家,整合保留9家銻冶煉企業;啟動實施歷史遺留砷堿渣無害化處理工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積極實施生態修復,環境發生了有效變化。同時,冷水江因先有工廠后有城市,大量污染企業聚集在城區。該市從2007年開始啟動“退城進郊”戰略,將一些技術落后的企業通過“退城進郊”和技術改造搬入工業園區。
通過幾來的轉型發展,該市經濟社會發生了可喜變化。2011年,全市完成GDP182億元,增長13.5%。完成財政總收入 17.92億元,增長14.7%,其中一般預算收入8.61億元,增長20.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大關,達到20352元,增長12.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515元,增長17%。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6億元,增長20.3%。
資興堅持把工業園區作為加速新型工業化的主戰場,大力實施“園區興工、特色興園”戰略,積極推進政策向園區傾斜、投入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聚,以園區跨越發展帶動工業轉型升級。一是高標準建設園區平臺,增強轉型發展的承載力。對工業園區進行高起點規劃修編,建立了“一區五園”的發展格局,園區面積由6.15平方公里擴大到15.32平方公里。投入500余萬元完成了食品工業園和江北工業園標志建設及園區美化、亮化工程,進一步完善了園區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新建標準廠房18.89萬平方米,新增工業用地2000多畝,園區的承載力持續增強。二是多舉措優化園區環境,增強轉型發展的吸引力。改革園區管理體制,出臺《關于授予資興經濟開發區行使部分市級行政管理權限的意見》,率先將園區管轄范圍內由市直單位和中央、湖南省省、郴州市駐資單位行使的60項行政審批權依法下放到園區,設立“政務超市”,實現“并聯審批”。創新融資方式,成功引進浦發村鎮銀行、盈通擔保投資、鴻通倉儲物流等新型金融企業,積極推進金融機構與生產經營項目的對接,幫助中小企業貸款融資12.62億元。三是大力度培育園區產業,增強轉型發展的硬實力。圍繞打造“千億園區”目標,推進以華信有色、展泰有色和豐越環保為代表的有色金屬精深加工,以杉杉新材料、鑫閣鋁業和華康新材料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向百億元收入級產業邁進。2011年,園區成功落戶項目26個,園內規模工業完成總產值235億元,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55.8%,進一步突顯了工業核心增長極地位。
煤炭是耒陽的主要資源,改革開放以來,依靠煤炭資源的支撐,耒陽的經濟曾盛極一時,經濟實力得到飛速發展。然而,資源型城市固能因資源而興,但亦因資源而困。多年來,“一煤獨大”的資源格局造成了煤炭型城市發展的嚴重依賴,耒陽亦即如此。近年來,受煤炭資源銳減和煤炭價格波動的影響,耒陽單一資源型經濟所帶來的問題逐漸顯露,經濟發展后續乏力,各種矛盾和問題層出不窮。調整產業結構,向縱深發展已到刻不容緩的邊緣。
[關鍵詞]皖江城市帶;三圈理論;產業轉移;新型工業化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4)01-0075-03
[作者簡介]王云(1978-),女,漢族,安徽合肥人,講師,會計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高云(1969-),女,漢族,安徽合肥人,高級講師,注冊稅務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
[基金項目] 2012年度高校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承接產業轉移對區域新型工業化影響研究――以皖江城市帶為例”(項目編號:SK2012B329)的階段性成果。一、引言
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作為全國第一個以產業轉移為主題的區域發展規劃,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為探索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新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滁州、宣城和六安(金安區、舒城縣)9市,共59個縣(市、區),輻射安徽全省,既是泛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點發展區域,更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輻射最接近的區域。在具備環境承載能力較強、要素成本較低、產業基礎和配套能力較好等綜合優勢的前提下,承接產業轉移對皖江城市帶發展意義重大,尤其是對皖江城市帶新型工業化發展影響深遠。因此,本文以承接產業轉移對皖江城市帶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影響為切入點,基于三圈理論,對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展開研究。
二、承接產業轉移對皖江城市帶新型工業化發展影響
(一)三圈理論基本思想
三圈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達奇?李奧那多創立的關于領導者戰略管理的一種分析工具,該理論構建了“價值”(簡稱V,即Value)、“能力”(簡稱C,即Capability)和“支持”(簡稱S,即Support)三要素分析框架,認為公共管理的終極目的就是為社會創造公共價值。根據三圈理論,結合示意圖(圖1)所示,可將整個區域細分如下。
圖1三圈理論示意圖可見,Part 1(即三個圓圈重疊部分)當屬最優區域,此區域既有公共價值,又有執行能力,還能得到利益相關者的大力支持,是最佳決策區,又稱耐克區。其他六個區域都缺乏一定的實施要素,決策時需具體分析。
(二)影響分析
三圈理論指出:好的公共政策要具有公共價值(V),政策的實施者要具備一定的能力(C),同時,相關政策需得到政策作用對象及民眾的支持(S)。據此,構建“V―C―S”研究框架如下:
1承接前后的價值判斷(V)
價值的判斷,多涉及“有無意義”及“應如何做”等問題。無論是承接產業轉移前還是承接后,皖江城市帶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明確,步伐從未停止。
我國關于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研究,源于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2006年提出中部崛起戰略,安徽省是中部六省中的重要一員;2008年皖江城市帶進入理論探索階段,區域新型工業化建設成為關注重點;2010年國務院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2011年第十一屆全國人代會第四次會議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我國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更加明確了深入研究區域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必要性。
因此,無論承接前后,皖江城市帶新型工業化問題都極具研究價值并受到廣泛關注。但2010年以前,由于發展觀念未能完全轉變,基礎設施未能及時配套,專業技術人員儲備不足,新型工業化整體發展速度慢。承接產業轉移后,皖江城市帶積極轉變思路,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工作,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效果明顯。以2004―2011年“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從業人員數”為例,詳見表1所示:
表1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從業人員數
單位:萬人
年份 地區 2004 2010 2011合肥市 0.65 0.85 1.22蕪湖市 0.16 0.18 0.22馬鞍山市 0.07 0.07 0.15其折線圖如下:
圖22004―2011年信息傳輸、
計算機服務、軟件業從業人員數(單位:萬人)由表1及圖2可見,作為四大科技城之一的合肥市,其“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從業人員數”遠遠超過皖江城市帶中的其他城市。同時,以該市為例,承接產業轉移前該項指標在2004年為065萬人,2010年達到085萬人,承接產業轉移后2011年迅速上升為122萬人。其他如蕪湖市、馬鞍山市也存在同樣情況。
2承接前后的能力分析(C)
政府能力是政府實際能夠履行職責和功能的程度,它要解決的是政府如何去做、通過什么方式去做的問題。承接產業轉移以前,皖江城市帶內各地市基本各自為政,區域內積極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區域間合作卻略顯不足。承接產業轉移以后,皖江城市帶內各同級政府間秉持優勢互補、聯動發展、互利共贏原則,溝通良好,交流順暢,合作積極。2010年11月底《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支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意見》的出臺,對皖江城市帶的裝備制造業、沿江優質鋼材、有色金屬材料基地建設、家電等產業大力支持,很好地推動了新型工業化發展。以2004―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為例,詳見表2。
