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生態系統作用范文

        城市生態系統作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生態系統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生態系統作用

        第1篇:城市生態系統作用范文

        關鍵詞 城市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地理信息系統;珠江三角洲

        中圖分類號 X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6-0178-04

        珠江三角洲城市由廣東省9個城市組成,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肇慶、江門、惠州、東莞和中山。以2004年計,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總量約占全國的1/10左右。20世紀8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呈現了勃勃生機,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個方面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已成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和成熟、最具影響力的地區之一。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反映了現實生態位與其最佳生態位的貼近程度,反映了城市生態系統的和諧性、城市居民生活的適宜程度、城市競爭力大小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構建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指標體系,評價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是對城市適宜發展進行科學評判和決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構建體現城市結構、城市功能、城市協調度和反映人口指數、基礎設施、城市綠化、經濟水平、物質還原、資源配置、生產效率、流動便捷、社會保障、城市文明和可持續性的指標體系,選取了1995-2004年10個年份的數據,并將10個測評年份的數據統一進行標準化處理,實現了不同年份和不同城市的可對比化,最后獲得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測算結果。除了對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進行比較之外,本研究的另一特點是劃分了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的類型,分析了類型的變化和由這些變化形成的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發展的特點。

        1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采用的社會統計學、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評價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對不同的研究內容和目標采用不同技術和方法,在城市生態適宜度評價上,主要采用社會經濟研究的常規方法,同時將GIS技術和社會科學的理論結合起來進行結果解釋,設計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評價模型,方便快捷地對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進行評價。在研究技術路線圖中列出了所選的各種技術、方法,在研究的實施過程中,各種技術和方法是穿插使用的(見圖1)。

        2 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評價指標體系

        2.1 構建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城市結構、城市功能、城市協調度的時空特征和運行機制進行系統分析,確定指標體系框架模式和評價重點(見表1)。城市結構則是由人口指數、基礎設施、城市綠化、經濟水平等指標組成,其作用是滿足城市生態適宜的必要的結構。城市功能是由物質還原、資源配置、生產效率、流動便捷等指標構成,主要作用是保證城市生態系統的資源得以合理利用。城市協調度則由社會保障、城市文明和可持續性等指標構成,主要作用是解決城市的自身發展,提高城市軟件水平。根據城市生態系統組成要素、結構和特點分析,按照構建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指標體系的原則,本文將表征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的指標體系分為三個層次:目標層(分總目標層和分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見表1)。

        2.2 確定城市生態系統最適宜值

        本文的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最適宜值亦即最佳值,表示該指標的值為最適宜值的時候,城市的生態系統適宜度達到最好的狀態。最適宜值來源主要有6種,①國際標準,②國內標準,③國內外城市的現狀值或多個城市現狀值的平均值,④城市規劃值等,⑤珠江三角洲2004年及以前的最佳值,⑥根據現狀值進行外推。

        對于不同的城市來說,27項因子的適宜值是很難確定的,但一般而言,對于失業率和每平方千米二氧化硫排放量來說,一般是越小越好,故選取它們標準化后的最小值作為其最適宜度值。對于其他的指標,如工業固廢利用率、職工平均工資等是越大或越多越有利于居民的生活,因此以這些因子標準化后的最大值作為其相應的最適宜度值。

        2.3 指標數據的處理過程

        為消除指標數據存在的量綱或級數差異,采用線性變

        2.4 指標權重的確定

        由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指標體系是由4個層次構成的,每一層的指標的劃分又各不相同,導致了確定權重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分目標層的指標的權重劃分為:城市結構、城市功能和城市協調度的權重分別為0.372、0.325、0.303;對于準則層運用層次分析法基本原理,根據各類指標及各類指標諸因子在系統中的相對重要性,通過建立層次結構、構造判斷矩陣、權重計算、一致性檢驗等步驟,分別計算出城市結構、城市功能和城市協調度3類分目標層中的各準則層的因子對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的相對重要性;指標層的權重的確定采用十分制打分方法。

        2.5 測算模型

        由于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各指標之間的相互獨立性,也即各指標對適宜度彼此無影響,因此,對適宜度的計算采用線性加權求和模型來處理。即:[WTBX]d=∑n[]i=1[DD)]widi[KH*4]式中:di、wi分別為下一層指標i的評價值及其相對應的權重,[WTBX]n為所在指標層中的因子總數。這樣,從指標層開始,計算出上一層指標的評價值,再由上一層指標的評價值和相應的權重,通過線性加權求和計算出更高一層指標的評價值,最后計算出珠江三角洲各年份的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值。

        3 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分析

        3.1 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的類型及變化

        從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表(見表2)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9個城市的城市生態適宜度總體呈增長趨勢,說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態適宜度普遍得到增強。每個城市的漲幅不 一樣,東莞、深圳、廣州、肇慶、中山、惠州的適宜度提高的幅度較大,分別是0.294 9,0.254 9,0.190 8,0.168 8,0.166 0,0.140 6。

        以珠江三角洲9個城市在1998、2001和2004年3個年份的3個準則層數據為基礎數據,對27個城市樣本和3個變量進行聚類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數據作標準差標準化處理,最遠距離法進行聚類,把珠江三角洲9個城市劃分為3個大類,然后根據各個大類的情況進行了亞類的劃分,共劃出了8個亞類。

        珠海、佛山的漲幅在0.1之內;江門基本上保持平穩狀態,適宜度值在0.3~0.4之間。提升幅度最大的是東莞和深圳,比較大的有廣州、肇慶、中山、惠州和佛山,保持相對穩定的有珠海和江門。

        3.2 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的類型演變

        珠海為穩定性最高的城市,在三年的測評中,一直處于I3類城市,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惠州、中山、肇慶、深圳屬于比較穩定的城市,雖然亞類發生了改變,但在這3年中都在一個大類里,屬于亞類變化;佛山、江門、東莞屬于基本穩定的城市,同為連續兩年內都在一個大類,其中一年在上一大類或下一大類的變化,雖然發生了變化,但都屬于基本穩定的城市;廣州為不太穩定的城市類型,從1998年的I4亞類到2001年的III類,跨度比較大,但在后面的2001-2004年的數據看來,廣州逐步穩定下來。

        總的說來,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類型趨于穩定,珠江三角洲城市結構好的城市逐漸增多,珠江三角洲城市功能好的城市逐漸增多,珠江三角洲城市協調度好的城市數目趨于穩定。

        4 結 論

        在通過構建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指標體系,進行指標的選取和處理,對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的測算和評價之后,本文得到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發展的一些結論:①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增強;②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態適宜度3個垂直層次的發展穩定性不一致;③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態適宜度發展模式為內在因素影響型發展模式;④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態系統適宜度測評受指標異常變化影響大。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董德明, 包國章.城市生態系統與生態城市的基本理論問題[J]. 城市發展研究, 2001,8(增刊):32~35. [Dong Deming, Bao Guozhang. Theoretic Problems on City Ecosystem and Ecopolis[J]. Urban Studies, 2001, 8(S):32~35. ]

        [2]韓秀娣. 城市生態位的內涵及其調控[J].城市研究, 2000, 2(81):42~64.[Han Xiudi. Connotat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Urban Ecology Position[J]. Urban Study, 2000, 2(81):42~64.]

        [3]劉玉玫.我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評估研究[J]. 中國統計, 1996,175(8):19~22.[Liu Yumei.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Residents' Life Quality in China[J]. Chinese Statistics, 1996,175(8):19~22.]

