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生理想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本文在全面分析初中生交流與合作能力現狀的基礎上,對初中生的合作學習效果進行了調查分析,根據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確定了影響初中生交流與合作能力提高的因素,在初中化學與數學的教學中,合理應用交流與合作能力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
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與人相處,是21世紀的人所要具備的重要素質之一。傳統的教學只注重教師的“教”,而不重視學生的“學”,課堂教學過于強調認知的價值,而忽略學生的心理和社會適應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難以體現,學生的意愿、差異、情感態度難以得到應有的尊重,學生在一種壓力和感到威脅的環境中學習。新課標下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心理和社會適應性的發展,是“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的重要源泉。
一、初中生交流與合作能力的現狀
目前,課堂上教師們都在積極構建“小組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模式,其中有許多精彩的片段,但同時還存在相當部分的“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導致交流與合作學習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師設問,宣布討論,學生便匆忙分組,七嘴八舌,熱鬧非凡。這似乎也成為公開課必備的點綴。可仔細一看,這熱鬧背后存在的學生“交流與合作學習”是只“作”不“合”,學生大多“各自為政”,有的搞“一言堂”,多數學生一言不發,故作沉思狀;有的你爭我搶,誰也不聽誰,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wWw.133229.cOM更有甚者,不讓別人插話,全得按我說的辦,“老子天下第一”。當教師示意結束時,每小組的代表發言有條不紊,匯報時說的是:“我認為……”,“我想……”,而不是“我們小組認為……”。試想,這樣的轟轟烈烈,有“形”無“質”的交流與合作,將會把學生引向何方,有多大的實效性呢?目前交流與合作學習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1.將小組交流與合作等同于小組討論。
2.自由放任,缺乏監控和指導。
3.交流與合作學習的隨意性。
4.“熱鬧”掩蓋下的少數人學習而多數人休閑。
5.分配交流與合作學習小組的隨意性。
二、影響初中生交流與合作能力提高的因素
1.教師方面的因素
教師是在傳統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在其學生時代,交流與合作的潛能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與人交流與合作的技藝未能得到充分的培養,而教師的交流與合作理念也未能有效構建,從而造成交流與合作教學技巧的貧乏。盡管許多教研活動都把交流與合作能力作為重點進行研究,但在實際操作中無章可循,適度難控,很難收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學生交流與合作的習慣尚未養成,教師急于求成,操之過急,違背學生的生理、年齡特點,不講清要求,不考慮學生的生活背景,隨意地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不研究“同質”或“異質”,不給學生明確的任務,沒有動態地變更小組人數及成員的角色,不關注學生中的弱勢群體,不能科學處理好獨立學習和“交流與合作學習”的關系,一味地讓學生交流與合作、討論,結果只能是表面熱鬧,實效不強。
同時,教師往往忽視學習小組帶頭人的功能,沒有讓“領頭雁”的作用發揮好,小組里生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不能協調發展,使得交流與合作不能深入。另外,教師還沒有及時轉變角色,融入小組討論中。
2.學生方面的因素
一是學生參與“交流與合作學習”的程度不均衡。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在“交流與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程度是不均衡的。個別學生頻頻發言,大部分學生默默無聞、一聲不響,成為“多余人”。這種少數人學習,多數人游離于學習過程之外的“交流與合作學習”的效果必然有限。二是部分學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體驗等因素使得他們不能很好地與別人交流,存在較強的膽怯、羞澀心理而以旁觀者的身份自居。目前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自私心理嚴重,以自我為中心,普遍缺乏交流與合作意識和機會。有的學生的個人職責不明確,有的學生不愿意當眾表露自己的思想,部分學生缺乏自制力,不專心,易受干擾,愛做小動作,愛跑題,常講一些與主題無關的話題,影響“交流與合作學習”的效果。
3.評價方面的影響因素
目前尚不能建立一套與之相匹配的課堂交流與合作學習的評價模式,教師分不清“交流與合作學習”是手段還是目標。有的教師甚至片面地認為:某個學生的成績好了就可代表集體成績;或者是小組成績一般就說明全組學生都一般。操作上體現出較大的隨意性,缺乏理念指導和科學評價,缺乏創新,長期以往,勢必造成交流與合作學習的形式化。
三、交流與合作能力培養的策略
那么如何有效地對初中生進行交流與合作能力的培養呢?美國青年研究中心對必要的社交技能進行了總結,認為“組成技能、活動技能和交流技能”是交流與合作應具備的條件。因此,交流與合作學習應從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技能技巧上入手。
1.組成交流與合作小組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在分組或自己組合活動小組時往往不知如何著手,交流與合作的第一步就卡住了,其原因在于一些基本交際語言的使用上出了問題。因此,有目的有計劃地從學生的基本社交性語言入手,積極引導,提出要求,讓學生學會溝通成為交流與合作學習的一個重點。如:“你好,交流與合作愉快”等一類的打招呼,互相問候,自我介紹,或微笑、握手、擊掌等,創造一個交流與合作的氛圍。這些常見的“打招呼”語言和動作是組成交流與合作體的重要開端,具有“打破僵局”的作用。
2.小組活動技能的培養
