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歷年計劃生育政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加強業務培訓工作
今年我鄉計劃組織18個村、(居)委會計生專干學習“一法四法規”及各項業務,重點學習了生育政策、統計口徑、統計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熟練掌握生育政策,全面精通計劃生育各項業務工作,能及時準確地解答各種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還利用每個月統計員例會的機會,分析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暢談相應的對策和辦法。例會注重業務知識灌輸與加強政治教育并舉,提高村專干的業務水平,增強他們的工作責任心、使命感。力爭她們樹立“三個觀念”,即:服務于人口計生工作全局,用新的事實和數據反映真實情況,為領導決策及時提供相關信息的全局觀念;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為最高目標,不斷改進和完善統計數據收集整理的手段和方式,為領導決策和基層以及相關部門提供信息的服務觀念;嚴把統計數據質量關,解決好統計數據的社會公信度問題的質量觀念。
二、加強生育指標審批管理工作
切實加強一、二、多孩生育指標的審批,要繼續堅持“個人申請,群眾評議,張榜公布,集體審批”的審批程序。村計生專干要及時掌握每一個應生對象的個案信息和生育意愿,及時督促和幫助每一個應生對象辦理一、二、多孩生育的審批手續,盡量減少先孕后批現象的發生,杜絕先生后批現象,確保上報的計劃一、二、多胎出生均有生育指標申請審批表予以證明。要加大對一、二、多胎生育指標申請審批表的管理力度,對已滿兩年以上未孕未育的,要及時進行清理。因戶籍變化或其它情況,不符合再生育條件的夫婦,其已經領取的生育指標,該廢止的要向本人宣布作廢,并張榜公布。符合再生育條件,本人又有生育要求的,要對原審批的生育指標確認有效。生育證發放準確率100%。
根據會議安排,我代表xx村兩委就2006年我村各項工作,重點是計生工作作一表態發言,與大家共勉。
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深入,村級工作已發生很大變化,計劃生育工作逐漸成為村級工作的主旋律。2006年我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版權所有 一、計劃生育方面
第一、深入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計生氛圍
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大力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知識宣傳,著力建設科學、文明、健康的生育文化。利用春節和收割季節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集中期,開展集中性的宣傳活動。抓住重點人群的教育管理,通過面對面輔導,在人口學校開辦講座等途徑,幫助他們了解、掌握計劃生育方面的政策、法規。對特殊人群加強計劃生育政策宣傳,對未婚重點青年男女加強法律法規宣傳,并倡導晚婚晚育。
第二、強化流動人口管理,杜絕管理漏洞
大量人員的外出務工,在促進本地經濟發展的同時,又給我們的計劃生育工作帶來了很大被動,抓好計劃生育工作,首要任務就是抓好流動人口的生育管理。我們一是與育齡群眾和未婚男女青年簽定計生合同,在二月中旬,與包村鄉干一起對各片的合同簽訂情況進行了互查,及時補缺補差,確保簽訂率100%。二是層層落實責任,誰包片誰負責,疑難問題集體解決。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3月4日,我們已深入浙江、江蘇對歷年計生疑難問題進行逐一排查、落實、解決。三是健立健全帳冊,根據縣鄉政策要求,全面完善流動人口軟件資料。
第三、推行優質服務,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2006年,我們將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包村鄉干的指導下,一是耐心細致地做育齡群眾的知情選擇工作,使育齡群眾了解常規的避孕節育方法。二是努力提高隨訪服務質量,及時掌握育齡婦女的婚、孕、育、養等動態情況,及時傳播生育、節育、優生優育知識。區分不同情況,不同人群,按月進行隨訪服務,并做好記錄。