        [4]于志熙.

        城市生態學[M]. 北京: 海洋出版社,19921~2.[Yu Zhixi.Urban Ecology[M].Beijing:Ocean Press,1992,1~2.]

        [5]Li Zizhen, LinHong. The Nichefitness Model of Crop Pop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J]. Ecological Modeling. 1997, 104(2~3):199~203.

        [6]MinWoong Sohn.Distance and Cosine Measures of Niche Overlap [J]. Social Networks, 2001,23(2):141~165.

        [7]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輝. 生態城市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J].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9,(5):16~19.[Song Yongchang, Qi Renhai, You Wenhui. A Study on Indices System and Assessment Criterion of EcoCity[J].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1999,(5):16~19.]

        [8]沼田真. 都市生態學[M]. 巖波新書, 1987,(383)225.[Zhao Tianzhen?. Urban Ecology[M]. YANBO NEW BOOK. 1987,(383) 225.]

        [9]馬世駿, 王如松. 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J]. 生態學報, 1984, 4(1): 1~9.[ Ma Shijun, Wang Rusong. The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J].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84, 4(1): 1~9.]

        Evaluation of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XIA Bin1 XU Jianhua1,2 ZHANG Meiying1 LOU Xukui1,2

        HE Huiyu3

        (1.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China;

        2.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39, China; 3. Guangdong Institute of Metrology,

        Guangzhou Guangzhou 510630, China)

        Abstract Theories of the ecosystem niche-fitness evaluation have obtained the various acceptance since statement.This resea rch mainly analyzes and asse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s by researching cities. By the Social statistical methods, t he index system has been constructed whichis combined of the two, that the vertical manifesting the urban structure, the urban function, the urban coordination, and the level reflecting the situation of economy,social,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Selecting the data of 1995 to 2004 10 years, through evaluating the ecosystem nichefitness of nine citi es of Pearl River Delta, and, standardized and nonnegative processing all of the ten years data, it has been realized that the contrast in different years and different cities. This study classifies types for the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 s, and then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all type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s which formed by these changes. Finally, it draw 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s is enhanced; (b) On the three vertical lev els, the development stabilities of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s are inconsistent; (c) The model of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s

        第2篇:城市生態系統作用范文

        [關鍵詞] 城市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價值評估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概念1973年由Holdren和Ehrlich[1]提出,逐漸得到環境科學、生態學、經濟學及其它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重視[2-7]。

        城市是一個高度復合的人工化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在結構上和功能上都存在明顯差別。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研究早期,研究重點一直局限在森林、湖泊、濕地等生態系統類型。直到20世紀末,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研究才開始廣泛開展,其理論探討和實踐方法逐漸深入[8-12]。

        1 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方法

        1.1評估方法原理

        目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評估方法主要分為直接市場法、替代市場法、模擬市場價值法三類。國內外有多種價值估算模型,Costanza等[3]的方法模型在國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首先對研究區域內的生態系統進行分類,并劃分不同生態服務功能;其次,應用多種價值評估方法,計算單位面積下各種類型生態系統的不同生態服務功能價值;最后匯總得到不同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價值結構表。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 ――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總價值,元/a;

        ――第i種類型生態系統的第j項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單位價值,元/hm2;

        ――第i種類型生態系統的總面積,hm2。

        1.2服務功能劃分及參數取值

        國內外學者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分類及其價值估算等至今尚未形成共識,本文在對比分析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劃分為三大類:①提供生活和生產物質的功能,包括食物生產、原材料生產;②與人類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相關的生命支持的功能,包括:氣候調節、水源涵養、固碳釋氧、土壤形成與保護、凈化空氣、生物多樣性保護、減輕噪聲;③滿足人類精神生活需求的功能,包括娛樂文化。本文在謝高地等[6]制定的生態服務價值表基礎上增添了固碳釋氧、凈化空氣、減輕噪聲等屬于城市生態系統中較為重要的功能,其參數取值及計算如下:

        1.2.1 固碳釋氧的價值

        分別采用造林成本法和碳稅法進行固碳價值計算(中國造林成本每噸C為260.90元,瑞典稅率每噸C為150美元,換算為1020元人民幣[13]),用造林成本法和工業制氧法估算植被釋放氧氣的價值(中國造林成本每噸O2為352.93元,制氧工業成本每噸O2為400元[13])。每公頃林地每天吸收CO21000kg、釋放O2 750kg,每公頃草地每天吸收0.36kg CO2、釋放0.01kg O2。

        根據上述數據計算可得城市生態系統中,單位面積林地的固碳釋氧功能價值為336821.5元/hm2,單位面積草地的固碳釋氧功能價值為85.5元/hm2。

        1.2.2 凈化空氣的價值

        凈化環境空氣功能包括吸收SO2、吸收NOx、滯留過濾降塵和飄塵,采用代替花費法進行計算。每公頃林地平均每年可吸收SO2152.05kg,以SO2治理代價為3000元/t,則每公頃林地吸收SO2所提供的服務價值為456.15元;每公頃林地每年可吸收NOx 380kg,汽車尾氣脫氮治理的代價為16000元/t,則每公頃林地吸收NOx 所提供的服務價值為6080元;每公頃林地平均滯塵能力為21.65t,削減粉塵成本以170元/t計算,則每公頃林地滯塵的經濟價值為3680.5元。

        計算所得,城市單位面積林地可創造凈化空氣價值為10216.7元/hm2。

        1.2.3 減輕噪聲的價值

        目前對森林生態系統降低噪聲價值的估算方法是以造林成本的15%計,以平均造林成本240.03元/m3,成熟林每公頃蓄養量80m3計算:

        每公頃林地減少噪音功能的價值

        =240.03元/m3×15%×80m3=2880.36元。

        1.3 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

        城市生態系統在平均狀態下的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如表1所示。

        注: (1)荒漠在城市系統中可對應其它類型用地。

        (2)根據耕地所發揮生態服務功能的實際效果,在進行固碳釋氧、凈化空氣、減輕噪聲三項價值計算時,將耕地單位面積價值折算成有效林地價值,折算系數為0.2。

        (3)園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取林地與耕地價值的均值。

        (4)城市建設用地(包括城鎮及工礦用地、交通運輸用地等),參考Coslanza等的思路,不估算其生態服務功能價值。

        2 案例研究

        2.1案例概況

        廈門市同安區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閩南廈、漳、泉“金三角”的中間前沿地帶,廈門市域的北部,境內地形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平原和海島。同安區常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暖晴雨多變,秋涼氣爽宜人。全區總面積約690km2, 2009年全區總人口49.5萬人。

        本文所涉及同安區不同生態類型用地面積的基礎數據來源于《廈門市同安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為計算同安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這里將區域自然生態系統劃分為耕地、林地、園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其它用地,具體見表2。

        2.2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估算

        根據城市生態系統中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表以及2005年、2009年同安區不同生態類型用地面積,計算同安區2005年、2009年的生態體統服務功能總價值分別為137.6億元和134.1億元。具體詳見表3和表4。

        就同安區而言,2005年~2009年間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并沒有很明顯的增減,2009年比2005年下降了3.5億元,主要原因是同安區的林地、園地和草地面積都有所減少,而面積增加的城市建設用地對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沒有貢獻。6類生態用地中,只有水體的服務功能價值呈現增長,2009年比2005年增加價值約1億元,水體的服務功能主要體現在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文化娛樂等方面。