表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
單位:萬元
年份 地區 2004 2010 2011合肥市 7163610 37990180 56174053蕪湖市 4658262 22510125 37004936馬鞍山市 4086215 13575819 17899170其柱狀趨勢圖如下:
圖32004―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
(單位:萬元)由表2及圖3可見,作為省會城市的合肥市,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在2004―2011年間也領先于皖江城市帶中的其他城市。同時,合肥市在承接產業轉移前的2004年,該項指標為7163610萬元,到2010年增加了30826570萬元,而承接產業轉移后2011年僅一年便上升了18183873萬元。蕪湖市、馬鞍山市也增長迅速。
3承接前后的支持比較(S)
自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成立以來,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2010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政府金融辦等部門(包括省政府金融辦、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國資委 省地稅局、省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安徽證監局)關于支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企業上市融資實施意見的通知;2010年7月,安徽省科技廳、發改委、經信委、財政廳、國資委五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自主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1條針對性措施,旨在促進產業承接與自主創新相融合,發揮自主創新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的引領作用;安徽省財政廳、地稅局等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切實落到實處;安徽省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充分發揮協調作用,對促進皖江城市帶新型工業化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此外,合肥一小時通勤圈的建立,經濟圈信息一體化建設的啟動,既提高了公共服務水平,擴大了居民生活半徑,又滿足了利益相關者投資與建設要求,獲得了各方支持。這極大減輕了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上的阻力,提高了新型工業化發展三圈模型中最佳決策區(Part 1)的實現可能。有關各方對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大力支持,對該區域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皖江城市帶在承接產業轉移以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腳步一如既往的堅定且其步伐更穩;政府能力正不斷增強,各方支持力度也大為增加。以三圈理論示意圖表示,即在價值圈不變乃至擴大的情形下,能力圈與支持圈上移,使得最佳決策區(Part 1)的范圍將擴大,具體見圖4(能力圈與支持圈上移前)和圖5(能力圈與支持圈上移后)所示:
圖4能力圈與支持圈上移前圖5能力圈與支持圈上移后可見,承接產業轉移極大促進了皖江城市帶新型工業化發展,并帶來更多機遇。皖江城市帶應繼續加大承接力度,使得那些既有轉移價值,又有足夠承接能力進行承接,并能得到多方支持的新型工業得以順利轉移,進而推動皖江城市帶新型工業化發展走向深入。
[參考文獻]
[1]陳建軍產業區域轉移與東擴西進戰略――理論和實證分析[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程必定,袁宏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承接示范區建設對中國區域發展的時代價值[J]江淮論壇,2010(6)
[3]何龍斌我國區際產業轉移的特點、問題與對策[J]經濟縱橫,2009(9)
[4]江三良“泛長三角”產業轉移與經濟合作的經濟學解釋――蒙城縣經濟發展跟蹤調查與啟示[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5]羅若愚,鄒玲區域經濟發展中區域合作治理的形成及影響因素分析――以長株潭和成渝經濟區為例[J]經濟問題探索,2012(1):130-135
[6]唐雪凡安徽省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所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2):46-49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市政府《關于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的實施意見》和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市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2013年行動計劃的通知》及區政府關于《2013年質量強區工作實施意見》要求,進一步發揮質量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我街道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現就我街道2013年質量興區強街道建設制定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精神為指引,創新質量管理體制機制,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切實發揮質量工作對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推動作用,全面提升質量水平和綜合競爭力,為促進街道地區轉型跨越、富民強區、共建小康、同享幸福提供強勁動力和有力保障。
二、主要目標
(一)產品質量目標: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達95%以上;生產許可證、3C目錄內產品認證覆蓋率達100%;地產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95%以上;重點食品監督抽查合格率達95%以上;進口商品法檢檢出率和出口商品法檢合格率居全市前列。
(二)工程質量目標:大中型工程一次驗收合格率達100%;其他工程一次驗收合格率達98%以上;建筑工程節能效率和工業化建造比重不斷提高;新開工建筑節能標準執行率達100%;新開工受監工程覆蓋率達100%,工程質量備案率達100%。
(三)服務質量目標:學習我區靈山和社區服務國家試點的經驗,創新服務質量工作。骨干企業和重點項目的服務質量達市、區工作要求。在生產業領域,培育具有影響力大、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在生活業領域,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務品牌和項目,服務業用戶滿意度指數逐年提升,為我區爭創“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作出貢獻。
三、實施步驟
根據區政府“印發2013年區質量強區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要求,我街道的質量興區強街道建設工作分三個階段進行。
(一)第一階段:組織、動員階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制定我街道整體實施意見,明確工作任務和職責;廣泛發動,大力宣傳,組織部署創建活動。
(二)第二階段:創建、完善階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各社區、街道機關各相關部門按照實施意見,全面開展創建活動。
(三)第三階段:驗收、鞏固階段(2013年5月—2013年7月),按照實施意見要求,接受區質量工作領導小組對我街道的創建工作檢查驗收,尋找問題,查漏補缺,并加以改進。
四、工作重點
(一)大力實施質量提升,增強區域質量競爭能力
1、創新質量發展機制。在全社會廣泛宣傳并形成符合我區城市特點的質量文化。對創建品牌、技術標準、質量獎勵、質量攻關與改進等質量興區強街道項目給予政策支持與獎勵,并明確質量興區強街道專項工作經費。進一步深化企業卓越績效管理工作,全面推廣“首席質量官”制度。推廣先進技術手段和現代質量管理方法,引導并推進企業實施卓越績效管理模式,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廣泛開展QC小組等質量攻關和質量改進活動。