第四、加強信息臺帳管理,提高人口與計劃生育水平
信息統計是最基礎的工作,臺帳資料是平時工作的翔實記錄。我們已在二月底結所有計生資料開展自查,并請鄉計生辦專業人員檢查審核,及時補充完善,確保各類資料齊全完整,臺帳規范到位。
第五、發揮計生協會作用,形成干群齊抓共管的態勢
計生協會是一個群眾性組織,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紐帶。2006年,我們將繼續發揮計生協會的積極作用,一方面內練素質,努力提高會員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教育的意識,增強協會在群眾中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外樹形象,從滿足廣大育齡群眾的需要出發,積極組織會員開展互幫互助、互相扶持活動。
二、經濟發展方面
認真貫徹鄉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在農業方面注重結構調整,在民營企業方面注重做好引導和服務,在旅游業方面力爭有新的突破和發展。
三、基礎建設方面
在去年夏秋兩委的自然災害中,xx村遭受重大損失,荷花路被沖毀300多米,47.5畝良田被淤漲。在鄉黨委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災后重建工作已取得重大成效。今年我們將做好災后重建的掃尾工作,重點是代村民組47.5畝被淤良田的恢復。另外,我們還將積極爭取相關部門支持和尋求民間捐資,提高村級主干道路等級。
四、綜治工作方面
以抓矛盾排查為突破口,促進社會穩定。善于發現矛盾、排查矛盾、及時調處矛盾,盡力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同時做好漁政管理工作,防止漁事案件發生,保障人民群眾和諧相處,安居樂業。
五、黨建工作方面
以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抓好整改提高階段的各項工作。開好黨員會議、組織生活會和民主生活會,提高全體黨員的自身素質,發動他們為發展經濟、建設家園建言獻策,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將優秀分子吸收進黨的隊伍。完善黨建軟件資料,做好宣傳教育工作。
一、 對符合除名條件的勞動合同制工人如何處理?
對此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解除勞動合同即可,而不必要除名;另一種則認為應先對違紀職工予以除名,勞動合同隨之自然解除。
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沒有法律依據。我國《勞動法》第25條規定:“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二)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以上(一)、(三)、(四)項,顯然不包含符合除名條件的情況。那么第(二)項是否包含符合除名條件的情況呢?也不包含。因為勞動部在1994年9月5日《關于〈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中對該條解釋:“本條中‘嚴重違反勞動紀律’的行為,可根據《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和《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等有關法規認定。”由于《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已被國務院于2001年10月16日決定予以廢止,因此對“嚴重違反勞動紀律”主要應根據《企業職工獎懲條例》來認定,即對于符合開除、除名條件的,應先予以處理后,勞動合同隨之自然解除。所以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另外,《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第13條還專門規定:“勞動合同制工人被除名、開除、勞動教養,以及被判刑的,勞動合同自行解除。”該“暫行規定”雖被廢止,但廢止理由是因為被《勞動法》所代替,而不是與《勞動法》相沖突。可見,對于符合除名條件的,只有先對該職工作出除名處理后,勞動合同才能自行解除。
二、 對“一年以內”應如何掌握?