        從生態類型來看,同安區林地生態系統產生的服務功能價值最高,2005年、2009年分別占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73.6%、75.0%;園地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價值占第二位,2005年、2009年分別占總價值比重的20.4%、18.8%;耕地生態型在2005年、2009年占比為5.7%、5.3%,排名第三?;哪òㄆ渌愋陀玫兀┑纳鷳B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最低。林地和園地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實行退耕還林政策的必要性。同時,林地在評價的10項服務功能中都有突出的貢獻值,這也表明了在城市生態系統保持一定比例的森林面積是十分必要的。

        從服務功能上看,城市生態系統提供的10項功能中,固碳釋氧產生的價值最為顯著,占總價值的90%以上,提供這一功能的主要有林地、園地、耕地以及草地生態系統;另外,凈化空氣功能的服務價值也較為突出,占總價值的3%;而其余8項功能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過低。

        3 結論與分析

        本文構建出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表,并以廈門市同安區為例,定量反映出城市生態類型用地面積的變化對整個生態系統的綜合影響。計算結果表明,同安區具有顯著的生態經濟效益,2005年、2009年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分別為137.63億元、134.06億元,其中林地生態系統在城市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對于同安區而言,固碳釋氧的服務功能產生的經濟價值遠大于其它服務功能,但也從中反映出水源涵養、娛樂文化、生物多樣性等服務功能還有待加強。

        目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研究還是建立在Costanza等人提出的生態系統服務總體價值等于各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簡單加和,這一技術路線存在一個明顯缺陷,即忽略了空間中各種生態系統內部的相互作用及空間異質性,這需要更加復雜、嚴謹的模型以及龐雜和精確的參數來計算區域生態系統服務的總價值。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國內外實踐工作的廣泛開展,相信必能不斷充實和豐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內涵,探索更符合實際情況的價值評估模式。

        參考文獻

        [1] Holder J,Ehrlich P R. Human Population and Global Environment[J]. American Scientist,1974,(62):282-297.

        [2] Daily G C.Nature’s Service: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Washington DC:Ialand Press,1997.

        [3] Costanza R,D’Arge R, De 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4] 劉玉龍,馬俊杰,金學林,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方法綜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1(15):88-92.

        [5] 歐陽志云,王如松,趙景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評價[J].應用生態學報,1999,10(5):635-640.

        [6] 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03,2(18):189-196.

        [7] 唐,朱坦,徐鶴,等.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3(17):45-49.

        [8] 宗躍光,徐宏彥,湯艷冰,等.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結構分析[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9,4(12):19-22.

        [9] 夏麗華,宋夢.經濟發達地區城市生態服務功能的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1):71-74.

        [10] 彭建,王仰麟,陳燕飛,等.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初探――以深圳市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41):594-604.

        [11] 李鏡,張健,曾維忠.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研究――以雅安市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7,(24):114-119.

        [12] 梁治平,周興.基于土地利用變化的生態服務價值損益分析――以廣西貴港市為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24):67-70.

        第3篇:城市生態系統作用范文

        1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其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價值

        在人口劇增、過度開發、環境污染等因素的巨大壓力之下,天然生物資源趨于減少,使生物多樣性面臨極大威脅。這種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是全方位的,包括了從遺傳基因到生態系統乃至景觀的各個層次。生物多樣性具有經濟、生態、科學研究、美學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就城市生態系統而言,生物多樣性是城市工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人類物質生活的主要來源,還具有極其重要的環境資源價值,如調節氣候、保持水平、降低噪音、降解污染物、美化環境等,同時,在人類生存中必不可少的娛樂、美學、社會文化、科學教育、精神及歷史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生物多樣性以其積極向上的勃勃生機陶冶了人們的情操,豐富了人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因此,它對于人們心理、道德和思想上的起點潛移默化的激勵作用也是難以估量的。

        2城市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現狀

        城市生態環境是特定地域內的人口資源環境(包括生物的、物理的、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通過各種相生相克的關系建起來的人類聚居地或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體。城市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場所,又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基地,城市生態系統有其特有的生物多樣性特征,即城市的生物區系組成(包括微生物、植物、動物)。伴隨著城市化進程,雖然人們竭力保持原有的物種,并有意識地進行綠化和園林建設,增加了一些人工景觀單元,甚至無意識地帶入了一些伴人生物,使城市中某些生物種類及其遺傳品系有所增加,但總起來看,城市中生物多樣性是不令人滿意的,主要是由于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人類自目的開發建設,使自然生物種類減少,而伴隨著生物種類相應增加,破壞了城市的生物區系組成。

        3角軍決問題的出路和途徑

        由于城市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特性,在人工生態環境系統中不具備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全面的、綜合的系統,同時不具備自然生態系統中自我保護與修復功能,因此,人工生態系統相對比較脆弱一些。另一方面,其具有經濟化發較好、資金儲存量大、以及人類所需物質基礎豐富,存在大量人類所需生產生活所需物品。其中,其物質的補充及豐富以及資源的積累需要根據自然生態系統的資源流動來實現的,人類只是利用其資源卻忽略其環境的保護,將廢棄物品修道自然環境中,生產造成大氣污染、水污染等現象也給自然生態系統帶來嚴重的危害。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威肋、自然生態環境,還使打破了人類與自然的共同生存,使矛盾日益增大,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因此,必須進行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從而探討其對于生態環境以及人類社會的重要作用,研究出具有科學依據的解決措施進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維護國家基本利益。

        3.1將城市生態系統置于生物圈的范疇

        城市生態系統是以城市居民為主體,以地域空間和各種設施為環境,通過人類活動,在自然生態系統基礎上改造和營建的人工生態系統。從歸屬看,城市生態系統屬于陸地生態系統的人工生態系統,而陸地生態系統與淡水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等一起構成生物圈,所以城市生態系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生物圈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建設和發展,不能只考慮自身,而必須從生物圈的范圍來衡量。城市居民與任何一種微生物、植物、動物物種一樣,都是自然界的一員,共同生活于生物圈,所以,人類不應凌駕于自然界之上,而應與之協調相處,遵循自然規律,以維持生物圈的良性運轉。

        3.2搞好城市生態園林建設

        城市園林是一類以人工生態為主體的景觀,以市區公園、廣場綠地、庭院綠地、道路綠化帶、森林公園、苗圃等。一個完善的、生態穩定的園林景觀應是其結構與功能的高度統一、和諧的景觀,其外部形式應符合美學規律,而其內部結構和整體功能,更應符合生態學原則和生物學特征,如群落的分層、鑲嵌、生態平衡、生物與環境相互適應等。由于生態園林強調是人工園林和自然生物群落的有機結合,因而在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發展方面具有許多有利條件。如園林的空間異質性、園林類型的多樣化及大園林規劃等都為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豐富所發展奠定了優越的基礎。在美國,城市園林還積極參與了野生動、植物的保護,體現出二多一少的特色,即樹木花草多,野生鳥獸多,建筑少。在國內,許多城市的園林建設正逐步走向生態化、自然化。

        3.3加強城市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礎研究 應對城市生物多樣性進行調查,編目,并結合地理、植被、管理等建立城市多樣性信息系統(包括數據庫,圖形庫、專家系統庫),同時建立監測網點進行長期監測。從而為生物多樣性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據。

