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低碳生活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包裝設計是與人們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一個行業。當代社會高速發展,包裝也隨之更多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并在世界貿易往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包裝設計促進了相關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推動了市場繁榮,其對日常生活的美化作用也不可小覷。當今社會大力倡導低碳理念,隨著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潮流,低碳包裝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并逐漸在全球興起。因此,低碳包裝是包裝工業的發展趨勢。首先,低碳包裝的說法不斷深入教育領域,在各個高等藝術院校包裝設計專業的教學設計中,低碳包裝概念設計也逐漸成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其次,在專業設計領域,低碳包裝設計也成為社會發展的一種新的趨勢。實現包裝低碳化的設計創新,要求設計師視野開闊,具有進行廣泛專業合作的能力。但是,相當一部分設計師并不具有這樣的設計素質,因此,在藝術院系的教學中,必須更加注重從源頭上培養設計師的素質。
二、包裝教學中如何體現低碳概念
低碳包裝的概念可以表述為不污染生態環境、不危害人體健康、可循環和再生并能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包裝。不造成污染環境并保護人體健康是低碳設計的前提,由于具有可循環和再生的特性,低碳包裝既能充分利用資源、節約能源,又能達到最終回歸自然的目的。可以說,低碳包裝囊括了環保和資源再利用兩大主題的內容。一般來說,最環保的包裝是材料使用量最少的那一種。因而在低碳包裝設計中,在確保包裝的運輸、保護和銷售等功能的基礎上,應該首先考慮使用盡可能少的材料。在材料的重復利用、減少用量方面,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在垃圾回收與處理方面,日本有一套完整且有效的循環體系,從分類、回收到再利用,其根據不同包裝材料的不同特點進行歸類、回收處理,將垃圾分類別、分地點裝入不同的回收袋中。對于市場上的塑料瓶類容器,可以壓扁、洗干凈裝好,這樣既干凈衛生又節約空間。
三、低碳包裝設計的前景及教學目的
包裝設計的可持續發展對于高等院校包裝設計專業的教學發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當前,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日趨枯竭、臭氧層持續受損、溫室效應日益加劇、環境不斷受到污染,因此,避開環保問題,以一種純粹或抽象的形式展開的包裝設計研究并無實際意義。低碳包裝設計是一種可持續性設計,低碳包裝要變革的是設計觀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擯棄在產品包裝外觀上過于強調標新立異的設計理念,教學重點應該放在體現創新的真正意義上,找到創造環保產品及其包裝形態更為有效的方法,并采用簡單得體、經久不衰的造型,盡可能地延長產品或包裝的使用壽命。在教學中大力提倡低碳包裝設計,既有利于保護環境、資源,有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更可以培養出具有環保理念和順應低碳趨勢的設計師。
四、低碳包裝教學研究方法
倡導和發揚低碳設計理念,在包裝設計實踐教學中具有指導性意義和科學價值。低碳包裝設計的教學目的是在包裝設計中逐漸滲入低碳的觀念,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科學包裝理念,提倡使用環保材料,把握節省、循環利用的原則,杜絕過分注重奢侈華麗外觀的現象,提倡簡約、必要的包裝。教學應從包裝材料、包裝理念、包裝形式低碳化三個方面著手。在風格設計方面,應采用簡約的低能耗、功能實用、可重復利用的風格。包裝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點強調低碳設計這一理念,理清包裝設計教育教學與低碳概念的關系。高校包裝設計專業應多方面開展設計教學活動,提倡低碳概念,強調課堂實踐教學環節中應用能力的培養,在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幫助其樹立良好的設計觀念,提升設計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多加思考怎樣選用材料設計低碳產品包裝,在包裝形式、包裝結構、包裝材質、可利用價值、使用功能等方面盡可能符合低碳要求。教師要提高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應注重課程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可以參考以下幾種方法:第一,課程組例會制度,即每個月定期召開項目研討會,討論設計課的所得所想并交流學習方法。教師要善于總結,及時討論,相互學習交流。同時,要求每位課題組教師提交討論成果,整理得到齊全并有研究價值的材料后進行歸類總結。課題組每名教師每個研究階段都應該根據研究計劃,以公開課的形式進行匯報并進行課后反思,虛心聽取課題組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彌補不足,加以整改。第二,實踐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每一項工作分工明確,設計內容清楚,師生相互督促。課題負責人組織教師聽課,學生要評課,在實踐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保證每項課題按時實施、高效完成。第三,選擇典型內容聽課,客觀評課,爭取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在課題組長的指導下,各組研究人員應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善于總結,將設計過程中的成果轉化成有效的實踐結果,總結有效經驗,在每堂課中充分體現低碳環保的思想。包裝設計課程中囊括了能源環境、生態循環問題,同時涉及較多新材料的開發和運用、包裝設計實驗等內容,為培養學生的低碳理念提供了可以充分利用的良好素材。本研究旨在通過將低碳知識和理念在高校包裝設計教學中進行系統性的傳播和滲透,促進學生低碳行為習慣和素質的養成,以達到培養具備低碳知識和低碳意識的設計師的目的。進入21世紀后,氣候變暖對全球生態系統、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了難以回避的消極影響,資源、環境問題日趨嚴峻,逐漸成為世界范圍內共同關注的話題,最終使得人類的命運緊緊地拴在了一起。如今,人類社會進入了以多能源結構為特征、倡導節能的低碳經濟時代。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旨在緩解能源問題、環境問題,減少碳排放,在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道路上,對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普及與利用新能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在于實現人與人之間知識的傳遞和傳承,高等教育更應致力于培養和塑造學生的低碳意識。低碳意識可以概括為綠色、循環、可持續、節能等概念,作為以建設未來和諧社會為己任的高校學生,更應當具備全面的低碳知識、深刻的低碳意識以及持久、務實的低碳實踐態度。
參考文獻:
[1]曹剛“.低碳概念”在現代包裝設計教學中的運用.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1(2).
[2]史曉甜,王靜.論綠色設計在包裝中的運用.文藝生活:中旬刊,2011(5).