《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第18條規定:“職工無正當理由經常曠工,經批評教育無效,連續曠工時間超過15天,或者一年以內累計曠工時間超過30天的,企業有權予以除名。”對“一年以內”應如何掌握?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一年”指一個公歷年度,一般以當年為限,不跨年度(如湖北省勞動人事廳編《勞動爭議處理法規與基礎知識》);另一種則認為:“一年”應理解為任何連續的十二個月。
我們同意后一種觀點,理由是:第一,我國法律、法規對期間的計算方法,多以時、日、月、年計算,我國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對此還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有些法律、法規雖無規定,但也是采用此種方法計算的,如刑法中的“三年”,絕不是指三個公歷年度。第二,企業職工獎懲條例本身,采用的也是這種計算方法。如該條例第14條:“對職工給予留用察看處分,察看期限為一至二年。”第23條:“受到警告、記過、記大過處分的職工在滿一年以后-”顯然,這里的“半年”、“一年”均可跨公歷年度。第三,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如果一個職工在“一年以內”,即任何連續的12個月以內,累計曠工就達30天之多,無論其跨年度以否,其違犯勞動紀律的嚴重性是一樣的。第四,從情理上分析,如果一個職工在年頭歲尾的兩、三個月時間內累計曠工就達30天之多,但由于跨年度而不夠除名,顯然因有悖于情理而難以服眾。
三、 曠工時間的計算問題。
勞動人事部《關于〈企業職工獎懲條例〉若干問題的解答意見》(勞人勞[1983]2號)第18問:“計算連續曠工時,曠工期間的節假日是否計算為曠工時間?”解答指出:“可以把節假日的天數扣除后計算曠工時間。”但在司法實踐中,無論是計算連續曠工還是計算累計曠工,都扣除了節假日。
筆者認為這一作法欠妥。理由是:(一)勞動人事部只規定計算“連續曠工”時可以扣除節假日天數,對累計曠工并未規定。(二)即使是連續曠工,也只是規定“可以”扣除節假日天數,而不是“應當”扣除。
那么,在哪種情況下“可以”扣除,哪種情況下“可以”不扣除呢?應根據企業的性質和特點來定,因為有些企業無法安排節假日休息,如服務行業。
因此,筆者認為:計算累計曠工不一定要扣除節假日天數。計算連續曠工時是否扣除,要由企業的性質特點來定。四、 怎樣才算“經批評教育無效?”
對此有兩種特殊情況:一是職工無正當理由經常曠工,在臨近除名所具備的法定期限時,企業仍對其進行教育,受教育職工在剛好達到法定期限時又停止曠工,開始上班。這種情況算不算“經批評教育無效?”。二是企業對已上班的符合除名條件的職工繼續教育,希望職工能認識錯誤,但該職工拒不認錯,企業能否以“批評教育無效”為由將其除名。
筆者認為第一種情況應屬“經批評教育無效。”因為從《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的規定來看,這個“無效”是指職工連續或累計曠工達到了一定期限。不能認為職工在連續曠工15天以后馬上上班,就是接受了批評教育。
在第二種情況中,應根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如果企業在職工曠工期間不對其進行批評教育,而僅僅在職工連續或累計曠工超過了除名所具備的一定期限后再來批評,那么,該職工顯然不屬于“經批評教育無效。”但如果企業在職工曠工期間就教育,上班后仍要求職工認識錯誤,但該職工卻不接受教育,拒不認錯,筆者認為這種情況可以認定為“經批評教育無效”。也就是說,關鍵要看批評教育是否在其曠工期間進行。
五、如何理解“無正當理由”?
這里有兩種情況。一是因不服從正常調動而曠工的,能否算“無正當理由”?筆者以為關鍵是看調動是否正常?如果是打擊報復調動職工或其他非正常調動而導致職工曠工,不能算“無正當理由”。如職工對正常調動不服從而曠工,應認定為“無正當理由”。試舉一例:某職工與企業簽訂的勞動合同上約定,職工在該企業從事飲食業工作,而企業卻將其從餐館調到商店,職工不服從而經常曠工,企業不能對其除名,因為企業方違反了勞動合同約定,職工曠工理由應認定為“正當”。但如企業將其從商店調往餐館以更符合合同約定,職工不服從而經常曠工,并已符合除名其他條件,則企業有權對其除名。
還有一種情況是職工違反計劃生育政策超生二胎,在生育時不上班,是否屬于“無正當理由經常曠工”而可以予以除名?筆者認為對于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的職工,可以按照《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第11條的規定,“犯有其他嚴重錯誤的”應當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經濟處罰,而給予行政處分,但不能以曠工為由予以除名。因為不能上班畢竟是因為生育,而不是無故曠工。盡管生育第二胎是錯誤的,但生育期間不能上班卻是有正當理由的,因而不應視其為無正當理由曠工。
一、上半年各項工作進展情況
交通建設穩步推進截止月底,全市交通固定資產投資達1.6947億元,其中公路建設7376萬元,港航建設3700萬元,站場建設270萬元,交通企業5601萬元,占年計劃的109。重點工程建設:月全面拉開我市主干道大中修工程,到目前為止,除蘄龍線至盤塘段邊溝正在施工外,其余各標段已經全部建成通車;列入我市重點工程的至大金一級公路工程設計和征地工作基本完成,目前正在著手拆遷和路基工程的招投標工作;二級客運中心站前期準備工作已基本結束,現已進入征地和場地建設;件雜貨綜合碼頭初步設計報告通過專家審議通過,正在抓緊進行開工建設籌備工作。公路建設:列入市政府八件實事的農村公路建設進展順利,截止今年月底,已完成硬化里程87公里,占年計劃的87;轉盤段大中修工程已經建設完成;大馬線正在進行前期測量工作;黃標線大中修工程已啟動招投標工作,現已開工建設。港航建設:興航貨棚工程建設已完工;黃岡亞東一號泊位通過工程初步設計審查,二號泊位正在進行前期準備工作,3處渡口達標改造工作已全面啟動。“站場運”一體化建設:已完成五級客運站1座,候車亭16個,在建五級站1座,共新增加運營汽車212輛,新辦、換發道路從業資格證380個。