2、加大品牌建設力度。推進品牌培育和推廣工程,圍繞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重點工程領域,制定品牌培育規劃和品牌政策,創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業。加大對創建區域品牌的引導扶持力度,積極推進創建“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工作,規范產業發展,提升質量水平。
3、推進標準提升工程。實施技術標準發展戰略。全面推進標準化軟實力興建工程,推動更多的企業承擔標準制修訂工作,爭取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會、工作組)資源落戶轄區;全面推進新興產業標準化孵化工程,挖掘和孵化我街道地區的新興產業關鍵技術自主創新標準化項目,充分發揮技術標準在科技成果產業化中的橋梁作用。
4、深化公共平臺建設。加強質量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提升公共服務平臺在促進產業發展、保障公共安全、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建設中的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能力。廣泛組織產學研、檢學研對接,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充分發揮質量公共服務平臺在研究開發、工業設計、檢驗檢測、技術服務、標準引領、科技成果轉化、資源共享等方面的服務支撐作用。加快推進企業研發平臺、成果轉化平臺和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建設。
5、促進企業自主創新。鼓勵規模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和產業化基地,努力成為集研發、設計、制造和系統集成于一體的創新型企業;鼓勵企業加大科技開發投入,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的占比;積極申報專利技術,加快推進專利技術產業化水平,重點推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服務站、大型科研儀器協作網等建設。
6、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加快新興產業、戰略產業、優勢產業發展的步伐,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形成特色產業集聚區。加大項目投入和引資力度,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優勢產業集群,促進支柱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7、提升出口產品整體質量水平。進一步強化出口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健全常態與動態相結合、企業誠信與風險分析相結合的出口企業分類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科學、規范高效的出口商品監管體系。鼓勵和支持出口生產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高新技術,促進出口生產企業轉型升級,提升出口產品整體檔次和核心競爭力。積極扶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和自有品牌發展壯大。
(二)強化質量安全監管,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1、建立健全質量誠信體系。做好企業質量信用檔案建設,完善質量信用信息收集與制度,開展企業質量信用評價,實施企業質量信用分類監管,建立質量失信企業“黑名單”制度,加大對質量失信企業的懲戒力度。完善社會監督約束機制,加強質量信用社會監督。
2、抓好食品安全質量監管。從源頭抓好食品質量,規范農貿市場秩序,大力推進食品市場準入制度,開展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等違法行為,著力整治小作坊和無證生產窩點,有效遏制無證照生產、加工、經營食品的行為。
3、認真落實各級安全生產領導責任,全面落實職能部門的安全生產監管責任,著重落實生產經營企業、單位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逐步形成全街道安全生產的長效監管機制,堅決杜絕特大事故,控制重大事故,減少一般事故,保持街道轄區安全生產形勢的穩定。
4、全面落實打假責任制,明確打假目標任務,構筑覆蓋轄區的打假網絡,建立打假形勢分析制度,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造假事件,對假冒偽劣違法行為嚴重、社會影響惡劣、老百姓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迅速依法查處。
(三)加快建筑產業發展步伐,提升工程質量水平
1、提升建筑產業科技水平。加快推廣和應用新型建筑節能材料,符合國家建筑節能標準的新建工程達100%。積極探索建筑業發展的新思路,加快建筑產業使用產品的開發和品牌培育,帶動地方產業的發展。
2、積極打造精品一流工程。爭創建筑精品工程,鼓勵企業爭創“魯班獎”、“揚子杯”等國家、省優質工程獎,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大力推進國家強制性技術標準和規范,督促建工企業進一步提高建設工程設計、施工質量,強化施工圖審查制度,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推廣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和經驗,努力提高轄區建設工程項目職工的素質和技能。
3、大力實施建筑質量監管。配合相關部門,積極創新建設工程質量監管機制,強化工程質量主體責任意識,大力開展質量通病防治措施的落實工作,積極消除工程質量通病。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加強工程竣工驗收備案制度管理,嚴肅查處各種違法行為。
(四)大力培育現代服務業,增強服務行業形象
1、培育壯大產業。實施服務業名牌戰略,培育發展一批在國內外具有競爭力的服務業名牌企業,加大扶持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服務業老字號品牌,促進服務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優化服務業結構,全面提升生產業和生活業水平。
2、實施達標創建。大力推進服務業標準化體系建設,重點加快信息服務業、商貿服務業、旅游業、社區服務業等領域的標準化進程,建立具有規范性、支撐性和先導性的服務標準體系。積極開展“省級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
3、提升服務質量。開展服務行業社會滿意度調查,重點服務企業和服務項目的服務質量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服務企業,爭創省、市服務業質量獎。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領導,精心組織。街道建立健全質量興區強街道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轄區質量強街道工作的統籌規劃、組織協調、指導監督、宣傳教育、考核檢查等,并根據市年內通過全國質量強市先進城市驗收的進度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制訂實施方案,保證推進經費,認真組織實施,確保任務落實和目標實現。
(二)明確責任,落實目標。街道以簽訂下發工作任務書的形式,把創建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社區、街道機關各相關部門及轄區規模骨干企業,明確主要負責人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力爭2013年7月通過區督查考核驗收。
一、鹽城工業化發展現狀
(一)鹽城工業化發展成效
一是經濟規模持續擴張。到2012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2816戶,其中銷售超百億元企業2家。三次產業的比重為14.6∶47.2∶38.2,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42%。
二是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全市形成汽車、機械裝備、紡織、化工四大主導產業,占全市比重達75.4%。
三是承載能力不斷提高。鹽城開發區成功創建國家級開發區和綜合保稅區。全市開發區、重點園區銷售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83.7%。
四是創新創牌初見成效。全市擁有中國馳名商標、省級技術中心數居蘇北5市之首。建成院士工作站18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6家。
(二)工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經濟總量偏小。與發達地區相比,鹽城的工業化發展不充分。
二是重大項目偏少。缺少龍頭型、基地型的大項目、好項目。