[3]王安霞.綠色包裝設計——可持續性包裝設計.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關鍵詞】綠色;課堂;和諧
一、預設情境,心懷學生
在課改經驗中,許多老師認為教學應主張“預演和生成”,即先預測課堂教學中可能存在的步驟和環節,并根據學生的反應,隨時作出適當的調整。“預演”強調老師是主體,“生成”強調學生為主體,關注教學中的動態過程。做到動靜結合,克服兩者脫離現象,恰當處理動與靜,重點在于心懷學生,靈活“預演”。
老師在做教學設計的時候,應使老師、課程、學生等要素結合起來,做到有的放矢,才會有寬廣無垠的胸懷,包容學生的一切,而不是操控他們。這樣預設和生成完美結合,避免了兩者分離,這就是構建綠色課堂的前提環節。
二、把握經驗,創造新知
物質是客觀的,每個人對萬物的理解是由自我意識決定的,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對世界萬物的理解也不同。所以說,教師不能簡單地把知識教授于學生,而應讓學生自己建構,對外來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新知。以學生原來存在的經驗、心理、狀態和信念為基礎建構新知。
新課標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存在的經驗,讓其成為新知的成長點,帶領學生從先前的知識中成長出新的經驗,從而促進學習。因此,老師應該用最優的方法向學生展現多元信息,把信息和先前的經驗合為一體,創造出自己的新知。課堂的“生命”應讓學生自己創造的,建構出屬于自己的新知,這才能體現課堂的生命意義,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學生的主置和學習的動力。只有這樣,才能走出一條低碳,綠色的環保教學之路。
三、師生對話,平等互動
老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是教學的過程,鑒于真實的課堂情景,應由師生一起和由老師帶領學生完成建構新知。以往的課堂老師是“傳話筒”但新課標要求師生要平等對話。只有如此,才能完成知識的碰撞,經驗的分享,靈魂的配合和深層次的升華。事實上,所有形成的教學全應遵照師生對話的原理,老師應放棄個人的霸權主義,把學生當做自己的伙伴,把自己當成是引導者。建設平等對話制度,才能帶動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索,全面得到發展。
師生的人格也應是平等的,老師應做到尊重他人人格,學生是獨立的個體,不會損害學生的自由思想,關注他們人格成長。學生個性不同,應注重每個學生的性格,發現各自的長處和潛在能力,讓他們有相同的發展成才機會。如果沒有這樣的觀念就不能構建綠色課堂。
四、教學反思,學海無涯
新課程要求老師重視課后反思,他要求老師審視個人的行為及情境的能力。課后反思不但強調老師從教學技術上思索,懷疑或批判自己課堂的有效程度,而且強調老師運用反思的成果糾正不良的教育模式,能在以后的課堂實際中運用。可以說,課后反思是教師駕馭課堂能力的體現。有人曾說過,反思+經驗=成長,經驗如果不是通過反思出來的,只能說是空談、膚淺的經驗,老師的發展必會受到抑制。
所以說,一節課上完后,應該說教學過程卻沒有結束。學海無涯,教學更是如此。在老師與學生面對課堂積極的建造和開創的過程中,課堂之后所產生的產物(如日記、教學經驗、學生的練習等)都會進入老師新的教學課件中。老師重新回味和審視個人的教學時,就能填補教學實踐新知,這將是對自己教學能力的一個回饋;對學生課堂后做的練習則是對教學的深層次的延伸和開放!審視個人的教學能力,總結出得與失,對所有過程回顧、思索和處理,才會形成自己反思的思想和自己控制的能力,才能提高自我情操,提高發展潛力,完善教學潛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信息素養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4)13/15-0086-02
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曾在報告中指出:“21世紀的能力素質應該包括基本學習技能(讀寫算)、信息素養、創新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與合作精神、實踐能力等。”其中,信息素養中包含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應用等方面,信息素養的重點為信息內容、信息傳播和信息分析,也包含信息檢索以及評價這些方面。人們通過信息技術獲取信息、加工信息、表達信息,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人們需要通過完善的調查分析方法、熟練的信息技術、準確的鑒別和推理進行發展。信息素養就是一種信息能力的表現,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以借信息技術之術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最高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科知識可以弱化,而更應注意引導學生如何迅速、準確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去解決問題,特別是需要讓學生把技術作為獲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為解決問題而服務的工具,注重將信息技術的學習與其它學科教學進行融合,在“春風細雨”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讓學生的信息素養悄然成長。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更多地去關心學生的情感發展,與學生進行直接對話和溝通,掌握學生思想動向。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組織實施呢?下面以“表格數據的圖形化加工”為例來具體進行描述。
蘇教版高中信息技術基礎必修教材中對“表格數據的圖形化加工”一課的課程標準要求是:了解信息表達方式的多樣性;掌握圖表制作方法;認識圖表的作用及適用范圍;能根據圖表分析數據,明確圖表與產生該圖表的工作表數據之間的關系,主要是讓學生體驗表格中數據之間的圖形化關系,發現并理解事物的性質、特征以及其變化規律。確定了教學目標后,教者把本節課與低碳生活的內容結合起來,整節課以碳排量為主線,通過分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讓學生學會制作圖表并能總結出不同類型的圖表適用的場合,讓圖表成為幫助他們更好地分析和表達數據的有效工具,從而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溫室氣體的危害;樹立學生保護地球、低碳減排的觀念,學生通過數據之間的圖形化關系,發現和理解事物的性質、特征及其變化的規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播放“溫室效應”視頻。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播放,創設情境。視頻中指出溫室氣體是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會產生嚴重的后果。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研究其危害,共同分析溫室氣體的主要成分。)
過程一:引導學生關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數據,查看2012年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和地區。
文字:
[ 2012年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99.6億噸,人均碳排放量為6.6噸;美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56.96億噸,人均碳排放量為17.2噸;歐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39.16億噸,人均碳排放量為7.3噸;印度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24.92億噸,人均碳排放量為1.8噸。]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讓學生發現圖表能更有效地反映數據之間的直觀比較,更容易發現和理解事物的性質、特征及其變化規律。以此激發學習動機,讓學生主動去學習三種常見圖表。)
過程二:創建圖表,任務驅動。打開“2001-2008年中國碳排放量”工作薄,在“碳排量”表中制作反映“2001-2008年中國碳排放量”變化趨勢的圖表,圖表類型自選(可參照教學視頻操作)。
(設計意圖: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選擇合適的圖表,教學中學生一般會選擇柱形圖或折線圖,要求學生理解選擇該圖表類型原因并共同分析制作折線圖,掌握制作方法,進行信息分析。從圖表中可以分析出2001-2008年中國的碳排量持續增長,2001-2003年增長速度較快,2004-2006年增長緩慢,2007-2008年增長速度又有所提高。引導學生準確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分析信息的本質及變化規律。)
過程三:綠色行動, 低碳生活。日常生活中我們自己也會排放二氧化碳嗎?通過視頻《你的碳排放量有多少?》算一算自己的碳排放量。如圖示例“碳足跡計算”工作薄,在“碳足跡計算器”工作表中按要求計算出自己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表中的衣、食、住、行、用的碳排放量已經關聯到 “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作表中。并選擇合適的圖表,將“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用圖表表示出來。可以參考注釋部分,填寫衣、食、住、行用一年大致的使用量。了解全班學生衣食住行用具體碳排量情況。
關鍵詞: 全球變暖 低碳 環保 英語課
在一節英語課上我向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項作業:展示了這樣兩張圖片:
并用英文給出一些關鍵詞,讓學生針對這兩張照片,根據給出的關鍵詞查找資料,分組進行討論,記錄下討論的結論,然后用英文分組匯報。
第一組:關鍵詞Greenhouse Gas
第二組:關鍵詞Atmosphere
第三組:關鍵詞Fossil Fuels
第四組:關鍵詞Hurricanes and EI Ninos
第五組:關鍵詞Protect the forests in the world
每個小組的成員對他們所負責的相關內容都給予高度重視。他們分工協作,或上網搜尋或去圖書館查閱資料。第二天的一節英語課上就有了結果:資料的內容與形式豐富多彩、圖文并茂。
Group One: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Conclusion:
Greenhouse Gas consists of CO二氧化碳),NO(氧化亞氮),CH(甲烷),O(臭氧)and so on.They have directly polluted the air and caused global warming.