一個團體需要凝聚力,有凝聚力的團體才有生命力,缺乏這一點,交流與合作體就有可能解體,或流于形式。那么,這種凝聚力是什么呢?它應是小組成員對共同目標的確認和激勵。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積極參與和激勵學生,引導和鼓勵學生互相積極評價自己和他人,表達感謝與應達感謝,傾聽和尊重他人講話,“鼓勵他人參與及對鼓勵參與的應答”,“尊重差異,善于從別人的立場看問題”,對小組成員的成功表示贊賞,失敗表示鼓勵,以及傾注情感、平等相待等,都能增強交流與合作體的相互理解和友誼,而“理解和友誼”則更能產生凝聚力,這樣便逐步形成與人相處的技能。
3.交流技能的培養
“交流就是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給對方”,交流的主要工具是語言,心理學家認為:“語言的第三個職能是交流的職能,即傳達知識、態度和感情。”在學習中,教師要重視對話,讓學生積極提建議與應答,詢問原因和提供原因,有禮貌地表示不贊同與不贊同的應答,或學會說服他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也就是“學會微笑與傾聽,做會說話的人”。教師在語言表達上給予的積極引導,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運用,養成習慣。
四、在交流與合作學習策略的實施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重視的問題
1.在實施交流與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處理好全班教學、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的時間分配,做到開放空間與開放時間相輔相成,不能影響教學內容的完成。尤其在課堂交流與合作學習中,只有那些能夠形成“認知沖突”的問題才能體現交流與合作學習的價值。
2.關于在交流與合作學習中,如何從整體上對每一成員進行評價,是定量評價還是定性評價,過程評價和結論評價如何有機地相結合等,都還沒形成一套適宜的評價理論和方法。
交流與合作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是學會交流、交際、與人相處的過程。由于中國“獨生子女”的特殊國情,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強調自我是一個普遍現象,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與人相處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交流與合作學習的環境之下,既是交友,又是交流,既有交流與合作規則的約束,又有自主的探索、相互的激勵和影響,對發展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意識、團隊精神與民主精神、個人責任感和人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終身教育和終身體育的基礎。
在初中教學中合理使用多樣化、個性化的交流與合作學習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化學和數學的興趣,改善學習態度,有利于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有待于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提高。
參考文獻:
一、創設情境,激感
根據教材特點創設情景 中學語文教材中所選課文絕大多數雖為名家名作,且各具特色,但往往不乏選材平凡,語言樸實之作。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作者選擇了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件展開描寫,如果教師用常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去學習文本,學生可能會對文本的理解感受不深,難以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父子情深”。
為了讓學生對文本有不一樣的體會,我將課文設計成課本劇,讓學生模擬文中的父親、兒子,離別時的背景加上音樂的渲染使學生對蘊含在文本中的父子情深有了不一樣的體會。通過學生的表演和親身體驗,就能把朱自清對父親的愛,發揮得淋漓盡致,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這使學生進入特定的氛圍,喚起了他們的情感體驗和豐富的想象,并使他們聯想到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感情,這樣學生就會對生活中看似常的生活事件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和理解,也更深刻的領悟了文本中飽含著父子之間最真情的愛。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景 由于中學生的心理特征的差異性,在語文教學中,單靠傳統的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已呈現出一定的局限性。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的出現為情景創設提供了可能,如教讀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瞑》一詩時,首先要求學生預習全詩,對這首詩展開豐富的想象,并在此基礎上畫一幅山居秋瞑的意境畫。然后,收集學生繪畫分別投影到大屏幕上并讓學生對照大屏幕解說他們的繪畫意圖,分析詩歌與繪畫的關系,找出自己作品的閃光點。經過學生的不斷參與和解說,最后老師再結合作品作進一步分析總結。在這種方式中,通過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景并引導學生的積極參與,讓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樣,不但學生的想象力得到發展,也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王維“詩畫合一”的藝術風格。
二、巧妙設問,層層啟發
結合“小說”設問、啟發,培養想象力 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往往蓄含著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主題,所以也就給人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以《孔乙己》一課的教學來說,學生通過自學基本能了解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性格、品行及孔乙己一生的悲慘遭遇。在弄清楚這些基本問題之后,結尾有這樣一句:“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學生讀到這里會思索他的結局如何?究竟是怎么死的?