三是產業層次偏低。對工業增加值貢獻最大的仍然是機械裝備、汽車、紡織、化工等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發展總體不快,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偏低,來料裝配和進料加工占比較高。
四是創新能力偏弱。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不足1%,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五是工業結構偏重。2012年,鹽城市輕重工業比重為37.3∶62.7。當前,鹽城市尚處于工業化加速期,能源消耗總量呈剛性增長趨勢,完成節能任務的壓力還在不斷增加。
二、鹽城市推進新型工業化路徑措施
結合鹽城工業發展實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總體構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搶抓江蘇沿海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機遇,堅持“一個取向”、突出“兩個主攻”、促進“三個提升”,抓好“四個重點”,走具有鹽城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到“十二五”末,基本實現以下四大目標:
一是規模效益快速提升。工業經濟總量大幅提升,單位產出物耗能耗顯著下降,內涵式發展進一步強化。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明顯下降,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達到省下達目標要求。
二是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成效明顯,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
三是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質量顯著提高,對產業轉型升級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四是載體功能明顯增強。土地集約利用,空間載體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更加合理。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和特色產業園區集聚功能和配套功能顯著增強;重點鎮工業集中區、中小企業園特色更加明顯。
具體措施方面,重點實施五大行動:
一是重大項目攻堅行動,努力在跨越發展上取得新突破。把高新特大項目作為工業加快發展的核心動力,堅持招引重大項目,堅持推進特色項目、優質項目,在更高標準上努力實現重大項目連續突破。一要抓招商引資。圍繞沿海開發、新特產業發展、千企促轉型工程,大力開展招商選資,重點突破一批超10億元乃至超30億元、50億元的龍頭型、基地型項目。圍繞東風、悅達、起亞三工廠,策劃系列招商活動。積極尋求央企來鹽城布局,組織一系列央企對接專題推介活動。二要抓項目推進。繼續抓好工業三百工程,滾動實施30項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當期投資10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建立重大項目市縣領導聯系制度和季度督查通報制度,促進重大項目有效實施。切實落實各項扶持措施,推動各類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新增長點集中,逐步建立重點增長點產出績效評估考核機制,為全市工業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三要抓技術改造。組織實施全市“技術改造提升”工程,以提升技改覆蓋面、提升質量內涵、提升后續效益為主攻方向,確保到“十二五”末,全市“千企升級”工程企業重點技改全覆蓋,不斷提高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的技改投資占比,大力探索建立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的協調推進機制。四要抓載體建設。引導國家級開發區瞄準打造千億元級園區,推動各縣(市、區)省級開發區打造500億元級園區。認真落實國家和省產業政策要求,鼓勵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引導相關園區按照區域產業定位招引企業、新上項目,打造自身產業特色。大力支持各類園區完善基礎設施功能配套。
二是實施龍頭企業培植行動,努力在規模發展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培育和發展大企業大集團是鹽城市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重要舉措。一要大力推進千企轉型發展。推進督促規模企業滾動實施技改項目,力爭實施技改覆蓋面達到100%。推動企業實施兼并重組,鼓勵大企業實行強強聯合,主動與同類型優勢企業實行多種形式聯合重組,搶占行業發展制高點。強化對企業重組的跟蹤和督查,著力推動30家企業完成戰略重組。二要全力實施大企業(集團)培育計劃。組織50戶重點企業做好戰略規劃修訂工作,建立健全大企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細化落實大企業(集團)掛鉤服務制度,積極主動為掛鉤服務的市領導和部門提供協調服務工作。組織實施一企一策個性化扶持方案,幫助企業用足用好政策。三要加快推進企業國際化步伐。出臺鹽城企業國際化發展規劃,瞄準韓國、港臺開展國際化招商,積極穩妥地推進跨境重組上市,引進和培養國際化高層次人才。
三是實施創新驅動提速行動,努力在創新發展上取得新突破。把企業自主科技創新擺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立足鹽城實際,將工業增長建立在投資拉動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上。一要突出產業優化升級。繼續實施新特產業倍增計劃,推進一批重大項目,招引一批領軍企業、領軍人才,建成一批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推動新特產業在招龍頭、建園區、促合作、抓創建上取得新進展。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組織實施全市工業企業技術改造行動計劃,著力抓好一批以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推廣應用為主要內容的重點“四新”技改項目。二要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在全市定報企業中開展有研發中心、有新產品、有專利、有品牌、有產學研合作“五有”創建活動,利用三年左右的時間,推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建成自主研發機構。三要突出公共平臺建設。積極推進新特產業綜合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以強化與在鹽高校、研究機構合作為主要方向,以南京、上海等地高校、研究機構為新的突破口,不斷深化政、研、企緊密合作,深入推進校企聯盟、技術轉移聯盟建設。
四是實施智慧鹽城建設行動,努力在融合發展上取得新突破。堅持以快補晚、以高制勝,高起點、快節奏,大力度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打造工業發展新優勢。一要積極推動智慧鹽城建設步伐。研究制定智慧鹽城三年行動計劃和年度工作目標,加快實施市政府信息資源中心和部分重點信息化工程項目建設。二要積極推動信息產業倍增發展。加快鹽城國際軟件園和服務外包基地、城南新區創意產業園等產業載體建設。加大全市電子產品制造業發展的指導和扶持力度,力爭鹽城市電子信息產業總量在全省位次提升1―2位。認真實施國家省級“兩化融合”示范、試點園區等申報創建活動。三要積極推動社會信息建設進程。加快出臺全市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實施意見,加大鹽城市農業現代化重點項目2012―2015年計劃的實施力度。大力推進全市黨政機關信息系統等級保護定級備案、測評整改工作。加強無線電、通訊、網絡等安全系統建設,提升信息安全防控能力。加快誠信鹽城網、企業信用基礎數據庫、個人信用基礎數據庫“一網兩庫”建設,深入推進信用管理“千企貫標、百企示范”工程。
今天的這個會議非常重要。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關于加快服務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精神,總結回顧我市“十五”服務業發展成就,安排部署“十一五”服務業發展重點和任務。等下,明華書記、崇谷市長、省發改委歐陽彪副主任還要作重要講話,請大家深刻領會,認真貫徹落實。下面,我先講四點意見。
一、總結經驗,充分肯定我市服務業發展的顯著成績
“十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各級各部門緊密配合、共同努力,服務業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和貢獻日益顯現,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服務業素質不斷提升。“十五”以來,全市服務業快速發展,在規模總量上僅次于長沙,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由*年的116.06億元提高到*年的213.08億元,五年凈增97.02億元,超額完成“十五”目標,年均增速為10.52%,占GDP的比重為36%,對GDP的貢獻率為33.1%。*年全市完成服務業增加值241.91億元,增速為13.4%。