Group Two:大氣層(Atmosphere)
大氣層(Atmosphere)又叫大氣圈,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一般情況下,大氣中各種成分是相對穩定的,其中氧氣占21%,CO只是微量的,但是近年來大氣中的CO含量增加,導致溫室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
Conclusion:
For decades human factories and cars have released billions of tons of greenhouse gasses into the atmosphere,and the climate has shown some signs of warming.
Group Three:化石燃料(Fossil Fuels)
①化石燃料一般都含碳元素,故燃燒后都會有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大大增加,從而導致溫室效應。
②化石燃料中一般都還含有相當數量的硫,燃燒時會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硫的過度排放又會造成酸雨。
③化石燃料在不完全燃燒時還會向大氣排放大量的一氧化碳氣體。
④煤炭燃燒時,產生一定量的固體粉塵污染空氣。
⑤化石燃料在燃燒后會造成熱污染。
Conclusion:
The air in big cities is often made very dirty by cars and factories.Millions of tons of waste and poisonous gases are sent into the air with the smoke.
Acid rain is rain,snow or fog that is polluted by acid in the atmosphere and damages the environment.
So we must curb the use of fossil fuels,and take some actions to slow global warming.
Group Four:颶風和厄爾尼諾現象(Hurricanes and EI Ninos)
Hurricanes
颶風又稱臺風、龍卷風,常常行進數千公里,橫掃多個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EI Ninos
厄爾尼諾現象會導致全球性的氣候異常,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干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現象。
Conclusion:
Greenhouse Gas has caused the global warming and changed the climate.So hurricanes could become more frequent,and EI Ninos could become more intense.
Group Five:保護森林(Protect the forests in the world)
植樹造林能清除污染。據統計,一畝樹林一年可以吸收灰塵2萬―6萬千克,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釋放出48千克氧氣;一個月可以吸收有毒氣體二氧化硫4千克。
Conclusion:
We should protect the forests in the world.We can als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through careful planning.
課后反思
可以看出,在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大豐富了本節課的內容。學生通過自己查找資料一方面拓展了書本知識,開闊了視野,另一方面通過用英語作答也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查找出來的資料向學生滲透低碳思想,培養低碳生活的好習慣。所謂的“低碳”就是降低空氣中CO的含量。生活中減少能源的消耗就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電腦,手機,熱水器,空調,電燈……哪一樣不需要消耗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選擇“低碳生活”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電腦、電燈、空調、任何電器一旦不用了應隨手關掉;手機一旦充電完成,就要立即拔掉充電插頭;使用節能電燈泡,一只11W節能燈的照明效果頂得上60W的普通燈泡,而且每分鐘都比普通燈泡節電80%,如果全國使用12億只節能燈,節約的電量相當于三峽水電站的年發電量;選擇節能空調,溫度不要開得過高或過低,這樣不但耗能,而且讓人不舒適,削弱了人體自動調節體溫的能力;多步行,騎自行車,坐輕軌或地鐵;電視機屏幕不要太亮,調成中等亮度,則既能節能又能保護視力,3億臺電視機,僅調暗亮度這個小動作,每年就可以省電50億度。
此外,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滲透綠色意識。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查找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到植樹種草對于溫室效應的作用。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這個過程和機制實際上就是清除已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雖然說植樹種草并不能立竿見影,瞬間就能減少二氧化碳,但在樹木漫長的生長過程中,確能持久地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且效果顯著。通過這一內容學生充分體會到了植樹種草在全球倡導的低碳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從主觀上培養了學生個人植樹的好習慣,達到滲透綠色意識的效果。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利用課堂這塊陣地向學生滲透低碳環保意識,引導學生從身邊的點滴事情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面臨的是日益惡化的環境,即將枯竭的化石能源,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其實,只要每個人都能注意到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小細節就能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讀者,2007,(15):5.
[2]李克欣.低碳城市建設的初步思考[J].中國科技財富,2008-8-1.