那么后來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這樣一問,學生想象的翅膀紛紛展開,并議論紛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孔乙己的生活背景和社會背景,有學生說孔乙己一人孤零零的,最后在一個寒冷的冬天餓死了……但如果課堂的想象到此,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是膚淺的,教師要再引導學生思考:是誰造就了孔乙己悲慘的一生?從而讓學生的思考從生活表面上升到對社會制度層面,獲得對文本的理解。
結合“詩歌”設問、啟發,培養想象力詩歌看似簡單,由幾個字組成,但詩歌的意蘊卻比較豐富,好的詩歌所蘊含的意境就是學生想象的良好素材。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詩人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有名詩句,詩中把塞北的雪來得急、下得猛想象成一夜梨花盛開,讓讀者看到了雪花飄落的情景,是多么的形象啊!又如李白《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運用了大膽的夸張想象,把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一泄千里的宏偉、壯闊的畫面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出來,講解此句時可巧妙地進行設問:廬山瀑布到底有多高、有多壯觀啊?李白又是如何寫的?如果你是李白你又會如何寫啊?如此種種,無不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絕佳素材。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文教學;想象力
想象,是人類創造性思維的一種重要形式。馬克思曾經說過:“想象是促進人類發展的偉大天賦。”愛因斯坦也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一、精心設問置疑,培養創造個性
問題是創造之源,疑問是創新之母。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指出:“思維自驚異和疑問始。”北宋哲學家張載說過:“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有“疑”,方能使學生在學習上感到困惑,處于“憤悱”狀態,產生認知沖突,引起探究性反射,產生思維活動。而在“無疑”狀態下,學生被動接受,盲從依附,思維往往被束縛在教師設定的圈子里,創新個性就會受到嚴重壓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和靈活度,要善于創設一個民主融洽的課堂教學環境,巧引妙問,精心設疑,激活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精思多問,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自由討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例如:教學葉圣陶的《蘇州園林》一文時,筆者采用以學生質疑為主、教師點撥為輔的方法,使學生于無疑處生疑,讓學生認識此文的深意所在。學生在自學過程中,便從中找出了疑問點:為什么蘇州園林的布局故意避免對稱?為什么說“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和閱兵式似的道旁樹”是不足取的?整個園林的建筑都是不對稱的,為什么設計師們會有如此超凡脫俗的意識?這樣,學生在疑問中思考,培養了創造個性。
二、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積累知識,擴大知識面
要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就必須開辟廣闊的課外閱讀天地,不能讓學生的目光只停留在教科書上。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好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向學生推薦一些好的、適合學生的書籍,例如《讀者》《青年文摘》《語文周報》等優秀報刊,這些報刊上豐富的課外知識、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情感教育,能讓學生受益匪淺。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向學生推薦讀物,如學完《沁園春?雪》,推薦閱讀的另一首詞《沁園春?長沙》;學完《智取生辰綱》,推薦閱讀《水滸傳》;學完《陳涉世家》,推薦閱讀司馬遷的《史記》;學完《傅雷家書兩則》,推薦閱讀書信集《傅雷家書》。這樣,聯系課文內容積累下來的語言材料,學生印象深刻,感覺真切,說話作文就能脫口而出。
三、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為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
宋學家朱熹在《觀書有感》中寫道:“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就告訴我們,要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得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深入生活,觀察生活。“百聞不如一見”,閱歷豐富的人,表象儲備才豐富,而表象儲備豐富才能通過夸張和聯想等方式創造出更多的想象。因此,要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機會走進大自然,去觀察山川河流,去觀察花鳥草蟲;引導他們接觸社會,去體驗人間冷暖,去感受世態炎涼;引導他們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積累表象,讓學生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不僅可以讓學生積累好詞佳句,懂得文章的謀篇布局,而且可以間接地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為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礎。因此,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對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
四、利用“意義空白”,開啟學生的想象
現代畫家齊白石在畫“蛙聲十里出山泉”時,用泉水中的小蝌蚪來代表“十里蛙聲”,給賞畫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這種技法稱為“空白藝術”,如果應用到文學作品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意義空白”。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意義空白”來開啟學生的想象。如:魯迅的《孔乙己》一文的結尾, “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一句,用看似矛盾的兩個詞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這種“意義空白”很容易讓學生想象到孔乙己當時的落魄與悲慘及當時的社會現實,更深地理解小說的主題。
五、強化作文訓練,提高學生想象能力
一、關于生本理念
生本理念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強調將學生作為整個教育的核心,尊重和依靠學生。它主張教育應實現由“師本教育”到“生本教育”的轉變,也就是將教師的以教為主,變為學生的以學為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其全面發展。例如,教師在講授以“愛國”為主題的課程時,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應該是先告訴學生什么是愛國,愛國有哪些具體表現等。但是,將生本理念植入后,在教學中教師會先讓學生表達什么是愛國,愛國有哪些具體的表現等,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最后教師進行歸納和總結。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現狀
(1)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存在問題。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如何應用是經常遇到的問題,這也是教育領域的一大難題。實施新課改后,教師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應用的方法和理念有了較大進步,但是課堂教學效率仍然低下。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興趣不高,只是應付老師和考試。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標,仍然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初中思想品德課始終采取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留給學生的學習時間太少,其余時間都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在課上缺乏學習興趣,這樣的課堂效率太低。
(2)教師的素質問題。對于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來講,其內容既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較為枯燥,如果教師沒有很強的教學能力,并且不注意教學方法的話,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單純為了考試而學習,從而影響教學質量。教師的綜合素質對教學效果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教師如果具有豐富的經驗和知識積累,就能充分調動課堂氛圍,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植入生本理念