(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土地、礦產拍賣、房地產、人才、金融、科技、產權交易等要素市場全面啟動,營利業發展速度加快。非國有經濟占服務業的比重明顯提高,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已達90%以上,公路、水路貨運量的84%為非國有經濟。本地一批服務業在做強做優上成效明顯,如香江百貨、林隱酒樓、雁城賓館、神龍大酒店、曲園酒樓、華源大市場等等,已成為本地服務業發展明星。引進戰略投資者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家潤多、肯德基、麥當勞、晶珠、步步高、廣百百貨、國美電器等眾多知名品牌公司陸續落戶我市。
(三)就業功能不斷增強。全市服務業從業人數一直穩步增長,到*年底,從業總人數已達122.6萬人,據調查,我市下崗失業人員70%進入服務業再就業,農村剩余勞動力將近一半轉移到服務業,如旅游業從業總人數達10萬以上,保險業達*人以上,物業管理達*人以上。五一大市場安排了各類就業人員3400多人,*商業城、華源大市場安排從業人員也都在*人以上,全市社區服務中心(站)達163個,各類便民設施、網點場所達1.3萬處,安排就業人員近3萬人,這對解決城鄉就業、保持社會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財稅貢獻不斷加大。“十五”期間,全市服務業稅費總收入由*年的12.6億元增加到*年的20.08億元,五年凈增7.48億元,比重逐年提高,作用愈加明顯。*年,全市服務業實現費稅收入25.03億元,占了地方財政總收入的“半壁江山”,服條業已經成為了我市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取得這樣的好成績,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特別是明華書記、崇谷市長高度重視;得益于各級各部門的扎實工作,得益于各服務企業的艱苦努力。我市在探索和推進服務業發展中,也逐步摸索、積累、形成了一些好的經驗、好的做法。一是強化規劃引導。堅持把發展服務業擺在重要位置,編制了全市“十五”服務業發展總體規劃,各有關部門、行業也相應組織編制了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物流等一系列專項發展規劃,各縣市區也都編制了本區域重點行業的發展規劃,在思路、目標、布局等方面,引導服務業快速發展。二是強化政策引導。堅持從服務業發展的薄弱環節、難點問題入手,研究提出具體政策。我市相應出臺了加快發展服務業、旅游業、商貿流通業、農業休閑產業等一批具體的政策意見,如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等,解決了一些制約發展的具體問題。三是強化資金引導。堅持發揮省市服務業引導資金的帶動作用,積極爭取國家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支持,“十五”期間我市爭取國家和省里服務業發展資金4.33億元,市本級財政投入每年都在1億元以上,我市在農民工跨地區就業、中心城市社區服務、萬村千鄉、旅游、商貿等方面,建設了一批影響面廣、帶動力大的示范項目,有效調動了社會力量的投入。四是強化改革引導。堅持運用市場思維、市場機制、市場手段,在思想觀念、管理模式、工作方法等方面,推動服務業的改革創新。
但在發展過程中也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市服務業的發展還存在層次偏低、規模偏小、功能偏弱等問題,增長方式傳統粗放,產業擴量提質任務艱巨,必須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緊迫感;我市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為36%,與沿海地區的50%、發達國家的70%比,低了10-30個百分點,發展潛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必須進一步增強發展意識;工作中,還有認識不夠、引導不夠、創新不夠等問題,體制、機制的制約因素有待消除,必須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這些問題和矛盾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研究,認真解決。
二、理清思路,努力推進服務業的二次創業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服務業將進入一個高速增長期,三次產業結構將由以工業為主向工業和服務業并重,進而向服務業為主轉變。“十一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服務業的地位將更為突出,作用將更為明顯。可以說,當前我市的服務業,無論是市場機制、增長方式,還是管理模式,都處于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因此,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科學定位服務業的發展戰略和思路。
(一)要把握三大潮流。一是經濟發展由農業經濟轉入工業經濟的潮流。當前,工業化正由中期向后期加快推進,特別是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已成為全球產業經濟發展的主流,現代服務業正迅速向現代制造業生產前期的研發、設計,中期的管理、融資,后期的物流、銷售,進行全過程的滲透。表明服務業不僅是當前的基礎產業,而且正加速上升為后工業時代的支柱產業。二是社會進步由鄉村時代轉入城鎮時代的潮流。“十五”期間,我市城鎮化水平以年均1.28個百分點的增量發展,享受城市文明、現代服務的人口日益增多,為商貿、餐飲、教育、醫療等服務業帶來了廣泛的市場需求。這表明服務業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期,特別是在城市服務業方面正孕育著巨大的產業空間。三是管理體制由傳統計劃型轉入市場型的潮流。我國市場化程度已達到70%左右,“十一五”我們將完成入世的后過渡期,并致力于打破城鄉的深度推進,表明服務業發展的外部環境越來越兼顧公平和效率,運行機制越來越注重高效和靈活,管理模式越來越趨向多元和規范。
(二)要搶抓三大機遇。一是產業轉移的機遇。當前,全球經濟“服務業化”趨勢日益明顯,服務業已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領域。目前,全球服務業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占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十一五”,隨著服務業對外開放承諾的兌現,我們將迎來國際服務業轉移的良好商機。同時,隨著泛珠合作、長三角地區開發的深入推進,港澳和省外資本也將更大規模地進入我市現代物流、商務、信息等服務領域。二是中部崛起的機遇。去年,中央下發了《關于促進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見》。這一戰略的實施,有利于我市發揮資源、人才、區位優勢,加快形成資源—人文—旅游、科教—人才—信息、區位—交通—物流等服務業發展的產業鏈條,為我市提升服務業整體水平提供有力支撐。三是新農村建設的機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利于改善農民生活,增強農民購買力;有利于擴大農業對生產業的需求;有利于促進城鎮化發展,增強服務業規模效應,為拓展服務業發展空間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機遇。
(三)要適應三大需求。一是新型工業化的需求。“十一五”期間,我市將堅定不移地實施以新型工業化帶動“三化”的戰略,力爭到2010年,工業增加值達到380億元,年均增長15%,GDP能耗下降15%。要適應工業化提速的要求,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業,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有機融合,促進服務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并為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后工業化時代積蓄能量、奠定基礎。這也是當前我市產業優化升級的需要。二是城鎮化的需求。預計到2010年,我市城鎮化率將由目前的37%提高到45%左右,新增城鎮就業26萬人,轉移農業勞動力50萬人。按我市*年城鄉居民人均服務消費支出差額1452元計算,每年可增加105億元的服務消費。要適應城鎮化加快推進的要求,大力發展消費業及旅游等特色服務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三是市場化的需求。服務業發展的市場化是大趨勢,而自主創新、自主創意是當前市場的緊缺資源。數據表明,目前,全球創意經濟每天創造產值220億美元;10年來,英國整體經濟增長70%,而創意產業增長了93%。要適應市場形勢的變化,充分利用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優勢,充分發揮湖湘文化的底蘊和內涵,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加快發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設計、廣告、策劃等創意產業,促進服務領域由勞動密集型為主向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轉變。這是構筑硬實力和軟件實力的基石,也是致力于建設和諧*的需要。