有效課堂、低碳提質包括兩個層次:(1)讓學生在現實課堂中幸福生活、快樂學習;(2)以師生的最少投入培養對學生終生有用的素質。
有效課堂的基本要求:
1.課堂效益高。在單位時間內更多學生掌握更多有效知識,形成更多有用能力。
2.生命質量得到提高。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壓迫感,而是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姿態去快樂學習。
3.綜合素養得到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發展創新的自覺意識,藝術欣賞的興趣愛好、健康體魄的訓練能力。
圍繞“十個關系”,抓好“三個重點”,解決“三個問題”,實現“三高標準”,打造有效課堂,提高課堂效率,課內增效,低碳提質。
圍繞“十個關系”,即教學關系上強調引導與幫助;師生關系上強調尊重與贊賞;講練策略上強調精講與精練;問題刺激上強調創境與設疑;關注差異上強調分層與異步;動態生成上強調促進與應對;媒體運用上強調整合與巧用;學習評價上強調發展與開放;課堂管理上表現為強調反饋與調控;對待自我上強調反思與改進。
抓好三個重點:集體備課,準確把握教材,確定目標;隨堂聽課、查課、評課、議課,提高提高課堂效率;反思提升改進,提高專業水平。
解決三個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問題;學習策略問題;學生參與學習的方式問題。
實現學生高參與率、時間高利用率、目標高達成率,“讓學生在現實課堂中幸福生活、快樂學習,培養學生終生有用的素質”,“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構認知、發展情感,而且關注學習效率,關注目標達成,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前提下,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
落實規定動作,確保綠色分數。
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學校要按照《重慶市義務教育課程計劃》,開齊課程。上午、下午第二節課后安排30分鐘大課間體育活動,上午第三節課后和下午第一節課后各安排一次眼保健操,保證學生在校期間體育鍛煉時間每天不少于1小時。同時教導處不定時查課,嚴禁私自調課,確保上足課時。
嚴控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學生上午8:00以后到校,堅持8:30上課,中午在校的學生集中在教室午休、看課外書、下棋等,任何教師不得講課或集中評講作業等,下午學生排隊集中放學,夏季5:00,冬季4:30靜校,值周教師、行政值周每天進行督查,不得有學生在校,確保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不超過6小時。教師不得有上課遲到或“拖堂”現象,不得擠占學生課間休息時間。
嚴禁違規補課,學校建立“減負”責任制,明確管理人員、任課教師職責,建立“減負”投訴、督查和責任追究制,每月開展一次減負的自查自糾、互查幫糾、督查促糾,以鐵心腸、鐵面孔、鐵手腕堅決查處補課等各種違紀違規行為,絕不姑息遷就,嚴禁各種形式的補課和加重學生負擔的行為。
合理布置學生作業,把作業設計、處理作為集體備課、教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優化作業內容,創新作業形式,注重作業的活動性、實踐性、探究性。一、二年級不留書面課外作業,三至六年級,每天課外作業總量控制在1小時以內。
控制學生考試次數和學科競賽,嚴格按要求除由任課教師組織的單元檢測和期末考試考查外,嚴禁一切形式的考試檢測。除參加教委統一組織比賽外,不得組織學生參加任何競賽活動。
嚴格實施一教一輔,教師不得組織學生統一購買或推薦購買教輔材料,一經發現堅決查處。
面向全體,著眼普及,抓實體育藝術科技,培養綜合素質。
“項目教學法”是由美國兒童教育家、伊利諾伊大學教授凱茲博士和加拿大兒童教育家阿爾伯特大學教授查德博士共同推創的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活動教學法。項目教學法融合了當前三大教學法,探究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的特點,整合了某個專業崗位群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旨在把學生融入任務完成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地學習、自主地進行知識的建構,以學生知識的生成和能力的培養為最高成就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本人整合了《統計基礎》、《財經應用文寫作》、《Office辦公軟件運用 》、《演講與口才》等多個學科,以完成一份以“低碳、環保”為主題的統計調查報告為目標,展開項目教學。下面就具體介紹這一課例。
(一)項目教學課型:“統計調查”在統計學中,甚至于在我們的生活中、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所以,為了使這一知識更具有實用性,更貼近工作崗位,我們在教學時就以“統計調查”為名設置了一個項目
“落實低碳,拯救地球-―一份來自中學生的調查報告”。
通過本項目的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全過程中學生親自處理這一項目,在這一過程中學習掌握教學計劃內的教學內容。學生全部或部分獨立組織、安排學習行為,解決在處理項目中遇到的困難,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自然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項目教學法”為我們在這一課題的教學中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項目教學課型特征
1.教學內容以工作內容為依托
將所要學的統計知識和技能融入到一次實際調查中,并拓寬它的外延。使學生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使整個教學活動過程能對統計調查業務進行真實反映,最大極限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源動力。
2.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
以統計工作內容為依托,以學生為主體,把全班學生分成7-8個小組(先引導學生根據各自的特長分類:擅長演講者、喜與人溝通者、善于寫作者,能靈活運用OFFICE辦公辦件者等幾大類,然后,再進行優化組合,使得每組都有所需人才);要求學生自制調查問卷、面向社會(學生、家長、老師)自行調查采集數據、根據數據寫出統計調查分析報告;制作PPT、臺上演示出調查的結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等。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各顯其長。
3.學習成果以多樣化為特征
通過此項目教學,收獲頗豐,碩果累累。調查問卷所設問題能做到有的放矢;進行調查時,能勇敢、得體地面對陌生人;分析報告文本格式規范、定量和定性分析到位;PPT作制簡潔、美觀;演示時,落落大方,語言精準,聲音宏亮。
(三)課型的教學程序:
現實思考引入課題項目分組下發任務書
調查的運作現場答疑 調查分析、PPT展示各組成果展示
師生共評 ,業績公布、頒獎。
1.現實思考:全球變暖,氣候惡劣;
2.引入課題項目:做為學生的我們能做點什么;
3.分組:先按特長分類,再優化組合;
4.下發任務書:課外課內分工協作;
5.調查的運作:組內的每個成員發揮各人所長,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各自所負的任務。有序、準時、完整地回歸課堂整理、展示,教師及時巡堂引導;
6.現場答疑:師生互動環節,通過信息卡功能,現場檢測教學效果;
7.調查分析、PPT展示:重溫應用文的寫作格式,寫出分析報告;用
PPT展示所做成果。演示者應需要以落落大方的臺風,明朗的態度,洪亮的聲音,精準的語言來號召同學們保護我們的環境,齊心協力創建一個美麗的家園。整個課堂推向。
8.各組成果展示:讓各組的演講者上臺有感而發,一一展示各組的成果展示內容包括:調查方案、調查問卷、調查過程、分析報告、活動收獲、自我評價、反思等;
9.業績公布、頒獎:讓學生們體驗與感受團隊溝通與合作的榮辱與共。
二、項目教學實施要求
(一)項目教學要求老師熟悉職業實踐
因為教學內容是以工作內容為依托的,而學生基本上沒有職業實踐的經驗,這就要求教師非常熟悉相關的工作程序,工作內容,工作要求。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實施整個“項目教學”。這也就是為什么職業學校一再要求教師們成為“雙師型”教師的原因。
在本課例中,教師就一定要熟知我國統計調查的流程,統計調查的方法以及統計調查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運用。
(二)項目教學要求老師具有夸學科和團隊合作能力
項目教學往往涉及到多們學科,這就要求上課的教師不但要熟悉本學科的知識,還要具有夸學科的能力。如本課例中就需要用到本學科的知識――統計調查,同時也涉及應用文寫作的公文格式、PPT辦分軟件的運用、演講與口才的技巧等多們學科的綜合運用。當然,教師不是萬能的。那么,我們只有從個體工作走向合作。因此,我們聯合了文秘專業、德育專業、計算機專業等各個專業組的多位老師。
(三)項目教學要求老師具有創設學習情景的能力
在項目教學中創設學習的資源和協作學習的環境是教師的最主要的工作。課前熟悉項目的內容,準備好項目實施過程中涉及到的相關知識,注意和其他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協調。因此,校園就成了“社會”,走出圍墻,走出課堂,走出校園。通過創設開展實地調查,靈活運用辦公軟件,口頭演示成果等具有活動性、生活性、真實性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獲知更高效。
(四)項目教學要求老師對自身在教學過程中角色重新定位
項目實施的各階段,教師始終只是配角。項目的準備階段,教師只提供了調查環境,傳授相關的調查方法,提醒學生在調查中應注意的事項。
項目的實施階段,由學生自行設計調查問卷,教師提出設計要求;學生課外調查時,教師只限定調查的時間;學生整理數據生成圖表,根據數據進行定量、定性分析時,教師只講述分析的文本格式及分析的方向;學生制作PPT,進行演示時,教師就只有觀賞了。由此可見,課堂上主角轉變成了一個關鍵的配角。
項目的評價階段,只是在學生自評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對整過項目的實施過程進行反思、體會、總結。
(五)讓教和學帶給師生的是喜悅
評價結果出來后,優異者歡呼雀躍,落后者雖有小小遺憾,但還在心中暗下決心,下次一定要“雪恥”。此時此景,作為教師,你的心中剩下的只有喜悅了。
三、課后反思與啟迪
從該課例可發看出,項目教學與傳統教學并不是對立的,它們的關系應該是有機結合,相互補充。項目教學和傳統教學的良好結合可以提供完整的學習機會。將課內課外結合、教師傳授與學生實操結合、將本專業與其他學科結合。項目教學的結果是學生們不僅學會某種技巧而且掌握好何時、何地、如何使用。同時,能讓學生更加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本人一向來認為,在專業課上,并不要求每一個學生一定要掌握好專業課的內容,若能在本專業課中學會或掌握學生自己更感興趣的知識和技能,那學生的學習激情能不燃燒嗎?課堂上還出現倒下一遍,令教師潰的情景嗎?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項目教學只是冰山一角,教學路上,我們還應繼續探索!