        3.4提高全民素質,強化保護意識

        第4篇:城市生態系統作用范文

        關鍵詞:生態建設;城市規劃;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TU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戰略、建設城市的綱領、管理城市的依據。如何打造一個城市的風貌、建設一個和諧、生動、合理的空間體系,是現在規劃建設中十分熱門的話題。城市規劃必須注重個性特征,城市個性是一個城市的特色,是獨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識的城市越來越多,城市的個性特色已湮沒在程式化的鋼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由于城市所處的空間地理位置、地形條件、氣象條件和自然環境的不同,構成了不同的城市環境空間形態,提供了每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環境空間特性。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充分認識該城市的山、水、林和風景名勝等自然景觀要素,發掘、保護、利用、開發、改造自然環境空間特色,在共性中找出個性,圍繞個性建設特色城市。與此同時也要注重生態的和諧與持續發展的戰略。

        1 我國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現狀

        1.1 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目前,我國進入了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而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

        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發展;草原退化加劇;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水體污染明顯加重;大氣污染嚴重;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就構成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生態指標惡化已經直接而明顯地影響了現期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趨勢。

        1.2 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

        造成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復雜的。它主要來自于三大壓力:

        人口壓力:中國現代人口數量異常迅猛增長,既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最大障礙,又成為中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壓力。迫于生存,人們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亂采濫挖,破壞植被,眾多人口的生存和獲取利益的活動超過了大自然許多支持系統的支付能力、輸出能力和承載力。

        工業化壓力:中國發動工業化時間晚,發展起點低,又面臨趕超發達國家的繁重任務,不僅以資本高投入支持經濟高速增長,而且以資源高消費、環境高代價換取經濟繁榮,重視近利,失之遠謀;重視經濟,忽視生態,短期性經濟行為為中國生態環境帶來長期性、積累性后果。

        市場壓力:中國正處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市場經濟本身會產生許多外部經濟效應或者外部付經濟效應,環境污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環境作為一種公共財產,這種公共財產的提供(例如清潔水,良好的大氣環境),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處并不會加大總成本。但是如果沒有公共財產,所有人的利益都會受損。公共財產或者公共財產受到破壞(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氣等)的特點決定了個人或市場都不會提供控制環境污染的費用和服務,只有政府是公共財產的提供者。來自市場經濟的壓力愈大政府對防治環境污染、整治國土資源的責任就愈大。為了改變中國日益惡化的環境形勢,應當采取刻不容緩的行動,否則,日益擴大的生態赤字將使其他領域所獲得的成績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2 我們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應對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的措施

        2.1 加強城市的生態規劃確保城市生態系統持續發展

        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城市生態系統是人類起主導作用的生態系統。城市中的一切設施都是人制造的,人類活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綠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費者主要是人類,而不是野生動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動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強。第二,城市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流通量大、運轉快, 是高度開放的生態系統。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絕大部分食物要從其他生態系統人為地輸入;城市中的工業、建筑業、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質和能量,這些也必須從外界輸入,并且迅速地轉化成各種產品。城市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其中的有害氣體必然會飄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間,污水和固體廢棄物絕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統的凈化能力自然凈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時進行人工處理,就會造成環境污染。由此可見,城市生態系統不論在能量上還是在物質上,都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生態系統。這種高度的開放性又導致它對其他生態系統具有高度的依賴性,同時會對其他生態系統產生強烈的干擾。

        要想建設好生態城市,必須加強城市規劃,其規劃不僅僅局限于將生態學原理應用于城市規劃過程中,而是將其思想滲透于各個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規劃生態化,也就是既考慮到現今的生態關系和生態質量,又要考慮到城市未來的生態關系和質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態系統持續發展。

        2.2 加強城市規劃確保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在城市化進程中,人類將大多數野生生物限制在越來越狹小的范圍內,同時也將自己圈在鋼筋水泥和各種污染構成的人工環境中,遠離了人類祖先所擁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環境,產生了種種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是我們在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過程中應當高度重視的重要課題。城市規劃中對城市生態環境越重視, 城市生態環境就會朝著人們理想的方向發展,我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就會不斷改善。

        3 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應該遵循的原則、內容和目標:

        3.1 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應該遵循的原則

        3.1.1生態優先,體現以人為本:

        3.1.2師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樣性

        3.1.3系統優先,強調整體效果

        3.1.4 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3.2 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的規劃內容

        3.2.1規劃的框架:

        鑒于城市的土地的寶貴性,用“土地換生態”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走的道路。從目前城市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的現狀分析,迫切需要建設生態問題相對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養、農田的土地利用;同時從城市發展以及人們對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進具有一定規模的、多種功能的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布局。

        3.2.2 規劃模式的配置:

        根據城市生態環境類型主導功能目標進行城市結構、模式配置的設計,以實現綜合功能優化為目的,利用豐富的小區多樣性進行模式配置,形成多方位復層結構模式、多樣式混和結構類型的接近自然的城市生態環境。在因地制宜、體現生物多樣性的原則基礎上,更加注重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的建設主旨,在注重景觀效果的同時,把提高生態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利用生態定位理論,營造多種模式的城市生態配置類型,滿足城市建設需要。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在做好視線誘導、遮光、緩沖的基礎上,注重生態隔離、噪音隔離、抗污染、抗灰塵等生態效果。并建立基于游憩主導功能、隔離主導功能、美觀主導功能、文化主導功能、生物多樣性保護主導功能的城市生態交通環境。

        城市規劃必須注重統籌發展,城市規劃是繼承過去、創造今天、預測未來的一門科學。搞好城市規劃,必須從城市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統籌考慮到局部與全局、近期與遠期、條條與塊塊的關系。在區域發展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謀劃城市發展。然而城市的起源到城市的發展中,人文精神影響著城市生活的各個層面,因此城市規劃也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延續。而生態城市規劃則是一個新興的詞匯和規劃理念。生態城市的建設不僅僅是科學的高水平、高質量的生態城市規劃,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同時,在規劃、設計和實施建設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態系統。同時也要保證城市建筑在整體規劃設計中的協調及統一,如何使建筑成為生態城市中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第5篇:城市生態系統作用范文

        關鍵詞:綠地系統 規劃 生態園林 理論方法

        1、生態園林城市的概念

        1.1生態園林城市提出的背景

        我國從1992年開始園林城市的創建活動,其重點在城市的綠化建設,實行了十多年后,全國城市的生態化傾向越來越明顯。因此, 2004年9月22日,國家建設部向全國又發出了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號召,提出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新目標,其根本目的在于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由于目標明確單一,可操作性強,適合目前我國的國情,對于改善我國城市的生態環境,以及建設生態城市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基礎作用,所以創建“生態園林城市”成為建設生態城市的階段性目標。

        1.2生態園林城市的內涵

        生態園林城市的理論尚在發展之中。保護非再生自然資源;珍惜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搶救逐漸消亡的歷史文化;統籌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建設舒適宜人的綠色家園;縮小區域差異與平衡發展;重視科學規劃與有效實施;承擔歷史賦予的社會責任。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就是要利用環境生態學的原理,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進一步完善城市綠地系統,有效防治和減少城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和各種廢棄物,實施清潔生產、綠色建筑,促進城市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使環境更加清潔、安全、優美、舒適。真正的生態園林城市應該是生態之城、美麗之城、高效之城、和諧之城。