三、明確重點,突出強化服務業發展的主攻方向
服務業涉及20多個行業,行業多、范圍廣。加快服務業發展,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十一五”規劃提出,未來五年,我市服務業要保持年均11.8%的增速,到2010年,總量要達到383億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7.3%。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結合市情實際、立足現實基礎、挖掘內在潛力,重點引導、重點扶持、重點推進。
(一)大力發展生產業。這既是服務業發展的戰略重點,也是推進工業化的戰略舉措。要圍繞以工業化為核心的“三化”戰略,加快生產的集聚發展,推動與制造業的產業融合,形成與工業化戰略相適應,與工業化水平相吻合的產業服務支撐體系。力爭到2010年,生產業增加值達到138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7.5%,占服務業的比重提高到36%以上。突出抓好6大行業的發展。
現代物流業:充分發揮我市區位交通、資源、商貿的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省物流產業加快發展機遇之中,重點抓好白沙、松茶物流園區的發展規劃,整合現有物流資源,做強做大一批物流中心、配送基地,推進物流信息化建設,培育專業化物流企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構建物流標準化體系。力爭到2010年,全社會物流總成本下降到18.5%。
金融服務業:以培育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組織體系為基礎,加速金融現代化。銀行業,重點是穩步推進國有金融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加快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改革重組;證券業,重點是發展企業改制輔導、股權分置改革、上市保薦、并購重組、風險投資等投資銀行業務;保險業,重點是開發責任保險、企業年金等新產品,積極發展各類經紀、公司和公估機構。力爭到2010年,金融保險業增加值達到12.5億元,年均增長7%以上。
商務服務業:按照專業分工和國際標準,拓寬行業體系,提高服務水平。重點是:壯大法律、會計、審計、管理咨詢等專業服務規模;鼓勵發展創意企業,形成創意產業與優勢產業互動融合的產業鏈集群;支持專業展覽公司和會展企業的發展,培育形成1-2個國內外知名的會展品牌;加快城區中央商務區的建設,形成“五區一線”的空間發展格局。規范完善人才培訓、職業中介服務體系,提高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比重。力爭“十一五”期間,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
信息服務業:支持公益性和面向市場的商用數據庫建設,以信息化試點城市為契機,以電子政務為龍頭,以企業信息化為重點,以社區信息化為紐帶,整合網絡、信息資源,努力構建起以“信息資源數字化、信息傳輸網絡化、信息技術應用集約化”為主要標志的“數字*”基本框架。到2010年,互聯網用戶達到50萬戶,固定電話達到150萬戶,移動電話達到200萬戶,總產值年均增長18%以上,經濟總量達40億元。
科技服務業: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加強基礎研究,加快成果轉化,推進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加強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科技成果與專利信息服務平臺、組織機構代碼管理體系、商品條碼服務體系和標準技術法規信息資源系統等建設,建立和完善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和成果轉化體系。力爭科技服務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5%以上。到2010年,建設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個省級企業技術開發中心。
農業服務業:服務新農村建設,圍繞“三農”,突出抓好產前的種苗服務、產中的農技服務、產后的市場服務,以及農民培訓服務,完善良種培育、農技應用、疫病防控等農業社會化服務,適合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遍布城鄉的市場服務網絡,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業休閑經濟。到2010年,培育出100家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和農村專業合作社;全市形成28家過億元的區域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爭創1-2個勞務輸出品牌。
(二)規范提升消費業。充分發揮服務業吸納就業、擴大消費的重要作用,積極發展、提升消費服務業和新興行業。重點抓好5大領域。
批零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管理手段,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倉儲超市、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推進流通現代化、規模化。合理調整城市商業網點布局,支持大中型超市向鄉村延伸,配合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規范改造現有綜合批發市場、專業市場和城鄉集貿市場,完善城鄉市場網絡。培育4家銷售收入過10億,28家過億元的市場(商場)。力爭“十一五”期間,引進4家以上國內外知名商貿企業,批零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
餐飲業:以湘菜土菜產業為龍頭,重點培育湘菜名廚、名品、名店,發展湘菜正餐、快餐、風味小吃和特色食品,推廣衡東土菜、南岳素菜等美食名品,推行餐飲業評等、定級、授牌等活動,提升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推進餐飲業品牌連鎖經營,壯大產業規模。力爭“十一五”期間,餐飲業零售額年均增長18%以上。
養老服務業:適應養老服務市場需求,重點發展社區服務養老產業,培育形成3個以上接待人數達1000人以上的養老服務企業。加快擴張養老服務、醫療康復、娛樂健身、旅游、老年食品與用品等產業鏈。到2010年,基本形成社會養老和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異地互動養老、綜合型養老與專業型養老相結合、城鄉統籌協調的養老服務產業體系;非國有投資養老服務機構占養老服務機構總數的50%以上。
房地產業:要適應國家宏觀調控的新形勢,積極發展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房,加強房地產一級市場調控,搞活二、三級市場,放開租賃市場。進一步完善房地產交易市場服務功能,形成集交易手續辦理、產權登記發證、經紀、評估、擔保、拍賣、保險、貸款為一體的專業化、規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推行房地產開發、銷售和物業管理分業經營,完善物業管理招投標制度。力爭房地產業增加值達到43億,年均增長9%以上。
社區服務業:這是一個新興行業,也是社會力量、民營資本最易進入、最好創業的一個領域。要圍繞構建政府扶持、社會參與的現代社區服務發展機制,拓寬家政、托育等服務內容,壯大品牌企業,建設組織網絡化、制度規范化、隊伍專業化、設施配套化的社區服務體系。爭取到2010年,全市建設完善21個社區服務中心和157個社區服務站,打造一批精品開發小區,從業人數達到5萬人,增加值年均增速12%以上。
(三)做大做強特色服務業。我市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秀美,擁有豐富而獨特的旅游資源,擁有知名文化品牌,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既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也是軟實力的象征。
旅游業:以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為契機,整合城區旅游資源,建立以南岳為龍頭、城區為中心的輻射全市的大旅游格局。要實現旅游大市向旅游強市的轉變,關鍵在于產業化。要充分發揮旅游作為一個天然的大市場、大賣場的優勢,選擇、培育、壯大一批有市場、有競爭力的旅游產品,鼓勵、支持、引導一批骨干企業發展,開發、整合、提升一批高品味的旅游商品,充實、建立、完善一批專業素質高、覆蓋范圍廣的營銷網絡,搶占國內外市場的最大份額,實現產業鏈的最大延伸,促進旅游產業的幾何式增長。要進一步打造精品線路、完善配套設施。力爭到2010年,全市旅游總收入達到80億元,年均增長20%,我市成為中部地區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文化產業:立足地方特色文化,大力實施精品工程和名牌戰略,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積極發展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娛演藝、體育服務等產業,創作適合人民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扶植文體機構,做強*廣電和*報業,發展*花鼓戲、湘劇和祁劇,辦好南岳佛道教音樂會。力爭到2010年文化產業總產值達53.8億元,年均增長20%。