(1)建立學生討論小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小組學習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方法。課堂小組學習如果組織不好,就會流于形式,起不到實際的效果。在小組教學的過程中,應將每個學生的具體分工明確好,分配好學生進行記錄或是匯報等。在思想品德課上,教師應將大部分時間用于進行組織小組學習上,讓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既便于對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進行培養,又將師生間的交流缺陷進行了彌補,使得很多在課堂教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得到解決。比如對《挫折》一課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了解挫折是什么,面對挫折的情緒和反應是怎樣的,學生應該學會怎樣面對挫折等。然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習,最后由小組中的匯報人員進行相關內容的匯報,匯報要求清晰有條理。這樣,學生既能學到知識,又能在小組學習中得到合作和探究意識的增強。
(2)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內容較多,有時候一節課要涉及很多的知識點,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理念,給學生提前布置作業,讓學生自己在課前預習中尋找本課的知識點,并找到與知識點相關的問題,在課上的小組討論中和同學們一起進行學習。這種學習模式將學生放到了課堂的主體地位上,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在提前預習的過程中,整理好了相關的問題和習題,分組討論時能做到互相補充、互相質疑,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總結歸納問題的能力。
(3)轉變傳統的師生關系。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的是單向的知識傳授,學生在課堂上沒有任何發言權,教師講多少學生學多少。以人為本的理念,強調將學生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師生雙方在課堂學習中要相互溝通、交流、補充和啟發,實現彼此體驗和情感的交流,從而將教學內容進行豐富,探求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師要積極轉變師生關系,將新型的師生關系確立好,使自己成為學生人生發展的導師。初中思想品德課很重要,它對學生的人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將生本理念植入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能夠真心地喜歡這門課程,而不是單純地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教師也不是單純地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教學,而是能夠充分發揮出其教育職能,充分將學生的學習潛力發掘出來。將生本理念植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能夠更好地發揮出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科優勢,為國家培養更加合格的人才。
作者:劉志新 單位:山東省鄒平縣青陽鎮初級中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想象力 觀察 教材資源 想象作文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在中國科技大學訪問時,問起少年班的少年大學生們,是否懷疑過牛頓定律;并說,如果現在不懷疑,以后就再也不會懷疑了。的確,想象,往往孕育著創造的嫩芽,想象力是能動的知識,是創造力和智慧的必要背景。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在不同學段的各個部分都提出了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呢?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
首先,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是發展學生想象力的基礎。
觀察,為兒童認識周圍世界打開了一扇扇風光無限、奧妙無窮的窗戶,這是想象與語言的源泉。《語文課程標準》在一、二年級“寫話”部分提出“觀察大自然”,三、四年級“習作”部分提出“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的要求,這是與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緊緊相連的。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引導學生觀察花草樹木、鳥獸蟲魚、日月星辰、周邊的人文景觀、自己的親人、伙伴以及常用的物品等,并且啟發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觀察中想象,在觀察中表述。觀察過后,學生想到什么就寫(說)什么,想寫(說)什么就寫(說)什么,沒有限制與束縛。觀察過后的表述是放飛想象,是自由表述、自主表達。
例如,很多老師嘗試過讓學生寫“畫寫日記”,這種日記方式就是讓學生把平時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先畫成一幅有趣的畫,再圍繞著這幅畫,寫一句或者是寫幾句話。因為每一個學生在童年的時候,都有信手涂鴉的愛好,正如一位教育家說過的,兒童的智慧,就在他們的指尖上,繪畫對他們來說,就像是一種游戲,在游戲過程中,他們可以隨意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小學生遇見新奇的事或物,他們觀察后得到的信息有很多,會寫的字卻太少,“畫寫日記”這種形式,就恰到好處地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記錄自己觀察的空間,又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自由想象的途徑,從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再如,五年級學習《梅花魂》一課,當學生感受到梅花精神的時候,我就讓他們寫一個熟悉的、沒有生命的物體,要求學生先對其進行觀察,再寫出它內在的精神,愿意寫什么就寫什么。學生寫出的內容非常豐富,如:《蓮吟》《蜜蜂頌》《北斗星》《蠟燭禮贊》《石子》等等。他們之所以寫出了真情實感,寫得很精彩,是因為他們通過平時的觀察,積累了豐富的表象,為他們的想象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也為他們的思維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其次,挖掘教材資源是發展學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徑。
如教材資源中的“課文插圖”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用活插圖,可以幫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有些課文的插圖較多,而語文文字簡潔,課文內容并沒有完全地把插圖的內容表達出來。這時,教師要緊緊地抓住這一空白,學習課文之后,引導學生對插圖進行個性化的想象和創造。
有些課文,作者常因表達的需要留下空白,或省略一些內容,讓讀者去揣摩,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空白巧妙地激發學生展開想象補白,從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雪孩子》一課,課文中寫到雪孩子從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卻化了。那么雪孩子是怎么救出小白兔的呢,課文中沒有直接地表達出來,給學生留有想象的空間。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空白,啟發學生想象練習說話,從而體會出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
再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自己去吧》一課,寫到“過了幾天,小鴨學會了游泳。”“過了幾天,小鷹學會了飛翔。”在學習過程中,小鴨和小鷹會遇到哪些困難呢?文中并沒有進行描述。這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你也學過很多本領,在學習期間,你遇到過什么困難嗎?你又是怎么做的呢?來引導學生想像小鴨是怎樣學會游泳的和小鷹又是怎么學會飛翔的。
開展延伸課文情節的續寫練習,也是教材補白常見的一種方式。即依據原有的課文情節的發展的邏輯,進行合情合理的推斷,想象出以后的故事。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最后寫到“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緊緊擁抱在一起。”教師就可以抓住最后一句話讓學生去想像“這時,這對父與子還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這樣,通過延伸文本的情節,提高了學生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再如,學過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教師結課前引導學生:“第二年,書生又種了棵葫蘆,書生會怎么樣?展開你的想象力,編一個故事。”學生寫到:“第二年,那個種葫蘆的人又種下了一棵葫蘆。他天天給小葫蘆澆水、拔草、施肥。過了不久,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又過了幾天,葉子上長了一些蚜蟲。他想起去年鄰居的勸告,就趕緊跑到植物醫院,買來制蚜蟲的藥。趕緊跑回家,給小葫蘆噴上藥水。到了秋天,那個種葫蘆的人他的愿望終于實現了,大葫蘆一個比一個長得好。”這就是延伸想象的成果。
最后,想像作文,可以幫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是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想像力的法寶。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寫想象中的事物”,常常被老師們忽視。可能有的老師認為孩子們的想象是幼稚的,希望盡快成熟起來。其實,幼稚階段是人生必經的階段,也是人生不可重復的階段,應當珍惜,充分享受,而不是跳越,或者拔苗助長。兒童的想象力往往是高于成人的,而且有一種不可重復的純凈之美的。新《課標》強調“寫想象中的事物”,正是充分考慮兒童的特點,順應他們的天性并促其發展。常見小學生想像作文有《未來的 》《假如 》《20年后回故鄉》《 的傳說》和自編童話、自編寓言故事等。
《創造之秘》這本著作中曾寫到“想象力不是生來就有的先天素質,而是后天開拓的結果,它是完全能夠培養的一種能力。”以上是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初步探索,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任重道遠、義不容辭!