        2、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搞好城市生態園林的規劃與設計

        科學規劃是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前提,城市生態園林規劃設計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人類的福利為出發點,追求與實現人、園林植物及其景觀、城市環境三者間的和諧共存。應用城鄉規劃學、生態學、系統學、風景建筑學、植物學、林學、藥學、地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和文化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充分認識到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與城市外部其他生態系統必然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必須用系統的觀點從區域環境和區域生態系統的角度考慮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態園林的發展戰略規劃;以生態學中廊道的作用、結構與斑塊的關系等理論為城市道路、濱河等線狀發地提供科學選擇依據,以景觀生態學中斑塊的大小、形狀及邊緣生態效應等理論應用于城市生態園林中點及重點面的規劃,主要尋求城市中點及主要專用綠地(面)的布置位置、大小、形式的生態效應及其相連關系;運用島嶼生物地理學原理,在城市各生境島之間以及與城外自然環境之間修建“廊道”(綠化帶),把這些分散分布的公園、綠地連接起來,以形成城市生態園林的有機網絡。

        3、城市生態園林規劃實現的思路

        3.1城市結構生態化

        生態園林城市的功能源于城市結構,并依附于城市結構;城市功能的強弱,城市競爭力的大小,根本在于城市結構是否合理和先進。城市功能實現生態化的前提就是城市結構實現生態化。城市功能生態建設規劃的著力點也在于城市結構生態化的建設規劃,因此,城市結構生態化是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和前提。我國學者劉天齊等認為,城市生態規劃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促進和保持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要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的狀態就必須從調整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入手,調控城市生態系統結構是城市生態規劃的首要內容。因此,實現城市結構生態化是生態園林城市規劃的首要核心任務。城市結構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但是無論從城市生態學的角度考察還是從我國的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發展水平看,我國生態園林城市結構生態化首先應從實體結構生態化開始,然后才能逐步實現高層次的城市社會生態化。

        3.2城市功能生態化

        傳統的城市功能主要有城市政治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生態功能等。但是結合生態園林城市的內涵、特征及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模式,本文認為生態園林城市功能具有更為廣泛的含義,其功能主要包括產業、社會、人居、交通、水域、園林、景觀和生態環境類功能。其中,社會、產業、人居、交通為城市實體功能,水域、園林、景觀和生態環境為生態服務功能。生態園林城市的功能生態化就是指產業、人居、交通、園林、水域、景觀、環境和社會類功能的全面生態化。

        3.3生態園林建設的類型

        3.3.1觀賞型人工植物群落

        觀賞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態園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個重要類型,它將景觀、生態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進行綜合研究。并運用美學原則,強調意與形的統一。①美學原則的應用。運用節奏與韻律,統一與微差,對比與協調等美學原則,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張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給人以美的享受。②意與形的統一。強調意與形的統一,情與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聯想來創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如利用優美的樹枝,蒼勁的古松,象征堅韌不拔;青翠的竹叢,象征挺拔、虛心勁節;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難、無所畏懼;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蘭、牡丹、海棠組合,象征“金玉滿堂”;桃花、李花象征“,桃李滿天下”等。

        3.3.2環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環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以保護城鄉環境,減災防災、促進生態平衡為目的的植物群落。

        3.3.3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態結構,從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質和揮發物質,達到增強人體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例如:枇杷樹、丁香+桃樹+八仙花-八角金盤,林沿種枸骨-蔥蘭;銀杏、廣玉蘭+香樟、桂花、胡頹子-薰衣草;含笑+蠟梅+丁香+桂花-結香+梔子-玫瑰、月季;其中,枇杷安神明目,丁香止咳平喘,廣玉蘭散濕風寒,許多香花樹種如含笑、桂花、廣玉花、梔子等,均能揮發出具有強殺菌能力的芳香油類,銀杏葉含有氫氰酸,故保健和凈化空氣能力較強。

        4、總結

        人類渴望自然,城市呼喚綠色,城市生態園林以豐富的植物為材料、模擬與再現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觀的創造,形成城市生態系統的自然調節能力,改善城市環境,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滿足人們的休閑、游憩和觀賞能需要。

        參考文獻:

        [11王浩,趙永艷.城市生態園林規劃概念及思路田[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0,24.

        [2]王艷紅.關于生態園林城市的思考田[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5.

        第6篇:城市生態系統作用范文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city's spatial location, terrain conditions, weather conditions and the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make up the different urban environmental space form, provides the environment 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ity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ities. Urban plann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mountain, water, forest and na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such as scenic spots, and excavation, protection, uti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pace characteristics, find out the personality in common city, surrounding the personality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harmon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TU984

        一、生態城市規劃遵循的原則

        1生態優先,體現以人為本

        鑒于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態應該把凈化大氣、保護水源、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維持碳氧平衡、防風防災、調節城市小氣候環境等生態功能放在首位;并應以滿足人體尺度、為人類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觀賞休閑等需求作為建設重點;從偏重于視覺效果轉向注重人體身心健康角度綜合考慮,強調人居環境,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相互協調。

        2師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樣性

        通過建立穩定和多樣化的植物群落,達到傳承文明,師法自然,景觀多樣,應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樹種資源和生態位資源,形成不同類型的城市生態系統,既滿足人們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態環境,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

        3系統優先,強調整體效果

        科學配置,完善城市生態的類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統生態總量,發揮城市生態環境的最優效益,實現生態系統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充分提高整個城市的總體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據不同地段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質量,確定適宜的環境結構,選擇應用具有主導功能特點的構思,進行城市生態環境的合理布局。借鑒本土建筑特別是建筑群落的優點,突出生態建筑群落模式的特點,完備優化城市結構。

        二、生態城市規劃的內容

        1.生態要素的調查

        主要目的是調查搜集規劃區域內的自然、社會、人口、經濟與環境的資料與數據,包括歷史資料的搜集、實地取證、測試、社會調查與遙感技術應用等,為充分了解規劃區域的生態特征、生態過程、生態潛力與制約提供基礎。

        2.生態分析與評價

        主要目的在于運用復合生態系統的觀點及生態學、環境科學的理論與技術方法,對評價區域的資源與環境的性能生態過程特征、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穩定性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以認識和了解評價區域內環境資源的生態潛力和制約。生態分析與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生態過程分析;生態潛力分析;土地質量及區位評價;生態敏感性分析;生態適宜度評價。

        3.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規劃目標的研究

        生態城市規劃的工作中,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及規劃目標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內容應包括社會、經濟和環境3個方面的內容。

        (1)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描述和評價某種事物的可量度參數的集合,應根據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特點,采用系統工程中的德爾斐專家咨詢法和多目標決策法,在參考和吸收傳統指標的同時,結合城市生態系統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特點,從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著手,充分發揮人對復雜系統的辯識能力,建立一套科學、綜合、簡潔、完備的評價指標體系。

        (2)規劃目標和年限。確定生態城市規劃的總目標、近遠期目標和年限,應同城市總體規劃近遠期目標和相應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協調、可比、互為應用。

        4.生態功能區劃與土地利用布局

        (1)生態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是進行生態城

        市規劃的基礎,根據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特點及其功能,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單元,研究其特點、結構、環境污染、環境負荷以及承載力等問題,為各生態區提供管理對策。區劃的方法可采用數值聚類法等。具體操作時,可將土地利用評價圖、工業和居住用地適宜度等圖紙進行疊加,并結合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綜合分析,進行城市功能分區。