關鍵詞:低碳經濟;發展;重點和建議
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到人類生存,同時制約經濟的發展,改變人類消耗的能源結構,進而發展低碳經濟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動力和引擎。在2010年的兩會“一號提案”中創新性的提出,要“將中國特色低碳經濟發展道路確定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科技部部長萬鋼也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繼續大力支持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研發,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文針對低碳經濟發展的有關問題,談一下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對低碳經濟概念的理解
進入21世紀,全球環境容量瓶頸凸現,而氣候變化問題也成為有史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大的“市場失靈”問題。在此背景下。英國率先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并于2003年頒布了《能源白皮書(英國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2008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定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成為近年來國際社會應對人類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氣候災害性變化而提出的新概念。
低碳經濟是相對于傳統的、以主要依靠燃燒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資源為能源,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為特征的高碳經濟發展方式而言的,它是一種消耗化石能源少、向生物圈排放溫室氣體少的經濟,是一種以能源效率高、碳排放強度低為特征的新的發展模式。簡單說,低碳經濟是從保護全球環境的角度評價經濟發展的環境代價,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制度安排、措施保障,推動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和溫室氣體減排等技術開發和利用,促進社會經濟朝著低碳模式轉型。因此,對于低碳經濟的概念,應從以下角度來理解。
第一,從統計和考核指標來看。低碳經濟統計和考核指標是碳強度,即單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市場經濟的體制和觀念下,“低碳經濟”高能效、低能耗技術狀態下的生產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潤。因此大量的生產就不可避免,所生產的產品最終一定要想辦法賣出去,而且賣得越多越好。然而大量生產必然會產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單位能耗雖然降低了。但能耗總量因大量生產而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會減少多少或許還會增加。舉例來說,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小汽車行駛100km的耗油量下降了約50%,但由于小汽車的總量增加了幾十倍。顯然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許多倍。因此,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是就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從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第二,.從技術角度看。保障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無疑是“低碳經濟”要實現的最重要的兩個目標。如英國所倡導的“低碳經濟”。是通過制定和實施工業生產、建筑和交通等領域的產品和服務的能效標準及相關政策措施,通過一系列制度框架和激勵機制促進能源形式、能源來源、運輸渠道的多元化。尤其是對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實現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的目標。最終實現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第三,從人類生活來看。低碳經濟應依托于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不只包括制造業、建筑業中許多節能技術改進的細節,還包括人們日常生活習慣中許多節能的細節。“低碳經濟”的重要含義之一,不僅意味著制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而且意味著要引導公眾反思那些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消費和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因此說。“低碳經濟”僅有先進技術的支撐是不夠的。必須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實現真正的節能減排目的。“低碳生活”是一種簡單、簡約和儉樸的生活方式。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乃至于氣候變化有關。比如一張A4紙的能源含量接近于0.1kW?h電,由此就可算出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絕大多數人的生活能夠采取低排碳的適度消費的方式,那么“低碳經濟”的實現是有可能的。
二、當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和建議
當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一是對新上項目提高“高碳”產業準入門檻,避免“鎖定”留下長久的不利影響。二是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和產品向利潤曲線兩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從生態設計入手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與銷售網絡,提高核心競爭力。三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用高新技術改造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實現低碳轉型。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然選擇,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對發展低碳經濟提出如下思考。
(一)總體規劃,制定相關政策,激勵綠色發展。
1、總體規劃。近年來,發展環保經濟的新概念的不斷推出,我國必須界定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的內涵及其相互關系,通過制定規劃,不斷降低社會生產和生活活動的碳強度。在規劃制定中要重視超前性、宏觀性、可操作性,同時要特別重視規劃的層次和銜接,做好中央和地方規劃之間、各級政府規劃之間、部門和專業規劃之間的銜接,避免規劃“打架”。一是將低碳經濟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進行總體安排部署,目前已經納入十二五規劃中。二是將低碳技術研發納入國家科技規劃和相關科技計劃。三是制定專項規劃,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目標、發展重點和保障措施等,提出綠色經濟的統計和考核指標,并作為國民經濟規劃中的引導指標。四是制定重點行業和部門的低碳規劃,向綠色轉型。