【關鍵詞】初中生 聽力焦慮 聽力策略 相關性
一、研究背景
第二語言習得領域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期,在這之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研究者對二語習得領域內的認知因素相當重視,卻忽略了情感因素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研究者對外語學習者的情感變量(如移情、自尊、焦慮、動機等)與外語學習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一致認為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對外語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意義
第一,在關于英語聽力焦慮和聽力策略的研究中,國內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英語聽力焦慮或英語聽力策略使用情況的單獨研究上,關于這兩個因素相關性的研究卻非常少。因此本研究是對此前研究的一個有益補充。
第二,為數很少的關于聽力焦慮及聽力策略使用情況相關性的研究對象都集中在大學本科階段或高職高專層次,幾乎沒有針對中學階段的研究。本次研究希望通過調查初中生聽力焦慮與聽力策略使用情況的相關性來彌補此前研究在被試對象上的不足。
三、研究設計與方法
1.研究問題。
(1)英語聽力焦慮與聽力策略的使用是否具有相關性?相關性如何?
(2) 聽力焦慮程度低和聽力焦慮程度高的學生在使用聽力策略方面有什么差異?
(3)不同年級的學生在英語聽力焦慮與聽力策略使用的相關性方面有什么差異?
2.研究對象。本次調查選在烏魯木齊十二中進行,共涉及被試180人,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年級各60人。180名被試中,男生共84人,約占總人數的47%;女生共96人,約占總人數的53%。
3.研究工具。本次研究根據外語聽力焦慮量表和英語聽力策略調查問卷的結果做出相關性分析。
四、相關性分析
1.聽力焦慮程度和聽力策略使用整體情況的相關性。被試對象聽力焦慮程度和聽力策略使用情況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635),說明聽力焦慮程度越高其聽力策略使用情況就越不樂觀。數據顯示被試對象聽力焦慮程度和這三種策略的使用分別呈顯著負相關,其中和認知策略的相關系數為0.678,和元認知策略的相關系數為0.537,和社會情感策略的相關系數為0.516,可以看出被試者聽力焦慮與聽力策略中的認知策略使用的相關系數最高,證明被試者對認知策略的使用最能影響其聽力過程中的焦慮程度。
2.高、低焦慮組與聽力策略使用相關性方面的差異。
(1)高、低焦慮組在三種聽力策略使用方面的差異性。首先對高、低焦慮組在三種聽力策略使用方面的差異性做組間和組內的比較。首先,Levene檢驗結果的sig值為0.389(>0.05),方差相等的假設成立,那么第一行方差相等情況下的sig值為0.012(
(2)高、低焦慮與聽力策略使用相關性方面的差異性。在低焦慮組中,被試對象的聽力焦慮程度與聽力策略的使用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618**;在高焦慮組中,被試對象的聽力焦慮程度與聽力策略的使用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1.000 **。證明與聽力低焦慮組相比,聽力高焦慮組中的被試者焦慮程度與聽力策略使用情況的相關性更高,也就是說,被試者在聽力過程中產生的高度焦慮與不善于使用聽力策略息息相關。
3.不同年級的被試者在聽力焦慮程度與聽力策略使用相關性方面的差異。數據分析選用了初三組和初一組的問卷,目的是分析不同年級的被試者在聽力焦慮程度與聽力策略使用相關性方面的差異。初一組和初三組的學生聽力焦慮程度和聽力策略的使用都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604**和-.723** ),但初一組的相關系數大于初三組,說明相較于初三組,初一組的聽力焦慮程度更容易受聽力策略的影響。
五、本研究的主要結果
1.初中生聽力焦慮程度和聽力策略使用情況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635)。和認知、元認知、社會情感這三種策略的使用分別呈顯著負相關,其中初中生聽力焦慮程度與聽力策略中的認知策略使用的相關系數最高(相關系數為0.678),其次為元認知策略(相關系數為0.537)和社會情感策略(相關系數為0.516)。這表明認知策略的使用最能影響學生的聽力焦慮程度,正確使用認知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降低焦慮程度。
2.高、低焦慮兩個組別在使用認知策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sig=0.012
3.在聽力低焦慮組的策略使用情況中,學習者對認知策略與元認知策略的使用不存在顯著性差異(sig=0.379),認知策略與社會情感策略的使用也不存在顯著性差異(sig=0.494),而元認知策略與社會情感策略的使用存在顯著性差異(sig=0.043),均值差為7.4,說明在三種聽力策略中,低焦慮組中的被試對象更傾向于使用元認知策略;而聽力高焦慮組的被試對象對三種策略的使用均沒有顯著性差異。
4.與聽力低焦慮組相比,聽力高焦慮組中的被試者焦慮程度與聽力策略使用情況的相關性更高(相關系數為-1.000 ** )。
5.初一組和初三組的學生聽力焦慮程度和聽力策略的使用都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604**和-.723**),相較于初三組,初一組的聽力焦慮程度更容易受聽力策略的影響,也就是說,如果對初一的學生進行適當的聽力策略訓練,可以更明顯的降低他們的焦慮感。
六、本研究對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示
根據數據分析和訪談,結果顯示學生適時適當使用聽力策略能降低他們在聽力過程中的焦慮程度,尤其是使用認知策略。因此教師在聽力教學中應考慮這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在課堂上加強對學生聽力認知策略的培訓,由于認知策略包含的都是聽力過程中比較具體以及操作性強的策略,因而對學習的效果也是直接的、立竿見影的。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最好選擇真實的語料,指導學生在聽力過程中恰當運用如聽前預測、猜測詞義、記筆記、利用關鍵詞、新舊知識聯系、總結概括、歸納、演繹推理、遷移等認知策略,以幫助降低焦慮情緒,進而改善英語聽力成績。
參考文獻:
[1]Horwitz,E.K.,M.B.Horwitz&J.Cope.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70):97.