        (2)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配置直接影響到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優劣,故無論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態規劃都必須因地制宜地進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態城市的規劃中,應綜合研究城市用地狀況與環境條件的相互關系,按照城市的規模、性質、產業結構和城市總體規劃及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提出調整用地結構的建義和科學依據,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趨于合理。

        5.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

        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是生態城市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從整體出發制定好污染綜合防治規劃,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并建立數學模型對城市環境要素的發展趨勢、影響程度進行預測,分析不同發展時期環境污染對城市生態狀況的影響,根據各功能區不同的環境目標,按功能區實行分區生態環境質量管理,逐步達到生態規劃目標的要求。

        6.人口適宜度規劃

        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生態城市規劃的編制工作中,必須通過研究人口分布、規模、自然增長率、機械增長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組成、人口流動等基本情況,從而確定近遠期的人口規模,提出城區人口密度調整意見、提高人口素質對策以及實施人口規劃對策。

        第7篇:城市生態系統作用范文

        1.1城市森林概念的提出

        1962年,美國肯尼迪政府在戶外娛樂資源調查報告中,首次使用了“城市森林”(UrbanForest)這一名詞。1965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ERICJORGENSEN教授首次完整提出“城市林業”(UrbanForestry)的概念。美國林業工作者協會對于城市森林的定義為“城市森業是林業的一個專門分支,是一門研究潛在的生理、社會和社會福利學的城市科學,目標是城市樹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務是綜合設計城市樹木和有關植物及培訓市民”。中國有關學者將城市周圍或附近一定范圍內以景觀、旅游、運動和野生動物保護為目的的森林稱為城市森林。

        1.2城市森林的指標

        城市森林應有其相應的指標,如果沒有指標,城市只有較少樹木都可稱為城市森林,那么城市森林就失去了其基本內涵。城市森林的指標應包含以下5個方面:

        (1)生物量的主體地位。綠地生態系統中5m以上的喬木生物量達到和超過城市綠地總生物總量的50%。

        (2)生態效益的主體地位。森林的吸碳制氧、調節氣溫、凈化環境、保持水土等方面功能居主體地位,功能大于或等于城市綠地總功能的50%。

        (3)枝葉覆蓋率的優勢地位。喬木覆蓋面積大于或等于城市綠地總面積的40%。

        (4)景觀格局的合理性。景觀分布合理,大、中、小型斑塊分布均勻,并有綠色廊道連接為一個整體,有利于物種的交流及生物運動。

        (5)經營的可持續性。大小森林斑塊應保持地面土壤,防止任何形式的人工硬化,保證城市森林的可持續發展。使葉落歸根,形成枯落物層,促進物質循環,保持水土,促使林木天然更新。

        2城市森林建設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影響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森林已成為我國森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對城市生態系統起到了重要且直接的調節作用。目前,通過在全國12個示范點的城市森林建設,以及對城市森林的建設理論、發展規劃、構建模式、樹種選擇、城市森林功能與效益、評價指標等方面的系統研究,對我國城市森林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示范和推動作用。

        城市森林的建設對于城市生態系統的影響要體現在以下5方面:

        (1)維持碳氧平衡。研究表明,一個沒有受過污染的區域內人均有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坪,空氣就能保持新鮮。據日本科學家測算,1hm2常綠闊葉林每年可吸收29tCO2放出22tO2。針葉林為22tCO2和16tO2,落葉闊葉林為14tCO2和10tO2。另據管東生等人對廣州城市綠地的研究計算,廣州城市綠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量相當于人口呼吸釋放碳量的1.7倍,而綠地的放氧量為2242788t/a,相當于城市人口耗氧量的1.9倍。

        (2)凈化空氣,削減噪音。城市森林對粉塵顆粒有著很好的過濾、吸附和阻擋作用,故能減少城市空氣的粉塵污染。據測定,在居住區墻面種有五爪金龍的地方與沒有綠化的地方相比,室內空氣含塵量減少了22%。在用大葉榕樹綠化的地段則含塵量減少18.8%。各種植物對于一些如SO2、HF、Cl2等有毒有害氣體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城市中的森林植物帶還能消減城市噪聲,提供舒適安靜的生活環境。綠籬、喬灌草混合結構帶可以降低噪音3至5分貝或6至8分貝。

        (3)調節城市小氣候,消除城市“熱島效應”。由于植物葉子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陽輻射的作用,再加上植物的蒸騰作用能夠有效地降低溫度、調節濕度,減輕或消除城市“熱島效應”。有研究表明,在片林和林蔭道下,夏季能夠降低氣溫3℃左右,縮短高溫持續時間3-8小時。

        (4)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城市人為開發建設活動,使城市的風沙和水土流失問題日益突出。據統計,深圳、珠海、中山等三個城市,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積達845.7km2,直接經濟損失達9.5億元。城市森林的阻擋、截留雨水,減弱風速和根系的固土功能,起到貯水保土的作用。據有關資料,松樹樹冠可攔截雨水40%,闊葉樹可攔截20%。

        (5)保護生物多樣性。由于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尤其是各種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再加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全球的生物多樣性呈持續性下降趨勢。城市在人才、技術、設施和資金等方面都具有優勢,有義務也有條件保護生物多樣性。由于城市森林范圍較廣,所以它能夠較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從而真正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生物的和諧相處。

        3結語

        “城市森林”這門學科的出現時間不長,但其發展速度和所受到的重視卻是空前的。這說明人類已經意識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目前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城市森林的發展和建設。波蘭的華沙在市郊營造了6.7萬hm2的城市森林;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引進我國的泡桐樹作為城市綠化樹種,建成了長150km、寬115km的環城森林綠帶;朝鮮的平壤和我國的香港城市森林面積已分別達到城市總面積的86%和40%。據全國綠化委員會公布的《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表明,2001年我國城市的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分別已達到28.15%和23.6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6.83m2。城市森林的這種發展形勢無疑是非常積極的,但是它所面臨的問題也是較多的。今后如何更好地建設和發展城市森林,仍是需要政府部門和科學工作者共同關心和研究的重點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志強,孫成權.全球變化研究十年新進展[J].學通報,1999,44(5):464-477.

        [2]聶道平,徐德應,王兵.全球碳循環與森林關系的研究——問題與進展[J].世界林業研究,1997,5:33-40.

        [3]閻志平,秦素玲等.城市森林發展的戰略研究[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1:41.

        [4]董文福,管東生.城市生態系統中的森林研究[J].生態經濟,2002,8:45.