四、開拓進取,推進全市服務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我市服務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已經制定,藍圖已經繪就。要完成規劃目標,必須從現在開始,抓起步、抓啟動、抓實施。要重點抓好以下4項工作:
(一)抓重大政策的落實。今年主要是落實三大政策:一是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二是省委、省政府《關于促進生產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關于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的指導意見》;三是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各部門、各縣市區要結合實際,抓緊調研、創新思路,提出配套的實施意見和可操作的辦法,真正拿出一些對服務業發展管用的政策措施。為確保政策的有效落實,特別是市縣發改部門,要把加快服務業的發展和改革作為一項重要職能,注重做好4項工作:一是機構,要加強;二是人員,要充實;三是經費,要保證;四是投入,要增加。要與國家和省引導資金配套,不斷增強對服務業發展的引導、協調功能。
(二)抓重大工程的建設。服務業是一個投資多元化比較明顯的領域。政府資金重點是要發揮引導作用,加強共性平臺設施的建設。各縣市區要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城鄉市場一體化,抓緊建立和完善服務業重大項目動態庫,在物流、教育、文化、市場、城市基礎設施等方面,儲備、開發、實施一批重大項目,以項目實施促進服務業更快發展。
(三)抓重大改革的推進。從服務業領域看,重點是要深化社會事業和壟斷行業改革。要明確區分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等領域公共服務和市場化服務的界限,對應該和能夠市場化的領域,盡快放開市場準入。推進后勤服務由自我服務向社會服務為主轉變,由“自給”為主向“外購”為主轉變。統籌推進電信、鐵路、公用事業等行業產權多元化改革。在改革中,要注意把握好三點:一是要通過創新推進改革。相對于國企改革,服務業改革的空間和回旋余地比較大,加上本身機制相對靈活,其承受能力也比較強。只要創新觀念、創新方式,進行大膽探索、大膽嘗試,就能夠收到良好的實效。二是要通過市場推動改革。關鍵是要調動社會中介組織的力量,大力發展各種行會、協會、商會,充分發揮其在制訂行業規劃、行業標準、行業規范等方面的作用,實現行業自我約束、自我發展,促進服務業管理模式的科學化、市場化,以及服務內容的標準化、規范化。三是通過開放推動改革。要進一步實施服務業對外開放戰略,有序推進銀行、保險、外貿、文化、旅游等領域的開放,積極引導國際服務業經營理念、先進技術和服務品種,促進市內服務業與國際慣例接軌;要抓住國際服務外包轉移的機遇,吸引跨國公司來衡設立研發中心、運營中心和地區總部,參與我市服務業競爭,形成多元化的開放、競爭格局。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主線,以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和產品競爭力為核心,堅持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市場引導、技術創新的原則,建立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運行機制,努力提高我縣技術標準總體水平和全社會的標準化意識,形成符合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標準化工作新局面,為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建設創新型縣城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工作目標
到2010年,力爭使我縣工業、農業、服務業的質量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及其他從業者標準化意識有明顯增強,標準化研制水平有明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有所突破,標準化專業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標準化貢獻率進一步提高。
(一)工業標準化:鼓勵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建立以技術標準為核心,包括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在內的企業標準體系。到“*”末,力爭全縣規模工業企業主導產品采標率(國際標準)達到60%以上;全縣工業產品標準覆蓋率達到100%;市級以上名牌產品生產企業100%建立較為完善的企業標準體系;爭創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3家以上;企業負責人及相關人員的技術標準知識普及率達到90%;建設一批具有我縣產業特色的技術標準應用推廣示范基地,組織有競爭力、技術含量高、符合國家發展要求的項目申報國家標準科研項目、省科技攻關項目。
(二)農業標準化:建立完成市級以上農業地方標準9項,新建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個,建立健全以優質、特色、生態農產品質量標準為主體的農業標準體系。推廣和實施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標準。積極推廣良好農業規范認證(GAP認證),到“*”末,通過良好農業規范認證的企業達到3家以上,80%以上的農業產業化生產實現標準化,重點批發市場實施標準化管理。
(三)服務標準化:創建3個以上服務標準化示范點,提高縣城的綜合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
三、重點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適應我縣經濟快速發展的標準體系。
加強標準化總體發展的動態研究,盡快建立適應*經濟發展的技術標準體系和組織管理體系。研究、探索并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府宏觀調控與服務,社會廣泛參與的新型技術標準運行機制,促進企業自主創新核心技術、專利技術、科技成果向技術標準轉化,形成標準研究促進科技創新、標準應用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良好氛圍。
(二)加大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試點示范力度。
大力培育,使企業成為技術標準研制和實施的主體,鼓勵企業實施超前性技術標準。結合我縣的產業優勢,建設一批具有產業特色的技術標準示范行業和示范企業,提高主要行業和主要產品的技術、質量水平,推進全縣高水平技術標準的應用工作。
(三)建立完善社會公共信息服務和檢測服務平臺。
著力解決企業在獲取國際、國內相關技術標準、技術法規信息上的嚴重滯后問題,積極實現與國家級技術標準信息系統的聯網,開發建設各類標準數據庫,建立相應的技術標準服務網站,為社會提供信息反饋、技術咨詢服務平臺,構建我縣的技術標準工作支撐體系;著力解決廣大中小型企業檢測能力不能滿足標準檢測要求、質量控制水平低下的問題,加快公共檢測技術平臺建設。針對我縣科技發展的要求,推動企業由單純被動的執行標準,向深入研究標準、實現技術創新轉變,制定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先進標準,并運用先進標準實現技術領先和市場主導的跨越式發展。
(四)加大實施農業標準化力度。
推動農業產業全過程的標準化管理,強化農業標準化在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力中的橋梁作用,以農業科技化、產業化、標準化為前提,發展綠色、有機、出口農業,促進農副產品質量安全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明顯增加,農業生態明顯改善。
(五)加強服務標準化建設。
積極拓展服務業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社會公共事務領域的標準化建設,重點在社會公共服務、商貿、醫療衛生、金融等行業制定我縣的服務標準,強化服務標準化示范點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我縣綜合管理能力和服務品位,促進全縣服務業現代化管理的發展。
(六)加快技術標準人才隊伍建設。