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豐源學校 古 菁
【摘要】初中英語作為重要教學內容,尤其是在英語人才需求激增需求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初中英語無聲沉默教學現狀是英語教學薄弱環節,對英語教學課程改革進行反思,打破長期無聲沉默教學困境,尤為重要。
【關鍵詞】初中英語 教學改革 教師反思
伴隨新課程改革的繼續深化,初中英語教學開始重視口語教學,逐漸反思課堂無聲現象,在課改實踐中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仍需注意的是,當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仍存在無聲沉默現象,學生口語交際活動少,英語“啞巴”現象普遍嚴重。因此,在初中英語課堂中,打破無聲現象,刻不容緩。
一、重視初中英語口語教學
雖然我國教育體制推行改革多年,但是目前教育模式仍以應試教育為主,師生乃至社會各界仍格外重視書本知識的學習,很多人認為取得考試高分才是最終學習目的。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很容易忽視學生學習能力的鍛煉,在初中英語課堂就會忽視學生口語技能的訓練,學生缺少口語訓練機會,甚至根本沒有機會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導致學生不敢張口,課堂出現無聲現象。長期以來,師生難以走出教育教學應試誤區,需要更新英語教學理念,正確認知英語口語學習重要性,將其作為一種語言技能制定教學過程和學習計劃,靈活掌握英語口語語言,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英語語言知識,也要幫助學生能夠應用英語口語交流;學生要遵循英語聽說讀寫的學習軌跡,掌握英語口語學習技能,在學習中促進口語訓練,在口語學習中增長知識,實現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相輔相成。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英語口語教學的地位,創設英語口語教學活動情景,為學生提供口語交流機會,激發學生張口說英語的勇氣,打破英語口語無聲現象。
二、初中英語口語教學活動設計
英語的學習活動由listening、speaking、reading、writing組成,其中,培養學生英語語言技能的“speaking和reading”方能達到初中英語教學的目的,要在重視英語口語教學基礎上,創設口語訓練機會,設計口語交流活動,在英語口語教學中以交際活動為中心設計教學活動。但是,英語口語技能的訓練,不能簡單依靠英語教學課堂的課文分析和語法講解,需要長期大量的課堂活動聯系。因此,在初中英語課堂中,設計英語口語活動,將口語教學融入英語課堂,激發學生英語口語學習興趣,筆者就英語口語課改進行反思,結合學校學生英語水平,建議在口語教學活動設計中循序漸進的引入Presentation、Discussion、Retell和Ask and answer等方法,豐富英語課堂教學內容,鼓勵和引導學生張口說英語。
1.Presentation(呈現)方法:在初中英語課堂中,教師應始終堅持運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用簡單的英語問候學生,使用英語課堂用語,用英語導入新課,帶領學生讀,讓學生聽錄音跟讀,用手勢、圖片或實物來進行情景教學并使用短小或簡單的語句把所教的內容呈現給學生。努力地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聽、學、說、練的英語環境,讓學生們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盡量的感受到英語語言消息的刺激,從心理上產生一種用英語對話、交流的欲望,促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英語這一種語言中,隨時準備著用英語來和老師或同學對話。一旦學生開始說英語,教師就應給予鼓勵,激發他們的成就感,樹立他們主動開口的信心,使之逐漸形成說英語的習慣。
2.Discussion(討論)方法:對日常生活題材的討論是訓練學生口語能力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討論活動,適時引導學生廣泛地對日常生活中的各類題材相互間進行會話,既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逐步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擴大了知識面,從而為口語能力的進一步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How do you keep healthy? /My dream job./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School sports meeting等,都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在討論這樣的題材時,有時是全班一起討論;有時是每組負責討論一個問題,然后面向全班闡述自己的觀點;有時是各小組將各自討論的結果作對比,分析總結異同,并且學生即興發言,最后教師進行總結。當然,討論之前教師要定下目標,避免學生利用探討的機會進行一些與課題無關的討論。
3.Retell(復述)方法:在當前英語口語訓練中常用這一方法,教師可以就某篇文章、片段、關鍵詞,結合學生實際水平,設計復述口語臺階,讓學生以個體或小組形式進行復述。因為語言的使用有多樣性,相同的意思可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所以復述時應鼓勵學生使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同一意思的內容。如在教學“Asking the way”這樣一個話題時,學生就可以按照這樣幾種方式來表達:A: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hospital? B: Where is the hospital ? C: How can I get to the hospital ? D: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hospital? 通過這樣一個話題,學生就可以根據情景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種意思的會話,這樣能使英語學習口語化、簡單化。為使課文復述能順利進行,教師不僅要不斷地激發學生“復述”的熱情,比如給學生壯膽,使他們有信心走上講臺,面向全班復述。而且還要給予他們一些實際的幫助與指導。指導方法主要有:①提示。在黑板上列出關鍵詞、提綱,或出示圖片、圖表等,讓學生填滿內容。②設問。有時提一個大的問題,有時提一個有關細節方面的小問題,要求學生根據提問進行復述。③設想。在想像復述時幫助學生設想情景、人物等。
三、初中英語口語學習的正確方法
在初中英語口語學習中掌握正確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課堂中,學生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培養學習能力,集中表現為學習方法的掌握應用,同樣適用于英語口語學習。因此,教師在設計英語口語訓練活動前,要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英語口語學習方法,幫助學生針對不同的英語學習對象應用恰當的學習方法。
1.掌握一定的詞匯量