        [5]楊小波等.城市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

        第8篇:城市生態系統作用范文

        關鍵詞:城市園林綠地系統;景觀學;生態系統;功能

        1 中國城市園林綠地的分類以及進程

        當代中國城市園林綠地的6種基本類型:公共綠地、居住綠地、交通綠地、專用綠地、風景區綠地、生產防護綠地。近些年,在整個發展趨勢中,漸漸地從傳統園林——城市園林化——大地生態景觀,而城市園林化正是現階段的本國進程。

        2 我國城市園林綠地工作人員的責任及其任務

        按照科學生態,合理構建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前期的工作籌備固然不能缺失,但更重要的是中期過程的維護與保養。應當嚴格把關園林綠地工作人員,需懂一些基礎園林綠地知識、熱愛園林事業、保護園林綠地工作認真與細致,善于察覺相關問題,及時能夠自行處理,或反饋給上級領導與相關部門。當前我國的城市園林綠地工作人員,需結合本國園林綠地實際情況,重點工作任務放在:①大力發展城市公園、廣場;②維護城市道路交通周邊綠地;③注重風景休閑場所的綠地美化;④一些公用場所以及居民社區內部和周邊的園林綠地等等。

        3 圍繞城市生態效應——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在城市景觀中的作用與功能

        城市生態系統區別于原始自然系統能夠抵抗來自外部的干擾,并不具有自我調節與恢復自身的功能。它受制于外部干擾和自身生長制約,更多地需要人類對它的調控、管理與維護。然而作為城市生態系統,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光合作用、吸收噪音和三廢,它們之間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此消彼長性,相互制約發展,人類依靠城市生態閾值的衡量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是否自然而正常發揮其自身能力。

        3.1 光合作用凈化空氣、水體和土壤的作用

        城市園林綠地歸根結底也是生態植物綠化的一種表現,它的存在是為了減少日益增長的城市三廢,降低空氣中有害氣體、二氧化碳、灰塵微小顆粒等存在。正是依仗于現有的城市園林綠地系統,更好地讓這些園林植物對于城市內部進行循環和吸收,從而達到凈化城市生態整個環境指標。

        3.2 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由于城市歸根結底還是屬于整個自然圈內,無法避免各類的自然和人為災害,其中人類對于自然災害只能是采取措施預防,比如,城市沙塵爆、火災、大雨排水等問題,根據地理與建筑環境,采用合理地種植與設計,可以對此類問題起到預防和抵御作用,為人類創造一道自然的保護區。

        3.3 平衡城市小氣候

        人類一方面為了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導致城市生態乃至全球氣候逐漸升溫,而這些是為了整個人類的進程,是不停止和不可逆轉的;而另外一方面只能靠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來實現對于城市的小氣候進行維護,確保正常季節自然變化,來減緩乃至恢復整個全球大氣候。

        3.4 合理架構城市整體生態環境

        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會進行光合作用、凈化空氣,有些僅僅只有美化環境而已,有部分會相互之間造成自然生長制約,所以需更專業與系統地進行實地檢測,數據分析,確保整個城市園林綠地系統是處于一個和諧的循環,有利用促進城市整體生態環境。

        4 圍繞城市文化景色——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在城市景觀中的作用與功能

        ①休息好場所和環境。園林綠地,提供市民一個學習知識、交流文化、休閑娛樂、靜心休息的好場所和環境。在整個城市中,構建了一道道如此的市民風景線,提升整個城市的綜合影響力,讓更多的人注意到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重要性,更深入地研究與發展此進程。②美化環境的作用。美化環境的作用,也是整個系統成功建設的一個重要參照指標。不言而喻,園林綠地自古以來,最先被挖掘的便是其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作為現今社會,人類對于審美要求及其價值的不斷追求,整個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建設者們也同樣把景色的審美考慮在內,讓此系統與城市其它景觀建筑組合多樣性,增強其整個具有深層韻味的美感。

        5 結語

        本文論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在城市景觀中的作用與功能,分別圍繞城市生態效應和文化景色兩方面來論述,簡單地歸納了其中的一些作用與功能??傊?,為了創造更美好的現代城市,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在整個現代城市建設與發展進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未來的城市園林綠地將隨之城市發展變得更加合理化、科學化與美觀化,發揮其應有的自然作用,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大局觀目標。

        參考文獻

        1 劉文慶.城市園林綠地生態系統功能及規劃[J].現代園藝,2012(3)

        第9篇:城市生態系統作用范文

        1城市生態系統與古樹的相互關系

        城市生態環境對古樹起決定性作用,古樹的長勢反映著城市生態環境變化趨勢及程度,城市生態環境與古樹二者呈現出相輔相成、相互統一的關系。歷經數百年甚至千年風雨滄桑存活至今的古樹,是一座城市園林最珍貴的綠色遺產。古樹長期立地于當地,已經完全適應周圍環境,枝繁葉茂、長勢旺盛的古樹成為城市與自然和諧共處、城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標志。

        1.1良好的城市生態系統與古樹的統一關系

        良好的城市生態系統表現為物質流循環良好,氣候環境適宜且穩定,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正常,能夠為古樹提供更適宜的生存條件,使其獲得充足的陽光、空氣、水分、土壤肥力,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古樹生長旺盛,得以延年益壽。生長勢健壯的古樹同時也會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質量,營造良好小氣候,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質。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與古樹的關系表現為和諧統一、相互促進。古樹在城市生態系統中體現出指示作用機制,人們可以根據古樹年輪累積得到年表與氣候單因子相關性分析,從溫度、濕度、干旱等指數推測城市氣候變化,預測未來氣候變化規律。古樹在城市生態環境中具有保持生物多樣性的功能,是多種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及其他生物的棲息地,也是多種生物的寄主,是食物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和鏈接場所。古樹的死亡意味著其生態服務功能的喪失,是城市生物多樣性不可逆的損失。

        1.2城市生態環境復雜化與古樹生存間的矛盾

        近200年的氣候觀測數據表明,全球氣候呈現變暖趨勢進而引發一系列氣候變化,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全球變暖、降雨變化、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頻發等。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隨著城市化加速和現代工業城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生態環境變得日益復雜、不穩定。例如:城市空氣污染物濃度的增加及空氣流通方式受到阻遏,空氣質量下降,“霧霾”、“光化學煙霧”、“氮氧化物復合物”等成為城市環境代名詞,特別是懸浮在空中的重金屬微粒隨著空氣流動被古樹枝葉吸附,也會造成不可忽視的傷害?!谶@種高濃度的污染環境下,古樹的正常生長發育必然受到嚴重影響。受到全球氣候變暖和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樹木生長的規律也發生了變化。在蘇格蘭地區過去30年間,植物春季發芽時間越來越早,秋季落葉越來越晚,植物的生長期變長。當地政府研究表明:20世紀末期,當地植物生長周期延長30~80…d。城市生態系統具有極強的依賴性,其穩定性、平衡性表現相對脆弱。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得到空前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在物質財富得到極大豐富的同時,城市生態環境較以往發生顯著變化。近幾十年來,中國城市熱島效應問題凸顯,高溫時間周期和最高氣溫連破紀錄,古樹在這種高溫環境下也必然發生顯著的生理變化和調節代謝來提高抗逆性,這對長勢衰弱、生理機能退化的古樹構成嚴重威脅。此外,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地面硬化鋪裝以及人為原因造成的土壤透氣性下降,融雪劑大量施用等多種原因使得古樹土壤質量嚴重惡化,酸雨、城市病蟲害的高發生率,沿海地區的強臺風也使得古樹的正常生長發育受到很大影響。由于氣候發生變化,城市生態系統循環中的自然流、物質流等循環不暢,對古樹生存所需要的資源供給產生阻遏作用。每棵古樹都有自己的最佳生長環境,一旦城市環境超過古樹的環境忍受極限,古樹的生長勢必然會急速衰弱,嚴重會引起死亡。面對新的問題,開展城市生態環境變化與古樹適應性閾值范圍研究已經迫在眉睫。