行業管理規范有序
客運車輛掛牌持證率99,依線運行率100,進站率99,正班正點率97,運用gps定位監控系統對長途客車進行安全監管;水路運輸許可證、服務證、營業證“三證”換證率達95、100、95,全市內河渡口渡運連續29年保持水上安全無事故,船舶安全面達100%;大力開展治理超限超載工作,共制止超限超載行為650起;完成修補底層巖1800平方米、油層巖4810平方米,修補坑槽8600平方米,清灌縫8公里,整修路肩26.8萬平方米,清挖邊溝23200米,安裝涵管140節280米,新安裝里程碑40塊、百米樁400根,維修更換輪廓標180根,新植行道樹19710株,路面標線28公里,路肩帶刷白40公里,行道樹刷白43公里。在黃岡市首次舉辦農村公路“三大員”培訓班,全市共有350余人參加培訓。
交通企業穩步發展
全市截至月份,共運送旅客191萬人次,周轉量2.1億人次公里,收入3500萬元,同比增長均超8;完成港口吞吐量280萬噸,周轉量8.7億噸公里;全市共培訓600名汽車駕駛員,培訓收入100萬元,均超計劃10,培訓學員合格率達90以上,實現利潤10萬元。
交通改革負重前行
按照中央、省政府相關決定,我市征稽部門按規定的時間啟動了稅費改革前的票款清理工作,并嚴格政策和法規,做好欠費追繳工作;公路部門于月日零時起,政府還貸二級公路停止收費,并快速安全有序的撤除了相關收費設施,至月日零時止,我市兩處二級公路收費站完成費收220萬元。為確保兩項改革順利實施,我局成立了相應改革領導小組,積極開展政策宣傳工作,確保改革涉及人員思想穩定。改革待崗期間,我們組織相關人員認真學習各項知識,提升轉崗人員的業務素質,更好地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和公路發展需要,同時積極安排好改革相關人員待崗期間的工資、福利,努力保障兩項改革的安全穩定。
精神文明縱深發展
我局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載體,全面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全市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后,局黨組高度重視,迅速成立活動領導小組,制定實施方案,統籌安排,精心組織,嚴格要求,學習實踐活動進展順利,效果明顯,得到了市委指導檢查組的充分肯定。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安全生產等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二、存在的問題
1、交通建設負債沉重。目前,歷年累計欠債3000余萬元,債務重,資金壓力大,加之工程建設資金到位緩慢,今年已向市財政預借資金2300萬元,建設資金嚴重影響了我市交通工程建設的進度。
2、通村公路建設項目完成難度大。我市通村公路建設項目總規劃里程較長,截止目前,已完成大部分計劃,剩下計劃不是經濟實力較弱的村,就是山區村、偏遠村,通村公路建設面臨的資金壓力大,實施難度較大,完成任務困難,嚴重制約了我市通村公路健康快速發展。
3、公路管理養護投入不足。我市公路養護管理資金本來捉襟見肘,加上近年來一些企業落戶,特別是今年二級公路收費站的撤銷,我市公路管理養護難度愈來愈大,投入也自然增加。我們雖然想方設法的籌集到一些資金,但由于缺口過大,這也是杯水車薪,根本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
【關鍵詞】衛生投入;衛生事業費;比重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health invest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2000-2005
ZHANG Zehong1 LI Yanlan2 FANG Xiaoheng2 LIU Mengran2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variation trend of government health expenditure and the status of health recurrent in health expenditure in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2000-2005,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grounds for regional public health planning. Methods Use Health Statistics Year-book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other basic information to comprehensive analyze government health invest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2000-2005. Results During 2000-2005, government had intensified the health investment and the health recurrent budget increased with years. In 2005 the province's actual implementation cost of the government health care was 5,518,400,000 Yuan and the health actual implementation