2、制定相關政策。一是從總體上看,目前國際上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大致可以分為基于價格的市場手段和強制性政策措施兩類。前者分為基于總量控制下的排放交易制度和北歐國家采用的征收碳稅的辦法;后者包括法律法規、標準、財政補貼、研發等,主要是政府采取“有形之手”引導和干預市場與企業行為。二是從實際出發,我國需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關法規修訂中,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的有關條款,逐步建立起應對氣候變化的法規體系。借鑒國際經驗,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層面出臺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形成綠色發展的政策環境,形成長效機制。
(二)加大科技投入,注重創新效率。
1、應改進財政科技資源的配置機制。一是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集中力量突破那些對產業競爭力提升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關鍵共性技術,培育那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戰略性產業。二是建立企業牽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參與創新體系和實施機制。三是建立預算績效評價體系,建立健全相應的評估和監督管理機制。
2、應促進科技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高效利用。一是建立并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界定項目承擔單位成果轉移、轉化和技術擴散的責任。二是加強科技公共平臺建設,建立共享機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應向企業擴大開放,增建科技基礎設施共享平臺。三是建立共性技術研究機構和服務機構,加強服務。四是打破地區分割,促進科技資源的流動和共享。
3、應支持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通過制定鼓勵自主創新、限制盲目重復引進的政策,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支持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和重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采取積極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通過國家重大建設工程的實施,消化吸收引進的先進技術。
(三)用好市場機制,降低減排成本。
綜合考慮經濟、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研究制定價格形成機制,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特別是價格、排放權交易、自愿協議、能源服務公司等經濟手段和市場手段,可以從生態補償費制度、押金退還政策、排放交易制度和碳稅等入手,總結試點經驗,分析存在問題,并逐步推廣應用,為我國塑造一個可持續的低碳未來。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環境保護是市場“失效”的領域,需要發揮政府的干預和調控作用,如果任由市場調節,類似“公地悲劇”就會不斷出現,2009年全國不少地方由于垃圾填埋和焚燒誘發的,已經說明了公眾參與的必要性。從這個角度看,澄清認識,加強科學、經濟、工程等領域科學聯合,加強能力建設,提高綠色發展的能力,顯得十分必要。
(四)加強人才培養,營造社會氛圍。
人才是創新主體,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和機制。不僅要建立專業技術人員可以自由發揮所長的激勵機制,培育研究開發的領軍人才,還要培育和保護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建立用人單位內部人才激勵機制,鼓勵技術創新;改進教育模式,特別是大學教育要增加實踐教學內容;調整教育結構,加強職業教育;完善企業家的激勵和監督機制。二是要通過教育和繼續教育,讓受教育和培訓的個人掌握有助于創新活動的技能。大力推進科研人員和教師、學生的流動,推動知識的傳播和技術成果轉化。深入開展科普工作和教育,鼓勵消費者購買低碳的、技術先進的產品。開展創新體系、政策的比較研究,監測和評估創新過程、成果的社會經濟影響等,使創新真正成為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五)廣泛宣傳教育,提高參與能力。
側耳聽一聽萬物 ,大自然發出的天籟;聽蟲鳴鳥叫花開, 裝點著紛亂的世外;別讓物種消失改變生態,別讓文明把心靈綠洲掩埋。珍惜現在,才能擁有未來,愛護家園,每個人責無旁貸。共同閱讀綠色環保教育演講稿2021,請您閱讀!
綠色環保教育演講稿1尊重的各位評委,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三原南郊中學的__。今天,我演講的標題是《找尋生命的綠色》。
記得小時侯,我愛好抬開端看那嫩綠的柳條,蔥綠的松柏,淡綠的銀杏,碧綠的河水,蔚藍的天空。可不知從哪天起,一棵棵高大的樹木被砍了,一片片農田被毀了。污濁的洪流不停地淌進了大地的身軀,小河昔日漂亮的面容消散了。大地失去了原有的綠色,被紅色、褐色、玄色的液體涂抹得面目全非。面對著陽光下到處飄浮的油污泛出的扎眼的光輝,我們的心被刺痛了。我不禁召喚著大地的綠色,憧憬那生命的綠啊!
這時候,年青的我還未曾曉得,早在1972年6月5日,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揭幕,會上通過了知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同年10月,第27屆結合國大會通過決定,將當前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隨后,一系列的環保公約、法規先后出臺。
只管在國際上,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各國有識之士的共鳴,可是在我們中國,至今仍有許多人對環境保護問題置若罔聞,見利忘義,剛愎自用,破壞環境,制作污染。
馳名中外的長江,是中華民族殘暴文明的象征。“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那漫江碧透的長江畫景,曾經以豪放的氣概在人們的心中喚起多少美妙的回想……而今天的江水已經失去了綠色,長江邊上的某市造紙廠的污水瀑布般傾出,黑乎乎的污水泡沫鋪滿一江,過往的輪船乘客紛紜掩鼻鎖眉,長江的良多港口,江面全都蒙上塵埃和煤屑。假如李白、杜甫再世暢游長江必定會不解,一腔詩興從何發動?或者白居易的詩該會寫成:“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漆黑半江濁”。
森林慘遭覆滅,耕地一直減少,大氣嚴重污染,水資源空前缺乏,物種瀕臨滅絕。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正處在危機之中。失去綠色,就即是失去了生命。
還記得98年的那場災害嗎?洪水向人們奔涌而來,洶涌湍急,勢不可擋。登時,洪水沖毀了茅屋,淹死了雞鴨,吞沒了全部小山村!人們一片凌亂,心里充斥了膽怯,許多人被洪水強盛的水流沖走了。很多人還在水中掙扎,等著人救命,小孩們爬上樹枝,哭叫著……
痛定思痛,我們才發明是人禍引起天災,人們革除了長江兩岸的廣袤的綠色,損壞了長江中上游的植被,引起水土散失,才導致洪水泛濫。這是大地對我們的處分。
巨大的無產階層革命導師恩格斯說過:“我們連同我們的血、肉、腦筋一起都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它為人類供給了各種物資和能量,是人類存在和連續的基本。俏麗協調的自然環境必定會為我們帶來身心的愉悅和無窮的樂趣。
誰不生機頭頂的天空蔚藍如鏡?
誰不盼望腳下的大地綠草如茵?
誰不希望身邊的湖水清澈明凈?
誰不愿望面前的陽光燦爛如金?
聰慧的歐亨利在小說中,以最后的一片不凋的綠葉帶了一個危亡病人的新生,我想,我們也會發明一個歐亨利式的終局,帶來人類的新生。終于,綠化環境在咱們咸陽已經初見功效,廣闊的馬路兩旁,潔美的居民小區,都被綠色裝點得美好絕倫;生態園內,那綠色,撐起了一方清喧擾凈的天;街心公園晨練的白叟揮動的扇子,翩翩的裙擺,那是竟相開放的各色嬌艷爛漫的鮮花。綠色開始回歸,性命開端回歸……
友人們,維護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是生命賦予我們繁重的使命。還記得那個用年輕的生命救助了丹頂鶴的女孩嗎?還記得那位用畢生來綠化荒山的老伯嗎?還記得你身邊那些順手撿起紙屑的人們嗎?他們是生命的?衛者,是綠色的化身,是我們的模范。
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撿起地下的一片紙屑,關愛一只小鳥,愛惜一棵小樹,懷著綠色文化的信心,踏著時期的步調,找尋綠色的生命,去擁抱綠色的來日。
給地球母親一份愛,她會還你整個世界!