        1.3城市建設與古樹原生境保護的沖突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城市建設與古樹原生境保護的矛盾顯得尤其突出。電力、通信、排污、自來水、供熱、供氣、涵洞、人防工程等大量城市地下管網的新建或維修嚴重破壞古樹的原生境,造成樹體損傷,施工過程中破壞樹體根系、樹冠尤為嚴重,干擾古樹正常的生命活動周期。近年來,由于市政管線破損,泄露的污水、熱氣、電力等已經威脅到古樹的生存,甚至造成古樹的死亡,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如:2013年12月,由于熱力管道漏氣,使得太原市東緝虎營編號B035的1株國槐古樹死亡。城市發展進程中,開發商一味追求建筑高容積率,使得城市高樓林立。新建高樓距離古樹過近,造成古樹遮光;高樓的玻璃幕墻“光污染”,會直接反射強光照射古樹,盛夏時節極易使其熱灼傷;高樓風對古樹危害日益顯現;有些古樹被開發商野蠻堆土埋干,呼吸困難,生長勢嚴重衰弱。隨著城市化快速推進,眾多城中村被整體拆除,產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粉塵、污物對古樹造成嚴重危害。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質非常多,主要有廢電池(含有汞、鎘、鉛等重金屬)、未處理的生活污水及污物、化工藥品等。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質一旦滲入土壤就會污染土地,對古樹造成的傷害尤其嚴重。

        1.4城市極端天氣對古樹保護的沖擊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強臺風、瞬時強風、干旱、暴雨、冰雹、雷電等極端惡劣天氣經常侵襲城市,造成諸如地面塌陷、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這些都會對古樹的生存產生巨大的威脅。例如:2013年9月22日超強臺風“天兔”登陸廣東東莞,瞬間將其寮步鎮橫坑古村1棵341年樹齡的古芒果樹連根拔倒。2014年9月1日“威馬遜”臺風重創海南省??谑?,被刮倒和嚴重損傷的古樹名木多達355棵。2003年11月8日,北京市突降大雪,有5…000余株大樹發生嚴重斷枝劈裂,其中有古樹800余棵。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內的古樹受災最重,90%的樹木出現折枝斷杈現象。

        2城市生態系統中古樹保護對策建議

        2.1推進古樹保護規劃工作

        為應對復雜多變的城市生態環境,應加速推進古樹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古樹保護規劃應將古樹個體或群體納入到城市植物多樣性保護規劃與城市綠地規劃設計體系中。古樹保護應與城市綠地系統相結合,努力擴大古樹棲息地面積,減輕外界干擾作用,發揮緩沖功能,將邊緣效應降到最低。在城市生態廊道建設過程中,盡力確保城市綠地、城市森林與古樹棲息地相連接,使古樹周邊地區成為環境生態控制區,進一步降低人為因素的干擾和破壞。合理應用古樹周邊植物的科學配置,不僅有利于古樹生長,還能增加生物多樣性,提升古樹周邊生態環境效應和景觀效果。王瑛對12種植物在古樹周邊的應用,提出合理的配置方式和養護要點;古銀杏周邊種植紫三葉、紅花酢漿草和常春藤后,對土壤微生物量有明顯影響,其中紫三葉對古銀杏周邊土壤的健康保育效果最好。…王曉輝研究發現側柏古樹周圍種植早春發芽甘野菊,適時修剪,促使瓢蟲、食蚜蠅等食物鏈遷移,達到保護古樹的目的。古樹在整個城市生態環境中的自然生態位穩定,更應提升其社會生態位及經濟生態位。古樹保護規劃應納入到歷史文化保護體系之中,編制保護規劃應注重古樹名木本身就是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很多古樹名木多包含在文物古跡中。將古樹與古建一起列入當地歷史文化保護體系中,對古樹保護也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古樹保護規劃還應納入到城市基礎建設的規劃體系中,當編制城市基礎設施規劃方案時,應對古樹生存地范圍予以標注,并預留未來拓展空間,將對古樹生長有重大影響的城市基礎設施規劃應在其保護范圍之外。古樹保護規劃應納入到城市建設紅線范圍內,嚴禁一切擠占古樹生存空間的違法行為。古樹保護范圍目前國內較為權威的要求是樹冠投影范圍外5…m為限,古樹保護規劃范圍紅線應結合實際情況及未來空間發展需求,適度擴大規劃保護范圍。

        2.2開展城市古樹安全監測及預警工作

        古樹經過上百年的生長,許多古樹出現衰老跡象,且絕大多數古樹樹體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朽蝕和空洞,一旦遇到大風、暴雨等極端天氣,古樹極有可能發生倒伏、枝條劈裂等威脅人身及財產安全的不確定危險。城市中的古樹必須是安全的。北京、廣州等城市,根據古樹名木樹體生長的情況與立地環境,針對性地提出古樹名木監測預警保護等級標準及相應的安全檢查、保護措施,建立起整套古樹樹體狀況系統基礎資料、動態保護標準等級及保護措施規程,使古樹保護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鄭然等對古樹風險產生原因歸納為自身狀況和古樹管理兩個方面,依據特爾斐法和層次分析法確定相應指標權重,建立古樹風險分析指標體系和評分標準,對古樹風險進行定量分析,確定風險級別。園林工作者可借助應力波微創木材探測儀確定古樹樹干、主枝空洞位置及木質部腐蝕程度,劃分危險等級,重點確定優先保護對象,制訂一樹一保護方案和措施。根據古樹癥狀與立地條件,結合根系復壯技術,采取古樹樹冠逐層修剪、硬質支撐及彈性拉纖、活體靠接支撐等措施,使得城市環境中古樹得到更科學有效地安全應急保護。城市古樹多分布在景區、道路、寺廟等地,周邊人流密集,加之古樹樹齡較高,自身朽蝕及蛀干害蟲危害嚴重,一旦遇到極端天氣,古樹倒塌、劈裂危及第三方安全的事故時有發生,因此給古樹投保很有必要。古樹保險,主要用于因意外事故導致古樹倒塌或樹枝折斷造成第三者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的賠償。

        2.3提高古樹就地保護水平

        古樹長期與環境協同進化,對當地環境產生生態依賴,古樹保護應全面分析影響古樹生長的氣候、土壤、水分、光照、熱、生物等生態因子,運用生物適宜性原理,切實提高古樹就地保護水平。并結合古樹名木保護存在諸如立地條件、樹冠空間拓展、其他樹木競爭等的主要限制因子,科學把握并調控生態因子范圍和程度,制訂古樹最適宜生存條件的技術措施和實施方案。古樹就地保護中的衰弱診斷是最為重要環節之一,園林從業者應確定古樹衰弱原因的主次關系,把握技術措施的輕重緩急,科學計劃保護步驟和周期,完善專業隊伍現場施工應急準備方案,明確古樹復壯恢復技術標準和質量要求,統籌古樹復壯及恢復周期日常養護管理,建立一整套適宜當地的古樹診斷及復壯技術規范。城市應做好災后古樹恢復保護工作,制訂災后古樹保護的技術程序、操作規范、人員組成、機械配備、后期養管等詳細計劃。廣東省林業廳出臺《臺風災后恢復林業生產技術指南》。《指南》提出要在做好已認定古樹名木救護工作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救護古樹后續資源;針對每1株樹木盡快制定相應的救護方案,盡力減少古樹的二次傷害,注意恢復樹木的景觀性。《指南》確立了古樹名木的一般救護程序,包括:樹木及場地清理,根系、樹干恢復前處理,挖樹坑、扶正、培土、灌根消毒和養護觀測。

        3展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亚洲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 中文字幕日本乱码仑区在线 | 午夜影院小视精品久久 |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精品 |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国产 |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