cost accounted for 2.2% of the expenditure. Compared with 2000, the province invested in health expenditu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The govern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had increased the health investment, but the increase rate of investment was lower than national economy and financial expenditure, and it was also lower than investments of other areas. There is a certain gap between health investment of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the actual demand of health care.
【Key words】Health investmenthealth recurrent proportion
【中圖分類號】R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4-0012-02
在衛生事業,特別是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中,政府承擔著極其重要的職責,這已成為共識。經濟是衛生事業發展的基礎,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直接影響到衛生工作的開展,為了解政府對衛生事業發展提供資金補助情況,本文就2000~2005年廣東省衛生投入情況進行深入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以現有各類社會經濟統計資料(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廣東省統計年鑒、廣東省衛生統計年鑒等)[1~11]及廣東省各級衛生統計年報資料和衛生事業費決算資料等常規信息數據作為主要數據來源,進行分析。
1.2研究內容:對廣東省2000~2005年政府預算衛生支出歷年情況進行縱向比較,分析政府預算衛生支出、衛生事業費、衛生事業費的執行情況、醫療機構收入情況及個人現金衛生支出的變化趨勢。
1.3統計方法:所有資料經核對無誤后,運用計算機進行數據匯總,采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政府衛生投入水平分析。
2.1.1 政府預算衛生支出:2005年廣東省政府衛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為3.6%,其中公費醫療經費占1.24%。政府衛生支出占科教文衛事業費支出的比重為17.2%。
從6年發展歷程上看,廣東省政府衛生支出不斷增長,由2000年的47.73億元增長到2005的82.36億元,其中公費醫療由18.38億元增長到28.35億元。但是,衛生支出占政府財政支出比重不斷下降,由2000年的4.5%下降到2005年的3.6%,其中公費醫療經費占財政預算衛生支出比重從2000年的1.71%下降到2005年的1.24%(見表1)。
2.1.2 衛生事業費:2001年以來,廣東省投入的衛生事業費總量不斷增加,由2001年的312064萬元增長到2005年的551840萬元,平均每年增長15.8%,占政府衛生支出比重從2001年的5.78%增長到2005年的6.70%。但從其占財政支出比例的變化趨勢來看,衛生事業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從2001的2.42%上升到2003年最高點的2.90%,2003年后開始逐步下降到2005年的2.2%,出現這種變化趨勢是由于兩者年增長不同步的關系,以2002、2003和2004年為例,兩者分別相差1.58、20.17和 4.40個百分點(見表2,表3)。
2.1.3 衛生事業費分配結構分析:2005年,衛生事業費中的醫院經費為181899.1萬元,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經費31025.4萬元,衛生院補助費46942.6萬元,與上一年相比,醫院經費減少了12.9%,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院補助分別增加了5.3%和21.4%,由此可以看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逐步得到重視(見表4)。
從衛生事業費分配結構來看,2001~2002年,廣東省財政將66%左右的衛生事業費用于對醫療機構 (包括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及中醫醫院)的補助。而在2003~2005年間,廣東省衛生事業費用于對醫院經費逐年下降,由2003年的39.79%下降到2005年的32.96%,但是,財政主要補助醫院,約占35%以上;防保經費 (防治防疫經費和婦幼保健經費)占衛生事業費的比重在15%~20%之間。其中,財政對婦幼保健經費的投入占總投入的比重除2003年略有下降外,其他各年都呈平穩上升趨勢,但5年間只提高了0.5%左右;相反,財政對防治防疫的投入占總投入的比重由2001的12.1%上升到2005年的19.93%。另外,在衛生事業費的各個項目中,防治防疫經費的年平均增長速度最快,達14.28%,說明廣東省政府越來越重視對防治防疫的支持力度及對基本衛生服務的投入。