綠色環保教育演講稿2親愛的同學們,敬愛的老師們,大家晚上好.我演講的題目是:《綠色環保 低碳生活》
隨著世界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人類欲望的無限上升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制,世界氣候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量愈來愈大,地球臭氧層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機,全球災難性氣候變化屢屢出現,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類曾經引以為豪的高速增長或膨脹的GDP也因為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而“大打折扣”。
全球變暖等氣候問題致使我們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態環境。人類意識到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出現的過量碳排放是形成氣候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減少碳排放就要相應優化和約束某些消費和生產活動,大力研發環保,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理念順應了人類“未雨綢繆”的謹慎原則和追求完美的心理與理想,因此這一理念也就漸漸被我們所接受。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大。人們在享受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方便的同時,洪水泛濫、山體滑坡、水土流失、大氣污染、水資源缺乏、全球變暖等,給了人們當頭一擊。“環境保護”,成了每個人都在思考的問題。不難看出,全球生態危機正在咄咄逼人地向人類迫近,注重環保已是大勢所趨。
地球只有一個,我們作為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類,為了自己,也為了子孫后代,誰都有這個責任重視環保,重視低碳。環境是每個人的,所以環保不僅僅是政府的事,也不僅僅是環保組織的事,更是我們企業的事。
哥本哈根峰會議在一夜之間讓“低碳”的概念廣為人知。近年來,隨著地球氣候的變暖,“低碳”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從“地球熄燈一小時”活動,到20__上海世博會各大場館設計中無所不在的環保理念,“低碳”注定要成為人們的主流生活方式。
低碳這種生活方式逐漸興起的時候,也是我們企業應該大力發揮集體力量的時候,繼續發揮人才優勢,努力研發先進科技技術,推廣綠色環保理念,普及低碳生活的習慣。我們企業必定貫徹落實國家政策,堅持協調發展,互惠共贏。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系,在發展中落實保護,在保護中促進發展,堅持節約發展、安全發展、清潔發展,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低碳不等于貧困,貧困不是低碳環保經濟,低碳環保經濟的目標是低碳高增長,發展低碳環保經濟不會限制高能耗產業的引進和發展,只要這些產業的技術水平,就符合低碳經濟發展需求,低碳環保經濟不一定成本很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甚至會幫助節省成本。低碳環保經濟并不是未來需要做的事情,而是應該從現在做起。
今天,為了給廣大市民營造一個干凈、整齊、舒適、優美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我們企業將響應市委、市政府提出“發展低碳經濟,共建綠色家園”口號,這是一個城市形象的集中體現、品味的有力展示和實力的綜合象征,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落實,它既是大城城建設的大勢所趨,也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城市的環境質量改善了,城市的品味和層次提高了,就自然可以吸引和聚集大批的人才,使他們樂于在這座美麗的城市工作、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更多投資者和創業者的青睞,才能大力促進招商引資,更進一步加快我市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步伐。作為城市的主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響應號召,齊心協力,共同奏響這曲爭當先鋒的凱歌!
為了那一片藍天永遠保持蔚藍,為了使大自然的森林永遠郁郁蔥蔥,為了碧波蕩漾的河水永遠明凈,為了下一代擁有的地球永遠美麗,行動吧!
綠色環保教育演講稿3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創綠色校園,護地球母親。走進我們如今洋溢著書香味的校園,你會被那迷人的風景所吸引。高大現代化的教學樓,郁郁蔥蔥的樹木,還有鮮艷奪目、爭奇斗艷的花卉。漫步在校園里這一派綠景下,會使你感到精神振奮、心情舒暢。校園中的綠色風景,對我們同學是極其有益的。不是嗎?一節課后,站在走廊上看看校園中的綠,讓我們大飽眼福,也使精神達到更高、更好的狀態!在課余時間,同學們又可以在校道上走走,看看周圍的景物,不是有置身花園之感嗎?由此校園的美好可見一斑。
所以,我們就應該讓校園中的綠色永存。優美和諧的自然環境,必然為我們帶來身心的愉悅和無限的樂趣。“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讓我們感受清幽;“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讓我們觸摸壯麗;“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讓我們聆聽喧鬧;“春水碧如天,畫船聽雨眠”,讓我們親近悠閑;“棠梨葉落胭脂色,薺麥花開白雪香”,讓我們體味斑斕。雨天,讓雨點親吻面頰;雪天,讓雪花棲掛眉梢;喂螞蟻美餐,澆花草甘露;問候晨曦“你好”,道別月色“晚安”。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恩格斯說過:“我們連同我們的血、肉、頭腦一起都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自然,人類自我的本真。自然界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它為人類提供了各種物質和能量,是人類存在和延續的基礎。雨果曾說:“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近年來,人類由于對環境不夠珍惜,隨心所欲,濫伐林木,生存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各種環境問題接踵而至。有關環境方面各類驚人的數字令人毛骨悚然,這其實已向我們發出了嚴正的警告:如果只顧盲目地吮吸自然的乳汁,而不立即行動起來,投入保護環境、拯救家園的戰斗,最終毀滅的將是我們人類自己。為了保護地球母親,我們需要攜起手來,做力所能及的事。
綠色是大自然贈與我們人類的寶貴財富,綠色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人人都渴望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園,人人都希望生活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明環境里。近年來相應“創建衛生城市”的號召,我們的校園環境也正在發生著全面的變化,校園環境建設是我們必須直面的問題,校園綠化程度直接作用于我們的生活環境,決定著校園生活的幾多色彩,當然,綠色校園不只是環境綠化與垃圾處理問題,其涵義應更廣更深,指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比如,嚴肅活潑的學習氛圍,積極進取的班級精神風貌等。
創建綠色校園,不僅只是要有優美的硬件環境,更應該提高我們自身的修養和素質,這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人人都是護綠天使,我們要用綠色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周圍的人。我們更應該保護校園環境,共建綠色校園。為了共創綠色校園,我們同要攜起手來。讓我們共同做到如下幾點:
1、立即行動起來,關心、支持和愛護綠化,積極參與校園綠化建設和管理,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做起;
2、愛護花草樹木設施,對破壞綠化設施的行為要敢于制止并舉報。
3、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不隨意亂扔瓜皮果殼、煙頭,不隨地吐痰。
4、不使用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產品,特別是不使用一次性碗筷和少使用塑料袋;
5、樹立和倡導綠色文明意識,積極參加校園愛綠護綠行動;
6、勤儉節約,節約校園內的各種資源,隨手關好水龍頭和電燈電扇,節約每度電,節約每滴水;
7、師生和諧,同學之間友好相處,語言文明,行為規范。
8、一切都以更高的目標束縛要求自己,將自己培養為有文明素質,全面發展的優秀中學生。
同學們,我們是21世紀的主人,環保意識是現代人的重要標志。我們應當切實地樹立起時代責任感。共建綠色校園,同護地球母親,讓我們行動起來,將綠色作為我們校園生活的主旋律,用愛心去關注環境的變化,用熱情傳播環保的理念,用行動肩負起環保的重任。
綠色環保教育演講稿4綠色代表著活力,象征著生命力。這種“綠色”正是自然界、一個民族乃至個人所應具備的。
對于自然界中的綠色,很容易就讓人想到森林、草原等一些綠色植被。可如今植被破壞嚴重,其導致的荒漠化、泥石流對人類的危害時有發生。正如最近發生在菲律賓的泥石流,頃刻間就活埋了幾千人。這難道不能引起我們的重視,難道非要災害降臨到我們頭上時,才開始反思?如今中國的狀況就很令人擔憂。盡管政府已做了大量工作,但破壞植被的行為仍在進行。此時讓我想起了《大話西游》里的唐僧,當孫悟空把“月光寶盒”扔在一邊,想跟觀音姐姐決斗時,唐僧趕忙就叫孫悟空別亂扔它,以免砸到花花草草……你看,在那情況危急就要發生一場格斗時,唐僧仍不忘徒弟要保護好花草。這難道不能引起破壞植被者的反思嗎?