我們與人交流的前提是要聽懂別人在講什么,因此我們在英語口語的練習中首先要注意詞匯量的積累。我在教學中非常注重單詞的拼讀和積累,如在教學 “Yesterday、Today、Tomorrow”這幾個英語單詞時,我不僅會列舉出如“Monday、Sister、Hot、Window”之類學過的單詞,請學生在總結發音的基礎上拼讀新單詞,當學生學會運用拆分拼讀的方法后,就可以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嘗試拼讀陌生單詞,如此一來,學生學習單詞和自主讀單詞的效率就將得到大大的提高。其次,閱讀、做題、聽錄音、看錄像或原文電影等方法都可以用來擴大詞匯量、掌握英語的習慣表達方式,擴大知識面和訓練英語邏輯思維能力。這些訓練,可使我們熟練掌握常用的詞組、短語等。只有熟練,會話才能流利,與人交流才能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
2.強化聽力訓練
聽與說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聽不明白就會給交流帶來
很大的麻煩。聽力提高了,學生開口說才有了依據和保證。 所以平時應強化聽力訓練,例如,單詞辨音、句子理解和反應、對話理解和短文理解。聽的過程中,一定要聽準聽清,注意辨別那些極易混淆的詞或短語。此外,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斷聽和外語有關的素材,從新聞、紀實到文化、體育,不帶任何目的泛聽,只是培養聽覺;長此以往,外語就成為深入骨髓的東西,通過對語音語調的不斷模仿,語感在不知不覺中自然形成,想扔也扔不掉。聽英文歌曲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英語口語的方法,優美的旋律可以幫助學生練習發音(pronunciation),語調(intonation)和節奏(rhythm),又可以讓學生在很愉快的心情下背會很多單詞和句型,真是一舉數得。
總之,英語口語是初中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師應立足英語口語教學現狀,積極發現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口語訓練實踐活動進行課改,反思正確的英語口語學習方法,打破英語課堂無聲現象,提高英語口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紅英,淺談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質量[J].學周刊,2015(9)
人的生理發展與心理發展是密切聯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里,生理發展與心理發展的速度是相互協調的,因而使個體的身心能處于一種平衡、和諧的狀態。但初中階段是人類個體生命全程中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初中生的生理發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內就能完成身體各方面的生長發育任務并達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發展的速度則相對緩慢,心理水平尚處于從幼稚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時期,這樣,初中生的身心就處在一種非平衡狀態,引起種種心理發展上的矛盾,在心理學上又把這個時期稱為“困難期”、“危機期”、“反抗期”。其主要特點是身心發展不平衡,自我成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致使他們感受許多心理沖突和壓力,在情緒情感、性格特征、行為表現等方面出現種種問題,甚至厭學、失足等。
1.情緒不穩定導致行為失控
青少年的情緒特點表現為敏感而相對脆弱,強烈而不穩定,變化迅速而不持久,容易沖動而缺乏理智控制,因此也有人把這個時期稱為“疾風暴雨期”。隨著生理加速發展心理也迅速發展,由此而造成的對身心發展現狀的不適應和不平衡使初中生在缺乏準備的條件下,面對許多矛盾和困惑,尤其是初中生叛逆心理日趨嚴重,老師與父母對他們的要求往往變成了對他們的束縛加之由于第二性征與的發展,青少年出現性好奇和接近異性的欲望,又由于環境與輿論的限制,這種朦朧的好奇心和欲望感不得不被壓抑,使之往往處于莫名的煩躁與不安中。在這種情緒背景下遇到小小的不順心之事,容易情緒失控,從而導致行為失控,如頂撞父母、老師或打架等。
2.自我意識增強導致觀念“碰撞”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飛躍期。在個體進入青春期以前,曾出現過一次自我意識發展的飛躍期,其年齡大約在1至3歲,是以兒童可以用代詞'我'來標志自己為重要特點的。在接下來的若干年時間里,兒童的自我意識雖然仍在繼續發展著,但發展的速度則是相對平緩和穩定的。
進入青春期后,由于身體的迅速發育,生理迅速成熟,使初中生產生了“我”已經長大了的自我意識,他們要求具有和成人相當的社會地位和決策權,反對從屬地位,更反對權威式的干涉。因而他們不理解為什么父母的想法與他們總是格格不入,更反對父母強加給他們的觀念,出現了觀念上的碰撞,導致了行為上的反叛,成人要求他向東,他卻偏要向西行,以顯示自己的長大。
3.意志薄弱導致行為反復
初中生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調節都比較差但是他們的自尊要需與獨立傾向相對表現強烈。這就出現了初中生的內心需要與意志控制力之間的失調,導致他們在具體事情的處理上經常表現出決心很大,信誓旦旦,行動上遲疑不決,搖擺不定。例如:不少老師和家長經常反映某學生貪玩,不夠自覺,總要大人的監督等。原因就是初中生主觀認識不夠全面,缺乏意志調節能力,明知某種行為不好,但又不能嚴格要求自己,督促自己去做好。
二、初中生品德教育的途徑
任何教育若能適應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開展,則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品德教育也不例外。鑒于上述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在進行品德教育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教會學生調節情緒
教師要教會學生分析情緒情感的特點,幫組學生找出情緒波動的原因,教會學生調節和控制情緒。例如:認知調節、合理宣泄、行為調節、心理放松、理性升華等。一個情緒穩定,心境平和的學生,是較少出現反叛等失常行為的。同時在學生心境平和下進行品德教育比情緒波動下的教育收效更大。
2.給予學生理解與尊重
初中生與成年人間矛盾的焦點在于:初中生對自己的發展認識超前,成人對他們發展的認識滯后。成人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對待初中生,粗暴地對待學生的反抗與情緒波動。因此,要教育好他們,成人應該理解他們的成長,改變錯誤的教育觀念與態度。
進入初中階段以后,以父母、老師為模范的態度不再繼續,代之為看到成人也有很多缺點。但由于他們認知的片面性,不能對成人的優缺點進行全面評價,從而認為成人無資格教育自己。因此,成人應真誠地與初中生進行情感溝通,平等對待他們,尊重他們,消除他們的敵視,從而使他們接受教育,爭取上進。
關鍵詞:初中語文;創新能力;課堂教學