2.1.4 醫療機構收入情況:2000~2005年間,廣東省醫療機構業務收入平均增長率為14.5%,其中醫療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為16%,藥品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為13%,其他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為6.9%。
廣東省醫療機構業務收入從2001年的2547734萬元增長到2005年的4367019.5萬元,其中醫療收入由2001年的1360728萬元增長到2005年的1783154萬元,藥品收入由2001年的1096569萬元增長到2005年的1783154萬元(見表5、表6)。
2.2 城鄉居民衛生支出分析:2002~2005年間,廣東省城鎮居民人均醫療衛生費從2002年的500.9元,增長到2005年的704.9元,占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比重從5.6%上升到6%;鄉村居民人均醫療衛生費由2002年的116.9元增長到2005年的203.9元,占鄉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比重從4.1%上升到5.1%(見表7)。
3 討論
3.1 政府投入力度:我國衛生事業是政府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其資金來源主渠道應是政府和社會衛生投入。從研究結果看到,幾年來政府財政對衛生的經費投入有所增加,但衛生事業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由4.8%下降到3.6%,呈逐年下降趨勢,衛生投入增加幅度不及政府在其它方面的投入。這種主體資金來源的相對緊縮,給衛生部門帶來很多問題。衛生部門要生存與發展就只好走靠增加業務收入的收費補償這條路,從而可能誘導醫療消費,同時也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12]。所以,政府和社會作為衛生籌資主渠道不應該改變,衛生事業費的增長要快于衛生總費用的增長,至少應該與衛生總費用的增長同步。
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要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提高,確保政府對衛生投入在“量”和“度”上有較大的增加和提高[13]。
3.2 衛生事業費的投入: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人可分為3大塊:衛生事業費、專項撥款 (含基建)和公費醫療經費。衛生事業費是非常重要一塊,它涉及面廣,直接關系到醫療衛生機構的補償問題[14]。衛生事業費隨著經濟發展逐年增加投入,其增加幅度不應低于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如按這一原則撥款,以2004和2005年兩年計算,分別少撥24614萬元和84327萬元,合計105941萬元,占兩年實際總投入的10%。
衛生事業是政府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政府對發展衛生事業、保障人民健康負有重要責任,衛生事業費不能按政策落實,長此下去必然導致衛生事業的扭曲發展,使人民的身體健康得不到保障,影響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14]。根據政府的職責,結合衛生系統要達到的目標,在政府財力逐年增長情況下,應對衛生投入給政策性傾斜,加大投入力度,其最低要求是使衛生事業費的增長與財政支出增長趨于同步,力爭略高于財政支出增長,以補償其過去長期補償不足所存在的問題[15,16]。這樣才可能基本解決目前存在的補償不足問題。
3.3政府衛生投入方向:政府對衛生機構投入增加,衛生資源總量增加,但投入方向不盡合理[17]。2001~2005年間,政府財政支出持續增加,但對公共衛生支出增加不明顯。
3.4 醫療機構業務收入:廣東省醫療機構業務收入增加明顯,2005年的業務收入為4367019.5萬元,比2001年增加了71.4%,其中醫療收入為2466872.8萬元,比2001年增加了81.3%;藥品收入為1783154萬元,比2001年增加了62.6%。
3.5 居民衛生負擔:2002~2005年間,廣東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年增長率為9.53%,而城鎮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年增長率為12.3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年增長率為9.57%,而農村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年增長率卻為20.7%。醫療服務費用增長速度超過了人均消費支出的增長,醫藥衛生消費支出已經成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類消費[12]。醫療費用過高已經成為制約居民利用門診與住院醫療服務的主要原因,如果費用上漲趨勢不加以抑制,將會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更沉重的負擔,居民衛生服務的有效需求將更加受到抑制。因此,控制居民個人衛生支出比重,遏制醫藥費用過快增長,減輕居民個人醫療費用負擔是政府有關部門的工作重點,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
4 建議
4.1 擴大衛生籌資來源:醫療衛生事業既是我國最重要的公共和私人消費領域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公共和私人投資領域之一。應多渠道舉辦醫療衛生機構,擴大衛生籌資來源[19],促進衛生領域各行業的公平競爭,通過競爭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