個人也需要“綠色”,這種“綠色”就是代表一個人所應擁有的活力。擁有活力的人通常可以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這種活力最終將引領他走向成功。正如110米跨欄的世界冠軍劉翔,當他面對曾多次獲得世界冠軍的阿姆斯特朗時,沒有因此而低沉,相反從他賽前那輕松的臉上看出,那時的劉翔充滿了活力與斗志。當然,劉翔最終成功了……
綠色環保教育演講稿5在茫茫的大地,我是只不起名的麻雀,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也有司馬遷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泰山,也有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黃山。等一些數也數不清的祖國大好江山。
我也曾以這些美景與遠方的伙伴炫耀,他們都很想來看看,可是,最近這幾年,產生巨大的變化——在公園任何一處,都可以聞讓人嘔吐,厭惡的臭味兒,在綠油油草地上卻出現了垃圾,易拉罐,塑料袋。路人竟然可以視而不見的走開。空氣質量更是差,我每次都要捂著嘴巴。在liu_ue86上,汽車的濃煙覆蓋馬路,行人不得不用手來捂住,有一些老人沒捂住,吸入這些氣體,痛苦的咳嗽著。這樣的情景讓人揪心。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 07-0017-02
決定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應堅持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貫徹思想品德教學原則,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學的實效性;遵循初中學生身心發展和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規律。”根據多年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反思,筆者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突破,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設計要科學合理、重難點突出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教學設計要求:“要準確把握課程性質,全面落實課程目標。”在認真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課堂所需達到的教學目標,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前提。因此,如何科學地設計教學目標,做到讓學生“一課一得”,觸類旁通,就顯得尤為重要。
課堂設計要有明確可行的日標,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日標必須科學化。從縱向看,思想品德的教學目標有四個層次:(1)課程標準要求――總日標;(2)年級要求一一階段日標;(3)單元要求――單元日標;(4)課文要求――達成目標。達成目標是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必須落實的具體日標,要緊扣單元目標,體現階段日標,關聯總目標。在制定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標時,必須雙向重復,自上而下,全局在胸;然后由下而上,步步緊扣,避免思想品德教學日標的盲目性、簡單性、隨意性。
從橫向來看,思想品德的教學目標是根據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三維來設計的。這種設計思路是在思想品德教材的邏輯性、實用性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意在克服以往將知識和能力、學習結果和過程方法、個體的情感體驗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培養分裂開來的弊端,強調三者的結合,注重思想品德課的綜合性、實用性。因此,在制定思想品德教學目標的時候,必須依據新課程思想品德教學目標體系的縱向層次和橫向范圍來精心考慮,在交叉點上提煉出科學的教學目標。
二、精心設計課堂提問
初中思想品德課的重要教學手段就是提問。這種提問有互動性,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一種雙邊活動,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保證。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切忌模糊的、空泛的、不著邊際的、游離在教學內容以外的提問。切忌好不好,是不是,對不對等沒有營養價值的提出。這是一種片面追求課堂氣氛活躍的隨意的、膚淺的提問,當然不可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深度、廣度,也就不可能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
因此,我們在設計課堂提問的時候,要緊扣教學日標、重難點,提問要具有梯度,要具有層次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教師一方面要做到深入研讀思想品德教材文本,另一方面要深入學生實際,加強“有效預設”,才能達到有效教學,使自己的設計問題具有明確的、恰當的、梯度的、層次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又要注意講究技巧,追求提問的及時、適當、務實,所提的問題要有個體性,不能低于或者高于學生個體的水平,難的問題,必須以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并有效地學習為前提,通過討論、醞釀來解決問題。總之,教學中,老師恰當地運用提問藝術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還能造就較好的課堂互動交流的氣氛。
三、適時激勵,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教授說過:“人性中最本質的愿望就是得到贊賞。”想得到肯定和表揚是人的普遍的心理,學生更是如此。表揚能喚起學生的自尊,使他們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更加自信、自愛、自立、自強,因此,表揚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意志力和創新力,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根據激勵的內容和形式,可以表現為表揚激勵、賞識激勵、批語激勵和體態語激勵等。在新課程改革中,適當應用激勵教育可以使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耿得良好的效果。校本教研證明,如果一個教師對所教學科感到興奮,而且通過喜怒哀樂的面部表情、抑揚頓挫的聲調、自然合理的手勢和身體語言來傳達、展示這種興奮,就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無聲無息地帶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海洋里,激勵、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所以,在堂課教學中,我們要對每一位學生都充滿了期待,讓學生感到老師是值得信任的人,當學生圓滿回答了某一個問題之后,給予及時的表揚和肯定。例如,在思想品德小論文教學中,用充滿欣賞的語氣朗讀學生的范文,用贊美的語言來講解學生小論文的邏輯、語言、條理,給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還可以開展互評、互改、小組評議、集體點評等活動,目的都在于以激勵學生為評價主體,通過老師的激勵,或者同學的互評互議,構建各抒己見的課堂氛圍,在這個氛圍里,學生會享受到民主,體會到和諧,同時會發展個體能力,張揚個體。從而激發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好思想品德課的自信心。
四、密切聯系生活,教學生活化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提出:“強調與生活實際以及與其他課程的聯系,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面向十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善于開發和利用初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組織教學,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成長服務。”
十富多彩的生活是教師取之不盡的教學資源,也是學生思想認識的重要源泉,離開了十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思想品德教育只剩下空洞的說教,就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教學的有效性就會大大降低。聯系生活既可以聯系社會生活實際,也可以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比如學習《學會合理消費》這一課時,在學習綠色消費這一知識時,可以聯系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的內容,讓學生認識到低碳環保是世界趨勢,綠色消費符合低碳生活,也可以聯系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比如大理市市場禁塑、喜歡買綠色無公害產品、垃圾的分類處理等做法,通過這些生活中的例子,使學生對綠色消費的認識不是停留在理論的層面,而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過聯系生活使思想品德課不再是枯燥的理論,而是十富多彩的生活畫卷,更是學生踐行的指南。
五、注重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