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培養或者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的主要場所就是教師教學的課堂上。簡單來說就是,要想激發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綜合素質,甚至是培養或者提升創新能力,主要依靠的手段就是改善課堂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創新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進行創新式的學習,從而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或者提高初中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語文教師只有在教學的過程中堅持創新意識才能夠確保學生能夠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
盡管我國對于創新的話題已經研究了很多,但是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能夠做到利用創新精神進行教學的工作人員還非常少,這就需要相應的教育教學的工作者對該問題進行關注以及研究。目前,大部分中學的教師還是利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而對于創新式教學在整個學期內只會出現幾次,這就使得學生對創新能力的學習不夠關注或者重視,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大部分學生經過中學的語文學習之后,只是擁有了課本上的一些死板知識,對于一些需要自己創新的知識根本無從入手。
現在,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工作中,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主要依靠在課堂上設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或者討論。然而,有一部分教師只是將其作為一種形式來完成,并不能夠真正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語文教師堅持樹立創新意識,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將自己的名利思想進行根除。由于現在我們國家考核初中學生的主要辦法或者途徑還是讓學生進行考試,之后按照考試成績進行排名,從而對相應教師的教學水平進行評估,這樣的考核體系就使得大部分教師不敢去進行創新性教育教學,因為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夠確保創新性的教育教學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提升,最終可能會影響自己以后的發展或者進步,所以就導致了現在的局面――初中的大部分學校開始倡導教師進行創新性教育,學生進行創新性學習,但是事實上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對于創新性教學方式只是在進行課程評估的時候才會使用。
從上面這些信息以及資料中,可以知道讓相應的語文教師樹立創新性教育的意識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真正做到這些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能力,與此同時也能夠培養教師自身的創新能力,為以后的工作、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二、初中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設計比較有特色或者有個性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夠保證培養或者提升學生的各種綜合能力
每個班級的學生在語文水平上都是有差距的,但是國家在進行相應的教學目標設計的過程中,只是考慮到大部分同學的綜合情況從而制定相應的教育教學目標,一般情況都適用于中等水平的學生。因此,對于那些有特殊狀況的學生或者年級,教師就應該實行有特色、有個性的教育教學目標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那些比較有能力的學生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同時也能夠讓那些能力比較差的同學不至于感到語文課程學習難度特別大。
初中語文這門課程相對來說變化比較大,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工作中使用最新版的語文教材,將教材中的主要內容以及教學目標進行整理,經過適當的處理之后制定適合自己班級學生的個性化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這些都是為培養或者提升學生創新能力進行的前期工作。
三、語文教師在培養或者提升學生各種學習能力的過程中,需要將語文課堂的結構進行創新性設置,只有讓學生接受創新性的課堂教學才能夠讓他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培養或者提升自己的各種學習能力
目前,我國國內的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所使用的課堂教學的主要結構都大同小異,然而由于學生素質的差異以及學校要求的不同,就需要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使用不一樣的課堂教學。在進行課堂結構的設計工作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能夠結合教材中的具體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此同時將培養或者提升語文學習能力以及創新素質做為工作核心。
同時,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對教師的素質提升能夠起到非常關鍵的推動作用,因此這項工作的實行不僅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與此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相應的語文教師的語文綜合素質以及創新能力。
我們可以通過初中語文中的一個具體實例對課堂教學的結構設計進行相應的說明。例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很多講解寓言的文章,幾乎所有的語文教師都知道需要將該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故事內容以及該寓言的寓意這三個問題進行說明,但是有些教師將文章的寫作背景在開始上課的時候就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之后再講解了其余兩個問題。然而,正確的課堂教學結構應該是讓學生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之后再介紹寫作背景,最終讓學生自己總結寓言寓意,這樣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以及相應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孟素華.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4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