4.2 投資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各級政府雖然在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等方面逐年增加投入,但投入力度仍然不足。投資公共衛生可以保證全體居民獲得基本衛生服務,增強低收入人群的衛生服務可及性,促進健康水平。
4.3 加大財政對公共衛生的投入:加大財政對公共衛生的投入,逐步減少公共衛生服務收費項目。一方面,保證各級衛生機構承擔的社會和公共衛生服務費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通過公平競爭的方式(包括政府采購的方式),購買各級各類衛生機構提供的公共衛生服務,合理引導衛生機構的行為,降低服務價格,增加效率和活力[20]。
綜上所述,目前廣東省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與衛生事業的實際需求尚有一定差距,政府應努力貫徹落實國家的有關政策,明確各級政府對發展衛生事業的責任,加大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將各項衛生補償政策貫徹落實到位,保證衛生事業費支出與GDP、財政支出同步增長。同時,應該對衛生機構分配結構試行改革,進一步提高對醫療機構基本衛生服務和防治防疫及婦幼保健的投入;除此之外,在不加大病人負擔、藥價合理控制的基礎上,擴大衛生機構的人事運營自,提高衛生機構的自我造血能力,減少其對政府財政的依賴性,促進衛生事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07[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81-83
[2] 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06[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6:89
[3] 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05[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5:87
[4] 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04[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83
[5] 廣東省衛生廳.廣東省衛生統計年鑒2005[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521-524
[6] 廣東省衛生廳.廣東省衛生統計年鑒2004[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494-497
[7] 廣東省衛生廳.廣東省衛生統計年鑒2003[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397-401
[8] 廣東省衛生廳.廣東省衛生統計年鑒2002[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4:379-383
[9] 廣東省統計局.廣東省統計年鑒200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181-184
[10] 廣東省統計局.廣東省統計年鑒2006[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253-280
[11] 廣東省統計局.廣東省統計年鑒200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207
[12] 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中國衛生服務調查研究(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177-187
[13]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United Kingdom National Accounts The Blue Book 2006[M].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2006:82-90
[14] 劉明慧.公共財政醫療衛生投入問題分析[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05,4(2):62-66
[15] 高春秋,楊金凌,尹亞平,等.1997~2000年保定市農村衛生事業費分析[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03.10(7):73-74
[16] 李衛平,周海沙.公共財政與衛生發展[J].中國衛生資源.2007,10(5):219-22l
[17] 陳桂章.對加強農村衛生投入的思考[J].現代醫院管理.2007,2(17):64-65
[1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trategy on Health Care Financing for Pacific and South- East Asia Regions 2006-2010[R].WHO,2006
[19] 馮占春,侯澤蓉,鄭舒文,等.我國城鄉衛生投入公平性的影響因素及其對策[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22(10):657-659
作者單位:510000 廣東藥學院附屬醫院1