發揮技術骨干、標準化專家的作用,是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保證。要建立技術標準人才培訓、評價考核與激勵機制,加強技術標準后備人才的培訓,培養基層骨干,引進國內知名專家,形成一支高標準、國際化的技術標準梯隊人才隊伍,以適應、滿足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需求。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領導小組,統一領導轄區內技術標準戰略的實施工作。質監和科技部門負責對技術標準發展戰略實施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工業、農業、文化、商務、環保、衛生、安全和社會公共服務等部門負責本部門、本行業技術標準發展戰略的制定與實施工作。各規模以上企業要確定專業性機構履行標準化工作職責,開展相應活動。
(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實施標準化繼續教育工程,構建以質監、科技及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為主體,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為骨干的培訓網絡,鼓勵標準化人才積極參與國內外標準化活動。
(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建立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資金投入機制,加大對標準化工作的投入。實行獎勵和補貼政策,對制定市級以上標準的單位或個人,創建市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驗收合格的龍頭企業,依據《*質量興縣活動實施意見》(泗政辦〔*〕11號),由縣財政給于獎補。將先進的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納入省、市科技進步獎評定范圍,推薦上報。
結合我區實際,根據《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國土資源廳建設廳關于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推進規范廠房區建設意見的通知》豫政辦〔〕60號)和《市人民政府關于推廣使用規范廠房加強工業企業集約用地的意見》鄭政文〔〕134號)精神。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深入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推進規范廠房建設作為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著力構筑中小企業投資守業和銜接外來投資項目的有效載體,促進全區經濟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規范廠房建設的原則、范圍、規范
(一)原則:規范化廠房區應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鄉村總體規劃。
(二)范圍:全區工業聚集區都必需建設和推廣規范廠房。其中一期建設200畝。
(三)建設規范:新建規范廠房要嚴格按照《市人民政府關于推廣使用規范廠房加強工業企業集約用地的意見》鄭政文〔〕134號)文件規定建設。規范化廠房建設面積不少于15萬平方米,層高原則不低于3層。
三、規范廠房的開發模式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總體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
(一)政府主導模式。自行招商。
(二)單一模式。即交給企業自行運作。
(三)政企聯合模式。風險共擔。政府以土地入股,開發商投資建設,成立股份制公司。
企業、投資開發商、銀行四方聯合互動的原則。一期工程實行區政府牽頭組織。
投資建設及征地款的前期支付,區政府負責料理前期征地、規劃的各項手續。規范廠房的招商工作(征地款將于企業向銀行實行按揭或企業直接購買時收回)
結合自身生產需求,企業根據規范廠房建設要求。與開發商簽定建設協議,量身預定規范廠房,并向開發商支付定金。
依照規劃要求,投資開發商向政府交納保證金。投資規范廠房建設(待工程完成90%時政府將退還其交納的保證金)
銀行與購買方簽約料理規范廠房的按揭手續。
四、目標任務
7月1日正式開工建設,年6月底完成工業園規范廠房開工前各項準備工作。年年底一期工程實現交付使用。
五、組織機構
進一步加快建設工作進度,為切實加強對我區規范化廠房建設工作的領導。根據區人民政府專題會議紀要(惠政會紀〔〕10號)要求,決定成立區規范廠房建設指揮部(詳見附件)具體負責規范化廠房建設的組織、協調和推進工作。
六、任務分解
各工作組要明確時間進度,第一期規范化廠房建設分三個工作組。齊頭并進,同步開展工作。
(一)規劃土地建設組
組長:
責任單位:區規劃分局、國土資源局、建設局、環保局、交通局
責任人:
完成工業規范廠房園區內的道路及排水主體工程修建。任務:做好規范廠房建設用地的規劃、用地手續操持。
規范廠房建設所需的各項環評手續,時間要求:年6月底前完成各項規劃的申報、審批手續。建設規范廠房所需土地的集體土地使用證的操持、申報國有工業用地的各項手續;8月底前完成規范廠房園區內的道路、排水工程建設;11月底前完成國有土地使用證的料理工作。
(二)征地彌補拆遷組
組長:
責任單位:
責任人:
任務:完成項目用電工程、被征地村民彌補及圍墻的建設
征地村民的彌補工作,時間要求:年6月底前完成開工前的用電工程。施工場地圍墻的拉建工作。
(三)項目組織協調組
組長:
責任單位:區經委、財政局、商務局、各鎮辦
責任人:
統籌工程進展,任務:溝通協調聯系。建立規范廠房項目庫,做好工業項目的引進
督促開發商完成開工前的廠房設計;7月初正式開工建設;7月中旬完成規范廠房項目庫建設;12月底前完成第一期規范廠房建設任務。時間要求:年6月底前完成第一批入駐單位的篩選并與開發商實行對接。
七、保證措施
“十一五”是全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環境繼續改善,政策法規不斷健全,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地位作用持續增強的五年,是農機購置補貼惠農政策逐步強化、資金投入持續擴大的五年。全省農機推廣系統按照農業部和省農委要求,科學制訂培訓實施方案,逐項分解培訓目標,落實具體培訓任務。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了技術支撐,促進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快速發展。我省農業機械化已經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重要引領和支撐力量。
于文波副主任指出,“十二五”時期,農機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是引導農機推廣工作健康快速發展的綱領。全省各級農機推廣部門要認真學習好《意見》,領會精神實質,抓住機遇,積極將國家對農機推廣體系的支持政策真正落到實處;省政府出臺配套《實施意見》,指明了我省農機推廣工作的具體方向;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為農機推廣帶來新需求。
于文波副主任強調,在新的歷史機遇之下,我省農機化發展工作要明確任務,突出重點,積極做好2011年農機推廣工作。
2011年全省農機推廣工作的總體思路是: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目標,以推進農機推廣體系建設為重點,以推進保護性耕作技術、玉米全程機械化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化技術為突破點,以推廣薄弱環節機械化技術為主攻點,以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化裝備和技術為著力點,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做好備春耕技術指導工作 在春耕生產來臨之際,各級農機推廣機構要認真開展備春耕生產技術服務工作。把農機技術服務于春耕生產作為當前的中心任務抓緊抓好,做到組織精心,部署周密,措施明確。為全省農民備春耕生產提供技術保障,為我省的春耕生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做好農機推廣體系標準化建設工作 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配合農業部、省農委推進農機推廣機構標準化建設工作,切實做好農機推廣體系標準化建設工作。
加大重點農機化技術推廣力度 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加工技術、馬鈴薯機械化技術、農機節能技術、水稻缽苗機械化移栽等六項農機化重點技術,以項目為依托,積極開展重大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工作。2011年,全省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面積300萬畝,“十二五”末達到1000萬畝;玉米機械收獲作業面積1200萬畝,“十二五”末達到2000萬畝以上。
進一步加大推廣機制和方法創新的力度,探索“社企合作”推廣新模式要加強管理部門相互協調、科研單位聯合攻關、推廣機構相互協作,建立農機農藝融合的協調機制。通過農機大戶、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的科技示范,帶動普通農戶發展農機化。
提高人員整體素質,建立一支能打勝仗的隊伍2011年,重點圍繞玉米機械收獲技術、免耕播種技術、水稻缽苗機械化移栽技術和大中型拖拉機使用開展培訓,全年計劃培訓農機專業技術人員和農機手2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